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左手哈佛校训右手西点军规

_3 雅瑟(现代)
在治疗过程中,罗斯福紧密地和大夫配合。他坚毅勇敢,雄心勃勃,每天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艰苦的锻炼。尽管这些锻炼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罗斯福仍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坚持锻炼。
在再次竞选总统时,他对助选员说:“你们布置一个大讲台,我要让所有的选民看到,这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人,可以‘走到前面’演讲,不需要任何拐杖。”
当天,他穿着笔挺的西裝,充满信心,从后天走向讲台,每个美国人深深感受到他的意志和十足的信心。就这样罗斯福当了总统,并且连任四届,成为美国最杰出的总统。
在罗斯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亲、家庭教师、皮博迪和朋友们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养成了深沉的性格。情感不外露,因为它可能流露出内心的激动。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承受病痛、困难和失败的折磨,自幼养成既不得意忘形也不悲观失望的性格。富兰克林想把自己天生的缺陷隐藏起来,把明显的弱点掩盖起来,把幻想中重大的但还模糊不清的想法埋在心底。他最明显的一个缺陷是他成长得晚。结果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些令人不解的东西,他了解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不能准确说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他尽了最大努力来掩盖这种迟疑心理。当他在哈佛毕业时,他的深沉性格实际上已发展到了顶点。”的确,坚韧不拔的隐忍和深沉的性格,使他在日后面对来自未知领域的险恶挑战时,一次次藉此涉险过关,并显示出惊人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所以说,在遭遇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抱怨命运。因为痛苦不可预料,也无法避免,但是,仍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强面对。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乐观向上,以豁达的心去迎接痛苦的到来,最后,也是笑着与痛苦说再见。记住,不幸与痛苦都不能将你打倒,从容面对,胜利终将属于你。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
哈佛启示录
哈佛教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经历痛苦也是一种财富。因此,我们就不必再害怕它。从容地面对,是战胜它的最好方法。
★不要被困难吓倒
不要被困难吓倒,用平常心来对待,往往能把问题解决得更好。因为在面对更多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困难本身,而是输给了自身对困难的畏惧。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然毫无进展。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他发现,自己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当窗口露出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
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做出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
每当这位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当高斯不知道这是一道两千多年的数学悬案,仅仅把它当作是一般的数学难题时,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解出了它。高斯的确是天才,但如果当时老师告诉他那是一道连阿基米德和牛顿都没有解开的难题,结果可能是另一番情景了。
哈佛启示录
当我们遇到困难,考虑的不应该是退缩,而是要知难而上,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渡过难关。“船到桥前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困难只是纸老虎,不可能把我们逼上绝路。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畏惧与退缩。只有坚持,我们才能远离失败,走向成功!
※上卷 哈佛校训 §第七章 以自制为生活的准绳
§第七章以自制为生活的准绳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自律是成功的基础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要想生活在一个更和谐的社会,就要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时刻将规则放于心中,以获得更完满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人,常常受到规则的惩罚,到处碰壁,甚至付出全部自由的代价
自律对于个人的事业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自律有助于磨砺心志,有助于良好品性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
现在很多的领导者,总是一味去要求员工,却放纵自己。事实上,一个没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是绝对没有能力管好别人的。领导者先要自律,才能律人。如果领导者做不到律己,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员工会对领导丧失信心,企业也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史蒂·鲍尔默是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在这个卓越的企业中,如果说比尔·盖茨是战略家,那鲍尔默就是行动家,而且,这个行动家的执行力是无与伦比的。而这无与伦比的执行力,就是靠他的自律来维持的。鲍尔默在工作上异常严厉,但他并不是那种只会严格要求别人的领导者,他深谙律人必先律己的道理。他要求别人努力工作,也是先从自己做起,他本身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一个经理人经常说空话,每次说出来的都只是一些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员工的尊重。要员工做到的,自己就必须先做到。所以,在微软没有高高在上这类的管理层级,也没有具体事不做,只分派员工去做的纯管理经理。
????勤奋,一直是他实践管理的原则。他要求微软的经理人,对公司的事务了若指掌。所以,他孜孜不倦地关心着微软的每件事情、工作的每个环节,成为了员工的榜样。
????史蒂·鲍尔默提倡家庭式的管理,他要求所有的上司都关心员工,让员工感觉到微软是一个大家庭。他从不忽视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上很关心员工,他经常提醒员工不能因为工作而透支自己的健康,又亲自下令人力资源部门和各级主管制定切实可行的康乐保健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他认识每一个微软的员工,能专注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让微软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全体中层领导者在他的带动下,都非常关注下属的生活,比如员工家里有事情,像交电费、水费、交通罚款单等,没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公司代缴;员工有一些困难,需要公司时,公司会马上帮助解决。
史蒂夫·鲍尔默还在求学时代,就是一个非常富有激情的人。他当初是哈佛大学足球队的啦啦队队长,他有能力让全场的人热血沸腾。一种对事业的激情,让他把这种能力发挥到了微软的管理上来,使微软的员工在开拓市场时更加团结,更加投入。鲍尔默说:“好的领帅要懂得控制比赛的节奏和进程,还要懂得如何激发团队的斗志——你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他用激情去激发别人的忠诚、尊敬,甚至有点畏惧。
他的管理风格,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激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天生激情派。我认为,激情对开辟企业是一种非常需要的素质,不仅仅是‘我自己有激情,我的管理是让我周围的人都有激情’。激情不是瞬间的一个状态,而是一种文化。”他传递激情的一个秘诀,就是“每个员工都是我的客户。我们管理层为员工提供一流的服务,员工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这就是整体的管理理念所在。”
鲍尔默可以使一些讨厌计算机的人集中精力去编程序代码,只要鲍尔默走进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气氛就会升温,全体员工便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拼命为公司工作。鲍尔默的这种极具感染力的激情,让他极富个人魅力,这种魅力又增加了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他能鼓舞普通员工无怨无悔从早干到深夜。虽然他不精通软件技术,但却能用他的激情感染员工,率领员工开拓市场。
鲍尔默在1994年的一次微软公司大会上,用他那无与伦比的大嗓门重复着一个词:“市场!市场!!市场!!!”停顿了一下,他又说:“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你占有市场份额,你实际上就使对手们”,说到这里,他用手扼住自己的咽喉,作挣扎状,再接着说:“只剩下吸入维持生存的氧气的能力。而我们需维持的就是让对手们奄奄一息。”在微软,没有人拥有比鲍尔默更激情澎湃的煽动能力,没有人比他更能感染员工,他的演讲总像沸腾的岩浆,点燃着员工的工作激情。
曾经有一个在微软做过6年的产品推销经理说:“鲍尔默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除非是死人,否则只要与他在一起,就不可能不被他感染。”
鲍尔默经常在会上手舞足蹈,声情并茂,他的眼睛和光头放射着光芒。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鲍尔默总是习惯用一只攥紧的拳头不停地击打另一只,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如他在一次大会上就曾连声高喊Windows!Windows!!Windows!!!,非常具有震撼力。甚至在1991年的一次会议上,因为叫喊得太猛,喊坏了嗓子,最后不得不上医院动手术。
在微软一次关于Net计划的会议上,被汗水浸透全身的鲍尔默更是以传教士的热情向开发人员高唱Net赞歌,其提到的Net不少于20次。鲍尔默把这次会议进行了网络直播,让更多的员工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鲍尔默在推广微软的Net互联网服务技术时,还制作了一段视频剪辑,在网上广为传播。在那段录影中,鲍尔默用他迷人的嗓音,充满激情地在微软大会讲台上反复呼喊着“开发者”多达14次以上。
微软的员工早已对鲍尔默的激情习以为常,但每一个面对他的员工仍然会热血沸腾。鲍尔默的热情和执著使他成为微软内部的鼓舞者。
凭借他的激情,鲍尔默感染着微软的全体员工,为盖茨撑着一片天,从16名员工,壮大到6万名。他的“煽情”对微软的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自己则成了激情演讲者的代名词,形成了一套鲍尔默特色的管理方法。
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时也需要主动,它不是受迫于环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为。前提条件是自觉自愿地去做。
罗伯特·史特朗奇·麦克纳马拉,1916年6月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939年春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次年回哈佛任会计学助理教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加入桑顿的统计管制处,工作出色。二战后,他与伙伴同时加盟福特公司,表现出超凡的聪明、才能,为福特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任为公司总裁。不久,又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国防部长。在7年任职内,他成为华盛顿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1968年2月,麦克纳马拉离开国防部长职位,担任了世界银行行长。
麦克纳马拉告诫他的部属们说,做老板的人,必须比教徒更加严格地奉
行“教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当福特公司的代理商送圣诞礼物给麦克纳马拉时,他很生气地退回了礼物,还责备了代理商。当他要去度假滑雪,需要一部车顶有雪橇架的车子,而有人要让公司派车时,他断然拒绝,坚持自己出钱租车。
麦克纳马拉这种严以律己、洁身自好的作风,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威望,许多人佩服他,尊敬他,因而他能够令出必行,行必有果。所以,当他给那些滥用公司财物的主管统统开出账单时,他们才会服服贴贴地接受。而仅此一项,就替福特挽回了200多万美元。
哈佛启示录
鲍尔默和麦克纳马拉证明了自律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再缺少它的情况下获得并维持住成功。甚至可以这么说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过人的天赋,如果他不运用自律,就绝对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自律能够促使人步步攀向高峰,也是领导能力得以卓有成效维持的关键所在。
★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要获得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你的努力、你的付出,更需要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毅力与勇气。
我们知道,哈佛的学子以勤奋好学闻名,而他们努力的根源就在于坚定的毅力。虽然学习生活很累很苦,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退缩。
事实上,在每一种追求中,作为成功的保证,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不屈不挠的毅力。它是人的行动的动力之源,希望以它为基础。如果没有了毅力,那就很难有支撑你继续前进的动力,稍遇困难就可能将你击垮,再也站不起来。而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可以,那就一定能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哈佛的教授也告诫学生们说,坚强的毅力是人生行动中战胜困难、摆脱逆境的利刃。打造这把利刃,一定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光彩夺目。而费正清的故事则印证了这一理念。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1991),美国著名中国学家。16岁时,父母沿习边远地区上层人士习惯,把他送到发达的东部接受教育。他进了埃克塞特学校。该校多是上层人士子女,追求事业功名的气氛比较浓厚。读大学时,他先进威斯康星大学,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环境,他转学到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式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费正清建立个人功业的抱负,他埋头苦读,“以求在世界上出人头地”。1931年,他申请到中国学习汉语,收集史料,撰写博士论文。1936年,费正清应聘到哈佛教书。在这里,他主张打破传统汉学的束缚,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他以哈佛为阵地,充分利用哈佛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哈佛的名望,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域,一种中国研究的新模式。
?从1936年到退休的1977年间,他推动了数以百计的与中国问题有关的学术研究项目,对促使美国的中国研究成为一个系统的、影响深远和成果丰硕的学科起了比美国任何学者都更大的作用。费正清创立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使它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中国研究机构。
?费正清是一位十分勤奋的学者。他一生笔耕不辍,独著、合著、编辑、合编的作品多达60余部,还有大量的论文及书评,确实是著作等身。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共15卷,贯通了起自秦汉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82年一千余年的历史。作为一部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剑桥中国史》采用的是专题式的写作方式,即将历史划分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不同方面,然后按各自历史进程加以评述。正是如此写法才使他们得以发挥各个研究领域中佼佼者的专长,最终汇聚成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地位的专著。
在哈佛,学生们要过的第一关是语言。为了攻下这第一关,就要不断地学习、练习。而且,哈佛的课业非常繁重。有时完成作业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做作业到后半夜一两点钟是很常见的,早晨还要很早起床去上课。除了上课,学生们还要做助教等。学习强度大、睡眠不足是哈佛学子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支撑下去。因此可以说,在哈佛学习的每个人都是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认为,如果把上述的困难克服了,那以后再大的困难也能从容面对。
哈佛启示录
哈佛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谁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因为,如果没有毅力,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纵使你才华横溢,纵使你有胆有识,也很难获得成功。你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混沌中,消磨生命,走向毁灭。
※上卷 哈佛校训 §第八章 以自信为伴1
§第八章以自信为伴
——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
★相信你自己
哈佛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哈佛著名学子亨利·梭罗:“自信地朝你想的方向前进!人生的法制也会变得简单,孤独将不再孤独,贫穷将不再贫穷,脆弱将不再脆弱。”
态度是自信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满怀自信,那么他就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屈服——仅仅这一种态度,就足以使人们觉得他身上充满了魅力,亚马尼的独特风格正是来源于他的自信。
亚马尼刚被任命为石油大臣后,国王授权他与阿美石油公司谈判一项该公司向沙特政府纳税的问题。亚马尼就是靠着这份自信心,对该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连那些细枝末节也不放过,结果令阿美石油公司的官员们目瞪口呆。他最终取得胜利。
在与西方工业大国的较量也是如此,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与世界一流的大国一争高下,不屈不让,该需要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亚马尼做到了,他相信自己,相信他的人民,相信他一定会成功。
结果,他再一次获得胜利。相信,实实在在地相信,就会使你有能力获得成功。相信会有伟大的结果,是所有伟大的书籍、剧本,以及科学新知背后的
动力。相信会成功,也是每一种成功的生意与政治机构会成功的主要原因。相信会成功,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所拥有的一项基本而绝对必备的要素。
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目标、思想、行为都充满信心,用自信去感染身边的人。全美第十大公司、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及第一业务主管约翰·艾克斯是哈佛的毕业生。该公司在1998年以来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市场最具价值的公司。艾克斯给大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与众不同的魅力。艾克斯时刻让周围的人感觉到他的自信与果断,并同时影响着身边的人,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追随着他。
所有伟大的领袖都懂得以自信的方式行动的重要性。拿破仑,知道自信行为方式的魔力,并且因此受益无穷。
拿破仑在战争中曾命令手下的士兵送情报到前线。由于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拿破仑就把自己的战马拉了出来。
看到这匹威武雄壮的战马,士兵不禁说道:“元帅,您的坐骑太高贵了,我只是个无名小卒,根本不配使用它。”
拿破仑回答说:“在法国士兵的眼中,没有一件东西可以称得上高贵。不要贬低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武士!”听了元帅的一席话,士兵这才心惊胆战地骑上战马,赶往前线报信。
士兵缺乏自信,连马都不敢骑,但幸亏拿破仑对自己的士兵有充分自信,不然可能耽误战机。连自己都信不过的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呢?
当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以后,法国军队受命捉拿他时,他不但没有跑掉或躲藏起来,相反地,他勇敢地出去迎接他们——一个人对付一支军队。而且,他掌握局势的极大信心奇迹般地生效了,因为他的行为似乎表明他期望军队服从他的指挥,所以,士兵们在他身后以整齐的步伐前进了。
任何成功者都离不开自信。没有人喜欢那种软弱的、不果断的人,这种人办事时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或要于什么。因此,他们成功的机会也就很少。你可以敬佩别人,但绝不可忽略了自己;你也可以相信别人,但绝不可以不相信自己。
风烛残年之际,柏拉图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诚恳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却被柏拉图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病入膏肓的柏拉图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半年之后,柏拉图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柏拉图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整个后半生都在自责。
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哈佛学子,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经领悟到:“失败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从未去尝试。”
每个人都需要在心中埋下信念的种子,面对心中的高度不断鼓励自己、肯定自己,时常在心中默念“我有,我可以”。如果意念屈服了,那么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
我不追赶流行,让流行来追我。突破了心灵障碍,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哈佛启示录
执著的相信自己的人往往才能够获得成功。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
亚马尼的成功正是来源于他的自信,而柏拉图的助手却因不相信自己,错失了良机,成为终身的遗憾。有时候,你已经触摸到了成功的大门,但是却没有勇气去推开,那成功就永远只是在门后。
★自信才能赢得信任
有自信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就能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金子,我们就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我们把自己视为泥块。我们就将真的被人踩在脚下。
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别人拥有的幸福是不属于自己的——不是不能,是不配拥有。他们自惭形秽,自认不能跟那些命好的人相提并论。缺乏自信的结果是,不但自己没有胆量做事,同事和朋友也不敢信任你。他们在开口说话以前,总是先设法探听别人的意见——若与自己的意见相同。才敢说出来,结果只是人云亦云,丝毫没有创意。没有自信的人在机会到来时,总是犹豫不决,想抓住又怕没把握,想放弃又不甘心,结果坐等机会白白溜走。
在哈佛大学那样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一位眼睛看不见的女博士生却非常自在愉快。她叫杨佳,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副教授,2000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就读,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惟一非本国的盲人学生。
杨佳出生于1963年,在29岁之前,她一直过得很顺利。她15岁就考上郑州大学英语系,19岁开始教授大学二年级的英语精读课,23岁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院任教。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阶段的她,却患上了一种叫做"黄斑变性"的眼疾,医生诊断后告诉她这是一种会逐渐失明的疾病。
在她的眼前,原本五光十色的世界由雾蒙蒙直到完全黑暗。这个过程是一段痛苦的日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边治疗眼疾,一边坚持教书。但她总是把看病的时间安排在周末假日,她不愿意请假,因为怕误了学生的学习,几乎没有耽误过任何一堂课。她的视力越来越模糊,但她却拚命地使用眼睛,不放过一分一秒看书的时间。直到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她仍然说:"我离不开讲台,我要当老师。"
她请父母为她买各式各样的录音机,因为她想,既然眼睛看不见了,那就用耳朵听吧。她也随身携带一个袖珍型的小录音机,比如记个电话号码,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她笑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失明之后,她依然能写出漂亮的板书,但有谁知道她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计字的大小,好配合写字的右手。为了这几行板书,她不知在家里练了多少遍:在房门上,在硬纸板上,让自己慢慢感觉以往所忽略的身体律动,来协调左右手之间的搭配。语音教室里,平面操作台上的各种按钮也被她悄悄地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
她在每学期刚开始的第一节课必定要点名,然后在心里默默记住每位学生不同的声音,并配上他们的名字。下一次,她就能准确地叫出每位学生的名字了。她也始终都在与人谈话时专注地注视着对方,事实上她是全凭听说话者的声音判断他们的位置的。
杨佳的学生都是博士生。他们喜欢上她的课,因为"杨老师发音很准,声音很好听,上课形式多样化",她从不照本宣科,上课喜欢提问,准备了大量课外资料。她喜欢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播放当天或者昨天的英语新闻,并经常在课程告一段落时播放新的英文歌曲。
学生们私底下都十分佩服她为每一节课所做的精心准备。下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围在讲台边和她聊天。她的知识面非常广,知道很多最新的信息。无论是英美文学、音乐,还是国际时事,博士生们和她聊得十分开心,而她也感到非常快乐。
在中科院外语部教学品质评量表中,博士生们为她打了98分。在毕业班的毕业留言簿上,学生们深情地写道:"杨老师,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除了获取知识外,我们还获得了不少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上卷 哈佛校训 §第八章 以自信为伴2
杨佳说自己之所以始终站在讲台上靠的是一种自信,以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从不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到讲台上我就是个老师,这时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学生要学东西,我们教他们知识。
2000年,杨佳获得了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学习的机会时,她的事迹也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了整个哈佛。
在哈佛大学,面对上千门课程,面对那么多新的信息,杨佳非常兴奋。"想学的东西太多了。我每天一早就去听课,一直到下午五点半。中午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吃饭。晚上就在宿舍里读书、上网,往往要到十二点多才能就寝。我觉得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杨佳说,没想到自己在失明8年之后还能走进哈佛,因此她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这里条件很好,信息传递非常迅速,我要多听课,多读书,多学些新东西。我要努力充实自己,好增加往后的教学内容。"
哈佛启示录
自卑只能自怜,自信赢得成功。相信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权占据一个空间。“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也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
★勇于激发自身的潜力
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
约翰·费尔德看到自己的儿子马歇尔在戴维斯的店里招待顾客,就问戴维斯:“戴维斯,近来马歇尔生意学得怎样?”
戴维斯一边从桶里拣出一只苹果递给约翰·费尔德,一边答道:“约翰,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不想让你日后懊悔,而我又是一个直爽的人,喜欢讲老实话。马歇尔肯定是个稳健的好孩子,这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了。但是,即使在我的店里学上1000年,也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他生来就不是一个做商人的料。约翰,还是把他领回乡下去,教他学养牛吧!”
如果马歇尔仍然留在这个地方,在戴维斯的店里做个伙计,那么他日后决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商人。可是他随后到了芝加哥,亲眼看到了在他周围许多原来很贫穷的孩子做出了惊人的事业,他的志气突然被唤起,他的心中树起一个要做大商人的决心。他问自己:“如果别人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为什么我不能呢?”其实,他具有大商人的天赋,但戴维斯店铺里的环境不足以激发他潜伏着的才能,无法发挥他贮藏着的能量。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才能来源于他的天赋,而天赋又不大容易改变。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藏潜伏着,必须要外界的东西予以激发。志气一旦被激发出来,如果又能加以继续的关注和教育,就能够发扬光大,否则终将萎缩而消失。
因此,如果人们的天赋与才能不被激发、不能保持、不能得以发扬光大,那么,其固有的才能就要变得迟钝并失却它的力量。
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的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表现“我”的才能的最好途径。拿破仑、林肯未必能做的事情,但“我”却能够做,这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发挥“我”所具有的才能。
我们许多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
在美国西部某市的法院里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时还是一个不识文墨的铁匠。他现在60岁了,却成了全城最大的图书馆的主人,获得许多读者的称誉,被人认为是学识渊博、为民谋福利的人。这位法官惟一的希望,就是要帮助同胞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是他自身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为何产生这样的宏大抱负呢?原来他不过是偶然听了一篇关于“教育之价值”的演讲。结果,这次演讲唤醒了他潜藏着的才能,激发了他远大的志向,从而使他做出了这番造福一地民众的事业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直到老年时才表现出他们的才能。为什么到老年会激发他们的才能呢?有的是由于阅读富有感染力的书籍而受到激发;有的由于聆听了富有说服力的讲演而受感动;有的是由于朋友真挚的鼓励。而对于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作用最大的通常都是朋友的信任、鼓励、赞扬。
在印第安人的学堂里,曾经刊登过不少印第安青年的照片。他们在学校里毕业时的神情与他们刚刚从家乡里出来时的神情大为不同。在毕业照片上,他们是一副气宇轩昂的模样———个个服装整齐,脸上流露出智慧,双目炯炯,才华横溢。看了这样的照片,你一定可以预见到他们将来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但是大部分人回到他们自己的部落以后,奋斗不多时,就不能保持他们新的标准了,逐渐的又恢复旧日的面目。这当然不能是一概而论的,也有少数人由于具有坚强的意志,具备了抵抗堕落的力量。
倘若你和一般失败者面谈,你就会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环境,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入过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是因为他们的潜能从来不曾被激发;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振奋起来。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的潜能的气氛中,可能激发你走上自我发达之路的环境里。努力接近那引起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于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你更要与那些努力要在世界上有所表现的人接近,他们往往志趣高雅、有远大抱负。接近那些坚决奋斗的人,你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如果你做得还不十分完美,那些在你周围向上爬的人,就会来鼓励你下更大的努力、作更艰苦的奋斗。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潜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只要你能够发现并加以利用,便可以帮你成就你所向往的一切东西。
人们体内的亿万细胞中,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这种潜力要是能够被唤醒,就能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然而大部分人好像都不明白这一点。病人在病势垂危、呼吸困难时,在听了医师或亲友的一席热烈恳切的安慰话后,竟然能起死回生。这种情况在医生看来,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人来说,疾病之所以置人于死地,首先是因为病人也失掉了对生命的信心。
世界上有无数碌碌无为的人,有些人竟然到了难以自立的地步,但在这些人的体内同样有着巨大的潜能,只要能够激发他们体内的一小部分潜能,就可以成就他们伟大的、神奇的事业。
在人们的身心里面,其实封锁着极大的内在力量。比如,有人遇到某种意外事件或灾祸时,一般人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救他。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英雄品格,而意外事件和灾祸不过是催化剂而已,使人有了显露这种品格的机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在灾祸临头时能做出的事情是令人惊叹的。
一个体力平常的人,他在被催眠后,有人把他的头和脚搁在两只椅子的边上,而身体悬空着,这时让六七个人站在他身上,而他竟能支持得住。如果在他的身上搁了一块木板,让一匹马站上去,他竟然也能支持得住。这都是由于人心灵深处内在力量被激发后所造成的奇迹,因为照上面的方法做,按照一个人平均的体力决不能支持一千多磅的重量,但是在催眠状态下,他竟然毫无困难地做到了。
那么,他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当然不是来自于催眠家,催眠家的作用仅在于把那被催眠的人的力量从身体里激发出来了。这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是潜伏在他自己的身体里面。
因为人体内都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人人都能做成不朽的事业。而一切真实、友爱、公道与正义,也都存在于这内在的力量中。
在人的身体和心灵里面,有一种永不坠落、永不败坏、永不腐蚀的东西,这便是潜伏着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即便在最卑微的生命中,也能像发酵粉一样,对身心起发酵净化作用,增强人工作的力量。
在有些时候,人会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比如在失去一个爱友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从未发现过的能力;有时读了一本富有感染力的书,或者由于朋友们的真挚鼓励,也能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通过何种途径,一旦激起内在力量后,你的行为一定会大异于从前,你就会变成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一个立足于诚实、公道、正义原则的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终能屹立在世界上,绝不动摇。林肯之所以对世界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所具有各种天赋和才华,更是由于他能把公道、正义等原则当做他安身立命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能同自己那永不死亡、永不败坏的高贵神性相和谐,他便能发挥自己更大的效能,获得无上的幸福。
未来的医生会让病人知道,在人的身体中有一种创造的作用是永远在进行的,这种创造的力量,不但创造他自己的生命,还在不断地更新生命,恢复生命。比如,以骨折为例,什么时候骨头折断,经过伤科手术什么时候就会使之复原。如果我们的教育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那么自然的治疗便会补救身心上各种缺陷。
创造我们身体的力量,就是在每夜的睡眠中,改造更新我们身体的因素,我们身体的各种新陈代谢,也是由这种力量造成的。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深入自己的意识内层,去开发那些供给身体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的生命往往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到自己内在力量的深处,那么就可以寻找到生命的大源泉。一旦饮得这生命的活水,就不再会感到口渴,这种源泉就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一个人一旦能对内在的力量加以有效地运用,他的生命就永远不会陷于卑微贫困的境地
哈佛启示录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潜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只要你能够发现并加以利用,便可以帮你成就你所向往的一切东西。
※上卷 哈佛校训 §第九章 以创新为思考理念1
§第九章以创新为思考理念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培养创造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句名话是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意义的理解。
如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学部的主任、考古学家波尔比姆所说:“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哈佛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哈佛大学著名的华裔心理学教授高建在《企业家与创造力》一书中,就按人的思维习惯,将人脑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和全脑型。他认为左脑负责逻辑思维、数学分析,掌握语言技巧;右脑擅于综合信息、注重直觉、灵感与整体思维。故左脑型擅长计划、组织;右脑型者想象力丰富。左脑灵活的人往往右脑笨,右脑灵活的人左脑往往欠发达。人的创造力创造需要左脑与右脑的协同配合的“全脑型人才”。
高健教授通过问卷法从同学的个性类型、思维方式、大学专业、职业兴趣、自我评价、业余爱好等来判断脑型。
脑型的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脑型并非不能改变,实践证明,左脑型者向右脑型者靠近要比右脑型者向左脑型者靠近容易。左脑已有一技之长,运用右脑能丰富左脑已有的特长。因此左脑型靠近右脑型是一种“解放”。而右脑型靠近左脑型,掌握左脑型者的知识和技术,则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创造是一种全脑型的活动,创造发端于兴趣。整个创造过程分准备、酝酿、顿悟、验证和应用五个阶段。在创造过程中左右脑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左脑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准备工作确定创造的课题和性质,然后右脑进入酝酿阶段,消化课题的每一方面,将信息作各种不同的整合。一旦酝酿成熟,创造者会豁然开朗,产生解决课题的灵感。在验证阶段,左脑对右脑顿悟而得的设想作严格的分析,最后把新设想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了解了的自己脑型,这样在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克服由于脑型偏差而带来的思维缺陷,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脑型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哈佛大学在1983年前后就把单纯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具体的亲身实践。
哈佛的经理学院内就有学生自营企业的活动。校内为学生的各项服务项目都承包给学生办,如学生旅行社,冰箱、电话应答机出租,洗衣服务,健身操学习班等。《哈佛经理学院年鉴》、《学生住址录》、《净现值》、《新生介绍》等实用手册,均由学生负责编辑出版。每年二月份,有意经营上述服务项目的同学组成小组,拟订出详细的经营方案和收支预算,送交学校专设的学生企业特许权委员会。一种服务项目往往有几个小组争相经营,特许权委员会审查各组的营业计划后决定授与计划最佳的小组开业特许权。同学如果有新的主意可以随时向特许权委员会提出营业申请。营业利润归同学所有,冼衣服务处的一学年营利可达七千美元,《新生介绍》的编辑出版利润可高达二万到二万五千美元。这样,同学不但获得经营小企业的具体经验,而且有利可图。
哈佛启示录
“一个城大事的秘诀寒简单,那就是培养自己创造力,永远不向现实妥协的人”记住哈佛给我们的经验,其实发现新事物不在难易,“关键在于谁先想到”。
★挖掘创造力
艾德文·兰德,美国人,1909年出生。1926年入哈佛大学读书。美国著名发明家,曾因研制瞬时显像相机而闻名于世,所获得的专利达二百多项。他还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果的著名企业家。曾任美国宝丽来公司董事长、总裁和研究部主任。
一个企业,不仅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企业就不会停滞不前,将永远充满活力。
——艾德文·兰德
谁也不会想到,一次拍照竟会使人得到了拥有亿万财产的重要机会。1947
年2月的一天,兰德给他的女儿照相,小姑娘不耐烦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照片?”兰德颇有耐心地解释说:“不要着急,冲洗照片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解释归解释,女儿的一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他。这时,他突然想到,照相术在基本上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我们要等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才能看到照片呢?如果能当场把照片冲洗出来,这将是照相技术上的一次革命。难题就在于如何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在照相机里把底片冲出来,能适应0℃—100℃的气温,而且用干燥的方法冲洗底片。
兰德必须掌握解决的这些问题的方法。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开始工作。经过半年时间高效率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瞬时显像相机,取名为“拍立得”相机。它能在60秒内洗出照片,所以又称“60秒相机”。兰德自己无法解释自己所经历的发明过程。他相信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基本区别,就在于人的创造力。
这次发明不但使宝丽来公司的销售额10年里增长了40倍,并使该公司生产的软片销售量也大大增加。另外,兰德的滤光片、滤色镜、偏光片和看立体电影戴的眼镜的发明、生产、上市及其带来的高额利润都不能不说是兰德注重创新的结果。创新的结果使得他的企业不断开辟出新的路子,事业蒸蒸日上。1967年和1968年这两年,宝丽来公司的股票达到高峰,兰德和家人拥有的股票价值就达5亿美元。
艾德文·兰德经常对他的助理们说:“我们应该担任这样的角色,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一种人们根本就不会想到竟会产生的东西。”
当人们打听兰德有什么成功奥秘时,他只是笑笑:“我相信人的创造力,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无事不成。”
哈佛“生产”了许许多多著名学生,比尔·盖茨就是这许许多多著名学生当中的一个。不过,应该更准确地说,比尔·盖茨是哈佛最著名的辍学生。因为,在他之前,还有不少退学的哈佛学生。譬如:1894年,霍华德·休斯因迫不及待的要投入石油开采行业而从哈佛退学,他后来成为美国的巨富;1932年,波尼·莱特禁不住各种科研工作的诱惑,自动中止了在哈佛的学业,他后来获得了500多项的专利,是继爱迪生之后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1966年,格兰姆·帕森斯因创立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而从哈佛退学,他后来成为著名歌手。
比尔·盖茨是一位有创造力且意识超前的创业家,但他并未发明任何科学技术,只是注重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采用并改进他人的发明。他很早就看出个人电脑时代即将来临,并由此推导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硬件的观点。微软称霸的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比尔·盖茨具有很高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能够预测出电脑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正确的判断了市场成熟的时机。
盖茨是一个经营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软的成长壮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创造能力,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敏锐的市场嗅觉,是任何一个人都难以超越的。盖茨连大学也没有毕业,但他的知识却有极高的创造性,因此微软公司的发展比世界上任何企业都快。相反有些硕士、博士,甚至教授,也可称“满腹经纶”,但缺少创造性,因而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微软公司成功的一个秘密就是不断创新,连续创新。对公司的经营者来说,明天比今天更重要,未来比现在更宝贵。盖茨及其手下人不会坐等未来的一切自然发生,而是面对未来进行创新。
生活中,很多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总是因循守旧、按图索骥。不克服它,你就会难以成功。只有敢于创新,打破常规,才能为你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和砝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幸福。美国前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金姆塞曾说:“勤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性。”所以要克服人们性格上的因循守旧的弱点,用创新的思维突破常规的观念,才能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哈佛启示录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难以解开的局面时,只要突破定式、打破常规,多一份感性的想象,多一些理性的假设,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