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20 铁血熊猫(现代)
  东方发亮时,呵欠连连的史迪威收到刘伯承兵团从前线发来的战报:
  "我部已于凌晨4时攻克贝尔格莱德。前锋渡过多瑙河,目前正向喀尔巴阡山脉挺进!"
  史迪威如释重负地对毛泽东幽默道:"主席阁下呀!您和刘将军一起,彻底毁掉了我的一个……睡眠计划!哈哈。"
  毛泽东让秘书叶子龙取来带给史迪威的礼物:一支硕大珍贵的高丽人参。郑重道:"将军,这是我们全党和华北联军全体将士的一点小小心意。我们都盼望你多多保重、身体健康,走向胜利!"
  史迪威掌握的物资分配天平,继续向着"参战力度"倾斜。对于何应钦的提醒和指责"偏袒共产党",他一笑置之。
  "谁肯打仗,我就偏袒谁。不作战,又想从我这儿拿东西?门儿都没有。"他给马歇尔写信道。
  
  (463)
  12月,苏联红军在冬季攻势中扫清黑海沿岸,终于夺取了克里米亚。
  苏联于是再次要求盟国,将援助尽快送往黑海港口。尤其急需的是卡车、无线电、铝材和橡胶制品。
  但得到的答复是:"由于中国远征军前段在巴尔干的作战强度,囤积在埃及的大部分物资和油料已经消耗。新的补充需要延搁时日"。
  还有更令人不舒服的说法:
  当前战局对于苏联来说,"第二战场",甚至"第三战场"都已开辟,这本身就是对苏联的巨大援助。
  还有:由于上述战场都有超额数量的物资需求,在苏联"获得实质性进展之前,请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当前的短缺,以保障盟国的共同事业"。
……
  莫洛托夫在答复中斥责了西方的虚伪。最高苏维埃号召苏联人民:自力更生。
(464)
  亚德里亚海。克罗地亚,维斯岛。
  地中海的冬天,温暖而多雨,不冷不热。这令本已习惯了中国北方寒风、又在印度洋和红海晒了一路太阳的毛泽东颇感惬意。
  与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帅的会面,被主人特意安排在维斯岛上一个偏僻而安静、可以俯视海滩的别墅中。
  铁托穿了一件崭新的军服,裤子上缀一道深红色条纹,军服饰有金黄色穗带以及元帅标志。毛泽东则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装。会面开始,双方略有拘谨。
  年长一岁的铁托拿出一盒骆驼牌香烟,递给毛泽东。毛泽东一笑,也从口袋里摸出一盒"骆驼牌"。
  于是两人象地下工作者对上了暗号,一起哈哈大笑。气氛立刻活跃、轻松了。
  相似的经历,相近的背景,使他们颇感投机,谈得无拘无束。两个"大烟筒"交替着为对方点火。
  被邓小平政委从前线带来、担任翻译的高个子小伙显然对塞尔维亚语还不熟练,中文底子也欠深厚--当毛泽东引用一个典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犹豫着,不知如何翻译。
  已在这里工作几个月的师哲,马上用俄语把这话翻译了。通晓俄语的铁托明白了寓意,会心地点头微笑。
  会议内容从下一步军事配合转到胜利后的政治安排,又转到如何使用西方援助、以及援助的内容和代价。
  一小时后,毛泽东跟师哲耳语一下,师哲又悄声翻译给铁托。铁托点头对身边人说了一句,站起身来。
  毛泽东也示意邓小平等继续和南斯拉夫同志会谈,自己带着师哲,一起同铁托走出别墅。
铁托和他的幕僚们。
  (465)
  三人在户外看着海景,一边散步,一边交谈。几个警卫远远跟在后面。
  铁托问:"你们也有苏联顾问吗?"
  "十几年前有共产国际派来的。"毛泽东答:"没有他们,我们也许不会把红军转移到北方呢。"
  铁托听出毛没有明说的意思,有所感叹,"他们啊,军事水平不一定适合我们实际情况,不过对情报工作的积极性倒是超乎寻常。"
  看看警卫离得远,铁托继续道:"上个月,他们甚至要把我的秘书都秘密发展成情报员,专门汇报我的一举一动。"
  "然后呢?"毛泽东停下了脚步。
  "当然秘书没有听他们的,向组织汇报了。我也只当作没发生过。"铁托顿一下,"看来,斯大林同志不放心啊。"
  "是啊,共产党嘛,却和英美资本主义泡在一个战壕里,老大哥不舒服哟。"
  一阵轰鸣从上方传来。排着整齐队形的重轰炸机,低空掠过,向北飞去。
  "那是美国人,他们在岛上有机场。"铁托解释。
  望着远去的机群,毛泽东道:
  "我们抵抗各自侵略者的时候,老大哥也是自顾不暇。为了战斗,我们需要各方面援助。打败日本,也有美国飞机。"
  "对于未来国家内部的政治体制,你们怎么设想?"铁托语锋一转,直接点出两人感兴趣的思考。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现在希望组建一个让人民接受的联合政府。如果不行,还有其他选择。你情况比我们好,没有另一个势力竞争,所以胜利后,作为单一执政党,你们是否建立苏联式的制度?"毛泽东直率反问。
  铁托字斟句酌:"苏联经验,自然有用。不过,首先该考虑自己的情况。我们不想把任何制度强加给人民。这一点,我是公开讲的。所以……"
  他的话被远处的女人吵闹声打断。
  循声望去,警卫员正在拦阻一个身穿军装、年轻漂亮的女士。很明显,女士不把警卫放在眼中,女高音激昂亢奋。
  铁托脸色有一丝阴沉,略显尴尬地请客人原谅:自己必须马上处理一些紧急事务,话题将在晚上继续。
  毛泽东自然表示:客随主便。
  铁托走远,毛泽东疑问地看着师哲。
  师哲解释:那是铁托的伴侣兹登卡,大城市来的,漂亮、聪明,但脾气不好。吵架、出风头、虐待工作人员,口碑不佳。
  "连我们都知道,不去招惹她。"
  "铁托怎么会容忍呢?"毛泽东问。
  师哲有些吞吞吐吐:"据说她是铁托第三任妻子,铁托也不喜欢她了,可是……如果离婚,党内会对铁托个人生活产生看法,损害他的领导地位,也不利于党的形象。"
  毛公远眺亚德里亚海,一言不发。
(466)
  1945年2月12日是中国的除夕。
  一直处于激愤状态的李宗仁上将,勒令白崇禧,拼死也要提前拿下雅典。
  同时他急电盟军后勤总部,要来一船崭新的全套军装。
  华军与德军的战斗主要在伯罗奔尼萨半岛进行。2月5日,由于后退路线受到明显威胁,魏克斯元帅下令希腊德军总撤退,向保加利亚转移。
  雅典如期解放。
  除夕前夜,艾嘉莱奥斯山和伊米托斯山顶燃起了焰火。
  阅兵日。中国远征军"西洋舰队"20余艘各式舰艇,列队驶过萨洛尼克思湾,鸣放三十三响礼炮。
  天上列阵的上百架飞机,闪动着"青天白日"军徽。
  所有参战部队--滇军方队打头,华北联军方队殿后;其他各部,特别是桂系老兵,身着新装,驾驶战车,从雅典海神大街隆隆驰过,来到阿克泰神庙,举行隆重庆典仪式。
  李宗仁司令长官还专程请来龙云将军和刘伯承将军等作为嘉宾,接受士兵们的致敬。龙云颇为感动。
  希腊人大开眼界。从此也对这个东方古老民族刮目相看:
  这些一度被称为"腼腆的占领者"们,这一回足够夸张。虽然希腊人认为,没有必要在他们的首都如此阅兵。
  ……或许,这就是黄皮肤中国人……过春节的习惯?
  ……雅典入城式略显幼稚的报复举动,倒也没有引起多少负面影响。
  丘吉尔首相、罗斯福总统、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将军都发来贺电。
  首相本人,曾有亲赴雅典、劳师慰问的念头,并顺便看看他朝思暮想的巴尔干。
但被众人阻止:"如果您去了,那么阅兵最高首脑是谁好呢?这个敏感时刻,最好别去抢中国人的风头。他们现在很在意这一点。"蒙巴顿勋爵劝说道。
  "那么迪基,你要负责制订一份战后华军复员回国的完善计划。"首相以交易式口吻说了这个他担心的问题。
  "放心温斯顿。他们留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参谋长布鲁克元帅判断。
  雅典阅兵式的记录电影,后来在中国各大城市轮番播映,盛况空前。成了后世编撰20世纪战争历史影片时,进行资料剪辑的常用素材。
  这是李宗仁晚年常对子孙念叨的"一辈子最高兴的事"。
  这个压抑得太久的民族,还很在乎有朝一日的扬眉吐气。
  (467)
  黑海苏联港口,塞瓦斯托波尔。
  暂时锚泊在此、几天前还为参加雅典阅兵式而兴致勃勃的桂永清将军,今天陷入情绪低谷。
  他的西洋舰队遭受了打击。两条驱逐舰沉没,居然是被小小仆从军罗马尼亚的小小鱼雷艇击沉的。
  一周前,英美船队应苏联一再要求,开始向苏联黑海港口运送物资。
  船队报告说,在黑海航线遇到罗马尼亚鱼雷艇的骚扰,一条装满橡胶轮胎的船只被击沉,引起苏联人不满,因为这再次影响了他们的装备计划。
  由于战区位置接近,而自认壮观的"西洋舰队"除了炮击和防空,尚未有过象样的海战,桂永清于是请命,要求"去教训一下"小小的罗马尼亚海军。
  皇家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元帅欣然同意。派参谋人员帮助制订护航和歼敌计划,还派出一条雷达设备完善的巡洋舰"曙光女神号"※随行,担负侦察和先敌发现任务。
  ※史实:该舰1947年改名"重庆号"。
  桂司令亲率西洋舰队的第二混编战队护航出巡。以重巡洋舰"弘远号"为旗舰,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成纵队,伴随航进在援苏运输船队西侧,穿越两大海峡,驶入黑海。
  为防止夜袭,还特意在君士坦丁堡守候到黎明才再次启航。但还是在次日薄雾中,遭到罗马尼亚8条鱼雷艇的袭击。
  战斗持续40分钟。
  "曙光女神号"雷达通报目标方位之后,各舰炮口齐转,进行拦截射击。然而对运动目标缺乏射击经验的中国水兵,直到敌驶近鱼雷射程之时才勉强命中,并没能阻止鱼雷发射。
  两条驱逐舰各中一雷。"汾阳号"在20分钟内沉没,"衡阳号"在拖带中逐渐不支,5小时后也被浪涛吞噬。
  令他没面子、十分恼火和伤感的是,6条被击沉的敌艇中,有3艘还是"曙光女神号"的战果……并且,还有2艘"凶手"敌艇竟在成功发射鱼雷后逃回。
  (468)
  桂永清中将当晚收到坎宁安元帅来电勉励:
  "贵部首次护航海战中,保障运输船队毫发未损,并击沉敌艇3艘,亦属不易。我完全相信中国海军今后定能迅速成长……"
  随后,桂司令又得知"北洋舰队"萧劲光少将带领的一支护航分舰队,也遭到德军一队J-87D俯冲轰炸机的袭击。驱逐舰"滦河号"(原"矶风"号)被250公斤炸弹命中三发,最终断送。运输船队中也有两条中弹负伤。反击战绩只是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
  桂永清向叶剑英将军致电慰问,心中略感平衡。叶剑英复电:
  "中国两舰队,黑海御敌,初锋受挫,实感痛心。此役明白宣示,我海军强化训练、慎重实战之必要。吾侪任重道远……"
  思谋和研讨到半夜,桂永清还是觉得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决计对罗马尼亚海军采取大规模报复--出动西洋、北洋舰队主力,炮轰鱼雷艇港口。
  康斯坦察港历经一夜炮火,满目疮痍。罗马尼亚鱼雷艇再也没有出动。
  这是中国海军初创时代的早期战例。也是成长的代价。
(469)
  华盛顿。1945年1月20日。
  总统就职典礼不巧是个阴雨夹带小雪的日子※。以至于当天罗斯福就感染风寒,不得不遵医嘱,取消一系列会见。
  ※史实。
  典礼前一天,罗斯福会见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其中与中国两位远道客人的交谈都用时稍长。但大体还是礼节性的,尚未接触实质性问题。
  罗斯福这一病,使蒋介石和毛泽东心头都蒙上了阴影。
  但主人热情地为中国客人安排了诸多活动--包括与国会议员和各界人士的会见、旁听国会辩论、以及漫长的游览、参观、体检、医疗日程。
  一月底,两位客人被安排在美国国会演讲,并观摩国会山的外交政策讨论,"体验美国式的民主"。
  蒋委员长认为,美国不应该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这样一个讲坛。在坚持无效的情况下,他以拒绝演讲为要挟。幸好夫人宋美龄马上机敏地委婉翻译转达了委员长的意思,最后两人的演讲都改为五分钟的简短致词。
  后来他们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了演讲。
  (470)
  在参观日程中,蒋委员长和夫人先行前往美国东部。
  一路上,纽约的证券交易所、匹兹堡的钢铁、底特律的汽车、纽波特纽斯的造船,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则根据安排,先去美国南方。
  佐治亚州高效率的农场、饲养场;德克萨斯的油田、佛罗里达的海滨……都令他兴趣平添。在密西西比河畔的维克斯堡,他还遂了一桩平生心愿--在春风料峭中畅游了一回"老人河"。
  整整两月,走走停停,看了几十座城市,直到新鲜感逐渐耗尽。
  周到的体检和医疗日程又开始了。两位年逾五十的中国贵宾,都不难查找出身体的潜在疾病。
  蒋委员长重点看了牙医,最终配制了一套令他满意、舒适的义齿。宋美龄则治愈了她的鼻窦炎。
  毛泽东借此机会把他去年所患的严重失眠、头痛不已的病症※作了一次彻底诊疗。夫人江青从旁照顾,同时也医治一些皮炎之类的小毛病。还大大满足了一轮对好莱坞电影的爱好。
※史载,毛泽东1945年冬在延安,此症曾严重发作,短期不能工作。
  他们不好意思催促病中的总统安排会晤。因为据总统的医生麦金太尔博士介绍,最近罗斯福异常消瘦。已经因病谢绝了斯大林元帅和丘吉尔首相的盛情邀请,无法前往黑海之滨渡假胜地雅尔塔,举行那个巨头间的首脑会议。
  在总统表述的谢绝理由中,还有"身边的中国客人尚未来得及关照"这样的歉意,这使他们颇感受用。
  于是分头致电白宫问候,祝愿总统阁下早日康复。
  (471)
  美、加边境,"水牛城"布法罗。
  奔腾咆哮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永远会引起客人赞叹。这是不可缺少的游历。
  主席夫人江青女士欣喜雀跃,不停地用照相机选取着各个角度。昨天她接受了一份小小的贵重礼物--美国最新研制成功的24D彩色菲林(胶片)。
  平生爱水、也爱气势磅礴的毛泽东也在大瀑布前驻步。沉思间,忽然被告知:恰巧--蒋委员长携夫人也到此一游。
  于是这次巧遇,留下了两个影响中国命运的家庭之间的唯一一套珍贵的彩色合影。
  合影时还有一个小小细节:
  毛夫人在蒋夫人面前总免不了多少有一点点自卑--不是由于容貌,而是由于气质和出身。今天缺少准备的江青穿了一身当时流行的、朴素大方的"列宁装",虽然剪裁合身,但和宋美龄那一袭得体的旗袍比起来就自感拉开了差距。
  本来江青能自恃的还有年龄和身高,可是蒋夫人穿着细巧精致的高跟鞋--这是毛泽东对自己夫人严格禁止的……加上自己一句英文也不会,于是江青有些赌气。画面上的她,一点笑容也没有,与其他三人形成反差。
  往来美国南北期间,中国客人们感到,在旅程交叉点上几次"偶然"相遇,看得出主人安排的痕迹。或许美国人有某种期待--在中国谈不成的问题,在西半球、在这个看上去自由宽松的国家,能够营造出一种合作气氛?
  天真的美国人哪,蒋委员长想。他们真以为政权或者天下是谈出来的?也许他们的是吧,但我们的不是。……即使他们自己也并非如此嘛--忘记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但蒋公已经应付裕如了。三次与毛泽东"邂逅",两人虽然都不主动交流政治观点,但在旅游观感、考察心得方面,彼此都有了谈兴和谈资。
   
  (472)
  "润芝啊!听说你,最近在考察水电站?"蒋委员长这次破例,主动打起了招呼。"润芝"的称呼,更是不卑不亢,不远不近,得体、自然。
  "呵呵,委员长情报准确。我是觉得,中国水力和水利开发,是个需要排上日程的事。将来到阁下政府中谋个水利部长,修个三峡水库什么的,或许称职哩。"
  "哪里,润芝,那不是屈才了?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不入法眼的风流人物,理当是中国山水的大总管啊!"委员长话中有话。
  "委员长谬奖了。我个人见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农家子弟么,务农为本。这次来美国,关切点就是种子、化肥,还有列宁的那个--全国电气化。"
  "好啊,润芝,我们多走走,多看看,取得建设经验,都来替中国把一把脉……好好,你们走好。……"
  25年后,美国方面解密披露的、东道主的记载和报告中,描述了有关机构是怎样为了蒋、毛会谈,刻意营造那些不期然的相遇、预先精心选择的会面场合、在现场布置的那些作为提示的小道具--报导中国建设的图片、模型、报纸和《时代》周刊等等;以及事先打过了招呼的记者采访……不可不说是用心良苦。
  病中的罗斯福总统虽然"每天睡10个小时仍感到疲倦",也关心着那些报告,希望从中找到某些契机。
  负责这些安排的简·惠特尼女士后来忿忿不平地写道:
  "这些都没有奏效。中国客人聪明地--或者说狡猾地避开实质问题。用一句中国成语形容,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们的冥顽不化,或者说抱守各自立场的坚定不移,令人印象深刻。而美国式'民主熏陶'似乎作用不明显……
  "唯一的成果是,他们各自的主要助手--宋子文和周恩来之间,似乎建立了一种沟通和协商机制……"
卫斯理女子学院同学留影 前右三为宋美龄(幼年时是个小胖妹)。
  (473)
  佐治亚州。梅肯。卫斯理女子学院。
  这是蒋夫人宋美龄的成长之地,正是在这里她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并练就了一口柔软的美国南方口音。
  夫人要求,一定在这里小住,委员长没法拒绝她。
  一转眼在美国渡过冬天,进入了阳春。环顾四周,已是草长莺飞季节。
  心里一惊:乐不思蜀?感觉不对了。
  决计回国之际,突然传来总统因脑溢血去世的消息!
  惆怅和遗憾爬上客人的眉头和心头。
  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同罗斯福总统作一次深谈。
  就职典礼和总统葬礼……竟然在一次访问的过程中全都遇上了。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期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不免使人感叹人生无常。
  毛泽东离开美国的告别演讲,谈到:
  "使我深感悲恸的是,两位伟大的美国朋友都没能和我们一起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年前是卡尔迅将军,现在,是罗斯福总统……他们是人类权利和尊严的捍卫者,也是对中国的未来寄予最大信心的国际友人。
  "他们一定会长久地活在中国人民心里。中美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中用鲜血凝结的友谊,将照亮两国的历史发展道路……"
  而在这一次令世人颇怀期待的历史性访问中,究竟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呢?
  是恢复民生的巨额贷款?是300万吨小麦的年供货合同?是长江三峡、黄河永济段等大型水力枢纽发电工程的确定?或是双方对等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
  或是美国接纳3万名中国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计划?还是对于未来世界多边化贸易组织的描绘和构思?还有化肥、机械、钢铁、采矿、肉类联合加工等157个工农业项目援建的意向书?
  ……某种程度上,这些都附带签有一定的互利互惠条款,是国际社会对一个有贡献的大国的正常接纳,属于耕耘后可以期待的收获。
  同时也算是中国人正在欧洲流血所交换来的应有的自然价值啊。
  两人忽然明白,这三个月里,一度曾经剑拔弩张的中国,现在很宁静,沉寂了磨刀霍霍之声。
  没有雅尔塔体系的世界格局,出现了另一种选择。
  而没有他们两位的中国,不甚亢奋,却处于一种安谧平和之中。
  或许这,就是这次邀请的成果?
(474)
  中国平静期间,欧洲比较热闹。
  巴尔干和意大利的山地战,热烈得可以融化阿尔卑斯山头的积雪。
  德军原本并不看好中国军队。
  在著名的党卫军"欧根亲王"第7山地师长、36岁的奥托·库姆少将眼里,华军,无论国军还是共军,仅仅几年前,还都曾由德国人担任总教官或军事顾问。眼前这支以轻武器为主的、农民出身的游击兵,怎能跟光荣的普鲁士军事传统熏陶下的国防军战士较量高低?
  靠钻山沟的游击队组成的"山地部队"又怎能和正规化训练和装备的山地师相提并论?巴尔干群山中,有谁不知道奥托·库姆的名气?
奥托·库姆少将
  ……然而三个月下来,德国人终于感到吃力了。
  那个千年古国,产生过令人琢磨不透的孙子兵法。有过数千场的大小战争积淀,有着完全不同于斯拉夫人、日尔曼人的、灵活多变的战斗方式、以及同样顽强的耐力和拼命精神。
  过去被日本人介绍为"怕死"的中国军人,现在同德军交手,令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特征--究竟是日本人的欺骗还是中国人的改变?
  特别是比起翻越崇山峻岭的速度来,除少数当过登山运动员的德军战士外,多数比不上那些穿草鞋的黄种人--他们象猴子一样快!
  有时他们还用一种长条状的竹片放在肩上,两边用绳索、水桶和草篮,挂着热气腾腾、令人羡慕的食物--米饭和菜汤……走起山路来健步如飞。据说他们那种竹片叫做'扁担',这应该列入山地兵的装备之中--算是中国人的一项简单实用的装备发明吧。
  令人惊异的还有他们的后勤补给。
  中国人的子弹似乎打不光。每天都有飞机给他们的阵地空投,令对方德军战壕里缺粮少弹的、光荣而骄傲却日益陷于贫困的优秀日尔曼人嫉妒不已。
  偶尔,有德军士兵趁夜里爬到战场中间地带,去脱下某个死去的中国士兵尸体上的美式军靴。那种靴子往往是大号的,中国兵还会穿戴几层厚厚的棉袜。
  基本生理需求已使纳粹战士顾不得往日的荣誉了。
  华军的炮火也日益比德军更凶猛。
  那些射程深远的"长腿汤姆"--155毫米美式榴弹炮,强大得让德军在这个次要战区配置的火力无法对付、无从压制。手中所有山地炮都没有那种射程;且几乎完全得不到空对地支援,只能痛苦忍受那些还不十分精准的炮弹。
  即使空战中,对手那些被击落而跳伞的飞行员,也不少都是黄皮肤……上帝啊,农民的军队也开上了飞机!
  而我们的空军呢?已经改成了陆军!--奥托·库姆的第七山地师里,就有几个营是由原来空军被打散的地勤部队拼凑而成的……※
   ※史实。约有2千人。
  这些飞机大炮,都是那个可恶的、犹太人控制的国家--美国提供的。
  美国人用钢铁、石油来耗尽我们的资源,又用中国这种国家来耗尽我们的人力……这个极其险恶、精打细算、洞悉我们弱点的、难以摆脱的犹太魔鬼!
  (475)
  欧战对于中国,是种全新的体验。
  物资利用、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一切都充满新鲜感。甚至胜利与失败、欢乐和牺牲,都有了别一种滋味。说起来多瑙河与长江水是同样的分子结构,可是水边的人们却有如此多的差异。
  肃清希腊境内德军,白崇禧将军借着雅典阅兵式给部队带来的高昂士气,根据盟军作战计划,挥师挺进保加利亚。
  这个多山的国家,对于中国广西士兵并无不可克服的障碍--广西自己拥有著名的"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也不过在全省只占一个小小角落,可见其山地之多。而保加利亚全境,面积还不到广西省的一半。
  3月初,远征军攻克首都索菲亚外围阵地,保加利亚的巴戈里亚诺夫政府就倒台了。由穆拉维夫组成了倾向盟军的新内阁,与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收复玫瑰之国,使"小诸葛"白崇禧一时名声大作。
  下一步的难点还是德军在多瑙河沿岸小平原的阵地,特别是德军那些临时组织的装甲反冲击。虽然规模不大,但德军和日军的战术战法完全两样。
  他们的坦克不是象日本人那样掩护步兵,推进一段就停下等候,保持队形。而是象一群地道而疯狂的野牛,冲破华军战线,就不顾一切地长驱直入,向着两翼席卷。往往使华军猝不及防。
  几支前锋刚刚报来喜讯,就出现了崩溃。白崇禧将军又气又急,背着手在指挥所里团团打转,嘴里"丢他个老母"地丢了半天,忽然想起最近听过"对付坦克最好的武器还是坦克"这句战场名言。
  他马上向李宗仁司令官发电,要求:关麟征52装甲军迅速投入战斗。
  发电同时,接到战区参谋部情报:德军正在罗马尼亚组织一次反击作战,代号是"守望多瑙河"。
  白崇禧下令:立即着手,转入防御。
  (476)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3月上旬,盟军巴尔干战区司令部与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合并。
  国内对这次合并颇感不满,批评为先斩后奏,并扬言不予认可。但李宗仁发电细述理由后,就不再去理会那些"电报官司",而且来了个内部扬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宗仁上将此时守候在地拉那。
  因为史迪威将军过度操劳,身体日益衰弱,他于是自动成为将军的助手。
  战区内的构成主要是华军,史迪威乐得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敢作敢为的中国将领替他承担每天繁重的日常指挥。七年前,李宗仁上将担任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时候,当时还是上校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到战场访问过他,恳谈很长时间。那时的友谊延续到现在。
  两人稍一计议,对关麟征装甲军的命令立即发出。
  这个军在希腊萨洛尼卡已整训很长时间,士气旺盛,官兵一直纷纷请战。但碍于蒋委员长"动用52军一定要经过我"的命令,以及何应钦部长"一定要训练充分才出战,战则必胜"的指示,基本一直留在后面,充当威慑部队。
  史迪威想起这些就恼火。因为前段重点是山地作战,重装甲的52军暂时难以发挥作用,史迪威这才按捺住要跟蒋、何两人对着干的冲动。
  李宗仁建议道:"将军,请你好好休息几天,这个命令由我代理签发。这样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史迪威感激地点点头,提醒说:
  "我不了解关麟征将军。他是不是有点象杜聿明?国府嫡系将领似乎都是要那样选拔的……"他想起缅甸战役关键时刻,杜聿明抗命不遵,私下直接请示蒋介石的那些过程。
  "请放心将军。这个关麟征善战、骁勇,而且渴望参与。以前日本大将坂垣征四郎曾说过:'日军对支那军多数可以以一当十,但对关麟征所部,需要以一当一'。这人是关西大汉,绰号是'关猛子',有血性。跟陈诚合不来,他的人脉是何应钦。但他不是那种暗地请示汇报的人。决不会再次发生缅甸那类事情。"
关麟征将军
  "很好。那么给关麟征加强一个A-26攻击机航空联队,一个月内,务必突破多瑙河德军阵地。"
  第52装甲军随即,大举开赴索非亚。
   (477)
  亚德里亚海北端。第里亚斯特。
  同期,海运到达、在埃及整训补充完毕的华北联军叶挺第一兵团,其中包括新扩建的许光达装甲师,3月上旬实施了在这个自由港的登陆。
  该兵团颇有一副"主力"阵容:
  谢尔曼坦克和M10"狼獾"坦克歼击车,整齐威武,令人刮目相看。
  运兵车队已经可以用"浩浩荡荡"来形容。成串的"道奇"、"福特"、"通用"卡车,车尾拉着105榴弹炮。
  行列中的工程、起重、架桥车辆、以及扫雷、救护车辆也颇引人注目,这是华北联军从未拥有过的装备。
  讲究军人仪表的叶挺将军,威严地挺身坐在吉普车前排,新式钢盔上,三颗银星闪闪发亮。
  有点奢侈的是,天上时而还飞过一中队"野马"掩护机群,挂着双星标志。
  机械化进军,使阿尔卑斯的崎岖山路缩短了。德军从意大利方向已无兵可调,匆忙中在斯洛文尼亚拼凑的师级战斗群,两天内就被盟军空地交加火力击溃。
  叶挺部队又一次象当年"铁军"一样所向披靡。这次,第一兵团的预定作战方向是匈牙利。
  那里,巴拉顿湖附近的瑙吉考尼饶,是德国最近、也是最后的石油来源地。这场战斗意义非同寻常。
  一个插曲是--叶兵团从埃及出发当日,那里发生了一个悲剧:
  2月24日,埃及首相艾哈迈德·马海尔帕沙在国会发表对德国宣战声明时,被一名亲德民族主义分子谋杀。※史实。
  
  (478)
  意大利,布林迪西。南欧盟军航空兵大型基地。
  1945年春,由盟军担任顾问的第33(中国)航空队正式组建,承担了巴尔干战区内的防空、歼击和轰炸任务。
  其属下轰炸机联队已执行3000架次以上战斗飞行。
  他们现在参加南欧战区范围内所有敌方目标的轰炸,不管是油田普洛耶什蒂,还是工业城市布拉格;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使用重型的B-24、中型的B-25,还是轻型的A-26。战果虽然时好时坏,损失也时重时轻,但他们保持了自始至终的参与和承担。
  战斗机联队也在战斗中成长起来。
  王牌战斗机飞行员-野马联队第2中队长李汉上尉的"坐骑"P-51D机头上,画上了9颗★。这些五角星表示击落敌机的数量,按照盟军标准,击落5架以上就可授予"王牌飞行员"的称号。
李汉
  至于侦察飞行这类例行任务已不在话下。第33航空队没花很多时间,就培养出一批判读航拍照片的高手。
  一个有几分绘画天赋的中国飞行员,模仿美国航空兵的做法,在自己机头上画起了美女涂装。
  尽管那完全是一个含蓄、古典、长裙飘逸的东方美女,形态类似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还是遭到刘亚楼准将的训斥:
  "马上给我擦干净。我们空军不时兴这套玩意儿!"
  "那,鲨鱼嘴,尖牙齿,许不许画?"
  "也算了吧!干干净净不挺好吗?有那功夫,多琢磨琢磨飞行,干点正事儿!有本事多画几个五角星!"
  于是业余艺术家被扼杀,专业空战英雄逐日增加。
  (479)
  西线。法国解放后,盟军"白头秃鹫"似乎冬眠了。
  在齐格菲防线遇到的顽强阻挡,以及"喷气262危机",使运转中的西线战车不知不觉熄了一阵火。唯一攻势作战"市场--花园"行动,也在付出血的代价后以失败告终。直到1945年4月,蒙哥马利元帅才拿下荷兰。
  南翼,巴顿第三集团军进抵莱茵河畔,夺取了其中一两座桥梁。
  这期间盟军最高统帅部的精力用于解决内部战略分歧。
  蒙哥马利关于由他的第21集团军群单独主攻、横扫德国北部,因而独占后勤保障、由其他部队配合的战略设计,显然过于"一枝独秀",而遭到众多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争执和争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确立了在西线采取"宽大正面"攻势的战略。
  盟军逐渐找出对付喷气式战机的最佳策略--在敌机起降时进行偷袭。
  早期喷气式发动机加速性能差,在起飞时需要长时间加速。于是盟军的"野马"战斗机组成游猎小队,利用优异的远程性能,隐蔽徘徊在ME-262基地附近。
  一旦敌机起飞,"野马"就会在ME-262起落架收回之前发起攻击。这一着很奏效。如果262拒绝出战,"野马"就扫射机场,将其摧毁在地面。
  4月份开始,德军巴尔干油田受到严重威胁。油料缺乏,加上频频遭受打击,使262喷气机升空数量急剧减少。盟军轰炸势头再次猛烈起来。
  西线的抵抗又持续了两个月。新组建的 30个德国党卫队师在筑垒地域中的防御,一度颇有成效。
  年初凯塞林元帅车祸负伤※,元首又重新启用了元老人物龙德施泰特和少壮派莫德尔两位元帅。
  但他们的努力已显然不如凯塞林时期,德军防线出现裂痕。这是因为被紧急拼凑和抽调来担任防御的,已是"人民冲锋队"这种乌合之众了。
  4月27日,盟军摧毁了最后一个威胁英国本土的V-2火箭发射基地。
  (480)
  东线。北极熊在冬眠中慢慢苏醒。
  依靠日积月累和加大自行生产,红军积蓄了再次发动进攻的力量。虽然不得不为此减少作战部队,以充实国内生产岗位,但也减少了精壮劳力的牺牲。
  北方春天的泥泞一旦过去,苏军将发起致命攻势。那里的德军指挥官现在是希尔佩特上将,身经百战的朱可夫元帅没把他放在眼里。
  南方,气候条件已允许罗马尼亚战役4月开始。
  苏军的目标--普洛耶什蒂油田和首都布加勒斯特,已经近在咫尺。但那位曾被撤职一天、因为隆美尔阵亡又被重新启用的、老辣的德军将星曼施坦因元帅,好像还在准备他的反击手段。
  苏军侦测到,德军在摩尔多瓦山地丘陵一带,集结了相当数量的突击炮。
  (481)
  南线。"龙"在这里盘踞,张牙舞爪。
  这个图腾,世界各民族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吉祥,有的认为凶恶。有的说它是天堂的神怪,有的说它是人间鳄鱼、蜥蜴的变种。还有人联想上古时代的恐龙……史迪威希望的,是人们承认它凶猛的一面。虽然他曾失望。
  由史迪威统一指挥的巴尔干战区,华军已陆续达到130万人。其中一线作战部队占70%,近百万人。英美军队9万人,主要为空海军和后勤保障人员。
  4月,以华军为主的巴尔干集团军群切入匈牙利,进行布达佩斯战役。
  现在这个方向被史迪威选择为主攻方向。这儿同样存在着一系列有价值的目标,例如德军最后的石油来源--巴拉顿湖。然后是维也纳,然后是那个人的故乡:林茨。然后从那里攻入德国本土。
  南欧方向8个月的作战中,双方伤亡都超过50万。新编成的德军和仆从军部队,相当一批是40岁以上和18岁以下,被成批派来堵塞这里的漏洞。在战斗力对比上,德军已无优势可言。
  但对华军来说,罗马尼亚油田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了。血战连连、被阻在多瑙河南岸的白崇禧兵团,缺乏有效的渡河手段和经验,只好把这份功劳留给从北方攻击、地形有利、势头更猛的苏军。
  中国人不想再吃"多瑙河守望者"的苦头。因为那位陆空全才、防御战打得极有章法的纳粹双头兀鹰--凯塞林元帅,自从伤愈调来南线取代魏克斯伯爵以后,使华军上下消耗大量精力。
  罗马尼亚也让史迪威感到疲惫,胃部剧痛的发作日甚一日。
  他不想告诉任何人,也拒绝了军医的例行身体检查。他知道,一旦确诊,他只有一条路:回国。胜利在望,他渴望在自己清醒时,亲身迎接它。此刻支撑他与残敌和病魔进行双重顽强斗争的,仍是他那不可征服的意志。
  因势利导,史迪威把兵锋指向更靠近对手心脏的部位--中欧。而征服了巴尔干群山和阿尔卑斯山的中国山地兵们,似乎也对喀尔巴阡山失去了兴趣。
  厌倦了爬山,他们的目光被匈牙利平原吸引着。
  传说,那是两千年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向西大迁徙时的最后落脚点、聚居地。中国兵很想在那块并不大的平原上,向那个或许曾在自己北方游牧千年、频繁袭扰的民族,展示一下他们新近得到的、越来越多的吉普车。
  他们想让那些牧马人的后代,对这些农耕民族的后人如今竟拥有了这样的奔驰速度,发出一些惊诧!
(482)
  东线。拉斯腾堡。1945年6月。
  元首再次告别他创伤累累的帝国总理府,来到东普鲁士,来到他在这里的大本营-狼穴,这个令他大难不死的宝地。
  冥冥之中神袛的保佑使他心怀感激。一次又一次,死亡阴谋没有得逞。
  战局急转直下、敌人侵入德国领土之际,上帝居然把他的大敌罗斯福召唤而去!这不是神的旨意么?
  拯救德国,该从东普鲁士-这块民族发祥地做起;该从狼穴-这个战争期间他逗留和工作最久的堡垒做起!
  背信弃义的俄国人又开始进攻了。虽然压根就没同他们达成什么协议。
  但是双方不是已经通过半年多的实际停火,暗示过某种态度么?这不可以视为默契?德国放弃了在波罗地海三国组建政权,放弃了乌克兰的独立宣告,德国准备撤出苏维埃的土地!李宾特洛甫向该死的莫洛托夫传递过这种信息!
  他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背信弃义就是他们的特征!
  至于美国,那个与自己在同一个1933年初开始了世界政治使命的人,又与自己同样在这舞台上坚持了12年,就像一对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步出发的竞赛选手。现在那个人终于倒下去了,和他的轮椅一起退出舞台。但是元首却没有感到在生命竞赛中战胜对手后的轻松。
  大本营地下掩体的整面墙上,大幅军事地图显示着最新战略态势。
  西面和南面,天然屏障莱茵河和多瑙河,阻挡着盎格鲁萨克逊人、混血的美国人和黄种的东方人的进路。对付他们--这些靠物资和人力打仗的军队,意志就是决定的力量。
  而东方,另一个具有同等意志力量的小胡子,斯大林,才是真正可怕的敌人。既然他对德国的让步如此不抱善意,那么就让意志对意志,进行最后的较量吧!
  虽然西线,南线,东线,全面告急,虽然占领鲁尔和萨尔的英国佬和美国佬剥夺了他的煤炭和钢铁,虽然进击多瑙河的中国佬威胁着他的石油,但是布尔什维克威胁着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如果德国被这样一个敌人占领40年,将被改造成一个何等悲哀的群体!
  对背信弃义的惩罚是不可放弃的!元首在这个时候来到东方的指挥部,就是为了明确敌人中的头号敌人--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
  为此,元首动用了H集团军群。这是手中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并再次撤换了战斗意志开始衰退的曼施坦因元帅(他竟敢指责元首"完全失去了现实感"!)代之以年轻、生气勃勃的曼托菲尔上将。
  新组建部队命名为"东方集团军群"。针对谁,不言而喻。
  (483)
  立陶宛。尼亚穆纳斯河畔。
  泥泞的春季过去了。休养生息半年,红军恢复了攻击的力量。代号"解放"的伟大战役于6月1日在这里发动。
  哪怕没有援助,苏联人也不是孬种。
  没有汽车,我们可以自己造;我们可以乘马车,甚至徒步行军!没有无线电,我们可以打旗语;没有美国罐头我们可以吃黑面包;没有军靴我们可以赤脚!
  艾森豪威尔将军说他们在地雷阵前耗费大量时间,问我们是怎么办的。
  朱可夫元帅回答得好:派几个惩戒旅走过去就是了。
  这就是苏军的战斗和精神!
  奇特的"木轮卡车"出现在白俄罗斯平原上。虽然速度不够快,而且颠簸严重,有时让人五脏六腑都会错位,但却不用担心破损、漏气。这种小发明也坚定地显示着俄罗斯的顽强和决心。
  我们要做的,是夺回被西方和东方不忠实的盟友耽误的时间。
  6月初,在尼亚穆纳斯河畔,T34/85和斯大林2型坦克,排山倒海地向"豹防线"北段发起了冲击。苏制122和152毫米重炮毫不留情地发出怒吼。"黑死神"伊尔-2象飞蝗般铺天盖地。让德国小胡子看看吧,红军每次都是这么势不可挡!
  ……缺油少弹的"虎王"和"黑豹"在顽抗中渐渐化为废铁。"斯图卡"被逐出了天空。在东线辗转作战四年之久、千锤百炼的德国老兵们,和高喊着"乌拉"冲锋的近卫军青年团员战士们一起,变成了一具具焦黑的尸体……
  又一场百万人伤亡的大战之后,1945年6月22日这一天,法西斯侵略者被赶回四年前的出发点:波兰,布格河。
  至此,苏联收复全部国土。
  (484)
  斯大林惋惜的,是罗斯福的去世。
  不管怎样,在西方的政客中,他是个可以打交道的人。虽然他后来克扣了对苏联的援助;虽然他还瞒着我们这边,搞什么"合金"……
  其实"合金"或者"曼哈顿工程"早期,苏联就得到间谍史上著名的克劳斯·富克斯的谍报。呵呵,即使在德黑兰苏联大使馆,罗斯福下榻的房间里,克格勃的窃听"小甲虫"也一直在正常运转。这位总统的思路我们了解。
  尽管如此,跟罗斯福还是可以达成交易。相比之下,他的继任者是那样不可信任。
  斯大林元帅牢牢记得四年前希特勒入侵苏联那一刻,杜鲁门参议员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的演说:
  "如果德国人获胜,我们就帮助俄国人。如果俄国人获胜,我们就帮助德国人。就让他们互相残杀吧……"
  就是这个人,现在成了美国总统。
  斯大林后悔的是,不应该让他们过早地结束太平洋战争。以至于现在容许他们对欧洲这么反复、精细的盘算。
  没想到当初提供的一点运输方便,竟达成那般效果。没有了日本拖累,苏联的价值竟然降低了……在这种新格局下,苏联该怎样铺排她的世界战略?
  东普鲁士和波兰近在眼前啦,红军需要喘一口气。没有资本主义的卡车送来弹药,我们步伐不得不放慢一点。我们要自力更生,补充这一轮的消耗。
  就是这一天,6月22日,意外地爆发了华沙起义。
  近在咫尺的苏军,因为后勤跟不上等问题,难以采取支援行动;却被西方指责为"观望"。塔斯社对此反唇相讥:
  "某些指责别人见死不救的政客们,今天终于品尝了克扣东线汽车、橡胶和其他物资的恶果……"
(485)
  匈牙利。巴拉顿湖畔。
  由于史迪威将军按照美国方式实行了部队轮换制度,久战疲惫的华军山地部队得到休息,在后方装备和训练完毕的机械化部队开进匈牙利平原。
  在这里,并非第一次参战的中国坦克兵,却尝试了什么叫真正的装甲战。
  战斗激烈而残酷,他们前所未遇。
  开着M4"谢尔曼式"坦克和"狼獾"歼击车的中国第52装甲军,在第一天与德国E集团军群的虎王、猎豹们的激烈对抗中,竟打成7比1的战损。关麟征军长心疼得直掉眼泪。
  同样装备的华北联军许光达装甲师,也当天就报销了整整一个营,师长彻夜不眠,写检讨请求处分。
  可惋惜的还有。
  出狱不久、求战心切的叶挺将军,担负左翼进攻时发现了敌人防线上的一个10公里宽的缺口。
  前线指挥官犹豫不定,不知这是否是敌人设下的陷阱。
  在出师不利、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求得扭转战局的关键机会,打红了眼的叶挺司令官不顾部下的阻拦,亲自乘车前往观察判断,以便及时决定是否由此穿插迂回敌军后方。
  尚未找到欧洲战场真正感觉的叶挺,还保留着在中国北伐时期战场养成的"身先士卒"习惯。他没有听从助手们的一再劝告:带上足够的掩护车辆。行进间还频频起身向外张望。
  他太想在战斗中洗刷过去的耻辱了。
  路过一片黑松林,当他在车顶举着望远镜,向部队发出"停止前进"命令的时候,一个埋伏在树丛里的德军"铁拳"狙击手扣动了扳机。
  多瑙河边,又一颗将星陨落。
  (486)
  为战争付出的学费使中国远征军受益匪浅。随后的作战里,落差逐渐缩小。
  半个月后,许光达装甲师已能创造在运动中一次歼敌一个装甲连的战例。第二期派来的国军邱清泉装甲师也在奔袭中打掉德军步兵的一个师级指挥部。
  匈牙利会战,德军投入42万人,盟军巴尔干战区投入83万人。其中中国远征军占了76万人。
  华军"南欧"集团军群此时已编成3个装甲军,各自拥有800余辆坦克或自行火炮。部队首长分别是关麟征、杜聿明、陈庚。这时的中国远征军一个典型的装甲师编制为:
  3个装甲营,每营56辆中型坦克;1个反坦克营,56辆M18歼击车;1个自走炮营,48辆M7"传教士"105毫米自行火炮;师属装甲侦察营还有56辆M24"霞飞"式轻型坦克。
  每师装甲车辆总数330多辆。
  每师还拥有3个汽车运输团,1700辆通用卡车和吉普车等。还拥有牵引火炮团、轻装甲车团等。
  除了缺少远程重炮,其余已接近一个美式装甲师的标准。
  匈牙利会战,耗时一个半月。到6月中旬,德国最后油料来源地--巴拉顿湖边小镇瑙吉考尼饶被占领。
  时间相差无几,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也落入苏军之手。
  德国本土剩下的全部六处大型人工合成燃料基地,都已遭到毁灭性轰炸。由此,一度令人胆寒的德国装甲集群,迅速蜕变为一支纯步兵队伍。
  能起飞的德国飞机也寥寥无几,盟军拥有了德国领空制空权。
  (487)
  维也纳。旧霍夫堡宫,盟军南欧集团军群司令部。
  "下一个对手,就是刚刚晋升的舍尔纳元帅了,他号称杀人不眨眼。"史迪威上将的手指向地图上的布拉格。
  "根据情报,这里德军不少于80万人。哦,别担心,他们多数是乌合之众。很多人刚刚穿上军服。他们没有飞机。坦克没有燃料,只能作固定炮垒。
  "来吧,用我们最新编成的坦克集团军,2500辆战车的铁流,去解放这个欧洲工业城市吧!"
  战斗动员后,总司令在露天同两万多名中国士兵一道吃午饭。这是巴尔干战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盛宴。虽然食物一般,但人数众多,气氛热烈。
  吃的主要有烧火腿、白薯、青豆荚、蔬菜、水果沙拉、面包、奶油、果酱等。中国菜式主要是大锅红烧肉--这是史迪威特意关照的。红烧肉用大桶装满,由吉普车送往各连队餐台。
  山西口音的史迪威用麦克风致辞:
  "本来哩,俄是想请大家吃顿饺子,俄也爱吃哩。但它们耗费人工。俄的司令部没有那么多人会包它们。而且时间来不及么,大家都饿了。遗憾哪!只好放弃这种传统特色食品哩。"
  总司令的副官,多恩准将悄悄透露:这一餐,是将军自己掏腰包请客,花光了六个月的薪水。
  当天晚些时候,美国国会正式宣布: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尼米兹、哈尔西、阿诺德等将军一起,于今日得到晋升。
  他们成为继莱希、马歇尔、麦克阿瑟、金等人之后,第二批美国五星上将。
  乔,这位"美国陆军最有才华和毅力的野战将军",终于攀登了他所献身的军事生涯的顶点。
  两万名远征军将士,在就餐广场上热烈鼓掌、欢呼、欢腾。
  但是新的五星上将严格禁止了他们"对天鸣枪,以示庆贺"的要求。
  "记住!你们的子弹是宝贵的,长期都会如此。枪口只能对准敌人--而且这个敌人只能是外来侵略者,而不是你们的同胞……"
  将士们一致埋怨这位五星上将对晋升秘而不宣,使他们来不及准备鞭炮。
  最后史迪威望着士兵们,诚恳说道:
  "说句心里话,我衷心地、衷心地,感谢你们。勋章应该由你们佩戴。光荣属于你们!没有你们的勇气和鲜血,就不可能有什么五星上将。"
(488)
  捷克。波希米亚丘陵,史迪威集团军群前进司令部。
  由于布拉格敌我形势变化,又一轮作战会议紧急举行。
  1945年7月上旬,中国远征军推进到布拉格城下。不过为时略晚--科涅夫元帅带领的苏联红军已对布拉格完成半月形包围。留给中国人的只剩下西面。
  听完战场态势介绍,接替叶挺前来指挥中国华北军团的林彪将军,提出新的方案--兵分两路:
  一路以装甲机械化主力继续向北直插,直逼布拉格背后200公里的下西里西亚工业区;断敌退路,相机攻入德国城市德累斯顿,从南翼威胁柏林。而把围歼舍尔纳集团的战绩留给苏军!
  另一路以轻装甲部队和伞兵为主,向西疾进。攻克奥地利的林茨和萨尔茨堡,直指慕尼黑。同时切断德国通往瑞士的通道。这一带是德军准备组织山地防御战的最后挣扎之地,戈培尔至今还在广播里大肆吹嘘储备在那里的"国防堡垒"和上百万"人民冲锋队"。
  有不赞成的意见说:放弃布拉格,会使华军"失去最少抓到一个德国元帅的机会"。但是没有几个人支持这种追求形式主义的意见。
  史迪威五星将军明确了方针:"歼灭有生力量,远比俘获高级将领更重要。"
  林彪特地补充道:战争末期,抢功的事情会层出不穷。我们的原则是,抓大放小,抢实不抢名。
  提议最终获得通过。于是中国伞兵在欧战末期,又实施了一轮空降。
  此时,远在西线法兰克福待命的泰勒少将,正指挥美国第101空降师,实行缓慢的地面推进。并在筹划战争中最后一场空降突袭:"大学行动"。
  听说南线在准备又一次空降,他给中国伞兵纵队发来热烈的电报,对李天佑司令员表示"妒嫉和祝福"。
  李天佑复电说,这次行动,使用的识别口令是:马克斯韦尔-泰勒!以表达对部队老首长的怀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