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98 (现代)
明英家当皇帝的时候,才
9岁。皇帝年幼无知,贴身宦官王振因为教他
识字,身份突然显赫起来,权势也就不断地膨胀,小皇帝称他为先生,对他
非常尊重。
王振虽受宠任,权势很大,但在开始的几年还不敢过于放肆,因为这时
的太皇太后张氏还掌管着朝政,她把政事委托于“三杨”等元老重臣,三杨
即杨土奇、杨荣、杨溥,有些大事还亲自过问。她见王振为人奸诈险僻,就
派人把王振召来,令他跪在地上,严厉地训斥他:“你侍候皇帝不按规矩,
应当赐死。”王振吓得直打哆嗦。这时,英宗和诸大臣都跪下为他求情。张
太后才改变颜色说:“皇帝年少,不懂得宦官掌权后造成的危害。我看在你
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事。”每隔几天,太后就派
人到内阁,查问办了些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有不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
办的事情,她就把王振叫来,痛责一番。王振虽然受到这样的制约,但由于
他的地位重要,大权在握,一些阿谀谄媚、趋炎附势的官员争着投靠到他门
下,因而,权势日重。渐渐地,连张太后也约束不了他了。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病故。“三杨”中,杨士奇、杨荣先后病
故,仅杨溥在朝,但年老多病,其他阁臣恰又是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于是,
王振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朝中的大臣们谁要不买他的帐,王振就千方百
计地整他。侍讲刘球在奏章中得罪了他,王振怂恿明英宗把刘球关进监狱,
派心腹把他杀了;御史李铎遇见王振不下跪,便被降职并调到铁岭卫(今辽
宁省铁岭县);驸马都尉石璟骂了王振家的阉宦,王振认为这样辱骂宦官就
是轻视他,被王振逮捕下狱,几乎送掉性命。凡是对王振不礼貌的大臣,都

遭到了他的陷害和打击。而那些对王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却步步
高升。例如工部侍郎王佑,不长胡须,王振问他:“你为什么没有胡子?”
王佑讨好地说:“爷不长胡须,儿怎么敢长呢!”王佑因此得到了王振的欢
心,从此官运亨通。像王佑这样堂堂的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竟然
这样不知羞耻地讨好王振,可见王振的权势有多么大!
遭到了他的陷害和打击。而那些对王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却步步
高升。例如工部侍郎王佑,不长胡须,王振问他:“你为什么没有胡子?”
王佑讨好地说:“爷不长胡须,儿怎么敢长呢!”王佑因此得到了王振的欢
心,从此官运亨通。像王佑这样堂堂的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竟然
这样不知羞耻地讨好王振,可见王振的权势有多么大!
果然,在王振这帮奸党的扰乱下,大明帝国北面的边防受到严重削弱。
首先是军屯制度开始破坏。当时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和将官,往往侵占
军士的屯田为私家庄田,并役使士兵替他们耕种。军士失去屯田后,官吏照
样逼取额粮和税收,军士受不了这样的剥削和虐待,只好逃亡。王振为了满
足其贪婪的欲望,还不惜勾结蒙古贵族,进行大量走私。王振叫他的私党、
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每年私造箭镞数十瓮送给蒙古族的瓦刺部落,瓦刺就
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边防力量日益衰弱,而瓦刺又对明朝虎视眈眈。
鉴于这种形势,有的官员建议在要害处增筑城堡,整饬边防,防御瓦刺入侵。
但是宦官专权,朝廷黑暗,没有人敢积极主张,这个正确的建议也就被束之
高阁,从此边防力量更加薄弱。
与腐败透顶的明朝正相反,当时蒙古族的瓦刺部落十分强盛,它的首领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了王位,总想和内地多做一些买卖,以满足本族
人的需要,但常常遭到守边将领的限制。也先对此十分不满。正统
14年的春
天,也先派两千多人向朝廷贡马(实际是交易的一种形式),为了多得赏赐,
谎报是
300O人。王振因此恼怒,说是欺骗朝廷,仅给马价的五分之二,并叫
礼部不要给多余的人饭吃,这一来就伤了和气。也先还想与明朝通婚,也遭
到了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也先策划率兵内侵。
紧急的边报接二连三地飞向北京,王振想乘机挟持英宗亲征,自己趁机
立一大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发出英宗亲征的命令,限令两天后出发。举
朝上下听说皇帝要亲征,而且又如此仓猝,都非常震惊,纷纷谏止。但英宗
听信王振的话,一定要亲征,命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他于
7月
16日和王振率
50万军队匆匆从北京出发。
当时,也先的兵马战斗力很强,而且他们是早就有所准备。王振却轻视
敌人,他以为大兵一出,即可马到成功,待到凯旋的时候,邀皇帝路过他的
家乡,自己也可炫耀权势,光宗耀祖,这番如意算盘竟害得全国上下不得安
宁。
由于是临时决定出发,军队上下都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许多士兵连武
器和军装都未带齐。王振不管这些,只顾命令士兵们日夜兼程。这样仓促的
出发,接着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
冷,还没有碰上瓦刺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
田野里,到处都横着冻饿而死的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
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王振派出的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刺军杀得全军覆没,各
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王振感到情况危急,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
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根本不懂军事常识,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

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
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故
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英宗迂回周折,
13日才逃到士木堡。这里离怀来城仅
20里,正确的指挥应当是进城驻守。
但王振因为自己装载财物的车辆千余部未到,不愿进城,就留英宗驻扎在土
木堡。兵部尚书邝埜见形势十分危急,力请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殿后。王
振拒不采纳,而且斥骂说:“腐儒哪里懂得军事,再胡说就砍你的脑袋!”
喝令士兵把邝埜拉出去。14日,敌军追至土木堡被重重包围。土木堡地势高,
挖井二丈多深还取不到水,而南面的河流又被瓦刺军占领,人马已经两天没
喝到水,饥渴难耐。士兵们更加惊慌,士气非常低沉。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
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本来不想讲和,准备硬攻进明
军阵营里去。可派兵事先一打听,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
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
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也先看得清楚,单等明军阵营一拉长,便两面夹攻,瓦刺士兵手执长刀,
奋力砍杀,士气非常旺盛,大喊“解甲投戈者不杀!”呼声震天动地,一下
子就把饥饿、干渴、疲惫不堪的数十万明军打垮了。随军的大小官员数百人
也死于乱军之中。
明英宗也真侥幸,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士兵们死伤惨重,他却安然无
恙,一点都没伤着。他见败局已定,实在无法脱逃,便绝望地下马,盘腿坐
在草丛之中,瓦刺军队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明英宗被带到一个叫雷家站
(即当时的保安州,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北)的地方。也先叫了两个曾经见过
明英宗的瓦刺人去辨认,证明确实是明朝当今皇帝。也先高兴极了,没想到
这一仗战果这么辉煌,竟然俘虏了大明帝国的皇帝!
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把怒火都集中在王振身上,冲上去一铁锤把
他捶死,痛骂说:“我为天下诛此贼。”
土木堡一战,明英宗被俘,数十万军队被歼,数百名官员丧命。历史上
把这次战役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明王朝元气大伤。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
了瓦刺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
身上了。
土木堡大败的第二天,即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8月
16日深夜,
前方将士便派快马把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告诉了皇太后和郕王。刹时间宫廷里
一片慌乱,恐惧万分。满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惊呆了。天不亮,他们便不约
而同地会聚到午门之外,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一位官员急得
大哭起来,接着所有的官员都放声痛哭。皇太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
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刺军,想把英
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
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刺。大臣们议论纷纷,不知怎么办才好。大
臣徐有贞说:“瓦刺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
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
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
宋的教训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
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
宋的教训吗?”
于谦,字廷益,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
进士,宣德朝任御史,巡按江西,为许多人平了反,申了冤。后由杨士奇举
荐,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每到一地都大力兴利除害。正统六
年(1441年),他向朝廷提出一个建议:“以河南、山西各积存的数百万谷
子,在每年的
3月借给缺粮的贫苦下户,待秋收后收还;那些老病和贫穷无
力偿还者,官府就免收他们的借粮。”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谦巡抚河南
之时,黄河不时决堤,带来许多破坏。他组织民众筑堤治水,并命令种树凿
井,榆柳夹路。在山西,他剥夺边镇军官私占的土地为官府屯田,充作边防
费用。“三杨”掌权的时候,对他非常器重。他所提的建议,总是很及时地
被采纳。王振专权时,一些无耻的官僚争相以搜刮来的民脂贿赂王振,以取
得他的欢心,而于谦生性刚直,每次进京,都是两袖清风。因此,王振忌恨
他,把他关了三个月的牢房,释放后又降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官民纷
纷上书朝廷,请求留他在原任。朝廷批准了官民的要求,仍以于谦为山西、
河南二省巡抚。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英宗
亲征前,他极力谏止,没被采纳。现在,他的反对南迁、力主坚守的意见得
到郕王的赞许。郕王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当时,京师的精骑劲旅都在土木堡
覆没了,剩下的
10万人多为老弱病残之辈,京城内人心惶惶。于谦经郕王批
准,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
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他亲自筹划部署,加强防守,人心才稍为安定。为
便于指挥所有的军队,郕王把他提为兵部尚书。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中接受任命,他一面命令各边关的镇守将领加强防
备,一面奏请郕王批准,敕令工部从速修缮器甲、战具。同时派兵严守京城
九门,把靠城的居民全部迁进城内;还选拔几名能干的文臣做巡抚,提升能
战的石亨、杨洪做将帅。而他自己也以军国大事为己任,身先士卒,勇于负
责,立下军令状:“不见成效,甘受处罚。”
为了进一步安定民心,于谦和其他几位大臣上疏要求清算王振罪状。朱
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一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
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
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
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便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
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接着,大臣们议论立皇帝的事。大家认为国家正处于危难之秋,人心惶
惶,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另立一个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书,劝
郕王早登大位。九月初六,郕王正式登上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
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史上的景帝。景帝的登基,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的。也先俘获英宗时,原以为自己抓到了一个活宝贝,想利用来要挟明朝赔
款割地,没料到明朝又立了一个皇帝,他手中的这张牌就失去了作用。只能

利用英宗到边镇去要挟一些粮草财物。
利用英宗到边镇去要挟一些粮草财物。

7兵力,除
守城兵以外,用二十多万人马,列阵在北京九门之外。他自己亲率石亨等人
扎营在德胜门外,面对着敌来的方向。为了激励将士,于谦还下了一道严令:
凡临阵打仗时,将官不顾士兵先退缩的,斩将官;士兵不顾将官先退的,后
队斩前队。同时,下令封闭了北京的所有城门,堵塞了退路,使将士增加了
死战的决心。
10月
13日,瓦刺军攻北京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带兵埋伏在民间空屋里,
然后派数骑诱敌。瓦刺一万多名骑兵追击进入埋伏圈后,一声炮响,伏兵四
出,将士们奋勇向前拚杀,直杀得瓦刺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瓦刺军转攻
其他城门,同样受到明军的坚决抗击。在德胜门北面土城的战斗中,明朝军
民配合作战,土城老百姓纷纷爬上屋顶,以砖石为武器,铺天盖地般地投击
敌人,喊杀声震天动地。两军相持了五天,瓦刺军四面楚歌,连战皆败。也
先本想挟持着明英宗,逼明朝城下议和,捞取金银财物,没想到一个子儿也
没捞到,反倒损失了许多人马。这时候明朝的各路援兵快要到了,也先恐怕
归路被切断,于是,又拥着明英宗匆匆撤围西去。于谦指挥军队乘胜追击,
夺回了瓦刺沿途掳获的许多百姓和财物。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景帝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
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准备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
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京师的守护,于谦除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北边防务之
外,还在西面和南面的涿鹿(今河北省涿县)、真定、保定、易州等处设镇
屯兵。他还改革军制,设立团营,从各营中挑选了马步骁勇者
15万人,分为
十营,每营委派一名都督;每五千人为一小营,委任一名指挥管带;以石亨、
杨洪等人为总兵,自己兼任总督。将士们每天都得在营操练战阵。这样,就
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也先退出后,心生一计,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朝的主和派因此又吵嚷
着要与瓦刺议和,甚至许多主战派官员也认为必须迎回英宗,倾向于妥协。
于谦识破也先的阴谋,他力排众议,指出这是敌人企图借此向我索取财
物,并说:“国家的利益最重要,不能因为一个皇帝牺牲全国的利益。”他
派人提醒各边镇将帅,不要中敌人的奸计,要做好防御工作,并选派将领,
镇守边防重地。他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在于谦的整顿和指挥下,边防力量
大大增强,各边镇的将帅也都主张抗战,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
侵扰都受到严厉打击,阴谋未能得逞。
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更无隙可乘,而明朝又识破瓦
刺以英宗相要挟的阴谋,拒绝与他议和言好,逼使也先无计可施。明朝不再
与他贸易,也先得不到必须的物品,也非常着急,为了恢复与明朝的边境贸
易,也先在景泰元年
8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北京。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个名

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明英宗在瓦刺部落过了整整一年的游牧生活,送回北京进住南宫之后,
过着清闲的生活。但他并不死心,时刻想着复辟的事。
景帝自己虽已从亲王的地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其接班人仍然是英宗
朱祁镇的儿子。为了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景帝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
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一年多后,朱见济夭折。
景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再也没人可以继立为太子了。
这样一来,朝中就出现了争论。本来,在废朱见深时,有些官员出于维
护封建礼法的目的,对这件事就不予赞成。现在朱见济一死,他们又纷纷请
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地位。但是,景帝无意传位给朱见深,对那些官员的请
求不予理睬,他一直不露声色。他认为自己才
20几岁,年纪尚轻,等又有了
儿子后再立太子也不晚。
景泰八年(公元
1457年)正月,正值新春佳节,宫廷里却阴云笼罩,年
纪轻轻的景泰皇帝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已经
20多天没有接见朝臣了。这引
起了大臣们的忧虑和慌乱:要是景泰皇帝真的病逝了,谁来继承皇位呢?
当时,朝中各派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活动。朝中以石亨、徐有贞为
首的一些不得志的人,还有王振的余党宦官曹吉祥等,企图利用景帝和英宗
兄弟间的矛盾,发动宫廷政变。他们一起密谋策划,要趁景帝正在病中,迎
英宗朱祁镇复辟,事成之后,论起迎复之功,肯定都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
并可以加官晋爵。阴谋制订之后,这帮野心家便单等着景泰皇帝一命呜呼了。
正月
12日,景泰皇帝躺在病塌上召见了石亨,叫他主持一下祭祀的事情。石
亨从宫里出来告诉曹吉祥等人说:“皇帝有气无力,看样子是不行了,咱们
应该马上行动,再晚就来不及了!”
正月十六日半夜之后,石亨等人以边官报警,应加强警备,以防万一为
名,带兵千人进入皇宫,直奔软禁英宗的南宫,撞门毁墙,接出英宗,把他
抬到奉天殿升座。当时文武百官正在朝堂等候景帝视朝,徐有贞对众人大呼:
“上皇复辟了”,胁迫众官员进殿贺喜。事出仓猝,众官员一时摸不着头脑,
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又见大殿上坐的果真是太上皇,只得列班朝贺。这一场
宫廷政变就这样成功了。历史上称它为“南宫复辟”,因为是撞破宫门之后
才把英宗抬出来复辟的,所以这次事变又叫“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徐有贞、石亨等人,个个弹冠相庆。英宗重新当
了皇帝,当然得好好奖赏有功人员。于是,徐有贞封了武功伯,升兵部尚书
兼华盖殿大学士,掌管内阁大事;石亨被封为忠国公;张軏被封为太平侯;
曹吉祥升任宫中司礼监太监,并封他的侄儿曹钦为昭武伯。一时间经他们请
功赐赏的不下四千余人,封官之滥达到了顶点。
他们爬上高官显位之后,首先就是排除异己,最先打击的就是于谦和王
文。这两个人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秉公执正,不徇私情。徐有贞在
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叫徐珵,他倡议南逃,遭到于谦的训斥。后来怕人笑话他,
改名为徐有贞。石亨是在保卫北京时立了战功的将领,但贪得无厌,屡次遭

于谦的抑制,心怀不满。王文是内阁大学士,是于谦得力的支持者。由于这
两个人威望很高,因此遭到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忌恨。他们在拥立明英宗
复辟之后,无中生有地说于谦、王文勾结太监张永等人“逢迎景泰篡位”,
“紊乱朝政,擅夺兵权”,把军国大事都弄坏了,还说于谦等人见景泰皇帝
有病,阴谋派人迎立襄王,“入继大统”。而不准备立英宗的儿子为皇帝。
他们这样攻击于谦和王文,是为了让英宗恨于谦和王文,然后除掉。
于谦的抑制,心怀不满。王文是内阁大学士,是于谦得力的支持者。由于这
两个人威望很高,因此遭到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忌恨。他们在拥立明英宗
复辟之后,无中生有地说于谦、王文勾结太监张永等人“逢迎景泰篡位”,
“紊乱朝政,擅夺兵权”,把军国大事都弄坏了,还说于谦等人见景泰皇帝
有病,阴谋派人迎立襄王,“入继大统”。而不准备立英宗的儿子为皇帝。
他们这样攻击于谦和王文,是为了让英宗恨于谦和王文,然后除掉。
肖维祯动用各种刑具折磨于谦和王文,但总也拿不出什么证据,就以想
要迎立外藩的罪名,判决凌迟处死于谦、王文。奏折到了皇帝跟前,明英宗
犹豫说:“于谦保卫北京确实有功。”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陛下复
位可就没理由了。”一句话使明英宗批发了杀死于谦、王文的旨令。后来由
于大臣们奋力为于谦二人说情,才将凌迟处死改为斩首处死。
于谦本人被害,家属发配边地充军。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
耳!”在那多事的岁月,他常常是睡在朝房里没有回家。真是个诤诤汉子,
耿耿忠臣,就像他生前写下的一首《咏石灰》诗所表白的那样:“千锤万斧
出深山,烈火烧身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老百姓都为他难过,无不认为是天下的一
大冤案。
在杀害于谦的同时,徐、石等官僚又把于谦平时举荐、重用的一些官员、
将领加以杀害、谪戍、罢官。一些希图取宠上爬的卑鄙小人无不以攻击于谦
为进身之阶。这样还不够,他们又大改于谦创立的一些制度,连团营也被罢
废,恢复原来的三大营。这样一来,明朝的边防力量又削弱了许多。
他们还搞了一个“奸党录”,捏造了很多罪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朝
廷中正直的官员差不多都被他们陷害光了。从此,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
人都以大功臣自居,公开纳贿,无所顾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小人希图
升官发财,钻营奔走,拍马溜须,无所不至。明代政治秩序与社会风气,经
过这场变乱,更加败坏了。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1812年俄法战争为描写中心,通过
4个豪族的生
活和斗争,展示了
19世纪初俄国社会历史生活的画卷。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描写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在镇压黄巾起义之
后,乘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
军事斗争。作者艺术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历史,并且对我
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了初步的感性描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贪婪、残忍、阴
险狡猾的狰狞面目也进行了有力的暴露。作者还用浓墨重彩把历史上以寡敌
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描绘得有声有色,并塑
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作品获得了
极大的成功,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籍贯与生活年代,历来有不同意见。有的
说罗贯中,贯中是字,名卿是别号;有的说名字或称罗本,或称罗道本,通
常则称之为罗贯中;有的说,他号湖海散人;又有的说他叫罗贯,字本中。
作者哪里人呢?有的说是太原人,有的说是东原人(有的说他是中原人,而
“中原”可能是“东原”之误),有的说他是钱塘人。
作者生活在什么时候呢?有说宋,有说元,有说元末明初,又有说明代。
他做过些什么?有人说他是位戏曲作家,写过《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
平章死哭蜚(fēi非)虎子》和《忠正孝子连环谏》等杂剧;有的说他是小
说家,除写了《三国》、《水浒》而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和《平妖传》;又有的没有提到他写戏曲或小说,只说他好做谜
语;有的怀疑他只是一个书林主人,即是一个小说的出版家。还有的说他是
“有志图王者”,即要谋反起义的人。
这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一般认为,作者罗贯中,太原人,号
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
作者生活过的元末社会,是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实现了一个少数民
族对于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经历了一百零几年,最终为明朝朱元璋所取
代,这样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劳动人
民遭受严重的剥削、掠夺和压迫,起义的烽火已燃遍大江南北。
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代的反动统治,最高的政治权力
为朱元璋所掌握。这个由贫苦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做了明代的开国皇帝,
建立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尽管他汲取了以往一些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但是,
从政治到经济所实行的那一套措施,还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曾经用过的。广大
人民仍然处于封建主义的桎梏之下。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动荡又可悲的历史时代。是
什么原因激发了他去写这部长篇小说?我们虽然所知甚少,然而,时代召唤
文学的原理是毋庸置疑的。
动乱的时代,才会产生反映时代动乱的伟大作家。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可能是导致作家对纷纭复杂的三国历史产生特殊兴趣的诱因之
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