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彼得大帝传略》作者:帕普连科

_7 尼·伊·帕甫连科(苏)
  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开放,供人自由参观和使用。从这两个机构建立时起,彼得就规定它们要发挥启蒙作用。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时,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亚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议,参观时应象西欧各国那样,酌情收费,但彼得对这一建议没有采纳。他说:“我还要下令不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前来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就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或者别的什么。”每年花去的招待费达四百卢布,这在当时数目不算小了。
  紧靠基京的府邸,在涅瓦河畔,在现今铸造桥的桥头,有首都第二大工业企业——铸造局。铸造局的规模比海军部小得多,但它和海军部一样,也是一个联合企业。在这个联合企业里,主要的是一个铸造铜炮炮身的车间。为它服务的各式各样的辅助车间:车工车间、木工车间、钳工车间和炮架车间等。铸造局能够制造大炮所需要的一切部件:炮身在这里钻孔,旁边不远就是制造车轮、炮架、导火索和炮车钩的地方。
  彼得有时也到铸造局来,但不是来参观,而是来干活。在沙皇的行动日志里,记载着他每次外出活动的内容。1715年 9月10日的记事为:“皇帝陛下沐浴完毕,于宫中进餐后前往铸造局,迄今已有六门臼炮,一门榴弹炮铸成。”
  在涅瓦河对岸,就是彼得保罗要塞。到沙皇去世时,它的墙壁和暗炮台已经造好,沉甸甸的彼得罗夫大门已装修完毕。引人注意的是要塞里面的一座建筑物——彼得保罗大教堂,从该城市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它。这是首都最主要的一座宏伟大厦,是首都的建筑中心。工程尚未竣工,但那装有大钟和由镀金铜板制成的大尖顶钟楼的一侧,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沙皇曾打算使塔尖高度超过莫斯科最高的建筑物——伊万大帝钟楼。塔尖是这座新城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象征。
  瓦西里耶夫岛上涅瓦河沿岸一带刚刚动工兴建。岛上的狭长地带划定为首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这里已动工兴建著名的“十二院大厦”。这座大楼供枢密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和各个院使用。
  博物馆是首都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一座多层的塔楼在中间把它的两个侧楼连接起来,塔楼的最高一层安放着霍托尔普地球仪。
  彼得多次催促工人们加快工程进度,但博物馆的展品和图书馆的藏书只是在他死后才从基京府邸迁到新址。费了不少周折才把地球仪搬了上去。参加搬迁地球仪的达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五名木工制作包装箱子。地球仪用一条专用驳船运到博物馆前,用滑车吊上三楼,安放在圆厅中央。
  首都还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名胜,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轻便帆船、平底货船和帆桨大船,往来如织。码头上停着远洋巨轮,正在装卸货物,桅杆上飘扬着英国、荷兰、丹麦和法国国旗,以及来自德国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里,用旗帜和灯笼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军舰开进涅瓦河里。沙皇最引为自豪的是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波罗的海舰队。1724年,舰队共有三十二艘主力舰和一百多艘小型舰只。三十年前还没有一艘军舰的内陆国家,如今变成了在波罗的海拥有最强大舰队的海上强国。
  彼得堡成了俄国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维堡、雷维尔和里加联结起来。
  彼得堡是朝向欧洲的一扇窗户。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国的经济生活。
  当时首都周围是一片半荒芜地区,不能为首都居民提供粮食。因此,谷物、面粉和米要靠从远方运来,首先是从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部分地从乌克兰和奥尔洛沃地区运来。虽然粮食由水陆运输,交通费用较廉,但粮食在彼得堡的售价仍然比收购价格高出两、三倍。
  外国商人运到俄国来的是毛、丝织品、染料、饮料、咖啡、香料、玻璃等。从商品清单可以看出,进口的主要是显贵人物用的消费品。外商购买的是俄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大麻、亚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码头仓库附近的平底货船,满载着杰米多夫工厂生产的生铁。
  一开始,生铁只供给国家使用并在国内出售。但随着工厂数目的增多,出现了多余产品,国家和杰米多夫就将它们销往国外,而十七世纪末俄国要由瑞典进口优质铁,因为图拉附近老式炼铁炉生产的生铁质量很差,用它只能生产很脆的铁器。二十五年间,生铁的产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达到八十万普特。出现了两个新兴的冶金工业区。其中的乌拉尔区以其优质锻铁在欧洲市场上声誉卓著。另外一个是奥洛涅茨区。
  炼铜工业也组织得很好。这种金属主要在造币厂用于铸造铜币,还用于铸钟。十七世纪末,铜的产量还是微不足道的,国家需求要靠进口满足。二十五年以后,俄国就不再进口这种金属了。
  海上列强的船只,除了生铁以外,还装载着俄国纺织品——麻布和帆布。欧洲很久以来就使用俄国农村织工生产的麻布。现在,除了农村产的粗糙麻布之外,已开始外销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单,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经济部门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业。这首先是因为工业能保障经济独立,能保证积极的贸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给予厂商以各种优惠待遇和特权。政府最高的保护政策是关税税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数额,直接取决于本国企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俄国工厂生产的某种商品越多,由国外进口这种商品时征收的关税就越高。当时对进口的铁、丝织品、烟斗和缝衣针征收的最高关税,是商品价格的四分之三。对麻布和丝绒征收的关税为价格的一半。征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关税的,是那些俄国还不能生产的商品。对俄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征收较低的关税。
  俄国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只运进或运出商品,关税额减半。
  采用新税率的好处很快就显示出来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后,商品输出额较输入额多了一倍。
  在帝国首都开办了俄国第一批科学教育机关,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高等专门学校——海军学院。在彼得堡还建立了科学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结晶。
  创建科学院的想法,彼得考虑了很久。和现在一样,“科学院”这个词有两个意义: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个指的是科学研究机关。一些俄国和外国的设计家,在给沙皇上条陈时,多次建议在俄国建立科学院。其中之一就有费多尔·萨尔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议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学院。他认为,科学院应当成为从八岁到二十三岁的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学校。萨尔蒂科夫曾打算为这所科学院招收一万八千名学生。在阅读这类条陈时,彼得照例在他感兴趣的那些建议旁划一个小十字。在建立科学院的那条建议旁沙皇划了个小十字,这说明他认为这个建议值得考虑。
  1718年 6月,彼得在另一位设计家的条陈上写道:“应当建立科学院。现应从国人中物色学识渊博并有志于此道者。还应着手翻译法学以及与此有关之各类书籍。此事本年内应即着手进行。”但是彼得未能如愿以偿。建立科学院工作所以延宕下来,一是由于圣上国务繁冗,另是由于招聘外国学者不易。彼得坚持,应聘到彼得堡科学院时,不应是一般学者,而应是欧洲科学家当中的泰斗,但这些人多不愿冒险万里跋涉来北国。
  1724年 1月22日,举行了一次在科学院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枢密院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们: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总理大臣戈洛夫金、缅希科夫公爵、总监察官亚古任斯基等人。经过四小时的讨论,通过了两项重要决议。关于其中的一项决议记载如下:“科学院可暂时占用莎菲罗夫宫”,即被贬黜的莎菲罗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现在的皇宫广场和夏宫花园之间。在这次会议上,彼得批准了根据他本人的意思制订的建立科学院的计划,同时对计划作了修改和补充。计划写道:“不得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这就表明彼得认为西欧各国建立类似机构的作法是不足借鉴的。彼得堡科学院不同子亚欧各国的经验是,它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将并无从属关系的三个机构合并成为一个。这三所机构就是:大学——这指的是向青年传授法学、医学和哲学知识的“学人荟萃之所”;中学——为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课程作准备之所;科学院本身——即“学者专家荟萃之所”。
  彼得拨出在当时来说相当大的一笔款项——每年约二万五千卢布供科学院使用。他答应院士们“薪水从丰”。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同外国学者就他们应聘来彼得堡科学院工作问题,进行了磋商。科学院正式开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后——1725年 8月,举行了第一次院士代表会议。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层人士听说又要搞起一件新鲜事儿——大舞会。彼得亲自为大舞会拟订了组织章程和来宾在舞会上的行为守则,规定了轮流举办的次序表。沙皇解释说,“大舞会”这是一个法文词,意思是,以娱乐、讨论或友好交谈为目的的聚会。
  应邀出席大舞会的是经过挑选的社交界人士、高级军官、达官显宦、官吏、造船技师、知名商人和学者,他们应偕同妻室儿女一同前往参加。舞会于午后四、五点钟开始,持续到晚十点。东道主——舞会的组织者,无须迎送客人。他们应为客人准备会场,提供糖果、烟草和烟斗,提供饮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设想,大舞会上应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他要使这种舞会对上流社会能起寓教于娱乐的积极作用。
  在彼得时代最初举行的几次舞会上,客人们提心吊胆,唯恐因什么细故而触犯天威。
  沙皇本人也经常参加大舞会,有时他还亲自在夏宫御花园里或城郊的离宫举行招待会。圣上热心地给宫廷人员讲授各种礼节,就象教授军官们军事刑法典一样。他还起草了一份行为准则,勒令应邀前往离宫的人务必遵守。
  此外,贵族子弟在学校里也在演习上流社会的举止风度。在首都居民中广泛流行一本书,书名是:《青春宝鉴》或《处世指南》。彼得生前此书曾印行三次。
  《青春宝鉴》谈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场所和工作时的行为准则。它教导青年要谦虚,勤劳、顺从、恭敬、明理。“赡养父母为极大光荣”,“不许打断父母的话,更不许顶嘴”。如果父亲呼唤儿子,儿子应彬彬有礼地口答:“爸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让我做什么,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这样回答父母的呼唤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什么,怎么,什么事,你说什么,你想干什么”。对父母的尊敬态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张,应唯父母之命是从。”
  这本书还告诫离家远游的青年也要循规蹈矩,对长辈应待之以礼,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关在公共场所和进食时的举止准则。“行路时不得低头看地,斜眼视人,应挺胸阔步直行。”还有:“两手不应在食具上久搁,喝汤时双足静置,擦嘴应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汤。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食骨应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应用牙签,剔牙时应以一手遮口。切面包时,不可将面包贴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摆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宝鉴》的结尾部分是对少女的训导。如果说男子应当具备三种美德(谦虚、和蔼、恭敬),那么,少女就应具备二十来种美德:敬畏上帝、温顺、勤快、仁慈、腼腆、节俭、谨慎、贞洁、忠实、沉静、整洁等等。腼腆是道德高尚和行为端庄的象征,因而受到赞赏。
  在彼得颁布行为规范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上流社会才学会了合乎礼仪的举止谈吐。
彼得大帝传略--第十五章 弥留之际
第十五章 弥留之际
  彼得一世觉得自己浑身软弱无力。他性情变得孤僻起来,而且动不动就发火,以往那炯炯有神的双眼现在已黯然无光,从前的飒爽英姿也见不到了。彼得常常一连几个小时枯坐在那里,也许他在考虑,以自己“生命”换来的基业究竟托付给谁好?
  早在1722年,彼得就颁布了王法继承诏。这项法令废除了一项长子为天然王位继承人的惯例。宣布要根据“在位君主”的旨意,指定王位继承人,同时,彼得还补充:在指定王位继承人后,君主如发现王储有负众望,可收回成命。沙皇责令所有高级官吏宣誓无条件执行这一法令。
  彼得可以亲自给自己指定继承人。但选择的余地很小。对自己的孙子——太子阿列克谢九岁的儿子,沙皇怀有矛盾的感情:有时彼得对他很疼爱,发现他具有超群的禀赋;有时又担心孙子不是跟爷爷的样,而是步乃父的后尘。
  对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自,彼得总是一视同仁,把她们当成掌上明珠。但在他的眼里,她们充其量不过是女孩儿家,而不是哪种必须具有丰富经验和坚强意志的基业继承人。再说长女安娜已成为霍斯丁公爵的未婚妻,而小女儿伊丽莎白还不满十五岁。
  很可能的是,沙皇已选中了叶卡捷琳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彼得为什么宣布夫人为皇后并为她筹备豪华的加冕礼。彼得未必发现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他这样称呼她)具有治国的才略,但她,正象彼得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大长处,能把彼得的左右也当成她本人的亲信,她很可能依靠这批人,驾驶国家这只航船,沿着既定航线前进。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作为皇后,享有女皇的尊号,但彼得希望封赠她这个尊号,这和婚姻关系无关。为了使她有权取得这个封号,并提出有力的根据,彼得在其1723年颁布的专门上谕中,不借使用各种溢美之词,说明她是皇上本人坚定不移的助手,随他转战各地,历尽艰辛。上谕中唯一能举出的一个具体事例是说叶卡捷琳娜曾参加普鲁特远征,至于她的其他功绩则都被当助手这类话语焉不详的大帽子盖住了。
  1724年 2月,彼得偕同叶卡捷琳娜接受一个疗程的矿泉水治疗; 3月,所有宫廷人员、枢密官、将军们、各院的院长、外国使节们,冒着最后一场大雪,首途莫斯科参加加冕典礼。典礼极尽豪华与隆重之能事。检阅用的轿式马车,乐队,临时从仓库中取出的久置未用的餐具,焰火,为女皇特制的价值一百五十万卢布的王冠,光彩夺目的礼服,令人叹为观止。女皇的礼袍重达一百五十普特,由四名大臣擎着;她的长后襟,则由五名最高宫廷女官牵着。
  彼得也参加了这一历时很久的令人精疲力竭的典礼。这一次,他打破惯例,穿上了华丽的服装:银线缝制的浅蓝色长袍,红色丝袜和饰有白羽毛的帽子。他亲自向女皇献上王冠,翌日,又以将军的身份出现在祝贺之中。女皇受命采取独立的政务活动,将伯爵爵位授予彼得·安德列耶维奇·托尔斯泰。
  庆祝活动损害了彼得的健康, 6月初他动身去梅勒的乌果德工厂,在那里发现一种矿泉水。沿途看到,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人群,为寻找食物而漫无目标地向前移动着。百姓饱尝了上年歉收之苦,看来今年的收成也不见得就会好。
  1724年 6月 7日,彼得告知叶卡捷琳娜:“感谢上苍,此间矿泉水有奇效,其利尿作用较之奥洛涅茨矿泉水毫无逊色;唯食欲较前差耳。”在工厂,彼得决定试试自己会不会打铁。他打出了几普特重的铁活儿,上面加盖烙印。当他打听明白这类活儿该付多少工资之后,马上就向厂主要工钱去了。用这笔钱他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子。为这样一双鞋子他十分得意,强调说,用自己挣的钱买到了一件有用的东西。一周后,他结束治疗,返回彼得堡。
  这一次发病,本应使彼得改变往常的作息时间表,减少工作,节省一些精力。但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身体, 8月末参加了一艘三桅巡洋舰的下水典礼,然后不顾医生的劝告,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他先到施利色堡,参加一年一度的庆祝占领这个要塞的传统活动,然后又去视察奥洛涅茨冶金工厂,在那里他打了三普特重的铁活儿,又经诺夫哥罗德前往古老的制盐业中心旧鲁萨城。他还去看了看1718年开凿的拉多加运河。
  拉多加湖汹涌的湖水,吞没过许多船只,这些船只运送必需品给新首都居民,又把粮食、大麻、亚麻、铁和皮革运往国外。开凿这条环形运河的目的,是保证水路的安全。参加运河工程的,有从全国驱赶来的农民和市民共两万人。然而工程进展缓慢,五年间只挖通了十二俄里。彼得很满意这次的视察结果。一年之内,运河长度增加了五俄里,同时工程造价也有所降低。
  11月初,沙皇回到彼得堡就病倒了。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致使病情愈加恶化。
  11月 9日,逮捕了一名纨裤子弟蒙斯,他是沙皇以前的宠姬安娜·蒙斯的弟弟。威廉·蒙斯是叶卡捷琳娜的宫中高级侍从,同时兼管她的领地事务。伯赫霍尔茨在日记中写道:“这次逮捕……出乎意料,令人震惊、因为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宫里用过晚餐,并有幸同皇上进行长谈,一点可疑的失宠的迹象也没有。”
  在蒙斯被捕前的几个月里,彼得与叶卡捷琳娜之间一直保持着互相尊重的关系。从6至10月发出的信件看出,沙皇一如既往,对皇后的柔情蜜意并未稍减。
  6至10月,叶卡捷琳娜给彼得的信,只保存下来 6月30日的一封。她对彼得也是用的甜言蜜语:“吾之知心朋友,海军上将大人阁下,愿君长寿!”她还对彼得说,她如何庆祝他的命名日( 6月30日)的,并在信尾表示愿很快欢天喜地见到皇上。
  不到一周,刽子手就砍下了蒙斯的头。审讯如此匆忙,判决又这样严厉,是因为他的罪行是,滥用女皇的信任,收受贿赂,代人向女皇求情以求恩赐。他的罪名有贪污了在当时来说不足挂齿的少量公款。这就是有关蒙斯罪行的正式说法。但传闻却说,蒙斯的被处死与滥用职权一事不沾边,而是因为他同女皇有暧昧关系。彼得自己可以有外遇,但认为叶卡捷琳娜决不能对他不贞。女皇的年龄比他小了十二岁。
  据当时的人说,叶卡捷琳娜的名声是清白的,因为在侦讯文件中没有点名。对将她的宠臣处死一事,她纹丝不动声色。她曾想要为蒙斯说情,但彼得竟在盛怒之下,当着她的面打碎了一面珍贵的镜子。“这是我宫中最好的装饰品,只要我愿意,就可以砸了它!”叶卡捷琳娜明白,彼得的气话,意有所指,但仍然装作没事儿似的问道:“这样你的王宫就能太平无事了吗?”最后彼得还是使皇后受到一次严峻考验——带她去看了一下蒙斯的首级。
  夫妻反目了。可能,这是因为彼得没有行使他自己制定的指定王位继承人的权利,也没有把叶卡捷琳娜的加冕礼活动顺理成章地进行到底。
  身染沉疴的彼得在死前三个月大部时间在病榻上度过。病情稍一好转,他就起身到户外走走。10月末,他参加了瓦西里耶夫岛上的一次救火活动。11月 5日,他出席了一位德国面包师的婚礼,逗留几个小时,观看了各种舞蹈和外国的结婚礼数。也是在11月,沙皇参加了女儿安娜和霍斯丁公爵的订婚礼。订婚礼的庆典持续两周,有时彼得也来参加。12月,他还参加了两个庆祝活动18日庆祝小女儿伊丽莎白生日,两天以后,他参加了新“公爵教皇”的选举,以代替已故的布图尔林。
  沙皇忍着剧痛,强打精神,起草并修改诏令和指示。鉴于蒙斯事件,11月13日他发布诏令,禁止向宫廷仆人提出任何请求并向他们行贿。诏令威胁要对那些接受状子的仆人处以死刑。在逝世前三周,彼得急忙忙起草给堪察加考察队队长维图斯·白令的指示。曾经亲眼看到沙皇起草这一指示的纳尔托夫说,沙皇似乎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以后,他召见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对他说:“由于健康不佳,使我只能蛰居室内。近几天,我想起了很久以来的一桩心事,由于有别的事一直还没有顾得上,这就是寻找一条经冰海去中国和印度的道路。”堪察加考察队在彼得死后才成行。
  1月中旬,沙皇的尿毒症急剧恶化。1725年 1月28日彼得在极度痛苦中逝世。由于疼痛,一开始他一连几天不断地喊叫,很远都能听得见,后来力气没了,只能轻声哼唧。驾崩当天就宣布即女皇位的叶卡捷琳娜,命令把故王的遗体停放四十天,每天在灵前号哭两次,以示哀悼。“宫廷侍从都感到惊奇,”一位同时代人写道:“女皇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眼泪。”
  有两幅彼得像,是在那些悲伤的日子留下来的。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蜡人”像。雕塑家拉斯特列利从死者脸上拓下石膏面模,准确地量过了遗体各个部位的长短粗细。然后,雕塑家制作了一尊巨大的坐在宝座上的彼得塑像。另一个是伊万·尼基京画的彼得像。画家画过许多同时代人的肖像,包括沙皇像在内。彼得的最后一幅画像,是尼基京在沙皇弥留之际画的:彼得用微黄的帷幔和用银鼠皮镶边的蓝色长袍齐胸盖着。鼻根部和嘴角附近的皱纹,微举的双眉,赋予面部以正在沉思的表情。
  3月 8日,在彼得保罗大教堂举行彼得的葬礼。下葬时,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发表了一篇至今为人传诵的悼词,当中既表达了失去先王之恸,又为前沙皇所立下的丰功伟绩而歌功颂德。因而予人以深刻印象:
      “悠悠昊天,哀我黎民。
       何所见斯?失此明主。
       何所为斯?葬王于土。
       先王见背,民莫不谷,
       王国庶定,矢其文德。
       先王之民,有拳有勇;
       先王之邦,令闻不已。
       威杨海外,敌人丧胆。
       嗟我沙皇,尽瘁安国,
       励精图治,既明且哲。”
彼得大帝传略--译后记
译后记
  《彼得大帝传略》是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之一。
  苏联历史学家尼·伊·粕甫连科教授以晓畅的语言,朴实的文笔,在本书中叙述了彼得大帝一生的活动和斗争。
  彼得大帝是世界性人物。他是皇帝、国务活动家、战略家、海军统帅和外交家。恩格斯称他为“真正的伟人”。
  关于彼得的功业,他在内政机构和工商业领域所推行的改革,以及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革新——开办各类学校、建立第一个科学院、建立第一座博物馆和图书馆、开办剧院、辟建公园……关于他和阿列克谢皇太子,以及皇太子之死,书中均有较翔实的叙述。
  彼得多次残酷地镇压过农民起义。对此,本书也作出了相应的评论。
  《彼得大帝传略》这部传记的特点是: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文学手法,他作为一位史学家,在叙述彼得生平时,大多引用历史文献和近年来发掘的档案和史料。
  本书适于广大青年阅读。
  本书由赵慧晨、尚惠杰、常世襄合译。对译文作了删节。全书最后由谷启珍同志负责进行了总校订。
                      一九八三年早春于哈尔滨
首页 上一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