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白话孙膑兵法

_4 孙膑(战国)
  [ 译文]说到矛盾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著《矛盾论》,可说是毛主席对矛盾问题论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现已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问题,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于宇宙的万事万物之中,旧的矛盾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永远不变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又有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等等。从这些论点可以看出,孙膑《积疏》一文中许多原理都和毛主席的论述相通,只不过孙膑论述的仅是军事方面的矛盾,毛主席论述的则是普遍规律。当然,从论述的深刻、透彻、严密、系统等方面来说,孙膑也不能和毛主席相提并论。这里只是说,孙膑论述的仅是较为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不过,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战争,便可产生巨大的效果。因为有了这种观点,便能客观准确地去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能动地去处理敌我双方的种种矛盾,例如敌强我弱时也可将其转化为我强敌弱,敌快我慢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快敌慢等等,总之,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促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在中国有一部电影可说是老幼皆知,这便是《地雷战》。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日本鬼子是现代化装备,而我军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敌军,至于我抗日民兵,连三八大盖都没有,更无法和敌军相比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八路军小分队和民兵,将强大的敌军打得那样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落荒而逃。这是由于抗日军民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敌军本来是气势汹汹地来扫荡的,想要一下子把抗日军民消灭掉,可是八路军和民兵布下的地雷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进村的大路上画满圆圈,在那里艰难地纵跳,比老牛爬行还慢,还不时挨炸。这一招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变慢,为抗日军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转移群众,一方面更机动地打击敌军。敌军见正面走不通,便转到后山偷袭,结果又被游击小组用飞行雷炸得晕头转向,前进不得。抗日军民用神妙莫测的各种地雷阻滞和杀伤敌军,弄得敌军心惊胆颤,而后再向日本鬼子发起攻击,敌军当然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水浒传》是我国的历史名著,其中也不乏战胜强敌的战例。当官兵几次围剿失败后,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领兵前去进剿,两军初战,呼延灼的先锋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后退20 里下寨。他善用连环马,当夜便传令众军,把三千匹马摆成一排,每30 匹马算一连,用铁环连锁,战马都有铁甲保护,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骑兵披着铠甲,戴着只露双眼的头盔。三千匹战马分成一百队锁好,作战时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根本不容梁山军施展。梁山军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得保安全,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算安全,仅六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下令坚守不出。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天使来慰问嘉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不展。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枪手徐宁上山。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江大喜,便准备破敌。决战前一天夜里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去10 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49 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10 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枪钩去,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便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梁山好汉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箭不入,凭常规武器和战法确实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马蹄,射中人眼臼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头领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很有启发。唐高宗时,西突厥曾经叛唐,并屡屡侵犯邻国,高宗派裴行俭为使臣,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出使西域,伺机平定突厥。裴行俭一行到达西州,正当盛夏时节,裴行俭便放出空气,说是待秋凉再进军。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也害怕唐军袭击,派出细作侦察唐军动向。当细作回报裴行俭一行要待秋凉时才继续进军时,阿史那都支很高兴,便放心地寻欢作乐,消遣时光。这时,裴行俭召集四镇辖区的众酋长,对他们说“我一生最喜欢打猎,现在正好趁着空闲,去打一趟猎。请问,你们谁愿同我一起去?”那西域各族人都以游牧为生,听说要去打猎,众酋长子弟无人不高兴,都愿跟随前去,裴行俭又说:“你们既然愿和我一同前去,那就得受我约束,听我指挥。”众人齐声答应。裴行俭便选出一万人,编组成队伍,命令他们加速前进,不许回头张望。前进到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营帐附近时,派出人员夫向阿史那都支问安。阿史那都支突然见到唐朝使者来到,大吃一惊。但后来见来使说话很平和,并没有对他有什么指责,他便以为裴行俭不会责难他了,于是就带领五百多名本族子弟,去拜见裴行俭。裴行俭表面装出欢迎的样子,暗中却设下了埋伏,等阿史那都支进入营帐,裴行俭一声号令,伏兵一齐冲出,一下子就把阿史那都支抓了起来,其余的五百多人也随即就擒,无一漏网。呵史那都支另有一名统帅叫遮匐,还在西部边境守卫。裴行俭又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迅速掩杀过去,遮匐猝不及防,也只好束手就擒了。裴行俭一举捉住两名敌酋,大功告成。裴行俭轻易成功就在于他的机变,他先放出空气,让敌酋由高度戒备转为麻痹松懈;接着又以狩猎为名,把各族酋长子弟组成了一支队伍,这既便于继续麻痹敌人,又从无到有组建成了一支军队,在人数上一下子由没有带一兵一卒而转化为拥有完全听从指挥的万人大军;到了敌酋营帐附近,派出使者问安,使得敌酋深信不疑,从而一举成擒;最后又快速突袭,擒获另一敌酋。裴行俭的成功正是凭他的机变巧妙地实现了转化,因而不损一兵一卒,兵不血刃便平定了西突厥。裴行俭的机变,还有一次突出表现。当北面的东突厥又叛唐时,唐将萧嗣业屡战屡胜,因而产生骄傲情绪,放松警惕,被突厥兵借连绵雨雪天突然袭击大营,受了惨重损失。高宗特别任命裴行俭力行军大总管,带领丰州都督程务挺和幽州都督李文,统兵30 万,杀奔东突厥的巢穴朔州,到了朔州,裴行俭对部将说:“对待自己的将士必须诚恳,而对待敌人则‘兵不厌诈’。前不久,萧嗣业有勇无谋,所以遭受失败。我怎能蹈他的覆辙呢?”于是伪装了三百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五名壮士,一律手侍短刀强弩;而护送“粮车”的却是几百名老弱残兵。“粮车”慢慢前进。另外有几干名精兵,在粮车前方路旁险要处埋伏着,随时可以接应这数百辆“粮车”。突厥骑兵登上高处了望,见唐军的“粮车”来到,非常高兴,快速冲上前去抢夺,护送“粮车”的老弱残兵见敌骑冲来,立即散开逃走,任凭敌骑抢走“粮车”,突厥骑兵轻而易举地夺得“粮车”,个个喜出望外,跳下马来,让马匹去饮水吃草,军兵们便去车上取粮。车中隐藏的壮士突然杀出,挥动短刀一阵乱砍,突厥骑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送了命。其余的突厥兵便拼命逃跑,又被埋伏在路旁的唐军几乎全部杀死。从此以后,突厥兵看见唐军往来的粮车,再也不敢接近了。唐军胜了一阵,前进到单于府北宿营。当时己是傍晚,众军在营帐四周掘好了堑壕。裴行俭左右巡视之后,忙令众将士把营帐移到高岗上去。众将说,安营已毕,不该再移动。裴行俭说:“你们到明天就会明白了。现在只管快快移营为妙!”众将士不敢违命,迅即移营。当天夜里,暴风骤雨突然降临,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到了黎明,众将士向下看,只见原来的营地,水深已达一丈有余,众人无不惊服裴总管。入帐一问缘由,只听裴行俭笑着说:“你们今后只管听我的命令就行了,不必多问缘由了!”雨停水退后,裴行俭下令急行军。到了黑山,突厥首领领兵前来接战。裴行俭下令筑垒固守,任凭敌骑前来冲阵,只许守,不许攻。直到敌军气馁,裴行俭这才下令,命令程李二将为左右翼,他自领中军,打开营门,冲了出去,三面包围,犹如天罗地网一般,把敌军罩住了。敌军头领奉职中箭被擒,另一敌酋泥熟匐还想逃脱,裴行俭大声呼喊:“活捉泥熟匐的,赏万两黄金!杀死泥熟目的,赏千两黄金!无论我军还是敌军,一样奖赏!”那些突厥兵正苦于无法脱身,忽然听见这道军令,便立即倒戈,把泥熟匐刺死,割下首级去请降,裴行俭决不失信,当即把一千两黄金发给敌兵,井用降兵为前导,直捣敌巢,突厥头领闻讯,吓得魂飞魄散,哪还敢抵抗,飞骑逃入狼山去了。裴行俭北伐平定东突厥,表明他深悟用兵之道,正如孙膑所说,“该集中就集中,该分散就分散”,“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按用兵需要,机动灵活指挥。裴行俭的用兵事例证明,孙瞑的论述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知识。
奇正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常用的术语。奇和正相对。正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指特殊的、变化的。
  本篇阐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的原则以克敌制胜。
  奇正(1)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2)是也。代兴代废(3),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4)是也。
  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5)是也。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6)。有名之徒,莫不可胜(7)。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8),故其胜不屈(9)。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10)。
  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11)。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12)。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13)。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14)。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15)。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16)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17)。奇正无穷,分也。
  分之以奇数(18),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足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19),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
  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20)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21)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22);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四百八十七(1)此是篇题,单独写在一简上。
  (2)此处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阴阳”。
  (3)代,更替。
  (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胜,指五行相克,如水胜火。
  (5)万生,各种生物。
  (6)有形体的事物,没有不可命名的。
  (7)有名称的事物,没有不可制服的。
  (8)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意谓用一物的特性克制另一物,以此驾驭万物。
  (9)屈,穷荆
  (10)有形之物没有不可制服的,问题是不知道用什么去制服它。《孙子·虚实》说:“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可参考。
  (11)敝,荆意谓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现象和天地共始终而无穷无荆(12)楚和越都盛产竹。古人在竹简上写字。此句意谓万物相胜的现象是写不完的。
  (13)犹言皆以其胜相胜者也。
  (14)以一种事物去制胜万物,是不可能的。
  (15)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用来制胜的原则是一样的,但用来制胜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
  (16)错,同措,措置。错胜,犹言制胜。
  (17)以上两句意谓:用有形对付有形,是正;用无形制服有形,是奇。
  (18)《孙子·势》:“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梅尧臣注:“部伍奇正之分数,各有所统”,可参考。
  (19)节,骨节。意谓身上一处有病痛,全身就都不听使唤。
  (20)然,借为蹨(nian捻),践踏。
  (21)益,增。指增加兵力。
  (22)《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原文]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玉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件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仍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下旋睡,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 译文]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演进的道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朝代的兴衰替代,就如同一年四季的变化交替一般,是正常而必然的现象。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有胜过别人、能取胜的一面,也有不如别人,不能取胜的一面,就如同金、木、水、火、上五行相生相克一样,有生就有死,世间万物都是一样。有能做到的,也有不能做到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有条件具备而有余的,也有条件不足的情形,形势发展变化就是如此。因此,只要是有阵形显露的军队,就没有不能识别的;而只要是能识别的军队,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所以,圣人会运用万物的长处去制胜万物,而且能不断取胜。用兵作战的人,是靠阵形相互取胜的。阵形没有不能战胜的,只是有人不知道用以战胜的阵形而已。以阵形取胜的变化,就如同天和地相互遮蔽一样是永无穷尽的。以阵形取胜的办法,用尽楚、越两地的竹子也是写不完的。阵形是用其长处去取胜的。用一种阵形的长处去胜过万种阵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可以给阵形规定一定的式样,但是取胜的阵形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了解敌军的长处,就能知道敌军的短处;了解敌军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敌军优胜的方面,这种人预见胜利,就如同预见日月升降一样准确容易,这种人取胜的措施,就如同用水灭火一样有效。用阵形对阵形,是常规战法叫做“正”;不用固定的阵形去对付固定的阵形,是非常规战法,叫做“奇”。“奇”和“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酌情运用,掌握分寸。要按照出奇制胜的原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去制约敌军。..分析掌握敌情清楚准确,就去有相应的取胜阵形,阵形确定自然就会有阵名了。..用和敌军相同的阵形是不能取胜的,所以必须以变异的阵形出奇制胜,由于这个原因,以静制动是出奇,以逸待劳是出奇,以饱对饥是出奇,以安定对动乱是出奇,以多对少是出奇,暴露的行动是正,隐蔽的行动是奇。出其不意而又不被敌军发觉,就能取胜。所以说,奇招层出不穷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断取胜。人的一个关节痛,其他所有关节便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的关节都属于同一个身体。前锋失败了,后队也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是同一阵形。所以说,作战的态势,要大阵..小阵..后卫不追逐超越前锋,前锋不能阻挡后卫部队。前进要有道路可以出去,后退要有道路可以进入。赏和罚都没有实行,而众军却肯听令,这是由于这些命令是众军能够执行的。悬出高赏低罚,而众军却不听令,这是由于命令是众军无法执行的。要让众军处在不利的形势下,仍然拼死前进而毫不后退,这是像孟贲那样的勇士也难以做到的;如果因众军不能做到而责怪他们,那就犹如要让河水倒流一样了。所以说,用兵作战的人,要按情势处理:军兵得胜,要让他们得到好处;军兵打了败仗,领兵将领要承担责任,代兵受过;军兵疲劳时,要让他们休息;军兵饥饿时,要让他们能吃上饭。这样就能使军兵遇上强敌也不怕死,踩上锋利的刀刃也不会转身后退。所以说,懂得流水的规律后,就可以做到用流水冲石头去毁掉船只;使用军兵时懂得他们的心理,贯彻军令就如同流水一样畅通无阻了。
  [解析]就军事论述而言,孙膑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了。说它博大,是因为这篇文章并没有局限于军事战略战术的探讨,而是从宇宙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高度去论述用兵的规律,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理上去探求用兵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正是孙膑兵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军事科学在用兵打仗的战略战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可说是孙膑兵法思想的总结。孙膑在文章开头,便用“大地”、“四时”变比的道理作为比喻,准确而生动他说明了军事作为一门科学,也像宇宙的万事万物一样,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列出胜与败、生与死、能与不能等一系列战争中的矛盾,说明战争的进程就是矛盾转化的进程,所谓的用兵之道,就是研究、掌握矛盾转化的规律。杰出的军事家,也就是孙膑所说的“圣人”,就是善于掌握这种运动变化规律,善于因势利导,促使矛盾按自己预计的模式转化,达到他预期的目标。这也就是孙膑说的“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杰出的军事家,就是按照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去用兵作战,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所以他们便能下断取胜。孙膑的这一段论述,是人类最先进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反映。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子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以毛主席这段论述和孙胺的论述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孙膑的认识和表述还只是朴素的、初级的,不像、也不可能像毛主席的论述那么细致、那么深刻、那么周密。然而,孙膑在那个时代,能有这种认识,能作出这种表述,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再说,孙膑能从宇宙万事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来论述用兵的规律,这便是抓注了根本。毛主席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 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用这种观点去回顾前面20 几篇文章和分析中列举的大大小小上百个战例,自然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说,这篇文章是孙膑全部兵法论述的总结,它是军事指挥员从宇宙发展规律的宏观高度。研究和掌握用兵根本规律的必读教材。说这篇文章精深,是因为它在从宏观高度论述用兵规律之后,又深入一步,从对敌和带兵两个方面论述了战略战术的根本问题。在对敌问题上,孙膑以“奇”和“正”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基本的战略战术。他的基本观点是:“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所谓“正”,就是常规战法,所谓“奇”,就是出奇的战法,也是非常规战法。孙膑认为“奇”和“ 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他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常规和非常规的战法,更主张按照出奇制胜的原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去制约敌军。这种基本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本书前面20 多篇文章中,已有很充分的表露。人们之所以说孙膑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诸多兵法家的优秀思想,原因正在于此,综观整个孙膜兵法论述,始终贯串着一个根本思路:“机动灵活,出奇制胜。”这也正是他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地方。运用这一基本战略战术思想,孙膑又列出以变异阵形对阵、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饱对饥等出奇制胜的策略,并总结说:“奇招层出不穷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断取胜。”在带兵问题上,他首先以人的关节作比喻,深刻他说明了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像人的一个关节痛而引起全身痛一样,导致全军受影响。在带兵问题上,他又集中于军队配置和全军团结一致上。军队配置上,他强调了前锋后卫协调,保持阵形以及进退道路畅通,这是保存自己,战胜敌人的基本要求,他抓住了关键。在军队团结一致上,他深入论述了指挥和赏罚问题,深刻他说明赏罚不在多少轻重,而在合理,更在于指挥得当,指挥不当,高赏低罚也不起作用。指挥得当,尚未实行赏罚也能起作用。他还特别强调了爱兵思想,要关心、体贴军兵。他提出将领要勇于承担责任,甚至要代兵受过,这一点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得军心,造就一支“遇上强敌也不怕死,踩上锋利的刀刃也不会转身后退”的劲旅。这样的将领便能做到“用流水冲石头去毁掉敌船”那样用兵如神了。战争问题最根本的也就是带兵和对敌这两条。带兵即是组织好自己的力量,使其成为锐利无比的矛;而对敌。就是运用自己的矛去刺破敌军的盾。用兵的战略战术,总是围绕这对矛盾做文章。孙膑在分别论述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后,又在这里着重总括论述用兵和对敌的基本思路,有其特殊强调的作用和深刻的用意,值得人们特别注意。那些真正懂得用兵规律,善于在战争中掌握“奇正”变化,能够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将领,一定能在战争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说到懂得用兵规律,善于出奇制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诸葛亮,前面已举过数例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故事,不妨再举当马谡失了街亭之后,诸葛亮一面派出心腹人员去布置天水、南安、安定官吏和军民撤退,并派人去接姜维的母亲,一面又亲自带兵五千去西域搬运粮草。正当诸葛亮派出五千军兵的一半运粮出发之后,忽然探马十几次飞报,司马懿带领15 万大军向西城拥来。这时,城中仅剩2500 名军兵,众官员闻报全都脸变颜色,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地指挥说:“把旗帜全藏起来,诸军各守城上岗棚,不许出入,不许大声说话。把四座城门全都大开,每门用20 名军士装成老百姓,洒扫街道。魏兵来时,不许随便动。我自有妙计!”诸葛亮说完,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童,带着一张琴,在城楼上倚栏而坐,焚香弹琴。司马懿的哨探到城下,一看这般光景,不敢进城,急忙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笑了笑,不相信有这样的事,便命令三军停止前进,亲自飞马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头之上,左面一名童子,手捧宝剑;右面一名童子,手拿拂尘。城门内外,有20 多个百姓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完,疑心大起,急忙传令,后军改作前军,前军改作后军,往北山路退走。司马昭问:“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装出这样的姿态?”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未冒过险。现在他大开城门,必定有埋伏,我军进去,必定中计。你们哪里知道!赶快退走!”诸葛亮见魏兵走远了,才拍掌大笑。众官无不异常惊讶,齐问诸葛亮:“为什么魏兵见了丞相便迅速退走了?”诸葛亮这才说明原因,众官惊服。诸葛亮随即下令,让西城百姓随军撤到汉中。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必定回来,立即带领军民离开西城。司马懿退到武功山小路,忽听山坡后喊杀声连天,鼓声震地。魏兵也不知蜀兵到底有多少,不敢停留,扔掉辎重逃去。司马懿一直退到街亭。曹真听说诸葛亮退兵,便领兵追赶,却被姜维、马岱截住。曹真连忙退兵,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杀死。诸路蜀军安全退回汉中后,司马懿又到了西城,向土人一打听,才得知全部真象,原来诸葛亮唱的是“空城计”,他真是后悔莫及,又一次仰天长叹道,“我不如孔明啊!”随即安抚军民,带兵回到长安去了。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用空城计,而且成功了呢?诸葛亮自己有一段回答:“司马懿知道我一生谨慎,必定不会冒险。他见我这般模样,定会怀疑我有伏兵,所以退走。我这次冒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司马懿必定领兵走山北小路。我已命令关兴、张苞两人在那里等着了。”诸葛亮虽是不得已冒了一次险,但也并非完全侥幸成功,而是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经过多次争战,很畏俱自己,所以敢运用“虚者实也,实者虚也”的兵法原理。他更派出关兴、张苞去山北小路埋伏,大造声势,使用疑兵计,让司马懿更加深信不疑。诸葛亮空城计成功,实是偶然中的必然。空城计带有被迫行险的成分,而建兴九年春天,诸葛亮又一次代魏时,一再让司马懿吃败仗,那就完全是诸葛亮用兵神妙的结果了。当诸葛亮领兵到达祁山,安营完毕时,见渭河岸边己有魏兵防备,便对众将说:“这一定是司马懿有了准备。我军现今军中缺粮,屡次派人催李严运米,仍然没运到。我算定陇上麦子已经熟了,可以秘密派兵去割麦。”于是留下王平等四将守祁山大营,自己带领姜维、魏延等诸将,前进到卤城。卤城太守早已知道诸葛亮厉害,慌忙开城出降。诸葛亮抚慰完毕,又问明陇上麦子确实已经熟了,就留下张翼和马忠守卤城,自己带领三军向陇上前进。忽然前军回报说:“司马懿领兵在前面。”诸葛亮吃惊他说:“他预先知道我军来割麦子了。”说完便休浴更衣,让军兵推出了三辆一模一样的四轮车来,这是诸葛亮在蜀中已准备好了的。诸葛亮命姜维带领一千军兵护卫一辆车,再带五百军兵准备擂鼓,埋伏在上邽之后;又命马岱在左,魏延在右,各领一千军兵护卫车辆,并各带五百擂鼓军兵。每一辆车边,各有24 人,黑衣赤足,披发仗剑,手执七星皂幡,在左右推车。三人各自受计,领兵推车走了。诸葛亮又命令三万军兵都手握镰刀,带着驮绳,伺机割麦。又选了24 名精壮军士,各自身穿黑衣,披发赤足,手持宝剑,簇拥着四轮车,担当推车使者。又命关兴扮成天蓬元帅的模样,手执七星皂幡,在车前步行。诸葛亮端坐在车上,向魏营而来。魏军哨探见了大惊失色,不知是人还是鬼,慌忙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亲自出营察看,只见诸葛亮头戴簪冠,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左右24 人,披发仗剑;前面一人,手执皂幡,隐隐似天神一般,司马懿说,“这又是孔明在耍花样!”便派出两千人马,告诉他们:“你们快去,连车带人,一齐捉来!”魏兵领命,一齐追赶。诸葛亮见魏兵赶来,便叫回车,向蜀营缓缓行进。魏军全部快马急追,只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魏军拼命追了一阵,却迫赶不上。众魏军大惊,都勒住马说道,“奇怪!我们急急迫赶了30 里,总感到就在前面,却追赶下上。这怎么办呢?”诸葛亮见魏兵停下不迫了,又命推车转回,朝着魏军歇息。魏兵犹豫了很长时间,又放马赶来。诸葛亮又调转车头慢慢前进。魏兵又追了20 里,只见诸葛亮仍在前面,还是追不上,众魏兵都惊呆了。诸葛亮又调转车头倒行,魏兵又想追赶。司马懿随后领兵到达,传令说:“孔明很会奇门遁甲法术,能够驱使六丁六甲神人。他现在用的就是六甲天书里的‘缩地法’。众军不能再追了!”魏军刚勒转马头要退走,突然左面战鼓震天而起,一支军马杀了过来,司马懿急忙下令抵抗。只见蜀兵队里24 人,披发仗剑,黑衣赤足,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的也是头戴簪冠,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的诸葛亮。司马懿大惊说:“刚才那辆车上坐着孔明,追了50 里,没追上他,怎么这里又有一个孔明呢?奇怪!真奇怪!”话还没说完,右面又响起了震耳的战鼓声,又是一支军马杀来,拥出一辆四轮车,上面坐的也是同样打扮的诸葛亮,左右两边也有一模一样的24 人。司马懿疑心大起,回头对诸将说:“这一定是神兵了!”魏军心下大乱,再也下敢交战,各自逃命去了。魏军正逃的时候,忽然鼓声大震,又一支军马杀来,当先一辆四轮车,诸葛亮坐车上,左右24 名推车使者,和前几队一模一样。魏兵无人不怕。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有多少蜀兵,十分恐惧,急忙领兵进入上邽,关上城门不敢出战。一连过了三天,司马懿不敢开城门。后来见蜀兵退走了,才敢派出军兵哨探。哨探在路上捉住一名蜀兵,送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一问,才知三路伏兵都不是孔明,而且每队仅有一千护车军兵,五百擂鼓军兵,只有诱敌车上才是真孔明。司马懿不禁仰天长叹道,“孔明有神出鬼没之机啊!”这时,副都督郭淮进见,二人计议一番,决定兵分两路去攻打卤城。诸葛亮正领军在卤城打晒小麦,忽然召集众将听令:“我料定敌军今天夜里心定来攻城。我算定卤城东西面麦田里可以埋伏军兵,谁敢带兵去伏击敌军?”姜维、魏延、马忠、马岱等四将说:“我们愿去。”诸葛亮十分高兴,命姜维和魏延各领两千军兵,埋伏在东南、西北两处;马岱,马忠各带两千军兵,埋伏在西南、东北两处:“只听炮响,你们便从四角一齐杀来。”四将接受计谋,各自领兵去了。诸葛亮自己带领一百多人,众人各自带着火炮,出城埋伏在麦田里等候。司马懿领兵直到卤城城下,天色已黑,便对众将说:“如果白天进军,城里必定有准备。现在可以乘着夜色攻城,这座城池城墙低矮,城壕很浅,很容易打破。”便屯兵城外。到起更时分,郭淮也领兵到达。两军会合后,一声鼓响,把卤城围得铁桶一般。城上万弩齐发,箭和擂石如雨般倾泻下来,魏兵不敢前进。忽然魏军队中号炮声连响,魏军三军大惊,不知兵从何处而来。郭淮命人去麦田搜索。这时,只见四角火光冲天,喊声震天,四路蜀兵一齐杀到。卤城城门同时大开,城内军兵冲杀出来。蜀军里应外台,大砍大杀一阵,魏兵死伤无数,司马懿带领败兵,奋力拼死突出重围,占了一个山头,才算勉强稳往了阵脚。郭淮也带领败兵奔到山后驻扎。诸葛亮回到城里,命四将在城外四角扎下营寨。郭淮见蜀军防守严密,无法攻城,又出了一个主意,调集雍州、凉州兵马合力攻敌,而他自己则领兵去袭击剑阁,截断蜀军后路,使他们粮道不通,再趁蜀军慌乱时,台力歼敌。司马懿同意照计行事。郭淮的算盘打得很如意,可惜,诸葛孔明早已料到,作了相应部署。西凉人马急行军赶到卤城前线,走得人困马乏,刚安营歇息,就被蜀军杀人营中。西凉兵猝不及防,又十分疲惫,抵挡不住蜀军精锐,便向后退去。蜀兵又是一阵追杀。只杀得雍、凉军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蜀军大获全胜。无奈这时形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接到李严急信,说是东吴和魏国联合,有攻蜀迹象,孔明只好部署退兵。司马懿看着蜀军退走,却不敢追赶,因为他看见城头遍插旌旗,城内又有烟雾升起,他怕又中孔明之计。直至探明卤城确实是一座空城时,司马懿才敢派兵去追击。张自愿去追击,司马懿怕他急躁,不让他去,在张邵的坚持下,司马懿才同意了,让他带五千军兵,又另派魏平带两万步兵和骑兵随后接应,司马懿又亲自带三千人马跟进策应。张领兵急急追赶,走了30 里,忽听背后响起喊声,从树林里闪出一彪军兵,为首一员大将,横刀勒马,大声说道:“ 贼将领兵到哪里去?”张回头一看,原来是魏延,便回马杀过去。战了不到十个回合,魏延便假装败走。张追了30 多里,不见有伏兵,就又策马赶去。刚转过山坡,忽然喊声大起,一彪蜀军闪出,为首的大将是关兴,横刀勒马大叫,“张别走!有我在这里!”张也不答话,拍马上前交锋。战了不到十个回合,关兴又拨马退走。张随后紧追。追到一处密林前,张起疑,命人四下探察,没有发现伏兵。于是,放心又追。魏延又拦在前面,与张再战,但不到十个回合,魏延又败走。张怒气填胸,追上前去,不料,又被关兴截住去路。张更加生气,拍马上前交锋。战了不到十十回合,蜀兵把衣甲等物品扔了一地,塞满道路,魏军纷纷下马抢夺。魏延、关兴就这样文替截杀,张则奋勇追赶。到黄昏时节,追到了木门道口,魏延拨回马一阵大骂,张更是怒不可遏,不顾一切地杀了过去。又战下到10 个回合,魏延丢盔弃甲,只身匹马向木门道中逃去。张杀得性起,拍马追向前去。这时天已昏黑,只听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纷纷滚下,阻断去路。张这才大惊说道“我中计了!”急忙回马,然而为时己晚,退路已被塞断。张这时是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左右两面都是峭壁,真是插翅难飞了!忽听一声梆子响,两边万弩齐发,张及其部下兵将一百余人,都死于木门道中。这一系列争战,把诸葛亮用兵的神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多次和司马懿交兵,对司马懿可说是了若指掌,因而他可以针对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势,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先是陇上装神,吓得司马懿闭门三天,从而以疑兵计实现了割麦计划;接着又将计就计,以埋伏还击司马懿的偷袭;然后以逸待劳,不给西凉兵喘息之机,一个突然袭击,打败了24 万西凉大军;最后,又巧用诱敌什,把张诱迸伏击圈,杀死了这员魏国大将。这一切策略计谋,诸葛亮运用得得心应手,处处主动,显示出他深谙用兵之道。从诸葛亮的一桩桩事例中,不难印证孙膑在《奇正》一文中的种种论述。孙膑在本文阐述的原理,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同样有指导意义。且不说从政、务工、经商,就拿体育项目中,人们喜爱的足球运动来说,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孙腹论述的重要现实意义。我们中国足球在国际比赛中屡战屡败,可见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之大。究其原因,打法单调机械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任何一个熟知中国单调机械的打法实力稍强的队,只须集中兵力在中间以逸待劳,便可令中国队无所作为。反观当今世界强队,哪一家是固守一种打法呢?巴西队不但有漂亮的短传配合、中路渗透,也有长传冲吊,斜传或沉底传中,更有30 米外的远射中的。谁能说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派别!其实,这正是巴西人深谙足球之道摒弃了形而上学的观念,懂得在场上按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踢球,进行最佳处理,所以他们往往踢出人们意想不到的球,令对手防下胜防,收到出奇致胜的效果。他们的胜利往往就在于超出常规。世界其他优秀球队或优秀选手,往往在不可能进球的情况下进了球,以出人意外的打法或动作取胜,也是这个道理。这当中就有一个“悟性”问题,在足球运动来说叫做“足球意识”,以孙膑的兵法观点来看,就是他力倡的“机变”,以“奇”胜“正”。这正是取胜的法宝。如果只会按固定模式踢球,谁能不知如何防守呢?中国足球队所缺的就是这种“悟性”,或者说是足球意识,因此踢不出创造性的足球,当然就难于取胜了。其道理正如武林中常说的“无招胜有招”。足球的“悟性”,武术的“无招胜有招”,正是孙膑兵法精髓的体现:按照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办事,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机动灵活,出奇创新,才能不断取胜,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