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95 (现代)
中也一般遵循教规教义的要求。这些都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郑和的父亲是个
刚直笃信的回教徒,在家常对孩儿们讲述当年飘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故事。
郑和经常津津有味地倾听着各种各样新奇的轶闻故事,以及那些勇敢冒险的
航海经历,他特别神往传说中的那神秘的海洋和异国的风光,幻想着有朝一
日,也能继承先辈的勇敢冒险精神,航行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上,施展出自己
的才华和抱负,为国为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年),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云南,平定了
西南。在战火纷飞之中,郑和的父亲不幸病逝,年仅12岁的他也被明军俘获
至军营,以后又辗转送到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身边充当贴身太监。“靖难之
役”后,朱棣起兵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这时郑和跟随朱棣在军中参与战事,
他能够给朱棣提出一些很及时的建议,为朱棣夺取皇位建立了汗马功劳,得
到燕王朱棣的宠信。朱棣即皇帝位之后,郑和便被提拔为内官兼太监。明成
祖朱棣对他的赏识和重用,使郑和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在“靖难之役”的征
战中,他又经受了军事锻炼,增长了组织、指挥战斗的才干,这些都为他日
后远航西洋,指挥庞大船队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时候已经有“识宝回回”的说法,是说回族人善于鉴赏宝物,会做
买卖。郑和从祖父和父亲讲述的回族航海经商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也懂得一
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考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

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1405年),朱棣终于下定决心派他作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他认为
郑和勇敢、机灵、有胆略,能够不辱使命。而且郑和一家祖辈信奉回教,郑
和本人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于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
郑和又是宫廷内官兼太监,了解皇帝和妃子们的各种爱好和需要,更可以兼
任为皇廷向海外采购奇珍异宝的使命。他在出发前就已经成为明成祖朱棣最
为信赖的近臣了。
郑和有着敢于进行探险的勇敢精神,所以,他欣然受命,积极筹办远航
的事情。在朱棣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大船
62艘,每只大
船都可以装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连同中小船只,合计有
200多艘。使团的人
员多至
2000多人,除负责保卫的军卒之外,还有众多的水手。船上有各种专
业人员,如火长(负责罗针)、碇手(司舵)、军匠、民匠(负责修理弓箭、
器械),还有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以及医生、
伙伕、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装载着备用的粮食、淡水、盐、茶、酒等日用
品,以及作为贸易交换用的铜钱、绸缎、织锦、瓷器、铁器等各色货物。郑
和把这些船都编上号,按大小不同的船型排好先后航行的程序,并对航行中
可能遇到的事情都仔细考虑了一遍。一切都准备得充分而完备,单等着成祖
皇帝一声令下,便可扬帆远航。
永乐三年(公元
1405年)六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朝霞和波光相辉
映,刘家港上下笙鼓齐鸣,浪涛拍岸。郑和统率的远航船队首航开始,船队
从苏州的刘家港启程,先沿海岸线航行至福建长乐,然后借海上信风的助力,
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瀚的海洋。就这样,中外航海史上最为壮
丽的一章被三宝太监揭开了!
为了便于管理,船队编有名号,船号如“清和”、“安济”、“清远”..,
船名有“大八橹”、“二八橹”之类。当时的船师,多半来自素负航海经验
的闽、浙、粤沿海的船民,军卒也从东南沿海卫所征调。象这样分工严密,
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的庞大船队,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
15世纪初期
世界航运事业上也是首屈一指。它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无穷的
创造力,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船队一路航行顺利,首航直抵占城即今天的越南,然后到爪哇的苏鲁马
益(今泗水),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旧港。以后又由旧港到马来亚半岛西
岸的满刺加(即马六甲)。由于当时风向不稳定,加上首航时间太长,郑和
就在这里建立据点修造仓库,驻扎兵营,从事休整。然后由此出发,向西北
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苏门答腊国(以后称“亚齐”),又西航至锡兰山(即
锡兰岛),然后绕印度半岛南端而北,到达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
带)、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
带)等地,最后在永乐五年(公元
1407年)秋季,顺利返航回到中国。成祖
很高兴,亲自召见郑和,寻问沿途的所见所闻;对郑和的功绩大加赞赏,赐
予他和随行的其他人员许多金银布帛。
郑和这一次出使,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外交作用。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
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
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只是在船
队回国途经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亏得郑和沉着冷静,胆识过

人,才顺利地解决了这件麻烦事。
人,才顺利地解决了这件麻烦事。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卿得知,他偷偷地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提醒
他早一点严加防范。
郑和并未着急,心想,我手下有
2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
来偷袭,就非得给你点教训不可,也算是为民除害了。他命令把大船散开,
在旧港港口停泊下来,并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郑
和的士兵都是些经过挑选的精兵强将,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小小几个海盗,
的确不是他们的对手。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领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
驶港口,准备偷袭。正准备停船上岸的时候,只听到郑和座船上一声火炮响,
周围的大船都驶拢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
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
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他本想趁黑夜偷袭,捞一把不义之财,没
想到郑和早有准备,财宝还没见着个影于,自己先被抓了起来。
郑和把陈祖义捆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成祖献上了俘虏。
各国的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
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又平定了一次海盗偷袭,特别高兴,接连把郑和的官职
提了好几级,庆幸当初选郑和作远航船队的首领,确实是选对了。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
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交往、加强海外贸易,
所以他决定继续派郑和出使海外各国。
从此以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先后
29年,郑和率领他的庞大
船队,先后
7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
30
几个国家和地区,即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
满剌加、彭亨(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巫里(以
上均属今天的印尼)、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剌(孟
加拉)、忽鲁谟斯(伊朗)、祖法儿(佐法儿)、阿丹(红海的亚丁,属也
门人民共和国)、比剌、竹步不喇哇(属索马里)、木骨都束(即今索马里
的摩加迪沙)、麻林(即麻林地,属肯尼亚)、天方(即麦加,属沙特阿拉
伯)等。其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远
至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象这样遥远的航程,如果没有坚实的船只,先进的
导航技术,充足的物资准备,以及丰富的航海技术,是很难安全顺利地完成
的。
郑和最后一次航行是在宣德七年(公元
1432年),此次航程最远,经历
的国家最多。船队从南京下关的龙湾出航,一路沿海岸线南行,到达广东境
内后,再向西行。到达古里后,又派出小队到麦加圣地朝圣,至宣德八年(公

1433年)回国。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比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
陆和瓦斯科·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当时郑和已经是
63
岁的老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用在了航海事业上。
郑和在多次下“西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的风险,只是由于他的勇

敢机智,指挥有方,以及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每当遇到意外事
故时,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危难而获得成功。最为惊险的除第一次陈祖义偷
袭之外,还有第三次与锡兰国王的较量。
敢机智,指挥有方,以及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每当遇到意外事
故时,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危难而获得成功。最为惊险的除第一次陈祖义偷
袭之外,还有第三次与锡兰国王的较量。

1409年)二月,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归国途中路过
这里时,代表明朝政府向锡兰的一座寺庙赠送很多金银供器、织金宝幡和香
油、蜡烛、檀香等礼物,还为此立了一座碑,这就是后来
1910年在斯里兰卡
高尔市出土的“郑和锡兰碑”。没想到,就在同一年,当郑和第三次出使西
洋路过这里时,国王见郑和船队财物很多,起了贪心,想谋害郑和,劫掠船
队。郑和看到情况不对,赶忙率领船队离开了。当郑和回航又经过锡兰时,
国王装作很热情的样子,把郑和骗进城中,让王子向郑和勒索财宝,同时派
5万人劫掠郑和船队。郑和发觉之后,立即赶回船队,可道路已被截断。在
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郑和不得已率
2000人出其不意攻占王宫,活捉了锡兰
国王,锡兰王子见状,赶忙投降。郑和回到船队后,把国王带回南京,交给
明成祖处理,明成祖后来把他放了回去。
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回航时路过苏门答刺国(现在印度
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亚齐)。他送给国王大量礼物,可是就在当天夜晚,
发生了有人抢劫船队的事。郑和赶忙派人查访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苏门答刺国的西边有个那孤儿国,因为这个国家的人脸上都剌有
花纹,又被称作花面国。苏门答剌国与花面国一直不和,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这两国打了一仗,苏门答剌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当时年龄还小,没法
报仇,王后对国人说:“谁能领兵打败花面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
并让他当国王。”一个渔翁自告奋勇,领着军队打败花面国,杀了花面国王。
渔翁娶了王后,当了苏门答剌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之后,领一帮人杀了
渔翁,登上王位。这就是郑和赠给礼品的国王。渔翁国王有个儿子叫苏干剌,
想夺王位,被新国王打败,逃到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见郑和没有送
他礼物,非常生气,率领数万军队,袭击郑和船队。郑和与新国王取得联系,
请他派军队助战。在苏门答剌军队密切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奋战,把
苏干剌的军队杀得大败,并且活捉了苏干剌,把他押回北京杀了。新国王非
常感激郑和,认为郑和是自己得以坐稳王位的大恩人。
郑和三次用兵,都是为了自卫,不得已而为之。带兵是为了保卫船队,
消灭海盗,保障各国通商和友好往来,因此深受各国欢迎。每次出使外国都
受到隆重接待;每次回国,都带回来许多外国的使者。
郑和多次出使“西洋”,和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传播了友谊的种子,架起了通商的桥梁。有不少国家派遣使者随同郑和来到
中国,把他们随船运来的土产作为贡品,和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也很欢
迎这种贸易活动。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到中国访问,如满剌加国君拜里迷苏
刺祖孙三代都到过南京,并多次派遣贡使来华进行贸易。在与中国长期而频
繁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把这些义化传播到更
远的地方。
通过郑和连续不断的航行活动,中国和南洋的航路畅通了,对外贸易发
展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也增强了,出国的人比以往更多。他们飘洋过海,
散居在南洋各地,是南洋群岛的拓荒者,为当地的开发和繁荣流淌了血与汗。
同样的,来中国访问、经商的外国人也络绎不绝。今天定居在东南亚各国的

华人,有许多都是当时随郑和船队飘洋过海到那儿的华人的子孙后代。
华人,有许多都是当时随郑和船队飘洋过海到那儿的华人的子孙后代。

1405至
1433年),郑和
7次率船队远航,
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
1433年
4月
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西南
部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航海家,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远航的事操
心,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航海事业,在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表现出不畏
艰险的英雄本色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他和众多
的助手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庞大的船队航行在茫茫的大
海,他们通过多次实践,细心的观察,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潮汛、季风、洋流
等自然规律。白天,他们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以“牵星术”定向测距,经
过长年积累、记录,凡是航路、开船时间、停泊处处、暗礁、浅滩、急流等
等,他们全都一丝不苟地加以标志、说明、绘图,终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航
海图》和《鍼位图》,可惜后一部书已经失传,这是我国于
15世纪初,对世
界海洋地理学的重大贡献。从此之后,中国和南亚各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得很
快。
郑和
7次远航,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航海家,如当时随从郑和出洋,担
任“通事官”(即翻译)的马欢、费信和巩珍等
3人,也都留下了记载有关
航行经过,所到诸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等方面的著作。费信撰写了《星搓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撰《西
洋番国志》。这些作品早已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广为流传,成为中外学
者学习、研究航海知识、航运历史,以及“西洋”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资
料。他们当时航行到达的许多国家,如今都从这几部书中发掘本国的历史。
郑和及其随员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做出巨大了贡献。
郑和作为明王朝派遣出洋的使者,他肩负着结好友邦的重要使命。所以,
他每到一地,很重视了解风土民情,做到“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并且拜
会当地的酋长、国王,同他们互赠礼品,向其表明通商友好的诚意。因此,
郑和一行所到之处,也受到友好、热情的接待。当地人把郑和看作天朝来的
贵客,给他们带来了珍贵的货物和深厚的友谊。如郑和初次航行到占城时,
当地国王率领大小首领盛装举行隆重的礼节,迎接郑和率领的船队的到来。
当郑和的随行人员侯显到达榜葛拉(今孟加拉)时,国王特地选派
1000多人
到察地港远迎,然后又用大象接载到皇宫,由国王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双方
互赠礼物,国王还特意设盛宴款待中国客人。又如在第四次下“西洋”时(公

1416—1419年),郑和来到非洲的木骨都束(即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会见了该国国王,受到国王的宴请。郑和把明朝皇帝送给国王和王妃的中国
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交给了国王。国王十分喜悦,在郑和启程返国时,特
地派了使臣随船访问中国,并且赠送明朝皇帝许多非洲特产,如“马哈鲁”
(即长颈鹿,中国古代称为麟麟)、“花福录”(即斑马)、“千里驼鸡”
(即驼鸟)等,作为通贡贸易的礼物。
郑和每次出洋,还把带去的大量金银、钱币、丝绸、瓷器等,用来和当
地人民互通有无,平等贸易。通过贸易交流,船队每次出使归来,都带回了
“西洋”各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如象牙、染料、香料、胡椒、硫磺、宝石
等,乃至各种珍禽异兽如狮子、驼鸟等,所以当时人们把郑和的船队称为“宝
船”。

郑和船队.. 7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今肯尼
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
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
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 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 116
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可
惜自郑和去世后,明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不再派使团远航出使西洋各国。
郑和船队.. 7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今肯尼
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
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
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 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 116
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可
惜自郑和去世后,明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不再派使团远航出使西洋各国。

东林党与魏忠贤的斗争
东林党与魏忠贤的斗争
不过,嘉靖朝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虽然激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门户。
到了万历朝,各派官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利害冲突发展到了高
峰,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更为尖锐复杂,党争也就更加激烈。他们
联帮结派,势同水火,激烈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明王朝覆亡时为止。
大约自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前后起,朝臣中的两派斗争进一步激烈,
逐渐各自形成了不同名目的党。另外,角斗的参加者中,还有越来越多的被
罢免的官吏,这也是当时双方斗争较前更为激烈的一个反映。两派斗争一般
分为东林党和邪党。
东林党是正直派的名称,这一名称的取得与顾宪成有密切关系。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万历八年考中
进士,进入吏部当官。他一进入仕途,即对朝政极为关心。顾宪成不仅关心
朝政,而且为人正直,敢言直谏,对于权贵超出规范任意行事作恶多端的做
法不肯容忍。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首辅张居正生病,朝廷亲自出面为
他到泰山祈神保佑,顾宪成认为这样做违反了国家规定,坚决不同意,当面
向张居正陈述反对态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吏部尚书孙■把有
关系的官统统裁去,顾宪成当时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
用。
顾宪成不阿权贵,因而仕途很不顺利。万历十五年(1587年),被贬为
桂阳州判官。不久,回京重新到吏部任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更由吏
部文选郎中降杂职,很快又被革职为民。他第二次被降谪,是因推举阁臣得
罪了明神宗。当时首辅王锡爵将要退政,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侍郎越
参鲁、盛讷等将明神宗讨厌的王家屏推举为首辅候选人。加之明神宗对名单
中的其他一些人也有看法,因而对顾宪成很不满意,下令重新推选。于是吏
部另将有关人员写入名单推上。明神宗看后仍不满意,特别是发现王家屏仍
然列名其中,更为生气。顾宪成又被降为杂职,接着又被削职为民。
顾宪成罢官后家居。家乡原有东林书院,乃宋朝理学家杨时讲学的地方。
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在万历三十二年重修了东林书院,并与高攀龙等人一起
在这儿讲学。他们都是为人正直、遭打击排挤而被罢官的人。顾宪成与其共
同“讲学”者,都是虽处逆境,但不忘关心朝政大事的人,这个书院里的一
副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评论朝政、评价政治人物。这样一来,使东
林书院形成一个舆论中心,对朝臣发生不小的影响,许多当朝官员都听从他
们的意见。由此,东林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内外的正直的一派士大夫,
便逐渐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为了与东林党相抗衡,邪派势力则形成了宣、昆、齐楚、浙等党。这是
以沈一贯的追随者为基础,逐步扩大成员而形成的。宣党首领为汤宾尹,宣
城人,字嘉宾,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中举,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善于写作,许多重要诏令都是他起草的。昆
党首领为顾天峻,昆山人,字升伯,万历二十年( 1592年)中进士,授编

修的官职。汤宾尹和顾于峻都爱议论“天下安危大计”,他们各自拉拢党羽
爪牙,干预时政,被分别称为宣党和昆党。另外的齐、楚、浙三党是科道官
按籍贯形成的集团。宣、昆、齐、楚、浙这些政治小集团虽然彼此之间时常
也有些矛盾斗争,但他们在对待东林党的态度上都是一致的,都卖力地攻击
东林党人,把东林党看成自己的大敌。
修的官职。汤宾尹和顾于峻都爱议论“天下安危大计”,他们各自拉拢党羽
爪牙,干预时政,被分别称为宣党和昆党。另外的齐、楚、浙三党是科道官
按籍贯形成的集团。宣、昆、齐、楚、浙这些政治小集团虽然彼此之间时常
也有些矛盾斗争,但他们在对待东林党的态度上都是一致的,都卖力地攻击
东林党人,把东林党看成自己的大敌。
李三才,宇道甫,顺天通州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曾任山东司
道,当官的时候很有政绩。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
府。当时矿监税使横行霸道。李三才与之作斗争。官衔屡加至户部尚书。另
外,当沈一贯当权之时,他还经常上疏攻击沈一贯的错误,因此,朝中的邪
派官僚对他“恨之刺骨”,而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对他多起好感。创办东林书
院的顾宪成与李三才交往颇多。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8月,顾宪成曾专
程赴淮安,找李三才商讨政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李三才曾上
疏建议朝廷重新启用那些曾被罢免的官员。其意图就是为了给顾宪成等人创
造东山再起的机会。李三才为什么能得到顾宪成的信任呢?其原因之一即在
于他善于玩弄手腕。
关于李三才的争论,发生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至三十八年(1610
年)。当时李三才在淮任职已久,屡次被提名出任都御史掌管都察院,不久
又建议他入内阁掌握朝政。这使邪恶派的官僚甚为不快,而且他们推测倘对
李三才加以攻击,那么东林党肯定会救他,这样就可以把他们一网打尽。于
是便上疏弹劾李三才,挑起了一场争论。首先发难的是浙江定海人、沈一贯
的亲戚、工部郎中邵辅忠。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二月,他参论李三才
“大奸似忠,大诈似直,是个贪婪而虚伪的小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正月,其同伙浙江道御史徐兆魁上疏继续攻击李三才。给事中马从龙、御史
董兆舒等相继上疏为李三才辩。大学士叶向高上言:李三才已经呆在家里等
着发落,为漕政计,应速走去留。对于上述奏疏,明神宗一概不作答。不久,
邪恶派御史刘国缙、乔应甲,给事中王绍徽、徐绍吉、周永春、姚宗文等,
又连章弹劾李三才;而与之相对立的给事中胡忻、曹于汴等,则针锋相对地
为李三才辩护。在朝中争论不下的时候,身居家乡的顾宪成也参加了进来。
他写信给大学士叶向高,又写信给吏部尚书孙丕扬,为李三才辩护。可惜顾
宪成这回帮了个倒忙,邪派官员认为朝政不能由罢了官的顾宪成所左右,李
三才只好自己辞职。
关于李三才的争论,加深了士大夫中两派党争的对立情绪,从此南北党
争,更加难以解决了。
党争的尖锐化是从万历朝的“争国本”开始的。
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无子,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生下朱常洛,郑
贵妃于万历十四年(1586)生下朱常洵。明神宗喜欢朱常洵想立他为太子。
但是,当时的一些大臣根据封建宗法制度的原则,屡次上书请立皇长子常洛
为太子。神宗意在常洵,对册立太子的事一再推托延迟。于是,舆论蜂起。
这个问题争了
15年,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才册立朱常洛
为太子。封建地主阶级认为太子乃“天下之本”,所以把这一场争吵叫做“争

国本”。在激烈的斗争中,各党都利用“京察”的机会作为排挤打击对立派
的手段。所谓“京察”,原是明朝政府考核京官的制度,规定
6年考核
1次。
在京察中,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分别给予升任、降调或罢官等奖惩。凡
是在京察中被罢官的,终身不复起用。因而,各党都恨不能置对方于被罢官
的境地。京察时主持察典的是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吏科都给事中、
河南道御史和吏部文选郎中,因此,这几个职位就成为各党激烈争夺的中心。
万历三十三年(1605),东林党人都御史温纯和吏部侍郎杨时乔主持京
察,浙党官员钱梦■、钟兆斗等受贬谪。浙党首领,首辅沈一贯大怒,搬出
明神宗,深责主持的官员,并扣留京察的奏疏不发。万历三十九年(1611),
秦党孙丕扬主待北京京察,东林党的官员与他联合,借以驱逐齐、楚、浙、
宣、昆诸党,而南京的京察却为齐、楚、浙党主持,东林党人大受斥逐。万
历四十五年(1617),浙党主持京察,为报复三十九年的京察,东林党人一
时被驱逐得几乎一干二净。天启三年(1623),东林党人主察,则又反过来
大事报复。京察就这样成了各党排斥异己,打击政敌的最好机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