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悲剧的诞生卷

_2 尼采(德)
6
人们可明白我这本书业已大胆着手于一项怎样的任务了吗?……我现在感到多么遗憾:当时我还没有勇气(或骄傲?)处处为如此独特的见解和冒险使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我费力地试图用叔本华和康德的公式去表达与他们的精神和趣味截然相反的异样而新颖的价值估价!那么,叔本华对悲剧是怎么想的?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说:“使一切悲剧具有特殊鼓舞力量的是认识的这一提高:世界、生命并不能给人以真正的满足,因而不值得我们依恋。悲剧的精神即在其中。所以它引导我们听天由命。”哦,酒神告诉我的是多么不同!哦,正是这种听天由命主义当时于我是多么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有着某种极严重的缺点,比起用叔本华的公式遮蔽、损害酒神的预感来,它现在更使我遗憾,这便是:我以混入当代事物而根本损害了我所面临的伟大的希腊问题!在毫无希望之处,在败象昭然若揭之处,我仍然寄予希望!我根据德国近期音乐便开口奢谈“德国精神”,仿佛它正在显身,正在重新发现自己——而且是在这样的时代:德国精神不久前还具有统治欧洲的意志和领导欧洲的力量,现在却已经寿终正寝,并且在建立帝国的漂亮借口下,把它的衰亡炮制成中庸、民主和“现代观念”!事实上,在这期间我已懂得完全不抱希望和毫不怜惜地看待“德国精神”,也同样如此看待德国音乐,把它看作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一切可能的艺术形式中最非希腊的形式;此外它还是头等的神经摧残剂,对于一个酗酒并且视晦涩为美德的民族来说具有双重危险,也就是说,它具有双重性能,是既使人陶醉、又使人糊涂的麻醉剂。——当然,除了对于当代怀抱轻率的希望并且作过不正确的应用,因而有损于我的处女作之外,书中却也始终坚持提出伟大的酒神问题,包括在音乐方面:一种音乐必须具有怎样的特性,它不再是浪漫主义音乐,也不再是德国音乐,——而是酒神音乐?……
7
——可是,我的先生,倘若您的书不是浪漫主义,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浪漫主义呢?您的艺术家形而上学宁愿相信虚无,宁愿相信魔鬼,而不愿相信“现在”,对于“现代”、“现实”、“现代观念”的深仇大恨还能表现得比这更过分吗?在您所有的对位音乐和耳官诱惑之中,不是有一种愤怒而又渴望毁灭的隆隆地声,一种反对一切“现在”事物的勃然大怒,一种与实践的虚无主义相去不远的意志,在发出轰鸣吗?这意志似乎喊道:“宁愿无物为真,胜于你们得理,胜于你们的真理成立!”我的悲观主义者和神化艺术者先生,您自己听听从您的书中摘出的一些句子,即谈到屠龙之士的那些颇为雄辩的句子,会使年轻的耳朵和心灵为之入迷的。怎么,那不是1830年的地道的浪漫主义表白,戴上了1850年的悲观主义面具吗?其后便奏起了浪漫主义者共通的最后乐章——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皈依和膜拜一种旧的信仰,那位旧的神灵……怎么,您的悲观主义著作不正是一部反希腊精神的浪漫主义著作,不正是一种“既使人陶醉、又使人糊涂”的东西,至少是一种麻醉剂,甚至是一曲音乐、一曲德国音乐吗?请听吧:
“我们想象一下,这成长着的一代,具有如此大无畏的目光,怀抱如此雄心壮志;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屠龙之士,迈着坚定的步代,洋溢着豪迈的冒险精神,鄙弃那种乐观主义的全部虚弱教条,但求在整体和完满中‘勇敢地生活’,——那么,这种文化的悲剧人物,当他进行自我教育以变得严肃和畏惧之时,岂非必定渴望一种新的艺术,形而上慰藉的艺术,渴望悲剧,如同渴望属于他的海伦一样吗?他岂非必定要和浮士德一同喊道:
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
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
“岂非必定?”……不,不,决不!你们年轻的浪漫主义者:并非必定!但事情很可能如此告终,你们很可能如此告终,即得到“慰藉”,如同我所写的那样,而不去进行任何自我教育以变得严肃和畏惧,却得到“形而上的慰藉”,简言之,如浪漫主义者那样告终,以基督教的方式……不!你们首先应当学会尘世慰藉的艺术——你们应当学会欢笑,我的年轻朋友们,除非你们想永远做悲观主义者;所以,作为欢笑者,你们有朝一日也许把一切形而上慰藉——首先是形而上学——扔给魔鬼!或者,用酒神精灵查拉斯图拉的话来说:
“振作你们的精神,我的兄弟们,向上,更向上!也别忘了双腿!也振作你们的双腿,你们好舞蹈家,而倘若你们能竖蜻蜓就更妙了!
“这顶欢笑者的王冠,这顶玫瑰花环的王冠:我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顶王冠,我自己宣布我的大笑是神圣的。今天我没有发现别人在这方面足够强大。
“查拉斯图拉这舞蹈家,查拉斯图拉这振翅欲飞的轻捷者,一个示意百鸟各就各位的预备飞翔的人,一个幸福的粗心大意者:——
“查拉斯图拉这预言家,查拉斯图拉这真正的欢笑者,一个并不急躁的人,一个并不固执的人,一个爱跳爱蹦的人,我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顶王冠!
“这顶欢笑者的王冠,这顶玫瑰花环的王冠:我的兄弟们,我把这顶王冠掷给你们!我宣布欢笑是神圣的:你们更高贵的人,向我学习——欢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周国平译)
------------------
快乐的科学
1882
(一)
一、存在客体的导师
无论我以善或恶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每个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刻意倾力保存人类。这当然不是出于任何对人类同胞爱的情操,而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没有任何比这本能更根深蒂固、更冷酷无情和更不可征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质。虽然我们早已预备习惯用一般短浅的眼光去严格区别我们的邻人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善的或恶的。但当我们来做一个统计,并且多花些时间思考整个问题时,将不敢相信这种界定与区别,最后便只得不了了之。即使是最有害的人,或许也仍会去关心保存人类(包括最有益的人),因为他要保护自己,或者用不含人类早已腐化衰退的刺激去影响别人。
憎恨,常导致灾害、贪婪、野心以及其他所谓邪恶的东西——属于保护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制度,一个相当浪费、且大体说来非常愚昧的制度,但是不管怎样,它还是证明了使人类得以保存至现在。我亲爱的同胞和邻居们,我不知道你是否能够活到目睹人类遭遇那能危害人类也许使人类早在数万年前便已灭绝而现在连上帝都无法挽救的“难以想象”的、“非常严重”的不利处境。要满足你最好或最坏的欲念,最好是去经历一场大难,不管是什么样的历练,都可能使你在某方面成为人类的高瞻远瞩者与施舍者,人们可能赞颂你,相反的,也许嘲弄你(不过你将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资格嘲弄你的人)。有一天,当他们恍然大悟时,他们会找回失去的良知,嘤嘤泣诉他们的不幸与羞耻,并投入真理的怀抱。
或者我们会笑自己,如同笑那最实在的真理。因为对于真理的最高体验及所知仍嫌不足;即使是最具天才的人依然无法能望其项背!不过,笑声仍是充满希望的。当那句“人类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算什么!”箴言被纳入人性之中,当最后的解脱捷径一直摆在你面前时,也许笑声和智慧便联结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唯一的“欢悦的智慧”)。无论如何,那总是两回事。同时,当存在的喜剧自身尚未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时,则它依旧是属于悲剧的、道德的和宗教的。
这些道德与宗教的创立者、努力追求道德价值的鼓吹者和唤醒良知的导师们的新风貌究竟暗示着什么?他们一直是那一方面的英雄,他们虽然也看到其他方面,但是由于太过关心自己这一面,以致这些英雄之于那一面就好象是一种活动的布景或机器,扮演着密友及心腹侍从的角色,随时为那一面作服务的准备(例如,诗人便常是某些道德或其他什么的仆从)。很明显的。这些悲剧性的人物也会为人类的利益而工作,虽则他们自命是在为上帝的利益而工作,仿佛是上帝的使者似的。他们也会促时人类的生命,同时助长生命中的信仰。“活着是值得的,”他们都如此喊道。“生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东西,它们被深深隐藏着,对这些重要的东西要小心啊!”这些鼓舞的话同样支配着最高贵的人和最卑贱的人,也就是这个鼓舞一直激发着理性与热情精神,保存了人类。这些动机既造成如此辉煌的成就,便力图用它所有的力量使我们完全忘掉那仅仅是一个刺激、本能、愚味和无根据的行为。
生命是应该被热爱的,为了……!人应该有益于自己和邻人,为了……!所有这些“应该”和“为了”暗示了一切,甚至将来!由于那些都是必然而没有经过构想,不自觉地发生的行为,所以应使其成为有构想而且是经由理性的最后支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伦理学家便自告奋勇地在存在中作策划的导师,为此,他还发明了另一个不同的存在。这样子,新的机械便将旧的普通“存在”吊离旧的普通枢纽。
不!他不希望我们笑那存在,或者笑我们自己、他自己。对他来说,个人总是个人,有些东西自身始终是一个无限,人类既非是一个“整数”,也不是一个“零”。不管他的发明与价值是多愚昧,多执着,以及他是如何严重地误解了自然之道并予以否定——所有的伦理制度迄今一直是如此愚昧和违反自然到很深的程度,故而他们任何人都足以使人类毁灭——无论何时何地,那“英雄”都会跃然登台,而且有新的寻获:相同人物的可怕笑声,以及许多人对那思想的捧腹大笑。
“是的,活着是有价值的!是的,我应该活下去!”生命和你我大家再次对自身引起兴趣。不可否认的,迄今为止,“笑声”、理性和自然总算居于那些伟大的策划导师的上风。最后,存在的短暂悲剧终会再度转变成永恒的喜剧,还有“一连串的笑声”。由于这个“矫正的”笑声,人的本性已整个地为策划存在的导师们的新风貌所改变——人的本性现在成为一个附加的必要条件,即那些导师和“策划教义”的新风貌的必要条件。
人已逐渐变成一个耽于空想的动物,他必须比其他的动物践行更多的存在状况:人必须时时刻刻相信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若是没有周期性的对生命产生信心、相信生命中的理性,则人类也不可能有如此繁盛。人类也一直再三宣告:“有些东西着实是不可以笑的。”而最有洞察力的博爱主义者也加上几句说“不仅是好笑的与欢悦的智慧,还有悲剧的智慧,都会用它崇高庄严的无条理角度来评价保护人类的方法和必然性!”
因此,你了解我吗?我的兄弟!你是否已了解这个新的兴衰律?我们也将会有属于我们的时代!
二、知性的良知
我经常重复同样的经验,而总是要作一番新的努力去抵制它,虽然事实如此,但我着实不愿相信:大多数的人均缺乏知性的良知。真的,我似乎常感觉到,在作此请求时,一个人在大都市里就象在沙漠中一样地狐独。每个人都以奇异的眼光看着你,并且用他的尺度来评证这个好、那个坏,而当你说他们的衡量并不十分准确时,没有人会羞愧而脸红,也没有人会对你表示愤怒,他们对你的怀疑也许只是付之一笑。说真的,大多数的人并不觉得相信这个或那个并依以为生。而没有事先去了解赞成和反对的最确实理由,事后这些理由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困扰,这是鄙俗而不齿的——即使是最有天赋的男人和最高贵的女人也常在这“大多数的人”之中。
但是,对我来说,善良、高雅和天才又算什么呢,假如在一个人的信仰和判断中,他的这些美德有丝毫的懈怠,假如他不能坚持那份真实作为最内在的渴求和最深切的需要,那就可以区别一个人的高低!
在某些虔诚的人当中,我发现到令我嫌恶的理由,并且以此对待他们:至少他们的败坏的知性良知会以同样的态度背叛他们自己!但是站在重复一致的论调和所有不可思议的、不明显不确定的存在里面,不去追问,不因欲念而战栗,且欣然地接受问题而不憎嫌提问题的人(甚至使他愉快到生倦的地步)——这就是我所认为的鄙俗而不齿,也是我在每个人身上首先要找的情境。有些愚人或其他的人常一再地要说服我说,只要是人,他就会有这种情感。
我想这就是我特殊的“不正当的风格”罢。
三、高贵和卑贱
对于卑贱的人来说,一切高贵的、宽怀大量的情操都显得是不当的,因为最高等的与最上流的皆是不可信的。当他们听到这样的话时,他们会眨眨眼并且似乎想要说“无疑的,一个人不能看穿所有的墙还是有好处的”。他们嫉妒高贵的人,就好象他经由诡秘的方法而找到利益似的。当他们都十分率直地深信没有自私的意图和报酬时,他们视高贵的人为一种傻子,他们轻蔑他的快乐,并且嘲笑他眼中流露出来的辉光,“一个人怎能乐于处在不利的地位,一个睁着两眼的人怎么会希望遭遇不利的境况!那一定是他受了高贵的人的影响,理智有了毛病。”他们如此想,随即现出轻蔑的脸色,就象他们轻视从他固定的意念中得到疯狂的喜悦一样。大家都知道,卑贱的人只想保持他看得见的利益,而且这种观念比最强的刺激(并非企图不正当的行为)还强烈——那就是他的聪明和妙想。
和卑贱的人比较起来,比他高等一点的便显得更无理性——因为高贵、宽怀大量和自我牺牲的人事实上都经不起他自身的刺激,而且当他处于巅峰状况时,他的理性就会整个低落。一只动物,它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它的幼儿,或者在交配的季节里跟随异性临艰履险,毫不顾虑危险与死亡。它的理性会暂时中止,因为它将所有的喜悦都贯注在幼儿和异性身上,而由喜悦而产生的畏惧强烈地支配它,它便显得比平常笨拙,就象高贵及宽怀大量的人一样。
他既具有如此强烈的喜悦和痛苦的感觉,则理智若不是该在它们面前保持缄默,就应当屈就为它们服务。他的心跑到脑子里去了,一个人如此诉说“激情”,那是非理性或乖张的价值观在他看来是空想而独断的,他总是会冒犯那些受“食欲激情”支配的人,他明白那诱惑在这里是扮演着暴君的角色,但是他不了解,譬如说,一个没有爱的知感的人,怎么会拿他的健康和荣誉作赌注下在这盘赌局里。
高等一点的人在致力于尝试特殊的事情、通常不影响别人的事情和似乎并不美好的事情时,他们的价值标准会和一般人不一样。但在他这特殊的尝试表现中,大部分的信仰仍无异于常人的价值标准,他还是希望他信仰的价值标准和一般人同样明确。如此一来他就变成不可理解和不切实际。这些人很少有足够的理性去了解并与平常一般人相处,因为对大部分高等一点的人而言,他们深信自己具有隐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激情”,而且他们对此信念极为热衷并大力辩护。
假如这些特殊的人不了解自己本身就是特殊的,则他们又怎能去了解卑贱的人,并且正确地评估一般平常的人?!这也是他们常认为人类愚蠢、失当和胡思乱想的地方,对世界的疯狂充满了惊讶,而不明白“有一件事是必需如此的”——
这就是高贵的人永远不当之处。
四、哪个保存了人类
最强与最坏的人迄今一直超越在人类的最前面:他们总是使睡着的人们再度振作起来(井然有序的社会常使人类的激情昏昏欲睡)。他们一再唤醒人们要有和新的东西作比较、有冒险反抗和热衷于未曾尝试的追求等等的精神,他们逼使人们提出新的看法去对抗另一个看法,提出新的理想计划去对抗另一个理想计划——使用权力,用倾覆界碑,尤其用虔诚的侵犯,甚至也用新的宗教与道德!
而同样的“弱点”也依旧在每个新的传教士和导师身上——新的东西往往会使征服者声名狼藉,虽然它会使自身显得更精炼,而且不会立即使肌肉得以运动(由于这个缘故,应该不致造成如此声名狼藉!)。
无论怎样,新的东西总是在企望克服邪恶的环境之下产生,它尝试去倾覆旧的界碑和旧的虔诚,“只有旧的才是好的!”。每一个时代的好人都能深入旧思想的根底,并孕育其果实,他们也是时代精神的耕耘者。但是每块土地最后都变成干涸,而且邪恶的犁头也会一再地光顾。
现在有一个在基本上就犯了错误的道德理论,它十分著名,尤其是在英国,根据这个道德理论,“善”与“恶”的判断是以它“得当”与否的经验累积为凭藉,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于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适当而且在不可缺少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与“善”一样的——只是它们作用不一样罢了。
五、绝对的责任
所有的人都觉得需要最强烈的字眼和音调,最动人的举止风度,为的是去影响支配别人,而这是无法侥幸的。革命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基督教或非基督教的传教士,所有这些人一提到“责任”,事实上,他们也老是提到具有绝对性质的责任——没有这种责任的人就没有感伤的权力(他们很清楚这个权力)!他们就想攫取劝诫某种绝对不可避免的道德哲学,或要同化许多宗教,一如马志尼(Mazzini)所作的。
因为他们要得到人们的绝对相信,就必须先要绝对相信他们自己(基于某些在其自身中至极而无可争论的支配与提升)。这样,他们的跟从者与下属便会乐于感觉并宣告他们自己。这里我们就会产生最天然的,其中大部分也是道德启蒙运动和怀疑论的最有力的对手,不过他们毕竟不多;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任何以利益诱导服从的地方,便会有许多那些对手,当争论和荣誉似乎都在阻止它时。
当一个人想到身为一个君主或一个党派、组织、甚至财团的工具时,他会感到很可耻,而希望只是这个工具、或者在他自己和大众面前是如此。这种人企需一种在任何时刻都能诉求的感伤性的原则——一个绝对“应该”的原则,一个人可以不必感到羞愧地去服从自己,而且表现自己是受支配的。所有更高尚的卑屈很快地会把握住那绝对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要将责任的绝对性质抽掉的人才是致命的敌人:“端正”
向他们要求这个(原则),而且不只是端正。
六、尊严的失落
冥想已经失去了它所有的形式上的尊严。正式且庄严的冥想形式使得冥想的人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而且人们也不再能接受一个古老作风的智者。
当我们走在路上,在旅途中,或在处理各种事务的场合,我们匆忙地思想,甚至在处理最重要的事务时也想。我们企需一点休息准备的时间,甚至一个小小的宁静。好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部在不停转动的机器,即使在不如意的状况下,它依然在活动。以前,这种情形只有当一个人在某些场合要思想时他才会知觉到——那也许是例外——现在他想要变得更加聪明,并且将他的心志聚集在一个思想中。为此,他拉长脸,停下脚步,就像一个祈祷者——不,当思想“来时”,他依旧会在街上站立几个钟头(用一只或两只脚)。
这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七、费心的工作
对于目前要拿道德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的人而言,眼前正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在任何时期、任何人(伟大的或渺小的个人)身上,所有的情欲都必须单独去考虑,个别的去跟踪探寻。一切人们对事物的理性态度、价值观念与诸般解释都必须是明明白白的!
迄今为止,所有那些曾为存在添加许多色彩的东西都缺乏一个历史:我们是在哪里找到爱的历史、贪婪的历史,以及羡慕、良知、怜悯与残酷的历史呢?甚至一个法律的比较历史也同惩罚的比较历史一样付诸阙如。对于将日子区分为若干劳动、娱乐及休息等时间的一般观念是否曾经作过探讨呢?我们是否了解道德对于营养之物的影响?是否有一种营养哲学(人们不断反复地大声呼吁赞成或反对素食主义,便证明了还没有一种这样的哲学)?人类自治方式的生活,例如修道院的生活,其经验有没有收集起来?有没有人宣布过婚姻与友谊的辩证法?对于日常的生活习惯,商人、学者、艺术家和工人,他们之中有没有人去思想过?需要我们去想的实在太多了!
对于诸多事情,人们只是径直视为人类的“存在状况”而已,而之所以如此认为的理性、情欲及习惯等因素,他们是否有去一探究竟?在单独观察各种不同程度的发展上,关于人类的刺激方面已有所收获,而且尚有进展。根据不同的道德趋势,那些最为花费心血的人将会完成更多的成就,这对整个世代以及有系统地合作的世代学者们是需要的,为其可将已完成的资料和观点在作透彻的研究。理性对于不同的道德趋势所作的决断同样是真实的(“有什么理由使这个基本道德的判断与标准之最高价值的太阳照耀在这里,而彼处又是另一个太阳?”)。
这里又有一个新的工作,就是要指出所有这些理性所犯的错误,并对以往迄今的道德判断的整个本质作一决断。假定要完成所有这些工作,则一切问题的绝大部分批判就要放置于最前面的地位了(不管科学是否处在一个完成人类行为目标的立场,而在它证明了它能将那些批判弄掉或废止)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实验过程,而在实验过程中,每种英雄行为自身都得到了满足。一个历经几世纪的实验常常被放置在先前那些伟大的工作与奉献之历史中的不显眼处。
科学迄今仍未建立起它巨大的架构,不过那个时刻终会来临。
八、无意识的德行
人的特性在于有意识——尤其是当他对周遭的环境感到十分清晰时更是如此认为——此外,我们也可从人们只倾心于在进展中的律则而排斥其所不解或一知半解的人类之赋性此一事例中略窥一二;由于“意识”本身的敏锐和灵巧,故而往往使得一些更敏锐、更灵巧的人也会有懵懂而不自觉的时候,就好象是意识的特性背后并没有隐藏着什么似的——亦有如在爬虫类动物的鳞片上作精致的雕刻(如果把那些雕刻品看成是装饰品或爬虫的护甲,则都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透过显微镜才有办法看个清楚。故而,只有具备像动物一样的视觉,才可能把那些雕刻看成装饰品或护甲。但是,谁会具有动物的视觉呢!)
举个例来说,我们有智慧、野心和敏锐的触觉,而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些。其实,我们也曾具有过更大的智慧、野心和敏锐的触觉,但是这一切——我们的鳞片——存在的时候,显微镜还没发明呢!而直觉道德会说:“好极了!他至少认为无意识的道德是可能的——这样便能使我们心满意足了!”
唉,你们这些毫不精密的生物呵!
九、我们的冲创
人性在其早期就具有了许多的东西,但由于是在刚萌芽的初期,尚很微弱,以致它并未注意到已具有那些东西,而那些东西在经过一段很长的时日后突然都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也许是数世纪罢——就是这段时间,使得那些东西变得强壮而成熟。
对某些人而言,在某些时期,似乎会整个缺乏这个或那个天赋,这个或那个德性;不过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罢,若是我们有时间等待,就算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他们会将先人们自身尚不知晓的内在本性表白在世人面前。当然,也时常会有儿子背叛父亲的,这样在他有了儿子之后,则最好是不要太早了解他自己。
在我们的内心都隐藏着整个花园和耕地,用另一个比喻来说,我们都是活火山,终会有爆发的时刻——至于什么时候,当然没有人能知道,甚至连全能的上帝也无法预测。
一○、人类的隔代遗传
我最爱想到在一个时代里的少数人,他们有如过去文化的回光突然浮现,他们的影响力并不随时代而消灭,就象一个人与其文明的隔代遗传,因此,他们仍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现在的人觉得他们似乎很陌生、稀少与特别,而对于觉得是这些力量孕育他们去面对一个不同的相对世界的人而言,他必须为他们辩护,尊崇他们,并使他们的东西达到更成熟。为此,或许他会成为一个伟人,不然就是一个疯狂的怪人(假如他不及早一起毁掉的话)。以前,这些稀少的特质是很普通的,因此常被视为平常,认为他们和一般人不可能如他们一样伟大,因为发狂与孤独对他们并不构成危险。主要是他们生活在旧式的家庭中,而且古老的刺激冲击造成他们那种气质,而在种族的特性、习惯和价值观念改变太快的环境中不可能有这种隔代遗传。
人类所含藏的进化推展力量,其行进的速度好似音乐的拍子,就我们目前的处境来说,进化的“行板”是绝对需要的——一如热情的拍子和缓慢的精神——保护家庭的精神也是如此。
一一、意识
意识是人类与生具有的秉赋中最晚也是最近发展的,因此也是最为粗略与这些发展中最没有力的一环。无数的错误皆源于意识,它,诚如荷马所说的“不在乎命运”,常导致一个动物或一个人比其预期的还要提早崩溃。要是保护的本能不那么强而有力的话,就无法作到一个有如调节装置的功能;用乖张的判断,睁着眼做梦,肤浅和轻率,简单地说,只用意识,人类就必定会走向崩溃和毁灭,或者若是没有前者那些因素,人类早就比后来更糟糕!
在一个机能尚未完全形成与成熟之前,对有机生物是有危险的,假如它能完全压制的话那是最好!而意识就是这样完全地压制着一切,而且丝毫没有一点得意!人们认为这就是人的精髓,是他身上持久的、不变的、究极的与最原始的东西!意识被视为是既定与固定的,它没有“成长与间歇性”!它是“有机生物的单独个体”!——这个对意识的可笑的高估及误解,也有其由于完成太快而阻碍其发展的巧妙效用。因为人类相信他们已经占有意识,他们在获得它时并没有给予自身增添什么麻烦——不过现在却完全不同了!在人类的眼中,一个完全新的问题正在产生,而且还不容易清楚地辨认:使知识在我们身上具体化并成为一种本能。——惟有那些认清迄今为止只有错误在我们身上具体化,而所有我们的意识都与这个错误有关联的人才看得见这个问题!
一二、学问的目的
是否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最多可能的快乐和最少可能的痛苦,假如快乐与痛苦有非常亲近的关联的话,那么,它们两者之一的最大可能将作如何的要求呢?而对另外一个必然也会得到的最大可能又是如何?要想体验“至高无上的欢乐”,则必须也要有“悲伤至死”的准备。也许就是这样了吧!至少斯多葛学派是认为如此,他们一贯主张将快乐减到最低程度,这样可使生命中的痛苦也减到最低程度。(当一个人用“贞洁的人是最快乐的”这句话来表示其看法,那就象学校的布告栏给学生看一样,这个诡辩的复杂问题还是留给伶巧的人罢。)
目前我们仍然有选择:不是在短暂无痛苦中的最少可能的痛苦(毕竟社会主义和所有的政治家们总不能堂堂地向人民保证稍多的痛苦),便是最大可能的痛苦,以为一个充满前所甚少尝试的高尚欢乐与享受的成长代价。如果你选择前者,你要将承受痛苦的能力压制并减到最低点,也必须把承受欢乐的能力压制并减到最低点。
事实上,人们可以利用学问将两者的目标更向前推进,也许我们尚不十分清楚学问有能力阻挡人们去享乐,应使他更冷静、更庄严和更能克制自己。但是,它也可能转变成最大的痛苦制造者!——不过,或许我们会同时发现它的反作用力:它有使另一个新的欢乐的星球世界发光的无限能力。
一三、力量意识论
凭着我们的好恶,我们常将自己的力量使用在别人身上,以造成有益或有害的结果。就造成害处而言,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力量感觉到对方所造成的损害,因为痛苦远较快乐容易使人感受,痛苦总是要追究它的起因,而快乐则只图保持现状而从不往后看。就造成益处而言,即要善加对待那些随时准备依赖我们的人(意即那些人已习于将我们想作他们存在的理由),我们要增强他们的力量——如此我们也增强了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要使他们明白这种优势是在于我们的力量,这样,他们会更安于现状,且对我们的力量之敌更怀敌意并与之争斗。
无论我们为行善或行恶而牺牲,我们行为基本价值是不会改变的,甚至即使是为了正当的理由而拿我们的生命作赌注,有如殉道者为了教会。对我们的渴望力量,或为了保护我们的力量而言,它确是一种牺牲。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人会觉得他“获得了真理”,而为了保持这种感觉,他是如何地不让许多的“获得”溜掉!他之所以没有将之抛弃,是为了能使他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意即在那些“缺乏真理”的人之上!固然,当我们在为恶时是很少有欢乐可言的,一种纯粹的欢乐只有在行善时才能得到——那是我们仍然缺乏力量的征侯,或者是因为我们的这个缺点,它才背叛了坏脾气。它为自己、也为我们已有的力量带来危险和不定,而且报复、轻蔑、惩罚和挫败的气氛使得我们的视界变得很阴沉。也只有那些对力量意识最怀疑,并对它渴望的人才喜欢在反抗的个人身上盖上力量的印戳——那些看见被征服的人便当作是施舍的对象的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和厌烦。
一个人是如何习于适应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也和尝试有关,即他也许较喜欢慢慢地适应或者是突然地适应,也许较喜欢安全的或危险的,并有勇气去增强他的力量。——他往往要根据自身的性情才能找到这种或那种适应习惯。一件轻易得来的战利品对高傲的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他们认为只有精神没有崩溃的人才可能是他们的敌人。同样地,也只有遇上相当棘手的,他们才会为受害受难者全力以赴,固然那些人并不值得他们的如此拚劲和高傲,不过,他们藉此机会向与他们相颉颃的人表现出自己是多么地谦恭殷勤!对他们来说,只要是应该表现的时候,争拚与奋斗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荣耀的。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未来这些具有“骑士身份”的人会使自己习于去向别人表现非常谦恭有礼的风度。而对那些并不很高傲也不希求去征服什么的人来说,同情是一种很愉快的感受;而轻易得来的战利品——那些受难者,在他们也算是一件很迷人的东西。有人说,同情是属于轻浮女人的美德。
一四、什么叫爱
渴望财产和爱情的欲念,这两者各有什么不同的关联呢?也许它们只是同一个刺激的二种名称。一种情况是,从他们先入为主的观点率然诬蔑。另一种情况是,从不满和渴望、并因此美化为“善”的观点来观察。我们对邻人的爱,是不是一种对新的“财产”的追求?同样地,我们对知识的爱,对真理的爱,以及一般对于新奇的追求这些都算不算?
我们已逐渐厌倦于老旧与安稳地拥有的东西,而再度伸出我们的手。即使是在风景最美的地方,当我们住了三个月之后就不再那么喜爱了,而任何十分辽阔的海岸都会引起我们的贪念和妄想。所拥有的东西大部份都因拥有而变小了,我们的快乐试图经由不断地在我们身上变新而维持其自身(仅仅是拥有)。当我们对拥有的东西产生厌倦的同时,我们也对自身产生厌倦(在我们拥有太多东西的时候便会感到痛苦)。看到任何人有了困难,我们会欣然利用机会去帮助他而不有所企图,一个仁慈或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这样做,而他依然会将催促他去获取新的东西的欲念称作“爱”并且乐在其中(好象新的获得物向他推荐它自己)。
异性之间的爱很明显的背叛了它自己,一如拚命追求“占有”:情人总是希望绝对而且单独地拥有他所追求的对象。他企求对他的灵魂和身体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要单独地被爱,并且统御及驻留在另外一个灵魂里。当她认为这样着实意味着整个世界都被排除于他所心爱的一切之外;当她认为这个情人已看到其他情敌的贫乏困穷,却只想守住他的金库好象是所有的“征服者”之中最轻率与自私的;当她最后认为,对这个爱人自身而言,这个世界不但显得冷淡、苍白和无意义,而且他已准备不顾一切要扰乱所有的秩序,并置别人的利益于不顾时,他非常惊讶于这种对财产的残酷欲望以及不正当的性爱,一直是被“美化”与“神圣化”到这种程度。是的,和自我本位相反的爱的概念,应该从这个爱推原起,当它也许确是在我本位最不适合的表示时,更应如此。
在这里,很明显的,一无所有的人和渴望拥有的人已经限定了语言的用法(当然,这在以前是很多的)。那些受“拥有许多而且太多”之惠赐的人,例如那最可爱与最被爱的所有雅典人,便确是常将“狂暴的魔鬼”这个名词漏掉一个字。不过,厄洛期(Eros,希腊爱神)总是笑这些斥责的人——他们一向是他最宠爱的。当然,在地球上到处都有一种爱的趋向,在这种趋向中,两个人相互间的贪求便导致屈服于一个新的欲望和贪念;而在一般人中,高等一点的人便想望有一个优势的立脚点以跨在别人之上。总之,谁知道这个爱?谁体验过?它的正确名字就是友情。
一五、在距离之外
这座山使整个地区从各个角度看起来都很迷人,而且显得很有意味,在我们对自己如此诉说了几百遍之后,便不经三思地对它表示激赏之意,好象它是魅力的赐与者,我们幻想着它自身必将是这个地区中最迷人的部份,因此我们毫不憬悟地就去攀登它。突然间,围绕我们的山仿佛就从我们的幻梦中失去了魔力。
我们早已忘了许多的伟大,就象许多的善,只希望隔着某些距离让人看,而且它完全来自低下的一面而非高上的一面——只有它会这样做。也许你知道在你的邻居里面,有许多人只有从某个距离才能看到并发现他自己是有耐心、有魅力和有朝气的,那是他们的自觉被蒙蔽了。
一六、越过木板
在和羞于表达感受的人们交往当中,一个人必须要会掩饰、装糊涂。任何突然变得很体贴、很热心与很兴奋的人都会令他们吃惊并感到厌恶,因为他们认为他已看穿了他们的秘密。假如在这个时候,一个人要表达他的亲善之意,那么就最好设法让对方笑,或说些无伤大雅而风趣的话题,这样,他们的感受便能凝聚,而且恢复平静。不过,在讲这些话之前,我要先给你们一个提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彼此之间曾是如此地亲密,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扰我们的友情和同胞爱,除了仅有一块小小的木板横隔在我们之间,当你正准备踏上这块木板的时候,我问道:“你要越过这块木板来到我这里吗?”那么你就不想过来了,虽经我再三请求,而你还是默然不动。这样一来,高山大河以及能令人阻隔与疏离的一切障碍便都介入到我们中间,纵使我们想要再互相来往也没有办法了。
不管怎样,现在当你想起这块小木板的时候,除了啜泣和讶异,你再也无话可说。
一七、贫穷的刺激
任何方式都不可能使我们在穷人身上制造出一种非常富裕或者华丽的德行来。不过我们可以很从容地将贫穷归诸于一种必然性,这样,它就不会带给我们痛苦,因此我们也不再对命运摆出一副责难的面孔。一个聪明的园丁会将花园里小溪流的水引到喷泉美女雕像的手臂上,如此,他刺激了穷困者——而他不像园丁需要那个美女雕像!
一八、古代的骄傲
我们的身上已不再有古代那种高贵的气质,因为在我们的观感里已经没有古代那种奴隶。一个没落的希腊贵族发现到,一向高高在上的他们和在最下层的群众之间竟然隔着如此无法测量的活动范围和距离,他甚至很难真切地看到奴隶(即使是柏拉图也没有完全看到)。现在的人则不然,因为我们已习于“人类平等”的理论,虽然它自身并不平等。
有一种人不能随意行动,也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不认为他们是卑贱的,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有很重的这种奴性。依照我们的社会秩序和活动范围来看,现代人的奴性和古代人的奴性在基本上是不一样的。希腊哲学家都是怀着一种秘密感觉度过他的一生,这个感觉即是奴隶比想象中的人民还要多很多,也就是说,除了哲学家之外,每个人都是奴隶;当他们想到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看起来也象个奴隶时,便马上神气起来。我们不知道,也不能有这种神气。“奴隶”这个字对我们一点作用也没有,即使在我们微笑的时候。
一九、罪恶
去测试最好的人生和最富饶的民众与国土,并且问你自己:一棵骄傲地向天空生长的树是否能免于暴风雨的侵袭?是否能免于被冷落及反对?如果有一个对伟大的生长、甚至德行有利的环境,是否各种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便都不会属于这个“有利”的环境?毒药能摧毁一个虚弱的人,同时也能使健壮的人更加坚强——而他并不把它当作毒药。
------------------
(二)
二○、愚昧的尊严
数千年以来,凡是人类所作的最细心的事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因为这样,细心将失去它所有的尊严。固然细心确实是必需的,也将是普遍与平常的,而一个较为挑剔的尝试会觉得这个必需性等于是一种粗俗。正如同一个真理或科学的专制将会提升虚伪的价值,细心的专制也能促使一个崭新而高尚的人类变成十分杰出。
追示高尚——那也许意味着一种愚行。
二一、致无私的教师
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被称为“善”,并不是因为那德行对他本身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那德行如我们所期许,并对我们及整个社会有好处。当我们在赞美那些美德时,每个人多少总有一点不自私及“非自我本位”的心态!因为要不是这样的话,那些美德(如勤勉、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对具有它的人早就造成不小的伤害,就像在他身上一些太过强烈的刺激不能和其他理性的刺激相协调一样。如果你有一项美德、一项完美而积极的美德,而对这项美德并不是只有一种刺激在针对它,那么你将成为这项美德的牺牲品!当然,别人还是会因为你的美德而赞扬你。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年轻人对他份内的工作“鞠躬尽瘁”是可敬的,同时也是可惜的,因为他忽略了“对个人而言,固然是死不足惜,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这种牺牲我们当然感到惋惜!而更大的惋惜是,还有人持另一种想法,即认为他自身的保证与发展比他服务社会的工作还重要!”我们之所以惋惜这个青年,并非因他本身之故,而是惋惜他是一个奉献的“工具”,没有想到自己所谓的这个“好人”,因他的死而使社会有损失。也许我们会跟着想到一个问题,即假如一个人在工作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使自己能生存久一点,这样对社会的利益是否就比较大呢?——事实上,我们常会很轻易地便承认某个利益,但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既然有牺牲的造成,那么就很明显地证明了人类是相当具有牺牲精神的。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当一项美德被称赞时,我们是在称赞那美德中有助益的性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各项美德中的盲目与控驭的刺激不愿被局限在个人一般利益的界限内,简而言之,我们称赞的是美德中的非理性部分,由于这个非理性,个人才允许自己化成“整体中的一个机能”。称赞美德就是称赞对个人私下的伤害,也是称赞剥夺个人最高贵的自爱情操与细心照顾自己的权力的刺激。
为了教导并养成合乎美德的习惯,美德所带来的一连串影响均已昭然若揭,这也表示了美德和个人的利益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也有此关联!一种工具的典型美德,例如盲目地一味勤奋,表明了致富与荣耀之道,也是沉闷和情欲的有利解药,但我们却漠视它的危险,一个相当大的危险。教育始终是以这种方式在进行:它拚命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或某种模式,当这种模式变成一种习惯、刺激及情欲,它便控驭了这个人,使他处于和自己的基本利益相反的立场,只是“为了大家好”。我经常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所以那真正是抗拒沉闷和情欲的主要权宜之计,同时使感觉迟钝,使执拗的精神接受新的刺激!(在所有时代中最为忙碌的我们这个时代里,除了更多的财富和更加的勤奋之外,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从这伟大的勤奋和财富之中去制造一切;甚至我们需要更高的天才去抛弃财富甚于获得它——这样,我们才能“绵延后代”!)如果这种教育成功的话,那么个人的每一项美德便都成了“公用设施”,并且个人的不利也将干涉到他的最高目的。也许某些心理分析美学会阻碍成长,或者甚至导致早死。站在同样的观点看,我们可以想到其他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等美德也都一样。
我们若称赞一个有自我牺牲和无私之美德的人——他将不会耗费他的所有精力与理智去谋求个人权力的护持、发展、提升及扩张,而自觉活得很谦虚、很冷淡或很讽刺——这个称赞绝对不是发自无私的精神!“邻人”若称赞他无私,那是他们能“从中得利”!假如这些邻人是“无私的”,就会拒绝去破坏他的权力,伤害他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阻止这种自私的出发点,尤其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以“不滥加善名”来表明他们的无私!在这里,要指出那个目前高高在上的道德概念一个基本上的矛盾:这类道德的动机与它的原则正相反!道德既想以此证明它自己,却又以道德的批判来反驳它!“你应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作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这句箴言,为了不与其自身的道德概念相矛盾,便应该由、也只能由自己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来宣告,而那个人也许在作个人自我牺牲的要求中便导致他自身的崩溃。不管怎样,一旦当邻人(或社会)为了其“公用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那和正好相反的主张“你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牺牲别人亦在所不惜”就会马上被提出来应用。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其实都是出自同一口吻的说教。
二二、上帝是为国王而存在的
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开始安排今天的工作,以及此刻仍在安睡中的我们仁慈君王的贺宴罢。陛下,今天的“天气”不好——我们应该小心,不要说不好,不要提“天气”。今天我们将忙一整天,多少该谨慎一点,并且要使贺宴多少比平常热闹一点。也许陛下龙体违和,我们应该告诉他一件好消息:昨天晚上蒙田先生已经抵达,他知道该怎么样针对陛下的不适编些令人愉快的笑话——陛下患结石病。
我们将招待几个人(人!——他们之中的那个鼓气的老青蛙,假如听到这个字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我不是人,”他会说,“不过就是那东西本身。”)——招待时间将比令大家高兴的还要长。有充分的理由要告诉那个在他的门上写满诗句的诗人,“他若进来这里,则我会尽主人之谊;他若不——谢天谢地。”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以一副无礼的态度说一些无礼的话!也许这个诗人对他的失礼处会有一番谅解,他们都说他的诗胜于他的人。那么,就让他继续对他们多作一些辩解,并且尽可能从这世界引退(无疑的,那就是他有教养的无礼的含意!)在另一块土地上的君主终归是比他的“诗”更有价值,即使——我们究竟在说些什么呀?
我们低声闲聊着,而整个宫廷相信我们是一直在工作,甚至累得头痛(灯火尚未在窗里点燃之前我们还看不到亮光)。听!那不是钟声吗?岂有此理!舞会已经开始了,而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巡回区域!我们必须临机应变——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个日子而作即兴演奏,今天,让我们一如整个世界所作的同样再作一次!就这样,我的美好早晨的梦想破灭了,大概是由于钟楼所传来刺耳的钟声的缘故罢,而钟声带着奇特的神气宣告此刻正是第十五个钟头。看来梦中的上帝似乎要使我的习惯成为一种快乐——我的习惯是以适当的安排开始一天的生活,并能胜任愉快地将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就象个君主似的。
二三、腐化的特征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随时都会发生而被称之为“腐化”的社会现象之下列特征:
第一、任何地方的腐化很快就会形于表面,五花八门的迷信一向占着上风,一般民众平常的信仰与其相形之下便显得苍白而了无生气,因为迷信是属于下层阶级的一种“自由思想”——他能从中选择某种适合自己的形式和教条,他有这个权利。那些对古老宗教及气氛怀有崇高敬意的人,对这种腐化的现象深表不满——他们一向也决定语言的用法,而他们对迷信,甚至那些“最自由的人”的评价非常低。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种“启蒙运动”的征兆。
第二、一个社会之所以会受迷信的摆布,应该归咎于它自身的“懦弱无能”(effeminacy),譬如对战争的兴趣在这个社会已明显地减小,现在人们渴望舒适的生活就象以前追求军事和体育的荣誉一样。人们习于忽略一个事实,亦即往昔在战场或竞技场上争取辉煌成就的整个民族的精力与热情,现在都已变成无数私人的情欲了。事实上,在“迷信阶段”,人人所使用的精力,就质与量而言,均较往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是以前所做不到的(意即未能充分发挥)。也就是因为处于“懦弱无能”的状态,以致悲剧在各处此起彼落,激烈的爱与恨也由此产生,知识的火焰炙热燃向天空。
第三、就象在改正对迷信和懦弱无能的非难一样,习惯上人们总认为腐化时期是一个他们显得较柔顺、残酷的行为也比以前大大的减小、更老实与强健的时期,对于这种赞扬一如那些非难我都无法同意。我只能姑且这样说,即残酷现在变得较高尚化,而且它的那套古老形式已逐渐不被接受,但是在腐化时期,它诉诸言语举止所造成的伤害和折磨却是达于极点(这是它目前唯一的缺点,而它自己喜欢这个缺点)。大致说来,腐化时期的人较富于机智,也喜欢造谣中伤,他们现在都用短剑或埋伏之外的其它方式来谋害人——但他们甚获人们的宠信和好评。
第四、当“道德”衰坏时,那些被称为专制者的人,便现身露面,他们是“个人”中的佼佼者,也较为早熟。不过在某个短暂时期,这些水果中的水果还是会好坏相杂地悬挂在树上——就是为了这些水果才让这棵树存在!而当这衰坏达于极点时,那些专制者之间也会引起同样的冲突斗争,结果就兴起一个凯撒,这个最后的专制者,他将人们为争取独立主权而奋斗所得的成就据为已有,并因而断送了这个独立的主权。在他那个时期,个人都普遍的甚为成熟,因此“文化”也丰硕且有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并非由于他个人的缘故,虽然在那高度文化中的人喜欢以故作他们的一切皆为他所赐的姿态来向凯撒献媚;事实上是由于社会表面的不安与劳苦,故而他们需表面上的平静。在这个时期,贿赂和叛逆的行为也达于极点,因为人们爱“自我”甚于爱那个陈旧不堪的“祖国”。所以若要维护这项需求便只有一个办法,不然就是起来反抗这个可怕的动荡不定的命运;一旦有财势的富豪表示准备要施舍金钱时,便最好赶紧伸出高贵的手。人们只为眼前而活,对于将来少有确定的展望,每个自欺者都怀着一种心理在玩一种简单的游戏——人当然只有为“眼前”所迫才会去干坏事或行贿,并且还得为自己保留美德与未来。
这些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他为人做的事较别人为他做的少,因为他觉得自己就象那不可测的未来一样,终日惶惶不安。同样的,这些人也心甘情愿地听从那些专制者,因为专制者深信自己有能力处理任何状况(他既不以人们所了解的来估计,也不以人们的利益为着眼点)。不过专制者或凯撒即使在胡作非为时,也深深明了个人权力的重要,为了表示个人的道德,他们常会关心地提起,甚至与其相结合。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也希望人们认为他是如拿破仑曾以高尚的语调所说的——“我有权力以不变的‘本我’来回答一切对我的反对和不满,我是超出整个世界的,所以任何人不能与我相提并论,我希望大家也顺从我的想法,并且将它视为是一件单纯的事,假如我在什么地方有所逾越的话。”拿破仑有一次这样对他的妻子说,当他的妻子问起他对她的忠诚时。
腐化时期也就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季节——我的意思是指个人,未来的播种者、精神拓殖的开拓者,以及国家与社会之联合架构的创建者。腐化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其丰收时期被咒骂的字眼。
二四、不同的不满
无力和柔弱常使人感到不满,但却能巧妙地美化人生并增进其深度。而使人大为不满的——对那些不满者之中较有丈夫气概的人而言——则能巧妙地改进和保护人生。前者显示出他们的弱点和柔弱的性格,即他们心甘情愿让自己暂时受骗,甚至忍受一时的狂热与忘形。不过,大致说来,他们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且也一直为这无法医治的不满所苦恼。还有,他们也是那些想要用鸦片或镇静剂来获得慰藉者的赞助人,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也厌恶那些把医生看得比牧师(他们会助长痛苦的延续)重要的人。
如果从中世纪以来在欧洲要是这种不满的人没有剩余,那么欧洲人的不断“应变”的显著能力就一点也不会产生了。由于大为不满者的要求太广泛,而且实在太谦卑以致无法抗拒其最后的静默。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这个国家里有极大规模的不满,而且其应变能力已经消失了好几世纪。以中国人对生活的改进和保护的尺度,倘若他们能首先根绝过于病态的、虚软的和柔弱的不满,以及在我们身上也仍然极为浓厚的浪漫精神的话,则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和城邦政治的崇拜者便可以轻易地为中国的现况引进一些东西,为中国人带来“快乐”。
欧洲是一个病弱者,他应该为好在有为它的不治及不断应变所受的苦痛而感激。而由于这些延续不断的新形势,以及这些同样延续不断的新危险、痛苦与代用品,最后终于引发出一种对天才同样会有,总之也是所有天才之母的知性敏感。
二五、知识并非先天注定的
在这世界上有不少愚钝的谦卑,当一个为其所苦,他就永远没有资格作一个知识的门徒。事实如此——当这种人一旦理解到任何惊人的东西时,他转身就跑,并对自己说:“你一定是欺骗了自己!你聪明到那里去了!这不可能是真的!”接着,他又不多加注意地去看、去听,像遭受恐吓似的一味逃离这个惊人的对象,并且设法尽可能将它忘掉。因为他的基本法则是:“我不愿看见那些与我们平常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东西!难道我是为发现新的真理而创造?那早已有太多的前人作了。”
二六、什么是生存
生存——它一直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会趋向死亡的东西。
生存——对我们自身变成病弱、衰老的一切是冷酷无情的,而且不只是对我们自身。
生存——它的意思是对将死的人、可怜的人和年老的人毫不留情?也就是一种持续的谋害?
而古代摩西曾说过:“你不应杀害!”
二七、自我舍弃者
自我舍弃者将要作什么呢?他努力朝向一个更高的世界,他要比所有肯定的人飞得更高、更远、更久——他扬弃了许多会阻碍他飞行的东西,而有些东西对那人来说并不是无价值的,可是他却不喜欢,他因渴求提升的欲望而牺牲、这个扬弃,正就是于他将变成有形的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有人称他为“自我舍弃者”,而他就如此这般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身体包裹在带头巾的僧袍里,仿佛是披着粗毛衬衣(粗毛织成的衬衣,为苦行者的一种穿着——译注)的灵魂。他相当满意于自己给予我们的影响,他要继续对我们隐藏他的欲望、他的骄傲和他要逾越我们的企图。是的,他比我们所想象的聪明,而且对我们如此谦恭有礼——这个肯定者!这就是他,即使在他自我舍弃时仍喜欢我们。
二八、为最好的特质所伤
我们的强烈观点有时会引导我们如此迢迢向前,以致我们无法再忍受我们的弱点,结果我们因那些观点而亡。或许我们已预知会有这种结果,不过我们还是不愿稍改初衷,接着我们会更加努力面对那个乐于自我们身上免去的东西,还有我们的冷酷无情(也是我们的伟大处)。像这样的体验——最后必定会花费我们的一生——是那些伟大的人物对别人以及他们的时代所产生之共同影响的一种象征。由于他们尽了最大的能力,也由于那只有他们能做到,故而他们破坏了许多虚弱的、不安的、进化的和“自愿”的东西,而且自身也受了伤害。事实上,也许他们会打倒整个弱点,当然那也只能造成伤害而已,因为它们之中最好的将被接受,并且视其为单独的加以吸饮,而因为它是一种太强烈的饮料,以致他们喝了之后失去了理性和利己之心。由于他们的大醉,而在醉梦的引导下走向整条错误的歧途,以致落得头破肢断。
二九、危险的说谎者
当人们开始在法国斗争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①时,跟着当然也有人为它辩护,而我们便再度看见时常见到而又不愿见到的一幕——
--------
①三一律,亚里士多德所提倡之古典戏剧构成的法则,即时间、地点和剧情三者缺一不可,在戏剧学上称为“三一律”。
为了他们的法律应该存在,人们就常用虚假的理由强迫自己服从,只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已习于接受法律的权威性,而且也不希望所有的一切再有任何变动。人们对每个流行的道德观念和宗教都采同样的态度,而且一向如此。当人们开始要斗争习惯并寻求理智和意图时,隐在习惯背后的理智和意图便只有在暗中增添。这里一直隐藏着保守主义者伟大的欺瞒——他们是危险的说谎者。
三○、名人的喜剧
有名的人都需要声望,例如所有的政治家,他们不经深思便舍弃了他们的伙伴和朋友——从某个人身上他们想要获取一份他的道德的光彩的反映,从另一个人的身上,他们则要得到那种每个人都知晓,而且他身上尚不明显的引起恐惧的力量;为了能舒舒服服地在太阳下取暖,他们从第三者身上窃取他的声望,因为那对他们想暂时轻率和偷懒一下的目的是有利的——事实是他们已坠入陷阱而不自知。
在他们的邻居里,他们一会儿支使空想的人,一会儿支使老练的人,一会儿支使沉思的人,一会儿又支使喜欢夸张的人,就好象他们在支使自己一样。不过,一转眼他们就不再需要那些人了!而当他们的环境和外界不断地消失时,似乎所有的东西便挤进这个环境里来,并且想要成为里面的一个特色,在这方面来说,他们很像大都市。他们的声望一直不断地在变,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因为他的变动方式需要这种变动。他们在实际行为上或在假扮贵人的舞台上时而展露这个、时而炫耀那个,而我们在前面说过,他们的那些伙伴和朋友便等于是这场戏里面的道具管理员。
在另一方面,他们所指望的必定还保留许多在远处更加坚定与辉煌的东西——而这个有时候也需要喜剧和舞台表演。
三一、商业与高尚
就像读书和写作的艺术一样,买卖在现在来说是件很平常的事,每个人都在接受它的训练,即使他不是一个生意人,也是每天在练习这种艺术。正如同在从前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期,每个人都是,而且每天都在练习打猎的艺术,打猎成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不过,当它最后演变成为权贵们的一项特权时,(经由使它成为一种高级的嗜好而日常必需的活动的手段),也就失去了它的平易与普遍的特色。所以或许将来有一天买卖也会落到同样的命运,我们可以想象到日后社会上不会有买卖的行为,而这种艺术在社会上也将完全失去它的需要性。如此一来,可能会有一种现象发生,即不受普通一般法律支配的人会视买卖为一种高尚的情趣而耽迷于其中。届时便只有商业取得崇高的地位,而那些贵族们就会如同一向在战场或政坛上所表现的那样敏捷地争夺商业;同时在另一方面,政治的价值也许就完全改变,甚至它将不再是属于有地位的人的事业。可能有朝一日,大家会发觉我们所造成的一切竟是如此粗俗,就象所有标题为“知识的堕落”的政党文艺和日常文艺一样。
一○八、新的奋斗
自从佛陀寂灭后,人们在一处山洞中展示他的形象达数世纪之久——一个非常可怕的形象。
上帝死了,但是人类会构筑一个千年不坏的山洞,在山洞里人们会展示他的形象。
而我们——我们仍然必须克服他的形象!
一○九、让我们留心
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活的实体。究竟它自身能扩延至何处?它用什么来给养自身?如何成长与茁壮?我们十分清楚有机体是什么,并且想要将地球表面上我们知道显然是派生的、迟缓的、稀少与偶然的一切重新论释为本质的、普遍的与永恒的,一如他们称这个宇宙为有机体,那真令我恶心。
让我们留心,不要相信宇宙是一部机器,无疑的,它并非只是为了某一目的而构建的,我们赋予“机器”这个字眼太过于崇高的意义了。
让我们留心,不要假设宇宙间所有的一切都像日月的运行般那么有规律。事实上对银河的蓦然一瞥,常会引起我们的怀疑,在那里,是否甚少较天然或较对冲的运行,甚至那些一直被重力吸引而以直线绕行轨道的众星球也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天体排列是一个殊例,这种排列以及为此排列所限定之相对的永久性,又可能成为殊例中的殊例与有机体的构成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世界的一般特性,便是予所有的永恒以混沌,这并非由于缺少必然性,而是因为缺乏秩序、架构、形式、美丽、智慧以及其他称之为美学上之人类属性的一切。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不幸的特征反而愈发是法则,殊例并不是那个秘密的意图,而整个音乐盒一再地重复它那绝不能称之为旋律的调子——最后,这“不幸的特征”的表达已然是卷入非难中的人格化了。不过,我们又怎能擅自非难或赞美宇宙!
让我们留心,不要把无情和无理归因于它自身或与它相对的一边,它既不完美,也不美丽、高贵,亦不企求近似这些的一切,它完全不想模仿人!它完全不受我们的美学与道德上之判断的影响!它既没有任何自卫的本能,也没有其他的本能,甚至也不知道律则。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大自然中自有律则,其中只有必然的事:没有发命令的人,没有遵从的人,也没有逾越的人。你知道,没有意图,就没有机会,因为只有在有意图构想的情况下,“机会”这个字才有意义。
让我们留心,不要说死与生相对。生只不过是死的一种,而且是非常少有的一种。
因此,让我们留心,不要认为这世界永远不断地在创造新的事物。并没有永久不灭的实体,物质正有如伊里亚特之神(the God of the Eleaties),是另一个误解。但是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以我们的留心与谨慎作一了结?所有这些上帝的阴影要到何时才不再遮蔽我们?我们要到何时才会有完全不被敬如神明的本性?何时才能以纯粹的、新近发现与挽回的本性,还我本来的面目?!
一一○、知识的起源
从来知识分子只是在制造错误,而有些错误经事实证明对于人类是有用的。他或者与那些错误采取一致的步调,或者承袭它们,以更进一步的成功为自己与后世子孙而奋斗。那些被遗留下来,并且几乎已成为人类的财产与绊脚石的信念,其错误的教条,诸如:有永久不朽的东西,有相等的东西;有物体、实体、肉体等,我们所见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只要是对我们有益的就是绝对好的。只有在最近,才有否认与怀疑这种观念的人应之而起;也只有在最近,真理使自身变成好象是知识的最弱形式。看起来,想要和真理一致仿佛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有机组织体都被弄反了,所有其较高的功能、各种一般的感觉,以及对感觉的认知能力,均与其最初之具体且基本的错误(更甚者,那些观念)变成了据以断定通过纯粹逻辑的整个领域之“真”与“假”的知识标准。因此,概念的“力量”并不依其真实的程度,而端赖其古老的傅袭、具体的表现,以及生活的特色。
在生活与知识似乎将起冲突之处,绝不会有严重的争论,因为否认和怀疑一直被视为是疯狂的,例外的思想家,比如伊里亚特人(The Eleaties),他们则不顾这些,一直保持着与自然的错误相对的一面,并且相信使这些相对的东西存在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哲人是具有不活与普通性之直觉洞察力的人,由于对那种颠倒之知识的特殊能力,他们遂深信其同时也是生活的准则。为了肯定所有的一切,他们必须欺骗自己的一切:他们将不具人格的性质与不变的永恒性归于自己,误解了哲学上的个人之本性,否认在认知作用中刺激所能发挥的力量,并把理性看成是一种完全自由与自创性的活动;他们没有留意到,即使不用正确的方法,他们一样能自圆其说。纯真与怀疑论二者更一步的发展,终于造成这些人的难堪,而他们也不得不依赖原始的本能和凡有感情知觉的人都会犯的基本错误来生活与判断。
只要有两句格言都显得适合人生的地方,就会有更敏感的纯真与怀疑论产生,因为两者都能同时适应基本上的错误,所以对于生活应该采取怎样的功利态度便会时有争执;同时,也证明了新的格言虽然不见得有用,但至少也是无害的,就象是在一场纯粹娱乐的游戏中,双方各显其智性的反应罢了。人类的脑子里逐渐充满了这种看法与信念,于是在混乱之中乃导致权力的酝酿、贪图和斗争。为“真理”而奋斗,不仅是发自实事求是与享受喜悦的心,而且其中还羼有许多其他的动机,这个纯粹智性的追求,往往会变成是一种吸引、一种召唤、一种责任或一种荣誉——认知并追求真理,最后使得自身也成为众多要求中的一项要求。从这时起,不仅是信念,即连审察、否定、不信与反对也都形成了一种力量;一切附属于知识的“邪恶”本能均各归其位,并要求赋予认可、有益和尊崇的美名,最后乃以善的姿态呈现。
如此一来,知识乃成为生命自身的一部分,而生命则变成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直到最后,认知作用便和那些原始、根本的错误发生相互冲突,同样的冲突也落在生命、权力,以及同一个人的身上。追求真理的动机和那些求生的错误在思考者的身上造成第一次的冲突(现在,这个动机也证明了本身将成为一种求生的力量),而和这冲突的重要性相形之下,其余的一切就显得不足轻重了。在这里,提出关于生命的最后一个问题,而首次的意图乃被迫要以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
敏感的真理究竟能具体化到什么程度呢?——这是问题,也是尝试。
一一一、逻辑的起源
逻辑是由人类脑中的何处产生的呢?无疑而且很不逻辑地,其范围起初必然极为广泛。然而却有无数的人(无论已死或未死),却都不象我们这样能够推论,虽然或许他们比我们接近事实!举例来说,就生存的可能性而言,那些因无法对食物和对他有危险的动物之间辨出“相似”之处,而推论得太慢或太过慎重的人,比起另一些在同样情况下却能立即看出其一致性的人,要显得渺小多了。
不过这种分辨相似和一致孰占优势的倾向——一种不合逻辑的倾向,由于没有一件东西本身是平等一致的,乃导致首先创造了逻辑的整个基础。如此一来(为了使物质的概念能够产生,一切便不可避免地投向逻辑,虽然以最严格的意义而言,根本就没有一物是真正与它有关的),经过长时间的进展之下,事物改变的过程必然会被忽略,而我们依然不得知其详。再者,那些对事物的看法并不正确的人,比那些看见每件事都“在变迁之中”的人要较占优势。就其本身看来,每一种在作结论时所表现之高度的慎重性,和每种怀疑的倾向,对于生命皆有极大的危险。
除非相反的倾向——即确定而非延缓的判断,以格外的努力来加以促成,否则人类便不可能存留。逻辑思想的过程以及现代头脑的推论和欲念的挣扎过程相符,而后者本身是非常不合逻辑的;我们通常只对挣扎的结果有所体验,现在其原始的机械性却已如此迅速而秘密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一一二、因果
我们会说,那是一种“诠释”,然而事实上,它只不过是我们对于较为古老的知识与科学的“描述”罢了;我们也只是描述得比较好一点——对于诠释,我们则做得和前人一样少。
我们发现,天真的人和古老文化的探索者,对于许多方面的自然递嬗只看到二点:“因”与“果”。我们赋予自然的运行一个完美的概念,但是对这概念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知识却付之阙如。眼前每个事件一连串的“因”可说是十分完全,而我们常断定必须以这个或那个为前导,乃是为了让别的因素能连接得上——不过,我们也并未因此而掌握到什么。奇怪的是,譬如说,每个化学变化的过程似乎是一项“奇迹”。就如同宇宙间万物的运行一样,没有人能“解释”那个引起反应的刺激。我们当如何解释呢?我们只是在玩弄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诸如线、面、体、原子以及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等。当我们初次赋予所有的事物以概念(我们的概念)时,又是如何使诠释成为可能呢?
我们可以将科学视为乃是要把一切可能的事物予以人性化,并从不断描述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学得更正确地描述自己。因和果,大概再也没有这样的二元性了;事实上,在我们眼前有一种连续,因它之故而孤立了一部分——正如同我们在观察一个运动时,常将它视为是许多孤立的片段一样。因此我们未曾确切地看到过它,而只是推论它。许多的“果”由于不连贯而将我们导入错误;但对我们而言,那也只是一个不连贯而已,而在那断裂的片刻,过程的大部分都被我们错过了。
理智可以看到因与果的相连贯,也可以看到事物的转变并非是依照我们的概念模式。事物自身任意地分崩离析,而将因果的概念置之一旁,并否定所有的制约。
一一三、有毒的学说
为了使科学的思考得以推展,我们必须将许多事物结合起来,并且各别地设计、练习与培养所有需要的力量!不管怎样,当它们被局限在科学思考范围内相互牵制时——(它们的作用有如毒药一般,譬如,怀疑的刺激、否定的刺激、等待的刺激、分解的刺激等。)——其孤立常能导致甚于当前的极为不同的影响。
人类的许多牺牲都为此刺激所犯的错误而奉献,以学得去了解它们的存在,并将之视为有如人体各具功能的器官一样!而我们离那观点仍极遥远:艺术家的力量和生命的智慧,须和科学的思考相合作,俾能造成一种更高的有机(器官功能)系统。而因为这系统,那些我们眼前所知的学者、医生、艺术家和立法者将显得令古人有憾!
一一四、道德的扩延
我们描绘一张新的图画——靠着过去的经验帮助,立刻便能目睹——总是要依靠我们的忠实和公正。道德的经验是唯一的经验,即使是在感官知觉的领域里。
一一五、四种错误
人是被错误教导出来的:第一,他总认为自己不够完美。第二,他赋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第三,他觉得在动物和大自然之间,自己是处在一种虚假的境况。第四,他不断建立并接受新的价值标准,俾使任何时候的人类之动机和行为均能显得十足的高尚与尊贵。若是我们忽略了这四种错误所促成的影响,就表示我们也忽略了人性、人情和“人的尊严”。
一一六、群体的直觉
当我们面对一项道德观念时,会发现一种价值观和人类的动机与行为发展的层次顺序,而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发展的层次顺序可以说明一个社会团体或群众对其各种需要的表达——在其利益关系上,何者居先、何者是第二、第三——亦是对于任何人之价值权威性的准绳。个人经由道德而被教导成为群体的一个机能,并且视其自身的价值仅只是一种效用。当一个社会团体和另一个社会团体的生存之道不一样的话,则其道德观念也就有所差别。至于不管将来群众、团体、社会以及国家等在基本上的转变如何,我们可预言的是,道德观念的歧异仍将存在。
道德观念乃是群体的直觉而深植于个人内心者。
------------------
(三)
一一七、良知的群体刺痛
人类在过去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岁月所遭遇到良知意识上的刺痛是有别于今日,人们只对某个意念或某个动作有反应,而且都有自尊心。法理学的教授们均是以个人独立与适意的情绪来作为探讨的缘起,好象权力的根源从初始便存在了。但是在整个人类生命漫长岁月中,没有比感觉到自身的独立无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独行,要感觉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谁,也不受谁的指使,只是单纯地代表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惩罚,而无乐趣可言,他注定“要成为一个个体”。自由的思想被视为是不安的体现。
当我们把律令和种种法规的限制看作是一种束缚与损害时,从前的人却视自我本位的利已心态为一件痛苦的玩意,而且是真正的邪恶。一个人若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感或者塑造自己,那是十分惹人厌憎的。类似的行为也被视为疯狂而不正常,因为所有的不幸与恐惧均和孤独有关。那时候,“自由意志”常会和内心的愧疚纠缠在一块,而一个人的行为愈少独立性,便会有愈多群体的直觉。他的行为并不表现其个性,而尊重伦理道德甚于自己。所有伤害到群体的行为,不管个人是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都会在他的良心上造成刺痛——还有他的邻居以及整个群体!——就是因为如此,才使我们大大地改变了思想的模式。
一一八、善意
当每一个细胞将自身转变成一种更强的作用时是道德的吗?是的,它必须如此去做;当较强的细胞去同化别的细胞时是邪恶的吗?不,同样的,它也必须如此去做。那是需要的,因为它必须有充裕的补偿去寻求再生,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强者或弱者所感受到的善意来辨别并取得天赋本能与顺从的直觉。
强者内心交融着喜悦和贪婪,他要将某些东西转变成自己的功能,而同样内心洋溢着喜悦和渴望贪婪的弱者则会乐意成为一种功能,——前者在本质上是有憾的:一种看到弱者就想并取的兴奋。总之,我们该记得,“强”与“弱”二者乃是相对的概念。
一一九、反对利他主义
我了解许多人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而且乐于渴望成为一种功能。他们全力以赴,而且对那些他们自身所能成为的功能具有极为敏锐的嗅觉,在这一类人之中,有些女人将自身转变成某个男人的功能(那功能在他身上并不发达),进而成为他的钱包、他的念头、或者社交活动。这些女人总是竭尽所能地将自身插入另一个性质不同的有机体内,而如果不成功的话,她们就会变得焦急、恼怒、并将自身吞没。
一二○、灵魂的健康
有一项著名的医学道德信条——开奥斯的阿利斯东
(Aris-ton Chios)所立的——说:“美德即是灵魂的健康。”真要说起来,或许我们应该将它改为:“你的美德即是你的灵魂的健康。”因为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本身是健康的,故而想要以这种方式来界定一切的努力最后均遭到了失败。进一步来说,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目标、能力、动机、以及心灵中各种奇妙的幻想,俾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究竟有多健康。
我们有各种不同形体的健康,有些人极力想出风头、表现自己,有些人不了解“人类平等”的精义,更有许多人则根本就对真正的健康一无所知。所以此刻我们应当改变过去对健康和患病的那套观念,同时将各种特殊的美德均涵盖在健康的范围里面;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某人而言健康者,对另外的人则或许反而是不健康。
最后,这个大问题依旧存在:
我们是否可以不受疾病的影响而发展自己的美德呢?或者,我们的自觉和求知行动是否并不一定要有健全或患病的灵魂;简言之,是否纯粹追求健康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偏见与懦弱,而或许是一种极为巧妙的野蛮和落伍?
一二一、无庸争执的生命
我们应体、面、线、因与果、动与息、形式与内涵的要求,而将自己安排在一个能适应的世界。若是没有这些信念,便无人能够生活下去,不过,只是未经证明罢了。
生命是无庸争执的,因为其中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一二二、基督教中道德怀疑的要点
基督教也曾对启蒙运动有过极大的贡献,并且教导了道德的怀疑论——以一种十分深刻而有力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与巧思去非难与激怒。
它去除了个人对其美德的自信(这些美德造就了古代许多伟人),并将那些自认十分完美、且总是以斗牛士的姿态高视阔步的凡夫俗子自地球上消灭净尽。当我们受训于这所怀疑论的基督教学校,读到若干古人(譬如辛尼加和伊壁鸠鲁)有关道德方面的著作时,会领受到一种愉快的优越感,并且心中充满了神秘的内在直观与洞察——对我们来说,就好象一个小孩在老者面前说话——我们乃更明白美德是什么!
再者,我们曾把同样的怀疑论运用在所有宗教性的场合与经历中,诸如罪恶、忏悔、感恩、灵化等,并且“允许虫儿将洞穴掘好”而当我们在阅读所有基督徒的著作时,便会有同样微妙之优越与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们对宗教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这正是我们好好去认识他们与描写他们的时刻,因为抱持古老信念的虔诚者已都不存在了;至少,为了知识,让我们来保存他们的形象与典范。
一二三、知识并非只是工具
要是没有这种热情(它是我用来追求知识的)科学应该会走得更远。事实上,科学也确是在没有这种热情的状况下,不断地成长茁壮至今。
对科学的诚信或偏好支配着目前的现状,其余在本质上属于绝对的偏向与兴致则很少作自我揭露;科学被视为并非一种热情,而是一种状态与“思潮”。事实上,人们是抱着较多的好奇心和些许虚荣心去适应它,它甚至能满足许多不知该如何打发闲暇的人,他们不想一直读书、整理资料、观察和作记录,“对科学的兴致”不过是他们的无聊消遣罢了。教宗里奥十世(Pope Leo X·)曾赞颂过科学,他指出科学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声誉和荣耀,亦是一项幸与不幸的工作,最后他说:“没有了它,一切人类的理想就失去了坚固的基础,甚至即使有了它,人们依然感到十分不安!”不过这位相当倾向怀疑论的教宗也和其他教会里赞颂科学的神职人员一样,尽可能地压抑自己对科学的那份热中,若是有人能从他的话语中推论出何者对这样的艺术热爱者是值得注意的(他将科学置于艺术之上),则无论如何,只有礼貌地略而不提那些他将之置于所有学问之上的东西:“揭露的真理”以及“灵魂的拯救”——此外,还有什么可与生活中的荣耀、声誉、娱乐和安全相比呢?
“科学是某种次级品,它并非是究极或绝对的,也和热情的情绪无关。”这个看法深藏在里奥十世的内心里——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关心科学!在古代,科学是没有什么赞美与荣耀可言的,因为即使在最热中的信徒当中,追求美德永远是第一要务;而人们也认为当他们歌颂知识是追求完美人格的最佳工具时,便已给予它最高的赞美了。
知识要求并不只是一项工具,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
一二四、无限的范畴
我们将桥梁拆掉,甚至将土地毁坏,登船离开陆地!
啊,小船呀!要小心!此刻你身处大海之中,虽然它并不老是白浪滔滔,有时也会荡漾着金黄色的波光,静谧地有如柔和的梦幻一般;但是当潮水汹涌而至时,你便会感受到大海的浩瀚无涯;同时,没有比“无限”更为可怕的了。
噢,那自觉十分自由的可怜小鸟,现在开始要奋力挣脱这牢笼了!
呵,如果你染患了对陆地的思乡之病——仿佛在那里有更多的自由——那么就不会再有“陆地”的存在了!
一二五、上帝存在的条件
“没有智者,上帝便无法存在。”路德①言之有理。
但是“没有愚者,则上帝仍能勉强维生。”——幸好路德没有那样说。
--------
①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国神学家,中世经的宗教改革者。
一二六、疯子
你是否听说过,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手持提灯,跑到菜市场,不断地大喊:“我找到上帝了!我找到上帝了!”由于四周的人均不信上帝,遂引起一阵骚动;怎么搞的!他失魂了吗?其中一个说道。他是不是走错路了?另一个说。还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们吗?他在梦游吗?人们议论纷纷,哄然大笑。这个疯子突然闯进人群之中,并张大双眼瞪着大家。
“上帝到哪里去了?”他大声喊叫,“我老实对你们说,我们杀了他——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但我们是如何犯下这件案子呢?我们又如何能将海水吸光?是谁给我们海绵而将地平线拭掉?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离之外时又该怎么办?它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阳系吗?难道我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空无时不会迷失吗?难道没有宽阔的空间可让我们呼吸与休息吗?那儿不会更冷吗?是否黑夜不会永远降临且日益黯淡?我们不必在清晨点亮提灯吗?难道我们听到那正在埋葬上帝的挖掘坟穴者吵嚷的声音吗?难道我们没有嗅到神的腐臭吗?——即使连上帝也会腐坏!
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忍的凶手?曾经是这块土地上最神圣与万能的他如今已倒卧在我们的刀下,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我们应该举办什么样的祭典和庄严的庙会呢?难道这场面不会对我们显得太过于隆重了吗?难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就算只是感觉仿佛值得一试?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为伟大的了——而因此之故,我们的后人将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更高尚的历史之中!”
说到这里,疯子静下来,举目望望四周的听众,听众也寂然无声并讶异地看着他。最后,他将提灯掷在地上,而使灯破火熄。“我来的太早了,”他接着说,“我来的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尚未传到人们的耳朵里,雷电需要时间,星光需要时间,大事也需要时间,即使在人们耳闻目睹之后亦然,而这件大事比星辰距离人们还要更为遥远——虽然他们已经目睹!”
同一天,那个疯子还跑到各个教堂,并吟唱他的
Reguiemaeternamdeo,而当有人问他缘由时,他总是回答说:“假如这些教堂既非上帝的陵墓,也不是纪念馆,那么,究竟是什么玩意?”
一二七、反对基督教
决心反对基督教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动机,而是兴趣。
一二八、危险的果断
基督徒要揭发这个世界之丑恶与败坏的决心,已经造成这个世界的丑恶与败坏。
一二九、神秘的诠释
对神秘的诠释被视为相当深奥的,其实那些诠释者不过是不作肤浅的表面探究工夫罢了。
一三○、基督教与自杀
基督教在一开始的时候,便将自杀的极度欲望当作其权力的杠杆来运用,它提出二种自杀方式,并赋予他们最高的尊严与(对来生的)希望,而以严厉的恐吓来禁止其他的欲念。不过,殉教和苦行者的慢性自绝则是被允许的。
一三一、格言
一项难以避免的假设——人类必须经常倒退回顾——终会比对某些非真实信念(如基督教的信)的严谨信仰更有力量。毕竟——那是指一万年以后的事。
一三二、祈祷的价值
祈祷是为那些永远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人而设的,对于他们来说,灵魂的提升是不可知的,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意。在神圣的处所、或生命需要获得平静与某些尊严的重要场合,这些人会做什么呢?因为至少他们不会扰乱安静,那些宗教创始人的智慧均已藉着祈祷的信条而灌输给他们,就好象嘴唇的长期刻板工作,并配合一种记忆的努力,加上一套制服,以及依照规定的手、脚和眼所摆的姿态,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他们会象西藏人一样,口里不停地喃喃念着经文,或者有如贝那拉斯①,人们一边掐指,一边低诵神的名号(如在读祈愿经文时,要念毗湿奴②的名号一千遍),或者他们也会一边数念珠,一边祈祷;总之,他们都会在某个时间里全神贯注地作一件事,并且表现出一副坚忍的态度,至于祈祷模式则完全是为那些一心想要提升自己的虔诚教徒们的功德利益所设计的。不过,即使一连串庄严的字句和音声,以及呆板而肃穆的礼拜仪式能有益于他们,还是会有他们烦恼的时候。
就算这些少数人(在每个宗教里,真正诚笃的人毕竟少有)知道应该如何帮助自己,但在精神上贫乏的大多数人则是一无所知的,若是禁止他们的喃喃祈祷,就无异于剥夺他们的宗教,因此,新教乃带来了光明;而所有那些宗教之所以会要接受这种人,则是因为他们在祈祷时会保持其手、脚、眼,以及各个器官的静止,使他们美化于一时——看起来更像个人!
--------
①贝那拉斯(Benares),印度北部一城市,位临恒河,为印度教之圣地。
②毗湿奴(Vishnu),为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
一三三、悲观主义者亦即受害者
当“玄秘”不乐于实体取得上风时,一项人们所犯已久的大错其所造成的后果就会暴露出来了。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布到相当广大的区域,乃是因为印度人之极端与近乎排斥饮食的习惯,以及因此而导致精神衰弱的结果所造成的。
也许近代欧洲人的不满被认为是因“这是属于我们祖先的世界”所引起的,由于德国人在欧洲所作之尝试的影响,整个中世纪逐被取来吸饮;而中世纪的黑暗也意味着欧洲的酒精中毒。
德国人之不喜欢生命,在本质上乃是对于寒冷天气的一种抱怨。
一三四、最古老之笃信的余波
没有头脑的人会认为意志是一种操纵一切的东西,而意愿则是较单纯而可自明的,证之任何事都是如此;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问题的细节,只要是有意愿的感觉便可满足他,这不仅是因为他倾心“因”“果”的观念,而且他也深信自己所了解的“因”与“果”之间的关系。
意志对他而言,是一种奇妙的操纵力量,而相信意志有如因之于果,就等于相信了这奇妙的操纵力量。事实上,当人们目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直觉地认为是意志产生了如“因”一般的效果,而个人的意愿则隐在幕后操纵——机械论的概念不合他的胃口。因为人类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物”、“力”、“质”等之类的东西),因果观念已经成了他的基本信仰,并且施之于所有的世事之中。“绝无没有因的果”和“有果必有因”的定理可算是少数普通定理的一个归纳。
叔本华的假说“凡是存在的皆为有意志的东西”已将原始的神话抬置于王座之上,他似乎从来就不想对意志作解析,因为他和一般人同样地深信所有意志作用的当下即现以及单纯性。现在我提出如下的主张来驳斥叔本华的说法:第一,由于意志可以提升,因此痛苦和快乐的理念是需要的。第二,痛苦和快乐时所感受到的生命激扬之情,是对思维力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时常在不知不觉之中控驭着我们,故而同样的激情也可以诠释为一种痛苦或快乐。第三,惟有具备理性者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
一三五、罪恶的起源
目前在基督教普及或曾经盛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犹太式的情结和捏造虚假,就整个基督教道德的背景来看,其实基督教是企图将整个世界“犹太化”。其在欧洲的成就达到何种程度,可以极精确地追溯到有殊于我们的古希腊精神——一个没有罪恶感的世界——之中,虽然每一个时代与杰出的个人都会有过去同化一切的意愿,但是“只有当你悔改时,上帝才赐福给你”这句话却会令希腊人觉得好笑或生气。
他会说:“只有奴隶才会有这种情愫。”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伟大、全能、同时也是充满仇恨的神,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他的力量之大,因此任何的伤害均不可能施及他的身上,除了与荣耀有关者之外。每一项罪恶都是对敬意的贬损,对崇高的冒渎!悔改、谪降、在尘世中打滚,凡此皆是他的恩惠所系之全部条件,也因而回复了他那神圣的荣耀!如果伤害是因罪恶以不同的方式所引起的,如果一种深刻的邪恶是因罪恶才蔓延扩散的,那么这邪恶就会像疾病一样,攻击与勒死每一个人——它不会使渴求东方天堂的荣耀遭受困扰;罪恶乃是对他的一种冒犯,而非对人类!
对于那些曾接受其恩惠的人所犯的罪恶,他也会淡然视之。在这里神和人被认为是各自独立的,相形之下,触犯后者的罪恶根本是不可能——所有的行为所以会被蔑视,那只是因为其超自然,而非自然之故;所以那种乍看之下并不甚起眼的犹太情结,却十分的不简单。另一方面,希腊人也普遍都能接受罪恶亦有其尊严的思想,譬如普罗米修士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他们将尊严归结于罪咎的需要,因此乃创造了悲剧——一种艺术与欢乐,其最深刻的本质对犹太人而言仍是陌生的,纵使他有诗情的天赋和对庄严的喜好。
一三六、选民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在这世界上的选民,因为他们是天生有高度道德感的民族(他们比别的民族更具人类的自卑感)。犹太人对其君主和圣人均怀有一种狂热,就好象法国贵族对法皇路易十四的狂热一样——由于这份狂热,贵族们遂甘心忍受其君主的专制独裁。而为了要祛除这种感受(不对等的效忠之意义),便需要有效忠的权威和充分的权力,因此乃有专为贵族而设的登龙捷径。利用特权使他们得以在宫廷里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临视居于他们之下的一切——临视能忍受的一切——而不会有任何良心上的不安。于是他们便有计划地逐渐搭高效忠的权力之塔,直至耸入云霄,然后再将属于自己的权力之最后一块盖顶的石瓦安置上去。
一三七、比喻
督只有可能在犹太人的图书里出现,我的意思是说,在他们的图书中老是布满了发怒的耶和华之幽深的雷云。从阴暗可怕的黑幕里透出些许微弱的光芒,那是“爱”的奇迹,也是最不当之“慈悲”的微笑。这里只有基督能梦想他的彩虹和天国的梯子,沿着梯子上帝得以降临人间。然后在别的地方,晴朗的天气与太阳则被视为是很平常而不足为奇的。
一三八、基督的错
基督教的创始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罪更能令人类罹受如此大的痛苦,其实他错了,错在他认为自己没有罪,因此他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是这样,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其子民之烦恼的极大同情与怜悯,而发明罪的人本身当然不会有什么大烦恼!但是基督教徒后来终于知道了该如何去表现他们教主的正义,并将他的错误净化为“真理”。
一三九、情欲的色彩
即使像使徒保罗①那样的人,对于情欲也以邪恶视之。他们从学习中只知道在自己身上有着不洁、偏见和不完整的心灵,因此,他们理想中的目标就是对情欲作一番剖析;而在神的身上,他们也看到了完全净化的情欲。
--------
①保罗(Paul),是耶稣的大弟子,十二使徒之一。
更加快乐,同时也更加纯洁与神圣。
希腊人则和保罗及犹太人不一样,他们先标出自己的理想,然后顺着理想很正确地去发挥情欲,并且加以珍惜、提升、美化与崇拜。很明显的,他们在情欲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自身的而现在的基督教徒呢?他们是否希望在这方面变成和犹太人一样?他们是否可能变成犹太人呢?
一四○、太过于犹太的
如果上帝想要成为一个爱的对象,则必须先放弃审判与正义——即使是仁慈的审判也不能成为爱的对象。
基督教的创始人对这方面——作一个犹太人——的美妙感受揭示得太少了。
一四一、太过于东方的
什么?神会爱世人,如果世人信他而对不信他的人投以威吓的眼光的话!
什么?一位全能的上帝对于世人的感受竟然是有条件的爱!
爱甚至并没有去支配崇敬的心与报复的意念!
这一切是多么东方式!
“如果我爱你,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①?”这句话可算是对整个基督教一个很够份量的批判了。
--------
①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爱并不要求是互惠的——英译注。
一四二、乳香
佛陀说:“不要阿谀施舍于你的人!”
让我们将这句话拿到教堂里去复诵一遍——那将立刻使教堂里面的气氛净化。
一四三、多神论的最大效用
由于个人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并从其中导引出自己的律则、快乐和权利,故而乃被视为人类最可怕的离经叛道和对其自身的盲目崇拜。事实上,少数如此甘冒不韪的人总是要对自己辩护一番的,他们通常都是以这种口气说:“不是我!不是我!而是上帝!我只是他的媒介罢了!”惟有在上乘的艺术与创造上帝的立场中(如在多神论的教义里),这种意念才会获得解放,同时变得十分纯洁、完美和高贵,因为它本身原是一种普通而不重要的行动,类似顽强与嫉妒。
反对意念倾向个人的理想,这是每个道德观念的首要律则。只有一个准范:“人”,而每个人也都相信有这么一个准范,并且是最高的准范。但若是能撇开自身,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准范,一个神不能否认或冒渎另一个神!在这里,个人第一次被承认,个人的权利也第一次受到重视。对上帝、英雄、各种超人、平凡的人以及在人之下的诸如妖精、半人半兽与魔鬼等的创造,正是辩护个人的主权与自私的最佳前导:敬重诸神的自由最后也被用在个人对法律,习俗和邻人的尊重上。
相反的,一神论,其坚信只有一个真正的人类之教义,最后导致只有一个真神的信念(除了惟一的真神,其余的神都是伪造的),这种论调也许曾对过去的人类造成极大的危险——人类曾遭受惰性之过于发达的威胁,此刻我们能看得出来,许多动物在很久以前便受到这种威胁(退化),而那些动物在它们的类群之中都只相信一种真正的动物或者典范,并且很坚决地将它们的习俗道德转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在多神论的教义里,已经为人类的自由思考与多向思考建立了一个榜样:使自己新生的力量永远是更新颖与更个性化的。固然,只有人类适用这个榜样,若就动物来说,它们是不会有远景和希望的。
一四四、宗教战争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跃进便是宗教战争,因为它证明了人类已经开始在虔诚地处理事物的概念问题。当人类的理智普遍地被各教派间敏锐的争论洗炼过后,其结果便引发了宗教战争:而一般民众也变得心思细密起来,即使是琐碎小事也看得很重要,并且很认真地以为这是可能的;“灵魂的获救”也许就在这一念之间。
一四五、素食主义者的危险
食用白米饭的普遍推广已迫使大家不得不去服鸦片和镇静剂,就如同食用马铃薯的盛行迫使大家猛喝白兰地一样,凡此皆造成一种敏感的后遗症,即是使思想和感觉均陷于麻木的模式。
这有点像那些促使思想和感觉变成麻木模式的人,譬如印度的经师们,不但本身奉行食素,而且还想使它成为大众遵行的律则,他们想因此扩增自身所渴望满足的需要。
一四六、德国人的希望
让我们不要忘记,人类的名称通常即是耻辱的代号。臂如鞑靼人,照其名称之本意而言,即是“狗”的意思,这是中国人给予他们的称呼。又如“德意志人”本来的意思是“异教徒”,这是哥德人在经过一番转变之后,对其大部分未经受洗的同族部落的称呼。根据他们所翻译的旧约圣经指出。
“异教徒”在希腊文中的本字是指“民族”的意思。要从因成为欧洲第一个非基督教国家而招致的耻辱之旧名称中,重新建立起德国人的光荣名号是可能的,对于这个目标,叔本华已给予极高的认定。马丁路德的工作也将因此而完成——他曾引导德国人反对罗马的权威,并对他们说:“这就是我!我不能又是别的!”——
一四七、问题与答案
野蛮民族从欧洲人那里首先接受的是什么呢?——白兰地和基督教,欧洲人的麻醉剂。
又,是用什么手段而使他们如此迅速没落的?——欧洲人的麻醉剂。
一四八、宗教改革的起源地
正当全欧洲的教会均陷于极度腐败堕落的时候,德国教会可说是受感染最微少的。就是因为这缘故,所以德国乃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此亦表示即使是腐败才刚开始也令人无法忍受。
比较说来,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在马丁路德时期的德国人更象个基督徒了,彼时他们的基督教文化正如同娇媚艳丽的花朵含苞怒放——虽然为时甚短,只有一夜的光景,但是那夜所带来的风暴却结束了一切。
一四九、宗教改革的失败
希腊人始终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宗教,这证明了他们的高度文化甚至在很早的时期便已具备;并且,那时候的人皆各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以不同的信念与希望的处方来治疗个人的苦恼。毕达格拉斯和柏拉图,或者再加上安庇多克利斯(Empedo-cles)和更早期之奥斐斯教的狂热信徒(the Orphicenthusiasts)等,他们均渴望建立一个新宗教,而前二人也都具有开宗立派的能力;我们用不着对他们二人的未能成功讶异,因为他们只是刚接触到开宗立派的堂奥罢了。每回,当全民之宗教改革运动失败而惟有宗教派系抬头时,我们可以断定,在群众里面必然有许多典型的人物开始要从愚钝的群体本能、道德与习俗中求得自我的解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北方获得成功,显示出和南欧相形之下,北欧是一直在倒退中,且依然要求生活必需品之种类与色彩的一致。如果南方旧世界的文化未被德国蛮族的混血种逐渐蛮化的话,则欧洲也不致于完全基督教化;因此之故,北欧也就失去了它的优越。
倘若个体愈加普遍与不受限制,或者个体的思维能善于运用,则对那些较单纯且程度较低的群众愈能发挥一定的影响。而当“反奋斗”背弃内在的“反需求”时,它同时也会要使自身获得满足与实现:反之,当强而有力且野心勃勃的自然只能带来一些有限而偏狭的影响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一直阻碍文化的提升——这在各种艺术和知识的领域亦然。
只要有统治的地方就有群众,而有群众的地方就需要有束缚;但是,有束缚的地方,独立的个体就不会多,而且会有群体的直觉与意识和那些个体对立。
一五○、对圣者的批判
难道人一定要以最残忍卑鄙的方式去取得一项美德
吗?——一如同样有欲望与需求的基督教圣者,他们之所以忍受生命乃是认为他们的美德能令人感到自卑。
会产生这种影响的美德,我称之残忍卑鄙。
一五一、宗教的源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