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另一种历史

_10 铁血熊猫(现代)
  对于日军来说,土八路们突然普及的望远镜、和那些仿佛"死神前兆"般的空中侦察,迫使他们一再把过于靠前的指挥机构后撤、再后撤。
  土八路大量增加的迫击炮袭击,使皇军惯用的掷弹筒射程和威力都相形见拙。高层将佐的意外伤亡每天都发生,频繁打乱计划好的军事部署。
  日军在华作战中一向缺少战役上集中兵力的意识、喜欢搞"添油战术"的作法,也帮了共党军队的忙。
  由于运力不足,这次参战的四个师团,都是一个一个陆续派上去的。大本营后悔这次采用陆续增兵的做法了。但急于拔除这两个机场的"土八路钉子"的心理,又使他们没有做出正确的作战指导。
  两月前还在为足以夸傲世界的赫赫战果而耀武扬威、豪情满怀的甲种师团功勋武士们,对如今在家门口的既有王道乐土上,突然沦落为一支亚洲二流军队,普遍产生了迷茫感。
  过去对付支那军,那些行之有效的穿插、渗透、迂回、包抄……等等反复训练过的战术,统统在密集的弹雨下失效了。期待中的白刃战也没机会实施。
  而减员数量超过对手--这更是过去从来没有的,造成士气大幅低落。
  ……由于普遍不适应共军战斗力的突然变化,年底,日军再次祭起不光彩的手段--使用化学武器。
  过去由于中国没有报复能力,日军这种非人道战法屡屡得逞。受残害的中国士兵只能望而却步,忍痛后退。
  现在不同了。日军使用毒气弹的第二天,李梅的轰炸机就把库存中的十几吨同样炸弹,投在神户和大阪!并发出严正警告:如果再次违反国际公约,那么遭到还击的当量,将是十倍以上!
  自此,日本再也没敢使用化学武器。
  (206)
  这期间,日军也屡次企图从空中消灭美军315、316航空联队。有一次接近得逞:携带炸药的一架"九九式舰爆"-俯冲轰炸机,冲破拦截,自己撞毁在白塔埠机场一角。
  爆炸使临近的 9 架美国飞机受损,跑道也炸出巨大弹坑, 316 联队因此无法夜间出击,直到被迫撤离。
  美军野战雷达、密集的高射炮火、以及数量占优势的拦截战机,使来袭的日机未能得逞,大体保证了机场上空安全。
  28天里,两个航空联队轮番作战,对日本本土实施了21轮轰炸。除天气原因外作战不间歇。限于机场容量和后续补充能力,平均每次出动50架次。总出动量约1100架次,总投弹量2750吨。一直到油弹告罄、运补不济。
  虽然一个月的轰炸,整体规模不算大,但日本提前尝到了产能被削弱的滋味。
  苏北空战,双方损失为:美方77架,日方102架,战损比约为1:1.3。
  由于掌握相对制空权,苏鲁前线能得到有效补给和部队补充,以及空中火力支援,战线得以坚守。
  一个巧合是: 12 月 19 日,意外出现了补给量的峰值--这一天,统计数字表明,美军向被包围中的徐州九里山机场空运的物资量,与同一天德国空军向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第 6 集团军空运的补给量同样--达到了 290 吨!
  这个空运效率支撑战斗力的早期战例。被后人写进美国陆航军史。
  1943年1月7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国情咨文,其中写道:
  "轴心国明白,他们必须在1942年赢得战争。否则最终会满盘皆输。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们的敌人没有在1942年赢得战争。"他还专门祝贺--"英勇的中国人民--那个伟大民族的和平理想与我们的如此相似"。 ※
    ※以上引自该《国情咨文》原文。
  《时代》周刊当期的封面,采用了手持波波沙冲锋枪、肩扛巴祖卡火箭筒的八路军战士图案。背景是飞向日本列岛的B-24轰炸机群。
  这场"九里山大战",后来和阿莱曼大捷、盟军北非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一起,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开始发起进攻的转折点。
  (207)
  战争不可能一帆风顺,盟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个月里,高层指挥员陈光(八路军115 师代理师长)、彭雪枫(新四军四师师长)先后阵亡。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二师师长)身负重伤。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高级将领。
  苏鲁前线各部队总伤亡近3万人,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
  新四军陈毅军长回顾说,那个月是他写下悼亡诗作最多的一个月。但他并不质疑战斗的意义。那是部队战斗力、战术战法进步最快的一个月。从血与火中学来的东西最容易深入人心。
  参战美国军人牺牲 16 名,负伤 22 名,其中 4 人是军医;有 5 人为毒气所伤害。这不包括飞行员损失的数字。
  1月 3日中午,视察阵地的卡尔迅上校遭遇日军狙击,右胸肺叶被击穿。
  因为需要手术,他和几位重伤员一起,被紧急空运送往治疗条件较好的重庆陆军医院。
  日本新闻大事渲染。典型的说法是:
  "皇军战果辉煌,于日前又击毙一名6英尺2英寸高的美国战争贩子"。
   卡尔迅上校
  (208)
  这场被称为"九里山战役"的机场争夺战,双方陆续投入兵力 10 万以上。华军坚持到一月上旬,直到九、白两机场库存油弹耗尽、部队减员过半、敌人再次增兵之时,前敌指挥部才安排撤退。
  伤病员大部被飞机接走,轻装部队向沂蒙山区和洪泽湖畔突围转移。
  为充分利用运输机回程空驶,前委书记邓小平提议,撤离相当一批根据地群众(万余人),以避免敌人报复性屠杀。这一措施也充实了陕北、察蒙地区稀少的人口和劳力。得到中央肯定。
  八路军代总司令彭德怀总结:
  "此战虽伤亡重大,超过以往,但是打的不窝囊。把我军威风打出了国界!" 他还对比说:1万人战死沙场,2万人负伤,虽然可惜,"但总比国民党那4万人拖死、饿死、冤死在缅甸野人山,强得多!"
  延安方面,尽管也有对"过早进行阵地战,丢掉了运动和游击战传统"的质疑,但主流评价是认可的。
  毕竟这是敌强我弱时期正面抗敌的一个光辉战例。一时间,海内外纷纷传扬着"八路、新四军"的神勇。再也没有所谓"游而不击"之类的议论。
  国际新闻媒体,对于这一轮"坚守机场、坚持轰炸"的报导,连篇累牍,充斥版面;反而一度使同期另一场规模大得多的激烈对抗-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显得默默无闻了。
白塔埠机场1月2日、徐州九里山机场1月4日,终于先后失守。
  中国大陆严冬到来,疲惫的双方不约而同,进入冬眠休整期。
(209)
  重庆。黄山别墅。
  蒋介石委员长的情绪,两个月来一直处在大起大落中。
  喜忧参半,真正是喜忧参半。
  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美国贷款数量实质性增加;国内民众情绪空前高涨;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破灭……这些,固然十分可喜。
  然而共党力量壮大了。他们的战斗力令人--忧虑,需要刮目相看。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日本的矛头终于转向了。重庆不再是他们的进攻目标。
  大本营现在才认识到,共产党是凶恶的、必须重视的敌人,终于使用主力部队对付他们了。委员长提醒各幕僚:密切注意这个势头。
  美国总统最近来信频繁。一再说明,以延安为基地的对日轰炸如何重要。委员长已无法不同意--那里毕竟离目标近得多,而且有了燃料工业。
  那么很好。日本人也必然对之全力反击-他们能容忍这么直接的威胁么?因此近阶段战争将主要在华北进行。国军的整训和备战得以从容。
  令人关注的是,共党和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了,这一点如何对策?
  奇怪。那么一点点轻武器,在共产党人手里竟有那么大作用?……势利眼无处不在。以成败论英雄、论功行赏,美国人也不例外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华北一些人,包括冯玉祥、阎锡山、傅作义、马占山等,正在筹组什么"华北抗日联军"。目的其实不难明白,无非是想在蒙古过来的物资中分一杯羹罢了。虽然为此需要向赤色分子靠拢,但也未必真能实现什么勾结。这些老奸巨猾之辈,蒋某对他们太了解了。让他们抢共产党锅里的饭去吧,狼多肉少……
  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那个不懂政治、或者干脆说,政治倾向十分可疑的傻冒军人--史迪威惹的祸,他居然向华北空运美国兵。
  必须换一个参谋长。否则,由于史迪威对中国政治的无知,会把事情搞糟。趁着此时与罗斯福总统沟通良好,应该委婉而坚决地提出要求。
  委员长派人传唤"文胆"陈布雷先生,请他斟酌一篇措辞相宜的电稿。
  对了,罗斯福还发出邀请--参加下个月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首脑会议。当然这是给予委员长本人--更重要的是给予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承认。
  委员长相信美国是重视他的。战争需要是一回事,政治取向又是一回事。他感谢总统的邀请。
  但他不想眼下这个时机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说白了,近来的一系列胜利,不是国军打的。他去参加首脑会议,势必涉及棘手的表态问题。国民政府的走向,正在微妙时期,他不能离开。
  得知斯大林也不参加会议,蒋委员长于是顺水推舟,婉言谢绝了邀请。但他同意派出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和外交部长宋子文。
  唔,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嘛。还请谅解,谅解。
  几天后得到一个使人痛心疾首、怒火中烧的消息:美国竟然还邀请了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据说是为了协调华北作战。真是岂有此理。
  (210)
  千岛群岛。北太平洋航线。
  对于这条带来灾难、又形势微妙的航线,日军大本营再三犹豫之后,终于采取一个折衷措施--在千岛群岛布雷,并拦截过往船只。
  这就引起了苏联抗议。已经到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使苏联战略态势明显改善,因而红色外交官发言的音量分贝明显升高。
  苏联扬言:要为船队派出舰艇护航。
  此时日本基本失去对苏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可能。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关东军,为应对华北突发事态,已抽调四分之一的兵力。南洋所罗门、巴布亚的需求尚且不能满足;国内的紧急扩军在春季之前难以完成。在满洲上空,严重缺乏空中掩护;而海军主力尚在南洋。
  本土,留守舰队弱小,不敢造次。在象征性的千岛布雷中,还炸损了一条自己船只。宣称的封锁,停留在口头上。
  苏联方面,说到底远东方面也仍然空虚,并无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
  于是双方虚声恫吓,终于相忍为安。严冬近海结冰造成的航运淡季,也使矛盾暂时没有激化。
  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战场形势使日本放慢了南洋增兵的脚步,原拟派往这里各个岛屿的师团被转派亚洲大陆。这样,岛群防线上就出现诸多漏洞。麦克阿瑟将军于是趁机挥兵向新几内亚挺进。这比他计划中的反攻提前了10个月。
  老麦又兴奋地叼起他的玉米芯烟斗。
  日军大本营一时难以筹措兵力,不得已抽调了驻缅甸的第56师团,换防到印度支那,承担从河内到西贡的防务。
  而原驻印支部队则陆续调出,派往南洋各岛,试图堵住麦克阿瑟。
  于是,只剩下3个师团的缅甸出现了兵力空虚。
  (211)
  华北,张家口。
  送别史迪威去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的路上,泰勒驱车,陪他来到五年前俩人一起到访过的一所日本侵略军司令部旧址,故地重游。
  那是1937年秋天。当时张家口这里的司令官,就是后来在菲律宾击败麦克阿瑟将军的本间雅晴中将,同时他业余还是个剧本作家。
  那天,水桶身材的本间中将盛气凌人。因为史迪威上校刻意提出一些让中将难堪的问题,结果他俩被轰出了作家中将的办公室。
  为修补两个未交战国武官之间的工作关系,泰勒上尉四处奔波,以流畅的日语邀请了几位日本军官赴宴,以便缓和气氛。可是临到就餐时,五个客人中三个不见踪影。
  激愤的"醋性子乔"(史迪威雅号)大叫一声:"让他娘的杂种们见鬼去吧!"宴会终于没举行。※
  史迪威也回忆起,他们一起收集日军番号时,某次在颐和园万寿山的一尊佛像背后,发现几行日文。经泰勒识别,原来是三个士官留了姓名,还有完整的各自所属师团到班组的番号!这给他们增加了一条情报来源,哈哈哈,史迪威顺便表扬了这几个"乐于助人的好兵"。
  "在名胜古迹签名的迫切愿望,显然是全世界共存的弊病。"泰勒总结道。
  吉普车绕过铁路边的一座山丘。
  史迪威忽然说:"马克斯,记得吗?当年我们在山头上一起观察。"
  泰勒想起来。那次他们在这座山上,发现远处有一个长长的物体在铁路上蠕动。物体两边延伸着无数小黑点,象一只巨大的蜈蚣。
  直到近了才看清楚,原来是几节没有车头、满载军火的车厢,两侧各有一队中国士兵,弓着腰用力推动车厢前进。
  两位美国军官为这一景象所震撼,默默站着,直到货车消失在远方。※
  史迪威深有感触:"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定能最后击败日本人。"
  泰勒想起史迪威多次说过的话:
  "中国士兵是很好的士兵。只要给予装备、训练和正确指挥,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抗衡。他们吃苦耐苦,任劳任怨,对粗糙的食物、艰巨的任务,以及负伤、生病和毫无乐趣的生活习以为常,具有天生的乐观情绪,能用琐碎小事开心逗乐,在最失望的时候仍然兴高采烈。这都是士兵的基本素质……" ※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上层,那时的乔,却没有一句好话。
  泰勒还记得他那刻薄而尖锐的语言:"最高领导者毫无进取精神。战争指挥权把持在一群老奸巨猾的政客、背信弃义的懦夫、和自私自利、丧尽天良的恶棍手里……※"
  说到军队,史迪威上校的评价是:"中国军队有一种把局部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的恶习。"※
  ※以上,见于泰勒回忆录。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乔,是否有一些新的看法?泰勒上校还没有来得及与今天的中将作一番探讨……
   泰勒和巴顿。
  (212)
  农历腊月,春节前夕。
  张家口数万军民,冒着大雪,为美军战友举行了欢送会。
  史迪威出发前,命令巴顿,除留下少量教官和随队医生外,率领其余300余名美军离开寒冷的塞外边城,南下印度,准备缅甸作战。
  临别时,巴顿将军用通俗的语言,向泰勒传授他对"战略"的体会:※
  "马克斯,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让你手下一个狗崽子去夺取一个地方。如果他做不到,就把他撤掉,换一个更能干的、更有狠劲的杂种上去。"
  泰勒听得目瞪口呆。
  他认识巴顿已有20年,在1923年的迈尔堡兵营,当时的巴顿少校就以精湛的骑术、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刀、以及粗俗不堪的生动语言,让泰勒中尉等一批青年军官大开眼界,印象深刻。
  一同在夏威夷服役期间,俩人进一步接触,谈话很投机。泰勒信服地认为巴顿是一位战术天才,这次草原作战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却不知道他也有战略方面的见解……海因茨中校于是请他顺便评价一下与他同期作战的林彪将军。
  巴顿两眼闪闪,望着窗外覆盖着银白色的草原说:
  "嗯哼?原来那年轻人真的是个军人。狗崽子,有点狠劲!他们打法和我们的不一样……可惜没跟他较量一番。"
※据泰勒回忆,这次谈话发生在1943年初,与此时相当;但地点在摩洛哥。
  路过重庆,巴顿来到九龙坡陆军医院看望了卡尔迅,提前祝贺他即将荣升为准将,并送给卡尔迅一把自己随身佩戴的象牙柄手枪。
  卡尔迅回赠他一枚用炮弹片巧妙打磨的、中国地图形状的铜质皮带扣。
  巴顿将军还拜会了蒋介石大元帅。
  打了胜仗的巴顿向这位中国战区总司令表示:现在将有机会履行诺言--带领部队,去为委员长的事业而战斗。
  蒋委员长送给他一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山水卷轴,并亲切地拉着巴顿的手:
  "将军,那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213)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白宫"。
  丘吉尔首相亲自挑选了这个城市作为会晤地点,希望罗斯福总统感到亲切。
  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历史性的"。在战争扩大为全球性之后一年整--准确说是珍珠港事件十三个月后,参战的其中一方--联合国家这一方,可以明确宣告他们对胜利的信心了。
  会议具有如下特征:
  所有讨论的重大计划都是进攻性的。
  所有提出的生产指标都不脱离实际。
  所有的参会者脸上都洋溢着信心,与一年前的阿卡迪亚形成某种对照。
  乃至后来备受争议的、让敌人"无条件投降"的口号,此时罗斯福提出之际,也无人争议。
  "过去几星期,我们听到许多好消息,"罗斯福对《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说:"看来战争的转折点终于到了。"
  会议期间,"巴尔干战略"和"收复缅甸"是讨论的两个核心议题。也是争论激烈的焦点。后来《真理报》在发泄苏联的不满、指责英美没有信守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时,援引美国记者拉尔夫·英格索尔的话说:
  "巴尔干就像一块磁铁,无论罗盘怎样抖动,英国战略的指针始终指向它。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次折磨人的、难产的会议,最后只生下了一只西西里小老鼠。"
  但是,另一只顺产的"大松鼠"却被忽略了--因为它对《真理报》并不重要;但它对重庆的《中央日报》后来的报导却是重要的。
  那就是,酝酿良久的"安纳吉姆"计划--收复缅甸,被正式提上日程。
  (214)
  会议开始不久后的一个中午,在卡萨布兰卡城郊,安法尔兵营的美国代表团休息室里,总统次子埃里奥特·罗斯福少校看见父亲在悄悄发笑。
  "怎么了,父亲?"
  "我在想着蒙巴顿。"总统问儿子,"你知道为什么温斯顿让他陪同,一起来这里吗?……因为这样一来,我耳朵里将灌满把登陆艇转移到东南亚是如何重要一类的话。"
  见埃里奥特不得要领,父亲接着说:
  "为了缅甸。英国人想夺回缅甸。这是温斯顿第一次对太平洋表露出兴趣。为了什么?为了他们的殖民帝国!"
  "可那和蒙巴顿有什么关系?"小罗斯福仍然不解。
  "他们,将挑选他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东南亚,担任盟军最高统帅。你瞧着吧,温斯顿肯定会这么做。"总统对他的英国同行是了解的。※
   ※引自埃里奥特·罗斯福的回忆。
  那么究竟要不要在这个时候实施"安纳吉姆"--收复缅甸的战役?
  为此,马歇尔、金、阿诺德、史迪威;布鲁克、庞德、波特尔、蒙巴顿……这些左右战争进程的著名将领们,口沫横飞、拍桌打凳、唇枪舌剑地辩论了三天。
  曾有戏剧性时刻:在英国参谋长布鲁克元帅表示,要调走存放在印度的那些登陆艇时,暴怒的欧内斯特·金几乎隔着桌子去抓他的衣领。※
   ※见于《史迪威日记》。
  (215)
  至于中国的态度,何应钦将军陈述了蒋委员长的意见:中国将参加"安纳吉姆"作战,但同时必须有"海盗"作战--英美舰队的海上行动配合。
  第四天会议上,宋子文部长再次表达对西方"先欧后亚"战略的不满。
  下午,轮到中国--北方战区代表。
  44岁的周恩来,用不算流利、缓慢但清楚的英语表述了本方观点:
  一,从世界战略角度区分顺序,首先打败主要敌人--德国法西斯,不管正确与否,我们表示支持、配合盟军这一战略。为此,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和准备继续,作出大的民族牺牲。
  二,前不久的战果,说明敌人是虚弱的、可以战胜的;欢迎盟军实施"安纳吉姆"战役,打通缅甸运输线,使艰苦奋战的国军得到应有援助。
  三,如果需要,八路军可以在华北实施牵制作战,吸引敌人10个师团--即使部队已经十分疲劳,即使牺牲了一批高级将领也罢。并且,我们愿意从北方调拨物资南下。
  四,中国欢迎援助。但也有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打败侵略者。八路军、新四军将继续支持蒋委员长领导抗日战争。
  五,延安愿意把军队交给史迪威将军统一指挥。如果盟军能够维持现有援助规模,就是说,保持对苏联援助总量的二十分之一的话,秋天,我们将在华北发起大的反攻。
  六,从军事效率学和战争经济学角度,我认为,支持中国作战,总体耗费会小于其他方式。这将被实践证明。
  五分钟的发言后,静场了十几秒。
  马歇尔将军情不自禁轻轻鼓起掌来。
  接着是沉思的罗斯福。接着是惊异的丘吉尔。接着是场内将星闪烁的将军们。
  宋子文外长没有鼓掌,略表不满地对身边人说:"他讲话,怎么象是行政院长的口气……"
  何应钦不说话,在一旁嘿嘿笑。
  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将军也就华北抗日部队前一阶段作战战果、装备训练、今后计划和目标等作了介绍。
  "八路军"从此有了国际知名度。
  (216)
  中国。从华北直到西南,在传统民族节日--春节期间,洋溢着多年少有的喜庆气氛。
  中国春节这一天,三位战功卓著、分属三个军兵种的美国上校--埃文思·卡尔迅;马克斯韦尔·泰勒;柯蒂斯·李梅,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同时晋升为准将。
  巴顿少将,虽然同样战功卓著,但由于殴打了两名不敢冲锋的士兵,而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
  这引起纷纷议论--在中国和美国是截然不同的反映。
  中国舆论普遍认为,军队中的官长对士兵的打骂现象不足为怪,甚至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很难杜绝。为此而阻止一位英勇将军的晋升,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但是透过巴顿将军委屈的道歉声明,人们也加深了对大洋彼岸的那种自由主义人权价值观的切身感受。
  --河南某地,一个略微识字的士兵放下报纸,问那两位重庆来的记者:
  "这么说,将军殴打士兵,就要葬送自己前程喽?"
  记者:"是的!你将军可以把士兵送上军事法庭,但无权侮辱他的人格。"
  "人格?小当兵的、平头百姓,也有人管他的人格么?"
  "应该不是别人来管,人格是你自己生下来就具有的。"
  "天生就有?那俺长官天天打人,耳光只是小意思啦,怎么照样升官?"
  "那是因为没有让我们把他的'事迹'捅出去。"记者们挥笔,自信地说。
  呼啦一下子,围上一群士兵,纷纷要求提供'事迹'第一手素材。
  记者慌张而窘迫了:
  "别别,先别!我们要的是新闻!你们这些已经不算新闻了……"
  (217)
  最后几天讨论,议题越来越集中了。
  英国参谋长布鲁克元帅最担心的是"先欧后亚"战略发生倾斜。
  但马歇尔将军一反故态,措辞强烈。
  "目前,太平洋局势存在着发生逆转的可能。我极为渴望开辟滇缅公路,不只是为了鼓励中国士气,更是为了对日作战。不能留给日本人喘息的机会……除非采取'安纳吉姆行动',太平洋方面随时可能出现一种迫使美国遗憾地取消在欧洲承担义务的局势。"※
※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的发言。引自《盟军谋士马歇尔》第165页。
  很少看到马歇尔以这样强硬的口气说话,布鲁克准备妥协了。他解嘲地说:
  "我们的立场,象是一位立遗嘱者想把财产留给情妇,然而必须留些给妻子。问题是决定留多少才不失体面……" ※
   ※同上,166页。
  轮到海军时,金将军明确了他一贯的"强势主张"--要求发动缅甸战役。
  他提出三点理由:
  1,由于日本阻断北太平洋航线,中国北方通道已难以使用。下一步的补给危机,将使华北作战难以为继,起码规模受到限制。--在中国战场对日本牵制作用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种逆转是不允许的。
  2,北非登陆成功、地中海航线的恢复,使到达波斯湾的船只不必再绕行好望角,航程的节省使运输量可以增加三倍。为避免吞吐量不足的伊朗港口造成积压,正好可以向中国分流一部分;而到达港,最好是仰光。
  3,重要的是,日军目前抽调缅甸部队增援南洋,造成目前缅甸兵力相对空虚。时机不可错过!
  金还表示,美国海军将最大限度地出动潜艇部队,配合这次作战。
  这三个因素促使丘吉尔和罗斯福下决心,说服了其他英国同行--持反对意见的主体--尽快实施"安纳吉姆"作战,甚至不惜推迟西西里登陆的计划。
  何应钦将军随即表示,中国将出动20个师,担负缅北陆地主攻任务。
  正如罗斯福所预料,那位路易斯·蒙巴顿三军中将,被丘吉尔推荐为东南亚战区司令,负责指挥这次行动。 ※
※史实:蒙巴顿将军1943年夏就任东南亚战区司令。
  "安纳吉姆"作战在二月中旬启动。
  (218)
  散会前一天,看见招手,史迪威趋身来到总统的轮椅旁。
  "哎,我说乔,"罗斯福口气亲切。眼睛注视着那位周恩来远去的背影,"你说说,你所见到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都是这样的么?"
  "噢……总统先生,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这么一位中共领袖,而且不熟-没有来得及深入交谈。即使路过延安,我和乔治·巴顿也没有走下飞机。"
  "就是说,你没有兴趣……和他们建立联系?"
  "不,总统先生,中国情况复杂。我还没有被授权与之接触。"史迪威这次有些愚钝,没有总统所希望的那种配合。
  罗斯福略感扫兴,自言自语道:
  "当年,卡尔迅也没得到什么授权…如果凡事都要等待授权,那么政府就有负不完的责任,成天被国会追究。总统也将陷身于琐事……"
  史迪威还没想好该提点什么建议,尴尬了一会儿。他是有点党派成见的,并认为总统往往幼稚而空洞。
  "好了乔,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国共产党是这样的人,我们至少应该--使他们不至于成为敌人。"
  史迪威这才机警地看了一眼总统,心砰砰地跳起来。但他仍然没弄懂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授权。
  政治家和军人的职业素养和风格差异在这里体现无余。
  有时政治家觉得已经说得很过火了,而军人会仍然认为模棱两可,最好有书面指令才合规矩。
(219)
  中国战场。冬季短暂的休战期,各方都在积蓄力量:
  日军,忙于组建新的师团,开始抽调大批产业工人。※
  南京,汪精卫政府1月9日对英美宣战,从而在日本战车上越绑越紧。※
  云南和印度营地,国军正抓紧装备那30个美械师※。
   ※均为同期史实。
  华北,出现了各地抗日部队走向联合的局面。这一时期史迪威和泰勒坚持的"统一提供作战后勤补给"原则,是促成这种局面的物质动力。
  此外,华北还发生若干伪军起义、投诚事件。八路军在这方面的政策把握尺度一贯是有成效的,他们有着处理此类问题的多年经验。
  泰勒兴趣十足地观察了这些过程。
  改编起义部队使一度减员的共产党军队得到了补充。但八路军领导层感到,新成分的素质尚待改造。于是对整编的15万各路人马,派出了由罗荣桓、谭政、甘泗淇、程子华、傅钟等数百人组成的"政工干部"队伍,对新部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治军制度。
  春节后,根据毛泽东和朱德提议,一个作战协调机构--"华北战区联合指挥部"成立,开始了"华北抗日联军"的筹组工作。
  明确表态参加"华北抗联"的,已有傅作义、邓宝珊、续范亭、马占山等将军。重庆方面明里暗里将他们称为"七路半",以示与"八路"只有半步之遥。
  (220)
  印度洋。中南半岛,缅甸。
  二月中旬,"安纳吉姆"行动开始。蒙巴顿三军中将担任了总指挥--这位年轻统帅的表现是称职的。
  盟军根据任务划分为三个战役兵团:
  克里斯蒂森中将指挥英国第5、第7、第81三个师,进攻西南沿海,目标是驻守若开半岛的日军第55师团。
  战区副总指挥史迪威中将,指挥完成整训的中国驻印军第22、第38师,与卫立煌将军在云南边境的16个中国师,夹击驻防在密支那到曼德勒一线的日军丛林之王"菊师团"-第18师团。该师团是个3.2万人的大型师团。
  但这一路人力对比,盟军优势仍很大。不过受限于机场分布,空中支援相对薄弱。日军也同样如此。
  有过北非登陆经验的巴顿少将,指挥美军"热带闪电"第25师、初上战场的第82空降师、和瓜岛作战后结束休整的一个陆战旅。使用英国在印度的5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和所有登陆艇※,以及美国抽调的12艘船只,直接在仰光附近登陆和空降。目标是日军守备仰光的第33师团(欠一个旅)。
※《蒙巴顿传记》记载,这些船当时恰在印度。
  鉴于此时美军部署格局的原因,抽调这两师一旅的兵力已经勉为其难。
  2月16日,在强大的舰炮和空中火力准备后,巴顿将军站在登陆舰指挥甲板上送别前锋--抢滩部队。
  他在扩音器中的祝辞是:
  "行动吧!小伙子们。如果你们这次没能拿下仰光,我他妈的就永远不想再见到你们这群杂种!"
  部队在一片欢呼中冲向滩岸。
  为掩护缅甸登陆,已经完成北非登陆、取得地中海制海权的坎宁安将军,率英国地中海部分舰队来到印度洋,在孟加拉湾执行"海盗"配合计划。
  金海军上将也如约派出8艘美国潜艇,封锁了马六甲海峡的北部通道。
   
  缅甸守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中将,有着"小东条"的绰号。
  由于年初第56师团调往西贡,此时他手中只剩下不足3个师团(组成第15军),以及一支泰国警备队。
  尽管中将本人有着和东条首相一样的强烈荣誉感和旺盛进取心,但也扭转不了悬殊的战场实力差距。而眼下大陆和南洋的多方面危机,使东京大本营在捉襟见肘中,顾不上这个偏远西南角落。
  缅甸攻防战,日军与盟军兵力对比为25:100,重武器对比为20:100,空中更可怜,只有4个中队62架飞机,而盟军,加上舰载机总数超过300架。
  占据缅甸还不到一年,他们还来不及修完那些坚固的永备工事……
  日军的抵抗不可谓不顽强。全体阵亡的战例比比皆是。
  但一个月后,六万日军中只有半数撤到泰国,其余少数被俘,大部葬身在缅甸茂密的丛林中。
  情况危急时,牟田口廉也中将教导他的士兵们:
  "如果你们的手臂断了,就用你们的牙齿。如果已经停止呼吸,就用你们的灵魂战斗。缺乏武器不是理由!"
  后来有人质疑,中将本人有没有亲身实践这一伟大教导?调查结果是,下达命令没几天,上级南方军司令长官寺内寿一大将觉得他太笨太傻,免去了他的职务。
日军战俘  
  (221)
  到了3月中旬,滇缅公路再度排起装满援助租借物资的车队长龙。
  后勤意识很强的美国陆军石油工程部队立即着手,修建一条连接仰光炼油厂和昆明的1800英里长的输油管道。连同若干个沿途泵站,也同时迅速投入兴建。整个工程预计工期需要半年,大部分管线沿着"史迪威公路"的走向,采用了简易的地面敷设方法。 ※
  ※史实中这项工程是1944年完成的。 
  不久,这条中断一整年的运输动脉,又向中国正常输血了。
  蒋委员长兴致勃勃,再次飞抵腊戍,视察前线,奖励和勉慰将士。回程时也没有再发生日本战机拦截或追踪的事件。
  缅甸战役前后耗时四周。
  巴顿如愿以偿,晋升为中将。随后飞往突尼斯,去准备那场将在秋冬发起的西西里登陆--"爱斯基摩人"作战。
  美军第25师重归澳大利亚;师长"闪电乔"柯林斯则被调往欧洲--因为麦克阿瑟将军认为47岁的他担任军长太年轻。马歇尔旋即将他调往意大利任陆军第7军军长※。海军陆战旅则回归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建制。
※史实。柯后来任陆军参谋长。
  只有第82空降师因为首次尝试空降实战,失误较多,表现差强人意。被暂留原地休整,担负戒备任务。
  其实史迪威打定主意,要把老友李奇微的这支机动部队扣留一段时间。而李奇微少将也巴不得"乔营长"给他的伞兵师再找一次实战锻炼机会。
  马歇尔不动声色地审核了他们的计划,破例容忍了两个老部下的"赖皮"。但提出"三个月"的使用时限。
(222)
  挪威。哈丹格尔高原。
  与热带丛林中的"安纳吉姆"大戏启幕的同一天,1943年2月16日,在世界另一个角落--寒冷的北极圈附近,斯堪地纳维亚原野上,也发生了一场不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战斗。这个出色行动的代号是"加纳塞得"。
  英国特种部队41名伞兵在暴风雪中袭击了挪威小镇尤坎;炸毁了德国设立在这里的"韦蒙克"重水工厂。
  某种意义上,北欧"加纳塞得"的份量,一点不亚于东南亚的"安纳吉姆"。它中断了纳粹的原子弹之梦。
  (223)
  南太平洋,加罗林群岛。特鲁克。
  2月21日,山本五十六提督长官又更换了一艘最新的旗舰--武藏号。但心中却没有了上次的欢欣鼓舞。
  此时他无法赶赴孟加拉湾,去挽救缅甸的危局。
  那样要往返一万海里。一条"大和级"战舰油耗超过30艘驱逐舰,太不划算。更重要的,时间来不及。
  他要留在特鲁克基地,对付盟军的所罗门、新几内亚攻势,镇守那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南洋石油产地和运输线。
  他要发动筹划已久的、大规模的"伊"号作战,以争夺战略主动权。
  为此他还要亲自赶赴腊包尔前线。
  山本清楚了解,进入1943年以来,米国海军优势增长明显。已有6艘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舰载机更是成倍增加。一切都证实了他的预言:不应轻率地对米国开战。如果非打不可的话,最多只有半年到一年的顺利时光。这段时间一过,就该设法结束战争。
  半年来,在瓜达卡纳尔,山本提督承受了太重的损失:战列舰比睿、雾岛,航母龙骧、重巡古鹰、衣笠,纷纷葬身海底,轻巡洋舰以下不计其数。
  两个月前,本土遭到白塔埠机场起飞的米国飞机大肆轰炸之时,大本营告急,山本大将勉为其难地派出一艘航母"瑞鹤"号编队,赶赴黄海,掩护海兵队登陆。又损失了42架飞机。更可惜的是那些老资格的海军飞行员,他们的训练和战斗经验,新手无可替代……
  缅甸不能不管。陆军方面反复催促。
  山本命令:驻新加坡的西村祥治中将所属分舰队,就近向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方向驰援,以救助、或至少是声援牟田口的15军团。但对陆军能否守住缅甸他不抱希望。
  两天后西村舰队在马六甲海峡遭遇伏击。美国潜艇"海鲫"和"鲦鱼",分别击沉了重巡洋舰"摩耶"和"爱宕"号。
  3月1日,安达曼海丹老群岛海域。
  西村不顾损失继续猛进,第三天黄昏终于与坎宁安舰队在这里交火。
  夜战中日本优秀的"长矛"鱼雷让英国人吃了苦头,一艘租借美国的轻航母和一艘"郡"级巡洋舰被击沉。
  然而次日,在坎宁安上将的报复性空袭中,西村又付出了旗舰"山城"号以及自己生命的代价。
  山本大将对战果一点也不惊讶,但宇垣缠参谋长还是流下痛苦的泪水。
  上年底,山本在给老同学崛悌吉的信中,就抒发过他的"郁怀":
   "兵戈声声一年去,阵亡将士若云消。"
  国运已衰,大限将至。
  山本想,该结束了。
  (224)
  华北,五台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春节过后,泰勒准将带一个顾问团小组来这里进行访问和考察。聂荣臻将军兴致勃勃地陪他看了不少地方。
  他们不必象卡尔迅五年前那样徒步旅行,而是有了一支象样的吉普车队,并且携带着电台。一路上,重视研究细节的泰勒喜欢收集一些新奇、生动的小故事,并从中感悟前线战士的智慧。
  晋察冀第三军分区定唐支队指导员赵铁良讲了一个"虎口夺食":※
   "这次过年,我们硬是从日寇眼皮底下弄出一万斤猪肉和一千斤猪肝,过了个大节。土话这叫'肥年'。
  "去年日寇实行三光政策那段日子,真难过!我们三分区是仓无粮、身无衣、伤病无药,食盐都短缺……
  "年前支队接到任务:要求弄一批猪肉猪肝,给分区军民献一份年礼。尤其猪肝,那是特效药,要靠它治疗许多患夜盲症的战友呢!
  "难度不小。但侦察队长甄风山痛快地接受了。甄风山人称大老甄,军分区里名气很大。怪的是,眼瞅年关一天天到了,不见他们动作。
  "年根儿,村口有战士用铲子翻炒大锅里的酒糟,还往里加红糖水。酒香随风飘散,令人馋涎欲滴。问干什么?战士们只回答:任务。
  "那晚上,我们分队在王村睡觉。后半夜被叫起说是去帮忙。到那儿一看,嚯,热闹!打麦场上架起十几口大锅,灶中熊熊燃烧,锅里沸沸腾腾,好些战士、百姓在忙乎。每口大锅前边,都捆绑着10头肥猪。这猪出奇地老实!抬上屠宰台,竟然不叫一声!
  "我这才恍然大悟,这些肥猪一定是--取之于敌!来不及细问,赶紧杀猪、放血、烫毛、吹气、刮皮、开膛、捣腾下水……后半夜,200头猪全部宰杀完毕。几十辆大车装上猪肉猪肝,武工队护送,一片清脆的鞭子声,消逝在黎明前的黑夜里--上山了。
  "杀猪现场也立马清理得干干净净,痕迹全无。
  "第二天,以定县车站为中心,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敌伪疯狂大搜索!闹腾三四天,一根猪毛没搜到。哈哈,在敌人强化治安的核心区,200头猪不翼而飞!鬼子伪军这回的年可没过好!
  "年后传来军区嘉奖令。极端艰苦的山里机关百姓,美美过了个年。不但包饺子吃肉,猪肝还治了夜盲症。
  "后来才知道虎口夺食的经过。
  "那晚上,大老甄带十几辆大车,悄悄进了定县西关火车站。车上是几十麻袋香甜的酒糟。车站仓库旁边,临时搭建的几个围栏里,存着200头猪!
  "大老甄的侦察排个个身怀绝技。俩人一组,秘密接近敌人4个岗哨。同时闪电般扑出,一人锁脖捂鼻,一人上抱下绊,一会儿功夫全解决。
  "猪还没叫起来。侦察员迅速把几十麻袋酒糟倒进围栏,醉人的香味引得饥饿难耐的猪们,大吃大嚼!哈,不一会儿就醉了。扑通扑通倒了一地。
  "这时候麻溜儿动手,捆的捆、抬的抬,200头呼呼大睡的猪装了车。车轮事先都包了麻袋,牲口蹄子也包了麻布,走起来没声儿。人不知鬼不觉,猪运到王村屠宰场……"
  泰勒不解:"定县,那是鬼子重点防范的车站啊,竟没有惊动敌人?"
  "大老甄说这叫'灯下黑'。敌人以为外围那么多封锁沟、炮楼挡着,核心区咋会出问题?除了几个岗哨,警戒其实非常稀松。大老甄太熟悉敌人了!再有,摸岗哨,那也是真功夫。"
  泰勒在笔记中写道:
  看来去年对新京日本第2航空军的突袭--那也是一次"灯下黑"。而杜利特、李梅的飞行技术,也是真功夫……
  (225)
  "怎么就知道鬼子在火车站圈了那么多猪?"泰勒喜欢刨根问底。
  "提前有情报。说敌人从汉口有两车皮肥猪运北平,冈村他们要过年呢。打算在保定附近寄存喂养,以便保鲜。只是不知具体停哪个小站,大老甄在保定附近化装侦察了半个多月。"
  "糖炒酒糟的主意太妙了……"泰勒笑着摇头感叹。
  "是啊!不然半夜猪叫,还不传出老远?谁的高招呢?是几个老大爷聊天说的。大老甄也是聪明,立马就用上了……游击战士开动脑筋,剜了敌人的心头肉!"赵铁良结束了他的故事。
※真实故事。曾载《河北日报》。讲述人赵铁良仍健在。
  多年后,泰勒在日本人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查到了与这件事互为印证的相关记载:
  "驻守定县的步兵第233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大佐,过于轻敌,认为中国军早已击溃,不料地方武装竟能突袭皇军,偷走方面军司令部过年礼物--肥猪200头。惊慌之下无法交差,就此失踪。此后,联队长由吉武安桢大佐继任"。
  泰勒曾听卡尔迅介绍过八路军使用冷兵器作战的情况,并对这种显然吃亏的战斗一直不以为然。但却有一位红军出身的干部--汪乃贵,讲了一个让他拍案叫绝的故事:
  抗战前期的一天中午,当时的八路军某部769团副团长汪乃贵吃饭以后,与12个八路兄弟下河洗澡。大家都把三八大盖架在河边,脱光衣服跳入河中。
  这时有老乡突然呼喊报信:来了10多个全副武装的鬼子!
  咋办?穿衣服是来不及了,上子弹也来不及,汪乃贵和弟兄们只好抓起三八大盖,赤身裸体地与鬼子拚刺刀!每个老八路胯下的"第二英雄"都被迫发出愤怒的摇摆……
  鬼子一面按条令规定退子弹,一面笑得前仰后合,队形混乱不堪。这一来惊险中求生的八路战士反而占了上风。
  日本小队长头脑多少清醒一些,当即命令撤退。可老八路毫不买帐,一面高声呐喊,一面裸体狂追。"第二英雄"们也不示弱,铆足力气,击胯助威,鬼子一面奔逃,一面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于是不断有鬼子被刺刀捅倒在地。因为观战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影响了战果--八路有点不好意思,纷纷去找衣服,结果使少数几个笑岔了气的鬼子侥幸逃脱。
  一场生死相搏的血腥拼杀居然以如此滑稽的形式完成,战果是0比9。事后,当地的老百姓说:八路军真厉害,杀鬼子连衣服都不用穿,要是穿上衣服那还了得?
  泰勒在笔记中写道:"同样是在敌后,同样的艰苦岁月;在没有援助、缺少武器的地方,国府军队或许活不下去;而生存在民众中的八路军却可以活得很好。"
  (226)
  重庆。林园宾馆。
  缅甸收复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后勤补给司令索默维尔中将和英国元帅约翰·迪尔勋爵一起到中国视察访问※,商议如何利用滇缅运输线,加大中国战区作战力度等问题。
阿诺德上将
  1943年3月10日,根据蒋委员长和罗斯福总统商定的意见,哈普·阿诺德将军在重庆宣布:
  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脱离第10航空队,扩编为独立的美国第14航空队。由陈纳德准将担任指挥官,同时,兼任新组建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队长。※
  中国空军,就此开始迈向现代化。
  早在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就曾经宣布,用500架飞机装备中国空军。这一计划陆续付诸实施。
  到1942年下半年,又加快了装备中国空军的步伐。
  美国在把飞机转往中国的同时,还在印度的卡拉奇创办了飞行员学校。1942年底,训练完毕的飞行员,驾驶着370架美国飞机回到广西、贵州等前沿地带,使中国空军得到切实加强。※
  这批飞机包括B-24型重轰炸机30架;P-40驱逐机82架;P-66驱逐机84架等。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在数量上已对日本在华空军占有优势。
(227)
  陕北,黄土高原。
  这期间,延安旧机场也整修完毕。并扩建为2条跑道的野战军用机场。
  延安动员数万军民,用原始工具--铁锨、镐头、碾子、石头辘轳等,忙了整整一个冬天,以此迎接"空中英雄"杜利特、李梅部队。
  美国陆航第316联队从苏北白塔埠机场撤回后,就留驻延安机场,继续执行对华北日军据点和"满洲国"工业城市的打击任务。几个月来,大连、鞍山、奉天、汉城……陆续吃了他们的炸弹。
  这就逼迫牢骚满腹的中菌盛孝中将,抽调南方本来已不充裕的航空兵力,来应付北方的天空。
  柯蒂斯·李梅现在是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只有36岁。他以对飞行员严格要求和无情训练而著称。脸上很少笑容;但每次轰炸他都亲自带队。
  "他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成功"--这是人们的评价。
  李梅担当316联队指挥官的使命,又继续了三个月,才由霍华德上校接替。
  在他调任新职告别之际,应邀访问了延安枣园,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礼物:一幅丝织的工艺品。
  李梅将军回忆道:"我们双方的关系如同这丝绸一般,光滑柔顺。"※
※李梅原话。据卡特《延安使命》,与毛泽东互换礼物是1945年。
  从四月起,永坪炼油厂已能为该联队提供燃油。
  驻勤延安机场的316联队是由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各2中队混编组成,共有76架飞机,担负着综合任务。
  对于美军飞行和地勤人员来说,唯一的不便,是生活比较枯燥。于是杜利特将军派人给他们运来一批好莱坞电影,以及战争新闻纪录影片。
  电影屏幕悬挂在草场边支起的木杆上,每到晚间露天放映,吸引得附近居民也跑来观看。这些令人大开眼界的新奇玩意儿激发了封闭地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大洋彼岸的一切都让老百姓感到新鲜。放映电影的时分常常就像延安军民的集日、乃至节日一般。
  为方便看电影,还流行起一种便携式座凳--马扎。后来,因为形状类似,山头上的警戒雷达天线也被人们简略地称为"大马扎"。
  这时的雷达还没有正式名称。英国人一直叫它"空中截获(AirInterception)设备"。直到1944年春天,美国人才确定了"reder(雷达)"这个名字。
  在第316航空联队,"大马扎"的名声反而比"雷达"更响亮。
  (228)
  冀中平原,白洋淀。
  泰勒机动巡视小队的吉普车给这里的游击队送来20支"巴祖卡"火箭筒。他还亲眼观察"端炮楼"的过程,以验证卡尔迅制定清单时的执著建议。
  某凌晨,埋伏在一个县城外围的游击队员,对城墙边一座坚固的三层炮楼实施抵近射击。泰勒带来的射击手打出两发火箭弹,引起了炮楼的浓烟和火苗。彻底摧毁用了4发。
  窜出的敌人纷纷倒在冲锋枪火力下。游击队员随后乘吉普车撤出战斗,全过程只用了16分钟。
  泰勒准将还了解到前不久战斗中的一些有趣细节:
  入冬后的一天,八路军某部武工队,护送数名城里的知识分子前往根据地。路过封锁线时不巧和日伪军两个小队遭遇,双方激烈交火。
  鬼子把八路军包围在一个小村庄的残垣断壁之内,架上了两挺歪把子机枪突突突地扫射。但武工队的猛烈还击大大出乎鬼子意外。
  忽然鬼子那边枪声停了,墙后用刺刀挑出一顶军帽,唧唧呱呱喊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一个翻译官举着铁皮喇叭,扯开嗓子:
  "嗨!八路!等会儿再开火!太君有事问你们!"
  "呸!那是你的太君。有屁就放!八路爷爷没功夫等!"武工队不客气。
  "太君问你们呢--拿的是什么枪?啊?说说吧,没见过!"
  这边战士转头问指导员:"狗东西问咱使的什么枪?"指导员趴战士耳边说了句。战士一笑喊回去:
  "嗨!鬼子听着!俺这是'朱德式'!厉害的狠!投降吧!"
  鬼子阵地嘀咕一阵,翻译又喊:
  "太君问你们,换不换哪?我们一挺机枪换四个,啊?公平啊!"
  "换?一个换一个,少了不干!"
  那边喊过来:"八路!做梦呢吧你们?会做买卖吗?"
  "少废话,拿命换吧!狗汉奸,"一梭子过去,那边躲土墙下边了。
  过一会,喊声又传来:
"嗨!太君说了,你们子弹少,照顾你们啦--拼刺刀,好不好?"
  "不拼!老子有的是子弹!一人赏你们10发有富裕!"
  "别忙还有!那手榴弹,哪儿来的?咋不是老模样儿了?"
  "哈。这叫小甜瓜!俺家地窖里挖出一麻袋!来,赏你两颗!"
  那边又一阵嘀咕。最后翻译官支起喇叭筒子:"八路!今天不和你们打啦!撤吧!我们保证不开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