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医外科学

_11 刘忠德(现代)
(二)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肛门常规消毒,局麻后,在肿块中央作一放射状切口,用止血钳分离出血块,修剪多余皮办,再用黄连膏油纱条压迫伤口,每天换药一次,直至痊愈。
混合痔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混合痔兼有中外痔的双重表现。
[病因病机]
多因Ⅱ、Ⅲ期内痔未及时治疗,反复脱出,复因妊娠分娩,负重远行,以致筋脉横解,气血瘀滞不散,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
大便时滴血或射血,出血量较多,便时肛门有肿物脱出,如果合并染毒则嵌顿肿痛,不能还纳,肛门有异物感,肛查可见混合痔多生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处。内、外痔在同一时位跨越齿线连成一个整体,内痔部分如成人拇指头或更大,色紫暗或灰白。
[辨证论治]
参照内痔和外痔。
[其他疗法]
较严重的混合痔可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一)适应证
较严重的混合痔。
(二)操作方法
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部,局部浸润麻醉,充分暴露痔核,将外痔部分作。V”字形或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剥离静脉丛,至齿线稍下方,然后用弯止血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再用10号或7号丝线结扎或贯穿结扎内痔,再剪除外痔部分。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其他痔核。
(三)注意事项
1.一般每次剥离结扎痔核不超过4个,否则引起肛门变窄,大便难出,易引起丝线滑脱。
2.外痔剥离切口不能太靠上,否则易引起术后大出血。此外,手术中尽量保留肛管皮肤和粘膜,以防术后肛门直肠狭窄。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大便时不要久蹲努责。
二、及时治疗肠道急、慢性炎症。
三、保持肛门部清洁,坚持便后用冷开水坐浴。
四、少食辛辣刺激之晶,多吃蔬菜水果。
[结语]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形成的静脉团,或痔外静脉破裂或肛缘皮肤因炎症增生所形成的肿物。痔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齿线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痔内静脉扩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于齿线上3、7、11点处。其临床特点: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内痔分三期,应与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直肠癌相鉴别。风伤肠络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方用凉血地黄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止血,方用止痛如神汤加减;脾虚气陷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注射疗法与结扎疗法是内痔的重要治法。
外痔是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扩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肛缘皮肤因炎症增生而形成的肿物。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和血栓外痔。其临床特点为:肛门异物感及肛门坠胀、疼痛。静脉外痔多发生在3、7、11点处,结缔组织外痔好发于6、12点处,血栓外痔好发于3、9点处。手术是彻底治疗外痔的根本方法。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混合痔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表现。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 肛隐窝炎
肛隐窝炎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办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故又称肛窦炎,肛隐窝炎常并发肛乳头炎和肛乳头肥大。其临床特征是肛门部胀痛不适和肛门部潮湿有分泌物。肛隐窝炎是肛周脓肿的重要原因,及早治疗肛隐窝炎对预防肛周脓肿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醇酒炙博之晶,湿热内生;或虫积骚扰,湿热内侵;或肠燥便秘,擦伤肠道染毒而成。
[诊断]
肛门部坠胀,排便时肛门轻微胀痛,肛门部潮湿瘙痒或有少许粘液流出。肛门指检时有紧缩感,肛窦处有压痛。肛镜下发现肛窦、肛门办和肛乳头红肿,并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从肛窦溢出。
[鉴别诊断]
一、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秘、大便带血为主症。其疼痛程度较肛隐窝炎重,疼痛时间亦较长。
二、肛周脓肿是肛隐窝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肛周疼痛,逐渐加重,酿脓时呈鸡啄样痛,伴恶寒发热等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亦升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下注肛门坠胀或瘙痒不适,或灼热疼痛,大便时疼痛加重,肛门潮湿;小便黄,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肠胃,下注肛门。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潮湿瘙痒,甚则疼痛;大便努挣,气血更加瘀滞不行,则疼痛加重;小便黄、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熏洗法用苦参汤煎水,先熏后洗,每日2次。
(二)塞药法每次苦参汤熏洗后,用化痔栓1枚塞人肛内,或用马应龙痔疮膏、黄连素软膏涂于肛内。
[其他疗法]
肛窦内已成脓者,或伴有肛乳头肥大、隐性瘘(内盲瘘者),宜行手术治疗。
一、切开引流法
(一)适应症单纯性肛隐窝炎已成脓者;或有隐性瘘者。
(二)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肛周局部消毒,肛门局部麻醉,在双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沿肛窦作纵行切口,使引流通畅,创口用凡士林纱条压迫,术后每天便后坐浴,外涂黄连素膏或马应龙痔疮街或其他消痔膏。
二、切除法
(一)适应证本病伴有肛乳头肥大者。
(二)操作方法准备同上,在双叶肛门镜下暴露病灶,将肛窦肛门办及肛乳头一并切除,用凡士林纱条压迫创面。术后每天换药一次,方法同上。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及时治疗急慢性肠道炎症。
二、少食辛辣、刺激、炙博之晶。?
[结语]
肛隐窝炎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办的急慢性炎症,是肛周脓肿的重要诱因。其临床特点是肛门部胀痛不适和潮湿有分泌物。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外治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第三节 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热毒炽盛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人寐,肛周红肿热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辨证分析:邪热内蕴,日久不解,热胜肉腐,肉腐即成脓,故见肿痛剧烈,痛如鸡啄,按之应指,或穿刺有脓;邪正相争,则见恶寒、发热;邪热炽盛,津液耗伤,故见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皆为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
(三)阴虚毒恋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故肛门肿痛,日久不消;正气不足则难以成脓,正虚不能托毒外出,故疮口日久不愈,脓液稀薄;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起实证,用如意金黄膏(散)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糊灌肠。
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二)成脓宜切开排脓,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三)溃后先用红油膏,后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纱条引流。日久成瘘者,按肛瘘处理。
[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施行手术疗法。
(一)手术方法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切口呈放射状,从脓肿最高处切向肛内感染的肛隐窝”内口,并切除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搔刮脓腔,置凡士林或红油膏纱条引流。
2.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具体操作方法是经局部消毒后在腰俞穴麻醉下,先穿刺了解脓肿部位。再于脓肿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皮肤、皮下组织至齿线处,再用组织钳分离至脓腔,引流脓液,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腔,修剪脓腔边缘呈梭形,再用探针从脓腔向肛内探查,探通内口,用橡皮筋从内口穿出(另一端从脓腔拉出),将两端收拢结扎,脓腔内填以红油膏纱条,外盖敷料。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在压痛最明显或波动感明显部位,向肛门缘作一放射状切口,引流脓液,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脓腔。红油膏纱条三鹿,待形成肛瘘后,再按肛痿处理。
注意事项
l.定位要准确,脓肿部位较深,表面按压波动感不明显时宜先穿刺抽脓定位。
2.脓肿切开时,要用手指探查脓腔,分开脓腔间隙,切开后换药要保持引流通畅,使新肉向外生长。
3.术中应尽量切开或切除原发或可疑原发肛隐窝,防止肛瘘形成。
土术后常规配合使用抗生素,坚持每天换药,内服清热解毒中药,防止毒邪旁窜。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肛门清洁及大便通畅。
二、少食辛辣、肥甘、炙博之晶。
三、积极治疗相关病变,如肛窦炎、直肠炎等。
四、患病后尽早治疗,防止病变范围扩大。
[结语]
肛痈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本病的发生绝大多数由肛门腺感染化脓向周围蔓延所致。因其病变部位不同,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其临床特点为突发肛周疼痛,逐渐加重,恶寒发热,溃后流脓,易形成肛瘘,本病应与肛周毛囊炎、疖肿相鉴别。
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萆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透脓散加减;阴虚毒恋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选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肛痈手术治疗有3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应证。
第二节 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热毒炽盛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人寐,肛周红肿热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辨证分析:邪热内蕴,日久不解,热胜肉腐,肉腐即成脓,故见肿痛剧烈,痛如鸡啄,按之应指,或穿刺有脓;邪正相争,则见恶寒、发热;邪热炽盛,津液耗伤,故见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皆为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
(三)阴虚毒恋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故肛门肿痛,日久不消;正气不足则难以成脓,正虚不能托毒外出,故疮口日久不愈,脓液稀薄;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起实证,用如意金黄膏(散)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糊灌肠。
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二)成脓宜切开排脓,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三)溃后先用红油膏,后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纱条引流。日久成瘘者,按肛瘘处理。
[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施行手术疗法。
(一)手术方法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切口呈放射状,从脓肿最高处切向肛内感染的肛隐窝”内口,并切除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搔刮脓腔,置凡士林或红油膏纱条引流。
2.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具体操作方法是经局部消毒后在腰俞穴麻醉下,先穿刺了解脓肿部位。再于脓肿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皮肤、皮下组织至齿线处,再用组织钳分离至脓腔,引流脓液,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腔,修剪脓腔边缘呈梭形,再用探针从脓腔向肛内探查,探通内口,用橡皮筋从内口穿出(另一端从脓腔拉出),将两端收拢结扎,脓腔内填以红油膏纱条,外盖敷料。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在压痛最明显或波动感明显部位,向肛门缘作一放射状切口,引流脓液,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脓腔。红油膏纱条三鹿,待形成肛瘘后,再按肛痿处理。
注意事项
l.定位要准确,脓肿部位较深,表面按压波动感不明显时宜先穿刺抽脓定位。
2.脓肿切开时,要用手指探查脓腔,分开脓腔间隙,切开后换药要保持引流通畅,使新肉向外生长。
3.术中应尽量切开或切除原发或可疑原发肛隐窝,防止肛瘘形成。
土术后常规配合使用抗生素,坚持每天换药,内服清热解毒中药,防止毒邪旁窜。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肛门清洁及大便通畅。
二、少食辛辣、肥甘、炙博之晶。
三、积极治疗相关病变,如肛窦炎、直肠炎等。
四、患病后尽早治疗,防止病变范围扩大。
[结语]
肛痈是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本病的发生绝大多数由肛门腺感染化脓向周围蔓延所致。因其病变部位不同,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其临床特点为突发肛周疼痛,逐渐加重,恶寒发热,溃后流脓,易形成肛瘘,本病应与肛周毛囊炎、疖肿相鉴别。
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萆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透脓散加减;阴虚毒恋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选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肛痈手术治疗有3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应证。
第四节 肛漏
肛漏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多由肛门痈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所致。西医称之为肛瘘。本病发病率高,在肛门直肠疾病中仅决于痔,居第2位,肛漏多由原发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其临床特点为肛周反复流脓水、疼痛、瘙痒,并可从流脓外口触及或探及管道通向肛内。
[病因病机]
肛痈溃脓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蕴结内阻,气血不畅,创口久不愈合,日久成漏;或患虚痨,肺肾阴虚,湿热乘虚人侵,化腐成脓,正气不足,脓出不畅,日久成漏。
[诊断]
肛周反复流脓水,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肛漏流脓较多,而时间较久者则脓水渐少。
若脓水突然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疼痛感。若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并可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外口破溃脓水流出后,症状又可迅速减轻。
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者,多为结核性;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
一、临床分类
(一)单纯性肛漏肛门旁皮肤仅一个外口,且管道直通肛隐窝之内。内外口相通的称内外漏,又叫完全漏;若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称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管道相通,而无外口者,称内漏,又叫内盲漏。
(二)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两个以上开口,或管道穿通两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呈马蹄形。
(三)低位肛漏是指肛漏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隐窝者。
(四)高位肛漏是指肛漏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肛漏内口在齿线以上者。
二、肛漏管道行走规律(梭罗门氏定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条连线,当漏管外口在连线之前且距离肛缘4cm以内者,其内口多在齿线处,且内、外口在同一时位,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连线之后者,其内口多在肛后正中齿线处,管道多弯曲或呈马蹄形。
三、辅助检查
(一)探针检查主要探明管道行走方向、深浅和内口的位置。将球头探针从外口插入,另一手食指戴指套伸人肛管作引导,再沿管道徐徐探人,从内口穿出。检查时禁用暴力,以免造成假内口。
(二)灌注色素无菌纱布卷成烟卷状,长约loan,塞人肛内,从漏管外口适当加压灌注龙胆紫或1%亚甲蓝液体适量(3—5mL)。片刻后,再按原来方位拔出纱条,观察纱条染色的位置,即可判断内口位置所在。
(三)X线检查对复杂性肛漏,管道不清、内口不明者,可将碘化钠溶液从外口加压注入后拍片,依此了解管道的行走方向及内口的大概方位。如考虑为结核性肛瘘,宜照胸片及做其他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肛门部汗腺炎、毛囊炎肛门周围皮肤的汗腺、毛囊发生炎症,常可在肛周皮下形成窦道和外口,流脓,并不断向周围蔓延,但肛管内绝无内口。
[辨证论治]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一、内治法
(一)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色黄质稠,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固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通向肛内;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壅滞,日久不去,郁久化热,肉腐成脓,故见肛周流脓,色黄质稠。肛门胀痛,局部灼热;邪毒旁窜,则成索状管道;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二妙丸或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阴虚邪恋肛周反复流稀薄脓水不愈,肛周溃口隐痛,凹陷,局部常五条索状硬物扪及;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蕴于肛门,留恋不去,则反复流稀薄脓水;阴虚内热则见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外治法
苦参汤煎水坐浴,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其他疗法]
肛漏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漏管位置的高低及复杂程度,其手术方式可分为切除疗法、切开加挂线疗法两种。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内口,并将内口切除。
(一)切除疗法
1.适应证低位肛漏。
2.禁忌证瘘管病史少于3个月;瘘管有酿脓现象;有严重的肺结核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
3.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腰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下,先在肛门内塞人一块盐水纱布,再用注射器从漏管外口注人1%亚甲蓝,如纱布染有颜色,则有助于寻找内口。用球头探针从外口探人,同时用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内作引导,小心将探针从内口探出,提起探针两头,用剪刀剪除漏管管壁及周围疤痕组织,形成一口宽底小的创面,伤口填塞凡士林纱条。
4.注意事项术前应仔细检查漏管行走方向,确定为低位肛漏方可行一次性切除疗法。手术时应仔细探查原发内口,以免用力过猛,形成假的内口,导致手术后漏管复发。术后每天换药一次,让肉芽组织从基底逐渐生长,防止桥形愈合。
(二)切开加挂线疗法
切开加挂线疗法是高位肛漏的一种常用手术方法。此法具有简便、经济、不影响肛门功能、瘢痕小等优点。其机理是切开部分漏管周围组织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通过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使局部组织血运受阻,发生缺血性坏死,缓慢切开,使断端有与周围组织产生非炎症性粘连的机会,防止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肛门失禁。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
1.适应证高位肛漏。
2.禁忌证同切除疗法。
3.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局部消毒,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先在球头银质探针尾端缚扎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从漏管外口轻轻探人,同时用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内摸查接应探针头,并从内口探出,提起探针两头,在内外口之间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上至齿线稍下方,下至外口。再将探针从漏管内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穿过漏管,再提起橡皮筋两头并拉紧,紧贴切口创缘用丝线结扎橡皮筋两端,再在结扎线外二cm处剪除多余的豫皮筋.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伤口,外盖敷料。
4.注意事项术后保持大便通畅,每天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后再换药。术后每隔2—3天拉紧橡皮筋重新结扎一次。一般7—10天左右漏管即被挂断。术后换药应仔细、认真,务使伤口从基底部开始生长,防止桥形愈合。
[预防与调摄]
一、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发现肛门周围脓肿,宜早期切开排脓,一次性手术治疗,可防止后遗肛漏。
三、肛漏患者应尽早治疗,避免外口堵塞后,引起脓液积聚,排泄不畅,导致新的支管。
四、术后应防止出血,换药宜仔细认真,防止桥形愈合。
[结语]
肛漏多由肛痈溃后脓出不畅,余毒未尽,后遗所致。肛漏由原发内口、管道和继发外口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肛周反复流脓水、瘙痒、疼痛。分为单纯性肛漏、复杂性肛漏、低位肛漏和高位肛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二妙丸合萆藓渗湿汤加减;阴虚邪恋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手术是彻底治愈肛漏的有效方法,有切除疗法和切开加挂线疗法两种,切除疗法适用于低位肛漏,切开加挂线疗法适应于高位肛漏。准确地找到原发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手术中切断肛管直肠环,就会引起肛门失禁。
第五节 肛裂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西医亦口q肛裂。本病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男性多见于后正中,女性多见于前正中。临床以周期性肛门疼痛、大便带血、便秘为特点。
[病因病机]
由于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诊断]
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于肛管6、12点,男性多发于6点,女性多发于12点。
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疼痛,排便后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而剧烈疼痛,.疼痛持续数小时至十多小时。每次排便时这一疼痛过程称周期性疼痛。同时大便表面带血,或滴血,大便秘结。
根据病程不同,肛裂分为两大类,即新鲜肛裂(早期肛裂)和陈旧性肛裂。
新鲜肛裂:病程较短(约3月以内),疼痛轻微,疼痛时间较短,肛裂创面颜色鲜红,边缘整齐。
陈旧性肛裂:病程较长(约3—5个月以上),反复发作,疼痛剧烈,肛裂创面色灰白,创缘呈缸口样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而硬的灰白组织(栉膜带)。由于裂口周围慢性炎症,常可伴发结缔组织外痔(哨兵痔)、单口内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肛乳头炎等。因此,裂口、栉膜带、哨兵痔、肛乳头肥大、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7种病理改变,为陈旧性肛裂的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一、结核性溃疡多为多发性裂口,不一定在肛管前后正中,疼痛不严重,其他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早期肛管上皮癌肛门边有边缘不整齐、质硬的肿物或溃疡,发展迅速,活检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结肠燥大便于结,数日一行,便时有肛门疼痛,便时滴鲜血或大便表面带血或便纸染血;舌偏红,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结肠道,耗伤津液,大肠失于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舌红、脉弦数为内有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加减。
(二)阴虚肠燥大便于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于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以致大便秘结;便时努挣擦破肛门,则大便带血,肛门疼痛;阴虚内热则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内有虚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润肠。
方药:润肠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早期肛裂每天用生肌玉红膏外涂肛门内1—2次,每次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二)陈旧性肛裂可先用七三丹搽于裂口,3—5天后,改用生肌玉红膏外涂伤口,再配合其他方法。
[其他疗法]
陈旧性肛裂主要靠手术治疗,保守疗法难以根治。常见的手术疗法包括扩肛法、切除疗法、肛裂侧切术和纵切横缝法。
(一)扩肛法
1.适应证早期肛裂,陈旧性肛裂且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术者戴橡皮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将右手食指插人肛门,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逐渐加力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人食指和中指,扩肛持续3—5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持续松弛。手术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扩张肛管,以免撕裂粘膜和皮肤,术后肛管外涂消痔膏或黄连素软膏。每隔2—3天扩肛一次。
(二)切除疗法
1.适应证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或肛乳头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以肛裂裂口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切除肛裂创面疤痕组织及栉膜带、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再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切口向外适当延长,使切口成一底小口大的。V。字形创口,并用红油膏纱条嵌压创面,再用纱布覆盖固定,术后每天换药直至痊愈。
(三)肛裂侧切术
1.适应证不伴哨兵痔、皮下痿、肛乳头肥大等且病情较轻的陈旧性肛裂。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门一侧(3点或9点)距肛缘1.5em处作一纵形切口,深达皮下,用弯止血钳,从切口插入(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内),向肛门方向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剪断,再稍用力扩张肛门(使括约肌回缩),切口一般不缝合,外涂黄连素软膏后盖敷料。术后每天坐浴、换药,直至痊愈。
(四)纵切横缝法
1.适应证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2.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消毒后,沿肛裂正中作一纵切口,上至齿线上0.5cm,下至肛缘外0.5cm,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纤维,一并切除肥大的肛乳头、哨兵痔、肛窦,修剪创缘,游离切口下端的皮肤,以减少张力,彻底止血,然后用细丝线从切口上端进针,稍带基底组织,再从切口下端皮肤穿出结扎,使纵切口变成横缝合,一般缝合3—4针,外盖凡士林或黄连素纱条后再盖敷料。
3.术后处理进流质饮食3—5天,控制大便1—2天。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再涂黄连素软膏。
[预防与调摄]
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二、多吃水果蔬菜,防止大便干燥,避免大便粗硬,擦破肛门。
三、注意肛门清洁,预防肛门感染。若患肛裂宜尽早治疗,防止出现其他病症。
[结语]
肛裂是指肛管直肠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西医也叫肛裂。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临床特征。多因热结肠燥或血虚肠燥所致。分新鲜肛裂和陈旧性肛裂两种。血热肠燥证,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加减;阴虚肠燥证,治宜养阴清热润肠,方用润肠汤加减。手术疗法是肛裂的重要治法,包括扩肛法、切除疗法、侧切法和纵切横缝法。
第六节 脱肛
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
[病因病机]
小儿气血未旺,中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妇女分娩过程中,耗力伤气;或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引起中气下陷,固摄失司,导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诊断]
多见于儿童、老年人、久病体弱患者及经产妇。
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大便时直肠或肛管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纳,以后逐渐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脱出物逐渐增长,甚至咳嗽远行时也可脱出。
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大便不尽,或下腹坠胀感,因直肠粘膜反复脱出,常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渗液,甚至渗血。查体可见肛门松弛,收缩力减弱,肛门镜检可看到直肠内粘膜折叠。
直肠脱垂临床分为三度:工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色较红,长约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约5~l0cm,呈圆椎状,色淡红,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托回。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l0cm以上,色淡红,呈圆柱形,触之很厚,便后需用手托回。
[鉴别诊断]
内痔脱出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粘膜皱襞,呈暗红、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脾虚气陷大便或咳嗽、远行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肛门坠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脾气不升而下陷,无以摄纳,故见直肠脱出,肛门坠胀;中气不足,则疲乏无力;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直肠脱出难纳,肿胀掀红灼热,渗液流滋,肛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直肠脱出肛外,久未还纳,感染湿热毒邪,湿热蕴结则脱出物肿胀,掀红灼热,甚则渗流滋水;湿热蕴结,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革藓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熏洗疗法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
(二)敷药疗法五倍子散或马勃散调凡土林外敷肛门。
[其他疗法]
一、注射疗法
(一)直肠粘膜下注射法
将药物(6%一8%明矾溶液)注射到直肠粘膜下层,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具体注射方法有直肠粘膜下点状注射和柱状注射两种。
1.适应证工、Ⅱ度脱肛,以工度脱肛效果最好。
2.禁忌证宜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
3.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粘膜暴露于肛门外。或在肛门镜下于齿线上ltm开始,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6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每点注药0.2—0.3mL,不要过深刺人叽层,或过浅注人粘膜内。注射总量一般为6一lOmL,注射完毕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柱状注射在暴露于肛外的直肠粘膜3、6、9、12点齿线上ltm处的粘膜下层向上作柱状注射,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每柱药量2—3mL,注射完毕后送回肛内。注射后平卧休息2天,2—3天不能解大便。一般1次注射即可治愈。若疗效不佳,7—10天后再注射1次。
(二)直肠周围注射法
1.适应证Ⅱ、Ⅲ度脱肛。
2.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门直肠周围急性炎症。
3.操作方法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和术前各用千分之一肥皂水灌肠一次,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和肛内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用细长腰穿针头和20mL注射器,以距肛缘1.8cm的3、6、9点处为进针点,先在3点或6点刺人约4—6cm时针尖遇到阻力,即达肛提肌,穿过肛提肌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另一手指伸人直肠内,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crn,然后缓慢注药4—6mL,务必使药物呈扇形均匀散开。以同样方法在对侧注射。最后在6点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人4—5em后到达直肠后间隙,呈扇形注药4—6mL,三点共注药12—18mL。注射完毕后局部消毒,外盖无菌纱布。卧床休息2—3天,控制不大便3天。术后1—2天可有低热,但不会超过38℃。术后常规配合使用抗生紊预防感染。
此外,还有肛门紧缩术和直肠疤痕固定术等。
[预防与调摄]
一、患脱肛后,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到严重程度。
二、避免负重远行,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压过度增高。
三、经常进行提肛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结语]
脱肛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其临床特点为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外且伴肛门松弛。
基本病机为气虚下陷。分三度:工度脱肛系直肠粘膜脱出,Ⅱ度脱肛为直肠全层脱出,Ⅲ度脱肛为直肠全层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气虚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提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藓渗湿汤加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注射疗法、手术疗法治疗。
第七节 息肉痔
息肉痔是直肠内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相当于西医的直肠、结肠息肉。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诊断]
2—8岁的幼儿发生息肉多为单发;成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者出现息肉,多为结肠、直肠腺瘤,常为多发。
临床上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不同而症状各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需用手推回。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带血或血液与粘液相混。
肛门指检可摸到位置较低的息肉,质地柔软,带蒂,活动度大。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能更清楚发现息肉的数目、大小及表面情况。
病理切片可以明确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鉴别诊断]
一、直肠癌早期为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血与粘液相混,继则大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大便变形。直肠指检或镜检可发现凹凸不平的肿块,触之质地坚硬不移。组织活检有助诊断。
二、肛乳头肥大发生在齿线处,肛乳头因慢性炎症而肥大,常为单发、无蒂、无大便出血,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本病以外治和手术治疗为主,如伴出血,或多发性息肉者,可配合内治法。
一、内治法
(一)热伤肠络大便带血或滴血,色鲜红,息肉表面糜烂充血或有渗血,大便时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浊气内结,气血壅滞,经络不畅,发为息肉;热甚伤及肠络,则大便带血;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邪为患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大便带血,血与粘液相混,大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或腹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肛门直肠,与浊气互结发为肿物;湿热内蕴,伤及肠络,则大便带血;湿邪为患则血与粘液相混;湿热为患,日久伤及正气,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加之湿热下趋,则大便时肿物脱出;湿热蕴结,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腹部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革藓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法
灌肠法适用于多发性息肉。用5%一6%明矾液50一l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或取乌梅、五倍子、紫草、贯众各15g,牡蛎、夏枯草、海浮石各30g,共煎水200mL,每次l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其他疗法]
一、注射疗法
(一)适应证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二)操作方法术前19’oo肥皂水洗肠1—2次,患者取侧卧位,局部消毒麻醉后,在肛镜下找到息肉,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将6%一8%明矾溶液或5%鱼肝油酸钠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控制大便2天,常规使用抗生素2—3天。
二、结扎疗法
(一)适应证适用于低位息肉。
(二)操作方法术前千分之一肥皂水洗肠1—2次,患者取侧卧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并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拉出肛外或在肛镜下用组织钳轻轻夹住息肉,用4号丝线于息肉蒂根部结扎或贯穿等扎,再剪除息申。术后使用抗生素2—3天以预防感染。
三、电烙法
(一)适应证适用于较高位的息肉。
(二)操作方法膝胸位或侧卧位,在肛镜下或乙状结肠镜下找到息肉,局部消毒后用电灼器烧灼息肉根部,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烧灼不宜过深,防止损伤深部组织。术后控制大便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肠切除术
适用于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肠段切除术。
[预防与调摄]
一、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肠炎、肛窦炎、内外痔等。
二、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结语]
息肉痔多由湿热下注,壅滞肠道,瘀血浊气疑聚而成:其主要表现为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或大便出血,检查时直肠粘膜有小肉突起,多有蒂,色鲜红或暗红,质软而嫩,易出血。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多发性息肉多见于青壮年,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注射疗法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结扎疗法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电烙法适用于较高位的息肉,息肉病患者宜行肠段切除。
第八节 锁肛痔
锁肛痔是指肛管直肠癌后期,肿块堵塞肛门,引起肛门狭窄,大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锁肛痔。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癌。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其临床特点是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直肠肛管肿块。锁肛痔病名首见于《外科大成》,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注臭水,此无法治。”
[病因病机]
忧思抑郁,情志不畅,日久气滞血瘀;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或饮食不节,久泻久痢,息肉虫积,损伤脾胃,湿热痰浊内生,与气血结聚于肠道而成肿瘤。总之,湿热痰浊气血瘀结成肿块是本病之标,而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乃本病之本。
[诊断]
锁肛痔的最早症状是便血,血中常夹粘液,血色鲜红,呈间歇性,常被误认为内痔。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粪便中央有粘液脓血,呈暗红色,有特殊臭味。病至后期,由于肿块侵犯,肠腔狭窄,使大便变细、变扁,及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
直肠指检在肛管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上有重要意义。80%的直肠癌位于手指可触及的部位。手指触及肠壁上有大小不等的无痛性硬结或溃疡,推之不移,或肠腔狭窄,指套染有脓血粘液。肛管癌较少见,早期肿块较小,呈疣状,生长迅速,表面凹凸不平,或变为溃疡,质地坚硬,渗流臭水。
肛门镜或直肠镜检可见肠壁肿块或溃疡的范围,并可取小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指检和直肠镜检均未发现直肠病变,但临床症状明显者,应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鉴别诊断]
早期大便出血,便次增多,应与痢疾、肠炎、内痔出血等鉴别。指检触到肿块应与息肉、肛乳头肥大相鉴别。这些疾病的鉴别可借助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肛镜和直肠镜检查以及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等进行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痰浊瘀结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带粘液,便次增多,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痰浊蕴于肠道而不散则发为肿块;热伤血络则大便带血,湿热为患则血色暗红;日久血肉腐败,则渗流脓血粘液;湿热痰浊内积,气血瘀滞,则肛门坠胀,里急后重,便次增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痰浊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方药: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桃仁、乳香、没药、土茯苓、苡米等。
(二)气滞血瘀肛周肿物隆起,坚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带血,血色暗红,里急后重,大便困难;舌紫暗,脉细涩。
辨证分析:气血瘀滞,加之湿热痰浊内蕴结聚不散,发为肿物;气血痰浊互结,肿物坚硬,疼痛拒按;气血瘀滞,血不循常道,瘀而化热,灼伤血络则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气血瘀滞,腑气不畅,则里急后重,大便困难;舌紫暗、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破瘀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黄药子、土茯苓等。
(三)气阴两虚大便难出,或便中带血,肛门坠胀;口干心烦,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肿块消耗人体正气,气阴两虚,则大便难出;阴虚火旺,则口干心烦;气血不足,则疲乏无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合增液汤加半枝莲、蛇舌草、土茯苓、银花、地丁等:
二、外治法
(一)肛管癌溃烂时可外敷九华膏或黄连膏。
(二)灌肠法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浓缩成100—15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每次50—60mL。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若肿块局限于直肠壁而且只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术。若肿块广泛转移,不能行根治性手术者,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
[预防与调摄]
青壮年以上的患者,如经常出现大便带血或排便习惯的改变,应尽早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结语]
锁肛痔是由于湿热痰浊气血结聚肠道肛门而不散,发为肿块所致。临床以大便带血、大便习惯改变及肿块为特征。早期湿热痰浊瘀结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方用槐角地榆丸加味;气滞血瘀证,治以理气活血、破瘀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晚期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用八珍汤合增液汤加减。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男性前阴病,原只限于外生殖器疾病,现临床上将部分内生殖器及附属器官疾病如精浊、精癃等亦归于此,从而扩大了男性前阴病的范围。男性前阴病的一些疾病,中医古代文献中缺乏系统论述而散见于古医籍中,现将有关论述简要介绍如下。
一、前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与泌尿、生殖有密切的关系。肾有两窍,一为精窍?,一为溺窍,精与尿均经尿道而泄之于体外。精来源于五脏六腑,而藏之于肾。至于精的排泻,《证治汇补》说:“遗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故精的藏泻,与心肾有关。尿的产生和排泄与脾、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男性生殖器官的位置,主要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有关。
有关男性前阴各部位在脏腑上的归属,{外科真诠}说: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睾丸)眉肾;子之系(精索)属肝。前阴器官的脏腑归属及循行所经经络的理论,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男性前阴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肝肝脉络阴器,肝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故外阴疾病包括外阴器官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与肝的关系都很密切。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肝失疏泄,肝经气滞,湿热下注,或湿毒乘机侵袭,瘀湿或瘀毒壅结成痈,或水湿下注成水疝。
脾脾主水湿,主运化,脾虚水湿下注或津液凝聚为痰,可发生子痰、阴茎痰核、水疝等病。脾虚中气下陷,可使膀胱失约,发生小便淋漓失禁。
肺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肺的功能失调可引起排尿功能失调的疾病。肺气失宣,水道不利,可发生癃闭;肺气虚弱,水道失制,可发生小便失禁。
肾肾开窍于二阴,肾藏精,睾丸属肾,因此,阴茎、皋丸、精、排尿的病变都与肾有关。肾阴不足,水液不利,或肾阳虚微,气不运水,可发生癃闭及水疝。阴虚火旺,炼津为痰,可发生子痰及阴茎痰核;火扰精室,可发生精浊与血精、梦遗、早泄等。
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尿,赖肾的气化以排泄。肾气不足,气不化水,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膀胱开合不利,湿热内生,则发生尿频、尿急、尿痛。
除脏腑功能失调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也可导致男性前阴病的发生,其中以湿、热、寒邪较为多见。如外感热邪,热灼膀胱,血络受损,则血尿而痛;邪壅肝络,或湿热下注则可壅滞成痈;或湿浊下注膀胱,则生尿浊,内留滞络成水疝。若寒滞肝经,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轻则可出现少腹胀痛、睾丸坠胀,重则可致寒疝阴冷、阴缩等症。此外,不洁房事,浊毒沿尿道内侵,瘀毒互结,可成淋浊或子痈。
三、检查方法
男性前阴病的诊断和辨证,原则上和其他系统疾病相同,详细询问病史,抓住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借助四诊和必要的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正确地辨病、辨证。现介绍男性前阴病常用的特殊检查方法。
(一)阴囊及其内容物检查
观察阴囊发育情况。隐睾患者阴囊多不发育。两性畸形病人几乎看不到阴囊。
检查阴囊宜采取立位,使精索静脉曲张、交通性鞘膜积液和疝气易于显现。触诊时,应面对病人,四指在后,拇指在前,将阴囊内容物放在中间进行触摸。
鞘膜积液和疝气是阴囊常见的肿块。睾丸鞘膜积液呈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囊形感,透光试验阳性,以此可与疝气相鉴别。精索鞘膜积液位于精索部位,其下方可触及皋丸。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大小随体位而改变,站立时增大,平卧时缩小。
正常睾丸左侧略低于右侧,光滑,有弹性,轻压之有酸痛感。皋丸体积正常为12—25mL,小于12mL表示睾丸发育不良。如皋丸一侧增大、质硬、托起有沉重感,应怀疑皋丸肿瘤。急性皋丸炎时,皋丸明显肿大并有压痛。
附皋附于皋丸内后侧,上端为附睾头,下端为附皋尾,中间为附皋体。附皋的任何增大均为病理性改变。急性附睾炎,附皋肿大、疼痛,伴高热。慢性附皋炎,附皋增粗,有轻度触痛,但无全身症状。附皋结核多在附皋尾部,少数在附皋头部,可触及硬结,严重者,病变累及整个附皋,也可延及皋丸或阴囊皮肤。附皋肿瘤很少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