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30 铁血熊猫(现代)
  通身亮,遍体赤,环穹低。
  胸中日跃,激浪扶摇与天齐。
  愿将此身炽烈,化为熔融光热,四季赛春时。
  温暖留宇宙,永世无终期。
  毛泽东看罢,诗兴勃发,随即口占一首《水调歌头·和叶剑英同志》:
  把酒吟故曲,横槊赋新诗。
  骑鲸蹈海无倦,博弈竟沉迷。
  今夕龙宫偶探,拔得神针几许,浑然一盘棋。
  小酌北海道,畅饮夏威夷。
  匈奴戾,来势猛,朔风疾。
  明烛轻举,纸虎灰飞与天齐。
  喝唤东溟鳌广,且遣虾兵蟹将,看我斩熊罴。
  西山揽月慢,北洋捉鳖急! 
  (720)
  两天后,船抵釜山。接中央办公厅杨尚昆主任急电:告知马歇尔国务卿来华访问,已到上海,预约毛主席赴南京会晤。
  随后是聂荣臻电报:空军伞兵纵队整装就绪,请示行动时机。
  再后来是朱德总司令来电,陈述林彪坚持"三节鞭作战"计划,请毛泽东下决心,并告知:苏军正向陕北油田方向发起迅猛攻击。
  毛泽东当即一一草拟回电。
  无奈"龙江"舰载电台功率不够,不能及时发出,终于让他有了点小小烦恼。
  叶剑英打趣道:"主席呀,还是太行号好吧?电台是你的基本装备呀!"
  "唔,海军看来,船还是不够。关照恩来,海外那边,多想些法子呢。虾兵蟹将,多多益善哟。"
  "可叹!老蒋这个守财奴,把着一支不小的海军,放在家里当玩具。"
  "呵呵,他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有黑海之战么。不过剑英你这一说,倒提醒了我,来!我们打打老蒋海军的主意。"
  "呼呼?主席你……真是胆量过人、与众不同。这可是与虎谋皮的勾当哩!"
  "参座啊,与虎谋皮,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噢!"
  随后,毛、叶抓紧换乘飞机,当天回到北戴河。
(第四卷完)。 
卷五:《乳虎啸谷》
  (721)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
  一支铁流正在滚滚奔腾。
  雷巴尔科大将亲统装甲机械化大军,锋芒直指陕北油田。战车驶过之处,卷起一阵昏黄的狼烟。
  这一带的长城防线,完全不是军都山、八达岭那类险峻峰峦,充其量只是些黄土丘陵。就连长城城墙也是土坯构筑,经不起几发炮弹。
  情报显示,前不久这里构筑防线的华军兵力,是在蒙古被击败的傅作义残部35师、以及由商震收编的晋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只能算二三流。
  但雷巴尔科从不轻敌。使用过中国名字"傅纪辉"的经历,使他了解,现在还有几位对手不可小觑--这些人的名字,每一个他都不陌生:
  正面,坚守榆林要塞的,是被蒋介石匆忙调来堵漏的"消防队"--国军整编第74师,号称中国"五大主力"之首。而中国的"整编师"相当于苏联一个军的兵力。
  那位领衔师长张灵甫中将,在抗日战争中打断了腿,也打出了威名。这个整编师全部标准美械装备,经验丰富、士气高昂;竟敢喊出"有74师就有中国"的狂妄口号!可说是一支劲旅。
  情报特别指明,该师大量装备了沈阳制造的"铁拳改"火箭筒,而不是威力有限的"巴祖卡"。可见他们与华北那些假共产分子勾结之深。
  左翼,晋西北,还有一个正在开进的、令人不放心的威胁--中国第52装甲军。这是中国仅有的两支重装战车军之一(另一支是杜聿明兵团第5军),去年参战过欧洲。它的军长号称"铁甲关麟征"。雷巴尔科担任驻华武官时,正是关某的名字在报纸上频频出现的时期,可谓耳熟能详。
  关麟征是被日本军方重视的唯一中国将领。板垣征四郎所谓"日军对付支那军大多以一当十,只有对关部,应该以一当一来看待"说的就是这个人。
  这俩人都是魁梧的"关西大汉"--陕西当地人,看来熟悉情况。而且,既是保卫家乡,他们定会拼力一搏。
  (722)
  雷巴尔科知道,蒋介石也看出,这个方向被突破,等于在中国脊梁骨上插了一刀。苏军可以就此依托陕北油田,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自由选择地拓展。西安可能被占领。
  那样兰州方面,华军辛苦营造的、重兵集结的有利态势,就可能一夕崩溃,那可就真的败局落定了。
  所以,蒋在陕北、晋西北动用了所剩不多的战略预备队。
  最后一个隐患,就是察哈尔方面的华北联军--刘伯承兵团。
  那个被吹嘘为"战神"的独眼将军,雷巴大将也早有耳闻。他的战略建议曾被毛泽东修改成《论持久战》,在1939年发表,自己在重庆时也有阅读。
  现在刘伯承趁着苏军调整部署、放弃进攻北平的时机,悄悄重占了张家口,并窥视集宁这个交通要道,对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东路补给构成潜在威胁。
  幸好我们还可以依赖包头方向的西路通道。目前以山地部队为主的刘兵团,装甲和机动力量都还薄弱,不必过多顾忌。
  呵呵!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雷巴尔科,还记得在重庆读过那个"民间兵书"--《三国演义》的俄文节译本……
  大将现在想:历史的巧合呀!居然是刘关张。
  你们想干什么?莫非,想来个"三英战吕布"么?
  那么来吧。近卫集团军可不是小小的方天画戟,车轮和履带也远超赤兔马!
  两次苏联英雄金星奖章获得者,现在准备接受第三次光荣。
  1946年9月,主力全部由近卫集团军构成的雷巴尔科集群,面对华军几大精锐,以"斩索行动"为作战代号,在蒙古高原掀起了一场鄂尔多斯风暴。
雷巴尔科大将视察坦克部队。
(723)
  哈巴罗夫斯克,远东方面军指挥部。
  被贬职两级到远东的库兹涅佐夫上将没想到,第一次拜访科涅夫元帅,俩人就爆发争吵。
  海军的苦衷在于,忽然失去了制海权,痛感自己的被动。这个辽阔的大陆国家一向拥有在陆地上驰骋千万里的优势,200年来不依靠海军,而扩张了世界上最大、无可比拟的领土。
  这个过程中,海军可有可无。
  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虽然都强调过、并证实过海军的重要性,但大陆国家的传统惯性,却使它一直没有把海军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眼下,连续6年的战争使海军更是分配不到所需的资源。
  库兹涅佐夫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赶来,心情焦虑,但是态度坚定。
  科涅夫元帅正恼怒地看到,自己的战略态势从一个月前凌厉的进攻,忽然变成四面漏风的防守。他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逆转。
  新近发生的一系列事变使他应接不暇。各种原因里不容置疑的一点是:海参崴遭袭、北海道、萨哈林陷落,就是因为海军拖了后腿!
  作为一个一生献身陆军、长期考虑陆地攻防的著名将领,他不明白、更不想分心去考虑海上那些乱七八糟。
  在他看来,不管是谁的责任,该追究就得追究,该撤职就得撤职,甚至,该枪毙就得枪毙!
  科涅夫元帅 
  (724)
  北海道在激战。担负守备的106师不停发来求援电报。
  问题是,即使有兵力增援,又怎么运上去呢?海军还有什么力量护航?……据说还有日本人参战。哼,不管是游击队还是正规军,都在意料之中--本来那群黄皮猴子就对我们充满敌意。
  元帅命令通讯兵把苏联政府的严正抗议向日本政府、向盟军东京司令部、向北海道驻军当局连续转发10遍,以此作为对106师的最大声援。
  至于萨哈林,那个108师的师长简直该枪毙!抵抗不到两天就龟缩到山里,失去了联系。更可恶的,岛北端的奥哈炼油厂竟被敌军只有一个营的伞兵突击就得手了,而守备部队居然连一个油井都没来得及破坏!
  自从西伯利亚大铁路枢纽站遭到空袭摧毁,远东方面军的石油供应就极大地依赖这个萨哈林油田。阿穆尔河里排上了一长溜大大小小的运油船队。
  它们是列柳申科坦克兵的血液啊,没有油,远东方面军拿什么去完成任务?
  争吵是从库兹涅佐夫向科涅夫请求,"分出"部分兵力夺回萨哈林岛开始的。
  海军方面希望,那至少是一个集团军。并且还需要一个师,加强堪察加半岛防御--萨哈林的丢失使堪察加突然暴露在敌人面前。而且,那里长期以来只有一个缺少作战经验、几乎"弱不禁风"的第101守备师。
  科涅夫元帅先是沉着脸问,30万人的苏联海军陆战队都干什么去了。
  库兹涅佐夫指出,他们,远在祖国西部。欧洲战争结束以来,还没有来得及大量向远东调动,因为车皮都被陆军占用。
  符拉迪沃斯托克当地4个海岸炮兵旅是不能动的,也没有受过野战训练。而萨哈林岛上的一个陆战旅,估计,正在激战中流尽最后一滴血。
  科涅夫元帅终于控制不住发作了。在年轻的海军上将面前,用最难听的语言辱骂了一通海军,诅咒他们--最好跳进鞑靼海峡里最深的地狱!
  (725)
  库兹涅佐夫冷静提醒道,如果不夺回萨哈林,那么陆军势必还要分兵守备滨海边疆区的漫长海岸线。
  元帅明白他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嘲讽地问这个眼下没有舰艇的光杆舰队司令:你拿什么把我的战士们送上去?
  海军一位上校吞吞吐吐地表示,在苏维埃港和内河里还有一批轻型炮艇和货船,可以在夜间、在海峡最窄处(不到10公里)实现转运。
  元帅又质问,堪察加又有什么必要继续分散宝贵的兵力?
  上将指出,红旗太平洋第二舰队正在全速赶往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舰队极其必要、甚至是唯一的中途补给港。如果在这舰队赶路的一个月内失守,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陆军元帅盯了一眼地图,怀疑:中国佬那支土包子小海军,会具有那种眼光?
  海军上将回敬:任何注视这张地图半小时以上、并且已经成功登陆了萨哈林岛的海军或者陆战队指挥官,都会勃发这种野心!更何况毛泽东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家伙。而正是这个家伙在主导战略--海军的战略。
  听到对方又在强调"海军"如何如何,科涅夫忍不住又发泄了一下。
  元帅简短地说:"海军?呸!"
  海军上将再次忍受了这种蔑视,但是严肃建议,是否请上一级或者上两级--也就是最高统帅作出决定?
  科涅夫知道,自己的顽固不论到哪一层都顶不住。战略的需要摆在那里。斯大林同志肯定会支持年轻的上将。
  他悻悻地再次问,你的"海军",怎样把一个师送到堪察加?难道让士兵们步行绕过5500公里的鄂霍次克湾?
  上将明智地表示,那来不及。但他肯定地说,由他来想办法。
  最后,元帅赌气要求海军上将签署一份这一切由他自己承担责任的备忘录。但在什捷缅科劝阻下,终于没有这样做。
(726)
  西安。七贤庄。
  短短几个月,这里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创伤外科医疗中心。
  迅速搭建的简易楼病房,住满了前线送下来的伤员,数字惊人--不下25万。其中还有一个苏联伤员集中治疗区,主管和主治医生都由教会医院或者国际红十字会派员担任。
  西安再现了1000多年前"国际化大都市"的部分风貌。
  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专业相通,临床和科研都有大量事情可作;医疗和公共卫生教学也顺势发展起来。
  曾几何时,西安,竟成了中国医疗、特别是创伤外科最发达城市,不可不说是拜战争所赐。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是,日语一度成为这里的主流外语--这是因为庞大的医疗中心里吸纳了6万多名日本护士。
  战后萧条的日本,鼓励那些受过初等教育、有过战伤护理基础培训的女青年外出谋生,而当前世界流血最多的中国西北就成了她们的选择方向。
  日本人的细心、讲究卫生和专业精神倒是被医疗界和当地百姓广泛认可。
  (727)
  医疗设备的进步中,引人注目的不是器具、仪器这些,相反倒是"救护辅助设备"中涌现了一批"明星":
  便携式急救包被称为"第三明星"。
  过去中国士兵普遍缺乏这类基本救护小装备,造成战场上居高不下的伤亡率。"负伤就等于死亡"成为一句流行的咒语。在李宗仁长官的呼吁、督促下,后方迅速引进和大批量生产了这个如今已不是难题的小小救命荷包。
  东西虽小,对于人们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士兵们从中感到了人的尊严和权利,中国人对人命和人权的认识开始赶上时代的节拍。
  满街飞跑的"灵猫"救护车,成为"第二明星"。
  这辆车改装起来极为简便,轻灵省油,发展到后来成为定型救护车,直接向青岛"大众汽车产销联合体"订货。大众公司来者不拒,趁机扩大生产规模。"灵猫"自此走向全国,走向民用领域。
  数百辆涂着"红十字"的救护车活跃在从兰州到陕北的各个战场上,颇令一些来自德国的医生感慨和汗颜--他们记忆中的这个车型,过去可都是涂着黑色铁十字的……时代真是不同了,"桶车"居然在"红十字"下新生。
  第一明星,无可争议地落到了"蜂鸟"直升机身上。
  这项与世界科研水平同步的新产品,竟在战地救护领域最先找到了用途。四个座位的舱室虽不宽敞,但足以把一侧的两个座位放倒改成担架位置。"蜂鸟"的出现使许多在山地作战负伤的士兵不必滞留战场,耗尽最后一滴血。
  相比之下,由于早期产品还比较简陋,它的军事侦察用途倒还没有马上受到重视。而蒋夫人的初衷--短途代步,由于人们对"蜂鸟"安全性的质疑和多方劝阻,宋美龄也没敢于冒险乘坐。但她的扶持和介绍,使直升机产业在中国得到及早开发,并引来了西科斯基和贝尔公司的瞩目,参与合作投资。
  这一点,与她的"航空委员会主席"身份很是合拍,功不可没。
  (说明:以上各直升机插图为"海盗"网友专门手绘)。
  (728)
  陕西,宝鸡。
  西北战端屡兴,促进了这里新近开工一项大型工程:国民政府下令,播出一项专款,采用"以工代赈"方式,配合民间资金,开凿和建设从这里穿过秦岭、到达四川的铁路。
  曾长期据守四川的国民政府,对那里的人力资源印象深刻。如果打通一条向西北输送人力的交通干道,既能缓解四川耕地紧张,又可添补西北人力不足;同时还与长江水道配合,构成一条沟通西南、西北交通大动脉的回路。
  川中穷困地区拥有相当一批劳工,有机会卖力气吃饭,他们纷纷自愿加入到开凿崇山峻岭的队伍中。
  国军派出几个工兵团负责测绘和监造。由于有了炸药和早期定向爆破技术,建设材料和工具也不感短缺,这一工程倒没有耽误工期。
  但工程进展当中,爆出交通部某某主持拨款者与采购人员合谋贪污的丑闻,一时舆论大哗。
  《大公报》率先发表社论,题为:《蜀道难,官道难,正道更难!》,对一个时期潜藏在战争背后的行政腐败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蒋委员长闻讯,调整了铁路建设领率机构。内举不避亲,他的长子蒋经国出任秦岭蜀道--宝成铁路的建设总监。
  就此,36岁、血气方刚、比较廉洁务实的蒋经国走上政治舞台。
(729)
  库页岛。敷香湾(捷尔佩尼耶)。
  一支以灰白和深灰色基调为迷彩涂装的巡洋舰队,安静地停泊在近海。
  引人注目的是港外那条体量庞大的平甲板船。那种显然来自热带的、相对鲜艳的蓝调子涂装使它显得扎眼,它的舰舷上还分明地留着"CVL-22 Independence"的痕迹,甲板上往来忙活的却是穿着灰蓝色咔叽工作服的中国水兵。
  一面双星、波浪条纹和铁锚组成的北洋舰队识别旗帜,飘扬在舰艉桅杆顶端。
  身旁,就是那炮管象刺猬一样竖满空间、桅顶举着某些与众不同的金属大网、显得有些傲慢的两艘巡洋舰--以前的"圣迭戈号"和"圣胡安号",现在改名为"燕山号"和"祁连号"。
  一艘交通艇正向旗舰靠泊。舰队参谋长张爱萍少将面色凝重走下小船。
  对面的港城,就是日占时代小有繁荣的古屯,俄文名为波罗奈斯克。通铁路,有码头,有水产厂、木材厂和机修厂等工业。整个库页岛上约有20万人口,其中原籍日本的约占三分之一,俄罗斯族也占三分之一。其余有朝鲜族和华人等。
  岛上枪炮声渐渐沉寂,看来邓、韩两纵队登陆作战,已经得手。
  守敌兵力并不雄厚,没有象样的坦克,华军两栖纵队的"水牛"和老式M5坦克就能横行一气,而对方的反坦克武器缺乏,手段也相当落后,甚至祭起了二战初期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瓶"……
  岛北端的奥哈油田,是这次行动的重大斩获。这儿曾是日本近海的唯一石油来源,当然它不可能维持日本那样一架庞大战争机器。但眼下,维持一下规模不大、航程不远的北洋舰队却还胜任。
  已派出登陆舰给"北桦太炼油厂"送去了高炮营,以防敌人空袭破坏。那是北洋舰队新的燃油来源。好在最近雾天增多,空袭机会减少了。
  (730)
  北洋舰队旗舰"太行号"。
  叶飞少将和张学思准将两位,正在向萧劲光司令汇报新近接收并带回的"独立号"航母以及两艘"亚特兰大级"巡洋舰的沿途训练情况。
  按照舰队要求,他们没有回国,而是直接赶赴战区--库页岛海域。
  三艘舰上都装有去年改进的新型雷达。这对进入秋季、大雾天气增多的鄂霍次克海上行动,非常重要。
叶飞将军
  说起雷达,叶飞讲了一段途中笑话:
  日前路过千岛群岛中段海区时,由于雷达灵敏,刚刚接受训练不久的雷达兵老远就突然报告:发现敌舰!
  少校观通长急忙盯在荧光屏前,经辨认,还是大家伙!级别在重巡洋舰以上!马上报告编队指挥员。当下叶飞判断,这肯定不是自己人,也不会是美国人。难道北冰洋那支红旗舰队提前赶来了?
  他下令:战斗准备!
  结果,昨夜值班、正在睡觉的舰载机部队司令张学思准将听到警报,醒来赶到舰桥。盯着屏幕判断一会儿,又对照了海图,突然呵呵大笑!
  大家莫名其妙间,张学思解释了:
  我舰队正穿过千岛水域。3年前,这里曾发生激烈的"新知岛争夺战"。他跟随卡尔迅将军参加了那场战斗。当时日本超弩级战列舰"武藏号"被击中座沉在新知岛畔。它没有沉入海底,所以反射在雷达荧光屏上。
  叶飞这才长吁一口气,擦掉脑门的汗水。原来就是3年前日本大肆吹嘘的"武藏冲击波"嘛!
  于是率队驶近那条搁浅的大鲨鱼,仔细观察,啧啧一番,拍了一堆照片。
  (731)
  说起带回的军舰,叶飞赞不绝口 :
  --东西是好东西,没毛病!其实就是美国佬阔得烧包!家里还有更新更大的"家什"垫底,所以大手大脚。同时跟回来的还有6艘千吨级的小护卫舰和几条油船,因为速度较慢,由副参谋长刘道生带领,在后面磨蹭着赶路。
  还有呢,叶飞有点眉飞色舞:
  这几艘以防空为主的巡洋舰,雷达先进,火力不用说,舰上贮存的炮弹中,可有相当一批是原来保密十分严格的对空"近炸引信"炮弹!
  因为战争结束,美国人和舰艇都忙着退役,这些东西不知是解密了还是没人关心了--反正那些炮弹,足有上千发,就那么原封不动地转给我们了!理由还比较荒唐:说是因为船是按重量出售的,所以弹药不搬走,以使重量加大……
  哈哈哈!赶紧把引信拆下,送沈阳几箱去解剖仿制!叶飞建议道。
  ……此外,叶飞说,周副主席派了耿飚同志,正在珍珠港交涉一批8艘"后马汉级"驱逐舰的退役转让事宜。
马汉级
  新造了175艘"弗莱彻级"新式驱逐舰的美国,决心淘汰所有30年代的"旧货"--那才是下水不到十年的船啊。就是全新的"弗莱彻"本身,也要封存二分之一呢,叶飞直说得摇头叹气。
  "但是可恶!现在还有南美洲国家的买主在哄抬价格……"
  (732)
  舰队参谋长张爱萍满腹心事走进来,带来一个坏消息。
  在200海里外库页岛南端大泊湾(阿尼瓦湾),前几天从日本转手接过来的四艘"吉普航母"早晨刚刚入港,就再次遭到苏联潜艇攻击,其中一艘沉没。
  萧劲光愣了半天,痛心疾首:
  "怎么还是这样疏忽大意!上次已经被敌人潜艇干掉一条了嘛!这,这让我怎么向主席交代?"
  张爱萍同感:"是啊,主席最关心那些'大铁盒子',又弄丢了一个。我们反潜训练太弱了。从日本继承的舰艇本来就先天不足,又缺少海军传统,加上麻痹大意,以为炸了潜艇码头,敌人就消灭光了……这次教训极为严重。"
  "担任护航是谁?撤职查办!"
  张爱萍犹豫一阵说明情况:"这些船是因为昨夜大雾,反潜飞机不能起飞,船也不能进港,只好在近海锚泊。一共两艘驱逐舰轮流担任反潜,设备也很缺乏,只在宗谷海峡巡逻堵口,疏漏是难免的。"
  "这些不是借口。不追究一下以后还要出问题哟!"
  "我的布置也有疏漏……不过'海河'号舰长刘华清中校反应还够机敏,当时赶快就追踪敌人鱼雷航迹投放深水炸弹,结果把敌人潜艇给炸上来了。"
  "噢?潜艇水下挺不住,浮上来了?那么抓了活的?"萧劲光来了情绪。
  张爱萍摇头:"只抓到两个军士。"
  "怎么回事?"
  "海河号看到敌人击中了我们航空母舰,恨得咬牙切齿。敌潜艇正好在'海河号'左前方500码处上浮。而且没有示意投降。这时枪炮都来不及了,刘华清当即命令:撞上去!……结果把那艘C-56号指挥塔给撞掉了。塔上两个军士落水被俘,整个艇又沉入海底。"
C-56号
  "这个愣头青!这不是……嗯?不过这种情况,好像也只能这么处置?"
  张爱萍道:"司令员,我们对海军懂得还少,不了解还有哪些紧急措施。不过有个收获就是,事后审讯俘虏才知道,小刘这次干掉敌人一个王牌艇长:得过红旗勋章的亚力山大·马里涅斯科少校※。这样的王牌不多呢。"
    ※曾任波罗地海著名的C-13号艇长,世界最大海难的制造者。
  "哼?这么说还弄了个歪打正着?"
  "不是一无所获吧。比上次强点。"
  "对了,这次,有人沉海么?"
  张爱萍摇头:"没有。吉普航母刚接手,空船,人不多。上次传达舰队精神,遇到这种情况,暂时先不要沉。"
  "暂时先不要沉?哈哈哈!"萧劲光被逗乐了。"就是说,以后再沉?可也是,现在人材奇缺,培养不易。初创时期,保护人材要紧。以后走上正轨,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还有那个小伙子,四方面军的?什么时候见见?"
  "刘华清?在小艇上没敢上来呢。"
  于是只有29岁的驱逐舰长刘华清中校,着装整洁、面色紧张地走上舷梯,来到中将司令员面前,敬礼。
  萧劲光上下打量一阵道:"愣头青。自家船撞坏没有?"
  "报告司令员,我们用舰艏最锋利部位,撞个正着。自己船没坏。"
  "这是这种情况下的唯一措施么?"
  "报告司令员,是的。根据反潜条令,这情况下火炮或别的都来不及。我们慢一点,敌人就钻到水下了。"
  "嗯。看来有心得。这样吧,你尽快收拾一下,马上赶回大连海校。"
  刘华清一听急了:"司令员,你处分我可以,可不能……让我离开战场啊?"
  张爱萍笑了:"不是处分你。海校那里,伯克校长办了一个反潜速成班,我们又接收了6条护卫舰和一批猎潜艇。你去参加专业学习。组织上研究了,准备成立反潜支队,你回来担任支队长。"
  刘华清又怔住了:"首长,我年轻,没经验哪,我……"
  "毕竟你是我们舰队第一个击沉--或者说,撞沉潜艇的人!其他不要讲了,组织决定,没有二话。好好学习,总结经验,大胆干!"萧劲光勉励道。
  "是!"刘华清中校在裤线上擦了一把手心的汗,敬礼回答道。但他寻思,护卫舰…行动很慢的…能追上潜艇么?再说,自己钟情的,是那航空母舰啊……
(733)
  满洲人民军司令徐海东上将,近来十分忙碌。除了组建8万人、10个旅的人民军部队,就是到各个防区视察。本来病得不轻,现在又累得连连咳血。
  兵力已感不足的苏联远东方面军要求:满洲人民军至少应当承担起一部分保卫自己家园的义务。
  徐海东不停地抱怨自己部队缺少装备,战斗力薄弱,无法应付战场。
  满洲共和国武装力量部陈部长也赞同他的看法,并转告了苏军。但什捷缅科上将答复说,现在没有重武器可以用来装备人民军,就连苏军自己的装备和给养都卡在赤塔以西,无法调运。
  徐海东不相信。坚持说齐齐哈尔的众多库房里还有大量的武器和给养,而苏军完全是厚此薄彼,亏待满洲人民军。并赌气开了证明,到当地去复查核实、搜集证据,交给陈部长,去同苏方交涉。
  随后他又去长春前线,研究自己部队参战的可能。
  他的结论是:这点轻装兵力除了担负卫戍和警备,几乎没有野战能力。只能接管市区,维护治安。
  为了预防敌军可能的冲击,在他强烈要求下,终于分得了苏军手上本来不多的30门反坦克炮。
  接陈部长通知,由于苏军对沈阳等地的轰炸,对手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必须作防空准备。为避免苏军对人民军"作战无能"的指责,徐海东又组建了几个高射炮团和探照灯营,接替了苏军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的防空任务,以便腾出苏军兵力,用于机动。
  陈昌浩叮嘱副官,尽快去帮助徐司令找到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品。
  (734)
  9月中旬的北海道。札幌。
  栗林忠道明白,中国人取消北部登陆,给自己大大加重了负担,带点出卖的意味。但那借口也很堂皇--他们消除了苏军从桦太-库页岛方向增援的可能!诚然,这也不算没道理。不卡住桦太,自己就会不只是面对一支苏联孤军。
  北海道战斗仍在进行,处于守势的苏军106师损耗过半,但仍不肯投降--占领军的光荣也不允许他们这样作。
  中国人的"霞飞"坦克营只是把苏军摩托化旅击溃一次就被调走了。敌人现在据守着中部石狩山地,忙着构筑阵地。他们的自动化武器甚至多于自己,常常把日本兵压制在阵前抬不起头来。
栗林忠道
  栗林少将深感缺乏重武器的苦恼。他仅有的12门M-8火箭炮已经第三次向罗中将申请炮弹。
  在仙台市,栗林偶尔发现,中国国民政府的驻军,装备着一种美式"盖德"冲锋枪,似乎有威力。他想,这个东西或许会使他能够早日结束战斗。
  找到托马斯中校交涉的结果,吝啬的美国人只送给他40支M3盖德,说是供他装备自己的警卫排。栗林恼火地把这些枪全部交给了一线战斗队。
  ……弱国、战败国,只有这么点调整余地呀,栗林将军感叹道。但想起当年中国人也是用土枪、刀矛和自己的军队作战,他心里又恢复了平衡。
(735)
  赤峰。努鲁儿虎山地。
  对苏军机械化部队来说,这是补给问题最严重的方向。
  身后辽阔而空白的草原、戈壁、沙地,没有一个象样的支撑点。若是骑兵行动,或许还可以维持,但骑兵又怎能突破丛林谷地、火力密布的努鲁儿虎山区呢?
  这儿属于那种一击不成,就该尽快撤退的战场。
  雷巴尔科大将上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以后,及时作出决定:既然长春方向暂时没有攻势,那么这里原来担负进攻的坦克师就该调出,转而投入新的区域--河套方向。
  但对于远东军区科涅夫元帅来说,这个决定十分糟糕。
  本来远东兵力已显不足,援军受到铁路中断困扰,一直无法到位,这一来牵制华北的力量再次被削弱。他的方面军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由进攻转入防御,这足以把他从上到下的部署搞乱。更可怕的是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突然全线转入战略防御,不啻是一个关于战争失利的宣言,将领们纷纷质疑:我们该怎样去对那些昨天还在进攻的部下们去解释?当然元帅坚定地阐明,这是临时状态,任何军人都要随时准备:攻防转换!
  但元帅私下明确向参谋长抱怨:
  统帅部对远东的重要性是否缺乏认识?它的前途现在危机!最要命的是目前的战区划分体制,从一开始就酝酿了这种危机!支援远东的兵力一再受到伊尔库茨克-乌兰巴托方面的阻挠!而那个方向从本质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目标!必须使斯大林同志赶快明白这一点!
  什捷缅科同意由他来起草报告,必要的话,他亲自到莫斯科向最高统帅汇报。
  (736)
  通辽。野战机场。
  粟裕将军向四兵团传达了中央军委命令,做完各项安排之后,带领三个纵队赶到这个草原城市。
  军委没有批准他"从赤峰方向出击"的计划,而是把四兵团全体转为军委战略预备队,并将原有七个前线纵队进行了分解:
  一个纵队留守,就地继续监视和防范这个方向;
  另一个纵队充实到战损不轻的刘伯承第二兵团;
  战斗力较强的宋时轮、王近山两纵队乘上火车,运往长白山区,参加徐向前第三兵团的序列;
  剩下三个纵队全体加入林彪第一兵团即将开始的"三节鞭"作战。
  而他本人,则调任军委第一副总参谋长,具体规划下一步全局反攻。
  毛主席既然这么决定,粟裕也只有这么传达了。但是林彪上将请他在到总部报到之前,先"就近"在通辽会面。
  实际上他知道,这个"就近"比到北戴河更远。
  不过既是部队要在那里集结,他赶去,也不为过。
  他知道,沉默寡言的林彪只有跟他在一起才会话题多,俩人在战略设计方面的共同语言,使他欣然赴约。※
    ※史实:林粟见面虽少,但彼此常有战术心得交流。
  林彪拉着他密谋了一夜。天亮时哈欠连连地说:
  "不行了,脊椎痛得要命。"
  粟裕喊来警卫员把林总安顿到炕头,拍拍胸前的钢笔:
  "放心!我来把它变成文字。"
  "劳你费心啰。起个好名字喂。"林彪躺下,脸色苍白,疲惫地嘱托。
  "名字么……"粟裕转转眼珠:"我家乡有一种猴子撒,蛮形象的说。"
(737)
  通辽野战机场今天"机满为患"。
  这里突然集中了华北空军运输机部队的几乎全部阵容。
  第一波上百架的C-47,几十架C-54,每架还都拖曳着一两架中型滑翔机,正在黄昏天色中依次向着北方起飞。
  一些"被缴获"的、欧洲面孔的机场调度人员,正在忙碌地指挥和操作机场勤务。
  那些滑翔机是德国哥特(GO-242)型滑翔机的仿制品。机体长12米,翼展22米,可以装载16名武装士兵或者2吨半武器和货物。
  自从德国空降兵使用了"突击滑翔机"的概念,并引申出利用它在敌后降落进行突袭的战术,就引起了各国空军的极大关注。
  一些大胆的战争指导者,对突击滑翔机寄以厚望,想通过这种类似特洛伊木马的运载工具,将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敌后,发动突然袭击。
  自从1944年泰勒将军在铁岭使用空降兵,成功地阻击了日本关东军增援之后,林彪就始终构思着,如何有效利用这支具有战略突击潜力的部队。
  随着"三节鞭"战役方案的成熟,他更坚定了使用空降兵的想法。
  为此,他说服军委和毛泽东本人,并从眉头紧皱的聂荣臻那里硬是把运输机联队整体"借"了出来,终于让地面演练多次的伞兵纵队在今天--1946年9月18日,登机起飞。
  "三节鞭"第一节,目标是齐齐哈尔。
  林彪根据他重要的情报来源得知,自从5月底苏军大举杀入以来,满洲西部的铁路,已根据苏联铁轨宽度,改造原"中东线",拓宽轨距。目前改造铁路已完成600公里,从满洲里到齐齐哈尔以西50公里的龙江镇。
  于是大量军用物资便在这里积压,等待换上另一种轨距的列车,再送到哈尔滨、长春各地的苏军主力手中。
  几个月前撤退时,一兵团就在距离齐齐哈尔200公里的草原深处、不甚引人注目的白城一带,埋伏了一支接应部队--吕正操、周桓纵队。
  这支全部由当地人组成的队伍,大量地换上了便衣,化整为零地潜入齐齐哈尔。有的打入筑路民工队,有的充当物资搬运夫,还有的,干脆就加入"满洲人民军"行列,控制了其中部分基层建制。
  这些手法并不陌生,日占时期教会了他们这种生存、反抗和斗争方式。
  为达成战役突然性,林彪命令吕正操在白城预留的两个旅,向齐齐哈尔方向出击,在目标100公里附近,寻歼敌人一些搜索分队,造成小股部队前来骚扰的态势,把齐齐哈尔苏联守军三个师调出一部,以减轻伞兵攻击压力。
  吕正操在齐齐哈尔以南100公里的泰来、江桥一带打了几个小仗,扫平了几个连级哨所,并引得苏军两个摩托化师前出迎战(此时苏军编制,师的规模约相当于中国的旅),吕纵队于是边打边撤。
如今吕正操将军已经100岁。
  这之前,林彪调动孔庆德属下铁道兵旅,秘密完成了从双辽到白城原有铁路的整备。粟裕带来的三个纵队,就从这条线登上火车,准备第二步的长途奔袭。
  (738)
  准备就绪,林彪命令一兵团主力从四平方向出动,向长春外围发起佯攻。"貔貅"突击炮和"麒麟"式夜战坦克的出击,使这场佯攻看来满像那么回事。
  列柳申科上将报上去的情况,使苏联远东方面军确信:敌人准备从中路发起突击了。于是驻防哈尔滨的红军第五集团军向长春方向运动。
  看到对手进入调动范围,林彪与粟裕简明地交换了情况,当即决定,伞兵纵队趁着最近苏军远程航空兵暂停对沈阳轰炸的时机,连续夜间起飞,3天里把全部7个旅、5万人马投入齐齐哈尔战役,确保对苏军补给来源的劫夺和摧毁。
  空军也看到,这是一次决定性战役。聂荣臻上将在军委协调下,派出了几个航空兵的主力联队,并艰难地挤出了适量航空汽油,从运输、护航、截击、强击和轰炸各个角度,全面配合作战。
  九月,高粱吐穗的满洲-东北大平原,"三节鞭"作战拉开序幕!
(739)
  齐齐哈尔。嫩江铁路桥上空。
  牵引机C-47已脱离,转向东面实施伞降。剩下的这些"哥特大鸟"了无声息地在气流中滑翔。
  "现在降低高度。进入一刻钟准备!"滑翔机长大声通知舱中士兵。
  机舱里装载着一辆"灵猫"改装的轻型战车。架着一门75毫米无后座力炮,还有一堆炮弹箱。如果换装吉普车,因为超重,就会装不下多少弹药。
  6名战士都是尖刀连成员,该连的任务是降落后迅速抢占嫩江大桥。
  尖刀班长、来自山东黄县的张万年下士,核对一下手表,时间准确无误。
  18岁的自己,已经有手表戴了。张万年想,伞兵部队真好啊,手表都配发到班--这就是"精锐"的体现呗。
  突然间,这位16岁就当兵、已有两年军龄的小班长感到情况不对。
  --刚才,那个机长,怎么那样说话?怪声怪气的……以往训练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他警觉地起身,来到驾驶舱。仔细打量一下,没人吭声。
  他忍不住,还是问了一句:"对不起,刚才,你说什么?"
  "我说,进入一刻钟准备!"
  张万年惊讶而不可思议地瞪大了眼睛,盯住驾驶员。
  "你?你,你是女的?"
  机长没回头。副驾驶转头白了他一眼:
  "哎呀呀,有什么好奇怪的啦?"
  "啊?你也是?!"
  张万年这下可吃惊不小!本能的警惕,使他一把提起折叠托的伞兵冲锋枪。
  又马上感到,这也不对--她们应该是自己人。他把枪推回去;但左手紧紧攥住了伞兵刀柄。
  老天爷,我们,我们突击三班的命运现在,竟,竟掌握在两个女人手中!他象瞢然发现上了贼船似的,浑身不自在起来。伞兵刀在他手心里攥出了汗。
  忽然那个副驾驶"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开腔了:※
  "个么小同志,紧张的唻……吾同侬讲,莫啥可怕!人家贺老总乘阿拉飞机,笃笃定定吃香烟!阿拉带队长机大姐,老资格来的!王灿芝,伊个似秋瑾女儿哦!还有权基玉,朝鲜人喏,侬,晓得啵?"
  张万年没听懂。只是紧张地守在驾驶舱旁边,手握伞兵刀,不知作什么好。
  窗外灰蒙蒙一片,"大鸟"在悄然地降落,但他什么也看不见。
  他觉得这一刻钟比一年还长。
    ※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中上海人较多,如阮荷珍、施丽霞、陈志英等。
  机体传来一些轻微的震动,机腹上坚固的金属滑橇在草皮上滑了十几米,飞机停了下来。机长抬头对他说:"好咯,到位!抓紧行动啵。"
  张万年如梦方醒,仍然不敢相信:
  "这,这就降落了?是你们开的?"他瞪圆了眼珠盯着女机长。
  晨曦中,女飞行员被这个浓眉大眼、魁梧英俊的毛头小伙盯得不好意思起来,脸上浮起一抹红晕。但口气厉害不误:
  "瞪什么瞪啦?侬两只眼睛,分明看到阿拉降落!要死哦,这是敌占区啦,侬个班长赶快行动呀!"
  张万年这才赶紧挥动大手,指挥一班人驾着"灵猫"战车冲下飞机。
  不远处,另一架滑翔机上跑下四班长--也是个老乡,一头汗水地向他诉说类似的"空中惊魂"经历:
  "……奶奶的,可吓毛了俺了!"
  坐稳机枪后边的座位,张万年有点激动,对全班说:
  "弟兄们,指导员作过战前动员了,按说俺不该有啥说的,可是弟兄们!今儿个,可是女飞行员把咱送到战场的!咱要不打个漂亮仗,对不起那些姐妹儿!"
  尖刀连连部文书小魏接茬:
  "上礼拜讨论,咱就说过:啥时候妇女解放,中国就真解放了!这回都服了吧?瞧人家那落地动作,轻巧啊!老爷们儿,做不来。"
  车子转到滑翔机头附近,张万年不放心,用手圈成喇叭状,又对驾驶舱喊道:"飞行员大姐!你们隐蔽好!我们后续部队会保护你们!"
  "祝你们胜利!"驾驶舱里飘起两片红手绢。
  (740)
  齐齐哈尔。昂昂溪野战机场。
  舍斯塔科夫大尉在紧急警报声中醒来,急忙穿起衣服,跑出营房。
  头上传来隆隆马达声。经验告诉他威胁来自天上。抬起头,熹微的晨光中,果真发现了成百--不,成千的伞花。
  一会儿,开始有探照灯的光柱对着天空乱晃。稀稀拉拉的炮声迟缓地响起,但完全没有目标。
  这些接管防空的"满洲人民军"怎么素质这么差?基本的瞄准都不得要领!简直如同内奸。
  大尉一边集合队伍,一边咒骂着完全无效的防空。
  他想,机场要失守了!光看降落伞,就知道敌人兵力至少比自己多三倍……
  还没等他向睡眼惺忪的部队发出口令,就听见猛然一阵巨响,两公里外的师部方向腾起一片火光。爆炸声连绵不绝于耳,像中国人节日里的烟花爆竹。
  舍斯塔科夫明白,3号军火库被引燃了。上个月,本营就担当那里的守卫。师部离那儿很近,看来凶多吉少……
  (741)
  大连港。6号码头。
  两条"民生"油轮--202、203在此靠泊,又是15200吨燃油到港。
  主管后勤的副总司令贺龙,乐得合不拢嘴。
  他亲自督运着卡车把一部分桶装油料转移到火车车厢,又跑到日占时期修建的油库,亲眼看着油管与油罐的接口固定好、油泵启动、存油指示表节节上升,这才让空军后勤部长曹里怀准将,跑去给辽阳空军司令部老聂打长途电话。
  这是船王卢作孚渡过"担保危机"之后的第一个回报。
  贺老总嘱咐港务局--向"民生轮船"发放优先进港、优先卸货、优先配货的证书。
  华北空军得到这次油料充实,于是又一次对苏联赤塔东南铁路枢纽卡雷姆斯克耶举行大规模空袭,一周内出动了数百架次,迫使那里的修复再次停工,几座铁路桥梁也被再度摧毁。苏军向远东增兵的计划于是再次受阻。
  科涅夫元帅为此扼腕长叹!
  但由于苏军新调来赤塔的一个空军集团军的强力反击,华北空军出现了25%的高战损率,损失了将近20架B17和31架B25。轰炸,不得不在第四次进行后暂停。维尔西宁空军上将脸上终于出现笑容。
  华北空军攻势暂时被遏止了。
  1946年9月,双方都在为自己远程空袭力量不足而苦恼。
(742)
  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
  日前,这里为巴顿将军举行了葬礼。
  这位美国战争英雄的意外身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门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公布了第一轮调查结果:
  酒后肇事的卡车司机在车祸中当场毙命,但现场搜集到的证据表明,事故发生时在卡车驾驶室中还有另一个人,至今不知去向。
  这就使这场车祸变得扑朔迷离,引起纷纷猜测。
  还有报纸把它和前不久苏联前任大使李维诺夫在塔什干的车祸身亡联系对比,试图诱导人们去推论它的潜台词。
  《塔斯社》随即发表声明,指出,这是别有用心。
  巴顿将军被送入医院抢救时,弥留中留下遗嘱:"请照顾好毕阿特丽丝……请转告乔……请打理好我们的基金会……"。
  病中的史迪威,再次遭受痛苦的巨大打击。他怎么也想不到,生龙活虎般的巴顿,竟会先他而去!
  他不顾医嘱,坚持飞到首都,坐在轮椅上参加了葬礼。并挺着瘦弱不堪的身躯,向巴顿将军生前友好,发表了3分钟的演说。
  最后他声明,基金会将正式改名为"巴顿-史迪威基金会"。
  西点军校校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少将专程赶来参加葬礼。并始终亲手推扶史迪威将军的轮椅。
  葬礼的高潮是另一具轮椅的到场。
  年逾86岁、在军界享有盛誉的"铁锤"将军、合众国特级上将约翰·潘兴亲临葬礼。为他推扶轮椅的是马歇尔五星上将。
  这位多次提拔过青年巴顿、并曾就1916年巴顿擒杀一名显赫匪首而向全军提出过表彰的老将军,久久地注视棺木,只说了两句话:
  "我想知道,是谁杀死了我的乔治。"
  之后,马歇尔推他来到灵柩前。抚摩着巴顿的遗像,老将军喃喃地说起他在二十九年前法国战场上常说的一句话:
  "巴顿。小伙子。好样的。"
  "铁锤潘兴"老泪纵横。继续低声自语着:
  "睡吧,乔治。睡吧,男孩。……我,为你祷告。"
  (742)
  洛杉矶。好莱坞影城。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表示了深深的负疚--将军是从座谈会后离去上路的。他们如果周到些的话,本可以护送将军驶上高速公路,那样或许避免这场遗憾……
  华纳公司宣布,将开始筹拍一部新的大型全景战争影片:《巴顿将军》。
  并把成本外的全部收入,投入"史迪威-巴顿基金会"。电影巨头的盛举引起媒体又一轮广泛报导。
  从旧金山赶来的中国吊唁者乔冠华和龚澎,代表周恩来,向华纳影业公司赠送了几组卡尔迅和巴顿将军在中国生活、战斗的现场记录影片,和一些珍贵历史照片。并提前向华纳公司预定了300套他们的电影拷贝。
  这是个巨大的订单。
  戈德曼上校等巴顿生前的几位部下自告奋勇,无偿担任影片的军事顾问。
  英国著名元帅蒙哥马利,也主动改写了他回忆录中关于巴顿的部分……
  巴顿意外逝世的特殊效应就是,他的生平、他的主张、他的行为、他的性格和所思所作,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社会的关注和了解。
(744)
  这场装甲风暴,虽然未必比得上欧洲战争中俄罗斯、波兰原野上那些大战的规模,但足以让中国人大开眼界。
  雷巴尔科大将的优势是掌握着先发制人之机,这等于战场主动权。
  他也明白自己的弱点在于后勤--支撑军群作战的卡车超过2万辆,奔忙在从乌兰巴托到包头的千里运输线上。自己的优势是相对的、有时限的;只有拿下陕北油田才能减少对后勤线的依赖。
  审时度势之后,雷巴尔科选择了突破点--正面的74师防线。
  这是一次苏军"大纵深"突破理论的具体实践。雷巴尔科在军内享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称誉,布置完毕,他就迅速地组织实施。
  9月5日凌晨,随着航空兵的呼啸和炮火的密集覆盖,一小时的火力准备后坦克集群就向74师阵地发起攻击。
  以苏联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为主,经过加强的雷巴尔科集群,拥有近1200辆坦克,4000余门火炮。
  相应的,它的对手关麟征装甲军拥有700辆美式坦克和歼击车(两个装甲师);整编74师也有一个装甲旅,100多辆坦克。
  衡量下来,苏军占有3:2的优势;但这是没有计算3个弱势兵团--傅作义部、商震部和较远的刘伯承部的结果。
  四天里,苏军坦克劈入74师三重阵地,深度达50公里。74师还从来没同这样的敌人交过手。眼见苏军前锋迫近米脂--距离永坪油田只有100多公里了。
  (745)
  张灵甫中将咬牙投入了最后一个旅的预备队。他在淞沪之战时赤膊端起机关枪冲锋的脾气又上来了。拖着一条残腿坐吉普车上了前沿反坦克阵地。
  委员长给他的手令是:逐次抵抗、节节耗敌、保存实力、徐图进取。
  但是,张灵甫已经退无可退!
  身后,就是他前妻的家乡。想起惨死的前妻,他心中无限内疚。那两年的牢狱生活,使他每每在反思中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而今这里的父老乡亲、姐妹兄弟,都眼巴巴看着自己这个三秦子弟,他岂能在这些如炬的目光中偏安苟活?
  两封血书分别寄到关麟征司令部和战区长官卫立煌行辕。
  "仲麟葬身之地已定,成仁之期不远!惟身虽焚而不能解家乡于倒悬,此恨难平,死不瞑目!未竟之志,诸兄可鉴!"
   
  毛乌素瀚海。
  此刻,另一个三秦子弟关麟征中将,正在指挥铁甲部队对雷巴尔科集群实施他的"拦腰斩断"决死冲杀。
  刚进入出发阵地,"关铁拳"就发起了突击。
  52装甲集团军,从长城线的神木出发,在空中P47"雷霆"战斗机攻地火箭的掩护下,两个装甲师凶狠地劈入"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前进中继阵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