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

_3 毕淑敏(当代)
  导游说,只要2 比索,你们就可以进去。(1 比索相当于1 欧元)
  于是,我们坐到了海明威举着鱼竿钓箭鱼的位置上。
  在皮拉尔号游艇的前面,并排一溜有四块小小的白色墓碑,上面镌刻着名字。导游问,你们猜一猜,这是谁的坟墓?
  我们说不知道。
  导游说,这是海明威4只爱犬的坟墓,上面写着4只爱犬的名字。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第15节:大洋运动会(4)
 
  入埃及记
  此时此刻,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一个人坐在骆驼上,听着深夜山风在耳旁呼啸,我不禁自问。
  12个小时之前,我还在约旦的街市上买花生。旁边的亚喀巴湾是红海的一部分。海水的腥气,混杂着刚宰杀的牛羊血味,给鼻腔极大的刺激。我抓了把花生,扔了一颗进嘴里。西域的花生,比中国的有更浓重的土腥。那个一把大胡子的约旦人拼命推销他的干果,包括花生、瓜子和一些根本叫不上名字的五香豆。
  周围基本上都是些行色匆匆的当地人。橱窗里摆着各种各样产自中国的箱包和皮鞋,还有诸多死海泥制品:有敷脸的也有敷全身的。肉铺和香水店挨得很近,只隔一条街。肉铺橱窗里吊着六七只死羊,皮已被剥掉,头被剁下来,放在最下方。那毫无生色的眼睛透过玻璃凝视着我。香水店的老板则卖力地兜售香水。血腥和香气,就像沙漠和海水一样,混合出极特殊的味道。
  中东和北非一直吸引着我。当风暴吹过沙丘卷起漫天黄沙时,风中会传出隐约的歌唱。它不像东南亚,也不像南欧和西欧。或许是宗教原因,它顽强地抵抗着西方文明的侵蚀和沁润,抵抗着全世界游客的脚步。
  能来这里实在不易:北京的埃及使馆只签发商务签证和团体旅游签证。尽管旅行社一再保证:在埃及可以做落地签证。但我仍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埃及的那个小港口上。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我顶着炎炎烈日和使馆的人多次交涉,终于在临行前拿到了签证,从而拿到了西奈山的入场券。
  是的,西奈山,也叫摩西山。传说中摩西同上帝订立十诫的地方,也是我现在正骑着骆驼慢慢攀登的地方。
  埃及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来讲不陌生。只是说到西奈山和西奈半岛,知道的人就少了很多。能走近这里的人更少。或许是因为辛苦,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从尼罗河上逆流而上,而不会来广袤荒芜的西奈山。
  我现在就要循着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线路,走进埃及。
  从约旦的亚喀巴出发,坐一个半小时的渡轮就可以到埃及。所有人的行李被堆在船头,堆成一座小山。那些粗豪的阿拉伯汉子才不会管什么轻拿轻放。他们只会抓起行李,狠狠地扔在行李山上。不过若是请他们吸颗烟或喝杯水,甚至只是陪他们聊会儿天,他们就会很开心,然后允许你在渡轮上肆意走动和拍照。
  渡轮缓缓航行,船夫指着远处山峦告诉我:在大海的这边是约旦。海的另外一端则是以色列和埃及。以一家希尔顿酒店为界,酒店北边是以色列,南边则是埃及。
  红海的海风吹着阿拉伯三角帆,我们航向西南南。
  只是这一切新奇都不能解释我为何会企图在深夜重温摩西之路。就像人不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我也很难解释清为何我对西奈山充满好感。或许这来自于圣经故事。小时候我就对每天清晨自动出现的“玛纳”很好奇:这“玛纳”究竟是不是朝鲜打糕或是北京驴打滚?
  拖着沉重的行李,我经过埃及海关。鹰旗下的埃及,一眼望去除了沙丘就是戈壁。海水似乎根本无法沁润这片太阳王的土地。我到埃及正是下午2点多太阳最猛的时候。阳光如烈火般鞭打大地。地面因暴晒而干燥开裂。每走一步,都会带起一片尘土。喝下的水会在一分钟之内透过毛孔蒸发出去。
  坐在车上我昏昏欲睡。窗外是戈壁。沙漠旋风带走了戈壁上的砂子,只留下黑色的石头。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黑色麦田。同车人多半在睡觉。我试图和前后的人交谈,他们却只茫然地看着我,一脸瞌睡。
  但很显然,攀谈还是有效的。当我睡着时,一个小姑娘忽然把我叫醒,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说:看窗外,窗外是沙漠。我拉开窗帘,看到外面不知何时已从漫天的戈壁变成无边的沙漠。金黄色的砂子仿佛最名贵的绸缎远远地铺开。在其中偶尔点缀着几株沙漠植物,大多数我都不认得。有种酷似胡杨的树,顽强地指向天空。
  西奈山山脚下是东正教的中心——圣凯瑟琳娜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建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其核心就是当年摩西遇见上帝的那丛灌木。直到今天修道院里仍有无数修士。围绕着修道院有很多酒店。一路走去,能看到酒店的外墙上用各种语言写着欢迎词。我能认出的有中文、日文、英文和阿拉伯文。这种感觉着实奇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大片无人区,被烈日和暴风煎熬后,我希望看到一片很原生态的东西,希望看到在现代文明中仍然保持本色的文化净土。然而各种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字提醒我:在我之前有无数人来过此地。那些功率强劲的手机基站也表明,我实际站在一个文化的交汇点上:古老的宗教文化和现代的科学文明在这里扭成了怪异的统一。我企图重温摩西之路,但陪伴我的不是玛纳、云柱和火柱。
  唯一能让我和摩西站在一起的,或许就是恒久不变的骆驼和静静沉默的西奈山。我擎着登山杖和相机,戴着头灯,在饭店的大堂里等待集合。身边是同样等待登山的游客。早上一点,电话响起:想登山看日出的人,都要在这个时间起床。
  旅游大巴最终汇集在广场上。四周漆黑,建筑也看不清轮廓。几个大汽油桶被倒放在广场上充当临时路标。我们衔着前面人的脚步前进。远处检查站的汽灯明晃晃的,几个旅游警察正站在安全门前,要求每个人打开背包接受检查。
 
 
 
 
 
第16节:大洋运动会(5)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这是唯一的官方光源。通过检查站后,大家默默向前走。地面很干燥,每一步下去都会带起大蓬的砂尘,这让走在后面的人闭紧嘴巴。企图用手电或头灯来看清周围的人很快就发现,那是徒劳的。山壁在灯光下发出钢铁般的幽蓝色,吞噬掉一切或黄或白的光芒。而且打量四周很危险:东看西看时很容易在黑暗中踩上骆驼粪便。
  我身旁的小姑娘有些紧张。她没做什么准备,只带了钢笔手电。几米之外,手电光就湮没在黑暗中。我安慰她:大约再十几分钟就会到一个骆驼集散地,坐上骆驼就不用害怕了。
  但坐骆驼也不好玩。我看到网上说,西奈山之所以难熬,就是因为坐不坐骆驼都同样痛苦。步行路很远;坐骆驼,就要忍受屁股被颠散之痛。有人甚至会被磨破屁股。但当我坐在骆驼背上时才发现:颠簸只是一部分,坐骆驼的危险远远大于屁股被磨破。
  骆驼没有镫。我不知道阿拉伯骆驼骑兵怎样战斗。在我看来,这种完全没落脚点只靠屁股掌握平衡的姿势,完全不能让战士们挥起长长的马刀。如果与罐头一样的重装骑兵对阵,一个冲锋就会被齐齐地顶下地。
  除了没有镫,鞍也很简陋:只有前后两根棍。后面的棍子撑住腰,前面的棍子供人手抓。不过这棍子实在很危险。这让我一路都有种恐惧,不得不尽量向后,避免撞到棍子上。
  我问牵骆驼的小伙子,难道没有更舒服一点的骆驼具?20美元一张票,如果能有马鞍那样的东西,我愿意出30。如果有镫,50也可以商量。
  小伙子年纪不大,黝黑的皮肤,外罩白色的长袍,留着阿拉伯式小胡子。他说,从没听说过那种东西。他建议我把书包挂在棍子上。一方面可以垫一下,另外如果我累了可以把脚踩在上面。
  这主意听来不错,但实施难度颇大。我每次活动腿的企图,都会让小腿与骆驼毛进行一次坚硬的摩擦。驼绒很软,但是驼毛很硬。如果我硬要挪腿,结果就是我的腿被扎得鲜血直流,然后还有可能掉下去。
  西奈山的山道并不险。最开始只是长长的漫道。坡度很缓,也没障碍物。就算走错路也能很快回来。但十几分钟后,路开始向山上盘旋。我能看到两边山势不断升高。旁边是悬崖,黑暗中也不知道有多深。
  摩西以八十高龄登山,他肯定不是骑没镫的骆驼。
  骆驼对光很敏感。在上骆驼之前,我们被要求关掉所有的灯光。手电、头灯,打火机更是被严禁之物。所以我只有在黑暗中,和白袍小伙一路聊天一路前行。
  他说,他叫穆哈默德,骆驼是他心爱之物,叫威士忌。我说,这名字很可爱。当时我想到《神雕侠侣》里杨过的那匹瘦马,酷爱喝老酒。但穆斯林不是不许喝酒吗?他说,他不是纯正的穆斯林,或者说,他虽是穆斯林却很爱喝酒。冬季每天喝,夏季每周也至少要喝三四回。
  威士忌走得很快,渐渐身边已看不到其他人。穆哈默德有只小手电,会偶尔点亮照一下道路。每当威士忌想偷懒慢下来时,他就会发出一种类似西班牙语中大舌音的呼号,然后再发出像毒蛇吐芯般的“丝丝”声。听到这个,威士忌就会向前冲刺。再慢下来,穆哈默德就会再吆喝几声。我试着学了一下,威士忌的回应是到山壁上蹭了两下。若非闪得快,膝盖都要蹭破皮。
  山路很长,穆哈默德也有点疲倦,不太想说话了。我独自望着星空。没有月亮,只有满天星斗。星光洒向远山,让人隐约觉得,在山后可能存在着某种神秘而未知的东西。我望向来处,偶有小手电亮光闪过,然后又很快熄灭。隔不了多久就会有个休息站,卖各种食水。休息站有雪亮的汽灯。那些从汽灯前走过的旅者,会在对面山壁上投下自己硕大的影子。有时,影子会挥舞手臂做出各种动作。这多半是旅者在掏钱买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已被投影到了遥远的远方。
  走着走着,穆哈默德忽然敲敲我的腿,问:你还好吗?我很奇怪。他说,骆驼走路时会微微摇晃,这种频率很容易让人睡觉。一开始乘客很兴奋,初上骆驼都有新鲜感。过一会儿倦意就会渐渐袭来。真的发生过旅者在骆驼上睡着了然后摔下来的惨剧。所以他每走一会儿觉得乘客可能要睡着时,就会敲敲他们的腿,提醒他们保持清醒。
 
 
 
 
 
第17节:大洋运动会(6)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我谢过他的好意。我的确有了几分倦意,不过却不是因为骆驼的摇晃。眼前这份黑暗,使我似乎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神游境地。据说在中南美部落的成人礼上,人们会用木楔扎穿背肌,然后在上面挂上重物,拖着重物行走,让木楔划破膈膜,进而发炎。持续疼痛的刺激以及低烧,会使他们进入恍惚的境地。他们有可能会想到老虎,或是牛和兔子。想到的这种动物就是他的保护神。保护神越强大,将来一生就会越顺利。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进入了这种境地,但似乎真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丛火光。
  我知道,人在黑暗中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这多半是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与大脑共同开的玩笑。但那一刻,我对面前这座大山,有了一丝敬畏。
  五六个休息站后,穆哈默德告诉我,我已到终点。虽然其他旅人的骆驼还在继续前行,但下个休息站很小,不足以容纳整个团队的骆驼转身。
  跳下骆驼的过程就像飞行员的对地俯冲。双腿已经酸麻无比,很难顺利走路。周围有几匹骆驼正跪在地上休息,一些旅人在艰难地咽着食水。不断有骆驼卸下乘客,休息片刻再离开。休息站后面有片空地,可供较大的驼队转身。我发现那里立着根石柱,上面用英文和阿拉伯文写着:May Peace Prevail On Earth。这什么意思?我想问穆哈默德,却发现他已经牵着威士忌开始下山。黑暗中,我只能看见威士忌的背影和他的一身白袍。
  最后的登顶开始了。头灯和手电开始发挥作用。登顶的路很窄,石阶因为年久失修,磨损严重,有些地方干脆就碎成了石块。路边不断有阿拉伯人问:还好吗?如果感觉体力不支,付他几美元,他会很高兴带你抄些近路,或是让你拉住他的胳膊,把他当成活动的登山杖。
  行进途中,头灯永远只照在前面人的后脚跟上。每一步都必须站好,不然就会因为石阶上的砂子而滑倒。途中不断有人退出行列。导游凑过来说:登顶的人很多。没上去之前,谁也不知道上面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到什么,想看到什么,完全看个人机缘。如果想继续走,就走;如果发现某个地方景色秀丽,就停。一切都看缘分。
  我看看天色。从最开始的一片漆黑(清晨4点),到现在的宝石蓝(清晨5点10分),再到预测的日出时间(清晨5点40分),我还有足够的时间。谢绝他的好意,我跟着人流往上。在我心里,最想看到的可能就是洒在西奈山上的第一缕阳光吧。
  陆续经过两个休息站,终于没路了。旁边的山壁上用油漆写着“山顶,80米”。但最后的山道上已挤满了人。一个阿拉伯小伙子告诉我:上面人满为患。安全起见,不要再前进了。
  这就是我的机缘。我挑了路边一块大石,静静等待日出。
  有无数人描写过日出:山上的、平原上的、湖上的、海上的……其描写过程都如下:东方泛出鱼肚白,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挣扎而出。有时红彤彤如鲜血,有时黄澄澄如鸡蛋。总之,都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的感觉。
  西奈山的日出却猝不及防。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日出时,我正和叫我看沙漠的日本小姑娘互相拍照。她的骆驼比威士忌更懒,半路上就趴倒死活不肯前进。所以她多爬了整整几千节台阶。上到山顶,已经直喘粗气。她看上我的独脚架,一定要拿它照张相。我拗不过她,就答应暂借她做道具。第一张照片时东方只是泛红。第二张照片里就出现了一个光点。我揉揉眼睛:没错,太阳真的出来了。
  日出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三两分钟,太阳就从光点变成一轮耀眼的金色光斑。背后传来一阵悠扬的圣歌声。我回头一看,几个女孩子正站在高石上对着太阳高歌。她们的语言我听不懂,不过听来缓慢而空灵,似乎刚刚从岁月的河流里捞出来,泛出一种黏稠的质感。
  下山时,西奈山已蜕去夜晚的神秘。阳光照耀下,山谷和石壁都露出了本色。很难想象当年摩西一个人擎着火把,在深夜走进西奈,又在清晨带着十诫走下山。支持他的,除了玛纳,还有信念。
  有朋友发来短信:对西奈山感觉如何?是否看到了火云和上帝?我告诉她:我看到了驼队,看到了星光,也看到了初生的朝阳。她的回复姗姗来迟。在看完圣凯瑟琳娜修道院的地下室里那堆积如山的修士遗骸后,才收到她的短信。
  那时我还沉浸在震撼里:骷髅头骨堆在房间里有几米高;另外的房间里堆满大腿骨,从地面堆到天花板,然后散落下来。两座灰褐色的骨山,没亲见过的人很难想象出来。
  这时手机响了。她回信给我:只要有了信仰和阳光,就有上帝。
  是啊。就像黑夜和朝阳里的西奈山。虽是同一座山峦,却因为有了阳光,仿佛成了两个世界。
  当那些上帝的选民们在沙漠里跋涉了40年,终于到达迦南的时候,他们是否看到了阳光?
 
 
 
 
 
第18节: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城市(1)
 
  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城市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一个地方要适合私奔,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风景秀美。在山川秀丽的地方才有心思谈情说爱。穷山恶水之地只适合响马出没,意境上首先就差了不止一筹;
  第二则要人迹罕至。虽有“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的古训,但那多是哲学意义上的悖论把戏。真要是私奔的情侣还敢在大庭广众下手牵手出没,没几天就会被娘家夫家抓回去浸猪笼。
  这样挑选下来,合格的地方就寥寥可数。据说,西班牙的隆达,就是最适合私奔的城市。
  地图上,隆达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去隆达也只是偶然:它刚好在我们两天路程的中间。当时想这里距离大都市不远,天色晚了,就要安营扎寨。风景秀美与否,交通是否便利,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车离开高速前往隆达时没开多久就开始爬山。循着山路,车子不断盘旋上升。窗外斜阳西照,山谷里雾气霭霭,阳光打在峰峦上,更觉脚下深不可测。随着海拔不断上升,耳朵也开始不断鸣叫,血液好像潮水般向耳膜冲去。我一面努力把稳方向盘,一面和不断袭来的晕眩感作斗争。
  盘山公路拧着劲盘旋向上,山势最高处超过2000米。紫外线、陡峭的山崖和过快的车速(盘山公路双向限速90公里,和高速公路限速差不多),让人筋疲力尽。要开进隆达,还要经过一道长长的大桥。远远望去,隆达建在山巅之上。交通殊为不便。
  隆达的美也在这第一眼就印进了心里。隆达是典型的西班牙白色小镇。说来这白色小镇也算西班牙一景。近年来全球经济下滑,各地地价都在下跌。但就在一片颓势当中,安达卢西亚省的房市却是风景这边独好。许多富商都喜欢在这里买房子建别墅。不过房子买了,外墙装潢却不能由着性子来:必须漆成白色。这是小镇对富人们唯一的限制。在一片原野上,远远望去散落着许多白色小镇,恰如白云落在草地上。
  而隆达的白,却没有散落在地上,而是嵌进天空里,镶在云朵中。夕阳下,它微微有些泛红,好似燃烧的白云。
  隆达是座老城,分两个城区。景点主要都集中在老城区,而住宿和购物则在新城区。新老城区以一条大裂谷分界:东边新,西边老。导游手册上说,大裂谷的日出最美。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出发去拍日出。
  清晨的隆达分外安详,像个西班牙贵妇。她既有阿拉伯女郎热情如火的一面,又有传自宫廷的矜持和端庄。街道上没多少人,只有教堂外的鸽子在迎着朝阳起舞。它们围绕着教堂尖顶上的十字架扑腾着翅膀,须臾不肯远离。老城的路很窄,依旧铺的是鹅卵石。鸽子飞翔其上,仿佛时间倒退回了数个世纪。
  西班牙人爱花,爱美,爱装饰。这些特质在隆达表露得淋漓尽致。就在我去往大峡谷的路上看到一家典型的西班牙家庭旅馆。白色的外墙上垂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几片西班牙瓷砖拼出青花般的图案,上面烧的是耶稣基督。蓝天之下,显得尤为漂亮。
  据说当3000多年前,一批旅人走到这里决定建城时,他们的理由是这里地势险峻,安全无虞。四周有丰美的牧草和林木,衣食无缺。这项决定如同我们把隆达当作歇脚地一样,带有一种盲目的正确性。
 
 
 
 
 
第19节: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城市(2)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只是再险峻的堡垒也有被攻破的一天。摩尔人打进西班牙,开始了他们长达数百年的统治。隆达也不是一片净土,同样被摩尔人攻占。摩尔人打下此地后,觉得此地还不够安全,就在更高的地方建造了一片城镇,并造了一座大桥与山下相连。这座大桥就是今天的山谷大桥——其建筑还带有浓厚的阿拉伯风情。桥洞的形状像清真寺的圆顶,上面的花纹细密繁琐。远看像织着古兰经的挂毯垂在清真寺的柱子上。桥边有条沿着悬崖修过去的小路。顺桥走过去,从新城望过来对面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白房子,前方是一马平川的大地。裂谷就在脚下。那裂谷好像巨人手持大斧从天劈下,给大地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险峻与美丽,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隆达的身上。
  西班牙南部靠近地中海,安达卢西亚省更是炎热无比,白天最高气温摄氏四十四度。诗情画意一时间全被酷热消磨掉了。看到隆达,才发现西班牙原来不全是那么热,也有如此凉爽的地方。在塞维利亚,晚上8点多太阳还挂在天上,气温摄氏三十七八度。而在隆达的清晨居然要穿上长外套。高原的清爽在此地可见一斑。
  隆达风景秀美吗?毫无疑问。最挑剔的人也会为这片云端中的白色小镇而倾倒。空谷幽声就是这里的写照。
  隆达人迹罕至吗?虽然现代交通发达,但隆达仍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高山峻岭阻隔了尘世的脚步,给了此地一份宁静。
  静静地一个人走在隆达的街道上,感受它的魅力,似乎耳边还有摩尔人当年的情歌在吟唱。那些来隆达的游客多是成双结对的,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莫非也是循着前人的脚步,来此地许下终生厮守的盟约?
  走在空旷的厅堂里,耳边仿佛传来亡魂的呢喃,沁入内心深处。没人能数出那些美丽的地毯究竟由多少姑娘的长发织就,也没人能认出那刑具上已与铁锈永远混为一体的血迹究竟曾属于哪腔胸膛。
  在这里,历史被凝固在70年前。时间屈从于灵魂的力量,永远停滞在了上世纪30年代末的欧洲,停滞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
  这里是全美最大的大屠杀纪念馆,位于佛罗里达东岸的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离坦帕不远,隔海相望。因为“和平号”需要在佛罗里达船坞修理,我们滞留坦帕。每日无所事事,从导游手册上得知,这里有座“大屠杀纪念馆”,很值得一去。
  外观上看,大屠杀博物馆是座白色的三层小楼。一进门,馆方就要求我们关闭所有的摄像摄影设备。想想也对。这里不像普通的博物馆只需考虑闪光灯对展品的损坏问题。那些曾经饱受折磨的人,不应用闪光去打扰他们的长眠。
  一脸严肃的警卫把一张不干胶纸贴到了我们衣服上,代替了门票。漫步走进去,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冷气袭上身来。展厅呈“回”字形,服务处有英文导游机供大家自取。
  导游机看起来颇像早年的大哥大手机,上面是塑胶按键。每件展品上都有个编号。走到展品旁边,按照编号在导游机上按键,就会传出讲述面前展品来龙去脉的解说声。没有博物馆里常见的撕扯着嗓子的导游,来参观的人即使交谈也都是轻声细语,唯恐惊扰了亡灵的平静。
  资料厅正在循环播放着当年纳粹大屠杀的纪录片。片子不长,涉及内容却很广,从当年一战后德国经济的衰退谈到希特勒的上台,再从大屠杀谈到美国现今的种族歧视。里面发言的人有专家,也有在校的学生。论点只有一个:大屠杀是人类的灾难。
  出了展厅,旁边有的资料柜上有个按钮,一按下去就可以听到当年希特勒的讲演。那个小个子男人说话的腔调有种天然的煽动性,伴随着背景音里欢呼的声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群众浪潮的蛊惑和诱惑力,穿越半个多世纪的烽烟,仍能使人从中依稀感觉到当年的狂热。
  循着回廊走下去,是以时间为序的史料陈列。从二战前的欧洲经济政治形式,到二战过程中的集中营大屠杀,再到盟军攻克柏林。
 v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第20节: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城市(3)
 
  有几个沙盘,是按照当年集中营的样子复原的。壕沟、铁丝网环绕着一群厂房和宿舍,在里面是挣扎的犹太人。他们手无寸铁,每日都要在车间里辛苦劳作。死亡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种命运。
  在回廊的尽头,是件特殊的展品:一列当年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的波兰小火车。据说,当年运送一车犹太人的价格是39.95美元。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39.95美元,这就是从生到死的价格。
  环绕着这辆火车的,是一面由老照片拼合而成的照片墙。墙上的人都在微笑着。是的,他们在微笑。没有恶形恶状,也没有义愤填膺。他们只是领着孩子,陪着爱人,在蓝天白云下嬉戏,在书桌边沉思。他们每个人都在笑,因为他们的生活原本如此甜蜜。无需责骂,历史自然会评说那段黑色岁月。
  他们笑着,面对那辆把他们载往地狱的火车。
  在纪念馆的二层门口,放着一些宣传用的小卡片。卡片上画了一个砖砌的焚尸炉,门大开着,火焰在里面像绸子一样燃烧。但就在这炉门口,却是一只垂着的手臂。整张卡片给人一种极端恐怖和压抑感。焦黑的手臂、鲜红的火苗,还有凝固的火焰……叠加在一起,凝固成了永恒的控诉。
  卡片的制作者是位以色列女艺术家,墙壁上面是她手工织成的挂毯。她说,她愿意用一个犹太人的眼光,用艺术的笔触,去描写和感悟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匆匆离开纪念馆,站在阳光下,冰冷的压抑感被骄阳缓缓融化。我曾经去过巴黎的拉雪兹公墓,在里面有一个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碑群。比起来,那飘扬在蓝天白云下的纪念碑群,仿佛能从青铜雕像里听到当年不屈的呐喊。在这间纪念馆里,听到的却是无声的悲怆。
  从纪念馆离开之前,我看到了刻在柱子上的一行文字:
  什么是种族灭绝?
  以完全或部分地消灭一个国家的、种族的、人种的或宗教的人群所犯下的以下一个或多个罪行:
  杀死这个人群的成员;
  严重摧残这个人群的成员的身心健康;
  以完全或部分消灭这个人群为目的,蓄意对这个人群强加的生活环境;
  强制的禁止生育;
  强制让另一个人群来抚养这个人群的儿童。
  ——联合国第260号决议《防止和惩罚种族灭绝罪行的决议》,1948年12月9日
  焚尸炉里伸出的手
  国内的售货员常能从衣着上看出所贩卖的物品。卖食物的爱穿白大褂,以表示干净卫生。卖证券的要穿套装,让人觉得专业。卖烤白薯的,则多半蓬头垢面满面尘灰,好似刚刚从地里把白薯刨出来。
  不过要想看出巴拿马的售货员卖什么,实在困难。
  若论原因,因为售货员们的服装实在另类。
  “和平号”离开美国佛罗里达,航行在大西洋上。不日接到通知:如果没意外,明早8点抵达巴拿马。
  巴拿马闻名已久,而且美元通用。此前在很多国家,美元也只是“民间货币”。官方场所不比小贩,还是只接受本国货币。巴拿马则是美元的天下,政府除了出过分币以外,1美元以上的货币流通,干脆全用美元。
  用外国货币,本质就是把自己国家的金融安危,绑在外国的基础上。开始我很为这种经济政策诧异,不过后来也想开了,美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它势力范围圈内讨生活不容易。巴拿马连总统都被美国人抓过,更何况一个区区货币金融体系呢?
  或许这就是太靠近强盛之地的危险。以前曾听人呼吁:中国应该停止兴建大城市。理由是,大城市会像水蛭一样,把周围城市的活力都吸干。
  如果把城市的概念扩大成势力圈的话,就不难理解中南美目前的现状了。与美国这样专业出口文化、概念和各种新奇想法的大国为伴,经济上的笼罩和文化上的冲击都无可避免。好莱坞和军靴,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在加勒比地区兑出一股特殊的味道。细想巴拿马也的确惨:1903年罗斯福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二战结束后又被美国人用美元洗礼一番。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第21节: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城市(4)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这个美国的近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热,其次就是闷。码头残破,建筑风格像80年代的中国乡镇:水泥柱子刷油漆墙裙。码头附近是所谓的“安全区”,这个区域可以保证基本安全,有咖啡馆和商店。我转了几家,东西很贵,并无特色,只是些电池胶卷之类的东西。忽然想起小唐的劝告,眼睛一亮,向前走去。
  中午吃饭时小唐嘿嘿地乐,据说是因为看到好看的东西了。问他具体看到什么也不说,只是说:安全区尽头的摊子不错,东西便宜,售货员还都是美女。
  走过去一看吓一跳:几人正在地摊后面吹电扇,原来是当地的土著人在卖货。不像安全区的其他商店有正经门脸,而是在地上铺张草席因地制宜摆下摊子。摊子上的东西五花八门玲琅满目,小手工艺品以动物造型居多,尤其是蛇和青蛙非常常见,而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一概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太热了,大牲畜都难以生存?
  摆摊的土著人皮肤黝黑,额头较小,嘴唇向前撅着,无论男女都裸露着上身,皮肤显露出用特殊颜料勾画的刺青。可能是因为平时活动不多,身材普遍显得臃肿。男子们围着类似非洲土著猎手那样的兜裆布,女人穿着飘逸的大裙子,上身赤裸。刺青显出狰狞之色,有几分震慑感。
  有游客看着好奇,凑过去照相。他们很不情愿地冷着脸把顾客赶跑,要不就是在照相前先谈好价钱:1美元1张。哪怕是付钱,他们也不会像埃及的旅游警察那样摆好姿势让你拍照。男子会紧紧自己的兜裆布,女子则用五根手指把头发叉一叉,其姿势类似潘婷广告,脸上表情置若罔闻。
  他们懒洋洋地坐在自己的摊子边上,既不主动拉客,也不大声叫卖。我在一个摊位前蹲下,仔细寻找有没有中意的货物。摊主并不热心,只是敷衍了事地介绍了两句便作罢。亚洲刺青多以动物或文字居多,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身上文着两条带鱼”。而在巴拿马,当地土著人的刺青多是一些规则的几何图案。类似于中国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上的花纹。
  刺青是何物?曾经看过一个说法,说刺青其实是原始人夸耀勇猛的一种手段。因为在没有悍马车的社会,人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威猛呢?通过狩猎等方式获得尊敬,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人总不能把动物皮天天披在身上吧。所以人们就开始采用另外一种类似于自残的方式来向众人表示:我很强壮,我不在乎这点小伤,不在乎体力体能的损失。
  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倾向于文身、吸烟等嗜好。而女人则通过饰物来夸张地体现自己的生育能力。说来是民俗,其实都是原始本能。
  我想买个动物木雕。当地木雕没有过多修饰,洋溢着粗犷的原始风味,造型都很奇特,我看中了一个鸟的木雕。鲜艳的羽毛和长长的尾巴,像金刚大鹦鹉。不过,体型也像金刚鹦鹉般巨大。巨大的体型无法携带回国,让我无奈地放弃了这只有漂亮尾羽的大鸟。
  当人处在一种文化中时,并不会因此感到文化的特异之处。反而是当人走进另一种文化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不同文化的冲击。那些给人感觉最深的冲击,就是原有文化的特质。
  我走在美国街道上时,会在恍惚中觉得,此地颇为熟悉。究其根本,多半是曾经在某个好莱坞大片中看过。但在巴拿马,所有的存在都提醒你,这里不是你熟悉的地方。刷着油漆的柱子,传闻中砍手抢手表的劫匪,还有这些赤裸着上身,无动于衷的卖货人。在他们眼中,我似乎能看到一份对丛林的渴望以及对目前生活的不甘。
  生意没做成,那摊主却也并不在乎。他只是懒洋洋地坐着,时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丛林。或许这正是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吧,那种不甘被美元所侵蚀,却又无力反抗的生活态度……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第22节:盛放活人心脏的石盘
 本图书由m(优乐美。“小果”)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m
  盛放活人心脏的石盘
  据说当年比干被妲己撺掇着纣王挖了心后,没死。
  他出了城,恍恍惚惚地走到一个卖空心菜的小贩面前,问:你的菜有心吗?
  小贩笑了,说:当然没有。
  比干又问:菜没心,能活。那人没心呢?
  小贩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
  于是比干倒地,立扑。
  小时候看封神看到这里,总是觉得身边阴森森甚是吓人。虽然知道小贩是妲己派去暗算比干的,但一想到有个人心口淌着血,胸腔里空空如也却还在路上走,就觉得不寒而栗。
  当时还觉得挖心实在是人世间刑罚至极致,着实恐怖。君不见那水泊梁山众好汉对待贪官污吏常常就是开膛破肚直取心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