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27 铁血熊猫(现代)
  巷战中,那些手持美式"巴祖卡"和沈阳造的"改进铁拳"、带着纳粹或美国钢盔以及日本"铁帽"的中国兵,几乎有一半成为"坦六集"履带下的冤魂。剩下一半,则是那些冤魂的复仇者。
  8月15日,崔可夫大将命令,为了战时需要,坦六集临时缩编为坦克军。克拉夫琴科上将送往后方野战医院。同时缩编的还有第53集团军。
  榆中甘草店,失去双腿的格涅奇科少将在昏迷中被俘。
  苏联方面没有责怪他。崔可夫提出,以己方俘获的国军黄维中将,与格涅奇科少将进行了交换。
  (636)
  鏖战双方没有罢休的意思。
  兰州,东南方向,白崇禧上将已带领桂系为主的30万人兵团,迂回过临洮,插向青海的民和县。
  北侧,孙立人中将的整编机械化38师(相当于苏联的军)也攻取狄家台(白银),窥视永登。黄百韬少将的整编25师已机动到乌鞘岭附近……
  由此,苏联中亚方面军初呈被围之势。
李宗仁再次就任总指挥。
  "兰州会战"也成为往来的军事文书中正式的战役命名。
  而西北方向的苏军援兵,一支由4个集团军、25万人、700辆坦克组成的机械化大军,在原"坦二集"指挥官波格丹诺夫上将率领下,正风尘仆仆,穿越河西走廊,向着烽火燃烧的战场疾进。
  黄土高原上空,8月秋高气爽。航空兵的战斗更是几乎没有一天停歇。
  一方是空战技术略逊,但拥有全美式装备优势;另一方是具备长期作战经验,但飞机航程苦短。
  有趣的是,双方被击落的飞行员中,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美国人!
  飞机对垒,也时常是P-39"飞蛇"对P-38"闪电"或P-47"雷霆"。
  一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中尉,在跳伞后居然遇见了他的同乡、幼年玩伴;
  另一个原第8航空队的机械师,在战俘营找到了曾与他同机组的机枪手;
  更传奇的,说是某麻萨诸塞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就读过的飞行师,驾机空中,猛追他当年的同学兼情敌……
  这些战后不甘于国内平凡工作岗位的牛仔小伙,用这种令人咋舌凸眼的方式,向人们宣示了:西半球的某个自由国度,光怪陆离,丰富多彩,无奇不有。
  苏联和中国军方对此均感困惑。
  但技术人力、尤其是飞行员的缺乏,使两国都无法拒绝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天性喜欢冒险的扬基们。
  尽管两国都对这些自由主义分子的忠诚度和保密信用存有怀疑。
(637)
  辽宁。开原,威远堡。
  这小城位于辽北重镇铁岭和昌图之间。西北是开阔的满洲大平原,辽河从平原中穿过。东南是高低不等的丘陵。
  这是一处"近代的"古战场。
  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双方70万大军在此对峙,一直到日俄战争结束。
  1944年春天,华北抗日联军伞兵纵队在这里以"五角阵型"顽强阻击关东军两个师团近一个月,"铁岭"打出了名气。
  现在,1946年8月,中苏之间又爆发了大规模坦克对抗。"开原之战"以它的多重特色载入史册。
  战役序幕从8月18日清晨拉开。
  坚定执行苏军"百日闪击战略"的列柳申科上将,从公主岭挥师南下。第4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当天就迅猛楔入林彪兵团防御阵地的纵深。18日整个白天,苏联两个集团军在25公里的相对狭窄正面,沿着铁路线以东到丘陵的狭长地带,向铁岭防线发起锐利攻势。
  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因为情报表明,铁路线以西布下了绵密的地雷阵,以及反坦克炮位和陷阱。
  此外,根据林彪兵团以往的抵抗强度,列柳申科有把握,在几天里把这纵深30公里的防线洞穿。日加列夫的第10空军集团军给予了他有力配合。
  中国人的抵抗,时而顽强,时而脆弱,没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炮火密度不高,近战勇气也比以前差的多。
  空中反击是零星的,甚至不需要争夺战场制空权的努力。到天黑时,坦四集的前锋300余辆坦克,挺进纵深已达56公里。
  前线指挥员报告,有信心明后天冲过铁岭,兵临沈阳城下!
  (638)
  "开原之战"的过场戏,是华军对苏军后方的一轮骚扰。
  黄昏时分,由第10旅钟伟上校带领并发起的一个旅级规模的逆袭,破坏了苏军步兵16集团军的跟进准备。
  列柳申科接到报告:
  50多辆华军轻型坦克--经辨认,是美制M-24"霞飞"式,约一个装甲突击营--冲击了16集团军前线指挥部。纷飞的弹片使司令员切列米索夫中将三处负伤。准备跟进、接应前沿的苏军步兵分队也遭遇阻滞。
  随后16集团军出动独立坦克旅,将"霞飞"集群驱散,中国人逃往丘陵山地。
M-24"霞飞"式
   ……
  漆黑一团的午夜,战役高潮上演了。
  在秋虫低鸣、秋凉渐起的满洲原野上,冲击了一整天的"坦四集"两个先导师,没有如期得到后续部队--16集团军的接替轮换,将士们只好在自有步兵分队掩护下,进行短时间的战场休息,以准备明天新一轮的冲锋。
  深夜时分。隐隐地,警戒圈值班哨兵听出,侧翼,有坦克发动机的微弱声响。
  被叫醒的苏军警戒营长打了个呵欠。据经验判断,那距离至少有1公里以上,时间还够充裕。
  正要向上级报告,以便确认到底是友军增援还是敌人偷袭时,一群面目狰狞、形象怪异的钢铁野兽猛然出现在不到300米距离的夜幕下!
  (639)
  敌人--华北联军,猛烈开火了。
  距离太近。炮弹和子弹象长了眼睛,几乎弹无虚发。火炮威力足够巨大,T-34炮塔或是车体被击穿的比例相当高,厚重的SU122,前装甲被毁也屡屡出现。
  四散逃亡的坦克手和步兵,则遭到机枪的追逐射击。
  怪兽们迅速占领了有利阵位。两个苏联坦克师感到,敌火从四面八方打来,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位置靠后的旅长柯萨科夫上校还算清醒,带领全队,立即转身,向几十公里外的集团军阵地高速撤退。
  但没料到那些"怪兽"比苏联的以越野性能著称的T-34 跑得更快!薄弱的T-34后脑部分在撤退中全部暴露,成了敌火高命中率的有效统计数字的分子。
  在惊魂中脱险、仍未失去冷静判断的柯萨科夫上校,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在这样没有月光的夜晚,能获得这样高的命中率,只能证明一点:敌人很可能拥有某种夜视瞄准装备。
  至于敌人那种能够实现高速追击的车型,夜色中他能分辨出,外观和火力强度,非常类似德国著名的"黑豹"。只是更低、更小,体形紧凑,行动敏捷。
  并且噪音远远小于任何已知型号。这是出厂新车负重轮挂胶良好的特征。
(640)
  另一边。精心组织、苦苦守候的夜间狩猎圆满结束,耗时约3个钟头。凌晨3:30分,"猫头鹰"夜视指挥车上,林彪告诉作战部长江拥辉:
  "让梁大牙尽快收拢部队,把前边钟伟那个旅也撤下来。同时命令聂凤智防空纵队:天亮前务必全部进入阵地!启动'勾连枪'作战。"
  "是!"江拥辉转身去布置。
  林彪跳下座车。
  --这些"猫头鹰"是古德里安奉送的最后礼物。他担任德国装甲兵总监期间,曾命令在新型坦克上安装此类装置。
  当时德军发现面对盟国空中打击毫无办法,战斗在夜间才有效。基于这一战场环境,夜视装置成为急需品。
  盖特纳博士领导武器局试验8科,制成车长夜视装置,驾驶员依靠它,以40~50公里的时速夜间行驶,通过荧光屏和1.2倍望远镜观察路面状况。而炮手夜视装置安装在潜望镜防盾上。
  唯一缺点是这种红外探测距离过短。为弥补缺陷,武器局又使用半履带运输车,改造了辅助红外投光车"猫头鹰"(UHU)。它装有红外线过滤器的60厘米直径弧光探照灯和相应的高压电装置,等于一个强力红外投光器。车内观察员可操作投光器进行360度探测。
  投光器为10倍倍率,探照距离达1500米。德军通常为每5辆夜战型黑豹配一辆"猫头鹰",通过远距离探照和夜战黑豹的红外转换器组合使用,使坦克夜战距离增进到700米。
  1944年春天,约6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某些将军说:"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战士们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战争。"
  于是所有已交付设备被存放在哈茨山中一个矿井里。 ※史实。
  (641)
  这份礼物被送给华北联军。
  远在欧洲的陈毅留守机构,根据古德里安提供的线索,在矿井里准确地找到了它们。并为此启动了紧急空运--刘亚楼派C82远程快速运输机中队全部16架飞机,都投入这次运输。
  330套夜视驾驶仪、和48套"猫头鹰"红外探照灯被迅速运到沈阳。
  他们在两周内使用美式M2半履带卡车底盘安装、调试成功。由HS5F型高压变压器提供电力,1台变压器可为5台图像接收装置保障能源。
  几周后,红外夜视设备投入使用。一些夜间行动的卡车也装载了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夜间红外驾驶装置。
  7月下旬进入实际操练。
  这也正是林彪前一段节节退守的原因。他把这批秘密武器隐蔽在铁岭、开原以东的丘陵中,咬牙听着前线一次次的失利报告,忍受着各方面压力,安静等待反击时机到来。
  这场坦克战,以"猫头鹰"引导的"麒麟"坦克在夜战中对T34的摧毁,宣告了装甲兵大规模夜战时代的来临。
  由于战场单向透明,那些无法有效反击的苏军坦克完全陷于被动,白天一个势头良好的攻势,一夜之间被瓦解。400余辆坦克/自行火炮,逃回己方阵地的只够两位数。
  (642)
  战斗尾声已是黎明时分。
  天刚亮,激愤了半夜的列柳申科上将和日加列夫空军上将,命令空军立即紧急出动!几个飞行团上百架的伊尔-2"黑死神"随即,扑向开原战场上空。
  带队长机远远发现,敌方履带车辆痕迹消失在开原东南丘陵--那些疏密不等的丛林间。寻踪而去,林地里确实出现了装甲车辆。原来敌人真的还没跑远!
  他向全队发出攻击命令。然后一压机头,便对着小树林俯冲过去。
  但他失算了。小树林里等待他的,是由"火蜥蜴"(博福斯防空炮)和"刺猬" (4管12.7高射机枪)组成的聂凤智防空纵队。他们根据林彪的计算,拂晓进入阵地,专程等候天亮时肯定会前来反扑的这些"黑死神"。
博福斯防空炮(火蜥蜴)
  报复心切、把对手的防空战车当成坦克部队而发动攻击的伊尔机群,即便骨架结实,也禁不住有备而来的密集对空炮火,多数在未及投弹前就被击落。
  随后而来的第二攻击波又遇上闻警而动、从容前来拦截的"野马"联队,使战役尾声成为空中交响曲。
  大群的、缠斗性能良好的"野马"对付带弹的"黑死神",无疑大大占了上风。精锐的苏联第10空军集团军,当天,损失战机即达193架之多。
  开原战役,以8月17日"坦四集"的突击式主攻为序幕;以黄昏时"霞飞"骚扰为过场;以午夜"猫头鹰"引领"麒麟、貔貅"对坦克集群的围歼为高潮;以黎明时的地空、空空大战为尾声。
  (643)
  交响诗中的一个隐秘插曲是,只有林彪和极少数人明白,自己这里,还有一出令人手心发汗的"空城计"。
  所谓"铁岭平原上预设的四道密集地雷阵"完全是一个纸上作业。
  "陈士榘工兵纵队"主力,都在赤峰方向设防,这边只有一个工兵营。他们的工作除了制作这份图纸,就是在地面设置各种伪装物:
  涂抹了黑漆的、用扁担、树干和锅盖制造的反坦克炮;
  土工作业、空中看不出深浅的反坦克壕沟和陷阱;
  隐藏在树林里、用木板和帆布搭建的突击炮或者歼击车;
  以及稀稀拉拉、只埋了少量真正地雷的前沿封锁线……
  这个险,冒得林彪自己心里也没底。万一被戳穿,他只好等待沈阳成为"围城"的命运。没办法,兵力实在不够。
  徐海东,曾经是林彪115师344旅的第一任旅长。去长春治病前,毛泽东就给过他一封亲笔信,诚挚希望他,为中国人民"再立大功"。
  开原战役的结局:次日,列柳申科上将就匆匆结束沈阳攻势,并抛弃无险可守的四平,向公主岭设防地域撤退。
  苏联在中国,居然会失去装甲优势,他感到不可思议。
  林彪派出装备了红外探照车和夜视仪的快速"麒麟"和"啸天犬"装甲旅,尾随追击,不断利用夜战扩大战果。累计又击毁百余辆坦克。
钟伟
  收复公主岭后,林彪果断叫停。
  醉心追击的钟伟旅长,赶回兵团司令部,和众多将领一起发出质疑和不解:
  "林总啊!巴顿将军可是一直主张'不停顿攻击'的哟!"
  "还有哪,人家装甲战高手隆美尔说,追击不可中断啊!"
  林彪只是摆手,不肯多做解释。问得烦了,"啪",一本手抄书拍在桌面。
  人们看过去:瘦长的毛笔字在封面上工整写着,《坦克,不能总是前进》。
(644)
  五泉山中。洞穴工事,909掩蔽部。
  洞口新挂上一块大匾,是蒋委员长方正、遒劲又古板的手书大字:
  "西域美庐"。
  在这所意义完全不同于庐山的"西域美庐",宋美龄终于召见到了陈庚。
  打量一阵:不算魁梧的身躯,圆脸盘上戴着一幅圆圆的眼镜,仿佛是个书生的外表……纱布缠着僵硬的脖子,左胳膊吊在胸前,腿也有些一瘸一拐。
  衣装不整,军帽却十分端正,身上还散发着硝烟气。
  "陈庚将军。听说是你,20年前把委员长背下火线?有这回事?"
  她没听丈夫说起过,倒是这次战火倥偬间,灌了满耳传言。
  "嗯,东征那次。不过只是劝说校长离开危险,在他走不动时搀了几把而已。我要背,他不让。"
  美龄点头。此人还够诚实,不夸张。
  "陈庚啊,你们保护我,牺牲了不少人噢。那位旅长,哦,他姓…什么来着?比较少见的……"
  "皮定均。那是我们毛主席的爱将,很年轻……"
  "是啊,遗憾。战争如此残酷,"宋美龄打算展开话头。
  "所以,委员长夫人,我们不能在内战中,再去付生命的代价了。"
陈庚
  这句话倒是被陈庚抢先说了。宋美龄谈兴锐减,只好应酬几句:"那么陈庚,委员长会奖赏你的。"
  "已经奖赏过了。他送了我们几千发钨芯炮弹。这是对整个华北联军的谢意,我陈庚个人是无力保卫夫人您的。"
  "可是,毕竟你个人也尽了大力。"宋美龄指指陈庚脖子上的弹片伤,殷切关怀道。似乎习惯地指望对方条件反射似的立正回答:"愿为党国尽忠!"
  "尊敬的夫人,请转告校长:只要能够海纳百川、包容我党,全意为公、谋福于民,那么陈庚仍然是他的学生。"
  宋美龄无语了。
  陈庚啊。黄埔三杰之一?厉害呀,成套的统战说辞,竟用到委员长夫人、当代民族英雄的头上来了!
  看来他是有备而来……
  (645)
  没有人敢这样对蒋夫人说话。
  每天的收音机广播中,她听到的都是令人陶醉的赞不绝口。她感到,自己的魅力与威望,甚至连委员长的加在一起,也难以征服这些死硬的共产党人。
  他们的哲学是他们得以存在、发展的动力,这与委员长雄心勃勃打算削平、或已经削平的其他山头,具有最大的不同。
  算了算了。那些主义之争,多么的迂腐和荒唐!跟我有什么关系?
  爱什么主义就什么主义去好了。女人不需要什么主义!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可感的日子,需要的是不必太多、但要够用的钱,和一点点、一点点,只比别人略多一毫米的小小虚荣。
  女人可以公开宣布:不需要主义!但是世界敢于宣布,不需要女人么?
  88天啊,整整三个月,她蹲在天天听见炮声的地洞里,象土拨鼠一样的生活着、忍耐着。
  撑持她的,只有那台老式收音机……她从那里倾听丈夫和全国人民的问候和呼声;倾听世界各地、甚至敌国苏联的评价和赞美……倾听姐妹和晚辈们的思念与担心……也倾听基督使者的布道、感受宗教的神圣庄严……
  这台收音机成为她88天里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将成为皋兰诸峰的镇山之宝、"西域美庐"的传世福音。
  可她毕竟是个女人。饮食起居、沐浴更衣,甚至最简单的照镜子都有那样的诸多不便,与她习惯了的生活形成那样巨大的反差。这都是因为这场可恶的、把自己莫名其妙卷进来的战争!
  她不喜欢战争。本来嘛,哪个女人愿意天天鲜血淋漓、心惊肉跳?只有男人才喜欢跑到那些血里火里去卖弄勇敢、使性、逞风、发飙……
  这是另一种虚荣哦。
  (646)
  还在抗日时期,与共产党、与史迪威发生矛盾的时候,她就持这种态度--各走各的路,谁也不要干预谁、强加谁。这是她在美国长大、受教育所自然形成的自由主义精神。
  即使夫妻也要如此。过不到一块儿,就分房睡。吃不到一起,就两桌吃。对于中共的存在,她更是赞成白崇禧的处置主张--割席而坐。
  划出一块地方,给他们过活去好了。陕北就陕北,东北就东北,有本事朝鲜搞到手最好,自己去搞么好了。
  反正就是"勿要同阿拉搅在一道!"
  喜欢么就来往来往,不喜欢么,就不理不睬,多好。打什么打呀,啊哟,一天天头破血流的……黄埔师生啊,整天打来打去,搞的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礼崩乐坏,没有规矩了呀。
  对史迪威的处理不是很好么?他要打仗,送他给共产党去么好了。他如愿,你不就省心了么?再也不必生闲气了呀。
  搞不来么搞什么搞。
  结果罗斯福也就没有对你翻脸,你要90个师呢给你装备了87个。海军空军都有了本钱,欧洲远征一趟又巩固了国内地位,老好了呀。非要在庐山上算计什么共产党,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得意兮兮的唻,结果呢?没把自己老命赔进去也差点把老婆搭进去。啊油--没事去惹那个凶神恶煞一般的斯大林,干什么啦!害的人家骂你法西斯……
  女人眼光也许有时不如男人那么深远,但绝对比男人务实、平和、灵活、稳健。女人才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种动物。头脑就是比男人灵光!英雄不英雄的倒在其次。
  这么想着,心里舒畅一点。
  (647)
  洗漱梳妆一番,坐上汤恩伯特地改装的轿车,美龄向着东方进发。
  "达令"这次专程,赶到新修铁路的尽头--陇西迎候她。
  天上行动不安全,大家都不要冒险好了。可是即使铁路再向兰州这里靠拢,自己还要跋涉250公里山路呵……这样的距离何尝走过?那年慰问前线,翻车受伤、压断三根肋骨的惨剧会不会再次发生?
  自己是国家航空委员会主席,惯于乘坐飞机往来。
  要是有一种不需要机场、灵灵便便随意起飞的小飞机么就好了……忽然她想起,昆明飞机工厂造过一种名叫"蜂鸟"的小飞机,翅膀是旋转的……可以不要机场,直接向上飞起喔!※
  那个厂长、发明者叫做朱家仁吧?好像是因为没有钱……
  ※史实。该研制在504节有介绍。
  好了,几个小时过后,自己就要和达令见面。88天的惨淡生涯结束了,圣女的光环可以熄灭一阵了。这边战场就交给李宗仁去处理吧。
  我们夫妻双双把家还。
  一起回南京。我要去美国养病,检查身体……我是不是变得老了一点呢?"西域美庐"里终日不见阳光,虽然皮肤可能白皙,但是绝对有损健康的喔。
  不管怎样,我要同你讨论一下那个小飞机,是我想到了它的用途。
  是你的军用需求,还是我的民用需求,更能够推动国家发展?
  ……啊油,帮帮忙噢,问你是战争推动历史,还是和平推动历史?
  我们路上讨论一番,好咓?
(648)
  1946年8月是个多事之秋,远非"头绪纷繁"所能概括 。
  法兰西。自从年初戴高乐辞去临时政府主席职务,各界都在为筹建"第四共和国"忙碌。殖民地事务一时排不上日程。
  3月,法国承认越南独立,但应留在"法兰西联邦"内。根据约定,5年里法军可在越南保留1.5万人的驻军。
  在此期间,由于中英军队撤离印度支那,6月里法军乘机以换防为名,向越南调入数万名军队,占领了老挝和柬埔寨,并派兵进攻河内※。
  越南抗法战争,在阮爱国(胡志明)领导下于8月间打响了第一枪。
  巴勒斯坦。犹太建国协会执行主席本-古里安第三次向英国政府递交的"建国请愿书"再次被驳回。
本-古里安
  此时欧洲各地,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人至少有75万人无家可归。人们从刺在小臂上的蓝色号码,识别集中营里的难友,以同情的目光相互安慰。没人知道怎样安置他们,也没有国家接纳他们。
  激愤的犹太建国组织,本月开始酝酿当地武装暴动※。
  荷兰。女王政府从伦敦迁回阿姆斯特丹不久,荷属东印度的利益回归问题就摆上日程。一支旅级规模的东方远征军组建完毕,8月份他们登上运兵船。
  唯一不确定的是,这支远征军以谁为敌人?是新近独立的印尼政权?还是那支中国的滇系武装"护侨铁军"?
  (649)
  美国新任大使比德尔·史密斯将军拜会斯大林元帅时,提出一个疑问:苏联现在过分忙于备战,这是否会使和平之船在大潮中颠簸?
  大使动身之前,美参院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华莱士参议员发表一次讲演,嘲笑杜鲁门关于制订国际性控制原子能计划的设想,指责政府怂恿那些主张对俄国发动预防性战争的军人。※
  这使美国外交政策陷于混乱,一场大争吵爆发了。杜鲁门不得不迫使华莱土解职,以端正美国外交政策。 ※
   ※同期史实。
  斯大林于是对史密斯反问了一句:"那么美国,又制订了多少侵略计划?"
  "我们?没有任何侵略计划。我们拥护旧金山宪章原则。"
  斯大林抽响大烟斗,开始反攻:"我不希望美国和他人结盟,反对苏联。"
  史密斯:"结盟反苏?何以见得?"
  斯大林:"比如说,华莱士先生和杜鲁门总统的看法就不一致。你认为华莱士先生是否公正?"
  史密斯最后问:"俄国……打算走多远?"
  斯大林出乎意料地回答道:"当然不会走得太远。但我们的脚步从来不听别人的号声。"※
  大使认为,斯大林已承认他走得相当远,而且心里有数。
  他缓和地说:"大元帅,杜鲁门总统邀请您访问美国。"
  斯大林站起身说:"我希望和平。只有和平是公正的。这是宪章确定的法则。"
  会见结束时他握一下大使的手说:"年岁不饶人啊。医生嘱咐我不要旅行,饮食受到严格控制。我将写信给总统表示谢意,并解释不能应邀的原因。"※
   ※依据相关回忆录,有删节。
  (650)
  东京。千代田,第一大厦。 盟军占领军总司令部。
  这座原属保险公司的建筑物,整修后被麦克阿瑟将军选中,作为盟军占领军总司令部。他指定6楼的一个带空调的小房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
  这原是一间储藏室,将军把它变成一个幽闭独处的场所,连部电话也不安。室内布置简单--旧沙发、办公桌和书柜,唯一装饰是墙上华盛顿和林肯的画像。
  将军书桌上新添了几本书--几本他过去不会想读的、日英文对照的、特制的打印读本:一本《孙子兵法》,一本《三十六计》,还有《三国演义简本》。
  墙上新挂了一幅北海道大地图。
  今天,他作为西点军校1903届毕业生,将接待一位远道的客人和校友--1909届毕业生小乔治·巴顿将军。
  一身军便服的打扮,使巴顿显得利落,尽管鬓边的白发已多于麦克阿瑟。俩人的谈话无拘无束。
  "我说道格拉斯,你有几年没有回到美国了?"巴顿以问话开头。
  "啊,我算算……十一年。1935年秋天我去了菲律宾。乔治,还记得在美国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呵呵,不提也罢!不就是那次--在国会大厦广场,在宾夕法尼亚大街,想起来惭愧--'退役金大进军'吗?咳!我用马刀背敲打那些老兵,你还命令在第11街架起机关枪……见鬼,不提了。不堪回首。"巴顿摇着头。
  "你这么认为,乔治?但我到现在也不改变看法。"麦克阿瑟不以为然地说:"如果没有那次行动,我国政治制度就受到严重威胁。从那以后,克里姆林宫就开始诅咒我是一个该死的坏蛋;当时的纽约州长罗斯福也把我和休伊·朗格视为'美国两个最危险人物'之一。可惜他没能活着看看今天--他所欣赏的斯大林正在打算对世界开战。"
  "依我说,民主党的总统,在战争问题上立场都有点可疑。"巴顿说。
  麦克阿瑟习惯地起身踱步。"那么乔治,你从满洲来。说说你观察到的战争。你的那些农民军,到底是不是布尔什维克的对手?"
  "道格拉斯,可以如实告诉你--五天前我还不信。但我这次在铁岭前线近距离观察。他们的仗打得漂亮。我诚恳地这样认为。相比之下,苏联人靠的是蛮力,该死的,什么每公里多少多少大炮,多少多少坦克,一味地以力取胜。"
  巴顿说着,端起一罐可口可乐:
  "美国呢,也是更多地依靠物质力量,我们胜利靠的是雄厚的物力资源--当然这没有错,但我想,如果不幸我生在一个他妈的贫穷国度,上帝不对我特殊关照的话,我将无法成为这个--嗯,传说中的巴顿将军……"
  (651)
  "好啊乔治,你认为他们不依靠物质,那么依靠什么呢?"
  "当然不能没有基本的物质。起码的装备是需要的,即使差一点。但我观察到,他们更多依赖的是--谋略。对,就是该死的谋略--我称之为带有东方色彩的阴谋诡计。表现在很多细小方面,他们有时把它用得出神入化。"
  "听起来你挺欣赏这些。你认为自己比他们如何?"
  巴顿陷入沉思状,过一会露出郁闷的神情低声说:
  "他们打击我的……最大理由就是:我的身材,不适合呆在坦克里……特别不适合他们那种外观低矮的车型。另外就是什么军衔之类,说是我在战场上会给他们造成莫大心理压力……他们害怕一个四星将军负伤……该死,其实最致命的理由就是,我老了。"
  "这没错乔治。你61岁,确实不该呆在第一线了。"
  "哼,那个年轻人--林彪,每次谦虚地对我微笑时,我就知道他在心里默念着这些见鬼的潜台词。我承认他这次作战挺有章法……我那年曾把我那架小飞机送给他--提醒他,指挥坦克大兵团作战,要从空中把握全局。隆美尔就是这么做的。这一点他欣然接受了。"
  麦克阿瑟踱步到地图前。抽几口他手中长长的玉米烟斗。
  "林彪我不认识。乔治,你是否了解毛泽东在日本海上的行动?"
  巴顿摇头。"除了报纸上看到的那些。这次我没有见到毛泽东。"
  "有这么一件事:日本,一些……公司,交通或者运输公司,打算购买我们一批退役登陆舰艇,还有若干剩余军用物资。当然不包括武器。"
  "嗯哼?不要给他们,道格拉斯。谁知道他们搞什么鬼!他们投降才两年!那些该死的舰艇都还是新船,只有几年船龄,要卖,你卖给我好了。"
  "但我答应了他们。当然是萨瑟兰手下办的。不需要我签字。他们出钱,但那些东西不必交到日本人手上。"
  "为什么?日本人是傻瓜么?"
  "他们希望,那些东西用来--收复。明白么乔治?就是这块国土:北海道。"
  "收复国土?拿什么来收复?警察?道格拉斯,你本人主持制定的《日本和平宪法》不允许日本拥有军队。"
  麦克阿瑟满意地点头:"乔治,看来你对麦克阿瑟的日本还不是漠不关心。那么,问题出现了:谁能替日本人收回北海道,并且令人放心地交给他们?"
  巴顿来到地图前,细细观测,嘴里喃喃:
  "天哪,我的道格拉斯!你你,你,不是想把这烫手的山芋交给我吧……在你眼里,我应该并不老……"
(652)
  "不,你老了,乔治。并且缺乏想像力,"麦克阿瑟毫不客气。"这件事,要由中国人来做。"
  看到巴顿困惑不解,麦克阿瑟接下去:"你刚才还提到什么谋略,甚至认为那是东方人的专利。我来给你看点东西。"
  麦克阿瑟拿起桌上一本《三十六计》,从一些页面中抽出几张卡片。他已经用彩色铅笔分别作了记号。
  "这个,乔治,如果是你,或者其他美国人来作这件事,那就是这个后果。"麦克阿瑟举起其中一张卡片,上面用日文英文对照写着:"火中取栗"。
  "嗯哼?"巴顿接过来翻弄一会儿,有点明白了。
  "日本人希望的,是这个。"麦克阿瑟拿出另一张,上面同样用日英文对照写着:"第三计:借刀杀人"。
  巴顿对着卡片感悟一会,问道:"那么道格拉斯,这不也是你的希望么?"
  麦克阿瑟有些得意地递过来下一张:"我们的希望,更应该是这个。"卡片上写的是:"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呵呵是啊,你打算把这么大一份礼物还给日本,他们自然感激不尽。"
  "此外,我们要防止的是这个--对中国人。"他抽出第四张卡片,上面是:"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巴顿感到自己被一些玄妙高深的氛围所包裹,浑身有点不自然。笑笑解嘲说:"见鬼,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好像渗透着一些……该死的学问。"
  麦克阿瑟拿起另一本《孙子兵法》,翻开一页,朗声道:
  "再比如,你的那个,林彪,这次作战我看就是依据了这一段:'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多算胜少算……胜负见矣'。"
  他随即用英文解释了原意。巴顿有些欣喜地不断点头。
麦克阿瑟总结式地把两手交叉在胸前:
  "谁说只有东方人才喜欢谋略?实际上英国人也很擅长这一套。应该这么说:对抗中,实力较弱的一方,才喜欢通过这些手段取得平衡和反超。我们是个强大的国家,所以往往选择简单的以力取胜政策。但在我们没条件,或者不需要用兵的时候--就像你我现在,那么,就可以尝试一下谋略。"
  巴顿由衷钦佩:"天哪道格拉斯!原来你躲在这个--这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天天在研究这些!对于我这个退了役、没人要的老兵来讲,这可是个有趣的营生!有没有可能送我一套这类书?"
  "会的乔治。很快你就会有。"
  (653)
  与此同时,在"第一大厦"的另一层楼,理查德·萨瑟兰少将坐在办公室里,正思考和撰写一份报告。
  自从红旗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以后,收回北海道的念头就在日本各界蠢蠢欲动。
  萨瑟兰想,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中国战败,失去海军,那么日本人会希望收回九州;而美国太平洋舰队要是多数沉没,他们就会梦想收回本土。
  萨瑟兰本来不希望打破现有的占领格局。他的观点是,战争刚刚结束,不要去碰苏联。辛苦建立的世界秩序是需要维护的。但是"将军"的话点醒了他:
  "应该不失时机地谋求减少这一地区的一个战争温床。"
  萨瑟兰觉得,那就是一个世界级政治家的远见。
  实际上,对于收复北海道所要借助的外力,萨瑟兰和日本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南京方面。并且先同国军占领当局进行了若干接触。
  但从初期低层接触开始,萨瑟兰就感到厌烦。助手托马斯中校也对南京方面的低效率抱怨不止。后来发现,南京只是对接收那些物资感兴趣,却并不想承担什么义务。最令托马斯不可容忍的是,对方那个脑满肠肥的上校,竟然厚颜无耻地小声提到什么"回扣"问题。
  时间不等人。苏联那支远航增援舰队已经启航。将军用下巴果断地朝着中国北方指了指。
  萨瑟兰于是发挥他惯有的替上司挡驾、排忧解难、越俎代庖的风格,利用例行互访机会,迅速同九州占领区司令罗瑞卿将军建立了联系。
  这位身材比麦克阿瑟还要高的华北联军中将显得干练高效。答复简明清晰,不绕弯子。这使他相信史迪威将军告诫他的话:共产党里还是有人才的。
  (654)
  罗从北戴河回来,作出两点答复:
  第一,北海道作战,战略时机由中方自己把握,行动方案自行决定,只私下通报一些要点;细节暂不透露。
  第二,物资方面,与华北联军预计将会付出的牺牲不成比例,但是不作苛求。只希望盟军司令部转交那几艘改作运输的美国吉普航母--萨瑟兰特意注明:这是来自毛泽东本人的、不可拒绝的要求。
  另外华北联军还要求,开放四国岛山地中那几座封存的巨型海军弹药库。他们的情报够准确--那里存放的炮弹和炸药足有16万吨梯恩梯,相当于8枚在拉斯腾堡爆炸的"胖子"的当量。
  萨瑟兰认为:既然本来弹药库的销毁就需要时日;如果被意外引爆更不堪设想;现在中国人正好能给予它恰当的用途……这一点似乎合理。
  最后,如他期待、也理所当然地,罗瑞卿正式承诺了保密、和占领北海道以后的如期交还。并转达了毛泽东的意思:他们对日本并没有很大仇恨。
  毛甚至还说,日本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有点奇怪。
  接下来就是具体承办人托马斯中校和吉田茂首相手下人的工作了。这些,萨瑟兰严格禁止麦克阿瑟染指--为了将军,也为了美国,保密是必要的。
  中校级事务性会议,商定了物资、船舶的交接地点--朝鲜釜山港。时间竟比希望的还要早,也说明对方够痛快。
  萨瑟兰把报告送往五星上将办公室。
  (655)
  6楼。巴顿起身告别的时候,悄悄叮嘱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你知道我不感兴趣政治。但作为校友和曾经的下属,我要提醒你的是,尽管你在日本名声很好,但近来你的行为需要谨慎。"
  "噢?乔治,听到什么风声了?"
  "也许我不该多嘴。但是,几个州的共和党参议员,例如塔夫脱先生,提名你作下届美国总统候选人。"
  "原来是这个,呵呵乔治……其实麦克阿瑟并不想同杜鲁门竞选。嗯哼?他不会在意美国总统的位置。相对来讲,麦克阿瑟更感兴趣他在日本的这种……法典制订者的神圣岗位。"将军已经习惯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了。
  巴顿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我说道格拉斯,如果你竞选成功,到时候我想给你一个建议--关于中国政策方面,对毛泽东的建议。"
  "好吧乔治。既然我们见面机会并不多,不妨你现在就先告诉我。"
  巴顿踌躇片刻:
  "我是说,两年前我亲耳听毛泽东介绍过:他的党,可以改一个名字。据我所知--谢伟思透露的--毛也曾向苏联人表示过这种意向※。而前不久苏联操纵哥本哈根会议,把他们开除了。"
  "呵,他们之间,喜欢这样搞。"
  "既如此,他们干吗不采取行动呢?这样就顺理成章了呀!见鬼,该敦促他们一下。我是说,如果你成为总统的话。"
  麦克阿瑟与巴顿握手:"OK,乔治。如果我成为总统的话。"
※弗拉基米洛夫(塔斯社驻延安记者,汉名孙平)1944年8月12日日记:"今天,毛泽东把我召去说:我们一直在考虑给党重新起个名字。不叫共产党,叫个别的名称。这对边区有利,特别是跟美国人打交道有利一些。……"
(656)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畔。
  又一批中国潮州籍劳务工人在此落脚了,他们的工作是开垦橡胶园。
  根据美国杜邦财团分别与中、委两国的协议,中国为缺少劳动力的委内瑞拉提供数万名长期劳务,开垦和种植橡胶;产品由杜邦企业收买,向委内瑞拉政府纳税和交付土地费。
  对中国的补偿是,杜邦财团投资,在汕头市建一座大型硝基化工联合工厂。
  类似范例,被善于计算劳动成本的美国新兴资本家仿效。在墨西哥、洪都拉斯、乃至巴西,陆续出现这类种植园。
胶农
  需要工业投资和军备款项的南京政府,乐得推动此事并减轻人口压力。
  土地资源看紧的中国,东南沿海农村过剩人口,既要吃饭,又不想在战乱中去充军当炮灰;对于能够飘洋过海、见点世面,并且拿到一份略好于家乡的稳定生活这些,大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忍耐和知足。
  一时间远涉重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是潮汕群体在20世纪40年代的又一次大移民。去向,不再是南海彼岸,而成了太平洋甚至大西洋的彼岸。
  优秀的、继承了客家文化的潮汕群体,差不多是传统的第一流保存者,若干年后,反而是从这些早期移民身上才能找出那一时代中国人的痕迹。
割胶女
  但也并非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或公平对待。
  虽然作为有影响的战胜国,中国的国际威望已非战前的三十年代可比,但是国家积弱日久、战祸连绵、眼前胜败未卜的形势,仍然没有改变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新近在婆罗洲发生的排华、杀戮事件为此留下了注脚。
  (657)
  1946年的世界,可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北婆罗洲。汶莱,斯里巴加湾市。
  从5月份起,这里发生了一系列流血冲突。起因,是战后荷属东印度获得独立,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但新政权中各别军人执政者素质不高,对一些华侨实行勒索。
  遭遇拒绝,他们便策动报复。后来愈演愈烈,在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都酿成大规模排华事件。痛苦无助的华侨纷纷寻找避难之地。
东南亚唐人街
  此时,负责护航中国到印尼之间石油航路的民国海军"永兴号"舰长陆维源中校,正在汶莱的斯里巴加湾港口驻泊。日本战败时,他也是在这里接收英国转让的日本舰艇船舶。
  因为他的二姐嫁给当地一位侨领--汶莱市的罗元叔,使他有机会常来常往。看到印尼华侨遭受迫害、背井离乡,国家又忙于北方战乱,无暇顾及;陆维源是个36岁的年轻热血军官,恻隐之心使他多次与姐夫罗元叔商量,从水路和陆路运送和疏导了许多华侨,来到相对安全、僻静的汶莱和沙巴地区避难。
  汶莱原是英国殖民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复被英国殖民统治。
  短期激增的华侨引起当局恐慌。使用多种措施制止不住,于是逮捕了他们认定的"始作俑者"、华侨心目中的"救难菩萨"罗元叔,以及若干侨领。
  (658)
  陆维源中校为营救事宜几番交涉不果,并被英国殖民官侮辱--扬言也要将他拘留,而且打算处死罗元叔。
  陆维源遂下决心,组织了武装劫狱。
  半个月后,劫狱成功,罗元叔和多名侨领被救。而陆中校所带一干水兵却由于掩护撤离,被英军陆战队围困在苏昂山顶,坚守数日,尽皆战死。
  陆维源的大姐,本是滇军战将卢汉的遗孀。在内弟被围紧急时,罗元叔通过她,与滇军首领龙云上将取得了联系。
  龙云当时回国不久,正在河内休假,且担心着老蒋何时把他仅剩的5万人马家当,送去遥远的西北战场。而卢汉是龙云的结拜兄弟,又是长期亲信、功臣烈士,前年战死罗马。
  闻此消息,始终对罗马入城式受辱憋着一口恶气的龙云长官,当下就派出亲兵别动营,快船直扑斯里巴加湾!
  但还是没赶上给陆中校解围。
龙云上将
  陆维源一死,锐意恩仇的龙云急了,索性旗号分明地打出"中华护侨铁军"的响亮名头。派遣滇军精锐--60军,由军长、悍将曾泽生率领,在汶莱、沙巴沿海大举登陆,包围了英军守备营和从沙捞越赶来增援的英、印、廓尔喀混编第29旅※。
※史实:60军歼灭英29旅皇家坦克营。1951年11月,朝鲜高阳。
  此后,龙云继续率部向印尼婆罗洲的东加里曼丹省推进,炮轰了省会三马林达,锋芒指向产油区--巴厘巴板。这是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远东的大基地,也是印尼新政府的财政渠道之一。
  先锋部队60军,提出口号:"惩办杀害华侨凶手,粉碎军人独裁政权!"
  龙云的故交、国军海军司令陈绍宽上将,暗中派出多艘舰船予以襄助。
  长期关注侨乡,多名亲朋好友遇害的福建人陈绍宽,早就对海外排华势力不满。他还命令,把"永兴舰"改名为"维源号",以纪念挺身护侨的陆中校。
  海外、特别是南洋长期忍气吞声的华侨社会,此时一片叫好之声。
  就连滇军宿耆--当年蔡锷手下的旅长、现在华北联军总司令朱德上将,万里之外,竟也致电龙云,予以声援!
(659)
  1946年8月初,英国政府、荷兰政府、印度尼西亚政府分别向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但眼下他们在远东都没有可堪与之抗衡的足够地面兵力。
  法国政府也一再照会中国:对西方在远东和印度支那的利益表示严重关切。
  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中国在东南亚的侵略和新的战争冒险。严正指出:
  "这是蒋介石政权沙文主义和法西斯本性的又一次暴露。"
  美国政府迟迟没有表态,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沉默。
  远在西安的蒋委员长一开始对龙云十分恼火,限令:尽快退出纠纷!但他那时戎机缠手,兰州大战正紧,夫人尚未解救,委座难以分神。随着事态发展,他的功利主义考虑占了上风,着眼点变成了强调应急的石油利益。
  战火正熊,石油一日不可中断。委员长在得到龙云"向国内提供多于原有数量的燃油供应"的保证后,就不再为难他,撤销了退出南洋的命令。
  老蒋有了更深远的打算:为了滇军势力自此不再影响国内,他甚至还让桂永清"西洋舰队"把龙云在大陆的余部几万人统统都运往婆罗洲。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一场厮杀在即。各有关国家政府这才如同热锅里的蚂蚁,迫不及待要求中国:坐在一起商量。
  这以前,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们,往往是不屑于同中国商量什么事情的。
  (660)
  伦敦。国会大厦。
  新近到访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本钟下掀起了一场风波。
  20分钟的上议院演讲中,总统6次提到了"殖民主义"这个字眼,并以告诫的口吻说道:
  "放弃这种过时的、缺少支撑点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将是这个古老而华丽的帝国新生的起点……"
  对此,接下来上院的辩论中,相对温和的反映是:
  "总统以质朴的善意提醒我们,在20世纪中叶的世界潮流中行驶,为了安全起见,有必要搭乘一艘新的航船。尽管现在他不能确定这条船的到岸港。"
  激烈反对的措辞是:
  "在这个各种新殖民主义花样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个享有荣耀的历史和伟大尊严的民族,根本无法接受那些牛仔式的指手画脚……"
  来自密苏里乡间的杜鲁门总统表示:坚决拒绝接受"牛仔"这类指责。
(661)
  纽约。帝国大厦。
  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宋子文坐上高速电梯直奔顶层时,双腿不禁微微发颤。他并没有恐高症,而是心情使然。这种兴奋,使52岁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决定登临一次这个世界最高建筑,体验一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尽管美国国会关于援华政策的辩论还没有结束,宋子文却已经在纽约,从另一些美国人手里,破天荒地拿到有史以来最大一张供货单。
  他明白,与其说他是作为中华民国的代表获得了各界支持,还不如说他是作为一位巾帼英雄的哥哥,获得了企业和民众广泛的同情和认可。
  这张供货单并不来自美国官方。而是来自民间,来自东部和西部的财团。其中摩根、梅隆和洛克菲勒三大犹太财团都成为供货和信贷的主力。
  之所以出现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是因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项措施。一项影响深远的历史性措施,使得这些美国犹太富商纷纷慷慨解囊。
  (662)
  日前,夫妻双双回到南京的蒋委员长郑重宣布:
  中华民国政府将提供一片土地--美丽的海南岛,供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安居乐业。享有99年的自主开发权。
  这个33920平方公里的亚热带富饶岛屿,将有70%的土地出让,其余部分用于安置岛上的100余万原住民,连带提供开发过程中的劳动力。
  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团体对此作出热烈反响:
  在上百万犹太难民无家可归、无人收留、只能再次选择战争和流血,来换取中东巴勒斯坦那一小片立足安身之地的今天,又是中国,向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伸出友谊之手。
  犹太人不会忘记,在世界性排犹的30年代,也是中国的上海,成为他们一处小小的避风港。
  十年之后,一场大战结束了,在迫害犹太人作为纳粹的一项主要罪行已经被各国加以清算的时候,能够这样作--给犹太人提供家园的,仍然只有中国。
  上海 犹太人救济站 
  (663)
  实际上,早在30年代,中国就对纷纷逃离欧洲的犹太民族敞开过大门。上海的接纳曾使他们蜂拥而至。中国政府也制订过一个大规模容留犹太人的计划。 ※
  1939年3月2日,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就提议:在中国西南边区划定"犹太人特区",容纳无家可归的犹太人。
立法院长孙科
  孙科阐述3点理由:第一,奉行中山先生援助弱小民族的遗训;第二,争取美英等国对抗战之同情援助;第三,利用犹太民族人力财力,加强抗战力量。具体实施办法,他设想在中国西南边区(云南、广西),接近国际通道之地,划定区域,由政府筹划该区建设和管理,同时设置犹太失业技术人员登记机构,招收其中专门人才,进入各部门工作。
  孙科的提议引起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德籍犹太实业家白尔格拉斯也在千方百计为欧洲犹太人谋生路。他制订一个庞大的移民计划,打算向各国移民50万人。 ※
  考察了中国环境,白尔格拉斯感到这是相对理想的居住地,于是在《移植中欧犹太人来华之计划》中写道:
  "拟将欧洲10万犹太人移往中国内地,中国政府予以保护(移民之权利与义务与中国公民同等),选择气候与经济上适宜之地,供给居住机会,并保障其居留及工作之权利。"
  白尔格拉斯还提出,每名犹太人入境时将向中国政府交纳200英镑(当时约合1000美元)。并致函国民党秘书长朱家骅,商谈来华具体问题。
  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也表示:
  "本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多无人烟之地,良田弃之可惜。犹太人云集上海,知识丰富,财力雄厚,如往云南垦荒,一举而多得……"
  蒋介石是赞同的。他当即批复:
  "原则同意,交行政院筹议。"
  1939年7月21日※,行政院专门召开会议,就国籍、领事裁判权、内地居住、入境手续等认真研究,商定3项原则,对白尔格拉斯计划提出6点办法。核心内容是:犹太人进入中国,与国民同等待遇;成立移民委员会。等等。至此,那一轮容留犹太人的计划尘埃落定。
  然而随着战局发展,中国沿海城市几乎全为日军占领。中国抗战越来越艰苦,最终,那次大规模收留犹太人的计划没有得到实施。
※本节内容及日期均为史实。
  (664)
  这次,本来的方案是出让半个台湾。
  但犹太建国协会代表对于台湾浓厚的日本遗留气息怀有疑虑。他们刚刚经历了它的盟国--德意志的强烈反犹迫害,对潜在的歧视和刺伤格外敏感。日本占据上海之后也曾在犹太人居住的里弄、街巷周边围起铁丝网……
  相比日本人占领过50年的台湾,犹太难民协会更中意那个天蓝水碧、气候宜人、一张白纸的海南岛--虽然荒凉,但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开始。
  尤其当那些难民背后的犹太商团了解到,海南岛就是那位宋美龄女士的故乡时,浓烈的赞同气氛达到了高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