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EMBA交际礼仪学

_3 张岩松(现代)
  在交往中对不同性格的人,在空间距离上应有不同的区别。与内向型的人交往,空间距离可稍远些,因为距离太近,性格内向的人会感到不自在;与性格外向的人交往,距离可近些。若与性格外向的人相聚,可老远打招呼,以表示热情;与内向型的人相遇,倘老远打招呼,不一定会得到回应,往往是用微笑或点头来代替回答。
思考?讨论?训练
  1、判断正误
  1)事实上,修饰与维护,对于仪容的优劣而言往往起着一定的作用
  2)通常要三天左右洗一次头
  3)女士出席宴会、舞会的场合,妆可以化得浓一些
  4)女士工作时间可以化妆
  5)身材娇小者适宜留短法或盘发
  6)穿西装时一定要加穿背心
  7)女士不能采用跷“二郎腿”的姿势就坐
  8)穿着要与年龄、职业、场合等相协调
  9)穿冷色、深色服装使人感觉更苗条,这是因为冷色、深色属于收缩色的缘故
  10)穿的是两个扣子的西装,一般只扣下面一个
  11)“OK”手势在法国表示正确
  12)个人距离为46—120厘米,其语意为严肃、庄重
  2、应从哪些方面训练自己的仪态,使自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3、如何保持整洁的仪态?
4、化装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5、日常生活中违反服装礼仪规范的常见现象有那些?
6、如何进行服装色彩的搭配?
7、男士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西装,穿西装有那些要求?
8、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多一点微笑?怎样才能做到恰倒好处的微笑?
9、请检查自己在站姿、坐姿和行姿等方面是否正确?找出自己的毛病并加以纠正。
10、站姿训练:
(1) 个人靠墙站立,要求后脚跟、小腿、臀、双肩、后脑勺都紧贴墙,每次训练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
(2) 在头顶放一本书使其保持水平促使人把颈部挺直,下巴向内收,上身挺直,每天训练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
11、坐姿训练:按坐姿基本要领,着重脚、腿、腹、胸、头、手部位的训练,可以配舒缓、优美的音乐,以减轻疲劳,每天训练20分钟左右,每天训练,坚持经常。
12、走姿训练:在地面上画一条直线,行走时双脚内侧踩在绳、或线上。若稍稍碰到这条线,即证明走路市两支脚几乎是在一条直线上。训练时配上行进音乐,音乐节奏为每分钟60拍。
13、目光训练,以下两种方法坚持天天训练,不要间断,必使目光明亮有神:
(1)点上一只蜡烛,视点集中在蜡烛火苗上,并随其摆动,坚持训练可达目光集中、有神,眼球转动灵活。
(2)追逐鸽子飞翔可使目光有神。
14、微笑训练:
(1)情绪记忆法,即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的事件中的情绪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微笑时,可以想起那件最使你兴奋的事件,脸上会流露出笑容。注意练微笑时,要使双颊肌肉用力向上抬,嘴里念“一”音,用力抬高口角两端,注意下唇不要过分用力。
(2)对着镜子,做最使自己满意的表情,到离开镜子时也不要改变它。
(3)当一个人独处时,深呼吸、唱歌或听愉快的歌曲,忘掉自我和一切的烦恼,让心中充满爱意。
15、列举生活中不礼貌的界域行为,并分析原因。
16、如何根据交际的不同目的和场合选择界域形式?
17、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风度?
18、案例分析
风景秀丽的某海滨城市的朝阳大街,高耸着一座宏伟楼房,楼顶上“远东贸易公司”六个大字格外醒目。某照明器材厂的业务员金先生按原计划,手拿企业新设计的照明器材样品,兴冲冲地登上六楼,脸上的汗珠未及擦一个,便直接走进了业务部张经理的办公室,正在处理业务的张经理被吓了一跳。“对不起,这是我们企业设计的新产品,请您过目。”金先生说。张经理停下手中的工作,接过金先生递过的照明器,随口赞道:“好漂亮啊!”并请金先生坐下,倒上一杯茶递给他,然后拿起照明器仔细研究起来。金先生看到张经理对新产品如此感兴趣,如释重负,便往沙发上一靠,跷起二郎腿,一边吸烟一边悠闲地环视着张经理的办公室。当张经理问他电源开关为什么装在这个位置时,金先生习惯性地用手搔了搔头皮。好多年了,别人一问他问题,他就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搔头皮。虽然金先生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张经理还是有点半信半疑。谈到价格时,张经理强调:“这个价格比我们预算高出较多,能否再降低一些?”金先生回答:“我们经理说了,这是最低价格,一分也不能理降了。”张经理沉默了半天没有开口。金先生却有点沉不住气,不由自主地拉松领带,眼睛盯着张经理,张经理皱了皱眉,“这种照明器的性能先进在什么地方?”金先生又搔了搔头皮,反反复复地说:“造型新、寿命长、节电。”张经理托辞离开了办公室,只剩下金先生一个人。金先生等了一会,感到无聊,便非常随便地抄起办公桌上的电话,同一个朋友闲谈起来。这时,门被推开,进来的却不是张经理,而是办公室秘书。
  请指出金先生的失礼之处。
  19、案例分析:
  吴菲,某高校文秘专业高材生,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公司做文员。为适应工作需要,上班时,她毅然放弃了“清纯少女妆”,化起了整洁、漂亮、端庄的“白领丽人妆”:不脱色粉底液,修饰自然、稍带棱角的眉毛,与服装色系搭配的灰度高偏浅色的眼影,紧贴上睫毛根部描画的灰棕色眼线,黑色自然型睫毛,再加上自然的唇型和略显浓艳的唇色,虽化了妆,却好似没有化妆,整个妆容清爽自然,尽显自信、成熟、干练的气质。但在公休日,她又给自己来了一个大变脸,化起了久违的“清纯少女妆”:粉蓝或粉绿、粉红、粉黄、粉白等颜色的眼影,彩色系列的睫毛膏和眼线,粉红或粉橘的腮红,自然系的唇彩或唇油,看上去娇嫩欲滴,鲜亮淡雅,整个身心都倍感轻松。
  心情好,自然工作效率就高。一年来,吴菲以自己得体的外在形象、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骄人的业绩,赢利了公司同仁的好评。
  你如何评价吴菲的两种妆容?对“化妆不只是技术,还是一们艺术、一种生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20、案例分析
  阿美和阿娟是一所美容学校的学生,初学化妆非常感兴趣,走在大街上,总爱观察别人的妆容,因此发现了一道道奇特风景线;
  一位中年妇女没有做其他化妆,光涂了一个嘴唇,而且是那种很红很艳的唇膏,只突出了一张嘴。一位女士的妆容看起来真的很漂亮,只可惜脸上精采纷呈,脖子却粗糙的马虎,在脸庞轮廓上有明显的分界线,像戴了面具一样。再看,还有的女士用粗的黑色眼线将眼睛轮廓包围起来,像个“大括号”,看上去那么的生硬、不自然。一位很漂亮的女士,身穿蓝色调的时装,却画着橘红色的唇膏……。
  请帮助阿美和阿娟分析一下,针对以上几种情形,自己化装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21、案例分析
  2002年,著名表演家艺术程冰如在香港遭遇了着装带给他的窘境。那次境遇让程冰如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老观念:穿衣服确实不能忽视场合。当时,正在香港的某影星获悉程冰如也到了香港,邀请他出席胞兄的画展,并嘱咐他一定去帮忙“捧场”。程冰如到展厅的时间不早不晚,展厅里的人熙熙攘攘,程冰如深深的感到人们的装束无不得体异常,而自己的一身打扮实在有失体面。
  程冰如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感慨不已:“我身边的几位老总穿得都很到位:精制西装,风度翩翩,头发抹的光亮整齐,整齐得能看出梳子在头发上划过的一绺绺痕迹。那位明星一头短发,上衣的两个大尖领,像两把刀一样锋利地伸向两肩,腴白的脖子上是金光闪闪的小珠子项链。胡慧中身穿明艳的晚礼服,黑色套头衫,显得那么帅气,那么干练。我呢,尽管西服料子不错,也合体,只是在香港穿了一个星期没离身,裤线早没了,上衣的兜盖不知怎么的反了向了,兜口老是张着,领带呢,恰巧又忘了戴。”
  程冰如说最发怵的头和脚。头发乱,因为他从不来抹油,习惯于早上起床后用梳子随便扒两下就算完事。“当时,根据头发都各自为政地在头上横躺竖卧,尤其是脑后‘旋儿’旁边的那一绺,高高地矗着,不照镜子都能‘心知肚明’。脚下一双皮革更显得寒酸,因为我穿着它已经走了整整一个星期。不亮不说,整个都走了形,像两个大鲶鱼头套在脚上。”
  程冰如说他感到了一种不自在,一种被环境隔离开来的不自在。更不自在的是很多人都认识他,知道他是内地著名的相声艺术家,这个握手,那个交谈,问这问那,他则答非所问,因为脑子里老想着头上‘旋儿’边的那一绺站立着的头发……
  从那以后,程冰如非常注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穿着和饰物的搭配,使处自己的形象更完美。
  程冰如在画展上为什么会有“一种被环境隔离开来的不自在“的感觉?
  22、案例分析
  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示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衡飞行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
  十五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平衡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当空姐来到客舱,看见按响服务铃的果然是刚才那位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眼前,微笑着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你看看,都过了多久了?”空姐手里端着水,心里感到很委屈,但是,无论她怎么解释,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的疏忽。
  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别的什么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不合作的样子,并不理会空姐。
  临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很显然,他要投诉这名空姐,此时空姐心里很委屈,但是仍然不失职业道德,显得非常有礼貌,而且面带微笑地说道:“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无论您提出什么意见,我都会欣然接受您的批评!”那位乘客脸色一紧,嘴巴准备说什么,可是没有开口,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等到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本以为这下完了,没想到,等她打开留言本,却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这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是什么使得这位挑剔的乘客最终放弃了投诉呢?在信中,空姐读到这样一句话:“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的这趟航班。”
  微笑有何作用?微笑应注意什么?
  23、案例分析:
  郭晓凡是一位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有一次,郭先生因为工作上的需要,而在国内设宴招待一位来自英国的生意伙伴。有意思的是,那一顿饭吃下来,令对方最为欣赏的,倒不是郭先生专门为其所准备的丰盛菜肴,而是郭先生在陪同对方用餐时的一处细小的举止表现。用那位英国客人当时的原话来讲就是:“郭先生 ,你在用餐时一点儿响声都没有,使我感到你的确具有良好的教养。”
  英国客人为什么欣赏郭先生的举止表现?从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判断正误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9)正确
    10)错误 11)错误 12)错误
第三章 交际礼节
一个人在社会中如欲生存、发展,必须以各种形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为没有交往就难以合作;没有合作就难以生存、发展。对于交际,不但要积极参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要重视基本交际礼节的学习,并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应用,这样才能备尝交际成功带来的欢乐。
第一节 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交际双方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这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了解程度、尊重与否及个人修养等。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彼此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到彼此的关系乃至交际的成功。
如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在着手写陈伯达传记时,必须采访陈伯达,采访时究竟怎样称呼陈伯达,叶永烈颇费了一番心思。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叶永烈辗转反侧,明天见到了陈伯达到底该叫他什么呢?叫他陈伯达同志,不合适,因为陈伯达是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叫他老陈,也不行,因为陈伯达已经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而自己才四十八岁,究竟应怎样称呼他呢,突然叶永烈灵机一动,称呼他陈老,这是再恰当不过的称呼了,果然,第二天采访时,叶永烈一声“陈老”的亲切得体的称呼,令陈伯达听了感动万分,眼里充满了泪花。由此可见,一个得体的称呼真可谓交际的“敲门砖”啊!
一、通常的称呼
(一)称呼姓名
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例如,“王小平”、“赵大亮”、“刘军”。长辈对晚辈也可以如此称呼,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这样做。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名前分别加上“老”、“大”、“小”字相称,而免称其名。例如,对年长于己者。可称“老张”、“大李”;对年幼与己者,可称“小吴”、“小周”。但这种称呼多在职业人士间常见,不适合在校学生。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性,而直呼其名,如“春光”、“俊杰”。对于异性一般则不可这样做。因为若如此,那不是其家人,就是其配偶了。
(二)称呼职务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具体做法上可以仅称呼职务,如“局长”、“经理”、“主任”,等等;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王总经理”、“李市长”、“张主任”,等等;还可以在职务之前加上姓名,这仅实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XXX主席”、“XXX省长”、“XXX书记”等等。
(三)称呼职称
对于有职称者,尤其是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可以只称职称,例如:“教授”、“研究员” 、“工程师”等等;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张教授”、“王研究员”、“刘工程师”,当然有时可以简化,如将“刘工程师”简化为“刘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限;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王久川教授”、“周蕾主任医师”、“孙小刚主任编辑”,等等。
(四)称呼学衔
在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氛围。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张博士”;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名,如“张明博士”。一般对学士、硕士不称呼学衔。
(五)称呼职业
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或“指导”,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财务人员称为“会计”,将医生称为“大夫”或“医生”,等等。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六)称呼亲属
亲属,即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面对外人,对亲属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以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叔”。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自己的子女,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如“小儿”、“小女”、“小婿”。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宜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对其平辈或晚辈,宜在称呼之前加“贤”字,如:“贤妹”、“贤侄”。若在其亲疏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爱”、“令郎”。
二、几种称呼的正确使用
(一)同志。
志同道合者才称同志。如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相同者,都可称为同志。我国同志这个称呼流行于建国后,这一词已成为我国大陆公民彼此之间最普通、常用的称呼。这一称呼不分男女、长幼、地位高低,除了亲属之外,所有人都可以称同志。今天,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称谓的使用率相对减少,因此在使用同志一词时应有所区别。如在同一党内,同一组织内,对解放军和国内的普通公民,这一称呼皆可使用。但对于儿童,对于具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国家的人,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
(二)老师
这一词原义是尊称传授文化、知识、技术的人,后泛指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说明,在古代“老师”这一称呼已泛指所有值得学习的人。现代社会,老师这一称谓一般用于学校中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的教师。目前,老师这一称谓在社会上也比较流行,有时人们出于对交际对象的学识、经验或某一方面的敬佩、尊重,常常以“姓+老师”来称呼对方,尤其在文艺界比较常见,这种称谓,交际的对方一般会感到受到了尊重,心情比较舒畅。
(三)先生
在我国古代,一般称父兄、老师为先生,也有称郎中(医生)、道士等为先生的。有些地区还有已婚妇女对自己的丈夫或称别人家的丈夫为先生的,现在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仍这样使用。建国后,先生一词则很少使用,有时只有对教师称为先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先生”一词有流行起来,不过,其概念已与以前有所不同。目前,先生一词泛指所有的成年男子。在西方国家,对成年男子一般都称呼先生。不过也有例外,如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就可以称先生;在日本,对身份高的女子也称先生。在我国知识界,也喜欢对有学问的女子称先生。先生这一称谓大方得体,即显示了彼此的尊重,又有彼此平等之意,有利于提高交际效果。
(四)师傅
这一词原意是指对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的一种尊称,后泛指对所有有技艺的人的称谓。到了五六十年代,师傅这一词在社会中比较流行,有虚心请教、尊敬对方之意。但师傅这一称呼大多用于非知识界的人士。师傅这一称呼一般不用于称呼有职称、有学位的人,否则可能会产生误解,有漠视之嫌。在现代交际中,采用师傅这一称谓已基本恢复其愿意,即称呼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但是,在我国北方使用比较频繁,人们对不认识的人都称呼师傅,因此“康师傅”方便面卖得那么火就不足为怪了!
(五)小姐
《现代汉语词典》中,“小姐”解释为:旧时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母家的人对已出嫁的人也称为小姐。“小姐”这一称谓在我国可谓冷热几十年,宠辱一口间,颇体现出了中国特色。
五十多年前,一个女性如能被人称为小姐,那么她不是大家闺秀也是文化丽人。小姐这两个字,一般人是配不上的。要不然怎么会有“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一说呢?
二十多年前,“小姐”一词臭了,你叫人一声小姐,不但被叫者不高兴,叫人者也要倒霉。那时男女老少流行统称同志,小姐是被批判的“封资修”的东西。
十几年前,面对年轻的女子,你再称一声“小姐”,对方不仅沾沾自喜,还会感到受宠若惊,“小姐”一词被《国家公务员条例》列为国家公务员的指定礼貌用语。
然而在今天,“小姐”一词又贬值了。北京一男士携妻购物,女店员笑容可掬:“先生,您给小姐买点什么?”这位妻子当即相斥:“你才是小姐呢。”小姐沾了“三陪”的光,成了“黄”称。而在国外,“小姐”这个称呼不知叫了多少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对未婚女子的称呼,而且你如果对年龄偏大的女士叫一声小姐,对方不但不会责怪你,还会心里暗暗高兴呢!因为这样有夸它年轻之意,它往往愿意接受。
三、称呼的技巧
(一)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职务,要一字一字地说得特别清楚,比如:“王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但若对方是总经理,不要为了方便把“总”字去掉,而变为经理。
(二)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在交谈过程中,称呼对方时,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了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谈要说的事,这样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它会认真地听下去。如果你称呼的很轻又很快,有种一带而过的感觉,对方听着不会太顺耳,有时也听不清楚,就引不起听话的兴趣。相比之下,如果太不注意对方的姓名,而过分强调了要谈的事情,那就会适得其反,对方不会对你的事情感兴趣了。所以一定要把对方完整的称呼,很认真很清楚很缓慢地讲出来,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三)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朋友,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第二节 介绍
介绍是社交活动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它是初次见面的陌生的双方开始交往的起点。介绍在人与人之间起桥梁与沟通作用,几句话就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进一步交往开个好头。
一、介绍的基本规则
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在为他人做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尊者。具体如下:
(一)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例如,介绍王先生与李小姐认识,介绍人应当引导王先生到李小姐面前,然后说:“李小姐,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先生。”注意在介绍的过程中,被介绍者的名字总是后提。
(二)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把年轻者引见给年长者,以示对前辈、长者的尊敬。如:“王教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同学张明。”“张阿姨,这是我的表妹王丽。”“刘伯伯,我请您认识一下我的表弟李强。”在介绍中应注意有时虽然男士年龄较大,但仍然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三)先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
如:“张太太,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李小姐。”注意当被介绍者,无法辨别其是已婚还是未婚时,则不存在先介绍谁的问题,可随意介绍,如,“张女士,我可以把我的女朋友李小姐介绍给你吗?”
(四)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在实业界或公司中,在商务场合要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如:“王总,这位是XX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刘女士。”注意这里我们先提到的是王总经理,这是因为我们把王总经理的职位看做高于刘女士,尽管王总经理是一位男士,仍不先介绍他。
(五)先将家庭成员介绍给对方
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应谦虚地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不仅是出于礼貌,而且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也比较方便。如:“张先生,我想请你认识一下我的女儿晓芳。”“张先生,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妻子。”
(六)集体介绍时的顺序
在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难以确定时,应当使人数较少的一方礼让人数较多的一方,一个人礼让多数人,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个人,后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
若被介绍者在地位、身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当这些差异表现为年龄、性别、婚否、师生以及职务有别时,则地位、身份为尊的一方即使人数较少,甚至仅为一人,仍然应被置于尊贵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绍,而先介绍另一方人员。
若需要介绍的一方人数不止一人,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例如可以说:“这是我的家人”,“他们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最好还是要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进行此种介绍时,可比照他人介绍十位次尊卑顺序进行介绍。
若被介绍双方皆不止一人,则可依照礼规,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在介绍各方人员时,均需由尊到卑,依次进行。
  二、自我介绍
在不同场合,遇见对方不认识自己,而自己又有意与其认识,当场没有他人从中介绍,往往需要自我介绍。
(一)自我介绍的时机
因业务关系需要相互认识,进行接洽时可自我介绍;
当遇到一位你知晓或久仰的人士,他不认识你,你可自我介绍:“XXX(称呼),您好!我是XXXX(单位)的XXX(姓名),久仰大名,很荣幸与您相识”;
第一次登门造访,事先打电话约见,在电话里应自我介绍。
参加一个较多人的聚会,主人不可能一一介绍,与会者可以与同席或身边的人互相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前应有一句引言,以使对方或身边的人互相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前应有一句引言,以使对方不感到突然,如“我们认识以下吧。我叫XXX,在XX公司公关部工作”
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可适当自我介绍。等等。
初次前往他人住所、办公室,进行登门拜访时要自我介绍。
应聘求职时需首先做自我介绍。等等。
(二)自我介绍的要求
自我介绍时,要及时、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大方自然地进行自我介绍,可以先面带微笑,温和地看着对方说声:“您好!”以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并简要表明结识对方的愿望或缘由。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介绍总的以半分钟为佳。
进行自我介绍,态度务必自然、友善、亲切、随和。要充满信心和勇气,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显得胸有成竹。介绍时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十分有好处
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没有必要过份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但也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在自我介绍时掺水分,会得不偿失。
他人进行自我介绍时也要注意:一是引发对方做自我介绍时应避免直话相问,缺乏礼貌,如:“你叫什么名字”,而应该尽量客气一些,用词更敬重些:“请问尊姓大名”、“您贵性”、“不知怎么称呼您”、“您是……”等;
二是他人做自我介绍时要仔细聆听,记住对方的姓名、职业等。如果没有听清楚,不妨在个别问题上再仔细再问一遍,这比他人作过自我介绍,而你还是不明情况的好。
三是等一个人作了自我介绍后,另一个人也作相应的回报,作自我介绍,这才是礼貌的。
三、他人介绍
(一)他人介绍的时机
他人介绍即社交中的第三者介绍。在他人介绍中,为他人做介绍的人一般由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社交场合中的长者、家庭中聚会的女主人、公务交往活动中的公关人员(礼宾人员、文秘人员、接待人员)等。他人介绍的时机包括:
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
在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来访者。
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陪同亲友,前去拜会亲友不相识者。
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
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二)他人介绍的注意事项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介绍者对介绍的内容应当字斟句酌,慎之又慎。
在正式场合,内容以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为主。如:“我来给两位介绍一下。这位是A公司的公关部主任李芳女士,这位是B公司的总经理汪洋先生。”
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其内容往往只有双方姓名一项,甚至可以只提到双方姓氏为止。接下来,则由被介绍者见机行事。如:“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老张,这位是小王,你们认识一下吧。”
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介绍者有备而来,有意将某人举荐给某人,因此在内容方面,通常会对前者的优点加以重点介绍。如,“这位是李明先生,这位是我们公司的林楠总经理。李先生是一位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他还是北大的MBA。林总我想您一定很想认识他吧!”
在进行他人介绍时,介绍者与被介绍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态度与反应。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不仅要尽量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而且在开始介绍时还应再打一下招呼,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突如其来,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加以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原由。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被介绍者进行介绍时,被介绍的双方应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注视介绍者或者对方,神态庄重、专注。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此时的常用语有:“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久仰大名”、“认识你非常荣幸”、“幸会,幸会”,等等。必要时还可作进一步的自我介绍。
介绍时要注意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不能胡吹乱捧。
介绍姓名时,一定要口齿清楚,发音准确。把易混的字咬准,如“王”和“黄”、“刘”和“牛”等等;对同音字、近音字必要时要加以解释,如“邹”和“周”。“张”和“章”、“徐”和“许”等等。
第三节 握手
相传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经常持有石头或棍棒等武器,陌生者相遇,双方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摩掌心。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便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握手礼节。当今,握手已成为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礼节,其应用的范围远远超过了鞠躬、拥抱、接吻等。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必须注意握手的基本礼节。
一、握手的次序
根据礼仪规范,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一般应当遵守“尊者先伸手”的原则,应由尊者首先伸出手来,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绝不可贸然抢先伸手,不然就是违反礼仪的举动。其基本规则如下:
(一)男女之间握手
男女之间握手,男士要等女士先伸出手后才握手。如果女士不伸手或无握手之意,男士向对方点头致意或微微鞠躬致意。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和男士握手,只是点头致意即可。男女握手时,男士要脱帽和脱右手手套,如果偶遇匆匆忙忙来不及脱,要道歉。女士除非对长辈,一般可不必脱手套。
(二)宾客之间握手
宾客之间握手,主人有向客人先伸出手的义务。在宴会、宾馆或机场接待宾客,当客人抵达时,不论对方是男士还是女士,女主人都应该主动先伸出手。男士因是主人,尽管对方是女宾,也可先伸出手,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在此表示的是“再见”之意。
(三)长幼之间握手
长幼之间握手,年幼的一般要等年长的先伸手。和长辈及年长的人握手,不论男女,都要起立趋前握手,并要脱下手套,以示尊敬。
(四)上下级之间握手
上下级之间握手,下级要等上级先伸出手。但涉及主宾关系时,可不考虑上下级关系,做主人的应先伸手。
(五)一个人与多人握手
若是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则握手时亦应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而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则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二、握手的方式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来,恢复原状。具体地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神态
与人握手时神态应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在通常情况下,与人握手时,应面含微笑,目视对方双眼,并且口道问候。在握手时切勿显得自己三心二意,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傲慢冷淡。如果在此时迟迟不握他人早已伸出的手,或是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目中无人,甚至忙于跟其他人打招呼,都是极不应该的。
(二)力度
握手时用力应适度,不轻不重,恰倒好处。如果手指轻轻一碰,刚刚触及就离开,或是懒懒地慢慢地相握,缺少应有的力度,会给人勉强应付、不得已而为之之感。一般来说,手握得紧是表示热情,男人之间可以握的较紧,甚至另一只手也加上,包括对方的手大幅度上下摆动,或者在手相握时,左手又握住对方胳膊肘、小臂甚至肩膀,以表示热烈。但是注意既不能握得太使劲,使人感到疼痛,也不能显得过于柔弱,不象个男子汉。对女性或陌生人,轻握是很不礼貌的,尤其是男性与女性握手应热情、大方、用力适度。
(三)时间
通常是握紧后打过招呼即松开。但如亲密朋友意外相遇,敬慕已久而初次见面,至爱亲朋依依惜别,衷心感谢难以表达等场合,握手时间就长一点,甚至紧握不放,话语不休。在公共场合,如列队迎接外宾,握手的时间一般较短。握手的时间应根据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而定。
三、握手的禁忌
在人际交往中,握手虽然司空见惯,看似寻常,但是由于它可被用来传递多种信息,因此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作到合乎规范,并且注意下述几点:
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此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而应当遵守秩序,依次而行。特别要记住,与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是很不吉利的。
不要戴着手套握手,在社交场合女士的晚礼服手套除外。
不要在握手时戴着墨镜,只有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才能例外。
不要在握手时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
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依旧拿着香烟、报刊、公文包、行李等东西而不肯放下。
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好似根本无视对方的存在,而纯粹是为了应付。
不要在握手时长篇大论,点头哈腰,滥用热情,显得过分客套,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
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不要在与人握手之后,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好象与对方握一下手就会使自己受到感染似的。
四、握手与性格
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我接触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力。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之外,……我握着冷冰冰的手指,就象和凛冽的北风相握手一样。而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他们伸出来与你相握时,你会感到很温暖” 由此可见,握手传递的性格方面的信息是何等丰富。
握手方式与性格特点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
(一)控制式
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这种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一般具有说话干净利落、办事果断、高度自信的特点。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
(二)谦恭式
即用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这种人往往性格软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处世比较谦和、平易近人,不固执,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
(三)对等式
即握手时两人伸出的手心都不约而同地向着左方握在一起。这种人比较友好,也可能是很遵守游戏规则的平等的竞争对手。
(四)双握式
即在右手相握的同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加握部位越高,其热情友好的程度也显得越高。这种人热情真挚、诚实可靠、信赖别人。
(五)捏手指式
即只捏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采取这种方式。如果是同性别的人之间这样握手,就显得有几分冷淡和生疏。若换成显贵人物,则其意在显示自己的“尊贵”。
(六)拉臂式
即将对方的手拉到自己的身边相握。这种人往往过分谦恭,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轻视自我,缺乏主见与敢作敢为的精神。
(七)死鱼式
即握手时伸出一只无任何力度、质感,不显示任何积极信息的手。这种人的性格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对人冷漠无情,待人接物消极傲慢。
五、握手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握手应注意掌握如下技巧:
(一)主动与每个人握手
在商务场合,如谈判开始之前,双方都要互相介绍认识一下。这时候,你最好表现得积极一些,主动一些,表示你很高兴与他们认识。为了表示你这种善意,你可以主动地与他们每一个人握手,因为你主动就说明你对对方尊重,只有在你尊重别人时,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二)有话想让对方出来讲,握手时不要松开
有时你找对方谈一些事,不巧的是里边还有其他人在,你想与对方单独谈,耐心等了很久以后仍没有机会,那你只好想办法让对方出来说了。但你不能明白告诉对方:“我有点事,咱们到外边说”,这显然是不礼貌的。你得想办法让对方起身相送。在你起身告辞时,对方站起来,你就边与对方交谈,边向外走。如果对方无意起身,你就走近他,很礼貌地与他握手,出于礼貌对方会站起身走出自己的座位,然后你边说边往外走,千万不能断了话。因为当你还有话要说时,对方是很不好意思不送你的。说话时,眼睛也要看者对方,不要只顾走。走到门口对方要与你告辞,你主动伸手与他握手,握手之后不要马上松开,要多握一会儿,并告诉对方,“你看我还有件事……”你说得缓慢些,对方也就意识到了,他也就主动走出来了。
(三)握手时赞扬对方
握手时的寒暄话是非常重要的,在你与对方握手的时候,可以对对方表示一下关心和问候,或赞扬对方两句。握手时双方的距离很近,对方的衣着服饰可以尽收眼底,如果你用心观察,肯定会有某一方面值得你赞扬。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特别注重修饰的地方,有人特别爱惜自己的发式,每天修理头发,使自己神采奕奕;有人特别注意领带,不惜高价买一条,或用一枚精制的领带夹子点缀一下,使自己容光焕发;有的穿了一件新西装,质地优良、做工讲究;有的穿一件衬衣色彩和谐明快,使人显得年轻漂亮。见面握手时不能对这些熟视无睹,要加以赞美。双方会因此而显得亲近,你则显得格外大方、热情、细心,因而会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六、常见的其他见面礼
在国内外交往中,除握手之外,以下见面礼也颇为常见。
(一)点头礼
点头礼适用于路遇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与人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行礼的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不宜反复点头不止,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
(二)举手礼
行举手礼的场合与行点头礼场合大致相似,它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其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齐、拇指分开,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不要将手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摆动时用手背朝向对方。
(三)脱帽礼
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握手或行其他见面礼时,进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等等一些情况下,应自觉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这就是所谓脱帽礼。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子。
(四)注目礼
具体做法是:起身立正,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或贴放于身体两侧,笑容庄重严肃,双目正视于被行礼对象,或随之缓缓移动。一般在升国旗时、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开业挂牌等情况下,使用注目礼。
(五)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今天在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喜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行礼时应起身站立,上身挺直,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内向外,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六)鞠躬礼
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鞠躬礼十分普遍。目前在我国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活动。行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于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
(七)合十礼
在东南亚、南亚信奉佛教的地区以及我国傣族聚居区,合十礼最为普遍。行合十礼时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个手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亦可面带微笑,但不准手舞足蹈,反复点头。一般而论,行此礼时,合十的双手举的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八)拥抱礼
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拥抱礼也十分常用。正规的拥抱礼,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3次。在普通场合行礼,不必如此讲究,次数也不必要求如此严格。
(九)亲吻礼
亲吻礼,也是西方国家常用的见面。有时它会与拥抱礼同时使用。行礼时,通常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而且不应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在行礼时,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通行应当贴面颊,异性应当吻面颊。接吻,即吻嘴唇,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而不宜滥用,不宜当众进行。
(十)吻手礼
吻手礼,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它的做法是,男士行至已婚妇女面前,首先垂手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以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是手指。行吻手礼的地点,应在室内为佳。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妇女,而且应是已婚妇女。
第四节 交谈
美国前哈佛大学校长伊立特曾说:“在造就一个有修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高雅的谈吐。”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不注意交谈的礼仪规范,或用错了一个词,或多说了一句话,或不注意词语的色彩,或选错话题等而导致交往失败或影响人际关系的事,时有发生。因此,在交谈中必须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达到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目的。
一、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做为人类的主要交际工具,是沟通不同个体心理的桥梁。交谈的语言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流畅
在交谈时如果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很容易被人误解,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应做到口音标准、吐字清晰,说出的语句应符合规范,避免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应去掉过多的口头语,以免语句割断;语句停顿要准确,思路要清晰,谈话要缓急有度,从而使交流活动畅通无阻。
语言准确流畅还表现在让人听懂,因此言谈时尽量不用书面语或专业术语,因为这样的谈吐让人感到太正规,受拘束或是理解困难。古时有一笑话说的是有一书生,突然被蝎子蛰了,便对其妻子喊道:“贤妻,速燃银烛,你夫为虫所袭!”他的妻子没有听明白,书生更着急了:“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个亮来,看看是什么东西!”其妻仍然没有领会她的意思,书生疼痛难熬,不的不大声吼道:“快点灯,我被蝎子蛰了!”真乃自作自受。
(二)委婉表达
交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交往,人的微妙心理、自尊心往往在里面起重要的控制作用,触及它,就有可能产生不愉快。因此,对一些只可意会湖可言传的事情、人们回避忌讳的事情、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的事情,不能直接陈述,只能用委婉、含蓄、动听的话去说。常见的委婉说话方式有:
避免使用主观武断的词语,如,“只有”、“一定”、“唯一”、“就要”等不带余地的词语,要尽量采用与人商量的口气。
先肯定后否定,学会使用“是的……但是……”这个句式。把批评的话语放在表扬之后,就显得委婉一些。
间接地提醒他人的错误或拒绝他人。
(三)掌握分寸
谈话要有放有抑有收,不过头,不嘲弄,把握“度”;谈话时不要唱“独角戏”,夸夸其谈,忘乎所以,不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说话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情绪,对方不爱听的话少讲,一时接受不了的话不急于讲。开玩笑要看对象、性格、心情、场合,一般来讲,不随便开女性、长辈、领导的玩笑,一般不与性格内向、多疑、敏感的人开玩笑,当对方情绪低落、心情不快时不开玩笑,在严肃的场合、用餐时不开玩笑。
(四)幽默风趣
交谈本身就是一个寻求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和谐的地方而产生争论或分歧。这就需要交谈者随机应变,凭借机智抛开或消除障碍;幽默还可以化解尴尬局面或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建立在说话者高尚情趣、较深的涵养、丰富的想象、乐观的心境、对自我智慧和能力自信的基础上,它不是耍小聪明或“卖嘴皮子”,它应使语言表达既诙谐,又入情入理,应体现一定的修养和素质。有一次,梁实秋的幼女文蔷自美返台探望父亲,他们便邀请了几位亲友,又到“鱼家庄”饭店欢宴。酒菜齐全,惟独白米饭久等不来。经一催二催之后,仍不见白米饭踪影。梁实秋无奈,待服务小姐入室上菜之际,戏问曰:“怎么饭还不来,是不是稻子还没收割?”服务小姐眼都没眨一下,答称:“还没插秧呢!”本是一个不愉快的场面,经服务小姐这一妙答,举座大乐。
二、使用礼貌用语
使用礼貌用语,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全世界共同的心声。使用礼貌用语不仅会得到人们的尊重,提高自身的信誉和形象,而且还会对自己的事业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向市民普及文明礼貌用语,基本内容为十个字:“请”、“谢谢”、“你好”、“对不起”、“再见”。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日常礼貌用语远不止这十个字。归结起来,主要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大类:
(一)问候语
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交际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常采用不同的问候语。比如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因而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今天,在中国的不发达的农村,这句问候语仍然比较普遍,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和城市,这句问候语已经很少听到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是“您好”、“您早”等。在英国、美国等说英语的国家,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根据见面的时间、场合、次数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双方是第一次见面,可以说“How do you do”(您好),如果双方第二次见面,可以说:“ How are you ”(您好),如在早上见面可以说:“ Good morning”(早上好),中午可以说:“Good noon”(中午好、午安),下午可以说:“Good afternoon”(下午好),晚上可以说:“Good evening”(晚上好)或“Good night”(晚安)等。在美国非正式场合人们见面时,常用“Hi、Hello”等表示问候。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是“真主保佑”,在信封佛教的国家,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是“菩萨保佑”或“阿米陀佛”。
(二)欢迎语
交际双方一般在问候之后常用欢迎语。世界各国的欢迎语大都相同。如“欢迎您”(Welcome You)!“见到您很高兴”( Nice to meet You)!“再次见到您很愉快”It i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三)回敬语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在接受对方的问候、欢迎或鼓励、祝贺之后,使用回敬语以表示感谢。由此,回敬语又可称为致谢语。回敬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俗话说礼多人不怪,通常情况下,只有你受到了对方的热情帮助、鼓励、尊重、赏识、关心、服务等都可使用回敬语。在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回敬语是“谢谢”、“多谢”、“非常感谢”、“麻烦您了”、“让你费心了”等。在西方国家回敬语的使用要比中国更为广泛而频繁。在公共交往中,凡是得到别人提供的服务,在中国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是不值得向人道谢的情况下,也要说声谢谢,否则是失礼行为。
(四)致歉语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由于组织的原因或是个人的失误,给交际对象带来了麻烦、损失,或是未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和需求,此时应使用致歉语。常用的致歉语有:“抱歉”或“对不起”(Sorry),“很抱歉”(Very sorry, so sorry),“请原谅”(Pardon),“打扰您了,先生”(Sorry to have bothered you,sir),“真抱歉,让您久等了”(So sorry to keep you waiting so long)等。
真诚的道歉犹如和平的使者,不仅能使交际双方彼此谅解、信任,而且有时还能化干戈为玉帛。道歉也有艺术。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有时放不下架子或碍于面子,不愿直接道歉,这也是人之常情。其实,道歉的方式很多,道歉时可采用委婉的手法。比如:今天的交际对象是你以前曾经冒犯过的人,那么你可以说:“真是不打不相识啊,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来让我们从头开始!”道歉并非降低你的人格,及时得体的道歉也充分反映出你的宽广胸襟、真诚情感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有些时候,如果由于组织的原因或个人原因给交际对象造成一定的物质上、精神上的损失或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在道歉的同时还可赠送一些纪念品、慰问品以示诚心道歉。
(五)祝贺语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你想与交际对象建立并保持友好的关系,你应该时刻关注着交际对象,并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比如:当你的交际对象过生日、加薪、晋升或结婚、生子、寿诞,或是你的客户开业庆典、周年纪念、有新产品问世或获得大奖等,你可以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共同分享快乐。
祝贺用语很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选择。如节日祝贺语:“祝您节日愉快”(Happy the festival),“祝您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 to you);生日祝贺语:“祝您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当得知交际对象取得事业成功或晋升、加薪等,可向他表示祝贺:“祝贺你”(Congratulation)。常用的祝贺语还有:“恭喜恭喜”、“祝您成功”、“祝您福如东来,寿比南山”、“祝您新婚幸福、白头偕老”、“祝您好运”、“祝您健康”。
此外还可通过贺信,在新闻媒介刊登广告等形式祝贺。如:“庆祝大连国际服装节隆重开幕!”、“××公司恭贺全国人民新春快乐!”等等。总之,在当今社会,适时使用祝贺用语,对交际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
(六)道别语
交际双方交谈过后,在分手时,人们常常使用道别语,最常用的道别语是“再见”(Goodbye),若是根据事先约好的时间可说“回头见”(See you later)、“明天见”(See you tomorrow)。中国人道别时的用语很多,如“走好”、“慢走”、“再来”、“保重”等。英美等国家的道别语有时比较委婉,常常有祝贺的性质,如“祝你做个好梦”、“晚安”等。
(七)请托语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出于礼貌,常常用请托语,以示对交际对象的尊重。最常用的是“请”,其次,人们还常常使用“拜托”、“劳驾”、“借光”等,在英美等国家,人们在使用请托语时,大多带有征询的口气。如英语中最常用的“Will you please ……?”“Can I help you?”(你想买点什么?)“Could I be of service?”(能为您做点什么?)以及在打扰对方时常使用“Excuse me”,也有征求意见之意。日本常见的请托语是“请多关照”。
  三、有效选择话题
所谓话题,是指人们在交谈中所涉及到的题目范围和谈资内容。换言之,话题是一些由相对集中的同类知识、信息构成的谈话资料及其相应的语体方式、表述语汇和语气风格的总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选择话题,就能使谈话有个良好的开端。
(一)宜选的话题
在交际中,首先,应选既定的话题,即交谈双方业已约定,或者一方先期准备好的话题,如征求意见、传递信息、研究工作等。
其次,选择内容文明,格调高雅的话题,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建筑等,这类话题适合各类交谈,但忌不懂装懂。
再次,选择轻松的话题,这类话题令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适用于非正式交谈,允许各抒己见,任意发挥。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流行、时装、美容美发、体育比赛、电影电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烹饪小吃、天气状况,等等。
第四,选择时尚的话题,即以此时此刻正在流行的事物作为谈论的中心,这类话题变化较快,不太好把握。
最后,选择话题时还要注意选择擅长的话题,尤其是交谈对象有研究、有兴趣的话题。比如,青年人对于足球、通俗歌曲、电影电视的话题较多关注,而老年人对于健身运动、饮食文化之类的话题较为熟悉;公职人员关注的多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而普通市民则更关注家庭生活,个人收入等;男人多关心事业、个人的专业,而妇女对家庭、物价、孩子、化妆、衣料、编织等更容易津津乐道。
在交谈时要注意交谈的话题有所忌讳。在交谈中,若双方是初交,则有关对方年龄、收入、婚恋、家庭、健康、经历这一类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切勿加以谈论。
(二)扩大话题储备
由于人们的经历、职业、兴趣、学习状况不同,每个人所掌握的话题状况各不相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尽量扩大话题储备。为此,要有知识储备。对于掌握话题广度影响最大的是自身的学习状况和进取精神。一个人如果有理想、有追求,思想境界高,而且肯下工夫学习,爱读书看报,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朋友,把看到、听到的东西,有意识地加以记忆和积累,就会变得学识渊博,时事政策、天文地理、政治外交、文艺体育、花鸟鱼虫、音乐美术几乎无所不知,由于视野开阔,谈资和知识面自然会比别人宽得多。
四、学做最佳听众
有人说:“人为什么两只耳朵一张嘴?即耳朵的数量是嘴的两倍,那是因为上帝造人的时候就要求我们少说多听”,此话颇有一点意思。我国古代就有:“愚者善说,智者善听”之说。听,可以从谈话对方获得必要的信息,领会谈话者的真实意图。如果不能认真地聆听,就无法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只能是空谈。况且聆听本身还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应充分重视听的功能,讲究听的方式,追求听的艺术。
(一)要耐心
在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应该认真地听完,并真正领会其意图。许多人在听的过程中,一听到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观点或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因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禁不住打断对方或作出其他举动,致使他人思路中断、意犹未尽,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当别人正讲在性头上时,不宜插话,如必须打断,应适时示意并致歉后插话;插话结束时,要立即告诉对方“请您继续讲下去。”聆听中还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不应该从自己的举止或姿态中流露出不耐烦、疲劳或是心不在焉的情绪,因为这样会伤害对方的自尊。
(二)要专心
在听对方说话时,应该目视对方,以示专心。要真正了解对方,语言只传达了部分信息,所以还应注意说话者的神态、表情、姿势以及声调、语气等非语言符号的变化,传递的非语言信息,以便全面、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同时,以有理而专注的目光表示认真聆听,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尊重和鼓励,可以使其感到自己谈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要热心
在交谈中,强调在对方谈话时目视对方、认真专心地去听,并不是说聆听者完全被动地、默默地听。经验告诉人们,在说话时,如果对方面无表情、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看,便会使谈话者怀疑自己的仪表或讲话有什么不妥之处而深感不安。因此,聆听者在听取信息后,为使对方感到你的确在听而非发呆,可以根据情景,或微笑,或点头,或发出“哦”、“恩”的应答声甚至可以适时插入一两点提问,例如,“哦,原来这样,那后来呢?”、“真的吗?”等。这样就能够实现谈话者与聆听者不断的交流,形成心理上的某种默契,使谈话更为投机。
五、注意发问方式
发问是交谈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交谈中要注意发问的方式,问得其所,问到所需。
(一)认清对象,问得适宜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提问同样也得注意这一点。年龄、收入、婚姻关系、家庭背景往往是交谈中应避免的话题。如果问到这类问题,尽管发问者并无恶意,但却在客观上给对方造成不愉快,甚至恼怒。不同的公众,性格特征也不一样,有的开朗外向,能言善辩,有的严肃内向,不善言辞。对前者提问可以开门见山,连连发问,而对后者,则要善于引发诱导,由浅入深,启发对方把心里话说出来。不同的公众也有不同的学识、阅历,作为提问者应先了解对方这方面的背景,适当地发问,且不可问明显是对方不懂的问题,使其感到难堪。万一遇上这种情况,提问者切不可露出鄙夷、嘲笑的神态,而应当尽快使对方解脱困境。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进行提问,让对方轻松自如地说出你想获得的信息。
(二)抓住关键,讲究技巧
发问还要注意问题不要过于笼统,缺乏逻辑性,以免对方难以开口或一开口就无法讲下去。对敏感性较强的问题,正面发问往往效果不佳,若能转化成具体的、侧面的问题,常有利于对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问的措词也有讲究,要想知道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注意提问的措词。例如,有一个教士问主教:“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主教的断然拒绝。另一名教士也去问他的主教:“我在抽烟时能祈祷吗?”他的抽烟请求得到了允许。可见,提问的技巧很有讲究,它是社会交往的开门砖。
  六、掌握闲谈技巧
  在交际场合中,闲谈可以帮助你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缓和紧张气氛。会帮你树立一个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让别人从你的闲谈中感受你的见多识广,彼此的性格和建立私人关系。你自己也可以从闲聊的过程中知晓各种有益的商业信息,人们往往在不经意的闲聊中获得有用的信息。闲聊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修养,追求与爱好。善于与别人闲聊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喜欢,获得更多的朋友,也让别人得到信息和感到幽默的快乐。
  (一)闲谈的含义
  闲谈是指社交人士在见面之后、谈判之前随意、轻松地简短地谈论一些无关的话题,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缓和气氛的目的。
  人们往往在办公室的门厅、走廊、班车上相遇时,免不了要随便聊一聊,找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来说一说,以交流感情和沟通信息。有一定闲谈的技巧可以为你建立更宽广的人际关系网,树立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员工与老板的闲聊可以多一些让老板熟悉你、了解你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新人,更是需要这些机会;反过来老板经常与员工闲聊可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可以树立一个关心下属、和蔼可亲的领导形象。
  (二)闲谈的作用
  不要认为闲聊是无关的事情。掌握好闲谈的机会并能恰当地谈论一些话题,会对你和你所代表的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闲聊可以为你和你的组织带来很重要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的信息是在与其他的商务人员的闲聊中获得的。因为我们在正式的工作中,往往是不要闲谈的,神经崩得很紧,没有时间去闲聊,谈话的内容也仅限于工作上的专业信息,而在闲聊的时候,每个人在彻底放松的情况下,可以无话不谈,这常常是我们获得重要信息的机会。
  第二,闲聊可以为你和你的组织建立较广阔的商业关系网络。让你的老板可以多一个渠道了解你,因为平时人是通过非常正式的渠道下了解你的,例如,你的书面报告或你的口头汇报,如果,顶头上司说你的坏话,则总经理对你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而只有你与最高经理直接交流才能改变一下他对你的印象。不会与在走廊里碰到的总裁聊天的可能会被视为拘谨、自己则失去了一次让总裁了解你的机会。现在国外风行的关系营销就是指要通过一定的非正式的场合来建立组织与个人的商业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仅指双方在谈业务时的关系,而是在商谈业务之前或之后有意地建立的熟悉的朋友式的关系,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朋友,而是商业关系的“朋友”,闲谈往往对这种关系的建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每天花一到两分钟给一个商业上的重要的客户、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等打一个电话,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商业伙伴,而不是在用得着他们的时候才想起了他。
  第三,闲聊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融洽的商务环境。通过闲谈可以缓和特定的商务环境的气氛,例如,第一次见面之后的寒暄、谈判之前的友好气氛的创造,都需要短暂的闲谈。法国人在谈判的时候最喜欢一边谈一边聊,这与他们的民族的浪漫性有关。不会掌握洽谈前的闲谈气氛的主管,可能会被视为卤莽、迟钝或急躁。
   (三)闲谈的技巧
  1、选择话题。注意话题的安全性。在闲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安全的话题,例如谈一谈孩子、天气状况、文化动态、交通堵塞、特价、环境问题、社会或城市的毛病等话题,不要涉及他人的收人、小道消息、私生活等话题,要避开办公室的有关公事,另外,最好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要一味只顾自己高兴,而冷落了他人的参与,这是不礼貌的,也是没有交际技巧的表现.。
  2、适时发问。在交谈中适时发问可以引起交谈按照某个目的继续进行,调整交谈的气氛,同时,我们必须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场合、关系来决定你的提问,而使问题更得体。精妙的提问能使你获得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并且证明你十分重视对方的谈话,从而激起对方的兴趣,向你提供更多的作息。
  3、注意反应。闲谈中要注意察言观色,当你提出问题后,对方避而不答或转移话题,则就要换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了。
  4、闲谈的语言要求。要注意礼貌对人,不要出语伤人,要注意机智幽默。闲谈中临场发挥的特点决定了双方都要注意高度的机智性和灵活性。适当的起着调节气氛的重要作用。幽默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闲谈中的注意事项
  1、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讲话。有的人有这样的毛病,总喜欢打断对方的交谈,这对对方不尊重,应该是等对方把话说完,再进行发言。
  2、避免行话、术语。不论是在跨国际交流还是在本国的交流中,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行话、术语和方言,甚至发音也不一样;术语也是一样,很多术语一般人是不懂的,尤其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更应该注意。
  3、不要胡乱幽默。在闲谈的时候,不要使用双方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幽默,因为在你认为可笑的事情,在别人尤其是外国人,就不一定明白你讲的幽默的可笑之处,所以,当一方已经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而另一方却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种场合是很尴尬的。所以,闲谈的时候,在谈话刚开始或只有仅仅几分钟的时候,最好不要讲难懂的幽默。
  4、不要与别人抬杠、争执。在商务交往中,和气生财,和气才能保证广交朋友,而不要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执,不要争强好胜,否则是不礼貌的。
  5、避免搬弄事非。在正式的商业场合中,一言一语都会成为影响商务交往的重要信息,不能将是非与闲话进行搬弄,不要传播别人的信息,不要传播小道消息。朋友对你说的心里话,不要当作闲谈的资料去到处宣扬,这样做是不道德的。以后也没有人跟你说真话了,你可以因此失去很多朋友。
第五节 名片
名片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两人初次见面,先互通姓名。再奉上名片,单位、姓名、职务、电话等历历在目,既回答了一些对方心中想问而有时又不便贸然出口的问题,又使相互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接近了许多,在交往中,熟悉和掌握名片的有关礼仪是十分重要的。
有趣的是,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就有这种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名片”。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则用纸,而仍相沿曰刺。”按照他的说法,汉代的名片是木质。上面墨书文字,名称叫做“谒”,汉末改为“刺”,汉以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名片虽改为纸制。但仍沿用了“刺”这一名称。
名片在中国古代一直被使用,时至明清,使用更为广泛,每临春节,商人们都要制作大量的红纸名片,上书商号,除夕之夜,派人广为散发,不管认识与否,有无来往,见门就塞,以示恭贺新春。这里面当然有“多多光临”的意思,收到名片的人家就把它贴到墙上,以烘托喜庆的气氛。就因为如此,才有了于右任遇难得救的故事。1905年时于右任因为写了一本《半哭半笑楼诗草》,抨击时政,陕甘总督升允见后,认为“逆竖昌言大逆不道”而密奏清政府,慈喜阅后批复就地处决。此时于右任在开封,他的同学李合甫的父亲李丙田探知消息后,雇人日夜兼程送信。于右任获信后,当即转移,临行时,他随手揭下了旅馆墙上的20多张名片,沿途每遇人盘查,便拿出一张,以名片中的姓名应付,蒙过重重关卡,结果名片用完了,他也逃出了虎口。
现代交往中,名片已不仅仅用于拜访,在交往中,人们用它做自我介绍,介绍友人相识或托人取物,也可以作为简单的礼节性通信往来,表示祝贺、感谢、劝慰、吊唁等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小小的名片在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在现代生活中,一个没有个人名片,或是不会正确地使用个人名片的人,就是一个缺乏现代意识的人。”
一、名片的制作
(一)名片的规格、材质与色彩
名片一般为10厘米长,6厘米宽的白色卡片。我们经常使用的规格略小,长9厘米,宽5.5厘米。值得说明的是:如无特殊需要,不应将名片制作过大,甚至有意搞折叠式,免得给人以标新立异、虚张声势之感。
印制名片,最好选用纸张,并以耐折、耐磨、美观、大方的白卡纸、再生纸、合成纸、布纹纸、麻点纸、香片纸为佳。至于高贵典雅、纸制挺括的刚骨纸、皮纹纸,则可量力而行,酌情选用。必要时,还可覆膜。
印制名片的纸张,宜选庄重朴素的白色、米色、淡蓝色、淡黄色、淡灰色,并且以一张名片一色为好。
(二)名片的内容
很多企业认为名片是宣传组织的一个极好的媒体,若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业务员的名片若设计得风格一致,个性鲜明,将会给人一种统一的视觉印象,而这种个性很大程度表现在名片的内容设计上。
例如以下几位艺术家和社会名流的名片就颇具个性,独领风骚,使人睹名片如见其人,接名片如沐春风。
棋圣聂卫平的名片“棋”高一着,上部是自己的漫画像,中部用钢笔签名,下部是一幅围棋谱局。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青年舞蹈家杨丽平的名片印着“孔雀头”手型剪影的特有标志,将其优美的孔雀舞姿再现于名片之上,形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艺术化的“YLP”三个英文字母即姓名缩写。设计新颖别致,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著名作家沙叶新的名片也设计得别具一格,其名片左下方是其右手挟书、左手拿笔的漫画像,右上方是个大括号,内书:
我,沙叶新,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
剧作家——永久的
某某委员、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这些都是挂名的。
一般地,名片上应该印上工作单位、姓名、身份、地址、邮政编码等等。工作单位一般印在名片的上方,社会兼职紧接工作单位排列下来;姓名印在名片中央,右旁印有职务、职称;名片的下方为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E-mail地址等。
名片的背面,一般都印上相应的英文,作为对外交往时用。但也有些名片在背面印上企业、公司的简介、经营范围、产品及服务范围以方便客户和作为宣传。例如,大连市某县有一名副县长的名片,就是除了姓名、职务等内容之外,还有一幅本县的风光图片。照他的说法,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原来该县是个海岛县,风光秀丽,近年来发展了旅游业,成为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碧水。它集宣传本地与普及环保意识于一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很多企业有标准的员工名片格式,有的要加印公司的标识、甚至企业经营理念,并且规定名片统一规格、格式等。
二、名片的用途
对现代人来讲,名片是一种物有所值的实用型交际工具,其用途是多方面的。
(一)介绍自身
名片最主要的用途是介绍自身。会客交友,取出一张名片,自我的基本情况跃然纸上,让他人一目了然。它在介绍中的好处是简明扼要,介绍方便。在当着一两个人私人口头自我介绍时,总是很简短,几乎就是姓名、单位。有时候职务都不便开口说出,因为介绍自己的一官半职总有自我炫耀之嫌,当身兼数职时更不好一一启齿,但有了名片,一切都写的清清楚楚,不用为难和罗嗦,他人就能较多地了解你。
(二)维持联系
名片犹如“袖珍通讯录”,利用它所提供的资料,即可与名片的提供者保持联系。正因为有了名片上所提供的各种联络方式,人们的“长来长往”才变得更加现实和方便。
(三)显示个性
通过名片展示个性,获得他人对自我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了解。可以在名片上印上代表自己个性的爱好和特点,如“酷爱足球,性喜笔耕,嗜辣如命,钟情绿色,崇尚真诚”,这样的名片很快就让别人读懂了自己,也赢得了友善。也有的人在名片上印上自己的座右铭或喜爱的格言及与对方相识的真诚的话语等,如“一握你的手,永远是朋友”、“不握你的手,照样是朋友”这样的名片很容易给对方留下好感,加深交往。
(四)拜会他人
初次前往他人居所或工作单位进行拜会时,可将本人名片交由对方门卫、秘书或家人,转交给被拜访者,以便对方确认“来系何人”,并决定见与不见。这种做法比较正规,可以避免冒昧造访。
此外,名片在交往中有多种用途,如馈赠附名、代替请柬、喜庆告友、祝贺升迁等。
三、名片的交换
要使名片在人际交往中正常地发挥作用,还须在交换名片时做得得法。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与对方交换名片:一是希望认识对方时;二是被介绍给对方时;三是对方提议交换名片时;四是对方向自己索要名片时;五是初次登门拜访对方时;六是通知对方自己的变更情况时;七是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时。
(一)递交名片
名片的持有者在递交名片时动作要洒脱、大方,态度从容、自然,表情要亲切、谦恭。应当事先将名片放在身上易于掏出的位置,取出名片便先郑重地握在手里,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得体地交给对方。
递交名片的姿势是:要双手递过去,以示尊重对方。将名片放置手掌中,用拇指夹注名片,其余四指托住名片反面,名片的文字要正向对方,以便对方观看,若对方是外宾,则最好将名片上印有对方认得的文字的那一面面对对方,同时讲些“请多联系”、“请多关照”、“我们认识一下吧”、“有事可以找我”之类友好客气的话。
递交名片的时间,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名片持有者与人事先有约,一般可在告辞时再递上名片。如果双方只是偶然相遇,则可在相互问候,得知对方有与你交往的意向时,再递交名片。
与多人交换名片时,要注意讲究先后次序,或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进行,切勿采取“跳跃式”,当然也没有必要散发传单似的,站在人流拥挤处随意滥发名片。
(二)接受名片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恭恭敬敬,双手捧接,并道感谢。接受名片者应当首先认真地看看名片上所显示的内容,必要时可以从上到下,从正面到反面重复看一遍,必要时可把名片上的姓名、职务(较重要或较高的职务)读出声来,如“您就是张总啊。”以表示对赠送名片者的尊重,同时也加深了对名片的印象。然后把名片细心地放进名片夹或笔记本、工作证里夹好。
在别人给了名片后,如有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要虚心请教。请教他人的姓名,丝毫不会降低你的身份,反而会使人觉得你是一个对待事情很认真的人,增加对你的信任。
接受名片时应避免:马马乎乎地用眼睛瞄一下,然后顺手不经意地塞进衣袋;随意往裤子口袋一塞、往桌上一扔;名片上压东西、滴到了菜汤油渍;离开时把名片忘在桌子上。名片是一个人人格的象征,这些行为是对其人格的不尊重,这样都会使人感到不快。
当然在收到了别人的名片后,也要记住给别人自己的名片,因为只收别人的名片,而不拿出自己的名片,是无礼拒绝的意思。
3、索取名片
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强索他人名片。若索取他人名片,则不宜直言相告,而应委婉表达此层意思:可向对方提议交换名片、主动递上本人的名片;询问对方:“今后如何向您指教?”(向尊长者索要名片时多用此法);询问对方:“以后怎么与您联系?”(向平辈或晚辈索要名片时多用此法)。
反过来,当他人向自己索取名片时,自己不想给对方时,不宜直截了当,也应以委婉方式表达此意。可以说:“对不起,我忘带名片了”,或“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
四、名片的存放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