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18 铁血熊猫(现代)
  "怎么可能呢,乔治?我必须等在这里,把远征军派出才能离开。"
  "这样会耽误病情的。我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
  "放心吧,乔治,我心里有数。两个月后,我去华盛顿见你。"
  一轮圆月从崂山升起,硕大而红润。
  史迪威为掩饰病情,摆出诗兴大发的样子,用山西腔的汉语吟哦了一首唐诗,作为宴后告别: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408)
  南京。新街口广场。
  1944年7月7日,这是个纪念日。
  炎炎赤日中,20万军民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民国光复南京还都大典"。
  来宾中,以带着遮阳帽的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最为显赫,引起了各界惊叹和纷纷议论。
  对日战争甫一结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中英蜜月"。
  这颇令一些缺少内幕情报的观察家大跌眼镜,对政治格局中的翻云覆雨感叹不已。在他们印象中,曾几何时,傲慢的大不列颠都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中国人,而中国也对战争初期英国的绥靖、不义和出卖,充满厌恶和愤懑……
  而今,是什么样的利益链条把两个几乎反目的盟友捆绑成了情人?
  其实丘吉尔首相的代表--蒙巴顿勋爵和蒋委员长在重庆期间,双方已在一系列政治交易中迅速达成妥协。
  深谋远虑的首相以"政治上坚定支持国民政府、10年内归还香港、帮助中国营建一支海军、提供经济援助"等条件,换取了委员长派出中国远征军50-60万人,参战巴尔干的决定--正是首相那个念念不忘的巴尔干。
  这支赴欧远征军由英国负责装备和补给,接受地中海战区统帅亚历山大上将的战略指导。
  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并且乐观其成的是:这个协议有一点正中蒋公下怀。
  军事委员长借此机会,正好把原来难以控制的桂系、滇系、以及川军,顺势派出,从而远离了他们原有的根基,这就给中央军嫡系部队腾出了替补空间。
  两位谋略型的首脑,在这一点上目的不同,却一拍即合。
  (409)
  对于赴欧远征,中国军队上下似乎一开始都并没有出于军事考虑--不管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唐。
  马来半岛上,中国驻军营地里的这些部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表现出乐于从命。他们过够了长期缺粮欠饷、装备不足的日子,一个个乐得开此洋荤。
  因为远征军的军饷是用硬通货--英镑或美元支付,并直接给每个士兵开好个人帐户,不担心官长克扣。半年下来,攒的钱够买一片自家的土地了。死亡抚恤金标准也从优,虽不及英国标准的半数,但已远远高于国内。
  搏一回命,换得安家立业。--每个人都拨拉得开这几个算盘珠子。
  至于他们的首领,在蒋委员长如日中天的气焰下,和西方物资武器援助的巨大诱惑下,既迫于无奈,不敢抗命;也冀望未来,怀有憧憬。
  当然,国军嫡系也不是不参战。
  蒋公做得足够漂亮--号称"铁甲关麟征"的52装甲军名列远征军榜首。一些二流部队也排列其中。此外,派出的海军空军--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地道的"中央军"。
  其实蒋心里明白,巴尔干并非战车用武之地,52军不会马上投入战场,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去埃及接收一批新装备……
  (410)
  新加坡。裕廊海军基地。
  为使国军出兵迅速,英国还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附加价码:
  他们把在南洋缴获的所有日本军舰--除战列舰外,全部划归中国海军使用。并在战利品分配会议上为中国国民政府积极争取了这一条款。
  实际上,有经验的英国海军,在清理和检测这些战利品军舰时发现,舱室狭小、制式迥异、或者伤痕累累的日式舰艇,对于英国并无多少使用价值。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包袱。
  但对中国海军,这不啻是一笔洋财。
  这批由南京政府接收的舰艇大致有:
  改造型航母2艘(神鹰、海鹰);被重新命名为"台湾号"和"琉球号"。
  重巡洋舰5艘(羽黑、足柄、高雄、利根、青叶);分别改名为"弘远、智远、威远、纪远、念远"。
  轻巡洋舰5艘(大井、长良、名取、木曾、五十铃);仍以"远"字系列命名。
  各型驱逐舰12艘(风级4,曙级6,潮级2);均以"阳"字系列命名。
  伊-109等潜艇12艘留作训练使用。
  其他巡防舰艇、运输舰艇、货轮油轮等600吨级以上船只共计80余艘。
  1944年7月上旬,国军在南洋几个船舶集中地接收了这批舰船,并留用了若干原日本海军操作人员。
  海军副司令桂永清中将,带领一批经过英国海军短期培训的军官和水兵,欣喜地在裕廊基地举行接收仪式。
  之后便向各舰派出监督管理军官、军士和部分水兵,与留用的日军战俘一起,驾驶和管理这些船舶。
五十铃
羽黑号。
足柄号。
  (411)
  越南。金兰湾码头。
  张淦少将的"钢七军"正在港口登船。
  根据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签署的命令,那支被命名为"中国西洋舰队"的、规模不算小的海军,开始了第一轮行动。
  它们就地装载原来在印支、马来半岛对日作战和受降的部队--现在改编成第一批中国赴欧洲远征军--滇军6万人、桂军10万人,以及部分川军和"正牌"国军,仓促而又坚定地,驶向新的集结地--开罗。
  英国海军为此调动了它在远东的各种船只,包括不再需要登陆日本的那些应该转往欧洲的登陆舰艇,统统参加运送。45万人,运了三个月。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的远征!
  自500年前明代三宝太监郑和 "下西洋"以来,还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军队涉足过印度洋,遑论欧洲了。因此,轮船上的远征军将士满心充溢着一股自豪感,倒是压倒了初次远航的种种不适。
  半喜半忧的白崇禧上将担任先遣军司令兼参谋长。
  后续出发的李宗仁上将,踌躇满志地担任了总指挥。
  军事委员长蒋公,还有更深层目的。
  积极派出远征军是一种重要政治姿态--不光是清理和削减地方派系和军阀势力,从而整治中国传统上的一种痼疾,更重要的,这还会逼得共产党不得不同比例地派兵、减员。--此事史迪威自会严格监督。这就是听了夫人建议,把史迪威让给共党的好处。
  这步棋他走得毫不犹豫。多年政治角逐使他明白:国共摩擦由来已久,抗战胜利后新一轮摩擦已现端倪。共党势力今非昔日,在没有摸清罗斯福底牌之前,一味诉诸武力解决,恐怕短期难以奏效。
  如何削弱对手,需要高明的棋术,和不被指责的着法。
(412)
  美国惴惴不安地注视中国内战危险。
  在河南上个月发生的摩擦冲突中,马歇尔作出一项临时性调解--双方各撤离25公里。并派出李奇微空降军下属部队,两个空降团和一个后勤分队,从原驻地台湾,飞往中原,机降洛阳和开封,以排为单位沿黄河一线驻扎,等于象征性地设立了一条隔离带。
  罗斯福总统看到,中国成立联合政府之前,政治观念上对立的双方,各自手握军队,确实孕育着某种危险。
  因此,他虽然原来未置可否,现在却明智地捡起了丘吉尔的主张--要求国共双方按比例派出欧洲远征军。
  这样既解决欧洲战场的兵源,又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国内战风险--至少是给延缓这种风险赢得了时间。霍普金斯替他作出的代价计算,更使他坚定了看法--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投入产出比,好于其他任何一种选择。
  美国付出的一部分现成的物质代价,可以从在欧洲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中获得返还,甚至可以从削减苏联的供应份额中获得找赎。
  自然这会使斯大林同志不满。但是总统有信心在今后某次会晤中,用花样翻新的解释和对合作远景的期许,来平息那位大元帅阁下的愤慨,同时继续把牢国际政治的天平……
  因此,日本宣布投降后,罗斯福就鼓励中国派出远征军赴欧参战这种前景,并逐步把条件具体化。
  例如,一再要求双方对日期的确认;
  例如,制订了补给、装备赴欧部队的优惠条件,和提高官兵待遇及抚恤标准;
  例如,赠送一批高质量、多角度的欧洲战争影片,在中国各地广泛播映;
  再例如,提出"不参加远征的部队,则不再补给装备弹药,并有归还《租借法案》提供物品的义务,特别是大型武器必须归还"的限制性规定……
  对日作战后期,他便指示马歇尔、史迪威和魏德迈,尽量精确控制弹药补给量和新武器的配发量。他希望,以某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抑止双方的内战冲动。
  罗斯福总统并不是一位思路单一的政治家。与此同时,他还策动国会,通过了一项十亿美元长期无息贷款的战后对华经济援助法案--用于中国民生经济恢复;此外还专门拨出一亿美元特别经费,用于远征军将士家属的慰问、就业安置和子女教育。
  他确信这些钱不会白花。他的智囊班子对此意见一致。
  (413)
  7月上旬,中共中央所在地迁址沈阳。
  这里条件,好过现在华北民主联军指挥部所在的北平,特别是电力、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例如上下水管道等,都相对更加完善。
  毛泽东不喜欢国民党特务机构经营甚久的北平,同时也担心那个长春的伪政权气息。而在这个工人阶级占主体的沈阳城,使人感到安全和踏实。
  他甚至想干脆搬到鞍山--那才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哪。他还很想有一段当工人的经历,尽管还没有过。
  只是由于现在有了"外事工作"这个新概念,他才接受"七大"政治局新领导集体的意见,留在大城市沈阳。
  很快,美国国务院开设了"驻沈阳联络处"。两位熟悉的使者--包瑞德和谢伟思,继续主持这里的日常联络工作。
  沈阳,三经街十七号。
  这所主席临时宅邸里的电灯-而不再是油灯,亮了一夜。书房里烟雾象蒸气一样从门缝里冒出来,那是主席彻夜不眠一支接一支吸烟的效果。
  现在,这个问题--派出同比例的远征军,使毛泽东思虑再三。
  国府方面派出45万军队。速度之快、决策之果断大大超乎以往的预料和估计。这里面有名堂。
  下面就是:我们怎么办?按照艰苦谈判拿下来的军队数量比例--三比一,我们就要派出15万人。
  这确是个锻炼部队、换取装备、扩大影响、增加民族和阶级自豪感的好机会。……是啊,美国报纸--而不是苏联报纸--已经在赞扬"中国共产党也主动承担了伟大的国际主义义务--对德国法西斯作战"……
  虽然如此,但蒋介石耍的手腕太明显了。历史给了老蒋这样一个排除异己、巩固统治的千载良机!那些地方派系、军阀,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哦,美国人或许不了解,中国人可都看得一清二楚……
  史迪威将军在催促了--"出发日期快要到了!请签字吧!毛主席!"
  在执著地热爱战争方面,这位将军和那位巴顿可有一比。只要能领兵打仗,他才不管你的国内情况。为此,他让蒋介石吃够了苦头。现在我也要尝尝这种苦头?这种压力诚然不好受。
  毛泽东知道,相对国民党来说,史迪威更喜欢共产党。但他是象喜欢他的美国共和党的那种喜欢。他们观念里的政治斗争,是那种观点交锋、绅士辩论的议会斗争;而这里,在中国,却需要你死我活的兵戎相见……
  相应比例?这是蒋介石削弱我们的手段,史迪威居然十分赞成。
  ……谢伟思介绍过,在美国,总统如果不以美国利益为准则,就不会得到选举。官员不以美国利益为准则,就不会得到任命--归根结底,美国利益,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
  (414)
  这很正常。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利益,不也该如此么?恰恰这一点中国人做得不够好。对此,我们应该学习。
  但是我们……真的要出兵么?和蒋介石比兵力,我们本钱还不够。现在虽已不是"乞丐同龙王比宝"的红军时代,却也是至少一比三的力量差距。
  恩来在开罗会议上把风放出去了:我们,可以参加对欧洲法西斯的战争。
  这个话我是说过不假,但还没有考虑成熟嘛。如何参加?怎样参加?--当然,恩来也没有说。
  国际影响、舆论压力、党内盲目乐观倾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决定,派出部队,远赴欧洲,势在必行。
  一个党,一个潜在的执政党,说话要算数。好吧,我们派!
  所谓寇能往,我亦能往!你有杂牌,我有新军。尽管不公平,我们自有办法。共产党在最弱小的时候都没有怕过,何况今日--三分天下有其一。
   ……
右一为包瑞德
  还有包瑞德,这位能用标准北平口音朗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军人外交官,已经如愿以偿,晋升准将。昨天他来通报:美国将在帮助中国战后恢复的第一笔贷款-10亿美元中,规划出华北自治政府的份额-可能是25%甚至30%。
  另外在大连港,装满小麦、肉类和食用油料的船队正在卸货……美国,希望中国参加欧战--而不是内战,看来这份诚意并不假。尽管露骨地显示了他们的利益需求,可也包含了我们的利益需求。
  明白、简单,这就是美国风格。这不挺好么?
  至于派兵的风险,当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包瑞德和谢伟思说了一句话:
  "只要你们在沈阳,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谢伟思明白,毛主席指的是战争--内战。拥有兵力优势的国府也常常对此并不讳言。
※原话是:"只要你们在延安,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现在毛泽东再次碾灭烟蒂,又在砚台上润润毛笔,拿起那份文件。
  远征军派出后,必须密切注意老蒋的动作。他的嫡系部队,还大部留在国内。88个整编美械师啊。我们呢,相应的编制是纵队,只有27个。
  天亮了,窗外的鸟儿已在啾啾鸣叫。
  在办公厅送来的《华北战区赴欧洲远征军指挥员候选人名单》上,毛泽东重重地圈上了"刘伯承、邓小平"的名字。
  既然去欧洲嘛,这两位喝过洋墨水。
  是啊。老蒋那边派的是"小诸葛"。白崇禧不是说,刘伯承是"中共第一员悍将"么?好吧,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此中深意,非蒋不能参透。
(415)
  白俄罗斯-拉脱维亚边境。
  1944年6月末,两个奔跑的巨人--巴格拉季昂和鲁登道夫,在这片土地上的剧烈对撞,使得巨人背后的双方操控者,都着实大吃一惊。
  奇怪的是,在信息和情报已相当敏感的此时,双方事先却都没有估计到--对方会在这里发动夏季攻势。
  德军大本营一直判断,苏联人的选择必定是乌克兰。
  而红军统帅部则基本忽视德军再次发动攻势的可能性。他们在执行斯大林同志6月7日的指示:"要想办法对德寇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6月22日,三年前这是个历史性日子。
  苏德前线中段,分属两个阵营的数万门火炮几乎是同时发出怪吼。虽然两个进攻地域之间南北相距250公里。
  白俄罗斯各方面军在朱可夫元帅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了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代号为"巴格拉季昂" 的大规模进攻。他们迅猛渡过湖泊和沼泽,绕开那些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坚固支撑点,毫不犹豫地向着明斯克挺进。
  但担任攻势北段任务的波罗地海方面军,却遭遇了意外。在"豹防线"中段偏北的谢列日,德军的炮火准备比苏军的行动提前了半个小时,使刚进入出发阵地的苏军损失惨重。
  没等苏军调整,德军进攻就开始了。
  (416)
  俄白边境。道加瓦河北岸。
  隆美尔麾下的装甲部队,在几个波罗地海方面军阵地上撕开了数个口子,就像与此同时朱可夫在南方250公里外,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所作所为一样。
  技术已成熟的620辆黑豹A或G型坦克,以及400多辆4型坦克,在一轮炮火准备后全面发起冲锋。
  由于西线无战事而养精蓄锐的几支武装党卫军部队、以及惯于狡诈用兵的"沙漠之狐",再加上当面苏军的措手不及,多因素合并,造成了令斯大林震怒的结果--北部战线,被德军突破了。
  这是德国在东方能够纠集起来的最后一次进攻。为此元首还努力再次动员,增加了60万人的预备兵源。虽然其中有30万要打些折扣--那是弗拉索夫挑选的战俘军队。
  德国的战略主动,依赖于发达的交通网和内线作战的迅速机动。
  俄罗斯西北,大卢基城郊。
  夏日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欧文·隆美尔元帅乘坐敞篷汽车,从正在向东开进的德军队伍边疾驰而过。途中平原上是各种坦克和火炮残骸。
  路上遇到另一支庞大队伍,行进方向相反--那是由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组成的苏军战俘,面带愁容,衣衫褴褛地被押送着西行。
  这是自哈尔科夫战役以来,德军抓获俘虏最多的一次。隆美尔想起,元首最近对将领们强调:苏联人力即将枯竭。他对此不以为然。
  但谁知道呢,元首有他的情报来源,又有一向自诩的天才直觉……也许这次是元首正确呢?
  (417)
  连同朱可夫在内,苏联统帅部没人想到1944年的德国居然还会进攻。
  克里姆林宫的地图上,原本标记的是一个个指向西方的粗大红箭头。北极熊本该用厚实的巨掌,狠狠地锤击面前这只疲惫的狼,却不留神被狼的前爪在软腹上猛抓了一把。
  "红色乐队"的覆灭,切断了统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而白俄罗斯游击队送来的德军运动迹象,被想当然地理解为德军在加强防线,而没有足够重视。
  与其说苏联人低估了对手,还不如说,他们还是不理解战线对面那个指挥者异于常人的思维。
  某种意义上,无论希特勒还是隆美尔,都是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怪物。
  数量有限的美英援助汽车,都被大本营派给南翼,那是战役重点。缺少运输工具的北线部队,只好用故障频频的国产汽车和畜力大车运送物资。北方某些积雪尚未融化地段,连雪橇都派上用场。
  苏德双方主攻轴线南北相差250公里,而双方统帅都没有立刻命令进攻部队改变前进方向。
  于是在战役最初阶段,以维切布斯克要塞为分割点,双方形成了"对进"的奇怪战场态势--就象1942年的哈尔科夫。但这次是一个巨大的顺时针双螺旋!
  与那时不同的是,如今的红军久经沙场,指挥员也不再是冒失的铁木辛格。(418)
  1944年7月初,史迪威上将陪同尼米兹海军上将,在日本横须贺、吴港、佐世保巡视一周。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海军。
  愉快的"战果旅行"并没有冲淡他对海军那些繁文缛节的厌倦。
  简朴务实、追求效率的他,为了远征军的长途海运,不得不一再忍受,不停地还礼、致意、说好话……
  船舶调度问题解决了,都是快船--上帝啊,他们居然把那条"伊丽莎白女王号"也派来了!
  一直担负繁重的太平洋上运兵任务的她,拥有28节的巡航时速,潜艇根本追不上。所以在航行中从来没遇到危险,连S形规避航线都不必采取。就是驱逐舰也无法长时间跟她保持编队!机器受不了那种持续的高速啊。
  这条豪华巨轮,一次可以装运17000人,足足一个师的兵力。又快又好。
  土八路开洋荤,让南方国军弟兄,和在码头上干活的那些尝够"鼠式运输"滋味的日军俘虏们,眼热不已。
  对于英国佬处理战利品的做法,美国方面讨论后决定如法炮制:
  同意华北联军的要求,把缴获的日军舰艇作为补偿之一,提前交给他们,并为他们组建一支规模适当的海军。
  凡是与国府军队竞争的事,史迪威都有心去做。因为马歇尔临走时给他的约束只是:"别做得太过分了就行"。
  一支以输送和护航为主的小型海军,史迪威认为根本不过分。
  但在防止中国内战的问题上史迪威是清醒和坚决的。他追求的是一种在力量平衡下的对内战可能性的威慑和抑止。
  "天平倾斜就意味着失控。所以,国军有的,共军也要有,"他说。
  世界性的战争任务还没有完成,史迪威决不能眼看着自己辛苦训练和装备出来的、已经具备战斗力的军队,陷入中国内战的无谓消耗之中。
  (419)
  大连,棒槌岛。
  一所海军学校就要在这里创办了。尼米兹这次甚至帮助物色了校长--第五舰队参谋长阿利·伯克准将。这是个接受过全面海军教育、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的、年轻的合适人选。
  他的助手也颇令人满意--曾击落过20架日军飞机的"西格斯比号"驱逐舰长、海军十字银星奖章获得者、夏威夷华人、36岁的美国海军上校--葛登·派伊亚·程胡(钟云)。他在语言沟通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
  周恩来专程转达了毛泽东的谢意,出席了海校落成和开学典礼,并为新生的华北海军挑选了一批干部。20年代在孙中山大元帅府担任过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将军代理司令员。
  将领里面还有几个史迪威熟悉:萧劲光、张爱萍、叶飞、耿飚、张学思、刘道生、陈锐霆……这都是共产党里有文化的军人啊。可见他们重视。
  想到那位"花生米"委员长将来听说这所学校会怎样气急败坏,史迪威心里一阵快意。对那位气量不够恢宏的大元帅,他有一种促狭心理。
  (420)
  关于日式舰艇,美军与英国人的看法一致:这些外表高大、但实际舱室狭小的日舰,完全不适合美国海军。
  风浪中,在一些驾驶室里甚至不敢挺直身体。舰炮口径也不吻合(例如140毫米口径),又不打算专为它们生产炮弹。
  与其把它们拖走作为靶船,在各种试验中沉入海底,那么送给派兵出国的中国人,无疑是更实惠的选择。
  这是一举两得。英国佬的顺水人情送得有水平,常给人情世故欠缺的美国人以智慧的启示。
  在日本本土,能挑出来的完好舰艇已没有南洋那么多。典型的东洋怪物们--航空战列舰伊势、日向等等,都在轰炸中沉没殆尽。有些勉强可以修理,但要耗费时日。最后整理出的礼物只有:
  轻型航母葛城号;更名为"鞍山号"。
  轻巡洋舰4艘(大淀、夕张、矢矧、酒勾);以山脉命名,分别改名为"太行、兴安、长白、井冈"。
  驱逐舰6艘(旗风、滨风、野风、矶风、冬月、花月);以北方水系命名,改名为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滦河、海河号。
  潜艇和其他布雷扫雷、海防、运输舰艇共计33艘。
  大概觉得不够意思,尼米兹还拨给2艘负过伤又修理好的"卡萨布兰卡"型护航航母(吉普航母)和3艘10年舰龄的"马汉"级驱逐舰。并从日本吴港海军基地那些残存库房里,搬出一批贮存的、口径适合的炮弹。
  美国海军这时的观念已经是没有航空兵就不算是海军,即使一支护航舰队也是如此。阿利·伯克准将请求调拨了两个中队的海军教练机。
  于是第一批中国海航飞行员,就从华北联军那支不大的空军中选拔。
  飞行攻击队27岁的方子翼少校成为海航学员队首任队长。他30年代就被延安派往新疆学习飞行,后担任过纳兰航校的教官,是杜利特"12弟子"之一。
(421)
  俄白边境小城,杰米多夫。
  "鲁登道夫"战役发动后的第6天,隆美尔的长矛终于转向南方。
  一心筹划进攻的苏军,没有在这一带建立有效的防御纵深,可依托的阵地较少。这就让惯于使用突破后不停顿攻击战术的隆美尔元帅再次得手。
  他的"黑豹"坦克师,几天里在将近200公里纵深内凶猛冲击,如入无人之境。被击溃的苏联波罗地海第二方面军遭到了粉碎性打击。
  这一瞬间,隆美尔找到了德军1941年在东线锐利进击时的感觉。
  1944年7月,黑豹的扑击。
  斯派达尔参谋长已在秘密怂恿记者使用这个新闻题目,期待着"沙漠之狐"的头衔升格为"草原之豹"……
  次日,铁十字旗被重新树立在失去半年的斯摩棱斯克。
  但这没能让元首高兴多久:当天下午,明斯克被苏军攻克。
  冥冥之中,似乎存在一种默契:在螺旋式"对进"中,象足球赛一样,双方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场地交换。
  ……
  从斯摩棱斯克向东,就是维亚济马。
  这个曾让俄国人痛心不已的地方,现在,已被紧急调来的红军预备队饱满填充,隆美尔没有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就连元首也未要求他继续东进--此刻他已处境危险。
  朱可夫不是一个坐失战机的指挥官。他没有迟疑,命令刚刚占领明斯克的苏军兵锋立即转向东北,切断德军补给线。
  隆美尔则反身西南,向奥尔沙陆桥扑来,与坚守维切布斯克的德53军一起,将苏军第39集团军包围。
  地图上,巨大的双螺旋继续旋转,象一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图"。
  两天后,从明斯克北进的苏军,遭遇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防御阻击。豹式坦克批量出现,T34遇到强劲敌手。
  同样,德军也严重减员,有些师不得已而实行合并。组建不久的波罗地海三国军队被调来协助德军防御。但他们的战斗力让苏德双方都拿不准,颇感挠头。有时他们会像"德国战友"一样顽强地和阵地共存亡,有时却早在苏军炮火准备刚一开始时就向后溃退。
  对此,苏军的评价是"不可琢磨",德军的评价是"难以信赖"。
  最终,包围的苏军39集团军奋勇突围,疲惫下来的德军没能挡住苏军反扑。包围圈出现了缺口。盛怒的元首解除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什元帅的职务,由莫德尔上将予以接替。
  整整一星期,包围圈内外枪声没有停息。红色的血在土壤中凝结成褐色,分不清哪是俄国人的,哪是德国人的。
  
  (422)
  乌克兰。切尔卡瑟。
  中段战线热火朝天之时,南翼曼施坦因军群在第聂伯河下游,依托天堑扼守,让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望河兴叹。还从桥头阵地出发进行了一次反突击。
  苏联叛将弗拉索夫新组建的"乌克兰解放军"中的12个师,也和往日同胞为了同一块土地撕杀。
  苏军展开反击。第涅伯河上游地段,红军乌克兰第一、第二方面军实现了局部突破,兵临基辅城下。由于渡河器材遭受空袭,损失严重,科涅夫元帅亲自打电话向统帅部催要。
  结果他被告知:由于中线遭遇到意外敌军攻势,眼下所有能调动的列车和卡车都必须保障那个方向。其他攻击行动被视为辅助性的,需要等待。
  "那么,要等多久?"科涅夫问。回答是:至少一个月。
  科涅夫只好削减攻击正面宽度,命令已过河部队转入防御,建立牢固滩头阵地和桥头堡。
  为了胜利,双方采取了相似手段。
  在莫斯科,被俘的德国将军德塞利茨和德共发起的"自由德国委员会",印发数十万张传单,投向德军阵地。
  而德国则帮助"乌克兰自治政府",把俄文传单扔到对方军中,煽动乌克兰士兵"自觉脱离控制"。
  这手段取得一个当时微不足道的成果:某深夜,第18集团军政委在抓捕逃兵时,被几名密谋离队叛逃的乌克兰族士兵射杀。几周后,苏联政府追授这位政委--勃列日涅夫少将为苏联英雄。
  英雄的妻子认为,这位少将本该成为一颗明日之星。
(423)
  大连棒槌岛。华北海军舰艇学校。
  几艘刚刚油漆、迷彩涂装完毕,以区别于往日的浅灰色调为主、显得焕然一新的战舰旁,一批身穿水兵服的华北联军海军战士,正在整齐列队。
  这些自称"旱鸭子"们的海校第一批学员,今天欢天喜地,乘船出海,兜风尝试。结果大部分都吐了。
  有的在甲板上踉踉跄跄,东倒西歪;有的脸色苍白或者蜡黄,双手紧握栏杆,虚弱得不能动地方。
  留用在船上的日本水手没敢发笑,倒是很快把船上的呕吐物清理干净。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
  半个月后,这些船被用于运送远征军开赴欧洲。打破常规、提前上舰的海军学员们随船开往地中海。他们的海军生涯是直接在船上开始的。
  被称为"31节伯克"的阿利·伯克准将,是个一贯喜欢开快船的主。他抵制了一味强调"正规化、系统学习"的保守观念,坚持认为:战争期间,这种不循常规、人员速成的做法是个创新。
  鉴于接收舰艇多数来自日本,伯克准将请示尼米兹将军,从佐世保战俘营里挑选了一个既懂英语,又通晓中文的前日本海军中将--井上成美※,并由他再筛选30名战争责任不重的前日本海军人员,上船担任各门类教员和顾问。
※珊瑚海之战的日舰编队指挥官。战后长期从事语言教学工作。
  当了战俘之后的日本人,其纪律性、服从命令和敬业精神倒是尽人皆知。总起来说,除了私下笑话华北官兵缺少海军传统,有些轻微的嘀嘀咕咕、背后议论外,没发生多少不愉快事件。
  当月,海校的"航空兵·舰长训练班"也反常规上舰开办。
  (424)
  舰队命名时还发生一场风波。
  有人干脆想简单地以"华北舰队"命名,有人则提议叫做"红旗舰队";此外还有诸多提议……海军代司令员叶剑英将军,鉴于国府使用了"中国西洋舰队"的名称,觉得可以继承历史,命名为"中国北洋舰队"。
  此议一出,引起一片反对之声。
  中央委员中,尤以康生等几位态度激烈,指责这是"封建余孽意识",是在企图"把清朝腐朽没落和失败的阴影笼罩在人民军队头上"。
  不料毛泽东本人却瞩意这个命名。他7月底前往旅顺港检阅部队之后,说道:
  "北洋舰队不错。不忘国耻,振兴海军么!跟国民党舰队命名序列一致起来,也没什么,顺理成章。我们搞的是大中国,这点胸怀嘛,要有。"
  舰队欢腾了。本来旅顺基地打算请毛主席题字,由于史迪威将军紧急约见,主席当天赶回沈阳了。舰队参谋长张爱萍一时兴起,用准备好的毛笔和宣纸,大字书写了主席那句话:
 "北洋舰队不错!不忘国耻,振兴海军!"
  写字之后没签名,他又很快被副司令萧劲光叫走,处理一件船舶搁浅事故,于是酿成一个几乎致命的误会。
  因为字体有几分相似,不知情的人以为主席已经题了字,于是敲锣打鼓,庆贺"中国北洋舰队"新生。
  结果"毛主席题字"也传开了。萧劲光、张爱萍都在船舶事故现场,当天没顾得上回来,还不知情况严重。
  事态闹大了。
  精通书法的康生,亲自把"题字"调往沈阳审察核实,确认伪造。他责令下属中央保卫局立即严办这件"冒名顶替、图谋不轨"的重大案件。
  第二天张爱萍就被隔离审查。康生愤愤地对办案人员说:
  "这个人枪毙也不为过!"
  幸好早年就了解张爱萍历史的周恩来,及时阻止了康生进一步动作,并找到毛主席澄清这件事。
  结果毛泽东用一个简明措施处理了这个可能影响党内团结的小麻烦。他大手一挥,呵呵笑道:
  "这话是我说的!解铃还得系铃人嘛。很简单--把那题词拿来,我落款'毛泽东'1944年8月1日,不就完了?"
  康生悻悻然赞道:"主席解决的好!"
  于是张爱萍官复原职。福祸相倚,他的书法也随之名声远扬。
  这场风波也被南京军统局探听到了。
  几天后戴笠向蒋委员长和陈诚长官汇报,陈诚听了哈哈大笑。不轻易微笑的委座也咧开嘴角,幽幽地说:
  "谁说共党官僚主义就比我们小?他们斗起来,一般都是要死人地--吾早就晓得。"
(425)
  欧洲。东线。白俄罗斯的鏖战,令号称防御专家的中央集团军群莫德尔上将身心疲惫,每天挥汗如雨。
  大量的减员和装备损失,使他不得不向"狼穴"请求更多增援。而元首已没有多少预备队可以派出。
  元首在考虑,两个月前迫使古德里安去休息的命令是否明智?毕竟那位勤奋的装甲兵总监,高效率地替他组建过一支又一支的后备力量,而后续接替者谁也没有象他那样卖力地工作。
  某日,元首故意漫不经心地向副官长施蒙特将军随口发问:
  "那个,飞毛腿海因茨,最近怎样?他休假时间快满了。有人又送了一只野鸭给我。你知道我吃素,问问他,是否愿意再次替我来享受这只野鸭。"※
  施蒙特一脸凄凉:"古德里安将军前不久……心脏病发作,连续昏迷三天,正在杜林根乡间医治和疗养。"
※史实:1938年元首曾邀请古德里安替他吃过一只野鸭。
  出于无奈,元首只好把 "乌克兰解放军"抽调一部,由那位两年前就对红军作战的著名哥萨克--科诺诺夫将军率领,增援白俄罗斯方向。
  明斯克以南。
  同样在为后勤补给和增援兵力发愁的红军将领们,突然发现自己攻击点侧翼的第一道防线,竟是由说俄语、但戴着德国钢盔的乌克兰人组成时,他们的愤怒超过了惊讶。
  怒火导致的红色惩罚,使弗拉索夫防线在一周之内崩溃。
  但就是这宝贵的一周,把孤军深入的"沙漠之狐"救出了濒于覆灭的命运。
  (426)
  白俄罗斯。维切布斯克。
  隆美尔在莫德尔上将配合下,完成了对波罗地海第二方面军的围歼,抓到16万俘虏,又用斯摩棱斯克缴获的物资油料进行了补充。但在反身突击奥尔沙陆桥作战中严重受阻--大片沼泽使他的装甲部队无法施展。他一点也不喜欢那种没有机动感的攻防作战。
  不到半个月,四面八方的红军一起向隆美尔集群所在的维切布斯克压过来。危机日益深重,这一时刻,"弗拉索夫的救赎"来得十分宝贵。
  隆美尔吸取非洲的教训,赶在补给线被切断之前,肃清了包围圈内的残留苏军,然后无视元首的命令,不停顿地迅速将主力西撤。为避免可能的干扰,他居然杜撰电台被敌机炸毁的理由,5天里不向大本营发出电报。
  元首对失踪的隆美尔一会儿大发雷霆,一会儿满心忧虑。
  ……
  明斯克。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元帅却察觉了隆美尔的动向。他及时严阵以待,将坦克集中到别烈津纳河沿线,策划了一场伏击。
  然而隆美尔再次表现出他狐狸般的狡诈,没有和苏军迎面相撞,而是从北侧迂回。并祭出了退却中突然反击的非洲沙漠惯技。虽然这对徒步行军、追击不猛的苏军,战术效果不那么明显。
  8月,放弃维切布斯克的隆美尔集团军群,撤回到拉脱维亚境内。朱可夫没实现抓住沙漠之狐的愿望,但基本完成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战役计划。
  损失是巨大的。对双方都是如此。
  "巴格拉季昂"与"鲁登道夫"两个巨人拳击手,两个月里互相打击对方后脑的疯狂精彩表演,使各自留下55万和33万的伤亡。
  战后统计,这是双方一次相当典型的战争总体伤亡比例-5:3。因此史学家把它列为东线几大经典战例,写出了连篇累牍的讨论文字。
  而在6月22日进攻发起时刻,双方曾各自拥有190万和110万人的兵力。
  (427)
  撤到陶格夫比尔斯的隆美尔元帅战意阑珊,没有了初期胜利的喜悦。由于不期然地遇到"巴格拉季昂"这场对攻,本次作战目标没有达到。
  豹式坦克集群的威力虽然得以印证,但油料危机仍象非洲一样,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300多辆"豹式"的战损,已是德国难以承受的-即使击毁对手的数目是3倍以上也罢。德国没有本钱以这种比例消耗了。
  在给妻子的信中,隆美尔写道:"我在等待元首那必然到来的惩罚。心情坦然、无奈而又痛苦不安。"
  ……
  朱可夫元帅也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寂寞地漫步。他麾下三个白俄罗斯方面军都已筋疲力尽,暂时失去进攻能力。
  他心中默念着:必须大大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必须大比例增加炮火密度。……然而这需要何等样的后勤支持呢?方面军参谋长给他提供了一份清单。
  望着那些叫人心惊肉跳的数字,朱可夫紧闭嘴唇,没有说话。他欣慰的只有一点:被报纸神吹的隆美尔也不过尔尔,最后还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连续作战、继续进攻吗?敌人已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到布列斯特一线构筑要塞工事。冬季之前,他不想在这个方向发动攻势了。
  他觉得有足够理由说服最高统帅。 (428)
  红海南口,亚丁湾。
  "鞍山号"在这里补充油料淡水完毕,再次启航。
  原名"葛城号"的这艘日本航空母舰挨过两颗炸弹,经修复,现在成了北洋舰队的一条大型运兵船。
  飞行甲板是现成的操练场地,一路上乘船的几千名陆军战士都在上面出操、演练各种队形。
  陪同护航的长白、兴安等巡洋舰也同样肩负运输使命,甲板上走动的都是穿陆军服的身影。
  休息时,远征军战士们三三两两聚成小团伙,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有的用枪对着船尾飞翔的海鸥练瞄准,也有的私下议论:一路上马来亚、印度、锡兰和也门各地的女人,哪一个肤色更黑?
  "锤子呦。两下比起,我屋里堂客硬是白净安逸!……转世界开眼撒,要得!"来自川东的一名排长感叹道。
  另一个陕北的老军士摇头:"莫管走到哪哒,要说中看,罕是俄们米脂婆姨嘛,最中看哩。"
   
  (429)
  "鞍山号"甲板下的大餐厅里,却是气氛严肃紧张。
  这是海军官兵学习的课堂。课时安排极其紧凑,24小时全时段轮换。每个部门--航海、轮机、观通、枪炮、帆缆、乃至航空作业,课程都排得满满的。课程之外就是实际操作。
  教官们发现,这些选派的官兵虽然理论课程分数不高,但实际操作学起来并不笨,重要的是学习态度认真。偶尔几个文化太低无法造就的,也不愿接受被淘汰的命运,甘心从最原始、最烦杂的水兵勤务做起,甚至报名担任舰上炊事员。
  高级班的课程吸收各部门长和舰上管理层军官参加,主体部分由年近六十的老军官井上成美亲自担任主讲。某些他不能用中文流畅表达之处,舰长张学思上校就自告奋勇当翻译。
  有趣的是,这位前海军中将每每在主课讲完、下课铃声即将响起的前两分钟(他对时间的准确把握令人惊奇佩服),往往要干咳一声,然后"对自己过去所犯战争罪行,表示深深忏悔"。讲的最多的是他曾指挥海军航空兵轰炸过上海、南京,甚至……是的,重庆。
  今天他又重提旧事,并再次向学员们鞠躬道歉。
  听课的鞍山号政委、戴着黑墨镜的李作鹏上校,有些受不了这日本老头的每日繁琐,觉得这是战俘营里呆出来的毛病。于是顺势嘲笑一句:
  "行啦,井上教官!只要你没炸延安,就不用老检讨啦!炸重庆的事,若是良心让你每天非说不可的话,你留着,上国军那条'琉球号'上再去念叨得了。"
  井上怔了一下,没理解意思,以为是得不到原谅,僵在那里又鞠一躬。
  坐在前排听课的华北远征军政委邓小平狠狠瞪了李作鹏一眼。站起身,拉住蹒跚欲走的井上:
  "教官啊,今日星期天,我们都来休息一哈儿。听说你桥牌打得好,要得呀!我也喜欢。回头去你舱房里头讨教一番,可好?"
  井上成美眼含泪光,点头同意。邓小平回身吩咐道:
  "李作鹏!今晚上你负责到伙房,烧几个象样的菜,送到井上教官住舱!"
  李作鹏伸了舌头,并拢脚跟,响亮答道:"是!邓政委!"
  下课铃响。学员解散,刘伯承司令员仍然不依不饶:
  "小李,过来过来!你,现在一个大舰政委了,狭隘,要不得!重庆就不是中国领土么?你给我开啥子荒腔?记住,在教官面前,你是学生!尾巴给我放裤裆里夹好!政委你以为好当么?"
  李作鹏摘下白色海军帽,挠着头皮呐呐道:"司令员,我错了。我是个粗人,军事干部,当不好政委。您还是……让我回陆军吧。"
  刘伯承沉下脸。"李作鹏!你组织纪律性哪里去了?才30岁你就不想学习了?党把你放这么重要岗位上,你敢给我打退堂鼓?翅膀硬了你?"
  李作鹏不敢吭声,静聆老首长训示。
  "小李呀,"刘伯承口气缓和些。"红军时代,你是军委机要科译电员,长征中破译许多电报。你不挺机灵么?你给我装什么粗人?你有文化!不要以为'粗人'有什么光荣!我们海军最大的军舰,组织上选了你,怎能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日本教官,人家反省,作检讨,即使琐碎,也不要不耐烦嘛。你一个政委,荒腔走板,底下指战员怎么看?"
  "司令员,我真的错了。我写检讨。"
  "这次不必了。但可不是饶了你!晚上烧菜,去给教官赔个不是。今后的任务:尽快完成对战俘水手的转化、团结、改造工作!尽快学习、掌握技术;尽快带出一支自己的合格队伍!我虽然人不在海军,但全党对海军,都是这个要求!不要辜负党的信任。"
  "是,刘司令员!一定完成任务!"李政委和旁听的张舰长敬礼回答。
  (430)
  1944年9月,北非。
  在埃及集结换装、整训后的中国军队,现在简称"华军",编为4个野战兵团,主官分别是白崇禧、龙云、卫立煌、刘伯承。陆续投入地中海战场。
  8月首批到达欧陆的滇军5个师,全部编入中英混合部队,参战意大利。任务是正面突击德军"古斯塔夫"防线。以腾出美军去准备法国登陆。
  ……
  龙云长官带领的滇军,30年代就曾配发英国那种"平锅式"钢盔等装备,双方倒是有种认同感。
  这些来自国内多山地区的士兵们,相对来说适合南欧意大利、巴尔干的崎岖地形,并没有对他们将面临的战场感觉不适,或者发出牢骚。
  不少士兵索性脱下高腰军靴,自己采集合适的植物,用家乡祖传的手工编织技术,打起草鞋来。
  好奇的英军顾问琼斯少校,忍不住进行了尝试-草鞋果然轻便、跟脚,十分适合攀爬,大大提高了登山速度。
  但他苦着脸说:就是有点……嗯,扎脚。需要穿上厚布袜子,并且,配备鞋垫。
  琼斯少校很纳闷,这么合理化的建议,怎么会引起一片哄笑。
  ……
  国军卫立煌上将带领6个师的一个集团军,配合盟军积极准备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那个"龙骑兵"作战。
  作为著名抗日将领,他同时却被委员长视为"内战不坚定分子"。尽管30年代围剿工农红军大别山根据地时,他曾立下头功--乃至红军老巢安徽金寨县都被委座批准改名为"立煌县"。
  可委座感到,在抗战中卫立煌被严重"赤化"了。时常与共产党眉来眼去。1938年春,他去探望负伤的林彪,竟送了100万发子弹的厚礼……因此委员长不喜欢他留在国内。
  桂系人马,9月里配合英国海军,扫荡了爱琴海诸岛。
  收复克里特时,白崇禧将军特意请来1941年5月扼守克里特岛的新西兰将军,著名的弗莱伯格少将,给部队讲述了对德军伞兵作战的艰苦情景。
  明白了德军几年前全靠伞兵占领了这个岛,桂军这才第一次了解,伞兵还有这么大的能量。
  "那么,我们中国伞兵在哪里?我们有吗,白长官?"官兵纷纷提问。
  白长官咬咬牙:"丢他个老母咳,有哉!在共党手里。"
(431)
  巴尔干,是土耳其语"群山"的意思。
  最让巴尔干德军统帅魏克斯元帅担心的事情,在9月上旬发生。
  8日晚,由邓华、韩先楚带领的中国两栖纵队,自意大利布林迪西-莱切启航,几小时内跨越60哩的亚德里亚海、奥特朗托海峡,迅速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发罗拉港到萨兰达镇一线登陆。
  此时驻阿尔巴尼亚德国党卫军"斯坎德培"师已调往希腊。守备兵力只有21山地军一个营,充其量维护一下治安。两栖纵队轻易地肃清了发罗拉港德军守备连,取得第一次对德军作战的胜利。
  因为战果太小,没有记者把它作为报导热点,人们的注意力被另一件大事所吸引。但魏克斯元帅清醒感到:
  巴尔干局势从此滑向深渊。
  阿尔卑斯山,贝希特斯加登。鹰巢。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好几天,海拔千米的"鹰巢"耸立在浓云中。在这所与东线"狼穴"相对应的西线指挥部里,元首最担心的事情也在9月发生。
  1944年9月11号,是阿道夫·希特勒暴跳如雷的一天。
  与魏克斯的担心相同的一点,这也是为了一次登陆。而不同的,是那登陆的方向、规模,和实施者:
  那是诺曼第。那是几十万人。那是英美盟军,和铺天盖地的飞机。
 
 
  (432)
  南斯拉夫。迪纳拉山脉。
  在铁托将军的游击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在巴尔干站住脚根,扩大了登陆地域。到9月底,登陆部队超过15万人,以刘伯承山地兵团为主。
  巴尔干群山的地形地貌,和中国太行山区颇有几分相似。裸露的怪石,陡峭的山脊,粗疏的植被……就连那些羊肠小道、和山脚下小村落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也都让人产生联想--里面会不会走出几位大爷大娘,给战士们烧烧水,送点烙饼摊鸡蛋什么的?
  远离祖国的人们,时而心头泛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随着部队推进,战斗日益激烈。虽然规模并不很大--以营级突击或遭遇为主,每个山头都有一番争夺。
  步兵轻武器,中国士兵使用得毫不逊色。迫击炮和火箭筒也是得心应手、耍得花样翻新。
  中国人还专门改造了一批缴获的日本掷弹筒。安装框式表尺和准星,可以直瞄射击;加装一个半圆板,标定不同坡度倾角,射手把表尺装定到正确的修正倾角上。
  间瞄射击时,由观察员报告目标距离,副射手用枪做标定器,先量出一个枪的长度,然后把枪竖起,这时射手瞄准枪口,瞄准线就是45度角,利用表尺分划就可简单设定射角和射距。
  这样一改,掷弹筒结构简化,活动弹膛底固定,支撑杆也取消,身管尾部组件刚性连接底座,重量减轻到3公斤左右。射手携带较轻的卡宾枪。
  改良掷弹筒编入山地步兵班,提高了基层压制火力。
  弹药也改进了。尾部铜碗改成铝碗,挤压成型,弹体连接方式改成挤压扣合,重量减轻,成本降低,生产率提高。弹膛底部封闭,装药量增加,射程从700米提高到900米。携弹数也从一个火力组两人16发增加到20发。
  这一来山地步兵班就有了班组支援火力。八路军惯用的穿插机动作战中,掷弹筒随班组机动,有效地同德军的MG42之类高性能机枪对抗。
  远程炮兵因为重量问题,一时难以参与山地作战,暂时留在后方集训。
  火力空缺则由空中攻击填补--中国兵呼叫支援的水平大大提高,步话机成为制式装备,充分配发,不再缺乏。
  (433)
  山地战,无论人力、经验、支援和后勤,还是精神、士气,华军都没有处于下风。推进虽不神速,但是"积小胜为大胜",每日都有斩获。用兵谨慎的刘伯承,喜欢这种状态。
  但国内电报似乎对刘邓兵团短期内没有明显进展颇有微辞,希望他们"能够捕捉战机,打一两个大胜仗,给人民一个鼓舞,给友军一个支持。"
  邓小平主持起草回电陈述:华军第一次出国作战,赴欧远征,需要一个必要的训练适应期等等。心里也为压力起急。
  这期间他们的对手是德国第21山地军。军长冯·莱泽尔步兵上将,一直在与南斯拉夫游击队作战。
  从敌人--德军训练有素的山地部队身上,中国远征军学到诸多战法。例如重视发挥山地狙击枪手的作用。
  一开始,德军的"神枪手"屡屡袭击中国远征军的中下级战场指挥员,并频频得手,一度造成部队恐慌。
  刘伯承决定建立自己的神枪手中队。
  兵团选拔150名优等射手,配发美式狙击枪和瞄准镜,并组织集训和比赛。
  不久后,一批战绩优良的狙击手涌现了。射击冠军是一名叫做张桃园的纯朴战士。来自苏北的他,两周里用150发子弹,消灭了123个德军官兵。
  受到兵团表彰时小张憨憨地说:
  "这不算啥。老家打兔子那阵,俺那弟弟,枪法比俺强。能穿了兔子俩眼珠!这才不伤兔子皮,能卖上价钱。俺哥几个都不如他。眼力好呢,耐性也好。"
  杨勇师长来了兴趣:"噢?有这等人?参军么得?喊个么名字?"
  小张答:"俺桃园么,他桃芳。才十四,没枪高呢。俺爹腿脚不好,在家帮俺爹转山、种地呢。"
  杨勇兴趣不减:"记下来!等他两年。桃芳?……女娃儿么。"※
   ※相关资料见《特等射手张桃芳》。
(434)
  意大利。塔兰托,盟军指挥部。
  10月,南欧战区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上将提出:为确保在意大利进行的"巨人2号"作战,英国鉴于自身资源、产能有限,负担过重,不能继续保障全部中国远征军的物资供应。
  他建议:华军按原保障系统供给。即原在东南亚作战、现参与意大利战役的滇、桂部队,仍由英国负担后勤;而川军和刘伯承兵团,因转入巴尔干战役,改由美国提供后勤支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