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生活 > 战争论第三卷TXT下载

战争论第三卷

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德)
栏目:科普.生活
类别:国外
大小:0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2战争论 第三卷

防御时曾经探讨过的问题。但是,我们不打算按照大多数工兵教程的做法,在论述进攻时避而不谈或者完全否定在论述防御时所提出的防御的一切积极价值,我们也不打算证明,对付每一种防御手段总有某种绝对可靠的进攻手段,这样做是违反事物的性质的。防御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弱点,虽然它的长处不是不可制服的,但做到这一点要付出得失极不相当的代价,这一点从任何立足点来看都必然是正确的,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此外,我们也不打算详尽地探讨对付每一种防御手段的进攻手段;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但后者往往是显而易见的,是不需要先从防御的立足点转到进攻的立足点就可以认识的。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我们打算在探讨进攻的每一个问题时说明进攻所特有的、不是直接由防御引起的情况,由于我们采用了这种论述方法,在本篇中就必然会包含一些在《防御》一篇中没有相应内容的章节。

-- 7

战争论 第三卷3

第二章 战略进攻的特点

我们已经说过,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说,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

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可是,二者的差别在于:没有还击的防御是根本不可设想的,还击是防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而进攻却不是这样。攻击或进攻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本来并不需要防御,只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不得不把防御作为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采用。这是因为,第一、进攻行动不可能连。。

续不断地一直进行到最后,中间要有平静的时间,在进攻行动停止了的这种平静时期,自然而然就出现防御状态;第二、。。

进攻的军队通过的、为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并不总是能够受到进攻本身的掩护的,必须专门加以防护。

因此,战争中的进攻行动,特别是战略上的进攻行动,是进攻和防御的不断的交替和结合,但是不能把进攻行动中的防御看作是进攻的有效准备和加强,即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有效因素,而只能看作是一种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种妨碍前

-- 8

4战争论 第三卷

进的阻力,是进攻的原罪①,是进攻的致命伤。我们所以说防御是一种阻力,是因为,如果说防御不能对进攻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仅仅由于它所造成的时间上的损失,就必然会削弱进攻的效果。

但是,任何进攻中都包含的这个防御因素,是不是可能对进攻不发生实际的不利影响呢?既然我们承认进。

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似乎就应该。。。。。。。。。。。。。。。。。。。

从中得出结论:防御对进攻不会发生实际的不利影响,因为,当兵力还足以采用较弱的作战形式时,采用较强的作战形式必然会更绰绰有余。

一般说来,也就是从主要的方面来看,这是对的,至于如何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将在《关于胜利。。。。

的顶点》一文中再作详细的探讨。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构。。。

成战略防御的优越性的原因之一正在于,进攻本身不能不搀。。。。

杂防御,而且搀杂一种非常无力的防御;进攻从防御中所得到的是防御中最有害的因素;就整个防御说的问题不能认为对这些因素也是适用的,因此,这些防御因素能在实际上削弱进攻是不难理解的。正是在进攻中产生了无力的防御的时刻,防御中的进攻因素就积极地发生作用。在一天战斗之后。。。

通常随之而来的十二小时的休息时间里,防御者和进攻者的处境是多么不同啊!

防御者是在自己选定的、非常熟悉的、准备好了的阵地上,而进攻者却象盲人一样摸索着进入行军野营地。当为了重新筹备给养或等待增援等等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息时,防御者是在自己的要塞和仓库的附近,而进

①原罪(Erbsünde)

——宗教用语,按基督教的学说指人天生即有的罪恶。

本句的意思是说进攻中的防御因素是进攻本身所固有的有害因素。——译者

-- 9

战争论 第三卷5

攻者却象是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而任何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终;至于这时的防御是什么样的防御,这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敌人的军队已经被消灭,情况可能很有利,如果敌人的军队没有被消灭,情况也可能很困难。虽然这种防御已不再是进攻本身的一部分,但是它的特点必然反过来对进攻发生影响,并且对决定进攻的价值起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考察中可以得出结论:每次进攻时,都必须考虑在进攻中必然会出现的防御,以便能够看清进攻中的缺点,并对此有所准备。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进攻本身完全是始终如一的,防御却根据等待这一因素减少的程度而可以分成许多等级,于是就产生了彼此极不相同的防御方式,这一点我们在《抵抗方式》一章①中已经谈过了。

因为进攻只有一个有效因素,进攻中的防御只不过是一。。

种累赘的阻力,所以进攻不象防御那样有不同的方式。

当然,进攻在威力、速度和力量方面是有巨大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方式上的不同。当然,人们可以设想,进攻者为了顺利地达到目标,有时也选择防御的形式,例如占领一个有利阵地,以等待敌人的进攻。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我们向来是根据现实情况给概念和事物分类的,所以可以不必考虑这种极为少见的情况。因此,进攻没有象防御的抵抗方式那样的不同的等级。最后,进攻中可以使用的手段通常只限于军队,如果有的要塞位于敌人战区附近并对

①指第六篇第八章。——译者

-- 10

6战争论 第三卷

进攻起显著作用,当然也应该包括在这种作战力量之内。不过要塞的这种作用将随军队的推进而越来越小;而且很明显,自己的要塞在进攻中决不可能起到防御中那样重大的作用(防御时要塞往往成为主要的手段)。至于民众的支持,只有在居民对进攻者抱有好感而不是对本国的军队抱有好感时,进攻者才可能得到它。进攻者也可能有同盟者,但只是特殊的或偶然的情况使他有同盟者,进攻行动本身并不必然会带来同盟者。因此,如果在防御时,我们可以把要塞、民众武装和同盟者都列入抵抗手段的范围,那么在进攻时,我们就不能这样做。

在防御中能得到这些手段是防御的性质决定的,而在进攻中,却很少能得到这些手段,即使能得到它们,也大多是由于偶然的原因。

-- 11

战争论 第三卷7

第三章 战略进攻的目标

打垮敌人是战争的目标,消灭敌人的军队是手段,不论在进攻中还是防御中都是如此。利用消灭敌人的军队这一手段,防御可以转入进攻,进攻可以占领国土。因此占领国土是进攻的目标,但是占领国土不必是占领全部国土,可以仅仅是占领国土的一部分、一个省份、一个地区或一个要塞等等。所有这些在媾和时都有充分的价值,是进攻者的政治资本,进攻者或者可以占有它们,或者可以用它们交换别的东西。

因此,战略进攻的目标,可以从占领全部国土起一直到占领一个最不重要的地方为止。一旦这个目标达到了,而且进攻停止了,就会出现防御。这样看来,似乎可以把战略进攻设想为一个有一定界限的单位。但是,如果我们实际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根据实际现象研究一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在现实中,进攻活动,也就是进攻的企图和措施,常常不知不觉地以防御为其终点,正如防御计划以进攻为其终点一样。要占领什么地方,统帅很少能够、至少不是常常能够预先精确地予以规定的,这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来决定。有时,他进攻的进展比他预定的要远一些,经过一段短时间的平静之后,他的进攻又获得了新的

-- 12

8战争论 第三卷

力量,但我们不能把平静前后的行动看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动。有时,他停止进攻的时间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一些,但他没有放弃他的进攻计划,没有转入真正的防御。从以上所说的可以看出,如果说成功的防御可以不知不觉地转为进攻,那么进攻也可以不知不觉地转为防御。如果人们想要正确地运用我们关于进攻所作的一般论述,就必须注意上述大小不同的战略目标。

-- 13

战争论 第三卷9

第四章 进攻力量的削弱

进攻力量的削弱是战略上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具体场合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决定着进攻者能否正确地判断当时他能够做什么。

绝对力量所以会削弱是由于:(1)要达到进攻的目标,即占领敌人的国土(这种削弱大多在第一次决战以后就出现,但进攻并不随着第一次决战的结束而终止)

;(2)进攻的军队需要占领自己背后的地区,以便保障自己交通线的安全和维持生存;(3)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4)远离补充来源地;(5)围攻或包围敌人要塞;(6)努力程度逐渐下降;(7)同盟的瓦解。

但是,同这些削弱进攻力量的原因相对的,还有一些可以加强进攻力量的原因。很明显,只有把这两种不同的原因对比一下,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例如,进攻一方力量的削弱可能部分地或全部地为防御一方力量的削弱所抵销,甚至比防御一方力量的削弱要小得多。不过后一种情况是很少见

-- 14

01战争论 第三卷

的。我们进行比较时,绝不应该总是考虑双方在战场上的全部军队,而应该考虑双方在前面或者在决定性地点上相对峙的军队。例如法军在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情况,法军在俄国的情况;联军在法国的情况,法军在西班牙的情况。

-- 15

战争论 第三卷11

第五章 进攻的顶点

进攻中取得的胜利是已存在的优势的结果,正确地说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造成的优势的结果。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进攻力量会逐渐削弱。当然优势也可能是逐渐增长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势总会是逐渐减弱的。进攻者可以象买东西一样获得一些在媾和谈判时对他有利的条件,但他必须先以自己的军队为代价付出现款。如果进攻者能够把自己日益减弱的优势一直保持到媾和为止,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有的战略进攻能直接导致媾和,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我们把这个时刻叫做进攻的顶点。由于进攻的目的是占领敌人的国土,所以进攻必然会进行到优势消失为止。

这就促使进攻者向目标推进,而且也很容易使他超过预定的目标。

如果我们想到,在比较双方力量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那么就不难理解,在很多场合要确定交战双方究竟谁占有优势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往往取决于不十分可靠的想象力。

因此,问题在于依靠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来发现进攻的顶

-- 16

21战争论 第三卷

点。从表面上看来,这里似乎有矛盾。既然防御是一种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进攻决不可能超过顶点,因为,当力量还足以用于较弱的作战形式时,它用于较强的作战形式一定是绰绰有余的。

在原稿中,此处还有一句话:“在《关于胜利的顶点》一文中,根据第三篇①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一个标着“几篇论文的材料”的纸袋中,有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看来是。。。。。。。

为了修改本章草稿而写的,现在把这篇文章附在第七篇的后面。

出版者注②

①可能是第四篇。——译者②原著初版时出版者的注。——译者

-- 17

战争论 第三卷31

第六章 消灭敌人军队

消灭敌人军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下列几种不同的看法:(1)

只消灭为达到进攻的目标所必需消灭的那部分军队;(2)尽量多地消灭敌人的军队;(3)在保存自己力量的前提下消灭敌人军队;(4)从第三点还可以引伸出一点,那就是进攻者只在有。。。

利的时机消灭敌人军队。对进攻的目标来说这种情况也是可。。。。

能发生的,这一点在第三章中已经谈过了。

战斗是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唯一手段,当然,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目的:(1)直接的;(2)间接的(即通过各种战斗的安排)。因此,如果说会战是主要的手段,那就是说它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占领一个要塞,占领一部分国土,这本身已经是对敌人作战力量的一种破坏,而且还能够导致对敌人作战力量的更大的破坏,也就是说它同时是一种间接地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手段。

占领一个未设防的地区,除了直接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外,也可以看作是对敌人作战力量的一种破坏。诱使敌人离开它占领的地区所起的作用,同我们占领敌人未设防地区的作用很相近,因此只能把它同占领未设防的地区同样看待,

-- 18

41战争论 第三卷

不能把它看作是真正用战斗取得的成果。这些手段在很多情况下被估价过高,而实际上它们很少具有一次会战那样的价值。同时,在采用这些手段时,往往还有一种危险:人们可能看不到这些手段会使他们陷入不利的境地。由于采用这些手段付出的代价很小,所以它们很有诱惑人的力量。

这些手段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看作是较小的赌注,它们只能带来较小的利益,只能在条件有限和动机较弱的场合使用。

在这种场合,它们显然比没有目的的会战好一些,因为没有目的的会战即使获得胜利,它的成果也是无法充分利用的。

-- 19

战争论 第三卷51

第七章 进攻会战

我们关于防御会战所谈的一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进攻会战。

为了使读者能清楚地认识防御的本质,我们研究防御会战时只考察了防御特性表现得最明显的会战。但是这样的防御会战毕竟是很少的,大多数的防御会战是半遭遇战,在这种会战中,防御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在进攻会战中情况却不是这样,进攻会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自己的特性,而且当防御者越不是处于真正防御的状态,进攻会战的特性就表现得越明显。所以,即使在特性不十分明显的防御会战中,以及在真正的遭遇战中,双方所进行的会战的特性总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进攻会战的主要特点是一发起会战就进行包围或迂回。

十分明显,在战斗中科用包围确实能带来很大的利益,这是一个战术上的问题。进攻者不能因为防御者具有对抗包围的手段就放弃这一利益,因为只有在防御者的其他条件非常适于防御者采取对抗包围的手段时,进攻者才不能使用包围这一手段。

但是防御者为了要顺利地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就必须占领经过周密选择而且工事良好的阵地。而更为重要的

-- 20

61战争论 第三卷

是,防御者并不能在实际上取得防御所提供的一切利益。何况大多数的防御只是一种可怜的应急手段,也就是说防御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非常窘困和危险的境地,他是在估计到最不利的情况即将到来,临时决定在半路上迎击进攻者的。

因此,利用包围甚至变换正面进行会战,本来是交通线的位置有利时应该采取的手段,却往往成为精神和物质占优势时采取的手段了,例如马伦哥、奥斯特里茨、耶纳等会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第一次会战时,由于进攻者还在国境附近,他的基地即使不比防御者的基地优越,也大多是很大的,所以他也敢于采取一些冒险的行动。至于翼侧攻击,即在会战中变换正面作战,则比包围更为有效。有人认为在进行战略包围时,一开始就应该象布拉格会战160那样,同时进行翼侧攻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战略包围同翼侧攻击很少有共同之处,而且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动,关于这一点,在论述对战区进攻的问题时还要进一步说明。

如果说,在防御会战中,统帅要求尽量推迟胜负决定的时刻,以便赢得时间(因为防御会战如果在日落前胜负未定,通常就是一次胜利的会战)

,那么在进攻会战中,统帅就要求胜负决定的时刻迅速到来。可是,另一方面进攻者如果操之过急,就会带来很大的危险,因为这会造成兵力过大的消耗。进攻会战的一个特点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敌情不明,进攻会战的确象在陌生的环境里摸索(例如奥斯特里茨、瓦格拉木、霍亨林登、耶纳、卡次巴赫等会战)。在进攻会战中越是情况不明,就越需要集中兵力,就越需要多采用迂回,少采用包围。胜利的主要果实要在追击

-- 21

战争论 第三卷71

中才能得到,这一点我们在第四篇第十二章中已经说过。因此,追击在进攻会战中自然比在防御会战中更是整个行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 22

81战争论 第三卷

第八章 渡  河

一、一条横断进攻方向的大河,对进攻者来说常常是很不方便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在一个渡河点渡河,所以,如果他不愿意留在大河附近,那么他的一切行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进攻者在渡河后向敌人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或者敌人向他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那么他就会面临重大的危险。因此,一个统帅如果没有很大的精神优势和物质优势,是不应该使自己处于这种境地的。

二、只有进攻者有这种背水作战的困难时,防御者才有可能有效地防守江河,如果进攻者不存在这种困难,防御者也许就不能如此有效地防守江河了。假如防御者不把江河防御看作是唯一的救急手段,而是很好地组织这种防御,使自己在这种防御失利的情况下也还有可能在离江河不远的地方进行抵抗,那么进攻者就不仅要考虑敌人通过江河防御对他进行的抵抗,而且也要考虑到上面第一条中所说的江河给防御者所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我们看到,正是由于这两种原因,统帅对于进攻设防的江河是顾虑重重的。

三、我们在前一篇中已经谈到,在一定条件下,组织良好的江河防御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如果再看一看过去的事实,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取得这些成果的可能性实际上比理

-- 23

战争论 第三卷91

论上预言的要多得多。

因为在理论上只考虑实际存在的困难,但在实施中,一切情况在进攻者看来通常比实际情况更加困难,因而也就成为进攻者行动上的巨大障碍。如果我们谈的是一种不求大规模决战的进攻,不是全力以赴的进攻,那么我们可以说,在实施中,理论上根本不予考虑的许多微小的障碍和偶然事件都会给进攻者带来不利,由于他是行动者,他会首先接触到这些障碍和偶然事件。只要想一想伦巴第的那些并不十分大的河流也常常能够成功地被防守住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如果说,战史上也有一些江河防御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人们有时要求这种手段发挥实际上不可能发挥的效果,他们完全不是根据这种手段的战术性能,而是根据单纯从经验中得知的而且被过分夸大了的效果来使用这种手段的。

四、只有当防御者错误地把整个希望寄托在江河防御上,使自己处于防线一被突破就会陷入极大的困境和遭到惨败的境地的场合,才可以认为江河防御这种抵抗形式是对进攻者有利的,因为突破江河防御当然要比赢得一次普通的会战容易。

五、从上面所讲的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在进攻者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情况下,江河防御具有很大的价值;可是当进攻者兵力占优势或魄力很大,准备进行大规模决战时,防御者如果错用了这个手段,就可能给进攻者带来实际的利益。

六、不能迂回的江河防御是极少的,不管是在一般情况下对整个防线而言,还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个别地点而言,都是如此。因此,如果进攻者兵力上占有优势并寻求大规模决

-- 24

02战争论 第三卷

战,那么,他总有办法在一个地点佯渡,而在另一地点渡河,然后以优势兵力不顾一切地前进(由于兵力占优势,不顾一切地前进是可能的)

来扭转战斗初期可能遇到的不利情况。

因此,依靠优势的火力和超乎寻常的勇敢来驱逐敌人的主要防哨,借以对设防的江河进行真正的战术强渡,这是很少见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强渡这个概念永远只能从战略意义上去理解,因为,进攻者即使在防线上的一个完全没有设防或防御力量薄弱的地点渡河,仍要克服很多不利的条件(这些条件是防御者估计进攻者在渡河时一定会碰到的)。

进攻者可能采取的最不利的作法是,在相距并不很近而且不能进行共同战斗的几个地点真正渡河,这样,本来防御者是一定要分散兵力的,现在进攻者也分散自己的兵力了,他就失去了本来在兵力上占优势的利益。

1814年,贝累加尔德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明乔河畔的会战161中遭到失败的。

在这次会战中,双方军队凑巧都分开在几个地点渡河,而奥地利军队兵力的分散程度比法军还要大。

七、如果防御者在敌岸设防,那么不言而喻,进攻者要在战略上战胜防御者的办法就有两个:一是不顾己岸有敌人而在某一地点渡河,并利用渡河这一手段战胜防御者;二是向防御者发起会战。在采取第一种办法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基地和交通线的状况。但是我们常常又看到,专门为此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比一般条件更能起决定性作用,如谁的阵地位置选择得较好,谁配置得较好,谁的部下能很好地服从指挥,谁行军速度较快等等,谁就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抵销一般条件的不利。至于在采用第二种办法时,先决条件

-- 25

战争论 第三卷12

是进攻者必须具有进行会战的手段、条件和决心。一旦进攻者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防御者就不敢轻易采用这种江河防御了。

八、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即使渡河本身极为困难的场合是不多的,但在不求大规模决战的场合,进攻者也很容易由于对渡河的后果和未来情况的顾虑等等而停顿下来。他或者是让防御者留在己岸,或者勉强渡过河去,但还是靠近河岸停下来,双方长时间隔河对峙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即使在大规模决战的场合,江河也是重要的因素,它总是削弱和妨碍进攻的。在这种场合,对进攻者最有利的是防御者把江河防御作为自己抵抗的主要行动,错误地把江河作为战术屏障,这样,进攻者就得到了轻而易举地进行决定性打击的利益。

当然这种打击决不会立即导致敌人的彻底失败,但是这个打击是一些有利的战斗,它们会使防御者总的处境恶化。

1796年奥军在下莱茵地区时的情况就是这样162。

-- 26

22战争论 第三卷

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详细地分析了防御阵地如何能迫使进攻者向它进攻,或者迫使他停止前进。只有起这种作用的防御阵地才是有用的,才能全部地或部分地消耗敌人的进攻力量,或者使它不起作用。根据这种情况来看,进攻者对防御阵地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抵销防御者的这一利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防御阵地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如果进攻者发现不进攻防御阵地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进攻防御阵地就是一个错误。如果他发现不进攻防御阵地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首先就应该考虑,能否利用威胁敌人翼侧的办法迫使敌人放弃阵地,只有当这样做不生效果时,他才应该决定进攻这个良好的防御阵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攻击阵地的翼侧一般说困难总要少一些。

至于应该攻击阵地的那一个翼侧,这取决于双方退却线的位置和方向,即取决于能否威胁敌人的退路和保障自己的退路。

威胁敌人的退路和保障自己的退路两者可能无法同时兼顾,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考虑威胁敌人的退路,因为它本身是进攻性的行动,因而同进攻是相适应的,而保障自己的退路则是防御性的行动。但是,对占领良好阵地的强大的敌人进。。。。。。。。。。。。。。

攻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在这里应该看。。。。。。。

-- 27

战争论 第三卷32

作是一个重要的真理。当然也有进行这种会战取得胜利的例子,如托尔高会战163、瓦格拉木会战164(我们不以德累斯顿会战作为例子,因为我们认为这一会战中的敌人还不能称为强大的敌人)。

但是,总的说来这种防御阵地受到进攻的危险是很小的,如果我们再看到,有无数的事例说明,即使最果断的统帅对良好的防御阵地也曾敬而远之,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危险是不存在的。

但是,决不能把一般常见的会战同我们这里所谈的会战混为一谈。要知道,大多数的会战实际上是遭遇战,在这种会战中,虽然一方是驻止的,但是他是驻止在没有准备好的阵地上。

-- 28

42战争论 第三卷

第十章 对营垒的进攻

人们十分轻视筑垒工事及其作用的风气曾经风行一时。

这是法国边境的单线式防线屡次被突破,贝费恩公爵在布勒斯劳的营垒中会战失利,托尔高会战以及其他许多实例所引起的。此外,腓特烈大帝通过迅速的运动和进攻手段所取得的胜利,更加促使人们轻视一切防御、一切防御战斗、特别是一切筑垒工事。当然,如果只有几千人奉命防御几普里宽的国土,或者筑垒工事只不过是一些前面没有障碍的堑壕,那么它们当然是毫无价值的,把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当然很危险。但是,如果象庸俗的空谈家那样,由于这一点就说筑垒工事本身不起作用(滕佩霍夫就是这种态度)

,那难道还不十分矛盾,甚至十分荒谬吗?

如果筑垒工事不能用来加强防御,那么要它们有什么用处呢?不,不是这样的!不仅理智而且千百次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构筑完善、有足够的兵力而且防守严密的筑垒工事通常应该看作是坚不可摧的,即使从进。。。。。。。。。。。。

攻者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如果承认单个的筑垒工事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就不会怀疑,对进攻者说来,进攻一个营垒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不能完成的任务。

营垒的守备部队兵力较少,这是营垒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利用有利的地形障碍和坚固的工事也可以抗击兵力优势很

-- 29

战争论 第三卷52

大的敌人。腓特烈大帝虽然拥有比皮尔纳营垒守备部队多一倍的兵力,但是他认为进攻这个营垒是不可行的。后来,常常有人认为腓特烈当时是可以攻破皮尔纳营垒的,他们唯一的根据是当时萨克森军队的状况很坏,当然,这并不能作为论证来否定营垒的作用。

同时,那些事后认为不仅可以攻破,而且可以很容易攻破这个营垒的人,在当时是否会下定进攻的决心也是一个疑问。

我们认为,对营垒的进攻是一种极不寻常的进攻手段。

只有仓卒构筑的营垒尚未完工,用以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还很少的时候,或者象常见的那样,整个营垒只是初具规模,工程只完成一半的时候,进攻营垒才是可行的,甚至还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 30

62战争论 第三卷

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

在第六篇的第五章及其以后的几章①中,我们已详细地探讨了防御和进攻时山地在战略上一般能起什么作用,我们也尽力阐明了山地作为真正的防线时能起什么作用。由此就可以看出,进攻一方应该如何看待作为真正防线的山地。因此,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在这里就没有多少可说的了。

在那里,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在进行次要的战斗时和进行主力会战时对山地防御的看法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在次要战斗中,只能把对山地的进攻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因为这时一切情况都对进攻者不利,但是在主力会战中,山地却对进攻者有利。

因此,具有进行会战的兵力和决心的进攻者应在山地同敌人作战,而且,他一定能从中得到利益。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结论很难得到别人的赞同,这个结论不仅同表面的现象有矛盾,而且初看起来还同一切战争经验相抵触。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看到,进攻的军队不管是否寻求主力会战,都把敌人没有占领位于敌我双方之间的山地看作是不寻常的幸事,于是总是急急忙忙地先敌占领前面的山地;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种

①应为第六篇第十五、十六、十七章。——译者

-- 31

战争论 第三卷72

行动同进攻者的利益有什么矛盾。在我们看来,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不同的情况必须小心地分别对待。

一支准备发动一次主力会战而向敌人前进的军队,当它必须越过未被占领的山地时,自然会担心敌人可能在最后时刻封锁那些他想利用的隘路。因为如果防御者真的封锁了这些隘路,进攻者就不再能够获得防御者占领一个普通的山地阵地时通常为他提供的那种利益。这时防御者已不再过于分散,不再不知道进攻者要走那条道路,而进攻者则不再能针对敌人的配置来选择自己的道路了。因此,在这种山地会战中,进攻者就不再具备我们在第六篇中所说的一切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防御者就有可能占领一个坚不可摧的阵地。

这样一来,防御者就有可能为了进行主力会战而有效地利用山地。当然,这一切是可能发生的,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到防御者在最后时刻扼守一个良好的山地阵地(特别是当他事先完全没有占领这个阵地时)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防御手段是完全不可靠的,而进攻者所担心的那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尽管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但。。。。。。。

是担心这种情况会发生却是很自然的,因为在战争中,常常有些担心虽然是相当多余的,但却是很自然的。

进攻者这时必然担心的另一种情况是防御者可能用前卫或前哨线进行暂时的山地防御。虽然这个手段也只有在极少数场合才对防御者有利,但是进攻者很难估计在哪种场合对防御者有利,在哪种场合对防御者不利,因此他会担心可能遇到对自己最不利的情况。

此外,我们上面的见解,并不排除一个阵地借助于山地

-- 32

82战争论 第三卷

地形的特点成为完全坚不可摧的阵地的可能性。这样坚不可摧的阵地是有的,但并不一定要在山地才有,如皮尔纳、施莫特赛芬、迈森和费耳特基尔赫等。这些阵地正因为不在山地,所以才更有作用。尽管人们可以设想,在山地里(比如在很高的台地上)也可以找到这样坚不可摧的阵地,在这种。。

阵地上防御者可以摆脱山地阵地常见的不利条件,但是,这样的阵地极为少见,而我们考察的却只能是大多数情况。

我们正是在战史中看到山地多么不适于进行决定性的防御会战,伟大的统帅想要进行这种会战时总是宁愿在平原上选择阵地。在整个战史上,除了革命战争时期以外,就再也没有在山地进行决定性会战的战例。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得不进行决定性会战时,所以也利用山地阵地,显然是错误地使用了山地阵地和进行了不正确的推论的缘故。1793年和1794年在孚日山,以及1795、1796和1797年在意大利的情况就是如此。

大家都指责梅拉斯在1800年没有占领阿尔卑斯山的通路165,这是一种欠思考的批评,是一种可以说是肤浅和幼稚的批评。拿破仑如果处于梅拉斯的地位,恐怕同样也不会占领这些通路的。

有关山地进攻的部署的问题,绝大部分属于战术性质,在这里我们认为只需要对山地进攻的一般情况,也就是对那些同战略关系密切和同它一致的部分作如下几点说明:(1)

军队在山地不能象在别的地方那样离开道路行进,如果急需分割兵力而由一路变成两路或三路,大多只能拥塞在很长的隘路上,所以军队一般说应该沿着几条道路前进,或者更正确地说应该在一个稍宽的正面上前进。

-- 33

战争论 第三卷92

(2)对正面很宽的山地防御,进攻者当然应该集中兵力实施进攻。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包围敌人整个军队是不可想象的,要取得重大的胜利,主要要采用突破敌人的防线和击退敌人的侧方部队的方法,而不是采用旨在切断敌人退路的包围的手段。因此,在敌人主要退路上迅速而不停顿地前进是进攻者的自然趋向。

(3)但是,如果在山地对兵力配置得比较集中的敌人进攻,那么迂回就是进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正面攻击会遇到防御者用最大兵力进行的抵抗。而迂回必须主要以真正切断防御者的退路为目的,而不是以进行战术上的翼侧攻击或背后攻击为目的。原因是:如果防御者不缺少兵力,那么他在山地阵地的背面也能够进行激烈的抵抗;只有让敌人担心可能失去退路,进攻者才能期望最快地取得成果。在山地,防御者的这种担心产生得更早,它的影响也较大,因为在山地处境危急时是不容易用手中的剑杀出一条血路的。单纯的佯动在迂回时不是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最多只能把敌人诱出阵地,不能带来什么了不起的成果,因此必须以真正切断敌人的退路为目的。

-- 34

03战争论 第三卷

第十二章 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

如果攻防双方在单线式防线上进行一次主力决战,那么进攻者就会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因为这种防线正面过宽,比直接的江河防御或直接的山地防御更不符合进行决定性会战的各种要求。

1712年欧根在德南所设的防线就可以算是这种防线166,那一次他受到的损失完全同会战失败时所受的损失一样。但是,如果当时欧根集中地配置了兵力,那么维拉尔恐怕就很难取得这种胜利了。如果进攻者不具备进行一次决定性会战所需要的手段,而扼守防线的又是对方的主力,那么进攻者就不敢轻易地进攻这种防线了,如1703年维拉尔就没有敢轻易地进攻路德维希。冯。巴登指挥的施托耳霍芬防线167。然而,如果防线只由一支次要的军队占领,那么,自然一切都取决于进攻者能用多少兵力进行进攻了。

在这种场合,抵抗大多并不激烈,至于胜利的成果,当然也很少会具有很大的价值。

围攻者的围攻防卫圈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我们将在论述对战区的进攻时予以讨论。

一切单线式的配置,例如加强的前哨线等等,总有容易被突破的特点。但是,如果突破不是为了继续前进从而求得决战,那么进攻者只能得到微小的成果,为这样的成果采取这种行动在大多数场合是不值得的。

-- 35

战争论 第三卷13

第十三章 机  动

一、我们在第六篇第三十章中已经谈到这个问题。虽然防御者和进攻者都可以采用机动,但是,机动总是更多地具有进攻的性质,而不是具有防御的性质,所以我们想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机动同通过大规模战斗的使用强大力量的进攻实施并不对立,它同使用进攻手段直接进行的进攻实施才是对立的,即使在威胁敌人的交通线和退路、牵制性进攻以及其他等等场合都是这样①。

三、就机动这个词的一般涵义来说,它有一种诱使敌人犯错误才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似乎是从不行动,也就是从均势中产生出来的。机动好比下棋时的头几着棋,因此是一。。。。。

种双方力量比较平稳的赌博,其目的是造成取得成功的有利机会,进而利用这种机会造成对敌人的优势。

四、机动所带来的利益,有时应该看作是行动的目标,有时应该看作是行动的根据。这些利益主要是:(1)切断或限制敌人给养的供应;

①意思可能是说,机动与一般进攻的区别,不在于战斗规模的大小和使用兵力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直接攻击所要取得的目标。——译者

-- 36

23战争论 第三卷

(2)同其他部队会合;(3)威胁敌人同国内或同其他军团和军的联系;(4)威胁敌人的退路;(5)用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单个据点。

这五种利益可以表现在当时情况中的最小目标上,并使这些目标成为在一定时间内一切都围绕它活动的对象。

这时,一座桥梁、一条道路、一个工事就往往起主要作用。它们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它们同这五种利益之一发生关系的缘故,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难证明的。

(6)一次成功的机动给进攻者,或者更确切地说给积极行动的一方(当然也可能是防御者)带来的结果是得到一小块地方、一个仓库,等等。

(7)在战略机动中有两组对立的概念(它们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同的机动,而且被用来推论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

,即四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而且必须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一组对立概念是包围和内线活动,第二组对立概念是集中兵力和分割兵力。

(8)对第一组对立概念人们决不能说,其中的某一个一般说比另一个优越。因为,第一、一方追求这一种行动方式,必然会引起对方追求另一种行动方式,后者就象是前者自然的平衡力和真正的中和剂一样;第二、包围同进攻是同一性质的行动,内线活动则同防御是同一性质的行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攻者更适合于采用包围,防御者更适合于采用内线活动。哪种行动方式用得最恰当,哪种行动方式就较优越。

-- 37

战争论 第三卷33

(9)对另一组对立概念也同样不能说其中的其一个比另一个优越。兵力较强的一方可以把兵力分散在若干地点,这样做可以在许多方面在战略范围造成便于自己生存和行动的条件,同时还可以保全自己部队的力量。兵力较弱的一方则必须更多地集中兵力,力求通过运动来弥补由此产生的缺陷。

但是要获得较大的机动性必须有较高的行军技能。因此,兵力较弱的一方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前后观点一致,我们就必然会处处都碰到这个结论,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检验我们论证的逻辑性的试金石。1759和1760年腓特烈大帝对道恩的战局,1761年他对劳东的战局以及1673年和1675年蒙特库科利对屠朗的战局168始终被认为是兵力较弱的一方最巧妙地利用这种机动方式的典范。我们的见解主要是根据这些战局得出的。

(10)

正如不应该滥用上述两组四个对立的概念而得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一样,我们不应该赋予其他的一般条件(如基地、地形等等)

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影响。

追求的利益越小,地点和时间方面的细节就越重要,一般的或重大的情况就越不重要,因为它们在这种算小利的计算中是不起什么作用的。

1675年屠朗背靠莱茵河把兵力配置在宽达三普里的正面上,而退却用的桥却在最右翼169,用一般的观点来看,难道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然而他的措施却达到了目的,因此,这些措施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的技巧和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只有更多地注意细节,并根据它们在具体场合必然具有的价值来评价它们,才会理解这种成果和

-- 38

43战争论 第三卷

技巧。

(1)

因此我们深信,对机动来说,是不存在任何规则的,任何方法、任何一般原则都不能决定这一行动的价值;而巧妙的活动、准确性、有秩序、服从性和大无畏的精神却有利于在具体情况下取得显著的利益,而且要在这个竞争中取得胜利,主要要依靠这些特性。

-- 39

战争论 第三卷53

第十四章 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沼泽地,也就是不可通行的只有少数堤道的草地,正如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指出的那样,会给战术进攻带来特殊的困难。沼泽地很宽,不能用炮火驱逐对岸的敌人,也不能为自己铺设通路。因此,在战略上人们力图避免向沼泽地进攻,力图绕过沼泽地。如果象有些低洼地区那样,耕作面积很大,并有无数通路,那么防御者的抵抗虽然相对地说是比较强的,但是对于进行决定性的决战来说,就比较薄弱了,也就是说完全不适合了。但是,如果象在荷兰那样,低洼地由于泛滥而得到加强,那么防御的抵抗可以增强到最大限度,使任何进攻不能成功。

荷兰1672年的战争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法军在攻下并占领了泛滥线以外的所有要塞以后还有五万军队(先由孔代指挥,后由卢森堡指挥)

,而防守泛滥线的荷兰人却只有两万,但是法军却不能攻克这条防线①。

如果说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对荷兰军队的1787年战局的结果完全与此相反②,当时普军以几乎不占优势的兵力和十分微小的损失攻破了这条防线,那么人们就必须从

①② 见注143(第二卷第746页)。——译者

-- 40

63战争论 第三卷

防御者由于政治见解不一致而造成的分裂状态以及指挥的不统一中去找原因。

但是更确实的事实却是,这次战局的胜利,也就是通过最后一道泛滥线一直到阿姆斯特丹城下的进攻,是由一个极为微小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不能根据这个战例得出一般的结论,这个极为微小的原因是哈勒姆海没有设防,公爵正是利用这一点绕过防线到达阿姆塞耳温防哨背后的。如果荷兰人在这个海面上有几艘军舰,公爵就决不可能到达阿姆斯特丹城下,因为他当时已经智穷才竭了。至于这种情况对于媾和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问题,但是,最后一道泛滥线不可能攻破却是可以肯定的。

冬季当然是泛滥地防御的自然敌人,1794和1795年法军就曾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只有严寒的冬天才是这样。。。。

我们把难以通行的森林地也算作能够加强防御的一种手段。如果森林地的纵深不大,那么进攻者还可以沿着彼此靠近的几条道路穿过森林,到达通行困难较少的地区,因为森林里各个地点的战术防御力量不会太大,而森林地又决不象江河或沼泽地那样,是绝对不可通行的。但是,如果象在俄国和波兰那样,广大的地区几乎到处都是森林,进攻者无法通过,那么他的处境当然就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要想一想,进攻者为了筹备给养要克服多少困难,在阴暗的森林中对到处可能出现的敌人显示自己优势的兵力是多么不容易,就可以明白这点了。毫无疑问,这种情况是进攻者可能陷入的最不利的情况之一。

-- 41

战争论 第三卷73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这个题目的大部分问题在第六篇中已经谈到了,在那里的论述只要反过来看就是对战区进攻的应有的说明。

一个独立的战区的概念同防御的关系总是比同进攻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进攻的一些主要问题,如进攻的目标、胜。。。。。。

利的影响范围等,我们已在本篇中探讨过了,而关于进攻性。。。。。。

质的最有决定性和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到研究战争计划时才能予以阐明。尽管如此,有几点还是需要在这里加以说明的,我们打算还是从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局谈起。

一、进攻的直接目标就是胜利。防御者从防御地位所得到的各种利益,进攻者只能通过优势,至多通过军队感到自己是进攻者和前进者而产生的一种微小的优越感来抵销。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这种优越感的作用往往评价过高,其实这种优越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也经不住实际困难的考验。

当然,我们在这里是假定防御者的行动同进攻者的行动一样,是正确而恰当的。我们所以作如上的说明,是想消除人们对于奇袭和出敌不意的糊涂观念,人们通常认为奇袭和出敌不意在进攻中是胜利的丰富源泉,其实,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奇袭和出敌不意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真正的战略上的奇袭,我

-- 42

83战争论 第三卷

们在其他地方①已经说过了。

因此,如果进攻者不具备物质力量方面的优势,他就必须有一种二、正如谨慎应该是防御者的保护神一样,大胆和自信应该是进攻者的保护神。这并不是说,一方可以缺少另一方应该具备的特点,而是说谨慎同防御,大胆和自信同进攻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特点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军事行动不是数学演算,而是一种在黑暗的、至少是在朦朦胧胧的领域中进行的活动,在这里,我们必须信赖那些最适合于达到我们的目标的指挥官。

防御者在精神力量方面表现得越软弱,进攻者就越应该大胆。

三、要取得胜利,就要使敌人的主力同自己的主力作战。

这一点,对进攻来说就不象对防御那样值得怀疑,因为进攻者是去寻找通常已经占领阵地的防御者。我们在《防御》一篇中已经明确指出,如果防御者配置错误,进攻者就不应该。。

去寻找防御者,因为他可以确信,防御者会来找他,于是他。

就可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战。这时一切都取决于能否正确判定哪条道路和哪个方向是最重要的,我们在讨论防御时没有谈这个问题,只是让读者参阅本章,因此我们想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作必要的说明。

四、什么可以作为进攻的直接目标,即可以作为胜利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这些目标在我们要进攻。。

的战区内,也就是说在我们可能取得胜利的范围之内,那么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进攻的目标通常只有在可以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才有意

①指第三篇第九章。——译者

-- 43

战争论 第三卷93

义,因而在考虑进攻目标时永远必须考虑到胜利。因此对于进攻者说来,重要的不是单纯达到进攻的目标,而是要作为一个胜利者达到目标,所以他进攻的方向不是指向进攻的目标本身,而是指向敌人军队前往这一目标时必经的那条道路。。。

那条道路就是我们直接进攻的对象。进攻者在敌人军队到达进攻目标以前向它发起进攻,把它同这个目标隔开,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打败敌人,可以取得大得多的胜利。例如,假设敌国首都是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防御者也没有配置在首都同进攻者之间,那么进攻者直取首都就是不正确的,较好的办法是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敌人军队同首都之间的交通线,并在那里寻求胜利,一旦取得这一胜利,敌人的首都就唾手可得了。

如果在进攻的胜利范围以内没有大目标,那么敌人军队同最近的大目标之间的交通线就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进攻者都要考虑一下:如果在会战中得胜,将如何利用这一胜利?回答是,利用胜利可以取得的目标就是进攻的自然方向。

如果防御者配置在这个方向上,也就是说他配置得很正确,进攻者就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向他挑战。如果防御者的阵地太坚固,进攻者就不得不努力从阵地侧旁通过,也就是说遇到困难不得不另想办法。如果防御者没有配置在正确的地点,进攻者就仍然应该在这个方向上前进,一旦前进到同防御者取齐,而防御者仍不向他的侧方移动,进攻者就应转向敌人军队同这个目标之间的交通线,以便在那里向敌人挑战。假使敌人军队始终在原地不动,进攻者就应该转向敌人军队,从背后攻击他们。

-- 44

04战争论 第三卷

在进攻者选择的通向目标的所有道路中,大的通商要道永远是最好和最自然的道路。如果这些道路有过于弯曲的地段,自然就要在这些地段另选较直的道路(即使是较小的道路也好)

,因为退路过于弯曲总是十分危险的。

五、进攻者在寻求大规模决战时决没有理由分割兵力,如果分割了兵力,大多只能看作是进攻者不明情况而产生的错误。因此,进攻者只能在可以保证各纵队能够同时参加作战的正面上前进。如果防御者自己分割了兵力,进攻者就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然,只有在这种场合进攻者才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佯动(这种佯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略上的佯攻,其任务是确保这些利益)。

只有为这个目的而分割兵力才是正确的。

如果军队不得不分成几个纵队前进,那只能是为了组织进攻中的战术包围,因为包围形式对进攻来说是很自然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应该放弃这一形式。但是这种包围形式只能是战术性质的,因为在大规模战斗时进行战略包围完全是浪费兵力。只有当进攻者十分强大,胜利的结局毫无疑问时,才可以进行战略包围。

六、但是进攻也需要谨慎,因为进攻者也有背后和交通线需要掩护。进攻者应该尽可能地依靠前进行动进行这种掩护,也就是说由进攻的军队本身来完成这种掩护。如果必须特别指派一部分军队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要分割兵力,这当然只能削弱进攻的力量。既然一支兵力较大的军队通常总是在两端相距至少一日行程那样宽的正面上前进,那么,如果交通线(即退却线)偏离行军正面的垂直线不大,军队的

-- 45

战争论 第三卷14

正面大多就可以掩护交通线了。

进攻者在这方面要冒多大风险,主要要看敌人的情况和特点如何。

如果一切都处在大规模决战的气氛的压力之下,防御者就很少有进行这种活动的余地;进攻者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不必对此过分担心。但是,一旦前进已经停止,进攻者本身越来越转入防御状态,那么掩护背面就越来越有必要,越来越成为主要问题。因为进攻者的背面当然比防御者的背面薄弱,所以防御者在转入真正的进攻以前,甚至当他还在不断放弃国土时,就可以开始对进攻者的交通线采取行动了。

-- 46

24战争论 第三卷

第十六章 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一、进攻者即使没有足以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意志和力量,他还是会有一定的战略进攻意图的,只是他进攻的目标较小罢了。如果进攻成功,那么随着这个目标的达到,整个局势就会出现平静和均势。如果在进攻中遇到一些困难,那么总的前进就会在达到其目标以前中止。这时就会出现一种纯粹是临时的进攻甚至战略机动。这就是大多数战局的特征。

二、可以成为这种进攻目标的对象是:(1)一个地区。占领一个地区可取得的利益是:取得给。。。。

养,必要时也可以征收军税,减轻本国的负担,在媾和时拿它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等价物。有时,占领一个地区是为
战争论第三卷 在线阅读: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