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总裁论道 作者:秦朔 陆新之 吴晓波

陆新之(现代)
《总裁论道》
***************
*第一部分
***************
  当中国的一些学者盛赞西方尤其是美国富豪、企业家热心社会公益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企业家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西方企业文明的发展史,便会发觉,企业家行为的文化基础是何等重要。没有这种基础,类似中国当下的企业家认同危机就不可能根除。
---------------
秦朔:企业家认同,寻找新坐标(1)
---------------
  秦朔吴晓波陆新之
  上海
  秦朔
  一
  对中国企业界来说,《总裁论道》的出版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其一,本书中的作品都由企业家本人亲自挑选或认可,因而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其二,本书涵盖面宽广,41位企业家的文字,如群星闪烁,自然而然构成了一条光河,有着相当的代表性;其三,本书侧重于反映企业家的思考和灵魂性的东西,超越了“数目字”和“功劳簿”的记录方式,而呈现出更为深广幽邃的人文内涵。它使我们惊异地发现,在那些显赫的品牌名称和领袖职位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的群落,是思维激荡和心灵悸动的不息流淌。正是在这一点上,该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中国的企业家行为、体会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参考。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企业家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但是,在深层的社会心理中,企业家还是更多地被当作赚钱家或简单的物质经营者,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将企业家与“奸商”、“暴利”、“坑害”、“骗取”、“掠夺”等混为一谈的情势。在价值判断上,难道商业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政治的力量相比,就一定等而下之吗?如果我们先验地作出这样的判断,那恰恰是在降低我们对企业家的外在约束标准,而这对塑造企业家阶层的“内化的标准”又是毫无益处的——既然从血统开始他们已注定不高尚,他们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尚?
  当中国的一些学者盛赞西方尤其是美国富豪、企业家热心社会公益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企业家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西方企业文明的发展史,便会发觉,企业家行为的文化基础是何等重要。没有这种基础,类似中国当下的企业家认同危机就不可能根除。
  二
  我们知道,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改革,而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成果(马克斯·韦伯语)。按照加尔文的观点,“上帝要求基督徒在尘世取得成功,因为上帝的旨意就是根据他的圣诫来组织社会生活。”这就是说,上帝对人的要求是反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的,这样,日常的世俗活动就具有了宗教意义。将“上帝的旨意”和“世俗的要求”结合起来,“职业”的观念就产生了——“上帝应允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它的天职。”(马克斯·韦伯语)
  “天职”(calling)这一观念,是资本主义商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我们理解许多西方企业家的敬业与慈善行为的一把钥匙。天上的意,世间的职,承担职责在人间(因为你有创造财富的天赋,所以要毕其心力担当),积聚财富在天上(你只是穷人的信托人和上帝在人间的“财富管家”,积累财富不是为了一己,最终还要还给社会),这就是“天职”。以这样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就形成了新的财富观和企业观。
  首先,人们普遍热爱物质财富,并把努力挣钱致富视为一种美德。经由清教徒伦理导向的资本主义精神,其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靠合法手段多挣钱,而不乱花钱,诚实、节俭、信用,才是备受尊崇的商业伦理。
  其次,虽然在尘世里劳作就是尽“天职”的表现,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本能冲动的享受,最终是为了导向“上帝的荣耀”,因此,当积累起巨大财富后,还要善用财富,回馈社会。
  第三,因为努力挣钱致富是一种美德,所以做更大的生意、挣更多的钱,多多益善。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做更大的生意、挣更多的钱?那就是通过公司的形式、通过公司的经营管理来创造和积累财富,依赖于和平的交换机会来获利,依赖于持续的、理性的、自由劳动的组织来获利。
  个人会死,但公司可以不死。正是公司这一形式的出现,导致了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和大规模的发展。1909年,弗里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则》中阐述了他的信念——“合理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能够提高生产力”。德鲁克在评价泰勒时说:“由于他的出现,我们的手工生产效率以3%到4%的复率增加——一直增加到今天的50倍。这个成就,是现代世界繁荣的基础。”
---------------
秦朔:企业家认同,寻找新坐标(2)
---------------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社会的企业家行为,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是对机会高度敏感,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卡森),勇于创新(熊彼特)和“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奈特);从企业家作为“创办与经营企业的专门家”的角度,是充分利用管理和技术,充分发挥管理的才能;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价值伦理的角度,企业家行为完全符合“天职”的要求,本身即是世俗活动与神性价值的统一。企业家的上述作用决定了其地位的重要性,而地位的另一面则是他必须努力承担责任。
  三
  在中国,上述的逻辑则是相对缺失的。在历史上,商业力量和商人、企业家的地位一直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只是“末业”、“末民”),即使今天滚滚红尘中对企业家的一些追捧,也主要是和财富数字相连。我们似乎并不真正关心企业家对社会的深刻价值。
  缺乏对商业力量的尊重,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例如,为什么发明了四大发明的中国却无法诞生近代自然科学(“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在康乾时代依然是世界经济中心的中国(按照安古斯·麦迪森的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32.4%),其后却一蹶不振,迅速没落?深入的研究都证明,无论是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贫瘠,还是在经济实力上的没落,都与中国社会商业力量之不能独立发展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的欠发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李约瑟之谜”,李约瑟本人指出,近世科学之不能产生于中国,乃是由于“地理上、气候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4种阻力”。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秦朝以来,官僚士大夫专政阶段停留甚长,社会生产少有进展,造成商人阶级的没落。使中产阶级人民无由抬头,初期资本主义无由发展。而近世科学则与资本主义同将产生”。
  竺可桢先生在《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的论文中则分析道,一般人以为近世科学起源于伽利略、牛顿几个伟大杰出人才,实是大误。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欧工商业大为活跃。海洋中船只之驾驶,需要专门工程知识;贸易繁盛,金市不足应付,冶矿迅速发展,而开矿时又发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15世纪末,欧洲已有16种机器用于矿中去水。航行发达,望远镜与罗盘针之制造日趋于精密。经纬之测定,又要天文知识。到1660年左右,英国有一班学者,专门为了好奇心所驱使,来集会讨论研究一切事物,自宇宙以迄虫鱼。这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起头。英国皇家学会之所以成立于17世纪中叶,亦非偶然之事。因当时富商巨贾之特兴,造成了一个有闲阶级,时常往来旅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孜孜为利,而是为求知心所驱使。这实在是近世科学之开端。
  而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个时代可以奖励工商业的发达,初期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产阶级能起而与专制封建势力相抗衡,如同16、 17世纪欧洲新兴势力之与封建宗教相奋斗呢?”竺可桢认为,只有在战国到西汉中叶一个时期有此可能性,这个时期亦是中国思想史、科学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商业尚未发达,当时帝王并不感觉到商人夺取政权的威胁,所以《左传》有“务材顺农,通商惠工”之说;《国语》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之语,农工商尚不分厚薄高下。商鞅以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之论勃兴,汉初工商业长足之进步后,贾谊、董仲舒主张严厉裁抑商人,汉武帝更厉行多种抑商政策,例如将当时最大的私人企业,盐和铁收归国营。由于将经商看作“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之事,所以抑制商业发展就成为历代帝王的基本思想。“农业社会势力大,求知之心不能发达,而科学思想亦无以发展。”这就是竺可桢最后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中国会迅速衰落的问题,马克斯·韦伯曾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作为鼓舞力量”,而以顾准为代表的中国知识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集权主义、专制主义传统阻滞了近代化的过程,在大一统的王权政治框架下,产生不了基于西方城邦民主、民间自治、个性独立之上的经济形态。
---------------
秦朔:企业家认同,寻找新坐标(3)
---------------
  从费正清到杨小凯、袁伟时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末的中国,政府垄断了一切大规模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企业、大型工商业。技术发明、盐、铁、火柴等大型生产活动不可能在没有与官府的特殊关系及批准和监护下发展起来。政府不仅利用盐业官营、官窑、皇家织造与民争利,而且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业财产的特权从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处索取各种利益。由于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而市场狭小,分工无法深化,生产力不可能提高。
  在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近来有不少学者力图弘扬中国历史上的商业精神与管理文化,从诸子百家到晋商徽商。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答案本来不言自明,那就是以给予创业者以创业机会、鼓励企业家创新行为为特征的制度变迁。而在我们的历史上,这种制度变迁从未发生过。我们始终应该记住,在整个封建历史上,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一直由国家经营和控制,由此产生的大宗工商利润绝大部分都被用于行政、军事开支,甚至被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府挥霍浪费,而没有变成发展工商业的资本。私营工商业一直被官府控制,商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依附权贵,与官府搞好关系,得到庇护。“朝里有人好发财”,但正如清朝大盐商江春所说:“奴才即使有金山银山,只需皇上一声口谕,便可名正言顺的拿过来,无须屈身说是赏借。”因此他们即使有了资本积累,也要捐官买爵、兴建牌坊,断然不会谋求可持续的投入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官府对自由经济的控制与重本抑末、轻商贱商的风气互为表里,使得商人和企业家没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没有持续发挥其创造力的制度保障。这样的话,纵使一国的经济曾经繁荣,却如高楼屹立沙滩,其衰落看似突然,实则必然。
  无论是借鉴外部的经验,还是审视自身的历史教训,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看轻商业的价值,贬损企业家的作用。可是,直到今天,那种站在权力立场教训企业家的声音,那种将企业家创造的商业价值和财富看作和社会无关的“私利”而仇视和讨伐的声音,还是如同幽灵般会经常出现。在“集体无意识”中,企业家似乎是一种外于我们的“异化力量”。
  四
  中国经济的未来系于中国企业的价值,中国企业的未来系于中国企业家的精神、能力与实践。
  抚今思昔,后顾前瞻,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中国企业家的深层次价值基础。
  利中有义。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看待商业的力量,理直气壮地阐述企业家的作用。同时,我们要正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并以更高的标准审视企业家如何担当他们的社会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语境中实践他们的“天职”。
  我们呼唤,只有建构在负责任的企业家行为基础上的商业活动,才是文明的活动。没有文明的商业,就没有文明和谐的社会。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
吴晓波:主编寄语
---------------
  吴晓波
  在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看来,现代商业精神的核心是矛盾的。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为了生存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必须赚钱,赚钱就必须投身商业,商业的成功让人富足却又开始陷入迷惘。在他看来企业家的人生充满了悖论,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没有温度、没有感情、扁平而圆润,但是一沾染上人的思考便会变得暧昧而癫狂起来。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悖论,无非企业家们因为角色的显赫和鲜亮而显得更为凸出一点而已。在一个商业日渐成为主流的时代,企业家对生命、社会的思考已经成为所有公众不得不聆听的声音。
  在一向缺乏现代商业精神的中国,企业家的生命体验和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从来没有被认真地关注过。他们从来被视为“物质化的族群”,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惜血腥地积累,他们似乎没有情感、没有血肉,在任何一个场合下,他们说出来的话都可以用公式推演、用钢铁打造。很显然,这是一些极深的误读,被彻底物质化的企业家形象让这个族群始终游离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航线之外。
  我们此次编选本书,其动机便是为了原始展现中国企业家的感性面和思考面。所以在文章的选择中,我们更多地选用了与人生感悟和社会历练更贴近的那部分,而忍痛放弃了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文本。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也可能在日后将未选入的那部分以其他的形式加以编选出版。
  陆新之为编选本书,多方联络、收集,工作至为细致。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又请著名财经传媒人何力、秦朔、牛文文等审校补充,力求避免遗珠之憾。目前呈现出来的文本,基本上收集了自1984年以来中国企业家的经典文章,其中不少文字已经流传甚广,堪称经典,也有一些是首次印刷成文。当这些文本以集群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大抵会对中国企业家有一个更惊奇、更全面的了解。
  主编寄语(2)
  2005年9月
---------------
陆新之:企业家文章的标本价值(1)
---------------
  主编寄语(3)
  2005年春天开始,我一直忙于编辑这本有关20年来中国企业家文章的选本。
  “一个时代的问题,将由铁和血来解决,不靠演说或议案。”这是俾斯麦这位“铁血首相”的名言。一般总以为,他是一个冥顽不灵的武力至上者,殊不知他其实一样熟悉动人言辞的翻云覆雨之道。我们并非怀疑企业管理者们写作这些文章时候的动机,但是,在阅读上千篇更像是他们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灌输传播自己想法的文本之后,多少会产生一些审美疲劳。所幸的是,我还能找到近百篇具有生活和个性气息,围绕着人文和感受而展开的文章,虽然比起我和我的朋友们期待的数字和质量,还有一些距离,但是总算可以让我们完成这个看上去有点太理想的构思。
  “对人生来说,20年是一代人的时间。对于商业研究者来说,20年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年份。”这段话是“狂热”沉迷于中国企业研究的本书编者之一吴晓波经常强调的。
  过去20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向真正的商业社会转型,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造就一大批类似IBM和GE这种级别的公司,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将成为中国社会在21世纪的重要愿景。
  但是现实却每每难以令人如愿。虽然中国经济常常被称作增长奇迹,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依旧并不乐观。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的生命非常短暂。有研究称,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仅仅3到5年,大量民营企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走向没落,更多的则连创业期都没有熬过,中途夭折。生命如此之短,这与中国企业管理落后有直接关系,更和企业的首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缺陷密不可分。
  这几年,在经管书籍迅速升温之下,不少企业家都能够头头是道地谈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回馈社会的长期使命”和“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实际做法之中,能够体现上述思路的管理者还不是很多。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转型阶段的成功探索者,中国的企业家们身上存在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们显然是那一代人中几乎最勇敢、几乎最精明的,遇上了几乎最好的机遇,他们把握住了社会变迁的潮流,提升了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他们之中有相当一批人,具有恐怕自身也难以完全驾驭的扩张本能,他们往往凭借对商业游戏规则的熟悉,利用社会规则的漏洞,在灰色地带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财富。
  主编寄语(3)企业家文章的标本价值
  事实上,商业就是竞争,它能挖掘出我们最好的东西,可有时也会让人性的丑恶在瞬间膨胀。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曾经在某些方面打破过某些规则,有时候对规则的破坏让世界获得了加速度的进步,而更多的时候,它也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有人问我:你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没有诀窍,我知道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所有的概念、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内在的缺陷,我就力图去找到这些缺口或弱点。”这一段话是乔治·索罗斯的自述,用来形容目前的企业家同样适用。
  星战前传第3部《RevengeoftheSith》,是星战系列6部电影中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部。因为在这一部中,星系帝国的平衡终于被打破,黑暗势力占据了上风。天行者阿纳金,在众多星战迷苦苦等待了20多年以后,不负众望地投向黑暗。
  西方电影中相当喜欢运用这样的元素,黑暗的势力无处不在地引诱着一个人的内心,如阿纳金由光明力量栽培长大,却只需要小小的谎言,轻轻的推动,不知不觉中便开始脱离光明的控制。
  同时,现在的企业,已经强大到了一个令人目眩的程度,比尔·盖茨一个人的财富比富有的美国40%的个人收入的总和还多,而每一年在美国金融家赫伯特位于爱达华州太阳谷的牧场中聚会的商界名流掌控的公司财富比世界上前7名之后所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现代学者们认为与其说这些太阳谷聚会的座上宾是商业游戏的主宰者,不如说是他们的公司在进行着这场游戏。这些庞大企业的经济权力和影响深远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非凡成就把商业社会的价值取向铭刻在人们的集体意识当中。
---------------
陆新之:企业家文章的标本价值(2)
---------------
  虽然中国的企业家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控制资源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显然正在以一种不易觉察但是又迅猛的速度蔓延。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人文以及历史的思考和沉淀,就变为极其具有研究价值的标本了。
  李嘉诚每年一两次在长江商学院对着学生们的演讲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去年在“奉献的艺术”主题下,他用现代人的语境去分析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人士:
  “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又深刻体会到世间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嫉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他归纳的范蠡的性格,是不是我们今天时常见到的在胡润或者福布斯富豪榜上面出现的这一群人的神似的写照?
  当然,我无意夸大,企业家们是否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实际上,在很多企业进入10年、15年乃至20年的周年庆典的时候,他们都开始忙于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出版企业专著或者老总名言录,乐于争取受尊敬公司和企业公民等5年前10年前无人知悉的称号。我相信,这些看起来还有点生硬和笨拙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赢取一点媒体的注意力。本质上这些能够存活和发展得不错的企业,都已经有危机意识,明白在可见的未来企业需要这些元素才能维持更长久的发展。
  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财经媒体的重要位置,为什么他们说的似乎大同小异的一些企业做法和管理思想会经常被不同领域的管理者们时常提及。因为商业社会需要有成功的企业案例和正面的人物标本。某种意义上,这些企业家就是他们同时代人经验积淀的符号,是一种具体的精神体现。
  当然,李嘉诚也在演讲之中推崇美国伟人富兰克林的13个人生信条——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
  我不知道李嘉诚是否做到了这些,但是我赞赏他的期许:
  “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但愿有更多的企业家也能够这样去做。
***************
*第二部分
***************
  大多数男人本质是野生动物,渴望在社会上厮杀竞争;大多数女人本质是家生动物,想把男人拴在家里也当成属于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结果经常是家庭悲剧。  ——吴士宏
---------------
人生之旅篇:丁磊(1)
---------------
  人生之旅篇乞讨者放弃自己的尊严,博取路人的同情获得施舍;而流浪者则是维护自己最低限度的尊严,过着无拘无束无所求的寡淡而又艰辛的生活,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
  ——王石
  富裕不是西方的专利。
  ——任正非
  大多数男人本质是野生动物,渴望在社会上厮杀竞争;大多数女人本质是家生动物,想把男人拴在家里也当成属于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结果经常是家庭悲剧。
  ——吴士宏
  作者简介:丁磊,1971年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1995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年于广州飞捷公司任职,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持有大量网易股份,现在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
  “冒险”,这个在创业者身上,在任何一个企业人身上,都会看得到的。——丁磊
  激情少年的心路
  打从今天迈进交大校门的时候,看到有上千位的学生,我非常感动,我感觉好像回到10年前的校园,感觉自己在大二的时候每一次听老师从海外回来讲留学的经验,求学的过程,给我一次次的鼓励和冲击。我觉得过去的两年也许可以代表我在人生的足迹上写下的一段,但我觉得,过去的两年也好,三年也好,都是非常的短暂;包括网易公司本身也是非常的短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取得成功,成功来自于什么;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中学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回过头去看过去的15年、10年、5年,每一步,人生给我的机会好像都很多,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同样很辛苦。
  我现在碰到许多的大学生问我毕业以后怎样取得成功,我自己很遗憾,我在考大学的时候曾经想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填这个专业是否一定能录取,所以我随便填了一个通信工程;然后,1989年考完大学的时候,我远远不知道地图上四川的成都和浙江的宁波有多远的距离。但我想在座的各位应有四川的学生,领略过坐火车的滋味,大概需要72小时。
  所以,有一天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我坐上火车的时候,我下来的4年就开始怕这个火车,因为,每一次(坐火车)都很拥挤,每一次都很难买票。但是,当我到了学校以后,我想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考上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它带给你现在这样的状态,就没有别的选择。你不如读下去,而且我读的是微波通信,它很难读,里面尽是一些看不懂的东西。不过,我没有放弃,我在大学里面一直辅修计算机。大学第一年带给我的生活很精彩,也很充实。每一天,我都去上课,我很认真地去上课,我每一天都去听课,这个,大家也许会笑,你读书,每一天去听课,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但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到第七个学期,每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一律不去上!但还要争取一定不要被点名点到!
  我觉得第一个带给我的困惑是,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你才会,第二个困惑是这么多的学生,7点半起床以后,8点去上课,很多人眼睛还没睁开,这样听课是不是一定有效率?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所以我毅然决定,我一定要第二堂开始上课,9点钟开始上课,这样才正常一些,我觉得在这里我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我没有听第一堂课,然后我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我会很努力地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我会很努力地去想老师想给我传达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后来很快,我掌握了一种技巧,我觉得这种技巧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技巧,我就看一门功课,可以不听别人讲的,完全看书本写的,而且我可以在两个礼拜到三个礼拜的时间内掌握一门课。
  我后来在接触到Internet的时候,才知道这种技巧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的底层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地告诉你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每天去网上找,打入各种各样的关键字去找,说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把这些打印出来,放在脑袋里去组合,去搅拌。
  所以,我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在大学4年学到的,同在座各位一样,是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我现在看书很快,我一般都从后面往前面看,不从前面往后面看,看后面的关键字,我看不懂的,再到前面去看这个描述。Internet在1995年的时候进入中国,我当时刚好在宁波,看到Internet进入中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但是,我周围的许许多多同事同我一样看到机会的存在,但到今天为止只有我一个人出来做互联网,我想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在人的一生中,会看到很多的机会。我看到过一本书,是写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叫Moris Zhang,张仲谋,这个人是在80年代的时候,被中国台湾地区的政府高层请到台湾去做集成电路;今天我们去看台湾这个小岛,它有很成熟的IC技术能力,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晶院代工企业,就是说你给它图纸,它可以生产出来,那完全和这个人分不开的。
---------------
人生之旅篇:丁磊(2)
---------------
  他在他的自传中写到在青年的时候,他看到IC的发明,喝咖啡的时候,别人跟他讲,然后发明了集成电路。也就是把一个二极管和三极管加在一起,然后放在纸上,以后分装就发展成了集成电路。那当初,我们也是这样,当我们看到BBS的时候,我们就想到Internet就要进入中国。我记得跟很多人说一起跟我出来搞互联网公司,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赚钱,我也不知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一个现在可以说是许多人向往的银行企业,我却离开,辞掉我自己的职位,在那时候叫“下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广州。
  后来,我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去广州,不去北京和上海?我那个时候跟他们讲一个故事,说我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广州人和上海人,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较,他说如果广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100块钱,然后去做生意,那上海人用50块钱作家用,另外50块钱去开公司;而广州人会再向同学借100块钱去开公司。
  当时我跟大家一样,我是个很胆小的人,包括我离开宁波的电信局,都有点依依不舍,我父母给我很大的压力,你为什么要离开,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然后做一个别人都不理解的东西?我说我还是要去南方去看一看,因为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因为一个人事业要成功,他要善于接受挑战,去,用不好的词汇来讲,“冒险”,这个在创业者身上,在任何一个企业人身上,都会看得到的。
---------------
人生之旅篇:王石(1)
---------------
  作者简介:王石,生于1951年,广西柳州人。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后专任董事长。
  “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最尊敬的士兵是雷锋。”——王石
  漫游西点
  4月9日下午16:40从拉斯维加斯飞纽约。近10日零点飞抵纽约。接机的司机是位移民美国多年的马来西亚华侨,告之:已将芝加哥飞来的肖莉、从旧金山飞来的冯仑、金曦安排住进希尔顿酒店。待老王和周彤安顿下来已经是凌晨两点。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要早起参观美国陆军军官学院(简称:西点军校)。
  为什么选择参观西点?
  因为喜欢军事史、因为曾是军人,早想参观曾培养过罗伯特李、巴顿、艾森豪威尔等名将的西点学校;更现实的是:西点的毕业生在美国商界同样叱咤风云,使人想探个究竟。
  万通董事会主席冯仑也对西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说起缘由:“一次同几个台湾朋友聚会。正聊天,进来一位年轻人,器宇轩昂,与众不同,一经交谈,思维敏捷,逻辑缜密,被告之是南怀瑾的儿子,正就读西点军校。据介绍:报考生必须有美国国会两名议员的推荐函,考试录取率只有5%。每年经严格挑选的1200名新学员还不能保证顺利毕业。西点实行全程淘汰制,到第4年最后学期,学员只剩下70%。他们是怎样培养人才的?”
  趁两个人同时在美国公干的机会,约好相聚纽约,一起参观西点。
  曼哈顿还没苏醒,车子已经出发。行驶在去西点的高速公路上。同行的有万科的肖莉、周彤,万通的冯仑、金曦,还有在华尔街做融资顾问的陈平。坐在面包车后排座的老王正小心翼翼地用英文念讲演稿,为下午的演讲做准备。“大声念,一定要大声念!否则老美会认为你没自信心。声调准不准没关系。肖莉、金曦,你们两个轮流给王总领读,这叫强制性语言适应训练。”下午4时,老王要在费城沃顿商学院举行讲演。用英文讲演,老王还是第一次。随着时间的临近,越发感到嗓眼发痒、舌头发僵。
  8时30分接近西点镇,乘坐的面包车被设置路障的宪兵拦截住,问明原由后被指引到西点小镇上的军校对外联络处。这是一座幽静、朴实的小镇。一行6人是当天的第一批游客。我们先接受宪兵的安全检查,然后,由文职人员不紧不慢地进行身份验证、证件登记。
  创建于1802年的西点军校位于纽约西北70公里处的西点镇,占地面积6000公顷,曾允许外来人自由进出,每年前来参观的超过300万。游客可以观赏大操场上的操练,游览军事博物馆,可以和学员交谈,也可以照相,完全开放。但“9·11”事件之后,校方严格限制参观时间、人数、路线。
  9时开始参观,趁还有20分钟的时间在纪念品商店选购了一顶标有纪念西点200年标志的运动帽、一件前胸绣有西点校徽的套头运动衣。
  参观是由观看一部短片开始。画面:陈旧的黑白片上略有抖动的学员阅兵、机械的整齐跨步,彩色现代的学员阅兵式,整齐的步伐;话外音:责任、国家、荣誉——西点永远的校训……
  在200年里西点培育出4000名将军,为美军、美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南北战争中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二次大战中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远东盟军和侵朝总司令麦克阿瑟、继任者李奇微、克拉克,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及海湾战争联军总司令施瓦茨科夫;还有西点人引以为豪的美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潘兴、布莱德雷、巴顿、阿诺德、史迪威、魏德迈。
  令老王崇拜的巴顿将军只是西点培育出的璀璨将星中的一员。巴顿将军在西点学习期间曾留级一年,学习了5年。成名后回学校讲演被问及多留校一年的原因,巴顿将军这样回答:第4年该毕业时,教员还没告诉走出校门的路线,迷了路。
  西点的模式与方法
  看过短片,6位游客乘坐一辆绿颜色的大巴,陪同的解说员是位个头不高、卷曲短发的中年白人女性。大巴转了两个弯道,开进了没有围墙的校区。整个校区傍依在宽阔的哈德逊河一个河湾的一侧。巨大的城堡式建筑呈现眼前。导游指着教学楼前面的大操场,开始讲解说:“你们看到那几座俯视阅兵场的塑像了吗?中间是乔治·华盛顿将军,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和塞耶挺立两侧。”
---------------
人生之旅篇:王石(2)
---------------
  “塞耶何许人?”
  “西尔沃纳斯·塞耶:1810年西点毕业生,第一位全职西点校长(1817~1833年),也是西点历史上任职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西点建起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图书馆。塞耶建立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西点军校的一些课程中实行。塞耶所完善的西点教学体系在1846年美墨战争中第一次经受了考验。战争期间,西点毕业生脱颖而出,共有523名西点生参加了这场战争,其中452人被认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出色。”说到西点的历史人物,解说员倒背如流,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再看那座方正营房的屋顶。看到什么?大写的字母:打败海军!哈哈哈……”爽朗的笑声,“每年西点都要和海军军官学校进行橄榄球对抗赛,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关乎西点、陆军的荣誉。旁边那座屋顶上的口号是:击垮空军!哈哈哈……”
  大巴的车窗是全封闭的,不能开窗拍照简直受不了,“什么时候能下车转转呢?”
  大巴总算在一座建筑前停了下来。从建筑形状看,是教堂。这座能容纳2000人的教堂是校区5座教堂中规模最大的,靠前排的左侧一排的座椅前摆放着一根超大的、没有点燃的蜡烛,其座位被用绳索拦隔。解说员解释:那是为战场上失踪的西点毕业生预留的。靠前排右侧的一排椅子的临廊道的扶手上整齐地镶贴着一溜铜牌,上面刻着历任校长的名字,是现任校长参加礼拜的专座。中国游人还获知:西点军校曾明文规定,学员必须有宗教信仰。前两年联邦法院判定西点的规定不符合宪法“信仰自由”的精神,属违宪行为。“校方已经修订规定,不再要求学员一定信教。西点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变革。”
  “听说西点有中国士兵雷锋的塑像?”
  “在校方发放的学习手册上印有中国士兵雷锋的名言,号召学员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一位学员在毕业论文里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最尊敬的士兵是雷锋。’在中国军队提倡的军人精神也适合美国军人。西点的开放学习系统一直吸收其他国家军队形成的优点。现任校长兰诺克斯中将30年前就选修过汉语,校方还聘请来自中国的老师授课,也派学员到中国学习汉语。在西点全部7门语言中,选修汉语的比例最高。”
  老王心里想:西点的汉语热,同把中国作为21世纪的假想敌之一不无关系吧。但无论如何,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西点强调德育教育和培养人的方法,同30年前老王在部队接受的方法和引导手段何其相似。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团队精神,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等。
  大巴在远离教学区的大操场停下来。中国游人同热情洋溢的讲解员合影留念。已经转悠将近一个小时,虽没看到一个学员或教员的身影,无形中却感到一种张力,一种既刻板正统、又灵活创新,既严格规范、又不拘一格的相辅相成的张力。这种张力使建校200年的西点仍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又把这些人才培养成军队、国家的栋梁之材……
  11点钟离开西点。去费城的高速公路上。“王总,发挥雷锋‘钉子精神’继续念英语吧。哈哈……”坐在前排陈平的笑声,使人想到刚刚分手的讲解员。
  记得我1997年路过京都时,新火车站正在兴建……半夜独自一人观看街头爵士乐演奏打发时间,年轻号手的吹奏高亢悲凄……——王石
  日本行
  水户的枫叶泛红了
  10月28日12点,我们一行10人从深圳总部出发,乘中巴直达广州机场,同广日电梯的潘总汇合。广日电梯是万科的设备战略供应商之一,此次日本考察的前半段即由其投资方之一——日立制作所安排。日立制作所是一家几乎无所不包的制造商,产品上至卫星、原子能发电设备,下至高速机车、普通家电,曾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6,2001年排第32位,独立于日本9大综合商社之外,以技术创新见长,目前在世界机电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3,排名在索尼、松下之前,是很值得学习的厂家。
  广州白云机场国际候机厅乱哄哄的,人满为患,哪像华南大都会的国际机场?倒使人联想起反战片中美国从南越撤兵的景象。
---------------
人生之旅篇:王石(3)
---------------
  乘17点40分的日航航班,抵东京成田已是当地时间21点。日本手机制式和中国大陆不同,潘总特意准备了一部日式手机,很有心啊。
  入住水户市的宾馆时,已是零点。第二天7点半起床,趁早饭前的半个小时溜到宾馆外的村舍拍照。空气爽朗,阳光妩媚,枫叶泛红了。
  10点钟,我们抵达日立水户电梯厂。红白相间的电梯试验塔格外醒目。工厂的职员夹道欢迎,熟悉的礼节:鞠躬、鼓掌。我们也边走边鞠躬,进了办公楼……
  主人介绍产品时极端认真,还开放了楼宇智能开发实验室给中国客人参观。中国客人也问得详细认真。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到日本考察,其中也有工厂参观项目,花园式的环境、机器人控制的流水线、严格的管理、勤奋的员工,一切是那么新奇。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向日本企业学习,还向香港地区、新加坡、欧美的企业学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被武装起来。如今听着楼宇智能管理方面的介绍,万科的同仁都感到很熟悉,感觉不再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国的企业在进步。
  人生之旅篇
  酒逢知己到东京
  5点钟乘车,晚7点抵繁华喧嚣的东京。潘总宴请日餐,席地而坐,啤酒清酒频频举杯,把盏甚欢。说来奇怪,我同潘总打十几年交道了,却是第一次一起喝酒。平时很少联络,有什么事只是一个电话就搞定,心有灵犀。
  说来我们是同龄人,50年代记事,经历文革,所受教育、志向、追求、理想异曲同工,都有做一番事业的抱负,都经历过生活的磨练,能严以律己,不在乎一时得失,更看重长远的成绩。20年时间里,珠江三角洲企业界多少英雄豪杰轰轰烈烈兴起,又悄无声息衰落,而由潘总领军的广州日立事业蒸蒸日上,万科也正步入发展高速路。相逢何必曾相识,来,再干一杯!
  周末到京都还穿西装吗?
  欢迎标语、门口恭候、弯腰鞠躬、交换名片……在这种程式化的礼节氛围中,应景的做派是系领带着深色西装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早上8点10分出门,到日立制作所总部参加“BHS系统专题研讨”,然后是BHS会所工作午餐会,接着又是BHS总部全国楼宇电梯智能管理中心现场观摩研讨会。我趁晚上正规宴请之前还去了趟神田街建筑专卖书店。
  明天参观不动产项目,可以不着西装了吧?日立制作所的安排是这样的:(1)东京国际会议中心/新丸之内大厦/PCCW大厦;(2)汐留再开发区;(3)浜离宫;(4)惠比寿再开发区;(5)原宿地区。马不停蹄啊!
  后天,11月1日,小傅将加入我们的行列,并将他自己的想法糅进考察日程:(1)幕张副都心;(2)葛西临海公园水族馆;(3)临海副都心;(4)横滨MM21地区/横滨新客运码头/仓库群改造。一天安排如此多的项目,整个一填鸭式。
  这次到东京时还特别交代小傅:“博物馆!”“放心吧,轻松愉快的活动都安排在星期六:佐川艺术博物馆、美秀美术馆、大阪千里住宅公园,但还安排了一个考察项目:京都火车站。”记得我1997年路过京都时,新火车站正在兴建,在临时工棚里买去奈良的火车票还要等两个小时。半夜独自一人观看街头爵士乐演奏打发时间,年轻号手的吹奏高亢悲凄……
  一早爬起来,乘电梯到最高层,通过防火走道,来到酒店大厦的平台,俯瞰东京市区。哎哟,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多新建筑?
  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东京市区地价持续下跌,反而促使了老市区的地产蓬勃发展。新大楼一座接一座,真不敢相信是经济萎靡期规划兴建的。高大的塔吊在工地上空紧张作业,除了中国,只有柏林才能看到这么多建筑塔吊啊……
  码头客运站的赞叹
  11月1日,周末,雨。
  雨中气温骤降,在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就浑身发冷,强烈要求午餐改为热酱汤面——原来为了节省时间,安排途中只吃面团。午餐后驱车往另一个填海开发区临海副都心,考察研发中心、大学村、未来馆。然后又马不停蹄驱车一个半小时到横滨,参观码头仓库改造项目、新客运站。
  今天的兴奋点是码头客运站,这个项目由两位不知名的外国设计师的方案中标。两层体积庞大的建筑物同海、陆浑然一体,就像一座临海的长着青草的浅丘。打伞,沿着细木条铺就的盖顶(或斜坡,随便你认为它是什么),不觉中已走到弧面的屋顶,犹如踩在硕大鲸鱼的背脊。如此设计,令中国游客感叹不已!
---------------
人生之旅篇:王石(4)
---------------
  在客运码头纪念品店里,老王买了顶船长帽,南京公司长征买了顶水手帽,返回巴士后大家轮流试戴。此次考察的带队团长张力摆出pose,海军士官帽一戴,笑翻一片……
  欢声笑语中我们来到横滨新干线车站,乘18点09分的高速列车往京都,在火车上分发中午留下的饭团。
  请贝大师签字
  11月2日,忽阴忽晴。
  我住的房间在酒店10楼。早晨起来,打开窗户拍摄东方日出,5分钟后电话响了,一个男子唔里哇啦地说日语,我告诉他听不懂日文,电话里改成英语问:“是不是打开窗户了?”是啊。“没有特殊情况请不要打开窗户。”乖乖,检测系统也太厉害了!
  早饭后参观京都火车站综合楼。记得5年前我只身游京都,当时正在建火车站综合楼,购买车票得在路对面的临时简陋工棚里。如今置身这集酒店、购物中心、休闲场所于一体的建筑物里,倍感亲切。这是座超体量的建筑物,玻璃和钢材构成,里面方方正正,细部丰富不零碎,严整而富有变化,充分显示出设计师的娴熟手法。据小傅介绍,在传统古城里花费100亿人民币(折合)建这么个庞然大物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招来很多反对意见。而设计者表示:你们批评得都对,但孩子们喜欢是最重要的。
  乘中巴到滋贺县参观贝聿铭大师设计的美秀艺术馆。红黄绿成为秋季山间的主色调,阳光从浓云的缝隙挤射下来,红色枫叶分外妖娆。美术馆正举办开馆5周年的庆典活动,小广场摆放着一排排鼓,吸引嘉宾、记者和游客。游客并不多,一位身着和服的妇女分外引人注目,她正和一位慈祥的长者交谈着什么。我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位长者就是参加开馆5周年活动的贝聿铭先生。发现贝老先生后,几位建筑师都兴奋起来,长征反应快,到礼品店买了本贝聿铭精装书,等机会请大师签名留念。准备的台词是这样的:我是中国来的建筑师,能见到贝老非常荣幸,特意买了这本书请您……
  关西安藤忠雄物语
  临海宾馆是一座35层建筑。清早7点钟爬起来,走防火通道,转弯抹角上到顶层平台,放眼濑户海,一片湛蓝湛蓝,海风劲吹,海鸥逐浪,镜头对准阳光下的城市,喀嚓、喀嚓……不曾想打开防火门后,报警系统启动,老王被两位保安人员请回了大厦。
  11月3日是日本文化日,兵库县立艺术馆正举办凡高画展,我们一行关注的却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艺术馆建筑物本身。老王喜欢印象画派的作品,没理由错过欣赏凡高作品的机会,试图安排一个小时来参观画展,但又不得不放弃:参观画展的市民排成的长龙延续有一公里,没有两个小时根本进不了展馆。阳光灿烂,素混凝土、玻璃、镀锌钢构成的展览馆浑成一体,简洁庄重淡雅,光影效果强烈。还有临海公园,清一色素混凝土建筑雕塑,令人对素混凝土建筑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去淡路岛梦舞台的高速公路上,小傅手持话筒讲解安藤忠雄和他的作品:安藤,大阪人,自幼家庭贫苦,喜欢建筑,于是买建筑书籍来自学。60年代流浪到欧洲考察建筑,没有钱,也没有关系,寻找想看的建筑作品要费更多的精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历,相对一般建筑师,安藤对考察的建筑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拳击技能的安藤参加拳击赛挣钱,维持自己学习建筑所需,为了建筑近乎疯狂。安藤的身体很壮,属于力量型,他对欧洲建筑的理解也是力量型。而代表力量的是欧洲古典传统建材:石头,日本的建筑材料却是木材。安藤进行设计一开始就运用清水混凝土,但空间布局却仍是日本式的。国际上最先使用素混凝土的是科布西埃,也曾引起流行。但只设计素混凝土建筑,并把素混凝土运用到极致的是安藤。他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获得1972年日本建筑大赏,一举确立其在建筑界的地位。
  关西一带有许多安藤的作品,世界范围也不少见其作品,比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艺术馆,设计手法风格同兵库县立艺术馆异曲同工。安藤对素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极其严格,德州艺术馆的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一次一次返工。安藤几次在日本美国间往返指导施工,他发现,质量达不到标准,除了施工技术外,还有气候原因。德州的气候比日本干燥,气温变化也大,混凝土却只有在湿润环境中才能充分体现它的特质:手摸着光滑的表面,质感像丝绸,随着温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对建材如此的理解和运用,确实令人佩服(吴志群说,安藤对素混凝土建筑材料的理解和运用是很独特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海明威风格)。
---------------
人生之旅篇:王石(5)
---------------
  黑暗中,你看到了什么?
  高松,香川县府所在地。丹下健三1958年设计的县府办公楼是座典型的素混凝土建筑,现在看来仍很经典,可惜相邻的新县府大楼却不伦不类,是丹下健三儿子主持设计的作品(小傅语:几代人同时做建筑师的不多,又都成功的就更少了)。
  强冷空气入侵,海浪冲击着防波大堤,排山倒海。乘渡船横穿海峡抵直岛,我们一行在小渔村一栋形似谷仓的建筑物前驻足。
  说类似谷仓是因为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侧门,大伙鱼贯进入一条狭窄通道,终端是块透光的磨砂玻璃屏风,竹子光影随风摇曳。通道中间位置的右侧是进口,拐进去,一道隔板屏蔽,左右两边有通道进入房间,却即刻伸手不见五指。我心头一紧,本能地双臂张开,右手扶着木质墙壁,左手伸向正前方,摸索着往前挪步,心想就这么蹭也蹭出去了。黑暗中听到呼叫同伴的声音,汉语,也有咕噜噜的日语,要是摸着日本游客的肩膀会不自在呀!
  这间房子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作品,名叫南寺。进房间之前,小傅神秘地笑笑说:进去需要15分钟。
  在黑暗中摸索15分钟有什么意义?我心里犯嘀咕,稍微加快挪动的步子,似乎眼前有处亮光,非常微弱,也许是幻觉,但摸着墙壁往前走总不会出大的差错。那些大声招呼的声音变小了,都在窃窃私语。我的脚踢到一个硬物,是条凳,凳子坐有人。摸索空位坐下来定下神,继续往前挪步,摸索到墙壁拐角,心里有数了,再过一个拐角就可以摸到进口的门。黑暗中看到进口处透进的光线时,也就花了10分钟,我没有任何留恋地顺门走出,眼睛一下很难适应突然的亮光。
  走出门口时,把门的一位中年日本人冲我比划着,讲着日语。听不懂,但日本人却很执着,边说边比划着,没有让我走出房间的意思。噢,这位日本人希望我再返回房间……
  返回黑匣子,逆时针再走第二圈。发现右上角有微弱的光,我猜想应该是哪位游客的微型手电筒发出的弱光。但那亮光并不移动,定睛辨认,是两盏发出微弱红光的壁灯,咦,刚才怎么没有发现?黑暗中身后传来声音:我看到你了,王总。是张力的声音。扭回头,什么也看不到,冲着声音摸过去,碰到了肩膀……呵呵,别乱摸呀。感觉周围的人都能看到我,可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呢?朦朦胧胧,眼前似乎有层雾气在扩散,扩散,周围的人影渐渐显现,就像梦幻记忆中晃动的魅影;充满飘动雾气的房间的轮廓也渐显出来。太奇妙了!
  老王最后一个走出房间。小傅此时正在解释:我也是第一次参观这栋建筑,应该说这是艺术品。介绍中说,在里面必须呆10分钟才能看出名堂,我还不大相信,亲身进去了才能感受到!这是安藤同一位英国光影艺术家合作的建筑设计,光的部分是由英国艺术家完成的,这位艺术家专门进行这种创作。人眼对微弱光线有个适应过程,这里的设计使得人眼的延时是最长的。作品创作时,有人质疑:延时10分钟才有辨别能力,游客有这个耐心吗?安藤回答:能不辞劳苦到这个小岛上的人绝不是一般的游客,10分钟的耐心不是问题……
  安藤想说明什么呢?老王猜想:现代人对周边变化的实物视而不见,不是视力不好,而是太浮躁了,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啊。
  大阪物语
  从四国到大阪,在人工岛机场送走我们一行中的10人,其他人入住宾馆时已是16点30分。
  小傅、小虞、老王3人去参观原广司设计的新梅田塔(摩天大楼)。大楼顶端的瞭望平台上,700万人口的大阪城一览无遗,甚至能清晰看到濑户海的穿峡大桥。感觉上,大阪的建筑物较东京的明快,间距疏朗,城市轮廓线更有节奏感。
  在新梅田地下饮食广场用完晚饭后,小傅搭新干线返东京,原来广州日立和万科组成的15人日本考察团只剩下了两人。大概这个时候,张力、大师一行正在深圳某家餐馆里交换照片呢。
  11月6日7点钟,大阪天空湛蓝,晨光柔和金黄。操起相机走出楼道。上楼顶平台,还是走出宾馆?原本约好同小虞8点一起吃早餐,回到宾馆已经8点半了。哎呀,对不起!今天游览大阪城。
----------------------
更多免费TXT书请到
http://3dian14.aa.topzj.com/交流
---------------
人生之旅篇:王石(6)
---------------
  丰臣秀吉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天下,52岁才得一个儿子。为了血缘继承权位,以谋反罪名杀害养子全家三十多口,临死将幼子托付给德川家康辅佐。没过几年,经过战场杀戮,德川家康取代了丰臣家族……这都是大阪城展示给游览者的故事。
  从大阪城乘地铁返回到宾馆已经是17点,匆忙上网发文字、传照片、换正装,安排了18点半的音乐剧《猫》,百老汇上演数十年而经久不衰的经典。18点30出发,正常情况下到剧院是20分钟车程。上了出租车才感到时间卡得精过头,下班时间车流高峰,挨到剧院已经是19点20分。我以为要站在剧场过道看完上半场了,剧场服务员几乎是半蹲着倒退,给两位迟到者引领到座位。中场休息时,热情的观众走上舞台请演员签名,秩序井然。环顾左右,许多观众是全家一起来的模样。终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但没有一个人起立,没有呼叫声,更没有口哨声,显得热情含蓄彬彬有礼,剧组谢幕五六次,欲罢不能。到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出门最好乘坐地铁,不但交通效率高,还使你有融入这个城市的感觉,就像钻在下水道里的城市老鼠;再一个就是观看文艺节目,感受当地居民的品位和文化修养。
  大阪城脚下稀疏松林里,草地上铺着毯子,唧唧喳喳的中小学生在午餐,也许是刚参观完。林子一侧的广场摆有桌椅,成年的游客在这里歇脚,便餐。一位正吃饭的游客引起老王注意,因为他旁边的凳子上坐立着一条白颜色的狗。狗显得温顺,依偎着主人,而主人则侧过身来握狗的一只前爪,像是亲昵又像是抚慰。老人与狗,老王脑袋里闪出一个念头,急忙换上200的长镜头,趋进老人和狗的位置。老人发现被人拍照,并不在意,点起了一支香烟,逆光中,烟气袅袅上升……
  越走越近,老人下巴上的胡茬清晰可辨,哎,日本男人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刮胡子呀!又注意到拴狗的那条带子是线绳编制的,磨损得很破旧了。老王此时才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是位流浪者,也许有家不愿意归,也许无家可归。谁知道呢?
  大阪城护城河东头一侧是一片树林,里面搭建着一间连一间的蓝色塑料窝棚。进大阪城时没注意,出来时才发现,这里是流浪者的“居住村”。钻进树林,几个长方形的汽车电池不规则地摆放在塑料窝棚外,一间、两间、三间……都有摆放,莫非是晚上供点灯的电源?凑近看却发现没有电源接头,原来是作为压窝棚边角的重物。想像刮起风来的情景,冬天会很难过啊。为什么委身于此呢?小虞解释说:泡沫经济破灭后,一些小商人破产,或因躲债或因无脸面在原来的社会环境生活而自我流放,也算是日本的下岗职工吧。这种现象在东京、大阪构成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公园占据地盘,政府曾经想干涉,人权组织出来说话,说他们并没有占用私人用地,不应该干扰他们,否则侵犯人权。
  “哦,那吃饭怎么解决呢?”政府发放一定的救济金,吃饭没大问题,面包店切下来的面包边也给他们。他们还靠捡破烂谋生,但不乞讨。哎,在日本还没看到乞讨的。
  乞讨和流浪的区别:乞讨者放弃自己的尊严,博取路人的同情获得施舍;而流浪者则是维护自己最低限度的尊严,保持着自由身,随时变换环境,变换城市,过着无拘无束无所求的寡淡而又艰辛的生活,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
---------------
人生之旅篇:叶莺(1)
---------------
  作者简介:叶莺,女,1982年,叶莺加入美国商务部,先后在广州和香港担任商务领事,在台北担任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随后出任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1997年加入柯达,担任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1999年3月,叶女士被任命为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2001年1月被任命为柯达大中华区副主席;2002年5月9日被伊士曼柯达公司董事会任命为全球副总裁。
  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风从哪里来,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我们不仅可以在风中屹立,更可以逆风而行,顺风而舞。——叶莺
  对“出风头”的新领略
  过去几个月一直在忙公司“转型”以及如何在蜕变中占领“上风”。沧海桑田,月落星沉。一百多年柯达一直没有被市场淘汰,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商海里柯达一直是变的领航者。而今,不仅要变,还要大幅地变,加快速度地变。我感觉到了“大风起兮”的震撼,也对“出风头”这三个字有了更新的领略。
  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小山的树林里散步。他总是边走边说些人生的大道理,比如“仁者乐水”“智者爱山”“勇者惜石”等。他大谈无林怎么不成山,无树如何不成林。当时,我却见树不见林。我告诉我父亲,我如何感激,“他”是我爸爸;我如何幸运,“他”不是一棵树。不然,生了我,我也是一棵树!惨了。我就会一动不动地生在这山上的某一个点,一动也不能动地过一辈子。要是周边的树都比我高,我一辈子连天都看不到。这还算好命呢!命不好,说不准哪天给人砍了回去当柴烧,或是送去工厂做成板凳给人坐,做成地板让人踩。当时父亲听了,张口结舌,啼笑皆非。
  过了一段时间,又一次散步时他说,树并不是一动也不动地过一辈子的。起风时,树梢随着风动,此情也有许多文人墨客的描述。经过父女多番讨论,我们同意,树的一生是不能选择自己的方向的。吹东风,它就向西歪,吹南风,它就向北去。它的去向完全由不得自己。它生长的方向,决定于阳光;它活动的方向,决定于风向。
  没风的时候,树的外表是平静安详的,内心是喜悦舒畅的。树上或是开满了花,或是结满了果。枝头,对对鸟儿双栖;树梢,蝶舞蜂忙,好一片丰收繁荣景象!但是风一来,这美景就不常。特别是狂风刮起,格外凄凉。花飞果败,枝折叶落,甚至干断根离。
  有云:“树欲静兮,风不宁”。一棵树,哪能过着没有风的太平安宁日子呢?一棵树,又怎么能决定起不起风?何时起风?何时风停?甚至不明白风从哪里来,不知道风向哪里去。
  好在,我们不是树,我们是人。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风从哪里来,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我们不仅可以在风中屹立,更可以逆风而行,顺风而舞,掌握自己的方向。
  又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营一个企业是“树人”,而不是“树木”。如果一个企业是一棵树,市场上不测的风云,轻者是企业的不幸,重者将使企业致命。常言道:成功的小型企业,靠精明能干的老板;成功的中型企业,靠系统完善的制度;成功的大型企业,靠表里如一的文化。老板乃血肉之躯,制度的执行也是因人而异。惟独文化,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文化并不是一个老板能左右,也不是某个制度能使其形成,文化是企业团队里每一个人真正自我的结合与认同。
  我深信,一个有文化基石的企业,在狂风骤雨般的技术转型、市场变革中,不会花飞果败,众叛亲疏;不会枝折叶落,愕然失措;更不会干断根离,背弃自我。
  一个能业绩常青的企业,能善用自己的文化,吹起由自己导向的“风头”。吹过树林,吹过山谷,吹过海洋。当人们争问,此风起于何处时?彼风又已吹来矣。
  后记:绿岛小夜曲
  停笔多时,喜闻《中国经营报》约稿,同时“不限题材”,真是喜上加喜。
  电视上,正播放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寻根之旅”的后续报道,我有许多感慨。
  我父亲是老国民党,我又曾在台湾长大、求学、工作。当我在“美国在台协会”任职,担任商务组长时,江丙坤先生是“经济部长”。他是一位实干及亲和力很强的人,高尔夫球也打得很不错。他和萧万长先生接下了早期带领台湾“经济起飞”的陶声洋、李国鼎的棒子。江、萧两人也享受到了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的光环。我深信内地、台湾,包括港、澳的经济、技术实力能切实联系一体,将不仅是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辉煌。
---------------
人生之旅篇:叶莺(2)
---------------
  也许是怀旧,也许是期许,最近常常听我录在MP3上的“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我在台湾做记者时,服务的“中国广播公司”的招牌歌。作词的潘英杰,作曲的周蓝萍和首唱的紫薇,如今都已作古。而这百听不厌的曲子,依旧如此荡气回肠。
  其实,这曾是一首在台湾有争议,而且令安检单位不安,认为不妥的歌曲。因为歌词开头第一句就是:“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当时的危机意识认为“这绿岛”和“船”说的就是“台湾”。在“月夜里摇呀摇”,就是说“台湾不稳定”,“要翻船”了。第二句:“姑娘啊,你也在我的心海里漂啊漂……”,而这“姑娘”说的就是“大陆”。“心海里漂啊漂”更是严重的“对大陆念念不忘”!那当然是“丰富”的联想,也是很“勉强”的附会。现在看来十分好笑。
  这是一曲恋歌。两岸的经贸关系,又何尝不是一种恋情。歌中说:“让我的歌声随那微风吹开你的窗帘,让我的衷情随那流水不断向你倾诉。”但愿,这微风不断地吹,这流水不断地流。
---------------
人生之旅篇:宁高宁(1)
---------------
  作者简介:宁高宁,山东人,先后获得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及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委任为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1999年升为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并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华润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HIT董事。
  这里树很少,其他地方人们习惯介绍人文历史的悠久,这里的人们都在介绍眼前的仙人掌有几十年的岁数了。——宁高宁
  双城比
  今天真正的比要和别人比,国家和国家比,城市和城市比,公司和公司比。以前也来过Arizona(亚利桑纳)州的凤凰城,只是看到沙漠中一片有绿色的城市,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这次再来,因为刚去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不自觉地开始对比,觉得对凤凰城、对乌鲁木齐都多了些认识。觉得两个城市有很多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凤凰城和乌鲁木齐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的面积最大、人均面积最大的城市,很少人,很大地方。两个地方都很干旱,很少下雨,但有人居住的地方并不缺水。乌鲁木齐附近有些坎儿井把雪山上的水引下来,凤凰城没有雪山,但有条Arizona运河,也可把水引过来,有了水就有了居住的可能。在车上,在凤凰城已住了三十几年的司机还说他家里浇草地都是用大水灌,用水比加州还方便。沙漠中有水的人谈起水来都有些自豪,像新疆的坎儿井,也是当科学发明来介绍。这两个地方最相似的是山,眼前的山都是大石头怪物,灰黑色的,没有植物,没有一点生命的颜色。过去有人说什么人爱山,什么人爱水,我看这些山可能没有人爱,因为它生来好像就是要与人作对、给人制造困难的。两个地方的山都变颜色,上午是灰黑色,下午会变成有些暗红色,因为晒了一天太阳。
  这两个城市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新疆产棉花,过去Arizona也种过棉花,可听说近年来棉花在整个州的经济中已不重要了,因为这里已变成了高科技公司的热点,据说仅是摩托罗拉在这里就有大大小小几个生产地,Intel很大的生产部分也在这里,沙漠里有这么多科技公司,而且“沙漠之城”成了近年来美国城市中经济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城,有点不可思议,问了几个人,还没有人能给出有道理的答复。新疆现在科技还很少,可能是时间还没到,也可能新疆在位置上太远,凤凰城虽然在沙漠中,可它距加州只有几百公里,并不远。
  沙漠现在看来成了这块地方的优势,人们来这里是看沙漠。这里的房子也几乎都有意盖成灰黄的沙色。这里树很少,其他地方人们习惯介绍人文历史的悠久,这里的人们都在介绍眼前的仙人掌有几十年的岁数了。乌鲁木齐也有同样的吸引人之处,不过还没有很好地利用罢了。
  凤凰城没见到中国人,看来对中国人来说这还是很偏的地方,见到街上有家中国餐厅,叫China Bistro,没有中文名,从窗子外看进去,吃饭的、做饭的、服务的都是黄头发,这真是一家老外开的中餐厅,见到靠窗吃饭的人正往炒面里挤柠檬汁就知道中餐在这里是什么样了,服务员看到几个真的中国人从窗边走过,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可能知道自己的中餐做得不像,不过我心里想,这没什么,中国有更多的西餐厅,从做饭的到吃饭的都是中国人,外国人可能也觉得不像,不过并不影响中国人享受西餐。
  记得以前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的确有很多进步都是由比较来推动的,和你自己的过去比,可能大部分事情都在进步,因为世界在进步,所以我觉得说自己做什么事比以前做得好了是不够的,大家都在学习,还要比学习的速度。今天真正的比要和别人比,国家和国家比,城市和城市比,公司和公司比。凤凰城和乌鲁木齐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因为它有自然条件上的可比性,也有更多的不同,比较中就找出了其中的奥秘,找出自身的美丽和不好。现在有很多姐妹城市,不知道凤凰城与乌鲁木齐是不是,如果是,比较就更容易了,对比一下,很多事就理解得深一层。
  把赌博变成了慈善,把贪欲控制在规则之下,跑马地这里的功夫很深。——宁高宁
  跑马地
---------------
人生之旅篇:宁高宁(2)
---------------
  虽然跑马在香港不是一件小事,可跑马地却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这地方因为邻近跑马场而得名,也因为邻近跑马场而身价不低。其实跑马地只有几条很短的街,地方不起眼,可那里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事。
  香港这几年日子过得有些难,像是一位过去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要考一门新课,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来,成绩就下来了,又看着过去不如自己的同学成绩一天天向好,一时也找不到解题的窍门,心里一着急,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其实,香港这个地方底子还是很厚的,过去的风光日子也不仅是偶然的运气,在跑马地小街道上走一走,你就可以感觉到这块地方的内涵是多年磨练的。
  跑马地的用途是跑马,跑马是为了赌马,赌博一般不会认为是件好事,可这儿的跑马却变成了大好事,因为马会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马会用跑马收来的钱建学校,修医院。有人说跑马是自愿交税,有人戏称马会为第二政府,有人说去跑马赢了高兴,因为赢了;输了也高兴,因为做了善事。跑马场也很难管理,因为容易“造马”,也就是作弊,可这里的人找出了办法。
  今天“造马”这个词在香港还有,可大都是用来说别的事情,马场的“造马”几乎绝迹了,跑马地的马场变成了很规矩的地方。把赌博变成了慈善,把贪欲控制在规则之下,跑马地这里的功夫很深。
  跑马地是香港的一个角落,可在这里你随意走进一家店铺,你会以为你是在欧洲,再一转身进另一家店,你又觉得是在广东的乡下,这里的人把这些很不同的东西和谐地放在一起了。你会看到有人在玛格丽特教堂做礼拜,你也会看到有人晚上在街边烧纸,也叫烧“街衣”,是用来祭奠亡灵的。
  大闸蟹本来是很中国的东西,可这里有专门把大闸蟹和法国洋酒放在一起卖的商店。这里滴着油的烧鹅和冻着冰的苏格兰生蚝是邻居,这里的面条馆偏不叫面条馆,叫“面条吧”。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些讲英文的中国孩子和只能讲客家话的老人,你别觉得怪,因为他们都很自在。跑马地把这些人和事都融为一体了。如果说有容乃大,跑马地可以包容这么多不同的东西,这个地方可能就不显得小了。
  人生之旅篇
  跑马地是香港一个很老的居住区,这里住着不少老人,它的方便和繁荣背后,也是一个很静的地方,可它也在不断散发着朝气。街上的店铺不断在变,新的建筑也不断有,这里也是年轻人的地方。跑马地是香港演艺明星聚集的地方,有人说如果你戴着墨镜在街上走,在旺角人们会把你当成黑社会,在中环人们会以为你是保镖,而在跑马地人们一定把你看成明星。因为新的东西不断来到跑马地,新老交汇,在变与不变之间,贫与富之间,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里的体验就变得丰实了,深厚了。
  跑马地这地方没有一条路是直的,也没有一条路是平的,也没有人替他规划过这里应该住什么人,这么多年过来,市场的推动和文化的交融让它变成了生命力很强的地方,也是很独特的地方。香港有不少像跑马地一样的地方,是多年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它在统计数字上表达不出来,但它的活力还会在以后慢慢释放出来。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1)
---------------
  作者简介:任正非,生于1944年。1988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 10大上升人物”。
  全世界人民都会越来越富裕起来,中、俄人民也会富裕起来,富裕不是西方的专利。——任正非
  走过亚欧分界线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嫩芽初上白桦树。汽车一直向东奔驰,无边无际的黑土地,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
  土地黑得流油,对一个童年时期生长在贫困的石灰岩山区的我来说,您想想有多大的感慨。我在家乡的时候因为没有看见过原始森林,还专门乘坐数天破旧的公共汽车,到西双版纳看森林,现在见到乌拉尔这连绵数百公里的森林,感慨得所有的话都堵在心里,说不出来。翻越过伟大的乌拉尔山——亚欧的分水岭,进入了亚洲。这么轻而易举地超过了洲际分界线,一点壮怀激烈的情绪都没有。乌拉尔山实质是南北走向,长约数千公里的小土包,高度不过几百米。全是土质,长满了森林。孙亚芳(华为公司董事长——编者注)在《揭开以色列高速发展的秘密》的文章中,感慨上帝给了欧洲多么好的条件,想想我们西北光秃秃的,真是天壤之别。但想想以色列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我们的西北为什么不能改变,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与瑞士差不多,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为什么不能变成西南瑞士?
  去年(1996年)我们08机进入了香港的市话网,而且开通了许多国内未开的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我们向俄罗斯发起了冲击,这是在俄积蓄了3年的市场力量,得到了初步的进步。冲出了亚洲,不过才几百公里,要冲进西欧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关山重重,任重道远,前面的困难还不知道会有多少。
  我们如何去赢得这块市场对我们的信任?3年来,我们有数十个代表团访俄,前后数百人次。俄代表团也数次访问华为,但我们真正对俄了解多少?能否打开市场?仍然没有把握。
  人生之旅篇
  华为的跨国营销跟着外交路线走
  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天然资源,有世界上最大的土地与森林,世界第一位的黄金、钻石矿,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储藏,它也是世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宇航一直走在世界前面……但现在却经济困难得一年、半年发不出工资,军队的基本生活维持不下去,物价飞涨,确实碰到了十分严重的经济困难。多年来西方对它的许诺,仍停留在纸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困难呢?这是政治家研究的事。我作为一位商人,因经济与政治分不开,也作了一些浅显的研究。1956年波匈事件之后,本来社会主义制度已受到一些挑战,说明我们并非完美,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在改进中不断让能量有控制地释放出来,通过社会的小震,不断地优化自己,不断地释放能量,就不会形成大震。本来就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而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基本上没有改进,使矛盾越积越深。在实行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下,留下了隐患。不是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按指令来布局。例如:我参观过阿塞拜疆巴库的一个传输设备厂,大得令你吃惊,我曾对他们厂长说过,只要这个厂投产,全世界就都用不完,如何适应市场竞争?因为任何一个厂都无力让全世界的人全买他的产品。而且阿塞拜疆仅600万人口,巴库作为首都也仅200万人口,它的主要工业是石油,是前苏联的石油基地。不是电子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可能有潜力,因而这样的厂在前苏联解体后,碰到了困难。前苏联为了平衡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各地设厂,有些资源又要从其他共和国来。当前苏联一解体,全部资源的配置就陷入了混乱。本来由国家计划配置的资源可以转由货币配置,由于太急太猛,经济来不及适应,解体已经完成。解体后,各国实行自己的货币,卢布又急剧贬值了几千倍,这么大的震荡,使得原有的经济协作关系几乎完全中断。中断又引起了新的困难,更加激化了协作关系。美国在苏联解体前曾经许诺,要给以帮助,但是他们没有兑现。他们又向俄推荐了休克疗法,使俄的经济一溃千里。他们总是给你诱饵,让你改变一些政策,当按照他们的要求改进了一点,然后他们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断地逼你,始终得不到美国“真诚”的帮助。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2)
---------------
  江泽民总书记与叶利钦总统去年(1996年)达成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是符合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与安全需要的。它必将对中俄两国经济互补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中俄两国不能只在战略上合作、上层友好,而要大力在基层经济上交流,以巩固这种相互的友好。一切拥有中国品牌的优秀企业,都应到俄罗斯市场上去一显身手。华为公司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会成功的。
  在不信任感中进军国际
  回到莫斯科,俄政府有关部门接见了我们,他们对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给予肯定,而且对华为拥有的技术给予了很高评价。双方着重讨论了如何为俄罗斯培养专家的问题。高层政府官员对中国商品都已肯定,不同于一般的市民那样反感中国商品,市民受伪劣商品的害太深了。高级官员说,他们在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商品很好,惟在俄不好,是管理问题。对中国成就的肯定,就有利于对我公司的肯定。97国际通信莫斯科展就要开始了,这是华为第二次在莫斯科参展,也许不会像前一次那样,人们是在惊奇与怀疑中看完的。也许得到的肯定会多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与西方国家竞争,他们背负着国家无形资产,在人们崇洋的心态下进入(别的国家)。不管什么商品,德国货就给人信任。我们是在背负着中国伪劣商品在俄罗斯猖獗、中国的××在国外火拼而臭名昭著下进入的,你不知道要用多少心血才能洗刷,你不知道有多少辛酸。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呢?是祖国,是我们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当我们在莫斯科郊外的大别墅点燃壁炉,围在一旁,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心爱的祖国,如今走向繁荣富强……”
  由于大量的文件准备工作,使得我们十分疲劳。我们在莫斯科郊外,伏尔加河边租了两幢供外交人员度假用的大别墅,轻松地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领略了莫斯科郊外晚上的风轻轻、河解冻的风味,并开了一个莫斯科代表处办公会议。
  我一生中,两次走过重要的分界线。(除了这次走过亚欧分界线,)当我从约旦的首都安曼去死海游泳,我还走过了地平线,下到负海拔三四百米的死海边。有人说,约旦拟从红海开一条大隧道,将红海水引入死海,利用这三四百米的落差发电,我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工程。死海的水可增加蒸发,改变沙漠的状况。大量的电力可以用于提炼海水化工产品,也可用于淡化海水,使之浇灌农田。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总会有征服能力的。我国的科学家也在草拟,将雅鲁藏布江引入南疆、引入黄河的计划。人一定会胜天的,只要我们努力。全世界人民都会越来越富裕起来,中、俄人民也会富裕起来,富裕不是西方的专利。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任正非
  北国之春
  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此次东瀛之行,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
  北国之春总会来临
  一踏上日本国土,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与10年前一样宁静、祥和、清洁、富裕与舒适。从偏远的农村,到繁华的大城市,街道还是那样整洁,所到之处还是那样井然有序;人还是那样慈祥、和善、彬彬有礼,脚步还是那样匆匆;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似乎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在我看来,日本仍然是10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10年前的日本人。
  但谁能想到,这10年间日本经受了战后最严寒和最漫长的冬天。正因为现在的所见所闻,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8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真是让人赞叹。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让它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就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3)
---------------
  人生之旅篇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10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是我们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华为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致使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预先研究的。
  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这是我们在日本时时思索和讨论的话题。
  奋斗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动力源泉
  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居酒屋,巧遇一群旅游的日本退休老人,他们为我们热情地演唱了《拉网小调》,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
  他们那样乐观、热情、无忧无虑,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国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他们至死也没有轻松过。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
  当一个青年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为事业奋斗,惟有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他,以至不知城里季节已变换,在春天已经来临时,还给他邮来棉衣御严冬。而我再没有妈妈会给我寄来折耳根(鱼腥草)、山野菜、辣肠……了,这一切只能长存于永恒的记忆。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父母都一样,担忧着儿女。我写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日本朋友也译成了日文、英文让员工传阅,他们误认为我是孝子。我是因为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5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棠棣丛丛,朝雾蒙蒙,静静的水车,小屋,与阵阵无忧无虑的儿歌声相伴的是父兄的沉默寡言。我们多数人能去读大学,都是父兄默默献出自己的结果。他们含辛茹苦的,一点一点的劳动积攒,来供应远在他乡孤立无助的游子,他们自身反而没有文化。他们用自己坚硬的脊梁,为我们搭起了人生和事业的第一个台阶。
  但愿他们别太苦了自己了,愁时相对无言也沽两杯薄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千万不要嫌弃他们,千万不要忘记报答他们。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亲人的无私奉献,我们生活、工作和事业的原动力,首先来自妈妈御冬的寒衣,来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乡的水车、小屋、独木桥,还有曾经爱过你但已分别的姑娘……
  《北国之春》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
  我亲自领悟过日本人民的勤奋,没有他们这种精神,就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就从二战的废墟中崛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代大放过光芒,让全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领教了他们在困难时期战胜萧条的忍耐与乐观精神。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而且大多数是高山,日本民族因而养成了善于把“长大厚重”的东西,作成“短小薄轻”,长期养成了精工的习惯。小小的花园,是那样的漂亮、精致;小小的街道是那样的整齐、精美,以至任何一个角落都让人舒适惬意。小小的功能强大的相机;曾经风驰电掣般席卷世界市场的家用电器;一个无煤炭、铁矿、石油……的国家,生产的优质汽车遍布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劳,与德国民族的执着,在机电产品产业时代,震撼了世界。他们无怨无悔,勤奋努力,不断奉献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繁荣。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4)
---------------
  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耐、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念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未变。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够度过这寒冷的冬天。
  日本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们访问的是实业型公司,这样的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好一些。产品还在市场上有销售,现金流还能转得动。只是8年的经营成长曲线是一条平线,几乎没有增长,工资总额也几乎没有增长,甚至还略有下降。
  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过剩,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整困难。这三种困难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这三种过剩的调整,涉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以及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种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什么事好,做什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无核心竞争力。
  如果,华为的增长速度大幅减慢,日本企业的三种过剩都会在华为出现。没有及早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陷于被动。
  随着日本企业长时间不吸收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人才结构由宝塔形转向纺锤形,优秀的人才少,新生力量少,年龄大的一般员工多,使企业缺少活力,而且工资成本较高。由于人才的流动减弱,职位相对凝固,使创新明显不足。
  日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滞后,国内企业竞争不激烈,企业内部员工也缺少必要的竞争。促使企业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没有因为经济不景气凸显。日本企业完全靠自身力量实行较大的改革,十分困难。如前所讲,日本是一个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稳定的国家,尽管8年未涨工资,并未足以威胁消费,人们比较安于现状的生活,日本人连留学都很少出去。这种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业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尽管他们已废除了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加强了绩效考核,日本企业现在内部也开始进行改组,重新划分结构,从一个大公司什么都干,逐步收缩到几大领域,然后这几大领域财务独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种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
  日本企业也开始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动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本的法律原先是不允许员工持股的。但日本企业在根本的竞争力提升上并没有有力度的行动。治标不治本,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头的。
  因为日本一贯比较求稳,致使企业经营者年龄偏大,决策过程过于谨慎。许多重要决策必须一致通过,少数人通不过,要做工作,甚至有时做不通就拖着,这种决策的安全性拖累决策的及时性。过于民主的决策体系并不一定是好的。
  日本的企业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已经比较国际化,但他们总结他们的失败之因时,还是说他们不国际化。想想华为比松下、NEC的国际化还差多少,有什么可以值得盲目自豪的。亚洲企业的国际化本来就难,我国在封闭几十年后,短短20年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华为的国际化步伐更难,仅仅因为大量的外籍员工,读不懂中文的文档,大量的国内员工英文也没过关,就足以看到华为的国际化是多么的困难。如果不克服这些困难,华为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日本政府也决定在2003年之前,处理完不良债务,把33兆亿日元的债务从银行买过来;实行小政府,确立地方分权;进行税制改革,降低所得税,提高消费税;实行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类教育政策,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引进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IT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华为怎么办?
  有人将企业比做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做是冰海里的一条船。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5)
---------------
  华为还未处在冬天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认真向别人学习,加快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改良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裁减并不必要的机构,精简富余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居安思危,也许冬天来临之前,我们已做好了棉袄。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华为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是低效率的运作结构。就像一个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颈。例如:我公司初创时期处于饥寒交迫,等米下锅。初期十分重视研发、营销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来的科学管理。但是,随着创业初期的过去,这种偏向并没有向科学合理转变,因为晋升到高层的干部多来自研发、营销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价值评价时,有不自觉的习惯倾向,以至强的部门更强,弱的部门更弱,形成瓶颈。有时一些高层干部指责计划与预算不准确,成本核算与控制没有进入项目,会计账目的分产品、分层、分区域、分项目的核算做得不好,现金流还达不到先进水平……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使公司的组织均衡的话,这些部门缺乏优秀干部,就更不能实现同步的进步。它不进步,你自己进步,整个报表会好?天知道。这种偏废不改变,华为的进步就是空话。
  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制的障碍。对人负责制与对事负责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对人负责制是一种收敛的系统,对事负责制是依据流程及授权,以及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力,是一种扩张的管理体系。而现在华为的高中级干部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对人负责制,使流程化IT管理推行困难。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过香港秘书的工作,有条有序地一会儿就把事做完了,而我们还要摸摸索索,做完了还不知合格否,又开一个小会审查,你看看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实现IT管理,我们的干部素质,还必须极大地提高。
  推行IT的障碍,主要来自公司内部,来自高中级干部因电子流管理导致权力丧失的失落。我们是否正确认识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必须来自管理体系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快速、正确,端对端,点对点,去除了许多中间环节。面临大批的高中级干部随IT(管理)的推行而下岗,我们是否作好了准备。为了保住帽子与权杖,是否可以不推行电子商务?这关键是,我们得说服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要上,大家都手工劳动?我看是做不到的。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不前进必定死路一条。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数得清楚……
  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惟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
人生之旅篇:任正非(6)
---------------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和日本企业一道,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
人生之旅篇:刘二飞(1)
---------------
  作者简介:刘二飞,美林中国区主席兼亚太区科技部主管,曾被《全球金融杂志》推选为“全球50位投资银行家”之一,业内大名鼎鼎的“投行专家”。
  这半年的经历,让我体会了人生的得失无常,让我在面对金融界的风云变幻时,有了始终能保持处变不惊的心态。——刘二飞
  20年投行生涯我从未失败过
  哈佛奠定了我做投行的成功基础
  我出生在东北,曾经有过两次插队下乡的经历。在吉林省双阳县插队的3年时间里,我和其他人一样干农活,什么苦都吃过,惟一不同的是别人闲下来的时候,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背英语单词,读英文原版小说。凭着这点外语,1977年,我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与所有学习外语的学生一样,临毕业,我也动了去美国的念头。但那个时候消息闭塞,根本不知道哪个学校能录取,我便翻出英文字典后面列出的美国学校名单,逐个写申请信。每封信上贴一张7毛钱的国际邮票,一共发了50封信。1981年,我被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录取了。
  到了美国我才发现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英语只是让我可以与人沟通,却不能谋生。我决心重新再来,选择了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我首先进入美国一所犹太人的私立大学,做了那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拿到经济学的学士学位以后,我又考取了哈佛的MBA。由于费用太高,我推迟了入学日期,进入自己的第一个美国单位:罗西尔投资银行。
  刚刚进入罗西尔银行的时候,我对这个行业的一切都还十分陌生。我特意穿了一套新买的西装,可是一进公司才发现,自己那身西服和其他人的不一样,我的西装是浅蓝色的,领带是红色的。下了班以后,我的美国妈妈给我开了个party,庆祝我毕业找到了工作。在那个晚会上,有人告诉我,如果在投资银行工作,那样的打扮是不合时宜的。做投行,我真正的改变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改变的不仅仅是服装仪表,在罗西尔工作的一年里,奠定了我日后的从业方向。也是在这一年里,让我懂得了以前从未听说的“市场”概念,而且还知道,只学经济做不了市场,与“市场”有关的概念还有商业、管理、营销……名目众多的课程,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人生之旅篇
  工作一年后,赚够学费,也拿到推荐信,我加入哈佛商学院第一批中国大陆学员的行列。包括我在内,当时就读哈佛的只有3个大陆人。
  可进入哈佛时我最初的感觉并不是太好,觉得“太亏”了,因为哈佛上课的日常规律是:老师不讲,学生讲。这和国内的授课方式截然不同。当时我想,这不是浪费我们的时间么,我省吃俭用地攒学费,到这儿是为了学知识的,老师不讲课,那还怎么学呢?
  过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哈佛MBA的精妙所在。其实,在学校期间学到什么知识,我现在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但是哈佛奠定了我做投行的成功基础。这基础是什么呢?是找到了感觉和自信。
  在哈佛的课堂上,老师一般是提问者,他会就一些市场上被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整堂课不见得能辩论出什么是统一答案,但是大家可以通过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经历、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思维碰撞,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学校还经常请一些国际大公司的老总来演讲,与我们直接对话。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感觉就变得非常丰富。
  “黑色星期五”给了我处变不惊的心态
  我进入华尔街是在1984年。从哈佛商学院拿到MBA以后,我在华尔街5大投行缤纷悦目的聘书中选了一份较为中意的,轻轻松松地成了华尔街上的第一个中国人。在那以前,有些美国人甚至还不知道北京在哪儿。
  我选中的是世界3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让我自豪的是,这些声名显赫的国际大投行,当时为争夺我这个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也算是各显其有了:高盛的承诺就是,除了10万的薪酬以外,还马上帮我办绿卡。
  可是,我进入高盛刚两个月,美国就爆发了“黑色星期五”大股灾。简直就是一盆冷水从头浇到底,刚才还踌躇满志,一眨眼工夫都塌了。股市停顿,投资银行是股灾的直接受害者,各金融公司的业务一下子陷入了瘫痪。作为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的成本主要是人。“黑色星期五”的爆发就意味着一定有一大批人被裁掉。
---------------
人生之旅篇:刘二飞(2)
---------------
  我是幸存者。但是裁员名单公布之前,我和所有人一样焦虑。当时我的绿卡还没下来,可已经贷款买房了。在那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终生遗憾的事:妈妈去世了,父亲怕耽误我拿绿卡的时间,竟然忍住没告诉我。
  我无法猜测自己没有被裁掉的原因,但是能猜到自己被聘用的原因。一方面,中国是个大市场,虽然尚未开放,但前景可观。我是一个受过6年美国科班训练的中国人,并且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联络,一旦开放,我的优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我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成的外国学生,却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了解美国,了解美国的市场结构和运作方法,并且能够拿到美国最高学府——哈佛商学院的资质认证,这一切都让他们有信心:即使我是外国人,即使中国市场不开放,我也能和美国人干得一样好。
  股灾来了,股市也停盘了,我没被裁掉,反而比平时更忙了,要帮助客户收集市场信息,做分析报告,研究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如何兼并、重组、融资;要帮客户做文件,为股市复苏做准备。半年以后,股市开始复苏。这半年的经历,让我体会了人生的得失无常,让我在面对金融界的风云变幻时,有了始终能保持处变不惊的心态。
  这个行业容不得失败
  投行内部分工非常明确,不同级别的人有不同的工作。我刚到高盛做普通职员的时候,每天就是给客户做文件。那时候华尔街常常搞“选美”,客户在对面坐成一排,各投行就上台来讲自己的上市方案。有时候,一个客户会在几家投行中做选择,这就要看谁的方案更出色了。那时候我很少出去见客户,只是在后方不停地搜集资料、做方案。“选美”时用的那些文件,一般都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职员准备出来的。那时候常常要一个人同时做几个项目,而且不能出错。几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管理层的工作就不同了,你必须能通过你的工作把握住客户,得到客户的信任;同时能够给客户正确的引导,让他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投资者的思路,从而调整自己的企业结构,为企业发行成功做足准备;并且,要有能力调动公司的全球资源为客户服务。
  投行是个年轻人的行业,干这行,不仅要有高智商、高情商,更要有很好的体力。就像打仗似的,敌人快要打过来了,你说,哎呀,我3天没睡觉了,我睡一会儿行么?睡一会儿,你那山头早被人占了!所以,首先要能吃苦耐劳,接下来,你还要能同时做好几个项目,而且不能出错。我所在的那些公司,一般接手的都是1个亿美元以上的案子,做这些项目的时候,基本上是牵一发动全身,一个小数据出错,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责任非常重大。
  外界可能不了解投行的内情,简而言之,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企业客户是制片人兼主角,投行是导演,投行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企业知道,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上市公司;而且要一直在他身边调整他的姿态,提醒他离那个需要还差多远,并且帮助他寻找达到目标状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的公司几年没有事情做,这个行业容不得失败。
  投行的操作关键有三点:资金、人、信誉。这其中,资金算是最好解决的,没了可以筹集;缺少人才可以雇用,但你得对他好,你对他不好,明天他就流走了;惟一最难的就是信誉,为什么呢?在我们这一行,信誉是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累起来的,所以投资银行的信誉是最值钱的。你要保持你的信誉,就必须兑现所有的承诺,无论有什么不可抗力,只要佣金一递过来,你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种精神压力,一般行业是很难体会的。因为一旦失手,多少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信誉,立刻就会变得一文不值。这个行业的信誉最值钱,也最脆弱。
  自1984年进入华尔街,至今我已经在美国投资银行圈做了十几年,分别供职于:罗西尔—高盛—摩根—重回高盛—所罗门—东方汇理—美林,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我都干过了。在这一连串世界级投资银行中穿梭往来,两度接受高盛邀请,也许这样的经历会令一些人刮目相看,并把我当做是这个行业的权威。现在回过头来看,跳槽其实是我为年轻付出的代价,在投行里走了一圈。每一家给我的感受都差不多,如果让我再选择,我可能不会换。
----------------------
更多免费TXT书请到
http://3dian14.aa.topzj.com/交流
---------------
人生之旅篇:刘二飞(3)
---------------
  “魔鬼总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市场首次对外开放,中国成了世界资本市场上最肥沃的处女地。外国投资银行家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做中国市场,需要有懂中国国情同时又经过投行科班训练的人,银行家们看中了我符合这样的要求,纷纷向我发出邀请。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