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品各卷(第164-196卷)

_8 李昉、扈蒙、徐铉等(北宋)
咸亨(高宗年号)二年,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都因诗词文章非常杰出而著称。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都很推崇,引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他们确实很有才华,但是恐怕没有爵禄。杨炯能够做县令,其余的连县令怕也做不到。当时苏味道、王勮还不很知名。应博学宏词科进选,很受裴行俭重视。对他们说,我虽然有儿子有学生,但是都不长进,你们俩十几年可以做到很高的官,受到重用,希望你们结识、教导他们。后来,果然如此。裴行俭提拔、荐任、重用的偏将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聓、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都成为著名的将领。
三人优劣
长寿二年,裴子余为鄠县尉。同列李隐朝、程行谌皆以文法著称,子余独以词学知名。或问雍州长史陈崇业,三人优劣孰先?崇业曰:"譬之春兰秋菊,俱不可废。"
【译文】
武周长寿(则天年号)二年,裴子余做鄠县的县尉(县令的佐官)。跟他官职差不多的李隐朝、程行谌都以文章和执法著称。而裴子余却是以词学知名的。有人问雍州长史陈崇业,三人比较,谁更高一些?陈崇业说,好比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都是很美而不可少的。
刘奇
证圣元年,刘奇为吏部侍郎。注张文长、(《唐会要》七五"长"作"成")司马锽为监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玚以谢之。奇正色曰:"举贤本自无私,二君何为见谢?"(出《唐会要》)
【译文】
证圣(则天年号)元年,刘奇做吏部侍郎,任用张文长、司马锽为监察御史,这两人请申屠玚带他们去向刘奇致谢。刘奇严肃地说:"荐举和任用人才是无私的,你们有什么可谢?"
狄仁杰
圣历初,狄仁杰为纳言,颇以藻鉴自任,因举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五人。后皆有大勋。复举姚元崇等数十人悉为公相。圣历中,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独荐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莅事有声。则天谓之曰:"祁奚内举,果得人也。"(出《唐会要》)
【译文】
圣历(则天年号)初年,狄仁杰做纳言(武周时相当宰相),以任用人才为己任。他举荐的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人,后来都有很高的功勋。他举荐的姚元崇等数十人,好多人封公拜相。圣历中期,武则天让宰相们各举荐一位尚书郎,唯独狄仁杰举荐他的儿子狄光嗣,被武则天任命为地官员外郎,非常称职。武则天说:"列国时祁奚举贤不避亲的事,现在也有人这样做了。"
郑杲
圣历二年,吏部侍郎郑杲,注韩思复为太常博士,元稀声京兆士曹。尝谓人曰:"今年掌选,得韩、元二子,则吏部不负朝廷矣。"(出《唐会要》)
【译文】
圣历二年,吏部侍郎郑杲选任韩思复担任太常博士,元稀声为京兆士曹。对人说:"我今年主管选官的事,得到韩思复、元稀声这两位,吏部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
薛季昶
长安三年,则天令雍州长史薛季昶,择僚吏堪为御史者。季昶以问录事参军卢齐卿,齐卿举长安县尉卢("卢"原作"处",据《唐会要》七五改。)怀慎,李体光。(《唐会要》作季休光。)万年县尉李义,崔湜;咸阳县丞倪若冰;周至县尉田崇壁;新丰县尉崔日用。后皆至大官。(出《唐会要》)
【译文】
长安(则天年号)三年,武则天让雍州长史薛季昶挑选可以担任御史的人选。薛季昶请教同僚录事参军卢齐卿。卢齐卿推荐长安县尉卢怀慎、李体光;万年县尉李义、崔湜;咸阳县丞倪若冰;周至县尉田崇壁;新丰县尉崔日用。这些人后来都担任了很高的职务。
邓渴
弘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铨综人毕,放长榜,遂出得留人名。于是衢路喧哗,大为冬集人授(明抄本"授"作"援"。)引指摘,贬为太子中允,遂以中书舍人邓玄挺替焉。又无藻鉴之目,及患消渴,选人因号邓渴。(出《唐会要》)
【译文】
弦道(高宗年号)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把选任和落选的官员名单列出长榜贴出来,通衢大路一片喧哗。由此被人指摘,贬为太子中允。由中书舍人邓玄挺来接替他出任吏部侍郎。邓玄挺视力很差,又患有消渴疾(糖尿病)。因之,被待选的官员们称为"邓渴。"
李至远
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郎中李至远权知侍郎事。时有选人姓刁,又有王元忠,并被放。乃密与令史相知,减其点画,刁改为丁,王改为士。拟授官后,即添成文字。至远一览便觉曰:"今年铨覆万人,总识姓名。安有丁士者哉?此刁某王某者。"省内以为神明。(出《唐会要》)
【译文】
如意(则天年号)元年,天官郎中李至远署理侍郎职务。当时有待选(等待任命为待选)的人姓刁,还有一位王元忠落选。但他们跟令使(流外官)是好朋友,重新填报,改了姓氏笔划。刁改成丁,王改成士。打算在批示任官之后,添上笔划再改过来。李至远一看就明白是作弊。便说:"今年待选官员超过万人,我都记得,哪有姓丁和姓士这两个人,这不是刁某和王某吗?"吏部的官员们都认为李至远神明。
张文成
唐张文成曰:"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人不加众,选人益繁者,盖有由矣。尝试论之。只如明经进士,十周三卫,勋散杂色,国官直司,妙简实材,堪入流者十分不过一二。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馆。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贿货纵横,赃污狼籍。流外行署,钱多即留。或贴司助曹,或员外行案。更有挽郎辇脚,营田当屯,无尺寸功夫,(明抄本夫作效。)并优与处分。皆不事学问,唯求财贿,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若铨实用,百无一人。积薪化薪,所从来远矣。"(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张文成说,乾封(高宗年号)以前每年选任官员超不过几千人,垂拱(武周则天年号)以后,每年常常达到五万人。人口没有增多,可待选的官员却增加起来,为什么呢?这是有原因的。试论一下,比如明经进士们,三省六部文武衙门,勋戚散官以及其余衙门的官员,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胜任所司职任的,十个中不过一两个。选任官职的过程中,不是冒名顶替,就是权贵嘱托。手不能提笔的,可以到东司任职,目不视丁的,又可以到南馆去做官。正员没有位置,就充任一些所谓权、补、试、摄、检校之类的临时官职。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一片糊涂。流外官送的钱多就留用,或者做属官的助手,抄抄写写,或者在定员之外,又立名目。还有一些捧臭脚的,冒功营田的,不一而足。这些人,没有一点真本事,都受到优越的待遇。都是不问学问,只认钱多钱少造成的。结果冗员甚多,有如羊群。吏部衙门整天闹哄哄的,人来人往,多如蚂蚁。要求才干,百无一人。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很久远了。
郑愔 崔湜
唐郑愔为吏部侍郎,掌选,赃污狼籍。引铨,有选人系百钱于靴带上。愔问其故,答曰:"当今之选,非钱不行。"愔默而不言,时崔湜亦为吏部侍郎,掌铨。有选人引过,分疏云:"某能翘关负米。"湜曰:"若壮,何不兵部选?"答曰:"外边人皆云,崔侍郎下,有气力者即得。"(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朝郑愔做吏部侍郎,主管选任职官的事。贪污受贿。一次选官时,待选的人在靴子带上拴了一百个大钱。郑愔问这是为什么?那个人说,如今选官,没钱不行。郑愔默默不语。当时,崔湜也做吏部侍郎,主管任官。被选的官员中,有一人绕出官员的队伍独行。崔湜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能背着米从障碍物上跳过去。"崔湜说:"你这样体壮,应该到兵部去做武官。"那个人说:"崔侍郎选官,听说有力气就行。"
糊名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武后时,投匦者或不陈事,而有嘲谑之言。于是乃置使,先阅其书奏,然后投之。匦院有司,自此始也。(出《国史异纂》)
【译文】
武则天因为吏部选官不实,问题很多。于是,下令在送选的案卷上自己把名字糊上。由吏部主官无记名而定职任,或任用或淘汰。考查糊名之始,始于武则天。又,武则天设立了许多铁制的检举箱,供人秘密检举官吏。有人投状,并没有告谁,而写了一些嘲弄的话。于是,武则天又专设了专管的官员,由他们先看密告信的内容,然后才准许投入。设官主管密告箱,亦始于武则天。
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
斜封官 卢从愿 韦抗 张仁愿 杜暹 魏知古 卢齐卿 王丘 崔琳 裴光庭 薛据 李林甫 张说 张奭 杨国忠 陆贽 郑余庆 裴遵庆 李绛 李建 崔安潜
斜封官
唐景龙年中,斜封得官者二百人,从屠贩而践高位。景云践祚,尚书宋璟、御史大夫毕构,奏停斜封人官。璟、构出后,见鬼人彭卿受斜封人贿赂,奏云:见孝和怒曰,我与人官,何因夺却?于是斜封皆复旧职。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尘黩士人之品,诱悦愚夫之心。庸才者得官以为荣,有才得官以为辱。昔赵王伦之篡也,天下孝廉秀才茂异,并不简试。雷同与官,市道屠沽,亡命不轨,皆封侯略尽。太府之铜不供铸印,至有白版侯者。朝会之服,貂者大半。故谣云:貂不足,狗尾续。小人多幸,君子耻之。无道之朝,一何连类也,惜哉!(出《朝野签载》)
【译文】
唐中宗景龙年间,韦后及太平、安乐、长宁等公主,仗势用权,收受贿赂,于侧门降墨敕付中书授官,得官者二百多人,人们称这种官为斜封官。一些屠夫贩卒爬上了高位。睿宗李旦继承了皇位后,尚书宋璟、御史大夫毕构,上奏书,停止了斜封官。宋璟、毕构被罢出官后,见鬼人(宫中专司驱鬼、祈祷、占卜之术的人)彭卿受一些斜封官的贿赂向皇帝上奏说:"我见到了死去的孝和皇帝(孝和皇帝是中宗死后的谥号)他发怒了,他说:'我给人封的官,你们为什么都给罢了?'"于是那些斜封官又官复原职。武后则天篡权的时候,全国各地需要人,一些落榜的秀才和村中教书的先生,都被搜罗去了,不经过考试和锻炼,就给一个很美的差事。这样做污辱了读书人的品格,而使那些无能之辈得到了欢心,庸才得到了官,感到荣耀,有才的人感到耻辱。晋司马伦篡位时,国内一些品质不好、才智不佳的人,都不经考试,一样封官。一些杀猪卖酒的亡命徒,都被封了侯,做了官。宫廷中的铜都不够铸印用,以至于有些人只能用白板代印。到大朝会时戴貂饰的只有一大半。所以有民谣说:"貂不足,狗尾续。"小人感到高兴,君子感到耻辱。一些无道的昏君,他们怎么那么相似。令人痛惜呀!
卢从愿
景云元年,卢从愿为侍郎,精心条理,大称平允。其有冒名伪选,虚增功状之类,皆能擿发其事。典选六年,颇有声称。时人曰:前有裴马,后有卢李。裴即行俭,马谓戴,李谓朝隐。(出《唐会要》)
【译文】
唐睿宗景云元年,卢从愿任吏部侍郎,他选官认真,照章办事,人都说他办事公道。有冒名参选的,或虚报功绩请赏的,他都能给以揭发。他主持考选官六年,很有声誉。当时人们说,前有裴马,后有卢李。裴是裴行俭,马是马戴,李是李朝隐。
韦抗
景云二年,御史中丞韦抗加京畿按察使。举奉天县尉梁升卿、新丰尉王倕、金城县尉王水、(明抄本"水"作"永",唐会要"水"作"冰"。)华原县尉王焘为判官。其后皆著名位。(出《唐会要》)
【译文】
景云二年,御史中丞韦抗担任京畿按察使,他举荐奉天县尉梁升卿、新丰尉王倕、金城县尉王水、华原县尉王焘为判官(各衙署的佐官),后来这些人,都名位显赫。
张仁愿
景云二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奕,长安县尉寇泚,鄠县尉王易从,始平县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义乌县尉晁良贞为随军。后皆至大官。(出《唐会要》)
景云二年,北方总管张仁愿上奏,选用了监察御史张敬忠、何奕、长安县尉寇泚、鄠县尉王易从、始平县主簿刘体微分管军事,义乌县尉晁良贞为随军。后来都当了大官。
杜暹
景云二年,卢从愿为吏部侍郎。杜暹自婺州参军调集,补郑县尉。后暹为户部尚书,从愿自益州长史入朝。暹立在卢上,谓之曰:"选人定何如?"卢曰:"亦由仆之藻鉴,遂使明公展千里足也。"(出《唐会要》)
【译文】
景云二年,卢从愿任吏部侍郎时,杜暹从婺州参军一职调到郑县任县尉,后来杜暹升为户部尚书。卢从愿从益州长史调入朝廷,杜暹的官位比卢从愿高。他问卢从愿:"你选定的人怎么样?"卢从愿说:"是由我反复评选、鉴别,才能使你施展自己的才能。"
魏知古
先天元年,侍中魏知古尝表荐洹水县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瀚、右内率府骑曹柳泽。及为吏部尚书。又擢密县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封希颜,伊阙县尉陈希烈。其后咸居清要。(出《唐会要》)
【译文】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侍中魏知古曾经上表推荐洹水县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瀚、右内率府骑曹柳泽。魏知古当了吏部尚书后,又提升了密县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封希颜、伊阙县尉陈希烈。后来这些人都做了清要官(政事清简的官职,常指典司图籍一类的官)。
卢齐卿
开元元年,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时张守珪为果毅,特礼接之。谓曰:"十年内当节度。"果如其言也。(出《唐会要》)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元年,卢齐卿任幽州刺史,当时张守珪任果毅都尉(武官职名),卢齐卿很敬重他。卢对张说:"十年内你准能当节度使。"后来果然和卢齐卿说的一样,张守珪做了节度使。
王丘
开元八年七月,王丘为吏部侍郎,擢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丞张晋明、进士王冷然、李昂等。不数年,登礼闱,掌纶诰焉。(出《唐会要》)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八年七月,王丘任吏部侍郎,提拔山阴县尉孙逖、桃林县尉张镜微、湖城县丞张晋明、进士王冷然、李昂等人。不多年,都进入尚书省,专门给皇帝缮写诏书。
崔琳
十一年十二月,吏部侍郎崔琳铨日,收选残人卢怡、裴敦复、於号卿等十数人。无何,皆入台省。众以为知人。(出《唐会要》)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十二月,吏部侍郎崔琳选授官员时,他收选了残疾人卢怡,裴敦复、於号卿等十多人,不久,他们都进入各部任官。大家都认为崔琳知人善用。
裴光庭
开元十八年,苏晋为侍郎,而侍中裴光庭每过官,应批退者,但对众披簿,以朱笔点头而已。晋遂榜选院:门下点头者,更引注拟。光庭以为侮己,不悦。时有门下主事阎鳞之,为光庭腹心,专主吏部过官。每鳞之裁定,光庭随口下笔。时人语曰:鳞之口,光庭手。(出《唐会要》)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苏晋任侍郎,侍中裴光庭在每次选官时,将应该批退的人,用朱笔在姓名上划一点,然后当众公布。苏晋却把名单张贴在选院,门下省点过姓名的,在名下详细的写下应选应退。裴光庭认为这是侮辱自己,很不高兴。当时门下省主事阎鳞之和裴光庭很要好,阎专门主持吏部选官。每当阎鳞之决定时,裴光庭便随手用笔记下。当时人们说,(阎)鳞之口,(裴)光庭手。
薛据
开元中,薛据自恃才名,于吏部参选,请授万年录事。诸流外官共见宰执诉云:"录事是某等清要官,今被进士欲夺,则某等色人,无措手足矣。"遂罢。(出《摭言》)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中期,薛据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和名气,在吏部参选时,请求授给他万年录事一职。一些九品以外在京师官署当吏员的人都向主持选官的宰相说:"录事是地位显贵、职司重要的官职,现在一个进士想要夺这个官位,叫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呢?"于是这事也就免去不办了。
李林甫
自开元二十年,吏部置南院,始悬长名,以定留放。时李林甫知选,宁王私谒林甫曰:"就中乞一人。"林甫责之。于是榜云:据其书判,自合得留,缘属宁王,且放冬集。(出《国史补》)
【译文】
自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吏部才开始设置南院,把所有参选任官的人张榜公布,以决定任用和落选。开元年初,当时李林甫主持选官。宁王私下对李林甫为参选的一人说情。李林甫没答应并责备了宁王。于是榜上说,根据考评官的评语,那人应该留用,但是由于宁王说情,暂不任用,等到冬天考评时再考评。
张说
中书舍人张均知考,父左相张说知京官考。特注曰:父教子忠,古之善训。祁奚举子,义不务私。至如润色王言,章施帝载,道参坟典,例绝常功,恭闻前烈,尤难其任。岂以嫌疑,敢挠纲纪?考上下。(出《玄宗实录》)
【译文】
中书舍人张均主持官员的政绩考评,他的父亲左丞相张说则主持京官的政绩考评。张说在张均的评语上批道:父亲教导儿子忠心为国是自古以来的训教。战国时期晋国的祁奚年老退休,推荐他儿子祁午做国尉,是为国不是为私。你能弘扬皇帝的丰功伟绩,按照圣明皇帝的指示认真做事,效仿前贤的做法,主持公正,不是一般的成绩。即使是明敏的前辈,也是难以做到的。我虽然身为张均之父,但是不能为了避嫌而败坏了国家的纲纪。考张均上下。
张奭
苗晋卿典选,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以倚子思悦附之。考等第凡六十四人,奭在其首。苏考蕴者为蓟令,乃以选事告禄山。禄山奏之,玄宗乃集登科人于花萼楼前重试,升第者十无一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人谓之拽白。上大怒,贬倚。敕曰:庭闱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乃以托人天下为戏谈。晋卿贬安康。(出《卢氏杂说》)
【译文】
苗晋卿担任主选官。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选,晋卿以为张奭参选,是讨好依附张倚的好机会。考试六十四人中将张奭列在榜首。苏考蕴任蓟县县令,就以这次考试舞弊事对安禄山说了。安禄山把这件事奏给皇帝。玄宗就召集登科人在花萼楼前重新考试,及格的升第者十无一二。张奭手持考试卷,竟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当时人们叫作拽白(交白卷)。玄宗大怒,贬斥张倚。下敕说:"在家里不能很好教育儿子;考试的时候,托人说情,成为天下的笑谈。"把苗晋卿贬官到安康。
杨国忠
天宝十载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奏请两京选人,铨日便定留放,无少长各于宅中引注。虢国姊妹垂帘观之。或有老病丑陋者,皆指名以笑。虽士大夫亦遭耻。故事,兵吏部事中行列于前曰:"既对注拟,即是过门下了。"希烈等腹悱而已。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与本曹郎官,藩屏外排比案牍,趋走语事。乃谓帘中杨氏曰:两个紫袍主事何如?杨乃大噱。选人郑怤("怤"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补)附会其旨,与二十余人率钱于勤政楼设斋,兼("兼"原作"帘",据明抄本改)为国忠立碑于尚书省南。所注吏部三铨选人,专务鞅掌,不能躬亲,皆委典及令史孔目官为之。国忠但押一字,犹不可遍(出《唐续会要》)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年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上奏玄宗请求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两京选人授官,玄宗答应了。铨选那天,便决定任官。那天,无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都在杨国忠私宅里注册登记任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韩国夫人,贵妃妹秦国夫人在屋里放下竹帘看这些人,老、病、丑陋者都指名道姓取笑他们,既使是士大夫也免不了遭受她们耻笑取乐。依照过去的惯例,被选的官员,须在兵部、吏部登记、注册完了,再呈送给门下省。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助手给事中考核,考核认为不合格,退回,叫退量。杨国忠专权任官只一人说了算,叫左相陈希烈在边上坐着。门下省给事中出了行列到前边说:"既然已经授职任官,就是经过门下省这道手续了。"陈希烈等(与选官有关人员),口中不说,心里不愿意,只是闷坐而已。门下侍中韦见素、张倚都穿紫衣和本衙署郎中等官员,在藩屏外并排坐桌案后,如有事叫他们还得快走向前回话。给事中对帘中的杨国忠说:"两个穿紫衣服的主办这件事怎么样?"杨哈哈大笑。被选官郑怤阿谀奉承杨国忠,与二十余人拿着钱在勤政楼设宴,并且在尚书省南边给杨国忠立碑。杨国忠主管这件事,吏部三铨(尚书铨、中铨、东铨)授职、选拔、考绩等全免了。说吏部职务繁忙,不能亲自动手,皆委典史及令史、孔目官(低级官员)代替。杨国忠只是签个字而已,还不一定都签。
陆贽
贞元八年春,中书侍郎平章事陆贽,始复令吏部每年集选人。旧事,吏部每年集人。其后遂三数年一置选。选人并至,文书多,不可寻勘,真伪纷杂,吏因得大为奸巧。选人一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官之缺者,或累岁无人。贽命吏部分内外官员为三分,计缺集人,岁以为常。其弊十去七八。天下称之。(出《唐会要》)
【译文】
唐德宗贞元八年春,宰相陆贽指示吏部恢复冬集选官。本来旧时惯例,吏部每年都要冬集选官,由于安史之乱,不能正常实行,三几年才能举行一次。选官时被选的官员,一齐都来,文书多,不可能细细地审查,真伪也难以分辩,下级的属吏也会趁此机会循私舞弊。被选的官员一旦若有失误,有的就可能得不到任职。可是缺官的地方,竟然也多年无人任职。陆贽根据这种情况,让吏部把内外官员分成三个类别,根据缺额数,量才授官。以后就成为常规。这样做,弊病基本克服,天下人都称赞他。
郑余庆
刘禹锡曰:"宣平郑相之铨衡也,选人相贺,得入其铨。"刘禹锡曰:予从弟某在郑铨,注湖州一尉,唱唯而出。郑呼之却回曰,如公所试,场中无五六人。一唱便受之,此而不奖,何以铨衡?公要何官,去家稳便。曰:家住常州,乃注武进县尉。选人翕然,畏而爱之。及后作相,过官又称第一,其有后于鲁也。又云:"("云"原作"去",据明抄本改)陈讽、张复元各注畿县,请换县,允之。既而张却请不换。郑榜了。("了"原作"子",据明抄本改)引张才入门,已定不可改。时人服之。(出《嘉话录》)
【译文】
刘禹锡说:"郑余庆主持铨选非常公正。被选的人,若得到他任命,是很幸运的。"刘禹锡又说过,我的同祖兄弟某某受郑铨选,授湖州一县尉,他已经谢过出来,郑余庆又把他喊回,对他说:这次选官,全场象你这样有成绩的,不超过五六个人,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褒奖你,这样才能体现铨选的公正。你想要什么官?离家近比较方便。我的从弟说,家住常州。于是就授任武进县县尉。参选的官员们都很佩服、很敬畏、很爱戴他。他以后做了宰相,审定兵部,吏部六品以下的职事官,做的又很公正,大家都称赞他。后人把郑余庆比做汉和帝时的鲁恭。刘禹锡又说,陈讽、张复元各授京畿县的职官。他俩请求换个县,郑答应了。不久,张讽却又请求不换。这时,郑已发榜,严肃地责备张讽说你怎么出尔反尔,既定就不可更改。人们都佩服郑余庆。
裴遵庆
裴遵庆罢相,知选。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东市两街。时人以为盛事。(出《国史补》)
【译文】
裴遵庆罢除了宰相的职位后,让他主持选官。皇帝优待他,考虑他年高有德,让他在家里办理选官事宜。裴遵庆没有在家办,他在宣平坊、东市两街张榜召集被选官。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件大事。
李绛
长庆初,吏部尚书李绛议置郎官十人,分判南曹,吏人不便。旬日出为东都留守。自是选曹成状,常速毕。(出《国史补》)
【译文】
唐穆宗李恒长庆十年,吏部尚书李绛计议添设员外郎官十人,衙署设在南选街,员外郎官下属吏人(低级职员)感到办公不方便。十天以后出为东都(洛阳)留守。从这以后选官有了一种固定的文体--文书(如诉状,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处理事情很快就办完。
李建
李建为吏部郎中,常曰:方今秀茂,皆在进士。使仆得志,当令登第之岁,集于吏部,使尉紧县;既罢复集,稍尉望县;既罢乃尉畿县,而升于朝。大凡中人,三十成名,四十乃至清列。迟速为宜。既登第,遂食禄,既食禄,必登朝,谁不欲也?无淹翔以守常限,无纷竞以来奔捷。下曹得其循举,上位得其更厉。就而言之,其利甚博。议者多之。(出《国史补》)
【译文】
李建为吏部郎中时经常说,当今的人才,都在进士当中,如果我若能当上主考官,就在登第那年,把登第人都集中在吏部,先让他们在小县当佐官,任期满后,再在大县当县尉,罢职之后就授职到京畿县任县令,逐步升到朝廷。大凡人到中年,三十成名,四十做到清要官,这样的步骤才比较合适。既然升官就要拿俸禄,既然拿俸禄,就想到朝廷任官,谁不这样想?不能打破常规局限,没有大家竞争就不能得到好的人才。这样,下边衙署有所遵循,在上边的大官也能执掌他的权利。如果照他的话去做,好处很大。当时舆论认为他说得很对。
崔安潜
崔安潜东洛掌选。时选人中不能显其名姓,窃顾云启事投献者。崔公不之知,大赏叹,召之与语,便注一超资县令。后有人白,崔公方悔。(出《卢氏杂说》)
【译文】
崔安潜在东都洛阳主持选官(授职、考绩)。当时被选的官都不能显露出姓名(在案卷上糊其姓名)。有一个被选的官,私下对投送案卷的人说他如何如何好。崔不知道这件事,很赞赏这个人,并把他找来跟他谈话,便授给他一个超出他的资历的县令。以后有人把这个人私下舞弊的事对崔讲了。崔安潜感到很后悔。
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
宰相 上事 苏瑰 两省 独孤及 参酌院 阳城 吕温 韦绚 李程 杂说
御史 同州御史 崔遠 严武 押班 台门 历五院 韩皋 杂说 使职
尚书省 崔日知 度支 柳辟 省桥 秘书省 鱼袋 莎厅
宰相
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曰沙堤。有服假,或问疾,百僚就第。有司设幕次,排班。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五六百炬,谓之火城。宰相火城将至,则皆扑灭以避。宰相判四方之事有都堂,处分有司有堂帖,下次押名曰花押,黄敕既下,小异同曰黄帖,宰相呼为堂老。初百官早朝,必立马建福望仙门外。宰相则于光宅车坊,以避风雨。元和初,始置待漏院。(出《国史补》)
【译文】
举行拜相礼那天百官停止上朝。京兆府县百姓都要填平道路,道铺黄沙、洒水。从宰相的私宅铺到子城东街,名叫沙堤。有丧事服假的,或者父母有病去问候疾病的除外,其余文武百官都要去参加。由主管拜相礼的官员给安排次序,安排帐蓬的位置。举行拜相礼多半在正月初一或冬至(吉日)。皇帝的仪仗也要象守护宫门那样分立于拜相地点(土台)。京城大官都要准备伞盖(有玉饰的大伞),众官点着大腊烛五、六百根。照得通亮称为火城。宰相的仪仗到来,众官都要掩避腊烛以示尊重。宰相办公地点(衙署)叫都堂,处理有关主管各署事务用堂帖。皇帝用黄绢写的有关命令、训谕臣下的诏书叫黄敕,宰相下达的文书叫黄贴。都堂内的官员称宰相为堂老。原先百官早朝,必须牵马在建福望仙门外等候,宰相则于光宅车坊内等候,以避风雨。到唐宪宗李纯元和初年才设置待漏院。(上早朝诸臣晨集之所)
上事
凡中书门下,并于西省上,以便礼仪。五品以上,宰相送上,乃并卿参。(出《国史补》)
【译文】
凡是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向朝廷上书陈述意见的,都要经过尚书省奏给皇上,以便礼仪。五品以上的官如有奏章,由宰相送上和群臣一起参奏。
苏瑰
景龙三年,苏瑰除尚书右仆射。时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计献食,名曰烧尾。瑰因侍内宴,将作大匠宗晋卿谓曰:"拜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善邪?"帝默然。瑰奏曰:"臣闻宰相者,主阴阳,助天理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出《谭宾录》)
【译文】
唐中宗李显景尤三年,苏瑰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公卿大臣,初次授官者,依照惯例应该献食,名叫烧尾。苏瑰因为授尚书右仆射时皇帝已为他设宴。将作大匠(官名,掌修建宫室的官)宗晋卿对苏瑰说:"授仆射这样重大的事,竟不'烧尾'岂不是不对吗?"唐中宗没吱声。苏瑰上奏说:"臣知道当宰相的,执掌国家大事,帮助天子处理国家事务。现在粮食昂贵,米价暴涨,百姓吃不饱。臣见禁军中,竟有三天没吃到饭的,臣考虑自己不称职,因为这个缘故不敢'烧尾'"。
两省
谏议无事不入:每遇入省,有厨食四孔炙。中书舍人时谓宰相判官;宰相亲嫌,不拜知制诰为屧脚。又云:"不由三字,直拜中书舍人者,谓之挞额裹头。其制诰之本,出自王言,皆人主所为。故汉光武时,第五伦为督铸钱掾,见诏书而叹曰:"此圣明主也,一见决矣。"近者凡有诏敕,皆责成群下。褒贬之言,哲王所慎。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褒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以斗筲下才,罪不容责。同为一士("士"原作"字",据明抄本改)之行,固出君上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变于俄倾。盖天子无戏言,言之苟失,则取尤天下。(出《卢氏杂说》)
【译文】
谏议大夫无事不入门下省,如入省,有厨食四孔烧烤肉吃。中书舍人,时谓宰相判官。宰相对待下属官员有远有近,不授与中书舍人为知制诰(官名,掌草拟、缮写皇帝的诏书)官的为屧脚,又叫不由三字。直接授中书舍人官的叫挞额裹头。关于制诰一类的诏书,本来出自皇帝之口,都是皇帝本人应该做的。过去汉光武帝时,第五伦任督铸钱掾,看见诏书而感叹说,这是英明的圣主啊!皇上一见就决定了。现在凡是有诏敕,都责成下边写成诏书。诏书上的话,是英明圣主应该慎重选择的。现在群臣、王公卿士,想褒奖一个人时就说他品德高尚,人才出众,好得没法再好;若是遭到贬斥被罢免时就说他才识短浅、器量狭小,是个罪不容责的坏人。同样一个人做的事,出自君王之口,糊涂、聪明生于瞬间,正确、错误变于顷刻。君王应该无戏言,说话若有失误,则取罪于天下,失信于天下老百姓。
独孤及
独孤及求知制诰,试见元载。元知其所欲,迎谓曰:"制诰阿谁堪?"及心知不我与而与他也,乃荐李纾。时杨炎在阁下,忌及之来,故元阻之,乃二人力也。(出《嘉话录》)
【译文】
独孤及想任知制诰官,去见元载想探听消息。元载知道独孤及的打算。迎出来对独孤及说:"知制诰这个官谁能担任啊?"独孤及便明白了不能让他担任,让别人担任。于是就推荐李纾。当时杨炎在中书省,他也不愿让独孤及来,因此元、载就不让独孤及担任此职。独孤及没当上知制诰,是元杨二人阻止的结果。
参酌院
长庆初,穆宗以刑法为重。每大狱,有司断罪,又令给事中中书舍人参酌出入之,百司呼为参酌院。(出《国史补》)
【译文】
唐穆宗李恒长庆初年,穆宗以刑法为重,每次遇大的案件,先由主管者判罪,又命令门下省的给事中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参加商量定罪。当时官员叫这为参酌院。
阳城
阳城居夏县,拜谏议大夫;郑锢居阌乡,拜拾遗;李周南居曲江,拜校书郎。时人以转远转高,转近转卑。(出《国史补》)
【译文】
阳城居夏县,授谏议大夫;郑锢居阌乡,授拾遗;李周南居曲江,授校书郎。当时人们认为越从远地方调来的官职越高,越从近的地方调来的官职反而低下。
吕温
通事舍人宣诏,旧命拾遗团句把麻者,盖谒者不知书,多失句度,故用拾遗低摘声句以助之。及吕温为拾遗,被唤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遗不把麻者,自吕始也。时柳宗元戏吕云:"幸识一文半字,何不与他把也?"(出《嘉话录》)
【译文】
门下省通事舍人宣读诏书时,按照旧例门下省长官命令拾遗官帮助指点句读,因宣读者(通事舍人)不懂诏书上句子长短,多数把句子读错,所以让拾遗官从旁低声帮助提示。到吕温任拾遗官时,被唤去把麻(因诏书用白麻纸书写,所以把这差事叫把麻。)吕温不肯去。从这以后,就成为贯例。拾遗不给宣读者提示句读是从品温开始的。当时柳宗元对吕温开玩笑说:"幸亏你认识一字半字,否则为啥不给他把麻?"
韦绚
开成末,韦绚自左补阙为起居舍人。时文宗稽古尚文,多行贞观开元之事。妙选左右史,以魏谟为右史,俄兼大谏,入阁秉笔。直声远闻,帝倚以为相者,期在旦暮。对剔进谏,细大必行。公望美事,朝廷拭目,以观文贞公之风彩。会文宗晏驾,时事变移,遂中辍焉。时绚已除起居舍人,杨嗣复于殿下先奏曰:"左补阙韦绚新除起居舍人,未中谢,奏取进止。"帝领之。李珪招而引之,绚即置笔札于玉阶栏槛之石,遽然趋而致词拜舞焉。左史得中谢,自开成中至武宗即位,随仗而退,无复簪笔之任矣。遇簪笔之际,因得密迩天颜,故时人谓两省为侍从之班,则登选者不为不达矣。(出《嘉话录》)
【译文】
唐文宗李昂开成末年,韦绚从左补阙(谏官)任起居舍人(隶属中书省,掌记皇帝的起居)。当时文宗好古尊崇文人学士,多数按照太宗贞观、玄宗开元年间的办法办事。仔细挑选左史(记皇帝的言论)、右史(记皇帝的行动),以魏谟为右史,不久又让魏谟兼谏议大夫(谏官),入朝执掌记事。魏谟正直的名声,远近传扬。文宗让他当宰相是早晚的事。魏谟不论大事小事,都能针对时弊正言直谏。朝廷众官都等待选择魏谟任宰相那一天。正在这个时候文宗死了。事情有了变化,让魏谟当宰相这件事就停下了。当时韦绚已经授职起居舍人。杨嗣又在殿下向武宗李炎上奏说,左补阙韦绚新授起居舍人,没向皇帝谢恩,就中止了吧。皇帝点点头。退班后,李珪招呼韦绚请他到殿外。韦绚急忙把笔和书写用的木简放在玉阶栏杆石头上,跑过来致词拜舞,韦绚这样做,是为了给皇帝谢恩。从开成中期到武宗即位,仪仗退下群臣也就退下,没有在朝记事的事了。遇有记事的时候,能接近皇上,看清皇上的面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官员只是随从而已。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时人们称,两省为侍从班。当上大官可以算是近臣了。
李程
李程为翰林学士,以阶前砖日影为入候。程性懒,每入必逾八砖,故号为八砖学土。(出《传载》)
【译文】
李程任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开元初置翰林院,掌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以阶前砖的日影为入院时刻。李程愿意睡早觉。每次入院日影必须超过八块砖,才能入朝。因此号为八砖学士。
杂说
两省相呼为阁老,尚书丞郎相呼为曹长,员外郎御史拾遗相呼为院长。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侍御史相呼为端公。(出《国史补》)
【译文】
门下省、中书省的官员相互称为阁老。尚书省的尚书郎、左丞、右丞相互称为曹长。员外郎、御史、拾遗相互称为院长。官职大的可以代替下属官员办事,下属官员不可以代替官职大的官员办事。侍御史之间相互称为端公。
御史
御史故事,大朝会则监察押班,常参则殿中分班,入阁则侍御史监奏。盖含元殿最远,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花砖,绿衣用紫案褥之类,号为七贵。监察院长与同院礼隔,语曰:事长如事端。凡上堂绝言笑,有不可忍,杂端大笑,则合座皆笑,谓之烘堂。烘堂不罚。大夫中暴入三院,罚直尽放。其轻重尺寸,由于("于"原作"放",据国史补改)吏人,而大者存之黄卷。三院上堂,有除改者不得终食。唯刑部郎中得终之。(出《国史补》)
【译文】
唐代御史的惯例,大朝会在含元殿举行(皇帝接见群臣,外国使臣和庆贺盛典称大朝会),由监察御史领班。常参(初一、十五)则由殿中侍御史在宣政殿分班排列。入阁(跟随皇帝的仪仗出入宫廷)则由侍御史监奏(监察群臣有无失礼者)。因为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人多官员们要排很长的队伍,级别低的御史也要参加礼仪纠察。皇帝升宣政殿,有些朝臣就不必参加。参与的大臣距皇帝就近一些,侍驾的御史级别略高一些。皇帝升紫宸殿(群臣单日朝见皇帝),大臣就在皇帝的身边。即用级别较高的殿中侍御史在殿内司职。他们有固定站立的位置。绿衣以上级别较高的御史,朝见时是有座位的。御史们被称为七贵。(权贵的意思)御史台长官的办公室与下属的办公室按规矩隔开。欲语说,侍候长官要象对待自己的头一样。凡是上堂办公要严肃,不能随便说笑。有忍不住笑的话或事,御史大笑,则满屋大笑。满座皆笑叫哄堂,哄堂大笑下属不受罚。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到三院(唐代御史台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办公,履行职责:弹劾、察举、纠察、辩诬等,其处理轻重程度,先由具体办案的低级吏员提出初步意见。大的案件要有黄卷存档。三院理事,凡新授任官的,调转的当即停发原职的俸禄,改发新任职俸。唯有刑部郎中以上官员,继续发俸至年终,之后按新任职务发俸。
同州御史
王某云:往岁任官同州,见御史出案,回止州驿,经宿不发。忽索杂案,又取印历,锁驿门甚急,一州大扰。有老吏窃哂,乃因庖人以通宪胥,许以百缣为赠。明日未明,御史已启驿门,尽还案牍,乘马而去。(出《国史补》)
【译文】
王某人说,他过去在同州任官时。亲眼看见监察御史从京城出来巡察州县,回来到同州驿馆住下。住了一宿也不走,突然向州衙署索要各式各样的案卷,又要印鉴和记事簿,并且很急促地把驿门锁上,象有什么要紧的事似的,扰闹得一州一宿不得安宁。有一个老吏(官的下属办公人员)偷偷地发笑。他借掌膳食人的关系官已和监察御史下边的胥吏(下属办公人员)通融好了,答应给送壹百匹缣(微带黄色的细绢)。第二天天没亮,御史已开驿门,把案卷印历还给州的官署,骑马而去。
崔遠
崔遠为监察,巡囚至神策军,为吏所陷。张盖而入,又讽军中索酒食,意欲结欢。窦文遠怒,立奏("立奏"原作"奏立",据明抄本改)敕就台鞭于直厅而流之。自是巡囚不至禁军。(出《国史补》)
【译文】
崔遠任监察御史,为巡察逃跑的囚犯到禁军神策军营中,为吏(官的下属办公人员)所陷害。他来的时候,仆役们打着大伞,又扬风他在军中索要酒食,原打算通过这次饮酒结好联欢。吏人说坏话给长官窦文遠,窦文遠大怒,立刻上奏皇帝。皇帝下了附有命令的诏书,命令在值班的大厅里打崔遠一顿鞭子,然后再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从这以后,巡查犯人,不到禁军了。
严武
宝应二年,大夫严武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给公乘。元和中,元稹为监察,与中使争驿厅,为其所辱,始有敕:节度观察使台官与中使,先到驿者,得处上厅。为定制。(出《国史补》)
【译文】
唐代宗李豫宝应二年,大夫(官名)严武上奏皇上说新授御史在家食宿不方便有困难。皇上恩准,自此便给公家马骑。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监察御史元禛与宫中使臣宦官(在宫中侍奉皇帝的)争占驿厅,元稹被宦官所污辱(元被鞭打得头破血流)。皇上才下有命令性质的诏书,规定节度使、观察使、台官(尚书和御史)和中使(帝王宫廷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先到驿馆的,得住上厅,定下这种规矩。
押班
凡大朝会,监察押班不足,则使下侍御史,因朝奏者摄之。(出《国史补》)
【译文】
凡是大朝会(皇帝接见群臣、外国使臣和庆贺盛典称为大朝会),由监察御史领班,如果监察御史不够用,则派侍御史顶替。因为是朝奏者奏请皇帝批准的。
台门
御史台门北开,盖取肃杀就阴之义,故京台门北开矣。按邺郡故事云:御史台在宫城西南,其门北开。史故城御史台亦北开。龙朔中,置桂坊,为东朝宪府,门亦北开。然都御史台门南开。当时创造者不经,反于故事,同诸司,盖以权宜邪?(御史台记)
又北开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开北门。(出《谭宾录》)
【译文】
御史台门北开,因为是取酷烈、萧索、严肃的意思。按《邺郡故事》上说,御史台在宫城西南,为了上朝便利,其门北开。隋时京城御史台门也北开。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设置桂坊(管理太子宫中图书、刊辑等事)改为御史台门也北开。可是都御史(御史之长)台门南开,是当时建筑者没精心筹划,故违反旧例。同其他衙署一样,大概是人权者随事势而采取的适宜办法吧。
又北开门的说法,有的人这样说,是隋朝初迁都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书省就近,故开北门。
历五院
台仪,自大夫已下至监察,通谓之五院御史。国朝历跋五院者共三人焉:李尚隐、张延赏、温造也。(出《尚书故实》)
御史台的礼仪,唐朝官职设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通谓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个人都经历过五院的。这三个人是李尚隐、张延赏、温造。
韩皋
韩皋为御史中丞,常有所陈,必于紫宸殿,对百僚而请,未尝诣便殿。上谓之曰:"我与卿言,于此不尽,可来延英,当与卿从容,或无遗事。"亲友或谓皋曰:"自乾元已来,群臣启事,皆诣延英,方得详尽。公何独于处庭,对众官以陈之,无失于慎密乎?"韩曰:"御史天下之持平也。摧("摧"原作"权",据许刻本改)刚直枉,唯在公共。所言之事,贵人知之,奈何求请便殿,避人窃语,以私国家之法。且延英之置也,肃宗皇帝以苗晋卿年老艰步,故设之。后来臣僚得诣便殿,多以私自售,希求恩宠,欲尽其身。奈何以此为望哉!"(出《传载》)
【译文】
韩皋为御史中丞时,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见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对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时对韩说:"我和你说话,在这说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说。我和你可以慢慢讲,或许不能遗漏。"韩皋的亲友有的对韩皋说,自乾元(唐肃宗李亨年号)以来,群臣启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详尽。你为什么独于外庭面对百官向皇帝陈述呢,不怕泄秘吗?韩皋说:"御史这个官职应该本着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畏强暴,大家公认合乎情理,所说的事情最好让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语,以国家法律为自己谋私利?况且设置延英殿本意是肃宗皇帝因为苗晋卿年老步艰,所以才建这座殿。后来臣僚到便殿,多数是假公济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宠,从中自己得到好处,为什么以此为荣耀呢?"
杂说
谏院以章疏之故,忧患略同。台中则务纠举。省中多事,旨趋不一,故言遗补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轻。(出《国史补》)
【译文】
谏院(谏官官署)因为屡上奏章的缘故,他们担心大体相同。御史同僚之间常闹意见。门下省工作任务繁重,大家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所以说拾遗(谏官名)、补阙(谏官名)互相友爱;御史之间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员外郎)之间互相轻视。
使职
开元已前,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于是有为使则重,为官则轻。故天宝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千贯者。今在朝太清宫、太微宫、度支、盐铁、转运、知苑、闲厩、左右巡、分察、监察、馆驿、监仓、监库、左右街。外任则节度、观察、诸军、押蕃、防御、团练、经略、镇遏、招讨、榷盐、水陆运、营田、给纳、监牧、长春宫。有时而置者。则大礼、礼仪、会盟、删定、三司、黜陟、巡抚、宣慰、推复、选补、礼会、册立、吊祭、供军、粮料、和籴。此其大略。经置而废者不录。宦("宦"原作"官",据国史补改)官内外悉谓之使。旧为权臣所绾,州县所理,今属中人者有之。(出《国史补》)
【译文】
唐玄宗开元以前,皇帝亲自任命的官员为使臣,不是这样的不能称使。自从国内设置八个节度使、十路采访使,从此节度使和采访使都有了固定辖区和治地。此后各种使臣名目繁多。于是兼任使臣的官员被人们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员被人们轻视。所以到天宝(玄宗年号)年间,有的官员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历年间有人兼职俸禄到千贯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宫、太微宫、度支、盐铁、转运、知苑、闲厩、左右巡、分察、监察、馆驿、监仓、监库、左右街,这些都是采访使。外任则为节度使,如观察、诸军、押蕃、防御、团练、经略、镇遏、招讨、榷盐、水陆运、营田、给纳、监牧、长春宫等。有临时设置的,则有大礼、礼仪、会盟、删定、三司、黜陟、巡抚、宣慰、推覆、选补、礼会、册立、吊祭、供军、粮料、和籴等。这些都是大体上设置的衙门,还有一些设置的衙门后来废除的,尚不包括在内。宦官无论在宫中任职或在外任职也一律称使。过去由重臣所司的职务,州县官所处理的事务,由宦官来管理的也有。
尚书省
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厅,先小铨,次格式;员外郎二厅,先南曹,次废置。刑部分四复;户部分两赋。其制尚矣。旧说,吏部为省眼,礼部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为振行,比部得廊("廊"原作"廓",据明抄本改)下食。以饭从者,号比盘。二十四曹呼左右司为都公。省中语曰:后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门;中行礼部,(明抄本"部"作"户"。)不博前行驾库。(出《国史补》)
【译文】
郎中官和员外官旧例:吏部郎中有两个办公地点,遇有掌选时先初次考绩、考论文、核查资历、以后再考试有关官署制度、官员职权等法规,员外郎也有两个办公衙署,先到掌选的吏部员外郎铨选,以后决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门司四司,户部按职务性质可分两赋:田赋、贡赋。过去的说法认为吏部是尚书省的省眼。吏部下设考功司(掌考课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称之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员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员陪同吃饭的叫作比盘。尚书省下有六部(即户、礼、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员之间,相互称呼为都公。尚书省内有这种说法:后行工部、不换中行礼部,中行礼部不换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后行)
崔日知
崔日知历职中外,恨不居八座。及为太常卿,于都寺厅事后起一楼,正与尚书省相望。时人谓之崔公望省楼。(出《国史异纂》)
【译文】
崔日知在京城任官,也在地方任过官,可就是没有任过左仆射和右仆射及六部尚书,感到很遗憾。到他任太常卿(官名)时,在都司厅事后营建一座楼。这所楼正与尚书省官署相望,当时人们称为崔公望省楼。
度支
故事,度支案,郎中判入,员外判出,侍郎总疏押案而已。贞元以后,始为使额。郎官当直,发敕为重。水部员外郎刘约值宿,会河北系囚配流岭南,夜发敕,直宿令史不更事,唯下("下"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岭南,不下河北。旬月后,本州闻奏,约遂出官。(出《国史补》)
【译文】
惯例,度支衙门,郎中主管收入,员外郎主管支出,由总管的侍郎签字画押。唐德宗贞元之后,专门设使,称为度支使,由郎官值班处理具体事务。其职事中最重要的是颁布皇帝的有关命令。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的政令)员外郎刘约值班。恰赶上河北向岭南发配囚徒。夜间皇帝颁布发配命令,值宿的下级令使是个糊涂人,只给岭南传达了命令,而没有给河北传达命令。经过一段时间,河北官员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刘约被免去职务。
柳辟
吏部甲库有朱泚伪黄案数百道,省中常取戏玩,已而藏之。柳辟知甲库,始白执政,于都堂集八座丞郎焚之。(出《国史补》)
【译文】
吏部储藏甲胄的仓库里面有朱泚(原任唐卢龙节度使,后叛唐,称帝为大秦。)叛唐案卷数百件。尚书省中的官员常常拿来取乐,玩完了就收藏起来。柳辟知道这件事,对主管尚书省的官说。命令在尚书令的大厅内把尚书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都召集来,当着这些人的面,把朱泚伪黄案卷焚烧了。
省桥
尚书省东南隅通衢有小桥,相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项南望南宫也。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音,省郎有入相者,欲谓之音声。祠部呼为水(去声)厅,言其清且冷也。(出《因话录》)
【译文】
尚书省东南角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有座小桥,大家都叫它"拗项桥",是因为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经常走到这里必定回过头来望尚书省。尚书省尚书令大厅的南门道东有棵古槐树。这棵树遮荫覆盖面积很大,相传夜深人静时听到有奏乐的声音。门下省的侍中有入朝当宰相的,通常说它是音声。祠部叫作水厅(祠部官名属于礼部,专掌祠记、享祭、天文、漏刻、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是说祠部冷冷清清的意思。
秘书省
唐初,秘书省唯主写书贮掌勘校而已。自是门可张罗,迥无统摄官署。望虽清雅,而实非要剧。权贵子弟及好利夸侈者率不好此职。流俗以监为宰相病坊,少监为给事中中书舍人病坊,丞及著作郎为尚书郎病坊,秘书郎及著作左郎为监察御史病坊。言从职不任繁剧者,当改入此省。然其职在图史,非复喧(明抄本"喧"作"纤"。)卑,故好学君子厌于趋竞者,亦求为此职焉。(出《两京记》)
【译文】
唐初年,秘书省工作只管主写书、贮藏图书、校对勘误而已。因此挺清闲,门庭冷落,一向没有统领它的官署。虽然名声清廉,可是不是重要的部门。有权有钱的人家子弟及好名利,好夸富的人,大多数不愿意干这个差使。当时流行的俗语说,监(官署名,如中书监、秘书监的官署)为宰相的病房,少监(秘书监的副手的衙署)为给事中、中书舍人的病房,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著作郎(主管著作局)的官署是尚书郎(郎中任职满一年为尚书郎)的病房,秘书郎(属秘书省的官员)及著作郎的官署也是监察御史的病房。凡是任职不胜任工作的,都到这个秘书省。秘书省的主要职务是掌管图书史料,衙署清静无喧闹声。因此好学的正人君子、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也有愿意任这个职务的。
鱼袋
朝仪鱼袋之饰,唯金银二等。至武后,乃改五品以铜。中宗反正,从旧。(出《国史异纂》)
【译文】
唐时朝廷规定的礼仪,要朝臣腰中悬挂鱼袋饰物,标志着官的品位的高低。鱼袋只有金银两个等级。到武则天称帝时,改五品官为铜鱼袋。唐中宗即位,乃恢复旧例。
莎厅
京兆府判司,特云西法士。此两厅事多。东士曹厅,时号为念珠厅,盖判案一百八道;西士曹厅为莎厅,厅前有莎,周回可十五步。京兆府,时云不立两县令,不坐两少尹。两县引马到府门,传门而报。两尹入厅,大尹亦到厅,不得候两尹坐后出,不得候两尹立后出。其京兆府县之重,亦表大尹之尊。京兆府掾曹,时人云倚团省郎。河中府司录厅亦有绿莎。昔好事者相承常溉灌。天佑已后,为不好事者除之。(出《闻奇录》)
【译文】
京兆即首都,其时(长安为京兆)府尹下属佐官叫判司,特称为西法士。判司有两个衙署:东士曹厅和西士曹厅。东士曹厅,当时叫作念珠厅,因判案一百零八道(念珠数壹百零八颗,与判案数合,所以叫念珠厅)。西士曹厅为莎厅,因为厅前有棵莎树,周围有十五步,所以叫莎厅。京兆府立下这样规矩:不能同时来两县令,不能同时接待两府尹。两县令骑马到京兆府门前,须要一个先报,接待完了,再接待另一个。两外府府尹入厅,不得两尹同时坐、同时出,须一人坐,一人立。从这个规矩中可以看出京兆府县的重要和京兆府尹的尊严。京兆府掾曹(辅佐京兆府尹的官吏),当时人们都叫依团省郎。河中府司录厅也有棵绿莎,过去有人经常浇灌它。唐哀帝李柷天佑以后,被不爱莎树的人除掉了。
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
张易之 王准 王毛仲 李林甫 卢绚 李辅国 韦渠牟 鱼朝恩 元载 路岩 高湘
卢隐
张易之
张易之、昌宗,时初入朝,官位尚卑,谄附者乃呼为五郎、六郎。自后因以成俗。张昌仪兄弟恃易之、昌宗之宠,所居奢溢,逾于王者。末年,有人题其门曰:一两丝,能得几时络?昌仪见之,遽命笔续其下曰:一日即足。未几祸及。张昌宗之贵也,武三思谓之王子晋后身,为诗以赠之,诗至今犹存。(出《国史异纂》)
【译文】
张易之、昌宗,初入朝廷时,官位尚低微,谄媚者称他们为五郎、六郎,后来,大家也都这样叫了。张昌仪兄弟依仗张易之、昌宗的宠幸,住宅过份豪华,超过一般王公。武则天末年,有人在他大门上写道:"一两丝能纺几日线?"张昌仪看到,立刻命人拿笔在下面写道:一日即足。不久,遭了祸,身败名裂。张昌宗的显贵,武三思说他象周灵王太子晋一样短寿,并写诗赠给他,这诗至今仍然存在。
王准
王鉷之子准为卫尉少卿,出入宫中,以斗鸡侍帝左右。时李林甫方持权恃势。林甫子岫为将作监,以入侍帷幄。岫常为准所侮,而不敢发一言。一旦准尽率其徒过驸马王瑶私("私"原作"弘",据许刻本改)第。瑶望尘趋拜,准挟弹,命中于瑶巾冠之上,因折其玉簪,以为簪(明皇杂录"簪"作"取")笑乐。遂致酒张乐,永穆公主亲御匕,公主即帝之长女也,仁孝端淑,颇推于戚里,帝特所钟爱。准既去,或有谓瑶曰:"鼠辈虽恃其父势,然长公主,帝爱女,君待之或阙,帝岂不介意邪?"瑶曰:"天子怒,无所畏;但性命系七郎,安敢不尔?"时人多呼为七郎。其盛势横暴,人之所畏也如是。(出《明皇杂录》)
【译文】
王鉷的儿子王准任卫尉少卿,经常出入宫中,他会斗鸡,经常在皇帝左右侍候。当时李林甫刚有权势,他的儿子李岫任主将监军,经常出入皇帝的内室。李岫常受王准的欺侮,而不敢发一言。一天,王准率领他的一伙人经过驸马王瑶的住处。王瑶看到王准的影儿赶紧快走上前叩拜。王准用弹弓打王瑶,弹丸打在王瑶的帽子上,打断了玉簪,还拿折断的玉簪取笑。王瑶并摆设酒宴让王准寻欢作乐。永穆公主亲自把勺侍候他们。永穆公主是皇帝的长女,为人仁义孝顺,端庄贤淑,被人们称赞,皇帝也特别喜爱她,亲戚邻居都尊敬他。王准走后,有人对王瑶说:"这些鼠辈,依仗他父亲的权势作威作福,可是,大公主是皇帝的爱女,你对待她象对待下人似的让她侍候王准,皇帝能不介意吗?"王瑶说:"皇帝发怒,我不怕。但我的性命系在七郎(王准)的手里,我敢不那样做吗?"当时人们都把王准叫七郎,他盛气凌人,横暴一方,人们非常畏惧他。就象王瑶畏惧他一样。
王毛仲
王毛仲本高丽人,玄宗在藩邸,与李宜得服勤左右,帝皆爱之。每待宴,与姜皎同榻,坐于帝前。既而贵倨恃旧,益为不法。帝常优容之,每遣中官问讯。毛仲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而后遣还。高力士、杨思勖忌之颇深,而未尝敢言于帝。毛仲妻李氏既诞育三日,帝命力士赐以酒食金帛甚厚,仍命其子为五品官。力士既还,帝曰:"毛仲喜否,复有何词?"力士曰:"出其儿以示臣,熟眄褓中曰:"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帝大怒曰:"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由是恩义益衰。帝自先天在位后十五年,至开府者唯四人。后父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而已。(出《明皇杂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