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4 铁血熊猫(现代)
  "因为身为外交人员--助理武官,过度宣传抵抗日本、支援中国。被日本外务省提出抗议,惹起纠纷;遭到他上级的申斥和限制。于是一怒之下辞职了--放弃就要到手的军阶晋升也在所不惜。他说,就是要自由地把真相告诉国民:日本很快即将对美国开战。"
  "说对了。果真不就开战了么。"史汀生摊开双手。"小伙子有点性格啊。辞职?一个唐吉柯德?不过我喜欢。"
  "1941年被陆战队召回。受命组建突击大队,一个加强营的规模,研究特种战术。他约束部队的口号叫做'工合'。"
  "工合(Gungho)?什么意思?"
  "意味着一种协作精神吧。是个中国词的缩略语。"
  "嗯,这也没什么错。还有?"
  "他的师长报告,他在这个突击队里尝试中国八路军的管理方法。搞什么官兵一致、同吃同住等等,还有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的军歌里面有一首《游击队之歌》,他书里整段引用那首歌词。"
  "那书,你读过?"
  "为了全面考核。"马歇尔点头,"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共产党,将拥有中国的未来。"
  "啊哈?他真的这么想?"史汀生喃喃道。"对中国着迷了。"
  "确切说是对那个共产党,对那种不同的治军和作战方式。小罗斯福是他的营参谋主任,每周要给士兵们作一次'国际政治形势报告',还要召开'民主生活会'--这也来自八路军,现在成了他们突击队独特的制度。"
  史汀生皱眉头:"这,不会乱了套吧,有点走火入魔?"
  "小范围尝试暂时被许可,因为战争缘故。但他的上级时常表示不满。"
  "他的兵--我是指他所带的部队,战斗力如何?
  "选拔的。第一批通过考核开赴前线。尼米兹将军倒是十分认可。据说被称作'尼米兹专用部队'。"※
  "这就是了。别的不重要。那么,总的来说他是那种……身体力行的人?"
卡尔迅在给自己部队作报告。
  "至少目前这个角色是胜任的,除了他的政治倾向。这是个具有战斗精神又讲究作战技巧的典型美国军人。虽然我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最好的军官。"
  马歇尔很少这么一口气讲解,除非在会议上讲解美国战略。现在他收住话头,注视着年迈的战争部长。
※卡尔迅突击队被尼米兹用于最早的反击。
  (63)
  "我知道。你心目中最好的军官是那个约瑟夫·史迪威。呵呵,乔治啊……"史汀生慢悠悠地揶揄道。
  "您不认同,部长?单就军事业务本身来讲?至于其他,那很多不是一个军官的责任。"马歇尔急急辩护。
  "行了乔治。你知道我是赞成你的。史迪威……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毫不犹豫地临危受命。在将军中还没有第二个做到这点。自视甚高的德卢姆怎么样?一听说不会派美国部队,马上拒绝了。即使麦克阿瑟,也不会不提条件。只有史迪威二话不说。派出他的时候是我找他谈的话。※"
  马歇尔静听部长评价。史汀生继续:
  "这种责任感,这种不畏逆境的品格,是军人的第一素质。优势兵力、顺风仗,谁不会打?逆境才见真性情,这是个有肩膀的人。这就够了。至于军事能力,你是内行,自然比我清楚。"
  "他本是我们非洲远征军司令官的第一人选。已经由他起草《黑色计划》,就要出征了……现在却困在缅甸,不得施展。"马歇尔惋惜地说。
缅甸困境中的史迪威
  "战争还可以造就新的人才,相信这一点吧,乔治。"
  "当然,部长。还有一批新生代……只是时间不等人。"
  "是啊你看,我都这么老了,战争还是不放过我。"史汀生打趣并感叹。
  "我们都老了。但您一定会和我们一起赢得战争。"马歇尔反过来宽慰他。
  准备上车前,史汀生回身道:
  "好吧。我们做。这件事,卡尔迅把它叫做S&L方案?我的评价是:富有想象力。但这要你来构思完整计划,乔治。"
  "我有一个腹稿,部长。"
  "至于斯坦哈特大使那边,我负责去协调国务卿--那个田纳西的老赫尔。"
  "不必麻烦霍普金斯?"
  "乔治,我看这事,还是由我们共和党人出面更好些,免得右翼势力鼓噪。总统任命我们,也有这层涵义。我们有义务替他分担。"
  "阁下是真正的目光远大。"马歇尔感动了。"请接受我的敬意。赢得胜利才是第一位的……正好,一定程度上您又是科德尔·赫尔先生的前任。"※
※史汀生于1929-33任胡佛政府国务卿。对满洲、蒙古"独立",采取了著名的"不承认主义"立场。其后,赫尔延续了这一政策。
  (64)
  陕北,延安。4月底。
  对惠特赛来说,明天将是他几天里出门最远的一天。
  来到这个神秘的黄土高原上的红色首都,最初的陌生和好奇感,由于无法外出观光而渐渐被枯燥所取代。
  他没有资格参加上校他们每天繁忙的会议。外出时间是在夜里--去勘察城东关的机场,提出扩建改进意见。
  收获就是,几天里教会了孔军官的小队如何使用火箭筒。带来的12发火箭弹只剩2发,后山凹里鹅卵石搭建的模拟碉堡摧毁8次--因为有两次打偏了。
  那些轮到发射而欢天喜地的战士们,倒是让他颇受感染。
  还有卡宾枪射击演示。当他一口气打光一匣子弹,更换弹夹再次射击时,战士们沉默了,脸上充满忧虑。
  孔军官向他解释,八路军从来不这样开枪,即使机关枪。
  为什么?他不理解。
  孔说,子弹来之不易。亨利沉默了。
  征得上校同意,他把手中的卡宾枪送给孔,以表示对他们用大刀夺取日寇大炮的敬意。孔军官在枪托上刻下名字,还回赠了一支缴获的日本钢笔。
  再就是上校带来的那个新玩意--步话机。这需要上校亲自演示。他和孔军官一样对它爱不释手,认为这个小东西将给战场带来革命性变化。
  可惜只尝试了几小时,上校就把它收回,担心延安无法充电。
  白天是分配给他睡觉的时间。少尉不习惯,于是看完了上校的两本书。
  孔军官见他寂寞,有点歉意地说:如果不是任务特殊、不能暴露的话,本来可以带他去打猎,附近的山林里有很多兔子和野鸡……
(65)
  昨晚,上校来到他的窑洞,面带喜色。
  "石油工程师的儿子!你是否清楚石油对战争的意义?"
  "我想我是清楚的,长官。"
  "那么你了解中国石油的状况么?"
  "中国是个贫油国家。我父亲所在的美孚公司在中国勘探数年,得出过这个结论。"
  "但你知道中国又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么?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中国就有了第一口油井。"
  "1000多年?我想,没几个国家愿意和中国来……来比较历史长短。"
  "亨利,当你知道这口油井就在你身边,你会怎么想?"
  "上帝。我想,也许该在那儿建一座中世纪博物馆。"
  "你是军人,亨利。"
  "您是说我该为它……扛枪站岗,长官?
  "再提示:你是陆航队军官,亨利。"
  惠特赛想了想,吹声口哨:
  "我明白了长官。这个油井有没有开采价值?"
  "25年前,美孚公司在这里勘探失败。但几年来共产党人打了20多口油井,四分之三都出了油。他们是用最落后的设备干的。如果--比如说是你父亲他们现在的设备,成绩显然会更好。"
  "长官你知道,连重庆的油料也都是外运的呢。"
  "所以啊亨利!把这里的宝贝利用好,等于给我们的战车输血!"
  "那,上帝会不会照顾我们呢?"
  "这就是我们明天考察的目的。"
  (66)
  西伯利亚大铁路。4月底。
  无边无际的俄罗斯原野扑面而来。
  这个国家广袤、深邃得令人窒息。即使航海时的单调也不过如此了吧?
  当然,车窗外的景观也时有变幻。为了旅客的胃口,开阔地会被替换成原始森林。而这种森林走廊,动辄又是黑洞洞的上百公里。
  莫罗中尉仍然保持着新鲜感,尽管他的上司耶顿少校开玩笑说,如果他犯了错误、有机会对他惩戒的话,就罚他在这条线路上往返25次。
  贝加尔湖已经过去了。据说那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足有安大略和伊利两个湖那么大,而且一尘不染。莫罗想,这种湖往往都和怪兽啊、仙女什么的,有些关联……可惜呀,通过的时候是在夜里。
  不明白耶顿少校为什么心烦意乱。
  他不喜欢苏联,这可以,但为什么也不喜欢大自然呢?看这些积雪尚未融化完的林莽,和那些未开垦的、肥沃的处女地吧……自己的砂砾和秃山遍地的亚利桑那家乡和这儿完全两样。
  本来安排莫罗和一位上尉出差。但事到临头大使一个电话,少校取代了上尉。这使他沮丧:上尉毕竟年龄相近,一路上可以欢歌笑语。而少校严肃得象他父亲。
  惟有一次少校显出一点人情味--黎明中穿过那片白桦林的时候。
  莫罗正在遗憾,不能在行进的列车中画上一幅写生,耶顿少校带点嘲讽地告诉他:在俄罗斯,你若是称赞一位女士"象一株小白桦",肯定会得到满意的回报。但必须是青年女士--如果是中年妇女,会认为你是挖苦她而光火。
  这好办。餐车回来,莫罗就照作了。
  女乘务员雀斑未褪的小脸上飞起红晕,确实显出几许妩媚。
  最终的回报是,包厢小桌板上,多了一份加奶的红茶。
  传说中的小白桦也就这样了。
  下一站乌兰乌德,莫罗伸个懒腰,打算到站台去做体操。
  "中尉,你这么喜欢远东和西伯利亚,"耶顿少校突然说,"把你留在这里工作两年怎么样?"
  迟疑了一分钟,莫罗艰难地说:"还不如让我,往返25次吧。"
  心里盘桓着一个疑问:这就是……小白桦的惩戒?
  (67)
  陕北,黄土高原。七里村山道。
  清晨一辆救护车接他们上了路。
  亨利·惠特赛少尉原以为,使用这封闭的救护车是为了掩人耳目和保密。听了介绍才晓得,这是"党中央"仅有的两辆汽车中,较好的一辆,还是孙夫人宋庆龄女士捐赠的。
  这个俭朴得近乎简陋的"党中央",凭什么吸引了中国和美国人的目光,集聚了那么一股抗日力量,产生了那么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惠特赛把它归结为人类渴求平等的天性。
  上校和他今天都换了便服。公开身份是"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远东处"的两位代办--辛普森先生和随员皮特先生。
  陪同者徐向前将军不必换装,他们那种没有军衔的土布军装是边区里的最常规的装束。
  另一位陪同者,是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伍修权,他的"地方职务"是陕甘宁边区的秘书长。这次陪同是专门安排的。他和卡尔迅彼此明白,两天后将一起执行一项重要使命。
  救护车行驶了一小时。
  车窗比飞机舷窗还小,惠特赛只能观赏一下那些孪生兄弟般的高原土丘,偶尔穿插着几丛白杨树。这种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它的耐久性和生命力,很像这里生存的人群。
  比如说,八路军就有这种特质。
  (68)
  七里村油井群。
  28日上午,在延长县的七里村矿,一位陕甘宁边区军工局的工程师--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的汪鹏,介绍了自己主持开发的油井群。
  这是他用简单仪器在他称之为"鱼鳞状不对称小背斜"的地质构造上找到的油层。其中七1号、七6号都是日喷百吨的"旺油井"※。
    ※史实:在汪鹏等人的努力下,延长油矿40年代产量猛增,仅1943年即达1279吨,至今,七里村油田仍然是延长油矿的最大油田。
  当介绍到井深为87米到150米时,惠特赛--"皮特先生"插话:
  "这个我知道。150米也才是500英尺。属于非常浅的地表盖层,开采容易。我父亲他们经常要钻探2000英尺以上,600米。你们用的是什么钻机?"
  "有三套自己装配的200米汽动顿钻钻机。钻铤、钻具是美国的,锅炉是德国的。德国造的鱼尾钻头不适用,改用美国硬岩钻头。"汪鹏介绍道。※
  "钻井工人多少?"这位皮特又问。
  "我们钻井队120人。1938年,国民政府准备开发玉门油矿,经济部长翁文灏找不到钻机,我们周恩来副主席主动把这里最好的一部钻探设备移交给了国民政府,并且派车送到兰州。※"
  "是的,"卡尔迅悄悄对惠特赛用英语说:"这件事当年有过报道。是为了统一战线。现在看来,我当时麻木了,本该那时就意识到,陕北有石油。"
※ 上述几则资料均依据史实。
  (69)
  另一处的永坪油矿,历史更早些。旁边就是永坪炼油厂。
  工厂规模当然很小。主产品照明煤油、车用汽油和蜡烛。陕甘宁边区一共20多辆卡车的汽油都由这里供应。※
  一间厂房里,几个工人在修理一些破旧机器。"皮特"注视一会儿,不禁技痒难熬,弯腰拿起一只扳手。"辛普森先生"连忙用眼色制止了他。
  伍秘书长笑笑对陈厂长解释:"皮特先生曾是一位很好的技工。"
  厂里最好的建筑是工人俱乐部,屋顶装饰着一颗红星。惠特赛惊奇地看到,礼堂舞台的墙上,并列张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还有罗斯福、蒋介石的画像。※
  他们,完全不是一码事啊。共产党同时信仰或崇拜着这么多人么?还是只是厂长的个人爱好?"皮特"忍着没有发问。
  炼油厂厂长陈振夏,是边区八大劳动模范之一,获得过毛主席亲笔题词--"埋头苦干"。 ※
  ※上述情形,根据爱泼斯坦的记述。
  "皮特先生"虽没看好小小炼油厂的生产能力,但却从"辛普森先生"那些胸中有数的表现里,嗅到某种信息。
  但他反复研究过地图,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漫说战争时期,即使和平年代,这里通往任何地方也是千山万水呀!纵然有设备,可怎么运来呢?
  即使突击队长,也不是全能的上帝呀。
  他终于忍不住,悄悄对"辛普森先生"说出自己的忧虑。
  "辛普森"用下巴指指墙上的画像:
  "别担心,皮特。那里,第五个人,他有办法。"
  70)
  西安,北关机场。
  这架B-25米切尔"气象侦察机"已是第二次降落了。
  国军胡宗南部,西安机场警备团助理参谋胡图丹中尉,听说前不久轰炸东京的美国飞机就是这种型号,喜洋洋的,把它远近看了个够。忍不住还要跟同僚赞叹地骂几句:
  "妈的老美,就是阔气!连气象飞机都使的轰炸机!"
  "你娃不明戏咧。气象飞机嘛天上一转一整天,小飞机作甚?油都不够哩。"团部中尉干事蓝信发插嘴道。
  "你个蓝老西儿,跟我装内行?你知道他们观察哪儿的气象么?告诉你吧,运城!临汾!你老家!观察完了就炸。"
  "帮里去!胡谝哩。你知道个甚?大鼻子告你啦?把你还能得不行。"
  "哼,侦察完了就炸。跟东京似的。咣咣咣!早早告诉你媳妇,留神点,赶紧躲!别当了鬼子炮灰。"
  "俄媳妇,用得着你操心哩?把你个嚼舌头的……"
  (71)
  西安北关机场另一侧。
  夕阳时分,约翰机长看看万里无云的天气,觉得这中国的大西北和重庆大不一样。那边的霉雨和大雾比他去过的伦敦有过之无不及。可一过秦岭,又像到了美国西部,土地都是干黄的。
  加油后检查了油料储备,他满意地踢踢225加仑橡皮副油箱,心想够了。命令是带足2000英里的燃油--这比杜利特的著名飞行还要长!幸好不必带炸弹,节约的重量可以转给油料。
  跟着卡尔迅转了半个地球。这次又要飞哪里呢?命令上没有说,只交代"服从上校的指示"。据说要作好降落一系列陌生机场的准备。
  第一站,就是上次空投时没留心观察的那个延安。去接上校。
  然后呢?反正那是个富于冒险色彩的老头,跟着他旅行呗。看名字,他是挪威后裔?维京人哪!北欧海盗的血统吧?这种人喜欢闯荡。
  我们苏格兰人也不含糊。一路上没让他挑出半点毛病。嘿,杰出纪录不只是杜利特能够创造的……作为曾被选中训练、后来因为名额有限又被淘汰的约翰机组,他憋着一口"板凳队员"的闷气。
  17点整,约翰机长看了看表,自信地发出命令:"准备起飞!"
  缺一名机枪手的四人机组开始忙碌。
  "增压泵--打开!
  "混合气--正常。
  "螺旋桨--全速。
  "增压器--就位!
  "半襟翼--到位!"……
  (72)
  三天以后,重庆。黄山别墅。
  戴笠少将步履沉稳,走到面窗而立的蒋委员长身边。他知道不需要先开口,此时不该打断校长思路。
  "嗯。雨农,有什么新情况?"蒋中正幽幽地问。
  "校长,明天5月4号※,美国海军代表团将访华抵渝。领队是米尔顿·梅乐斯海军少校。与我方协商情报合作事宜。"
  "唔,好呀。准备得怎么样?"
  "就绪。根据校长指示,我方提出成立一个合作机构。"
  "名称想好,不要明显的军事色彩。"
  "明白。打算叫'中美特种技术合作研究所',校长意下如何?"
  "研究所……学术单位,可以。"
  "校长,另据012号内线报告……"
  "嗯?"
  "三天前,一架美军气象侦察机因为迷航,迫降在……延安东关机场。"
  蒋介石警觉:"后来呢?"
  "次日凌晨已经飞离。"
  "飞机上什么人?"
  "只是些飞行员。这是一架轰炸机改装的气象机,执行例行任务。"
  "一共几个?"
  "就是杜利特炸东京那种,五人机组。不可能装什么大人物。机舱狭小。"
  "史迪威喜欢坐这种飞机。他图快。"
  "史迪威……他在缅甸,校长。"
  "我晓得!当然不会是他。我问你,那边有什么动作?我是说--"
  "明白。延安方面,除正常迎送,例如加油加水之外,未发现可疑接触。"
  "油?他们哪来的油?"
  "过去他们袭击过日军机场。历次作战,想必总有些缴获吧。012号看到一些空油桶。"
  "还是不可掉以轻心,咹?共产党狡猾得异乎常人,咹?美国人当中也是有亲共通共分子地!"
  "是,校长。我已布置,核查延安外国人近日活动。"
  "胡宗南那边,防范也要加强,陆路必须封锁住。"
  "是,校长。接待完梅乐斯代表团,卑职到西北走一趟,以配合胡长官。"
  蒋委员长沉吟作罢。
3,卡尔迅将军。
2,卡尔迅在五台山地区。
1,卡尔迅(前左二)和董必武/叶剑英等在重庆的合影(1937)
(73)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一:
  5.1.1942.星期五,晴好。
  深夜,与伍修权一起潜入飞机,睡到凌晨。为了方便这次旅程中必要的交涉,伍被朱德总司令授予临时上校军衔。
  拂晓飞离延安。一直向北,6000英尺节油飞行。能见度良好。伍准备了地图,我拿来与拉铁摩尔的地图相对照,以增加保险系数。约一小时飞越黄河、平绥铁路,中间经过几片戈壁沙漠。
  两小时到达察哈尔--外蒙上空。地图标记为:达里岗皑草原。
  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草原。空旷、辽阔、连绵,令人心旷神怡。覆盖到天边的绿色让视觉非常舒服。
  偶尔见到一点人为痕迹:一些奇怪的、用石块垒成的、规则的堆状物体,上面插着高低错落的木质旗杆。
  我怀疑这就是《拉铁摩尔笔记》中提到的"敖包"。
  这怀疑被伍上校证实。他讲了敖包的故事--蒙古人风俗的夏日篝火晚会上,小伙子和姑娘们骑着马、唱着情歌,在这里聚会……哈,浪漫!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把故事翻译给机组小伙子们听,他们笑得合不拢嘴。有机会他们愿意在这天鹅绒般的绿地毯上举行婚礼--上帝,如果蓓姬能来,我们也重新结婚一次。
  飞机在这一带盘旋。敖包东北100英里出现了山岭,估计高度为700英尺。地图的标识是:纳兰山地。
  伍认为,这个选址合适。早就听说过共产党人喜欢山,看来名不虚传。
  第二次盘旋发现水源地。其实不难,空中看去,阳光反射在两三处碎玻璃似的小湖泊上,分外刺眼。伍介绍它的蒙古名字叫做"淖尔"。
  此行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之后考察外蒙古地形。飞往巴颜图门40分钟,按航速计算是200英里。留心观察后我认为:卡车6-7小时路程。地面无大障碍。
  一个小城--巴颜图门出现了,草原上终于看到人烟。伍说,这里去年被改名为"乔巴山市",一个蒙古领导人的名字。
  小城只有两条街道,呈十字形。土黄色的低矮房屋类似100年前的美国西部小镇。但确切无误地存在着铁路车站。
  向东一条窄轨铁路,大约通往诺门罕战场。1939年朱可夫用它运兵,打败了日本人。向北,则是明显的苏联宽轨,状态良好。一度成了我们的地面导航物。
  下午降落在赤塔。苏联城市!约翰机长兴奋得脸都红了。
  对于围上来的士兵,伍上校一句俄语:"朵拉斯基,达瓦历士(握手吧同志们)!致以劳动节的问候!"于是得到友善的接待。
  原来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他们挺在乎这个日子。说起来这节日还是芝加哥工人罢工争取的,美国人啊…不说也罢。
  或许上午太顺利,用光了上帝的恩典,好运气到此终止。
  我们被安置到一所兵营。吃的是黑面包和腌蒜。幸好约翰机长带了罐头和咖啡。门口有士兵站岗,不能出去,更不要说进城了。机组小伙子们感到困惑,期待我作出解释。
  难道使馆那般家伙没有衔接好?直到天黑,去交涉的伍也没有回来。他俄语没问题,出问题的必定是这架飞机。
  困倦。莫非真的成为"老人家"了?明天再记。
  (74)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二:
  5.2.1942.星期六,多云。
  果然是使馆方面出错--他们迟到了。因为苏联不准时的火车和繁忙的西伯利亚单线铁路。伍上校回来说,他对苏联人坚持,会有美国使馆官员前来接洽。结果他被关在另一所房子里过夜。
  终于见到使馆武官耶顿少校和莫罗中尉。事实上苏方事先收到电报,但由于军官疏懒--他们强调电报没有使用俄文,这一点耶顿也有错--致使我们尝试了一次"准囚犯"的滋味。
  耶顿少校聪明地使用了一个过硬的借口:我们这些人,是从中国派来的、处理"杜利特空袭队"迷航飞往苏联那架轰炸机的善后事宜小组!外交官脑子真的灵活,事先通知我们就好了。
  麻烦在继续。加油时苏联人坚持要付钱,而且不要美元。耶顿要求记在使馆账上也不行。最后他掏了腰包里的卢布。
  约翰机长抱怨汽油辛烷值太低,会使他的发动机冒黑烟。一位苏联上校提出交换:使用他们的飞机继续飞行。看看那种破飞机啊……这无疑是个不公平交易的阴谋,我们不理睬他。
  耶顿少校他们继续火车旅行--因为飞机装不下。
  我和伍谈话解闷。伍在1938年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主任,正逢苏联武器运抵兰州。枪炮飞机坦克,足够武装25个师。但没有八路军的份。
  "我们得到一批导师和领袖的著作以及少量经费。莫斯科把武器给了蒋介石,把书本给了我们……"
  1940年伍又作为八路军作战部高级军官("干部")参加了"百团大战"。但他们对这次大战过早暴露自己实力,引来日军报复,颇感后悔。
  我从中获得启示--看来这场战斗不完全是外界想象的那样完美和必要。
  因此,交换思考立场是有益的。
  伍修权
  (75)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三:
  5.3.1942.星期日,多云。
  早晨加油、吃饭后,飞往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为避免在苏联领空迷路或漫游,他们派一位导航上尉随机飞行。这样机械师保罗中士只得挤进机尾炮塔蜷缩4小时,幸好他身材小巧。
  下午与耶顿少校会晤。长途旅行使他显得疲惫。傍晚在郊外查理诺夫军营,看望了关在这里的8号机组。他们东京上空30秒的故事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约翰机长嫉妒得眼睛发直。
  五个小伙子毫发未损,想跟我们回国。但不可能,"非法闯入者"现在是"被拘留"期间。即使耶顿少校也无权带走他们。扣押几个月是难免的。
  我倒是动了留下他们、参加日后空运的念头。不能明说,只好暗示耶顿少校,相机将他们转移到赤塔。
  另一件事值得记录:
  今天再次注意到苏军--主要是士官背的一种冲锋枪。突击队的经验和对游击战的直觉,使我对此敏感和关注。
  这枪造型奇特,有一个散热套管,头部有与众不同的斜角。使用弹鼓;外观简洁。比美式"汤姆森"至少轻两磅。射程据说有400码。这些指标在近距离甚至可以替代轻机枪。
  耶顿少校告诉我,这枪叫"波波沙-41",在苏德前线大量使用。可惜,那位上士不肯让我试射几发。用手枪交换也不行。
  它适合游击作战!不知能否仿制?
  (76)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四:
   5.4.1942.星期一,多云,有风。
  今天和伍上校、耶顿少校、莫罗中尉用"伏特加"告别。习惯了苏联的他们都习惯这种酒,以俄罗斯方式用茶缸干杯。
  为感谢他们一路陪伴,我表现了一把豪爽。当时肯定脸色通红,发烧的感觉现在还有。小时候牧师父亲严格限制,因此我没有这种嗜好。不过鱼子酱确实美味。
  嗜酒的苏格兰人约翰上尉克制着欲望,即使吞咽口水,也未端起酒杯。驾驶任务不允许他违反纪律。
  有趣的是,伍修权约我"敖包相会"。
  耶顿他们显然听不懂这里的典故与玄机。"不告诉他们!"我俩有一种独享秘密的孩子式的愉快。
  伍从朝鲜边境回国。还负有联络东北抗日联军、搜集情报的使命。他不担心他的安全。他和张闻天、杨尚昆等走过这条路,那里有联络站和交通员。
  我们交换手枪作为纪念。我送他一支新柯尔特;他的毛瑟驳克来自红军时代,曾代替冲锋枪近距离作战。我要把它捐给"工合营"陈列室。
  告别后,12:00起飞。雅克战斗机护送或押送我们到海岸线。经过苏维埃港,空中眺望港口码头。
  云缝里能看见堆积的包装箱。这是援助物资的主要登陆口岸,但似乎吊车数量不足。它的优点是比到海参崴的航程缩短900海里、三天路程,缺点是冬天要结冰。
  然后直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我被伏特加击倒,睡过了鄂霍次克海。晚上却不困了,正好补写日记。
(77)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五:
  5.5.1942.星期二,阴,大雾。
  天气原因,今天无法继续飞行。于是和机组一起保养飞机。黑烟把约翰心疼坏了。嘟哝着四处去找汽油添加剂。
  是啊我的B-25。我的鹰、我的鸽子……是她给理想插上了翅膀。对她要象对蓓姬一样好。大人物们不是都把专机以他们的妻子命名吗?"埃莉诺号"、"乐士文号"、"美龄号"……
  机组一致同意:现在她叫"蓓姬号"。
  这个小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苏联远东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堪察加的首府。据说始建于1740年,我想那时顶多是个渔港。
  小城人口不到1万。周围是山丘,很不平坦。堪察加是个难以到达的地方,没有定期的海上航线。"埃利佐沃"机场距市区30公里,竟有一趟公共汽车。
  意外逗留有了意外收获:在港口我发现两艘--换挂苏联国旗的美国货轮。
  史迪威将军所说的情况验证了。
  船主因补充淡水而短暂停留,其中一个来自俄勒冈的水手,已是第二次往返。我得知从旧金山到苏维埃港,单程6000海里,约22天。
  他的载货有铝锭、橡胶、军用食品、弹药和机车等。回程时,则把苏联的锰矿石或铬矿石以及木材运往美国--这叫做"逆向租借"。
  小城电力缺乏,街道没有路灯。幸好现在是白昼期,黑夜很短。
  (78)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六:
  5.6.1942.星期三,阴雨,大雾。
  今天还是不能飞,着急。机组缠着我讲故事,我想起一个笑话。
  在延安,惠特赛很诧异他骑的马为什么和我们的不一样。后来孔告诉他,那是骡子,比较稳当。一次外出回来,他又产生疑问:"我看到骡子通常很小,为什么我的那匹很高大?"
  孔庆德弄明白他的意思后,笑得岔了气:"我的外祖母啊,亨利老弟!你看到的那是毛驴!"
  "猫…狸?毛卢?它是骡子的甚么--父亲还是母亲?"
  "两种可能都有,亨利。"我说。
  "为什么它很小,骡子却很高大?"
  孔简单地说是因为骡子能吃。这显然不正确;但我也对复杂的遗传学缺少研究,只好打比方说,人类的孩子往往也比父母高大。
  "那么它的孩子一定更高大--我是说,骡子?"亨利由此推理。
  "老弟啊,它不会有孩子。"
  "为什么?"
  "不能把好处全占了呗。老天爷把那么些长处给了它,总得给它留个短处啊。"
  "可惜。这是哲学。"亨利若有所思。
  孔说,不要小看毛驴,它是西北农家的宝贝。相比之下,一匹好马的价钱十倍于毛驴,但使用价值就达不到。对农家来说,马很娇贵,容易死亡,喂养要精细。而毛驴则吃苦耐劳,驮力惊人,饲养粗放,成本很低,并且生命力顽强。
  某种意义上,这是孔的价值观。它涉及了成本、效率、务实等多方面。
  其实这也是我制订计划的原则--这次武器供应,就该遵循这个原则。
  这就是毛驴的启示。
  (79)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七:
  5.7.1942.星期四,阴雨,大雾。
  糟糕的天气。又浪费整整一天。
  两条船在雾中离港。这儿离千岛群岛不远,不知他们通过时是否会遇到检查?据说日本人对苏联船还够客气,迄今没有发生拦截。这很重要。
  勤快的约翰趁机给飞机保养。他担心"吃粗粮的蓓姬"不合时宜地发出抗议。如果她罢工,我们会沦落在天涯海角。
  这架飞机是泰勒少校帮助挑选的。他那么严格、细致,我想不会出问题。
  今天唯一收获是在收音机中听苏联广播。没有人懂俄语,我们只好选择音乐节目。学会一支《伏尔加船夫曲》。很早以前就喜欢,今天终于熟练掌握。
  那种苍凉、雄浑和坚韧,似乎是这个民族的写照。可惜不适合口琴……
  (80)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八:
  5.8.1942.星期五,仍是恶劣天气!
  我真怀疑是否因为我们"非法闯入"而未受到应有惩罚,苏联人换了一种花招,把我们困在这里?
  但那位苏联少校--场站负责人,脸上的诚恳和无奈,又使我没有怀疑的理由。再说伊凡·耶顿少校办理的手续是无可挑剔的。
  这个拗口的名字--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我算记住你了……机组已因为过度的睡眠而失眠。
  好吧,整理思路,准备将来的汇报。
  《关于延安之行--以及"后羿射日·香格里拉三期工程"》:
  1,日伪军、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地区的作战序列等情报(附表)。
  2,基本协议和承诺:延安愿意在得到援助后,发动第二次"百团大战"。他们提出的装备数量,经我核计只有25-30千吨,5条船的装载量。附注:我认为如果增加一倍,战果会更好。
  3,可以接受一名美国将军的指挥。条件是不干预他们的政治理念。
  4,可成立一支主力游击纵队,作为直接受命于美国军官的敌后机动作战部队,规模为旅级以上。
  (81)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九:
  5.9.1942.星期六,阴,雾。
  今天体会到在北平学过的中国成语--什么是"归心似箭"。尽管仍不适合飞行,机组和我一致决定,不再等了。
  十点钟,我们冲向迷朦的天空。可也真是冒险。我们在大雾中整整盲飞1600英里。飞机在无穷无尽的云海中,象穿过黑夜一样穿过白天。
  什么也看不见。除了罗盘的指向,没有任何参照物。
  没有日月、星辰,没有海洋、岛屿。除了降落伞和救生衣,没有在海上谋生的工具。每个人脸色都开始发白。
  我用口琴演奏给他们缓解压力,约翰有了笑容。但还是有人眼里含着忧虑和凄惶。我呢,老实说也不想死--特别是这个时候。亨利如果在场,问几个令人发笑的问题,会使他们松弛……
  燃油表开始告警。约翰上尉是出色的,判断距离和位置后,他果断下降高度--虽然这很危险。
  但终于,云缝里看到一串珍珠般的岛屿……阿留申!
  "蓓姬号"上响起欢呼。16:52分,幸运地降落在阿留申群岛荷兰港。探险小队回到美国。尽管还不是本土!
  小伙子们推举我为"今天的上帝"。可我知道,上午的起飞决定和整个这次任务,使他们承担了多少风险。"今天的上帝"与魔鬼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82)
  卡尔迅返美航程日记之十:
  5.10.1942.星期日,多云。
  上午,荷兰港机场地勤人员帮助机组彻底保养了飞机。"蓓姬号"一路累坏了,直喘粗气。
  环游世界啊,该给她发一枚勋章。
  下午加油后一气飞到西海岸。其实这是本次旅行中第二个长距离--第一距离是横跨大西洋,2100英里,从累西腓到弗里敦,接近油耗极限。但有惊无险。
  西雅图华灯初上,景色令人激动。
  住进维斯特伍德兵营,享受美军标准的食宿。时差反而使人睡不着。
  整整一个月……该对"蓓姬号"和约翰机组说再见了。我将向陆航部建议对他们的表彰。明天换乘泛美航班飞华盛顿,那熟悉的航线会显得平淡。
  最后发现,今天仍然是5月9号,星期六--我们飞过了日期变更线,因此"赚"了一天。上帝啊,这很合算。
(83)
  一位讲解人员手执教鞭,冷冷地叙述着,像个面无表情的判官。
  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状态:
  日本展开全方位攻势。
  5月 1日,缅甸。饭田祥二郎中将第15军56师团,占领曼德勒。
  同日,华北。冈村宁次大将对冀中平原的"五一大扫荡"开始。动用部队10余万人,并出动第29飞行队。八路军吕正操部被迫撤离冀中根据地。
  5月6日,菲律宾。本间雅晴中将第4师团终于在科雷吉多小岛登陆。抓获11574名美菲俘虏。为了几千伤员的生命,美军司令温赖特中将"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因悲伤、而不是因耻辱,低下了头。"
  5月15日,华东。日本第13、11军向这里发动大规模进攻,摧毁浙赣地区若干中国空军机场,以杜绝美军再次空袭的可能性。
  历时45天打通浙赣线。国军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带队向两侧山区"转进"。
  5月25日。日军进攻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该军代参谋长左权,突围时阵亡。
  海战:
  5月4-8日,澳大利亚珊瑚海。历史上第一次"不接触海战"上演。这是航空母舰之间第一场势均力敌的新式作战。
  战争是世界性的。
  一只毛茸茸的大手转动着地球仪。人们在静听。
  北非。5月26 日,隆美尔从利比亚的贾扎拉一线发起"忒修斯"作战。向著名英军要塞--托卜鲁克跃进。
  苏联。5 月 28日,德军结束哈尔科夫合围战。24万苏军被俘,两名中将阵亡。苏联损失1249辆坦克、2026门火炮。
  德国。5月30 日,科隆市遭到第一次"千机大轰炸"。投弹量1460吨。四万人无家可归,上万座建筑遭到破坏。
  (84)
  五月中旬。华盛顿,宪法大道。
  陆军参谋部,粉刷已毕的走廊上,过往者行色匆匆。
  卡尔迅如约来到2楼马歇尔将军办公室,先敲开值班军事助理的门。
  正在等候的泰勒少校,一见到他,便夸张地拍着桌面:
   "嚯嚯!某个埃文思到底出现了。我说上校,在世界烽烟四起的时刻,你竟敢完成一次环球飞行!斐利亚·福克先生的记录是80天,而你却用了30天。上帝啊。你是个魔法师吗?"
  "嘿,马克斯!上次我就断定你小时候一定是个儒勒·凡尔纳迷……实际上,现在这种所谓环球飞行,要不了15天。"卡尔迅以实相告。
  泰勒笑起来:"就是说,纪录还可以提高一倍?下次该轮到我来改写。"
  两人热烈寒暄,又针对航路、中继站之类讨论几句。
  "还有,要祝贺你马克斯--来吧握手:昨天知道,你被越级提升为上校※。为你高兴!是否要派往野战部队?"
※史实。1942年夏泰勒得到破格提拔,赴空降兵。
  "谢谢埃文思。不过军衔要下周才正式授予。将军内定我去82空降师报到,给李奇微少将做参谋长。"
  "马克斯,在我看来,一个曾驻东京的武官,以你对日本的熟悉,不去远东作战,未免可惜。军官里了解日本的太少了。"卡尔迅表示不同意见。
  "是的埃文思。从人员使用上看,这个调动法确实值得商榷。※"凡事讲究合理性的泰勒,顺口赞同道。"可我还是感激马歇尔将军。因为我从此进入了空降兵--这感觉真不错。"
   ※此为泰勒回忆录原话。
  "马克斯,据说两年前你在南美洲工作,帮助那些国家编排军事项目和确定美援数额?"
  "是的。我在那儿跑了一年多,确定他们的武器需求。"
  "那么找你找对了。"卡尔迅点头:"10年前我也曾在尼加拉瓜作战。"
  "埃文思你真行。我到现在还没捞着上战场呢……"
  "你是干大事的,马克斯。我这儿可能有一份清单,想请你帮助审核。"
  "关于军援的?需要什么意见呢?"
  "譬如说,制订这类计划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获准通过?"
  "啊,这个其实简单,只要不过分脱离实际就行。"
  "脱离实际,你是指……"
  "举个例子:我去玻利维亚,该国参谋长提出装备一支小型海军的计划。"
  "海军?那个……内陆高原国家?"
  "对呀我问,你们没有海岸线,基地放哪里?他说:可以设在迪迪喀喀湖。"
  "上帝,那里海拔13000英尺!简直是海军妄想症患者。"
  "所以卡尔迅上校,只要你不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马克斯!你是说我……"
  "好啦埃文思,你没问题。我们去将军那儿。"
  从马歇尔办公室出来,他们被指派,参加下周举行的参议院小型秘密听证会。
  (85)
  几天后,华盛顿,国会大厦。
  按照规定时间,卡尔迅和泰勒开车来到国会山。军备局要审核质询那份计划清单,于是两人提前一小时到达。
  "我重新排列一遍。马克斯你再看看,有哪些不妥。"卡尔迅递过一沓纸。
  泰勒摘下胸袋里的钢笔,逐项细看。
  "嗯,都是轻武器,问题不大。好像你要求不高嘛……等等!这6万支卡宾枪恐怕不行。尽管计划产量很大--600万支,可眼下还是俏货啊。"
  卡尔迅低声嘟囔着理由。泰勒一会摇头一会点头:
  "怎么,轻便那么重要吗?缺少卡宾枪会那么严重?居然还是…游击战的有力武器?没想到……好吧听你的,只好从陆军装备方案里挤一点了,将军说过,迁就你。"泰勒随手画上标记。
  "谢谢马克斯。"卡尔迅一笑。
  "手榴弹,300万颗。嗯,加包装也才是1000吨重量,这个没问题。勃朗宁轻机枪1万挺,不算少。只需要轻机枪?哦这儿写着呢:第一期只配轻武器。那重机枪你打算第几期考虑?好吧,行动方便……60迫击炮2000门,炮弹首期10万发,这是…150吨。牵引步兵炮就免了么?81迫击炮也不要?"
  "单兵背不动的一概暂时不要。"
  "嗯哼?你可真走极端。但是高射机枪我建议不能少。还有这个,电台,应该加上功率区分。哈,3000只军用怀表。够吗?这个可以加。"
  "那就加一倍。他们钟表很少,时间掌握不准。"
  "建议你再配上300只计时跑表。训练和实战都有用,特别对于炮兵、工兵。"
  "听你的,马克斯。"
  "OK,我写上。下面--望远镜、罗盘、匕首、钢盔、爆破筒、工兵器材;可以。还有1000辆自行车?呵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