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神仙女仙卷(第001-070卷)

_3 李昉、扈蒙、徐铉等(北宋)
皇初平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仙道如此,吾可学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服此药得仙者数十人。(出《神仙传》)
【译文】
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出去放羊,遇见一个道士,道士看他憨厚善良,就把他领到浙江金华山的山洞中,一去就是四十多年,他也不再想家。他的哥哥叫皇初起,进山寻找,找了好几年也找不到。后来他在街上见一个道士,就向他打听说,“我有个弟弟叫皇初平,家里让他放羊,已经走失了四十多年,不知他的死活,也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恳求道长给算一算。“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皇字初平,肯定就是你的弟弟了。”初起听后就跟着道士,到金华山里找到了弟弟,兄弟相见悲喜交加。初起就问初平那羊都哪去了,初平说,“就在东边山坡上。”初起就到东山坡上去找,没看见羊,只看见一堆白石头,就回来对初平说,“东山坡上哪里有羊啊?”初平说“羊就在那儿,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初平就领哥哥来到东山坡,吆喝了一声“羊快起来!”只见那些白石头一下子变成了几万头羊。初起说,“弟弟你已经得了仙道,我能学成吗?”初平说。“只要你诚心修道,就能学成。”初起就离开了妻子儿女,来跟弟弟学道。和他一起服用松脂和茯苓,活到了五百岁,修炼得能坐在那里忽然消失,在大白天走路,谁也看不见他,面容也像孩童一样。后来兄弟俩一起回乡,见亲族都已死光了,就又回了山。初平改名赤松子,初起改名叫鲁般。后来服他们的药成仙的有好几十人。
王远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举孝廉,除郎中,稍加中散大夫。学通五经,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如观之掌握。后弃官,入山修道。道成,汉孝桓帝闻之,连征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诣京师,远低头闭口,不答诏。乃题宫门扇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外字适去,内字复见,墨皆彻板里,削之愈分明。
远无子孙,乡里人累世相传供养之。同郡太尉陈耽,为远营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未言学道也。远在陈家四十余年,陈家曾无疾病死丧,奴婢皆然。六畜繁息,田桑倍获。远忽语陈耽曰:“吾期运当去,不得久停,明日日中当发。”至时远死,耽知其仙去,不敢下着地,但悲啼叹息曰:“先生舍我,我将何怙?”具棺器烧香,就床衣装之。至三日夜,忽失其尸,衣冠不解,如蛇蜕耳。
远卒后百余日,耽亦卒。或谓耽得远之道化去;或曰,知耽将终,故委之而去也。
初远欲东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仙。远知之,故往其家。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欲取汝以补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去,当为尸解,如从狗窦中过耳。”于是告以要言,乃委经而去。经后忽身体发热如火,欲得冷水灌之。举家汲水灌之,如沃焦石。如此三日,销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之。视其被内,唯有皮,头足具如蝉脱也。
去十余年,忽还家,容色少壮。鬓发霅黑。语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其日可多作饮食,以供从官。”至其日,经家乃借瓮器,作饮食百余斛,罗列布置庭下。是日,王君果来。未至,先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比近皆惊,莫知所在。及至经舍,举家皆见远。冠远游冠,朱衣,虎头鞶囊,五色绶,带剑。黄色少髭,长短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前后麾节,幡旗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也。有十二伍伯,皆以蜡封其口,鼓吹皆乘龙,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衢。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独见远坐耳。
须臾,引见经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亦莫知麻姑是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久不到民间,今来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须臾信还,不见其使,但闻信语曰:“麻姑载拜。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拜敬无阶。烦信承来在彼,食顷即到。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住,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半于远也。
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上作髻,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皆世之所无也。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坐定,各进行厨,皆金盘玉杯无限也,肴膳多是诸花,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食之,云:麟脯。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等,时经弟妇新产数日,姑见知之,曰:“噫,且立勿前,即求少许米来。”得米掷之堕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丹砂。远笑曰:“姑故年少也,吾老矣,不喜复作如此狡狯变化也。”远谓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美酒,此酒方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俗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斗水,合升酒搅之,以赐经家人,人饮一升许,皆醉。良久酒尽,远遣左右曰:“不足复还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乞酤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使传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麻姑手爪似鸟,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之。”远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莫见有人持鞭者。远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经比舍有姓陈者,失其名,尝罢县尉,闻经家有神人,乃诣门叩头,求乞拜见。于是远使引前与语。此人便欲从驱使,比于蔡经。远曰:“君且向日而立。”远从后观之曰:“噫,君心邪不正,终未可教以仙道,当授君地上主者之职司。”临去,以一符并一传,著以小箱中,与陈尉。告言“此不能令君度世,止能存君本寿,自出百岁向上。可以攘灾治病者,命未终及无罪者,君以符到其家,便愈矣。若邪鬼血食作祟祸者,便带此符,以传敕吏,遣其鬼。君心中亦当知其轻重,临时以意治之。”陈以此符治病有效,事之者数百家。寿一百一十岁而死。死后子弟行其符,不复验矣。
远去后,经家所作饮食,数百斛皆尽,亦不见有人饮食也。经父母私问经曰:“王君是何神人,复居何处?”经曰:“常在昆仑山,往来罗浮括苍等山,山上皆有宫室。主天曹事,一日之中,与天上相反覆者十数过。地上五岳生死之事,皆先来告王君。王君出,城(云笈七签卷一○九引《神仙传》城作或不)尽将百官从行,唯乘一黄麟,将十数侍人。每行常见山林在下,去地常数百丈,所到则山海之神皆来奉迎拜谒。”
其后数十年,经复暂归家,远有书与陈尉,其书廓落,大而不工。先是人无知方平名远者,因此乃知之。陈尉家于今世世存录王君手书,并符传于小箱中。(出《神仙传》)
【译文】
王远,字方平,是东海人。曾被举荐为孝廉,任过郎中,后来升任为中散大夫。熟读《尚书》、《诗经》、《春秋》、《易经》、《仪礼》五部经典,尤其精通天文、河图、符命的深奥理论,可以预知天下盛衰的日期,九州将要有什么吉凶祸福,他都了如指掌。后来他辞去官职进山修道。
修成得道后,汉孝桓帝刘志听说后,几次召他进宫,他始终不出山。桓帝又派地方官吏去找他,强迫他上车,把他拉到京城。但他见了桓帝后,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桓帝问话,刘远也不回答。后来他在宫门上题了四百多字,说的都是未来的事。桓帝十分生气,让把宫门上的字用刀削去。面上的字刚削掉,板里的字又显了出来,因为字的墨已渗透到门板里了,越削越清楚。
王远没有后代,他家乡的人世代相传供养他。同郡有个太尉叫陈耽,专门为王远建了一座修道的专室,并早晚向他行礼叩拜,只说是向他祈福,并不说想跟他学道。王远在陈耽家住了四十多年,陈家没有一个人生病或死亡,连奴仆婢女都平安无恙。陈家始终六畜兴旺,庄稼丰收。
有一天王远突然对陈耽说,“我的阳寿到了,不会再在你这里久留,明天中午我就去了。”果然第二天中午就死了。陈耽知道王远已经升仙而去,不敢把他的尸体放在地上,只是悲痛地哭道:“先生扔了我走了,今后我还能依靠谁呢?”就作了棺材,烧上香烛,用床单包起他的尸体。三天后的夜晚,尸体忽然不见了,但他的衣服并没有解开,像蛇蜕皮一样留在床上。王远死后一百多天,陈耽也死了。有人说陈耽得到了王远的道术也成仙飞升了;也有人说王远知道陈耽快死了所以才离开他先走了。
在此之前,王远曾打算往浙江东南的括苍山,经过江苏吴郡,住在苏州西门的蔡经家。蔡经是个普通老百姓,然而从骨相上看可以成仙,王远看出来了,所以住在他家。王
远对蔡经说,“你命中该得道成仙,上天打算接你去补充仙宫的缺额,由于你从年轻时就没有学习道术的修炼,所以你现在精气少而身子肥胖,不可能成仙飞升。只有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才能成仙,肉身的解脱不过像从狗洞中钻出去一样,你不要怕。”于是王远就把解脱肉体的方术传授给蔡经。然后就离开他去了。
蔡经后来突然身体变得像火一样发热,要求家里人用冷水浇他。全家就都打来水向他身上浇,像浇一块烧焦的石头。这样浇了三天水,蔡经就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然后家里人把蔡经弄到屋里床上躺下,他用被子把自己完全蒙上,忽然就不见了。揭开被子一看,只留下全身的皮,像蝉蜕下的皮一样。
蔡经去了十几年后,突然又回到家来,容貌像青年一样,身体强壮,头发胡须又密又黑。蔡经对家里人说:“七月七日王远要到咱家来,那天要多多作些饭菜,好招待他的随从官员们。”
到了七月七日那天,蔡经家借了不少炊具,作了好几百斗粮食的饭,摆放在院子里,后来王远果然来了。王远来到之前,先听见了敲锣打鼓吹奏箫管的音乐声和人喊马嘶声,周围邻居们都十分惊恐,也看不见仙人究竟在哪里。及王远来到蔡经的家,家人们全看到了他。
只见他穿着大红袍服,头戴远游冠,腰带上挂着虎头形的装绶带用的皮包,系着五色的绶带,挂着宝剑。看他脸上有淡黄色的少年人的唇髭,中等身材。他乘着有翠羽伞盖的车,车由五条龙拉着,车的前后都是手执旗幡旌节的仪仗侍从,像大将军般的十分威风。有十二个差役在前面开道,他们的嘴都用蜡封着,接着又有一队骑着龙的乐队从天而降,聚集在院子里。还有一些身高一丈多的随从官员,都没在道路上站立,而是停在空中。
王远到了以后,所有的随从仪仗立刻不见了,只有王远坐在那里。过了片刻,王远召见了蔡经的父母兄弟,然后又派人请麻姑到这儿来,大家都不知道麻姑是什么人。王远让派去请麻姑的人对麻姑说。“王方平恭敬的向麻姑禀报,说他很久不到人间来了。现在他来到人间,不知麻姑您能不能赏光到人间来一趟,一起叙叙话。”
不一会儿麻姑的信使就来了,不见那使者,只听他发出了声音说,“麻姑我这里向王远君施礼了。我们已经五百年没见面了,虽然我们地位身份不同,但互相尊重敬仰,没有什么尊卑之分。先给你捎去个信,我一顿饭工夫就到。我已接受了使命要到蓬莱仙去视察,必须去一趟,但很快就会回来,回来后我就马上到你那儿去拜望,希望你等等我不要马上离开人间。”
过了两个时辰,就听说麻姑到了。也是先听见人马声,等到了以后,都看见麻姑的随从仪仗只有王远的一半多。麻姑到了以后,蔡经领着全家上前拜见。只见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美貌的女子,头顶上挽了个发髻,剩下的头发都披散下来垂到腰间。衣服上有美丽的图案,但不是绸缎,却光彩照人,不知是什么做的,反正是世上绝对没有的。
麻姑进屋拜见了王远,王远忙站起来还礼。两人坐完以后,双方带来的厨师把各种佳肴呈送上来,食具都是金杯玉盘,不计其数,但盘中的菜肴大都是各种花,香气立刻充溢了屋子内外。这时宾主切开盘里的肉干吃,原来是天上麒麟肉作的肉干。
这时麻姑对王远说,“我从上次接待你以来,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成桑园田野了。刚才我到蓬莱仙洲去,看见岛周围的水,比上次我来会见时又浅了一半,是不是蓬莱仙洲的水也要干涸而变成陆地呢?”王远感叹地说。“怪不得圣人也都说过,在海里行走也会扬起灰尘的!”
这时麻姑想看看蔡经的母亲和妻子,当时蔡经的弟媳正坐月子,麻姑一看就知道她刚生完孩子,立刻说,“哎哟,你先站住,不要往前来。”说着他家人拿了一把米撒在地上,说米能除掉产妇身不洁的东西。再一看,洒在地上的米已变成了丹砂。
王远笑着对麻姑说,“看来你还是年轻好胜啊。我老了,早就不喜欢做这些小小的法术了。”王远又对蔡经家的人说,“我想赏给你们一些美酒,这酒是刚刚从天上的酒库里带来的,味道非常醇厚,世间人喝不太合适,如果就这样喝下去,肠子会烂掉,我必须往酒里兑些水,你们别怪罪我。”说罢就用一半水兑了一升酒赐给蔡经家的人,每人喝了一升就都醉了。不一会儿酒喝光了王远说。“酒不够了就再去拿。”就命左右的人拿了一千钱到余杭城的一个老太太那里去买酒。派去买酒的人片刻就回来了,买来了一油袋子的酒,有五斗多。
余杭城老太太捎话给王远说。“我担心人世上的酒你们喝不惯吧。”
麻姑的手生得像鸟的爪子,蔡经看见就心里暗想,“如果我后背发痒时,用她那爪子挠一挠,大概会挺舒服吧。”蔡经心里刚刚一想,王远就知道了,就让随从把蔡经抓来抽了一顿鞭子,斥责蔡经道,“麻姑是神仙,你怎么竟敢胡思乱想让她为你挠痒痒呢?”只见鞭子抽打在蔡经身上,却看不见有拿鞭子的人。打完了,王远对蔡经说,“我的鞭子从不随便打人,你能挨我的鞭打也是你的造化。”
蔡经的邻居有个姓陈的,不知道叫什么名,曾做过县尉被罢了官,听说蔡经家来了神仙,就登门磕头要求拜见神仙。王远听说后,就让把陈某带上来。见面后,陈某就恳求王远收留他在他的左右当差,和蔡经在一起。王远让陈某面朝太阳站着,从后面观察他,看后说,“哎呀,你这个人心术不正,我不能教给你成仙得道的事。这样吧,我让你当地上的主宰官吧。”陈某临走时,授给陈某一张符和一块写着经文的板子,装在一个小箱子里。交给陈某后嘱咐说,“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你得道转世,只能使你的寿命延长一百岁以上。如果有那些生病有灾的,或者那些没有什么罪过不该死的人,你可以拿着这符到他们家去,他们就会消灾除病。如果有谁家有妖魔作怪的,你可以拿着这仙符,把阴曹的官吏传了来,让他把鬼带回去。你要根据所遇到的具体情况,见机而行的使用这符。”
陈某用此符给好几百家消了灾除了病。陈某活到一百一十岁才去世。
他死后他的弟子又拿他的符使用,就不再灵了。
王远离开蔡经家以后。蔡家院子里摆放的那些饮食都光光的了,但当时并没有看哪个神仙吃饭。蔡经的父母私下问蔡经王远是位什么神,住在哪里。蔡经说,“他经常住在昆仑山,往来于罗浮山,括苍山等各山,每个山上都有他的宫室。他主管天曹的事,每天在天上地下反复来往十几次。地上三山五岳的事和人间的生死,都先报告给王远。他每次出行时,并不带着百官,只骑着一头黄色麒麟,带十几个侍从。他出行都是腾空飞行,山林都在他下面,离地常好几百丈,所到之处山海之神都迎接拜见。”
几十年后蔡经回了次家,王远让他带信给陈某,字写得很大很潦草。从前没有人知道王方平就是王远,由于此信才知。陈县尉家到现在世代保存着王远当年亲笔写的信和那仙符,都收藏在王远当初给陈尉的那个小箱子里。
伯山甫
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华山中,精思服食,时时归乡里省亲,如此二百年不老。到人家,即数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方来吉凶,言无不效。其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以药与之。女时年已八十,转还少,色如桃花。汉武遣使者行河东,忽见城西有一女子,笞一老翁,俯首跪受杖。使者怪问之,女曰:“此翁乃妾子也,昔吾舅氏伯山甫,以神药教妾,妾教子服之,不肯,今遂衰老,行不及妾,故杖之。”使者问女及子年几,答曰:“妾已二百三十岁,儿八十矣。”后入华山去。(出《神仙传》)
【译文】
伯山甫是古代九州之一的雍州人。进了西狱华山专心修道,服食丹砂仙药,也常常回到家乡探亲,这样活了二百岁还不显老。伯山甫每到别人家去时,就历数这家人祖祖辈辈的善恶和功过,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他还知道别人未来的吉凶福祸,说出来没有不灵验的。伯山甫的外甥女年老又多病,就给了她一些药。外甥女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服下药以后,立刻变得年轻了,面色像桃花样艳丽。有一次,汉帝派了使者到河东去,忽然看见城西有一个女子用鞭子抽打一个老头,老头老老实实地低着头挨打。使者十分奇怪,就上去问怎么回事,那女子说,“我是在打我儿子哩。从前我的舅舅伯山甫给了我一些仙药,我叫我儿子吃,他不肯吃,现在就老成这样,走路连我都不如,慢腾腾地,所以我才打他。”使者问那女子和他儿子都是多大岁数,女子回答说,“我已经二百三十岁,儿子才八十岁。”后来这女子也进了华山修道去了。
马鸣生
马鸣生者,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贤。少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当时暂死,忽遇神人以药救之,便活。鸣生无以报之,遂弃职随神。初但欲治金疮方耳,后知有长生之道,乃久随之,为负笈,西之女儿山,北到玄丘,南至庐江,周游天下,勤苦历年,及受《太阳神丹经》三卷归。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恒居人间。不过三年,辄易其处,时人不知是仙人也。怪其不老。后乃白日升天而去。(出《神仙传》)
【译文】
马鸣生是山东临淄人,原来姓和,字君贤。他年轻时当过县衙里的小官。因为捕捉强盗,被强盗所伤,忽然遇见一个神仙用药救活了他。马鸣生觉得无法报答神仙救命之恩,就丢掉了官职跟着神仙去了。一开始他只想得到医治刀枪红伤的方,后来知道神仙还有长生的方术,就长期跟随着神仙,为他挑着书箱,进了河南宜阳县的女几山,往北到了玄丘,往南到了安徽的庐江,和神仙一同周游天下,辛苦勤劳地侍奉神仙很多年,神仙终于给了他三卷《太阳神丹经》。马鸣生带着经卷回家后,进山按经上说的方法配了药服用。因为不愿升天成仙,只吃了半副药就成为地上的神仙,可以永远住在人世。马鸣生服药以后,每三年搬一个地方住,所以人们都不知道他是神仙。他也修造房舍,也有仆人和车马,和人们完全一样。他就这样不断地换地方住,走遍了九州,过了五百多年,有些人认识他,见他总也不老,十分奇怪。后来他终于大白天成仙,升天而去。
李八百
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知汉中唐公昉有志,不遇明师,欲教授之。乃先往试之,为作客佣赁者,公昉不知也。八百驱使用意,异于他客,公昉爱异之。八百乃伪病困,当欲死,公昉即为迎医合药,费数十万钱,不以为损,忧念之意,形于颜色。八百又转作恶疮,周遍身体,脓血臭恶,不可忍近。公昉为之流涕曰:“卿为吾家使者,勤苦历年,常得笃疾,吾取医欲令卿愈,无所吝惜。而犹不愈,当如卿何!”八百曰:“吾疮不愈,须人舐之当可。”公昉乃使三婢,三婢为舐之。八百又曰:“婢舐不愈,若得君为舐之,即当愈耳。”公昉即舐。复言无益,欲公昉妇舐之最佳。又复令妇舐之。八百又告曰:“吾疮乃欲差,当得三十斛美酒,浴身当愈。公昉即为具酒,着大器中。八百即起,入酒中浴,疮即愈,体如凝脂,亦无余痕。乃告公曰:“吾是仙人也,子有志,故此相试。子真可教也,今当授子度世之诀。”乃使公昉夫妻,并舐疮三婢,以其浴酒自浴,即皆更少,颜色美悦。以丹经一卷授公昉。公昉入云台山中作药,药成,服之仙去。(出《神仙传》)
【译文】
李八百是四川人,不知道他名叫什么。由于好几代人都见过他,推算他已活了八百岁,所以叫他李八百。他有时隐居在山林里,有时又到城镇里来。他听说陕南汉中有个叫唐公昉有志于修道,但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就打算把修炼的方术教给他。李八百打算先试试唐公昉,就假装是外地人,到唐公昉家受雇当仆人。李八百对唐公昉侍护得非常细心周到。能充分领会唐公昉的心意,不同于其他的仆人,唐公昉就特别喜欢他,对待他和别的仆人不同,李八百有一次装病,而且病得要死,唐公昉就给他请医生抓药诊治,化费了几十万钱也不心疼,而且为李八百的病情十分忧虑担心。李八百又让自己生了恶疮,全身都是,又是脓又是血发出很大的臭味,使人不忍心挨近。唐公昉哭着说,“你到我家来当仆人,辛苦了好几年,现在又得了这样重的病,我想尽办法给你治病,化多少钱也不吝惜。可是你的病总也不好,叫我怎么办啊!”李八百说,“如果用舌头舔我的疮,就能好了。”唐公昉就让三个丫环给李八百舔恶疮。李八百又说,“丫环舔还是好不了,如果你给我舔,我的疮就能好了。”公昉就用嘴给他舔疮。但李八百说,“你舔还是不见好,如果让你夫人舔就好了。”公昉就让妻子给他舔疮。李八百又说,“我的疮要想完全治好,必须用几十斗的酒洗澡才行。”于是唐公昉就买了几十斗的酒装在一个大桶里,李八百就起床进入酒桶中洗澡,全身的疮果然立刻好了,而且皮肤白得像凝住的油脂,连一点疤痕都没有。这时李八百才告诉公昉说,“我是神仙,听说你有志于修道,所以才来故意考验你,看来你是可以受教了,现在我要传授给你成仙的秘诀。”李八百就让唐公昉夫妻以及三个舔过疮的丫环都用他洗过澡的酒洗浴,他们立刻都变得十分年轻,而且很漂亮。然后李八百又授给公昉一本炼丹的经书。唐公昉就进入浙江绍兴的云台山中炼制丹药,服用之后成仙升天而去。
李阿
李阿者,蜀人,传世见之不老。常乞于成都市,所得复散赐与贫穷者。夜去朝还,市人莫知所止。或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容貌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微叹者,则有深忧。如此候之,未尝不审也。有古强者,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后复欲随阿去,然身未知道,恐有虎狼,私持其父大刀。阿见而怒强曰:“汝随我行,那畏虎也!”取强刀以击石,刀折坏。强忧刀败。至旦随出,阿问强曰:“汝愁刀败也?”强言实恐父怪怒。阿则取刀,左手击地,刀复如故。强随阿还成都,未至,道逢人奔车,阿以脚置其车下,轹脚皆折。阿即死,强怖,守视之。须臾阿起,以手抚脚,而复如常。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出《神仙传》)
【译文】
李阿是四川人,好几代人都见他不老。李阿常常在成都街上乞讨,但却把讨来的东西又都散给了穷苦的人。他夜晚离开成都,第二天早上又回来,人们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如果问李阿什么事,李阿从来不回答,但只要看他脸上的表情也就明白了,如果李阿脸露出高兴的样子,那么问的事就是吉利的,如果李阿满脸愁容,那么问的事就是灾祸,如果李阿听后微笑,就一定有大喜事;如果李阿轻轻叹口气,那问事的人一定会有很大的愁事。就这样向李阿问事。结果都十分灵验。有个叫古强的人,怀疑李阿不是凡人,就经常侍候李阿,并试着跟李阿走,才知道他住在青城山里。古强打算跟李阿去山中修道,但自己没有道术,怕遇见山中虎狼,就偷偷带上他父亲的一把大刀。李阿就很生气地对古强说,“你和我一同走,还用害怕虎狼吗?”说罢夺过刀摔在石头上,刀就断了。古强见刀坏了,心里很犯愁。第二天早上古强跟着李阿出山时,李阿问道,“你是不是为刀坏了而发愁?”古强说实在是怕回去后被父亲责怪。李阿就取来断了的刀,用左手把刀放在地上敲了一下,刀就又恢复原状了。古强跟着李阿回成都时,在城外遇见一辆飞奔的马车,李阿把脚放在车轮下,结果车轮子硌坏了,李阿的脚也被压断,倒在地上死去。古强吓坏了,守着李阿的尸体,李阿突然翻身爬了起来,用手揉了揉压断的脚,脚立刻完好如初。古强十八岁时就看见李阿有五十来岁,古强八十多岁时,李阿仍然是五十岁的样子,一点也没变。后来李阿对人说昆仑山的神仙召他,马上就去。李阿进昆仑山后,就再也没回来。
卷第八 神仙八
刘安 阴长生 张道陵
刘安
汉淮南王刘安者,汉高帝之孙也。其父厉王长,得罪徙蜀,道死。文帝哀之,而裂其地,尽以封长子,故安得封淮南王。
时诸王子贵侈,莫不以声色游猎犬马为事,唯安独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兼占候方术,养士数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内书》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凡十万言。武帝以安辩博有才,属为诸父,甚重尊之。特诏及报书,常使司马相如等共定草,乃遣使,召安入朝。
尝诏使为《离骚经》,旦受诏,食时便成,奏之。安每宴见,谈说得失,乃献诸赋颂,晨入夜出。乃天下道书及方术之士,不远千里,卑辞重币请致之。
于是乃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白。门吏先密以白王,王使阍人,自以意难问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长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义入妙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士扛鼎暴虎横行之壮士。今先生年已耆矣,似无驻衰之术,又无贲、育之气,岂能究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钩深致远,穷理尽性乎?三者既乏,余不敢通。”
八公笑曰:“我闻王尊礼贤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之善,莫不毕至。古人贵九九之好,养鸣吠之技,诚欲市马骨以致骐骥,师郭生以招群英。吾年虽鄙陋,不合所求,故远致其身,且欲一见王,虽使无益,亦岂有损,何以年老而逆见嫌耶?王必若见年少则谓之有道,皓首则谓之庸叟,恐非发石采玉,探渊索珠之谓也。薄吾老,今则少矣。”言未竟,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丝,色如桃花。
门吏大惊,走以白王。王闻之,足不履,跣而迎登思仙之台。张锦帐象床,烧百和之香,进金玉之几,执弟子之礼,北面叩首而言曰:“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羁锁事务,沈沦流俗,不能遣累,负笈出林。然夙夜饥渴,思愿神明,沐浴滓浊,精诚浅薄。怀情不畅,邈若云汉。不斯厚(厚原作原,据《云笈七签》卷109引《神仙传》改)幸,道君降屈,是安禄命当蒙拔擢,喜惧屏营,不知所措。唯望道君哀而教之,则螟蛉假翼于鸿鹄,可冲天矣。”
八童子乃复为老人,告王曰:“余虽复浅识,备为先学。闻王好士,故来相从,未审王意有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在王所欲。”
安乃日夕朝拜,供进酒脯,各试其向所言,千变万化,种种异术,无有不效。
遂授《玉丹经》三十六卷,药成,未及服。
而太子迁好剑,自以人莫及也。于时郎中雷被,召与之戏,而被误中迁,迁大怒,被怖,恐为迁所杀,乃求击匈奴以赎罪,安闻不听。被大惧,乃上书于天子云:“汉法,诸侯壅阏不与击匈奴,其罪入死,安合当诛。”
武帝素重王。不咎,但削安二县耳。
安怒被,被恐死。与伍被素为交亲,伍被曾以奸私得罪于安,安怒之未发,二人恐为安所诛,乃共诬告,称安谋反。天子使宗正持节治之,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此乃是天之发遣王。王若无此事,日复一日,未能去世也。”
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八公与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迹,至今人马迹犹存。八公告安曰:“夫有藉之人,被人诬告者,其诬人当即死灭,伍被等今当复诛矣。”于是宗正以失安所在,推问云,王仙去矣。
天子怅然,乃讽使廷尉张汤,奏伍被,云为画计,乃诛二被九族,一如八公之言也。
汉史秘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恐后世人主,当废万机,而竞求于安道,乃言安得罪后自杀,非得仙也。
按左吴记云,安临去,欲诛二被,八公谏曰:“不可,仙去不欲害行虫,况于人乎。”安乃止。又问八公曰:“可得将素所交亲俱至彼,便遣还否?”公曰:“何不得尔,但不得过五人。”安即以左吴、王眷、傅生等五人,至玄洲,便遣还。吴记具说云:安未得上天,遇诸仙伯,安少习尊贵,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
  武帝闻左吴等随王仙去更还,乃诏之,亲问其由。吴具以对。帝大懊恨,乃叹曰:“使朕得为淮南王者,视天下如脱屣耳。”遂便招募贤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为公孙卿、栾大等所欺。意犹不已,庶获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实有神仙也。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出《神仙传》)
【译文】
汉代的淮南王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厉王,叫刘长。刘长因为犯了罪,被流放到四川,在流放的路上死去。汉文帝听说后很难过,就重新分割刘长的封地,全部给了刘长的大儿子刘安,所以刘安才被封为淮南王。
当时王子们都沉迷于游玩狩猎和美酒女色,只有刘安坚守节操,并礼贤下士。刘安还特别爱研究儒家的学说,还精通算卦和修道的方术,招纳了几千名有才学的门客,都是天下的知名人士。刘安写了论述佛门精义的《内书》二十二篇,还有解释佛经《中观论》的文章八篇。另外还有论述神仙修行和用黄金白银炼丹的文章,以及论述道术的《鸿宝》和论卦术的《万毕》,这些著作都论述了阴阳变化的道家学术,共有十几万字。
武帝见刘安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并且辈份是他的叔父,对他十分敬重。汉武帝有时下诏或给大臣写回报的文章,都让司马相如等共同酌斟定稿,就派人召刘安上朝一起起草。
还有一次文帝让刘安写一篇解释屈原《离骚》的论文,刘安早上接到皇命,一顿饭时间就写成了并奏报给皇帝。
皇帝常常在宴席上召见刘安,听刘安议论朝政的得失,或听刘安献上新作的赋、颂等文章,常常早上进宫,和皇帝谈到夜晚才出宫。刘安一直在搜集天下论述道学的书,收纳懂得修道的方士,那怕方士们远在千里文外,也要派人拿着十分恭敬的信和钱前去请来。
于是就有八位名人一起来见刘安,八位老人都鬓发皆白了。他们来到刘安门前,门官先偷偷报告了刘安,刘安就让门官故意用自己的意思刁难那八位老人说,“我们淮南王求的是上中下三种贤人。上等贤人要懂得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道术,中等贤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精通儒家学术的大学问家,下等贤人要十分英武、力能扛鼎、打虎擒豹的勇士。我看八位老先生年纪这样大,好像没有长生之术,也没有多大的力气,也不会对伏羲、神农、黄帝所著的《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尧、舜所著的《五典》;以及《八索》、《九丘》这些古代经典有什么深刻的研究,也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上面说的三种才能你们都不具备,我可不敢向淮南王通报你们求见的事。”
八位老人笑着说,“我们听说淮南王特别尊重贤德的人,像周公似的为了接待客人吃饭时三次吐出食物,洗浴时三次拧干了头发,所以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来投奔淮南王。古代的帝王诸侯都不拘一格选拔贤士,像战国时的孟尝君,连会学鸡鸣狗叫的人都收留,这就象买来千里马才能召来千里驹一样。燕昭王收留了没有什么才能的郭隗,于是比郭隗更有才能的人才会的不远千里来投奔燕昭王。我们虽然年老才学很浅,不合乎淮南王的要求,但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投奔他,希望为他效力。我们想见一见淮南王,就算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也不会对他有任何不利,为什么嫌我们老而不见我们呢?如果大王认为年轻的人才有学问懂得道术,老年人都是昏庸无能的糟老头子,这可缺乏开掘顽石寻找美玉、潜入深潭寻找明珠的决心和诚意了。不是嫌我们老吗?那我们就变得年轻些吧。”话音没落,八个老人都变成了童子,只有十四五岁,头发漆黑,面容像桃花般红润。
门官大吃一惊,赶快跑进去向刘安报告。刘安听说后,连鞋都忘了穿,光着脚出来迎接,把八公接到思仙台上。挂起了锦繡帐幕,摆好了象牙床座,烧上百和香,给八公们面前放上金玉的小桌,像弟子拜师那样面朝北向八公磕头说,“我刘安是个平凡庸碌的人,但从小就爱好修身养性的事。然而由于日常的繁琐事务缠住身子,一直在这平凡的人世中沉沦,始终没能从这些累赘中解脱出来,背上书箱到山林中去向得道的仙师们求教。然而我思念神灵的真心如饥似渴,希望有朝一日能洗掉身上的污龊,用修炼的诚心去掉我的庸俗浅薄。可是我的一片真情得不到抒发,神灵像远在天边的金光使我无法接近。万万没想到今天我能得到这样大的幸运,能亲眼看见道君降临到我的寒舍,这是我刘安命中该得到神灵的教导,使我又喜又惊连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愿各位道君可怜我这个凡俗的人,把修炼的要点传授给我,使我这个像螟蛉一样的小虫能够像大雁天鹅般高飞入云。”
八个童子听了刘安这番话就又变成老人,对刘安说,“我们的道术也很浅薄,但毕竟比你先走了一步。听说你喜欢结交有识之士,特地来跟随你,也不知你究竟有什么愿望和要求。我们八个人中,第一个能呼风唤雨喷云吐雾,在地上划一下就产生江河,把土聚起来就可堆成高山。第二个人能让高山崩塌,让泉水变成平地,驯服虎豹,召来蛟龙,驱使鬼神为自己效力。第三个人能分身变化相貌,坐在那里顿时消失,使千军万马立刻隐去不见,把白天变成黑夜。第四个人能腾云驾雾,飞越江河湖海,随意遨游在天地任何地方,呼吸之间便能到千里之外。第五个能入火不怕烧,入水不能湿,任何兵器不能伤害,冬天不怕冻,夏天日晒不出汗。第六个能千变万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造出禽兽草木或任何东西,能让山搬家,让河不流,让宫殿屋随意挪动。第七个能把泥土熬成金子,把铅水凝炼成银子,用水把云母硝石等八种石料炼成仙丹,能让飞起的水花变成珍珠,能骑着龙驾着云在九重天上浮游。你想学什么,我们就教给你什么。”
刘安就日夜向八公叩拜,用酒肉款待他们,并试验他们每个人的本领,结果他们都各施法术,千变万化,没有一个不灵的。后来八公授给刘安《玉丹经》三十六卷,刘安按着经书上说的方法把仙丹炼成了,但没有来得及服用就出了事。
那时太子刘迁爱好舞剑,自认为剑法比谁都高明。
有一次,他让当时任郎中的雷被和他一起舞剑,雷被一失手,误伤了刘迁,刘迁翻脸大努,雷被也很害怕,怕刘迁杀他,就要求带兵讨伐匈奴来赎罪,刘安听说后不同意,要惩治雷被。雷被十分害怕,就上书给皇帝说,“汉朝的法律规定,如果诸侯中有人贪图享乐不去讨伐匈奴的,该判死罪,刘安应该处死。”
汉武帝向来器重刘安,没有追究处刑,只是把刘安的封地削去了两个县。
刘安更加怀恨雷被,雷被怕刘安杀他,总是提心吊胆。雷被和伍被是好朋友,伍被也是因为干过坏事得罪了刘安,刘安忍着没有发作,雷被和伍被怕被刘安杀掉,就一起向皇帝诬告,说刘安要造反。
皇帝就派了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官带着公文去查办。
这时八公就对刘安说:“你可以离开尘世了,这是上天让你脱离世俗的机会。你如果没有这件被诬告谋反的事,一天天混下去,是很难脱离凡俗的。”八公让刘安登上高山向神灵祭告,并把金子埋在地里,然后刘安就白日升天成仙了。
八公和刘安登山时踩过的石头上都留下了很深的脚印,到现在人马的足迹还留在山上。
八公对刘安说,“凡是作官的人被人诬告,那诬告者应该被处死,所以伍被、雷被也应该死了。”
宗正官来查刘安被告谋反的案子,发现刘安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刘安成仙了。
皇帝听说后心里很不好受,就暗中转告朝中管刑狱的廷尉张汤,让他以策划阴谋的罪名参奏伍被,于是就杀了伍被和雷被,并灭了他们家九族,正应了八公对刘安的预言。
《汉史》中对于刘安成仙得道的事故意隐瞒没有记载,怕以后当皇帝的都不理朝政,去热心于学习刘安以便成仙,只记载着刘安因为被诬告谋反而自杀,而不是成了仙。
按照左吴的记载,说刘安成仙要离去时,打算杀掉雷被、伍被,八公劝告说,“不能这做。成仙的人连一只小虫都不害,何况是人呢。”刘安就没杀雷被与伍被。
刘安又问八公,“能不能把我的亲朋好友都带到仙界去一趟再让他们回来呢?”
八公说,“可以倒是可以,但不能超过五个人。”于是刘安就带着他的好友左吴、王眷、傅生等五个人到了仙界的玄洲,去了以后又打发他们回来了。
后来左吴的文章中记述说,刘安还没到仙境时就遇见了几位神仙,但由于刘安从小就是王子,养尊处优,对遇见的几位神仙不愿意恭恭敬敬的行礼,言谈举止都不太尊重那几位神仙,说话声音很大,有时不注意还自称“寡人”。结果仙伯中地位较高的就把这事奏报给天帝,说刘安对仙官大不敬,应该把他赶回人间。多亏了八公在天帝面前为刘安解释开脱,才免了刘安大不敬的罪,但仍罚他看管天都城中的厕所三年。三年期满后,只允许刘安当一般的仙人,不得在仙界担任官职,只让他长生不死而已。
后来汉武帝听说左吴等五人随刘安去了仙界又被送了回来,就召见左吴等人,亲自问他们详细情况,左吴把详情说了,武帝非常懊丧悔恨,并说,“我要是像淮南王刘安那样能遇到神仙,我就会把皇室和天下看成一只鞋,脱掉也毫不可惜,然后毅然随神仙而去。”
从此汉武帝就招贤纳士,希望也能招来八公那样的仙人,但始终没有仙人光临,反尔被公孙卿、栾大这一类冒充得道的江湖术士欺骗。然而仍不甘心,一直想找到真仙人,因为刘安成仙使他相信真有神仙。
传说刘安和八公升天时,剩下的仙药放在院里让鸡狗吃后也都升了天,所以天上也有鸡叫狗咬的声音。
阴长生
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唯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
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唯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鸣生别去。长生乃归,合之丹成,服半剂,不尽(《云笈七签》卷106引《阴真君传》无尽字),即升天。乃大作黄金十数万斤,以布惠天下贫乏,不问识与不识者。
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而不老。在民间三百余年,后于平都山东,白日升天而去。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余并白日升天。《抱朴子》曰:“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则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不有学道得仙者?”
阴君已服神药,未尽升天,然方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集。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数耳。而俗民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间士,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采,不扬声名,不修求进,不营闻达,人犹不能识之,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阴君自叙云:“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闻?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合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安。”
于是阴君裂黄素,写《丹经》一通,封一文石之函,置嵩高山。一通黄栌之简,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置蜀绥山。一封缣书,合为十篇,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
又著诗三篇,以示将来。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汉世。紫艾重纡,余(余字原缺,据明抄本补)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龙驾浮,青要(要字原缺,据明抄本补,清黄晟刻本——以后简称黄刻本——青要作青风)承翼,与我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消遥太极,何虑何忧,傲戏仙都。顾悯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几,泥土为俦,奔驰索死,不肯暂休。”
其二章曰:“余(余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之圣师,体道之真,升降变化,乔、松为邻。唯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年,中多怠堕,志行不坚,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没幽壤,何时可还?嗟尔将来,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寿同三光,何但亿千。”
其三章曰:“惟余束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浊。(明抄本委作悉,浊作经)避世自匿,三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欢悦色,面垢足胝,乃见褒饰(褒饰二字原缺,据明抄本补),遂受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已成,货财千亿,使役鬼神,玉女侍侧。今得度世,神丹之力。”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色如女子,白日升天而去。(出《神仙传》)
【译文】
阴长生是河南新野人,他是汉朝皇后的亲属。虽然他生在富贵人家,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专门研究道家的方术。他听说马鸣生知道转世修仙的秘诀,就去找他,并甘心自愿为马鸣生当仆人,给他干脱鞋扫地的下贱活儿。然而马鸣生并不传授他成仙的道术,却整天与他高谈阔论,谈的都是当前的时事以及怎样种好农田等世俗琐事,就这么谈了十多年,阴长生也没表示厌倦。
和阴长生一块来向马鸣生学道的十二个先人后都走了,只有阴长生对马鸣生更加恭敬的执弟子之礼。马鸣生感动地说:“你才是真正能够得道的人啊!”于是就带他游了四川灌县西南的青城山,把黄土变成黄金让他看。马鸣生站在神坛上,面朝西把一部《太清神丹经》授给阴长生,然后就告别走了。阴长生回来后,照经卷上的办法炼出了仙丹,只吃了半付就成仙升天了。后来阴长生又按马鸣生教的方术用泥土变出了十几万黄金,用这金子救济天下穷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给。
后来阴长生又带着妻子周游天下,他全家人都长寿不老。
阴长生在世间住了三百来年,后来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的东面白日升天而去。
阴长生写了九篇文章,文章中说,“古代的神仙非常多,不能详细介绍,但从汉代以来,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人,加上我是四十六名。其中二十人是把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升了天,其余的都是大白天连魂魄带肉体一块升天成仙。晋代的葛洪在他的道学著作《抱朴子》中说过,如果人们夜晚不走路,怎么会知道路上有走夜路的人呢?不成仙,怎么能知道天下山林中有修道成仙的人呢?”
现在阴长生服了仙丹,就算他不升天,但他已有了仙气,俗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阴长生自然而然地要和仙人相聚。由于他和仙人们在一起,耳闻目睹,听仙人们互相谈论介绍,阴长生自然就知道了近代成仙者的人数了。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们总是以眼见为实,以为他们没见过神仙就认为世上没有神仙,这些人实在太可悲了。有些隐居在民间的高洁的士人,远离尘世凡俗就是他们的志向,每日研究经书典籍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从不夸耀自己的学问,也从不追求名利,不求为官为宦飞黄腾达,所以人们也都不知道他们。至于成仙得道的人,就更没必要夸耀自己,让世上那些高官显贵们知道自己是神仙了。
阴长生自己也说:“东汉安帝廷光元年,河南新野山北子被仙君授给炼仙丹的秘诀,这秘诀是:‘得道升天以后,要把这要诀留在名山。谁能得到,名列真人。成就仙人来去自如’怎能是世俗的传闻呢。不死的要诀,在于服用神丹。行气修炼内功为引导,使自己能自如地俯仰屈伸,服用草药也可以延年益寿,但绝不能转世超度为神仙。谁如果想要修道,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要长期地学习道术,清净无为才能养性,真心修道的人必须刻苦勤奋,任凭那些愚昧的人去笑话吧,只要能得到仙丹灵药,就可以永不衰老,长得安康。”
于是阴长生就撕了一块黄绸子,在绸子上写了一部《丹经》,装进一个有花纹的玉石匣子里,放在嵩高山上。又在黄栌木板上用漆写了一部《丹经》装在青玉的匣子里,放在西岳华山中。又在一块金板上刻了《丹经》,装进白银作的匣子里,放在四川绥山中。还有写在丝绢上的一段经文,合起来一共十篇,交给了弟子,让他们世世代代传下去。
阴长生还写了三首诗,讲述未来的事。第一首的大意是:“我在唐尧虞舜时就接受了上天之命,一直延续到汉代,都负有仙界的使命。我从很早就爱好修道,虽然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志向很高尚,不想在王侯手下做官。如果只是为了延续生命,那么只满足于长寿就不会再有所追求了。我希望能够升入云天,乘龙浮游,展开双翼乘风翱翔。我希望能不怕火烧,入水不湿,无忧无虑地在太极中逍遥漫游,在仙界的都城中往来。那时我下看人间那些愚昧的人们,他们的年华像流水般一去不回,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死后就变成了泥土,可是他们仍然急急忙忙奔波劳累,终于免不了一死,这是何等可悲啊!”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我的仙界的老师是道术极高的真人,他可以升天入地变化无穷,道术可以和著名的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相媲美。我有十二名学道的同学,在二十年的修炼苦学中,有很多由于志向不坚定半途而废,我真为他们痛惜,但这也是天命的安排,因为道术不是随便就可以传授的,只传授那些意志坚定的圣贤们。那些学道半途而废的人,堕入了冥冥的阴间,真是苦海无边啊,所以我希望后世的人们在修炼道术时一定要刻苦勤奋,千万不要为人间的荣华富贵所诱惑而动摇了修道的意志。一旦修道成功,升入九天仙界,那时寿命就和日、月、星一样,亿万年长存永在了。”
第三首诗大意是:“我从少年时就爱好道术,抛别了家人,随着老师东西南北四方遨游,脱离了人间的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和命浊这‘五浊’,离开尘世隐居山林三十多年。为了修道,我寒冷时忘了添衣,饿了忘记吃饭,虽想家也不敢回去,再劳累也不敢休息。我侍奉仙师,处处使他欢欣愉快,顾不得自己满脸污垢,双脚磨厚,终于得到了仙师的赞赏,才传授给我修炼的秘诀,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因此得到长生之术,将永享天年。我又炼成了亿万黄金白银散给了穷人,我还能驱鬼神为我服务,还有玉女在我身旁侍奉。现在我得以成仙,完全是神丹的功效啊!”
阴长生在人间活了一百七十岁,容貌像年轻的女子哪样俊秀,后来在大白天成仙飞升进了仙界。
张道陵
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
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
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新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将为此文从天上下也。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罚刑,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念,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
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乃能分形作数十人。其所居门前水池,陵常乘舟戏其中,而诸道士宾客,往来盈庭巷(巷原作盖,据明抄本改)座上常有一陵,与宾客对谈,共食饮,而真陵故在池中也。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唯付王长。而后合有一人从东方来,当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其说长短形状。至时果有赵升者,不从东方来(明抄本无不字)生平未(未原作原,据明抄本、陈校本改)相见,其形貌一如陵所说。陵乃七度试升,皆过,乃受升丹经。
七试者:
第一试,升到门不为通,使人骂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纳之。
第二试,使升于草中守黍驱兽,暮遣美女非常,托言远行,过寄宿,与升接床。明日又称脚痛不去,遂留数日。亦复调戏,升终不失正。
第三试,升行道,忽见遗金三十瓶,升乃走过不取。
第四试,令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升衣服,唯不伤身。升不恐,颜色不变,谓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为非,故不远千里,来事神师,求长生之道,汝何以尔?岂非山鬼使汝来试我乎?”须臾,虎乃起去。
第五试,升于市买十余匹绢,付直讫,而绢主诬之,云未得。升乃脱己衣,买绢而偿之,殊无吝色。
第六试,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头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升怆然,为之动容,解衣衣之,以私粮设食,又以私米遗之。
第七试,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傍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三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升一人乃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援,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赵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唯升与王长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唯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
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升长二人笑曰:“吾知妆来。”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而乃没于云霄也。
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赵升,乃知(知原作如,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其志也。(出《神仙传》)
【译文】
张道陵是沛国(今江苏省沛县)人,原是太学中的书生,精通《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晚年时他感叹地说,“精通《五经》对延年益寿没有一点用处啊!”就开始热心研究长生之道。他得到了黄帝的“九鼎炼丹秘方”,就想照着秘方试验炼丹。但炼丹的药石非常费钱,张道陵家非常穷,要想致富没有门路,种田放牧又不是他的专长,干脆就不干了。
他听说四川人民性淳朴,容易接受教育点化,而且四川名山很多,就带着弟子去了四川大足县,进了鹄鸣山,写了二十四篇论述道术的文章,都是他苦苦思索修炼真谛的体会。
有一天,忽然有神仙从空而降,他们成千上万,或乘车骑马,或驾龙骑虎,数都数不过来。神仙中有的自称是柱下史,有的自称是东海小童。仙人们把太上老君新出的《正一明威秘箓》和《正一法文》传授给张道陵。张道陵从这两部经卷中得到了治病的仙方,于是百姓们都聚在他身边求他治病,拜他为师,弟子上万。
于是张道陵在弟子中设立了“祭洒”的官职,管理弟子们,像政府的长官一样。他还叫弟子们按照需要轮流交纳米粮、器具、纸笔、柴草等东西,派人修整道路,不参加修路的懒惰弟子,张道陵就让他们生病。县里本来就有很多桥梁道路需要修复,但一直无人过问,现在张道陵一号召,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清除道上的野草,清挖堵塞的河道。有些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些事都是张道陵授意干的,还以为是上天的旨意呢。
张道陵还想唤起人们的廉耻心,以此来管理众人,他不愿意动用刑罚,就立了一条制度:凡是有疾病的人,都要把自己有生以来犯过的罪过写在纸上,然后扔到水里,向天神发誓以后永不再犯,再犯就必死。于是百姓们都永远不能忘记不犯罪,犯了罪的就会生病,生病时就要把自己的罪过都交待出来,一是为了使病能痊愈,二是由此产生羞愧心,不敢再重犯,因为惧怕天地神灵而改过自新。从张道陵实行了这个办法后,凡是犯过罪的,都改恶向善了。
张道陵也因此得了很多财物,用这些钱财去买来炼仙丹用的草药和石料,终于把丹炼成了。丹炼成后,张道陵只服了半副,因为他不愿升天,这时他已能用分身术把自己分成几十个人了。 张道陵的门前有个水池,他常乘船在水中游玩,而他的道友和宾客多得挤满了庭院和街巷。他就分出一个自己和宾客们谈话应酬,而他的真身还在池中船上游玩呢。张道陵治病,大多是采用黑白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根据具体病情对药方进行改动变化灵活运用,但总的还是和仙人传授的药方相一致。
他常对人们说:“你们大都贪恋尘世的欢乐,所以不能超脱凡俗,所以更需要用我的炼气养精的方法来控制引导男女的房事,再配合着服食草本,就可以活到几百岁了。”
张道陵有一个最重要的秘方,只传授给王长一个人。
有天,他说应该有一个从东方来的人,这人也应该得到秘方。这个人应该在正月初七的中午到张道陵这儿来,张道陵事先就说了这人的面貌身材。到了正月初七的中午,果然来了个叫赵升的人,但不是从东方来的,然而他的形貌身材和张道陵事先说的完全一样。
张道陵就对赵升考验了七次,七次都通过以后,才把丹经传授给赵升。
第一次对赵升的考验,是赵升来到张道陵的门口以后,门人不给通报,并辱骂赵升,骂了四十多天,赵升在门外就露宿了四十多天,张道陵才让他进门。
第二次考验是让赵升在田里看守庄稼驱赶野兽,到了晚上,张道陵派了个美丽异常的女子去见赵升。那女子假装是走远路的旅客,要求在赵升这儿过夜,并和赵升同床挨着睡觉,第二天那美女又假装脚痛赖着不走,赵升只好留她住了几天。那女子经常挑逗勾引赵升,但赵升始终行为端正不受诱惑。
第三次考验,赵升在路上走时,让他突然看见路上扔着三十块金子,赵升动也没动金子继续走路。
第四次考验,让赵升进山砍柴,让三只老虎来撕扯赵升的衣服,但不伤他的身体,赵升一点也没有害怕,脸不变色心不跳,还对老虎说:“我是个学道的人,从少年时就没作过坏事,所以不远千里来拜师学道,求长生不老之术,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呢?莫非是山神派你们来考验我的吗?”三只老虎呆了片刻就离去了。
第五次考验,让赵升在街上买了十几匹绢绸,付完钱以后,老板却诬蔑赵升说他没有付钱,赵升就脱下自己的衣服卖掉,用钱买来了绢绸还给那老板,一点也没有生气怨恨。
第六次考验是让赵升看守粮仓,让一个人去向赵升磕头讨吃的。这人破衣烂衫,面目肮脏,全身生满了脓疮又腥又臭。赵升看见后十分可怜他,甚至流下眼泪。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那人穿,用自己的粮食为那人作了饭,那人临走时,赵升又把自己的粮食送了一些让那人带在路上吃。
第七次考验,张道陵带着弟子们登上悬崖绝壁,下面的石缝间长着一棵桃树,有人的胳膊那么粗,桃树下就是万丈深渊,桃树上结着很大的桃子。张道陵就对弟子们说:“谁能摘下那桃子,我就把修道的秘诀传授给他。”这时有三百来个弟子都趴在崖边看那桃树,个个吓得双腿战栗汗流浃背,不敢长时间看那桃树,最后都吓得退了回去,说不敢去摘那桃子。只有赵升说:“有神灵保佑,有什么危险呢?何况还有我的仙师在这里,他能眼看着我摔死在山谷里吗?即然是仙师让摘这桃子,说明这桃子一定能够摘到的。”说罢,赵升纵身一跳,落在桃树上,身子都没有打晃,摘下一大抱桃子。然而石壁像墙那么陡峭,无法攀登着回到崖上。于是赵升就在下面把摘到的桃子一只一只地扔了上去。一共是二百零二只桃子。张道陵把桃子分给弟子们一人一只,自己吃了一只,给赵升留了一只等他上来。大家亲眼看见张道陵的手臂突然加长了两三丈伸到桃树上去拉赵升,赵升一下子就上来了。张道陵把刚才留的桃子给了赵升,赵升吃完以后,张道陵就站在悬崖边上笑着说,“赵升因为心术端正,才能跳到桃树上连身子都不晃。我也想跳下去,一定能摘着最大的桃子。”弟子们都劝张道陵不要跳,只有王长和赵升不说话。张道陵就往下一跳,却没有落在桃树上,不知落到什么地方去了。四面都是仰视看见顶的高山峻岭,山顶高入云天,往下看是没有底的深谷,连道路都没有。弟子们这时都吓得哭了起来,只有赵升和王长没有哭,两人议论道:“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现在他跳进了万丈深谷,我们这样活着也于心不安啊!”说罢两个人一齐跳下了悬崖,没想到正好落在张道陵的面前。
只见张道陵盘腿坐在一个很小的帐中床上,他见到赵升和王长,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俩会来的。”接着就向他俩传授了修道的秘诀。三天后,他们三人一同回到家中,弟子们看见以后,又惊又喜。后来,张道陵和赵升、王长三个人都是大白天成仙飞升入云,弟子们仰着头看,只见他们渐渐飞入云中不见了。
最初张道陵进入四川大足县鹄鸣山炼成了仙丹后,只吃了半付,虽然没有升天,但已成为地上的神仙。他不急着升天,就是为了对赵升作七次考验以便超度他,从这件事也看出张道陵是先知赵升修道的志向是端正坚定的。
卷第九 神仙九
李少君 孔元方 王烈 焦先 孙登 吕文敬 沈建
李少君
李少君者,齐人也。汉武帝召募方士。少君于安期先生得神丹炉火之方,家贫,不能办药,谓弟子曰:“老将至矣,而财不足,虽躬耕力作,不足以致办。今天子好道,欲往见之,求为合药,可得恣意。”乃以方上帝,云:“丹砂可成黄金,金成服之升仙。臣常游海上,见安期先生,食枣大如瓜。”天子甚尊敬之,赐遗无数。少君尝与武安侯饮食,座中有一老人,年九十余,少君问其名,乃言曾与老人祖父游夜(明抄本夜作射),见小儿从其祖父,吾故识之。时一座尽惊。又少君见武帝有故铜器,因识之曰:“齐桓公常陈此器于寝座。帝按言观其刻字,果齐之故器也,因知少君是数百岁人矣。视之如五十许人,面色肌肤,甚有光泽,口齿如童子。王公贵人,闻其能令人不死,莫不仰慕,所遗金钱山积。少君乃密作神丹,丹成,谓帝曰:“陛下不能绝骄奢,遣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胜,万里有不归之魂,市曹有流血之刑,神丹大道,未可得成。”乃以少药方与帝,少君便称疾。是夜,帝梦与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云中来,言太乙请少君。帝遂觉,即使人问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朕昨梦少君舍朕去。”少君乃病困,帝往视之,并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帝曰:“少君不死,故化去耳。”及敛,忽失尸所在,中表衣悉不解,如蝉蜕也。帝犹增叹,恨求少君不勤也。初少君与朝议郎董仲躬相亲爱。仲躬宿有疾,体枯气少。少君乃与其成药二剂,并其方,用戊巳之草,后土脂,黄精根,兽沉肪,先莠之根,百卉花酿,亥月上旬,合煎铜器中,使童子沐浴洁净,调其汤火,使合成鸡子,三枚为程。服尽一剂,身体便轻;服三剂,齿落更生;五剂,年寿长而不复倾。仲躬为人刚直,博学五经,然不达道术,笑世人服药学道,频上书谏武帝,以为人生则命,衰老有常,非道术所能延。意虽见其有异,将为天性,非术所致,得药竟不服,又不问其方。少君去后数月,仲躬病甚。常闻武帝说前梦,恨惜少君,仲躬忆少君所留药。试服之,未半,乃身体轻壮,其病顿愈;服尽,气力如年少时,乃信有长生不死之道。解官,行求道士,问其方,竟不能悉晓。仲躬唯得发不白,形容盛甚,年八十余乃死。嘱其子道生曰:“我少得少君方药,初不信,事后得力,无能解之,怀恨于黄泉矣。汝可行求人间方术之事,解其方意,长服此药,必度世也。”时有文成将军,亦得少君术。事武帝,帝后遣使诛之,文成谓使者曰:“为吾谢帝,不能忍少日而败大事乎?帝好自爱,后三十年,求我于成山,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还,具言之。帝令发其棺视之,无所见,唯有竹筒一枚。帝疑其弟子窃其尸而藏之,乃收捕,检问其迹,帝乃大悔诛文成。后复征诸方士,更于甘泉祀太乙,又别设一座祀文成,帝亲执礼焉。(原缺出处,查出《神仙传》)
【译文】
李少君是山东人。汉武帝因为好道术招募天下懂道术的方士。李少君在先秦时代著名方士安期先生那里得到了炼丹的秘方,但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炼丹的金石原料和草药,就对弟子们说:“我又老又穷,就是再卖力气地种田,也凑不上买药炼丹的钱。听说当今天子汉武帝爱好道术,我想去朝见他,求皇帝和我一起炼丹,皇上一定会很愿意。”于是李少君把安期的炼丹秘方上奏汉武帝说,“丹砂可以炼出金丹,吃了金丹就能成仙。我曾经在海上漫游,遇见了仙人安期先生,他经常吃一种像瓜一样大的枣子。”汉武帝对李少君很尊重,赏给他不少东西。李少君曾经和武安侯一起宴饮,座上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问老人的姓名,老人说了姓名后,李少君说,“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一起夜里游玩宴饮过,那时你很小,跟你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认识你。”在座的人听了李少君这番话都很惊奇。有一次,李少君看见汉武帝有一件旧铜器,就对武帝说,“我认识这件铜器。春秋战国时的齐桓公曾把它摆在自己的床头。”汉武听李少君这么一说,就细看铜器上刻的字,果然是春秋时齐国的铜器,从而知道李少君己活了几百岁了。但李少君看上去只有五十来岁,脸色红润皮肤很光滑,牙齿像少年人那样整齐。汉朝的王公贵族们听说李少君能使人长生不死,都对他万分敬仰,给他送的金钱堆积如山。李少君就用这些钱偷偷买了原料炼成了仙丹,然后对武帝说,“陛下如果不能除掉骄奢淫逸的恶习,仍然贪图美女纵欲无度,到处征战讨伐,喜怒无常,使冤魂流落在荒野,让城市里常有杀头的重刑,那就绝不能炼成仙丹修成大道。”李少君把自己不会衰老的秘方给了汉武帝,然后就假称自己生了病告辞。这天夜里,汉武帝梦见和李少君一起登上河南的嵩山,半路上有个神仙拿着旌节骑着龙从云中降下来,说太乙真人请李少君去。汉武帝惊醒了,立刻派人打听李少君的情况,并且告诉亲近的大臣说:“我昨夜梦见李少君离我而去了!”李少君病重时,武帝去探视,李少君让人把他炼仙丹的秘方完全记下来,还没说完就死了。武帝说:“李少君不会死,他是登了仙界了!”李少君刚要入殓时,尸体忽然不见了,衣服连扣子都没解开,好像蝉蜕一样。汉武帝更加后悔,恨自己没有向李少君更多的求教道术。李少君生前和任朝议郎的董仲躬是好朋友,董仲躬一向有病,身体消瘦气血不足。李少君就给了他两副药和药方,让他用戊巳年间生长的草、当地出产的油脂、黄精的根和野兽的脂膏,秋天先枯死的根、春天百花的膏汁,在十二月上旬把上述药料合放在铜器中熬,让一个童子沐浴得十分洁净,让他看好火候,把熬好的膏再制成鸡蛋大的药丸,三只药丸一个疗程。吃了一副药丸,身子就会非常轻快,吃了三副,旧牙脱掉生出新牙,吃了五副以后,年岁增长了但腰不弯背不驼。董仲躬为人刚强正直,精通《四书》《五经》,但对道术一点也不入门,还经常嘲笑那些服丹药学道术的人,常常上书给汉武帝,认为人寿天定,衰老是正常的,不是学道术能长生不老的。李少君知道董仲躬对修道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性格就是这样,改变不了他的认识。李少君给董仲躬的药,董仲躬根本就不吃,也不理睬李少君讲解的道学方术。李少君走后几个月,董仲躬病更重了。他曾听说了汉武帝梦见李少君成仙而去非常遗憾后悔,就想起了李少君给他的药。董仲躬试着服那药,只吃了半副,就觉得身轻体壮,病立刻好了。服完一副药之后,就觉得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这时他才相信真的有长生不死的道术。于是董仲躬就辞去了官职,向道士们求教,但得不到正确圆满的回答。后来虽然他头发不白精力旺盛,但还是活到八十多岁就死了。死前叮嘱他的儿子董道生说,“我曾得到李少君的仙药,起初不相信,后来服药见效,却不能解释药力的来源和修道的方术,只有怀恨于九泉之下了。你要寻找人间懂得道术的人,向他学习修道的要诀,常服仙药,就会超化成仙了。”当时还有个文成将军,也得到了李少君的传授。文成将军是汉武帝的臣下,后来由于得罪了武帝,武帝派使者去杀他。文成将军对使者说,“请替我质问皇上,他为什么不能忍耐几天而毁了大事呢?如果皇上仍然爱好修道,可以在三十年后到成山去找我,我会成全他,不会怨恨他的。”使者杀了文成将军以后,回来向汉武帝转告文成将军的话,武帝听后命人打开文成将军的棺材,棺材中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只竹筒。武帝怀疑是文成弟子偷去了他的尸体藏起来了,就到处搜查了解文成的去外,终于相信文成将军是成仙而去了,就十分后悔杀了文成。后来武帝又征召方士,又在陕西淳化县甘泉山建了甘泉宫祀奉道家始祖太乙真人,又另外建了一座庙祀奉文成将军,每次祭礼,武帝都是亲自主持。
孔元方
孔元方,许昌人也。常服松脂茯苓松实等药,老而益少,容如四十许人。郄元节、左元放,皆为亲友,俱弃五经当世之人事,专修道术。元方仁慈,恶衣蔬食,饮酒不过一升,年有七十余岁。道家或请元方会同饮酒,次至元方,元方作一令:以杖柱地,乃手把杖倒竖,头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杯倒饮,人莫能为也。元方有妻子,不畜余财,颇种五谷。时失火,诸人并来救之,出屋下衣粮床几,元方都不救,唯箕踞篱下视火。其妻促使元方助收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方广丈余,元方入其中断谷,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人亦不得往来。窟前有一柏树,生道后棘草间,委曲隐蔽。弟子有急,欲诣元方窟室者,皆莫能知。后东方有一少年,姓冯名遇,好道,伺候元方,便寻窟室得见。曰:“人皆来,不能见我,汝得见,似可教也。”乃以素书二卷授之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传一人。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若四十年无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顿接二人。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乃委妻子入西岳。后五十余年,暂还乡里,时人尚有识之者。(出《神仙传》)
【译文】
孔元方是河南许昌人。他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籽等药,老年时变得十分年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郄元节、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都是既不读《四书》、《五经》,又不问世事,专门研究道术。孔元方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从不超过一升,当时有七十多岁。有一次,几位道士请孔元方一起喝酒,轮到元方干杯时,元方行了个酒令:他把拐杖拄在地上,手扶着拐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结果谁也不会像他这样饮酒。孔元方有妻有子,但从不积存钱财,只是很下力气地种田。有一次,孔元方家里失火了,人们都来救火,往外抢救衣物粮食家具,但孔元方却不往外抢东西,反而蹲在篱笆前看火。他的妻子催他赶快抢救财物,孔元方笑道:“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什么可惜的!”孔元方又在河边岸上凿了一个一丈见方的洞,然后钻进洞里,不吃不喝,一两个月也不出来,家里的人他也不让到洞里来。洞前有一棵柏树,长在大道后面的荆棘草丛里,挡着那个洞。有时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也找不到他住的那个洞。后来从东方来了一个少年,名叫冯遇,爱好道术,想跟随孔元方学道。他一来就找着了孔元方的那个洞室。孔元方说:“别人来都找不到我,你却一来就找到了我,看来你是值得我传授道术的人。”孔元方就把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给了冯遇,并对他说:“这上面写的是修道的要点,四十年才可以传授一个人。如果四十年到了还找不到值得传授的人,那也不能因为年限到了胡乱传授,须等八十年,如有两个人可传授,就传给两个人。误传或不传,就犯了‘闭天道’的罪,不该传的却传了,就犯了‘泄天道’的罪,这两种罪都会连累子孙而受到惩罚。现在我已经把道术的精要传给你,我就可以去了。”于是孔元方就扔下妻子儿女进了西岳华山。五十年后,孔元方回过一次故乡,当时的人还有认识他的。
王烈
王烈者,字长休,邯郸人也。常服黄精及鈆,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少时本太学书生,学无不览,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无不该博。中散大夫谯国嵇叔夜,甚敬爱之,数数就学。共入山游戏采药。后烈独之太行山中,忽闻山东崩圮(圮原作地,明抄本作玘,今改),殷殷如雷声。烈不知何等,往视之,乃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经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如投热蜡之状,随手坚凝。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烈合数丸如桃大,用携少许归,乃与叔夜曰:“吾得异物。”叔夜甚喜,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如铜声。叔夜即与烈往视之,断山以复如故。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烈取读,莫识其文字,不敢取去。却着架上。暗书得数十字形体,以示康。康尽识其字。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至其道径,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又按神仙经云,神山五百年辄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与天相毕。烈前得者必是也。河东闻喜人多累世奉事烈者。晋永宁年中,出洛下,游诸处,与人共戏斗射。烈挽二石弓,射百步,十发矢,九破的。一年复去,又张子道者,年九十余,拜烈,烈平坐受之。座人怪之,子道曰:“我年八九岁时见,颜色与今无异,吾今老矣,烈犹有少容。”后莫知所之。(出《神仙传》)
【译文】
王烈字长休,河北邯郸人,经常服用野生姜和铅,活到三百三十八岁时面貌还很年轻。他攀登险峻的山峰时健步如飞。王烈青年时曾是太学中的书生,常和人们议论《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学多才。任中散大夫的醮国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请教。并和他一起进山游玩采药。后来王烈独自进了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山的东部发生了山崩,隆隆的轰鸣好像打雷。王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赶去看。只见大山崩塌了几百丈,两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个直径一尺宽的洞,洞里不断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王烈试着把那泥团成了圆球,不一会圆球就成了石头,好像把热蜡团成球凝固以后的样子。那泥丸散发出一股粳米饭般的香气,放在嘴里咀嚼也有粳米饭的味道。王烈就团了象桃子大小的泥丸带了回来,对嵇康说:“我得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给你。”嵇康很高兴,王烈就把泥丸拿出来,一看泥丸已变成青石丸了,一敲还发出铜的声音。嵇康就让王烈领他到山崩处去看,那崩塌的山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后来王烈又进了河东的抱犊山里,看见一个石窟,里面有个白石的架子,上面有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王烈拿来看,不认识上面的字,不敢把经卷拿走,又放回白石架上。但他照着经卷上的字记下来几十个字,回来给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认识。王烈十分高兴,就领上嵇康到山中石窟去读经。去的路都记得很清楚,但走到那里,却怎么也找不到石窟了。王烈后来私下里对弟子说:“这是因为嵇康不该得道,所以那石窟才闭上了。”按照神仙经里的说法,神山五百年裂开一次,其中会流出来石髓,如果能服用了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活得长久。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了。河东闻喜的人,大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晋代永宁年间,王烈去陕西洛南县的洛川一带漫游,和人比赛射箭。王烈用的是需二石力量才能拉开的弓,在百步的距离射靶,十箭九中。一年以后,王烈又到洛川去,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名叫张子道,恭敬地向王烈施礼,王烈连站都不站起来。同座的人很奇怪,张子道说:“我七八岁时见他时,他就是现在这副容貌,现在我九十多岁了,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后来,人们不知道王烈去了哪里。
焦先
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年一百七十岁。常食白石,以分与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亦不与人语。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及魏受禅,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不与女人交游。衣弊,则卖薪以买故衣着之,冬夏单衣。太守董经,因往视之,又不肯语。经益以为贤。彼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余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出《神仙传》)
【译文】
焦先是河东人,已经活了一百七十岁。经常服食白石,并把白石分给别人,像煮土豆那样煮熟了吃。焦先还天天进山砍柴,然后把柴分给别人,先从村头第一家开始,一家一家地分给柴禾。焦先每次把柴禾背到住家的门外放下,主人看见后,就把焦先请到屋中坐下,并请焦先吃饭,焦先就坐下,也不和主人说话。焦先如果把柴禾背来而主人不在,他就把柴禾放到门外转身就走,年年如此。魏文帝即位之后,焦先在河边盖了一间草屋,自己一个人住进去。屋子里不放床,只铺着草垫子,满身都是泥污,像在泥里打了滚似的。有时他几天吃一次饭,行为很规矩,也不和女人来往。他的衣服破了,就卖了柴买件旧衣服穿上,不论冬天夏天都是一身单衣。当时当太守的董经听说后就来拜访焦先,焦先却不说话。董经就更觉得焦先是大贤人。后来焦先的草屋被野火烧毁,人们跑去看,只见焦先端坐在火中,草屋烧成灰烬之后,焦先才慢慢站起来,连身上的衣服都没烧着。后来焦先又把草屋盖起来,忽然下了一场大雪,很多房子都被大雪压塌了。焦先的草房也倒了。人们去看,怕焦先已经冻死,就扒开草房寻找,只见焦先躺在雪底下熟睡,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像在炎夏喝醉了一样。人们都认为焦先不是凡人,很多人想和他学道。焦先说:“我哪里会什么道术呢?”焦先一会儿老,一会儿又很年轻,这样活到二百多岁,后来就离开大家走了,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那些向他请教道术的人,连一句话也没从他那里得到。
孙登
孙登者,不知何许人也。恒止山间,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夏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辄被发自覆身,发长丈余。又雅容非常,历世见之,颜色如故。市中乞得钱物,转乞贫下,更无余资,亦不见食。时杨骏为太傅,使传迎之,问讯不答。骏遗以一布袍,亦受之。出门,就人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于骏门下,又复斫碎之。时人谓为狂,后乃知骏当诛斩,故为其象也。骏录之,不放去,登乃卒死。骏给棺,埋之于振桥。后数日,有人见登在董马坡,因寄书与洛下故人。嵇叔夜有迈世之志,曾诣登,登不与语。叔夜乃扣难之,而登弹琴自若。久之,叔夜退,登曰:“少年才优而识寡,劣于保身,其能免乎?”俄而叔夜竟陷大辟。叔夜善弹琴,于是登弹一弦之琴,以成音曲。叔夜乃叹息绝思也。(出《神仙传》)
【译文】
孙登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常常住在山中的地洞里,弹琴、读《易经》。他冬夏都穿单衣,十冬腊月,人们见他头发长得一丈多长披盖在身上御寒。孙登的面容非常年轻,几代人看见他都没有衰老变化。他常到街上乞讨,得到的东西转手就给了穷人,自己一点也不要,人们也从来看不到孙登吃饭。当时当太傅的杨骏把孙登请去,但问他什么他都不回答。杨骏赠给孙登一件布袍子,孙登就要了,但一出门就向人借了把刀,把袍子割成两半,扔到杨骏的门前,又把袍子用刀剁碎了。当时人们都说孙登是疯子,然而后来杨骏犯罪被斩首,大家才明白孙登剁碎杨骏的袍子是一种预示。当时,孙登剁碎了杨骏送他的袍子后,杨骏一怒之下把孙登抓了起来,孙登就突然死了。杨骏给了一口棺木,把孙登埋在振桥。几天后,人们却在董马坡看见了孙登,就捎信给洛川的朋友。嵇康有修道的志向,曾向孙登请教,孙登不理他。嵇康就提出一些问题,故意诘难他,但孙登竟不在乎地自己弹琴。过了很久,嵇康只好走了。孙登说:“嵇康这人年轻有才,但见识太少,不善于保护自身。”过了不久,嵇康果然犯了罪被斩首。嵇康很善于弹琴,孙登却能弹一根弦的琴,而且也能弹成完整的乐曲。嵇康对孙登的琴技感叹佩服,觉得用一根弦弹出乐曲简直是不可思议。
吕文敬
吕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将一奴一婢,于太行山中采药。忽见三人在谷中,问恭曰:“子好长生乎,乃勤苦艰险如是耶?”恭曰:“实好长生,而不遇良方,故采服此药,冀有微益耳。”一人曰:“我姓吕字文起。”次一人曰:“我姓孙字文阳。”次一人曰:“我姓王字文上。”三人皆太清太和府仙人也。“时来采药,当以成新学者。公既与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当应常生也。若能随我采药,语公不死之方。”恭即拜曰:“有幸得遇仙人,但恐暗塞多罪,不足教授耳。若见采收,是更生之愿也。”即随仙人去二日,乃授恭秘方一首,因遣恭去曰:“可视乡里。”恭即拜辞,三人语恭曰:“公来二日,人间己二百年矣。”恭归家,但见空宅,子孙无复一人也。乃见乡里数世后人赵辅者,问吕恭家人皆何所在。辅曰:“君从何来,乃问此久远人也。吾昔闻先人说云,昔有吕恭者,持奴婢入太行山采药,遂不复还,以为虎狼所食,已二百余年矣。恭有数世子孙吕习者,居在城东十数里,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恭承辅言,到习家,扣门问讯。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我家,我昔随仙人去,至今二百余年。”习闻之惊喜,跣出拜曰:“仙人来归,悲喜不能自胜。”公因以神方授习而去。习已年八十,服之即还少壮,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世不复老死。(出《神仙传》)
【译文】
吕恭字文敬,青年时就好服养生延年的药。有一次他带着一个仆人一个婢女,进太行山中采药。忽然遇到了三个人。他们问吕恭,“你这样不辞劳苦地爬山越岭,是不是要寻求长生之术啊?”吕恭说:“我确实是寻求长生之术,但一直没遇到好的药方,只好采些草药服用。希望多少有点益处。”三个人自我介绍,一个姓吕字文起,一个姓孙字文阳,第三个人姓王字文上,三个人都是天界太和府里的神仙。吕文起对吕恭说:“我们有时也来这里采药,以便成全那些新学道的人。你既然和我同姓,名字中也有一个字‘文’跟我相同,这是你的仙缘,命中应该得到长生。你如果能跟着我采药,我就告诉你长生不老药的仙方。”吕恭立刻跪拜说:“今天遇见仙人真是我的大幸,只怕我糊涂愚笨,当不好仙人的徒弟。如果仙人能收留点化,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了。”吕恭就跟着仙人采了两天药,仙人授给他一个仙药秘方让他带回去,让他回家乡再看看亲人们。吕恭向三位仙人辞别,仙人们说:“你跟我们采了两天药,世上已过了二百年了。”吕恭回到家乡,见自己家中只剩下个破旧的空房子,也没有找到一个子孙后代。后来遇见一个当年乡亲几世后的一个后代,名叫赵辅,就向他打听吕恭家的后代都在哪里。赵辅说:“先生是从哪儿来的呢?竟向我问这么久远的事。我曾听前辈说当年有个吕恭带一仆一婢进太行山采药,再也没回来,可能是让虎狼吃掉了,至今已二百多年。听说吕恭有个几世后的孙子叫吕习住在城东十几里的地方,是位道士,老百姓都尊奉他。去打听一下,会很容易找到的。”吕恭按赵辅的话找到吕习家,敲门打听。仆人开门问他找谁,吕恭说:“这是我家,我当年随仙人采药,至今已二百多年了。”吕习又惊又喜,光脚跑出来跪拜说:“仙祖今天回来,真让我又惊又喜啊!”吕恭就把仙方传授给吕习,然后就走了。吕习当时已八十岁,服药后立刻变成青年,活到二百岁时也进了山,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再老死。
沈建
沈建,丹阳人也,世为长吏。建独好道,不肯仕宦,学导引服食之术,还年却老之法。又能治病,病无轻重,治之即愈。奉事之者数百家。建尝欲远行,寄一婢三奴、驴一头、羊十口,各与药一丸。语主人曰:“但累屋,不烦饮食也。”便去。主人大怪之曰:“此客所寄十五口,不留寸资,当若之何。建去后,主人饮奴婢,奴婢闻食气,皆逆吐不用;以草饲驴羊,驴羊避去不食,或欲抵触,主人大惊愕。百余日,奴婢体貌光泽,胜食之时,驴羊皆肥如饲。建去三年乃还,各以药一丸与奴婢驴羊,乃饮食如故。建遂断谷不食,轻举飞行。或去或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也。(出《神仙传》)
【译文】
沈建是丹阳人,世代都作长吏。但唯独沈建不肯作官,专门研究道术,学习修炼服丹的方术和返老还童的秘诀。他还会医术,病人不管病情轻重,经他一治就好,因而有好几百家人侍奉他。有一次沈建要出远门,就把一名男仆、三名婢女、一头驴十只羊寄存在某人家里,让男女仆人和驴、羊都吃了一枚药丸。沈建临上路时对那家主人说:“我把他们寄留在你家,只住你的房子,不用你给他们吃的。”说罢就走了。那家主人挺惊讶,心想在我家连人加牲口寄存了十五口,却一个钱也不留,真拿他没办法。沈建走后,主人给仆人们吃饭,但他们一闻饭的气味就呕吐,根本不吃。拿草喂驴和羊,驴羊不但不吃,还对主人又顶又踢,主人十分奇怪惊讶。虽然一百多天不吃饭,但仆人们面孔红润气色极好,比吃饭还要健康,驴和羊也是骠肥体壮,比精心喂养的还好。沈建三年后回来,又给奴仆和驴羊吃下一枚药丸,他们才又开始正常的饮食。但沈建却从不饮食,仍健步如飞。他有时来有时去,这样过了三百多年,后来竟不再见到他,不知去了何处。
卷第十 神仙十
河上公 刘根 李仲甫 李意期 王兴 赵瞿 王遥
河上公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躬问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公乃授素书二卷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贵之。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出《神仙传》)
【译文】
有个不知姓名的人,汉文帝时在河边盖了间草房住,所以人们都叫他“河上公”。当时汉文帝非常喜欢读老子的《道德经》,并命令王侯大臣们都要诵读。但《道德经》中有些地方弄不懂,当时谁也讲不明白。后来文帝听说人们都说河上公非常理解老子经典中的深奥涵义,就派人拿着那几个不懂的问题找河上公请教。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研究老子的经典是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怎么可以隔着很远的地方间接地研究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草房,亲自向河上公求教。文帝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国界之内都是君王的臣民。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这就是说,君王也是‘四大’之一。你虽然懂得道学,但你也是我的臣民嘛,为什么不能尊重我,却这么高傲呢?”河上公就拍着手坐着慢慢腾空而起,离地有好几丈,低头看着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又不牵累人世的事,怎么能算你的臣民呢?”文帝这才下了车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无德无才,勉强继承了帝业当了皇帝,能力太小而责任大,常常担心不能胜任。虽然身在皇位日理万机,但心中更敬仰的是道术,由于自己无知蒙昧,对道学的精义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唯望道君您对我多多指点教化。”河上公就把两卷经书授给汉文帝,并对文帝说:“回去后好好研究这两卷书,道德经中的疑难问题就都解决了,我今天就不再多说什么了。我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写了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只传了三个人,算上你才四个人,希望千万不要把它给不相干的人看!”说罢就突然不见了,只见云雾蒸腾,天地一片迷茫。文帝后来十分珍视那两卷经书。有些人论述说,因为文帝喜欢研究老子的学说,然而不能都弄通,所以上天特派了河上公下凡来传授。又怕文帝不能坚信。才显圣变化给文帝看。所谓圣人的心是永远和百姓的心相通的。
刘根
刘根者,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少明五经。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除郎中。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石室,峥嵘峻绝之上,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其颜色如十四五岁人,深目,多须鬓,皆黄,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玄衣,人不觉换之时。衡府君自说,先祖与根同岁者,至王莽时,频使使者请根,根不肯往。衡府君使府掾王珍问起居,根不答。再令功曾赵公,往山达敬,根唯言谢府君,更无他言。后颖川太守高府君到官,郡民大疫,死者过半,太守家大小悉得病。高府君复遣珍往求根,请消除疫气之术。珍叩头述府君之言,根教言于太岁宫气上,掘地深三尺,以沙着其中,及酒沃之。君依言,病者悉愈,疫气寻绝,每用有效。后太守张府君,以根为妖,遣吏召根,拟戮之。一府共谏君府,君府不解。如是诸吏达根,欲令根去,根不听。府君使至,请根。根曰:“张府君欲吾何为耶?间当至耳。若不去,恐诸君招咎,谓卿等不敢来呼我也。”根是日至府,时宾客满座,府君使五十余人,持刀杖绳索而立,根颜色不怍。府君烈声问根曰:“若有何道术也?”答曰:“唯唯。”府君曰:“能召鬼乎?”曰:“能。”府君曰:“既能,即可捉鬼至厅前,不尔,当大戳。”根曰:“召鬼至易见耳。”借笔砚及奏按,鎗鎗然作铜铁之声,闻于外。又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须臾,厅上南壁忽开数丈,见兵甲四五百人。传呼赤衣兵数十人,赍刀剑,将一车,直从坏壁中入来,又坏壁复如故。根敕下车上鬼,其赤衣便乃发车上披。见下有一老翁老姥,大绳反缚囚之,悬头厅前。府君熟视之,乃其亡父母也。府君惊愕流涕,不知所措。鬼乃责府君曰:“我生之时,汝官未达,不得汝禄养。我死,汝何为犯神仙尊官,使我被收,困辱如此,汝何面目立于人间?”府君下阶叩头,向根伏罪受死,请求放赦先人。根敕五百兵将囚出,散遣之。车出去南壁开,后车过,壁复如故。既失车所在。根亦隐去,府君惆怅恍惚,状若发狂,妻登时死,良久乃苏。云“见府君家先捉者,大怒,言汝何故犯神仙尊官,使我见收,今当来杀汝。”其后一月,府君夫妇男皆卒。府掾王珍,数得见。数承颜色欢然时,伏地叩头,请问根学仙时本末。根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华阴山,见一人乘白鹿车,从者十余人,左右玉女四人,执采旋之节,皆年十五六。余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余乃自陈曰:‘某少好道,而不遇明师。颇习方书,按而为之,多不验,岂根命相不应度世也?有幸今日得遇大神,是根宿昔梦想之愿,愿见哀怜,赐其要诀?,神未肯告余,余乃流涕自抟,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见吾耳。汝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息肉沮,故服药行气,不得其力。必欲长生,且先治病,十二年,乃可服仙药耳。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有游行五岳者,有服食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凡修仙道,要在服药,药有上下,仙有数品。不知房中之事,及行气导引并神药者,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服之皆立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有云母、雄黄之属,虽不即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次乃草木诸药,能治百病,补虚驻颜,断谷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也。’余顿首曰:‘今日蒙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长生,先去三尸。三尸去,即志意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见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上天,白人罪过,司命夺人算,使人不寿。人身中神,欲得人生,而尸欲得人死,人死则神散,无形之中而成鬼。祭祀之则歆飨,故欲人死也。梦与恶人斗争,此乃尸与神相战也。’余乃从其言,合服之,遂以得仙。”珍又每见根书符了,有所呼召,似人来取。或数闻推问,有人答对,及闻鞭挞之声,而悉不见其形,及地上时时有血,莫测其端也。根乃教珍守一行气存神,坐三纲六纪,谢过上名之法。根后入鸡头山仙去。(出《神仙传》)
【译文】
刘根字君安,是京城长安人,年轻时就精通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汉孝帝绥和二年,刘根被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后来刘根辞去官职进山学道,在河南的嵩山里住进一个石洞,石洞在悬崖绝壁上,有五千多丈高。刘根冬夏都不穿衣服,身上长出一二尺长的毛,面貌像十四五岁的人,眼眶很深,脸上有三四寸长的黄胡须。有时他和人对面坐着,忽然就变成穿黑袍戴高帽的装束,也不见他换过衣服。据衡太守自己说,他的先祖和刘根同岁的人,在西汉王莽时,多次派人请刘根,刘根不肯前去。衡太守派他的副官王珍去向刘根问候致意,刘根没有答话。太守又派姓赵的公曹去向刘根表达敬意,刘根谢谢太守,再也没别的话了。后来陕西颖川太守高府君到任后,郡里发生了瘟疫,老百姓病死了一多半,高太守家大小都得了瘟疫。高太守又派了王珍到山里去求刘根,请他传授消除瘟疫的方术。王珍向刘根磕头后说了太守的请求,刘根就告诉王珍,回去后让太守在太岁(木星)方位之下的宫气(三十度为一宫)的地方,掘地三尺,把沙子填进去,然后洒上酒。太守按照刘根的办法作了,果然得瘟疫的都好了,从此瘟疫也断绝了,后来只要一闹瘟疫,刘根的方法都好使。后来有位张太守认为刘根是妖道,派人召见刘根,打算杀掉他。太守府的人们都劝阻,但张太守不听。于是有些官员偷偷告诉刘根让他躲避,刘根不听。张太守派的人找到刘根,请他到太守府去。刘根问道:“张太守想找我作什么呢?看来我得走一趟了。如果不去,恐怕会牵累各位,太守会说你们不敢来叫我去见他呢。”刘根当天就到了太守府,当时府中宾客满堂,张太守派了五十多人持着刀棍绳子站在堂上,但刘根一点也没在意。张太守厉声问刘根道:“你有什么道术吗?”刘根说:“是,是。”太守问:“你能把鬼召来吗?”刘根说能召来。太守说:“既然能,你就给我捉一个来,不然,我就宰了你!”刘根说:“召个鬼来不是小事一段嘛。”说罢借了笔砚和批阅公文的桌子,只听得大厅中响起了铮铮的铜铁撞击声,一直传到外面。刘根又大声呼啸,声音非常清亮,听的人都十分惊恐,宾客们都听得不敢出声。顷刻间只见大厅的南墙突然裂开了好几丈,涌进来四五百名穿甲戴盔的士兵。刘根又传呼来四五十个穿红衣的兵,带着刀剑,推着一辆车,从坏了的墙进了大厅,然后那面墙又恢复了原状。刘根就命令车上的鬼下车,红衣兵就打开车上的布帘子。见帘子下有一对老头老婆,都是五花大绑,被红衣兵推在大厅前。张太守定睛细看,没想到竟是自己死去的父母!这时张太守又惊又怕,痛哭流涕,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的父母就斥责说:“我们活着的时候,你官小薪俸薄,没有很好的供养我们。我们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触怒神仙,使我们被抓到这里。遭受这样的羞辱,你这当儿子的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啊?!”张太守赶快下了庭阶磕头,向刘根认罪受死,只求赦免他的父母。于是刘根命令那五百名兵士把两个老人带出去放回阴间,拉着两个老人从南面墙上出去,车过去后,墙又恢复原状。即不知车到哪里去了,刘根也不见了。张太守这时仍是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疯,他的老婆当时立刻就昏死了,过了很久才又活了过来。她说:“我刚刚看见刘根捉来的两位老人,他们非常生气,责怪我们冒犯了神界仙官,使他们被抓。他们要杀掉我。”过了一个月,张太守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都死了。府椽王珍曾见过刘根好几次,有时看刘根高兴的时候,就趴在地上磕头,请刘根说他学道成仙的经过。刘根说,“当年我进山学道,没有不去的地方。后来我进了华阴山,遇见一个人乘着白鹿车,带着十几名侍从,左右有四个玉女,执着彩色的旌杖,都是十五六岁。我赶快向神仙叩头施礼,求他点化我一下。神人就对我说:‘你听说过韩众吗?’我说听说过。神人说:‘我就是韩众。’我就对神人说:‘我从小就爱好学道,但一直没遇到明师指点。我读了不少论道的爷,也按照书上的指点去做,但都不灵验,常暗想是不是我刘根命中不该得道呢?今天我有幸遇到了大仙,这是我一辈子的梦想,望大仙可怜伐的一份诚心,赐给我修道的秘诀吧!’但那大仙并不告诉我什么,我就专心致志地,哭着再三恳求,大仙这时才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吧,因为你有仙骨,所以才能遇见伐。但现在你仙骨中的骨髓还不饱满,血不够热,精气不盛头脑迟钝,筋松肉懈,所以就算服了仙药也借不上力。你真想求长生之道,得先治病,十二年以后就可以服用仙药了。在各种成仙得道的人中,有的能升天登云,有的能巡行五岳,有的能服仙药不死,有的能把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升天。凡是修仙得道的,最重要的是服用仙药,药有上下,仙也有好几等。不知道节制房事,不懂得运气导引修行和服用仙药的方法,也成不了仙。仙药中的上品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服用后可以立刻升天,不用日积月累的修炼。其次的药有云母、雄黄之类,服用这类药,虽然不能乘龙驾云,也能够驱使鬼神,变化自身,长生不老。再其次的就是各种草木药,能够疗百病,弥补虚弱使人青春长驻,不吃五谷而养精益气,但不能使人长生不死。长服草药顶多能使人活几百岁,其码也能保你活够你的寿数。所以要想得道不能依赖服草药。’我就向大仙说:‘今天蒙您的指点,真是天意啊!’大仙说:‘要想长生,首先要除掉在人身体中作祟兴妖的色欲、爱欲、贪欲这三尸。除掉三尸以后,修道的意志才能坚定,人世的欲念才能除尽’。大仙说罢授给我五篇神药仙方并告诫我说:‘伏尸常会在初一十五的夜里上天控告人的罪过,司命星神常常夺去人的寿数,使人短命。人身体里的神想让人活,而人身体里的三尸要让人死,人一死,身体里的神就散去了,无形中就成了鬼。凡是祭祀的东西都让鬼享用了,所以鬼愿意让人死,好能得到供祀的食物。如果梦见和坏人搏斗,那么是人体中的神灵和三尸在搏斗。’我就依照大仙的教导服用仙药,所以才能成仙。”王珍又常常看见刘根写下一道符之后,对空召唤,好像有人来把符取走。有时又听见刘根审案,和人对话问答,或者听见鞭打的声音,但看不见有人出现,但见地上时时有血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刘根教给王珍专一运气守神的方法,坚守三纲五纪的规范,以及谢过上名的方法。刘根后来进入鸡头山成仙而去。
李仲甫
李仲甫者。丰邑中益里人也。少学道于王君,服水丹有效,兼行遁甲,能步诀隐形,年百余岁,转少。初隐百日,一年复见形,后遂长隐,但闻其声,与人对话,饮食如常,但不可见。有书生姓张,从学隐形术,仲甫言卿性褊急,未中教。然守之不止,费用数十万,以供酒食,殊无所得。张患之,乃怀匕首往。先与仲甫语毕,因依其声所在,腾足而上,拔匕首,左右刺斫。仲甫已在床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宁得杀耶?我真能死汝。但恕其顽愚,不足间耳。”使人取一犬来,置书生前曰:“视我能杀犬否。”犬适至,头已堕地,腹已破。乃叱书生曰:“我能使卿如犬行矣。”书生下地叩头乃止,遂赦之。仲甫有相识人,居相去五百余里,常以张罗自业。一旦张罗,得一鸟,视之乃仲甫也,语毕别去。是日,仲甫已复至家。在民间三百余年,后入西岳山去,不复还也。(出《神仙传》)
【译文】
李仲甫是丰邑中益里人。少年时就跟王君学道,服用水丹很有效,会遁地入土行走的方术,还会推算的秘诀和隐身法,活到一百多岁后变得十分年轻。起初能隐身一百日,一年后就现形,后来修炼得能长期隐身,和人对话、饮食都和平常人一样,但别人只能听见他的声音,看不见他本人。有个姓张的书生跟李仲甫学隐身术,李仲甫嫌他性子太急,不教给他。但张生死缠着李仲甫,花钱好几十万供奉李仲甫酒食,但什么也没学到。张生怀恨在心,就怀揣匕首想杀李仲甫。他先是和隐身的李仲甫谈话,顺着李仲甫出声的位置,跳起来用匕首又刺又砍,一看,李仲甫却好好地躺在床上笑着说,“天下竟有你这样的混蛋,道没学成就要杀老师。你能杀得了我吗?我可真能让你死。但念你愚蠢顽劣,不和你一般见识。”说罢叫人牵来一只狗在张生面前说:“你看我能不能杀了这只狗。”狗刚牵来,狗头就落了地,肚子也被破开了。李仲甫斥责张生说:“我能让你像这条狗一样下场!“张生不断磕头求饶,李仲甫才放了他。李仲甫有个认识的人,住在离他五百里远的地方,以张网捕鸟为业。有一天这人张网捕住了一只鸟,一看鸟却变成了李仲甫,和他谈了一阵话告别去了。五百多里地的路程当天仲甫就到了家。仲甫在民间三百多年,后来进了西岳山,再也没回来。
李意期
李意期者,本蜀人,传世见之,汉文帝时人也。无妻息。人欲远行速至者,意期以符与之,并丹书两腋下,则千里皆不尽日而还。或说四方国土,宫观市鄽,人未曾见,闻说者意不解。意期则为撮土作之,但盈寸,其中物皆是,须臾消灭。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许复还。于是乞食得物,即度于贫人。于城都角中,作土窟居之,冬夏单衣。饮少酒,食脯及枣栗。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使迎意期。意期到,甚敬之,问其伐吴吉凶。意期不答,而求纸,画作兵马器杖十数万,乃一一裂坏之,曰:咄。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乃径还去。备不悦,果为吴军所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得还。甲器军资略尽。玄德念怒,遂卒于永安宫。意期少言,人有所问,略不对答。蜀人有忧患,往问之,凶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若欢悦则善,惨戚则恶。后入琅琊山中,不复见出也。(出《神仙传》)
【译文】
李意期是四川人,生在汉文帝时,但后世好几代人都看见过他。他没有妻子儿女。谁走远路又想快到,意期就写一道符给他,并在他腋下写几个朱砂字,这人就可以日行千里,不到一天就赶回来。有时李意期给人讲述四方外国的奇闻轶事,说哪里的城市宫殿街道,由于听的人没去过外国,就有点听不明白。李意期就用手捏了土作成异国城市宫殿的模型,虽然只有一寸大小,但模型里的一切都像真的一样,片刻间就消失了。人们常常不知道李意期去了哪里,一年多就又回来了。他常常在街上乞讨食物和东西,转手就给了穷人。他在城墙脚下挖了个洞住在里面,冬夏都是一身单衣。平时只喝一点酒,吃些干肉和枣子、果子。三国时,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打算攻打东吴,就派人把李意期接来,待以厚礼,向他请教攻打东吴能胜还是能败。李意期不回答,只是要了一张纸,在纸上画了武器兵马十几万,把纸撕碎,然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他接着又画了一个很大的人,把这张画挖土埋入地下,就扬长而去了。刘备当时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东吴打败,十几万人只逃回几百人,武器辎重丢得精光。刘备也又气又恼死在永安宫。李意期很少说话,别人问什么,他从不回答。四川当地人有什么忧患的事去问他,只要看他的表情就能预知吉凶。如果李意期神色愉快就是吉,面色愁闷就是凶。后来他进了琅琊山,再也没见他出来。
王兴
王兴者,阳城人也,居壶谷中,乃凡民也。不知书、无学道意。汉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嶷之神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二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邻里老少,皆云世世见之。竟不知所之。(出《神仙传》)
【译文】
王兴是阳城人,住在壶谷,是个普通老百姓,不认字,也没有学道的想法。汉武帝进了河南嵩山学道,登上大愚石窟,修建了道宫,让董仲舒、东方朔吃素沐浴,静修思神。这天夜里,忽然来了个神仙,身材有两丈高,两只耳朵上面高过头顶下面垂到肩上。汉武帝施礼后问是哪路尊神,仙人说:“我是九巅山神,听说中岳嵩山的岩石上生长一种一寸九节的菖蒲,服后可以长生,所以来采一些。”说完就忽然不见了。武帝对身边的侍臣说,“那位神仙绝不是为学道来采药的,肯定是嵩山神暗示我呢。”于是武帝让人采了菖蒲服用。服了两年,觉得气闷不痛快,就停服了。当时跟随汉武帝的人也都服用菖蒲,但都没坚持下去。只有王兴听说神仙教武帝服用菖蒲后,就坚持服用,终于得到长生。乡亲们世代都见他活着,后来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赵瞿
赵瞿者,字子荣,上党人也。得癞病,重,垂死。或告其家云:“当及生弃之,若死于家,则世世子孙相蛀耳。”家人为作一年粮,送置山中,恐虎狼害之,从外以木寨之。瞿悲伤自恨,昼夜啼泣。如此百余日,夜中,忽见石室前有三人,问瞿何人。瞿度深山穷林之中,非人所行之处,必是神灵。乃自陈乞,叩头哀求。其人行诸寨中,有如云气,了无所碍。问瞿“必欲病愈,当服药,能否?”瞿曰:“无状多罪,婴此恶疾,已见竦弃,死在旦夕。若刖足割鼻而可活,犹所甚愿,况服药岂不能也。”神人乃以松子松柏脂各五升赐之,告瞿曰:“此不但愈病,当长生耳。服半可愈,愈即勿废。”瞿服之未尽,病愈,身体强健乃归家,家人谓是鬼。具说其由,乃喜。遂更服之二年,颜色转少,肌肤光泽,走如飞鸟。年七十余,食雉兔,皆嚼其骨,能负重,更不疲极。年百七十,夜卧,忽见屋间光有如镜者,以问左右,云不见。后一日,一室内尽明,能夜书文。再见面上有二人,长三尺,乃美女也,甚端正,但小耳,戏其鼻上。如此二女稍长大,至如人,不复在面上,出在前侧,常闻琴瑟之声,欣然欢乐。在人间三百余年,常如童子颜色,入山不知所之。(出《神仙传》)
【译文】
赵瞿字子荣,是山西上党人。他得了很重的癞病,快要死了。有人对他的家人说,“趁还有口气,把他弄到外面去吧,如果死在家里,怕后代子孙都会因传染而得癞病。”家里人就给他准备了一年的粮食,把他送到山里的石洞里,怕被虎狼伤害,就用木栅把他围了起来。赵瞿十分悲痛,昼夜哭泣。过了一百多天后,有天夜里石洞前忽然来了三个人,问他是什么人。赵瞿暗想,这深山老林里平常人是不会来的,一定是神仙。就诉说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哀求神仙帮助。三个人就像云似地飘进石洞,洞外的栅栏一点也不碍事。他们说:“你一定想把病治好吧,让你服点药行不行?”赵瞿说:“我必是今生罪孽深重,才得了这么重的病,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我,早晚必死无疑了。只要能治好我的病,就是砍掉我的腿,割掉我的鼻子我也心甘,何况是服药呢。”仙人就给了他松子和松、柏脂各五升,并告诉赵瞿说:“吃了这药不但可以治好病,还能长生不老。吃一半病就能好,病好后还要继续吃。”赵瞿还没吃完,病果然好了,身体也十分健壮,就回了家。家人以为他是鬼,后来听了他讲述了神仙赐药的经过,家里人大喜。赵瞿又继续服了两年药,变得十分年轻,皮肤也变得十分有光泽,走起路来像飞鸟般轻捷。到了七十岁时,吃山鸡野兔连骨头都能嚼碎,还能背负很重的东西也不累。活到一百七十岁时,有天夜里睡下后忽然看见屋里有个东西像镜子般发光,问别人,谁也没看见。过了一天,就发现夜间全屋通明,能看得见写字。又发现脸上有两个小人有三寸高,是非常端庄的美女,只是太小了,在他鼻子上戏耍。后来两个美女渐渐长大,和正常人一样了,不再在他鼻子上玩,而是在他身边,常常弹琴鼓瑟给他听,使他非常快活。赵瞿在人间呆了三百多年,仍然面如少年,后来进山,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王遥
王遥者,字伯辽,鄱阳人也,有妻无子。颇能治病,病无不愈者。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针药,其行治病,但以八尺布帕,敷坐于地,不饮不食,须臾病愈,便起去。其有邪魅作祸者,遥画地作狱,因召呼之,皆见其形,入在狱中,或狐狸鼍蛇之类,乃斩而燔烧之,病者即愈。遥有竹箧,长数寸,有一弟子姓钱,随遥数十年,未尝见遥开之。一夜,大雨晦暝,遥使钱以九节杖担此箧,将钱出,冒雨而行,遥及弟子衣皆不湿。所行道非所曾经,又常有两炬火导前。约行三十里许,登小山,入石室,室中有二人。遥既至,取弟子所担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遥自鼓一枚,以二枚与室中二人,并坐鼓之。良久,遥辞去,收三簧,皆纳箧中,使钱担之。室中二人送出,语遥曰:“卿当早来,何为久在俗间。”遥答曰:“我如是当来也。”遥还家百日,天复雨,遥夜忽大治装。遥先有葛单衣及葛布巾,已五十余年未尝着,此夜皆取着之。其妻即问曰:“欲舍我去乎?”遥曰:“暂行耳。”妻曰:“当将钱去不?”遥曰:“独去耳。”妻即泣涕曰:“为且复少留。”遥曰:“如是还耳。”因自担箧而去之,遂不复还。后三十余年,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中,颜色更少,盖地仙也。(出《神仙传》)
【译文】
王遥字伯辽,湖北鄱阳人,有妻子但没有儿女。他很会治病,经他医治没有不痊愈的。他治病不用符咒神水,也不祭祀鬼神,治病时只用八尺长的大手巾铺在地上坐着,也不吃也不喝,不一会儿得病的人就好了,他起身就走。谁家要有鬼怪作妖,告诉了他,他就画出一块地来作监狱,并招呼鬼怪,鬼怪立刻应召而至,现了原形进入他画的狱中,都是些狐狸、乌龟、蛇之类,把它们斩杀之后再烧掉,病人就好了。王遥有一对几寸长的小竹箱子,他有位姓钱的弟子跟了他几十年也没见他打开过竹箱。有天夜里下起大雨,天昏地暗,王遥让钱某用九节杖担着小竹箱随他冒雨出行,他和弟子的衣服都没有被雨淋湿。他们走的是从未走过的路,前面有两个火把照着引路。走了约三十多里,登上一座小山,进入一个石洞,洞里已有了两个人。王遥进洞后,就打开弟子挑的小竹箱,里面是三枝五个簧片的竹笙。王遥自己拿了一枝吹起来,其余两枝让石洞里的那两个人吹。吹了半天,王遥把笙都收起来装进竹箱,仍旧让钱某挑着和他一齐出山洞。那两个人送出来说:“希望你快点回来,不要在人间长久停留。”王遥说:“我会回来的。”王遥回家住了一百天,这天又下起雨来,王遥就在夜里收拾行装。他原来有一套葛布衣和头巾,已经五十多年没穿了,这时都拿出来穿在身上。他的妻子问他:“你要抛下我去吗?”王遥说:“我不会走多长时间。”妻子又问:“带你的弟子钱生吗?”王遥说:“我自己走。”妻子哭着求他别走,他说很快就回来,就自己挑着小竹箱走了,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三十多年后,他的弟子看见他在马蹄山里,容貌更年轻了,已经成了一位人间的神仙。
按目录,此下应尚有陈永伯一篇。今佚。
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
泰山老父 巫炎 刘凭 栾巴 左慈 大茅君
泰山老父
泰山老父者,莫知姓字。汉武帝东巡狩,见老翁锄于道旁,头上白光高数尺。怪而问之。老人状如五十许人,面有童子之色,肌肤光华,不与俗同。帝问有何道术。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白齿落。遇有道者,教臣绝谷,但服术饮水。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三十二物中,有二十四物以当二十四气,八毒以应八风。臣行之,转老为少,黑发更生,齿落复出,日行三百里。臣今一百八十岁矣。”帝受其方,赐玉帛。老父后入岱山中。每十年五年,时还乡里。三百余年,乃不复还。(出《神仙传》)。
【译文】
泰山有位老人,不知道姓名叫什么。汉武帝刘彻东巡狩猎时,看见一个老人在道旁锄地,头上有几尺高的白光。老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但面貌红润像童子,皮肤也很有光泽,一看就不是凡俗的人。武帝非常奇怪,就问老人有什么道术。老人回答说:“我八十五岁那年,衰老得快要死了,头发白了牙也掉了。这时我遇见一个得道的人,让我不吃五谷,只吃白朮喝水,并给我做了个有神力的枕头,枕头里装着三十二件东西,其中二十四件顺应二十四个节气,还有八个玳瑁,抵挡八方来的邪风。我按照上面的办法去修行,就由老变少,白发变黑,掉了的牙又长出来了。我现在一百八十岁了。”武帝要来他的药方,赏赐了老人很多东西。老人后来进了泰山,隔十年五年回乡一次。三百多岁后就再也没回来。
巫炎
巫炎字子都,北海人也,汉驸马都尉。武帝出,见子都于渭桥,其头上郁郁紫气高丈余。帝召问之,君年几何?所得何术,而有异气乎?”对曰:“臣年已百三十八岁,亦无所得。”将行,诏东方朔,使相此君有何道术。朔对曰:“此君有阴道之术。”武帝屏左右而问之。子都对曰:“臣年六十五时,苦腰痛脚冷,不能自温。口干舌苦,渗涕出。百节四肢疼痛,又痹不能久立。得此道以来,七十三年,今有子二十六人。身体虽(明抄本、陈校本虽作强)勇,无所疾患。气力乃如壮时,无所忧患。”帝曰:“卿不仁,有道而不闻于朕,非忠臣也。”子都对曰:“臣诚知此道为真,然阴阳之事,宫中之利,臣子之所难言。又行之皆逆人情,能为之者少。故不敢以闻。”帝曰:“勿谢,戏君耳。”遂受其法。子都年二百岁,服饵水银,白日升天。武帝颇行其法,不能尽用之。然得寿最长于先帝也。(出《神仙传》)
【译文】
巫炎,字子都,北海郡人,曾在汉武帝时任驸马都尉(为皇帝管理车马的官)。汉武帝有一次出巡,在临潼渭水桥上看见了巫炎,只见他头顶有几丈高的紫气。武帝就把巫炎召到面前,问他有多大年纪,修炼什么道术,怎么会头上冒出仙人的紫气。巫炎说:“我已经一百三十八岁,并没得过什么道术。”说完就要走。这时武帝又把东方朔召来,让他看看巫炎有什么道术。东方朔回答说:“这个人懂得男女的房事秘术。”武帝就让左右回避,向巫炎请教。巫炎说:“臣六十五岁时,苦于腰疼脚凉,身体不暖,口干舌苦,鼻涕不断,四肢关节疼痛,腿部麻痹不能久站。自从得了阴道之术,又活了七十三年,现在已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身体强壮,从不得病,气力像年轻时一样,从来没有愁事。”武帝说:“你真不够仁义,有道术不传给我,不是个忠臣。”巫炎回答说:“我的确知道我得的道术是真的。但男女阴阳交接的事,宫中自有专门的人研究,作臣民的很难向皇上进言。况且我的这种道术,实行起来都是些违反常情的办法,能按照我的方术实行的太少了,所以也不敢把这种方术奏闻皇上。”武帝说:“你不用告罪,我刚才是开玩笑。”于是武帝学习了巫炎传授的阴道方术。巫炎二百岁时,服用水银,身体和灵魂一起升天。汉武帝照着巫炎的方术实行了不少,虽然没有都用上,仍然比以往的帝王寿命长很多。
刘凭
刘凭者,沛人也。有军功,封寿光金乡侯。学道于稷丘子,常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硫黄,年三百余岁而有少容,尤长于禁气。尝到长安,诸贾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乞得侍从,求见祐护。凭曰:“可耳。”又有百余人随凭行,并有杂货,约直万金。乃于山中逢贼数百人,拔刃张弓,四合围之。凭语贼曰:“汝辈作人,当念温良。若不能展才布德,居官食禄,当勤身苦体。夫何有腆面目,豺狼其心。相教贼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汝等弓箭。当何所用。”于是贼射诸客,箭皆反着其身。须臾之间,大风折木,飞沙扬尘。凭大呼曰:“小物辈敢尔,天兵从头刺杀先造意者。”凭言绝,而众兵一时顿地,反手背上,不能复动,张口短气欲死。其中首帅三人,即鼻中出血,头裂而死。余者或能语曰:“乞放余生,改恶为善。”于是诸客或斫杀者,凭禁止之,乃责之曰:“本拟尽杀汝,犹复不忍。今赦汝,犹敢为贼乎?”皆乞命曰:“便当易行,不敢复耳。”凭乃敕天兵赦之,遂各能奔走去。尝有居人妻病邪魅,累年不愈。凭乃敕之,其家宅傍有泉水,水自竭,中有一蛟枯死。又有古庙,庙间有树,树上常有光。人止其下,多遇暴死。禽鸟不敢巢其枝。凭乃敕之,盛夏树便枯死,有大蛇长七八丈,悬其间而死,后不复为患。凭有姑子,与人争地,俱在太守坐。姑子少党,而敌家多亲助,为之言者四五十人。凭反覆良久。忽然大怒曰:“汝辈敢尔。”应声有雷电霹雳,赤光照耀满屋。于是敌人之党,一时顿地,无所复知。太守甚怖。为之跪谢曰:“愿君侯少宽威灵,当为理断,终不使差失。”日移数丈,诸人乃能起。汉孝武帝闻之,诏征而试之,曰:“殿下有怪,辄有数十人,绛衣,披发持烛,相随走马,可效否?”凭曰:“此小鬼耳。”至夜,帝伪令人作之。凭于殿上,以符掷之,皆面抢地,以火淬口无气。帝大惊曰:“非此(明抄本非此作此非)鬼也,朕以相试耳。”乃解之,后入太白山中,数十年复归乡里,颜色更少。(出《神仙传》)
【译文】
刘凭是江苏沛县人,由于有军功,被封为寿光金乡侯。他跟着稷丘子学道,经常服用石桂英和中岳嵩山的石硫黄,已经活了三百多岁面貌还像少年人,尤其擅长闭气的功夫。他曾到长安去,长安的很多商人听说他有道术,就去拜见他,有的请求学道,有的请他祐护。刘凭都答应下来,结果有一百多人跟着他走,还带着各种东西,价值万金。他们一行走到山里时,遇见了几百名强盗,强盗们拔刀张弓从四面包围上来。刘凭对强盗们说:“你们应该善良地做人,如果没有做官的才学品德,就是出力气种田做工,也是干净人。现在你们披着人皮,怀着狼心,白日抢劫,害人利己。告诉你们,这样做只能使你们变成一具具死尸去喂乌鸦老鹰,你们的弓箭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强盗们大怒,用弓箭射刘凭一行,结果箭都掉转头去射中了他们自己。片刻之间起了大风,刮倒了树木扬起漫天尘沙。刘凭大叫道:“你们这些畜牲竟如此胡作非为。天兵们给我先把那些强盗头目杀掉!”刘凭话音刚落,就见强盗们一个个都倒在地上,双手被反绑在背后,一点也动不了,都张着大嘴急促地喘气,像要憋死了。其中的三个头目鼻子流血脑袋开裂,当场就死了。剩下的强盗中有那还能说话的就不断求饶,说今后一定改恶向善。这时和刘凭一起的客商要把强盗们全砍死,被刘凭制止了。刘凭斥责强盗们说:“本来该把你们全杀掉,但又不太忍心。现在我放了你们,你们还敢再作强盗吗?”强盗们都哀求饶命,表示今后一定改行决不再作强盗,刘凭就命令天兵赦免了他们,强盗们就赶快逃散了。有一次,一个人的妻子被妖邪缠住,多年治不好,刘凭就用道术让那家门旁的泉水干涸,结果发现一只蛟渴死在泉中了。有一座古庙,庙旁有棵大树,树上常常发出奇光,人停在树下常常突然死去,鸟儿也不敢在树枝上作巢。刘凭又施了道术,那树在盛夏时就干枯而死,有一条七八丈长的大蛇挂在树上死去,后来这棵树再也不害人了。刘凭姑母的儿子因为土地纠纷被抓进太守府,姑家亲友太少,而对手家中亲友很多,有四五十人在公堂上替对手作证说好话。刘凭和他们争论了很久,忽然大怒说:“你们凭着人多就敢这样嚣张吗?!”话音未落,忽然满屋闪动着红光,空中电闪雷鸣,对手的同党亲友们顿时被殛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太守也吓坏了,跪下来央求道:“求您别再大显神戚,我一定秉公而断,决不会偏向。”过了很久,倒在地上的人们才苏醒过来。汉武帝听说后,传诏让刘凭进宫,想试试他的道术。刘凭一进了金殿武帝就对他说:“我这金殿中有妖怪。常常有几十个妖怪,披着长发手持蜡烛,在大殿里骑着马转悠。你能制服他们吗?”刘凭说:“这不过是一群小鬼而已。”当天夜里,皇帝命人扮成几十个妖怪在大殿上转悠。刘凭来到殿上,画了一道仙符投出去,那些伪装的“妖怪”立刻都摔在地上,用灯一照,都断气了。皇帝这才大惊失色地说:“他们不是鬼,是我让他们装鬼来试验你的呀!”刘凭就让那些人都复活了。后来刘凭进了太白山,几十年后又回了故乡,却更年轻了。
栾巴
栾巴者,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道,不修俗事,时太守躬诣巴,请屈为功曹。待以师友之礼。巴到(到原作陵,据明抄本改),太守曰:“闻功曹有道,宁可试见一奇乎?”巴曰:“唯。”即平坐,却入壁中去,冉冉如云气之状。须臾,失巴所在,壁外人见化成一虎,人并惊。虎径还功曹舍。人往视虎,虎乃巴成也。后举孝廉,除郎中,迁豫章太守。庐山庙有神,能干帐中共外人语,饮酒,空中投杯。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巴至郡,往庙中,便失神所在。巴曰:“庙鬼诈为天官,损百姓日久,罪当治之。以事付功曹,巴自行捕逐,若不时讨,恐其后游行天下,所在血食,枉病良民。”责以重祷,乃下所在,推问山川社稷,求鬼踪迹。此鬼于是走至齐郡,化为书生,善谈五经,太守即以女妻之。巴知其所在,上表请解郡守往捕,其鬼不出。巴谓太守:“贤婿非人也,是老鬼诈为庙神。今走至此,故来取之。”太守召之不出。巴曰:“出之甚易。”请太守笔砚设案,巴乃作符。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一坐皆惊。符至,书生向妇涕泣曰:“去必死矣。”须臾,书生自赍符来至庭,见巴不敢前。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便为一狸,叩头乞活,巴教杀之,皆见空中刀下,狸头堕地。太守女已生一儿,复化为狸,亦杀之。巴去还豫章,郡多鬼,又多独足鬼,为百姓病。巴到后,更无此患,妖邪一时消灭。后征为尚书郎,正旦大会,巴后到,有酒容,赐百官酒,又不饮而西南向噀之。有司奏巴不敬。诏问巴。巴曰:“臣乡里以臣能治鬼护病,生为臣立庙。今旦有耆老,皆来臣庙中享,臣不能早饮(明抄本、陈校本饮作委)之,是以有酒容。臣适见成都市上火,臣故漱酒为尔救之。非敢不敬,当请诏问,虚诏抵罪。”乃发驿书问成都。已奏言:“正旦食后失火,须臾,有大雨三阵,从东北来,火乃止,雨着人皆作酒气。后一旦,忽大风雨,天地晦冥,对坐不相见,因失巴所在。寻闻巴还成都,与亲故别,称不更还。老幼皆于庙中送之。云:去时亦风雨晦冥。莫知去处也。(出《神仙传》)
【译文】
栾巴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就爱好道术,不关心世间的事。当时的太守很恭敬地来见栾巴,请他屈就功曹的职务,太守以老师、朋友的礼仪接待栾巴。栾巴上任以后,有一天太守对栾巴说:“我听说你有道术,能不能让我看见一件新奇的事呢?”栾巴说:“可以。”说罢就端坐着退进墙壁里去了,墙上缓缓升起一团云气,片刻就看不见栾巴了。墙外的人则看见栾巴变成了一只虎,人们吓坏了。只见那虎一直跑回栾巴的府宅,人们跑去看虎时,虎已经又变成了栾巴了。后来栾巴被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又升任为豫章郡的太守。当时庐山庙里有个神,能在帐子后面和人谈话,喝酒时只见空中出现酒杯。人们都去庙中向这个神祈求佑护。这神能使江湖中兴起风来鼓动船帆,使分开走的船聚在一起。栾巴听说后就到庙里去,那神就不在了。栾巴说:“哪有什么神,不过是一个鬼怪来到庙里冒充天上的仙官。这鬼祸害百姓这么久,应该惩治他。这件事就由我亲自来办。如果不及时去除这个鬼怪,只怕他以后到处流窜,到处吃人供奉的祭品,白白祸害老百姓。”于是栾巴在神坛上诚心地祷告天神,遍查天下的山川国土,搜寻鬼怪的踪迹。那鬼怪就逃到齐郡,变成一个书生,善于谈论四书五经,迷惑了齐郡的太守,太守竟把女儿嫁给了他。栾巴找到了这个鬼怪,就写了公文请太守捕住那个鬼怪。那鬼吓得不敢露面,栾巴就对太守说:“你的女婿不是人,是个冒充庙神的鬼,现在他来到你家,所以我来抓他。”太守叫他女婿出来,那鬼躲着不出来。栾巴说:“让他出来还不容易吗?”就让太守准备了笔砚和书桌,栾巴用笔写了一道符咒,写完后栾巴仰天长啸,空中忽然有人把符拿走,也看不见是谁拿走的,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那道符来到书生面前,书生向他妻子哭泣说:“我这一去非死不可了!”片刻间,书生自己拿着符来到院里,看见栾巴就不敢靠近了。栾巴大喊一声:“老鬼还不现出原形来吗?”书生应声变成一只狸猫,不断地叩头求栾巴饶命。栾巴就命令把狸猫杀掉,只见空中落下一把刀把狸猫的头砍落在地上。太守的女儿已经生了个儿子,这时也现了原形变成一只狸猫,栾巴也把它杀掉了。栾巴回到豫章郡以后,郡里也在闹鬼,大多是独脚鬼,祸害百姓,栾巴一回本郡,郡里的鬼就都吓跑了,再也没有妖魔作怪。后来栾巴被皇帝征召为尚书郎。正月初一,宫中大设筵席犒劳群臣。栾巴比别人到的晚,但已有些醉意。皇帝在宴会上赠给文武百官御酒,栾巴不喝,把酒向西南方向喷了出去。有关的同衙向皇帝上奏说栾巴对皇上不敬。皇帝就召栾巴询问,栾巴说:“臣的家乡因为臣能除鬼治病,为臣立了‘生祠’祝福。今天早上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到臣的庙中来约臣喝酒,臣实在不能推脱,所以有点喝醉了。臣刚才看见西南方千里外的成都街上发生了火灾,就喷了一口酒救火,绝不是对皇上不敬。皇上如不信就下诏询问成都是否失火,如果不是,臣愿抵罪。”于是皇帝下诏让驿使到成都查问。后来成都方面奏报说:“正月初一早饭后失火,不一会儿从东北来了三场大雨,火就灭了。雨落到人身上发出一股酒气。”后来有一天忽然风雨大作,天地昏暗,对面坐着也看不见人,栾巴也不知去了何处。不久听说栾巴回到成都,和亲朋好友告别,说以后不再回来了。家乡的男女老少都到他的“生祠”中送他。听说他离去时也是风雨交加天地昏暗,不知道去了哪里。
左慈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明五经,兼通星气,见汉祚将衰,天下乱起,乃叹曰:“值此衰乱,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也。”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记。
魏曹公闻而召之,闭一石室中,使人守视,断谷期年,及出之,颜色如故。曹公自谓生民无不食道,而慈乃如是,必左道也,欲杀之。慈已知,求乞骸骨。曹公曰:“何以忽尔?”对曰:“欲见杀,故求去耳。”公曰:“无有此意,公却高其志,不苟相留也。”
乃为设酒,曰:“今当远旷,乞分杯饮酒。”公曰:“善。”是时天寒,温酒尚热,慈拔道簪以挠酒,须臾,道簪都尽,如人磨墨。初,公闻慈求分杯饮酒,谓当使公先饮,以与慈耳,而拔道簪以画,杯酒中断,其间相去数寸。即饮半,半与公。公不善之,未即为饮,慈乞尽自饮之。饮毕,以杯掷屋栋,杯悬摇动,似飞鸟俯仰之状,若欲落而不落,举坐莫不视杯,良久乃坠,既而已失慈矣。寻问之,还其所居。
曹公遂益欲杀慈,试其能免死否。乃敕收慈,慈走入群羊中,而追者不分,乃数本羊,果余一口,乃知是慈化为羊也。追者语主人意,欲得见先生,暂还无怯也。俄而有大羊前跪而曰:“为审尔否?”吏相谓曰:“此跪羊,慈也。”欲收之。于是群羊咸向吏言曰:“为审尔否?”由是吏亦不复知慈所在,乃止。
后有知慈处者,告公,公又遣吏收之,得慈。慈非不能隐,故示其神化耳。于是受执入狱。狱吏欲拷掠之,户中有一慈,户外亦有一慈,不知孰是。公闻而愈恶之,使引出市杀之。须臾,忽失慈所在,乃闭市门而索。或不识慈者,问其状,言眇一目,著青葛巾青单衣,见此人便收之。及尔,一市中人皆眇目,著葛巾青衣,卒不能分。公令普逐之,如见便杀。后有人见知,便斩以献公,公大喜,及至视之,乃一束茅,验其尸,亦亡处所。
后有人从荆州来,见慈。刺史刘表,亦以慈为惑众,拟收害之。表出耀兵,慈意知欲见其术,乃徐徐去,因又诣表云:“有薄礼,愿以饷军。”表曰:“道人单侨,吾军人众,安能为济乎?”慈重道之,表使视之,有酒一斗,器盛,脯一束,而十人共举不胜。慈乃自出取之,以刀削脯投地,请百人奉酒及脯,以赐兵士,酒三杯,脯一片,食之如常脯味,凡万余人,皆周足,而器中酒如故,脯亦不尽,坐上又有宾客千人,皆得大醉。表乃大惊,无复害慈之意。数日,乃委表去,入东吴。
有徐堕者,有道术,居丹徒,慈过之。堕门下有宾客,车牛六七乘,欺慈云:“徐公不在。”慈知客欺之,便去。客即见牛在杨树杪行,适上树即不见,下即复见行树上。又车毂皆生荆棘,长一尺,斫之不断,推之不动。客大惧,即报徐公,有一老翁眇目,吾见其不急之人,因欺之云:“公不在,”去后须臾,牛皆如此,不知何等意。公曰:“咄咄,此是左公过我,汝曹那得欺之,急追可及。”诸客分布逐之,及慈,罗布叩头谢之。慈意解,即遣还去。及至,车牛等各复如故。慈见吴主孙讨逆,复欲杀之。
后出游,请慈俱行,使慈行于马前,欲自后刺杀之。慈在马前,著木履,挂一竹杖,徐徐而行,讨逆着鞭策马,操兵逐之,终不能及。讨逆知其有术,乃止。后慈以意告葛仙公,言当入霍山,合九转丹,遂乃仙去。(出《神仙传》)
【译文】
左慈字元放,江西庐江人。他精通五经,也懂得占星术,从星象中预测出汉朝的气数将尽,国运衰落,天下将要大乱,就感叹地说:“在这乱世中,官位高的更难保自身,钱财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间的荣华富贵绝不能贪图啊!”于是左慈开始学道,对“奇门遁甲”也很精通,能够驱使鬼神,坐着变出美味佳肴。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炼道术,在一个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经》,学会了使自己变化万端的方术,法术很多记也记不过来。
三国时魏国的曹操听说后,把左慈召了去,关在一个石屋里,派人监视,一年没给他饭吃,过了一年才把他放出来,见他仍是原来的模样。曹操认为世上的人没有不吃饭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饭,一定是妖邪的旁门左道,非要杀掉他。曹操一起了杀左慈的念头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请求放他一条老命,让他回家。曹操说:“为什么如此急着走呢?”左慈说:“你要杀我,所以我请求你放我走。”曹操说:“哪里哪里,我怎么会杀你呢。既然你有高洁的志向,我就不强留你了。”
曹操为左慈设酒宴饯行,左慈说:“我就要远行了,请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当时天气很冷,酒正在火上浸着,左慈拔下头上的道簪搅和酒,片刻间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时墨溶入水中一样。一开始,曹操见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后再给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没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划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两半,两半中都有酒,相隔着好几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给了曹操。曹操不太高兴,没有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过来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杯子在房梁上悬空摇动,像一只鸟将向地上俯冲前的姿势,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抬头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来,但左慈也不见了。一打听,说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处,这一来曹操更想杀掉左慈,想试试左慈能不能逃过一死。
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左慈钻进羊群中,追捕他的人分不清,就查羊的原数,果然多出了一只,知道左慈变成了羊。追捕的人就传达曹操的意思,说曹操只是想见见左慈,请左慈不要害怕。这时有一只大羊走上前跪着说:“你们看看我是不是呢?”追捕的人们互相说:“这个跪着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就想把这羊抓走。但这时所有的羊都跪下说:“你们看看我是不是呢?”这样一来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只羊是左慈了,只好拉倒。
后来有知道左慈去处的人密告给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其实并不是左慈不能隐遁脱逃,是故意要给曹操见识一下他的变化之术。于是左慈让抓他的人绑上投入监狱。典狱官打算拷问左慈,却发现屋里有个左慈,屋外也有个左慈,不知哪一个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后更加怀恨,就命令把左慈绑到刑场杀掉。左慈却突然在刑场上消失了。于是命令紧闭城门大肆搜埔。有些搜捕者说不认识左慈,官员就告诉说左慈一只眼是瞎的,穿着青色葛布衣扎着葛布头巾,见到这样的人就抓。不一会儿,全城的人都变成了瞎一只眼穿青葛布衣扎葛巾的人,谁也无法分辨哪个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扩大搜捕的范围,只要抓住就杀掉。后来有人见到了左慈,就杀了献给曹操,曹操大喜,尸体运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再到杀左慈的地方找尸体,已经不见了。
后来有人说在荆州看见了左慈,当时当荆州刺史的刘表也认为左慈是个惑乱人心的妖道,打算将他抓住杀掉。刘表带着兵马出来炫耀,左慈知道刘表是想看看他有什么道术,就慢慢走到刘表面前说:“我有些微薄的礼物想犒劳你的军队。”刘表说:“你这个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马这么多,你能犒劳得过来吗?”左慈又重说了一遍,刘表就派人去看是什么礼物,见只有一斗酒和一小扎肉干,但十个人抬也没抬动。左慈就自己把干肉拿来,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请一百个人拿酒和干肉分发给士兵。每个士兵三杯酒一片肉干。肉干吃起来和平常的味道一样,一万多士兵都吃饱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点也没少,肉干也没吃光,刘表的一千多宾客也都喝得大醉。刘表大吃一惊,打消了杀害左慈的意思。几天后,左慈离开刘表走了。
他到了东吴的丹徒县,听说丹徒有个有道术的人叫徐堕,就去登门拜访。徐堕门前有六七个宾客,还停着六七辆牛车。宾客骗左慈说徐堕不在家。左慈知道宾客骗他,就告辞走了。左慈走后,宾客们就看见牛车在杨树梢上走,爬到树上再看,牛车却没有了。下了树,就见牛车又在树上走。还有的牛车轮子中心的圆孔里长出了一尺长的荆棘,砍都砍不断,推车又推不动。宾客们大惊失色,急忙跑去报告徐堕,说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头来访,我们见他是个凡俗之辈,就骗他说主人不在,老头走后,牛和车就发生了这种怪事,不知是怎么回事。徐堕一听说:“啊呀,这是左慈公来拜访我,你们怎么能骗他呢!快点追也许能追回来的。”于是宾客们分散开去追,追上左慈后都向他磕头谢罪。左慈消了气,就让客人们回去,他们回去一看,牛和车都恢复了原样。
左慈拜见了吴国君主孙策,孙策也想杀左慈。孙策有一次想从后面给他一刀。左慈穿着木鞋拿着个竹杖慢慢地走,孙策在后面手持兵器追赶却总也追不上,这才知道左慈有道术,不敢再杀他。后来左慈告诉葛仙公说他要进霍山炼九转丹,后来终于成仙而去。
大茅君
大茅君盈。南至句曲之山。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遣绣衣使者冷广子期赐盈神玺玉章,大微帝君遣三天左宫御史管修条赐盈八龙锦与紫羽华衣,太上大道君遣协晨大夫叔门赐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铃,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正一止玄、王郎、王忠、鲍丘等赐盈以四节咽胎流明神芝。四使者授讫,使盈食芝佩玺,服衣玉冠。带符握铃而立,四使者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为司禄;食长曜双飞者,位为司命真伯;食夜光洞草者,总主在左御史之任。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言毕,使者俱去。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事毕俱去。王母及盈师西城王君,为盈设天厨酣宴,歌玄灵之曲。宴罢,王母携王君及盈,省顾盈之二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王母执《太霄隐书》,命侍女张灵子执交信之盟,以授于盈、固及衷,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其后紫虚元君、魏华存夫人请斋于阳洛之山隐元之台,西王母与金阙圣君降于台中,乘八景之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华存。是时三元夫人冯双珠、紫阳左仙公石路成、太极高仙伯、延盖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南岳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乔等三十余真,各歌太极阴歌之曲。王母为之歌曰:“驾我八景舆,欻然入玉清。龙群拂霄上,虎斾挕朱兵。逍遥玄津际,万流无暂停。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彼自然道,寂观合太冥。南岳拟贞干,玉英耀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降河曲,相与乐未央。”王母歌毕,三元夫人答歌亦毕,王母及三元夫人、紫阳左公、太极仙伯、清灵王君,乃携南岳魏华存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霍山,过句曲之金坛,宴太元真人茅升(明抄本、陈校本、许刻本升作叔)申于华易洞天。留华存于霍山洞宫玉宇之下,众真皆从王母升还龟台矣。(出《集仙传》)
【译文】
大茅君,名叫盈。曾南行到句曲山。汉哀帝元寿二年八月己酉这天,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和诸多的仙童侍从着西王母降临到茅盈家。不一会儿,天皇大帝派了绣衣使者冷广、子期赐给茅盈一枚神玺玉制图章,大微帝君派任三天左官御史的管修条赐给茅盈八龙锦缎和紫羽做的华丽衣裳,太上大道君派任协晨大夫的叔门赐给茅盈一个铸有金虎真的流金铃,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正一止玄、王郎、王忠、鲍丘等赐给茅盈一只四节咽胎流明神芝。四位大神的使者授赏之后,让茅盈吃了灵芝,佩戴上玉玺,穿上紫羽绣衣戴上玉符,带上金虎真符握着金铃站好,告诉茅盈:“吃了四节灵芝的官位就可做到真卿,吃了金阙玉芝的就是司命,吃了流明金英的就是司禄,吃了长曜双飞的,官位就是司命真伯;吃了夜光洞草的,就会长期任左御史。现在上面说的这些你都吃了,你将寿比天地,官位是司命上真兼东岳上卿。你将统领吴越的神仙,管辖江左的山脉河流。”说罢使者们都走了。五帝君又把大茅君应该穿的各种官服和应乘用的车马降在他院中,并传达泰山帝君的命令,赐给茅盈紫玉笏板和刻着君王赏给大臣九种器物目录的金板,拜茅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和太元真人,然后也都走了。西王母和茅盈的仙师西城王君为茅盈摆下天宫厨房做的美味佳肴和茅盈一同宴饮,席间还有仙人唱天宫的仙曲。宴会结束后,王母带着王君和茅盈看望茅盈的两个弟弟,向他俩传授了修炼道术的秘诀。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给茅盈的弟弟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王母手拿着《太霄隐书》,命侍女张灵子拿着表明学道决心的盟约授给茅盈弟兄三人,然后西王母升天而去。后来,紫虚元君和魏华存夫人请茅盈到阳洛山上的隐元台吃素宴,西王母和金阙圣君又降临到隐元台,他们乘着绘有八景图案的车一同到清虚上宫,把《玉清隐书》四卷授给魏华存夫人。当时,三元夫人冯双珠、紫阳左仙石路成、太极高仙伯、延盖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乔等三十多位大仙都分别唱了太极太阴的歌曲。西王母也唱道,“驾我八景舆,欻然入玉清。龙群拂霄上,虎斾挕朱兵。逍遥玄津际,万流无暂停。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彼自然道,寂欢合太冥。南岳拟贞干,玉英耀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降河曲,相与乐未央。”西王母唱完后,三元夫人也答唱了一首。王母和三元夫人、紫阳左公、太极仙伯、清灵王君这些仙人就带着南岳的魏华存夫人一同向东南走去,到了天台山、霍山,经过句曲山的金坛时,宴请了太元真人茅升申,宴席设在华易洞天。后来把魏华存夫人留在霍山洞宫的玉宇下面,众位神仙就都跟着王母驾云返回龟台去了。
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
壶公 蓟子训 董奉 李常在
壶公
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自公、故总名“壶公符”。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买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其钱日收数万,便施与市中贫乏饥冻者,唯留三五十。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长房乃日日自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辞。如此积久,长房尤不懈,亦不敢有所求。公知长房笃信,谓房曰:“至暮无人时更来。”长房如其言即往,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长房下座顿首曰:“肉人无知,积罪却厚,幸谬见哀悯,犹入剖棺布气。生枯起朽。但恐臭秽顽弊,不任驱使。若见哀怜,百生之厚幸也。”公曰:“审尔大佳,勿语人也。”公后诣长房于楼上曰:“我有少酒,相就饮之。”酒在楼下,长房使人取之,不能举盎,至数十人莫能得上。乃白公,公乃下,以一指提上。与房公饮之,酒器如拳许大,饮之至暮不竭。告长房曰:“我某日当去,卿能去乎?”房曰:“欲去之心,不可复言,欲使亲眷不觉知去,当有何计?”公曰:“易耳。”乃取一青竹杖与房,戒之曰:“卿以竹归家,便可称病,以此竹杖置卿所卧处,默然便来。”房如公言。去后,家人见房已死,尸在床。乃向竹杖耳,乃哭泣葬之。房诣公,恍惚不知何所,公乃留房于群虎中,虎磨牙张口欲噬房,房不惧。明日,又内于石室中,头上有一方石,广数丈,以茅绹悬之,又诸蛇来啮绳,绳即欲断,而长房自若。公至,抚之曰:“子可教矣。”又令长房啖屎,兼蛆长寸许,异常臭恶。房难之,公乃叹谢遣之曰:“子不得仙道也。赐子为地上主者,可得寿数百岁。”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家人谓是鬼,具述前事,乃发棺视之,唯一竹杖,方信之。房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每与人同坐共语,常呵责嗔怒,问其故,曰:“嗔鬼耳。”时汝南有鬼怪,岁辄数来郡中,来时从骑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内外,尔乃还去,甚以为患。房因诣府厅事,正值此鬼来到府门前。府君驰入,独留房。鬼知之,不敢前。房大叫呼曰,便捉前鬼来。乃下车伏庭前,叩头乞曰改过。房呵之曰:“汝死老鬼,不念温良,无故导从,唐突官府,自知合死否?急复真形。”鬼须臾成大鳖,如车轮,头长丈余。房又令复人形。房以一札符付之,令送与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持札去。使人追视之,乃见符札立陂边,鬼以头(明抄本、陈校本头作颈)绕树而死。房后到东海,东海大旱三年。谓请两者曰:“东海神君前来淫葛陂夫人,吾系之,辞状不测,脱然忘之,遂致之旱,吾今当赦之,令其行雨。”即便有大雨。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出《神仙传》)
【译文】
壶公是一位道教真人,不知他凡间的姓名叫什么。当今世上所有的召军符和召鬼神、治疾病的玉府符共二十多卷,都出自壶公之手,所以总称为“壶公符”。当时河南汝南有个当市掾的人叫费长房,忽然看见壶公从远方来到街上卖药。人们都不认识壶公,他卖药不许还价,他的药服后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壶公把药卖出之后,总要嘱咐买药的人,说服了药之后会吐出什么东西,哪一天病会好,他说的话每一次都很应验。他每天卖药都能挣好几万钱,然后就把钱施舍给街上那些饥寒贫穷的人,只留下三五十个钱。经常把一个空壶挂在屋顶上,太阳落山之后,他就跳进壶里。这事谁也没发现,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由此而知壶公不是凡人。费长房就天天清扫壶公的屋子,供给壶公吃的东西,壶公并不推辞。日子长了费长房仍坚持不懈地照常扫地供食,也不敢对壶公有所请求。壶公看出来费长房心地很虔诚,有一次就对他说:“到晚上没人的时候你到我这儿来吧。”费长房晚上来到壶公屋里,壶公对他说:“你看我跳进壶里时,你也和我一样跳。”费长房照他的话一跳,果然不知不觉地已在壶中了。进去后才发现不是壶,而是进入了一个神仙的世界。只见楼台殿阁林立在道旁,还看见壶公带看好几十个随从。壶公对费长房说:“我是神仙,当年在天界因为处理公务不够勤勉,受到上界的责备把我贬到人间。我看你有道根可以受教,才让你接近我。”费长房立刻离座下拜磕头说:“我这俗人凡胎十分愚昧,积下了很多罪孽,幸亏得到你的怜悯关怀,就像劈开棺木给死尸送去仙气,使枯朽的的尸骨起死回生。我只怕自己愚笨顽劣,不能为大仙效力。如果大仙继续指引点化,真是我百世难遇的大幸啊!”壶公说:“我看你这人很不错,但你千万不许泄露天机。”壶公后来到楼上去看费长房,对他说:“我这里有点酒,咱们俩喝几杯吧。”壶公的酒在楼下装在一个酒坛里,费长房就让人到楼下取来,但几十个人也抬不动那坛子,只好来告诉壶公,壶公下楼去,用一个手指把酒坛子拎到楼上来了。两个人对饮,酒器只有拳头大,但喝到天黑也喝不尽。壶公告诉费长房:“我不久要回上仙界,你愿意和我同去吗?”费长房说:“可还用说?不过我想让家里人不要发现我出走,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壶公说:“这很简单。”他就给了费长房一支青竹杖,告诫他说:“你拿这支竹杖归家后,就对家人说你病了,然后把竹杖放在你的床上,就悄悄到我这里来。”费长房按照壶公的话做了,离开家后,京里人见费长房已死在床上了。其实床上的尸首就是壶公的那支竹杖,家人痛哭后就把费长房埋葬了。费长房跟着壶公,恍恍惚惚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壶公故意把他放在一群虎中,老虎张牙舞爪要吃掉他,他也没害怕。第二天,壶公又把费长房关在一个石洞里,头顶上用草绳挂着一块几丈宽的大石头,又让几条蛇咬那草绳,绳眼看要断了,下面的费长房仍泰然自若。壶公来到石洞看见这情景,就安抚他说:“你可以受教学道了。”后来壶公又让费长房吃屎,屎里还有一寸多长的蛆,又臭又脏,费长房这次可为了难。壶公就打发他回去,对他说,“看来你还是得不了仙道啊。我让你当地上的人瑞吧,可以活好几百岁。”说罢给了他一卷封着的符说:“你有了这符就能驱使鬼神,长期当天神的使者,还可以治病消灾。”费长房担心到不了家,壶公又给他一支竹杖,说骑着它就可以到家了。费长房骑上竹杖,忽然像大梦初醒,一看已经在家里了。家里以为他是鬼,他就详细讲述了经过,家人去墓地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是一支竹杖,这才相信了他的话。费长房骑回来的那支竹杖扔在草滩,一看原来是一条青龙。费长房说他从离家到回来只是一天的事,家里人一算,已是一年了。费长房就带着符收鬼治病,没有治不好的。有时他和病人坐着谈话,忽然就大声呵斥起来,客人奇怪地问怎么回事,他说刚才是呵斥鬼呢。当时汝南有个妖怪,一年里要到郡里来几回,来时带着骑马的随从,变成太守的样子,进到太守府内敲动堂鼓,然后在府内外转悠,随后就走了,太守十分讨厌也没办法。恰好费长房进太守府,那鬼怪也来到府门前。太守跑进府内,只把费长房留在大厅里。鬼怪知道后不敢进府,费长房就大喊一声:“把那个鬼给我抓起来。”鬼吓得赶快下车趴在大厅前,不停地磕头乞求,保证改过。费长房喝斥道:“你这个该死的老鬼,不老老实实呆在阴曹,竟敢带着随从冒犯官府,该不该死?还不快现出原形来?”鬼立现了原形变成一只大乌龟,身子有车轮大,头有一丈多长。费长房又让它变成人形,交给鬼一道竹符,命他把符送交葛陂君,鬼流泪磕头而去。费长房派人在后面看,只是竹符在草滩下,鬼把颈子缠在树上死了。费长房后来到东海郡,东海郡已经三年大旱。费长房对求雨的人们说:“东海神君前来奸淫葛陂君的夫人,被我扣压了,因为没有核查他的口供,我也忙得忘记了处理,结果造成这里久旱,现在我立刻放掉他让他马上行雨。”接着果然下起了大雨。费长房有神术能把大地缩成一小块,千里之远的情景就在眼前,放开就又恢复原状了。
蓟子训
蓟子训者,齐人也。少尝仕州郡,举孝廉,除郎中。又从军,除驸马都尉。人莫知其有道。在乡里时,唯行信让,与人从事。如此三百余年,颜色不老,人怪之。好事者追随之,不见其所常服药物也。性好清淡,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见比屋抱婴儿,训求抱之,失手堕地,儿即死。邻家素尊敬子训,不敢有悲哀之色,乃埋瘗之。后二十余日,子训往问之曰:“复思儿否?”邻曰:“小儿相命,应不合成人,死已积日,不能复思也。”子训因外出,抱儿还其家。其家谓是死,不敢受。子训曰:“但取之无苦,故是汝本儿也。”儿识其母,见而欣笑,欲母取之,抱,犹疑不信。子训既去,夫妇共视所埋儿,棺中唯有一泥儿,长六七寸。此儿遂得长成。诸老人须发毕白者,子训但与之对坐共语,宿昔之间,明旦皆黑矣。京师责人闻之,莫不虚心谒见,无缘致之。有年少与子训邻居,为太学生。诸贵人作计,共呼太学生谓之曰:“子勤苦读书,欲规富贵,但召得子训来,使汝可不劳而得矣。”生许诺。便归事子训,洒扫供侍左右数百日。子训知意,谓生曰:“卿非学道,焉能如此?”生尚讳之,子训曰:“汝何不以实对,妄为虚饰,吾已具知卿意。诸贵人欲见我,我岂以一行之劳,而使卿不获荣位乎。汝可还京,吾某日当往。”生甚喜,辞至京,与贵人具说。某日子训当到,至期未发,生父母来诣子训。子训曰:“汝恐吾忘,使汝儿失信不仕邪?吾今食后即发。”半日乃行二千里。既至,生急往拜迎,子训问曰:“谁欲见我?”生曰:“欲见先生者甚多,不敢枉屈,但知先生所至,当自来也。”子训曰:“吾千里不倦,岂惜寸步乎?欲见者,语之令各绝宾客,吾明日当各诣宅。”生如言告诸贵人,各自绝客洒扫,至时子训果来。凡二十三家,各有一子训。诸朝士各谓子训先到其家,明日至朝,各问子训何时到宅,二十三人所见皆同时,所服饰颜貌无异,唯所言语,随主人意答,乃不同也。京师大惊异,其神变如此。诸贵人并欲诣子训,子训谓生曰:“诸贵人谓我重瞳八采,故欲见我。今见我矣,我亦无所能论道,吾去矣。”适出门,诸贵人冠盖塞路而来。生具言适去矣,东陌上乘骡者是也。各走马逐之不及,如此半日,相去常一里许,终不能及,遂各罢还。子训至陈公家,言曰:“吾明日中时当去。”陈公问远近行乎,曰:“不复更还也。”陈公以葛布单衣一送之。至时,子训乃死,尸僵,手足交胸上,不可得伸,状如屈铁,尸作五香之芳气,达于巷陌,其气甚异。乃殡之棺中。未得出,棺中吸然作雷霆之音,光照宅宇。坐人顿伏良久,视其棺盖,乃分裂飞于空中,棺中无人,但遗一只履而已。须臾,闻陌上有人马萧鼓之声,径东而去,乃不复见。子训去后,陌上数十里,芳香百余日不歇也。(出《神仙传》)
【译文】
蓟子训是齐人,青年时代曾在州、郡做过官,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郎中。后来他又从军,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蓟子训有道术,但人们并不知道。他在家乡时,待人接物十分讲信义和礼让。蓟子训活到三百多岁仍不显老,人们十分奇怪,就有些好事的人追随在他周围,想探到一些长寿的奥秘,但是并没发现他服用什么长寿药物。他的性情爱好清淡,经常闲着没事研读《易经》,或写些短小的文章,文章虽短但涵义很深。有一次,他见邻居抱着一个小孩,他很喜爱,就要来抱着,没想到一失手把孩子掉在地上摔死了。邻居平常十分尊重蓟子训,没有太多地表露出悲痛,就把孩子埋了。过了二十多天,子训问邻居还想不想孩子,邻居说:“这孩子大概命中注定不该长大成人,死了这么多天,不再想他了。”子训就到外面去,把那孩子抱了回来。邻居以为是死孩儿,不敢要。子训说:“别担心。” 邻居还不敢相信。子训走后,邻居夫妇到坟地打开孩子的棺材看,只见棺中是一个泥娃娃,六七寸长。后来这孩子很好地长大成人。子训常常和一些白发老人同坐闲谈,过了一宿这里人的须发都变黑了。京城的一些达官贵人听说子训有道术,都虚心地来拜见,但很少能见到他本人。有个子训少年时的邻居现在是太学里的学生。一些贵人们就把他找来说:“你发奋读书,不就为了能求得富贵功名吗?只要你能把蓟子训为我们请来,我们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得到富贵功名。”书生答应了。就从太学回到家乡,专门侍奉蓟子训,为他扫庭院跑腿效劳,这样干了好几百天。子训知道书生的用意,就对书生说:“你并不打算学道,却这样卖力气地侍奉我图个什么呢?”书生吞吞吐吐地不说实话。子训就直截了当地说:“你别掩饰了,就是不说我也知道你的意思,是那些贵人想见我一面才让你到我这儿来的。我怎么能硬不去见他们而误了你的功名前程呢?你回京城去吧。我某天一定也去京城。”书生很高兴,告别了子训回到京城,告诉贵人们蓟子训某天会来京城见他们。到了约定的那天,子训并没动身去京城,书生的父母很着急,跑来问子训,子训说:“你们是怕我忘了去京城的事,使你儿子在贵人面前由于失信而得不到官位吧?我吃了饭就出发。”子训吃了饭就上路,半天工夫就走了二千里进了京城。书生听说后急忙迎接,子训问书生:“都是什么人要见我?”书生说:“想和先生见面的人太多了,他们怕白跑你家一趟,见不到你。他们知道你来到京城,定会不请自来的,你就坐等他们拜见吧。”子训说:“几千里地我都不嫌劳累,现在走几步路怕什么?你可以告诉那些想见我的人,让他们谢绝自己家中的宾客,我明天会到他们各家登门拜访的。”书生把子训的话告诉了所有的贵人们,他们都把家打扫干净,谢绝了宾客,专候蓟子训来访。第二天,蓟子训果然登门,二十三家每家都来了一位蓟子训。每位贵人都说蓟子训先到自己家,第二天上朝后,他们互相问蓟子训什么时候登的门,这才知道二十三家同时来了个蓟子训,服饰相貌一点也不差,只是说的话随着主人的问答而不相同。这一下京城里开了锅,都惊叹蓟子训的分身实在了不起。后来贵人们又想一同来拜访蓟子训,子训对那书生说:“那些贵人们都说我眼里有四个黑眼珠八种颜色,所以想见见我。他们不是见到我了吗?我既不是四个黑眼珠,也不会和他们谈论道术,他们还见我做什么呢?我该走了。”子训刚走,贵人们就乘车骑马来见子训,把大道都堵塞了。书生告诉贵人们蓟子训刚走,东边小路上骑骡子的那人就是。于是贵人们立刻骑马追赶子训,怎么追也追不上,追了半天也总是距子训的骡子一里来地,只好各自回来了。蓟子训有一次到陈公家说:“我明天中午就走了。”陈公问他走多远,他说不再回来了。陈公送了一套葛布单衣给子训,到了第二天中午,蓟子训就死了,尸体僵硬,手脚都叠放在胸上不能伸直,好像一块弯曲的铁器,尸体散发出很浓的香气,香味很怪,弥漫到街巷中。于是把他装殓入棺。还没等出殡,棺木中突然发出雷霆般的轰鸣,闪光把屋子庭院都照得通亮。守灵的人吓得趴在地上好半天,再看棺材,盖子已经裂开飞到空中,棺木中没有尸体,只剩下子训的一只鞋子。过了不久就听见大道上有人喊马嘶和箫鼓管弦的奏乐声,一直往东而去,不知去了哪里,蓟子训走后,几十里大道上仍然飘着香气,一百多天仍然不散。
董奉
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得经候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中。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杜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个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为谢燮,好自爱理。”燮闻之,乃启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匝。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明抄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赍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余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须尔,暮当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悦。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余岁,奉一日竦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出《神仙传》)
【译文】
董奉字君异,候官县人。吴先主时,有一个年轻人任候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四十来岁,他不知道董奉有道术。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五十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候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年轻,这是怎么回事?”董奉含糊地应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罢了。”交州刺史杜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三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杜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杜燮说:“我刚死的时候就像在梦中,看见来了十几个穿黑衣的人把我抓上车去,进了一个大红门把我塞进了监狱。监狱里都是小单间,一间里只能住一个人。他们把我塞进一个小单间里,用土把门封上,就看不见一点光亮了。我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说太乙真人派人来召我,又听见有人挖开门上封的泥土,半天才把我弄出来。这时我看见有一辆支着红伞盖的马车,车上坐着三个人,有一个人拿着符节,招呼我上车。车把我送到家门口我醒了,就复活了。”杜燮向董奉跪拜说:“承蒙您救死复生的大恩,我该怎样报效呢?”于是他就给董奉在院里盖了一座楼侍奉他。董奉不吃别的东西,只吃干肉和枣,还能喝一点酒,杜燮就一天三次供奉肉、枣和酒。董奉每次进食都像鸟一样腾空来到座位,吃完了就飞走,别人常常无所察觉。这样过了一年多,董奉辞别离去。杜燮哭着挽留也留不住,就问董奉要去什么地方,要不要租买一条大船。董奉说:“我不要船,只要一具棺木就行了。”杜燮就准备了一具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就死了,杜燮把他装殓后埋葬了。七天后,有个从容昌来的人捎话给杜燮,说董奉感谢他,望他多多珍重。杜燮知道董奉未死,就到墓地打开棺材,见里面只有一块绸子。绸子的一面画着个人形,另一面用朱砂画了道符。后来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住,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快死了,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病人说起初觉得一个什么动物舔他身子的每一个地方,使他疼痛难忍。这个东西的舌头好像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不知是个什么玩艺儿。过了很久那东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下来给他洗澡,然后就让他回家。董奉告诉病人不久就会好,注意不要受风。十几天后,病人身上的皮全脱掉了,全身通红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后,病人身上长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肤十分光滑,像凝结后的油脂。后来当地忽然大旱,县令丁士彦和官员们议论说:“听说董奉有道术,也许能降雨。”就亲自带了礼物拜见董奉,说了旱情。董奉说:“下雨还不容易吗?”说着抬头看看自己的屋子后说:“贫道的屋子都露天了,我担心真来了雨我可怎么办。”县令立刻明白了,就说:“先生只要能行雨,我保证马上给你盖新房子。”第二天,县令自己带着官员民工一百多人,运来了竹子木材,屋架很快立起来了。但和泥没有水,打算到几里外去运水。董奉说:“不必了,今晚将有大雨。”他们就没去运水。到了晚上果然下起了大雨,水把高处低处的田地都灌平了,老百姓都高兴坏了。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就栽了十万多株杏树,成了一大片杏林。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人们,想要买杏的不用告诉他,只要拿一罐粮食倒进仓房,就可以装一罐杏子走。曾经有个人拿了很少的粮食,却装了很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突然吼叫着追了出来,那人听得捧着装杏的罐子急忙往回跑,由于惊惶逃命,一路上罐里的杏子掉出去不少。到家一看,剩下的杏正好和送去的粮食一样多。有时有人来偷杏,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是因为偷了杏,就赶快把杏拿来还给董奉,并磕头认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粮食全部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斛粮食。县令有个女儿被鬼缠住,医治无效,就投奔董奉求治,并说如果治好了就把女儿许给董奉为妻。董奉答应了,就施起法术,召来了一条几丈长的白鳄鱼,鳄鱼自己在地上一直爬到县令家门口,董奉就让随从的人把鳄鱼杀死,县令女儿的病就好了。董奉就娶了县令的女儿,但很久没有儿女。董奉经常外出,妻子一人在家很孤单,就收养了一个女孩。女孩长到十几岁后,有一天董奉腾空升入云中成仙而去了。他的妻子和养女仍然住在家里,靠卖杏维持生活,有敢欺骗她们母女的,老虎仍然追咬。董奉在人间三百多年才仙去,容貌仍像三十岁的人。
李常在
李常在者,蜀郡人也。少治道术,百姓累世奉事。计其年,已四五百岁而不老,常如五十许人。治病,困者三日(日原作月,据明抄本改),微者一日愈。在家有二男一女,皆已嫁娶,乃去。去时从其弟子曾家孔家,各请一小儿,年皆十七八。家亦不知常在欲何去,即遣送之。常在以青竹杖度二儿,遣归置其家所卧之处。径还,勿与家人语。二子承教,以杖归家,家人了不见儿去。后乃各见死在床上,二家哀泣,殡埋之。百余日,弟子从郫县逢常在,将此二儿俱行,二儿与弟子泣语良久,各附书到。二家发棺视之,唯青竹杖耳,乃知非死。后三十余年,居地肺山。更娶妇。常在先妇儿乃往寻求之。未至十日,常在谓后妻曰:“吾儿欲来见寻,吾当去,可将金饼与之。”及至,求父所在,妇以金与之。儿曰:“父舍我去数十年,日夜思恋,闻父在此,故自远来觐省,不求财也。”乃止。三十日父不还,儿乃欺其母曰:“父不还,我去矣。”至外,藏于草间。常在还语妇曰:“此儿诈言如是,当还。汝语之,汝长不复须我,我在法不复与汝相见。”乃去。少顷儿果来,母语之如此。儿自知不复见其父,乃泣涕而去。后七十余年,常在忽去。弟子见在虎寿山下居,复娶妻。有父子,世世见之如故,故号之曰“常在”。(出《神仙传》)
【译文】
李常在是蜀郡人氏。年轻时就研究道术,好几代人都侍奉着他。计算他的年龄,已有四五百岁了。但从不见老,总像四五十岁的人。他经常给人治病,重病三天治好,病轻的一天就痊愈了。他有两儿一女,都已经娶妻嫁人,他就离家出走了。他走时带着他弟子曾某和孔某的两个儿子,都十七八岁。曾、孔两家并不知道李常在要去什么地方,就把两个孩子给李常在送去了。李常在交给两个孩子两支青竹杖、用竹杖超度他们,让他们先各回自己的家。把青竹杖放在自己的床上,然后就悄悄回来,不要对家里人说。两个孩子按照指示拿着竹杖回了家。家里人看见孩子一直没走,后来就发现死在自己床上。两家人十分悲痛的把孩子埋葬了。一百多天后,李常在的弟子在郫县遇见了李常在带着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一同走,两个孩子和常在的弟子哭着谈了很久,并各自给家里捎了信。孔、曾两家打开棺材,见里面只有一支青竹杖,这才知道儿子没有死。李常在三十年后住进地肺山中,又娶了一房妻室。他前妻的儿就出门去找李常在。常在当儿子来到前十天就对后妻说:“我儿子要来找我,我得出去躲一躲。他来以后,你把这金饼给他吧。”儿子到了以后,问后娘父亲去了哪里,后娘就把金饼给了他。儿子说:“我父亲扔下我出走好几十年了。我日夜想念他,听说他在这里,我才千里迢迢看望他,并不是来找他要钱的。”于是就住下了。过了一个月,李常在还没回来,儿子就骗他后娘说:“我父亲不回来,我就回去了。”儿子出去后藏在草丛里,李常在回来对后妻说:“我儿子骗你,他并没有走,还会回来。他回来后你就对他说你已长大成人,不需要我抚养照料了,我一心修炼道术,不会再见他。”李常在向后妻交待完就去了。不大一会儿,儿子果然又回来了,后妻就把李常在的话转告给他。儿子知道再也见不到父亲,就哭着走了。七十多年后,李常在又离家出走。他的弟子见他在虎寿山下住,又娶了妻。当地人父子几代都看见他,总是不变老。所以称他为李常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