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三国鼎立TXT下载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三国鼎立

作者:司马光(宋)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古典
大小:289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春季,正月,曹魏帝国(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皇帝(一任文帝)曹丕(本年三十五岁)封参议官(议郎)孔羡当宗圣侯,负责祭祀孔丘(一年,西汉王朝十四任帝刘箕子,封褒成君孔霸的曾孙孔均当褒成侯;直到二三年,新王朝亡,爵位撤销.三七年,东汉王朝一任帝刘秀,封孔均的儿子孔志仍当褒成侯;九二年,东汉王朝四任帝刘肇 ,改封孔志的儿子孔损当褒亭侯,世世相传.一九○年,天下大乱,封国撤销.曹魏帝国一任帝曹丕封孔丘二十一世孙孔羡当宗圣侯,采邑一百户人家.后来,二六七年,晋王朝一任帝司马炎,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震当奉圣亭侯.四七三年,北魏帝国封孔丘二十七世孙孔乘当崇圣大夫;四九五年,北魏帝国七任帝元宏,改封孔丘二十八世孙孔珍当崇圣侯.五五○年,北齐帝国一任帝高洋,改封孔丘三十一世孙孔长当恭圣侯.五八○年,北周帝国四任帝宇文赟,改封孔长当邹国公.隋王朝一任帝杨坚,仍维持旧封;六○八年,二任帝杨广,改封当绍圣侯.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于六三七年,改封孔丘后裔孔伦为褒圣侯).
2三月,曹魏帝国擢升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郡长公孙恭(公孙度次子,公孙康老弟)当车骑将军.
3曹魏帝国恢复使用五铢钱(董卓废除五铢钱,参考一九○年六月).
4蜀中(四川省)传言东汉末任(十四任)皇帝刘协已被谋杀.汉中王刘备(时在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发丧追悼,改穿丧服,追称刘协"孝愍皇帝".文武官员争相证实祥瑞出现,请求刘备继位皇帝.益州(四川省及云南省)前部军政官(前部司马)费诗,上书劝阻说:"殿下(刘备)认为曹操父子逼迫主上,篡夺帝位,所以才流亡万里之外,集合部众,行将讨伐曹家盗贼.而今,大乱还没有克服,却先自己当上皇帝,深怕引起人心疑惑.从前,高祖(刘邦)跟项羽相约,先击破秦王国的,即位当王.等到咸阳(陕西省咸阳市)屠城,擒获嬴婴(秦王朝三任帝),而仍推辞谦让;何况殿下到今天还没有迈出大门,就打算自立?我愚昧的认为:殿下不应采取这项策略."刘备大不高兴,贬谪费诗当永昌郡(云南省保山市)郡政府驻地参谋官(部永昌从事.永昌跟成都航空距离八百千米,中隔万山,是中国地势最险恶的地区.这是一种谋杀性的放逐,用以报复他的反调).
夏季,四月六日,刘备(本年六十一岁)在武担山(成都西北)之南即皇帝位(一任昭烈帝),大赦,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本年四十一岁)当丞相、许靖当宰相(司徒.刘备建立的政权,仍称汉王朝,因首都设在蜀郡【四川省成都市】之故,我们称之为"蜀汉",以区别"西汉""东汉".中国于本年进入"三国时代",曹魏帝国跟蜀汉帝国对抗;孙权在理论上仍是曹魏帝国的藩属).
司马光曰:
天生小民,他们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联合拥戴一个君王治理.假设他能够禁止残暴,铲除奸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奖赏善行,惩罚罪犯,使社会不致陷于混乱,他就是一位理想的君王.三代(夏商周)之前,四海之内的封国,何止一万?有人民,有祭祀天地神坛的,通常都称之为"国君".集结万国而加以统御,建立制度,创造法律,发号施令,天下都不敢违背的,通常称之为"君王".君王的品德衰退,强大的封国能够率领其他封国,尊崇君王的,通常称之为"霸主".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封国互相争夺,有时候君王宝座甚至虚悬,这种情形很多(其实并不很多,只有一个,指前八四一年至前八二八年,十四年间,周王朝集体领导,史称"共和").
秦王朝焚书坑儒,而西汉王朝兴起,阴阳家学派的学者,开始传播"五德循环"学说(君王宝座更换,犹如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认为秦王朝不属于"正统",而是"闰位"(畸形旁支,犹如阴历之有闰月),在"木""火"之间,只能算"霸主",不能算"君王",于是"正"(正统)"闰"(闰位)的争论兴起.等到汉王朝(东汉王朝)倾覆,三国鼎足并立.之后,晋王朝衰弱,失去控制,五胡扰乱中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事,参考四世纪、五世纪),南宋帝国及北魏帝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分治南北,各国有各国的史书,互相诋毁排斥.南方人诟骂北方人"索虏",北方人诟骂南方人"岛夷".
朱全忠(朱温,后梁帝国一任帝)取代唐王朝(参考九○七年四月),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后唐帝国一任帝)进入汴京(后梁首都·河南省开封市),把朱全忠比做后羿(夏王朝六任帝)、王莽(新王朝一任帝),把后梁当权的年代和年号,全部抹杀.但这是一种偏激的自私心理,不是公正的通论.我知道我愚昧,实在不了解前代所谓的"正""闰"是什么?而只认为:一个领袖人物,如果不能统一中国,即令具有天子之名,却并没有天子之实.虽然华夷有别,仁爱、残暴有别,大国、小国有别,强大、弱小有别;但事实上,跟古代列国,毫无差异.岂能够单独尊崇某一国"正统",而其余的全是"僭伪"?
如果说上下交替的是正统,则陈帝国继承谁?北魏帝国又继承谁?如果说居于中国本部中原地带是正统,则汉赵帝国、后赵帝国、前燕帝国、前秦帝国、后秦帝国、胡夏帝国,所拥有的疆土,都是五帝三王首都之所在(五帝:黄帝王朝一任帝姬轩辕、三任帝姬颛顼、四任帝姬夋、六任帝伊祁放勋、七任帝姚重华.三王:夏王朝一任帝姒文命、商王朝一任帝子天乙、周王朝一任王姬发).如果说道德水准高的是正统,则即令是再小的国,也有英明的君王;而三代(夏商周)之时,岂没有淫恶的暴君?所以,"正""闰"论调,从古到今,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使人能坚持不疑.

臣司马光所著述的《资治通鉴》,只打算说明国家的兴衰,记载人民的悲欢,使读者自己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作为勉励或警惕.并不打算建立像《春秋》那种褒贬的法则,用它来消除混乱,使社会秩序纳于正轨.所以,"正""闰"之间的关系,我不敢多谈,只是根据事实,平铺直叙.
周王朝、秦王朝、两汉王朝、晋王朝、隋王朝、唐王朝,都曾经统一中国,把君王宝座 ,传给后代,子孙虽然微弱无力,流浪逃亡,但总算继承祖宗的大业,有复兴的可能性.跟他斗争的四方豪杰,都是他的旧日臣僚,所以这些君王可以用天子的残余权威,施加压力.可是,如果其他国家的土地、规模跟自己一样,名号也跟自己一样(都是帝王);而且从来就没有君王跟臣属关系,则只能当做同等地位的独立国家,平等相待.既然彼此平等,势均力敌,就不应该分别高低,这样才不至于曲解事实,接近大公无私.
问题是,当天下分裂的时候,不可以没有"年""月""日""时"来记载事情发生的先后.东汉王朝把政权传给曹魏帝国,曹魏接受;曹魏帝国把政权传给晋王朝,晋也接受;晋王朝把政权传给南宋帝国、传给陈帝国、传给隋王朝、传给唐王朝、传给后梁帝国、传给后周帝国,然后由我们宋王朝继承.所以,不得不用曹魏、晋、南宋、南齐、南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记载其他各国的史实,并不是尊崇谁和鄙视谁,更跟所谓的"正""闰"无关.
刘备跟两汉王朝皇家之间的关系,传说中,他是西汉王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参考一九一年),可是,血缘疏远,已无法查考他是第几代和他的直系尊亲属的名字.这就跟南宋帝国一任帝刘裕,宣称他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南唐帝国一任帝李昪(音biàn【变】),宣称他是唐王朝吴王李恪的后裔(参考九三九年二月),情形一模一样.是非真假,难以辨识.所以不敢把刘备跟刘秀(东汉王朝一任帝)、司马睿(晋王朝七任帝)相比,使他继承东汉王朝的正统.
*梁启超《论正统》曰:
中国史学家最大的错误,没有比强调"正统"这件事更为严重.强调"正统"的人,认为天下不可以一天没有君王,于是乎有"统".又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于是乎有"正统"."统"的意义是:上天建立,人民尊崇;"正"的意义是:只有一家是"真",其他的全都是"伪",千余年来,头脑简单的儒家学派知识分子,钻到这个牛角尖里,挥动手臂,瞪大眼睛,用笔墨口舌,努力奋战,东拉西扯,杂乱不可收拾.其实,一句话就可说明,那就是:自己被奴性所束缚,而又打算煽动后人的奴性而已.
"统"这个名词,始于《春秋》,《春秋公羊传》说:"为什么称‘春王正月’?大一统罢了."这就是后世儒家强调"正统"的根据.却不知道"大一统"是对"三统"而言("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元旦的位置】;也有人认为夏王朝崇拜黑色,商王朝崇拜白色,周王朝崇拜红色,也称"三统".玄秘难解),《春秋》的主旨很多,而"通三统"是重要关键."通三统"的意义,正是说明: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不能被一姓一家据为私人财产.跟后世儒家所谓的"统"恰恰相反.只因野心家想把国家据为己有,而又恐惧人民不能同意,才宣称:"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我生下来就有这项特权,不允许别人插手.""统"既建立,然后他就有理由作威作福,淫虐残暴,人民也就不能说他不义.稍微有点思考力,不肯屈辱的人,就立刻罩上"不忠""不敬""大逆""无道"等凶恶的罪名,加以铲除、摧毁.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三国鼎立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