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001《世说新语笺疏》上

_5 余嘉锡 (清)
  12 王丞相拜扬州,〔一〕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语林曰:“任名颙,时官在都,预王公坐。”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 ”〔二〕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晋阳秋曰:“王导接诱应会,少有牾者。虽疏交常宾,一见多输写款诚,自谓为导所遇,同之旧昵。”
【校文】
 注“时官在都” “官”,景宋本作“宦”。
 注“少有牾者” “牾”,景宋本作“迕”。
 注“旧昵” “昵”,景宋本作 “昵”。
【笺疏】
〔一〕 程炎震云:“王导拜扬州,一在建兴三年王敦拜江州之后;一在明帝太宁二年六月丁卯。此似是初拜时。”
〔二〕 朱子语类百三十六曰:“王导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 ’乃胡语之褒誉者也。” 嘉锡案:兰奢当作兰阇,盖记者之误。然朱子不言所以为褒誉之义。王伯厚又以为即兰若。考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五云:“阿练若,或云阿兰若,或但云兰若,此土义译云寂静处,或云无诤地。所居不一,皆出聚落,一俱卢舍之外,远离喧噪,牛畜鸡犬之声寂静,安心修习禅定。”又二十一云:“阿兰若者,此翻为无诤声。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作义,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处,此中处者,即菩提场中是也。”释法云翻译名义集七云:“阿兰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慧琳、法云释兰若之义甚详,而不言及兰阇。伯厚谓兰阇即兰若,当别有所本。译音本无定字也。茂宏之意,盖赞美诸胡僧于宾客喧噪之地,而能寂静安心,如处菩提场中。然则己之未加沾接者,正恐扰其禅定耳。群胡意外得此褒誉, 故皆大欢喜也。
    程炎震云:“困学纪闻二十云:‘兰阇,即兰若也。’”
  13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玩别传曰:“ 玩字士瑶,吴郡吴人。祖瑁,父英,仕郡有誉。玩器量淹雅,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令,赠太尉。”陆曰:“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一〕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此盖咸和中玩为尚书左仆射时,导以司徒录尚书事,故得咨事也。导犹领扬州刺史,故玩自称民。”嘉锡案:方正篇载导请婚于玩,而玩拒以义,不为乱伦之始,可见其意颇轻导。此答以“公长民短”,谦词耳。亦可谓居下不谄矣。
  14 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一〕殷羡言行曰:“ 王公薨后,庾冰代相,网密刑峻。羡时行,遇收捕者于途,慨然叹曰:‘丙吉问牛喘,似不尔!’尝从容谓冰曰:‘卿辈自是网目不失,皆是小道小善耳。至如王公,故能行无理事。’谢安石每叹咏此唱。庾赤玉曾问羡:‘王公治何似?讵是所长?’羡曰:‘其余令绩,不复称论。然三捉三治,三休三败。’”
【校文】
 注“网密刑峻” “密”,沈本作 “繁”。
 注“讵是所长” “讵”,景宋本作“谁”。
 注“三捉三治” “捉”,沈本作“投”。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此事当在成帝初,王导、庾亮参辅朝政时。陶侃所谓‘君修石头,以拟老子’者也。苏峻乱后,亮卒于外任矣。”
  15 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一〕自叹曰:“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二〕徐广历纪曰:“导阿衡三世,经纶夷险,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垂遗爱之誉也。”
【笺疏】
〔一〕 嘉锡案:文选晋纪总论注引刘谦晋纪应詹表曰:“元康以来,望白署空,显以台衡之量。寻文谨案,目以兰熏之器。”导阿衡三世,而但封箓画诺,真所谓“望白署空”也。
〔二〕 翟灏通俗篇十五曰:“太玄经:‘晓天下之愦愦,莹天下之晦晦。’”三国志蒋琬传:“杨敏毁琬,作事愦愦。”孙琳传:“骂其妻曰: ‘汝父愦愦,败我大事。’”广雅释训曰:“愦愦,乱也。”王念孙疏证曰:“前卷三云:愦,乱也。重言之 则曰愦愦。大雅召旻篇:“溃溃回遹。 ”传云:‘溃溃,乱也。’庄子大宗师篇云‘愦愦然为世俗之礼。’溃与愦通。”
  16 陶公性检厉,〔一〕勤于事。晋阳秋曰:“侃练核庶事,勤务稼穑,虽戎陈武士,皆劝厉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营种柳,都尉夏施盗拔武昌郡西门所种。侃后自出,驻车施门,问:‘此是武昌西门柳,何以盗之?’施惶怖首伏,三军称其明察。侃勤而整,自强不息。又好督劝于人,常云:‘民生在勤,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岂可游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又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而不敢行。君子当正其衣冠,摄以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中兴书曰: “侃尝检校佐吏,若得樗蒲博弈之具,投之曰:‘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国戏耳。围棋,尧、舜以教愚子。博弈,纣所造。诸君国器,何以为此?若王事之暇,患邑邑者,文士何不读书?武士何不射弓?’谈者无以易也。”作荆州时,〔二〕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校文】
 注“督劝于人” “于”,沈本作 “他”。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检疑当作俭。” 嘉锡案:检厉盖综核之意,检字不误。
〔二〕 类聚五十引王隐晋书曰:“ 陶侃为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是时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
  17 何骠骑作会稽,〔一〕晋阳秋曰:“何充字次道,庐江人。思韵淹通,有文义才情。累迁会稽内史、侍中、骠骑将军、扬州刺史。赠司徒。”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二〕孙统存诔叙曰:“存字道长,会稽山阴人也。祖阳,散骑常侍。父伟,州西曹。存幼而卓拔,风情高逸,历卫军长史、尚书吏部郎。”范汪棋品曰:“謇字道真,仕至郡功曹。”以何见客劳损,欲白断常客,使家人节量,择可通者作白事成,以见存。存时为何上佐,〔三〕正与謇共食,语云:“白事甚好,待我食毕作教。” 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四〕“若得门庭长如郭林宗者,〔五〕当如所白。泰别传曰:“泰字林宗,有人伦鉴识。题品海内之士,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六十余人。自着书一卷,论取士之本,未行,遭乱亡失。”汝何处得此人?”謇于是止。〔六〕
【校文】
 注“道真” 沈本作“道直”。
 “欲白断常客” 景宋本及沈本俱无“白”字。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职官志,郡属主簿为首,存犹为上佐,必是丞矣。通典三十三,晋成帝咸康七年,省诸郡丞,惟丹阳丞不省。知充作会稽在咸康七年以前也,证之充传亦合。”
〔二〕 书钞卷七十三引韦昭辨释名云:“主簿者,主诸簿书。簿,普也,普闻诸事也。” 通典卷三十二云:“主簿一人,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强汝询汉州郡县吏制考上云:“谢承书:‘刘佑仕郡为主簿,郡守子常出钱付令买果,佑悉买笔、墨、书具与之。’吴录:‘包咸为吴郡主簿,太守黄君行春,咸留守其郡。郎君缘楼探雀卵,咸杖之三十。’案此可见主簿为亲近吏,郡守家事亦关之也。” 嘉锡案:虞謇欲为何充断常客,并使其家人节量者,正以主簿得普闻众事,且治郡守家政故也。强氏所引谢承书见刘佑本传注,吴录亦见书钞七十三。
〔三〕 嘉锡案:上佐盖谓治中也。治中与别驾并为州府要职,故称上佐。书钞卷三十八引语林曰“何公为扬州,虞存为治中”,是其证也。
〔四〕 嘉锡案:通典卷三十二云: “治中从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众曹文书。”然则治中之职主治文书,得为刺史作答教。故謇之白事,先以见存,而存遂取笔题其后也。
〔五〕 程炎震云:“庭当作亭。续汉志司隶校尉所属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有门亭长。又每郡所属正门,有亭长一人。晋多仍汉制。职官志:州有主簿、门亭长等。郡有主簿,不言门亭长,而别有门下及门下吏。袁宏后汉纪延熹七年,史弼为河东太守。初至,□门下:有请,一无所通。常侍侯览遣诸生赍书求假盐税及有所属,门长不为通。此 门长即门亭长之省文。知郡属之门下,即门亭长也。” 嘉锡案:晋书李含传云:“安定皇甫商欲与结交,含拒而不纳,商恨焉。遂讽州以短檄,召含为门亭长。”此州门亭长之见于列传者。又光逸传曰:“初为博昌小吏,后为门亭长,迎新令至京师。”此县之门亭长也。州县皆有此职,则郡亦宜有之,程氏之言是也。
〔六〕 嘉锡案:品藻篇曰:“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注引晋阳秋曰: “充所昵庸杂,以此损名。”然则充之为人,乃不择交友者。其作会稽时,必已如此。虞謇盖嫌其宾客繁猥,故欲加以节量,不独虑其劳损而已。
  18 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晋阳秋曰:“何充与王蒙、刘惔好尚不同,由此见讥于当世。”王谓何曰:“
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一〕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
【校文】
 “玄言” 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共言”。
【笺疏】
〔一〕 程炎震云:“康帝初,充以骠骑辅政,时支遁未尝至都。此林公字必是深公之误。高僧传四云‘竺道潜字法深,司空何次道尊以师资之敬 ’,是其证也。浅人见林公,罕见深公,故辄改耳。”
  19 桓公在荆州,〔一〕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温别传曰:“温以永和元年自徐州迁荆州刺史,在州宽和,百姓安之。”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来,式,桓歆小字也。桓氏谱曰:“歆字叔道,温第三子,仕至尚书。”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二〕意讥不着。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校文】
 “桓式年少” “式”,北堂书钞引作“武”,非。
【笺疏】
〔一〕 嘉锡案:桓公,渚宫旧事五作桓冲。下文桓公云作冲云,与孝标注作桓温者不同。桓温自徐州迁荆州,在永和元年。桓冲亦自徐州迁荆州,则在太元二年。温与冲俱有别传。世说于温例称桓公,于冲只称车骑。以此考之,旧事为误。然云耻以威刑肃物,在州宽和,殊不类温之为人。桓式语含讥讽,亦不类以子对父,似此事本属桓冲,旧事别有所本。世说属之桓温,乃传闻异辞,疑不能明,俟更详考。
〔二〕 程炎震云:“金楼子立言下云:‘桓玄子在荆州,耻以威刑为政。与令史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余比庶几焉。’盖用此文。然云根云云乃桓式语。梁元帝认为实事,毋亦如颜介所讥吴台之鹊耶?”
  20 简文为相,事动经年,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免。太宗曰:〔一〕“一日万机,那得速!”尚书皋陶谟:“一日万机。”孔安国曰:“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笺疏】
〔一〕 嘉锡案:上称“简文”,下云“太宗”,一简之内,称谓互见,此左氏之旧法,世说亦往往有之。如言语篇“元帝始过江”条,上称顾骠骑,下称荣是也。
  21 山遐去东阳,〔一〕王长史就简文索东阳云:〔二〕“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东阳记云:“遐字彦林,河内人。祖涛,司徒。父简,仪同三司。遐历武陵王友、东阳太守。”江惇传曰:“山遐为东阳,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惇隐东阳,以仁恕怀物,遐感其德,为微损威猛。”
【校文】
 注“山遐为东阳” 景宋本“遐” 下有“之”字。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遐传云‘ 郡境肃然,卒于官’,与此不同。又云‘康帝下诏’云云,然简文于穆帝时始辅政,遐或于永和初年去郡,旋卒耳。”
〔二〕 嘉锡案:方正篇云:“长史求东阳,抚军不用。后疾笃,临终命用之。”然则蒙虽有此求,而简文未之许也。
  22 殷浩始作扬州,〔一〕浩别传曰:“浩字渊源,陈郡长平人。祖识,濮阳相。父羡,光禄勋。浩少有重名,仕至扬州刺史、中军将军。 ”中兴书曰:“建元初,庾亮兄弟、何充等相寻薨,太宗以抚军辅政,征浩为扬州,从民誉也。”刘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二〕人问其故?答曰: “刺史严,不敢夜行。”
【笺疏】
〔一〕 嘉锡案:晋书穆帝纪永和二年三月,以殷浩为扬州刺史。浩传云:“浩频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据建康实录八,永和三年十二月始以刘惔为丹阳尹,距浩受拜时已一年有半。而谓之始作者,盖浩尝以父忧去职,服阕复为扬州刺史。以其前后两任,至永和九年始被废去职,治扬颇久,故以初任为始作也。
〔二〕 程炎震云:“尔雅曰:‘裳削幅谓之纀。’玉篇:‘□,布木切,裳削幅也。’广韵一屋:‘□,博木切。同纀。’晋书魏舒传:‘□被而出。’音义曰:‘房玉反。’陆纳传:‘为吴兴太守,临发,□被而已。’”御览卷七百四引通俗文曰:“ 帛三幅曰帊,帊衣曰□。”通鉴一百十七注曰:“□,防玉翻帊也。以裹衣物。”魏舒“□被而出”,韩文“ □被入直”。皆此义也。
  23 谢公时,兵冢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一〕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二〕续晋阳秋曰:“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名籍不立。太元中,外御强氐,搜简民实,三吴颇加澄检,正其里伍。其中时有山湖遁逸,往来都邑者。后将军安方接客,时 人有于坐言:宜纠舍藏之失者。安每以厚德化物,去其烦细。又以强寇入境,不宜加动人情。乃答之云:‘卿所忧,在于客耳!然不尔,何以为京都?’言者有惭色。 ”
【笺疏】
〔一〕 程炎震云:“晋书明帝纪: ‘太宁二年,破王敦军于南塘。’通鉴一百十五:‘刘裕拒卢循,自石头出,屯南塘。’本书任诞篇祖逖曰: ‘昨夜复南塘一出。’”
〔二〕 嘉锡案:“京都”,御览一百五十五引作“京师”。按公羊桓九年传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独断上云:“天子所居曰京师。京,水也。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故曰京师也。”据此二义,京师之所以为京师,正以其为众所聚,故谢公云尔。
  24 王大为吏部郎,王忱已见。尝作选草,临当奏,王僧弥来,聊出示之。僧弥,王□小字也。□别传曰:“□字季琰,琅邪人,丞相导孙,中领军洽少子。有才蓺,善行书,名出兄珣右,累迁侍中、中书令。赠太常。”僧弥得便以己意改易所选者近半,王大甚以为佳,更写即奏。〔一〕
【校文】
 “王大甚以为佳” “王大”,景宋本及沈本俱作“主人”。
【笺疏】
〔一〕 嘉锡案:此见王□意在奖拔贤能,不以侵官为虑。而王忱亦能服善,惟以人才为急,不以侵己之权为嫌。为王□易,为王忱难。
  25 王东亭与张冠军善。张玄已见。王既作吴郡,人问小令曰:续晋阳秋曰:“王献之为中书令,王□代之,时人曰‘大小王令’。”“东亭作郡,风政何似?”答曰:“ 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耳。”〔一〕
【笺疏】
〔一〕 嘉锡案:本书言语篇注引续晋阳秋,称玄之少以学显,论者以为与谢玄同为南北之望,名亚谢玄。可见玄之甚为时人所推服。小令为东亭之弟,不便直誉其兄,故举此以见意耳。
  26 殷仲堪当之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古史考曰:“庭坚号曰皋陶,舜谋臣也。舜举之于尧,尧令作士,主刑。”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家语曰:“ 孔子自鲁司空为大司寇,三日而诛乱法大夫少正卯。”
【校文】
 “王东亭问曰” “问”,沈本作 “谓”。
 注“三日” 景宋本作“七日” 。
    文学第四
  1  郑玄在马融门下,融自叙曰:“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少而好问,学无常师。大将军邓骘召为舍人,弃,游武都。会羌虏起,自关以西道断。融以谓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何则?生贵于天下也。岂以曲俗咫尺为羞,灭无限之身哉?’因往应之,为校书郎,出为南郡太守。”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一〕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高士传曰:“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八世祖崇,汉尚书。”玄别传曰:“玄少好学书数,十三诵五经,好天文占候,风角隐术。年十七,〔二〕见大风起,诣县曰:‘某时当有火灾。’至时果然,智者异之。年二十一,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遂去吏,师故兖州刺史第五元。先就东郡张恭祖受周礼、礼记、春秋传。周流博观,每经历山川,及接颜一见,皆终身不忘。扶风马季长以英儒着名,玄往从之,参考同异。季长后戚,嫚于待士,玄不得见,住左右,自起精庐,既因绍介得通。时涿郡卢子干为门人冠首,〔三〕季长又不解剖裂七事,玄思得五,子□得三。季长谓子□曰:‘吾与汝皆弗如也。’季长临别,执玄手曰:‘大道东矣,子勉之!’ 后遇党锢,隐居着述,凡百余万言。大将军何进辟玄,乃缝掖相见。玄长八尺余,须眉美秀,姿容甚伟。进待以宾礼,授以几杖。玄多所匡正,不用而退。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 之容,终日无怠。献帝在许都,征为大司农,行至元城卒。”〔四〕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五〕告左右曰: “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马融海内大儒,被服仁义。郑玄名列门人,亲传其业,何猜忌而行鸩毒乎?委巷之言,贼夫人之子。〔六〕
【校文】
 注“自旦及莫” “莫”,景宋本作“暮”。
【笺疏】
〔一〕 李慈铭云:“案说文‘筭长六寸。计数者,算数也’。是筭为筹筭实字,算为算数虚字,然古书多不分别。此处李本作算是也。”程炎震云:“‘算浑天不合’以下,御览三百九十三引作语林。”
〔二〕 王鸣盛蛾术编卷五十八云: “十三岁为永和四年己卯,十七岁为汉安二年癸未。”
〔三〕 说郛六十六宋窦革酒谱引郑玄别传曰:“与卢子干相善,在门下七年,以母老归养。”
〔四〕 王鸣盛蛾术篇卷五十八云: “世说注‘献帝在许都,征为大司农。行至元城卒’。案本传此事无年,而袁宏纪云建安三年,时康成年七十二。合之刘孝标所引别传献帝云云,则袁纪以为三年者是。若孝标所云‘行至元城卒’,则大谬。本传于征为大司农乞还家下书五年,方叙袁绍逼康成随军,至元城疾笃不进,卒于元城。此五年事,何 得以为三年征大司农事乎?” 嘉锡案:此事诚谬,然是别传之谬,不应归过孝标。且别传为魏、晋人作,亦不当谬误至此。盖今本世说注为宋人所删改,非其旧也。
〔五〕 李慈铭云:“案史记日者传:‘旋式正綦。’索隐曰:‘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栻。’周礼:‘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注云:‘抱式以知天时。’汉书艺文志有羡门式法二十卷。王莽传云:‘
天文郎按栻于前。’师古曰:‘栻所以占时日天文,即今之用栻者也。音式。’” 嘉锡案:李氏所引书,桂馥札朴三栻字条均已引之,但未引索隐及郑司农颜师古注耳。桂氏又云:“庾开府诗:‘ 枫子留为式,桐孙待作琴。’广韵:‘枫,木名,子可为式。’广雅:‘曲道,栻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木为之。’”唐六典十四曰: “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云:“抱式以知天时也。今其局以枫木为天,枣心为地。刻十二辰,下布十二辰,以加占为常,以月将加卜时,视日辰阴阳,以立四课。”
〔六〕 蛾术编卷五十八云:“融欲害郑,未必有其事,而郑鄙融郄有之。盖融以侈汰为贞士所轻,载赵岐传注。郑虽师融,着述中从未引融语。独于月令注云:‘俗人云:周公作月令,未通于古。’ 疏云:‘俗人,马融之徒。’”程炎震云:“季长以章帝建初四年己卯生,年八十八。桓帝延熹九年丙午卒。康成以顺帝永建二年丁卯生,少季长四十八岁。季长卒时,康成年四十。”
    晋书儒林传序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玄虚。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闲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 者矣。”
    南史儒林传序亦曰:“两汉登贤,咸资经术,洎魏正始以后更尚玄虚。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时荀顗、挚虞之徒,虽议创制,未有能易俗移风者也。自是中原横溃,衣冠道尽。” 嘉锡案:此节盖采自语林,见御览三百九十三,非义庆之所杜撰也。广记二百十五引异苑,载有两说。前一说与此同,后一说云:“郑康成师马融,三载无闻,融鄙而遣还。玄过树阴假寐,见一老父,以刀开腹心,谓曰:‘子可以学矣。’于是寤而即返,遂精洞典籍。融叹曰:‘诗书礼乐,皆已东矣。’潜欲杀玄,玄知而窃去。融推式以筭玄,玄当在土木上,躬骑马袭之。玄入一桥下,俯伏柱上,融踟□桥侧云:‘土木之闲,此则当矣。有水,非也。’从此而归。玄用免焉。”观语林异苑之所载,知此说为晋、宋闲人所盛传。然马融送别,执手殷勤,有礼乐皆东之叹,其爱而赞之如此,何至转瞬之闲,便思杀害!苟非狂易丧心,恶有此事?裴启既不免矫诬,义庆亦失于轻信。孝标斥为委巷之言,不亦宜乎?
  2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汉南纪曰:“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少行清苦,为诸生,尤明春秋左氏传,为作训解。举孝廉,为尚书郎、九江太守。”〔一〕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笺疏】
〔一〕 后汉书本传云:“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吴承仕经籍旧音序录曰:“汉书序例云:‘尚书郎、高平令、九江太守。 ’案尚书郎、高平令,皆先时所历官也。后汉书朱隽传,陶谦等推隽共讨李傕,奏记于隽,称前九江太守服虔。时为初平三年,知虔官九江太守,首尾不过五年。隋书经籍志云:‘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惠栋后汉书补注十八云:‘栋案:服氏解谊,僖十五年遇归妹之睽,文十二年在师之临,皆以互体说易,与郑氏合,世说所称为不谬矣。’郑珍郑学录三云:‘按六艺论序春秋云:玄又为之注(自注见刘知几议)。’是康成实注左传,自言明甚。其所以世无郑注者,尽用所注之文与服子慎,而与服比注耳。义庆之言,为得其实。”嘉锡案:赵坦保甓斋札记言服注虽本郑氏,然有与郑违异者。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二既历举服、郑之异义,又胪列其所以同,具详彼书,文繁不录。
  3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卫式微诗也。毛公曰:“泥中,卫邑名也。”答曰:“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一〕卫、邶柏舟之诗。
【笺疏】
〔一〕 迮鹤寿校蛾术编五十八注云:“‘胡为乎泥中’云云,似晋人气习。且郑公厚德,安有曳婢泥中之事?小说家欲以矜郑,适以诬郑耳。”  嘉锡案:此事别无证据,难以断其有无。特世说杂采群书,不皆实录,迮氏之言,意有可 取,存以备考。
    丁晏郑君年谱云:“若夫义庆之说,婢曳泥而知书;乐天之诗,牛触墙而成字,小说傅会,亦无取焉。”马元调本白氏长庆集二十六双鹦鹉诗云:“‘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自注引谚云:‘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 嘉锡案:康成盖代大儒,盛名远播,流传逸事,遂近街谈。不惟婢解读书,乃至牛亦识字。然白傅之引鄙谚,虽有类于齐谐,而临川之着新书,实不同于燕说。且子政童奴,皆吟左氏(见论衡案书篇);刘琰侍婢,悉诵灵光(见蜀志)。斯固古人所常有,安见郑氏之必无?既不能悬断其子虚,亦何妨姑留为佳话。丁氏必斥其傅会,所谓“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4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挚虞文章志曰:“烈字威考,高阳安平人,骃之孙,瑗之兄子也。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一〕
【笺疏】
〔一〕 嘉锡案:崔烈见后汉书崔骃传。史但言其有重名于北州,入钱五百万为司徒,致有铜臭之讥,而不言其经学。然崔骃传言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孔僖传亦称僖与崔骃同游太学,习春秋。崔瑗传言其好学, 尽能传父之业。年十八,从侍中贾逵质正大义,逵善待之。逵固以左氏传名家者,然则崔氏盖世传左氏者也。烈承其家学,故亦以左传讲授,与服子慎共术同方,则其于春秋为不浅,得此可补史阙。知冀州名士,固非浪得虚声者矣。其后烈卒死李傕之难。烈子钧身讨董卓,旋欲因报父雠不得而卒。钧弟州平,从诸葛孔明游。奕世忠贞,无负于经学,所宜表而出之者也。
  5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一〕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二〕
【校文】
 “既定” “定”,沈本作“见” 。
 “便回急走” “回”,景宋本及沈本俱作“面”。
【笺疏】
〔一〕 程炎震云:“‘便回’,御览三百六十五面门,又三百九十四走门均引作‘面’字,是也。”
〔二〕 嘉锡案:南齐书王僧虔传载僧虔诫子书云:“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清谈之重四本论如此,殆如儒佛之经典矣。
  6  何晏为吏部尚书,〔一〕有位望,时谈客盈坐,文章叙录曰:“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魏氏春秋曰:“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王弼未弱冠往见之〔二〕。晏闻弼名,弼别传曰:“弼字辅嗣,山阳高平人。少而察惠,十余岁便好庄、老。通辩能言,为傅嘏所知。吏部尚书何晏甚奇之,题之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以弼补台郎。弼事功雅非所长,益不留意,颇以所长笑人,故为时士所嫉。又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融亦不终好。正始中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亡,〔三〕时年二十四。弼之卒也,晋景帝嗟叹之累日,曰:‘天丧予!’其为高识悼惜如此。 ”〔四〕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校文】
 “仆以为极” “为”下景宋本有 “理”字。
【笺疏】
〔一〕 魏志管辂传注引辂别传曰: “举为秀才,辂辞裴使君,使君言‘何尚书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豪,君当慎之’。”又曰:“裴使君问:‘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实何如?’辂曰:‘
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知由此惑。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
    裴使君曰:‘诚如来论。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又时人吸习,皆归服之焉,益令不了。相见得清言,然后灼灼耳。’” 嘉锡案:传所谓裴使君者,裴徽也。辂与徽问答,在晏败之后,或不免诋之过当。然别传又曰:“裴冀州、何、邓二尚书及乡里刘太常颍川兄弟,辂自言与此五君共语,使人精神清发,□不暇寐。自此以下,殆白日欲寝矣。”是辂亦甚推服晏也。合裴徽与辂之言观之,盖晏之为人,妙于言而不足于理,宜其非王弼之敌矣。
〔二〕 经典释文序录曰:“其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妙得虚无之旨。”魏志钟会传注引弼传曰:“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
〔三〕 魏志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曰:“衍,彧第三兄。衍子绍。绍子融,字伯雅,与王弼、钟会俱知名,为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与弼、会论易、老义,传于世。”程炎震云:“御览二百二十一引傅子曰:‘王黎为黄门郎,轩轩然得志,煦煦然自乐。 ’魏书钟会传注引作‘正始十年,曹爽废,以事免’。于文为备。此注盖经删节,故‘
其秋’字无着落。且正始止于十年,不得云中也。”
〔四〕 李详云:“传为何劭撰,见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今取较此注‘十余岁便好庄、老’ ,彼作‘年十余好老氏’。‘题之曰后生可畏’,彼作 ‘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故为时士所嫉’,彼作 ‘故时为士君子所忌’。‘正始中以公事免’,彼作‘ 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高识悼惜’,彼作‘ 所惜’。弼传甚长,刘注才得二三耳。”焦循易余钥录一曰:“刘表以女妻王凯,生业。业生二子,长宏,次弼。凯为王粲族兄,粲二子被诛,业为粲嗣。 然则王辅嗣为刘表外曾孙,而王粲之嗣孙也。刘表为荆州牧,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宋衷等撰定五经章句。表撰易章句五卷、衷注易九卷,弼兄宏字正宗亦撰易义(原注见释文)。王氏之于易,盖渊源于刘表,而表则受学于王畅,畅为粲之祖父。刘表、王业皆山阳高平人。 ”
  7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一〕魏氏春秋曰:“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
【校文】
 注“自然出拔过之” “自”上景宋本及沈本俱有“然”字。
【笺疏】
〔一〕 魏志钟会传注引弼别传曰: “其论道附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 ” 嘉锡案:河上公及王弼老子注,皆以上卷为道经,下卷为德经,盖汉、魏旧本如此。平叔此论亦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故为二论。隋志云:“梁有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撰,亡。”旧唐志仍着录。新唐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讲疏四卷,又道德问二卷。疑道德问即道德论也。其书今亡。 嘉锡又案: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何晏道论曰:“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向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员。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此其论 之仅存者。严可均全三国文三十九何晏集内未收,故具录之。观其持论,理甚肤浅,不及王注远矣。文心雕龙论说篇曰:“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代,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姚振宗隋志考证六曰:“王弼两例即易老略例。平叔二论即道德论也。 ”孙诒让札移十二曰:“考晏有无为论,见晋书王衍传。又有无名论,见列子仲尼篇注。无为、无名皆道德经语,殆即二论之细目与?”
  8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一〕永嘉流人名曰:“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太常潜少弟也。仕至冀州刺史。”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别传曰:“弼父为尚书郎,裴徽为吏部郎,徽见异之,故问。”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二〕
【笺疏】
〔一〕 魏志管辂传注引辂别传曰: “冀州裴使君才理清明,能释玄虚。每论易及老、庄之道,未尝不注精于严、瞿之徒也。”
〔二〕 陈澧东塾读书记十六曰:“ 辅嗣谈老、庄,而以圣人加于老、庄之上。然其所言圣人体无,则仍是老、庄之学也。犹后儒谈禅学而以圣人加于佛之上,然其所言圣学,则仍是禅学也。” 嘉锡案:此出何劭为弼别传,见魏志钟会 传注。
  9  傅嘏善言虚胜,魏志曰: “嘏字兰硕,北地泥阳人,傅介子之后也。累迁河南尹、尚书。嘏尝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傅子曰: “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如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司隶钟会年甚少,嘏以明知交会。”荀粲谈尚玄远。〔一〕粲别传曰:“粲字奉倩,颍川颍阴人,太尉彧少子也。粲诸兄儒术论议各知名。粲能言玄远,常以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能言者不能屈。”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二〕粲别传曰:“粲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释。顷之,粲与嘏善。”管辂传曰:“裴使君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也。”
【笺疏】
〔一〕 程炎震云:“列子仲尼篇张湛注:荀粲谓傅嘏、夏侯玄曰:‘子等在世,荣问功名胜我,识减我耳。’嘏、玄曰:‘夫能成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有余于末者耶?’答曰:‘成功名者,志也,局之所弊也。然则志局自一物也,固非识之所独济。我以能使子等为贵,而未必能济子之所为也。 ’”
〔二〕 嘉锡案:此魏志管辂传注裴松之语也。古人引书往往以注为正文。
3- 201-
  10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一〕文章叙录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学。晏说与圣人同,着论行于世也。”
【校文】
 “但应诺诺” “诺诺”,景宋本及沈本俱作“之”。
【笺疏】
〔一〕 嘉锡案:此与上文“何平叔注老子”条,一事两见。而一云始成,一云未毕,余亦小异。盖本出两书,临川不能定其是非,故并存之也。
  11 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谓客曰:“身今少恶,〔一〕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晋诸公赞曰:“裴頠谈理,与王夷甫不相推下。”
【笺疏】
〔一〕 焦循易余钥录十八曰:“尔雅云:‘余,身也。’舍人云:‘余,卑谦之身也。’ 郭璞云:‘今人亦自呼为身。’按三国志张飞曰:‘身是张益德也。’”
  12 裴成公作崇有论,〔一〕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二〕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晋诸公赞曰:“
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着道德论。于时侍中乐广、吏部郎刘汉亦体道而言约,〔三〕尚书令王夷甫讲理而才虚,散骑常侍戴奥以学道为业,后进庾敳之徒皆希慕简旷。頠疾世俗尚虚无之理,故着崇有二论以折之。才博喻广,学者不能究。后乐广与頠清闲欲说理,而頠辞喻丰博,广自以体虚无,笑而不复言。”惠帝起居注曰:“頠着二论以规虚诞之弊。文词精富,为世名论。”〔四〕
【笺疏】
〔一〕 嘉锡案:成公,裴頠谥也。其论全载晋书本传。
    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曰:“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魏末以来,转更增甚。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甚,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頠着崇有之论,以释其薮。世虽知其言之益治,而莫能革也。朝廷之士,皆以遗事为高,四海尚宁,而有识者知其将乱矣。而夷狄遂沦中州者,其礼久亡故也。” 嘉锡案:治要所引者,臧荣绪书也。其言痛切有识,足为成公张目。唐修晋书用之而删去“世虽知其言之益治”以下,不如原书远矣。
〔二〕 李详云:“如,似也。为句中助词。汉书袁盎传:‘丞相如有骄主色。’颜注:‘ 如,似也。’”
〔三〕 程炎震云:“刘汉当作刘漠,辨见赏誉第二十二条。”
〔四〕 魏志裴潜传注引陆机惠帝起居注云:“頠理具渊博,赡于论难。着崇有、贵无二论,以矫虚诞之弊。” 嘉锡案:頠贵无论即附崇有论后。此引无“贵无”二字,盖宋人不考晋书,以为頠既“ 崇有”不应复“贵无”,遂妄行删去。不 知崇有祇一篇,安得谓之二论乎?
  13 诸葛□年少不肯学问。〔一〕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王隐晋书曰:“□字茂远,琅邪人,魏雍州刺史绪之子。〔二〕有逸才,仕至司空主簿。”
【笺疏】
〔一〕 倭名类聚钞卷一引本书黜免篇作“诸葛宏”,狩谷望之注曰:“王隐晋书:‘□字茂远。’按□,臂上也。或作肱。宏,屋深响也,转训大也。依茂远之义,作宏似是。”
〔二〕 嘉锡案:绪仕魏,初为泰山太守,见魏志邓艾传。迁雍州刺史,受诏与邓艾、钟会同伐蜀,见陈留王纪及艾传。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见钟会传注引百官名,注又引荀绰兖州记,但言绪子冲,冲子铨、玫,殊不及□。盖绰着书时□尚未知名耳。绪系出琅邪诸葛氏,当是龙、虎、狗三君之同族,但不知其亲属何如也。
  14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 。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一〕周礼有六梦:一曰正梦,谓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也。二曰噩梦,谓惊愕而梦也。三曰思梦,谓觉时所思念也。四曰寤梦,谓觉时道之而梦也。五曰喜梦,谓 喜说而梦也。六曰惧梦,谓恐惧而梦也。按乐所言“想”者,盖思梦也。“因”者,盖正梦也。〔二〕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春秋传曰:“晋景公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刺之不可及,药不至焉。’公曰:‘良医也。’”注:“
肓,鬲也。心下为膏。”
【笺疏】
〔一〕 酉阳杂俎八曰:“夫瞽者无梦,则知梦者习也。愚者少梦,不独至人。问之驺皂,百夕无一梦也。” 嘉锡案:瞽者目不见物,则无可想象;愚者不知用心,则不解想。可与乐令语相证明。
〔二〕 注文周礼六梦云云,乃以周礼春官占梦经注合引,凡谓字以下,皆注也。潜夫论梦列篇曰:“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昔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己,命尔子虞而与之唐。及生,手掌曰虞,因以为名。成王灭唐,遂以封之。此谓直应之梦也。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此谓记想之梦也。” 嘉锡案:潜夫所谓直梦,盖即周礼之正梦。想梦即思梦也。
  15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 “了不异人意。”晋阳秋曰:“庾敳字子嵩,颍川人,侍中峻第三子。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曰:‘昔未读此书,意尝谓至理如此。今见之,正与人意暗同。’仕至豫州 长史。”〔一〕
【笺疏】
〔一〕 嘉锡案:今晋书敳传叙其仕履,祇云“迁吏部郎,参东海王越太傅军谘祭酒”,而其下乃有“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云云。似以豫州长史属之郭象。然本篇注引文士传及今晋书郭象传,均云象辟司空掾、太傅主簿,不言为此官。则仕至豫州长史者,自是庾敳。晋书有脱误耳。且长史上不当称某州牧,牧字亦衍文也。
  16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夫藏舟潜往,交臂恒谢,一息不留,忽焉生灭。故飞鸟之影,莫见其移;驰车之轮,曾不掩地。是以去不去矣,庸有至乎?至不至矣,庸有去乎?然则前至不异后至,至名所以生;前去不异后去,去名所以立。今天下无去矣,而去者非假哉?既为假矣,而至者岂实哉?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一〕
【笺疏】
〔一〕 嘉锡案:公孙龙子有指物论,谓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庄子天下篇载惠施之说曰“ 指不至,至不绝”,此客盖举庄子以问乐令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夫指之取物,不能自至,要假物,故至也。然假物由指不绝也。一云指之取火以钳,刺鼠以锥。故假于物,指是不至也。”夫理涉玄门,贵乎妙悟,稍参迹象,便落言诠。司马所注,诚不 如乐令之超脱。今姑录之,以存古义。其它家所释,咸无取焉。 嘉锡又案:乐令未闻学佛,又晋时禅学未兴,然此与禅家机锋,抑何神似?盖老、佛同源,其顿悟固有相类者也。
  17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秀别传曰:“秀与嵇康、吕安为友,趣舍不同。嵇康傲世不羁,安放逸迈俗,而秀雅好读书。二子颇以此嗤之。后秀将注庄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书讵复须注〔一〕?徒弃人作乐事耳!’及成,以示二子。康曰:‘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庄周不死矣!’ 后注周易,〔二〕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秀本传或言,秀游讬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注述。唯好庄子,聊应崔撰所注,以备遗忘云。竹林七贤论云:“秀为此义,读之者无不超然,若已出尘埃而窥绝冥,始了视听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遗天下,外万物。虽复使动竞之人顾观所徇,皆怅然自有振拔之情矣。”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文士传曰:“象字子玄,河南人。少有才理,慕道好学,讬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辟司空掾、太傅主簿。”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文士传曰:“象作庄子注,最有清辞遒旨。”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三〕
【校文】
 注“此书讵复须注” 景宋本及沈本俱无“此”字。
 注“太傅主簿” 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太学博士”。
【笺疏】
〔一〕 嘉锡案:书不须注,亦与禅宗意思相类。其实即庄生忘筌之旨,不当有“此”字。盖康、安之意,凡书皆不须注,不仅庄子也。陆象山所谓六经注我,亦是此意。
〔二〕 嘉锡案:秀周易注,隋志不着录。经典释文序录载张璠集解十二卷,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并载二十二家名氏云:“
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
〔三〕 嘉锡案:向秀庄子注今已不传,无以考见向、郭异同。四库总目一百四十六庄子提要尝就列子张湛注、陆氏释文所引秀义,以校郭注。有向有郭无者,有绝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与向全同者,有郭增减字句大同小异者。知郭点定文句,殆非无证。
  18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 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一〕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 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二〕名士传曰:“阮修字宣子,陈留尉氏人。好老、易,能言理。不喜见俗人,时误相逢,即舍去。傲然无营,家无儋石之储,晏如也。琅邪王处仲为鸿胪卿,谓曰:‘鸿胪丞差 有禄,卿常无食,能作不?’修曰:‘为复可耳。’遂为鸿胪丞、太子洗马。”
【校文】
 注“鸿胪丞差有禄,卿常无食” 沈本作“卿常无食,鸿胪丞差有禄”。
【笺疏】
〔一〕 黄生义府下云:“将无者,然而未遽然之辞。谢太傅云‘将无归’,晋人语度舒缓,类如此。后人妄意生解,总由不悉当时口语耳。” 嘉锡案:此与演繁露之说合。
    演繁露续集卷五云:“不直云同而云将毋同者,晋人语度自尔也。庾亮辟孟嘉为从事,正旦大会,褚裒问嘉何在?亮曰:‘但自觅之。’ 裒历观指嘉曰:‘将毋是乎?’将毋者,犹言殆是此人也。意以为是而未敢自主也。其指孔、老为同,亦此义也。”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亦曰:‘瞻意盖言同耳。将无云者,犹无乃、得无之类。荀晞从母子求为将,晞拒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耶。’刘裕受禅,徐广攀晋帝车泣涕,谢诲谓之曰:‘徐公得无小过?’皆是类也。” 嘉锡案:雅量篇:“谢太傅泛海戏,风急浪猛。公徐云:‘
如此,将毋归?’”任诞篇:“谢安戏失车牛,便杖策步归,道逢刘尹曰:‘安石将无伤?’”并可与此互证。盖“将毋”者,自以为如此,而不欲直言之,委婉其辞,与人商榷之语也。
    王若虚曰:“盖欲直言其同,而不必疑也。”
    方以智通雅卷五曰:“将毋、得亡、毋乃称,皆发问之声也。韩诗外传:客见周公,周公曰:‘何以道旦?’曰:‘入乎 将毋?’曰:‘请入。’曰:‘坐乎将毋?’曰:‘请坐。’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方言:‘无写,谓相见欢喜,有得亡之意也。’庄子:子产曰:‘子毋乃称。’左氏用以转语,庄、韩用以结句。古人善摹人之声音神状如此。阮千里曰:‘将毋同? ’本谓‘得毋乃同乎’?犹言‘能毋同也’?叶梦得为之解曰:‘本自无同,何因有异。’此是东坡所谓‘设械匿形,推堕滉漾’之伎俩耳。”
〔二〕 程炎震云:“御览二百九太尉掾门及三百九十言语门引卫玠别传载此事,均作阮千里。则是瞻,非修也。” 嘉锡案:今晋书阮瞻传亦作 “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唐修晋书喜用世说,此独与世说不同,知其必有所考矣。御览二百九所引,先见类聚十九。
  19 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晋诸公赞曰:“裴遐字叔道,河东人。父纬,〔一〕长水校尉。遐少有理称,辟司空掾、散骑郎。”永嘉流人名:“衍字夷甫,第四女适遐也。” 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邓粲晋纪曰:“遐以辩论为业,善叙名理,辞气清畅,泠然若琴瑟〔二〕。闻其言者,知与不知,无不叹服。”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
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三〕
【校文】
 “王裴子弟悉集” 景宋本及沈本 “弟”下俱有“皆”字。
 注“泠然若琴瑟” 景宋本无“瑟 ”字。
【笺疏】
〔一〕 嘉锡案:“纬”当作“绰” ,见品藻篇第六条及晋书附裴楷传,又见后妃传下。
〔二〕 嘉锡案:晋、宋人清谈,不惟善言名理,其音响轻重疾徐,皆自有一种风韵。宋书张敷传云:“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裴遐之“泠然若琴瑟 ”,亦若此而已。
〔三〕 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僣。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作‘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彦远与虔礼皆唐人,虔礼审晋世言语,故仍其旧;彦远改同俗称,便觉其陋。”
  20 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敦别传曰:“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人。少有名理,累迁青州刺史。避地江左,历侍中、丞相、大将军、扬州牧。以罪伏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晋阳秋曰:“
谢鲲字幼舆,陈郡人。父衡,晋硕儒。鲲性通简,好老、易,善音乐,以琴书为业。避乱江东,为豫章太守,王敦引为长史。”鲲别传曰:“鲲四十三卒,赠太常。”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易、老,自抱羸疾,初不于外擅相酬对。时友叹曰:‘卫君不言,言必入真。’〔一〕武昌见大将军王敦,敦与谈论,咨嗟不能自已。”
【校文】
 注“言必入真” “真”,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冥”。
【笺疏】
〔一〕 程炎震云:“真,宋本作冥。疑本是玄字,与言为韵,宋人避讳作真,或作冥耳。本篇‘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条,亦有入玄字。”
  21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略曰:〔一〕“夫殊方异俗,歌笑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乎? ”养生、嵇叔夜养生论曰:〔二〕“夫虱箸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岂唯蒸之使重无使轾,芬之使香无使延哉?诚能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庶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不可养生哉?”言尽意,欧阳坚石言尽意论略曰:“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不得相与为二矣。苟无其二,言无不尽矣。”〔三〕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校文】
 注“殊方” 景宋本作“他方”。
 注“麝食柏” “食”,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得”。
 注“无使延哉” “无”,景宋本作“勿”。
【笺疏】
〔一〕 嘉锡案:此论全篇见嵇中散集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