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之人品各卷(第164-196卷)
人品各卷目录
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
名贤 郭林宗 李膺 徐孺子 郑玄 蔡邕 崔仁师 张文瓘
虞世南 马周 员半千 严安之 萧颖士 萧嵩 于休烈
李廙 郑絪 独孤郁 赵逢
讽谏 晏子 优旃 东方朔 简雍 斛斯丰乐 高季辅 李景伯
苏颋 黄幡绰 李绛
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
廉俭 陆绩 齐明帝 甄彬 高允 崔光 长孙道生 唐玄宗 肃宗
卢怀慎 李勉 杜黄裳 阳城 郑余庆 郑浣 文宗 夏侯孜
裴坦 温琏 仲庭预
吝啬 汉世老人 沈峻 李崇 南阳人 夏侯处信 柳庆 夏侯彪
郑仁凯 邓祐 韦庄 王叟 王锷 裴璩 归登
卷第一百六十六 气义一 鲍子都 杨素 郭元振 狄仁杰 敬昭道 吴保安
卷第一百六十七 气义二 裴冕 李宜得 穆宁 赵骅 曹文洽 阳城 王义 裴度
廖有方
卷第一百六十八 气义三 熊执易 李约 郑还古 江陵士子 郑畋 章孝子 发冢盗
郑雍 杨晟 王殷
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 陈实 黄叔度 郭泰 马融 蔡邕 顾邵 诸葛瑾兄弟
庞士元 武陔 裴頠 匈奴使 桓温 谢鲲 唐太宗 李绩
薛收 王圭 王师旦 杨素 王义方 选将 英公 刘奇
张鷟 李峤 郑杲 卢从愿 裴宽 韦诜 裴谈
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 姚元崇 卢齐卿 薛季昶 元怀景 张九龄 王丘 杨穆弟兄
李丹 郑絪 苗夫人 杜鸿渐 杜佑 梁肃 吕温 顾和
刘禹锡 韩愈 顾况 于邵 李德裕 韦岫 知人僧 蔡荆 亚子
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 李子苌 袁安 严遵 李崇 魏先生 李义琛 蒋恒 王璥
李杰 裴子云 郭正一 张楚金 董行成 张鷟 张松寿
苏无名 赵涓 袁滋
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 韩滉 颜真卿 李景略 李夷简 孟简 李德裕 裴休
崔碣 赵和 刘崇龟 杀妻者 许宗裔 刘方遇
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辩一 东方朔 匡衡 边文礼 荀慈明 曹植 诸葛恪 车浚
诸葛靓 蔡洪 范百年 张融 庾杲之 王俭 周颙 王融
李膺 商铿 萧琛 朱淹 崔光 陈元康 李谐 卢恺
卢思道 王元景
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辩二(幼敏附)
俊辨 阳玠 薛道衡 薛收 张后裔 崔仁师 卢庄道 许敬宗
胡楚宾 裴琰之 苏颋 王勮 李白 柳芳 王藻 韩愈
李程 李吉甫 王生 辛丘度 温庭筠 柳公权 权德舆
东方朔 李彪 班蒙
幼敏 陈元方 孙策 钟毓 孙齐由 陆琇 王绚 萧遥欣 房氏子
张琇 浑瑊
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 贾逵 李百药 王勃 元嘉 毛俊男 苏颋 刘晏 林杰
高定 李德裕 白居易 崔铉 李琪 刘神童 路德延 韦庄
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 乐广 刘仁轨 娄师德 李勣 李日知 卢承庆 裴冕
郭子仪 宋则
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 陆象先 元载 董晋 裴度 于頔 武元衡 李绅 卢携
归崇敬 夏侯孜 陈敬瑄 葛周
卷第一百七十八 贡举一 总叙进士科 进士归礼部 府解 诸州解 试杂文 内出题
放杂文榜 放榜 五老榜 谢恩 期集 过堂 题名 关试
宴集
卷第一百七十九 贡举二 杜正玄 李义琛 陈子昂 王维 杨暄 萧颖士 乔彝
许孟容 张正甫 阎济美 潘炎 令狐峘 熊执易
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 常衮 宋济 牛锡庶 崔元翰 湛责 尹极 李程 蔡南史
牛僧孺 杨虞卿 苗缵 费冠卿 李固言 殷尧藩 施肩吾
张正甫 冯宿 张环 杨三喜
卷第一百八十一 贡举四 李逢吉 章孝标 刘轲 崔群 李翱女 贺拔惎 李宗闵
庾承宣 张祐 卢求 杜牧 刘蕡 薛保逊 贾岛 毕諴
裴德融 裴思谦 李肱 苏景胤 张元夫
卷第一百八十二 贡举五 崔蠡 卢肇 丁棱 顾非熊 李德裕 张濆 宣宗 卢渥
刘蜕 苗台符张读 许道敏 崔殷梦 颜摽 温庭筠 卢彖
翁彦枢 刘虚白 封定卿 冯藻 赵琮
卷第一百八十三 贡举六 刘邺 叶京 李蔼 房珝 汪遵 刘允章 王凝 卢尚卿
李尧 高湜 公乘亿 孙龙光 王璘 蒋凝 吴融 卢光启
王彦昌 杜升 郑昌图 程贺 陈峤 秦韬玉 陆扆 张曙
崔昭矩 贾泳
卷第一百八十四 贡举七(代族附) 昭宗 韦甄 刘纂 钟傅 卢文焕 赵光逢
卢延让 韦贻范 杨玄同 封舜卿 高辇
氏族 李氏 王氏 七姓 李积 崔湜 类例 李峤 张说 杨氏
李益 庄恪太子妃 白敏中 汝州衣冠 黄生
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 蔡廓 谢庄 刘林甫 张说 温彦博 戴胄 唐皎 杨师道
高季辅 薛元超 杨思玄 张仁祎 裴行俭 三人优劣 刘奇
狄仁杰 郑杲 薛季昶 邓渴 李至远 张文成 郑愔 崔湜
糊名
卷第一百八十六 铨选二 斜封官 卢从愿 韦抗 张仁愿 杜暹 魏知古 卢齐卿
王丘 崔琳 裴光庭 薛据 李林甫 张说 张奭 杨国忠
陆贽 郑余庆 裴遵庆 李绛 李建 崔安潜
卷第一百八十七 职官 宰相 上事 苏瑰 两省 独孤及 参酌院 阳城 吕温
韦绚 李程 杂说 御史 同州御史 崔遠 严武 押班
台门 历五院 韩皋 杂说 使职 尚书省 崔日知 度支
柳辟 省桥 秘书省 鱼袋 莎厅
卷第一百八十八 权倖 张易之 王准 王毛仲 李林甫 卢绚 李辅国 韦渠牟
鱼朝恩 元载 路岩 高湘 卢隐
卷第一百八十九 将帅一 关羽 简文 李密 刘文静 李金才 李靖 郭齐宗
唐休璟 李尽忠 封常清 李光弼
卷第一百九十 将帅二(杂谲智附) 马燧 严振 温造 高骈 南蛮 张浚 刘鄩
张勍 王建
杂谲智 魏太祖 村妇 将帅
卷第一百九十一 骁勇一 甾丘 朱遵 赵云 吕蒙 魏任城王 桓石虔 杨大眼
麦铁杖 彭乐 高开道 杜伏威 尉迟敬德 柴绍弟 秦叔宝
薛仁贵 公孙武达 程知节 薛万 李楷固 王君毚 宋令文
彭博通 李宏 辛承嗣
卷第一百九十二 骁勇二 来瑱 哥舒翰 马璘 白孝德 李正己 李嗣业 马勋
汪节 彭先觉 王俳优 钟傅 墨君和 周归祐 王宰
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侠一 李亭 虬髯客 彭闼高瓒 嘉兴绳技 车中女子
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侠二 昆仑奴 侯彝 僧侠 崔慎思 聂隐娘
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侠三 红线 胡证 冯燕 京西店老人 兰陵老人 卢生 义侠
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侠四 田膨郎 宣慈寺门子 李龟寿 潘将军 贾人妻 荆十三娘
许寂 丁秀才
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贤(讽谏附)
名贤 郭林宗 李膺 徐孺子 郑玄 蔡邕 崔仁师 张文瓘 虞世南 马周 员半千 严安之 萧颖士 萧嵩 于休烈 李廙 郑絪 独孤郁 赵逢
讽谏 晏子 优旃 东方朔 简雍 斛斯丰乐 高季辅 李景伯 苏颋 黄幡绰 李绛
名贤
郭林宗
郭林宗来游京师,当还乡里,送车千许乘,李膺亦在焉。众人皆诣大槐客舍而别,独膺与林宗共载,乘薄笨车,上大槐坂。观者数百人,引领望之,眇若松乔之在霄汉。(出《商芸小说》)
【译文】
郭林宗来到京城游玩,要回故乡的那一天,前来送行的官员、车子有一千多辆,李膺也来了。众人都只送到大槐旅店便告别回去了,只有李膺和郭林宗同乘一辆破旧的车子,一直登上大槐坡顶,有好几百人伸着脖子观看,就像观看赤松子和王子乔两位神仙行进在高高的天上。
李膺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来,辄乘舆出门迎之。(出膺《家录》,明抄本"录"作"乘")
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出《商芸小说》)
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出《商芸小说》)
膺为侍御史。青州凡六郡,唯陈仲举为乐安,视事,其余皆病。七十县并弃官而去。其威风如此。(出《商芸小说》)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出李膺《家录》,明抄本"录"作"乘")
【译文】
李膺因为有病,总是不迎送客人,他们家平均二十天方才接迎一回。惟独陈仲弓来作客,李膺总是乘坐车子到大门外迎接。
李元礼像劲松迎风挺立。李膺居住在阳城的时候,门下总有四五百个学生,李膺每当写完一篇文章,学生们都争着阅读,传来传去不会落到地上,陈仲弓叫大儿子陈元方来拜李膺。李膺同他谈完话以后,让他到厨房去吃饭。陈元方心中暗喜,认为自己使李膺感到满意,收下他做学生。
李膺同一个县的聂李宝,出身低微,不敢来见李膺。杜周甫知道聂季宝科举考试不会被录取,将他的情况告诉李膺。李膺同聂季宝会面,坐在台阶下为牛御寒的蓑衣上面。李膺同聂季宝谈了一次话,便断定说:"这个人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果然如李膺所预料的一样。
李膺出任负责监察的侍御史,青州六郡的太守,只有陈仲举一人照常在官署处理政务,其余的几个人都称病在家,有七十个县的县令弃官而去。李膺竟有这样大的威风!
李膺受到朋友的牵连而遭受迫害,同杜密、荀翊一起被关押在新汲县监狱。过年这一天,荀翊举酒杯说:"国家的基业必须一点一点才能积累起来。"李膺对他说:"死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你现在还有什么要办的事情?"荀翊说:"追求仁义,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遗憾的!"李膺感叹地说:"汉朝要灭亡了!汉朝要灭亡了!有道德的人是天地国家的基石,而如今都遭到了迫害,还以什么来维护保存国家呢?"
徐孺子
陈仲举雅重徐孺子。为豫章太守,至,便欲先诣之。主簿曰:"群情欲令府君先入拜。"陈曰:"武王轼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出《商芸小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若令月无物,极当明邪?"徐曰:"不尔,譬如人眼中有童子,无此如何不暗。"(出《世说》)
【译文】
陈仲举平素很看重徐孺子,他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刚一到任,就要去看望徐孺子。主簿对他说:"大家都希望太守您先举行交接参拜仪式。"陈仲举说:"周武王没等坐暖席子,就急着去拜访商容,我礼贤下士,有什么不可以呢?"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一次在月亮下面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没有月宫和桂树等物体,那么一定会更加明亮。"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就像人的眼睛里面的瞳仁。如果没有瞳仁,将会更加黑暗。"
郑玄
郑玄在徐州,孔文举时为北海相,欲其返郡,敦清恳恻,使人继踵。又教曰:"郑公久游南夏,今艰难稍平,傥有归来思,无寓人于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及归,融告僚属,昔周人尊师,谓之尚父,今可咸曰郑君,不得称名也。袁绍一见玄,叹曰:"吾本谓郑君东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长者。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及去,绍饯之城东,必欲玄醉。会者三百人,皆使离席行觞。自旦及暮,计玄可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出《商芸小说》)
【译文】
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郑玄在徐州,他很想请郑玄回到北海郡。派人连续多次去徐州请郑玄回来。孔融还说:"郑玄长时间旅居南方,如今刚刚安定下来。倘若有回来的意思,没有居住的房屋,被毁坏的篱笆围墙和花园树木一定要妥善修理,然后再还给他。"郑玄回来以后,孔融告诉手下的官员说:"当初周朝的人尊敬老师,称老师为'尚父',也就是可尊敬的父亲。如今大家可称他郑君,不许直接叫他的名字。"袁绍见到郑玄后感叹地说:"我本以为郑玄只是东州著名的学者,今天一见才知道,他还是重厚自尊的长者。他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在当今之世,受天下人崇敬,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郑玄要走了,袁绍在城东摆酒宴为他饯行,千方百计想让他喝醉。参加宴会的有三百人,他叫每个人都离席向郑玄敬酒。从早晨到傍晚,郑玄一共喝了三百多杯酒,但是他温文尔雅的表情和风度整天都没有变化失态。
蔡邕
张衡死月,蔡邕母始怀孕。此二人才貌甚相类。时人云:邕是衡之后身。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谓允曰:"伯喈忠直,素有孝行。且旷世逸才,才识汉事,当定十志。今子杀之,海内失望矣。"允曰:"无蔡邕独当,无十志何损?"遂杀之。(出《商芸小说》)
东国宗敬邕,不言名,咸称蔡君。兖州陈留,并图画蔡邕形象而颂之曰:"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出《邕别传》)
【译文】
张衡死的那个月,正是蔡邕母亲怀孕的时候。他们两个人的相貌和才能非常相似,人们说蔡邕是张衡所托生的。当初司徒王允好几次同蔡邕辩论,王允经常理屈词穷,因此而怨恨蔡邕。后来王允诛杀了董卓,并且拘捕了蔡邕。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忠厚正直,素来有忠孝的名声,况且又是旷世奇才。目前刚刚恢复了汉朝的事业,应该整理律历、礼乐、刑法等十项基本制度,在这个时候将蔡邕杀了,恐怕会令天下的人失望。"王允说:"没有蔡邕就难以独挡一面?不能写定十项基本制度有什么妨碍?"于是把邕杀了。邕国宗的尊敬,所以不叫他的名字,都称为蔡君。"兖州的陈留还画了蔡邕的画像来颂扬他,说他的文章同三闾大夫屈原一样好,忠孝与曾参和张骞齐名。
崔仁师
唐崔仁师为度支郎中,奏财物数千言,手不执本,太宗怪之,令杜正伦赍本对唱。一无所误。(出《神异录》)
【译文】
唐朝的崔仁师是度支郎中,他向皇帝汇报财务收支情况几千笔,手里不拿帐本。太宗皇帝怪罪他,命令杜正伦拿着帐本同他所报的数字相对照。竟没有一笔错误。
张文瓘
宰相以政事堂供馔弥美,议减之,张文瓘曰:"此食天子所重,以机务待贤才,吾辈若不任其职,当自陈乞,以避贤路。不宜减削公膳,以邀求名誉,国家所费,不在于此,苟有益于公道,斯亦不为多也。"(出《谈宾录》)
【译文】
宰相在政事堂准备的饭菜非常丰盛,有人议论说应该节俭一点。张文瓘说:"这顿饭是皇帝所重视的,因为有军政大事等着大臣们去处理。我们若不是担任现在的职务,自然可以陈述节俭的道理,以避开贤士进取的道路。不适合削减工作餐的标准,以换取个人的名誉。国家所浪费地方,不在这里。只要有道理,这也不算多。"
虞世南
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帝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太宗称世南,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兼是五善。太宗闻世南薨,哭之恸曰:"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世南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抄》。今此堂犹存,而书盛行于代。(出《国朝杂记》)
【译文】
太宗皇帝有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皇帝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皇帝称虞世南博文多见、品质高尚、读书广博、词汇丰富、忠诚正直,一个人具备五种长处。太宗皇帝听说虞世南死了,伤心地哭着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虞世南当秘书期间,在省后堂将群书中可以在今后写文章时引用的重要事物摘录编纂在一起,叫作《北堂书抄》。如今省后堂还在,《北堂书抄》也流行于世。
马周
马周西行长安,至新丰,宿于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周,遂命酒悠然独酌。主人翁深异之。及为常何陈便宜二十余事,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发虑,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语甚悦,授监察御史。奏罢传呼,置鼓,每击以惊众,时人便之。迁中书令。周病消渴,弥年不瘳。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名医内使,相望不绝。每令常食以御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临问。(出《谈宾录》)
【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便要了酒菜,悠然自得地独自喝酒,店主人感到他是个很奇怪的人。后来他协助常何处理了二十多件积压已久,很难处理的公务。太宗皇帝觉得常何很能干,常何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我们家的食客马周协助处理的。太宗皇帝当天就急着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了四个人前去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太宗皇帝命令摆上鼓乐庆贺。每一下鼓乐的敲击声,都震惊了众人,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马周任中书令以后,得了糖尿病,一年多也没有治好,一次皇帝到翠微宫,命令选一块好地方给马周建一座住宅,并且派名医和使臣不断去探望马周。皇帝还派人将皇宫里的饭菜送去给马周吃。太宗皇帝还曾经亲自为马周调药,皇太子也经常亲临问安。
员半千
员半千本名余庆,与王义方善。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遂改为半千。高宗御武成殿,召举人,问天阵地阵人阵如何?半千曰:"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人阵也。"上奇之,充土蕃使。则天即位,留之曰:"境外不足烦卿。"撰明堂新礼上之。又撰封禅坛碑十二首。迁正谏大夫,兼控鹤供奉。半千以古无此名,又授者皆薄徒,请罢之。由是忤旨。(出《广德神异录》)
【译文】
员半千本来名字叫员余庆,他同王义方的关系很好。王义方对他说:"五百年出一个品德才能出众的贤人,你当之无愧。"从此称他为半千。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举人问如何运用天阵、地阵和人阵?员半千说:"出师要顺应形势,主持正义,就像天上下雨,顺应天时,这就是天阵;兵马的粮食要充足,并且应该一边耕种,一边打仗,这就是地阵;士兵要车马轻便,作战勇敢,统帅和将军要齐心协力,和睦相处,这就是人阵。"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任命他为出使吐蕃的使臣。武则天即位以后对他说:"边境以外事不必麻烦你去处理。"让他撰写新建成的明堂的典礼仪式上宣读的文章,又让他撰写封禅坛的碑文十二首,然后任命他为正谏大夫兼任负责侍卫的控鹤供奉。员半千认为以前没有这个官职,又因为负责这项工作的都是些浅薄轻浮的人,所以请武则天收回控鹤供奉这项任命。由此而违抗了皇帝的旨意。
严安之
玄宗御勤政楼,大酺,纵士庶观看。百戏竟作,人物填咽,金吾卫士白棒雨下,不能制止。上患之,谓高力士曰:"吾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故盛为宴,欲与百姓同欢。不知下人喧乱如此。汝有何方止之?"力士奏曰:"臣不能也。陛下试召严安之,处分打场。以臣所见,必有可观也。"上从之。安之至,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人,约曰:"窬此者死。"以是终五日酺宴。咸指其画曰:"严公界",无一人敢犯者。(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玄宗皇帝在勤政楼大摆酒宴,同时上演各种剧目,让百官和老百姓共同观看。老百姓把道路和广场都塞满了,仪仗队的卫士们用棍棒像雨点一样殴打老百姓,也无法制止。皇帝很忧虑,对高力士说:"我因为全国各地都丰收了,四方又没有战乱,所以排摆酒宴,要和老百姓同乐,没想到老百姓如此喧闹混乱,你有什么办法制止?"高力士说:"我没有办法。皇帝把严安之找来试一试,必定很好看。"皇帝同意了,严安之来了以后,围着广场走了一圈,用上朝时手里拿的手板在地上画了一条线,然后对众人说:"超过这条线的人处死!"由此摆了五天酒宴,演了五天戏剧,老百姓都指着那条线说:"严公界"!没有一个人敢于超越。
萧颖士
萧颖士,文章学术,俱冠词林,负盛名而洇沈不遇。常有新罗使至,云:"东夷士庶,愿请萧夫子为国师。"事虽不行,其声名远播如此。(出《翰林盛事》,明抄本"翰"作"儒")
【译文】
萧颖士的学问和文章,都在文人学者中名列第一,享有盛名,但一直被埋没而没有当官的机会。曾经有一个朝鲜半岛新罗国的使臣来到中原请求说:"东方民族的官员和百姓想请萧颖士去作国师。"这件事虽然没有办成,但却由此可以看出,萧颖士的名声竟传播得那么远。
萧嵩
萧嵩为相,引韩休同列。及在相位,稍与嵩不协,嵩因乞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乎?"嵩俯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已极。幸陛下未厌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厌臣,臣首领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殒涕。上为之动容曰:"卿言切矣。朕思之未决,卿归私第,至夕当有使。如无使,旦日宜如常朝谒。"及日暮,命力士诏嵩曰:"朕惜卿,欲固留。而君臣终始,贵全大义,亦国家之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日,荆州始进黄柑,上以素罗帕包其二以赐之。(出《柳氏史》)
【译文】
萧嵩当宰相,推荐韩休也当了宰相,等到韩休当了宰相,便与萧嵩产生了矛盾。萧嵩因此而辞官。皇帝安慰萧嵩说:"我没有讨厌你,你何必要走呢?"萧嵩趴在地上说:"我做了宰相,官当到了顶点,幸好皇帝没有讨厌我,我才能辞官。如果皇帝讨厌我,我脑袋不保,又怎么能够自己选择去留呢?"说着流下了眼泪。皇帝受了感动说:"你说得很实在,我没有考虑好怎样决定,你回家去,到晚上应该有使臣去。如果没有使臣去,早晨你像往常一样来上朝。"等到黄昏,皇帝命令力士将萧嵩找来对他说:"我很爱惜你,想要挽留你。而君臣始终如一,遵守大义,也是国家的一件好事。今天任命你为右丞相。"正好有当天荆州进贡的黄柑。皇帝用素罗帕包了两个赏给了萧嵩。
于休烈
于休烈,至性真悫,机鉴敏悟。肃宗践祚,休烈自中都赴行在,拜给事中,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使。中原荡覆,文物未备。休烈献五代论,肃宗甚嘉之。迁工部,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担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见喜愠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重年高,曾无倦色,笃好书籍,手不释卷。(出《谈宾录》)
【译文】
于休烈的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李廙
尚书左丞李廙,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造廙。延至寝室,见其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以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广。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出《国史补》)
【译文】
尚书左丞李廙具有廉洁的品德,他的妹妹是刘晏的妻子。刘晏刚刚当官掌权,经常去拜访李廙,他看到李廙寝室的门帘非常简陋破旧,便暗中叫人用竹子编织了一个门帘,边缘上不加装饰,准备送给李廙。他三次带着门帘来到李廙的门口,都没敢进去说明,最后还是带了回去。
郑絪
顺宗风噤不言,太子未立,牛美人有异志。上乃召学士郑絪于小殿,令草立储宫德音。絪搦管不请,而书立嫡以长四字,跪而呈上。顺宗深然之,乃定。(出《国史补》)
【译文】
顺宗皇帝对立谁为太子的各种意见不说话表态,牛美人对此有自己的谋略。皇帝将郑絪,找到小殿,命令他起草确立太子的文书。郑絪拿着笔不加请示,在纸上写了"立嫡亲长子"几个字,跪着呈送给皇帝。顺宗皇帝深受感动,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便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独孤郁
独孤郁,权相之子婿也。历掌内外纶诰,有美名。宪宗叹曰:"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出《国史补》)
【译文】
独孤郁是当朝宰相李德舆的女婿,负责管理皇帝的诏书公文,名誉很好。宪宗皇帝感叹地说:"我的女婿不如李德舆的女婿。"
赵逢
太傅致仕赵逢,仕唐及梁,薨于天成中。文字德行,风神秀异,号曰玉界尺。扬历台省,入翰林御史中丞,梁时同平章事。时以两登廊庙,四退丘园,缙绅仰之。(出《北梦琐言》)
【译文】
曾经做到最高官职太傅的赵逢,在唐朝和后梁两个朝代任职,死于天成年间。他的文章和品德,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和境界,被人们称为"玉界尺",就是选拔人才和评价的标准。他在唐朝时担任尚书,入翰林任御史中丞,后梁时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个朝代都出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四次放弃隐退的机会,被官员和贵族们所敬佩。
讽谏
晏子
齐景公时,有一人犯众怒,令支解。曰:"有敢救者诛。"晏子遂左手提犯者头,右手执刀,仰问曰:"自古圣主明君,支解人从何而始?"公遽曰:"舍之,寡人过也。"(出《独异志》)
【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有一个人使众人生气,齐景公命令割下他的四肢,并且说:"有敢于求情解救的人处死。"晏子左手握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握着刀问齐景公:"自古以来英明的君王,分割人的四肢这种酷刑是从谁那里开始实行的?"齐景公立刻说:"放了他,这是我的过错。"
优旃
秦优旃善为笑言,然合于道。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西至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贼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乃止。及二世立,欲漆其城。优旃曰:"善。虽百姓愁费,然大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漆之,极易,难为荫室。"二世笑而止之。(出《启颜录》)
优旃侍始皇立于殿上。秦法重,非有诏不得辄移足。时天寒雨甚,武士被楯,立于庭中。优旃欲救之,戏曰:"被楯郎,汝虽长,雨中立;我虽短,殿上幸无湿。"始皇闻之,乃令徙立于庑下。(出《独异志》)
【译文】
秦朝的优旃很擅于说笑话,但是他说的笑话都符合一定的道理。秦始皇想要建立一个从函谷关到陈仓县的饲养动物的大园子。优旃说:"这个想法很好,多放些野兽在园子里,敌人如果从东方来,就让麋鹿用犄角把他们顶回去。"于是秦始皇打消了这个想法。等到秦二世即位以后,想要给城墙刷上油漆。优旃说:"好!虽然老百姓会因此而加重负担,但是这件事大有好处,将城墙刷上油漆,宽广而平滑,敌人来了爬不上去,应该马上就办,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秦二世笑着放弃了这个计划。
优旃侍候秦始皇站在大殿上。秦朝的法律严肃,没有命令,卫士们不允许随便移动脚步。当时天气寒冷,正下着大雨,武士们披着铠甲站在院子里。优旃想要解救他们,便同他们开玩笑说:"披着铠甲的汉子,你虽然长得高大,但是却在雨中站着,我虽然长得矮小,却在殿上不致于被雨湿。"秦始皇听到了,便命令武士们转移到屋檐下面。
东方朔
汉武帝欲杀乳母,母告急于东方朔。曰:"帝怒而傍人言,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之时恩耶?"帝怆然,遂赦之。(出《独异志》)
【译文】
汉武帝要杀死自己的奶妈,奶妈着急地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帝正发怒,别人再来劝,你死得更快了。你临刑时,只要屡屡回头,我会想办法刺激他。"奶妈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东方朔在汉武帝身旁对奶妈说:"你应该赶快去死,皇帝如今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当初给他喂奶时的恩情呢?"汉武帝受了感动,赦免了奶妈的死罪。
简雍
蜀简雍,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为昭德将军。时天旱禁酒,酿者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造酒者同罚。雍从先主游观,见一男子路中行,告先主曰:"彼人欲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媱具,与欲酿何殊?"先主大笑,而原舍酿者罪。(出《启颜录》)
【译文】
西蜀的简雍,从小和先主刘备的关系很好,一直跟随在先主的左右,被任命为昭德将军。有一年天旱收成不好,先主命令禁止喝酒和酿酒,酿造酒的人要被判刑。有一名官员从人家里搜出一套酿酒的器具。审理这个案子的人要把藏酒酿具的人和造酒的人一同治罪处罚。一天简雍和先主一同去道观游玩。看到一个男子在路上走。简雍指着那名男子对先主说:"他要淫乱,为什么不把他抓起来?"先主说:"你怎么知道?"简雍回答说:"他有淫乱的器官,与想要酿酒的人有什么不同?"先主大笑,于是免除了想要酿酒的人的罪刑。
斛斯丰乐
北齐高祖尝宴群臣。酒酣,各令歌乐。武卫斛斯丰乐歌曰:"朝亦饮酒醉,暮亦饮酒醉。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上曰:"丰乐不謟,是好人也。(出《谈薮》)
【译文】
北齐的高祖皇帝曾经有一次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酒喝到畅快的时候,高祖叫大家喝酒助兴。武卫士斛斯丰乐唱歌说:"早晨也喝醉酒,晚上也喝醉酒,天天都喝醉酒,国家大事没有时间去商量。"高祖说:"丰乐不奉承说好话,是个好人。"
高季辅
唐高季辅切陈得失,大宗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寻更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出《谈宾录》)
【译文】
唐朝的高委辅向皇帝陈述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点和缺点,太宗皇帝赏给他一块钟乳石说:"你向我讲了像治病的药石一样的话,我赏给你药石作为回报。"接着又赏给他一面背面是金子做成的镜子,以表扬他高明的鉴别能力。
李景伯
景龙中,中宗游兴庆池,侍宴者递起歌舞,并唱下兵词,方便以求官爵。给事中李景伯亦唱曰:"回波尔时酒卮,兵儿志在箴规。侍宴已过三爵,喧哗窃恐非宜。"于是乃罢坐。(出《国史异纂》)
【译文】
景龙年间,中宗皇帝到兴庆池游玩。陪酒的官员争着起来跳舞,并唱下兵词,以讨好皇帝,求得加官进爵。给事中李景伯也唱歌说:"池中的水就像杯中的酒,我们有责任提出劝告的意见。陪宴已经酒过三巡。继续作乐恐怕不太适宜。"于是结束了宴会。
苏颋
玄宗时,以林邑国进白鹦鹉,慧利之性,特异常者。因暇日,以金笼饰之,示于三相,上再三美之。时苏颋初入相,每以忠谠励己,因前进曰:"诗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臣为陛下,深以为志。"(出《松窗录》)
【译文】
唐玄宗的时候,林邑国进贡了一只白鹦鹉,这只鹦鹉非常聪明奇特。遇到一个没有公事的日子,玄宗皇帝将白鹦鹉装到金笼里,拿给三位宰相看,并且再三称赞这只鹦鹉。当时苏颋刚刚当上宰相,经常勉励自己要忠诚正直,走上前去说:"诗里面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我以为陛下应该牢牢记住这两句诗。"
黄幡绰
唐玄宗问黄幡绰,是勿儿得怜(是勿儿。犹言何儿也)?对曰:"自家儿得人怜(时杨妃宠极中宫,号禄山为子,肃宗在东宫,常危。上闻幡绰言,俯首久之)。"(出《因语录》)
【译文】
唐玄宗问黄幡绰:"什么样的儿子让人喜爱?"黄幡绰回答:"自己家的儿子让人喜爱。"当时杨贵妃在中宫受宠,称安禄山为义子,肃宗做东宫太子,地位不稳。玄宗听了幡绰的话,低头沉思好久。
李绛
宪宗时,中官吐突承璀,有恩泽,欲为上立德政碑。碑屋已成,磨砻石讫,请宣索文。时李绛为翰林学士,奏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无立碑纪美之事。恐取笑夷夏。上深然之,遽命拆屋废石。承璀奏:"碑屋用功极多,难便毁拆。"欲坚其请。上曰:"急索牛拽倒。"其纳谏如此。(出《卢氏杂说》)
【译文】
唐宪宗的时候,中官吐突承璀受到皇帝的恩惠,要为皇帝立一座"德政碑",以颂扬皇帝的政绩,碑屋已经建成,碑石也已经打磨完毕,请皇帝下命令征集碑文,当时李绛为翰林学士,他对皇帝说:"德行高尚的人,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用不着立碑来记录政绩,这样做会被天下人耻笑。"皇帝认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立即命令拆毁碑屋,废弃石料。吐突承璀向皇帝请示说:"碑屋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建成,不容易立即拆除。"还想坚持立碑的请求。宪宗皇帝说:"立即找来牛将碑屋拽倒。"皇帝听取意见的态度竟如此诚恳坚决。
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俭(吝啬附)
廉俭 陆绩 齐明帝 甄彬 高允 崔光 长孙道生 唐玄宗 肃宗 卢怀慎 李勉
杜黄裳 阳城 郑余庆 郑浣 文宗 夏侯孜 裴坦 温琏 仲庭预
吝啬 汉世老人 沈峻 李崇 南阳人 夏侯处信 柳庆 夏侯彪 郑仁凯 邓祐 韦庄 王叟 王锷 裴璩 归登
廉俭
陆绩
吴陆绩为郁林郡守,罢秩,泛海而归。不载宝货,舟轻,用巨石重之。人号"郁林石"。(出《传载》)
【译文】
吴陆绩当郁林太守,任期满了以后渡海回家,没有带什么财宝,船太轻了,只好将一块巨大的石头装到船上压船,人们都将这块石头叫做"郁林石"。
齐明帝
齐明帝尝饮食,捉竹箸,谓卫尉应昭光曰:"卿解我用竹箸意否?"答曰:"昔夏禹衣恶,往诰流言。象箸豢腴,先("先"原作"告",据明抄本改)哲垂诫。今睿情冲素,还风反古。太平之迹,唯竹箸而已。"(出《谈薮》)
【译文】
齐明帝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拿着竹筷子对卫尉应昭光说:"你理解我使用竹筷子的意思吗?"应昭光回答说:"当初夏禹的衣服穿的平常,他针对流言说,生活过于舒适,使用象牙筷子,会导致腐化的风气。这是古代的贤人对我们的告诫,如今皇帝你明智地提倡俭朴,发扬古代圣贤的遗风,太平盛世,只有用竹筷子了。"
甄彬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出《谈薮》)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特意将一半金子还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句话了。"
高允
后魏高允字伯恭,燕太尉中郎韬之子。早有奇度,博通经史。神(""原作"嘉",据明抄本改)中,与范阳卢玄、赵郡李灵、博陵崔鉴等,以贤俊之胄,同被诏征,拜中书侍郎领著作,与崔浩同撰书。及浩遇害,以允忠直不苟,特见原宥。性清俭,虽累居显贵,而志同贫贱。高宗幸其宅,唯草屋数间,布被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曰:"古之清贫,岂有此乎?"赐之粟帛。(出《谈薮》)
【译文】
北魏有个人叫高允,字叫伯恭,是燕太尉中郎韬的儿子。他从小就有非凡的胸怀,熟读经史。神中年,他和范阳的卢玄,赵郡的李灵,博陵的崔鉴等人一起,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被朝廷录用,被任命为书侍郎领著作,同崔浩一起撰写书籍。等到崔浩遇害,因为高允素来忠诚正直,所以被宽恕。高允清廉俭朴,虽然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但性格同贫贱的时候一样。皇帝到他的家里,见他家只有几间草房,几床布棉被,和几件半新的袍子,厨房里只有咸菜。皇帝感叹着说:"从古以来清贫的官员没有超过这样的。"于是赏给他一些布匹和粮食。
崔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出《洛阳伽蓝记》)
【译文】
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长孙道生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代人,性忠谨俭素。虽为三公,而居处卑陋。出镇之后,子颇加修葺。及还叹曰:"吾为宰相,无以报国,负乘是惧。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宅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乎?"乃令毁之。时人比之晏婴焉。(出《谈薮》)
【译文】
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是代国人,他具有忠诚、谨慎、勤劳、朴素的美德,虽然位居三公这样最高官职,但是住宅却非常简陋。他离开京城去办理公务以后,他的儿子将住宅重新装修了。长孙道生回来以后感叹着说:"我身为宰相,没有报效国家,很惭愧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昔日汉朝抗击匈奴入侵的名将霍去病曾经说过,匈奴没有消灭,不修建府第。如今敌人还在北面的沙漠地带出没,我怎么能追求安逸舒适呢?"于是叫人拆除了新装修的设施。人们都将他比作春秋时以俭朴著称的齐国大夫晏婴。
唐玄宗
肃宗为太子时,常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在手,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出《柳氏史》)
唐肃宗作太子的时候,经常陪着皇帝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不高兴。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皇帝非常满意,对肃宗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爱惜。"
肃宗
韩择木奏贺肃宗节俭,妓乐无绮绣之饰,饮食无珍馐之具。上因出衣袖以示之,曰:"朕此三浣矣。"(出《谭氏史》)
【译文】
韩择木称赞肃宗皇帝节约俭朴,歌女跳舞的时候没有华丽的衣服和装饰,饮食不吃山珍海味。皇帝因此而伸出衣袖给他看,说:"我这件龙袍已经洗过三次了。"
卢怀慎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拿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为黄门侍郎,在东都掌选事,奉身之具,才一布囊耳。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怀慎卧于弊箦单席,门无帘箔,每风雨至,则以席蔽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景、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既殁,家无留储,唯苍头自鬻,以给丧事。上因校猎于城南,望墟落间,环堵卑陋,其家若有所营,因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方设斋会。上因为罢猎。悯其贫匮,即以缣帛赠之。(出《明皇杂录》)
又云:卢怀慎无疾暴卒。夫人崔氏,止其儿女号哭。曰:"公命未尽,我得知之。"公清俭而洁廉,蹇进而谦退。四方赂遗,毫发不留。与张说同时为相,今纳货山积,其人尚在。而奢俭之报,岂虚也哉。及宵分,公复生。左右以夫人之言启陈。怀慎曰:"理固不同。冥司有三十炉。日夕为说鼓铸横财。我无一焉,恶可并哉!"言讫复绝。(出《独异志》)
【译文】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稍稍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皇帝对卢怀慎家里的贫穷非常怜悯,停止了打猎,派人送去一些布匹。
另一种说法是:卢怀慎没病突然死了,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不义的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李勉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不救"二字原无,据明抄本补)。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牒来,而累金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出《尚书谭录》)
天宝年间,有个书生住在宋州旅店,当时李勉很贫穷,与这个书生住在同一个旅店,然而不到十天,书生得了重病,无法医治,临死前书生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准备到北都去谋求官职,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就要死了,这就是命啊!"说完从口袋里拿出一百两黄金交给李勉说:"我的奴仆们不知道我带了这些金子,请你拿它为我办理丧事,剩下的金子送给你。"李勉安葬了他,但剩下的金子却秘密地放在墓中,一起掩埋了。过了许多年以后,李勉当上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哥哥写信打听书生和金子的下落,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的丧事,便专程赶到开封,询问金子的下落。李勉请假来到埋葬书生的坟墓前,取出金子交给了书生的哥哥。
杜黄裳 李师古跋扈,惮杜黄裳为相,未敢失礼。乃命一干吏,寄钱数千绳,并毡车子一乘,亦近直千缗。使者未敢遽送。乃于宅门伺候累日。有绿舆自宅出,从婢二人,皆青衣褴褛。问何人,曰:"相公夫人。"使者遽归,以白师古。师古乃折其谋,终身不敢失节。(出《幽闲鼓吹》)
【译文】
李师古专横暴戾,欺上压下,但是对杜黄裳却有所顾忌,不敢无礼,他命令一个能干的差人,准备了几千贯钱和一辆价值上千贯的车子,送给杜黄裳。这个差人没敢立即送去,而是先到杜黄裳家的门外观察了几天,一次他看到从宅院里抬出一顶绿色的轿子,后面跟了两个穿着破旧的黑色衣服的婢女。他问旁边的人轿子里是什么人?旁边的人告诉他是宰相夫人,差人急忙回去,将情况告诉了李师古。于是李师古放弃了贿赂杜黄裳的计划,终生不敢对杜黄裳失礼。
阳城
阳道州城,未尝有蓄积,唯所服用不可阙者。客称某物可佳可爱,阳辄喜,举而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出始请月俸(明抄本无"始"字,韩愈《顺宗实录》四无"出"字),常往称其钱帛之美,月有获焉。(出《传载》)
城之为朝士也,家苦贪,常以木枕布衾,质钱数万,人争取之。(出《传载》)
【译文】
道州有个叫阳城的人,家里没有积攒钱财,但是也不缺少吃穿和用的东西。他家的门客如果说喜欢什么东西,他总是愉快地送给门客钱,让门客去买。有个叫陈苌的人,经常等他出来的时候同他要每月的生活费,常常可以从他那里拿到钱物,几乎每个月都有收获。
阳城身为朝廷官员,家里却很清贫,他经常拿木枕和棉被换钱达几万文,人们都争着购买。
郑余庆
郑余庆,清俭有重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至日高,余庆方出。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余庆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舁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胡芦一枚。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出《卢氏杂说》)
【译文】
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有一次。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他的威望很高,大家都很尊敬他,所以凌晨就赶来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都急躁起来。郑余庆对仆人说:"去告诉厨师,要蒸烂去毛,别折断了脖子。"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宰相吃得很香,大家勉强吃了下去。
郑浣
郑浣以俭素自居。尹河南日,有从父昆弟之孙自覃怀来谒者,力农自赡,未尝干谒。拜揖甚野,束带亦古。浣子之弟仆御,皆笑其疏质,而浣独怜之。问其所欲。则曰:"某为本邑,以民侍之久矣,思得承乏一尉,乃锦游乡里也。"浣然之。而浣之清誉重德,为时所归。或书于郡守,犹臂之使指也。郑孙将去前一日,召甥侄与之会食。有蒸饼,郑孙去其皮而后食之,浣大嗟怒。谓曰:"皮之与中,何以异也?仆尝病浇态讹俗,骄侈自奉,思得以还淳反朴,敦厚风俗。是犹怜子力田弊衣,必能知艰于稼穑,奈何嚣浮甚于五侯家绮纨乳臭儿耶?"因引手请所弃者。郑孙错愕失据,器而奉之。浣尽食之,遂揖归宾闼,赠五缣而遣之。(出《阙史》)
郑浣以勤俭朴素要求自己,他出任河南尹的这一天,他叔父家里的兄弟的孙子从覃怀来找他。他这个孙子在家乡务农,没有见过世面,不懂礼节,衣服的式样很落后,郑浣的儿子和仆人都嘲笑他粗俗。只有郑浣可怜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长期在家乡作老百姓,想要当一名县尉,那样便可以衣锦还乡了。"郑浣答应了他的要求。郑浣为官很重视清廉的名声,为了办成这件事,便给郡守写信,这对于他就像胳膊带动手指一样运用自如,不费什么劲。就在他的孙子要去任职的前一天,郑浣将这个孙子找来和外甥以及侄子等家里人一起吃饭。吃的饭有蒸饼,这个孙子将饼皮扒掉,只吃里面的瓤。郑浣见了又叹息又生气,对他说;"饼皮和里面有什么区别,你竟然有这样轻浮狡诈的毛病,如此奢侈浪费,你应该保持淳朴的风俗习惯,我可怜你在家乡穿着破衣服出力务农,以为你一定会懂得种庄稼的辛苦,没想到你却轻浮得超过诸侯贵族家的绔绔子弟。"说完让他将扔掉的饼皮捡起来。这个孙子惊慌失措。将饼皮捡起来递给郑浣,郑浣接过来全都吃了。然后郑浣将这个孙子送回客房,送给他一些布匹,让他回家乡去了。
文宗
文宗命中使宣两军中尉及诸司使内官等,不许着纱穀绫罗巾。其后驸马韦处仁见,巾夹罗巾以进。上曰:"本慕卿门户清素,故俯从选尚。如此巾服,从他诸戚为之,卿不须为也。"(出《卢氏杂说》)
【译文】
文宗皇帝命令中使通知两军中尉以及诸司使内的官员,一律不准戴值钱的纱穀绫罗头巾。命令发下去以后,驸马韦处仁来朝见皇帝,戴着昂贵的头巾走了进来。皇帝对他说:"本来因为你的家庭正直朴素,所以才挑选你作驸马。这样昂贵的头巾和衣服,允许别的亲戚穿戴,你不许穿用。"
夏侯孜
夏侯孜为左拾遗,尝着绿桂管布衫朝谒。开成中,文宗无忌讳,好文。问孜衫何太粗涩,具以桂布为对。此布厚,可以欺寒。他日,上问宰臣:"朕察拾遗夏侯孜,必贞介之士。"宰臣具以密行,今之颜冉。上嗟叹久之,亦效著桂管布。满朝皆仿效之,此布为之贵也。(出《芝田录》)
【译文】
夏侯孜当左拾遗,他曾经有一次穿着桂郡产的绿色的粗布衣服去见皇帝。开成年间,文宗皇帝没有什么规矩和忌讳,只是爱好文学。他问夏侯孜所穿的衣服为什么那么低劣粗俗,夏侯孜告诉皇帝,这是桂郡产的粗布。并且说这种布厚,可以御寒。过了几天以后,皇帝对宰相说:"我观察左拾遗夏侯孜一定是个正直可靠的人。"宰相秘密调查夏侯孜的言行,称赞夏侯孜是今天的"颜冉"。皇帝赞叹很久,也学着穿起了桂郡产的粗布做的衣服,满朝官员全都仿效起来,这种粗布因此而抬高了价钱。
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