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31 铁血熊猫(现代)
  速度惊人的坦克歼击车M18一马当先,在大漠戈壁上与狼群般的T34展开激烈缠斗。虽然这有些不合装甲战章法,但为了赢得宝贵的时间,杀红了眼的关麟征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随后上千的机械怪物、钢铁野兽便疯狂地撕咬在一起。
关麟征 
  大漠狼烟,遮天闭日。地面的混战,使双方前来支援的"黑死神(IL-2)"和"雷霆(P47)"在上空团团打转,无从下手。
  苏军最后使用了预备队坦克师,才把"谢尔曼式"疯狂火牛般的冲阵勉强击退。
  (746)
  坐镇延安的卫立煌上将,如坐针毡。一边协调傅作义35整编师、商震32整编师火速增援74师,一边沟通了他与刘伯承兵团的秘密联系--这层关系他在1937年忻口战役时期开始建立,1944年在欧洲战场得以巩固加强。为此,他得罪了蒋委员长,但他无怨无悔。
  刘伯承兵团前期一直担负正面对抗"后贝加尔方面军"冲击的任务,对这一区域的战局了然于胸。
  苏军矛头转而西指时,他就仔细地打探和瞄准敌人的破绽。
  他明白,雷巴尔科固然凶猛,但同样有一双"阿喀琉斯的脚踵"--机械化军队的后勤始终是致命的。只要国军顶住了雷巴尔科的"三板斧",则河朔之敌,一战可定。
  再者,商震是辛亥宿耆,又是故交,傅作义也曾同是"华北抗联"旗下战友,关麟征在巴尔干与自己联手作战;张灵甫也在朝鲜的"剑齿虎"时期与粟裕并肩杀敌……于情于理,断不可坐视不顾。
  现在,卫立煌司令从延安来电,希望华北第二兵团向敌后出击。
刘伯承(中)
  为慎重起见,刘伯承打电报请示了已搬回沈阳的总前委,同时命令杨勇、陈锡联两个主力纵队,迅即向归绥以北的大青山挺进。那是老根据地,群众条件很好。
  总前委又是朱老总在看家--毛主席此刻南下,正陪同马歇尔国务卿上庐山。
  朱总司令回复的第一份电报比较长,述说了不少国共合作历史,又谈到"延安也是我们故乡"等等,似乎在做刘伯承的工作。……
  正当刘伯承觉得好笑,想回电表明观点时,第二封电报来了。
  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干!"
附言:博客升级后,版式不一的现象显得严重了。前数段密集、后数段稀疏,阅读效果糟糕。如果读者点击下方"阅读"字样,页面效果会好些。
(747)
  得悉"刘伯承游击军出现在包头附近"的紧急报告,雷巴尔科大将明白,这场为期两周的战役打僵了。
  远程奔袭作战的特点就是这样,如果不能一蹴而就,就要马上脱离。手中这点苏联红军精华,决不能拼光耗尽。
  他适时地发出了"收拢部队,向北转移"的命令。并派遣留守包头的重型坦克团--全部为新式"斯大林2型"--向刘伯承那个唯一的坦克旅发动了一次打击,以扫清后撤之路。
  "鄂尔多斯风暴"的尾声,就是"敕勒川,阴山下"的坦克战。
  二兵团的坦克旅是刘伯承从欧洲带回来的。其中两个营,是分别用缴获的德国"豹式"和4型坦克装备的,甚至还有两辆"虎1"和三辆"虎2"式拼凑的一个重型坦克排。他一直当成宝贝,把他们留在八达岭内的南口训练场,并从贺老总那里"匀"出来一些供应一兵团的红外夜视装备--"猫头鹰";好不容易把这个坦克旅练成了一支精兵。
  战斗当日,可说是"天似穹庐,笼罩四野",雷雨前的大草原乌云滚滚。
  两支坦克劲旅对头开进。刚刚翻过小山冈就遭遇了。
  "斯大林3"和"虎2"从2000米距离开始对射,双方一直打到200米的近距离,谁也不肯相让。
  中国坦克旅的颓势直到暴雨之前乌云密布时分才略见扭转。能见度的急遽下降,使"斯大林"的瞄准率出现偏差,而躲在一边不敢靠近的"猫头鹰"这回派上了用场,夜视装备帮助"虎豹们"找到了目标,最后几轮射击的便宜使得遭遇战的天平又恢复到平衡状态。
  坦克旅长韦杰上校痛心疾首地在大雨中把部队撤了下来。
  百来辆的坦克旅,活着的坦克兵,勉强还能拼凑编出一个营,但"活着的"坦克,已经不够一个连了。
  老虎全死了。4型坦克也一辆不剩。幸存的10来只豹子遍体鳞伤,谢尔曼更是七零八落……韦杰旅长心想,这下没脸回去见刘总了。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只见大片金属残骸。
  (748)
  绥远。大青山下。
  战场是苏军打扫的。士兵们整理出一些破碎的装甲,揭掉双星涂装的外表漆皮,纳粹铁十字赫然在目。政治部干事们主张把它们拉走,作为再次找到中国人勾结法西斯的又一铁证。
  但雷巴尔科大将对此不屑一顾:
  "这些破烂,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随便去拣。你就说是从蒙古带回来的,谁和你争论呢?中国人即使勾结了法西斯,又怎么样?现在世界上除了我们,有谁来谴责他们?扔掉吧,有那点地方,不如多拉几个伤兵!"
  大青山区。
  增援的苏蒙混合骑兵集团军,包围了华北二兵团的两个山地纵队。
  但发现,那些穿草鞋的中国兵,在山地间灵活攀援进退,炮火只能给他们造成轻微损失。而山下展开的部队每到夜间就受到袭扰,给养被夺走,目前甚至还不如被围困的对手充裕。领兵的扎赫瓦塔耶夫中将感到进退两难。
(749)
  卫立煌上将乘坐一架"蜂鸟"救护直升机来到前线,视察几支刚刚经过惨烈作战的英雄部队。
  神木以西,大片戈壁滩上,触目惊心地分布着上百公里的钢铁垃圾。
  缕缕黑烟在大漠上空盘桓不散。此时吹起一曲羌笛,庶几可以催人泪下。
  在52军野战医院,他见到关麟征军长。昔日这位"铁甲大将"如今已是片甲不存,浑身缠满纱布。只能微微睁开浮肿的眼皮,听不完他的慰问和嘉勉,就支撑不住昏迷过去。
卫立煌上将(前中)
  在整编74师,榆林前线指挥部里,残留的老兵们围着师长张灵甫将军的棺椁,正在低声唱着那首由田汉作词,任光谱曲的《国民革命军74军军歌》:
  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我们在战斗中成长,在炮火里相从。
  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
  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
  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锋!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
  踏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
  我们愈战愈勇!
  抗战必定胜利!杀!建国必定成功!
  祭奠之后,张将军的副官顾中校,决定追随师长而去。
  举枪时,卫司令长官阻止了他。交给他的任务是,写出一份留给后人的74师光荣战史。
  (750)
  满目苍凉的战场使卫立煌上将心情沉郁。敌人狼狈溃退,但他毫不感到轻松。
  随从副官看到卫长官闷闷不乐,拿来一些从西安空运来的报纸,指给他看。
  大小标题渲染着:
  《鄂尔多斯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新桃园结义-刘关张联手,雷巴尔科逃走》……
  卫立煌扫视一下,凄然而笑:
  "民间这么说故事,或许可以……可是一路上你也看到了:战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个民族,长期这样消耗,国家前程还怎么保证?"
  卫立煌决心报仇。
  他当即下令,战区内的空军"蚊式"轰炸机联队,发挥夜战优长,连续作战,每夜追踪后贝加尔方面军的撤退营地,不停顿骚扰!不给敌人休息、喘息之机!
  其实这么做效果并不明显,苏军虽增加一点伤亡,但还是实现了有序撤退。唯一重大战果是,第三天轰炸中,一枚燃烧弹命中了雷巴尔科大将的野战帐篷。
  重度烧伤的方面军司令员,被紧急送往伊尔库茨克,接着转往莫斯科。
(751)
  满洲。呼伦贝尔草原。
  同是内蒙古这片狭长的土地,地处西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鏖战,却和地处东端1500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这场同期厮杀,全然不同。
  这是一次几乎完全依靠空降部队实施的进攻型战役。
  华北联军空降兵在这次代号为"雷阵雨"的作战中,投入了伞兵纵队和空军全部3个运输机联队,第707、708战斗轰炸机联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配备作战和侦察飞机共约220架。
  伞兵分成西、南、东3个战斗群。分别在龙江镇、齐齐哈尔市郊和机场三点附近实施空降。
  第127突击营属于西部战斗群。搭载滑翔机发起首批攻击,任务是占领嫩江大桥并扼守至后续部队到达。
  第一波其余部队伞降,在南路夺取昂昂溪机场后,另一个步兵旅将乘坐运输机直接实施机降。
  伞兵纵队从参战欧洲起,就摸索滑翔机机降战术。多次演练后,感到以滑翔机实施机降,比降落伞具有优势。
  伞兵从空中飘落地面,过程中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容易造成伤亡。既使平安着陆,也常因为地点分散,难以快速集结、形成战斗力。再加上卸除降落伞、寻找装备,花费时间长,容易贻误战机,使突袭效果打折扣。
  滑翔机不同,可以准确操纵降落在目标附近50米之内,空降兵可立即跳出机舱投入战斗,没有噪音。
  夜间攻击,可以悄悄抵达目标,达到近乎完美的奇袭效果。
  Go-242是中型突击滑翔机,秉承了传统布局,采用高单翼加支撑的混合式结构。机身横截面近似矩形,骨架由钢管焊接,表面覆以亚麻材料蒙皮,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必要时抛弃也不可惜。
  这次滑翔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752)
  降落完成,李天佑少将即刻指挥西战斗群,扑入龙江镇。
  这个侦察兵出身的小个子伞兵司令,从长征时代起一直是一线作战骨干。
  龙江镇是目前苏联制式的宽轨铁路终点。由此向东的线路还没来得及改造,因此积压了大量待运的补给物资。
  担负守备的一个苏军摩托化师,由于被抽调出击白城方向,压制吕正操纵队的骚扰,只剩下一个轻武器警卫团。
  车站搬运工队伍中的潜伏者,帮助伞兵突击队迅速熟悉地形、进入战位,并指明了苏军的守备分布。
  "灵猫"突击车在几分钟内就对守敌指挥部构成包围,车载无后座力炮、重机枪和火箭筒凶猛而短暂的一刻钟射击,那所砖木结构的小楼成为一片瓦砾。
  随后的行动就是肃清丧失指挥系统的守军了。中午时分,零星抵抗也告结束,西战斗群开始清点战利品。
  他们找到了上万吨积压待运的油料、装满了车皮的食品和原粮、堆积如山的枪炮和弹药--巧的是和他们手中的武器型号可以通用。
  缴获武器中最有价值的是54门ZIS-3型76毫米野战炮、36部喀秋莎火箭炮和炮弹,以及约200辆正好马上可以派上用场的吉斯卡车。
  细心的李天佑发现一个问题:在众多的苏军补给物资中,完全没有冬装!他本想找到一批留给自己的部队,从而给后方群众减少一点负担。
  但是找来找去,没有痕迹。李天佑得出判断:敌人是力求速决,至今没有冬季作战的准备!
  既如此,把他们拖到冬天,得不到这项补给,就会不战自溃!这是个重要情况,他立即架起电台报告了前委。
李天佑  
  南路战斗群,秦基伟空降旅经过战斗,歼灭了舍斯塔科夫守备营,还缴获了昂昂溪机场上大约一个中队的伊尔10攻击机和4架里-2运输机。守卫机场的"人民军"高射炮部队实行战场投诚,给秦基伟送来现成的防空力量。
  天亮以后战斗机和运输机陆续进驻,增援市区进攻的二梯队也空运抵达。
  东路突击市区的战斗持续了两天,最终抓到了3000余名俘虏。
  伞兵纵队在一间地下室里找到了被关押3个月的柯立亚·永寿。他精神受到很大摧残,不停念叨着哥哥的名字,但部队仍没找到谢尔盖·永福的下落。
  至于那个越过江桥、前出到草原深处的苏军摩托化步兵师,在慌乱的回防中,很快处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
  加上草原缺少预设阵地、头顶华军航空兵不停地追踪投弹,士气濒于瓦解,结果第四天就在包围中缴械投降了。
  林彪司令员乘坐他的那架"蚱蜢"降落昂昂溪机场后,当即下达两个与人们预料完全相反的命令:
  第一,以工兵为主的陈士榘纵队,加强一个炮兵营,立即乘坐缴获的列车等,直接驶向海拉尔和满洲里,在那一带的铁路沿线埋设地雷,并夺取、恢复和修筑海拉尔要塞;
  第二,江燮元伞兵旅,在滑翔机团的配合下,再作一次500公里的机动跃进,目标--正北方,黑龙江畔的姊妹小城:瑷珲和海兰泡!随后,就切断那里以北通向东方的铁路。
  第三个命令才是组织面向哈尔滨方向的防御,但那显然不是重点。
  这些部署使现场指战员既感到莫名其妙,又觉得军委和林总对敌人动向和配置好像胸有成竹。
  几天后,四兵团并入一兵团的三个纵队沿着北宁线乘火车到达齐齐哈尔,随即用龙江军火库的苏联装备充实了自己,还顺便组建了3个新的苏械炮兵旅。
  由此而观,避实击虚的呼伦贝尔"雷阵雨",在战法上,与浴血拼杀、奋力相搏的"鄂尔多斯风暴"比起来,似乎获得更多的实质性收获。
(753)
  江西。庐山,好汉坡。
  委员长和夫人乘坐滑竿,在这里登山。
  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这儿乘滑竿是登山的主要途经。委员长历次登山都如此,这次他也不想破这个例,虽然山北公路已经通车了。
庐山,好汉坡  好汉坡中段
  时已仲秋,秋老虎仍在南京逗留,长江沿线"三大火炉"名不虚传。石头城还是酷热难当。
  为了这次重要会晤能够取得成果,委员长建议,把地点放在庐山--这里有让每个人都能怡然自得的气候,更有委员长中意的风水。
  蒋介石有个没说、却自信无误的直觉:
  庐山是一座关乎中国命运的神秘之山。近代史上没有哪座山对中国前途产生过那么多息息相关的影响--江西剿共、华北抗战、收复蒙古、北拒苏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他都是在这个云雾笼罩的环境里作出的。
  那个潮湿凉爽的山间小镇--牯岭,格外触发人的灵感。就连那些穷酸文人如郭沫若之流,不是也频频讴歌那里《天上的街灯》么……
  委员长在滑竿上一边观望山景,一边思绪联翩。
  上任不久的马歇尔国务卿,正在执行他的"环球穿梭访问"计划。虽说新官三把火,但他还是在先会见过贝文大臣、莫洛托夫委员之后,才转头顾盼东方的。白种人之间交换完了意见才轮到黄种人--这一点委员长心中有数。
  但世界格局,已不再是以人种分布和势力来划分了。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数和历史进步。
  美国,凭借它战后爆发式增长的国力,以及他国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独占鳌头,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国际纷争调停人和仲裁者的地位。
  好在现在的美国,像个年富力强、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没有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权术、心机和老谋深算;也不像末代沙皇那么霸道、欺人和嗜好土地;刚刚登上世界舞台"领导岗位"的这个牛仔小伙,肌肉发达,但有些土头土脑。
  他喜欢把"公平、机会均等"挂在嘴边,时不常的还来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举动,也经常鲁莽和武断--这都是年青人的特征。
  我们,这个积淀了五千年酱缸文化的古老帝国,把命运和前途同一个年轻人捆绑一道,有什么不好呢?小伙子的原则、方式和价值观,迟早要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带来变化;你就是拒绝也挡不住。这就是年轻的法则。
  老大帝国势必衰落。传统格局势必坍塌……舆论界已纷纷谈论下一个"美国世纪"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中美关系处在历史最融洽时期,此时不和美国绑定,难道还有什么其他选择?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靠拢过日本、靠拢过苏联、甚至靠拢过德国……事实证明,都不可靠。
  --那么一定要靠着别人,自己不能挺直腰杆走路么?
  是的。我们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久病积弱,前路崎岖,虎狼在侧,无论如何也是需要一根拐棍的。
  委员长看了一眼前面滑竿上的美龄夫人。是啊,她是自己连接美国的桥梁,天然的桥梁。……于国于家,惟此一途啊。
  就像这登庐山,走惯了这条好汉坡,再走其他道路,自己不放心呢。
  (754)
  庐山。含鄱口。
  常说"怕热"的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凉爽的庐山,满心欢喜。
  虽然略有忐忑,但有马歇尔将军的特邀,有司徒雷登大使的陪同,又有波谲云诡、不停变幻的时局迫切需要应对,毛泽东决定坦然赴约,并且打好了腹稿。
  出发之前,他收到来自莫斯科的"古玩方丈"发来的最新行情:"唐三彩"行情看跌,"景泰蓝"可能被沽高价!--这意味着斯大林宁肯舍弃中亚,也要争夺远东。……由此看来,形势依然严峻。这古玩行情当中的寓意,也是促使他决定上山的原因。
  他乘坐自己那辆特制的、四轮驱动"灵猫"专车,沿着新修的北山公路,一路"跃上葱茏四百旋"--转过三百九十几个山弯,登上牯岭。
  警卫局长汪东兴上校,专门从青岛给他定制了这台改装车和两部警卫车,随船拉到九江。毛泽东欣然命驾,一路颠簸自如。虽然总是跟不上前面马歇尔将军那辆"林肯",但毛泽东心满意足,甚至觉得自己的小小车队有些奢侈。
  他不喜欢被抬在滑竿里上山。农家子弟的他,不忍看"苦力"的汗水。
  中国,要走一条新的道路,这是毛泽东一路上山时的坚定信念。
  这次他要拿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土地改革"计划,估计会使那位委员长"老朋友"吃惊不小。
  呵呵,想到蒋介石最后会说"原来是这样啊?"毛泽东有点想笑。
  计划的关键,不在于蒋介石赞同与否,却在于美国人是否支持与配合。为此,必须拿出明确和充分的理由,毛泽东顺便又看了一眼自己带来的文件。
  (755)
  懊热即将过去,秋凉刚刚落脚。江西,红土地的江西,阔别十二年--我毛泽东又回来了!
  一路上唯一的不快,就是在南京出发时,夫人江青找了一些麻烦。
  那天,憧憬和褒贬了一通庐山,江青忽然道:"听说老蒋把他庐山别墅送给了夫人,还命名为'美庐'耶!"
  毛泽东一听就知道来者不善。警惕地翻她一眼:"你想怎么样?"
  "我说,要不要把咱北戴河住的那栋小院,命名个'青瓦房'什么的?"
  毛泽东嗤之以鼻:"你搞清楚,我们是共产党,不搞那一套哩。"
  江青不服气:"共产党不是没有'共产共妻'这一条么?老婆还是自家的嘛。人家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你也是中央军委主席呢,一套小房子算什么?"
  毛泽东上火了,但还克制:"我说了,我们是共产党。"
  江青有点过分:"共产党?人家不是把咱们开除了么?名分不也被王明顶替了么?……再说了,我知道,前几天你让任秘书长任弼时起草那个报告!咱不是打算改名叫做'祖国进步党'么?改都要改了,还一口一个共产党的……"
  毛泽东终于大光其火,向桌上猛击一掌:"住口!你,你给我走!你走!庐山不要你去!"
  江青躲开,小声嘟囔:"不去就不去,我还懒得和那蒋夫人见面呢……受不了那些俗套……我正好到上海买东西去。"
  最后是,正在南京联络处的政治局委员林伯渠作出妥善安排:江青乐得陪同马歇尔夫人到上海滩逛街购物,毛泽东则不带累赘地上了庐山。
  (756)
  庐山,锦绣谷。
  脱离了长江流域的低气压,马歇尔将军上得山来不感后悔。幽雅的山间小径使他神清气爽,66岁的他,走在山路上,军姿依然,健步如飞。
  在国务院上任以来,他接触了几家外交领导人--冷漠而彬彬有礼的英国人;亲切而咄咄逼人的俄国人;傲慢而自感底虚的法国人;富有人情味而又令人琢磨不透的中国人……
  眼前这一幅中国山水画似的景观,就像庐山、也像中国人给他的感觉一样:朦朦胧胧、忽近忽远;有时你觉得摸到了他们的脉搏,有时你又恍然大悟,觉得那纯粹是表面现象,与真实含意相去甚远……
  日本人是不是也这样呢?他还没有在外交场合同他们打过交道。
  上海。《字林西报》。
  该报援引了塔斯社驻沪的"东方分社"发表的一篇述评。文中说:
  "众所周知,中国的庐山是一座著名的阴谋之山。常年云雾笼罩,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的去处,正是阴谋和阴谋家出没的场所。
  "最近庐山上好像有一些重要的聚会。中国民间蜂起的谣言也传说着会有一场'庐山论剑'。聚会的走向无疑将与中苏战争和中国的未来有关。善良的人们应该问一声:中国的未来,是否需要外国人来导演?……
  "庐山云雾弄阴晴。云开雾散,阳光普照之后,阴谋终将大白于天下。庐山上的某些聚会,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人们拭目以待!"
(757)
  北冰洋。布奥尔哈亚湾,季克西港。
  戈洛夫科海军上将把残破的扑克牌抛进垃圾桶,又换了一副新的。
  他终于可以下达重新启航的命令了。
  极昼时光已到尽头,极夜开始了。
  每天只有五六个小时不需要点灯,而且还在逐日缩短。他迫切希望赶快离开这个即将被黑暗笼罩半年的小小渔村。
  慢吞吞的补给船队到底还是比预计晚了两天才赶到。
  这不奇怪,它们的船身不敢象军舰那样对冰块无所顾忌,稍为大一点的浮冰漂来,油船远远地就得绕路走。下个月的航程对它们可能更艰难--天气更冷,视线更差。
  但是什么能阻止倔强、坚忍、无畏的俄罗斯人的脚步呢?
  200年前祖先就用木船跨过白令海峡,那种豪迈,难道没有遗传到今日后辈子孙的血液里?
  伟大的苏维埃时代更加锤炼了我们的气概。在吃苦耐劳方面,世界上没有几个民族堪与我们相提并论。衰朽没落的欧洲如此,资本主义的美国如此,新法西斯的中国也如此。
  据说远东的形势在恶化。一些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的电报不肯透彻地说明情况。年轻的库兹涅佐夫显然在担心他所承担的责任了。他这个年龄只应该授予少将最多中将的军衔。过于年轻就走上领导岗位总是免不了要接受摔打。
  扑克牌显示的迹象,下个阶段将是好运降临。
  戈洛夫科上将举起望远镜。
  猎猎飘扬的白地蓝边、红星镰锤的海军军旗下,出现了舰队前卫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的朦胧身影。
  (758)
  牡丹江。镜泊湖畔密林中,圆木搭建的华北联军三兵团司令部。
  九月下旬的长白山区,早晚已经出现霜冻。炉火中,木头瓣子噼啪作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松油燃烧的气息。
  马灯下,徐向前司令员正在地图前讲解当前形势:
  "大家来看。目前敌我双方,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态势。--从西到东,似乎是一个间隔式排列。赤塔、满洲里,这是苏军的势力范围;从海拉尔到齐齐哈尔,这是我们的第一兵团;往东哈尔滨、长春一线,又是苏军主力列柳申科集群;然后牡丹江、长白山地区,是我们三兵团;再过来,双城子、海参崴,是苏军远东军区;可是再往东,又是我们的两栖纵队占领了库页岛……"
  "奶奶的,看明白了!"许世友一旁兴奋地喊。"这就叫犬牙交错咧!"
  "那世友你说说,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
  许世友把拳头往海参崴上方比量几下:
  "俺,俺想端他老窝哩。"
  "不好,老许。"陈再道少将插言道。"我们一向是野战歼敌为主,攻城为辅。"
  "他现在兵力空虚呐!拔了钉子,他野战部队不就没根儿了?"
  "别忘了人家那可是远东第一要塞噢!再空虚,你也几个月拿不下来!夜长梦多,久则生变,我看,不能把兵力消耗到攻坚上!"陈再道坚持。
陈再道
  "娘的,老是他侵略咱……我是想,咱也侵略侵略人家,叫他也尝尝被侵略的滋味!"许世友欲罢不忍地盯着海参崴附近地形细看。
  马灯下,徐向前眼睛一亮,想起当年纳兰基地同卡尔迅、泰勒那场战役策划。他当时诱发作战思路的提示性短语是:
  到敌人后方去。
  "许和尚?你有胆子打出去,来个外线歼敌么?"
  许世友一双牛眼眨巴眨巴:
  "那咋哩?瞅准就给他来一下!咱又不是没干过。徐总咱当年在鄂豫皖,你忘了?……再说老韩韩先楚,这两天不就这么打的么?人家都侵略出去了!※"
    ※许世友曾说过:战将里面他最佩服韩先楚,胆大心细,能打善思。
  徐向前起身转一圈,坐回来时下决心:
  "兵分两路。兵团主力继续扼守张广才岭一线,适时出击舒兰、五常,与一兵团一起,对哈尔滨长春之敌造成'围三阙一'态势,造成机会,运动歼敌。"
  陈再道、宋时轮几位将领点头。徐向前转过脸:
  "许和尚,你和王近山两个纵队,精心准备,等这边打响后,绕开绥芬河,从东宁要塞以南出击,3天时间,解决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这一个师的敌人!顺便把兴凯湖边打游击的胡奇才找回来。但是注意,暂时不要去碰海参崴。"
  许世友举手敬礼,接受任务。又嬉皮笑脸地说:
  "司令员,能不能请军委航空兵预先支援一下?搞个半小时火力准备什么的?能减少我们不少伤亡。"
  徐向前琢磨片刻,摇头:"空军任务很重,不好更分散了。这样吧,特种纵队拨出一个M7自行105榴弹炮营和一个M8车载火箭炮营,增援你们。兵团的灰狗大队也交给你,都换装了无后座力炮。咱尽量少去消耗航空汽油。"
许世友
  "谢谢司令员!咱就来一把外线出击!俺许老三,还是那句老话: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不要你提头来见。根据侦察,敌人装甲兵力不多,你们火箭筒是够了。记住歼敌为主,攻城为辅。啃不动转身就走,决不恋战!夜战为主,减少敌人空袭机会。再就是摸清敌人布防配置和规律,为大规模攻坚作准备!"
  "嘿嘿,司令哎,俺就爱听你这句话!大规模噢。"许世友拉起王近山准备去了。
(759)
  兰州。白塔山。
  崔可夫大将在指挥部掩体前用望远镜观望着双方态势。
  今天是他突入兰州市区整整100天,却是个毫不值得纪念的日子,他有一种陷身囹圄的苦恼。
  52万的中亚第一方面军变成了25万,并且还在每日减员。
  虽然他确信给敌人造成了更大杀伤,但是数量见少的却只有自己这一方。苏联人生命的价值和中国人不对等,这是个客观存在--即使1:3,我们也消耗不起。
  昨天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例--中苏双方按照商定,在乌鞘岭下交换被俘的飞行员。
  因为苏联俘获的人数少于对方,所以提出按照2:1或者至少3:2的比例交换,但蛮横的中国人坚持要求一个换一个。
  没有办法,苏军只能同意,因为飞行员岗位缺口很大。这是在他们的土地上。我们抓到的飞行人员只有1000余人。
  全部交换后,他们手中还有我们不少人。据说在满洲战场也是同样--我们只能一换一。可见交换这张牌也不是什么好牌。
  我们的牌,越出越少了。
  人们都说,是因为前期的装甲战没奏效,给了中国人喘息机会。
  但是仔细反省,装甲战,对付这个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怎么可能"尽快奏效"!从阿拉木图到兰州,竟比从巴黎到莫斯科还远。光是坦克发动机的摩托小时数就不够消耗。
  崔可夫摇摇头。卷入城市巷战,这种贴身的近距离搏斗是坦克兵的噩梦,机械化战斗力在原野中的优势全然无从发挥。
  虽然所谓巷战已经无"巷"可战--全城只剩下瓦砾,但那废墟恰恰是步兵、工兵而不是别的兵种得心应手的场所。
  敌人手中的火箭筒多于苏军,大量装备的M3"盖德"冲锋枪作为近战武器也不次于波波沙的威力。
  矮小灵活的四川、广西士兵,象幽灵一样,在瓦砾中出没,枪口上沾满苏联红军的鲜血……
  (760)
  崔可夫浓眉紧缩,查看地图。
  波格丹诺夫的救援,始终未能突破祁连山脚下的古浪防线。
  狡猾的李宗仁使用蚊式飞机夜间密集布雷,阻挡了机械化兵团的前进道路。
  弱势对手大多喜欢这种鬼鬼祟祟的战法。可你不能不承认那也是合理有效的武器。卫国战争前期,苏军不也是这样对付长驱直入的、猖狂的德军么?
  兰州市区,炸掉黄河铁桥以来,双方隔河对峙。
  于是炮击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程。
  敌人的美式105榴弹炮虽然威力不及苏军的122火炮,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使用步话机校正火力的华军,效率更高。而且数量和地形优势渐渐在占上风--至少他们有用不着吝惜使用的、足够的炮弹。而自己,现在只能依靠空运了!
  空运!……崔可夫大将忽然想起四年前的情景。
  一瞬间,眼前的黄河幻化为伏尔加河,白塔山,幻化为马马耶夫岗……遍地的废墟瓦砾,也变得熟悉而毛骨悚然……
  那,那就是血与火的斯大林格勒啊!
  包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不就是在包围圈中依靠空运,渐渐被吸干血液,走向覆灭的么?
  而自己,正是自己,这个斯大林格勒的第一英雄,却要在这遥远的东方黄土高原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里,重蹈斯大林格勒那个包卢斯元帅的覆辙么?
  一股寒气,从脚下升起,直透天灵盖。
  ……不行!决不能象那样坐以待毙。我必须在补给耗尽以前,组织突围!哪怕战区司令,甚至最高统帅不批准也罢!
(761)
  庐山。牯岭,议事堂。
  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从寒暄开始。
  "委员长,一年半不见,别来无恙啊!气色满好!"毛泽东先打招呼。
  "润芝,旅途劳顿。江西么,你不陌生,可庐山,是第一次来吧?"蒋介石于是起身来迎。由于战局的整体改观,此时的委员长有某种优势心理。
  "果然。没有机会么,那时委员长在赣北,我们在赣南……"毛泽东转头对站在一旁微笑的马歇尔国务卿解释道:"十几年前,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好捉了一阵子迷藏呢!"
  蒋介石倒不回避这个话题,并且言谈中也不肯落下风:
  "不打不成交噢。我同李德邻、阎伯川、冯焕章都是打而相识,识而再打。分歧为国,非关私谊也。"但他感到这题目没有继续展开的必要,还是转了一个角度:
  "润芝这一向,没有时间研究水利了吧?军务缠身哦?"
  "鄙人平生爱水。少不更事之时,自作聪明,曾凑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为自励。委员长见笑,近来我越发研究起跟水有关的事情了……"
  "哈哈,击水三千!鸿鹄之志嘛。古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润芝于水--有何心得呀?你算智者喽。"蒋委员长话里有话,语气里已把毛泽东排除出"仁者"之列。边说边请各位客人入座。
  马歇尔也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场对话,哈佛博士出身的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低声为他流利地翻译着。
  "委员长可还记得?上次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闲谈,我曾向你--讨官?"毛泽东发挥他声东击西的谈话风格。"那时我是想作个水利部长。"
  蒋介石本没把那个说法放在心上,加上生性也谨严而不甚幽默,于是回答:
  "笑谈。润芝啊,我知道你是开玩笑地~。鸿鹄岂能屈就燕雀之位?"说话间他注视着对方的眼神,旁敲侧击地又跟上一句:"我这个委员长,或许应该准备让贤才对。"
  "哪里哪里,委员长毕竟是委员长!"毛泽东神情放松。"这可不仅是我个人意见。至于毛泽东--我本人当年在这江西、井冈山的时候,他们就习惯叫我:毛委员。所以咧,你是蒋委员长,我只是毛委员,天经地义。"
  (762)
  蒋介石摸不清毛泽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板脸正面发问:
  "润芝戎马倥偬,忙不自胜,何以仍然关注水利问题?"
  毛泽东于是把荡开去的话题又收回来:
  "此一时彼一时也。委员长问我'于水有何心得',我想,和平时期,治理江河。战乱之际,不才毛某,想为蒋公担当一名--水师提督。"
  蒋介石惊讶半晌,语带支吾:
  "这个么……润芝怎么忽发奇想?民国海军司令……有人了呀,陈绍宽,海军宿耆,世家出身,又无过错,怎好易人?"
  "呵呵,委员长请宽心。毛某只不过客串一时。大敌当前,我是想仿效委员长公心为国的先例,借一支水上偏师,克期破敌。班师之日,完璧归赵--呵呵,既然司令姓陈,那就完璧归陈。"
  蒋介石对此缺乏心理准备,迟疑地说:
  "你们……仗打得不错,这我知道。可是苏俄重兵压境,举国上下兵力紧张呀。再说军舰来之不易,战争烽火,岂能儿戏?兵者,凶事也,有战必有损。完璧归赵之说,又如何兑现?"
  "委员长噢,据我所知,国民革命军目前浴血抗战者,陆军、空军是也。西洋舰队黑海挫敌、惊动世界以来,基本闲置。再说舰艇可以作价,战斗中但凡受损,我们加倍奉还。毛泽东说话算话,马歇尔将军可以监督、旁证。"
  马歇尔这时微微颔首:
  "委员长阁下,我个人以为,毛先生的建议值得考虑。"
  蒋介石两手放在胸前交叉,犹豫片刻:"这件事,容我斟酌。"
  时钟敲响九点整。正式会晤开始前的非正式交谈,告一段落。
(763)
  苏联中部。新西伯利亚市。铁路编组站。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早就匆匆赶到这个新兴城市--因为昨天,这个重要的编组站遭受了轰炸。
  一片狼藉的现场上,朱可夫元帅也出现了,他的飞机比自己到得还要早。并且一言不发,脸色很难看。
  执行这次轰炸的敌人B-24中队,接近半数--有10架被击落,算是对这次严重破坏的一个严厉惩罚。
  但俘获的敌方飞行员多数竟是美国人--所谓志愿飞行员,实际上是领工资的雇佣军。这不稀奇,苏军也招聘到不少这类人,就是远东前线也正在适量使用。
  华西列夫斯基明白了,只有这些美国人才能这么大胆、这么没有地域概念地飞到苏联腹地;也才敢于接受这往返5800公里的几乎不可能任务,并能把B-24的远程能力发挥到极致。
  他们会作出那些高空滑翔、节省燃油的动作……但策划这次空袭的是否就是美国人呢?
  搞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元帅亲自参加了审问。几个吊儿郎当、嚼着口香糖的美国"鲍伊"们回答提问倒还诚实,交代了:
  策划并亲自带队实施这次大胆空袭的指挥官,是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兼远程轰炸机部队司令,徐焕升少将※。并说,此人富于冒险精神,是第一个轰炸过日本的人,用的是"纸片炸弹"。
  元帅想起来,这人1941年还曾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副武官。
徐焕升
  怪不得,这么准确地找到苏联交通动脉的结点,组织这样富有想像力的远程奔袭。
  这个在哲学中含有"后发制人"内涵的古老民族,象俄罗斯对付德国一样,开始缓缓释放它巨大而可怕的能量了……
    ※ 徐焕升,1908年生,上海崇明人。首创中国空军越洋远征记录。后任驻苏使馆副武官,回国后任中美混合团副司令,亲率机队出击,屡建战功。
  (764)
  苏军进行东方战役准备的重要内容,便是从国土的欧洲部分,将部队和物资调往东方战场。
  某种意义上,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部署之一。大量兵力兵器要在短时期内进行上万公里的调动,很大程度取决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效率。
  苏联亚洲地区铁路的技术保养状况难以符合需要。在对德战争岁月里,各条铁路储备的铁轨、枕木、道岔和机车都被调集到欧洲线上。
  西伯利亚大铁路年久失修,许多地段通过能力仅为昼夜12对列车。
  苏军总参、总后与交通人民委员部共同拟制了部队东调的铁路运输保障计划,成立了"东方铁路特区",调来三个铁道管理团,另有4个铁道兵旅和一个专业队奉派参加修路工程。
  从其他铁路干线上调来800台机车,使东方各铁路干线上的机车增加到近3000台。大批铁路职工和铁道兵部队增建会让站、抢修复线和迂回线路,终于使西伯利亚铁路每昼夜通过列车能力达到30~36对。
  统计表明,开战五个月来,约有14万节满载部队和物资的车皮从西部驶抵后贝加尔和阿拉木图。
  输送部队60万人;物资器材48800节车皮,约220万吨。平均每天1800多节。运量已达到此时铁路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
  在运来的苏军兵团中,共有8个集团军(含近卫坦克第6、第4和第3集团军)15个步兵、炮兵和机械化军,36个师,53个兵种旅。还有3个航空兵军指挥机构和9个航空兵师。
  到1946年9月,苏军在远东的累计人数增加到214万人,其中陆军186.2万人,空军和防空军29.2万人,海军7.8万人。而伤亡和减员约66万人。
  兵器方面,西伯利亚大铁路共运往东方各种火炮29835门,坦克5250辆,飞机5700架。目前战损超过了三分之一。
  (765)
  华西列夫斯基冷静地看到,尽管苏军在战略后勤运输上发挥了优秀的效率,但战场运输做得并不好。
  战区气候、地形、路况的复杂程度,对运输的影响出乎预料。
  战役过程中,交通堵塞、物资积压、供应中断、后勤远远落后于作战部队等问题多次发生。
  由于近来敌人两次对于铁路枢纽编组站的破坏,从战略后勤角度,苏军也将遇到困难。国土西部囤积的几万辆坦克,无法及时运往远东。
  过于漫长、而易受攻击的补给线,使苏军尝到了轻敌的苦头。
  苏联没有设想过被华军"侵略"或者深入国土打击等等情形。
  而现在,那些在欧洲经过战火洗礼的、已拥有远程空袭能力的中国空军,已经几次冒着牺牲,开始对苏联漫长的补给线实施"绞杀战"了。
  作为指挥员,华西列夫斯基意识到,多数地段还是单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将承受不起百万军队的高强度消耗补给量!
  他坦率地向朱可夫承认这一点:前线苏军渐显疲态。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朱可夫同他交换了意见。
  两人的共识是:兰州可以放弃,崔可夫应该突围。可能的话,新疆应该守住。蒙古,至少要保住乌兰巴托一线。但是远东毫无疑问是不可丢失的。兵力投放的重点,无疑应该是科涅夫的战区。
  想到如何向最高统帅部复命,俩人沉默不语。
  分手时,朱可夫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来之前,斯大林同志曾说,如果不是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他,或者科涅夫之中至少有一人应该撤职。
  但是朱可夫又说:"我认为,你这个岗位,没有人能够顺利地接替,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即便是……即便是斯大林同志本人。"
  华西列夫斯基凝望着铅灰色的、风雨将临的天空,没有答话。
(766)
  江西。庐山会馆。
  庐山会晤正式开始后,马歇尔国务卿一反他过去简明、清晰的讲话风格,用了许多繁琐、书面式的官方语言,描绘国际形势,介绍各方立场,陈述外交政策。
  这一轮陈词大约用了一小时,多少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马歇尔也感到这样讲话令人乏味。最后放下讲稿提纲,总结式地望着与会者:
  "说到底,我想表达的是,美国政府的政策,现在是要保持同战时几大盟国之间的……等距离外交。"
  座中一片沉默。
  良久,蒋介石缓缓抬头:"国务卿先生,你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
  马歇尔声音不高:"是的,委员长阁下。阐述国会外交委员会的政策,是美国政府赋予我的官方使命。"
  蒋再问:"究竟什么原因,要使美国同中国保持距离?是中国的友谊不够忠诚吗?或者,中国付出的鲜血不够多?"
  马歇尔默默摇头,没有接话。
  蒋委员长继续:
  "中国在遭受侵略。再次的侵略。战火在中国国土燃烧。伟大的国际社会连这一点是非都判断不出来,连这点正义都不能主持么?我们不要求别人参战、流血。但一些必要的援助,能够帮我们把侵略者赶出家园!……我不想提起30年代美国卖给日本军火物资,结果用来侵略中国的事情,但是……"
  "对不起,阁下,那是民间行为。而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干预。"
  蒋介石挥挥手:"好吧,不提往事。可是我不理解,中国,我自己,包括他们--毛润芝先生那边,都配合了美国。甚至是全力配合美国。为什么到头来是个'等距离外交'的决定?"
  "阁下,上次战争中,这些国家--我们都是盟友。"
  "那么,是我不愿提起、觉得不该提起的那个原因了?由于人种差异?"蒋介石的直率和执拗发作了。一双不很大的眼睛,直直地盯着这位战争英雄、曾经的盟军实际最高统帅。
  "委员长阁下,你知道,"马歇尔口气仍然温和,"你知道美国是个民主制度的国家。决定一项外交政策,需要投票表决。总统固然可以主导政策走向,但他必须根据表决结果制订相应措施。至于我和我的国务院,是政府执行机构,受到政府的委托和雇佣。"
  蒋介石登山时的满腔热忱,此刻有一种幻灭之感。他站起来,背着手在议事堂内走了几步,嘴巴张了张,欲说还休,又坐回沙发上。
  毛泽东也皱起眉头。一只手下意识地伸进口袋里,但又抽回来--座中无人吸烟。
  他只好抬起脸,目光在天花板的某处聚焦。
  会场上无人作声,陷入一片死寂。
  (767)
  长春。斯大林广场。苏联远东方面军西集群司令部。
  列柳申科越发感到,内部出了问题。
  敌人的夜袭最近频频得手,每次都能准确地摸到目标的位置,前哨几个坦克营接二连三的被这么零打碎敲地报销了。
  白天,携带攻地火箭的"野马"成群地窜入防区,也是锁定装甲目标。防空火力简直对他们构不成威胁,战区歼击机的追赶驱逐又要慢半个节拍。
  这样下去,前线装甲兵力对比就要发生逆转--事实上,他觉得自己剩下的这400多辆坦克已经处于劣势了。
  列柳申科并不是个一味粗心的将领。他决心证实自己的怀疑。
  他把一份虚假的调动布防计划派人送到"满洲人民军"城防指挥部。当晚,那里就发现敌军夜战坦克的踪迹。
  第二次这样做,结果又是不出所料。他当即挂通了科涅夫元帅的电话。
  军事情报行动局--格鲁乌小组迅速地行动了。排查的疑点集中在"满洲人民军"几个高级领导人身上。
  列柳申科恨得牙根发痒,真想派出一个团,连夜端掉这个埋藏在身边的犹大窝点。……但什捷缅科阻止了他。毕竟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连锅端"会使事情变得一塌糊涂,那样苏军将在这片土地无法立足。长春占领区的民众也许每个人都变成间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嫌疑者都杀光……
  方面军指挥部采取措施,把满洲人民军的几个负责人调往哈巴罗夫斯克开会,就地实行隔离审察。
  接下来,列柳申科上将接到命令--撤离长春,向哈尔滨收缩阵地。他有意没通知那个"人民军"协防师行动的时间,只让他们接管了部分阵地。
  结果真的就发生了所谓"战场起义",叛变者成群结队逃向敌军阵地。一腔怒火的列柳申科下令:对临阵叛变者实行战场纪律,坚决镇压。
  152毫米榴弹炮怒吼了,很久没有打过胜仗的第四近卫坦克集团军当即解决了剩下的那些隐患。
  科涅夫元帅恼怒地对他进行斥责,威胁地吼叫:要解除他的职务。
  但几天过去,没有命令下达--因为元帅本人忽然也失去了岗位。
(768)
  庐山会场。气氛尴尬。
  宋美龄看看左右,试图打破僵局。用中、英文交替地说道:
  "关于美国的国家制度,我们也略有了解。但我想将军--国务卿您不会是为了一篇讲稿、一份文件就绕过半个地球送来吧?那只要寄出甚至发个电报就好了。我看,快到用膳时间了,我们是不是?……我聘请了一位手艺相当不错的厨师,他有几手绝技,等着奉献给贵客呢。"
  马歇尔翻起手腕看看表:
  "时间还早。诸位身在行伍,用餐都一定都很准时……我想起一个小插曲:
  "我和莫洛托夫外交委员在东柏林会面结束时,他建议我'像个老朋友一样,到菩提树大街散散步'。于是我去了。那么,在这凉爽优美的庐山,你们不想对我提出这么个建议么?"
  一句话点醒了蒋介石:"抱歉抱歉!是我这主人的错!观光活动本来有,不过安排在饭后零散时间了,呵呵呵……"
  毛泽东也探身圆场:"国务卿将军,委员长稍稍拘泥于时间表了。庐山美不胜收,先行浏览一番,岂不更助谈兴?我们访美时也是先做大量参观么。"
  马歇尔微笑:"那么感谢主人美意。"
  他起身,忽然想起什么,致歉道:"对不起,我回去换件衣服,马上就来。还请稍候片刻。"
  ……等候时分,毛泽东从随行的叶剑英手中拿过一份两页纸的文件摘要。
  "委员长啊,最近,关于土改问题,我们有些新的考虑。"
  蒋介石此刻心情不在这上面,但还是顺手接过,口中振振有辞:
  "土改呀!我说你们,原来那套办法不行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喽。中国有那么剧烈的阶级矛盾么?一个地主才多少财产?结果你们呐~挑得纷争不已哟……"
  "阶级矛盾,客观存在哩。"毛泽东注意场合,没有争论。"但针对现阶段中国,我们作些子调整,应该更符合实际。"
  蒋介石还想说什么,但是扫了一眼手中文件,怔住了。
  "这个吗?……润芝?是否搞错?你不是说……土改方案么?"
  毛泽东笑而不答。
  叶剑英插言:"请委员长收好,抽空再看吧。"
  蒋介石愣愣地盯住文件,随即用手在长衫中翻找。宋美龄会意,及时递过来委员长的老花眼镜。交接的一瞬间,她瞥见文件头上粗粗的黑体字:
  "绝密。《长臂猿作战计划纲要》。"
  (769)
  哈巴罗夫斯克。远东方面军指挥部。
  接替科涅夫元帅的安德列·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大将身高体胖,一向以治军严厉著称。对于打败仗的部下拳脚相加,先揍一顿再说,是他的一种独特管理方式。他的同学巴格拉米扬元帅说,叶廖缅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那么有信心,从不被失败压倒。
  战前他就在远东任军区司令。他在部下眼中是魔鬼,但很得斯大林的赏识:
  "这就是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人……" ※
    ※基辅战役之前,斯大林的评价。
  基辅之战中,他辜负了斯大林同志。
  他曾经"保证粉碎古德里安那个下流胚"。但是不幸,那次他自己却被粉碎了。他负了伤,然后带领一些司令部成员从森林中突围。
  但在斯大林格勒,在多数将领都对守住城市丧失信心的关头,斯大林又想起从不丧失信心的叶廖缅科。他被任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
  那次的表现无可挑剔。
  现在,远东危机时刻,这位别具一格的统帅又回到这里。任务就是重振方面军的胜利信心。
(770)
  参谋长什捷缅科的汇报使司令员叶廖缅科不耐烦。
  --正面,列柳申科集群25万人退守哈尔滨;敌人从南、西、东三个方向形成一个口袋,"围三阙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