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幼儿心理学

_6 未知(当代)
到复杂的原则,由浅入深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
久而久之,幼儿的词汇就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
(二)丰富幼儿的词汇应该与事物具体形象相结合。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局限,词又是一类物体
的代表符号,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因而,幼儿都是在具体的
感知活动中来掌握新词的,也就是说,是在通过听觉、视觉
和触觉等感受器官,认识客观物体的特征、性质的基础上掌
握词义的。通过词的解释掌握新词,是幼儿掌握词汇的辅助
手段。而且词的解释,也只有在幼儿的意识中引起已感知过
的形象时,才能为幼儿所理解、所接受。因此,丰富幼儿的
词汇,必须与事物具体形象相结合。
在幼儿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教给相应的词汇是最有效的学习
词语的方法。因为在这时候,幼儿不仅能较容易地记住这些新
词,而且也比较容易真正理解这些新词的含义。如常识课,在
教幼儿认识“水果”时,相应地教给幼儿“果皮”、“果肉”、
“果核”、“光滑”、“粗糙”、“酸”、“甜”等词;语言
课,带幼儿观察秋天景色时,及时向幼儿介绍“枯黄”、“飘
落”、“枫叶”、“秋菊”、“果实累累”、“丰收”、“沉
甸甸”、“黄澄澄”等等;在上美工课时,也可结合幼儿接触
的用具,教给幼儿“蜡笔”、“铅笔”、“橡皮泥”、“泥工
板”、“毛笔”、“水彩”等词。
有些事物是没有条件让幼儿直接感知的,这可以用图片来
教幼儿掌握它的名称和描述性词汇,比如山羊和绵羊、天安门
和纪念碑。也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幼儿已有表象,帮助
幼儿理解,如“荒林”这个词,可结合幼儿有关树林的经验,
解释为“荒林就是没有人去过的或没人管理的树林”。这样,
幼儿联系已有的关于树林的表象,由彼及此,就会较容易地
懂得了“荒林”的含义。
(三)努力为幼儿词的积极化创造条件。
幼儿所积累的词汇,按能否运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消极词汇,即幼儿能理解但不会运用的词汇,另一类是积极
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正确运用的词汇。只有当幼儿能不断
地把新词运用到日常交往中去,才能使其语言表达水平得到
提高,减少或消灭幼儿借助手势、面部表情等弥补词汇不足
的现象。因此,丰富幼儿的词汇,仅仅教给他以词汇,还是
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促使幼儿的词汇由消极词汇向积极
词汇转化。
幼儿词汇的积极化,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幼儿对词义
有正确的理解。不理解的词汇,幼儿纵然能“鹦鹉学舌”地
说出来,也仍然是消极词汇;二是幼儿能在不同场合正确使
用这些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新词的介绍须与事物
的具体形象紧密联系,使幼儿能正确理解词所代表的意义;
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幼儿运用所学词汇创造条件,启发和教
会他们在各种场合中,积极、正确地运用已有词汇。帮助幼
儿词汇积极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组词、造句、看图讲述、
教学游戏、编讲故事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比如,教了“枯
黄”这个新词后,请小朋友用“枯黄”这个词造各种不同类
型的句子;教了“原来”、“现在”、“刚才”、“前”、
“后”、“左”、“右”等词后,可以带领小朋友玩“什么
东西变了位置”的游戏。幼儿在造句和游戏中,需要反复运
用上述各词,就能逐渐熟练地掌握这些词汇。
(四)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广泛地接触着各种事物。有些事物
他们初次接触会感到非常新鲜,有趣的,他们迫切想知道它
们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哪儿来的,是用什么东西做的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教给幼儿相应的新词,幼儿不仅容
易理解,而且能较容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日常
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常用、重复的,这种重复既有利于幼儿
加深对新词的理解,也有利于幼儿学会正确、恰当地使用新
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是很重要的。在
游戏、散步、吃饭、劳动等活动中,老师都要注意组织幼儿
观察周围事物,通过与个别幼儿或全班幼儿的谈话,来帮助
幼儿丰富词汇。如吃饭时,教幼儿练习称呼主食、副食、餐
具的名称;穿衣时,教幼儿叫出衣服和衣服各部分的名称;
游戏时,教幼儿正确描述出玩具和其他游戏材料的外形特征、
用途;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天空、大地、庭院,说一说“
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百花盛开”、“蝴蝶飞舞”
、“小鸟吱吱欢叫”、“地面铺上了绿色的地毯”等等,使
幼儿能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日益丰富和广泛起来。
(五)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以丰富幼儿的词汇。
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加工,词汇生动形象,精炼优美,经
常给幼儿朗诵或讲读一些优秀的童话、儿歌、故事、散文,
有益于幼儿词汇的获得、丰富和发展。象童话《小水滴旅行
记》中的“太阳公公升起来了,放射出万道金光”,“浑身
热烘烘的”;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的“狐狸把我抓住,
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走过急腾腾的河流,走过高耸耸的山头
”;散文《美丽的秋天》中的“圆圆的苹果笑红了脸,黄澄
澄的柿子象金色的灯笼挂满了树枝”;《小雪花》中的“闪
光的银瓦”、“丰满的棉桃”、“松软的棉絮”、“美丽的
白纱”等等,都生动形象,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幼儿学
起来积极性很高,兴趣盎然,并且非常愿意模仿,把它们运
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
幼儿的言语 第六章:怎样使幼儿说话完整、连贯
年幼的孩子说话,常常语不成句,层次混乱,不能按照
一定的顺序完整、连贯地叙述。比如,一个幼儿说:“老师,
鼻子流血了,打架了,在那边,衣服破了,不过来。……”
从这段话中,你根本听不明白是谁和谁打架了,谁的鼻子流
血了,谁的衣服被撕破了,谁又不过来。老师常常需要根据
幼儿的手势、表情,询问旁边的小朋友,才能明白他们说的
意思。因此,提高幼儿言语水平,必须注意培养幼儿说话的
完整、连贯性,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思想线索进行讲述,把
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要求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难度确实较大,
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口头造句是口语练
习最简单的形式,可以从口头造句开始,引导幼儿用一个完
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请幼儿用“美丽”一词
造句,孩子可以说“动物园里有美丽的孔雀”,“院子里的
花真美丽”,但不能只说“美丽的孔雀”、“真美丽”等不
成句的词组。请幼儿用“许多”造句,孩子可以说“我有许
多玩具”,“动物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但不能只说“许多
玩具”、“许多小朋友”等半截子话。这样反复练习、订正,
能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完整的句子,说话应该怎样说得完整。
以后,在幼儿有一定口头造句能力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
步教幼儿复述故事等,逐步培养起幼儿言语的完整、连贯性。
为使幼儿能够完整、连贯地描述图片和叙述参观或节假
日的见闻,老师最好在幼儿谈话前,按照图片情节的发展次
序或参观活动的先后顺序,向幼儿提些问题。比如,参观动
物园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先向幼儿提问:参观动物园是怎样
去的?在车上遇见了什么?到动物园以后看见了什么?你最
喜欢哪种动物?熊猫长得怎么样?它爱吃什么?动物园的动
物为什么养得这么好?帮助幼儿理出讲述头绪,知道该讲什
么,怎样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从哪儿讲起,到哪儿结尾。
这样,幼儿有老师提问线索的引导,又是想好了再说,因此,
请他们来叙述时,一般就不会出现内容前后颠倒,来回重复、
或遗漏、欠缺等情况。
幼儿上课时间少,自由活动时间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老师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与幼儿交谈。谈话的内容可以是
很广泛的,如“你最喜欢什么玩具?”“昨天回家路上看到
了什么有趣的事?”“在家里干了些什么?”星期一早晨幼
儿来园时,可以和幼儿谈谈星期日的生活:“昨天到哪儿玩
去了?”“谁和你一起去玩的?”“看见了什么新东西?”
在谈话时,老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注意给幼儿以
正确的模仿榜样,老师说话要连贯、完整,不说“半截子”
话,不前后颠倒;另一方面是要坚持要求幼儿将话说完整说
连贯,不能用手势、表情来代替某些词语,不能一会儿说这
事,一会儿又说那事。当发现幼儿讲述有问题时,要及时给
以指导和纠正。比如“六一”后谈话时,幼儿说:“挂着大
灯笼,挂着美丽的彩带。”老师就应提问:“什么地方挂着
大灯笼?什么地方挂着美丽的彩带?”“是谁挂的?”引导
幼儿将欠缺部分补充进去,把话说完整。有时幼儿说着说着
没有适当的词了,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教给
他合适的词或句,或启发他自己选用确切的词句来表达。有
时幼儿说着说着偏离了主题,这时,老师就要通过提问,把
幼儿的思路再引回到原先说的主题内容上来,使幼儿仍围绕
着原来的主题,有条理地把事情叙述得完整、连贯、清楚。
总之,教幼儿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讲话,最重要的
是要让幼儿多练多讲,并及时给以示范、指导,使孩子在反
复学习、练习中不断提高。
幼儿的情感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培养
人在认识客观现实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时,常常伴随着
各种不同的态度,或喜爱、兴奋、愉快、赞赏,或厌恶、痛
苦、愤怒、恐惧。这种种表现,就是情感。一般幼儿自出生
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周围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到入学前,
都可能具备对周围现实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既然这样,
那么为什么还要重视幼儿情感的培养呢?
首先,情感在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行动
的动力。高尚的情感推动高尚的行为,比如,对祖国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促使战士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使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废
寝忘食,付出毕生精力。相反,卑微的情感,也会导致人的
卑鄙的行为。情感在成人行动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对于
幼儿,也是如此。一个有同情心、友爱心的孩子,可以为了
别的小朋友的快乐,而把自己心爱的图书让给他看,把最喜
欢的玩具让给他玩,而粗暴、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则有好东
西就独抢独占,谁要是不小心碰撞了他一下,就又打又闹;
一个富有互助感的孩子,能为小朋友的进步感到高兴,向他
学习,为小朋友的落后感到着急,主动关心帮助他,而一个
自私、嫉妒的孩子,则当小朋友进步时,就不服气,挑人的
不足,当小朋友退步时,就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在一起。幼
儿期正是儿童各种情感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可能形成积
极、健康的情感,也可能形成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因此,
我们从小注意他们良好的情感的培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情感对幼儿的认识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不
论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过程中,还是在思维、想象过程中,
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实验,请A、B、
C三组小朋友,分别观察一张主题、内容完全相同,但色彩
不同的图片:A组观察的图片色彩鲜艳,B组观察的图片色彩
暗淡,C组观察的图片无色彩,看幼儿观察图片时注意集中的
时间和观察后的记忆效果。结果表明,A组儿童注意集中的时
间最长,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因为幼儿喜欢观察色彩鲜艳的
东西,而不喜欢观察色彩不鲜艳的,更不喜欢无色彩的东西。
实验结果也表明,当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时,思维最活跃,想
象力最丰富。如在画意愿画时,老师给幼儿以充分的精神自
由,积极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让幼儿沉浸在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创作情绪中,儿童往往
能画出许许多多新鲜的题材,表现出意想不到的丰富的构思,
而如果老师急于将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儿童,一会儿说这
样画不好,一会儿又说那样画不好,横加干涉,无理责怪,
幼儿就会精神紧张,画出来的画往往主题单调、构思简单、
内容贫乏,形象呆板。可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感知能力、
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幼儿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就先要考虑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感
第三,幼儿情感的发展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密切的关
系。一方面,稳定的情感,会逐渐成为幼儿的性格特点,如
老师经常要求幼儿帮助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叠被,慰问生病后
回班的小朋友,主动搀扶摔倒的小朋友。要求幼儿午睡起床
尿尿时,注意轻手轻脚,不影响别人,上课做作业时,注意
相互谦让不挤着同桌等等。这样就能使幼儿逐渐形成比较稳
定的同情心和关心体贴别人的情感,久而久之,这种情感就
成为幼儿性格的一部分,成为幼儿对待周围人们稳定的态度
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幼儿情感的发展影响幼
儿性格形成的方向。比如,在集体中感到愉快,喜爱集体活
动的幼儿,容易形成热爱集体,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集
体中感到拘束、不喜爱集体活动的幼儿,则容易形成孤僻、
冷漠、怯懦、忧郁的性格。所以,从小培养幼儿具有什么样
的情感,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我们应该从儿童
的很小时候起,就注意培养、发扬其积极的情感,并克服、
消除其消极的情感,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打好基础。
第四,儿童小时候的情感,是以后情感进一步发展的基
础。我国一直有“三岁看大,八岁看老”的古话。国外也流
传着“三岁之魂,百岁之才”的说法。这同样适用于幼儿情
感的发展。很难想象,从小连父母、老师都不爱的孩子,长
大了能热爱人民,从小连自己所生活的幼儿园、学校、家乡
都没有感情的孩子,长大了能热爱祖国;也很难想象,从小
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与好奇,厌恶学习的孩子,长大了能
有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从小就不爱观赏花草树木,不爱音乐、
绘画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因此,为使幼
儿将来成为一个情感健康、丰富的人,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
他们具有高尚、丰富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 第二章:幼儿为什么会“人来疯”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某班幼儿平时很
遵守纪律。但当有人来检查常规时,一个个就浮起来了:有
的追追打打,有的用水撩人,有的互相扮鬼脸,装怪相。老
师急得脸红、冒汗,一会儿暗示这个“安静”,一会儿批评
那个“别吵”,而孩子们却好象故意气老师,闹得更厉害了,
教室象个乱哄哄的大商场。
又如某班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鸦雀无声。
忽然,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了,园长带着四、五位外国朋
友进来。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即转向客人。开始,有一个小朋
友轻轻说话,紧接着,有三、四个小朋友跟着说,不一会儿,
全班幼儿莫名其妙地都说上了,有坐着说的,有翘起屁股趴
在桌上说的,也有跑到邻桌上去说的。课上不下去了。但客
人一走,孩子们好象也说完了话,又平静下来了。
幼儿这种由于来了客人而兴奋的现象,通常称之为“人
来疯”。不少老师认为这是孩子淘气,捣乱、不听话,就狠
狠批评、斥责,甚至惩罚一顿。其实,孩子的“人来疯”,
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的情感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过分
兴奋,又不能象成人一样很好地加以抑制的缘故,并非幼儿
有意和老师为难,不听老师的话。
我们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他们各个心理过程都容
易受外界情景的影响,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情感也是如此。
幼儿的情感常常是由外界刺激的出现而直接引起,又随着外
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看见一个新玩具,他会情不自
禁地想去摸一摸,但这新玩具被拿走了,换了一个上边有小
猫头的新闹钟,小猫的眼睛一睁一闭,孩子又立刻被吸引了,
再如刚入园的幼儿,看见妈妈和他告别,往往会伤心地哭,
但妈妈走了,老师给他块糖吃,引导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很
快他就会忘记了刚才的情景。这些都表明了幼儿情感的最大
特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多变,不稳定。
由于幼儿情感很容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因此,当班上
来了许多客人参观、观摩时,幼儿往往容易兴奋、激动起来,
不能抑制,并且幼儿间互相影响,一下子,这种兴奋情绪就
弥漫全班。这时,老师再紧张、慌乱,又给孩子以消极影响,
因此幼儿就越来越“疯”了。
针对幼儿发生“人来疯”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努力,以预防、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使幼儿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要使幼儿懂得玩时应该好好玩,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讲,不能
随便和别人说话,也不能逗着玩,不管什么时候,不遵守纪
律的现象都是不允许存在的道理,并要求幼儿用此道理来控
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二)来人参观、检查时,老师要始终保持镇静、稳定
的情绪,不紧张,不忙乱,以自己积极、稳定的情绪影响和
感染孩子。
(三)对“人来疯”的幼儿,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
对故意乘机带头起哄的幼儿,要适当进行批评。但对平时遵
守纪律,来客人时偶尔跟着“疯”的幼儿,则要耐心教育,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进一步要求他们在来客人时也能自觉遵
守纪律。
(四)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可以在全班培养几个威信
较高、又稳当踏实的孩子,作为大家效仿的榜样。这样,一
开始几个孩子比较稳,渐渐地在他们影响下,就会有更多的
孩子能自己管住自己。即使少数孩子在来客人时,情绪浮躁,
但也不至于波及全班了。
幼儿的情感 第三章:幼儿情感好冲动,应该怎么办
幼儿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情景的影响,也非常容易冲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由于某件小事而使得
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比如,为争一块积木,两个幼儿会吵得
面红耳赤;游戏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倒另一个小朋友搭
的“楼房”,他就会紧紧地抓住小朋友的衣服,气得说不出
话来。这种现象在学前幼儿中是很常见的,在小班幼儿身上
更为突出,他们常常动不动就哭,有时甚至一哭就哭个没完,
躺在地上又敲地板又打滚。
当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幼儿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甚至
完全听不见成人对他说什么,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我
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积极预防幼儿产生情绪冲动?当幼
儿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又应该怎样使他尽快平静下来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幼儿产生情绪冲动的原因。
实验和观察表明,幼儿情绪的冲动性与以下三方面的因
素有关:(1)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
易兴奋而难抑制;(2)儿童的道德意识还处于刚刚开始形成
阶段,是非观念和评价是非的能力还停留在很幼稚的水平;
(3)和儿童个性心理特点也很有关系,任性暴躁、性格外向的
幼儿比一般儿童更易情绪冲动。可见,幼儿情绪冲动,既有
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对于经常情绪冲动的幼儿,我们
既不能因其生理上的原因而放弃教育要求,也不能简单急躁
地一“哄”、一“剋”了事,而应该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
原因和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随机相宜地采取教育措施。
我们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组织好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的情绪愉快、舒畅,努力避免由于
生活单调引起幼儿的消极情绪。
(二)老师对幼儿要有严、有爱,要以亲切、和蔼而又
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既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尽量满
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同时又培养幼儿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
助,使幼儿处于一个愉快、欢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集
体之中,经常保持积极高兴的情绪。
(三)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明辨是非,通晓事
理。并对幼儿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锻炼幼儿的自制力。当
幼儿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自我抑制力以后,虽然碰到可能
引起精感冲动的刺激,也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理智的控制,
而避免或减少情绪冲动的发生。
幼儿的情感 第四章:幼儿的高级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
到幼儿期,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在正确教育影响下
儿童的高级情感逐渐形成。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
个方面。
道德感: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
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开始,幼儿的道德
感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的行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直接
引起。比如,受到父母或老师的夸奖就高兴,受到他们的责
备就难过。以后,幼儿的道德感逐渐与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
准相联系,如:帮小朋友叠了被子,完成了老师委托的任务
或画画是全班画得最好时心里产生快感,感到美滋滋的;
相反,违反了游戏规则或做了错事时,则羞愧不安,有的女
孩子甚至眼泪汪汪。从幼儿中期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
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标准也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例如,喜欢和对小朋友友好谦
让的幼儿做游戏,佩服、尊敬学习认真、会唱歌、会画画的
同伴,谴责、批评说难听话,抢霸玩具的幼儿,对淘气捣乱、
不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表示生气和愤怒。热爱老师,同情多病
的幼儿,当小朋友不小心碰撞了他时能友善地谅解,敬佩英
雄,憎恨坏蛋,将图书里的“好人”抹上红脸,“坏人”涂
上黑脸或打上“×”,这些都是幼儿道德感的表现。
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
体验。很小的幼儿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
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
乐。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
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
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
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到学
前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
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
夏夜的星星和月亮。在唱歌、跳舞、绘画、建筑、朗诵儿歌
或散文等等活动中,他们能得到莫大的喜悦和欢乐。同时,
对人们的服装穿着,对环境的布置,对唱歌跳舞、绘画朗诵
等艺术活动,他们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比如,衣服的
颜色不光要鲜艳,而且要配合得协调;玩具柜的玩具不仅要
摆得整齐,而且要摆得有规律,对称、均衡;唱歌不能都“
放声歌唱”要根据歌曲的要求,唱得有抑有扬,有轻有重。
这些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幼儿美
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
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求知
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任何
新鲜事物,幼儿都想“探索”一下,他们好看、好摸、好动、
好拆,更突出的表现是这时期的幼儿很喜欢提问,“这是什
么?”“那是什么?”“这个为什么会发亮?”“那个为什
么会发响?”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到五、六岁,幼儿不仅积
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
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他们也非常喜欢看图书,
听童话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和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下
棋、猜谜语等等。学前晚期的幼儿,对老师不再是绝对相信
和崇拜而是逐渐持有批判性的态度,如果老师常常回答不出
幼儿的提问,画画,跳舞都不太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
信就会逐渐降低,这也是幼儿的理智感发展的一种体现。
幼儿的意志 第一章:培养幼儿意志的重要性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