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吴鞠通医案

_12 吴瑭(清)
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干姜(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三帖。
二十四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身热者,外风未
净也。
姜半夏(六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三钱) 桂枝(三钱) 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小枳实(一钱) 姜汁(二匙) 黄芩炭(钱半) 青蒿(三钱) 苦葶苈(二钱)
服法如前。一帖。
二十五日 身热退,去青蒿、黄芩炭、葶苈,加∶
杏仁(三钱)
二帖。
二十七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
姜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杏泥(三钱) 桂枝尖(三钱) 广皮(二钱) 姜汁(三匙)
旋复花(三钱)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明。
十九日 病减者减其制,去∶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 苏子霜(一钱) 降香(一钱) 桂枝(一钱)
五帖而愈。
十一月初六日 痰饮,脉沉弦,有微喘之意,与小青龙去麻辛。
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云苓块(三钱) 白芍(三钱) 五味子(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三钱) 姜半夏(五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前。三帖而愈。
十二月初七日 内饮招外风为病,喘咳,脉弦缓,虽头痛恶寒,能大食,只有风而无寒
,用小青龙去麻黄,减细辛,兼用桂枝汤啜稀粥令微汗法。
桂枝(一两) 白芍(四钱,炒) 五味子(二钱) 细辛(五分) 炙甘草(三钱) 干姜(三
钱) 姜半夏(五钱) 加广皮(四钱) 枳实(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粥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服第二杯,不
必啜粥,覆被。如不汗,再啜粥,覆被如前。汗后避风要紧。
初十日 脉不浮,外感已解,但弦细,而畏冷,中阳虚也。去细辛。
加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小枳实(二钱)
十三日 于前方加∶
广皮(二钱)
十三日 脉双弦,咳而呕,胃咳也。
姜半夏(八钱) 云苓块(一两) 生姜(五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正月十六日 脉沉弦而缓,饮居右胁,呕痰由肋痛外至脊背恶寒,由厥阴内犯阳明,外
犯太阳也。与逐胁下之饮法。
苏子霜(三钱) 香附(三钱) 桂枝尖(三钱) 旋复花(三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二
钱) 降香末(三钱) 青皮(二钱) 生姜(五钱) 姜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目录>卷五
<篇名>肺痈
属性:王氏 五十六岁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痹,为快利药所伤,致成肺痈。胸中痛,口
中燥
,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气腥臭。已有成脓之象。脉短而数,寒热,且移热于大肠而泄
泻,难愈之证。勉与急急开提肺气,议千金苇茎汤,与甘桔合法。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桃仁(五钱) 冬瓜仁(五钱) 苡仁(一两) 鲜苇根(四两)
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
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汤。
芦根(八两) 苡仁(二两) 桃仁(两半) 冬瓜仁(两半) 桔梗(三两) 生甘草(一两)
煎成两大菜碗,昼夜服过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去八九,又服半剂,毫无臭气,
调理脾胃收功。
朱咏齐 五十余岁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风,与桂枝汤一帖,风解,胆怯不敢去浓衣,
因而汗
多。初四五日又受风温,口渴思凉,脉洪数。先与辛凉轻剂不解,脉又大,汗更多,口更渴
,身更热。因与辛寒重剂石膏等一帖,身凉渴止脉静,仍胆怯不去浓衣。初十日当大差坐夜
起五更,衣更浓,途间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痈,与苇茎汤二三两一帖。服至五
七日不应,脓成臭极,加苦苈葶子五钱,脓始退,未能十分净尽。后十日又发,脓又成,吐
如绿豆汁浓臭,每吐一碗余。又于前方加葶苈三钱,服二帖方平复,以补胃逐痰饮收功。再
其人色白体肥,夙有痰饮,未病之年前秋冬两季,以在上书房行走,早起恐寒,误服俗传药
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强饮数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目录>卷五
<篇名>喉痹
属性:刘 三十二岁 脉弦而长,木气太旺,与君火结而成喉痹。
荆芥穗(二钱) 薄荷(二钱) 元参(八钱) 银花(六钱) 牛蒡子(五钱) 连翘(五钱)
马勃(二钱) 人中黄(二钱)
共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芦根汤煎,一时一服。
酒客脉弦数,与苦药清酒中之湿,即于前方内加∶
桔梗(四钱) 射干(四钱) 黄芩(四钱) 儿茶(三钱)
煎法如前。
灵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边白中浊,喉肿而痛,头晕,身热,脉数,疠气所干。
切戒谷食,急开关窍,用时时轻扬法。
桔梗(八钱) 人中黄(三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三钱) 元参(一两) 牛蒡子(八钱)

芩(三钱) 黄连(三钱) 马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僵蚕(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
钱) 鲜荷叶(半张去蒂)
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七日 舌浊甚,邪之传化甚缓,于前方内,加∶
黄芩(二钱成五钱) 黄连(二钱成五钱)
二十八日 湿热厉气,相搏以成喉痹,舌苔重浊色暗,必得湿气宣化,而后热可以解。
盖无形之邪热,每借有形之秽浊以为根据附故也,因前法而小变之。
桔梗(八钱) 人中黄(二钱) 黄芩(五钱) 黄连(五钱) 马勃(五钱) 牛蒡子(五钱)
僵蚕
(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钱) 通草(三钱) 荆芥(二钱) 杏仁(五钱) 薄荷(三钱)
滑石(一两) 犀角(三钱)
共为粗末,分十包,一时许服一包。每服鲜荷叶边二钱,芦根三钱,同煎,去渣服。
二十九日 喉痛虽止,舌浊未除,脉仍微数,则其中之湿可知。按∶《灵枢经》五脏温
病,以舌苔专属之肺,故药方一以宣通肺气为主,盖气化则湿化,而火亦无根据矣。
桔梗(三钱) 人中黄(八分)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黄连(钱半) 黄芩(二钱) 马
勃(八分) 通草(一钱) 杏仁泥(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枝) 荷叶(半张)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岁 壬午四月十一日 湿毒身热喉痹,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与代赈普济
散二
十包,先煎一包,衔入口内,仰面浸渍喉疮,一刻许有稀涎满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
上法,噙至半日,喉即开,得下咽。于是每一包药,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
便,喉痹全消,身热亦退,育阴而愈。
王氏 三十八岁 乙酉五月初二日 六脉沉弦而细,纯阴之象,喉痛足痹宜温。
川椒炭(三钱)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肉桂(二钱) 茯苓皮(五钱) 姜黄(二钱)
萆(五钱) 苡仁(五钱)
四帖。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钱)。
满氏 三十五岁 面色青黄,呼吸定息,脉再至而弦紧,食减,经不行,腹中有块二三
枚,
长三四寸,肝厥无五日不发,喉痛十数年不休。向来所服之方,非寒凉,即妇科地芍药等,
以致历年沉困不休,病势日重,十二年不孕矣。与苦辛热法,急回真阳,或者可救。
肉桂(钱半) 良姜(二钱) 川椒(二钱) 广皮(二钱) 吴萸(钱半) 半夏(三钱)
前方服二帖,喉痛减其大半,厥未发,食少进,腹痛减,与前方加∶
人参(钱半) 茯苓(三钱)
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进,腹痛亦减,仍服前方,去良姜,并减刚药分量

前方服七帖,六脉将进至四至,服通补奇经丸一料,半年后受孕。
<目录>卷五
<篇名>疟
属性:吴 二十五岁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热,似乎牝疟,然渴甚脉数,皮肤扪之亦热,
乃伏暑内发,新凉外加,热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
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
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
。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
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
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
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
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
丸四两,服完全愈。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
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
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
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
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
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
,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
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疟与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尽退。今日诊脉,弦中兼缓,气来至缓
,是阳气未充。议于前方退苦寒,进辛温。
杏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炭(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藿梗(三钱)
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脉弦紧,右大而缓,舌白未化,疟虽止而余湿未消,此方仍服。去∶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益智仁(一钱)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疟已止,胃已开,脉已回阳,与平补中焦。
半夏(三钱) 蔻仁(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炭(三钱) 生苡仁(三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片) 于术(三钱,炒) 大枣(二个)
服七帖后,可加人参二钱,服至收功。
丸方 疟后六脉俱弦微数,与脾肾双补法。
何首乌(四两) 茯苓(六两) 枸杞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沙苑子(三两) 山药(四
两) 于术(四两) 蔻仁(五钱) 莲实(六两,去心) 人参(四钱)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钱,开水送下,逢节以人参五分,煎汤送。
高 十六岁 乙酉六月十六日 间三疟,脉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钱) 青蒿(三钱) 茯苓皮(三钱) 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藿
香叶
(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二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滑石(五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十八日 诊脉数热,重加∶
知母(二钱)
二十八日 疟止热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枣,改藿梗(二钱) 减∶
滑石(二钱)
初五日 余邪已轻,再服数帖。
朱 三十八岁 但寒不热,舌苔白滑而浓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脉沉弦
而紧
。太阴湿疟,与牝疟相参,但牝疟表寒重,此则偏于在里之寒湿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
草果、苍术、黄芩、茯苓、苡仁、广皮、猪苓、泽泻。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苍
术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黄,恶寒渐减。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恶寒始退。愈后峻补脾
肾两阳,然后收功。
姚 二十五岁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疟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湿气重也,宜宣通三
焦,微偏于温。
杏仁(五钱) 青蒿(二钱) 广皮(二钱) 蔻仁(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草果
(钱半) 黄芩(钱半炒) 茯苓皮(五钱)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疟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
滑石(六钱) 益智仁(三钱)
钱 二十岁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疟兼痹,舌苔白滑,终日一饮,热时不渴,胸痞,
此偏
于伏暑中之湿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误补下行,邪已深入为难治。勉与宣通经络三焦,导
邪外出,毋使久羁。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杏仁(五钱) 青蒿(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茯苓
(五钱) 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黄(二钱)
十五日 阅来札知汗多而寒热减,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饱闷,是伏邪已有活动之机。但
阴疟
发于戌亥时,不见日光,虽屡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见早,大可虑也。勉与原方内加草
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络之当归。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青蒿(一钱) 防己(三钱) 杏仁(四钱) 黄芩
炭(
三钱) 广皮炭(三钱) 草果(二钱) 姜黄(二钱) 蜀漆(三钱) 当归(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十二月 阅来札知寒热降序而未尽除,停饮痹痛太甚。议减治疟之品,加宣饮与痹之药
。然大有病退正衰之虑,饮与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补,奈何。
桂枝(五钱,三四帖后手背痛不减加至八钱或一两) 广皮(五钱) 防己(四钱) 青蒿(
二钱)
柴胡(三钱,寒热如再减二药亦须减) 山甲片(一钱,炒) 蜀漆(二钱,寒热微则去之)
生苡仁(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五钱) 煨草果(二钱) 片
姜黄(三钱)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须来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热,已非呆于寒热者可比。十五日寒大减,十八日寒热又减,二十
日申
酉时似发非发,俱属佳处。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块,即系疟母一类,
不过胁腹之别耳。合观寒多热少,当与补阳,议于原方内减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参似
非高丽参可比,盖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疟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开水送下。
盖化 丹中,原有鳖甲煎丸在内也,即久病在络,亦须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时热病,病
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此证犹在畏途,不可随便饮啖也。
于前方内减∶青蒿(钱半) 柴胡(钱半) 加
桂枝(一钱)
杨 二十四岁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来,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热
少,亦宜通宣三焦为要法。
青蒿(三钱) 蔻仁(一钱) 蜀漆(一钱) 桂枝(三钱) 杏仁(二钱) 黄芩(钱半,炒)
苡仁(三钱) 柴胡(钱半)
服一帖而寒退,热反多,此阴邪已化热,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广皮、半夏
以和脾胃。
<目录>卷五
<篇名>伤寒
属性:五十八岁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阳中风,尚未十厘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桂枝(四钱) 浓朴(二钱) 蚕砂(三钱) 杏仁(三钱) 防己(三钱) 茯苓皮(五钱) 姜
黄(二钱) 炙甘草(钱半) 广皮(钱半)
二帖。
初二日 行经络而和脾胃,则风痹自止。
桂枝(八钱) 白芍(四钱,炒) 半夏(五钱) 防己(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白术(五
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头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 左脉沉紧,即于前方加∶
熟附子(五钱)
初六日 脉洪大而数,经络痛虽解而未尽除,痹也;小便白而浊,湿也。
桂枝(三钱) 泽泻(三钱) 黄柏炭(一钱) 通草(三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苡
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猪苓(三钱)
初九日 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与瘼中微有血迹,证从寒
湿化
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阳,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
分未清,再清血分未迟。
杏仁泥(三钱) 黄柏炭(一钱)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苡仁(五钱) 半夏(三钱)
滑石(五钱) 浓朴(二钱) 细苏梗(一钱)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则畏寒,身热已退,阳虚湿气未尽无疑。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陈皮(钱半) 半夏(五钱) 生茅术(二钱)
杏仁(三钱) 浓朴(二钱) 全当归(钱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 诸证向安,惟营气与卫不和,寐不实,寐后自觉身凉,以调和营卫为主。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大枣(二个) 白芍(三钱) 陈皮(钱半) 炙甘草(二钱) 半
夏(六钱) 生姜(三片) 茯苓(三钱)
六帖。
十六日 营卫已和,即于前方内加∶
胶饴(三钱) 白芍(二钱成五钱)
七帖而安。
唐 氏三十八岁 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熟附子(三钱) 炙甘草(三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今左
脉沉
缓。右脉滑,表虽清而浊阴未退。议苓桂伐肾邪,归茴温冲脉,吴萸、半夏、生姜两和肝胃
,白芍以收阴气,合桂枝而调营卫,加黄芩以清风化之热。合诸药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余
,兼有下焦里证之治法也。
桂枝(四钱) 全当归(三钱) 小茴香(三钱,二味同炒) 半夏(四钱) 吴萸(三钱) 青
皮(钱半) 焦白芍(二钱) 茯苓(五钱) 黄芩炭(一钱) 生姜(三片)
甘澜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十九日 脉缓浊阴久居,兼有滞物续下,用药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荡之品,因其势
而导之。大意通补阳明之阳,正所以驱浊阴之阴。若其人阳明本旺,胃阴自能下降,六腑通
调,
浊阴何以能
聚,再胃旺自能坐镇中州,浊阴何以能
越胃而上攻心下,反复推求,病情自见。
淡吴萸(三钱) 小茴香(三钱,同炒黑) 桂枝尖(四钱) 浓朴(三钱) 川楝子(二钱)
黄芩
炭(一钱) 小枳实(钱半) 乌药(二钱) 青皮(钱半) 广木香(一钱) 焦白芍(二钱) 陈皮
(一钱) 茯苓(三钱)
二十二日 凡痛胀滞下,必用苦辛通法,兼护阳明,固不待言。前法业已见效,细询病
已十
余年,以半产后得之,误用壅补成之。按久病在络再痛胀偏左下至少腹板着,其中必有瘀滞
,非纯用汤药所能成功。盖汤者荡也,条肠胃和通百脉,固其所长。至于细雕密镂,缓行横
络,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症回生丹缓通不可。且阳剂过重,有症散为蛊之虞,不得不思患
预防也。
桂枝尖(一钱) 乌药(钱半) 浓朴(一钱) 全当归(一钱,炒黑) 半夏(五钱) 地榆炭
(一
钱) 小茴香(二钱,炒) 川楝子(二钱) 黄芩炭(一钱) 白芍(二钱,炒) 黄连(八分)
广皮炭(八分) 两头尖(二钱) 广木香(八分) 桃仁(钱半,炒) 红花(七分) 郁金(一钱)
降香末(二钱)
甘澜水煎,前后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
生议
论。不知治经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则用急,
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
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
兼服化症回生丹一粒。
二十七日 宣络法兼两和肝胃。
全当归(三钱) 制香附(二钱) 小茴香(三钱,炒黑) 半夏(三钱) 川芎(五分) 青皮
(八
分,炒) 丹皮(三钱,炒) 沙苑子(三钱) 白芍(六钱,炒) 二十八日 寐仍不实,于前
方内加∶
半夏(二钱) 生苡仁(六钱)
服三帖。
初二日 案仍前。
全归(三钱) 制香附(钱半) 干姜炭(五分) 小茴香(三钱) 降香末(二钱) 高良姜(
二分) 青皮(八分) 广皮炭(八分) 乌药(二钱) 半夏(五钱) 桃仁泥(钱半)
三帖。
初五日 络瘀多年,腹痛胀攻胃,食后 胀。今搜去络中瘀滞,饥甚则如刀刮竹,络气
虚也,与通补络法。
归身(三钱) 龙眼肉(三钱) 白芍(六钱,炒) 杞子(三钱,炒) 丹皮(三钱) 小茴香
(一钱) 丹参(三钱)
九帖全愈。
吴氏 二十三岁 二月二十一 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三钱) 白芍(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稀热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
然。
二十四日 不解,于前方内加∶
羌活(五钱)
二十五日 服前方已,脉静身凉,不肯避风,因而复中,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法。
麻黄(三钱,去节) 羌活(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
片) 大枣(二个)
煮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六日 服前药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阳气本虚,平素面色淡黄,舌白湿气又重,
非加助阳胜湿之品不可。于前方内加∶
麻黄(五钱成八钱) 桂枝(二钱成五钱) 炙甘草(一钱成三钱) 杏仁(三钱) 白术(五
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碗,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取两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 五十九岁 三月十六日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
季春,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
麻黄(三钱,去节) 桂枝(六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生姜(六片) 大枣(二
个)
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间。
十八日 原方倍麻黄,减桂枝,加∶
附子(三钱)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则汗头行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加附子汤,除风
实表护阳。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炒)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复中,恶寒胸结,舌苔浓而白,脉迟紧里急。
桂枝(六钱) 苍术(三钱) 附子(四钱) 干姜(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浓朴
(三钱) 枳实(二钱) 陈皮(二钱)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内加∶
炙甘草(二钱) 生姜(二两) 去茯苓 减苡仁
日二帖。
二十三日 诸证悉衰,当减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风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黄身热胸痞,议泻心汤泻其痞。
干姜(五钱) 生姜(五钱) 黄芩(五钱,炒) 黄连(二钱,炒) 半夏(六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议从少阳领邪外出太阳法。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桂枝(四钱) 半夏(钱半) 炙甘草(三钱) 羌
活(钱半) 生姜(三片)
寒热后,寒退热存,胁胀。
半夏(五钱) 炙甘草(钱半) 陈皮炭(钱半) 生姜(三钱) 黄芩(四钱) 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大枣(二个)
张 二十五日 今年风木司天,现下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
太阳
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唐晋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
太阳至五六日太阳证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下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
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
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 陈皮(三钱) 白芍(四钱) 半夏(四钱) 杏仁(三钱)
二十六日 太阳中风,误下胸痞,四五日太阳症未罢。昨用太阳证仍在例之桂枝法,今
日恶
寒已罢,头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壮热,泄泻稀水频仍。仲景法云病发于阳而误
下成胸痞者,泻心汤主之。今用其法,再经谓脉不动数者为不传经也。昨日已动数太甚,断
无不传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连皮)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黄连(三钱)
二十七日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证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
自利
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甘草,人参,恐
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钱) 半夏(六钱) 苍术炭(四钱) 生姜(四钱) 陈皮炭(二钱) 茯苓(一两,
连皮)
二十八日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
证。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
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
汤。按∶此汤重用芩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甘草(三钱) 黄芩(四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茯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