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走出软件作坊

_5 阿朱(当代)
点和突出。所以对于老板、对于其它同级同事,某件事需要不需要我的参与,需要不需要我做,大家都很明白。所
以,我不擅长的事情从来不找我。这样,我也省去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有了很多的时间。不少人这个也能干
那个也能干,但都干不精,这样的人最容易被别人抽调来抽调去,当然就没有时间了。我只能干很窄的一个领域,
所以我在这个领域精进的很快很高很专业,所以我总是能当这个领域的管理者。
5我是个公司赚钱导向的人。我研发产品,率领研发团队,我一直贯彻这样的思路,所以整个研发团队全是这个想法
。所以,很多事,一拿这个准则来衡量,这个事到底值不值得做就很清楚了。所以,省掉了不少事。许多人不知道
自己要做一个什么产品,只要别人说的有道理没有办法回绝就做,到头来这个软件就成了一个四不像,看着什么功
能都有,但这个软件的竞争力在哪里,它的核心模型是什么,很多人回答不出来了。我对产品目标,每个阶段的目
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因为有清晰的产品发展战略,所以我都能把这些要素控制的很好。到底做不做,看是否
符合利益和当前阶段的目标。
6我这个人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不影响我的任务目标,即使出点小问题小异常,我也不爱管不爱问,就这样
过去了。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实要成功,只有那么关键的几个点,我深刻的理解是哪几个点。于是我就把控这几个
点。只要不是这几个点出现的问题,我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我手下做事,干的比较轻松,还能达到目标
。虽然在有些追求完美的人的眼里看来,每件事情都做的不好。但钱也赚到了,事也按客户要求的进度和质量完成
了,而且后续的客户单子也来了,又没有影响未来的客户合同延续。一切关键因素都不影响,我何必花成本和代价
去追求完美,让我的人累的半死呢?
7我有个我自己的每日任务列表。我每天要做什么事情,我都随时记录下来,然后一条条的做,一条条的消。我看着
不断有任务变灰,就很开心。我清楚的知道我每天要做什么事。
8我要求手下在每天下班前一个小时把今天的工作进展发过来。然后我一一审阅,给些建议。这样,他们明天该怎么
做,该做什么,今天遇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在他们下班前就知道了。这样,他们明天一来了就立即动手,根本不
耽误时间,所以工作效率很好。
9有的员工跟我絮絮叨叨讲了很多,反映他所遇到的问题。我听完后往往第一个校验的就是,你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
。很多员工被反问后,是啊,我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最后一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很快就把问题简化了,问题的
症结就找到了,当然解决也就很快了。甚至,弄清楚了目的,发现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根本无须解决。省了不少功
夫。
10我不喜欢员工像讲故事一样来龙去脉的报告。我总是强调,要1、2、3,这样来。而且你一次报告,不要报告太多
的问题,人不应该关注那么多问题。关注多了,就根本理不清,所以也就解决不了问题。先要把自己的头脑清醒了
,就焦点关注在前三个问题。等前三个问题解决了,再思考以后的。有些员工向我报告问题,总是拔起萝卜带出泥
,一个问题的描述往往会引入另外的问题,然后问题串问题,跟糖葫芦一样。我总是让他打住,就说那是另外一个
问题,咱们现在先别管它,咱们先把你现在说的这个问题说清楚解决完,再处理另外一个问题。
11咨询有个方法,就是四象限。在时间管理中也有这个方法,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
很多人其实是分不清楚这个事情是重要不重要的。我就拿我的目标和赚钱为导向来校验,不赚钱,也不影响未来赚
钱,也不影响我当前核心目标,这个事情就不重要。既然事情不重要,那它怎么会紧急呢。不重要,就认为它是紧
急的。就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消磨,也就那样了。你不去处理它,也就过去了,根本对
未来没啥影响。
12有时我指导训练手下员工,但员工听不懂,当然也不会按照我的方法来做。不少管理者见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
,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做,本来简单的事情被员工搞了两天搞不定,如果是自己,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但作为管理
者,千万不要自己这么做。越这样,越是欲速则不达。每次都是自己亲为亲力,员工闲死,自己累死。我不怕员工
做事做不好,关键点出了异常我可能会亲自处理,其他我都能过则过,而一件事情的关键点往往就是两三个。所以
,一次做不好,咱们其他的事情我继续指导、重复指导。一次听不懂,我继续在下一件事情方法上指导,直到员工
自己也能做的很好。时间,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能自然改变很多东西。有时候你讲了许多员工也听不懂,时
间长了,他也就明白了。不是不到,是时候未到。就是这个道理。
13我希望记笔记,不管看书,还是做事,想到一个很好的点就立即记下来。而且我还经常回顾自己的这些记录,把
它们尽量整理成体系和方法,让彼此关联起来。所以我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参考。而不是从头想
起,也不是一遇到什么事情还得重复寻找资料。我这个人由于太专,所以关注的东西也不多。就看自己关注的东西
,所以范围窄。许多人没有重点,什么热就看什么,而且积累了一大堆资料,反而后来自己都不看。而我,由于关
注的少,所以看的东西自然比别人范围小,看的少也就看的精,而且还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资料,发现过时了就
删除掉,保留下自己持续关注的资料。我发现,不少人有移动硬盘,里面放了很多资料,但真要做事反而一点资料
都找不到,跟没有资料一样。
14我喜欢看书和思考问题。过去坐地铁上下班,我都拿本书拿支笔,随时读书和记笔记。一天不读书不总结就觉得
空空的,即使上个厕所也要带本书。很多工作中的管理方法很问题解决思路都是这样想出来的,在工作时间就赶快
去,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有的人记忆力还不好,还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还想问我有什么阅读理解的好方法?我的
父亲常说:好记忆不如有个烂笔头。其实做笔记不仅仅是个做笔记这么简单的过程,而是在你写字的时候你就会思
考揣摩思考,本来你认为很不错的一段文字准备记录下来,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想到自己的问题是否能有所借鉴,
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联想其他同类的信息对比,总结出共性和差异点,在记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段话说的比较片
面不像你刚看的那么激动。很多人做不好自己时间管理,就是想做,但只是一个想法,真正做,就觉得这样做太累
了,就放弃了。
15我常笑说我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许多平时工作中的例行事情,我都交给我的团队中的文案女孩处理了。她就
相当于我的一个兼职文秘助理一样,帮我处理了许多行政事务。我要去给客户讲某个产品,我给她讲好思路和客户
爱听的重点,她就能把方案处理的符合我明天的讲解。比如我要出差,订票订宾馆只要和她讲一下,她就处理了。
而且她还会告诉我怎么去那家宾馆,地址、路线图、联系电话都有。我很多事情,都是能不用我处理就不要我处理
,我都分配给下属了。
16我从小爱看书,但是家里也没有多少钱买书。我的一个亲戚家里有许多书,但我不能经常去。但只要去了,我就
赶快看书。为了看的多,就渐渐养成了能很快把握书中的重点和思路的方法,也养成了如何快速鉴别手中的这本书
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用的方法。所以,现在工作也是,能很快读书,也能很快总结理出思路。对于员工报告的问题,
也能很快找到重点和关键。这个性格也是我能留出时间的原因之一。但这个性格很少人有,这个是从小的影响,无
法复制,所以我也就放到了最后。
33、灯塔客户
过去一直做项目,也就是说,没有东西,先有方案,方案客户同意签单,才开始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安装、
培训、支持。营销部对这种模式也是很熟悉了。
但从前年开始做产品。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客户,也没有特定的客户调研,开发出来客户到底需要不需要不知道
,客户买不买单不知道,客户希望多少钱购买也不知道。这就让营销部没有底儿了。
不能让产品闷死在研发部啊。我得想辙。老板和营销部也都认可公司应该由做项目提升到卖产品,但谁也没有经验
,都是做大客户大项目出身的。而且现在的项目也做的不错,有软件单子都逮住,客户关系也不错,客户朋友都主
动介绍单子过来,公司收入和增长发展也不错,于是研发产品就成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理想,但销售就是另外一码
事。干吗费那劲呢?
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天生拒绝的,就如同我们黑夜走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一样总以为会碰见鬼一样。
虽然我也内部写了不少文章来阐述新产品,但到底有多少人看,到底大家想法如何,都不得知。我每逢中午吃饭的
时候,我还故意旁敲侧击问,但回答几乎相似:看过了,写的不错。或者是看了,但太忙,没细看。
我也忍不住向老板建议了多次,希望给营销部讲一次新产品。老板嗯了好几次。开季度会议的时候,我在全体高管
会议上又提了出来,这才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星期一下午研发部给营销部培训新产品。
培训也做了,大家也都讨论了一下午,营销部对产品也提出来一些建议,我们都记了下来。但我们也修改完了,还
是没有下文。大家可想一个新产品的推广有多难。所以说,一个好产品,研发阶段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也是非常短
的时间的,设计、编码、测试都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一个好产品,要获得营销人员认同、老板认同、实施部
门认同、支持部门认同,更要获得客户的认同,是需要非常多的运营和各环节的人员的支持。不少新做开发主管的
网友也曾经和我反应过他们的郁闷,我说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完成产品研发,只占产品成功的10%而已。一个产
品死在公司里无人知晓,很普遍。想让大家都支持你,凭什么?就凭你是研发他是营销,他必须配合?
到了新年度会议了,我又把新产品的推广销售提了出来。在年度会议期间,我给全体员工又做了一次培训。老板也
参加了培训,感觉产品已经做了这么久还是做的不错的,是时候销售了。于是,开营销部会议的时候,就给营销部
下了一个任务,新产品的销售必须加入新年度的销售计划,并且有销售任务,还要落实到具体人,还要有销售考核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营销部也算是客户打单风里来浪里去,什么人没见过什么阵势没见过什么突然诘问没见过,众
多营销部人员群起攻之,借助他们的营销经验和客户经验,啪啪啪,提出的产品缺陷句句在理。老板也不置可否了
,但仍然下了句话:我们肯定要今年推新产品,不过,可以不作为销售任务,但具体的负责人要明确。
销售部有了具体产品负责人。但负责人只是个销售新手,跑销售项目还只是个助手而已,更没做过产品销售(可想
销售部的打算)。产品负责人新人没见过多大世面很是紧张,忙着安装软件学习软件。
但该产品负责销售人办了一些下面的事情:
1他试用软件,他感觉不太易用。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用户,自己感觉变扭客户也应该不舒服。就建议让开发人
员修改。我也没大重视,我也不能说人家啥也不懂瞎胡闹。就这样,开发人员开始改动。从界面的颜色、图标、字
体大小、文字命名、操作方法、说明文档,都按照他的要求改动了一遍。
2这个认真负责的销售人员,感觉软件不稳定,就召集了销售部一些人员来测试。估计连说明书也没有看,就开始测
试。BUG倒是没有找到,销售部内部开始PK。他说他的操作方式更符合客户,他说他理解的流程更正确符合现实。这
个销售人员一开始还和其他销售人员PK,毕竟这个软件的前期修改都是在他的思路框架下修改的,这次其他销售人
员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不就和他不一致了么。既然他负责这个产品,他就认为自己对这个产品理解更深透。但其
他的销售人员的客户经验比他足,有时候别人说出来的理由他也不知道客户是不是那样想的。于是达成一些协议:
都有理,先记下来,能改的让开发人员都改了。
开发人员问我怎么办?我说静观其变,先让他们内部PK。
两个月过去,啥销售动静都没有,就在家里闷头修改、测试。销售新手成了产品设计师、项目经理,控制了新产品
的功能设计、进度、质量。这真是个奇怪的角色。我曾经在QQ群中也见过这种现象,有的网友说他们的组织形式就
是这样,产品的定义归产品部。这个组织形式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就连微软的软件设计也是由程序经理提出的。而
微软的程序经理就相当于产品经理,大多为MBA出身。但问题在于,微软的程序经理都是非常深刻理解软件的,也是
非常深刻软件营销的。我曾经很惊讶微软的一个管理岗位出身的人居然对微软的开发工具的具体技术有如此深的了
解。而国内,往往是划分了类似的组织结构,却无法配齐相应的人。做产品设计的,往往不懂软件。做软件的人,
往往却只会编写代码。而一个既会做软件,又懂产品的人,如果没有可见的成功案例,也是被别人看作不懂软件不
懂产品的人。
我给老板提了个建议:可以先去客户处调研一下。别老闷在家里,先听听客户怎么说。
于是这位销售听从老板指令,联系自己熟悉的客户去调研。
但调研过程让人大跌眼镜。我听我的开发人员回来反映说简直不是去调研了,而是去销售去了。
这就是一个销售的思维惯性。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客户留下了演示版答应尝试使用。但仍然没有了下文。
季度会议,我提了出来:咱们的软件产品并不是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咱们的软件设计前期也是借鉴了多家客户的现
有系统,并且在网上和客户交流了很久,也借鉴了很多其他同类的软件。咱们是骡子是马就拉出去遛遛。会不会游
泳,在池子边是学不会的。一脚踢下水,呛几口,死不了,但会很快就学会游泳。
老板也询问了调研情况,但销售新手说不出多少重要的理由,老板于是亲自换人操盘。
新换的负责人是个典型销售型。软件有BUG?微软还有BUG。软件不完善?完善了怎么升级呀。
上来就是不断给他的客户打电话,寒暄过后问问现有系统的使用情况,然后根据客户现状引出现在这套产品。客户
一听,好啊,我们正想有这样的功能。老销售说我们这套系统已经好多家试用了,都反响不错,而且能跟现在我们
的系统无缝连接。
电话是打完了,演示版、说明书都给了客户。老销售的三把斧也玩完了。但谁也没做过产品销售,不知道怎么推新
产品。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说,做灯塔客户。他们客户之间都互相走动,消息特灵通。先让他们中的有影响的客户先用起来,咱们给其他客
户宣传推广的时候就容易的多。而且灯塔客户用的好,咱们的影响力就大的多。如果一开始怕失败怕困难,先做些
小客户,反而费了半天努力起不了多大的水花。还不如咬咬牙顶一顶,成了也就成了。我想起了我9年前在其他公司
做灯塔客户时的情景,那时候就是寻找了一家小客户,上线倒是挺快,也没修改多少,但也没有给软件的成熟带来
啥提升,在业界的影响力也没有多大,金额单子也签的少,但最后的支持服务没少打电话,而且客户的IT能力有限
有时还需要去出现场。唉,一切都归结于是第一个客户。客户处处拿这个拿捏我们,说我们拿他们做的实验小白鼠
,就得送佛送到西。而且签的时候就故意找的当地的客户,就是为了做实施的时候成本低。但从此也形成了一种坏
的实施毛病,就是程序员去实施,当场改程序的实施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就在于做灯塔客户是程序员亲自去的,
谁写的代码就谁去做灯塔客户实施,客户有什么需求就当场立即改掉,希望能很快把软件完善起来。但这样做就形
成了惯性了,实施第二家灯塔客户仍然照旧如此,最后灯塔客户都做了好几家还无法交付给实施部门去做。差点把
开发部变成开发、实施、支持全功能的部门。费了好大的劲做过渡转换,如今后遗症还不小。
他问我怎么选择灯塔客户?
我说,首先找喜欢创新的客户。产品,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一开始,不能找大的客户,也不能找小的客户。咱们的
系统还算初出茅庐,大的客户会控制咱们,影响咱们未来的发展。而小的客户,做完了影响力也不大。所以,我们
要从中不溜的客户中间挑选喜欢创新的客户。不喜欢尝鲜的客户是没有应用的积极性的,反而对新事物天生产生怀
疑和拒绝。
这个创新的客户还需要系统建设方面有影响力。有些客户很喜欢业务创新,但天马行空的,不去想系统能不能实现
,最后反而想的多说的多,系统方面却无法落实。这类客户也经常会看见。所以,我们要找的就是喜欢创新、系统
建设重视的客户,而且这个客户需要规模在中等。这就是典型的灯塔客户。
只有灯塔客户做起了标杆,有影响力的有分量的大客户在推广的时候才能关注起来。这就好比江湖,江湖老大并不
关注那些小喽啰,而他最关注的人恰恰是第二第三名,因为一不小心这些人就会超过。
灯塔客户为生命周期的第一拨,大客户为第二拨,第三拨就是看着创新激进派和大客户们都应用的不错,那些抱着
怀疑的客户才会蜂拥而至。这类客户就如同企鹅一样,谁也不下水,怕水中有海豹。等其他的企鹅下水了没有事了
才纷纷下水。
这位销售老手果然重点关注了几个喜欢创新又系统建设的不错的客户。啥也别说了,肯定能搞定,能不能借我一个
星期开发人员,我要领到现场去给他们修改开发,肯定签单回来。
我有些犹豫,我怕重蹈覆辙。但第一个客户的单子又是如此的珍贵,毕竟要走出第一步。
我说去一个星期,但说好了,必须只能是一个星期,不管完成没完成,就一个星期。而且这次去了,还需要跟一位
实施经理。你做项目经理,但你不能越位做产品设计。你负责好客户沟通、协调,上线推动,实施经理和开发人员
调度就行。而开发人员不能直接面对客户,所有的客户需求必须由实施人员收集整理,按照咱们正规的实施流程走

于是,三人上路了。在此过程中,销售担任项目经理、实施经理、开发人员作为组员。我还尽量控制,但仍然没有
避免客户和每个人都谈需求。我严厉警告开发人员:没有我的确认,你不能开发。即使一个很小的改动,都必须给
我报告回来。哪怕是MSN报告或电话报告都行。
我还不断让他们各自坚守各自角色。那一个星期,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在不断区分他们的惧色,在客户要求和他们三
人之间达到平衡,不要让他们三个人都变成需求人员和实施人员。
一个星期到了,销售说他已经签了单子,能不能让开发人员再留一个星期,让开发人员开发利索了再回去。
我说我要看看还剩下多少活儿。于是我让开发人员报了一下工作列表和工作量估计。我也听取了实施经理的实施效
果和进度的报告。我也拿开发人员的工作列表找销售去确认了一下看看是否是这样子。三个人都确定好后,我又把
期限宽了三天。三天内,开发人员要完成什么工作我都安排好,做完后离开。实施人员按照正规实施流程走,不能
无限期在现场实施,否则客户永远会说自己不会。要在三天后安排培训、考试,不能实行目前的一对一培训。
那三天,真是很累的三天。销售要说服客户三天后离开,实施要编写培训课程和考试内容,开发要保证按时完成任
务,谁都不轻松,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
终于开发人员和销售回来了。实施经理留在现场,我又派了一位实施培训人员跟进。终于,实施流程和过去又保持
一致了。虽然,销售回来后仍然被客户当作项目经理,但销售尽量的倾听客户,不过实施执行却转给了在现场的实
施经理。开发人员仍然在按照实施流程中产生的需求列表修改着,和以往开发流程、实施流程一致。并没有因为这
次的特殊性而改变。当然,实施经理几次着急上火直接给开发人员打电话,但我都让开发人员自己记录下来,排进
需求管理工具中。这个过程当然痛苦,稍不加管理,开发人员就成了实施人员和支持人员,说不定为了救火还需要
冲到现场。
好不容易,第一家灯塔客户上线验收了。第二家灯塔客户,就是这位实施经理带领培训专员去了,没有跟销售,也
没有跟开发。和过去的实施一样。
我说:你还需要带一名实施经理和培训专员。
实施经理问我为什么?如果再多去人,那两个实施经理怎么分工。
我说:另外一组实施团队,只管培训课程课件制作、培训、考试。你管理好项目进度、需求协调。
于是,四人上路了。
第二家灯塔客户顺利了许多,实施时间也缩短了许多。正规的实施文档、课件都制作了出来,新产品的实施人员也
带了出来。开发人员在办公室,有我做管理指导,有专业测试在每日测试,软件质量也得到保证。
现在,这个产品已经销售的很正常的,开发流程、实施流程仍然很流畅。
走出第一步,千万要把型塑好,千万不要特殊事情特殊处理,否则特殊处理很容易变成习惯处理,最后再也无法回
到正常的流程上来了。
想让开发部不变成实施部,第一步很重要。
184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