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没有情节的故事》主编:季羡林

_12 季羡林 (现代)
  但康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得吃饭,还得参加劳动。而劳动就得常常弯腰转身,这是我没法对付的。于是陈德和向指导员于友善作了请示汇报:“能不能给老戴分配个不弯腰的工作?”(lz)
  于友善身材细长,面色黄瘦,常闹胃病,说话细声慢语,从不对任何人发脾气。所以大家背后都称他为“于善人”。
  “于善人”听了陈德和的请示汇报,略加思考后说:“行,我再和范队长商量一下,下午再答复你。”
  下午,他答复陈德和了:让我去马厩放马。这样既不用弯腰,也无须快速大转身,活也轻松,还可以散散步,免得老在炕上躺着。尤其是,这样我既歇了病假,又算是照常出工,工资一分也不少。真是上上上上的设想,设想得太周全了!
  不愧是“于善人”!
  马厩,也归直属队管辖,里面拴有二十几匹马和几头也是拉车的牛。它座落在582这个点人员聚居地的排水渠北。当我穿着那件旧的军棉大衣,腰间束一根皮带,越过了排水渠上的石板桥来到马厩的时候,矮矮胖胖、和和气气的范队长已等在那儿了。他给我挑了一匹老白马和一匹青点雪花马。
  “这是母子俩。”范队长说,“小青马有点调皮,但它母亲会管着它。你就放心地带它们去遛吧!”
  从北大荒到这次进监狱,我从未干过这样轻的活,也极少碰到过为一名处于困难中的“右派”设想得如此周全的队长、指导员。我满怀感激地一手牵着一条缰绳,把老白马和青花马牵出了马厩,把缰绳放得长长的,漫步于渠北的田间大车道上,让它们自由自在地低着头啃食路边的荒草。第二天,又牵牧于渠南的田间或葡萄园之间的大车道。
  时间长了,我发现老白马确实很老实,并富有人性。它的右眼蒙上了一层白翳,已经完全失明。有几次,趁我环顾四野没注意的时候,轻率好动、不安本分的小青马竟突然地咬我踢我。我幸有破旧的军棉大衣挡护,未损毫毛。就这样,老白马也没有轻饶了小青马。每当其时,它总要拿出懂规矩、做长辈的气度,嘶嘶地咬一下或踢一下小青马,以示惩戒。那意思好像是教训小青马:不该对放牧人无理!
  这使我大发感慨!我想:连一个年长的牲畜,都知道教育自己的后代要与人友好相处,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与人斗,其乐无穷”,甚而滥杀无辜,岂不天良丧尽?!
  四
  半个多月后,我已完全康复了。海河工地要人,我遂和一些人被派往工地,与581的人一起劳动。
  581,是582即潮白河分场的第一队。我们所从事的劳动,是从新开辟的海河一条支流的沟底挖土装车。装好车,用马拉或钢缆牵引,爬过一里多长的缓坡,把土倒在坡顶之外。这样,缓坡越堆越长,越堆越高,形成一条宽而深的河岸,将来既可蓄水通航,又可防洪防险,一举数得。
  但劳动是繁重的。不论是挖土装车的人,还是跟着满装着泥土的小车来回跑或拉着空钢缆下到沟底钩车的人,都是绒衣汗透,一刻不停地干。每晚收工躺在潮湿阴冷的窝棚里,都是精疲力竭,骨节酸痛。
  春节过后农忙时,我才跟着这批人回到581,修水渠,育秧苗,割麦子,插秧,除草,施肥,灌水,排水,割稻子,脱粒,从春忙到冬。
  大家的劳动成绩是显著的,但工资的分配却很有“意思”:不论大家多么劳苦,有些人却不能拿到该得的工资。比如说,每个月按国家规定,三级工是41元,二级工36.5元,一级工32元,等外一级27元,等外二级25元,等外三级23元,但在发工资的时候,一些人却往往拿不到这些钱。
  为什么?因为和农村生产队一样,实行的是“工分制”:割一亩麦子或一亩稻子多少工分,挖一方土多少工分,育一亩秧苗多少工分,施一亩肥多少工分……每月结算,全队人员共挣多少工分,除以全队人员的月工资,得出这个月的工分值,再用这个工分值,乘以每个人当月所得工分数,这是这个人当月应得的工资。
  这样,不论每个人如何尽心尽力地干,多创造了多少实际价值,但年老体弱劳动技能差的人,往往拿不到国家规定给他的工资。他们的亏损部分,都被身强力壮劳动技能高的人“抢”去了。
  这就是说,农村生产队“多劳多得”的人,是从他们给生产队多创造的价值中得到的回报,并不是从其他队员头上刮油水。而在这种劳改队,不管大家多创造了多少价值,则全部都被农场拿走,工分高的人只能从工分少的人身上“多劳多得”!
  这真是绝妙的“科学管理”——用有限的工资支出,去引发无限的剩余价值!这是旧世界的许多地主资本家望尘莫及的!
  另外,每天面对着墙头黑板报上的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三呼“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的宗教仪式,也使大家十分心烦!
  我觉得,我们这个号称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政党,迷信堕落到如此地步,是令人极为痛心的。这是在迅速走向崩溃,而绝不是象征着团结统一与健康强大。
  读读《老三篇》,也许是有益的,但也没有必要在人人几乎都能倒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强制进行老和尚念经似地“天天读”。如果长年利用这许多宝贵的时间,让大家各有所爱地读些世界文学名著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甚或琢磨琢磨一些棋谱,那该有多好!
  为此,我曾在小组学习会上公开发表过意见,得到了全组一致的支持。但一散会,就有表面是人背后是鬼的“积极分子”向队部打了“小报告”。
  一天,队部孙指导员找我去谈话,要我平时在组内说话要小心,同时交给我一大沓子如此这般的“小报告”。可见这种“积极分子”在我的身上没少下“功夫”。
  万幸的是,孙指导员是个很有头脑很明智的人。他说:
  “现在的这些做法,是与我们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我们也毫无办法,只能表面上应付着。望你多加小心,不然要吃大苦头的。这些个乱七八糟的纸条儿,你就拿回去悄悄烧了吧。”
  呵,一个多么富有理智的共产党人!
  五
  在581,我劳动了将近两年。1968年秋收过后,我被调到582第三队。
  在这个队,共有两个“右派”组,我被分到其中的一个组,从事大田劳动,挖河、打坝或修路。
  在这里,我碰到了1947年夏天护送高庄父子去解放区的原北平艺专的党员学生朱程。
  他个头矮小,广东人,比我大几岁。没想到这位精明的为党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的地下党员,也被打成了“右派”。他谈起多少年前的往事,犹如发生在眼前。
  他说,他原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喜欢绘画。抗战胜利后,他本可从西南联大毕业,但奉地下组织之命,转到北平艺专边学习边做地下工作。1947年“五?二○”运动后,眼看国民党特务可能对高庄教授下毒手,地下党命他护送高庄父子去解放区,并给了他一支驳壳枪,以防不测。
  他们从北平出发,坐火车到了唐山开滦,由那里向开滦西北步行。步行了多半天,高庄8岁的儿子走不动路,脚上也磨起了水泡,朱程就背着他走。又走了五六里地,前面是一大片高粱地,从高粱地里突然钻出来五六个手端长枪的人,纷纷喝问:
  “是干什么的”?
  朱程按照事先的约定首先答话:“我们是走亲戚往回走的。”
  “亲戚在哪里?”
  “开滦十字街口。”
  这几个人立即放下枪奔了过来,有一个人边奔这说:“是朱程同志和高庄教授吧?我们昨天就在这儿等候你们了,我们是专门来接你们的……”
  紧紧地握手。朱程如释重负。
  “这里还是游击区。”那位似乎是领头的人补充说,“再向前走几里地,就是解放区了,就是到‘家'了。”他笑嘻嘻地说。
  但是朱程不能去那个“家”。他的这次使命就是把高庄父子交给前来接应的人,然后立即往回转,北平还有新的任务等待着他。
  建国后,由于他做过多年的地下工作,警惕性高,并研究和熟悉敌情,先后在唐山、天津两地公安局担任过治安科长,后调到国家的一个军事工业部当部长的秘书。
  1955年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由于他的胞兄朱谷怀被列为“胡风骨干分子”,他也就成了“胡风分子嫌疑对象”,被“隔离审查”了半年之久,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
  1957年整风鸣放,部机关《整风快报》主编约他写稿,请他谈谈自己被冤整的经过,以帮助部领导牢记主观主义、盲目整人的教训。一连动员了好几次,他才写了1000来字,发表在《整风快报》上。
  十多天后,“反右”开始了。这篇1000来字的自己被冤整的经过,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肃反政策”和“秋后算账”,他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他不服,为自己解释说明了几句,这又被认为“态度恶劣,顽固到底”,被送交“劳动教养”。
  1961年,他被解除了“劳教”,同时被摘去了“右派”帽子,一直在当着“留场就业人员”……
  “这有什么道理好讲?”朱程谈完了自己的过去感叹地说,“我们的党弄到今天这地步,是过去搞学生运动、做地下工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
  六
  1969年,雨季冲坏了公路上的一些路段。三队的两个“右派”组奉命前往修补,从路边附近的一些荒土丘取土,用小平车推到路上缺土的地方,然后再用木夯打实。
  我的任务是推上。为了加快运土速度,每次空车返回时,我都推着车猛跑。一次正在猛跑,左边的车轮突然停止打转,而右边的车轮继续向前滚了一个半弧圈,左边的小车把就猛地向里一打,打中了我的左肋,当即被打得晕头转向,轻轻地呼吸一下都疼痛难抑。
  组长和朱程他们都让我停车坐在一边歇歇。半小时后,觉得呼吸时的疼痛已减轻了,遂又起来继续推土。
  不料,还没有推几趟,当又飞快往回奔跑时,左边的车轮又一次突然停止转动,左边的车把又把我的左肋猛打了一下。这一次,我连极轻极轻的呼吸似乎都不能进行了,似乎肺叶每一次小小地掀动,都推挤着受伤的肋骨,疼不可耐。
  这一次,我再也不能在短暂的时刻里恢复常态、鼓足力气推土了。我只能坐在一旁等待收工,并仔细地审察这个左车轮为什么接二连三地突然停止转动?
  在一旁装土的朱程,也抽空过来帮我仔细琢磨,他是业余修理自行车的老手。他看了一会儿,就发现这突然停止转动的根源何在:原来是一根车辐条靠近中轴的那一头断了。当车轱辘快速转动时,它的断头如果突然卡死了中轴,这车轱辘就会跟着停止转动,而另一个还在自由转动的车轱辘仍然向右前方打了个半圆圈,停止转动的这边的车把儿才会击中我的肋骨。
  原因找到了,可是已经晚了。我的伤势很重。据朱程等人推断,经过这接连两次的猛烈击打,左肋骨被打断了几根已肯定无疑。
  但是晚上收工后,医务室的大夫也束手无策。莫说去清河农场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就是开个假条在本队休息几天的待遇也不给。他只给了我一些止痛片,第二天照常忍痛上工。医务室大夫的这种态度,比起直属队的“于善人”和范队长对人的关心,真有天壤之别!
  30 漫长的隧道(Ⅲ)
  一
  1969年10月,林彪的“一号命令”下达。北京的大批干部纷纷去了“五七”干校。我们这些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政治犯”和形形色色的“犯”,则被上面架着机关枪的一列列火车,送进了更加漫长而黑暗的隧道。
  这隧道在山西。
  开始,我们在山西南部侯马东边数十里的春秋年代古城曲沃的一座监狱里堆土烧砖。约一月,从维熙等人去了晋东南的晋城煤矿下井挖煤,我和另外一些人被调往山西省劳改第一支队——太原建筑工程队,被编入这个工程队的第三队。
  第三队住在太原北郊太原钢铁公司所在地的尖草坪,惟一的任务是为太钢服务:修铁路,筑公路,疏通下水道,铺设柏油路,抢修铁路桥下的涵洞,另外还砌房子,做木工……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并摔死于温都尔汗的事件发生后,中央对下严格保密,连劳改队的头儿们也全被蒙在鼓里。但到了国庆节前后,我从报纸上的一些异常迹象,感觉似乎已经发生了什么极不寻常的事件:
  第一,越南的一个规格很高的代表团访问中国,我们特举行盛大宴会予以招待。这个代表团团长在致谢词时,按照我们的“老规矩”敬祝毛泽东主席“万寿无疆”之后,又“敬祝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彪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而主人的致词却“别开生面”,只有“万寿无疆”而没有“永远健康”,这是耐人寻味的。
  第二,国庆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及《山西日报》第一版,似乎只有毛泽东的巨幅照片而不像在这之前许多年的重大节日那样,也有林彪的照片,同时在国庆社论中,对林也只字不提,好像他突然消失了、失宠了。
  第三,毛泽东召见各大军区司令,带头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也使人感到很特别……
  根据诸如此类的迹象,我对一些谈得来的人说:“肯定林彪出了事!”没隔多久,中央果然下达了有关林彪叛逃和林的《五七一工程纪要》等文件。
  在这些传达到全民和劳改人员的文件中,还有毛泽东在湖南滴水洞给江青的那封信,说早在林彪叛逃之前,他就看出“有的朋友”在利用他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宪法》、《党章》中公然把这位“朋友”列为惟一的接班人呢?
  对我的这些看法和说法,是否也有“积极分子”向队长指导员们打了“小报告”,我不知道。但为了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我与三队的副指导员王三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的起因说来话长。
  王三儿是山西本地人,瘦高个子,文化不高,但说话却阴阳怪气,常常使我们备受精神的折磨与人格的侮辱。在林彪出事前的一次晚饭后,他整队训话。我们都坐在小板凳、小马扎或砖头上,坐得整整齐齐,他在队前坐着一把椅子,还把一只脚搁在椅边上,搓着脚丫子。他从我们当中一些人的所谓“歪风邪气”谈起,谈着谈着突然用一只手指着我们全体说:
  “啊哈!你们都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嗯,你们都应该脱胎换骨,像林副统帅那样,对伟大领袖紧跟、紧跟……”
  林彪叛逃的文件下达后,他照样坐在那把椅子上向我们训话说:
  “唔!现在你们既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又是林秃子的孝子贤孙!你们今后应该像旗手江青同志那样,赤胆忠心……”
  后来随着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从“四五”天安门事件、邓小平再度受难,到江青等人的锒铛入狱,不过短短半年,我们这些人在王三儿一类人的口中,又先后成了“邓小平的孝子贤孙”和“‘四人帮'的孝子贤孙”,而不知他们这些随时变换着政治嘴脸的人,究竟是哪家的孝子贤孙!!
  对这种人,我是十分鄙视的。然而正是这种人,特别阴险毒辣。他们为了自己在现有“官位”上向上蹿一蹿,不惜用我们这些人的头颅当垫脚石。其阴狠的手法之一,叫做“搜监”。在林彪出事后,王三儿改骂我们是“林秃于的孝子贤孙”的时候,他突然发动“搜监”,很想从我以及与我谈得来的一些人的床上床下搜出有关林彪事件的书信或其他文字来。但他的这种不得人心的举措,得不到其他队长的支持,从而我提前得到了风声,尽可能地把不能让王三儿们看到的书信文字,藏了个严严实实。
  王三儿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随时变换着自己的嘴脸,而且还贪婪卑鄙,他利用自己的淫威,把一个探望“就业人员”的父亲的插队女知青给奸污了!这更令人十分恼怒!
  大概他也觉察到大家对他的蔑视,老想找茬在我们面前恢复他已失去的“威风”。一个休息日的下午,我正坐在球场旁边的一棵树荫下阅读一本《列宁全集》,他又在我的面前阴阳怪气地说:
  “你还想耍你的记者笔杆吗?你还想坐小汽车、大沙发吗?依我看,你这一辈子就死了这份心吧!我们党是不会再重用你这种人的!我劝你得空养养神,明天好干活……”
  我终于忍无可忍,与这个披着公安人员外衣的政治暴发户,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冲突:我当着当时在场的许多“就业人员”的面,抬起一只手指着他厉声说:
  “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对我说这种话?!”
  这时,在一旁的一些平时对他也敬而远之的队长、干事都沉默不语,等着瞧热闹。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一见孤立无援,脸白得像张纸,语无伦次地说:
  “你还以为你是个老共产党员和新华社记者吗?你这个大“有派”还想翻天吗?”
  “‘右派'不‘右派',历史和人民自会作出公正的裁决!”我说,“你们这种人说了不算数!”
  这次与王三儿的激烈冲突,使我想到日后的风云如何,自有历史的公正安排,不是哪个算命先生所能够“推算”的。我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即便个人此生无望,也该力求积累点真正来自人生的第一手资料,以帮助后世的有志者,懂得做一个怎样的人。
  说实话,当时我对未来的命运如何,自己也十分茫然。
  二
  和王三儿发生激烈冲突后,我被从尖草坪的太原建筑工程队三队,调到了太原城内的同一个工程队的二队。这时,二队住在太原城中心“五一”广场附近的上官巷,与省公安厅同一条巷子,不久,又搬迁到南城区的二营盘。转来转去,我仍然当木工。
  当木工,少不了上梁架屋支模型,常常在几层楼高的砖墙上杠着木料模型板来回走。如果不小心或大风一刮,就可能掉到楼下去,即使不粉身碎骨,也会重伤致残。幸好,我没有发生过这种意外。但是经常与斧子、刨子、铁钉之类打交道,免不了总要出点事:
  一次上电锯分剖旧枕木。当我和一位师傅抬着一根枕木往电锯台的厚钢板上搁置时,一只手没有从枕木头下快速抽出,被压伤了一节小指骨。虽然没有流血,也没有肿大,但也“伤筋动骨一百天”,隐隐作痛了好几个月,却没有停止工作。
  一次修理一排旧平房的门窗。有一个窗户的窗扇老是关不严。经研究,原来是两个窗扇都因多年的风吹雨打和太阳的曝晒,中间对关的一侧都鼓突不平了。为了削去这鼓突的部分,必须动用歪嘴刨。当我一手扶稳一个窗扇的下端。一手拿着歪嘴刨上下快拉的时候,不小心一下拉到扶着窗扇下端的右手大姆指根下手掌里侧的肌肉上,拉出来的口子足有一寸长,鲜血直流。连忙跑去医务室消了毒,缝了五六针,也照常该干啥还干啥,一天没歇。
  一次拆楼房模型。当拆到一块楼板下横梁模型上的大方木时,对方那一头的钉子已完全起掉了,而我这一头的一根长铁钉还连着方木头,于是,那一边的方木头突然,往下一落,我这一边的方木头往上猛地一翘,把我的右手狠狠地挤夹在方木头与横梁模型板之间。当我连忙撬脱了这边的方木头,脱下右手的棉手套一看,右手食指第一节肌肉已被挤裂,半块肉只被边上的一层皮连着,手套里都是血。和我一起拆模型的伙伴连忙让我左手托举着右手腕,搀扶着我去附近的一家医院急救室,请医生打了破伤风预防针,清洗了污血,打了麻药,缝了四针,还给我开了三天的工伤假条。
  三
  我进入漫长的隧道之后多次负伤,而这是第一次正式得到工伤假条。实际上我们远未能获得人世间最起码的自由和权利,而只能在黑魆魆的似无尽头的隧道中磕磕绊绊地向前摸。
  然而,客观地说,这条黑魆魆漫长隧道的那一头,也曾豁然闪亮过涌入新鲜空气的大出口。那是1975年深秋,邓小平代替病危的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的时候。尽管那时天际已经涌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阵阵乌云,邓小平仍争分夺秒地争来了一道这样的紧急令:让全国所有在押的数以万计的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立刻宽释出狱或脱离劳改就业场所,去社会安排工作或回故里养老。当时,我也身在其中的这个太原建筑工程队的一些四周围着电网铁丝网的场子里和大院里,立刻就有这样的一些人背起了行李卷,提着内装餐具洗脸盆等杂物的旧网兜或破纸箱,迅速离开这些并不叫人留恋的场院扬长而去。据说他们后来还分乘多辆大轿车浏览了太原市容,并参观了大寨大队。
  这一度给我带来了莫大希冀:既然我们党的最高司令部,对原本与我们誓不两立的营垒中县团级以上人员,都施以如此“礼遇”,那么对同样在押的我们自己队伍中县团级以上人员的宽厚,肯定为时不远了!
  但是,我错了!在人们眼看着阵阵风云的迅速变幻中,邓小平再度下台了,周总理也辞世了。人们挤满了天安门广场,发出“扬眉剑出鞘”的怒吼,悲愤地悼念周总理并为邓小平鸣不平。这怒吼震撼了全中国,全国各地处处响应。太原市中心的“五一”广场也人头攒动,白花如潮。为了自己,也为了全国人民尽快走出这黑暗的隧道,我再次臂戴黑纱,避开队长、指导员和一些“积极分子”的耳目,来到了“五一”广场,并在广场的一角发表了演说,鼓动人们去争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正义、民主与自由……
  不久,太原建筑工程队各队人员进行大调整。或许为了避免我这个人在城中“惹是生非”,把我也调到了位于太原东南郊唐代名相狄仁杰老家附近东太堡的工程一队。在那儿,我主要还是当木工,有时候也帮助拉土烧砖。
  不日,毛泽东主席辞世。紧接着,那横行霸道连公带母的四只螃蟹被烤上了铁鏊子。虽然华国锋同志仍然坚持“抓纲治国”和“两个凡是”,但翌年邓小平就再度出山。我感到我们从小就跟着党闹革命,后来只因不愿味着良心讲话而被关押了十几年的共产党县团级以上干部,走出这漫长隧道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向工程一队的负责人提出:
  “国民党的县团级以上人员都释放了,共产党的县团级以上人员为什么还要继续被关押着?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吗?”
  这个队的负责人倒还比较开明,他们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但不生气,华东政法学院毕业的政治干事邢凤舞同志还对我说:
  “你写申诉材料吧,我们一定给你层层转达。”
  可是,通过劳改系统上转的申诉材料均石沉大海。我本人直接寄给新华社一些老熟人如穆青、戴邦等同志的材料,也都沓无回音。也许这些同志觉得时机尚未成熟,有口难开吧!
  但这也使我想到,同是新华社的人,人与人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秋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新华社总编室负责人解力夫同志也选为新的常委。我立即给他写了信。因为1956年秋天到1957年夏天,我们同在外交学院学英文时,我觉得他为人忠厚老诚,在我被打成“右派”时,他也只在迫不得已时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从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鉴于此,我要求他尽可能设法帮我走出这漫长的隧道,重回新华社。他接信后,果真向社长转达了我的要求。
  “你真糊涂啊!”社长对他说,“戴煌反对‘神化与特权',矛头是指向毛主席的,你怎么能够把他弄回来?再说,现在机关还有几百位同志在五七干校劳动着,他们的工作安排还都没有着落,能让戴煌回来吗?”
  这样,解力夫真诚地为我所作的努力,才付之东流。
  而在这之前,我给新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新华社另一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他协助解决我的问题时,那冷冷的答复是令人寒心的。他推托说,过去他在摄影部,而我在国内部和国际部,对我的问题不甚了然,等等。
  四
  1978年元旦后不久,我在快速推土烧砖时,又是左边的车轮突然停止转动,而右边的车轮继续向前滚了半个弧圈,我的左肋又被小车把猛击了一下。1969年在清河农场582分场在同样情况下打成的旧伤上又加了新伤。那一次,582分场医务室的医生只给了我一些止痛片,连一天的假条也不开,这一次我说什么也不能再这样将就了。我通过政治干事邢凤舞同志,争来了医务室的工伤假条,休息了好几天。尽管如此,到即将最后改定这部书稿时,已时隔20载,阴雨变天时我的左肋还隐隐作痛。去医院透视拍片,片子上竟看不出有明显伤痕。富有经验的骨科专家对我说:
  “在那种情况下发生的工伤事故,肋骨被打断是肯定无疑的。但如果断的是肋骨梢上的软骨,则透视和拍片不易发现明显的伤痕……”
  原来如此:断了骨头也是可以不被承认的。
  我的左肋又一次被打断,春节也快到了。这时接到北京家中孩子的来信,说他母亲病倒了,得的是精神分裂症。我立即向队部请假,恨不能插翅飞回北京。我深知这十几年来,潘雪媛带着孩子经受了人间罕见的磨难……
  31 贫贱夫妻百事哀(Ⅰ)
  一
  1964年4月23日下午,潘雪媛带着青青到监狱给我送行李并悲戚地会面之后,当天晚上回到家仍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她只给青青把中午的汤热了热,烤了一个馒头,坐在一旁看着青青吃。她的魂似乎还留在那布满了电网铁丝网的两道高墙之间的平场子上,脑际浮现着我提着脸盆餐具小网兜闪进里院大铁门的背影。那时候,她不知道我将如何熬度北大荒两年零八个月之后的又一个“两年”——而且是加重惩罚的两年。
  晚饭后,她回到文昌胡同老外婆的身边,一句话也说不出,哭了,哭得很伤心。外婆问:“怎么啦?”她说:“戴煌被抓去了!”外婆一听也木了,两人默默地坐着。坐了一会儿,雪媛觉得不舒服,就蹲在地上。外婆终于说:
  “那生孩子就到这边来吧,我来照顾你,青青也到这边吃饭。”
  得了外婆的这句话,雪媛当晚就和青青把家中积存下来准备她坐月于用的大米、面粉、豆油、蜂窝煤等等,都搬到了外婆和姨父姨母家。
  哀苦劳顿了一整天,当晚临睡觉时她觉得肚子疼,连忙把青青安顿好,自己去了医院。在医院住了一宿,又不疼了。她自己对自己说:“离产期还有一个多月,住这儿干嘛?”医生虽觉得产床紧张,但看她的脸色不放心,想挽留她多住几天,“观察观察”。
  “谢谢您的好心。”潘雪媛说,“一天的床位几块钱,我交不起,我还是回去吧……”她离开了医院。
  从医院回来第二天的一大早,国内部资料组的那位同仁,就带着社机关行政处行政科房管组的同仁焦女士来下逐客令。
  “戴煌已被单位开除了,不是新华社的人了!”焦女士坐在椅子上说,“他就是被解除劳教,也不能再回新华社了。新华社是个大机关,保密性很强,像你这样的人不能住在这儿。你应该住到你们自己的单位去!”
  潘雪媛说:“我们是街道小工厂,根本没有宿舍;如果有宿舍,我会主动搬到那儿去的,就不要你们劳神了。”
  焦女士与资料组的那位同仁面面相觑,无话可说,只得走了。可是过了一夜,他们又来找潘雪媛。
  “我们已找过你们的单位了。”还是焦女士先开口,“你自己也找找。”
  “你们的房子多,”潘雪媛说,“只要找一个小房间,把戴煌的这些书籍资料堆在一个地方,再搁下一张小床,我们就满足了。”
  “我们也没有请你来,干嘛要给你一个小房间?”
  “你们虽然没有请我来,但我已经与戴煌结了婚住到这儿来了,当时你们为什么不阻止?”
  “反正当初我们没有请你来!”
  潘雪媛没有立即反驳。她脑子里急速闪过当时许多影院正在上映的外国电影《房客》的一些镜头:房租特贵;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租价很便宜的地方,没走几步,楼梯就坍塌了;一拉门,门扇掉下来了;一推窗户,窗扇也脱落了;最后一家人只好把所有的行李和大包小包都堆在马路边上,住在露天下……
  “那你们就像电影《房客》那样,把我们的东西随便扔到哪一处大街上,我和孩子就住在大街上好了。”潘雪媛说。
  这一下,焦女士和资料组的那位同仁都愣住了。愣了好一会,焦女士说:“你自己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就和那位同仁走出了房间。
  过了两天,资料组的那位同仁一个人转了回来,对潘雪媛说:
  “我们领导说了,关于房子的事,等你生完孩子再说。”
  这样,潘雪媛和青青才暂时没有去做社会主义中国的“房客”。
  二
  1964年4月28日下午,是我被关进监狱的第五天,潘雪媛觉得肚子老疼,老去上茅房。每次去,都要用一把手纸擦掉不少血。老外婆明白,经过这一番打击与折磨,她这个外孙女儿可能要早产了!她立即给她的小女儿——潘雪媛的姨娘——打电话,要她赶快回来送雪媛去医院。
  姨娘从机关回到家时,雪媛已经走不了路,只得叫了一部出租车,直开阜成门外的产科医院。一到了医院,医院的几位护士就把她抬到了待产病床上。一位女大夫一检查,有些生气地说:
  “都开到二指了,你们才来,多危险啊!”
  潘雪媛躺着的待产病房有一大溜病床。每张床上都躺着一个快要生孩子的青年妇女。她们有的疼得叫爹叫娘,有的骂自己的丈夫,有的还边骂边叫边捶床。她们都有自己的亲属——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忙得跑来跑去。惟有潘雪媛的床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她的姨妈把她送到了医院就走人了。她就一个人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地躺在病床上,既不喊,也不叫,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到了晚九点,她觉得不行了。也许产妇太多,护士们忙不过来,她自己提着裤子,步履蹒跚地走到产房去。一位年纪大的女大夫和一位年轻的女大夫正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闲聊天。她喊了一声“大夫”,自己就往一张产床上迈上去一条腿,接着费了老大的劲才把另一条腿挪了上去。
  年轻的大夫问:“干嘛呀?”
  “大夫,我可能快生了!”
  “早干嘛啦?家属呢?”
  “……”潘雪媛本来就疼得说不出话来,一听“家属”二字更忍不住要流泪,接着就一阵晕眩,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她醒来睁开眼,只见产床两边围了一大帮穿白大褂的女大夫。原来都是北京医学院的实习生。孩子已经出来了,是一个早产一个半月的极度瘦弱的女孩子。但衣胞还没有下来。好几位大夫说:“帮她往下推推。”一位实习生连忙按着她的胸口往下推。当她的双手推按到肚脐眼一带,只听到气球突然爆破了似地“噗”的一声,衣胞下来了,但雪媛同时觉得下身一阵热,并听到一位大夫惊叫一声:
  “哎呀!你们看:都喷到墙上了!快!”
  雪媛向前一看,产床对面两米多远的白墙上已被喷射了一片鲜血的红点儿。两三位实习生赶快就用盖在她身上的白布在她的下身擦血。她们一团一团的血布向外扔,但始终没有擦干净。
  “一定是哪儿的血管断裂了!”一位实习生说。
  “快!把她的手脚固定起来!”那位年长的大夫指挥着。
  潘雪媛就觉得自己的双腿和双手都被绑在了产床两边的扶手上,接着又听到年长的大夫对举着蓝色针管站在一边的护士说:
  “你快打呀,还愣在那儿于嘛?”
  “我怕她上下进攻受不了!”
  “没啥,快!”
  于是雪媛觉得右臂被扎了一针。
  打完了针,年长的大夫大概认为没事了,就上楼去了。但实习生和护士们忙了一个多小时,血仍不断往外流,一团一团的血布扔满一地。
  原来是子宫颈的血管在挤压衣胞时被挤压得断裂了。实习生们没有实践经验,找了老半天也没找到断头。雪媛只听她们说:“快快快,快去楼上把×大夫请来!”
  不一会儿又听说:“来了,来了!”
  这时,失血太多的潘雪媛已经晕晕糊糊了。她感到一位大夫来了。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断头并接了起来,血就不再大量地流淌了。
  这会儿已是深夜一点多钟,外面下着大雷雨。有经验的大夫和多数实习生都去休息了。留下的实习生和护士让潘雪媛在产床上又躺了一会,才把她推回病房。跟着,她们也都离开了,让潘雪媛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这病床紧挨着窗户,窗户又大敞开着,外面的大雷雨还在下着,凉气直往屋里灌。如果有亲人在一旁照料,就会及时关好窗户,就会减少月子里的一些后遗症。可是大出血的雪媛此刻只有孤苦一人,不但不能关好窗户,就连想把盖在自己身上的毛毯拉拉严的力气也没有,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任凭瓢泼大雨带来的凉气直往她的身上吹,直凉得她心窝打哆嗦就哆嗦醒了。产后受风着凉,历来都是一大禁忌。
  那几天,也许是“春季高产”期吧,产妇来得特多。医院没有足够的床位,连楼梯口、走廊里都安排了许多临时床位。有些产妇生完了孩子第三天就被催着出院了,好把床位赶快腾出来。但对潘雪媛,医院却另眼看待,因为她的白血球老是居高不下,大包大包地吃药也不顶事。
  然而她自己知道:多住一天医院就要多花几块钱,既没法报销,自己又掏不起,因此她自己要求早出院,找了大夫好几次,大夫都没有答应。
  “不行,你有炎症!”大夫说。
  她只好在病床上躺着,不时地给孩子喂喂奶。
  别的产妇都有亲人、同事、邻居等来探视,有说有笑,她什么也没有。
  北京虽然也有老外婆和姨父姨母,但老外婆是个缠过小脚的老人,走不了路;姨父姨母在我受到“再批判”又突然被关进监狱之后,好像有点怕沾嫌疑,有顾虑。
  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冥思默想。
  她想到了自己今后带着孩子们怎么过,更想到我在那高墙大院里吃的是什么饭?能不能睡好觉?周围的人会对我怎么样?那些看管我们的人,会不会像北大荒农场里的一些队长、指导员那样,把我们当作奴隶……?
  她越想越不放心,很想给我写封信,说自己早产了,生了个女孩,“一切平安”,要我放心;但又不知道那高墙大院叫什么单位,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路什么号,不免有些焦急。
  她在病床上躺了12天,再也躺不下去了。她向大夫恳切地说:
  “大夫,我家里有事,还有一个大孩子在上学,我不能再往下去了。”
  “你爱人呢?他不能照顾上学的孩子?”
  一听这,她差点流出了泪。但她忍住了,只是说:“他出远门了!”
  “是这样!不过我们得说明,按照你的健康状况,你是不应该出院的。现在既然你再三要求出院,我们也只好同意。你爱人不在家,有亲戚吗?”
  “有!”
  “那好,你可以让你的亲戚来接你回去。”
  潘雪媛转身给姨妈打电话。姨妈说:
  “我很忙,你自己不能回来吗?”
  “我还发着烧,实在走不了,没有家属来接,大夫不让走。”
  “但我现在不好请假,等星期日吧!”
  “大夫说,星期日不办出院手续,星期六可以办。”
  “那好吧,你等着吧!”
  潘雪媛又等了一天,在星期六下午才被接回家。
  临出院时,一位主治大夫又给潘雪媛开了一大包药,并很不放心地问她:
  “家里有人侍候你吗?”
  姨父姨母的态度是明摆着的,但她回答说:“有!”
  “有人帮你买东西吗?”
  “有!”
  “要经常多吃猪肝、菠菜、鸡汤、鱼汤……会做吗?”
  “会!”
  “好!药要按时吃,隔一个星期来复查。”
  “行!”
  其实雪媛心中很清楚,她所答应的一切什么也不会有。她抱着孩子回到姨父姨母家,没过两天就被赶出来了,老外婆伤心得直掉泪。由于准备坐月子用的粮食、豆油和蜂窝煤都已搬到姨父姨母家了,回到新华社院内五号楼底层自己的家时,屋内冷冷清清,洗尿布都得用凉水,口渴了也得喝凉水。她少生一块心病的是,青青还能硬着头皮在姨父姨母家吃饭,上学可以不受影响。
  三
  北京劳动教养所规定,每月15日,是被劳教人员与其亲属的接见日。
  5月13日,劳教所的队长下达指示,叫所有被劳教的人往家中写信。当时我还不知道雪媛已经早产了,所以也给她写了信,是请她姨父转交的。
  这些信,可能都由公安部门盖上了特别的印记,让邮局必须提前一天送到,并注明了到达土城监狱的乘车路线,等等。
  姨父接到了这封信,就通知潘雪媛到他那儿去一趟,说“有事”。雪媛匆匆赶到他那里,一进门,姨父就把信往她脚底下一扔,没好气地说:
  “这种信还往我这里寄!以后可别再往这里寄!”
  雪媛弯下腰拾到信一看,是我寄来的,如获至室,对姨父的没好气根本就没往心里去。第二天一早,她顾不得自己还在产期中而且离开产科医院才几天,也顾不得当天刮着大风和产妇不能受风的忠告,在家给我炒了面,放了糖,向别人要了烟票给我买了几盒烟,就带着青青倒了几回车,按照那封信所附路线图指定的车站下了车。
  在这个车站下车的人不少。雪媛想:“大概都是去探监的吧?”她背着挂包,戴了顶宽边大草帽,一手拉着青青,下了马路,顶着大风,越过一些稻田和坟地,走了好长一段路,才见到前面有铁丝网,与4月23日下午她和青青给我送行李时所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她正在疑惑中,有人说,“前头就是”。雪媛想:“这人大概是来探过监的。”果然,没走多远,就见前面有很多人又排了长队,还有人站在高高的地方喊:
  “排着队都到这儿来,把信封交上来!我点谁的名,谁就到我这边来——”
  雪媛带着青青也排着队走了过去。刚走到这个个头不高的人眼前,并交了信封,他就喊:“戴煌的家属也跟我来——”
  雪媛和青青跟他来到了一个地方,有人手里拿着本子在登记,然后给了雪媛一根一尺多长、两寸多宽的大竹签,上面大写着“壹人”的红字。雪媛吓得出了一身汗,心想:“这不是死囚犯背后插的那种牌子吗?难道这地方是要杀人的吗?”她想着想着不禁心窝哆嗦起来。
  “竹牌儿不要丢了,丢了就进不了大门,就见不到自己家的人……”那登记发竹牌儿的人说。
  雪媛这才宽了心,连忙说:
  “我是两个人。”
  “小孩不要牌子,只要跟着大人就行了。”那人说。
  一会儿,到了一个大铁门,铁门的两边是石柱。进了大铁门,就是一个大广场。又有一个穿着便衣的人站在一个高处大声喊,每句话也都拖着长音:
  “大家跟我来——,不要乱——”
  到了广场的东边,只见已摆好一长溜两屉桌。两屉桌里外离桌三四米的地方,都有一个一个的便衣岗哨。他们让雪媛、青青和许多人挨着桌子的一边站好,把带来的东西全从包里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由附近的便衣一一检查。检查到雪媛的时候,问:
  “这布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一点儿炒面。”
  “带炒面来干什么?拿回去,这里什么都不缺!”
  “我第一次来,不知道这里的规矩,下次来保证不带。这一次,就请原谅吧,我从大老远背来的,家住得离这儿很远……”雪媛说着说着要流泪。
  这位检查人员看了看雪媛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又望了望那一小袋炒面,这才说:
  “下次不要再这样啦!”
  雪媛他们在桌子那儿站着,听到里边一些屋子后面有人声。雪媛以为那是另一路探监的人。不一会儿,有便衣人员押着单人行的一队人过来。她老远就看到我穿着破呢子衣服,也走在这个队伍中。她很想大声叫——“这边来,我在这儿”,但没敢喊出声。恰巧这时我也看到雪媛带着青青排在桌子长列接近中间的那一段。我想快点走过去,押着我们的队长不让,说了声“按次序”。所谓“按次序”,就是让队前的第一人站到桌子长列里边的第一个位置上,其余的人跟着往下排,排到我是第17个,正好和雪媛青青隔着桌子面对面。怪不得说要“按次序”,原来他们是按照家属队的次序来安排我们排列的次序的。
  面对面地仔细一看,我才发现雪媛的大肚子没了,人也瘦了,脸色更青黄了,吃惊地问:
  “怎么?你早产了?”
  雪媛这时正有满肚子话要向我倾吐又不知从何说起,就连忙说道:“是的,是个女孩。”
  “哪一天?”
  “在你走后的第五天。名字也起好了,叫‘为伟',希望她将来有些出息。”
  雪媛边说边掏孩子的出生证给我看,被旁边的一位队长注意到了,急忙抢了过去,并问:“这是什么?”一看是张出生证,这才让我看了个仔细。
  “苦了你了!我很对不起你,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你的身边。”
  “不能这么说。你这又是为了谁,我心里很清楚。望你千万要保重身体,别东想西想。我和孩子等着你平安回来!我一定会带好两个孩子,你放心!”
  “青青,”我对青青说:“你要听妈妈的话,帮妈妈带好小妹妹,还要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青青点点头。
  “接见时间到——”一位队长站在高处大声喊。我估计接见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五分钟。雪媛、青青和其他家属恋恋不舍地离开桌子向后退,退了好多步转身往外走时还一步一回头地朝桌子这边看,总想多看几眼自己的亲人。
  这时我们也按着来时的队形往里面走。我也几乎一步一回头地望着雪媛她们的身影。只见她背着那顶宽边大草帽,搀着青青一步一回头地望着我,好像是位下乡教书的女大学生拉着自己一个学生。我多么想跟她们一道回去啊……
  四
  6月15日接见后的一天上午,一个值班人员奉队长之命,把我带到刚进监狱时受到盘问检查登记的那间小平房。原来是一位稍稍有点胖的中年女同志在等我谈话。她自我介绍,是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法官。从她口中得知,我的前妻接到新华社的信后,到北京来了。她不愿意每月给青青寄来20元生活费,而宁肯把青青接走。但雪媛坚决不同意。“青青是离婚调解书规定给戴煌的。”雪媛对我的前妻说,“我现在是戴煌的妻子,也就是青青的母亲。现在戴煌虽然走了,但我还在。我日后就是讨饭,也一定会把青青和她的小妹妹拉扯大。让青青跟我在一起受点苦,这对她长大成人也有好处……”但是我的前妻,执意要把青青接走。她觉得与雪媛没法说得拢,就通过监狱所在地朝阳区法院的同志向我说一说。
  “从法律上讲,青青是你和潘雪媛同志的孩子,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这位女法官对我说,“严格管教孩子,希望孩子德智体都有进步,这也谈不上‘虐待'。但是你和潘雪媛同志目前的处境如此艰难,潘同志的收入又这么少,她自己又刚生了个孩子,她每月24元的工资显然维持不了三口之家的。为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建议最好还是先把青青让她的生母带走,等你两年后出来时,再把青青接回来,不知你意下如何?”
  我冷静地考虑了又考虑,觉得这位女法官的建议入情入理,遂说:
  “这个建议很好。”
  “那就请你给潘雪媛同志写张条子,让她把青青给她的生母先带走。这条子由我们转交给潘雪媛同志。”
  我当即掏出笔,给雪媛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雪媛:
  朝阳区法院的同志来找我了,我接受了她们的建议。在我们如此困难
  的情况下,为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先忍痛把青青让她的生母带走,两
  年后等我出狱时再把她接回来。我知道你舍不得让青青走,但这只是眼前
  的通融办法,望你想得开。
  戴煌
  雪媛见了我的字条很不高兴,专门赶到监狱要求管教人员让她见我。她见了我劈头就问:
  “你怎么同意让青青跟她妈去呢?”“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说,“我也不愿意让青青跟她生母走。好在时间不长,只有两年。两年后等我回来时,我们再把青青接回来……”
  在我如此这般的劝慰下,雪媛最后勉勉强强地听从了我的意见。
  “那也只能这样了!”她说,“但我要把青青领到照相馆合个影再让她走,还要保持通信联系。”
  “那当然更好。”我说。
  五
  56天的产假期满了。在整个产假期中,雪媛所吃的惟一营养品,只有她姨母家的大儿子送的六个鸡蛋。乳汁如稀汤薄水。早产的孩子——为伟——瘦得皮包骨,而且常闹病。
  一天,国内部资料组的那位同仁与行政处行政科房管组的那位同仁焦女士又登门了,仍然要雪媛搬家,但没有再厉声厉色。
  “我们的领导为你着想,”焦女士说,“让你搬到石驸马大街28号的四合院去,那里也是新华社宿舍,你认为怎么样?”
  雪媛一听喜出望外,组织不是死活不管地赶她走,而是给她安排了住处。她颇为感激地说:
  “只要不让我们娘儿俩住在大街上,给我们一间再小的屋子我们也高兴!”
  于是雪媛和孩子,搬到了石驸马大街女八中斜对面的属于新华社的一座小四合院内。这个院子坐南朝北四间房,住着两户人家;坐西朝东三间房,也住着两户人家;坐北朝南四间房,住着三户人家;坐东朝西两间房,北边的是水房和有些人家生炉子做饭的地方,南边是九平方米的房间。让雪媛母女住的就是这个太阳当西晒的小房间。没有床,雪媛就用砖头支撑起几块长木板,铺好被褥,感到很满足。
  “做一个干净人,一个心安理得的人,比什么都强!”她想。
  32 贫贱夫妻百事哀(Ⅱ)
  一
  1964年盛夏,劳教所从德胜门外的土城子,搬到安定门外原少管所的电网铁丝网大院。在7月15日的接见之后,劳教所的队长竟让我跟着潘雪媛回家看孩子,叫第二天下午回所,这是我和雪媛所没有料到的。在欣喜之余,我从家里回所时带了一些炒面,与原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等人分而食之。这被“积极分子”悄悄地汇报给队长。队长说“这是搞‘拉拢',是违反劳教所所规的行为”,不但不准我再回家,连每月15日的接见,也只收下雪媛送来的鞋袜,而不让我和她见面,“以示惩戒”。雪媛只得非常失望地踽踽而归。
  这样,我与雪媛相隔十个月才见了面,那是我突患急性胰腺炎的那一次,我躺在东城区沙滩附近公安医院的那间小平房里——
  雪媛接到了监护我的徐干事的告急电话,第二天上午就到医院来了。她来时,护士同志正在继续给我向外引流胆汁,鼻孔里插着黄色塑料软管,胳膊上还打着吊针。徐干事在门口对雪媛说:“只能来看看,不能说话。”
  我一见青黄枯瘦的雪媛就要坐起来,还有一股热泪要往外涌。护士同志连忙阻止了我:“你不能动,也不要说话。”但我仍然拉住了雪媛的一只手,千言万语并成了一句话:
  “为伟会走了吗?”
  “会走了,”雪媛似乎也强忍着泪说,“也会叫‘妈妈'了。我们都很好。你放心!安心养病,有了好身体,才会有一切……”
  大约过了十分钟,徐干事说:“可以了。时间长了,会增加戴煌的疲劳,不利于治疗。”
  雪媛听罢就立起身。但她不是转身向门外走,而是像第一次接见结束时那样,缓缓地后退着离开了病床。退到房门口,她又站在那儿向病床上的我凝望了大约半分钟才转身离开了房门,而且转过身时才抬起一只手背,好像在擦眼泪……
  二
  病房一见相隔四个月,我才又和雪媛见了面。那是1965年夏天,劳教所从安定门外搬到“良乡机械厂”,我正式参加劳动之后。9月15日,一些劳教人员与亲属接见时,劳教所的队长让我和一些家在城中的人回家探望,跟着进城拉东西的卡车进城,第二天下午回所。我高兴得了不得。
  当天吃罢早饭,我们在“良乡机械厂”大门口,被管教队长按准予回家的名单一一查验了姓名,才让卡车出门。卡车上了公路开得相当快,而我仍嫌开得慢,因为自从与雪媛在公安医院短暂的会面之后,不知道她与孩子这几个月究竟是怎么度过的。
  我们在西单下了车,我直奔西单南面不远处的石驸马大街东口,由这东口向西走了100来米,向南拐进一条半截胡同,胡同底就是28号。我跨进28号小院,院内邻居家的一位老太太一见是我,笑嘻嘻地忙说:“为伟她妈和为伟都在家。”
  我抬头一看,只见门帘和窗帘都拉着。我连忙大声喊:“雪媛,我回来了!”一推门,只见雪媛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地躺在木板床上,孩子也瞪着小眼平躺着,呼吸很缓弱。我赶忙抓起雪媛扬起的一只手,急切地问:
  “怎么啦?你和孩子怎么啦?”
  雪媛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欣喜得淡淡地微笑着,眼里溢出了泪。
  原来上个月为伟生了几场病,雪媛陆续请了十几天假。请假要扣工资,为伟打针吃药又花了一些钱,这些钱都是向工厂的同事临时借来的,所以上个月雪媛只领到十天的工资,再还去向同事们的借款,再交新华社的一元零八分钱的房租和水电费,只剩下一块六角二分钱了。靠这一块六角二分钱,母女俩苦度了半个月。为了让为伟每天还能喝饱棒子面糊糊,雪媛每天中午或晚上在工厂食堂光喝那不要钱的米汤或面汤。这期间,她每天早晚抱着孩子上班和下班,明明走在铺着水泥砖的坚硬的人行道上,也觉得好像高一脚低一脚踩在棉花包上,而且两眼常常闪火花,双腿好像有许多小蚂蚁在爬。
  她明白,这是营养极度匮乏、身体极端虚弱的征兆。虽然她很要强,“我和孩子都要活得像个人样,决不让贫穷压垮,决不给戴煌丢脸”,但她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两天前就双腿打软,再也抱不动孩子走不动路了。而家里又空徒四壁,没有一粒粮,她只得带着孩子掩着门,放下门帘和窗帘,在家静静地躺着,以节省体中仅有的能量。院里的一位老太太心细,见她几顿饭都没动烟火,敲敲门问:
  “为伟她妈,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为伟病了,在家歇着。”雪媛在屋内应着。
  “那为什么不做饭?”
  “吃饼干,喝开水,省点事。”
  其实“喝开水”是真的,“饼干”却一片也没有。她始终没向院内任何邻居说一声已两天未进粮食。这是她从小在家过苦日子养成的一大秉性:再穷再苦,也不向别人讨要一分钱一粒粮!
  我听罢雪媛的缓慢叙说,一腔苦泪夺眶而去。幸亏我及时回了家,又幸亏我参加了三个多月的劳动,身上带有扣除了伙食费的70多元劳动所得。我热切地安慰雪媛说:
  “不要紧,我们有钱了!”
  说罢,我端起家里的一个带着盖儿的黄色搪瓷大茶缸,疾步走向石驸马大街东口对面绒线胡同口的四川饭店小卖部,买了一碗馄饨和一碗担担面——因为我知道雪媛喜欢吃点辣,又疾步回家放在床前的小凳子上,拿了把调羹。
  “快吃吧,趁热!”我说。
  雪媛这才坐起身,显得很兴奋。她随之也扶着为伟坐了起来,娘儿俩一人一口地吃起来,吃得很香。我坐在床边看她们吃着,高兴得掉着泪,边掉泪边想:富兰克林所说的“两个口袋空空的人,他的腰板是不会直的”这条定律,只适用于那些得了“软骨病”的人,而对雪媛这样的人一丝也不适用的。因为这种人正如贝多芬所说,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我这次在家休息了一天半,给雪媛娘儿俩买了粮,打了油,也买了少许鸡蛋和鱼肉。雪媛经过这一天半的调养,气色略有好转,精神也好多了。她抱着为伟,乘2路无轨电车,把我送到永定门火车站。我将从那儿坐车到良乡窦店下车,再步行到数里之外的“良乡机械厂”戒备森严的大院。当列车启动时,在月台上的雪媛抱着为伟快步跟着列车向前走。叫为伟向探头窗外的我招手并教为伟喊:“爸爸,下次再回来!爸爸,下次再回来!”当列车加速后,我看到她仍然抱着孩子站在月台的最西头,向离得很远的列车凝望着,好像她的心也在跟着列车一道向前奔驰呼啸着……
  三
  这次探家,我虽然把所带的70多元钱全部交给了雪媛,使她由此可以大缓一口气,但毕竟杯水车薪,难以改观她的远非一朝一夕的困境。尽管如此,在快到1965年的中秋节时,她和1964年的中秋节前一样,给我苏北的老母寄去了十块钱,以尽从未见过她老人家一面的做儿媳的双重孝心:
  第一,中秋节是我母亲的生日,这十块钱可以让她老人家度过这个具有双重意义的佳节;
  第二,我被送进监狱之后,为了不增添她老人家的焦急和愁苦,一直对苏北全家老少隐瞒着,只说“到很远的地方学习去了”,主要由雪媛与老家保持通信联系。因此她一直尽其所能地保持着往常重大节日我给老家寄点钱的惯例,以表示我们这边都“平安无事”,“请全家放心”。
  而且,为了使全家老少更加放心,丝毫觉察不到我们这边发生了重大变故,她每次给我的老母或兄长去信,都请工厂里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傅代笔,每一个字都写得规规整整,多少封信都如出一辙。
  试问:天下能有多少这样的儿媳与弟媳?
  1965年冬天,我被调到团河农场三余庄“右派”劳教队,每月在队里休息两天,回家休息两天;1966年6月初被解除了劳教,每两个星期都可以回家休息两天。每次回家,我都先在街上给孩子买六分钱一两造型各异的动物饼干半斤、桃酥或鸡蛋糕半斤,回到家再把自己所带的十几元钱全部交给雪媛。每一次,雪媛都为这不算太小的改善而高高兴兴。
  但是不久,要命的“文化大革命”来了……
  四
  雪媛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先从石驸马大街28号她所住的新华社那个小四合院开始。因为“党和国家喉舌”的新华社往往都是得“风气之先”的。而且这个小四合院,就住有包括我在内的两名“右派”和一名早把过去的历史交待得一清二楚的“历史反革命”。
  一天夜晚,都快睡觉了,新华社机关的一伙男女“造反派”到这个小院来“造反”。他们先喝令那个“历史反革命”站到院中央,说他的家里藏有小金人和地契,准备“反攻倒算”。他们一边狠斗这个“历史反革命”,一边向整个院子的人大声叫嚷:
  “这个院子里的所有地富反坏右都不准睡觉,每家每户都要严密搜查!如果自己有什么妄想变天的东西,最好自己主动交出来,争取宽大处理,免得我们动手,罪加一等!”
  这时,雪媛在那小屋里亮着灯,开着门帘和窗帘,抱着为伟不敢睡。她极为担心:家里有我写的几千张都列有“罪犯”二字的卡片,是我积累的准备写小说的素材和构思,还有从抗日战争后我参加革命起直到抗美援朝、抗法援越积累的大量写作资料。如果“造反派”从这些文字中鸡蛋里挑骨头,“那可是有口难辩的呀!”她想着想着不禁捏把汗。
  “咔嚓——”一个大响雷,跟着就是一阵大风吹来了大雷雨。那些“忠于毛泽东思想的造反派”只得仓皇撤退了!他们撤退时,当然没有忘记甩下这样的话:
  “今儿个先告一段落,以后我们还要再来的!”
  说完,就都拨脚走了。
  雪媛这才一块石头落下地。她急忙把那些“罪犯”卡片都在炉子里烧了,又把许多最珍贵的资料收拾到一个铁皮箱里,准备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然后才哄着为伟睡觉。
  第二天大清早,对面女八中(后改称鲁迅中学)的初中班的一些“红卫兵”,又来到这个小院把着门口,说是要批斗地富反坏右,不让这些人出院子。雪媛明知自己不属于这“黑五类”之列,但毕竟与其中的“右”类有脱不清的关系,生怕这些孩子不懂事对她胡来一气,不准她离开院门去上班。而事先不打招呼就不到班,就算“旷工”。而“旷工”,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恰巧,她看到院子里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就在这群“红卫兵”中,而且还跨着一条腿拦着院门口。说不定这群孩子就是他召唤来的。而在“文化大革命”风起前,这个男孩和院子里的其他一些孩子,常常挤在我们家的那间小屋里,“请潘阿姨讲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东郭先生》、《孔明借箭》等等,听得这些孩子都忘了吃饭。
  “就凭这,这孩子也得让我出院子。”雪媛这么琢磨着。
  于是她穿好工作服,挎好布袋,抱起为伟,到了院门口主动叫了一声这男孩的名字,并没话找话说:“你怎么起这么早啊?”这男孩一愣神,雪媛已迈出了院门。别的孩子忙问这男孩:“这是不是地富反坏右?”这男孩只得摇了摇头。雪媛这才脱了身,长吁了一口气。
  可是,在劫难逃的潘雪媛躲得了小院子却躲不过工厂。在所谓“深入揭批”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时,雪媛所在的西城区二龙路喷漆厂,八杆子打不着地把她列为“工厂‘三家村'”的第一名。在全厂平时开大会的最大一个车间的主席台墙上,有人贴出了一张大黄纸只写有一行字的大标语:
  坚持反动立场的大右派家属潘京荣: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
  动!
  潘雪媛明白,这大字标语是工厂出纳员写的。而在1963年秋天,当雪媛坚决与我成了家,工厂迫于新华社的压力,将要把潘雪媛从会计室赶下车间“监督劳动”的时候,正是潘雪媛把将要接替她的连算盘也打不好的这位出纳员等人,教会了打算盘和统计、出纳工作的技能,整整教了两个月。等她们初步学会了之后,雪媛才离开会计室下了车间。现在,这个徒弟“很革命”,要六亲不认了。然而雪媛生性很倔强,她很快回了这个徒弟一张大字报:
  ×××同志:如果你是党员,是厂领导,你叫我“不乱说乱动”,我
  就不乱说乱动!
  潘京荣
  这张大字报一出,工厂领导立即发动厂内的许多群众写出大字报围攻潘雪媛:
  潘京荣:你说过你爱人是冤枉的,这算什么话?
  ×××××
  潘京荣:你说过,说到哪也不怕,他是他,你是你。
  ×××××
  潘京荣:你说你没有罪,你真没罪吗?
  王大明
  看了这些大字报,潘雪媛觉得工厂领导很可笑,因为他们要发动对她的围攻,实在是很难发动的。王大明这个连阿拉伯字码也认不清的傻乎乎的人,也算做他们的一名群众了。平时快吃午饭时有人叫一声:“大明,看看墙上的电表还有多长时间到12点。”他慢慢吞吞地走了过去,说不清大针在11、小针在12究竟该算做几点几分,就擅着一个食指和一个小姆指回来说:“还差这一点点。”这样的人,居然也成了工厂领导眼中的“积极分子”,也叫他让别人代写了一张大字报。
  不久,工厂就开始“揪黑帮”了。一位老师傅,一位丈夫在劳改农场的女工,都被揪成了“黑帮”,说他们反对厂长白某。
  白某不怎么识字,说话一急就打磕巴。他在批斗这些“黑帮”的大会上说:
  “你们反……反……反对我,就是反……反……反对共……共……共产党!”
  他让一个地主的儿子用皮带扣猛打这位老师傅和那位女工,一打就是一个血印。潘雪媛实在看不下去,会后不顾自身的安危,贴了一张大字报:
  白××厂长:
  党号召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你为什么在批斗人的时候叫人搞
  武斗?你还口口声声说你“代表党”,你代表的是哪门子党?我看,你只
  能代表你个人!
  潘京荣
  白某一见这大字报,暴跳如雷:“这大……大……大右派家……家……家属,翻……翻……翻天了!”他要人揪斗潘雪媛,但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号召”,因为潘雪媛出身贫苦,历史清白,她本人又不是“右派”,怎么“揪”?结果白某亲自出马,把潘雪媛也划入所谓“阶级异己分子”、“历史反革命”和有些男女关系问题的“黑帮队”,每天早请罪、晚清罪,在工厂内小广场的烈日下翻滚汽油桶打锈。因为家里有孩子,才准许她每天晚上回家,否则就会和其他“黑帮”分子一样,夜晚也在厂里呆着。
  五
  至此,很多人好像一夜之间都变了,变成了潘多拉盒子里放出来的凶神恶煞。无数的男女大学生、中学生都以穿着草绿色的上衣为荣,腰间扎着随时可以解下打人的宽皮带,手里拿着“红宝书”,张口闭口“操他妈”。被“勒令”遣返回老家的“历史反革命”和“地主公”、“地主婆”们成群结队,身上贴着或挂着标明他们“罪恶身份”的纸条或牌子,有些“地主婆”还被迫穿着往昔穿过的花花绿绿的旗袍,头上被剃成“鸳鸯头”,地上拖着她们没法提得动的大包袱,身边走着押送他们的手执皮鞭的“红卫兵”。这些“红卫兵”常常在某一条街或某一个胡同打死男男女女多少人,制造红色恐怖!
  善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幽默没有了,玩笑话也没有了。用一张旧报纸包了鞋,也能被揪出来批斗,因为报纸上有一条毛主席语录;急着上茅房随手撕一张废报纸当手纸,也能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罪名是“用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报纸擦屁股”……
  在这天下大乱、玉石难分的日子里,潘雪媛的心整天都提到嗓子眼。上班走在路上或身在工厂里,时时刻刻都担心被人揪斗,回到家里又时刻提防着有人来抄家。每日每夜,她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很紧。她的那根乌亮粗实的大辫子,也请院子里的一位老太太绞去了;家里珍藏的一幅齐白石的《海棠图》,也由她接受了院子里好心而无知的孩子的劝说烧掉了,说是“反四旧”,免得让外面来抄家的人乱扣罪名。
  一天,她去文昌胡同的姨父姨母家看望老外婆,胡同口有一队“红卫兵”把守,不准进去。不一会,就有一辆拖着死人的卡车向外走,车上装着八个死人,其中有的还没有死,伸出车帮的手还在痉挛着。她连忙用手遮住为伟的眼睛,不让这恐怖景象刺激孩子的稚嫩心灵。
  一天,西城区二龙路所有街道工厂的人员,都集中到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后面的35中学操场上开大会。开会前,雪媛所在的二龙路喷漆厂一位女同事的丈夫,还在主席台上忙着贴标语,摆麦克风,搬椅子凳子。等正式开会时,会议主持者一声喝令:“把xXX三反分子抓上来!”几个早就准备好的打手立即上前,抓的正是这位女同事的丈夫!他当即被扒光了上身,挨了一阵皮鞭,打得满身血痕。
  这时,雪媛和“黑帮”队的一些人,也都被身边的一些打手严密监视着。只要主席台上一声喝令,他们随时都有被抓上台去的危险。可是还好,直到散会,主席台上始终没有发出这样的喝令。尽管如此,精神高度紧张的雪媛觉得这一个多小时比一天还长。
  而且这样的大会接连不断,说不定哪个人只为了一句话、一件事,就被突然揪到台上去……
  六
  在这恐怖贫病交迫的岁月,为数寥寥的几个人——其中包括我的堂侄戴倜和我的老战友苑春林——的关怀与探望,使我这位终日担惊受怕的妻子没齿难忘!
  戴倜,我大伯父的长孙,只比我小两岁。我们从光屁股年代起,就整天在一起玩。抗日战争第二年的春天,日寇侵占了我们的苏北故乡,我们都逃往他乡,见面的时候就少了。1944年我参加了新四军后,则更天各一方,那时我才16岁,他14岁。后来他的父母因贫病交困相继去世,他带着他的弟弟妹妹,勤苦种地度日。全国解放后,他流落到苏南常州当船工,后又进了工厂做工。“文化大革命”中,常州的“保皇派”与“造反派”也发生了武斗,久久不能平息。他作为“保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据说奉周总理的召唤,与“造反派”的一些头头一起,到北京开会调解。这时我们都已是快40岁的人,相隔20多年没见面了,但他并没有忘记我这个在十年前就被打成“右派”的叔叔。
  一天开会之余,他特地走访新华社要见我。新华社传达室的人员十分警觉地问他:
  “戴煌是你什么人?”
  “是我叔叔。”
  “他早被划为“右派”,后来又劳改去了!”
  “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
  “那么我的婶母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
  戴倜生气了:“就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他和他的家属也总该有个去处吧?”
  属于保卫系统的传达室的人,本来就自以为比一般人高三头,岂能忍受外来的平头百姓这样的责问?遂大声喝问:
  “你是什么人?!”
  戴倜也大声回答:
  “我是周总理叫来开会调解武斗的!!”
  一听这话,传达室的人感到莫测高深,态度软下来了,连忙说:
  “好,我们给你问问。”
  他关起小窗,拿起电话,向不知何处打起了电话。一会儿放下听筒,打开小窗,对戴倜说:
  “戴煌爱人的老外婆家,住在文昌胡同8号,你到那儿再打听去。”
  这样戴倜才找到了文昌胡同8号。老外婆一听说是我的侄儿来访,高兴得连忙给雪媛的工厂打电话。雪媛从未见过我们戴家老家的人,她立即向工厂请了假,抱着为伟赶了回来。戴倜一见到潘雪媛,尽管他比雪媛整整年长十岁,开口就是“六妈,我终于见到您了!”握住了雪媛的手。接着又抱起三岁的小为伟,连着声叫“妹妹”,尽管为伟比他自己的孩子还小几岁。接着他又解下身上的挂包,从包里拿出常州特产的一大包大芝麻烧饼和酥糖,并拿了一些塞到为伟手里:“妹妹快吃,快吃!”
  眼前的这种情景,激动得雪媛眼里噙着泪花。自从我被关进那高墙大院之后,三年了,除了老外婆之外,从未有人对她如此热切地关心过。“毕竟是我们戴家的人啊!”她想。
  她把戴倜领到石驸马大街28号自己的那间小屋子,向戴倜诉说我被抓进监狱的经过。戴凋听得直掉泪,把小为伟搂得更紧。临别时,雪媛打开小铁箱,把几次上街想卖而一直没舍得卖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赠给我的一支金星钢笔,送给戴凋做个纪念:
  “收下吧,这样你会老记着你叔叔的……”
  苑春林,北京市政府汽车队的队长和党支部书记。抗美援朝时,他在我们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做司机,曾常常在风雪中。炮火下为我开车。朝鲜停战,他回到北京市政府车队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我被打成“右派”又去北大荒劳动之后,就更没有机会见面了。
  1967年初秋,我从清河农场请假回京照料多病的雪媛和孩子,到石驸马大街副食店去买酱油和盐,突然有人从背后拍拍我的肩膀。我扭头一看,原来是苑春林!他没有因为我这个老战友成了“大右派”而躲避我,而是从后面老远老远的地方就认出了我的背影,并急忙地赶上前来。他拉着我的手,跟我回到我的家,坚决要拉我和雪媛带着为伟到他家去吃午饭,说是“老战友多年不见面了,聚会聚会”。
  雪媛正发着烧,不能去。他就抱起为伟,拉着我去了西单背后一条胡同他的家,让他爱人给我们包了猪肉大葱饺子,又买了些猪头肉、叉烧肉和啤酒,美美地招待我们父女俩一顿。
  临末了,他又提着满满的一军用饭盒的饺子,外加一布兜香蕉、苹果和奶糖,把我们父女俩一直送回家,把他手中的这些东西轻轻地放在卧病在床的雪媛面前。雪媛连声说:“您太费心了,太谢谢了!”
  当时在我们看来,这些饺子、水果、奶糖,远胜于山珍海味的礼品,特别是其中包含的情意。
  “真是雪中送炭啊!”在苑春林同志告辞后,雪媛对我感叹地说。
  33 贫贱夫妻百事哀(Ⅲ)
  一
  到了1969年夏天,雪媛的身体显得更加瘦弱了。一天下午来了一场夹着大量冰雹的暴风雨,满街的冰雹足有两寸深。她抱着为伟从工厂走到家,只觉得凉气从脚底直窜心窝,全身冷得直哆嗦,而且双腿双臂都发麻,到家时几乎晕倒,第二天就病了。她自己很清楚,这是生为伟时失血太多,躺在病床上又被大雷雨的凉气吹了一夜的缘故,见凉风、遇冷水,全身发麻心哆嗦,已是常事了。
  “月子里的病,要月子里才能带走。”院子里的老太太们都这样对她说。
  这使她动了心。她觉得“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已经过去了,生活已渐渐有了些规律,如果能坐一个舒坦些的月子,把生头胎落下的病给带走,未免不是个好办法。
  1969年9月,林彪的“一号命令”下达前,我从清河农场请了十天假回北京,雪媛向我提出了再要一个孩子的要求。起初我考虑到艰难困境,不同意再要一个孩子;但当我看到雪媛那祈求的目光,又不忍拒绝她不顾千难万险嫁给我之后的这惟一的要求,遂依从了她。心想:如果她真能怀上第二胎,我一定要细心地照料她坐好这个月子,让她切切实实地恢复健康,一扫这几年所遭受的苦痛。
  但是严酷的政治气候没能让我实现这个愿望。当我得知雪媛确已怀孕时,我与很多人已被林彪的“一号命令”赶到了山西。我对雪媛的帮助别无良策,只能把自己每个月收入的32元,给自己留下12元甚至7元;把每月口粮中的三四个馒头票,去向别人换来窝头票,为的是少吃一个馒头可以省下一分钱。
  有一阵,我的副食就是五分钱一棵的冻白菜,切碎了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省下一个星期的食堂代金券。
  这样就营养严重不足,体力消耗又很大,于是小病不断。尤其吃了高粱面,肚里又没有油水,每次解大便都要拉下一滩血。
  当然,我尽量向雪媛隐瞒着这一切,不然她会更揪心的。尽管如此,当她收到25元的汇款单时,她知道我仅仅留下7元钱,总要给我寄回5元甚至10元,并在汇款单的《附言》中写道:“你可不能再垮了身体,你可一定要吃饱肚子!”
  二
  雪媛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这时候才感到我们的严重失算之处,就在于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她照样还得每天在露天下,清除医用大洗衣机腿上的铁锈,肚子大得蹲不下去而只得双膝跪着。这活不仅又脏又累,而且大夜班也得照上。因为是“监督劳动”,该干啥还得干啥,管你怀孕不怀孕!
  幸而在我们这个天下,有人性的人并没有完全绝迹。在洗衣机头道工序——摇臂钻上打眼的鹿壮孙老师傅,可怜潘雪媛。他向车间的组长说:“小潘的肚子那么大,还让她在露天下打铁锈,会出人命的!地下都是碎三角铁,磕磕绊绊的,还得蹲下来刷漆,她蹲得下吗?如果一旦出了人命,就是两条人命啊!”
  “她是监督劳动的,怎么个照顾法?”组长说。
  “怎么不能照顾?可以到我的摇臂钻上来嘛!”
  这样说了好几次,组长才让潘雪媛进车间摇臂钻上干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车间铣床上干活的一个小伙子,车间的宣传员,那天闲着没事干,拿着调动火车的大手闸在手上甩来甩去,一下甩脱了手,正好打在在十几米外摇臂钻上打眼的潘雪媛的肚子上。潘雪媛当即觉得下身流“水”,连忙去了车间外的茅房。这小伙子一下傻了,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站到潘雪媛刚才站的位置上,叫别人在他原来站的地方使劲向他扔那个大手闸,试试打得有多重。雪媛从茅房回来听说他有过这种举动,又听到他当面再三陪不是,觉得这小伙子还很有良心,就连说“没事,没事”,没有再吭声。
  下班后,雪媛到石驸马大街妇产科医院门诊部去作了检查。大夫说可能要早产,问她“怎么啦”?她没有实话实说,只说“累了”,怕大夫在诊断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影响这位小伙子的上进。这样,大夫只给她服了保胎药,开了一张假条:“先兆性早产,休息三天。”
  休息了三天,为了不再请假扣工资,雪媛就又去上班了。
  这是1970年7月。
  7月9号中午休息,雪媛感到不舒服,老上厕所。车间的女同事包秀荣醒了,关心地问:
  “怎么老上茅房?是不是要生了?”
  “好像是!”雪媛回答。
  “那快,请哪位男同志弄辆平板车,拉你去医院!”
  “甭去麻烦人了,我自己去。”
  “那也好,我陪你去!”
  说着,包秀荣就搀着雪媛出了车间。从车间进了胡同,再走到马路对面的15路公共汽车站,有好长一段路。雪媛就觉得羊水不断地往下流。一上了15路车,包秀荣就叫车上的乘客让座。司机问:
  “怎么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