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CEO的海军陆战队:最近新类型管理书中最出色的一

_2 詹森.桑塔马利雅 (美)
七大原则的协同应用
詹森·A.桑塔马利雅
虽然将上述机动作战的几大原则分开看,其每一条本身都具有非凡的价值,但只有将他们全部结合在一起使用时,这一作战哲学的优势才能被发挥到极致。机动作战不是将这些原则一一生搬硬套,而是或先后或同时地将他们融会贯通、一同应用,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的目的。
在深入分析了第二章中以色列人的战术战果后,我们明白了在协同使用这七大原则时,它们将起到如何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空袭中,奇袭弥补了大胆的不足:以色列飞行员能够巧妙地掩盖住真实意图,直至攻击开始前最后一刻,这降低了此举由于其大胆而带来的风险系数。而大胆和出其不意都为集中攻击打下了基础。若不是出动了所有空中力量,若不是埃及人对这场攻击毫无戒备,以色列人都不可能如此一击便中,大获全胜。
在地面作战时,大胆再次成就了集中攻击。若不是冒险削弱了军队其他组成部分的力量,塔尔就无法以“装甲铁拳”给对手以迎头痛击;而若是约非不曾冒险穿越看似无法通过的沙漠,他便也无法阻截埃及的增援部队。大胆同样促成了自主决策,而自主决策则是快速行动的前提。在缺乏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以色列人充满自信地做出了无数临时决策,而就是这些临时决策,使他们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进攻势头。最后,速度,再加上瞄准薄弱环节,在进攻中取得奇效。以色列人越以快的速度突破埃及防线,他们就会制造出越多混乱,也就越发加快了埃及指挥、控制系统的崩溃。
我们已经就七大原则一一做了大体的讲解介绍,而接下来,我们将更为具体深入地论证七大原则“相互促进、互为补益”这一论点。我们将提出“侦察攻击”的概念,它包含了瞄准薄弱环节、集中攻击、自主决策和快速行动。侦察攻击意味着第一时间对战机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一旦某个个体发现了战机,便立即指引整个队伍对此发动猛攻,速战速决。然后我们将证明在商业中将这七大原则融会贯通地加以应用,能起到多么惊人的巨大效果。最后,我们将再次围绕领导力加以讨论,并以此作为本书的收尾,毕竟,这是机动战的核心所在,没有它,空有再好的战术,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隆美尔在依索罗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当西蒂斯(Thetis)生下他时,将他浸在冥河水中,希望以这种方式令他变得刀枪不入。但她却一时不小心,没注意到自己握住了他的脚踝,那些被手盖住的地方并没有浸到水。
——阿基里斯(Achilles)的传说
一个机动战术的身体力行者会始终观察与分析自己的敌手,尝试着找出对手的薄弱环节所在。这些环节正如传说中阿基里斯的脚踝,一旦被击中,便会对其生存构成最大的威胁。
想要找出能令对手一败涂地的“死穴”,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达到这一目的:其一,动员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坚持不懈地积极进行搜索;其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其三,进行严格的自省自查。一旦找到了对方的薄弱环节所在,就必须迅速集中资源,果断对其发动猛攻。攻击对手薄弱环节的机遇转瞬即逝,必须赶在对手发现自己存在弱点、并采取行动加以弥补之前下手,不然便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了。所以,在发现对手弱点与进行攻击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攻击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大。
在本章中,我们将给出四个历史上瞄准薄弱环节的经典案例及其关键史实,并且也会就今日海军陆战队的经验教训加以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埃尔文·隆美尔在依索罗大败意大利;洛维氏五金(Lowe’s Hardware)在家饰装潢零售领域一再对“家居仓库”公司(Home Depot)提出挑战;这两个案例虽然一在战场一在商场,但都是瞄准对手薄弱环节并加以攻击而获取的经典胜利。壳牌石油公司成功地运用了“预测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该方法不同于做出一个预测,然后根据这个预测进行定位、准备、演练的一般方法。它会一次预测多个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分别围绕这多种情况做出多种定位、装备、演练,事先准备好多种瞄准对手薄弱环节的可行方案。而在美国内战彼得斯堡战役中,北方联邦军队的贻误战机,则教我们明白了如何不能迅速集中力量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会带来如何严重的后果。
海军陆战队在寻找和攻击对方薄弱环节方面的经验,可以成为您在贵公司贯彻该原则时的指路明灯。因此,本章旨在借助于一些海军陆战队的经验,结合一些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给予您一些建议,告诉您该如何在公司内“由上至下,自下而上”地推行“瞄准薄弱环节”的理念,并牢牢护住您自身的薄弱环节不受对手攻击。
1918年,第12次依索罗战役中,当时身为中尉的埃尔文·隆美尔率领着一支由三个轻步兵连组成的小分队,发现了他的意大利对手的致命弱点所在:他们将位于马它鸠尔山的一条山路作为主要的物资供给路线。他攻占了这条山路,粉碎了意大利人的战斗意志,瓦解了意大利前线由数千个装备精良的轻步兵连构成的南部阵营。为了抵达这条山路,隆美尔一一找出了对手三道防线中的弱点所在,绕开敌军的强势所在,从背后突袭意大利人。
在倾盆大雨的掩护下,隆美尔的分队迅速穿越了炮火失灵的第一道防线,又登上一座陡坡,直至先头部队与对方的重型机枪火力狭路相逢,才不得不停下了步伐。他没有从这个防御森严的地方下手,而是选择了另一个相对更隐蔽的方向对意大利人的第二道防线发起了攻击——从一个地势险峻的水冲谷攻击其左翼。
1918年在谷顶处,他派遣出一支8人的巡逻小分队,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径向下。这支小分队扮成从前线退下的意大利士兵模样,从敌军眼皮底下溜了过去。他们悄悄来到一个挤满了躲雨的守卫士兵的防空洞,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统统俘虏了。隆美尔的部队从小分队杀出的这个缺口一拥而上,从背后一举攻占了第二道防线上剩余的防守岗位。
到达防范严密的第三道防线前,隆美尔决定在德国主战场以西1100米处发动一次独立的进攻。他再一次派出许多巡查小队,找出意大利防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支小分队在他的一名下级军官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一个缺口,隆美尔立即指挥手下所有剩余士兵由此穿过。现在,有两条路可供他选择:一是对第三道防线上的意大利军队发动攻击,二是避过他们绕道而行。现在,他的终极目标已经近在咫尺,隆美尔选择了绕道而行。
他带领着已经精疲力竭的部下深入到意大利人疏于防范的后方,很快便抵达了那条山路。短短52个小时内,隆美尔的军队俘虏了150名意大利军官、9000名士兵,缴获重型机枪81挺,而6死30伤则是他们的全部损失。
领导力课程
隆美尔使用了“由上至下,自下而上”的方法瞄准了对手的薄弱环节。他最后攻占下那条山路,显示了机动作战的第一条原则在心理上所能造成的影响。
先说说“由上而下”。他一刻不停地为了占领山路——意大利人的致命弱点所在——而努力,从未忘记自己的最终目标为何。他的士兵们身负重荷,身处高海拔地区,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重达80磅的行装。而他却鞭策着他们连续52个小时马不停蹄,直至占领山路为止——达到了体能的极限。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理由才做出如此极端的决定。因为他知道,只要占领了这条山路,就等于确保了胜利。
再谈谈“自下而上”。他非常倚重其下属来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他们找出了意大利防线上的缺口(下级士兵防范不力),这使得隆美尔能经由抵抗力最小的环节、以最少的正面冲突领兵突破敌军防线,抵达了最终目的地。最后,当意大利人发现自己的供给被切断时,立即阵脚大乱,认为败局已定,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
洛维氏五金VS家居仓库
詹森·A.桑塔马利雅
洛维氏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才在美国家饰品零售市场上成功瞄准了家居仓库的薄弱环节。
20世纪80年代初,洛维氏企图在价格上与家居仓库一竞高下,结果以失败告终。家居仓库的全国联网背景及其无与伦比的超强购买力,使之有能力以别人望尘莫及的代价进行销售。但看似不可战胜的家居仓库也有其弱点,其店铺格局显然不够人性化。近年来,洛维氏就瞄准这一点集中了力量。在这个战略下,洛维氏迅速异军突起,几乎成为了新的行业领头羊。
家居仓库是仓储式的全国连锁超大型家饰品零售商场,其创始人伯尔尼·马库斯(Bernie Marcus)和阿瑟·布兰克(Arthur Blank)一直都为它的仓储式格局而感到自豪,甚至还进一步刻意营造其简陋感。这种布局对职业承包商和一些对装潢颇知一二的人确实相当有吸引力,而其价格之低、可选择范围之广,更是重新定义了家饰品零售市场。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家居装潢市场繁荣兴旺,家居仓库却没能意识到顾客口味已发生了改变,并未进行自我调整。此时,对家庭装潢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的美国人纷纷开始整修或改造他们的房屋。相形之下,提供相应服务的职业承包商供不应求,收费高昂得令人不敢问津。
家居仓库着重迎合承包商以及装潢门内汉的口味,而洛维氏则恰恰相反。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高达80%的家庭装潢工程的决定权是掌握在女性手中的,于是根据这个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洛维氏意识到自己的顾客中只有30%为女性,于是决定瞄准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刀:它没有能力吸引女性顾客,她们一看到像仓库一样杂乱无章的店面,就会大倒胃口、购买欲全无。他们斥重资建起了“令人愉悦的购物环境”,从家居仓库手中夺下了一大块市场份额,这一部分新顾客群主要由自己动手装修的门外汉构成,他们更倾向于洛维氏人性化的方式。
家居仓库在销售上输给了洛维氏,而证券市场立即晓以颜色,它的股票价格节节下挫,这又带来了一个连锁反应——员工士气不振。家居仓库员工的报酬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公司股票收益上的。而股票价值缩水意味着大多数员工的期权变得不值一钱。顾客服务的质量随同家居仓库的股票价格一起下跌。原本为顾客提供愉悦购物环境的能力就已经有限,如今越发是雪上加霜。引用一位前家居仓库的忠实顾客,四个孩子的母亲,珊迪·库珀(Sandy Cooper)在2002年说的话:“在家居仓库,你别指望能找到谁来帮你的忙——就算你找到了,他们最多也不过是勉为其难地抬起手来,一指了事了。”
领导力课程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在洛维氏向家居仓库提出挑战的过程中,他们兼具了锲而不舍和先见之明这两点,他们的挑战获得了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了瞄准薄弱环节在商业环境下所能起到的巨大影响。由于洛维氏的不屈不挠,最初的失败反而激励着它在意识到自身薄弱环节所在的情况下,重新安排和组织了第二轮更具创新性、来势更为凶猛的攻击。洛维氏在家居仓库的薄弱环节浮出水面之前就已发现了它,在这一点上真可谓具有先见之明。得益于良好的定位,它充分发掘了在市场消费主力由职业承包商向DIY者转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机。最后,正如隆美尔一占领了山路,意大利人就丧失了斗志,家居仓库的股票价格刚开始下跌,许多公司员工也立即开始无心继续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开始能免则免、得过且过。
壳牌石油:预测规划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可能有人会认为,想要在薄弱环节成形之前就瞄准它(这是洛维氏获取胜利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需要超凡的洞察力来完成。而想要具备这种能力,则是难上加难。但壳牌石油的经验却说明,进行预测规划,不仅有助于找出你自身的薄弱环节,也能帮你在对手意识到之前就洞悉其薄弱环节所在。
预测规划的第一步,是要推导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那些既有很大的变数、又至关重要的事项,在这些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可能产生的情况和结果。由于它们是变量,你不可能知道它们的具体值是什么,又会发生些什么变化,所以你要取它们的两个极值,并估计出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这些极值时,分别会导致怎样的不同情形。一旦确定下来可能会发生多少种不同情况,你便依次假定每个情况都是你将要面临的真实未来,想像一下,如果你的预测成了真,世界就会是怎样一个模样。对于每一种可能性,你都要当做事情真的会如此演变一样,制定计划、实践演练,充分做好准备。
20世纪60年代晚期,壳牌石油创新运用了预测规划法来应对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上已无法单纯通过历史潮流趋势来预测的风云变幻。当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不到4美元时,它的大多对手都致力于最优化石油提炼程序中的原油配量,在每桶原油价格的基础上上浮一到二美元,作为提炼油的定价。但壳牌石油对此没什么兴趣,它最关注的是,有没有什么突发事件可能会限制西方世界的石油供应量,使得油价暴涨至每桶40美元,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近乎无稽之谈。
壳牌的“预测规划小组”列出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件,诸如中东危机,可能对西方的石油来源产生影响;又如,在几个壳牌进口石油的重要石油出产国,对西方社会体制的仇视可能会升级。通过这种方法,1972年时,它才能够找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未雨绸缪,不然有朝一日当它失去伊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这三大石油来源,将会成为一场灭顶之灾。
1979年至1981年间,当这些石油生产国的供应真的发生问题,壳牌的原油来源和赢利水准却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大范围的预测规划后,壳牌根据来自中东的原油缩减量,调整了它的石油运输队规模,并且它早已建立起一套灵活有效的原油贸易程序,通过签订远期期货交易合同,以事先约定的固定价格购入大量石油,弥补了损失掉的那部分原油供应量。
领导力课程
“预测规划”不是借助历史与数据进行推理,试图预测出在理想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而是侧重于直觉、经验和自省的运用,以瞬息万变又混乱无序的现实世界为基础,为事情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划定一个范围。然后再对这一范围内的结果一一进行分析和理解,以达到瞄准薄弱环节的目的。
彼得斯堡战役
詹森·A.桑塔马利雅
我们在此提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彼得斯堡战役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它是由于懒散迟钝、计划不周和犹豫不决而错失攻击对方死穴良机的生动典型。
1864年,罗伯特·E 李(Robert E Lee)将军手下的北维吉尼亚军被困重围,他们建起了绵延5公里的连锁战壕和守卫森严、四通八达的土木工程,以此抵御装备精良、规模强大的北方联邦军队,死守彼得斯堡。经过了无数次以失败告终的进攻、损兵折将无数之后,一支主要由煤矿工人组成的联邦步兵队——宾夕法尼亚州第48军——提出了一个计划,在南方联盟军难以攻克的防线上制造出一个薄弱环节。
第48军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南方联盟军防线中心下方挖了一条500英尺长的地道,往其中填入了8000磅炸药,然后在南方联盟军的防线中心炸出了一个深30公尺、长200英尺、宽70英尺的大洞。这场大爆炸摧毁了南方联盟军的主要防御工事,销毁了许多重型武器,活埋了对方士兵。这一来,本就捉襟见肘的南方联盟军立即在其防御最关键处露出了破绽。
但由于计划不周密、领导力薄弱,加之缺少规划的执行,使得联邦军无法迅速扩大这个新造就的缺口。首先,联邦军的攻击计划实在拙劣,根本没有想到需要把挡在自己壕沟面前的障碍物搬开,它减慢了军队的进程。第二,陆军准将詹姆斯·莱德利(James Ledlie)受命指挥军队进攻,但据报道,进攻开始时他却被发现躲在一个碉堡里喝了个烂醉如泥。第三,爆炸的威力过大,以至于许多战斗中的联邦军士兵受惊过度、惊惶失措。有些人停止了攻击,反而帮忙挖掘救助被活埋的敌军士兵;另一些人则干脆掉头逃回了自己的阵营。
这一拖延就给了惊魂未定的南方联盟军宝贵的时间重新组织、布兵,修复了他们原已支离破碎的防线。防御军士们调整了缺口处剩余的所有火力,并从防线其他部分调来备用炮安置好,粉碎了联邦军手忙脚乱妄想从其防线缺口突破的意图。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联邦军伤亡人数将近四千,不得不鸣金收兵。
领导力课程
彼得斯堡,是北方联邦军与南方联盟首都里士满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宾夕法尼亚州第48军的军士们想出一条能击溃南方联盟军的妙计,若能及时穿越这个缺口,就能为将近7万静候军命的联邦大军铺平通往里士满的道路。但联邦军将领却没能拿出一个清晰、迅速、天衣无缝的计划并加以执行,没能将从找出对手薄弱环节到发起攻击之间的间隔缩到最短,于是白白错失了一个提前7至8个月结束战争的天赐良机。我们要再一次重申,在突破了对手的防线之后,必须继续努力,进一步扩大战果,而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在取得最初的胜利后迅速重整旗鼓乘胜追击。
案例综合分析
詹森·A.桑塔马利雅
总体来说,我们给出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机动作战的第一条指导原则的几个关键点。第一,两个军事战例,隆美尔的依索罗之战和彼得斯堡战役,说明了在瞄准薄弱环节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由上而下,自下而上也同样重要:两个战例中,都是下级士兵为上级军官找出了对手的薄弱环节所在。第二,隆美尔借道阻力最小的途径抵达山路,这说明了通过对手防御中的缺口往往能够直达其薄弱环节。第三,联邦军在彼得斯堡战役中贻误的战机说明了如果没有行动,确切地说,是迅速的行动,就算找到了对手的薄弱环节所在也是枉然。第四,壳牌获得的成功意味着,想要拥有洛维氏那样的“千里眼”,能够赶在对手发现并采取行动进行弥补之前找出他们的薄弱环节,借助“预测规划法”不失为一条上上之策。最后,隆美尔决定孤军深入、且行且战,洛维氏在首战败北后继续挑战“家居仓库”,最后获得了胜利,这都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当他们发现此路不通时,他们选择了绕道而行,而不是轻言放弃。
瞄准薄弱环节……向海军陆战队取经
通过“由上至下,自下而上”的方法来瞄准薄弱环节,这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十分普及。所有的海军陆战队员,从前线战士到最高层的指挥中心,始终不曾中断寻找对手的致命弱点。而且,海军陆战队员们不仅关注别人的薄弱环节,更将这种对外界的关注与主动的自省自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自身的薄弱环节时刻保持警醒。您可以以此作为指导,在商业环境中瞄准对手的薄弱环节。
身处前线进行指挥
正因为他们身处前线进行指挥,海军陆战队将领们才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动态资讯,才能够几乎赶在第一时间发现对手的薄弱环节。在机动进攻的过程中,海军将领们在进行战术排布时,总是将自己安插在前沿阵线——尽可能离一线战事越近越好,这样才不会被簇拥在大堆副官之中,变得眼耳闭塞、不辨是非。
通过巡视进行指挥
通过巡视进行指挥,这为借助最贴近战事的士兵的眼睛来寻找对手薄弱环节创造了无可估量的机遇。这些第一手的观察结果有时会一语道破天机、直指薄弱环节,即使不然,也像组成一幅大拼图的小拼块一样,值得收集起来分析排布。对于静态的防御岗位,海军将领们会视察防空洞以及机枪放置仓库,以确保火力覆盖范围之间没有空隙、射击点与射击点之间相互相应。当战士们结束演习回到基地时,军官们则运河视察战车集放地、通讯站和武器库,检查武器装备情况。无论身处战场还是驻地,进行这些巡视,使得军官们真正能与他们的海军士兵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观点从中获益。有些高级将领们甚至会运河检查下级军官们的靴底,为的就是保证他们确实进行了实地考察。虽说他们并不是真的能看出靴底的磨损情况,但这一政策却是确确实实地激励了他们的海军下属,使他们更重视离开书桌巡视阵地的重要性。
侦察、情报与模拟作战
在战场上,联合侦察行动就是派遣一支巡逻小分队[也就是所谓的“Recon ”(侦察)海军陆战队],副食一个步兵连深入敌后,训练有素地进行搜索侦察。开展这些行动的目的,在于确定敌军的位置与分布、探查其兵力密度,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出其薄弱五一节所在。情报是指一些原始住处的集合,诸如卫星图像、情报人员提供的线索、被分散到战场各处的分队传回的报告……将这些有关敌方或周围环境的住处泄总到一起,就能为指挥官提供一张全面精确的即时战局图。模拟作战使得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够事先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做好准备。将领们可能会围在一张地图或模拟战场地形的沙盘边预演他们的计划,讨论对手可能会做出的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改善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原计划的不足之处往往会暴露出来,甚至有时运气会更好,还能发现对手的薄弱五一节所在。
行动至上
海军陆战队将领牢牢掌握住了两个要点:其一,敌人的致使弱点;第二,永远以行动取胜。从每个战略计划一开始,海军将领们都会围绕着对手的薄弱五一节这个问题进行沟通讨论,而打从刚进新兵训练营和军官培训班开始,所有海军陆战队成员都被灌输进了“行动至上”的信念。在他们整个军营生涯中,海军陆战队队员们听到的始终是这两句古训:“纸上谈兵,无以取胜”“一个现实执行的计划,哪怕差强人意,也胜过空想的完善计划”。
商业应用
以上这些训练,您都可以照搬到贵公司,来瞄准对手的薄弱环节。别光是坐在“象牙塔”(我指的是你的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到你公司的各个部门走走看看,隔三岔五地向你的员工宣传一下这些关键点。关于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出其不意这一套,他们都听得太多了。但通过演练,你的团队会学会分享信息,而不再不断地彼此揣测和试探。
侦察、智慧、作战游戏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商业环境下找到相对应的替换物:市场研究、环境分析和预测规划。从与一线员工或销售人员谈话开始,到了解他们手中掌握的第一手资讯,对此进行提炼,尝试由此分析最近的重大事件和潮流动向,都可以算是市场研究的内容。环境分析就是对通过充分调查后得出的数据进行解读,根据诸如“有什么特性是别人的产品拥有而我们的产品却不具备的?”之类问题来调整产品结构、确定现有的商业。最后,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曾经提到的,商业领导人士可以运用“预测规划法”,确定未来可能会发生那些情况,并有针对地一一加以准备和演练,在薄弱环节浮出水面前就瞄准它。
麦克阿瑟,仁川战役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如果你畏畏缩缩小心翼翼地去触碰蓟草,它会扎痛你。但如果你大着胆子一把抓起它,它的刺反而会抖落一地。主动对着敌人开战吧,别怕同他短兵相接!
——海军上将,“公牛”威廉·
哈尔西(William “Bull” Halsey)
大胆,就是敢于在不确定、甚至于极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奋力一搏背水一战,从而获取胜利,或扭转僵局。
这类举动通常要承担一定风险。虽说我们知道,通过对主动出击、按兵不动和驻守防御的得失利弊进行估量,可以减少风险,但是有时候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根本不充分,不足以进行估量,而有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又似乎确实该谨慎行事。然而,当可能获取的收益确实够高时,哪怕现有信息再不全面,哪怕暂时看来获取胜利的可能性再小,机动作战者必定仍然会跃跃欲试。而仔细衡量风险与收益,则是区分敢作敢为和鲁莽行事的关键。
在本章中,我们将就大胆原则,给出五个真实案例及其主要史实,外加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最新经验。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由水陆两栖登陆仁川;20世纪90年代初期,郭士纳(Lou Gerstner)成功振兴IBM公司;这两个案例分别显示了大胆原则在战场和商场中的运用。在美国内战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葛底斯堡(Gettysburg)战役中,北军上校约书亚·张伯伦(Joshua Chamberlain)驻守小圆顶(Little Round Top),而南方联盟少将乔治·皮吉特(George Pickett)则忘乎所以地向前冲锋,为后人耻笑,我们取这个战例作为对比教材,告诉我们在大胆采取行动时,该如何衡量风险大小,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商业方面,我们则选择了胜利酿酒公司(Victory Brewing Company)分别将“劲辣牌”(HopDevil)印度淡啤酒(India Pale Ale)和多泡沫淡啤酒(Larger)推出市场的实例进行对比,借此阐述在是否要进入一个新市场的问题上,该如何取舍。最后,20世纪90年代末,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愿对科技“泡沫经济”进行投资,说明面对扑朔迷离且前景堪忧的情景时,大胆有时也意味着坚决地放弃。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军队中营造出了鼓励自信与果断的文化,当你在培养自己的员工变得大胆时,也可以此为榜样。因此,本章我们旨在借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经验,从过往案例中吸取教训,告诉您该如何使用“风险收益平衡”(risk-reward trade-off)结构来增加员工大胆决策的积极性,训练贵公司各个层面的员工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展开行动,无论结果胜败与否。
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领兵由水陆两栖进攻仁川,这一役被普遍视为现代军事史上最大胆的袭击之一。麦克阿瑟本人甚至颇带着些虚张声势添油加醋地承认道:“我知道这是一场赌博,获胜的几率只有5千分之一,但我对这种赢率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一冒险之举回报颇丰:在成功地登陆仁川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攻占了汉城,将北朝鲜军队隔绝于朝鲜半岛南部,由此极大地扭转了战争形势。
1950年9月之前,北朝鲜军队已经将美军逼退至朝鲜半岛最南端,也就是后来的釜山防御圈。随着朝鲜严酷的冬季逐渐逼近,麦克阿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迅速组织一场彻底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突袭,突破对方固若金汤的前线防御。他选择了朝鲜西海岸上的一个港口城市,仁川,因为从这里可以直达汉城,也因为想从这里进行两栖登陆几乎是最不可能的,故而对方针对两栖登陆所做的防范也是最少的。
整个9月,可能在仁川登陆的日子,只有9月15日这一天。在这一天,涨落潮起伏多达31尺的水平面将达到它的最高水位,早晨三个小时,傍晚三个小时。可以登陆的时机仿佛昙花一现,一旦错失,美军就只有陷在仁川无情的泥滩中寸步难移,任凭对手的炮火狂轰乱炸。这里海峡狭窄,迫使他们不得不分两个阶段进行登陆,彻底打消了发动奇袭的希望,这又越发增加了登陆的复杂性。最后,除了登上陆地,登陆士兵们还得靠着简陋的临时长梯,一个一个地翻过高耸的海堤。
麦克阿瑟面对着来自自己阵营中的巨大压力,无论是朝鲜战场上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是美国本土的政治力量,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尽管麦克阿瑟战功赫赫,而且一向以善于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著称,但是他的反对者们还是认为这样太过于冒险了,他们建议改在另一个不像这样具有“一切自然和地理阻碍”的海峡进行登陆。但是,麦克阿瑟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着自己的机动作战计划,认为这些天然阻碍其实是种优势,可以免于在实力强大又防御森严的对手面前登陆。他制定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进攻计划,并费尽心机地以大量战术因素作为支持,有系统地一步步说服了那些怀疑论者,甚至包括杜鲁门总统在内,最终,麦克阿瑟赢得了他所需要的上下同心。
麦克阿瑟尽了一切努力使胜利的天平像自己倾斜。要进行如此高难度的进攻作战可容不得半点疏忽。面对眼前的挑战,为了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麦克阿瑟指派了一支由海洋学家、地图测绘专家、情报人员,甚至蛙人组成的小队,在发动攻击前对仁川港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在这支特混小组的帮助下,麦克阿瑟得到了很多有用的情报:潮汐的确切时间及周期,所有的天然水下障碍物的具体位置,滩头的轮廓及其泥土构成,海堤的高度(5到8米),海峡的宽度和登陆地点的面积,此外,还有对手在仁川的位置及部署情况,及对手援军到达的时间。
至9月15日的清晨,已有将近300艘船(其中包括日本和美国的商船)被用于运送有7万人之多的强大登陆部队。早晨6点半的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打响了登陆的第一枪,成功登上滩头并夺取了wolmi do岛(一个位于仁川港口上的防御森严的小岛)。他们在当天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坚守着这个岛,直到下午5点半第二波海军陆战队士兵(主攻部队)成功地攻上滩头。到了半夜,地面部队已经深入腹地并控制了仁川,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22人阵亡和174人负伤——这比任何人预想的还要小。
接着,挟仁川登陆之余威,麦克阿瑟命令大部队跟进,穿过海军陆战队打出来的口子进逼汉城。并在攻占汉城后两个星期内,切断北朝鲜的补给和通讯线,从而打破了釜山防御圈。
领导力课程
麦克阿瑟天才的计划和巧妙的行动,从四个方面诠释了大胆这一原则。第一,他在面对来自己方阵营的反对浪潮时,依然有勇气坚持己见,并最终说服了反对者们,使其转而支持自己的计划。第二,他认准了一个突破的机会,并果断地开始行动,最终将这个机会转化为成果。第三,周详的计划将这个豪赌中的风险降低了很多,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风险报酬。最后,对仁川的迂回攻击打破了釜山防御圈南部战线的僵局。
郭士纳成功振兴IBM公司
詹森·A.桑塔马利雅
1993年,郭士纳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让电脑生产商IBM公司扭转当时的颓势。他根据传闻和直觉,而不是大量的分析数据,拟定了一个大胆的复兴计划,从而扭转乾坤,在短短四年内就使IBM这个商业巨人重获新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IBM陷入了困境。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电脑专家都认为世界将由分散的网络计算机所主宰,大型主机已是明日黄花了。而在这个台式机的革命浪潮中,IBM被落在了后面。在IBM所创造的个人电脑 (PC)市场上,竞争者们(如康柏、戴尔和NEC)已是后来者居上了,而在IBM占统治地位的服务器市场,也有一些服务器生产商(如美国SUN公司、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和惠普公司)横刀抢了进来。同样的,像微软、联合电脑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和甲骨文公司(Oracle)这样的竞争者又控制了原本IBM也有份的高利润软件市场。看起来,IBM好像单凭自己的硬件,软件,操作系统或是数据库查询语言(database query language),很难打破新生的PC厂商和软件商所占的统治地位。
祸不单行,除了这些与技术相关的挑战,IBM与客户的关系也是每况愈下。郭士纳的前任就曾计划将公司重组为13个部分,并进行大幅裁员。而且,由于很高的负债率,公司的信用等级也出现大幅滑坡。郭士纳自己甚至都说,“看起来,公司好像被吸进了一个死亡漩涡。能否把它拉出来,我心里也没底”。
起初,郭士纳打算提高IBM的服务能力,以销售更多的硬件和软件。但是,在与客户交谈时,郭士纳却不断听说,大公司仍希望能有一家外部专业厂商,为他们制定技术策略、建构及运作他们复杂的网络系统。基于这种说法,郭士纳匆匆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他决定不和竞争对手们硬拼,而把IBM存亡与否的前途压在了大型主机和服务业务上——这个决定挑战了当时流行的业内观点。
在郭士纳的督促下,IBM投入巨资以整顿和复兴其大型主机产品线,他还认为,对于网络的连接来说,大型机和服务器是同等重要的。而且,他还致力于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并在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上建立良好的品牌。尽管在当时,他这两个决定饱受诟病,因为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大型机技术的好景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在信息技术(IT)服务这个领域IBM若想和现有厂商竞争,实属不自量力。然而,到了1996年年底,新大型主机的销售额节节攀升,信息技术服务也已成为了IBM增长幅度最大的业务。因此,郭士纳被广泛誉为“蓝色巨人”(Big Blue,译者注:Big Blue是IBM的一个别名,蓝色是 IBM 的企业识别色)的救星。
领导力课程
郭士纳的自新、果决和机动性,使得IBM重获新生。基于与重要客户的探讨,郭士纳大胆地“跟着感觉走”,挑战了当时IBM公司内部和业内所认为的“公理”。在反叛的同时,他非常果决地采取了行动,几乎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在他上任90天内做出的。而且,他会听取重要客户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整合在一起,据此主动修改自己原有的计划,从而大大增加了扭转乾坤的可能性。最后,以下这一切的努力使得郭士纳打破了僵局:郭士纳通过IBM的战略重新定位于提供大型主机和信息技术服务,对PC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形成了包围之势,夺回了失地。
张伯伦上校和皮吉特少将,葛底斯堡战役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在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上校约书亚·张伯伦驻守着小圆顶,而南方联盟少将乔治·皮吉特则猛攻小坟岭(Cemetery Ridge)。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战役更好地阐明了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我们将看到,张伯伦的坚守使得北军战线免于崩溃,而皮吉特悲剧性的猛攻则常常被历史学家们戏称为“南部联盟最大的水漂”——这可是南部联盟能威胁北部联邦的最后一次机会啊!
张伯伦上校
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张伯伦上校率领着第20缅因军团(20th Maine Regiment)守护着联邦军的最左侧。尽管,他们在人数上远少于进攻的南部联盟军且相对缺乏经验,但他们还是在1863年6月2日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并将出现在联邦军侧翼的敌人阻于一个多岩的小山(即小圆顶)。这座小山对于联军防线来说就像主心骨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若南部联盟军攻占了这座小山,则可以长驱直入暴露无遗的联邦军侧翼。由此,失去这座小山对联邦军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到了7月2日的下午,第20缅因军团伤亡惨重,而且弹药也开始不足了。此时,张伯伦预计南部联盟军还将发动下一次进攻,于是毅然下令“停火,上刺刀”,并且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下达了全军冲锋的命令。他那些士气高涨的战士们排成一条线,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向了正在逼进的南部联盟军。张伯伦的这个大胆的计划押上了他所有的部队,而且伤亡也相当之大——伤亡人数占冲锋前全团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正是因为第20缅因军团的这一英勇行为,粉碎了南部盟军的进攻,并促使战场态势向有利于北部联邦军这一面发展。
皮吉特少将
7月3日的大战前夕,罗伯特·李将军( Robert E Lee)被前两日攻击北部联邦军未果所激怒了。因此,他拟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即令皮吉特少将的部队穿越一个开阔地带,去进攻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中心——位于开阔地带的高点的小坟岭。很多南部联盟的将领们认为这个计划无异于自杀。皮吉特的顶头上司,詹姆斯·朗斯特里特(James Longstreet)将军曾这样请求李将军:“将军,我一生都是一个士兵。我和士兵一起作战,从双人组合,到班,到连,到团,到师,再到军,都是如此。我非常清楚士兵们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在我看来,没有1.5万名士兵,没法拿下那个阵地。”
7月3日,李将军不顾朗斯特里特将军的疑虑,在缺乏一个能令皮吉特少将成功的可靠计划的情况下,下令发动攻击。下午一点,皮吉特率领他的部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冲锋。由于在冲锋时完全暴露在开阔的草地上,皮吉特的部队必须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炮火,一个一个地倒在了无情的炮火和狙击枪下。两个小时过去了,皮吉特不得不下令撤退,将部队撤回到山脚,并向李将军报告——部队人数比进攻前锐减一万。在这个战斗之后不久,李将军把这个灾难全部归咎于自己:“不,皮吉特将军,这是我的战斗,也应该由我承担全部责任。”这场残酷的厮杀使得李将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部队,也无法再次进攻北军,不得不撤回梅森-迪克森线(Mason Dixon, 译者注:传统的美国南北分界线)的一侧,从此再也无力进犯北部联邦了。
领导力课程
张伯伦做出的“上刺刀”这一决定,极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risk reward trade off)。这一决定的风险可能使他会损失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现有兵力,而收益则是打退了敌军对战略要地的进犯,使北部联邦军的战略侧翼不致空门大开。北部联邦军的防线全赖于小圆顶才得以维系,所幸,张伯伦被围困的部队最后还是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
而恰恰相反,即使皮吉特完成了那个“不可能的任务”,拿下了小坟岭,南部联盟军的位置也决定了他们不能在庞大的北军再度形成合围之前,充分利用刚打开的缺口。李将军和皮吉特少将所冒的风险与可能取得的收益是不对等的。因此,李将军如此甘冒风险让人着实不解(冒着极有可能损失全师的巨大风险去争取微小的收益),但无论如何,这的确很清晰地说明了不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惨剧。同时,皮吉特的士兵纷纷倒在了冲往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不归路上,也充分说明了不会打破战略僵局有多么悲惨。
胜利啤酒
詹森·A.桑塔马利雅
胜利酿酒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酿酒厂,但却不失为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案例:其推出的口感强烈,比较叛逆的“劲辣牌”印度淡啤酒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而另一种口感更为温和,更为主流的多泡沫淡啤酒Leager却没法像其兄弟产品一样轰动市场。
像其他任何小的啤酒厂商一样,胜利酿酒公司全年的产量甚至都不及百威啤酒(Budweiser)一天(8小时)的产量,而且全年的销售额比百威啤酒一年广告费的5%还要更小。因此,胜利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比尔·卡威拉斯基(Bill Covaleski)与他的合伙人及酿酒专家让·巴契特(Ron Barchet),当然不会头脑发热到去挑战百威啤酒和其他财大气粗的同行,他们决定剑走偏锋,生产一种口感强烈,在市面上独一无二的啤酒。他们将公司的成功押在了一系列未经证实的假设上:这种啤酒的市场需求将会很大,公司能够确认这种市场需求,并且他们的啤酒不仅能在预期的市场上创造需求,而且还卖个好价钱。
“劲辣牌”啤酒
胜利酿酒公司最初推介的产品之一是1996年出品的“劲辣牌”啤酒。当时在啤酒界,国际苦味指标(International Bittering Unit)一般接近70,然而,“劲辣牌”啤酒的苦味指标却超过了350,而售价却比美国流行的啤酒(比如说百威啤酒)高了快两倍了。结果,消费者开始“两极分化”,要么喜爱它,要么讨厌它。那些喜欢“劲辣牌”啤酒的人们购买它,称颂它,推荐它,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效果,若是要想通过做广告来达到的话,那费用可是公司担当不起的。结果,在一个固定的、愿意付出高价的消费群体里,“劲辣牌”啤酒俨然成为了一种消费时尚。
Lager啤酒
在卡威拉斯基和巴契特在推出“劲辣牌”啤酒的同时,胜利酿酒公司还有一种新品——Lager啤酒也面世了,只是其与前者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Lager在研发之初,就被定位为一种口感温和、淡色的、用料力求高档的啤酒。同时,Lager啤酒有着其他的美国传统高档啤酒(比如说 Bud和Miller)相同的特性,因此, 卡威拉斯基和巴契特对它寄予厚望,期待其能迅速取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和它的兄弟产品“劲辣牌”啤酒大相径庭的是,没有人讨厌Lager啤酒,但同时也没有人喜欢它,这对胜利酿酒公司来说倒是个难题了。
在最后7年里,“劲辣牌”啤酒以每年40%的速度飞速增长,并为胜利酿酒公司贡献了一半多的销售额,而Lager啤酒最终则被证明为是一个市场失败。
领导力课程
胜利酿酒公司同时推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其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劲辣牌”啤酒冒了很大的风险,而最后却抓住了使自己得以生存的细分市场,而Lager啤酒却显然没能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胜利酿酒公司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对于一个小厂商来说,大胆原则可能太过于完美,但是在很多时候,保守反而是一个不够安全的战略。
沃伦·巴菲特钢铁般的决心
詹森·A.桑塔马利雅
沃伦·巴菲特不愿对技术“泡沫经济”进行投资,说明面对可能不乐观的情景时,大胆有时也意味着坚决地放弃。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美国股市狂潮中,沃伦·巴菲特拒绝随波逐流,绝不参与这种“集体自杀”行为。在大胆这个原则上,他给我们上了很有启发意义的一课:有时,小心即大勇(Discretionisthebetterpartofvalor)。
在股票市场如火箭般暴涨时,因为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BerkshireHathaway)的主席兼CEO——巴菲特全然不投资于飞速发展的科技股和通讯股,因此遭到了商业评论家们的全面攻击。《时代周刊》就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巴菲特的陨落”的文章,谴责他游离于科技股之外。美国之外的杂志也对巴菲特的价值取向大肆攻击:伦敦的《泰晤士星期天报》(SundayTimes)就更过分了,它甚至建议巴菲特应该解散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并认为在网络新经济里,这个公司就像“一条离开了水的鱼”一样。
巴菲特仔细研究了暴涨的股市所带来的潜在利润和伴随的风险——不能在股价高位退出,在权衡了收益与风险后,他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科技股的交易。尽管面临着铺天盖地的责难和自己公司股价上升的迟滞,巴菲特还是毅然决定坚持自己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triedandtrue)的投资方法,即投资于自己熟悉的,能产生实际现金流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还须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并得到消费者和大众投资者的青睐。
终于,从2000年末到2001年初,“科技泡沫”破灭了,在此之后,那些商业评论家们又开始转而高颂巴菲特有着“钢铁般的神经”和原则性很强的投资方法。《泰晤士星期天报》这一次不再叫嚣着巴菲特的终结,而恰恰相反,它刊登了一篇名为《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的文章,高度赞扬了巴菲特精明的投资模式,并宣扬应该推广这一模式。而《财富》杂志则宣称,“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又重登宝座了”。然而,在2002年的7月,巴菲特甚至把一家“新经济”公司的股票放入了他的资产组合中。他领导一家财团投资了50亿美元(译者注:疑为原文错误,应为5亿美元)于Level3公司——一家濒临破产的、但有着高质量光纤网的电信公司。当时,Level3公司的股价仅为其历史最高价的3.3%(注:Level3公司的历史最高股价为2000年3月10日的130.19美元),但在巴菲特购买其股票的当天,股价就上扬至历史最高价的5.3%,上涨幅度接近60%。
领导力课程
巴菲特承认自己有科技恐惧症,因此他很清楚自身的局限性,并在科技股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抵制住了诱惑。当他在2002年被问及那些谴责是否“曾经”让他烦恼过时,他回答道,“从来没有……若你不进行独立思考的话,你永远也不能在投资上做得很好。事实上,人们同意你与否和你是否正确无关。若你对了,则是因为你的事实和推理是对的。要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在科技泡沫幻灭之后,巴菲特可以几乎完全释放他的能力,以抓住公司估价很低这个机会,因为他才是“能够在一周内拿出现金的(公司)购买者”。就这样,靠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信,巴菲特又满载而归了。
案例综合分析
詹森·A.桑塔马利雅
总体而言,麦克阿瑟、郭士纳、张伯伦和皮吉特的案例,胜利酿酒公司的“劲辣牌”啤酒这些案例虽有其相似之处,但还是表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麦克阿瑟、张伯伦和巴菲特都进行了适当的,甚至是非凡的风险收益平衡。然而在葛底斯堡战役中,李将军在既没有很高的成功概率,又没有进一步利用胜利的适当计划的情况下,做出了让一个师冒险一试的决定,着实令人费解。这也告诉了我们,必须把握好大胆和悲剧性的铤而走险之间的尺度。此外,麦克阿瑟、郭士纳、张伯伦,还有“劲辣牌”啤酒的推出,都向我们展现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于正确的战略及相应的收益。反之,李将军的战略错误导致了皮吉特最终的失败;Lager却是因为过于保守而无法创造消费者价值,总体而言,这二者都败在了其战略不当上。最后,在麦克阿瑟和郭士纳的案例中,我们还能看见对战略僵局的成功打破,而这恰恰是皮吉特所不能的。
在麦克阿瑟、郭士纳和巴菲特这三位“大师”中,只有麦克阿瑟做了非常周详的准备,进行了面面俱到、谨小慎微的计划及信息收集,从而大大减少了隐藏在他的计划中的风险;而郭士纳和巴菲特却非如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并且,在他们三个人中,郭士纳是最具灵活性的一个:他的天才就在于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很快地把自己的原有计划推倒重来。当然,巴菲特也会改变他的计划,但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观察。而麦克阿瑟则通过改变条件,从而严格地遵循着自己的计划。
大胆……向海军陆战队取经
海军陆战队把大胆视为其“兵力倍增器”,并在各个层面上,创造了激励着机动战第二大指导性方针的部队文化。他们训练下级军官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决定并充满自信地开始行动。而且,海军陆战队还鼓励队员们在决策过程中肩负“持有异议的责任”(obligationtodissent)。错误是可以容忍的(除了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或心怀不轨),甚至,即使任务失败了,但只要是经过了精心策划,也是值得赞扬的。最后,当其他一切行动都失败时,海军陆战队则默认大胆行动为他们的最后一线希望。不难看出,海军陆战队的这些实践能够很好地引导你的组织成员,以形成锐意进取的公司气氛。
“80%”规则
海军陆战队用“80%”规则来训练下级军官,即阻碍他们的决策,以至于在决策过程中,他们所得到的80%的必要信息都不够清晰。在经过最初的训练之后,海军陆战队又会不断地故意设计一些场景,迫使这些新进军官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困难的决策。比如说,在城区冲突训练中,中尉们被放到一个模拟的城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hogansalley”],在那里,他们必须面对充满敌意的“居民”和暴动的人群。中尉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而且连敌我也没法分清,但却必须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起初,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会束手无策,但时间一长,他(或是她)在这种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决策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持有异议的责任”,第一部分
在海军陆战队中,指挥官在制定战术计划时会鼓励他的下属大胆进言并提出行动建议,这与海军陆战队一贯的等级制度并不冲突。这种“持有异议的责任”并不只限于让下级士兵说出自己的洞见,资历更老的陆战队员更应该肩负起这种责任,特别是高级的非战斗军官。但我们至少能看到,下级军官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冒一定的风险采取行动。
承受适量风险
海军陆战队深知,在大胆进行行动时,难免有失精准,因此,他们摒弃“零伤亡”的思想。领导者纠正,而不是惩罚由于锐意进取而导致的错误,比如说像一位中尉在夜间训练时将自己的队伍带错了方向。同时,对于优柔寡断,缺乏诚信等一切软弱行为严惩不贷——这些行为足以结束职业生涯了。
马桶座圈奖
海军陆战队庆祝失败的次数,怕是和庆祝胜利的次数差不多了。我们都知道,海军陆战队有正式的嘉奖,比如说奖章、表彰信或是由于在同级面前表现出色而获得的赞扬。但是,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每个月还会在自己的部队里,颁发独一无二的“马桶座圈奖”(ToiletSeatAwards)给一位最积极主动却以失败告终的下级军官。陆战队员们会认为得到这个奖项是一种特别的荣誉,离一个真正的奖章或其他官方正式嘉奖只有一步之遥了。很明显,这种将过程与结果分开考虑的奖项将激励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并勇于尝试。
最后一招
最后,当其他方法都用尽了却还是毫无进展时,海军陆战队则默认大胆行动为他们的最后一线希望。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与其请求上级的许可,不若请求上级原谅他们由于大胆而导致的损失。
商业应用
你完全可以仿效海军陆战队的实践,将大胆原则运用于组织内部。在训练中,你可以创造出一些方法,把你的员工置于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并迫使他们做出决策。如此一来,他们将越来越习惯于在真实的不确定环境下自主决策。激励你的员工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意见,并用经过充分论证的改进建议去挑战已经成形了的计划。还有,我们都知道,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挑战公众意见,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自信的,因此,一旦成功的话,将大大增强下级的自信心。不过,你必须明白,在组织内部中,越来越频繁的冒险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更为普遍的错误,因此要尽可能快地纠正那些“诚实”的错误,并对不可原谅的错误严惩不贷(比如说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或是缺乏诚信)。此外,我们必须发现和奖励大胆的行为,无论其结果如何。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大胆的行为要求进行风险评估:适当地权衡风险与收益,能够使你在追求突破性成果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草率。当你在评估一个潜在的行动时,你不妨可以用下面的这个公式,相信它对你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成功的概率×潜在的收益)-(失败的概率×潜在的成本)=预期收益
这个公式就本身而言相对直观,但是填入里面的参数则需要深思熟虑。当然,你的经验可以指引你估计这些参数,但是不要忘记,你还可以让同事帮助你修正这些估计并指出你考虑不周详的地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键因素你必须考虑到:完成正面临的挑战的时间,你潜在的优势和劣势的对比,在事情进展不顺时全身而退的能力,退出的成本(若有必要退出的话)。
在权衡风险和收益时,切记要保持耐心和遵守纪律,并等待适当的时机以采取行动,同时一定要注意,无论这个机会是多么的诱人,你都要不停地问自己:“有什么不利的方面吗?”同时,还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和清晰的制胜之道以量化成果。倘若资源有限,则打一场精巧的战争吧!此外,你还得学会像管理投资组合那样管理多重风险收益平衡。通过管理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平衡来分散你的风险。记住,总是追求少数的高回报而低风险的机会,但更多的应该是中等回报且中等风险的机会,再加上较多的低回报而高风险的机会。最后,记录你以往的成功和失败的风险收益平衡,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像一个老练的风险承担者一样加速自己的发展。
行踪隐秘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尽可能地去迷惑、误导和奇袭你的敌人吧!
——“石壁将军”托马斯·杰克逊
(LieutenantGeneralThomasJ“Stonewall”Jackson)
为了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机动战的实施者必须抢先采取行动,以恶化敌方所获得信息的品质。这一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可以改变战场竞争条件,并创造出有利于我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主宰不断变化着的战场态势。一旦敌方的决策和部署的能力呈弱势,则大出奇兵,使得敌方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无法采取有效的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以下三个要点中的任一个来做到出其不意:行踪隐秘(stealth)、云遮雾罩(ambiguity)或瞒天过海(deception)。行踪隐秘之计使得“敌方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一旦将敌方获知的重要信息降至最少,或是令敌方在突袭之前一直都蒙在鼓里,则我方就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云遮雾罩之计,则是“以一种敌方无法预期的方式进行活动”,可以通过发送明显的信号,以达到误导敌方的目的,使得他们不得不分散其兵力以应付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旦敌方要绞尽脑汁去对付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则必然会使其兵力过于分散,结果,空门大开,我方自然乘虚而入,从而抓住最有效的攻击机会。瞒天过海,则是指“敌方所预期我方的动向,并非我方真实的动向”,这将直接导致敌方在部署力量时出现失误,去重点防御我方佯攻的地方,而对我方真正的突破点,却显得关注不足。可以精心设计并发布一个假信息,以达到发送假信号的目的,不过还有更高明的方法,即做出一些敌方可以看见的假动作,从而引敌方上钩。
本章中,我们以这三个要点为线,给出了六个战例或案例,同时,从海军陆战队中而来的现代课程也一并奉上。为了展现行踪隐秘的魅力,我们应用了两个例子,其一为在1836年得克萨斯反抗墨西哥统治的独立战争中,萨姆·休斯顿(SamHouston)将军大胜墨西哥山特·安那(SantaAnna)将军的经典战例,另一个则为2001年百事可乐公司成功推出“饮料激浪之红色代码”(MountainDewCodeRed)系列的汽水。而为了说明模棱两可的威力,我们也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为1991年联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对伊军的奇袭,一为微软公司为其新产品提供全程式(across-the-board)升级服务的战略。而在瞒天过海的说明中,我们也有两个精彩的案例,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一为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Lynch)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推出现金管理账户(cashmanagementaccount)时,成功地延缓了竞争对手的反应。
美国海军陆战队近年来在“信息战”(informationoperations)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有效地指导你对信息进行管理,从而在商业环境中出奇兵,得奇效。最后,我们本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运用他们的经历以及从历史战例而来的一些课程,从而向你揭示如何保护公司关键的信息,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媒体及其他可能的途径去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和行为,同时,还将告诉你如何在组织内部构建一个小组,直接负责以信息为导向的行动。
行踪隐秘:萨姆·休斯顿将军在圣·哈辛特的大胜
1836年4月21日,在圣·哈辛特(SanJacinto)战场上,萨姆·休斯顿将军带着他的得克萨斯劲旅,利用行踪隐秘之计,在与山特·安那将军领导下的墨西哥军队的对决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而确保了得克萨斯脱离墨西哥完全独立。
继1836年3月6日在阿拉摩(Alamo)大败于山特·安那之后,得克萨斯军陷入了被围困的窘境,但却依然斗志昂扬,一心要雪洗前耻。不过士气虽高,但境况却是糟糕透顶:得克萨斯军只剩下783个士兵了,而且大部分人的装备极为简陋,连制服也没有,休斯顿要想战胜山特·安那,就必须寻找一个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发动进攻。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时间锁定在了1836年4月20日,地点则是距离现在的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数十英里远的一个小小的半岛上。得克萨斯军紧跟着敌军渡过了圣·哈辛特河,并隐秘地集结起来,在他们南面仅四分之三英里处,就驻扎着1500名墨西哥士兵。休斯顿将军认为:“我们的位置,给了我们一个做好进攻准备却不会为敌军所发现的机会。”
休斯顿将军深知他已拥有了进行奇袭的必备要素,并断定在圣·哈辛特,来一场赢者通吃的大胜将是他赢得得克萨斯完全独立的最佳机会。在4月21日的清晨,休斯顿命令他的骑兵破坏了这个半岛通往外界的惟一一座桥梁——文斯桥(Vince’sBridge),由此把山特·安那的军队困在了这个充满了沼泽地带的半岛上——同时也包括他自己的军队。
下午3点30分,在这个墨西哥雷打不动的午休时间,休斯顿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得克萨斯军不得不离开了藏身的树林,冒险穿过了一个暴露在墨西哥军队火力之下的开阔地带。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行踪,休斯顿的士兵们直到非常接近沉睡中的墨西哥军队时才开火,并大声吼着“记住阿拉摩!记住戈里亚得大屠杀”(Goliad,译者注:1836年3月27日,山特·安那将军在戈里亚得下令杀害了400位得克萨斯人,史称戈里亚得大屠杀),随之,便开始了近身射击(point-blankrange)。
整个战斗仅持续了18分钟,得克萨斯军俘获了730名幸存者和全部的武器及其马匹。山特·安那被发现于距战场不远的一片树林里,并被带到了休斯顿将军的面前。看着自己的部队正像没头的苍蝇一般乱撞,溃不成军,山特·安那知道大势已去,再加上对死亡的恐惧,他不得不同意全军向得克萨斯军投降。就这样,萨姆·休斯顿宣告了得克萨斯共和国的成立,并且在以后成为了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译者注:萨姆·休斯顿曾任得克萨斯共和国首任与第三任总统)。
领导力课程
此役中,得克萨斯军之所以能够克服资源的限制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就在于把行踪隐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即在敌方丝毫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山特·安那与1967年的埃及空军犯了同样的错误,他知道自己身处战场,但完全估计不到得克萨斯军在何时何地出现。
休斯顿一直在隐藏自己的行踪,悄悄地接近猎物,直到最后一刻,才突然发动攻击,从而在墨西哥军队毫无防备之际击溃了他们。墨西哥军全然没有注意到得克萨斯军的伏进,还以为自己高枕无忧,结果,在突然的袭击面前,他们措手不及,全无抵抗之力,也不能发动反击,只能束手就擒了。此外,休斯顿成功地使他急于复仇的部下保持安静,足以证明他非凡的领导力和其军队铁一般的纪律。要知道,只要得克萨斯军中出现一声不合时宜的枪声,或是一声愤怒的吼声,就会给墨西哥军队以受袭的警告,并使其准备防御,如此一来,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对正在通过开阔地带的休斯顿及其部下的大屠杀。最后,山特·安那万万没有想到,较自己为弱小的对手竟然有勇气发动一场“赢者通吃”的战斗,正因为这种错误的预期,使得山特·安那相对更难以发现休斯顿的进攻。
百事公司隐秘推出“红色代码”汽水
詹森·A.桑塔马利雅
在可乐市场上,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一直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其中,有一场精彩的战事发生在2001年:百事可乐公司成功地运用了行踪隐秘之计,在没有引起竞争对手注意的情况下,对准目标市场推出了“饮料激浪之红色代码”汽水。
当时,碳酸饮料正在茶类饮料、咖啡饮料和运动饮料的攻击下逐渐丧失领地。时任百事公司CEO一职的,正是一位前海军陆战队上尉,史蒂夫·雷蒙德(SteveReinemund),这位1970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高才生,正在试图开发出一种饮料,使其能够增加长期占据非可乐碳酸饮料市场第一的品牌——“饮料激浪”系列的销量。百事公司的战略家们意图开发出一种口感敏锐、高能量、且略带粗野的饮料,从而锁定为数众多的市区更为年轻化的群体。结果,“饮料激浪之红色代码”饮料诞生了——一种含咖啡因、樱桃口味的汽水的衍生品。
一般来说,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在推出碳酸饮料时,必然斥重金长期在全国进行大张旗鼓的媒体轰炸。这种精心设计的阶段式努力太过于显眼,其弊端就在于暴露了公司的意图,并给了竞争对手充分的反应时间。但是,话又说回来,针对一个范围广大的市场,你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口感测试,并系统性地建立公众关注度,不是这样吗?其实,并非如此,百事公司在推出“红色代码”汽水时,就采取了“地下的”行动,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建立了数量巨大且多样化分布的顾客群。
百事公司为了使新产品“润物细无声”,对推出的细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留给顾客和竞争对手满脑子的疑惑。起初,百事公司悄悄地在街上打上了广告,并在一些街头运动会上,比如说冬季极限运动会(WinterXGames)进行产品推广,即派发宣传礼品和宣传材料,却不提供试饮。百事公司此次产品推广的发言人巴特·卡斯波纳(BartCasabona)说道,“人们可能会猜到这种汽水是和饮料激浪系列相关的,但却不能肯定这一点”。此外,百事公司的“街头行动队”以类似的行踪隐秘战术渗透到街头少年的居住地、便利店、滑冰场和篮球馆。同时,百事公司还建立了一个提供“优惠广告”(teaserads,译者注:通过提供额外的或免费的东西来吸引顾客的广告)的时尚网站,其并不泄露太多的关于新产品的细节,但是却提供了足以调起消费者胃口的信息:网站包括一个名为“红色代码高分任务”的互动式的挑战游戏,1500个获得最高分的挑战者可以在新产品正式推出数星期前就先“品”为快。
随后,百事公司坚持进行了一个为期仅10个月的短期产品推出战役。新产品于2000年7月开始孕育,2001年5月就呱呱落地了,并仅在便利店销售。要知道,便利店可是孩子们和少年们,而不是他们的父母们购买饮料的好去处。最后,尽管,供应的规模和渠道都有限,但“红色代码”汽水还是取得了飞速的增长,百事公司实现了其17亿瓶的预定销售目标,而这辉煌成就的取得,仅用了短短5个星期,而不是原定的34个星期。到了2001年7月,在20盎司级的软饮料市场上,“红色代码”已位居销售排行榜的第5。热销到什么程度,你简直难以想像:商店无法维持足够的库存,苏打饮料机里出来的饮料在一分钟之内就会卖光——甚至有时候,来买饮料的顾客竟然在商店前排起了长龙队。此外,这种走“草根路径”的行销还有一个令人很是开心的副产品,即省去了一大笔开销:百事可乐公司直到2001年10月才开始进行耗费良多的电视广告宣传,而此时,“红色代码”早已在大街小巷的便利店生根了。在2001年,百事可乐公司已销售了7.5亿瓶的“红色代码”,而到了2002年“红色代码”周岁之际,销售量已达10亿瓶之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