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

_2 刘峻松 (现代)
在实施中,广告公司进行了目标客户的品牌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当向目标客户问及“你认为在现有的笔记本或其他IT品牌中,谁更适合称为新成功者典范”的时候,大家更多地提到了联想,因为联想刚刚收购了IBM,堪称新成功者……
面对这样的调研结果,广告公司与广告主想必都会十分尴尬,是放弃?还是继续?
如何继续这个品牌主题还会有很多故事发生,只听说多数广告公司会为了尊重广告主的意图,善意地说个慌,告之目前市场中还未有“新成功者典范”,我们的品牌定位大有可为等等云云。
但此时,一个不争的实事存在着。在品牌推广之前,“新成功者典范”的品牌策略面对的不是“众口合一”的助势,而是竞争中“众口异辞”的挑战。“夫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而如果忽略“众口异辞”,又未“妙算先胜”,品牌推广的结果可想而知。
“众口异辞”,现实中的品牌问题(2)
刘峻松
市场是面镜子,以市场为镜可以观己达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谈及这些例子,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品牌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它包括了我们品牌自己,包括了消费者,包括了第三方。环境由不同的主体构成着,主体不同,声音也就势必不同,我们也就很难实现一致的声音,做到“异口同声,众口合一”。
环顾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品牌,可以搜索出多少“众口合一”?
联想、海尔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企业,但联想,海尔的品牌是什么?从“联想”延伸的业务来看,联想品牌下应该包含了移动通讯,海尔也应该涵盖了电脑、IT,但是这些,与消费者,与行业机构的认同一致么?市场检验是真实的,买手机大家首先会想的是诺基亚、三星,而不是联想、海尔……
国内自恃为“品牌”者众多,但当用“众口合一”的尺度对品牌者进行比测的时候,旋律之中往往噪音繁杂,又岂止一个“乱”字了得。杰克•韦尔奇曾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在所涉及行业中,要么名列第一,要么第二,否则放弃……”那么我们呢?
面对这些,不能不说是国内品牌成长的悲哀……而反观一些国际品牌,尤其是已经有百年历史的世界企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口合一”。比如IBM,他对外的品牌传递,与我们对他的感知,以及相关行业机构组织对他的评价,这些是IBM品字模型中的三张口,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品牌世界,在这个品牌世界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声音,这正是IBM品牌管理的成功。
所以,一个成功的品牌传播,是由“众口异辞”到“异口同声”,最后实现“众口合一”的过程。“品”字模型中包含了三张“口”,只有“三口同音”,传达一致声音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从于“乱”,止于“治”,才是一个成功的品牌管理。
“众口合一”难,“众口异辞”易(图)
刘峻松
  在“众口异辞”中,我们提到了品牌管理中的很多现象,有远至国家的、有近到立身处世的,那么真正要做到品牌管理中提到的“众口合一”其实很难,“众口异辞”却很普遍。  “众口合一”不仅仅难在“众口”本就难调,更难在对品牌核心的认知与“众口合一”过程中的方法与操作的契合不易。  一者,难在我们对品牌、对品牌核心的认知,品牌核心是什么?如果没有对品牌核心准确的领悟,我们很难以“众口合一”作为品牌成功管理的标准,也就更难谈到在“众口合一”的过程中去实际把握。  二者,即使我们理解了品牌核心,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要与之相应的简单可行、活而能用的方法、工具。“简单而能用,用而能活,活而能久”,那么这些简单的活而能用的方法又是什么?  为了解答“众口合一”,我们首先从认识品牌核心开始。只有真正领悟了品牌核心的构成与关系,才能在“众口合一”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把握。
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
刘峻松
品牌的核心是什么?
答曰,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首先,品牌关系是一种系统观。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在市场战略理论中详述了企业生存的五种竞争压力,在客观上提出了企业生存环境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生存系统。
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东方,先人认识世界已经在讲究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和环境是一体的,人与环境存在一种相互感应、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不能离开天而独存,人世间的变动都是天体变动的反映。比如古老的八卦、占星等,都体现了这一古老朴素的思想。这种思想延续流传,代表了人类最早的朴素的系统的世界观,对后世的全息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老的东方哲学看,品牌首先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系统。
人,首先代表的不是个体存在的人,而是你、我、他,是一个社会、一个生存系统。简单说,品牌是一个大写的人(品牌),这个人(品牌)不是狭隘的一个人(品牌自身),而是由你(品牌消费者,反映需求)、我(品牌自身,反映供给)、他(品牌竞争者,反映竞争)三个人构成,而品牌的核心正是你、我、他三元素的微缩。所谓关系,正是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是小人与大人之间的依赖、相持……那么做人,就是处理每个人“你、我、他”之间的相依关系。
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那么管理品牌,就是协调品牌自身与品牌消费者、品牌竞争之间的环境关系——恩、怨、情、仇。
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品牌核心元素即已包含、映射了品牌管理系统的环境关系上。所谓“映射”,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星座神话,以及话本小说中的108星将,可以追溯到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以及现代细胞全息理论中。
就如同每一个生命细胞都包含了生命体的全部元素,品牌的核心同样微缩了品牌管理的全部内容,它是更小的“品”字模型。在“品”字模型中,有品牌自身之口、消费者之口、第三方之口。而在品牌核心中,同样相应存在着品牌核心三元素……
其次,这种关系也体现在构成品牌核心的元素之间,各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就如同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缩影受社会影响又构成这个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与社会也在相互影响……
那么,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是品牌管理的基础细胞,首先要了解这个基础细胞的构成,之后了解它的特征、功能、遗传等。在阐述具体关系之前,我们先对品牌核心进行阐述。
品牌核心三元素
品牌核心是品牌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涵盖了品牌内涵的全部元素,记载着品牌生长、延续的基因,是品牌核心元素的总和。品牌核心不是核心元素的简单累加组合,而是与品牌管理系统互动影响后的组合。品牌核心由品牌核心三元素构成,这三元素分别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消费需求、市场竞争。
“企业核心价值观”
品牌核心的第一个元素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关联映射着“品”字模型中品牌自身价值之口,是品牌基因的核心。
“企业核心价值观”往往由企业的创始人建立,是由内向外产生的。它映射了一个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密码,是品牌核心的核心。
“企业核心价值观”多数时候蕴含在品牌之中,有时候外显在品牌管理之外,形象一点说,有些品牌直接传播的口号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比如海尔,海尔的品牌核心非常明确,叫做“真诚到永远”,这句话直接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海尔品牌的核心部分。
“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核心的第二个元素是“消费者的需求”。
在品牌生存的“品”字模型中,有“消费者之口”,在品牌核心构成的元素中有“消费者的需求”,在品牌的核心构成中,两者相互对应,天人合一,真实地映射了商业环境中的“需求”。
有些品牌经常把自身的品牌核心直接与“消费者的需求”连在一起,如我们身边的一些品牌广告。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是否还记得它的品牌广告在说什么?
中国移动关注于用户对移动通讯质量的需求——“信号无处不在”,并在品牌管理中、品牌广告、传播中,始终定位于“信号稳定,覆盖全……”实际上这是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是关键性的消费需求,是品牌核心构成元素的重要部分。
“竞争关系”
那品牌核心的第三元素是什么?竞争关系。
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当商品繁荣过剩的时候,特立独行的市场策略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的出路却只有一条,叫做“死路”。
无论西方波特先生的竞争策略是如何划分,“低成本领先策略”也好、“别具一格策略”也罢、或者是影响深远的“定位聚焦策略”,但“兵以正合,以奇胜”,有效地竞争策略其实只有一种——出奇制胜,强调差异的竞争策略。
竞争要有差异,你不可能和你的竞争对手在同一目标上选择同一个定位,比如说同样是高档轿车,奔驰强调乘坐者的舒适,宝马强调的是驾驶者的愉悦,沃尔沃强调的是驾驶的安全;同样是可乐,可口可乐卖的是“快乐”,而百事可乐强调的是“新一代的选择”……这就是竞争差异,可口可乐不同于百事可乐,虽然都是碳酸饮料,虽然都是面对的同样的目标客户群,但是他们需要避免趋同,通过竞争差异策略重新划分市场格局。而这,就是第一等人——造势者,他们努力创造新品牌格局,选择差异策略。
奔驰通过舒适,将高档轿车区隔为舒适型轿车与非舒适型轿车。
宝马通过愉悦,将高档轿车区隔为愉悦型轿车与非愉悦型轿车。
沃尔沃通过安全,将高档轿车区隔为安全型轿车与非安全型轿车。
……
他们各自在同一目标市场上,通过品牌核心的驾驭,对竞争关系进行选择,为自身的品牌建立起优势的支点,奠定独具一格的品牌核心。
品牌核心影响着“众口合一”(图)
刘峻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我们在把握“众口合一”的过程中,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认识品牌,品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这种关系要求品牌核心务必包含、反映出品牌自身以及品牌所处的环境,务必包含、反映品牌竞争的关系、品牌消费者的关系、品牌自身的关系。管理品牌,就是协调品牌自身与品牌消费者、品牌竞争之间的环境,就是协调你、我、他之间的关系。  如同每一个生命细胞都包含了生命体的全部元素,品牌的核心同样微缩了品牌管理的全部内容,它是更小的“品”字模型。在“品”字模型中,品牌众口构成了品牌管理的外部环境,成为品牌环境的外部之口(称作传统哲学中的“天”);在品牌核心中,品牌核心的三个基本元素企业核心价值观(品牌供给)、消费需求(品牌需求)、和竞争关系(品牌竞争),构成了品牌管理的内部环境,组成了品牌管理的内部之口(称作传统哲学中的“人”)。  而所谓“天人合一”,也正是品牌核心通过彼此相映的品牌核心之口,与品牌环境之口的互动,实现、影响着品牌管理的“众口合一”,使品牌管理存在于品牌内部之口与外部之口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之间。  品牌核心随品牌环境变化而调整  1859年,50岁的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自然选择下的物种起源,保护生存斗争中有利的物种》,书籍的出版从此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看法。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指出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产物。  但遗憾的是,在当时,达尔文并没有对物种能够进化选择的原因进行解释。在这里,从东方“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物种演变进化也好,选择也好,仍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物种自身与外界环境影响、互动,物种同样映射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有如何的自然环境就相应而生什么样的物种。如同,耐干旱的植被一定生长在沙漠,猎豹一定生活在广袤无边的平原……如果平原被海水淹没,猎豹就会做出选择……而这,即是一种映射。  在品牌核心的讲述中,我们提到品牌是一种关系,它包含、映射了品牌核心要素与“品”字模型的关系,影响着品牌管理能否“众口”而“合一”。  如果“品牌核心”是“物种”,“品”字模型是“自然界”,“进化选择”的过程就是“众口合一”的过程。  那么“进化选择”(众口合一)要求在“自然界”(品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物种”(品牌核心)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适者生存”(内外合一)。使品牌核心(物种)与品牌环境(自然界)始终融为一体。简言之,“众口合一”(进化选择)要求“物种”(品牌内部之口)与“自然界”(品牌外部之口)和谐一致,而品牌核心(物种)与“品”字模型(自然界)的映射关系使这种调整成为可能。  当自然界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物种与环境间的平衡被打破。但物种与环境映射关系的存在,将帮助物种重新开始进化选择,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同理,当品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品牌内涵传递不一致的时候,也就是因为品牌环境变化,“众口”不再“合一”的时候,品牌者要重新开始选择。我们要分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品牌外部环境中的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的策略选择,根据这些原则去调整我们的品牌核心,使调整后的品牌核心重新适应变化后的品牌外部环境,重新达到“众口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当品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品牌环境中的消费者对品牌内涵的感知从A、B、C、D四个元素变化到B、C、D、E四个元素,没有了A,多了E;市场中的第三方机构对品牌内涵的感知从A、B、C、D四个元素变化到A、B、C三个元素,没有了D。此时,企业自身的品牌内涵仍然沿袭A、B、C、D四个元素的方式传递着,而“众口”已经不再“合一”。  当“众口”不再“合一”的时候,我们要去研究“品”字模型中的变化与品牌核心价值中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与品牌生存的环境不同,品牌核心中多了或者少了什么,那么我们要减去或增加什么。增减的标准在哪里?存在于品牌核心元素之中,如果它不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我们应该减去它,如果我们缺少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价值,我们应该增加它,如果它不符合竞争差异策略,我们应该改变它。  所以,我们要理解品牌核心的元素构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品牌供给)、消费需求(品牌需求)和竞争关系(品牌竞争),当环境改变的时候,由品牌核心元素来决定品牌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增加、添减、协调品牌核心与品牌外部三口的关系,使调整后的品牌核心重新适应变化后的品牌外部环境,从而逐步达到“众口合一”,实现一致的声音、一个协调互动的关系。  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消费者、竞争策略三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是“品”字模型下,品牌核心与外在的品牌环境内外感应的映射关系、天人合一的关系,当外在的环境变了的时候,品牌的核心要跟随着做相应的调整。  成功的品牌管理一定源于对品牌关系的领悟,品牌核心是内部之口、外部之口之间的互动和谐,所以谈品牌、做品牌,首先要认知领悟:品牌是一种关系。  当品牌管理尚未实现“众口合一”的时候,首先自问,我们认识品牌了么?认识到品牌是一种关系了吗?如果认识到了,我们是不是以它为基准,进行增加添减,来协调我们的品牌核心。
“众口合一”,操作中的问题(图)
刘峻松
  在实际操作中,即使理解了品牌核心的关系本质,品牌管理要实现“众口合一”依然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表达,往往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不能一致地通过外在的文字、语言、形象等展示出来,有的时候自己的意思不能准确地表达,甚至表达错误,也就谈不上“合一”。  另一方面,事物不是静止的,即使我们正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合一”依然不能摆脱事物内在、外在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如同,万物的生老病死、四季的终而复始,变化始然。  对于品牌,我们往往会发现,企业有一个品牌核心,但是它在宣传的时候其实是言行不一的,或者说他的品牌核心,并没有通过接触点,广告也好、产品也好、服务也好、信息载体也好,有效地传递出来。而这,是品牌“众口合一”难以达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和企业的表现没有一致。在我们自身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时候,周边的人或环境也就不可能对我们有准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众口合一”。  但并不是说,在操作中就不能实现“众口合一”,因为在实际的品牌管理中,众口之口往往源自品牌自身,众口之声更多由企业自身影响、决定。在品字模型中,我们可以通过管理企业自身之口控制好品牌之口的接触点、品牌管理的载体,从而实现“知行如一”,达到品牌“众口合一”的境界。  认同品牌更多由企业自身决定  从品牌自身来看,一个环境如何认识、认同你的品牌,更多的是由企业自身传递决定的。  消费者往往通过向朋友、同事、产品使用者进行咨询,从而来了解一个品牌;通过一个品牌的广告、宣传、产品使用等接触点,来深入体验一个品牌,从而获知自己对某个品牌的认知——这个产品如何,公司如何,品牌如何?  我们会发现消费者(品牌需求)之口,间接地由企业自身(品牌供给)影响产生,因为消费者的感受是来源于企业创造的两种产品,一种来自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无需多说,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另一种来自无形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产品体现在品牌代言人上、品牌的广告语上、品牌VI上,体现在包装、广告、文字介绍上……这些是信息产品,企业有时候会忽视信息产品,认为这些是费用,但站在品牌管理的角度,这些实际上更是一种价值。  用户在感受到信息产品和有形的实物产品之后,他会有体验有感受,他会接触不同的人去反馈,了解使用之后的满意度……实际上,这是由企业直接造成和间接影响的,所谓口碑,用户的反馈,其实往往如此。  作为独立于市场行为之外的第三方之口,往往是国家权威组织、行业研究机构、市场评价机构等,它代表了对某一品牌的客观的评价。  比如说一个权威机构,他想对某个市场中的品牌做出客观评价,找出市场中的第一是谁?那么他会怎么做,去了解谁?  作为权威机构,他们会通过了解、研究不同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认同,评价不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品牌差异,分析某品牌自身宣传、产品、服务等,从而对某个品牌做出评价。  首先,权威机构会去听取企业自身怎么说,以及竞争品牌如何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实说,企业不是被动,而是可以主动控制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企业会在很多媒体上做很多软性的宣传,公关公司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很多企业,提供类似的服务。  再次,权威机构要去了解品牌自身的消费者以及相互竞争品牌的消费者,征询用户使用后的效果,听取用户的反馈,从而得出客观的消费者评价。但如前面说过,用户的反馈实际上间接地由企业构成、受企业影响。所以说,作为第三方,它的品牌评价直接来源于企业自身,对品牌消费、品牌竞争的评价同样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源于企业自身。也就是说,第三方市场权威机构对品牌的评价,最终也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企业提供,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可控的。  塑造、管理品牌,实现品牌“众口合一”的核心是企业。而企业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品牌传递,如何影响消费者,如何影响竞争格局,如何影响第三方,以达到管理好“品牌”之口的目的。  所以在这个品牌管理的互动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众口合一”不仅可能,而且可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好品牌的各方载体、接触点,直接或间接地管理好品牌内涵在品牌之口、消费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中的传递,从而实现“众口合一”。这个管理过程的中心就是企业自身,当然,品牌的传播策略必须准备好。
随着时间推移品牌是改变的
刘峻松
《三国演义》中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中外,难有永久的“异口同声”,更不会形成始终的“众口异辞”。环境在变,品牌自身也在变,遂有品牌管理、品牌革新,品牌在“一治一乱”中调整着内涵与环境的平衡。
面对“众口异辞”与“异口同声”,是品牌管理由“乱”而“治”,实现“众口合一”的必经过程。“众口合一”不仅需要品牌内涵与品牌核心间的相互协调,还需要品牌核心与品牌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
有时候,即使我们自身准确地传递了内心的想法,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朋友、人群的认同,但伴随人、环境的变化,当品牌或我们自身面对的人或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依然故我的时候,“众口异辞”便产生了。
我们想没想过,一个企业,它的定位成功了,它的品牌宣传也成功了。那么它可能永远不变了吗?其实不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品牌的定位是卖快乐、卖健康,消费者也认同,但是可能过了很长时间,我们会看到,消费者并不是再像最开始那样认同这个品牌,为什么?
因为时间变了、环境变了。随着时间流逝推移,一个品牌,它所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伴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目标客户群构成、市场属性同时发生着改变。同样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不得不面对不同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需求迥然不同。
一直定位于向儿童提供“游戏乐趣”的玩具公司,不得不调整以“游戏乐趣”为核心的品牌内涵。同样的目标客户群,满足20世纪70年代孩子的游戏乐趣,只要有个中规中矩的玩具就能解决;而面对80年代孩子的游戏乐趣,就需要更多的创造、新奇;到了90年代后的孩子,游戏的乐趣需要更多的参与、自由……一个长盛不衰的游戏玩具品牌,不仅要始终正确地塑造“游戏乐趣”的品牌形象,更要和自己的目标市场一起成长,调整自己。
在一个市场、品牌时代,可能我们服务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年轻人,但是多年之后年轻人也会变老,成为其他目标客户群的主体,随之取代的是具有新个性特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目标客户群没有变,变的只是目标客户群里的年轻人。中国有一句古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次一次的轮回,目标客户群没有变,但构成目标客户群的人是在变动的,作为一个品牌,要么服务固定的人,要么服务固定的市场。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麦当劳——一个全世界人都知晓的品牌
2003年9月2日,麦当劳公司在德国慕尼黑宣布正式启动“我就喜欢”品牌更新计划。在全球同步推出的“我就喜欢”品牌更新活动,被称为麦当劳的“变脸”行动。麦当劳一改几十年不变的“迎合妈妈和小孩”的快乐形象,变成年轻化、时尚化的嘻哈形象。
与其说麦当劳变脸,放弃几十年不变“迎合妈妈和小孩”的快乐形象,改变目标市场,成为年轻化、时尚化的品牌形象,不如说构成目标客户群中的人不同了,目标客户群中的构成主体对快乐的认知变了。
20世纪80年代、90年的快乐认知,与21世纪初年轻人对快乐的认同已经形成巨大差异,新的快乐意味着一种自由的、个性的酷文化。过去定义的目标客户群,已经装载了崭新的元素,在代表了新元素年轻人面前,麦当劳代表的不再是快乐,更多意味着一种衰老、陈旧……
品牌生长的环境变化着,同时,变化的环境对品牌的认知、预期也潜移默化地变动着。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甚至把这个人就视作一个品牌,最初的时候,可能很喜欢这个人、这个品牌,说他性格沉稳,做事内敛,逻辑缜密。但评价会因为评价者状态、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评价就不再是当时的沉稳、稳健,甚至评价会成为呆板、缺乏活力、保守……犹如,少女对浪漫充满期望,但不同的人对浪漫的向往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对浪漫的态度也截然不同,那么从前对浪漫的评价和现在与将来都会不同。所以如果企业的品牌意味着浪漫,那么要首先理解浪漫是变化的,除了塑造统一的浪漫,还要跟随易变的浪漫。
一个事物有两方面,随着品牌自身目标客户群及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第三方对品牌的评价、品牌意识也会变化。
昨天认同你的东西今天也会变,所以说,即使你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内外、表里,核心和外在的传递达成了一致,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变化、目标客户群的变化,“众口合一”依然蜀路难行。“此一时,彼一时。”这句话听上去悲哀,但却真实有理,所以说,实现“众口异辞”易,达到“众口合一”却很难。
如何实现“众口合一”
刘峻松
当我们认知了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之后,“众口合一”让我们看到了品牌管理的更多工作。品牌管理由企业自身控制也好,还是随着时间推移,品牌需要改变也罢,“众口合一”在实际品牌管理中始终是旷日难解的问题。
为什么难以实现?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品牌,你的品牌塑造内涵与外显表里如一吗?内涵与传递管理知行合一吗?品牌,你的品牌塑造、传播、管理一致畅通么?也就是说,在品牌管理塑造过程中,品牌的核心与品牌的基本价值、品牌的外在表现,协调一致么?“知行如一”么?那么如何塑造这种一致性?
第二方面:品牌,即使你的品牌塑造、传播、管理一致畅通,你就可以实现“众口合一”吗?
首先,变化缘自内外,即使外界没有变化,动植物依然循环着自己的生老病死,这是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不同年龄的人面对婚姻、家庭等有不同的心态。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同一个企业对管理发展的不同守持与态度。而这种事物内在的变化不受外界支配,只是花开花落、生命规律的始然。
再者,品牌,你不只是一个人,还有你生长的环境,他们与你有关系。当品牌自身的环境在变化时,这种变化你跟踪到了吗?或者说,即使品牌知行如一,当外在的品牌环境发生变化时,品牌的核心价值仍然需要随之改变。那么,品牌,你理解了这种变化吗?真的知道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变与不变了吗?
当我们理解了“众口异辞”的以上两方面原因,我们会明白从“众口异辞”到“众口合一”其实并不远,近到与我们只有两步。
实现“众口合一”的第一步,要求我们在管理、塑造品牌的时候,使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外在的、基本的品牌价值协调一致,做到品牌的知行合一。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我们才能立足,这是品牌做到“众口合一”的基础,也是品牌战略的支点。立足之后就涉及到一个品牌的长期发展、规划,这是品牌如何实现“众口合一”的第二步。
“众口合一”的第二步要求,品牌,你要随时去了解自己及身边的环境,知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继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品牌自身与品牌环境的始终如一。
如果品牌管理中的这两步,我们都能做到,那是值得庆祝的。因为你已经与成功的品牌管理相距不远,我们只需放松心情,继续下文;如果不是,不妨花些时间,随我们再次审视前文。
回顾
刘峻松
从说文解字开始,品牌是什么?答曰:无“品”无以成“品牌”,品为众人之口,品人要一品、二品、再品。“品”——构成了品字模型,企业之口、消费者之口、市场之口,三口成品,构成了品牌的内容。好的品牌是“三人曰善”,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
“众口合一”是什么?“众口”是众人之口,存在差异,“合一”要求众口成为一致的声音。“众口”是一种格局与胸怀,“众口”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界;“合一”是一种策略,是谋势。凡成功者必需的是胸怀、眼界与谋势……
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那么管理品牌,就是协调品牌自身与品牌消费者、品牌竞争之间的恩、怨、情、仇。
古今中外,难有永久的“异口同声”,更不会形成始终的“众口异辞”。环境在变,品牌自身也在变,遂有品牌管理、品牌革新,品牌在“一治一乱”中调整着内涵与环境的平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次一次的轮回,目标客户群没有变,但构成目标客户群的人是在变动的,作为一个品牌,要么服务固定的人,要么服务固定的市场。
商战案例,“众口异辞”者多,“众口合一”者少。
“众口合一”难,难在对品牌核心的理解。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布局,体现在品牌核心的构成,以及品牌核心与环境的和谐互动。把握品牌核心与品牌环境的互动是“众口合一”的根本。
“众口合一”难,难在对“众口合一”过程中的理解、把握,难在品牌知行的统一,难在品牌根本的持续。
“众口合一”之路并不远,近在只有两步。品牌管理的第一步,应重视品牌塑造的“知行合一”;既而第二步,我们的品牌管理(规划)务须“始终如一”。
“众口合一”中的“猴四不”原则(图)
刘峻松
  摘句:  品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是一个现象、制度、一个品牌,有情、有理才能有神,传神之后才能活,活而能用,用方能久。  品牌行为源于品牌消费需求,止于品牌自身的核心价值。否则再壮丽的品牌传播、管理都是惘然。  “非礼勿言”的行教之法不仅是艺术,更是可学之法。艺术可能是工作,但工作决不仅是艺术。他们彼此的度量工具不同,工作可能里面含有艺术,但工作更多的包含科学,既然是科学,也就势必可学……  “非礼勿听”,意味着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的声音不要听、不要信,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耳根太软”的人往往难有所成。  人有七种性情状态,分别是“喜、怒、哀、乐、惊、苦、悲”。经此七种情绪之人,更多愿与人分享,人性始然……凡此性情者,皆称其为“真实的人”。  我们知道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在于使众口之间,对品牌内涵、品牌认知达成一致。从品牌自身来看,这种一致的获得,以及如何实现“众口合一”,更多的是由企业自身决定。  在前文中,从品牌管理的互动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管理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品牌体验的各方载体、接触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管理,影响品牌内涵、认知,统一在品牌之口、消费者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中的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众口合一”。  那么实现“众口合一”,如何管理、影响、控制品牌内涵、品牌认知?在哪里管理、影响、控制品牌内涵、认知?答曰: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品牌之口、消费者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在每一次有形、无形的品牌接触、体验中,实现“众口合一”。  管理、影响、控制品牌内涵、认知,从而实现“众口合一”的过程,需要品牌管理更多地面对品牌的消费者与品牌评价的第三方。  消费者面对品牌,更多的通过广告、信息、产品、服务等形式,包括了有形的品牌产品,也包括了无形的品牌信息。面对消费者之口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服务、体验等有形品牌方式(品牌自身之口)直接影响管理品牌。同时,可以更多地通过品牌的无形载体——广告、信息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品牌管理。  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关系中的第三方,企业往往通过实施公共关系的策略,对品牌管理进行影响,这种互动的公共关系策略不仅仅对第三方之口具有意义,对于消费者之口也同样具有品牌管理的效果,是实现品牌管理“众口合一”的重要工具。  市场需求总是敏锐的,品牌管理的实施工具早在成熟的品牌管理方法出现前应运而生,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的出现、成长、壮大,为品牌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  面对“品”字模型中的消费者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面对品牌管理中“众口合一”的构成,广告与公关已经成为品牌管理中熟悉详实的职能工具。他们分别对应着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管理、影响着消费者之口与市场第三方之口,我们需要认真地把握与驾驭。  对于公关,它由品牌自身之口发起控制,同时影响着品牌的消费者之口、第三方之口,这里,我们可以把公关主要指向于对第三方之口的影响;另一个是关于广告,它由品牌自身之口制造、传播,同时影响着消费者之口、第三方之口,这里,我们可以把广告传播简化指向于对品牌消费者之口带来的影响。那么,在以“众口合一”为目的品牌管理中,我们只需充分协调好公关与广告在众口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成功的品牌管理。  那么,如何使用广告与公关,如何协调好其中的互动关系,做到“众口合一”,在这里,我们提出四个原则:“猴四不”原则。  说到“猴四不”,会有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很好玩儿的工艺品,是四只猴子,其中一只捂着眼睛,取名为“非礼勿视”;一只捂着嘴,取名为“非礼勿言”;再有一只捂着耳朵,取名为“非礼勿听”;最后一只捂着手,取名为“非礼勿行”。  那么,品牌在“众口合一”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广告与公关、如何协调好其中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这四只猴子代表的“猴四不”原则,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非礼勿行”,发乎情,止乎理
刘峻松
“猴四不”原则,出自《论语》。此“礼”并非彼“理”,但在这里所讲的“猴四不”之“礼”,更多的是指品牌核心之“理”。“猴四不”原则,也就是我们要参照四种品牌核心价值之“理”的原则,进行品牌管理。
“猴四不”原则第一:“非礼勿行”。这里的“礼”指品牌核心价值,具体解释“非礼勿行”就是说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的行为不要做,这种不要做的原则往往体现在一种公共关系的管理意识、公关关系的行为技巧中。
古语讲真性情者,“发乎情,止乎理”,这是“非礼勿行”的一种阐释,是做公关关系的一个主旨、一个信念、一个原则。人情世故,包含情与理,品牌管理是深植于人类活动的行为现象,自然同样适用于情理之中。在品牌管理中,情是消费者的核心需求,理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做的任何市场行为、品牌行为都要源于市场、源于需求。
需求有很多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生存、安全需求,到精神层面的个人实现需求,需求构成了商业行为、品牌行为的最直接也是惟一的动力、原因。理是一种原则、理性的核心。在品牌管理中,理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
品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是一个现象、制度、一个品牌,有情、有理才能有神,传神之后才能活,活而能用,用方能久。企业的品牌管理,有赖于品牌需求与品牌核心价值的依托,品牌行为源于品牌消费需求,止于品牌自身的核心价值。这是品牌管理的第一个原则:“非礼勿行”。成功的品牌管理是慎行的,当品牌做到“发乎情,止乎理”的时候,品牌优势才会长期存在。
“奔驰事件”中的“发乎情,止乎理”
那么,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个关于“发乎情,止乎理”——“非礼勿行”例子,姑且称之为“砸奔驰事件”,这个例子发生在很多年前,再次提起,应该还会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在这里,我们来做一次事件回顾。
“砸奔驰事件”发生在2001年12月27日,当天在全国各大媒体登出了一条新闻——“新年新车修五次,五壮汉挥铁锤砸奔驰”。新闻内容提到,2001年12月26日上午,在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总经理赵军的指挥令下,五个年轻壮汉挥铁锤砸毁一辆奔驰轿车。
这辆奔驰轿车是从天津开到北京没多久,在车上出现故障,电脑系统紊乱,警示灯持续闪亮,后来,在洗车过程中奔驰轿车又发现多处毛病。车主迅速与北京销售中心取得联系,但轿车反复维修五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解决无望的愤怒的车主希望讨回公道,于是就在当天上午发生了五壮汉挥铁锤砸毁奔驰轿车的一幕。
在“砸奔驰事件”之后,成都又相继发生了数起因为车辆问题不能解决,砸毁奔驰轿车事件。时隔不久,国家质检总局也做出消费者提示:奔驰新型客车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作为品牌管理者,在一系列众多事件报道之后,我们更关注奔驰公司,在“众口合一”的品牌模型管理中,如何处理这一危机。
但实际上,从后续的种种事件可以表明,奔驰公司一直以消费者无法理解的强硬态度进行危机处理,在诸多见报的公关质量纠纷中,从来未有哪一家公司像奔驰公司这样,可以一直强硬到底,使危机逐步升级。
野生动物园砸毁奔驰事件第二天,奔驰公司公开表示:“我们对客户选择不接受我们对他的帮助深表遗憾,在这件事情上采取的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深表遗憾。”2002年1月8日,奔驰公司再次公开表示:“我们对这一非理性,而且毫无意义的举动深表谴责。”
奔驰公司在做什么?他有没有去想过面对品牌危机该如何应对?问题要如何去解决?是否将这一负面影响事件作为正式的品牌危机公关事件做出迅速处理?
然而,在这里,奔驰公司向品牌环境中的消费者之口、第三方之口交了一份无法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事件处理中,奔驰公司违背了很多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大忌,比如迅速地做出危机反应(事后奔驰公司可能对事件处理保留了意见),在“砸奔驰事件”次日、在后续国家对奔驰客车质量意见以及众多危机事件出现之后,奔驰公司并没有迅速组织一个危机应对小组去处理。
此外,处理公共危机的最大要素:面对事实的态度。事实固然重要,但面对危机态度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而自始至终,奔驰公司的态度是什么呢?
我们反过来说,“非礼勿行”——“发乎情,止乎理”。“发乎情”,顾客的需求之情是什么?买奔驰买的是什么?是尊贵,尊重。这个需求奔驰公司满足了吗?也许卖车的时候满足了,那么产品出现问题之后呢?奔驰不得不反思的一个问题:高贵品质应该体现在品牌给予客户享受到的尊贵和尊重,而不是品牌给予的傲慢。
态度很重要,面对逐步升级的品牌危机,奔驰选择了以强硬悍卫自己品牌尊严的姿态,但是,消费者购买的,代表奔驰品牌核心内涵的尊贵、尊重,奔驰公司捍卫了吗?
再言“止乎理”。品牌管理,要求品牌的任何行为,需要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符合品牌的核心、符合品牌核心之理。理是品牌管理的底线,违背理的品牌行为是“众口合一”的“品”字模型所禁忌的。了解奔驰公司的人应该知道,奔驰公司的品牌核心中始终倡导“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信条,那么当奔驰公司强硬地面对投诉,以强硬的姿态回应市场行为,发表公开言论的时候,它的这些价值观呢?他做到“止乎理”吗?
“非礼勿行”——“发乎情,止乎理”。在这里,奔驰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反面,却又精彩到“众口合一”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品牌管理的“众口合一”是一个什么形态呢?
在这里,消费者之口,其实是在控诉,他在抒发自己的不满;品牌自身之口呢?奔驰公司怎么做?奔驰公司是置之不理,态度强硬,等于在告诉普天下关注奔驰公司的人,我们是如何处理不满……至于以政府、权威机构、媒介为代表的第三方之口,又怎么做呢?第三方异口同声地在说:“奔驰公司轻型轿车等等确实存在质量问题。”
这时,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了,三方之口都在说不满,都在说奔驰公司的问题种种……我们一直在说实现品牌之口的“众口合一”难,但在“砸毁奔驰事件”中却做到了,但品牌之口在说什么?是“三人曰善”么?不,在说这个品牌的价值是糟糕的。
在这个案例里,奔驰公司提供了一个很糟糕的案例,但站在“众口合一”的角度,却又是一个失败而精彩的案例。《论语》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人皆见之;改,人皆仰之。”尽管在案例中,做为品牌管理的主体,奔驰公司交了一份让众口很难满意的答卷,但市场不会因一个品牌的一次错误,而永远拒绝一个品牌。市场是公正的、大度的,给任何品牌、任何人以机会,它会一品、再品、三品。我们依然承认、相信奔驰公司是一个成功而卓越的公司,在“众口合一”的品牌管理过程中,他仍然是一个卓越的实践者、卓越的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1)
刘峻松
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汽车公司,奔驰制造了第一辆世界公认的汽车,一百多年过去了,汽车早已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而在这一百多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曾有很多汽车厂家显赫一时,但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到如今,能够经历风风雨雨而最终保存下来的,不过三四家,而百年老店,却仅只奔驰公司一家。
一、元首驾座——梅赛德斯-奔驰的品牌档案:
1.英文名称:MERCEDES-BENZ
中文名称:梅赛德斯-奔驰
2.注册地: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总部和开发中心位于德国的斯图加特-温特图克汉姆。
3.品牌理念
奔驰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汽车品牌,已形成了一个核心企业理念:公平、尽责。“公平”是指公平竞争、公平经营。而梅赛德斯-奔驰亦有三大经营理念,即:传统理念、快乐感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理念。
4.主要竞争品牌
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保时捷、宝马、奥迪、丰田、沃尔沃、凯迪拉克。
二、品牌历史——百年成就经典不衰
“汽车的故事就是梅赛德斯-奔驰的故事”。回首梅赛德斯-奔驰的百年历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百年不衰,经典演绎”。
1885年和1886年,卡尔与哥德利普制造出了各自的第一辆汽车,1883年卡尔先起炉灶,在曼海姆建立了奔驰汽车公司,1890年哥德利普紧随其后在斯图加特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1894年和1896年,两公司分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机公共汽车和第一辆汽油机载重汽车。
经过了初期的竞争与发展、一战后的经济衰退以及国外同行业产品的冲击,为了生存,两家公司联手御敌,于1926年合并正式成立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简称奔驰公司),从此诞生了德国汽车成长与发展的摇篮。
在这之后,公司坚持以生产军用产品为方针,决心依靠德意志银行建立全德统一的汽车工业康采恩。在希特勒第三帝国时期,公司积极向掌权的国社党靠拢,并最终成为它的“经济翅膀”。而在二战期间,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也弥漫着硝烟,遭受了战争的重创。
二战后,受到重创后的奔驰很快恢复了汽车生产。1945年,开始生产卡车,1946年又重新开始轿车生产,并且逐渐恢复了世界高档车生产商的地位,几多变迁与发展体现着王者霸气的奔驰公司愈发强大与鼎盛。
1998年公司的领导人朱尔金•施伦普(Juergenschrempp)又决定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形成汽车工业之巅。360亿美元的高价“平等合并”,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
二、奔驰的公关失误——从“砸大奔”谈起
在“砸大奔”事件中,奔驰公司强硬的态度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所有见诸报端的质量纠纷中,迄今从未有哪家公司像奔驰那样不仅强硬到底,而且步步升级。以下是奔驰的三次声明:
2001年12月27日,“我们对客户选择不接受我们对他的帮助而深表遗憾……对有关人士在这件事上所采取的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深表遗憾”。
2002年1月8日,“我们对这一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表示谴责”。
2002年1月17日,奔驰公司要求“武汉野生动物园就所采取的不必要且侵害我公司的权益的行动出具一份致我们的公开道歉函。这封道歉函将发至所有报道过此事的媒体”。
“问题奔驰”的种种“问题”已经使奔驰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不仅因为汽车本身的严重质量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奔驰公司对由此导致的多起事故的态度引人注目。奔驰公司坚持认为故障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使用的汽油不符合标准而拒绝承认产品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针对这一事件,有媒体指出:“这不是中国用户的过错,这首先要怪罪奔驰公司销售了这些汽车,他们应该知道中国的汽油状况。”
出现故障的真正原因是否在于汽油的质量暂且不论,但奔驰公司一开始就对中国消费者采取强硬态度,绝不是妥当的明智之举。
事实证明,奔驰品牌的信誉已经因此而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恐怕是奔驰公司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而对于国家质检总局指出的奔驰MB100轻型客车存在的安全隐患,奔驰公司再次矢口否认,其态度更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反感。
总的来看,奔驰公司在这场“问题奔驰”危机公关中有几大失误,表现得十分幼稚,触犯了危机公关中的几大忌讳,与自己作为一个国际性顶级品牌的形象极不相称。
一家国际著名公关公司的总监,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采访时,非常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案例,“危机公关中的几大忌讳,奔驰已乎都犯了。”3月25日,奔驰也终于对它的失败公关做出检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麦基乐承认:“与客户沟通缺乏技巧。”
梅赛德斯—奔驰(2)
刘峻松
公关界人士对奔驰公关败笔有诸多评论,如反应迟缓、态度傲慢、推诿搪塞、渠道错误和国情不通等,但认为最不能容忍、最大的失误是:对用户的不断的指责和威胁,使公司很快在公众中形成难以磨灭的傲慢自负的形象。
在“砸奔事件”中,奔驰公司的所有声明都有对消费者的指责,并给予它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反感的定性。第一辆奔驰被砸后,奔驰公司的声明对它的定性是:“极端的、没有必要的行为”“非理性的而且无意义的举动”“不必要且侵害我公司的权益的行为”。几顶大帽子盖下,又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措施,连旁观者都看不下去。这还没完,在第二辆奔驰被砸后,奔驰的指责几乎升级为外交恐吓:“希望王先生的行为不会给正在进行国际化的中国造成不良影响。”此时,奔驰给人的联想只有店大欺客和蛮横自负,结果使自己为解决这一事件做的很多努力都付诸东流。
如果说强硬的态度还称得上是一种公关战略,那奔驰的公关技巧就更令人贻笑大方。表达方式单一不说(除了声明还是声明),在整个事件中,奔驰公司始终被人牵着走。砸奔者像一个顽皮的点火者,而奔驰公司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消防队。它没有一次主动的行动,对媒体也多是避而不见。
另外,奔驰公司显然是技术替代公关、律师替代公关,这是奔驰公关败笔的最根本原因。在奔驰的每次表态中,技术和律师都是主角,技术专家讲一通谁也听不懂的名词,律师再来一通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术语,这些话可能都没有错,但别人听了却不是滋味,因为没有经过公关过滤和包装。
此外,撇开公关不谈,这场危机也反映了奔驰另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说奔驰的中国战略,业界对奔驰的战略布局一直颇有微词。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于1986年在香港成立,是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特许经销代理商,负责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和澳门所有进口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产品的经销。随后,奔驰在中国的业务迅猛发展,众多跨国公司也早已将中国总部将移至内地,而奔驰(中国)仍然偏安香江。据媒体报道,内地去年销售奔驰近3000台,香港不过区区数百台。公司总部与大市场相隔遥远,运作成本必然高昂,再遇上个“砸奔”之类的突发事件难免措手不及。
其次是质量和服务网络。奔驰应当承认,中国车主不会完全是因为“使用不当”而蒙受损失的。另外,正如专家所言,汽车是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高科技产品,又是大批量生产、销售,奔驰公司想制造或维护“零故障”的神话是不现实的。因此,相对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言,它在中国仅有的几十个维修点是远远不够的。
奔驰更需要的反思是:高贵品质应该体现在使客户享受尊贵和尊重,而不是让他们接受有恃无恐的傲慢。中国消费者认为他们没有像欧美的消费者一样得到应有的享受和尊重,因此很自然地怀疑受到歧视。奔驰在本土和欧美推行的优质服务,应当完全适用于中国,而且不能再把正常的服务形容为“非常慷慨”的恩赐。
“非礼勿视”,相由心生(1)
刘峻松
“非礼勿视”——“猴四不”原则中的第二个原则。“视”在这里指,品牌呈现给消费者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行为,“非礼勿视”强调的是视觉传播、品牌的形象展示等。
具体而言“非礼勿视”意味着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的视觉行为不要表现,这种视觉禁忌的表现原则,涵盖了品牌识别系统的建立、品牌传播策略、品牌视觉体现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品牌传播手段、品牌传播元素策略、选择行为中。
“非礼勿视”用不同的文化角度,可以阐释出“相由心生”“眼睛是心灵之窗”的视觉管理策略。他们是不同的说法,却都直接讲出,品牌视觉传播直接反映品牌核心的表现原则。
“眼睛是心灵之窗”,观一个人,眼睛是能反映心灵的窗户,同样,一个品牌的名字、标示形象、品牌展示元素统一体现了品牌的核心内涵与意境。
“相由心生”,品牌管理的“相”与“貌”
“相由心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强调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品貌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外在表现。个人可以通过“格物、修身……”完善内在之我,进而改善外在之我。什么意思?当一个人内心纯良的时候,他的外貌随处都能让人感知到如饮山泉,透彻、甘甜;当一个人心思灰暗的时候,即使相貌俊朗,被人感受到的也只是沮丧、不安。所以说,影响外在的改善,功夫在内心,相貌如何有的时候不取决于人,而更取决于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能“以貌取人”,这是太简单而正确的一句警世语,看一个人不在于她(他)有多漂亮,在于看到她(他)的内涵。一个品牌不在于它的广告有多漂亮、公关有多引人,重要的是它的品牌内涵是否做到“众口合一,三人曰善”,是否有利于商业竞争,否则再壮丽的品牌传播、管理都是惘然。
再有,我们还要注意到,古语只在讲不可以“以貌取人”,而不是讲不可以“以相取人”,虽然只是“貌”与“相”一字之差,但意义迥然。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门被广泛流传称做“相”的技术。晚清的名臣巨宰曾国藩先生更有流传后世的奇书《冰鉴》,书中详载了论骨、辨色、观人的学问。相学延传至今,通过文化习染,被许多人承载传播着,我们常说某某人挂某某相,有职业相、气质相。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门相学,只是各有局限。但这丝毫不影响“相”学的实用性以及作为一门隐学的真实性。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探讨如何以相观人,而是要阐明,品牌视觉管理、传播不在于“貌”如何,而在于品牌的核心内涵是否通过“相”的形式被品牌之口广泛认知。
“貌”是品牌视觉传播、管理的构成元素,“貌”的变化、构成由品牌之“相”决定。“相”是品牌核心价值的直接构成元素,由品牌核心价值决定,相通过“貌”的视觉形式,直接体现到品牌中、品牌众口中。
品牌之“貌”只是品牌之“相”的载体、表现元素,不能表现品牌之“相”的品牌之“貌”,是无效的品牌之“貌”,是资源浪费,可以放弃。所以说品牌视觉传播管理,就是通过“相由心生”“非礼勿视”,达到“众口合一”“三人曰善”。
“非礼勿视”“相由心生”要求我们的品牌视觉元素,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这也是说品牌,你有什么样的内心想法,就要通过什么样的视觉传播,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行为、习惯都有所体现。一个成功的品牌视觉管理,在此应该一脉相承于此。
“摩托罗拉,飞越无限”
我们下面来看一个案例:“摩托罗拉,飞越无限”
1998年4月,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世界发布崭新的品牌形象广告。1998年5月,摩托罗拉在北京启动题为“飞跃无限”的品牌推广活动,同期,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他们精心设计的掌中宝手机系列,并在同步品牌视觉传播中,强化“飞跃无限”的品牌主题。
系列品牌广告片中(掌中宝手机成为闪烁的翅膀,化成轻盈的彩蝶在空中飞舞),摩托罗拉的英文字母“M”变成了一只飞鸟的双翼,它飞跃了山水、时空、城乡,最后凝聚成摩托罗拉的标志“M”,品牌广告的主题喻作摩托罗拉如一双羽翼,让你自由飞翔,体现了“飞跃无限”这样一个品牌的核心。
在这里,面对“飞跃无限”品牌视觉传播,摩托罗拉品牌是否违背了“非礼勿视”?它的貌是什么?相是什么?是否体现了品牌核心?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公司是国际通讯业的巨头,无线移动通讯在摩托罗拉的业务构成中居于核心性位置。移动通讯业务的市场价值在于创造了自由、无限的沟通方式,是一个产品、技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飞跃无限”很恰当地来体现了这一业务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品牌核心元素中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成为摩托罗拉定位的品牌核心。同时,“化羽飞翔”的品牌视觉创意——品牌之“貌”,通过将品牌标识、品牌核心、品牌内涵巧妙融合,使“飞跃无限”的品牌之“相”、品牌核心更为淋漓尽致……
回顾“飞跃无限”的品牌视觉传播,摩托罗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精彩的品牌视觉传播案例,无论从视觉系统也好,还是品牌传递的信息、载体也好,都是很好地反映了“相由心生”“非礼勿视”的品牌视觉原则。在这一案例中,品牌视觉之“貌”为品牌之“相”提供了巧妙的表达形式,“飞跃无限”的品牌核心深植于品牌众口之中,从而使“众口合一”的品牌要旨在“非礼勿视”的品牌视觉传播中得以体现。
然而,品牌之“貌”、品牌之“相”、品牌核心之间的协调统一,也如同“众口”难以“合一”一样,在实际的品牌视觉管理传播中难以统一。即使,世界上已经有了成熟的视觉传播行业,但在中国,当我们真正了解商业广告的运作模式之后,不难明白:
当广告运作依然以控制媒介资源,作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时候,甲方很难要求(通过种种资源占据媒介优势获得盈利的)乙方能为我们专注于品牌管理的核心——“众口合一”“三人曰善”。同时,甲方也很难要求乙方公正、客观地指出品牌的问题。
所以,品牌视觉传播、管理的建设,往往取得了动人的品牌之“貌”,而缺少了视觉的核心——品牌之“相”,于是,也就谈不上“品牌核心”“众口合一”“三人曰善”了。
“非礼勿视”,相由心生(2)
刘峻松
周易里面有64卦,但何为吉,何为凶?老实说,只要有变动,十之八九都会是凶,所以64卦中只有一卦是吉——曰:“谦”卦,谦虚谨慎的态度往往是吉利,得人相助的。有形为,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会有是非,有是非也就褒贬不一。事物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完全好的状态难以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长久,所以,挑毛病也就总比做完满容易很多。在这里,谈及案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无所谓正确、错误,只需抛砖引玉,引以为戒,有则改,无则勉。在于我们的品牌管理中,应当仔细品位。
还是那一卦,“谦”,无不吉。
“灰姑娘”的品牌广告
近几年,也许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众多国际大品牌频频品牌更新,这里我们就谈到一个品牌出新中的案例。
某知名品牌,在崭新的品牌传播、管理中,精心推出了名为“灰姑娘”的品牌广告篇,在整个品牌广告演绎过程中,布景华美,男女主人公共同演绎着一个关于水晶鞋的故事。
广告中,女主人公穿着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鞋。伴随故事的推进,女主人无意中丢失水晶鞋……水晶鞋成为整个品牌演绎中的主脉,丢失的水晶鞋后被男主人公捡到,最后将水晶鞋送还女主人手中……在“灰姑娘”的品牌广告中,整部情节充满了一种高科技的梦幻演绎,行至片尾,故事直接演绎出“灰姑娘你在哪里?”。主题诉求,并同时显现该品牌的品牌口号“想得到,做得到”。
对于该品牌的广告,我咨询过很多业内朋友,从单纯的制作、创意角度而言,多数专业的广告人士会对整体广告创意、制作效果给予积极的、推崇的评价。但从受众的角度,从“非礼勿视”的角度,有太多的疑惑,看不太懂成了最大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产品广告还是品牌形象广告?
再者,灰姑娘的故事本身已经拥有、代表了有一种文化内涵,那么这种内涵是否适用于该品牌的传播方式?
如果说灰姑娘的情节是很华美的故事,但与“想得到,做得到”的品牌核心究竟关系怎样?与打造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美轮美奂的表相方式是否适宜?
一句话,用美轮美奂、高科技演绎的灰姑娘的品牌之“貌”,反映了怎样的品牌之“相”?品牌之“相”,又是如何向品牌之众口表现了“想得到、做得到”的品牌内涵?
一个成功的品牌视觉传播、管理,务必被人感知,实现“眼睛是心灵之窗”的传播本意。通过它,我们需要感知到:品牌,你的品牌核心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当品牌的受众,“品”字模型下的品牌之口、消费者之口、第三方之口通过品牌的视觉传播看不懂、看不明白品牌的核心内涵,没能感知品牌——你的心灵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视觉传播、管理已经出现了偏差,违背了“相由心生”“非礼勿视”的品牌管理原则。
“非礼勿言”,言传身教
刘峻松
“非礼勿言”——猴四不的第三个原则。
“非礼勿言”,从品牌管理的操作角度来讲,其与“非礼勿视”单纯地涵盖广告传播不同,在涉及广告执行之道的同时,它更多地在阐释品牌众口间的公共关系之学。因而,也就不难理解“非礼勿言”中的猎奇、广泛。
具体而言,“非礼勿言”意味着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的语言、声音不要表现,这种行为戒律表现在“言”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广告与公关行为的“声音”约束,进而达到品牌之口听到一致的声音,准确地表达品牌核心内涵,实现“众口合一”“三人曰善”的品牌管理过程原则。
那么品牌“非礼勿言”之言,具体指什么?——四个字:“言、传、身、教”。
在品牌传播领域,一直流传着屡试不爽、颇具杀伤力的品牌塑造三板斧,分别是,第一斧,品牌口号;第二斧,品牌代言人;第三斧,视觉冲击。这三斧,如同《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三板斧,只要冲击速度、重复力度够强,往往品牌初战颇具成效,但遇上高手,品牌之战的胜利仍需苦练内功。也就是管理好品牌自身的同心圆:品牌核心价值之圆、品牌基础价值之圆、品牌外在价值之圆,这些将在下章“知行合一”中具体展开。
在这里,我们为三斧之后又配上第四斧,消费者口碑;第五斧,诉求策略。而“言、传、身、教”四个字,已经囊括了三板斧中的前两斧,品牌口号之斧——指“言”、品牌代言人之斧——指“身”,再配上消费者口碑之斧——指“传”,诉求策略之斧——指“教”,合成品牌管理之斧,“非礼勿言”也就构成了品牌管理中的“斧式心法”。具体斧式拆解如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