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
朱化 李詹 王公直 黄敏 陈君棱 王洞微 孙季贞 崔道纪 何泽 岳州人 徐可范 建业妇人 广陵男子 何马子 章邵 韩立善 僧修准 宇文氏 李贞 僧秀荣 毋乾昭 李绍
朱化
洛阳人朱化者,以贩羊为业。唐贞元初,西行抵邠宁,回易其羊。有一人见化谓曰:“君市羊求利,当求丰赡,君见羊之小者,以为不可易也。殊不知小者不久而大也,自小而易,及货而大,其利不亦博乎!易之大者,其羊必少,易之小者,其羊必多,羊多则利厚也,羊少则利寡也。”化然之,乃告其人曰:“尔知有小羊,我当尽易之。”其人数日乃引一羊主至,化遂易得小羊百十口,大小羊相杂为群,回归洛阳。行至关下,一夕所易之小羊,尽化为鬼而走。化大骇,莫测其由。明年复往邠宁,见前言小羊之人,化甚怒,将执之诣官府。其人曰:“我何罪也?”化曰:“尔以小羊回易,我驱至关下,尽化为鬼,得非汝用妖术乎!”其人曰:“尔贩卖群羊,以求厚利,杀害性命,不知纪极,罪已弥天矣。自终不悟,而反怒我,我即鬼也,当与群羊执尔而戮之。”言论而灭,化大惊惧,寻死于邠宁焉。(出《奇事》)
【译文】
洛阳人朱化,以贩卖羊为职业。唐朝贞元初年,往西走到邠宁,买了那地方的羊返回。有一人见到朱化对他说:“你买卖羊赚钱,应该想办法多赚钱,但你看到小羊,就认为不可以买,你不知道小羊不久就会变为大羊,从小把它买来,等你卖的时候就大了,这里的利润不是很大吗?你买大羊,一定买得少;买小羊,就会买得很多。羊多,赚的钱也多;羊少,赚的钱也少。”朱化觉得是这么回事,就告诉那个人:你要是知道哪里有小羊,我就全买下。那个人不几天就带一个养羊的主人来了。朱化于是买到小羊一百多头。把大羊和小羊混杂在一起赶回了洛阳。走到洛阳城下,只一个晚上所买的小羊都变成鬼跑了。朱化很害怕,猜不出这是怎么回事。到第二年又去邠宁,看到和他说买小羊的那个人,很生气,就要把他送到官府去治罪。那人说:“我有什么罪?”朱分说:“你劝我买小羊,我赶到洛阳城下的时候,都变成鬼跑了,这难道不是你使的妖术吗?”那人说:“你贩卖羊,想多赚钱,杀生害命,不知收敛,你犯了弥天大罪,到现在还不醒悟,反而对我发怒,我就是鬼,应该和群羊一块儿抓你杀了你。”说完就不见踪影。朱化更加害怕,不久就死在邠宁。
李詹
唐李詹,大中七年崔瑶下擢进士第。平生广求滋味,每食鳖,辄缄其足,暴于烈日。鳖既渴,即饮以酒而烹之,鳖方醉,已熟矣。复取驴絷于庭中,围之以火,驴渴即饮灰水,荡其肠胃,然后取酒,调以诸辛味,复饮之,驴未绝而为火所逼烁,外已熟矣。詹一日,方巾首,失力仆地而卒。顷之,詹膳夫亦卒。一夕,膳夫复苏曰:“某见詹,为地下责其过害物命,詹对以某所为,某即以詹命不可违。答之。詹又曰:‘某素不知,皆狄慎思所传。’故得以回。”无何,慎思复卒。慎思亦登进士第,时为小谏。(出《玉泉子》)
【译文】
唐朝的李詹,宣宗大中七年在崔瑶主持的考试中进士及第。他平生多方寻找特殊味道的菜肴。每次吃鳖,就绑上它的脚。放到烈日下曝晒,等鳖很渴的时候给它酒喝,然后拿到厨房烹煮,鳖正醉的时候已经被做熟了。又有时把驴拴在庭院里,周围点上火,驴渴得没办法就喝含碱的灰水,洗它的肠胃,然后再拿酒,放入各种调料,再让驴喝,驴未死而被烈火所烤、外边的肉已经熟了。有一天,李詹刚戴上头巾,突然站不住了,倒地而死。不一会,李詹的厨师也死了。过了一天,厨师又苏醒过来,他说:“我看到李詹了,闫王正追责他过分残害动物的生命,李詹对闫王说是我干的,我就说:‘李詹让我干我敢不干吗?’李詹又说:‘我根本不知道那样办,是狄慎思传授给我的。’所以我才免死又回来了。”过不久,狄慎思也死了。狄慎思也是进士及第,当时作小谏。
王公直
唐咸通庚寅岁,洛师大饥,谷价腾贵,民有殍于沟塍者。至蚕月,而桑多为虫食,叶一斤直一锾。新安县慈涧店北村民王公直者,有桑数十株,特茂盛荫翳,公直与妻谋曰:“歉俭若此,家无见粮,徒竭力于此蚕,尚未知其得失。以我计者,莫若弃蚕,乘贵货叶,可获钱十万,蓄一月之粮,则接麦矣,岂不胜为馁死乎?”妻曰:“善。”乃携锸坎地,卷蚕数箔瘗焉。明日凌晨,荷桑诣都市鬻之,得三千文,市彘肩及饼饵以归。至徽安门,门吏见囊中殷血,连洒于地,遂止诘之。公直曰:“适卖叶得钱,市彘肉及饼饵贮囊,无他也。”请吏搜索之。既发囊,唯有人左臂,若新支解焉。群吏乃反接送于居守,居守命付河南府尹正瑯琊王公凝,令纲纪鞠之。其欵示:某瘗蚕卖桑叶,市肉以归,实不杀人,特请检验。尹判差所由监领,就村检埋蚕之处。所由领公直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王公直埋蚕,别无恶迹。乃与村众及公直,同发蚕坑,中唯有箔角一死人,而缺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符合。遂复领公直诣府,白尹,尹曰:“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蚕者天地灵虫,绵帛之本,故加剿绝,与杀人不殊,当置严刑,以绝凶丑。”遂命于市杖杀之。使验死者,则复为腐蚕矣。(出《三水小牍》)
【译文】
唐朝咸通庚寅年,洛阳地区饥荒。谷价飞涨,在阴沟里、田梗上到处都有饿死的百姓尸首。到了放蚕的季节,而桑叶大多被虫子吃了,桑叶每斤值一锾。新安县慈涧店北村有个村民叫王公直,有桑树几十棵,特别荫翳茂盛。公宜就和妻子商量说:“饥荒这么重,家中也没有粮食,就是尽力养蚕,也不知后果会怎么样。依我看,不如放弃养蚕,乘着现在桑叶价贵就卖桑叶,这样可以赚钱十万。能积蓄一个月的粮食,就可接上麦秋了,难道不比饿死强吗?”妻子说:“好”。于是他就拿着锹挖了一个坑,卷起那几张蚕子埋了。第二天起早,挑着桑叶到城里的集市上卖掉桑叶,得钱三千文。又在集市上买了个猪腿以及烧饼、菜肴等回家。到了徽安门,门吏见他的口袋里流血,点点滴滴洒了一地,于是就让他停下盘问他。公直说:“我刚才卖了桑叶赚到钱,买了猪腿肉以及烧饼等东西装在口袋里,没有别的什么。”公直请门吏搜查,打开口袋,只见有一个人的左臂,好象刚肢解下来的。于是一群门吏把公直反绑了送到居守衙门。居守命令送交河南府尹正王公凝审理。王公命令人审问,要依法处置。公直招供道:我埋了蚕卖掉桑叶,买肉回家,确实没有杀人。请派人到家里检验。府尹就派差吏所由监管,带公直到村里去检查埋蚕的地方。所由领公直到村里后,先召集邻里和保长,画押签字。大家都说确实知道公直埋蚕,没干别的什么坏事,差吏就同村里的众人及公直到埋蚕的地方一块儿挖坑,却坑里只有箔角上有一个死人,缺一左臂,等把公直口袋里那个左臂拿来附上,正好相合。差吏就带公直到府里去报告,把情况向府尹说了。府尹说:“王公直虽然没有杀人的事。却有坑埋桑蚕之罪,法律上可以饶恕,但情理难容。蚕是天地间的灵虫,是纺纱织布的根本,故意剿杀绝尽,同杀人没有什么两样,应该施以严刑,以兹禁绝凶丑。”遂命人在刑场上用刑杖打死。等到派人再到那埋蚕的坑里验尸,则又变成腐烂的蚕了。
黄敏
江西都校黄敏者,因御寇坠马,折其左股,其下遂速以石碎生龟,傅之,月余乃愈。而龟头尚活,龟腹间与髀肉相连而生,敏遂恶之,他日割去。欲下刃,痛楚与己肉无异,不能而止。龟目所视,亦同己所见也。(出《闻奇录》)
【译文】
江西都校黄敏,因为抗击敌寇从马上坠下来,摔断了左大腿,他手下的人迅速地用石头砸碎一只活着的乌龟,给他敷上,一个多月腿就长好了。然而敷在伤腿上的乌龟的头还活着,龟的腹部与黄敏的大腿肉长在一起。黄敏很讨厌它,想把它割掉,刚想下刀,疼痛得象割他自己的肉一样,不能割,只好停止。龟目看到的,与他自己看到的相同。
陈君棱
曹宋二州西界有大鹤陂,陂左村人陈君棱,少小捕鱼为业。后得患,恒被众鱼所食,痛苦不能自持。若以鱼网葢之,痛即止。后为村人盗网去,数日间,不胜痛而死。德州刺史邓某曾任考城令,知此事。(出《奇闻录》)
【译文】
曹、宋二州西边有个大鹤陂,在陂左的村庄里有个人叫陈君棱。这人少小时就以捕鱼为职业。后来得了病,觉得经常被很多鱼所咬,痛苦不堪,不知怎么办好。如果用鱼网盖在身上,疼痛就停止了。后来村里人把他的鱼网偷走,几天之间,因为忍受不了痛苦而死。德州刺史姓邓的曾任考城县令。知道这件事。
王洞微
唐汾州景云观道士王洞微者,家于孝义县,初为小胥,性喜杀,常钓弋渔猎。自弱冠至壮年,凡杀狼狐雉兔,洎鱼鳖飞鸟,计以万数。后为里尹,患病热月余,忽觉室内有禽兽鱼鳖万数,环其榻而噬之,疮痏被身,殆无完肤。中夕之后,其父母兄弟,俱闻洞微卧内,有群鸟啁啾,历然可辨。凡数年,疾益甚,或有谓洞微父曰:“汝子病且亟,宜迁居景云观。”于是卜日徙居。月余,会群道士修斋授録,是夕洞微瘳。后十年,竟以疾卒。(出《宣室志》)
【译文】
唐朝汾州的景云观有个道士名叫王洞微。家在孝义县。当初作过小官。此人爱好杀生,常钓鱼打猎,从二十岁到壮年,共计杀死的狼、狐狸、雉鸡、野兔,鱼鳖、飞鸟可达万数。后来当里尹,得了病发烧一个多月,那时他忽然觉得屋里有禽兽鱼鳖一万多只,环绕在他的床前咬他,满身都是伤口,几乎没有一点好的皮肤。半夜之后,他的父母兄弟都听到他的卧室里有群鸟鸣叫的声音,声音清晰。这样过了几年,他的病更重了。有人对洞微的父亲说:“你的儿子病很重,最好让他到景云观去出家。”于是就挑选了一个吉日搬到景云观。在一个多月内,会集很多道士为他修斋授符,洞微的病就好了。十年以后、洞微还是得病死了。
孙季贞
唐孙季贞,陈州人,少好捕网飞走,尤爱啗鸡卵,每每欲食,辄焚而熟之,卒且三年矣。邻有张生者,亦以病卒三日也。忽便起坐,既行,乃径往孙氏家,称季贞,听(“听”原作“云”,据明抄本改。)其言,实季贞,其形故张生也。张氏之族,即诣官以诉。孙云:“先是吾不当死,以生平多害物命,故为冤债所诉,以食鸡卵过甚,被驱入于空城中,比入则户阖矣。第见满城火灰,既为烧烁,不知所为。东顾,方见城户双启,即奔从之,至则复阖矣。西顾,从之复然。南顾北顾,从之亦然。其苦楚备尝之矣。一旦,王谓季贞曰:‘尔寿未尽,然死且三年矣,何以复还?’主者曰:“‘邻有张某,死才三日,可借此以托其神魂。’王然之,今我实季贞也。”官不能断。郡牧刘尚书廙,亲呼问之,曰:“宜以平生一事,人无知者以为验。”季贞曰:“某未死前,尝藏佛经两卷于屋瓦,人实无知者。”命探之,存焉,断归孙氏。(出《玉泉子》)
【译文】
唐期的孙季贞,陈州人。少年时就好捕捉飞禽走兽,尤其爱吃鸡蛋,每次要吃鸡蛋,就烧熟了吃。死了已经三年了。邻居有个叫张生的人,也已病死三天。这一天忽然坐起来,能下地走,直奔孙家,自称是孙季贞。听他说的话,确实是季贞,但形体又确实是张生啊。张氏家的人就去官府告状。在官府里,孙季贞说:“以前是我不该死,因为一生杀了很多动物,所以被那些冤魂告了,又因为吃鸡蛋太多,被赶了阴曹的空城里,刚进去,城门就关上了,只见满城灰火,不一会大火通亮闪烁,我也不知道往哪去,往东看,才看见两扇城门都开着,我就跑去想出去,但是等我跑到那里时城门又关上了。再往西看,同东城门一样,往南往北都是一样。烟熏火烤,又累又乏,那苦痛让我尝尽了。一天早晨,闫王对我说:‘你的寿命没尽,然而你死了三年了,怎么复生呢?’这时主簿说‘他的邻居有个张生,死了才三天,可以借尸还魂。’闫王就同意了。现在我实在是孙季贞。”官府不能决断。郡牧尚书刘廙,亲自来问他,然后说:“应该用他平生的一件事,必须是别人不知道的来验证。”季贞就说:…我没死以前,曾把两卷佛经藏在屋瓦下面,别人谁也不知道。”官府命人去探查,果然还在。最后孙季贞判归孙家。
崔道纪
唐前进士崔道纪,及第后,游江淮间。遇酒醉甚,卧于客馆中。其仆使井中汲水,有一鱼随桶而上,仆者得之,以告道纪。道纪喜曰:“鱼羹甚能醒酒,可速烹之。”既食良久,有黄衣使者,自天而下,立于庭中,连呼道纪,使人执捉,宣敕曰:“崔道纪,下士小民,敢杀龙子,官合至宰相,寿命七十,并宜除。”言讫,升天而去。是夜道纪暴卒,时年三十五。(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前进士崔道纪,考中后,游览于江淮之间。有一次醉得很厉害,躺在客馆里,他的仆人到井里去打水,有一条鱼随着水桶里的水被打上来,仆人得到这条鱼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崔道纪,崔道纪听后很高兴,说:“鱼汤最能解酒,赶快做了。”吃了鱼汤后很长时间,有一个穿黄衣的使臣从天上下来,立在庭院里,连声呼叫崔道纪,并派人把他拉过来,宣布诏命说:“崔道纪,下方土地的小民,意敢杀害龙子,本来官应至宰相,寿命到七十,现应免除。”说完就升天而去。当天晚上,崔道纪暴病身亡,当时三十五岁。
何泽
唐何泽者,容州人也,尝摄广州四会县令。性豪横,唯以饮啖为事,尤嗜鹅鸭。乡胥里正,恒令供纳,常豢养鹅鸭千万头,日加烹杀。泽只有一子,爱怜特甚。尝一日烹双鸡,爨汤以待沸,其子似有鬼物撮置镬中。一家惊骇,就出之,则与双鸡俱溃烂矣。(出《报应录》)
【译文】
唐朝的何泽,是容州人。曾经当过广州四会县令。性情豪强专横。整天不是吃就是喝,尤其爱吃鹅鸭。乡胥里正,他经常命令他们供纳,在家里经常养鹅鸭上千只,每天都烹杀几只。何泽只有一个儿子,他特别爱怜娇惯。有一天杀了两只鸡,在灶上烧了火等着水开,他的儿子好象有鬼抓似地被扔到锅里,一家人惊吓得不得了,马上捞出来,他儿子已经和那两只鸡都烂熟了。
岳州人
唐咸通中,岳州人有村人,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后归家,忽遍身患疮,楚痛号叫,邻里不忍闻。须得大盆贮水,举体投水中,渐变作龟形。逾年,肉烂腐坠而死。(出《报应记》)
【译文】
唐朝咸通年间,岳州有一个村人。他把湖池的水放干了抓鱼,结果抓到了很多龟。把龟肉剖挖干净后,装着龟板到江陵去卖,卖了很多钱。回到家里以后,突然遍身生疮,疼得他大哭大叫,邻居都不忍心听。只有把身体全都泡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他的身体渐渐地变成了龟的形状才好些。过了一年,他全身的肉都烂掉而死了。
徐可范
唐内侍徐可范,性好畋猎,杀害甚众。尝取活鳖,凿其甲,以热油注之,谓之鳖堆。又性嗜龍驴,以驴縻绊于一室内,盆盛五味汁于前,四面迫以烈火,待其渴饮五味汁尽,取其肠胃为馔。前后烹宰,不记其数。后扈从僖宗幸蜀,得疾。每睡,见群兽鸟雀啄食其肉,痛苦万状。又须于床下布火,及以油醋灌其身,乃以罟网葢覆,方暂得睡。以日继夜,常须如此,命将尽,惟一束黑骨而已。(出《报应记》)
【译文】
唐朝的内侍官徐可范,好打猎,杀害鸟兽生灵很多。曾拿来活鳖,把甲凿开,然后用热油浇烫,称之为鳖饼。他又特别爱吃驴肉,作法也特别:把驴拴绑在屋子里,用盆调好五味汁液在驴的前面,在驴的周围点上烈火,等驴渴了把五味汁液喝光,再杀驴取肠胃作菜吃。前后烹宰的驴不计其数。后来随从僖宗到四川得了病,每次睡觉都看见一群鸟兽啄吃他身上的肉,他痛苦万状,必须在他的床下面笼上火,再用油醋等浇他的身体,用鱼网覆盖全身,才能觉得好受些暂时睡一会儿。这样日以继夜,必须经常这样作。等他要死的时候,只剩一把黑骨头了。
建业妇人
近岁建业有妇人,背生一瘤,大如数斗囊,中有物如茧栗甚众,行即有声。恒乞于市,自言村妇也,常与娣姒辈分养蚕,己独频年损耗,因窃其姒一囊茧焚之。顷之,背患此疮,渐成此瘤。以衣覆之,即气闭闷,常露之乃可,而重如负囊矣。(出《搜神记》)
【译文】
近年来建业有一个妇女,背上生一个大肉瘤,大得象斗囊,里面象有很多茧和栗子,走起来能听到声音。她在街市上讨饭,自己说是一个村妇,平常和妯娌们一块儿养蚕,但唯独她养不好,连年亏本,因此她就偷了妯娌的一口袋茧烧了。刚烧完,她的背上就生了疮,逐渐变成这个大瘤。用衣服盖上瘤就觉得弊闷,只有经常露在外面才行,而这肉瘤重得象背个大口袋一样。
广陵男子
广陵有男子行乞于市,每见马矢,即取食。自云:尝为人饲马,慵不能夜起,其主恒自检视,见槽中无草,督责之。乃取乌梅并以饲马,马齿楚,不能食,竟以是致死。己后因患病,见马矢,辄流涎欲食,食之,与乌梅味正同,了无秽气。(出《稽神录》)
【译文】
广陵有个男子在街市上讨饭。每次见到马粪,就拿过来吃。他自己说:曾经给别人喂马,因为懒,晚上起不来,半夜不能给马上草料,主人家经常亲见检查察视,看到槽中无草,就要训斥他。于是,他就把乌梅和草料混在一起喂马,马的牙被刺痛,就不吃了。最后马竟因此而死。他自己也因这个缘故而得病,看见马粪,就馋得流口水想吃,吃了觉得和乌梅的味是一样的,一点臭味也没有。
何马子
遂州人何马子好食蜂儿,坐罪,令众于市。忽有大蜂数个,螫其面,痛楚叫呼。守者驱而复来,抵暮方绝,如此经旬乃死。(出《儆戒录》)
【译文】
遂州人何马子好吃蜂卵,因为犯罪,令他在当街示众。忽然有几十个大蜂飞来螫他的脸,他痛苦不堪大声呼叫,看守他的人替他驱赶那些蜂,但赶跑了又回来,直到晚上才绝迹。象这样经过十多天他就死了。
章邵
章邵者,恒为商贾,巨有财帛,而终不舍路歧,贪猥诛求。因逢鹿,避人而去,鹿子为邵之所获。邵便打杀,弃之林中,其鹿母遥见悲号,其声不已。其日,邵欲夜行,意有所谋也。邵只有子一人,年方弱冠,先父一程行,及困,于大树下憩歇,以伺其父。未间,且寝于树阴中,邵乃不晓是子,但见衣袱在旁,一人熟寐而已。遂就抽腰刀,刺其喉,取衣袱而前行。及天渐晓,见其衣袱,乃知杀者是己子也。嗟乎,章邵凶率如此,报应亦宜然。(出《野人闲话》)
【译文】
章邵,作商人多年,成为巨富,广有钱财。但他仍干些劫路营生,以求不义之财。有一次遇到鹿,鹿因怕人而逃走,而鹿子却被章邵抓获,邵当即打死,丢弃在树林中。那母鹿在很远处看见惨状,悲号不停。当天,邵想谋财害命晚上走。章邵只有一个儿子,年纪刚有二十岁,这儿子就先走一步与父亲拉开一段路程,走着走着就困了,便在路边的大树下歇一会儿,等着父亲来。不多会儿,就睡在树荫里,章邵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只见衣服包袱在身旁,而那人熟睡不醒。于是就抽出腰刀,对准那人咽喉刺去,抢走了衣服包袱往前走了。等天渐渐亮了,看清了衣服包袱,才知道杀死的是自己的儿子。唉!章邵凶恶残忍到这种地步,报应也是应该的呀!
韩立善
蜀金雁桥,有韩立善者,作钓钩,积有年矣。因食鱼,鲠喉成疮,颔脱而死。(出《儆戒录》)
【译文】
蜀地的金雁桥,有个韩立善,作钓鱼的钩已经很多年了。有一次吃鱼,鱼鲠卡住咽喉,后变成疮。下巴烂掉后死了。
僧修准
蜀郡大慈寺律师修准,虽云奉律,性甚褊躁。庭前植竹,多蚁子缘栏槛。准怒,伐去竹,尽取蚁子,弃灰火中。准后忽患癣,疮遍头面。医者云蚁漏疮,不可医,后竟终。(出《儆戒录》)
【译文】
蜀郡大慈寺专管戒律的法师修准。虽整天念经拜佛,但性格偏激暴躁。寺的庭院前种着竹子。很多小蚂蚁攀缘直到栏槛。修准看到后很生气,砍去竹子,把那些小蚂蚁收集起来扔到火里烧了。修准后来忽然得了癣疮病,遍头脸都是疮。医生说这是蚁漏疮,不能治,最终死了。
宇文氏
宇文氏,伪蜀之富家也。孀居国之东门,尝闻寝室上有人行,命仆隶升屋视之,获得野狸三头并狸母,宇文氏杀狸母而存其子焉。未期岁,宇文氏适护戎王承丕。丕杀判官郭延钧一家,宇文氏并前夫一男二女,下狱定罪,赦男女,斩宇文氏。吁,得非杀狸母之所报也。(出《儆戒录》)
【译文】
宇文氏,是伪蜀时的有钱人家。在都城的东门孀居。曾听到她的寝室上有人走步的声音,就让仆奴上房看看,结果抓获了三个小狐狸和一个母狐狸。宇文氏就杀了那母狐狸而把三个小狐狸留下了。还没等到年末,宇文氏嫁给了护戎王承丕,因为承丕杀了判官郭延钧一家,宇文氏和前夫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也被下狱定罪。后来放了孩子,宇文氏被斩首。唉!这难道不是她杀母狸的报应吗?
李贞
蜀锦浦坊民李贞家,养狗名黑儿,贞因醉,持斧击杀之。李贞临老,与邻舍恶少白昌祚争竞,昌祚承醉,以斧击贞死焉。时昌祚年十九岁,与杀狗年正同,昌祚小字黑儿。冤报显然,不差丝发。(出《儆戒录》)
【译文】
蜀地锦浦坊的百姓李贞家里养了一条狗,名叫黑儿。李贞因为喝醉了酒拿着斧子把狗砍死了。李贞年老时,和邻居一个恶少年白昌祚喝酒时争强好胜,昌祚醉了,拿斧子把李贞砍死了。当时白昌祚十九岁,与李贞杀狗时的年岁正好相同,昌祚的小名叫黑儿。很明显这冤怨相报,竟是不差毫发。
僧秀荣
蜀郡金华寺法师秀荣,院内多松柏,生毛虫,色黄,长三二寸。莫知纪极,秀荣使人扫除埋瘗,或弃于柴积内,僧仁秀取柴煮料,于烈日中晒干,虫死者无数。经月余,秀荣暴卒。金华寺有僧入冥,见秀荣荷铁枷,坐空地烈日中,有万万虫咂噬。僧还魂,备说与仁秀,仁秀大骇。遂患背疮,数日而卒。(出《儆戒录》)
【译文】
蜀郡金华寺有个法师叫秀荣。寺院内种植了很多松柏。生一种毛虫,黄色,有二三寸长。这些毛虫到处乱爬,秀荣就派人扫除埋掉,有些就扔到柴堆里,和尚仁秀取柴煮药料,柴取走了,那些毛虫就在烈日下被晒干,死者无数。经过一个多月,秀荣暴病身亡。金华寺有个僧人入冥府,看见秀荣戴着铁枷,坐在空地的烈日中,有数不清的毛虫咬他。这个僧人还魂后,把看到的详细说给仁秀听,仁秀非常害怕,立刻就得了背疮病,几天就死了。
毋乾昭
蜀人毋乾昭有庄在射洪县,因往庄收刈,有鹿遭射逐之,惊忙走投乾昭。昭闭于空房中,说与邻僧法惠,法惠笑曰:“天送食物,岂宜轻舍。”乃杀之,沽酒炙鹿,共僧饮啖。僧食一块,忽大叫云:“刀割我心。”呕血,至夕而死。(出《儆戒录》)
【译文】
蜀郡毋乾昭在射洪县有块庄稼地。因为去收割庄稼。正碰上有一只鹿被人射了一箭并有人追赶,那鹿在惊慌之际跑到乾昭处,乾昭就把它关在空房子里。后来把这件事说给邻居有个叫法惠的和尚,法惠听完笑着说:“天送给的食物,怎么能轻易舍掉呢?”于是就杀了鹿,买酒烤鹿肉,乾昭与法惠同饮同喝。法惠和尚刚吃一块鹿肉,忽然大叫有刀割他的心。然后呕血,当天晚上就死了。
李绍
蜀民李绍好食犬,前后杀犬数百千头。尝得一黑犬,绍怜之,蓄养颇厚。绍因醉夜归,犬迎门号吠,绍怒,取斧击犬。有儿子自内走出,斧正中其首,立死。一家惶骇,且捕犬,犬走,不知所之。绍后得病,作狗嗥而死。(出《儆戒录》)
【译文】
蜀郡百姓李绍好吃狗肉。他前后杀狗数百千头。曾得到一黑犬,李绍很爱怜它,并饲养起来。有一次李绍因醉很晚才回来,那黑犬迎门号吠,绍很生气,找到斧子要砍那犬。这时他的儿子从里面出来,斧子正中其头,当即就死了。一家人惊慌害怕,要捕那黑狗,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李绍后来得了病,象狗叫一样而死去。
卷第一百三十四 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
竹永通 宜城民 韦庆植 赵太 李信 谢氏 王珍 王会师 解奉先 童安玗 刘自然 李明府 刘钥匙 上公 施汴 公乘通 僧审言
竹永通
隋并州盂县竹永通,曾贷寺家粟六十石,年久不还。索之,云:“还讫。”遂于佛堂誓言云:“若实未还,当与寺家作牛。”此人死后,寺家生一黄犊,足有白文,后渐分明,乃是竹永通字。乡人渐知,观者日数千。此家已知,遂用粟百石,于寺赎牛,别立一屋,事之如生。仍为造像写经,月余遂死。(出《异录》)
【译文】
隋朝时并州盂县有个叫竹永通的人,曾经向寺院里借了六十石粮食,许多年了不还给寺院。后来寺院向他讨粮,他却说已经偿还了。于是就在佛堂前发誓说:“我如果当真没有偿还,那么,我来生当给寺院做牛。”这个人死了以后,寺院里的一头母牛就生下了一头小牛犊。这头小牛犊的脚上有白色的花文,后来渐渐看清楚了,原来却是“竹永通”三个字。这件事渐渐地被乡里的人知道了,每天都有好几千人来观看这头小牛犊。竹永通家里的人也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就用一百石粮食把这头牛犊买了回来,另外盖了一间房子,就象竹永通活着一样,精心地喂养着这牛犊。又造佛像,写经文,给竹永通祈祷免罪。结果一个多月后,这头牛犊就死了。
宜城民
隋大业八年,宜州城东南里民姓皇甫,其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并皆勤事生业。其第二弟名迁,交游恶友,不事生活。母尝取钱,欲令市买,且置床上。母向舍后,迁从外来,入堂不见人,便偷钱去。母还,觅钱不得,遂勘合家良贱,并云不知。母怒,悉加鞭捶,大小皆怨。至后年迁亡,其家猪生一狘子,八月社至,卖与远村社家,遂托梦于妇曰:“我是汝夫,为盗取婆钱,枉及合家,浪受楚拷。今我作猪来偿债,将卖与社家,缚我欲杀。汝是我妇,何忍不语男女赎我。”妇初梦,忽寤,仍未信之。复眠,其梦如初,因起报姑。姑曰:“吾梦亦如之。”迟明,令兄赍钱诣社官,收赎之,后二年方死。长安弘法寺静琳师,是迁之邻里,亲见其猪,尝话其事焉。(出《法苑珠林》)
【译文】
隋朝大业八年,宜州城东南面的一个村里,有个百姓家姓皇甫。那家有弟兄四个,老大和老三、老四都勤勤恳恳地从事劳动持家过日子。只有名叫迁的老二,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鬼混,不务正业。有一次,他的母亲拿出钱来,想叫人去集市上买些东西,将钱放在床上。他母亲这时去了后院,老二从外面回来。他进屋后看见没有人在屋,就偷着把钱拿了出去。他的母亲回来后,发现床上的钱不见了,就把全家人都召集起来查问。大家都说不知道。母亲非常生气,就把大家狠狠地鞭打了一顿,全家大小都怨气冲天。到了后年,叫迁的老二死了,他们家养的一头母猪产下了一头猪崽。八月的社日到了,家人就将这头猪崽卖给了远村的一个社官的家里。就在这天晚上,叫迁的老二就给他的妻子托梦说:“我是你的丈夫,因为偷了你婆婆的钱,使全家人都跟着受了冤枉,挨了鞭打。现在我托生猪来偿还这笔债。可是你们却把我卖给了社官的家里。明日社日,他把我捆绑起来,想要杀了我用来祭祀。你是我的妻子,怎么忍心不告诉家里的人,叫他们把我赎回来。”他的妻子刚刚做了这个梦,就忽然吓醒了,还有些不信,就又睡着了。接着又做了一个和刚才一样的梦。因此就起来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婆婆。婆婆说:“我也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天还没亮,婆婆就叫皇南迁的哥哥拿着钱,到社官家里,把卖出去的猪又买了回来。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年那头猪才死。长安弘法寺静琳师父,是皇甫迁的邻居,他亲眼看过那头猪,所以曾经说起这件事。
韦庆植
唐贞观中,魏王府长史韦庆植有女先亡,韦夫妇痛惜之。后二年,庆植将聚亲宾客,备食,家人买得羊,未杀。夜,庆植妻梦见亡女,着青练裙白衫,头发上有一双玉钗,是平生所服者,来见母,涕泣言:“昔常用物,不语父母,坐此业报,今受羊身,来偿父母命。明旦当见杀,青羊白头者是,特愿慈恩,垂乞性命。”母惊寤,旦而自往观,果有青羊,项膊皆白,头侧有两条白,相当如玉钗形。母对之悲泣,止家人勿杀,待庆植至,放送之。俄而植至催食,厨人白言:“夫人不许杀青羊。”植怒,即令杀之。宰夫悬羊欲杀,宾客数人已至,乃见悬一女子,容貌端正,诉客曰:“是韦长史女,乞救命。”客等惊愕,止宰夫。宰夫惧植怒,但见羊鸣,遂杀之。既而客坐不食,植怪问之,客具以言。庆植悲痛发病,遂不起。京下士人多知此事。(出《法苑珠林》)
【译文】
唐朝贞观年间,魏王府长史韦庆植有个女儿死了,韦庆植夫妇二人非常悲痛惋惜。二年后,韦庆植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做客,准备了饭菜,手下的人还买了一只羊。羊还没等杀,就在这天夜里,韦庆植的妻子梦见了死去的女儿,穿着青色的柔软的丝裙和洁白的上衣,头发上戴着一双玉钗,是平时她所喜欢佩带的。只见女儿来到她的面前哭泣着说:“女儿活着的时候,使用家里的东西,没有跟父母说就偷着拿走了,所以遭了这样的报应。现在我变成了羊,来偿还父母的债。明天天亮我就要被杀掉了,那只青色身子白头的羊就是我。今天特来向母亲请求,希母亲能慈悲、开恩,可怜女儿,救我一命。”母亲吃惊地醒来,天亮就亲自去看那只羊,果然是一头青羊、脖子往上全是白色的毛。头的两边还有两条白道,就和玉钗的形状相似。母亲对着那只羊悲痛地哭了,阻止家人不要杀那只羊,等着韦庆植回来说明情由,好把这只羊放了。不一会,庆植就来了,催着厨师赶快准备好饭菜,厨师告诉他说:“夫人不允许杀那只羊。”庆植大怒,就命令宰夫赶紧把羊杀了。宰夫就把羊吊了起来准备要杀,这时就有不少的宾客已经到了。就看见吊着的是一个女子,长得很端正。向客人诉说:“我是韦长史的女儿,乞求你们救我一命。”客人们都十分惊讶,制止宰夫不要杀羊,可是宰夫害怕庆植发怒,只听见羊的叫声,并没有听见说什么话,于是就把羊杀死了。过了一会,饭菜都摆在了桌上,可是宾客们坐在哪里谁都不吃。庆植非常奇怪,就问他们不吃的原因,宾客们就把刚才的事全都说了。庆植听后悲痛欲绝就得了重病,一病就再没有起来。京城里的士大夫阶层不少人都知道这件事。
赵太
唐长安市里风俗,每岁至元日已后,递饮食相邀,号为传坐。东市笔生赵太,次当设之。有客先到,勿后,见其碓上有童女,年十三四,着青衫白帽,以急索系颈,属于碓柱,泣泪谓客曰:“我主人女也,往年未死时,盗父母钱,欲买脂粉,未及而死。其钱今在舍厨内西北角壁中,然我未用。既以盗之,坐此得罪,今当偿父母命。”言毕,化为青羊白头。客惊告主人,主人问其形貌,乃是小女,死已二年矣。于厨壁取得钱,似久安处。于是送羊僧寺,合门不复食肉。(出《法苑珠林》)
【译文】
在唐朝长安市里有一秒风俗,每年的元旦这天以后,亲朋们都要轮流请客,人们把这种习俗叫做“传坐”。有一天,东市有个笔生,叫赵太,轮到他设宴请客了。有的客人先到了。看见他家北边窗户后面的石臼上,有一个小女孩,年纪有十三四岁,穿着青色的上衣,戴着白色的帽子。用一条绳子紧紧地勒着脖子,绑在石臼的架柱子上,哭泣着对来客说:“我是这家主人的女儿。过去没死的时候,偷了父母的钱,想要买脂粉,可是没有来得及买就死了。那钱现在还在我家厨房里西北角的墙壁中。虽然我没有花,可是我已经是把钱偷了出来,做了这种事,就有罪,现在就应当偿还父母的这笔债。”说完,就变成了一只白头的青羊。客人惊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主人。主人问清楚了那女童长的模样,正是自己的女儿,她已经死了二年了。于是主人就在厨房的墙壁中找到了钱,象是放在那里很长时间了。于是主人就把羊送到了寺院里,全家人从此也不再吃肉了。
李信
唐居士李信者,并州文水县之太平里人也,身为隆政府卫士。至显庆年冬,随例往朔州赴审,乘赤草马一匹,并将草驹。是时岁晚凝阴,风雪严厚,行十数里,马遂不进。信以程期逼促,挝之数十下。马遂作人语,语信曰:“我是汝母,为生平避汝父,将石余米与女,故获此报,此驹即是汝妹也。以力偿债向了,汝复何苦敦逼如是!”信闻之,惊愕流涕,不能自胜。乃拜谢之,躬弛鞍辔,谓曰:“若是信母,当自行归家。”马遂前行,信负鞍辔,随之至家。信兄弟等见之,悲哀相对,别为厂枥养饲,有同事母,屈僧营斋,合门莫不精进。乡闾道俗,咸叹异之。时工部侍郎孙无隐,岐州司司法张金庭为丁艰在家,闻而奇之,故就信家顾访,见马犹在,问其由委,并如所传。(出《冥报拾遗》)
【译文】
唐朝有个居士叫李信,他是并州文水县太平里的人。在隆政府担任卫士。到了显庆年的冬天,随着主管去朔州赴审,他骑了一匹红色的马,还带着它的小马驹。这时正是年末,凝云蔽日,风大雪厚,天寒地冻。走了十多里路,马就不能走了。李信因为路程需要的时间很紧,就连打了这匹马几十下,马就象人似的说起话来。马告诉李信说:“我是你的母亲,因一生中背着你父亲,把一石多米给了我的女儿,所以得到了这样的报应。这个小马驹就是你的妹妹。我们凭着力气来偿还过去的债,你又为什么这样的逼迫我们。”李信听了这些话,惊讶的流下了眼泪。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下拜谢罪,并放松了鞍辔,对马说:“如果是我的母亲,就应当自己回家。”马于是就向前走,李信背着鞍辔,跟着马到了家里。李信的兄弟门看见了马,都悲痛哀伤的互相看着,并另外盖了一个马棚,把马饲养起来,就象侍奉母亲一样。他们又请来和尚烧香念佛,大搞斋戒。全家没有一个不精诚向佛的。乡里的人们听说这件事,都非常感叹。这时工部侍郎孙元隐和岐州司司法张金庭都因为父母亡故在家里服丧,听说了这事都感到奇怪,所以就去李信家看望访问,看见那马还在。问李信事情的经过,就象人们传说的一样。
谢氏
唐雍州万年县阎村,即灞渭之间也。有妇女谢,适周县元氏,有女适回龙村人来阿照。谢氏永徽末亡,龙朔元年八月,托梦于来氏女曰:“我生时酤酒,小作升,乃取价太多,量酒复少,今坐此罪,子北山下人家为牛。近被卖与法界寺夏侯师,今将我向城南耕稻田,非常辛苦。”乃寤,其女涕泣为阿照言之。至二年正月,有法界寺尼至阿照村,女乃问尼,尼报云:“有夏侯师是实。”女即就寺访之,云:“近于北山下买得一牛,见在城南耕地。”其女涕泣求请,,寺尼乃遣人送其女就之。此牛平常唯一人禁制,若遇余人,必陆梁抵触。见其女至,乃舐其遍体,又流泪焉。女即是就夏侯师赎之,乃随其女去。今现在阿照家养饲,女常为阿娘承奉不阙。京师王侯妃媵,多令召视,竞施财物。(出《冥报记》)
【译文】
唐朝雍州万年县阎村,在灞水和渭水之间。村里有个妇女姓谢,嫁到了周县一个姓元的家里。她的女儿嫁给了回龙村一个叫来阿照的人。谢氏在永徽末年死了。龙朔元年的八月,她托梦给女儿来氏说:“我活着的时候卖酒,用小的量酒器具卖,收人家的钱太多而给的酒太少,现在我犯了这样的罪,所以在北山下的一个人家里托生为牛。最近又被卖给了法界寺夏侯师傅,现在他将要把我带到城南耕种稻田,非常辛苦。”等醒后,谢氏的女儿就哭泣着对丈夫阿照说了这件事。到了龙朔二年正月的一天,有一个法界寺的尼姑来到阿照的村子里,谢氏的女儿就向尼姑打听,尼姑告诉她说:“法界寺确实有个夏侯师傅。”谢氏的女儿就去寺里探访他。夏侯师傅说:“最近在北山下买到了一头牛,现在正在城南耕地”。谢氏的女儿哭着请求要去看看,寺中的尼姑就派人把她送到了城南地里,这头牛平常只有一个人能驯服它,如果遇见别的人,一定反抗冲撞乱蹦乱跳。但是看见女儿来了,就用舌头遍舐她的全身,并且还流下了眼泪。就这样谢氏的女儿找到了夏侯师傅买回了那头牛。牛就跟着它女儿去了。现在在阿照家里饲养着。谢氏的女儿侍奉这个变成了牛的母亲,十分尽心,什么也不缺。京师里的王侯嫔妃,常叫人召来看她,竞相施舍财物给予帮助。
王珍
唐定州安嘉县人王珍,能金银作。曾与寺家造功德,得娟五百疋,同作人私费十疋,王珍不知。此人死,后(“后”原作“从”,据明抄本改。)王家有礼事,买羊未杀间,其羊频跪无数,珍已怪之。夜系于柱,珍将寝,有人扣房门甚急,看之无所见。珍复卧,又闻之,起看还无所见,怪之。遂开门卧,未睡,见一人云:“昔日与公同作功德,偷十疋绢私用,公竟不知,今已作羊,公将杀之,叩头乞命。”再三恳苦,言讫,出房门,即变作羊。王珍妹于别所,见此人叩头,一如珍所见,遂放羊作长生。珍及妹家即断食肉,珍以咸亨五年,入海运,船上无菜,人皆食肉,珍不食,唯餐空饭而已。(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唐朝定州安嘉县里,有个叫王珍的人,他能做金银活计。曾经给寺院里做些涂金抹银的活,得到了五百疋的绢。和他一起做活的人,私下里用了十疋绢。王珍却不知道。这个人已死了。后来王珍家里要办事情,就买了一只羊准备待客,还没等杀,那羊见了王珍就连连下跪无数。王珍感到非常奇怪,晚上把它绑在柱子上。王珍准备睡觉,就听见有急促的叩门声,起来一看,什么也没有看见。王珍又重新躺下,又听到有叩门的声音。起来一看,还是什么也没有看见。王珍认为很奇怪,就把门开着躺下了。还没睡,就看见一个人对他说:“过去我和你在寺院里一起做活,偷了十疋绢自己用了,你却不知道。现在我已经托生了一只羊,你就要杀了我来款待客人,我向你磕头请求饶命。”再三的苦苦地恳求,说完就走出了房门,即刻变成了一只羊。王珍的妹妹住在别的屋子里,也看见这个人磕头恳求,就象王珍所看见的一样。于是就把羊放了生,从此王珍和妹妹都不吃肉了。王珍在咸亨五年,到海上搞运输,船上没有菜吃,人们都吃肉,王珍却不吃。只是光吃饭罢了。
王会师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会师者,母亡,服制已毕,其家乃产一青黄牝狗。会师妻为其盗食,乃以杖击之数下,狗遂作人语曰:“我是汝姑,新妇杖我大错。我为严酷家人过甚,遂得此报。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会闻而涕泣,抱以归家,而复还去,凡经四五。会师见其意正(正明抄本作“坚”。)乃于市北己店大墙后,作小舍安置,每日送食。市人及行客就观者极众,投饼与者,不可胜数。此犬恒不离此舍,过斋时即不食。经一二岁,莫知所之。(出《法苑珠林》)
唐朝京都西市北店,有个叫王会师的人,母亲死了,丧期已完,他家的母狗就产下了一条青黄色的小母狗,会师的妻子因为小狗偷吃东西,就用木棒打了它几下。小狗就象人说话那样告诉她说:“我是你的婆婆,你这做媳妇的用木杖打我是非常错误的。我因为严厉残酷,虐待家人特别过火,才得到这样的报应。现在既然被你所打,我羞愧留在你家。”说完就走了。会师听说了这件事,痛哭流涕,他把小狗抱回了家。可是小狗又走了。就这样的共有四五次。会师看那狗一定要离开这里,就在市北自己开的店铺的大墙后面,造了个小屋,把小狗安放到了那里,每天都给小狗送饭吃。市里的人以及路过的行人,去观看的特别多,给狗扔食品吃的人数也数不尽。这条狗总也不离开这个小屋。每当斋戒之日,它就不吃东西。就这样经过了一二年的时间。后来没有人能知道这条狗那里去了。
解奉先
洛阳画工解奉先为嗣江王家画像壁,未毕而逃。及见擒,乃妄云:“功直已相当。”因于像前誓曰:“若负心者,愿死为汝家牛。”岁余,奉先卒,卒后,王家牸牛产一騂犊,有白毛于背,曰“解奉先”。观者日夕如市焉。(出《国史纂异》)
【译文】
洛阳有个画工叫解奉先,他给嗣江姓王的家里画壁像,没等画完就逃走了。等被抓住了,他却胡乱说:“作工的工时和你给的工钱正合适。”于是就在象前发誓说:“我如果是违背良心,死后愿做你家的牛。”一年多,奉先就死了。他死了以后,王家的母牛就产下了一头红色的小牛,在背上还长有白毛,像“解奉先”的字形。观看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就象市场一样热闹。
童安玗
唐大中末,信州贵溪县乳口镇有童安玗者,乡里富人也。初甚贫窭,与同里人郭珙相善,珙尝假借钱六七万,即以经贩,安玗后遂丰富。及珙征所借钱,安玗拒讳之。珙焚香告天曰:“童安玗背惠忘义,借钱不还,倘神理难诬,愿安玗死后作牛,以偿某。”词甚恳苦,安玗亦绐言曰:“某若实负郭珙钱,愿死作一白牛,以偿珙债。”未逾月,安玗死。死后半年,珙家牸牛,,生一白牯犊,左肋有黑毛,作字曰“童安玗”,历历然。远迩闻之,观者云集。珙遣人告报安玗妻,玗妻子并亲属等往视之,大以为耻,厚纳金帛,请收赎之。郭珙愤其欺负,终不允许,以牛母并犊,别栏喂饲。安玗家率童仆,持白梃劫取。珙多置人守御,竟不能获。(出《报应录》)
【译文】
唐室宗大中末年,信州贵溪县乳口镇有个叫童安玗的,是乡里有钱的人。当初很贫困,和同乡人郭珙要好,郭珙曾经借给他六七万钱。他就用这些钱来经营贩卖。后来,他就成了乡里的富翁了。可是等郭珙向他讨要所借的那笔钱的时候,安玗不承认,拒绝给郭,郭珙气愤地烧香对天祷告说:“童安玗,忘恩负义,借钱不还。倘若上天有灵,希望安玗死后变成牛,来偿还我的债。”言词特别虔诚恳切。安玗也用欺诈的言词说:“我如果真的欠郭珙的钱,愿死后变成一头白牛来偿还郭珙的债。”没过一个月,安玗就死了。他死后半年,郭珙家里的母牛产下了一头白色的小公牛。小牛的左肋下长着黑色的毛,清清楚楚地形成了“童安玗”三个字。远近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成群结队地跑来观看。郭珙派人告诉了安玗的妻子,他的妻子、孩子以及亲属们都前去看视,感到特别耻辱,愿用很高的价钱请求买回这头牛。郭珙记恨安玗对他的欺骗,没有答应。就把母牛和小牛养在另一个牛栏里。这时安玗家带着仆人,拿着木棍来抢劫。郭珙就安排了很多人看守抵御。最终安玗家没有获得这头牛。
刘自然
唐天佑中,秦州有刘自然者,主管义军桉。因连帅李继宗点乡兵捍蜀,成纪县百姓黄知感者,妻有美发,自然欲之,谓知感曰:“能致妻发,即免是行。”知感之妻曰:“我以弱质托于君,发有再生,人死永诀矣。君若南征不返,我有美发何为焉?”言讫,揽发剪之,知感深怀痛愍,既迫于差点,遂献于刘。知感竟亦不免繇戍,寻殁于金沙之阵,黄妻昼夜祷天号诉。是岁,自然亦亡。后黄家牝驴,忽产一驹,左胁下有字,云“刘自然”。邑人传之,遂达于郡守。郡守召其妻子识认,刘自然长子曰:“某父平生好饮酒食肉,若能饮啖,即是某父也。”驴遂饮酒数升,啖肉数脔,食毕,奋迅长鸣,泪下数行。刘子请备百千赎之,黄妻不纳,日加鞭捶,曰:“犹足以报吾夫也。”后经丧乱,不知所终,刘子竟惭憾而死。(出《儆戒录》)
【译文】
唐昭宗天佑年间,秦州有个叫刘自然的人,主管义军案卷文书。因为连帅李继宗要招集乡兵保卫四川,成纪县的老百姓,有个叫黄知感的,他的妻子长了一头的秀发,刘自然就想要它。他对黄知感说:“如果你能把妻子的头发拿来,我就免除你去当乡兵。”知感将此事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说:“我把自己微弱的身体都托付给你了,头发剪去还可以长出来,人如果死了,就永远不能再见了,你如果去南边打仗不能回来,我的头发再秀美又有什么用呢?”说完,就搂起头发用剪刀把头发剪了下来,知感心里十分的痛悔和忧愁,又被征兵所逼迫,就只好将头发献给了刘自然。但是知感最终也没有免除彼征召,只好去当了乡兵。不久就在金沙之战中死去了。他的妻子昼夜对着天祷告,号哭着向苍天诉说此事。这一年,刘自然也死了。后来黄家的一头母驴生下了一个驴驹,在左肋下写着字。是“刘自然”。城里的人们把这件事传扬开去。于是被郡守知道了,郡守就把刘自然的妻子和孩子叫来辨认。刘自然的大儿子说:“我父亲一生喜欢喝酒吃肉,如果它能够饮酒吃肉,就是我的父亲。”郡守让人搬来了酒肉,结果那驴驹喝了好几升酒,吃了好多块肉。吃完,就兴奋得鸣叫起来,然后又流下了几行眼泪。刘自然的儿子准备了百千钱请求买回这头小驴,但黄知感的妻子却不接受这个要求,并且每天用鞭子抽打它,说:“这足可以给我丈夫报仇了。”后来经过丧乱,也就不知道这头驴的下落了。刘自然的儿子后来也因惭愧遗憾而死了。
李明府
唐前火井县令(“令”字原阙,据明抄本、黄本补。)李明府,经过本县,馆于押司录事私第。主人将设酒馔,欲刲一白羊,方有胎。其夜李明府梦一素衣妇人将二子拜明府乞命,词甚哀切,李不测其由,云:“某不曾杀人。”妇人哀祈不已。李睡觉,思惟无端倪,又寝,复梦前妇人乞命,称“某命在须臾,忍不救也。”李竟不谕其意,但惊怛不已。再寝,又梦前妇人曰:“长官终不能相救,某已死讫,然亦偿债了。某前身即押司录事妻,有女仆方妊,身怀二子,时某嫉妒,因笞杀之,绐夫云:‘女仆盗金钗并盒子,拷讯致毙。’今获此报,然已还其冤债。其金钗并盒子,在堂西拱枓内。为某告于主人,请不食其肉,为作功德。”李惊起,召主人诘曰:“君刲一白羊耶?有双羔否?”曰:“是。”具话夜来之梦,更叹异。及寻拱枓内,果得二物。乃取羊埋之,为作功德追荐焉。(出《报应录》)
【译文】
唐朝前火井县令李明府,经过本县,住在押司录事的私宅里。主人准备拿酒食招待他,想要杀一头白羊。这头羊正怀了胎,那天晚上,李明府就梦见了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妇女带着两个小孩,跪拜在他的面前请求救命。说得非常悲哀恳切。李明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说:“我不曾杀过人。”那个妇人仍然苦苦地哀求,李明府从梦中醒来,想了一想,没有头绪,就又睡着了。接着又梦见了先前梦见的那个妇人乞求救命。并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怎么忍心不救我呢?”李时府竟然不明白她的意思。只是惊怕悲苦得不得了。接着就又睡着了。又梦见那个妇人说:“长官,你最终不能救我了,我已经死了,这样也算我偿还欠债了。我的前身是押司录事的妻子,有个女佣人有了孕是双胎,当时我很嫉妒她,就用竹板子把她打死了。我欺骗我的丈夫说:‘女佣人偷了金钗和盒子,我拷打讯问她,将她打死了。’现在我得到了这样的报应,也算还清了她的冤枉债。那金钗和盒子在堂的拱枓里,替我告诉主人,请求不要吃我的肉,这也算是很大的功德。”李明府被吓醒了,把主人叫来追问说:“你杀了一只白羊吗?有没有两个羊羔。”主人说:“是杀了一只白羊,从肚里取出了两个羊焦。”这时李明府就把晚上做梦的事全都告诉了主人。大家都非常感叹并惊异。等到拱枓里一找,果然在那里找到了金钗和盒子,于是就把羊给埋掉了,并作道场来追荐。
刘钥匙
陇右水门村有店人曰刘钥匙者,不记其名。以举债为家,业累千金,能于规求,善聚难得之货,取民间资财,如秉钥匙,开人箱箧帑藏,盗其珠珍不异也,故有“钥匙”之号。邻家有殷富者,为钥匙所饵,放债与之,积年不问。忽一日,执券而算之,即倍数极广。既偿之未毕,即以年系利,略无期限,遂至资财物产,俱归“钥匙”,负债者怨之不已。后“钥匙”死,彼家生一犊,有钥匙姓名,在膁肋之间,如毫墨书出。乃为债家鞭棰使役,无完肤,“钥匙”妻男广,以重货购赎之,置于堂室之内,事之如生。及毙,则棺敛葬之于野,葢与刘自然之事仿佛矣。此则报应之道,其不诬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陇右水门村,有个开店的人叫刘钥匙,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他以放高利贷为业。家里积累千金。很能钻营,关于聚集一些难得的货物,搜取民间的资财,就好象拿着钥匙打开人家的箱子和钱匣,来盗取珠宝珍品一样方便,所以就有了钥匙的称号。他的邻居有个很有钱的人,被刘钥匙所迷惑,就借了他的钱,多少年来他也不提起这件事。忽然有一天,钥匙拿着借债的凭据向此人讨债,结果比原来借的钱数增加了好几倍。一时还不完就以年计算利息,无限期地继续盘剥,终于把所有的资财和物产都归给了刘钥匙。借债的人怨恨得不得了。后来刘钥匙死了,借债那家养的母牛生下了一个牛犊,在膁骨和肋骨之间有刘钥匙的姓名,就象用笔墨写上的一样,被债家用鞭打使役的没有完整的皮肤。钥匙的妻子和儿子刘广,拿很多的钱把它买了回来,放在屋里,象刘钥匙活着那样精心地喂养着。等到死了,就装了棺材埋葬在荒野之中。这个故事和刘自然的故事差不多,也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决不是瞎说。
上公
宜春郡东安仁镇有齐觉寺,寺有一老僧,年九十余,门人弟子有一二世者,彼俗皆只乎为“上公”,不记其法名也。其寺常住庄田,孳畜甚多。上公偶一夜,梦见一老姥,衣青布之衣,拜辞而去,云:“只欠寺内钱八百。”上公觉而异之,遂自取笔写于寝壁,同住僧徒亦无有知之者。不三五日后,常住有老牸牛一头,无故而死,主事僧于街市鬻之,只酬钱八百。如是数处,不移前价。主事僧具白上公云:“常住牛死,欲货之,屠都数辈,皆酬价八百。上公叹曰:“偿债足矣。”遂令主事僧入寝所,读壁上所题处,无不嗟叹。(出《玉堂闲话》)
【译文】
宜春郡东安仁镇有座齐觉寺,寺内有个老和尚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的门人弟子有一两代,因此不管是僧家还是俗家,都称呼他是“上公”,不记得他的法名了。寺院在常住有庄田,繁殖了不少牲畜。上公有一天晚上梦见了一个老太婆,穿着青布的衣服,向他拜了一拜,就告辞而去了。临走还说:“只欠寺院八百钱。”上公醒来,认为此事很奇怪,就拿起笔把这件事写在卧室的墙壁上。和他住在一起的徒弟们,也都不知道这件事。没过三五天,常住庄田有一头老母牛不知什么原因死了,管事的和尚就到街上把它卖了。买主只给八百钱,因此去了好多地方,都给这个价钱。管事的和尚就将这种情况全都回报了上公说:“常住的牛死了,想把它卖掉,屠户很多,全都给八百钱。”上公叹息说:“偿还了欠债就足够了。”于是就叫管事的和尚进到他的卧室,读了他在墙壁上所写的字,读后都感叹万分。
施汴
庐州营田吏施汴,尝恃势夺民田数十顷,其主退为其耕夫,不能自理。数年,汴卒。其田主家生一牛,腹下有白毛,方数寸,既长,稍斑驳,不逾年,成“施汴”字,点画无缺。道士邵修默,亲见之。(出《稽神录》)
【译文】
卢州营田吏施汴,曾经依仗势力夺取老百姓的田地好几十顷,田主生活没有着落,只好给他当长工。过了几年施汴死了。那田主的家里的母牛生下了一头小牛,肚子底下长着白毛,有几寸见方。等长大以后就出现了杂色的毛,不到一年的时间,竟变成了“施汴”两个字,一笔一划都不缺。有个叫邵修默的道士亲眼看见过。
公乘通
渚宫有民公乘通者,平生隐匿,人或难知。死后,湖南民家生一黑驴驹,白毛作“荆南公乘通”字。其子孙闻之怀耻,竟不能寻赎,江陵人知之。(出《北梦琐言》)
【译文】
渚宫有个居民叫公乘通的,一生隐藏奸邪,所以人们很难知道。他死了以后,湖南有个老百姓的家里就生了一头黑色的驴驹,它身上长了些白毛显示“荆南公乘通”几个字。公乘通的子孙们听说了这件事,感到非常的耻辱。可是竟然没能寻找到那头驴驹把它买回来。江陵的人们都知道这件事。
僧审言
云顶山慈云寺,四方归辏,供食者甚厚。寺主僧审言,性贪鄙,欺隐本寺施财,饮酒食肉,畜养妻子,无所不为。僧众稍孤洁者,必遭凌辱。一旦疾笃,自言见空中绳悬一石臼,有鼠啮之,绳断,正中其心,大叫气绝。久而复苏,如此数十度,方卒。逾年,寺下村中牛生一犊,腹下分明有“审言”二字。(出《儆戒录》)
【译文】
云顶山有个慈云寺,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进香,供奉寺院东西的人特别多。寺院里的主持叫审言,他生性贪婪卑鄙,欺骗隐藏人们施舍给寺院的财物,每日喝酒吃肉,还娶老婆、生儿子,真是无所不为。和尚当中如果有稍稍的孤傲和洁身自好的人,一定要遭到他的欺凌和侮辱。有一天的早晨,他突然得了重病,自己说看见空中有一条绳子上吊着一个石臼,有个老鼠咬那根绳子,绳子断了,石臼落下正好打在他的心口上,他大叫了一声就断了气。很长时间又苏醒过来。象这样的有几十回,最后才死了。过了一年,寺院下边的村子里有一头牛,生了一个小牛犊,肚子下面清清楚楚的有“审言”两个字。
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应一(帝王休征)
帝尧 周武王 越王 临洮长人 汉高祖 陆贾 汉元后 后汉章帝 吴大帝 魏明帝 晋司马氏 白燕 晋武帝 晋惠帝 晋元帝 蜀李雄 宋高祖 宋孝武帝 宋明帝 齐太祖 北齐神武 后周太祖 陈高祖 隋文帝 隋炀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齐王元吉 唐中宗 唐相王 潞州别驾 金蜗牛
帝尧
秦始皇时,宛渠国之民,乘螺舟而至,云:“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臣国先圣,见冀州有黑风,应出圣人,果庆都生尧。”(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秦始皇的时候,宛渠国的一个老百姓,乘坐着一只能在水底潜行的螺旋形的船来了。他说:“我国距离轩辕黄帝的墓地有十万多里,我国很早很早以前的圣人就看见冀州有黑风,他就断定冀州应当出现圣人,果然在庆都出现了尧。”
周武王
纣之昏乱,欲杀诸侯,使飞廉、恶来诛戮贤良,取其宝器,埋于琼台之下。使飞廉等于所近之国,侯服之内,使烽燧相续。纣登台以望火之所在,乃与师往伐其国,杀其君,囚其民,收其女乐,肆其淫虐。神人愤怨,时有朱鸟衔火,如星之照耀,以乱烽燧之光,纣木德将灭,水祚方盛。”文皆大篆,记殷之世历已尽,而姬之圣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二分归周。乃元元之类,嗟殷亡之晚,恨周来之迟。(出《拾遗录》)
【译文】
殷纣王昏庸无道,想要杀掉各国的诸侯,于是就派飞廉、恶来去诛杀了许多贤臣忠良。夺取了他们的宝器,把它埋藏在琼台下面。又派飞廉等人到附近的各国下令,让各诸侯国之间的烽火台接连相望。纣王登上烽火台来观望烽火所在的地方,发现哪个诸侯国有情况,就和他的军队前去攻打那个国家。杀掉他的国君、囚禁他的百姓,收留他的歌妓美女,并且任意地奸淫虐待。纣王的暴行使神仙都愤怒怨恨了,当时就有一只红色的鸟,嘴里衔着火,好象是星星的光照耀着一样,象烽火火光,于是纣王就迷惑不解,就令各国息灭了他们的烽火。等到武王讨伐的时候,有个樵夫和放牧的儿童在树上找鸟窝,发现了一个红色的玉玺。玉玺上面写道:“殷朝将要灭亡,而周朝将要昌盛。”文字全是用大篆写成的。记载着:“殷朝的历史已经完了,而姬姓圣明贤德,正兴隆,因此三份天下,而二份应归于周。”于是老百姓们都叹息殷朝灭亡的晚了,遗憾周朝来的太迟了。
越王
越王入吴国,有丹鸟夹王飞,故句践之霸也。起望鸟台,言丹鸟之瑞也。(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越王进入吴国时,有个红色的鸟跟随着他来回地飞,所以越王勾践就灭了吴国而称了霸,于是越王就建起了一个望鸟台,说这红鸟是吉祥之物。
临洮长人
秦始皇时,长人十二见于临洮,皆夷服。于是铸铜为十二枚,以写之。盖汉十二帝之瑞也。(出《小说》)
【译文】
秦始皇的时候,在临洮发现了十二个长人,他们都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秦始皇于是就铸了十二枚铜像,都是模仿着十二个长人的样子制成的。大概这就是汉朝十二个皇帝的吉祥之兆吧。
汉高祖
荥阳南原上有厄井,父老云:“汉高祖曾避项羽于此井,为双鸠所救。”故俗语云:汉祖避时难,隐身厄井间,双鸠集其上,谁知下有人。汉朝每正旦,辄放双鸠,起于此。(出《小说》)
【译文】
荥阳南面的原野上有一口破旧的井,当地的老人说:“汉高祖曾经在这个井里躲避过项羽,被两只鸠鸟救了。”所以世上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汉高祖当时避战乱,躲藏在破井里,有两只鸠鸟落在井上面,谁知道井下面还有人呢。以后汉朝每年正月的第一天,就要放两只鸠鸟就是从这开始的。
陆贾
樊将军哙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瞤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午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故曰:“目瞤则咒之,灯火花则拜之,午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宝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天命无信,不可以力取也。”(出《小说》)
【译文】
将军樊哙问陆贾说:“从古到今,人们都说做皇帝的人是上天授给他们以重任,还说事先都有吉祥的征兆,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陆贾回答说:“确实有”。接着又说:“眼睛如果跳,就要有美酒佳肴;灯如果冒火花,就能得到钱财;中午喜鹊如果叫,就要有人来;蜘蛛如果聚集,就会有高兴事。小事都有这样的征兆,大事也应当是这样。所以说,眼睛跳,就要祷告;灯冒火花,就要拜谢;中午喜鹊叫,就要喂它;蜘蛛聚集,就要放了它。如此说来,更何况是天降下的珍宝,皇帝的重位,不是上天授给,怎么能够得到呢?吉祥的宝物就是一种信号,上天用宝物做为信号,反映到有德之人的身上,所以说是吉祥的征兆。上天如果没有信号,就是凭着武力也不能得到。”
汉元后
元后在家,尝有白燕衔石,大如指,堕后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其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后地。”乃合之,遂复还合,乃宝录焉。乃为皇后,常置之玺笥中,谓为天玺也。(出《西京杂记》)
【译文】
元后在家时,曾经有个白色的燕子嘴里面含着块石头,象手指甲那样大。掉下来后落在筐里。元后拣起石头,那石头就自然地分成了两块,其中上面写有文字说:“母天后地。”于是就又合在一起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天书啊。元后后来做了皇后。她经常将这块石头放在装玉玺的盒子里,称它是“天玺”。
后汉章帝
后汉章帝永宁五年,条支国献异鸟,名鳷鹊。其高七尺,解人言语,国太平则群翔鸣焉。(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后汉章帝永宁五年的时候,条支国来献上了一只奇异的鸟,鸟的名字叫鳷鹊。它高有七尺,能听懂人语。这真是国家如果太平,那么群鸟也会鸣叫啊。
吴大帝
吴孙权猎于武昌樊山下,见一老母,问权何获,曰:“只获一豹。”曰:“何不竖其尾?”忽然不见。权称尊号,立庙于山下。(出《武昌记》)
【译文】
吴国孙权在武昌樊山下打猎,遇见一个老太太,她问孙权有什么收获,孙权说:“只获得了一只豹。”老太太说:“为什么不把它的尾巴树起?”说完老太太就不见了。孙权称帝于江东时,在山下为它立了庙。
魏明帝
魏明帝时,泰山下出连理文石。高十二丈,状如柏树,其文色彪发,如人雕镂,自上及下皆合而中开,广五尺。父老云:当秦末,二石相去百余步,芜没无有蹊径。及明帝之始,稍觉相近,如双阙形。土王阴类,魏为土德,斯为灵征。又沛国有戊己之地,土德之嘉祥也。乃修戊己坛,黄星炳夜,又起毕昂台祭之,言魏之分野。岁时皆修祀焉。(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魏明帝时,泰山下出产一种有连理一样花纹的石头。有十二丈高,形状象柏树。它的花纹和色彩非常鲜明焕发。好象人工雕刻的一样。上面和下面都连在一起,中间是离开的,有五尺多宽。当地的人们说,在秦朝末年,两块石头相距有一百多步,满地都是荒芜的杂草,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等魏明帝之初,发现两块石头渐渐的靠近了,就象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那样的形状。属土王阴之类,魏时把它叫土德。这是神灵显现的征兆。另外沛国有个叫戊己的地方,是土德的吉祥美好的地方。就在那里修建了一个戊己坛,坛象黄色星星一样照亮了夜空。又在那里建起了昂台,在那上面写上祭文说:这是魏的分界。从此每年都要修整并在这里祭祀。
晋司马氏
水星之精,坠于张掖郡柳谷中,化为黑石,广一丈余,高三尺。后汉之末,渐有文彩,未甚分明。魏青龙年,忽如雷震,闻声百余里。其石自立,白色,有牛马仙人及镮玉玦文字之像。后司马氏受命,以符金德焉。(出《录异记》)
【译文】
水星的精华落到了张掖郡柳谷里,变成了黑色的大石头,宽一丈多,高三尺。到了后汉末年,石头渐渐有了文彩。却不很分明。到魏青龙年间,忽然象打雷似的震天动地,在百里之外都能听见,那石头自己竖立起来,变成了白色,上面有牛马仙人以及玉镮玉玦、文字的图像。后来司马氏做了皇帝,认为是符合了金德。
白燕
魏禅晋之岁,北阙下有一白燕,以为神物,以金笼盛,置于宫中,旬日不知所在,论者以晋金德之瑞。昔师旷时,有白燕来巢,以为瑞应,师旷事晋。古今之议相符矣。(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魏禅晋之年,在北面的皇宫门前有个白色的燕子,人们认为是神物,就用金笼把它装起来放在了宫里,过了十天白燕不知哪里去了。议论的人们都认为晋是金德吉祥。从前师旷的时候,有白燕飞来筑巢,认为是吉祥的征兆。后来师旷就在晋做了官。古今的议论是相符合的。
晋武帝
晋武帝为抚军时,府内后堂,忽生草三株,茎黄叶绿,若总金抽翠,花条冉弱似金簦。有羌人姚覆,字世分,在厩中养马,解阴阳之术,云:“此草应金德之瑞。”帝以草赐张华,华作金簦赋云:“玩九茎于汉庭,美三珠于兹馆,贵表祥乎金德,比名类而相乱。”(出《王子年拾遗记》)
晋武帝做抚军时,在府内后堂忽然长出了三棵草。那草的茎是黄色的,叶子是绿色的,那黄色的茎就好象金子,抽出的绿叶就好象是翡翠一样。枝条柔弱好似金簦。有个羌族人姚覆,他的字叫世分,是个养马的。他有卜算阴阳的本领。说:“这草是金德的吉祥物。”武帝就把这草给了张华,张华就做了一首金簦赋说:“玩九茎于汉庭,美三珠于兹馆,贵表祥乎金德,比名类而相乱。”
晋惠帝
高堂隆尝刻邺宫柱云:“后若干年,当有天子居此。”及晋惠帝幸邺,年历当矣。(出《异苑》)
【译文】
高堂隆曾经在邺的宫殿的柱子上刻字说:“以后的若干年,应当有天子住在这里。”等晋惠帝到邺的时候,正好和柱子上所刻年代相同。
晋元帝
晋中宗为丞相时,有鸡雏者而雀飞集其背,驱而复来,如此再三。占者云:“鸡者酉,酉者金,夫雀变而来赴之,即王践祚之象也。”又云:“元帝时,三雀共登一雄鸡背,三入安东厅。”占者以为当进三爵为天子。(出《洞林记》)
【译文】
晋中宗做丞相时,有一只麻雀飞落在了小鸡的背上,将它赶走又回来了,象这样赶走又来有两三次。有个会占卜的人说:“鸡属酉,酉属金,所以麻雀前来,这就是做皇帝的象征。”接着又说:“元帝时,有三只麻雀一齐登在了一只雄鸡的背上,所以元帝三进安东厅。”占卜的人认为中宗应当三进爵位才能做天子。
蜀李雄
蜀长老言:“宕渠故赛国,今有赛城、卢城。”秦始皇时,有人长二十五丈,见宕渠。秦史胡毋敬曰:“是后五百年外,必有异人为大人者。”及李雄之王,其祖出自宕渠,有识者皆以为应焉。(出《华阳国志》)
【译文】
蜀国有个长老说:“宕渠从前是赛国,所以现在有赛城、卢城。”秦始皇的时候,有个人高二十五丈,发现了宕渠。秦史胡毋敬说:“这以后五百年以外,一定有非同一般的人物做皇上。”等到李雄称王,他的祖先就是宕渠人。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是应验了秦史胡毋敬的说法。
宋高祖
晋安帝时,冀州桑门释法珍告其弟子普严曰:“嵩山神告我,江东有刘将军,汉家苗裔,当受天命,吾以璧三十二枚,并镇金一饼与之,刘氏卜代之数也。”严告同学法义。以安帝义熙十三年,于嵩庙石坛下,得宝璧三十二枚。三十二者世,宋有天下,相承八帝,享祚六十年。(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晋安帝的时候,冀州桑门有个法珍和尚告诉他的弟子普严说:“嵩山的神告诉我,江东有个刘将军,是汉家的后代,他应当做皇帝。我把三十二枚璧玉和一块金子给了他,是刘氏几代次数的卜算。”普严把这事告诉了同学法义。在安帝义熙十三年的时候,法义在嵩山的庙里的一个石坛下面,果然找到了璧玉三十二枚。后来有天下三十二世,相继共有八个皇帝,共享帝位六十年。
宋孝武帝
宋元嘉七年五月,武陵洪水,善德山崩。两石高丈余,如人,雕刻精奇,形备古制式。占者云:“武陵出天子。”其时八月,孝武始诞后宫。十五年,封武陵王,三十年即帝位。(出《洽闻记》)
【译文】
南朝刘宋元嘉七年的五月,武陵发大水,善德有大山崩裂,剩下了两块一丈多高的大石头,象人的模样。雕刻的十分精细奇巧,形体非常完备是古代刻制的式样。有个会卜算的人说:“武陵这个地方出天子。”那年的八月,孝武帝在后宫出生了。十五岁被封为武陵王,到三十岁就做了皇帝。
宋明帝
南朝宋明帝自序云:“予初封湘东王,居侍中卫尉府。孝武皇帝为予(“予”原作“子”,据明抄本改。)置萧惠开宅邸,经营方始,凿池,获赤玉一枚,色如练朱,半圆半方,重五斤,光润如莹。世祖崩,少帝继位,予自姑熟入朝,居西邸。少帝狂暴,恶闻直言,醉为非法。予骤谏之,大怒,乃使仗士防守。左右文武,悉惊怖奔走,西邸遂空。于是百姓悉入邸,适意取物,纤毫毕尽。至夜,少帝醉醒,意颇解释。明日,左右文武方还,予于是不喜居于西邸。历阳太守建平王景素,私起宅于建阳门外,始成,予别觅一宅换之,少帝许焉。予自西邸移新宅,新宅在清溪西,旧邸今湘宫寺。河洛谶日:‘灵曜豫见东南隅。’予二邸皆处宫城之东南,且在巽(“巽”原作“吴”,据明抄本改。)地,盖天应也。”(出《宋明帝自序》)
【译文】
南朝宋明帝自述说:“我当初被封为湘东王,住在侍中卫尉府。孝武皇帝给我在萧惠建了个住宅,刚开始建造,挖池,获得了一枚红色的宝玉。颜色就象红色的布帛,半圆半方,有五斤重,光华润泽闪闪发光。世祖死了,少帝继承了王位,我从姑熟进入朝廷。住在西面的宅院里。少帝性情狂暴,讨厌听到直言的话,喝醉了酒做了非法的事,我急忙劝谏他,他却非常气愤,就让人拿着木杖严加防守。左右文武都惊慌恐怖逃走了。西面的住所就空荡无人了。于是老百姓全都进入了西宅,随意的抢夺财物,一丝一毫也没有剩下。到了晚上,少帝酒醒,再三解说劝慰,左右文武才返回来。我从此不喜欢住在西宅。历阳太守建平王景素,在建阳门外自己建起了一个住宅,刚建成,我就另外找了一个住宅跟他换,少帝允许了。我就从西宅搬进了新的住宅。新宅在清溪的西面,旧宅是现在的湘宫寺。河洛预言说:‘神灵七曜都出现在东南角。’我的两处住宅都处在宫城的东南面,并且在吴地,这大概是上天的安排吧?”
齐太祖
齐太祖在淮阴,理城堑,掘得古锡九枚,下有篆书,荀伯玉诸人皆不能识。时纪僧贞独言曰:“何须辨此久远之物。锡而有九,九锡之征也。”帝喜而赏之。(出《谈薮》)
【译文】
南朝齐太祖在淮阴时,疏理护城壕沟,挖到了九枚古锡器,下面还刻有篆字,荀伯玉等人都不能认识写的是什么字。当时纪僧贞独自说:“不须罢辨认这久远的东西,古锡器有九枚,这是帝位稳固的征兆。”皇帝听后十分高兴而赏识他。
北齐神武
北齐神武,少曾与刘贵、贾智为奔走之友。贵曾得一白鹰,猎于沃野,见一赤兔,每搏辄逸,遂至迥泽。有一茅屋,兔将奔入,犬噬之,鹰兔俱死。神武怒,以鸣镝射犬,犬毙。屋中有二大人出,持神武衣甚急,其母目盲。曳杖呵二子:“何故触大家?”因出瓮中酒,烹羊以饭客。自云有知,遍扪诸人,言并“当贵”,至神武,曰:“皆由此人。”饮竟而出。还更访问之,则本无人居,乃知向者非人境也。由是诸人益加敬异。(出《三国典略》)
【译文】
北齐神武帝,少年时曾和刘贵、贾智为打猎时相识的朋友。刘贵带着一只白鹰在沃野上打猎,看见了一只红色的兔子。每次捕捉,兔子总是跑掉,于是白鹰就直追兔子到了大泽里。这时有一座茅屋,兔子将要跑进去,却被一条狗咬了,鹰兔一齐都死了。神武大怒,就用带响的弓箭把狗给射死了。这时屋里走出了两个巨人。拽着神武的衣服非常气恼。他们的母亲是个瞎子,拖着拐杖呵叱他的两个儿子说:“为什么要触犯贵人?”接着就搬出了装酒的坛子,并烧煮羊肉给客人们吃。她自己说有卜算的本领,于是就用手抚摸着来的人,说他们都应当富贵。等抚摸到神武时说:“都是因为有这个人。”等喝完酒出来,再回去探访询问时,那屋子却没有人住。才知道刚才那小屋并不是凡人居住的地方。从这以后,大家对神武更加敬重了。
后周太祖
后周太祖时,有李顺兴者,世传汉筑长安城之日,已为北面军王(明抄本“王”作“主”。)或隐或见,愚圣莫测。魏自永熙之后,权雄分据。齐神武兴军数十万,次沙苑,太祖地狭兵少,惧不当敌,计尽力穷。须臾兴来,太祖请其策谋。更无余语,直云:“黄狗逐黑狗,急走出筋斗。一过出筋斗,黄狗夹尾走。”语讫便去。于时东军旗帜服色尚黄,西兵用黑,太祖悟其言,遂力战,大破武于沙苑。(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后周太祖的时候,有个叫李顺兴的人,世上人传说,在修建长安城的时候,他已做了北面的军帅。有时隐蔽有时出现,他是愚蠢还是圣明。人们都不能猜测。魏从水熙以后,争权夺势的斗争非常激烈。北齐神武兴起了数十万大军,停留在沙苑。当时太祖所占的地盘非常小,兵力也非常少,害怕抵挡不了,已经用尽了计策,竭尽了全力。不久李顺兴来了,太祖请他出主意想办法。他没有多余的话,直截了当地说:“黄狗逐黑狗,急走出筋斗。一过出筋斗,黄狗夹尾走。”说完就走了。在这时,东军的旗帜和穿的服装的颜色是黄色,而西军则是黑色。太祖明白了李顺兴话的意思,于是就竭尽全力作战,结果在沙苑打败了神武的军队。
陈高祖
陈高祖武帝受禅之日,其夜,有会稽人史溥,梦朱衣人,戴武冠,自天而下,手持金板,上有文字。溥视之,其文曰:“陈氏五主,三十四年。”遂凌空而上。(出《谈薮》)
【译文】
陈高祖武帝登上帝位的时候,那天晚上,有个会稽人叫史溥,他梦见了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戴着武士的帽子,从天而降,手里拿着金板,上面有文字。史溥看着,那上面的文字是:“陈氏有五代君主,共计三十四 年。”于是就升入空中而去了。
隋文帝
长安朝堂,即旧杨兴村,村门大树今见在。初周代有异僧,号为枨公,言词恍惚,后多有验。时村人于此树下集言议,枨公忽来逐之曰:“此天子坐处,汝等何故居此?”及隋文帝即位,便有迁都意。(出《西京记》)
【译文】
长安的朝堂,就是过去的杨兴村。村门前的大树现在还在那里。当初南朝周代有个非同一般的和尚,号叫枨公。说话不清楚,不真切,但大多数话都得到了验证。当时村人在这棵大树下集会议事,枨公忽然来驱赶他们说:“这是天子坐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停留”。等到隋文帝即位,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隋炀帝
隋末望气者云:“乾门有天子气,连太原甚盛。”故炀帝置离宫,数游汾阳以厌之。后唐高祖起义兵汾阳,遂有天下。(出《感定录》)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