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春秋战国经济史TXT下载

春秋战国经济史

作者:佚名(现代)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古典
大小:432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本 卷 提 要
  本文从军事形势、战争、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与军事著作等四个方面论述春秋战国军事史的分期、特点及前后演变的历史轨迹。春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争霸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并出现了水军兵种。春秋时期的军事制度,不论兵源、兵役、军赋和军事编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列国还出现了地方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在争霸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和《司马法》。它们是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大成之作,尤其是《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的战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争霸战争,而是兼地略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战争规模大,历时久,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突破了传统的战争模式。战国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常备军出现,职业化军官产生,关塞要津普遍设防,经常性的军事训练取代了" 蒐狩" 式的训练方法,军功爵制确立,军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而这标志着军事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战国时产生的吴起与《吴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尉缭与《尉缭子》、《六韬》等一批军事思想家和军事著作,以不同的特点和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学术思想宝库。
  一、春秋战国军事概述(一)春秋时期的军事形势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它起于公元前770年,其标志是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公元前453年,其标志是韩、赵、魏三家灭知伯而分其地,形成战国七强格局①。春秋时代的特点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晋国太史蔡墨说:"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②,司马迁转述董仲舒概括《春秋》一书说:"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③,都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深刻描述。
  从军事史的角度说,春秋时期的变化也是很显著的。由于王权衰落,西周时以天子为最高统帅的军事领导体制宣告瓦解,军权下移于诸侯,列国普遍扩军备战。在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相继称霸①,执诸侯盟会之牛耳,成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争,使中原列国的卿大夫势力壮大。春秋中叶以后,军权又下移于卿大夫,形成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乃至于" 陪臣执国命" 的历史局面。
  列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又导致了兵源的扩大,兵役制度的改革,新型军赋制度的出现。随着军队组织的发展,军事编制和军阵阵法也有了发展,都邑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普遍建立。在南方的吴、越、楚等国还出现了水军兵种。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产生了孙武和司马穰苴两位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他们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和《司马穰苴兵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思想文化宝库。
  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军事形势总是与政治形势相联系而存在的。纵观春秋时代的军事形势,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运动由于宗周覆灭,王权陵替,天子礼乐征伐大权落入诸侯手中。它引起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西周时期,在军事编制中,最大的建制单位是" 师" ,还没有出现" 军".王室辖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支大军,地方诸侯则 "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②。《周礼?夏官?司马》所说" 王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的制度,应是西周晚期" 厉王革典" 以后出现的①。所以,《左传》襄公十四年说:"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春秋时期,由于激烈的兼并和争霸战争,诸侯国则不论领地大小、爵位高低,都开始建立" 三军" ,有些大国甚至建立了四军、五军、六军。
  如春秋伊始,郑就建立了" 三军".据《左传》隐公五年载,郑在与卫、燕联军作战时,就曾出动三军,并赢得了胜利。
  继郑之后,楚也建立了" 三军".楚文、武两王利用这支军队攻伐随国,灭掉申、息、濮、邓诸国。春秋中期以后,楚在三军之外,陆续在被它消灭国家的领地上建立了申、息、陈、蔡、不羹和许、叶之师,总兵力约达六七千乘车,四五十万人。
  齐在桓公时代也建立了" 三军".《国语?齐语》说:"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鼓是军中指挥号令系统,三鼓即说桓公与国子、高子各统帅一军。
  《吴子兵法、图国》说:" 秦穆公置陷阵三万,以服邻敌。" 秦穆公的这三万陷阵,据《文献通考》说,就是三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晋在崤山大败秦师,获其" 三帅" ,也透露了秦有三军的信息。
  晋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军" ,次年又" 作三行" ,扩编为六军。其后,襄公恢复三军之制,而景公为赏鞌战有功人员又" 作六军".晋厉公改编" 六军" 为" 上、中、下、新" 四军。
  晋悼公又撤" 新军" ,恢复三军之制,但晋军总兵力并未缩减。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29年),在平丘大会上,晋置兵邾(zhū,音朱)南,一次竟出动兵车四千乘,兵力30万。
  宋在西周,是" 王者后,于周为客" ,有建三军的权力。其制至春秋时未改,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时,宋国就出动了" 三军".所以太宰子鱼说:"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①鲁在春秋时是最保守的国家,迟至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始" 作三军".其后,一则考虑霸主征赋过重,二则由于权臣季氏为了私家利益,又于周景王八年(前537年)" 舍中军" ,恢复二军之制。
  在春秋晚期崛起的吴、越二国也都建立了三军。据《左传》载,吴王僚曾统帅三军大败楚国与胡、沈、陈等诸侯联军②。至吴王夫差时,吴军又发展成上、中、下、右四军,总兵力达十多万人。
  《国语?吴语》说:"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这说明越国也有左、中、右三军。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的三军总兵力约五万余人   ③。
  除上列国家外,甚至连微小的邾国,为在兼并战争中争取苟活,也扩充自己的军队。据《左传》哀公七年载,邾有兵车六百乘,兵力四五万余,甚至可以与春秋初年的大国兵力相匹敌。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建设,为列国的扩军备战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当时列国普遍实行" 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④的奖励人口政策,促进了人口的繁衍,这是列国扩军备战的基本条件。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使列国的扩军成为生存的需要。反之,列国的普遍扩军,又加剧了兼并与争霸战争的历史进程。
  2。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春秋时,天子失权,王纲解纽,周代的最高政治权力出现了真空,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又称方伯政治。《史记?周本纪》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隶社会在衰落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局面。周初,"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 方伯".春秋时,王权陵替,霸业代兴,可以说正是这种方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诸侯强并弱、大吞小的兼并战争中,许多国家都遭到了覆亡的厄运。《荀子?仲尼》载齐桓公" 并国三十五" ,《韩非子?难二》载"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有度》载" 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十过》载秦穆公" 兼国十二(《史记?李斯列传》作" 二十" ),开地千里".而那些兼并了较多领地的国家,如秦、齐、晋、楚、吴、越等则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国,彼此展开了激烈的大国争霸。
  春秋时的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北杏会盟,开始称霸,前后凡八十九年。
春秋战国经济史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