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6 铁血熊猫(现代)
  "我们这里没什么危险嘛。可以整天坐下来'整风',开一些与战争无关的会。可是苏联,每分钟都在流血!"
  "我们血流得少啰?同样抗击法西斯,保家卫国,谁个比谁个更重要?何况他们自己还有生产能力咧。他们给过我们什么实际支持?"
  "难道没有么?我们的多数药品从哪里来?我们的理论著作从那里来?我们的大批干部是谁培养的?我提醒你毛同志,对待苏联的态度是检验真假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试金石和分水岭来的。"
  "马列主义首先也要吃饭、要生存!这是起码的唯物主义。大敌当前时刻,从弱小同盟军手里,抢夺人家的讨饭碗和打狗棍,这算哪家子马列主义?"
  "毛同志,我们不要有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嘛。更不能有小团体主义和农民意识!这是酷烈的国际阶级斗争,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苏联的安危,关系着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
  "如果这个事业成败就寄托在几十门大炮、几百辆卡车身上,恐怕太脆弱了一点吧!"
  "老毛同志,说话要负责任!你是懂军事、打过仗的。虽说总的数量不大,但关键时刻,就是几十门大炮决定胜负!"
  "不要危言耸听。去年没有这些美国大炮,苏联不是也把希特勒顶在莫斯科城下么?说心里话,若是在去年,我都不会争哩。现在远远不是最危急时刻。他们在谋求胜利--可难道我们不需要胜利?"
  "如果我们的胜利是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个胜利的价值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要主义、主义的喊得凶。挂羊头买狗肉的事情我们领教过不少!我们通过战斗得来的胜利首先是人民的胜利!你想打什么问号?"
  "人民是划分为阶级的!无原则的人民胜利,不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的!"
王明
  "莫吵哎,莫吵。"朱德摆了摆一双大手。"我提议,政治局和军委开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表决。"
  王明哼了一声:"靠人数优势来压制不同意见,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党内对苏维埃红色政权有清醒认识的同志到底有多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那你说咋个办?"
  "今天无条件支援苏联,将来苏联会无条件支援我们!"
  毛泽东不屑地站起身,心说:作梦去吧。然后宣布:
  "这件事是军事问题,由军委研究处理。今天散会!"
  说完又转身:"对不起,王明同志,由于军事问题的特殊性,需要对你实行必要的保密措施。这些天你的工作,组织上会作出安排。"
※王明回忆录记载,他多次和毛争论,每每不可开交吵到饭时。已成为毛妻子的江青会站出来说:"这两只老公鸡真是厉害,一见面就斗,斗起来没个完。"然后和王明妻子孟庆树叫各人丈夫回家吃饭。
  会议结束。矮个子王明面带不满,走下山坡。身材长大的中央保卫部长罗瑞卿跟上来。
  "王明同志,党校理论学习班需要有人主持一下,组织上让我陪你去。"
  (108)
  8月12日,丘吉尔一行飞越开罗、德黑兰、里海,到达莫斯科访问。
  这之前,苏联报纸公开抨击英国停止护航运输,是为了占取理应属于苏联的物资,《真理报》甚至刊登漫画,谴责英国:同纳粹合作。※
  丘吉尔首相认真回顾了四天的旅行。
  "我反复思量着我到这个悲惨阴暗的布尔什维克国家去的使命。这个国家诞生之初,我曾一度力图扼杀它。希特勒出现以前,我认为它就是文明自由的死敌。现在要我说些什么,才算尽到责任呢?……具有文学癖好的韦维尔将军,把我要说的话归纳成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分成几节,每节的末尾都是一句'1942年不开辟第二战场'。
  "这等于向俄国人去浇一瓢冷水…难啊,多么艰难的任务!"※
  接下来,首相与斯大林元帅的会谈"在阴森而沉闷的气氛中开始"。中间经历了"冰块融化、通人情的接触逐步建立起来"的阶段。四天后,被斯大林称为"那匹老战马"的首相,竟在大元帅私宅的家庭酒会中畅饮到凌晨2:30,然后在拂晓5:00飞离苏联。※
   ※均引自《丘吉尔回忆录》。
  8月19日,蒙巴顿中将指挥英加部队6000余人,在法国北部港口--迪耶普,进行了一次代号为"庆典行动"的登陆袭击作战。在德军反击下,"庆典"以三分之二伤亡或被俘的惨败而告终。
  这被视为一次"开辟第二战场"的不成功尝试。
  同一天,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装甲兵上将,正式下达"向斯大林格勒进击!"的命令。
  (109)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宽敞的大办公室里,墙上挂着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大幅画像。但是没有马克思或是列宁的肖像。
  最高统帅部扩大会议已近尾声。临近散会的时候,斯大林转向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说说那件事吧。"
  "总的来说是这样,斯大林同志。"莫洛托夫从眼前文件上抬起头。"新任的美国大使斯坦利将军递交的这份抗议,措辞强硬。他们威胁:如果不归还那些截留物资,就将拒绝履行今后的租借义务。"
  斯大林缓缓吸了一口烟斗。
  "你们怎么看。"
  刚出任最高副统帅的朱可夫大将发表意见:"不管怎么说,前线确实需要那些东西。特别是高射炮、反坦克炮,还有炮弹。卡车也同样,没有它,部队就会失去机动性。况且,大部分到达古比雪夫了,难道再运回去?"
  "措辞强硬?"铁木辛格元帅说。"他们不也需要我们协助么?要从我们领土上过境、要使用我们的铁路、车皮。如果一味强硬,我们应该--不予理睬。"
  "但是真的中断供应,会是什么后果?"伏罗西洛夫问。
  "我们依赖自己。"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迅速说。
  "眼下不行。"朱可夫摇头。"前线形势严峻。"
  "我认为他们不会这么做。他们需要我们抵抗德国法西斯。而且那么一来,他们不也彻底失去这条通道了么?"布尔加宁插言道。
  "可是毕竟,大受损失的是我们。协议上今年转往中国的只有太平洋航线总量七分之一,充其量10万吨而已。可我们的总量是数百万吨※。他们怕什么?大不了取消中国北方游击战。我们呢?恐怕至少减员几十万人去强化生产。是否因小失大?"卡冈诺维奇表示担忧。
※史实:美英援苏物资数量,1941年,36万吨;1942年,245万吨(其中太平洋航线73万吨);1943年,480万吨;1944年,622万吨;1945年,367万吨;总计1750万吨。
  (110)
  斯大林这时轻轻敲一下烟斗。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那位新任的斯坦利大使,个人态度怎样?"
  "他脸上的职业性微笑倒还恰如其分,解释说这是国务院的立场。同时还转交了美国使馆武官处耶顿少校的备忘录,是个……要求补偿的清单。"
  "补偿?什么内容?"
  莫洛托夫递过来一纸文件。斯大林没有接,用手势示意:
  "扼要介绍一下内容。向大家。"
  "好的。备忘录说:如果我们不能如期交还那些武器、车辆、物资的话,他们要求苏联方面'补偿相应数量的机关枪、冲锋枪、迫击炮、火箭炮……以及弹药。还有煤炭、水泥、建筑材料'等等。"
  "建筑材料?用途?"贝利亚问。
  "大概是修建营房或者碉堡什么的。"一直没说话的米高扬判断道。
  "就是说,美国人准备了让步的余地。"斯大林点点头。
  "除了喀秋莎,都是些轻武器嘛。"作战部长安东诺夫如释重负。
  "喀秋莎?"斯大林有些不解。
  "哦,这是前线战士给我们火箭炮起的绰号。他们爱死了这件秘密武器,就象自己的姑娘一样。"朱可夫笑着回答。
  气氛活跃起来。斯大林问道:
  "他们要多少冲锋枪?"
  莫洛托夫扬了一下手中的两页清单:"这上面提出是3万支,还有子弹。"
  斯大林又转身问主管国防工业的卡岗诺维奇人民委员:
  "目前冲锋枪产量是多少?"
  "今年计划超过150万支。目前是……"他翻阅笔记本。斯大林皱眉头。
  负责军械的乌斯季诺夫代他回答:"目前老式冲锋枪已经停产。新式的波波沙(PPsh-41)去年到现在的实际产量超过100万支。明年还会增加,总计划500万支※。新设计使工艺大大简化,质量又可靠,连德国鬼子都喜欢它……"他忽然感到失言,急忙打住。
  贝利亚已经狠狠瞪了他一眼。
  "迫击炮呢?"斯大林继续问。
  "数量也不小。可以达到25万门※。我们主要缺少的是重炮……"
※史实:"波波沙41"总产量510万支,43型约100万支;迫击炮1942年产量23.6万门。
  (111)
  "我的意见,"斯大林从嘴边拿开烟斗。速记员迅速在拍纸簿上唰唰记录。
  "一,同意美国方面补偿要求。
  "二,轻武器和弹药满足他们。冲锋枪数量可以加倍。但'喀秋莎'不能满足。理由是我们自己不够用。不要涉及为了保密那类原因。
  "三,这批武器尽快组织启运。利用远东方向列车的回程空驶。效率要提高,数量要保证。我们从来不缺轻武器。
  "四,这些武器必须如数交到中国同志手里,而不是别人。同时要求美国和延安方面遵守协议,保证按期发动秋季攻势--据说叫做第二次百团大战?我们还会补充弹药。
  "五,情报部门,密切注意中日战场态势。采取督促措施,确保八路军秋季作战规模,越大越好。鼓励他们,支援他们。在华北打得狠一点。可以提供一些我们掌握的情报。目标就是把日本人调离满洲。
  "六,木材、水泥、煤炭这些,要求不高,数量也不大,由远东就地解决。"
  说到这里,斯大林起身踱步。补充道:
  "七,通知远东各军区,尽快准备分批抽调40个师,到顿河流域前线。"
  然后向里间办公室走去。
  (112)
  望着他的背影,总参作战部方向处处长、年轻的什捷缅科少将轻轻说:
  "斯大林同志就是想得深远。这样一来,远东方向压力减轻,我们有足够兵力顶住南线德国人的攻势了。"
  "是啊。本来我们希望英美开辟第二战场,拖住德军40个师。看来他们做不到。"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说。"这样,我们通过转运一批轻武器,一举两得。既抽调出几十万部队,又维护了盟国关系和租借法案。"
  "领袖就是领袖。"贝利亚总结道。
  "问题是日本。"莫洛托夫提出新问题。"他们发现这次--苏联武器到了八路军手中,会怎么样?苏日之间去年四月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我们最后一批援华武器去年年底就停运了。"
  "条约?"伏罗西洛夫应声道,"德国和苏联还不是在1939年8月就签定了条约?现在如何?日本如果打算守约,为什么保留上百万关东军?不管南方多么紧急,这支队伍始终压在满洲边境!他们只是窥测时机而已。"
  "日本军阀是不可信赖的。对他们,只能用武器说话。"朱可夫赞同。哈拉欣河之战他还记忆犹新。
  "建议:是否……是否收集一批缴获的德军枪支弹药,送给中国人?这样可以减少占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也可以蒙蔽一下日本人。"有人提议。
  "我看算了吧,太麻烦。我们的前线部队没有那么多人力去干这项收集工作。"朱可夫思考着回答道。"再说,弹药怎么办?也靠收集?那些德国轻武器,还是留给我们的敌后游击队好了。等以后有了成批的缴获再考虑中国人。斯大林同志说过,我们不缺轻武器。至于日本人发现么--他们迟早会发现的,但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被牵制住了。"
  "这项工作,必须严格保密。" 斯大林这时回到座位上。"等日本人发现武器--不管是美国的还是苏联的--进入中国,必须在那里秋季攻势打响之后。"他习惯性地拿起烟斗,并不点燃。
  与会者静候指示。
  "至于我们的应对,现在看来,日本在满洲冬季发动攻势的可能性很小。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他转向米高扬,"你来具体负责这件事,包括和他们周旋。什捷缅科少将配合你。"
  两人点头作答。斯大林最后说:
  "这期间,我们要重点对付德国--这个当前最凶恶的敌人。真正的较量已经开始。朱可夫同志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可能你们明天就要分别赶回各自前线。至于对付日本,那是明年春天以后的事。"
(113)
  南太平洋。
  1942年8月7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在瓜岛登陆,夺占了日军机械厂、发电厂、仓库以及即将完成的飞机场。这是本次战争中美国军队第一次从所向无敌的日本人手里夺取的一片土地。
  血雨腥风达半年之久的瓜岛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10月,詹姆斯·罗斯福中校代理营长率领"工合营"参加了这场战斗。※
※史实为卡尔迅带队在瓜岛作战。
  双方进行了一系列海战和登陆战。
  开始阶段,日本占有上风。其中萨沃岛海上夜战,三川军一中将一次便击沉盟军4条重巡洋舰。
  但随后日本海军航空兵损失逐日增大,特别是有经验的飞行员日益减少,使日军大本营感到恐慌。
  中东。8月13日,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被任命为英国在埃及的第8集团军司令。盟军与轴心国的北非战线僵持在亚历山大港以西100公里的阿莱曼。
  8月28日,巴西对轴心国宣战。
  8月下旬,一度被调往埃及、支援英军的美国第10航空队回到印度。东方战线,重新活跃起来。
  (114)
  印度。蓝姆迦训练中心。
  这原是一座英国旧兵营,用于关押从非洲战场捕获的意大利战俘。面积20多平方公里,营房可供2万人居住。还建有各种训练场和射击场。
  史迪威交涉后,韦维尔答应这里作为中国军队训练基地。双方协议,由英国负责营地食品供应,并提供印度卢比作为受训官兵军饷;美国负责提供武器装备。
  从缅甸撤退的中国远征军38师、22师先后入营,番号改成"中国驻印军"。成为蓝姆迦中心第一批受训部队。史迪威担任总指挥。
  8月中旬,史迪威视察蓝姆迦营区和训练场地,任命了参谋长和训练中心主任。并抽调一批优秀军官担任步兵、炮兵、装甲兵、战术、后勤等课程的教官。
  美军人员派到营以上单位担任联络,中国军官负责行政管理。对于具有军事教育经验的"训练天才"史迪威来说,这些是轻车熟路。
  8月23日,训练中心举行隆重典礼。
  会场悬挂着中美两国国旗。
  史迪威用他那特征明显的、山西口音的汉语,向中国官兵发表讲话,他专门为此准备了中文讲稿。
  这位"熟谙东方旧情"的美国将军,讲到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报仇血恨的典故;讲到宋朝将领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的故事,号召官兵学习历史英雄,效忠国家,建功立业!
  将军还向部队保证,他一定要提供与日军同样精良的武器和装备。
  通俗、生动的讲话,给驻印军中国官兵留下深刻印象。
  (115)
  蓝姆迦训练课程主要针对三类对象。
  第一类是士兵,训练武器操作,以及丛林战、武装泅渡、野外生存等。
  第二类是中下层军官。要求掌握野战和协同战术。
  第三类是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仿照利文沃思堡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战略、战役、指挥、后勤和参谋作业等课程。
  训练方法,按照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步骤进行。
  中国兵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模仿,许多武器、装备操作技术很快掌握。过去弹药奇缺,很少有实弹训练机会。现在不同了。蓝姆迦中心提供充足弹药,不仅能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甚至反坦克炮、榴弹炮也实弹训练,射击技术提高迅速。
  在给温妮的信中史迪威写道:
  "中国军队学习得很快,这再次证实了我的观点:只要得到适当训练,他们会像其他部队一样棒。英国佬正抱着极大兴趣注视着我们。" ※
  不久,蓝姆迦中国部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枪炮、车辆,全都换上美式装备。中心医院为官兵提供医疗服务,接种预防传染病疫苗,伤病明显减少。
  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虽不算好,但米饭、面包和肉罐头能饱食三餐。几个月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7公斤。士气高昂,面貌一新。※
※以上蓝姆迦练兵史实,参阅《刚烈将军-史迪威》222-225页。
(116)
  三千公里之外。蒙古草原。
  纳兰--香格里拉基地的训练和装备,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华北日军大扫荡,加快了八路军向察蒙边境转移的速度。这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生力量,还从未领略过在如此多的武器、物资支持下作战的感觉。
  上战场去一试锋芒的冲动,使他们三天两头交来请战书。
  汽车营现在扩大为500辆卡车的标准汽车团,孔庆德当了团长。乔巴山卸货场九月份起,实现了"物资转运不过夜"。装卸技巧和手段都有了大量改进。
  8月底,基地排以上干部也开始陆续配发望远镜、军用怀表、并接受步话机训练,使这些基层军官个个神采飞扬。
  训练火箭筒和迫击炮操作时,参训的百余名八路军官兵,对每人可以打两发实弹,感到既兴奋,又觉得奢侈。纷纷建议减为一发,卡尔迅不同意。
  9月第一天。几十辆美式"十轮卡"装载着苏联捷格加廖夫转盘轻机枪、摩辛纳甘步枪、特别是第一批10000支冲锋枪运到了基地。
  战士们抱着"波波沙"那71发的弹鼔,欢呼雀跃、七嘴八舌:
  "这,这简直就是一挺机关枪嘛!"
  "切!机关枪多少发?捷克造,才二十四。这顶那三个!"
  "鬼子那歪把子不也才三十发吗?"
  "奶奶的,这子弹打都打不完么,一个鬼子身上穿仨窟窿眼儿,也得穿他二三十个,别弄得鬼子不够打了呀……"
  "嘿,过去当排长,都轮不着使冲锋枪啊,这回可好,连老疙瘩也背上了!看他美的……"
  "要说机枪,俺那美式自动勃朗宁也不错啊,火力猛,打得还远……"
  "你那个,忒沉!瞅这枪多轻巧。拿手里没啥分量,行军前儿,俺能背俩!"
  "娘亲哩!别的不说,懒得跟鬼子拼刺刀啦!这回上去就突突。"
  "突突?你咋跟暴发户似的?咱八路军,还得节省子弹呐!你当放鞭炮哪?"
  "哎,我说,这是苏联枪哎!咋会有这便宜事儿?"
  "便宜甚哩便宜?这是拿汽车和大炮换球的!老毛子可不傻。"
  讨论的结果是,尽量配发那种35发的弹匣,以节省子弹,减轻重量,同时还便于握持动作。
  在欣喜和振奋中,卡尔迅也如愿以偿地试了枪。
  "波波沙"确如他几个月前预期的那样,在近战、敌后游击战中可以临时替代机关枪。"摩辛纳甘"步枪也很称手,战士们叫它"水连珠"。
  感到火力和射程都满意之后,他心里那股因为苏联扣押和截留武器而引起的怒火平熄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脑子里转悠着十年前在北平学到的那些成语……他想,伊凡·耶顿少校干的漂亮。
  这场补偿交涉可以说是默契!看来那次没有白白被他灌醉。
  各取所需。在华盛顿时他可没想到这一层。今后应该使这种交易公平、及时和长远……
(117)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注视着东方草原里这些微小的、却意义重大的进展。
  已经调任82空降师参谋长的泰勒上校,受到马歇尔将军的嘱托,继续与卡尔迅保持联系。
  为完善基地指挥结构,卡尔迅与延安商量后,使用基地新架设的大功率电台,直接致电马歇尔参谋长,请求派一位美国陆军将领,前来就职。
  因一时没有合适人选,而对卡尔迅授衔还要经过海军,马歇尔尚在斟酌。
  纳兰基地双方协商,成立了过渡性的领导班子:
  卡尔迅任基地司令,徐向前任政委。
  卡尔迅熟悉八路军的一套政工制度,知道这是他们的特色和法宝之一,所以毫无障碍地接受了。与身经百战却谦逊平和、做事认真细致、又比自己小4岁的徐向前配合,他感到如鱼得水。
  在延安讨论基地领导人选时,卡尔迅就希望能从聂荣臻、邓小平、徐向前三位中选择--因为他同这三位都有较长时间接触。那种磨合过程是其他因素所替代不了的。
  但另外两位都正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于是"老徐"成了他第一个合作者。
  毛泽东曾表扬徐向前是一只"会孵蛋的鸡",赞赏他在创建和壮大人民军队方面的出色能力。
  卡尔迅来到基地不到三个月,这里人马已从千把人壮大到上万人。
  卡尔迅对这"满满一篮鸡蛋"深感欣慰。他庆幸自己没有史迪威那种对"人力短缺"的抱怨。
(118)
  卡尔迅欣慰的,还有"香格里拉"野战机场完工。
  这个名字,自从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就成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神秘飞行基地"的代名词。更因为这是他和总统事先约定的暗语--使用了总统未完成住宅的称呼。
  不习惯英语发音的八路军战士叫它"塞阁机场"-塞外的阁楼-这是简单形象、也有些牵强附会的理解。因为机场边那座原木支撑的塔台像个阁楼。
  机场施工中,为了加快速度,使用了从苏联"交换"来的几台美式推土机和碾压机,代价是25辆吉普车。这是为效率作出的牺牲。
  机场巧妙利用地形自然坡度,修筑了三条跑道和充足的停机坪。并用白色鹅卵石铺设了巨大的方向指示箭头:
  让飞机起飞时有5%的下坡,以增加滑行速度;而降落时则有相同的上坡,以缩短滑跑距离。
  这个减少施工量的合理化建议,是通晓地勤业务的亨利·惠特赛少尉提出来的。他跟随徐向前、孔庆德从延安出发,是那支队伍中唯一的美国人。
  亨利现已成为"纳兰--香格里拉"基地的第一批老资格队员。
  他和孔庆德以兄弟相称,两人时而讨论军衔问题。有一天他帮助"孔军官"在基地开辟的几十亩菜园里浇水种菜,话题谈到孔在28岁时当团长。
  孔庆德说:"没办法呀,打仗逼的。你要是象俺打这么些仗,也许当师长了。你有文化,上过军校,一定比俺强啊。"
  惠特赛说:"在美军中太年轻是升不了官的。我的卡尔迅长官,甚至史迪威将军,40岁时都还只是上尉。"
  "可俺红军里20几岁的师长多的是。还是那句话:战争是军人的摇篮。"
  "不知我能否有机会,也缴获一门天皇御赐的大炮……"
  亨利的理想是,象孔军官一样,31岁成为少校。他所推崇的史迪威和卡尔迅都是42岁以后才成为少校。而战争使孔军官、也会使他提前实现理想。
为此他做了一件"立功而未受奖"的事。
  请示卡尔迅司令官之后,亨利独自潜入赤塔,在苏军某兵营,将8号机组的爱德华·约克上尉等五人,用"道奇"中吉普悄悄地"偷"了回来。
  令他愤慨的是,约克上尉他们似乎不太领情。因为他们说:"苏联人早就厌倦了我们!--白吃白喝不工作,还要浪费人力看守照顾。哈,他们终于尝到关押同盟军的滋味了。所以巴不得赶我们走--发现跑掉了,都懒得追。"
  "那你们为什么不提前逃跑?"惠特赛愤愤地摔了一句。
  "噢,别生气亨利。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去哪里。"
自由轮。
(119)
  北太平洋。八月底。
  乘坐这架巨大的马丁130型"中国剪刀号"水上飞机,对泰勒上校和他的随行小队来说,算是一种新奇感受。
  这本是泛美公司的超远程商业水上飞机,从1937年起经营旧金山到马尼拉的客运航线。马丁公司一共只生产了三把"剪刀",还丢了一把--"夏威夷剪刀"1938年在海上失踪。战争开始,余下两把"剪刀"被编入美国海军。
  一年多来,泰勒不断领受各种新的使命。每个使命都那么激动人心。战争,才使军人焕发出光彩。
  三个月前,卡尔迅他们乘坐的是"菲律宾剪刀",从珍珠港起飞,中途海上加油,在汇合点登船。
  这次泰勒小队从阿留申的荷兰港起飞。汇合点是北纬47度、东经160度。
  这是堪察加以南、千岛群岛东北的一处空白海域。
  望着夜空中的满天繁星,泰勒想起卡尔迅上次在白令海大雾中盲飞1600英里的险情,也比较出北太平洋气候的明显季节差异--夏秋才有晴天。
  
  (120)
  黎明,泰勒小队降落在水上汇合点。
  风浪相当大,换乘的橡皮舟被打翻了。这10来个标准的陆军人员接受了一次海洋的考验,幸而还没有不及格。
  他们略感狼狈地爬上这条取名为"吉普热霍夫斯基号"的挂苏联旗的货轮。先期在西雅图登船、负责接应的哈里·罗伯逊军士长给他们找出替换的水手服。
  可恶的北太平洋风浪!当然也正因此才保证了行动的隐秘性。
  泰勒猜想,九个月前日本偷袭舰队驶往珍珠港时,也会选择这条航线。
  罗伯逊是泰勒担任精锐的第12野战炮兵营营长时看中的下属。业务精湛,阅历丰富,为了这次特殊使命,泰勒通过陆军部把他挖出来。
  小队中还有朱力安·尤厄尔上尉,82空降师的连长,并且是泰勒本人的跳伞教官,也是他倚重的军官之一。泰勒很满意他这支精挑细选的精干小队,也感激师长李奇微不厌其烦的鼎力相助。
  出发前马歇尔将军的训示简明清晰:
  "泰勒上校,那条'S&L路线'运行良好。总统指示加大力度。两个月内将有大的行动。你的任务写在这份文件里。对卡尔迅上校,你并不陌生。"
  "是的,将军。"
  "走向战场吧,泰勒。你的日语能力将发挥作用。该你们这一代显身手了。"
  (121)
  第二个黎明,他们在千岛群岛穿行。
  船长根据经验选择了这条航路。他介绍说:因为千岛北段靠近苏联,日本戒备很严密,对往来船只比较过敏。而南端又靠近北海道,日本同样有所防范,搞不好会遇到盘查。只有中段相对松懈。
  泰勒用望远镜观察附近的岛屿,似乎确如船长所说,这一带显得静谧而麻木。德抚岛上凸现着一处日军哨所,估计是连(中队)级,目标明显,孤零零的,透着愚蠢和不合理。
  这是"绝对国防圈"的一种自信吧。
  岛中部是一座突出的火山。泰勒查了一下俄国老地图,标明是"科洛科尔"。西侧有一片发白的狭长地带,分析可能是简易机场。
  "我们不妨演练一下,上尉。"泰勒打趣地对甲板旁眯着眼、目不转睛的尤厄尔说道:"如果你带一个营,攻打这个岛,你会怎么做?"
  尤厄尔思考着还没吭声,装甲兵中尉杰克就放出大话来:
  "我的坦克连上岸,碉堡就能碾平。"
  "行了杰克。你不作炮火准备么?"掌管榴弹炮的罗伯逊三句话不离本行。
  "上校,如果让我进攻,我必须首先作侦察。"伞兵上尉尤厄尔答道。
  泰勒颔首。"你是对的。"
  不知卡尔迅上次路过时怎么想?泰勒寻思着:他才是两栖作战行家。
  (122)
  第三个黎明,通过宗谷海峡国际水道。两边是日本领土:北海道和南桦太。
  日本!久违了。泰勒心里升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他的第一个海外任职,也是第一次离开美国,就是到日本。那是1935年10月,他带着夫人和两个儿子,坐的是客轮"麦金利总统号"。
  他还清楚记得那时的住址:东京芝区白金大町丁目七番地。记得那些曾打过交道的、多数骄傲自信的日本军官;记得那些狭窄曲折的街道,和密集拥挤的木屋;记得那些他当时搜集和分析情报所依赖的书籍和报纸的名字。
  他的观察深入到日本军队的细节。
  例如一位皇室出身的大尉,他的随从副官竟是中佐军衔。
  例如军官洗澡也只有一池热水,按照军衔排队入浴。
  例如日本军官佩枪质量低劣,纯属装饰,而军刀却锋利无比--这与美国恰恰相反:军官手枪质地优良,而佩剑则是饰物,刀刃都不打磨,阅兵时才佩戴……
  他还观察到,日军操练严格而残酷,重视士气和勇气。官兵都有视死如归的狂热情绪。进餐常常选择在野外,每人只是一碗米饭、几小块咸鱼。但在战斗中相遇,他们往往成为一群失去理智的魔鬼。
  尤其是1937年考察中日战场,目睹了日军的种种非人道行径后,生性儒雅的泰勒也只能用自己词汇中最粗野的语言,称他们为"不配作军人的暴徒"。※
  最终的结论是:要战胜日军,必须用物质摧毁精神,用火力摧毁意志。※
  谢天谢地。美国正好有这些物质和火力。这个"米国"能够成为日本的克星。
※上述见于泰勒传记。
  (123)
  暗夜时泰勒就发现一条船在尾随。
  一开始还以为是同行的另一艘"吉洪诺夫号"--特里尔工兵少校他们在那条船上。但很快发现它速度更快,轮廓也小得多。这是一艘日本海防舰。
  过海峡前,它发来灯光讯号询问:你们是什么船?有何装载?
  船长按惯例答复:苏联货轮。布料、水管、车厢和废铁等。
  泰勒心里暗笑:上帝知道,你的布料就是军装和背囊;所谓水管都是无缝钢管--而且是成品火炮;车厢是可以自行开动的十轮卡;至于废铁,只有再经过战场的正式报废手续后才能算数……
  舱底还压着卡尔迅要求的几件"宝贝",日本舰长若是知道,会气得吐血。
  天亮以后泰勒感觉不对劲。
  那艘丑陋的日本旧式海防舰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已经4个多小时。货轮上的人们开始怀疑它的动机。
  上午8时许,海防舰开始加速,很快占领了与"吉普热霍夫斯基号"平行的位置,更显得不怀好意。但是货轮上没有任何武装,再说,这是日本的家门口,有武器也不敢轻举妄动。
  8:25分,日本军舰未经任何警告,对准"苏联货轮",发射了两枚鱼雷!
  人们惊恐地瞪大眼睛盯住鱼雷航迹。
  船长大叫一声"左满舵",用最大努力作出规避动作,一枚鱼雷从船首穿过。但另一枚正面击中了船腹。
  人们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声爆炸。
  但一分钟过去,什么也没有。货轮在继续前进,一颗撞扁了头的鱼雷漂浮在船尾的浪花中。
  "难道是哑弹?"泰勒心生疑窦--这样敌舰有再次发射鱼雷的可能。
  船体中雷部位略有凹陷,但未破损。当过水兵的船长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那枚废鱼雷说:"那是训练用的。雷头里装的是软木,为了不沉下去。"
  再看那艘海防舰,望远镜里,一群日本水兵在哈哈大笑,手舞足蹈。
  他们骄横地发出旗语:我舰常规海上操演,感谢配合!
  泰勒从此明白什么是"鼻子都气歪了"。罗伯逊抓起一个硕大的马铃薯向日舰掷去,无奈距离太远。泰勒真希望那是一颗155毫米炮弹。
  (124)
  第四个黎明,泰勒在沉睡中醒来,船已停靠在苏维埃港。
  船长忙着同港务局官员办理手续。
  一批卸货的码头工人排队走来。望远镜里发现--他们居然是中国人,并穿着咔叽布工作服。
  特里尔少校带来一个便装的美国人。
  这是驻苏使馆武官助理莫罗中尉,他常驻港口巡回监督货物的识别、装运和编组。这次奉命迎接泰勒小队,负责把他们安全送达乔巴山市。与上次一样,他们的名义都是技师和工程人员。
  "莫罗中尉,你在这里呆了多久,习惯么?"还礼后泰勒问道。
  "习惯了,长官。"莫罗回答。"您是我在这里迎接的第二位上校。"
  泰勒明白,另一位就是卡尔迅。
  "他们上次通过时,是否顺利?"
  "还好,长官。我为他们专门挂了一节车厢--是我家乡生产的。"
  "从这里到蒙古会走多久?"
  "很近,只要三天半,长官。"
  泰勒耸耸肩膀。三天半,还是只要?看来这个莫罗中尉,适应火车长途旅行。
(125)
  蒙古。乔巴山(巴颜图门)。
  泰勒刚从那辆"闷罐车厢"里浑身湿透地走下来,就被卡尔迅抱住了。
  "这是俄罗斯式的礼节!马克斯!"
  "天哪埃文思,我一身臭汗!"
  "马克斯!你这次来,是将军的命令还是自己的请求?"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埃文思。"
  "嚯嚯?我不信。"
  看到一队战士正往卡车上搬运木材、煤炭和水泥,泰勒惊奇地问:
  "怎么还有这些?我们的吗?"
  "那是用汽车大炮从苏联换来的。"
  "换?换这些东西干什么?能作战么?看上去很不划算哪。"
  "马克斯,这里冬天很冷。总要取暖吧?还有上万人的炊事用煤,也从美国运来?水泥,用于修建跑道,还只够两条呢。至于木材不用说,用途很多--至少,要给你搭个跳伞台什么的吧。"
  "嗯哼?要建干脆就建两个--7米和30米。"
   "两个?贪得无厌哪。"
  "就像你当初逼着我把步话机和火箭筒列入清单一样的贪得无厌。"
  "赤裸裸的报复。好吧两个就两个。"
  "哈,我不逼迫你,"泰勒眨眼。"可我还不明白,是怎么个交换法?"
  "好了马克斯,路上听我慢慢说。"
  卡尔迅用吉普车带他到小城外,一处开阔地。显然这是一个临时机场。草坪上停着两架可爱的"蚱蜢"--战争期间美国常见的"阿尔罗尼卡"L-3双座轻型通讯侦察机。它可以在篮球场面积的平斜面上起降。尤其擅长观测弹着点、用步话机校正射击方位等任务。
  "埃~~文思!你怎么搞到的?"
  "和其他东西一样,装箱运来。"
  "真有你的。然后呢?"
  "亨利和爱德华他们自己动手组装。这里不缺好手。"
  "自己组装?飞机?"
  "这胶合板和帆布组合的木质飞机,拧螺丝钉就行了。已经装配了4架。"
  "可我不记得你计划里有这一项。"
  "马克斯啊,现在是第二期物资了!"
  "噢?那么你胃口大开。"
  "马歇尔将军要求我们充分利用'S&L'线路。这飞机是陆航司令阿诺德专门推荐的,用于侦察巡逻很方便。"
  "唔。来头不小。"
  "可惜现在只有这一种飞机,不够。"
  "机场不是落成了么?"
  "但没想好进入的路径。飞机怎么过来呢?弄不好会打草惊蛇,马克斯。"
  "那可要提前作计划。"
  "是的,前天我给华盛顿发了电报。"
  "对了埃文思,听说你架设了一部大功率长波电台。"
  "从海军搞到的。消耗电池太厉害。"
  (126)
  来到草坪上的"蚱蜢"旁边,卡尔迅向泰勒介绍两位机师:约克上尉和汉顿中尉,都来自海参崴的那个8号机组,小伙子们现在找到岗位,而不必虚度年华了。
  "埃文思你这是……"
  很快,泰勒惊讶地看到卡尔迅坐在驾驶员位置上。
  "怎么样马克斯?敢不敢坐我开的这架?我飞了四个来回,这是第五次。"
  "第五次……埃文思你别吓我。"
  "我说,驾驶它像驾驶吉普车一样容易,它马力也和吉普车差不多。"
  泰勒也不含糊,一屁股坐进后座:
  "告诉你埃文思,这三个月里,我跳了20次伞。教官给的成绩是:优秀!所以你就飞吧,大不了我跳第21次。"
  "哈,我一共才跳了7次……"
  "其实,只要跳过第一次,就不怕第二次了。五次以上就算彻底掌握了。"
  "开飞机也一样。忘了告诉你,也让你放心--我在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接受过飞行训练,18年前※。那会儿,我的志愿是当海军航空兵。"
  "上帝。你有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那次没通过特技飞行考试。"
  "特技……埃文思!原来你是要参加飞行表演队?"
  说话间"蚱蜢"在草原上腾空而起。
※史实:1924年3-5月。
  (127)
  北非。美军第12航空队司令部。
  在美国已家喻户晓的"吉米"--詹姆斯·杜利特准将,由于轰炸东京成功而获得了越级晋升。现在担任这个新组建的航空队指挥官。※
※杜利特航空队1942年驻埃及。
  6月27日,陆航总部为几经周折陆续返回美国的23名飞行员,在华盛顿博林机场举行了受勋仪式,阿诺德上将向他们授予优异服役十字勋章。杜利特的勋章是总统亲手别上去的。
  但近来有一种困扰,时时袭上杜利特准将的心头。
  从那次大胆的奇袭之后,一段时间以来,空中行动平淡重复,毫无成就感。就连一向主张"空中致胜"的阿诺德也宣称,近来的作战是"空洞无物的"※。
  ※引自同期战报。
  今天的训练科目是:熟练掌握由格里宁上尉发明的绰号为"马克·吐温"的轰炸瞄准器。它结构简单,准确度高,使用简便,成本低廉--只有几美元。
  下午,收到陆航总部命令:尽快组建一个综合性航空分队,担负运输、护航、侦察和一定的攻击任务。以中轻型飞机为主,但特别强调了远程。
  好在美国飞机除了少数型号,航程都够远。他盘算后拉了个清单:
  洛克希德P-38闪电战斗机两中队;
  道格拉斯A-20浩劫攻击机两中队;
  运输机,C-47或C-53,两中队。
  这就60多架了,占全队四分之一。不够的话,还可以追加两中队的北美B-25中型轰炸机。
  命令还指出:尽快开始沙漠、草原、山地等地形地貌的适应性训练。
  沙漠在非洲不成问题。草原?这里少见,不过飞起来应该比沙漠更容易。至于山地……似乎战场不是北非?那么是意大利,还是希腊?
  傍晚,衔接性命令发来。奇怪的是,要求该大队"九月下旬到达印度"。
  (128)
  华盛顿。宪法大道,陆军参谋部。
  哈普·阿诺德陆航上将站在马歇尔办公桌前:"将军,还有什么指示?"
  "重点是,对战斗力分配精心调度。"
  "是。总统要火炬行动提前么?"
  马歇尔犹豫一阵。"总统他希望,在11月3日国会中期选举之前。并且,为此总统还合起双掌,做了一个恳请和祷告的姿势……这让我感到压力。"
  "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从埃及抽出兵力?"
  "那边,急需--蒙古和察哈尔。"
  "到什么程度,将军?"
  "物资积压问题突出,亟等外运。卡车夜间偷运,要过封锁线,路程也长,容易暴露,效率太低。而那里秋季攻势已经部署。武器弹药需要尽快送到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才能统一行动。送不上去,让他们怎么打仗?而我们有承担输送的义务。最有效的就是空运、空投。"
  "是否华北秋季攻势,再拖一拖?"
  马歇尔摇摇头。"不行。他们需要利用青纱帐的掩护。"
  "青纱帐?"
  "就是秋天里,绿色高秆庄稼形成的视觉屏障。卡尔迅介绍的。"
  "很诗意的叫法。"阿诺德笑了笑。"将军,干吗不从中缅印战区抽调点飞机呢?第10航空队近得多。"
  "不许打史迪威的主意!"马歇尔断然道。"他那里飞机从来就不够。"
  "是,将军!我已通知杜利特12航空队作好准备。"
  马歇尔示意他坐下:"前不久人家印缅第10航空队也去增援过北非嘛……从太平洋抽调也不行,瓜达卡纳尔现在处于胶着状态。"
  "我明白。麦克阿瑟将军也在准备巴布亚的反攻。那边普遍吃紧。"
  "至于非洲'火炬',还有几个月时间。我们尽量从国内新产量中补上去。但只怕赶不上11月中期选举之前了……"
  阿诺德又站起来:
  "那么索性,就先把日本鬼子痛打一顿好了!打谁不是打呢?'火炬'没那么急。要知道选民中,主张先教训日本人的比例高得多!总统了解这一点啊。"
  马歇尔再次摆手,要他耐心坐下。
(129)
  丘陵环抱的达里冈皑草原。
  泰勒上校在"香格里拉机场"一落地,就严肃指出纳兰基地的防空问题。卡尔迅于是向他讲述高射炮被苏联截留的过程,泰勒苦恼地低下了头。
  欢迎仪式,泰勒建议等全队人马到齐了再举行。
  晚上,窑洞前院子里的月光下,他们按照中国风俗"上车饺子下车面",吃了用美式花生酱拌的两大碗面条之后,和基地的各位中国指挥官坐在一起。
  防空又成为自然的话题。
  徐向前介绍情况:
  几个月里,装备、物资和油料已累积到2万5千吨。但迟迟不能及时运到内地各根据地,成为下步计划实施的瓶颈。一旦秋季作战开始,基地不可能不暴露,那么空袭会造成灾难。
  那些承担空运的飞机要在这儿频繁起降滞留,遭到空袭,后果不堪设想。珍珠港的噩梦使美国军人对此格外敏感。
  作为权宜之计,徐向前把36挺高射机枪配置了6个防空阵地。这对敌机低空来袭有作用;但对高空无可奈何。
  泰勒提出,尽快从美国发运几部雷达,在本地用柴油解决发电。同时还需要高射炮。
  卡尔迅计算一下,今天是9月6号,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时间。他承认对空中危险的疏忽。而马克斯是敏锐的。
  (130)
  苦思冥想的徐向前在月亮地里踱来踱去,忽然停住:
  "八路军战术思想里有这么一条: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我们歌子里唱的是,'到敌人后方去'!"
  泰勒学过中文,又有语言天赋,1938年和史迪威在华北收集日军情报,时常听他那口山西腔的中国话,所以对山西人徐向前的口音并不陌生。
  "徐将军,你是说,我们打出去?"
  "对。我们动员各根据地,拿到武器后,派出上百个武工队,携带火箭筒和轻型迫击炮,专门捣毁敌人机场!先废了它的空袭能力!"
  "好主意!129师陈锡联他们团,不就把阳明堡给端了吗?烧了鬼子24架。"基地副司令萧克介绍。
  "老徐啊,我想起来了,"卡尔迅象中国人那样双手一拍大腿,"海因茨少校在赤塔,苏联人两次暗示:关东军主要基地--新京机场,防守松懈,连高射炮都没有,和我们差不多。"
  "是的埃文思!我可以帮你印证,"泰勒也兴奋了,"莫罗中尉也谈起,有苏联军官提醒他,关东军机场守备部队调往防空紧张的南洋!现在那里空虚。当时我缺乏地理概念,所以没有联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