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肢呈强直性抽搐,发作突然,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属实。见于外感风毒寒湿之邪或火热内郁。
(2)内伤久病、失血、热性病后期抽搐一般逐渐发生,发作时也较和绥,呈聂聂而动状,属虚。
2、详查病史
(1)小儿有明显高热,出现抽搐的是小儿急惊风证。小儿在吐泻后或佝偻体弱四肢抽搐的为慢惊风,又称“慢脾风”。婴儿临产如有断脐不洁,可产生小儿破伤风性抽搐。
(2)有恶寒发热,脉浮等外感表证,或发热;或慢性久病素体虚弱、产后失血等病史的,若四肢抽搐统称之为痉证。
(3)妊娠六、七月后,或临分娩时出现抽搐,叫子痫。
(4)有反复抽搐发作史,常为痫证。
(5)抽搐前有外伤史,狗咬伤史的是破伤风和狂犬病。
3、抽搐发病原因:抽搐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所以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现归纳如下:
(1)风寒湿邪外侵,阻滞经络。
(2)湿热之邪入络,经气不畅。
(3)热炽阳明,津伤燥热内结。
(4)温热邪气内传营血,风阳内动。
(5)慢性久病 重病或失血之后使气血两虚;或瘀血内停,血行不畅。
(6)伤口污染,疯狗咬伤以及一些外因性如农药、植物类、工业毒物类、药物中毒等。
4、抽搐时伴随的其他症状
(1)四肢抽搐,同时项强背直,角弓反张,是痉证。
①外感痉病,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的是刚痉,兼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为柔痉;兼伴身热,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为湿热致痉。
②热结痉病:同时伴有发热胸闷,口噤齘齿,腹胀便秘,甚角弓反张,头痛如劈,呕吐,神昏,苔黄腻,脉弦数。
③温热内传营血痉病,同时伴有壮热神昏,头晕眼痛,牙关紧急,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④气血双亏痉病,同时伴有头晕目眩,自汗短气,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弦细。
⑥瘀血致痉,伴形体赢瘦,项背强直,舌质暗或紫斑,脉细涩。
⑥热病后期致痉:伴午后低热,舌绛苔少,脉细弱。
(2)四肢抽搐,又症见牙关紧急,项背强直,面呈苦笑貌,是破伤风。
(3)四肢抽搐,又口吐涎沫,商目上吊,昏不识人,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是痫证。
(4)四肢抽搐,伴厥冷,昏不识人,为阳气衰微。
(5)四肢抽搐,伴肢体偏废,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后遗症的是中风证。
(6)四肢抽搐,但神志清楚,躁动不安,恐怖,高热,尤其恐水,恐风,是狂犬病。
(7)四肢抽搐,在小儿若伴高热不退,是急惊风。若伴见肢冷,脉细微者,为慢惊风证。
(七) 失 血
失血,是指血不循经而妄行,溢出脉道,流泄体外的症状,即出血症。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上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下血等。
失血原因多由火、热、灼伤脉络而出血;气逆血随之,气虚不摄血,瘀血内停均可使血不循经而致失血。
1、咳血,凡是喉部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随咳嗽而出者称为咳血,不咳而咯出者称为咯血。咳血是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症。临床上以风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火旺为多见。
鉴别要点:咯血常因肺阴素虚,复感风热燥邪,或木火刑金,肺失肃降而致。应从以下几点鉴别。
(1)咳血情况,咳嗽喉痒,痰中带血者为风热伤肺。咳嗽阵作,痰中带血,纯血鲜红为肝火犯肺。咳血反复量多,色鲜者为阴虚火旺型咳血。咳吐脓血,其味腥臭为肺痈。
(2)兼症,风热伤肺型咳血多伴有头痛发热,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
肝火犯肺咳血多伴有烦躁易怒,胸胁牵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阴虚火旺咳血多伴有咳嗽无力或有白痰,自汗盗汗,五心烦热,额红潮热,食少消瘦,舌红而干,脉细数。
(3)咳血与呕血鉴别
①出血的状态,咳血是咳出的;呕血是呕出的。
②出血的色泽:咳血呈泡沫状,色鲜红;呕血无泡沫,呈暗红或棕色。
③出血的混合物:咳血常混有痰,呕血常有食物及胃液混杂。
④病史:咳血有肺和心病史;呕血有胃和肝病病史。
⑤出血前先兆:咳血前常有喉部瘙痒,并有呼呼声音;呕血前常有腹上部不适及恶心感觉。
⑥大便情况:咳血粪便无改变;呕血粪便带黑色,呈柏油状。
2、衄血:凡是不同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的病症称为衄血。如,鼻衄、齿衄、肌衄、舌衄、耳衄、眼衄等。
衄血是血不循常道,上逆于口鼻诸窍,渗于肌肤所致。
鉴别要点,衄血一症以鼻衄、牙衄、肌衄为临床常见的病症,其鉴别如下。
(1)出血的部位:血从鼻出者为鼻衄。(又称红汗)血从齿缝或齿龈中出者为齿衄。血从肌肤出者为肌翅。
(2)出血的色泽:鼻衄血色多为鲜红。齿衄因胃火炽盛者血色鲜红,因阴虚火炎者血色淡红。肌衄多为紫红色,并成点状或瘀斑。
(3)出血原因
①鼻衄多为湿热病邪伤肺,或热蕴于胃,或肝火上扰,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所致。
②齿衄多为胃火炽盛,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循经脉(阳明入下齿,少阴入上齿)迫血妄行而齿龈出血。
③肌衄多为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摄血,血虚无所主而外溢或热邪炽盛,迫血妄行所致。
(4)兼症
①鼻衄因肺热所致者多伴有鼻燥,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红脉数。因胃热所致者多伴有口渴引饮,鼻燥口臭,烦燥,舌红苔苔,脉洪数。因肝火上扰所致者多伴有头痛,眩晕口干善怒,目赤有眵,舌红,脉弦数。
②齿衄因胃火炽盛者多伴有齿龈红肿疼痛,头疼口臭,大便秘结,苔黄,脉洪数。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多伴有龈浮齿摇而微痛,舌红,脉弦数。
③肌跑多伴有面色 白,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
3、吐血:吐血是血自胃面来,从口而出。呕血随呕吐面出,血色紫黯,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血”。
本症多因胃中积热,肝郁化火,脉络瘀滞,逆乘于胃,阳络受损或脾失统摄所致。
鉴别要点
(1)吐血的颜色:胃中积热,呕血的血色鲜红。肝火犯胃,血色红或暗。脾失统摄,血色黯淡。
(2)吐血的性质:胃中积热,血中夹杂食物。肝火犯胃,吐血,暴吐如涌。脾失统血,吐血反复发作。
(3)病因:胃中积热,多因嗜酒和多食辛燥致使胃热损伤阳络所致。肝火犯胃,是由精神刺激,暴怒伤肝,肝火横逆伤胃,胃络受伤所致。脾失统血,思虑烦劳伤及脾阳,脾不统血所致吐血。
(4)兼症:胃中积热,多伴有脘腹胀满,甚则作痛,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胃,多伴有心烦急躁,口苦胁痛,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脉弦数。脾失统血,多伴有面白唇淡,消瘦乏力,心悸气短,腹胀便溏。肢冷脉细,舌谈少苔。
(5)吐血与咳血、咯血相鉴别
①病因鉴别:咳血是咳嗽损伤肺络,络伤血溢,血出于肺。呕血是固有积热,肝火犯胃,脾失统摄所致,血出于胃。咯血是肾虚火旺,灼伤络脉所致。血来自咽喉。
①出血的状态:咳血是每随咳嗽面出,痰中央血。呕血是随呕吐而出。咯血是不咳一咯而出小血块。
⑥兼症:风热犯肺咳血者,兼见鼻干口燥,脉浮数。肝火灼肺者,兼见胁痛易怒,脉弦数。阴虚内热者,兼见潮热,气短,脉虚数。呕血兼见胸闷作痛,嘈杂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咯血兼见潮热颊红,咽喉于燥。舌质绛。脉细数。
4、便血:血自肛门排出体外,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色鲜红或暗红,统称为便血。
便血一症多因脾虚不能统摄或饮酒嗜辛,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阴络所致。
鉴别要点:大便下血,须分血色鲜、黯及血在便前、便后。先血后便称为“近血”。血色鲜红,也有血下如溅者为“肠风”。先便后血称为“远血”临床上需要鉴别。
(1)血与便的先后鉴别: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2)便血的颜色鉴别:下血紫暗者为远血,下血色淡为脾胃虚寒,下血鲜红者为近血,下血色瘀晦为气滞血瘀,下血鲜红,血下如溅为肠风,血浊而色暗是湿热蕴毒,酒毒酿湿热下血为脏毒。
(3)与痢疾和痔血鉴别:痢病便血为新病,便中兼有脓血,有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痔血是肛门血射如线,或点滴不止,肛门瘙痒疼痛。
(4)兼症鉴别
①远血,面色少华,神疲体倦懒言,或兼腹痛,舌淡,脉细。
②近血,大便不畅,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
⑨肠风,血下如溅,舌红,脉数。
④脏毒,血下污浊,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5、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间杂有血丝、血块,但无明显排尿疼痛,或仅有轻微热胀感,称为尿血。又称“溺血”,“溲血”。
尿血症多由热蓄膀胱与肾引起,其他一些脏腑如心、肝、胆乃至小肠之火也常累及下迫肾与膀胱,损伤血络而发病。因劳伤脾肾,气虚不能摄血者也多有之。临床以虚实分证,可有:阴虚火动,心火亢盛,肝胆火旺,湿热下注,脾肾气虚等证型。
鉴别要点:除从尿色认症外,还常需仔细询问起病和兼症情况。
(1)辨尿血真假:由于月经、子宫、阴道出血,或痔出血污染尿液以及其他原因,如药物等常使尿液变红。如不经仔细检查每误以做真尿血症,所以应注意排除。
(2)辨尿血颜色深浅,
①尿血颜色鲜红:多属心经实热下移小肠,灼伤脉络所致。
②尿血颜色淡红:多属久病脾肾两亏,气虚不摄。
③尿白混浊如米泔,甚转为白色凝块:多是湿热之邪下注膀胱。
④尿色红紫或杂血丝血块:是内有瘀血或砂石久积,血不循经之故。
⑤外伤尿道出血:尿色鲜红,多有明显外伤史可查。
(3)询问病程久短及起病情况
①发病员急,病程短:多属火热实证。
②发病缓慢,病程长,缠绵不愈:多是阴亏虚火,或久病气虚证。
(4)辨尿血伴随症
①排尿时伴随症:排尿时尿道热痛,尿意急迫,是火热内结膀胱或湿热下注尿血。排尿时尿道热涩刺病,或尿来中断,小腹满急难当,是淋证尿血。小便频数,但不痛者,属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摄纳,血不归经尿血。如仅小便短少,多是虚火为患,灼伤脉络尿血。
②全身伴随症:面赤口渴,心烦不寐,舌尖红,脉数。为心经火热下移膀胱尿血。头痛,眩晕,口苦者,为肝胆火旺累及肾与膀胱,热蓄下焦之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为肾阴亏损,脉络灼伤尿血。神疲纳呆,腰脊酸软,面色萎黄,舌淡,脉弱。为久病体虚,脾肾亏损,气少摄纳所致。
6、崩漏下血,行经期间,或不在行经期内,大量出血和持续不止者,称为崩漏。崩是言其势急,血流如注;漏是指势缓而淋漓不止。但漏不止可发展为崩,崩后又多为漏,故不能绝对区分,临床崩漏又常并称。
崩漏下血总由血热,冲任受损或气虚不摄所致。崩漏除上述原因外,又可由肝肾亏虚和血瘀造成。
鉴别要点
(1)月经情况
①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稠粘或夹有血块,为血热妄行。
②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无块,多延期不止,为气虚证。
③月经淋漓,色鲜红,为肝肾阴虚之崩漏证。
④经血淋漓,量多少不定,色紫黯有块,质稠,为血瘀崩漏。
(2)兼见症
①伴有心烦,口干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
②伴心悸气短,小腹空坠,面色 白,神疲气弱,为气虚证。
③伴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较症,为肝肾阴虚。
④伴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疼痛缓解,为血瘀证。
(八) 咳 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咳者有声无痰,嗽者有痰无声,临床上咳和嗽常同时出现,故称咳嗽。
肺主呼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肺气宣通和下降为正常,如外邪袭于肺,或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肺,影响肺气下降皆可发生咳嗽。所以咳嗽一症多因肺脏受病而发生。但也有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出现咳嗽。故常见的临床证型为,一是以咳嗽为主症的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以咳嗽为主症的内伤咳嗽,包括痰湿犯肺咳嗽,肺虚咳嗽,脾虚咳嗽,肝火犯肺咳嗽,肾虚咳嗽。二是其他病证兼见咳嗽,有痰饮咳嗽,肺痈咳嗽,肺痨咳嗽,外伤咳嗽,产后咳嗽,小儿百日咳,肺内肿物咳嗽,小儿咳喘等证。
鉴别要点
1、发病情况:外感咳嗽起病急骤,病程较短,邪在肌表可见鼻塞流涕,头痛等症,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邪已入里而无表证,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之候。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除外伤性咳嗽,小儿咳嗽发病急,病程可长可短外,其余发病缓慢,如肺病咳嗽,痰饮咳嗽,肺内肿物引起的咳嗽常绵绵不愈。
2、咳嗽情况
(1)咳嗽的时间:咳嗽的时间可分为咳嗽发作的时间和咳嗽的持续时间。
①咳嗽发作的时间:一般外感咳嗽日间咳嗽较剧,唯风痰咳嗽夜间较剧。内伤咳嗽的痰湿咳嗽,肾虚咳嗽夜间较剧。百日咳甚是胃气虚或宿疾留饮。午后咳甚是肺阴不足咳嗽。夜半咳甚是肺火不宁;肺痨咳嗽夜咳较剧。肺病咳嗽,痰饮咳嗽晨咳较剧而且多痰。
②咳嗽持续的时间:外感咳嗽持续时间短,内伤咳嗽则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日不愈。
(2)咳嗽的性质:外感咳嗽声高有力,声重浊而急。内伤咳嗽声低无力,时断时续。痰湿犯肺咳嗽声如瓮中出,燥火内燔咳嗽咳声高亢。肺内肿物咳嗽多属呛咳。百日咳多为痉挛性咳嗽。小儿咳嗽多伴喘症。
(3)痰
①痰量:痰且是指病人咳嗽痰的多少。脾虚咳嗽,肾虚咳嗽,痰湿犯肺咳嗽,痰饮咳嗽,肺病咳嗽咳痰多,甚至可听到痰鸣声。风寒咳,热咳及肺阴虚嗽感痰量较少,燥咳则无痰。
②痰的性质;痰的性质是指痰的稠度,颜色及气味而言。痰清稀属寒、属湿;泡沫样属脾肾虚;粘稠属热,肺痈则吐脓痰;痰色白的多属风、属寒、属湿性咳嗽;痰黄的多属热性咳嗽;痰中带血的多见热咳、肺痨,或肺内肿物引起的咳喘。病人咳痰无味的多见寒性、虚性咳嗽;咳痰苦臭味的多见热性咳嗽。咳嗽腥臭的是肺痈,脾虚上遏于肺则咳痰有甜味;肝火犯肺则咳痰酸辣味;肾虚咳痰咸味;咳而口苦是心火上炎。
(4)咳嗽的诱因:风痰咳嗽迎风或受气体刺激时常易引起咳嗽加剧。痰湿咳嗽在食入生冷和饮水过多时咳嗽加剧。肾虚咳嗽遇劳则加剧。饮食和寒湿为痰饮咳嗽的诱因。嗜酒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是肺痈咳嗽的诱因。
3、兼见症状
(1)咽喉部症状:夹风咳嗽多见喉痒,风痰咳嗽喉痒最甚。风热咳、燥咳、肺阴虚咳多觉咽干、咽痛。
(2)咳血:肺阴虚咳嗽常见痰带血丝。大量痰带脓血有腥臭味是肺痈的特点。风热咳嗽、热咳、燥咳偶尔亦可见咳血,但多见于晨起之时。风温热邪困肺、痰可暗红色(铁锈色)。
(3)气喘:哮喘病以气喘为主症。风湿热邪困肺时喘甚于咳;肾不纳气时常因喘甚而引起咳嗽;脾虚咳嗽则仅有少气感。
(4)胸胁痛,风湿病热邪困肺,痰饮病,肺痈及肺痨在不咳嗽时也觉得胸胁隐痛。而燥咳、热咳、肝火犯肺咳在咳嗽时引起胸肋痛。
(5)其他兼症:风痰咳嗽具有喉痒、头重、头晕,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弦滑。燥热咳嗽具有鼻燥,咽干,恶风发热,甚或有痰中带血,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略数。痰湿犯肺咳嗽具有胸闷痰多,乏力,胃纳不佳,苔白腻,脉濡滑。肝火犯肺咳感是气逆咳嗽,咳时引胁作痛,与情志有关,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脾虚型咳嗽是痰多色白,体倦怕冷,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细缓。肾虚型咳嗽,咳时气短,动时加重,甚则伴有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细。肺阴虚咳嗽具有久嗽不止,痰少而粘甚带血丝, 消瘦,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痰饮咳嗽,饮停胸胁则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舌苔白,脉沉弦。肺痿咳嗽具有咳嗽涎沫,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肺痈咳嗽,咳脓痰味腥臭,伴有胸闷转侧不利,苔黄腻,脉滑数。肺痨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神疲等症。舌质光红,脉细数。外伤性咳嗽,具有外伤史。肺内肿物咳嗽,咳时常痰中带血,低烧胸痛。
(九) 哮 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或非发作性哮鸣,气喘疾患。哮是指喉中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合称哮喘。但在临床上是应予区别的。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肾受病,升降失常,呼吸不利,邪在肺者为实喘,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受寒或当风或因饮食而发者为寒哮,因痰热紊盛肺气郁滞不宣,喉中哮鸣者为热哮。在临床上有喘症自发或哮喘同时而发的症。
鉴别要点,喘症鉴别一般以胸满气粗,邪在于肺者为实喘;呼长吸短,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具体鉴别如下:
1、喘促声音的强弱,喘促声高气粗者多为风寒型喘症;喘促气粗痰涌者为痰浊型喘症;喘促声低语怯者为肺虚喘症;喘促气不得续者为肾虚型喘症。
2、喘促时的状态:喘促咳嗽突然发作者多为实喘,喘促短气语言无力为肺虚,喘促息微,动则喘甚者为肾虚。
3、喘的兼症:喘兼初起恶寒头痛,痰稀起沫,舌苔薄白,脉浮而紧者为风寒喘证。喘兼胸中满闷食减消瘦,痰多而粘稠,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喘证。喘兼痰少不爽,自汗畏风,心悸肤冷,舌谈苔少,脉沉细为肺虚型喘证。喘兼痰白清稀动则喘甚,怕冷面青舌淡,脉沉弱为肾虚作喘。
4、哮症应从冷哮和热哮两方而来鉴别,具体如下:
(1)哮症的状态:喘息频作,喉中哮鸣者为冷哮;喘促气粗喉中痰鸣者为热哮。
(2)哮喘兼症:哮症兼痰白清稀,多泡沫,胸闷气憋,心悸肢冷,舌淡润,脉紧为冷哮。哮症痰黄稠粘,咳嗽阵作,口渴喜饮,尿黄便秘,脉滑数为热哮。
(十) 呕 吐
胃失和降,反而上逆,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临床上呕与吐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邪气扰胃,饮食不节,情志不和,脾胃虚弱均能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产生呕吐。临床上多见外邪犯胃,食积胃脘,寒饮停胃,痰瘀阻胃,肝胃不和的实证呕吐;又可见胃气虚弱,胃阴不足的虚证呕吐。
鉴别要点:呕吐一症原因较多,证型较为复杂,但不外虚实两类,现鉴别如下
1、病因鉴别
(1)温热之邪,侵犯胃腑,致使浊气上逆为外邪犯胃所致的呕吐。
(2)消化不良,饮食停积,胃气上逆者为食积胃脘呕吐。
(3)脾胃虚弱,寒饮内停,胃气不降者为寒饮停胃所致呕吐。
(4)由于情志内伤,痰聚血瘀,凝阻胃口,所致痰瘀阻胃呕吐。
(5)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为肝胃不和所致呕吐。
(6)胃病时久中气虚弱,饮食不化为胃气虚弱型呕吐。
(7)胃病时久,阴液耗伤,胃失濡养为胃阴不足所致呕吐。
2、呕吐物的区别
(1)外邪犯胃是突然呕吐,呕吐物为食物。
(2)食积胃脘是呕吐不消化食物,有酸腐味。
(3)寒饮停胃是呕吐清水痰涎。
(4)痰瘀阻胃是呕吐食物,粘液或有褐色痰血.
(5)肝胃不和呕吐酸苦黄水。
(6)胃气虚弱泛吐清水。
3、呕吐状态
(1)外邪犯胃为突然呕吐或呈喷射状。
(2)痰瘀阻胃多进食即吐。
(3)肝胃不和多因情志变化而呕吐。
(4)胃气虚弱呕吐是食多即吐。
(5)胃阴不足多呈干呕。
4、呕吐兼症
(1)外邪呕吐多伴有寒热,头痛。重症时起病急,有高热,神昏等症。
(2)食积胃脘呕吐多伴有嗳气厌食,脘腹胀痛,苔浊腻,脉滑实。
(3)寒饮停胃呕吐多伴有脘部痞满,有振水音,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
(4)痰瘀阻胃呕吐多伴有胸膈阻塞疼痛,逐渐不能进硬食,后期明显消瘦
(5)肝胃不和呕吐多伴有胸胁胀满疼痛,嗳气食少,苔薄,脉弦。
(6)胃气虚弱呕吐多伴有胃痛空腹则剧,得食则减,喜热喜按,苔薄白,脉细。
(7)胃阴不足呕吐多伴有病程长,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5、妊娠呕吐的区别:妊娠早期孕妇常有轻度恶心呕吐,多发生妊娠六周前后,症状逐渐加剧。孕妇不能进食甚至空腹时也有呕吐,如呕吐严重以致妨碍饮食而使孕妇发生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与上述呕吐从病史、病症上不难区别.
(十一) 泄 泻
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腹痛或不痛,但无里急后重或脓血的病变称为泄泻。又称“腹泻”。泄和泻的含义有所不同,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因二者病因病况相同,所以临床多合称为“泄泻”。《内经》称为“泄”又有“漏泄”,“洞泄”、“飱泄”、“注泄”等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大、小肠,但以脾为主。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功能障碍则升降失常,不能正常消化和吸收,以致小肠清浊不分,水谷不别,并走大肪而致泄泻。
鉴别要点:泄泻的临床辨证,从病邪的性质归纳可分寒热两类;从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可分为虚实两个类型;从发病的具体情况分析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寒热虚实的鉴别
(1)寒热的鉴别:寒与热是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的病理反应,感受热邪则表现为热证;感受寒邪则表现为寒证。
①寒证:粪便清稀,全身有怕冷感。
②热证:粪便黄褐秽臭肛门有灼热感。
(2)虚实的鉴别,虚与实是邪正矛盾斗争的反应,邪盛而正气抗病力强则为实证。反之则为虚证。
①实证:病势急骤,腹部胀满拒按,泻后痛减。
②虚证: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大便次数增多。
2、急性与慢性的鉴别:一股来说急性泄泻大多属实属热,慢性泄泻大多属虚属寒。
(1)急性泄泻:发病急骤,病起突然。
①外感六淫,临床上常出现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楚等兼症。以泄泻清稀、肠鸣为主症。
②内伤食积:可见脘腹痞闷,嗳气不食等兼症。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或完谷不化、泻后痛减为主症。
(2)慢性泄泻:病程较长、体质差,抗病力溺。
①脾胃虚弱:临床可见面色萎黄,神疲膝软,脉缓而弱等兼症。以大便时溏时泄,泄下不消化食物为主症。
②肝气乘脾:多因情志抑郁或恼怒而发,临床可见胸胁痞满、嗳气,脉弦等兼症。以腹痛而泻、便色有时带有青色为主症。
③命门火衰: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泄或完谷不化,泻后即安为主症故又称“黎明泻”、“鸡鸣泻”、“五更泻”。临床常兼有腹部畏寒,下肢觉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无力。
此外,如排粪次数虽有增加而粪便依然成形则称为假性腹泻。不属泄泻,应予其区别。泄泻与痢疾不同,痢疾有明显的里急后重且有粘随和粘液血便,这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十二) 便 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粪块坚硬干燥,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而言。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糟粕由大便传送出去,若脾胃运化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若胃肠受纳或其他原因影响胃肠功能致使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形成便秘。便秘一症在临床中常见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种。
鉴别要点
1、病因鉴别:体质肥胖者,嗜食辛辣厚味,或饮酒过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不能下润大肠而致热性便秘。精神刺激、或思虑过度致使气机郁滞,通降失常而形成气滞性便秘。过度劳累,或病后及老年体虚之人,气血不足,气虚则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枯而致虚性便秘。体弱年老,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凝滞肠胃面致寒性便秘。
2、便秘的特点:热秘是大便干燥,硬结如球。气秘则腹胀欲便,粪便不爽。冷秘则腹中攻痛,大便涩。虚秘,气虚便不干硬,无力排出,便后疲乏。血虚则见大便干燥努挣难下。
3、便秘的兼症:热秘面赤身热,口臭溲赤,苔黄燥,脉滑实。气秘胸胁满闷,噫气频作,甚则腹胀而痛,苔黄腻,脉弦。冷秘多见于老年,面青肢冷轻微腹痛,得温减轻,小便清长,舌淡润,脉沉迟。虚秘,神疲气怯,自汗短气,舌淡嫩胖,脉虚或沉细无力。血虚面色 白,唇甲色淡,眩晕,心悸,舌淡白,脉细涩。
此外,经常便秘患者,常因粪便燥结引起痔核和肛门燥裂,便时夹血,要与便血区别。产后多大便难,为产后血虚便秘。
(十三) 小便不利
小便涩滞,量少或点滴难出,小腹坠胀或尿道疼痛,称之为小便不利。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可见膀胱气化不利,是导致本症的直接原因。然膀胱为藏溺之所,其气化之出,又有靠三焦资助,而尤以下焦最为重要。若三焦气化不及州都,则水道不得通利,于是出现排尿困难。由此,本症虽病位在膀胱,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又至为密切。其他如尿道机械阻塞引起的,亦是常见原因。排尿困难在临床除可单独出现外,又常为一些疾病的兼见症状。
鉴别要点
1、病因分类
(1)肺热:尿少,或点滴不爽,伴见咽干烦躁,呼吸短促。
(2)脾虚(中气下陷):排尿无力,欲解不得,或量少不爽,时作时止,遇劳多发,病程较长。可兼见面色 白,气短神疲,小腹坠胀感。
(3)肾阳虚:小便排出无力,伴见神衰怯冷,腰膝酸软,手足欠温症。
(4)肾阴虚:排尿无力,但尿不甚赤涩。伴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5)膀胱湿热:排尿困难,色赤,或尿血,或混浊如米泔,以尿频、尿急、尿痛为其特点。伴小腹胀急,舌红苔黄,脉数。
(6)心热下移小肠:排尿困难,小便热赤,尿道涩痛。伴心烦口渴,舌红生疮,脉数。
(7)气滞:小便涩滞难出,少腹满痛,脉沉弦。
(8)膀胱尿路阻塞:可因瘀血、结石、肿瘤等引起。排尿点滴不畅,或如细线,时或突然中断不出,甚点滴全无。伴见尿道刺痛,小腹胀急,甚腰腹疼痛难当。
(9)外伤:意外的跌打损伤可引起排尿不同程度困难,因有明显外因,故不难鉴别。
2、病证分类
(1)癃闭证:小便点滴不爽为癃,小便不通为闭。凡小便闭止,或频数点滴难出,伴小腹胀满而痛的,统称为“癃闭”。本病临床分证大致有湿热、肺热、气虚、气滞,以及阳虚、尿路阻塞等,参阅病因分类有关内容。
(2)淋证: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淋证。临床多习以“五淋”分证,即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分别参阅病因分类的膀胱尿路阻塞、气滞、湿热、心火下移小肠,以及脾肾不足等内容。
(3)水肿:排尿困难是水肿病的常见症状。认证当以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为主症,其小便不利为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失常所致。
(4)臌胀:臌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排尿困难多出现于本证末期。临床分证有虚实不同,气、血、水臌胀之分。
(5)积聚: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病至晚期多有排尿困难症状出现。
(6)妊娠排尿困难
①转胞:妊娠期间(多在七、八个月时)饮食如常,小便不通,甚小胺胀急,心烦不得卧。以湿热与胎气互结为多见。
⑨子淋:妊娠期小便频数,点滴而下,伴排尿疼痛,湿热下注多见。
②胎气下坠:常因饱食用力或忍尿持重引起,压迫膀胱,排尿困难。
以上病证出现排尿困难时,临床病因和表现的证候特点都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参阅有关各病专著。
(十四) 黄 疸
以目黄,一身皮肤发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为黄疸。本症为脾胃虚寒,内伤不足再感受时邪或饮食失节致使湿热郁蒸、影响肝胆疏机不利,发为黄疸。
鉴别要点,黄疸临床常分阳黄和阴黄两大类,其鉴别如下:
1、病史鉴别
(1)年龄:阳黄多发生三十岁以下的病人,阴黄多发生三十岁以上的病人。
(2)性别:阳黄多发生女性,阴黄多发生男性。
(3)发病:阳黄多为新病,病程较短,发病较急。阴黄多为久病,病程较长,发病多缓慢。
(4)腹痛:阳黄和阴黄均伴有腹痛。阳黄腹痛多不显著,但热重于湿型黄疸腹痛显著多呈绞痛。阴黄腹痛呈持续性。
2、黄疸的色泽鉴别:阳黄,身目黄染色泽鲜明如桔子色。阴黄,身目黄染晦暗如烟熏。
3、兼症鉴别
(1)阳黄:热重于湿多伴有腹满,胸闷,便干尿赤,身热烦渴,苔黄腻,脉数有力。湿重于热多伴有胸闷纳减,腹胀便溏,口不渴,身重乏力,苔白腻,脉濡缓。热毒内陷伴有高热神昏,烦躁谵语,发斑或吐衄便血,舌质红绛,脉弦实有力。
(2)阴黄:寒湿型多伴有神倦食少,腹胀如鼓,小便自利,大便不实,舌淡润或紫,脉沉细。瘀血凝滞型多伴有胁下痞积,按之硬痛,腹大有水,舌质紫或有紫斑,脉沉涩。
4、病因鉴别
(1)阳黄:湿热蕴脾,熏蒸肝胆,胆汁泛溢,所致黄疸。如湿邪热毒,内陷营血,胆汁泛溢则形成急黄。
(2)阴黄:寒湿困脾,一般是牌阳虚弱,寒湿内阻,胆汁泛溢所形成。瘀血凝滞是久病黄疸,瘀血凝滞,胆汁泛溢所致。
(十五) 眩 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眩与晕多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仅有头昏、头重脚轻感,重者如坐舟车,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不定,站立不稳,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昏倒等症状。
头为诸阳之会,耳目乃清空之窍。眩晕多由肝肾阴亏,虚阳化风上扰,或为精亏血少,髓海不足,所以虚者居多。亦有因痰浊上壅,蒙蔽清阳者,它如外伤、药物中毒以及痫证等也常有眩晕发生。
鉴别要点:辨别眩晕主要从引起眩晕的原因以及诱发因素入手,对眩晕症状又要注意其发作时的性质和继发症状,其次是舌象和脉诊。
1、眩晕的发病原因:眩晕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种证候,以内伤虚证为多见;亦可表现于其他多种疾病过程中或别的因素引起,现归纳如下:
(1)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气郁结化火,肾阴素亏。若妇女妊娠六个月以后出现,是子痫的先驱症状。
(2)气血亏虚:慢性久病、失血如外伤、产后等,脾胃虚弱。
(3)肾精不足:先天不足,发育迟缓,年老体弱,房劳过度。
(4)痰湿阻遏:恣食肥甘,劳倦太过,或痰郁化火。
(5)其他原因:药物中毒,头外伤,乘车坐船,近视以及痫证等疾病为其他原因眩晕。
2、眩晕诱因
(1)每因烦劳或郁怒等七情过极而眩晕,见于肝阳上亢。
(2)劳累后即发,活动后加剧见于气血不足眩晕。
3、眩晕轻重程度
(1)眩晕较剧的,见于肝阳上亢眩晕,特别偏肝风上扰者尤重。肝阴分大亏者,眩晕亦较甚。
(2)气血不足,肾精亏损,一般眩晕较轻。
(3)眩晕时轻时重,多为肝气郁结和痰湿中阻。
4、眩晕伴随症
(1)眩晕伴头胀头痛:肝阳上亢的伴头痛且胀,且随眩晕加重而增剧。因痰湿的多伴头重,如物裹缠一班。痫证头昏头痛一般在发作后持续一段时间。脑外伤头痛时重时轻。
(2)眩晕伴耳聋耳鸣:肝阳上亢眩晕多伴有不同程度耳聋耳鸣。肝火偏盛者,耳鸣如潮,严重能使耳聋失聪。肾精亏损一般耳鸣如蝉,多兼听力减退。
(3)其他伴随症:性情急躁,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口苦,见于肝阳上亢眩晕。泛泛欲吐,四肢麻木为肝阳上扰。若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为血虚眩晕。气虚眩晕一般有神疲懒言,食欲不振等症。若神疲倦怠,食少便溏,为中气不足。腰膝酸软,遗精健忘,为肾精不足。伴五心烦热,偏肾阴虚。伴四肢欠温,为肾阳不足。胸闷呕恶,食少,多寐,是痰温中阻。伴目赤胀痛,心烦心悸是痰郁化火证。素体肥胖,时时眩晕,要防中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眩晕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常有口唇舌麻木。病证眩晕多在发作前出现,发作时的典型表现不难辨认。
5、舌诊与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的,为肝阳上亢。苔黄糙,脉弦数的,为肝火偏盛。舌质淡白,脉细弱的,是气虚。舌质淡红,脉细涩的,是血虚。舌红无苔,脉细数为肾阴不足。舌淡,脉沉细,是肾阳不足。若苔湿润,脉濡滑,是湿痰中阻。苔黄腻,脉弦滑,为痰湿郁而生热。总之,舌象与脉象常可较真实反应出不同眩晕症情。
(十六) 心 悸
心悸是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并有心前区不适的一种症状。
心悸因受惊而发的称为“惊悸”,病情校轻。严重的心悸称为“怔忡”,与受惊无关,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心悸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原因有关,致使心神被扰或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发病。
鉴别要点,心悸的形成原因复杂,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从以下几点进行鉴别。
1、心悸的特点
(1)心悸善惊,易恐者为心神不宁型心悸。
(2)心悸不安,头晕者为心血不足心悸。
(3)心中空虚,惕惕而动者为心阳不足所致。
(4)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者为阴虚火旺所致。
(5)心悸眩晕,胸脘痞满者为饮邪上犯所致。
(6)心悸不安,胸满不舒,心痛时作者为瘀血阻络所致心悸。
2、心悸的兼症
(1)心悸善惊易恐兼见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虚数或结代者为心神不宁型心悸。
(2)心悸头晕,面色少华,夜寐不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血不足型心悸。
(3)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所致心悸。
(4)心悸伴有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脉虚弱或沉细而数者为心阳不足型心悸。
(5)心悸伴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见结代者为瘀血阻络所致心悸。
(十七) 不 寐
经常不能就得正常睡眠,谓之不寐。又称“失眠”、“不得卧”、“不得眠”或“目不暝”。
正常成年人一般需8小时睡眠时间,老年人则少些。儿童年龄越幼,所需睡眠时间越长,7岁以上的需要9~10个小时。
睡眠是机体气机活动的一种表现,直接受阴阳二气盛衰影响。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因此,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是不寐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其损伤则在心、脾、肝、肾等脏。不寐临床分证以虚者居多,总与上述各脏的阴血不足有关,实证多由食积、痰浊、气火所致。
鉴别要点,不寐的临床表现症情不一,轻者入睡较难,或寐而不实,时寐时醒,醒后再不易入睡,严重者彻夜不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鉴别。
l、入睡情况
(1)不易入睡:轻易睡不着,甚至辗转反侧多时。可因不同原因引起:
①心肾不交,阴亏火旺。如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
②宿食痰火内停,胃气不和。多发于饮食失节,肠胃受损病人。
③肝气素盛,性情急躁,每因郁怒而发。
④心脾不足,多因忧愁思虑太过,劳伤心脾。
⑤痰火扰心,如癫狂病,甚彻夜不眠。
⑥小儿入睡困难,可能是饥饿、疼痛、届痒等原因。
(2)睡眠易醒:虽可较快入睡,但易再醒,严重者一夜反反复复。
①心脾两虚,睡中常自然醒来,稍时又可入睡。多因思虑劳倦,或妇人产后等原因发病。
②心胆气虚,睡中每突然惊醒,醒后还感余悸,较长时间不能入睡。如暴受惊骇、情绪过度紧张、小儿白日受惊思后尤易出现。
②气血不足,夜寐早醒,整个睡眠时间较短。如病后、老年体弱每多有之。
④小儿夜间啼哭,称为“夜啼”。多为心肝二经蕴热。
2、睡眠多梦,梦本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据现代生理学研究,在睡眠过程中,一般90分钟就可有一次梦境。有一些梦对人的心理和精神还能起到调节和平衡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过多的梦,恶梦则会影响睡眠效果。
(1)心胆气虚,多有恶梦,险梦。
(2)心脾不足,血虚证,睡中多梦,甚彻夜梦扰纷纷。
3、其他伴随症:不寐常使人感到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临床表现不一。
(1)肝郁气滞:性情多急躁易怒,胸胁胀闷。
(2)气郁化火:失眠且头晕,头胀,惊悸不安,目赤口苦。
(3)心肾不交:失眠又兼五心烦热,健忘,耳鸣,梦遗,腰膝酸软等阴亏不足症。
(4)心脾两虚:失眠,神疲乏力,健忘心悸,头晕目眩。
(5)心胆气虚:常感心悸胆怯,易惊善恐。
(6)胃气不和:因宿食内停,脘腹胀病,嗳腐吞酸而不得眠。
(7)痰湿内阻:胸脘痞闷,头重目眩,痰多呕恶。
(8)痰火扰心:见于癫狂证,精神亢奋,语无伦次。
(9)水气凌心:失眠,心悸咳川,水肿。
4、辨舌与脉象
(1)心脾两虚:舌淡,苔薄,脉细弱。以妇人产后,久病及老年体弱气血不足为多见。
(2)心胆气虚:舌淡、脉弦细。
(3)阴亏火旺:舌质红,脉细数。
(4)宿食内停:舌苔厚腻,脉滑。
(5)痰火扰心:舌苔厚腻而黄,甚燥裂起刺,脉弦滑而数。
(6)肝气郁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7)水饮内停:舌苔白腻,脉弦紧。
5、辨不寐的其他原因,不寐又常为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如各种原因的疼痛、高烧、咳喘……等。应详察细辨。
(十八) 烦 躁
自觉胸中发热,心神不宁,谓之烦。手足时时欲动而不宁的,谓之躁。虽然烦与躁并不是一种相同的症状,但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临床多习称为烦躁。
烦躁形成机理,大多数因热而致,且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证候,亦有少数见阴寒者,其所损在肺肾两脏,临床表现亦较复杂。对此《类证治裁》有一段较好说明,节选如下:“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同时从阴阳属性又对烦与躁的治疗效果作了探讨“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
鉴别要点:烦躁要明辨外感与内伤,根据阴阳盛衰以辨烦躁的不同发病机理。
1、辩烦躁的不同病位
(1)邪热在表:烦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或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2)邪热在半表半里:烦躁,寒热往来,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脉弦数。
(3)邪热在里:烦躁,潮热便秘,腹满硬痛,脉弦实有力。
(4)邪热在上:烦躁,身热不盛,胸脘痞闷,舌红苔微黄,脉数。
2、辩烦躁阴阳盛哀情况
(1)阴寒烦躁:烦躁,恶寒踡卧,吐利,四肢厥冷,或吐衄。
(2)阳虚烦躁:身无大热,昼间烦躁,入夜安静,脉沉微,又称“躁烦”
(3)阴中伏阳烦躁:头痛,身温指末清冷,胸满恶心,脉沉伏。
(4)阴盛格阳烦躁:不烦而躁,肢体厥冷,手足躁动,但神态安静,脉沉细而疾。
(5)阴虚烦躁:烦躁不得卧,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又称“虚烦”。
3、辨烦躁内伤原因
(1)病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胸闷欲吐,虚赢少气。
(2)痰热内蕴:虚烦不得眠,其人素体肥盛。
(3)血虚津亏:烦躁,口干渴,入夜燥热尤甚,舌淡红,脉细数无力。
(4)胃中虚热:烦躁,呕哕,舌嫩红,脉虚数。
(5)膀胱蓄水: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脉浮。
(十九) 疼 痛
疼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多因气机不畅,血脉瘀阻,寒邪凝滞,热邪蕴结,气血不足所致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临床常见疼痛症为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四肢痛等。兹分述如下:
1、头痛: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魄海所在,当外邪侵袭,上犯巅顶,清阳被阻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致使脑失所养而产生头痛。常见的头痛分证方法有:
外感内伤分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
六经分类: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
鉴别要点
(1)头痛的情况
①头痛的部位:后头痛牵引顶部为太阳经头痛;前额头痛为阳明经头痛;两侧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巅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痛有定处为血瘀头痛;偏头痛为肝阳上亢头痛。
②头痛的时间:风寒头痛多持续而明显,起病急、病程短。内伤头痛多时作时止,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气虚头痛上午重,血虚头痛下午重。
③头痛的性质:头痛项强,遇风寒加重,得热稍缓为风寒头痛。头目胀痛,遇热加重,得寒稍缓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而重为风湿头痛。偏头痛、胀痛攻逆为主与情志有关是肝阳上亢头痛。头痛昏蒙为痰浊头痛。头痛绵绵,遇劳则甚为气虚头痛。头痛如细筋牵引为血虚头痛。头空痛重者,脑鸣为肾虚头痛。头痛加针刺,固定不移者为血瘀头痛。
(2)病史:有发热恶寒感冒病史者,头痛无先兆,突然发作为外感头痛。头痛有先兆,缓慢出现头痛者,无发热恶寒表证者多为内伤头痛。有外伤病史,出现头痛者多为血瘀头痛。平时情绪易于激动者多为肝阳上亢头痛。
(3)兼症
①全身症:具有发热恶寒,全身不适者为风寒头痛。发热重,恶风轻为风热头痛。体倦乏力,畏寒少气者多为气虚头痛。
②头部症:风寒头痛兼有鼻塞流涕,口不作渴。风热头痛兼有口渴咽痛。肝阳上亢头痛兼有舌红口苦。痰浊头痛兼有眩晕烦乱。血虚头痛兼有面色苍白,目眩症。肾虚头痛兼有眩晕,耳鸣,耳聋症。
③胸部症:风湿头痛兼有纳呆胸闷。痰浊头痛兼有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血虚头痛兼有心悸,怔忡,易惊。
④二便情况:风热头痛则尿黄。风湿头痛则大便溏,小便不利。肾虚头痛则遗精带下。
⑤舌苔脉象:风寒头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头痛苔薄黄,脉浮数。风湿头痛苔白腻,脉濡。肝阳上亢头痈脉弦有力。痰浊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气虚头痛舌胖质淡白,脉细无力。血虚头痛舌质淡,脉虚涩。肾虚头痛舌红或淡,脉细无力。血瘀头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2、胸痛:胸痛是胸部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受气于胸中,常由肺痈、肺痨、胸痹、悬饮、外伤、咳嗽等原因闭塞气机所引起。
鉴别要点
(1)胸痛部位:许多病变发生疼痛常有一定的部位。心窝部及左肩背疼痛为胸痹。前胸和两侧疼痛多为悬饮。胸局部疼痛按之加重多为外伤所致的瘀血症。
(2)疼痛时间:胸痹疼痛常发生于用力和兴奋之后。悬饮胸痛多发生在深呼吸和咳嗽之时。肺痈、肺痨多在咳嗽时牵引胸痛,咳嗽胸痛加重。
(3)疼痛性质:胸痹疼痛伴有压榨及窒息感。外伤性胸痛常呈锥痛或击痛。肺痨的胸痛常绵绵作痛。
(4)兼症
①咳嗽:肺痈初期干咳无痰或痰黄而粘不易咯出。肺痈成脓期咳吐脓痰呈臭味。肺痈气阴双虚时干咳少痰,咳血时作。胸痹寒气凝滞时喘息短气,咳吐稀痰。胸痹痰湿内郁时胸憋喘促,咳吐痰涎。外伤性胸痛咳嗽时加重。
②全身症:肺痈初期,鼻燥咽干伴寒热症。肺痈成脓期,壮热,胸痛,口干咽燥。肺痨为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胸痹寒气凝滞时,形寒肢厥,痰湿内阻则心悸,食减,不能平卧。
②舌苔脉象:肺痈初期舌尖红苔黄燥,脉小数。成脓期舌红苔黄,脉滑数。肺痨舌淡少苔脉细数。胸痹寒气滞油舌淡白而润,脉沉、迟或紧。若痰湿内阻,则见舌淡苔滑,脉濡。外伤性胸痛则舌暗脉涩。
3、胃脘痛:上腹部疼痛,一般称为胃脘痛,简称胃痛,古人称“心痛”。
本病发生原因甚多,其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饮食损伤脾胃,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胃阴不足,均能使胃失和降或胃络失养或气滞血瘀作病。在临床上以寒痛、热痛、虚痛、瘀痛、食痛、虫痛较为常见。
鉴别要点
(1)病因、病史鉴别
①因饮食生冷和吸受冷气直接引发的胃痛为胃寒疼痛。
②因精神刺激或有情志不遂的病人多发气滞型胃痛。
③有便虫或吐蛔病史者多为虫积胃痛。
(2)从胃病的性质上鉴别
①胃部喜手按及饮热汤缓解,畏寒,手足不温者为胃寒型胃脘痛。
②胃脘胀痛攻冲者为气滞型胃脘痛。
③胃脘痛如针刺,且有定处,或有积块者为瘀血所致胃脘痛。
④胃痛,痛时不喜按,遇热加重,得寒则缓者为热型胃脘痛。
⑤胃痛呈阵发性加剧者为虫积胃痛。
(3)发病鉴别
①胃部突然作痛者多为寒型胃脘痛。
②胃痛多在空腹时疼痛,得食缓解者为气虚型胃脘痛。本型常因受寒、气恼等因素反复发作,并因运化能力薄弱出现食滞证。
③胃痛剧痛攻逆,时痛时止为虫积胃痛。
(4)兼症鉴别
①寒性胃脘痛多伴呕恶,清水痰涎,脉沉迟或沉弦,舌苔白腻。
②气痛多伴胸闷痞塞,得嗳气则舒,并见腹内胀,大便困难,脉弦滑。
③气滞胃痛多伴有胁满胀痛,郁闷太息,吞酸嘈杂,烦躁易怒,脉弦数。
④气虚胃痛多伴畏寒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⑤瘀血胃痛多伴有大便色黑,痛有定处,脉涩,重按有力。
⑥热型胃痛多伴有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脉数大等症。
⑦虫积胃痛多疼痛较剧,呕吐食物或苦水,面黄择食,苔白腻或黄,脉弦细。
4、腹痛:腹痛是指患者腹部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腹部有许多脏腑又是经络循行之处,当外邪侵袭,虫积,食滞,气血运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导致腹痛。临床上常见的腹痛分为寒实、虚寒、实热、食滞、气滞、血瘀、虫积等证型。
鉴别要点
(1)与年龄性别有关:儿童时期的腹痛多为虫积,青壮年时期的腹痛多为胃脘痛和肠痈,妇女腹痛多为异位妊娠或痛经等症。
(2)腹痛的性质:腹痛遇寒尤甚,得温则舒为寒实腹痛,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多为虚寒性腹痛。腹痛胀满,喜冷拒按为实热型腹痛。脘腹胀满,拒按,恶食为食积性腹痛。脘腹疼痛时发时止为虫积。腹部胀痛,矢气痛减为气滞型腹痛。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按之有块者为瘀血型腹痛。
(3)腹痛的发作时间:寒实腹痛突然发作,来势较急,而无间断。饮食后腹痛者为实证。饥饿空腹时腹痛为虚证。腹痛时发时止为虫积。腹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为气滞。
(4)腹痛部位:右上腹疼痛多属肝胆之病。脐以上疼痛多属脾胃之病。脐以下痛者多属厥阴肝经之病。虫积痛多见绕脐疼痛。右下腹疼痛多是肠痈。小腹疼痛多为膀胱、肾、胞宫疾病。痛有定处,痛如刀割多为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