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93 (现代)
的上衣和一万元年金。水手们再次欢呼,都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幸运的人。
次日凌晨
2点,水手德特里阿纳突然发现月光下一大片平坦的沙滩静静
地卧着,“我看到陆地了!”熟睡的水手们一窝蜂似地涌出船舱,挤到甲板
上,跳着、喊着、笑着,抱在一起,有的人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当曙光照遍海面的时候,久经疲惫的船员们的面前出现了那个多少日子
来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的神秘的大陆,这是一个长约
70公里的岛屿,岛的四
周有高大的珊瑚礁,沿着海岸绵亘着细软的沙滩,岛上浓荫蔽日,一派热带
旖旎风光。
哥伦布携带着几名水手,公证人先来到岸上,打开西班牙国旗,在沙滩
上跪下,郑重地感谢上帝的保佑,哥伦布宣布,以西班牙国王的命义占领该
岛,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即“救世主岛”。

哥伦布在同当地的土著人交谈中,误以为所到的是印度,便称这些人为
印度人(音译为印第安,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哥伦布在同当地的土著人交谈中,误以为所到的是印度,便称这些人为
印度人(音译为印第安,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28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大岛,哥伦布以为终于到了中国,
其实这里就是今天的古巴,哥伦布迫不及待地命手下人取出护照、西班牙国
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及重礼,派翻译托雷斯在两名土著向导带领下去谒见“中
国皇帝”,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岛上居民住在棕榈叶搭成的茅屋中,更不见
遍地黄金。但哥伦布仍确信不移,这就是中国,因为在他看来,这里除了中
国外不可能再有别的国家。
12月
6日,他们继续航行来到海地。哥伦布在这里建立了美洲的第一殖
民地点——纳维达之后,命令立即前进,朝黄金之国日本开拔,但水手们已
疲劳不堪,不愿再走,哥伦布只得留下
39人驻守,带着余下的人返航。
1493年
1月
15日晨,哥伦布一行踏上归途,因怕万一途中出现意外,
他将此行的经过写下来,装进一个瓶子里,抛入大海,300年后,这只瓶子
在比斯开湾被发现。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1493年
3月
16日,凯旋的哥伦布,在带着进贡给女王的珍贵礼物,出
现在人山人海的巴罗斯港口时,在掌声和欢呼声里,受到国王与女王的热情
款待,并赐他一战袍,上面绣着“哥伦布为西班牙贡献了新世界”。一时之
间,哥伦布成了全西班牙声名赫赫的英雄,他的美名也在全国流传开来。
但到
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为止,他一直把安的列斯群岛与巴哈马
群岛一带,称为“西印度群岛”,把那里的土著民族称为“印第安人”(印
地安是“印度”的译音)这些错误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后经意大利学者亚美
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之处是一块新发现的大陆,这块大陆就被命名为亚美
利加洲(即美洲)。
哥伦布在航海事业上取得的这个成就,为以后全部发现美洲大陆奠定了
基础,也为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大量材料和经验。
但是,由于未能给西班牙王室带来预期的黄金,国王剥夺了他新发现土
地上的总督职位,同时取消了原先规定给他的在新土地上的收入。1506年,
哥伦布默默无闻地死去了。
德国作家保罗·维尔纳·朗格在其书中写道:“有许多人,而归根结底
是整个欧洲,都从哥伦布航海后获得的知识里得到了好处,也从新大陆的财
富中得到了利益,但新大陆的当地居民却完全有理由把
1492年
10月
12日这
一天称作该诅咒的日子。今天生活在哈得逊湾到火地岛之间的
1600万印第安
人的大多数,是在受剥削和根本无权的境况下生活着。他们或是为了旅游者
解闷而充当珍稀人种的屈辱角色,或是在保护区里苟延残喘..”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欧洲都为之欢欣鼓舞。葡
萄牙不甘落后,建立了天文台,开办了航校,修造船坞,积极准备航海新计
划。
葡萄牙人的航线主要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他们每到一处就立下石碑,占
为据点,并以当地出产的物品取名为“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黄金
海岸”..1487年,迪亚士的舰队终于到达非洲最南端,迪亚士认为这将给
他们带来好运,遂取名“好望角”。
1497年,7月
8日萄葡牙人华斯哥·达·伽马率领四只帆船驶出里斯本,
沿着迪亚士的航路。进入印度洋,穿过阿拉伯海。1498年
5月
20日,抵达
印度西岸的卡利库特城。

1497年.. 8月.. 29日,达·伽马的船队满载着香料、宝石、丝绸等珍贵物
品启航回国,活着回来的船员(不足出发的一半)都从这次航行中发了大财,
达·伽马本人也获得了国王的褒奖。
1497年.. 8月.. 29日,达·伽马的船队满载着香料、宝石、丝绸等珍贵物
品启航回国,活着回来的船员(不足出发的一半)都从这次航行中发了大财,
达·伽马本人也获得了国王的褒奖。
1519年.. 9月.. 20日,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
带着五条海船、234人的远航队驶出塞维利亚城的外港,开始他的环球旅行。
麦哲伦是个经验丰富的航海家。10岁时进宫充当王后侍从,16岁进入国
家航海事务厅,同哥伦布一样,他也从小向往远航,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
坚信地球是圆的,并于.. 1518年.. 3月,拜见了西班牙国王,一支庞大的舰队组
建起来了,麦哲伦被委任为舰队统帅。
在旅途中,麦哲伦有力地解除了内部的哗变,战胜了海上的惊涛骇浪,
以坚韧不拔之意志勇往直前。 11月 28日,终于抵达南美洲智利南部
的一条海峡。在此之前,通过这条海峡的航路尚不为人知,后世为了纪念麦
哲伦对航海业的伟大贡献,称这条海峡为“麦哲伦海峡”。
由于船队在航行中一直太平无事,他们把这个大洋称为“太平洋”。
1521年.. 3月,麦哲伦的船队来到今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群岛,称之为
“强盗岛”。
当麦哲伦的船队接着西行,来到菲律宾群岛后,为了帮助愿意皈依天主
教的宿务岛酋长,教训一下不服从其统治的马克坦岛民,麦哲伦只带60人就
登上了有.. 1500岛民的马克坦。结果,麦哲伦的枪炮败在了岛民的石头、毒箭、
长矛之下,受伤的麦哲伦死在了岛民的手下,连尸体也未留下。他的助手埃
里·卡诺带领剩下的人逃离了这个岛屿,终于到达梦寐以求的香料群岛,满
载香料,穿越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回国。
1522年.. 9月.. 6日,麦哲伦船队所余部乘着维多利亚号经历一千多个日夜
的洗礼回到了瓜达尔基维尔河口,生还者只有.. 18人。
麦哲伦的航行,以不容置辩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它在科技史上、
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完成了人类开辟航路的艰辛探索。作为先
行者,他们永远被历史所铭记。而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殖民主义的罪恶也被
输给全球,整个世界历史也不得不为之改写。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瓦特发明蒸汽机
瓦特发明蒸汽机
发明蒸汽机的伟人正是詹姆斯·瓦特。
大凡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科学家,都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喜欢追究“为
什么”。伽利略从教堂油灯的嘀嗒声中,发现了钟表等时性定律;牛顿从苹
果落地这一平常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浴池中发现著名的阿基
米德定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如何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独
特之处,这也就是科学家们成功的决窍之一。
瓦特之所以获得后世的敬仰和怀念,是因为他发明了可以为矿山、工厂、
轮船、火车提供动力的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发明,实得益于他小时候的一次
经历。
那是在苏格兰一个寒冷冬天的下午,窗外北风呼啸,屋内一个红彤彤的
火炉燃得正旺,映红了炉前烤火的孩子的脸。
这是一个
10岁左右的男孩,他一头卷曲的金发,高高的鹰勾鼻,一双深
陷的蓝眼睛,面色苍白,身体虚弱。他本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因为体弱
多病,父母只好暂时在家里教他学习。这时,炉上的水壶里的水沸腾了,蒸
汽冲得壶盖不断向上跳动,发出噗噗的声响,孩子陷入了沉思,“壶盖为什
么会跳舞?”他呆呆地坐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壶盖。
过了很久,他的姨妈从外边进来,只见满屋蒸汽,炉前的孩子却不肯提
一下水壶,于是她生气地说,“你这个懒孩子!”
“懒孩子”没有辩解,却反问姨妈,“姨妈,壶盖为什么会跳舞?”姨
妈不解地摇摇头。
从此,这一现象却被“懒孩子”牢牢地记在心上,总有一天,他要自己
去弄明白。
这个“懒孩子”就是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1736年
1月
19日出生于苏格兰小镇格林诺克,他的父
亲从事过多种职业;木匠、建筑家、承包人、仪器制造家和船厂主,曾任格
林诺克的镇长。
上学后,瓦特勤奋好学,不苟言笑,被同学讥讽为“有神经质的呆子”。
他常常一个人坐着,沉思默想。几何学、物理学都使他着迷。后来又进入格
林诺克文法学校,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成绩名列前茅,但虚弱的身体逼迫
他中途退学。
然而,他的学业却未因此荒废。
瓦特有位好母亲,她出身于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瓦特上学前,她
已教小瓦特读书、识字、做数学题,培养他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瓦特从母亲那里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所以虽辍学在家,他仍手
不释卷,博览群书,他自学了天文、化学、物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熟练
掌握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为自己日后接触新知识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瓦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动手能力,在父亲
的工场里,他学会了制作机械模型;修理航海仪器等。17岁那年,他成为格

拉斯哥钟表店里的一个学徒,他的师傅是当时有名的机械师摩尔根,瓦特很
快就学会制造难度较大的经纬仪、罗盘等。
拉斯哥钟表店里的一个学徒,他的师傅是当时有名的机械师摩尔根,瓦特很
快就学会制造难度较大的经纬仪、罗盘等。
瓦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兴起的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
次成功发展大机械的典型,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问题,动
力问题就是困扰人们已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初人们将工厂建在森林边,砍伐木柴作燃料动力,渐渐地,森林被砍
光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人们都在考虑对策。
1769年,钟表匠阿克莱特从农民们的水力碾磨上受到启迪,设计了水力
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这两种发明都应用水力作为工业动力,只能建于河边。这样,新的矛盾
又出现了。一方面,当时英国的交通业还处于发展中,铁路还未开始大规模
兴建,公路、水路也还不能四通八达,这样,就给原料的输入与产品的输出
造成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河流的封冻期、干涸期时,工厂
只能停工。
实践的需要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将极大地促
进生产的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蒸汽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蒸汽。17世纪后期,法国人帕密就试制
过蒸汽机,1698年,英国人萨浮里发明了矿井蒸汽抽水机,但能耗高,未得
推广。此外,意大利人勃兰克、土耳人德雷、法国人德高斯等也都设计制造
过几种蒸汽动力装置,但都没有用于实践中。
较早被用于生产过程的蒸汽动力装置是英国人纽卡门的“火机”。但是
这种“火机”很不完善,主要有两大缺陷:一是在蒸汽推动活塞时,汽缸的
冷热调整耗时很久,而且需要很多煤,耗煤多,能量小;二是这种装置只能
作直线运动,除了可以在煤矿中用来抽水外,不能被其它部门采用。
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一种高效的、能够被各行各业普遍采用的新型动力
机械,就成为工业革命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764年,瓦特作为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名仪器修理工,负责修理纽卡门的
一个“火机”展览模型。在他之前,伦敦著名的仪器制造者塞孙曾经对它检
修过,但依然无法启动。
瓦特苦苦地思索着,反复地实验着,终于找到了纽卡门蒸汽机耗煤大的
症结之所在,他决心对它进行改造。
尽管格拉斯哥大学有完备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使他获益匪浅的许多
著名学者,如潜热发明家约瑟夫·布莱克、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还有
许多亲密的朋友。但是,瓦特想有更多的时间,来全力以赴地进行自己的研
究,所以他辞去了格拉斯哥大学的工作,专门从事蒸汽机的研制与改进工作。
但是,困难接踵而来。
当时瓦特已家道中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做实验研究却需要大笔经
费来支持,对瓦特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他东奔西走,找遍了
所有的亲戚朋友,最后才租到了一间地下室,购置了最基本的实验器材,开
始了他的艰辛探索。
一贫如洗,债台高筑的瓦特在艰苦的环境中,也曾灰心过,他曾对人说

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想发明一件东西,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
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想发明一件东西,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
成功之前的跋涉却是艰苦的,正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
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血雨”。
早在
1761年和
1762年,瓦特就已经进行过改进蒸汽机的实验,结果都
以失败而告终。辞去格拉斯哥大学的工作一年之后,瓦特终于制成了自己的
蒸汽机,他激动万分,辛苦的结果会是什么?他期待着成功的答案。可是,
当他照原定步骤打开蒸汽机的开关时,它却一动不动,瓦特呆住了,原来蒸
汽从四周都渗了出来,瓦特再一次体味到失败的辛酸。
贫穷、失败如影随形,使瓦特痛苦不已,也许这正应了中国古人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
所为..”
人生的关键之处往往只差一步,成功与失败有时也是姊妹花,当你挺过
这最艰苦的一步,成功也许就在眼前,瓦特的经历就是明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1796年,瓦特终于制成了一台新式蒸汽抽水机。他的
这台蒸汽机克服了纽卡门蒸汽机的冷热交换的缺点,把蒸汽凝结在分开的凝
结机中,当汽缸还热时,凝结机依然是冷的。他还设计了油润滑活塞、绝热
层等部件,应用于他的蒸汽机上,此外,瓦特的蒸汽机还比纽卡门的蒸汽机
节省了四分之三的煤炭,而且省时。
同年,瓦特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一个蒸汽机的专利权。
但是,瓦特不满足这台单动式蒸汽机,他的目的是要制造一台联动蒸汽
机。
1775年,瓦特得到伯明翰的大工厂主马泰夫·波尔顿的资助,获得了必
要的资金和设备,继续从事蒸汽机的研制工作。
1782年,联动式蒸汽机试制成功,通过阀门与蒸汽的压力,使活塞可以
前后运动,带动各种机器。对此,马克思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它可以
使生产集中在城市,不像水车那样使生产分散在农村,它在工艺上的应用是
普遍的,在地址的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
1784年,瓦特再次获得专利证书。爱丁堡皇家学会接纳他为会员。1785
年,他又被吸收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08年,瓦特成为法兰西学士院成员,
1814年成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八名外籍会员之一。
蒸汽机的发明给瓦特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崇高声誉,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它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英国为例,到
19世纪初,英共有蒸汽机
1万多架,总马力达
22.5万。

18世纪三四十年代,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比采用蒸汽机之前提高了
20倍。
蒸汽机用于煤炭工业,加速了机械化,方便了矿产的开采;蒸汽机用于纺织
业,使纺织业蓬勃兴起,大型的蒸汽纺织厂开始出现;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影
响更是尽人皆知: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将瓦特蒸汽机用于汽船上,
世界上第一艘汽船从此诞生了;1814年,自学成才的英国人史蒂芬逊将蒸汽
机用于机车上,从此火车成为交通大动脉,穿越历史,驰骋至今。
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环节,英国拥有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纺织、煤炭、冶金、机械、交通运输业五大工业,成为
“世界工场”。后起诸国在工业革命中,也都采用了瓦特蒸汽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瓦特的蒸汽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回溯篇首
恩格斯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瓦特的蒸汽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回溯篇首
恩格斯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8月
25日,瓦特与世长辞,享年
84岁,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他
修建了纪念碑,树立了雕像,以使后人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科学界
决定以“瓦特”作为计量功率的单位。
瓦特,一位百折不挠,善于思考的大发明家,他的名字将流芳百世。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早年,达尔文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一样,
达尔文首先被家里人选定的职业是医生,度过了枯燥无味的中学阶段以后,
达尔文便被送到了英国北郊的一座大城市——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吸引了各
国想出人头地的青年,医生在当时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达尔文开始也曾设
想过在这一行业大显身手,而且这对于他来说也不应当成其为难事。有着在
全英格兰医学界中享有盛誉的父亲和祖父的达尔文,完全可以在这片天地中
树起一面新的旗帜。但事与愿违,达尔文很快发现,在这个徒具虚名的大学
里,他不会获得什么东西。同时,达尔文追求浪漫,向往自然的天性与疾病
和死亡也发生了强烈的抵触。他无法忍受解剖台上陈放的尸体所发出的难闻
的臭味,他眼睁睁地看到许多病人在治疗以后仍然痛苦地死去,医生起到的
竟然是延长痛苦的作用;他更加诧异地看到医院竟然毫无仁慈之心地把付不
起医疗费的病人拒之门外。达尔文深深感到自己不是学医的料。
但达尔文的父亲,这位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的人,却认为这不过是
他的儿子在没有适应之前的一种正常反应。他仍然坚持要达尔文继续学习医
学。他一直坚持了二年,达尔文的执着最终改变了他父亲的决定。达尔文终
于放弃了医学。
不久,达尔文在他父亲的强迫下学习神学。他的父亲告诫他说:学好神
学,当上牧师,仍然可以坚持你对于生物学的爱好。比如哥白尼、布鲁诺都
学习、研究过神学,有的还担任过圣职,他们最后都成功地从神学走向了科
学。在父亲的诱导下,达尔文终于想通了。他曾一度当了个乡村牧师。学习
神学增加了达尔文在科学道路上的困难,妨碍了他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时隔不久,达尔文开始怀疑《圣经》的空虚的教条。他不满的不仅仅是
繁琐的宗教仪式,也怀疑起了圣母马利亚的单性生殖和有关耶稣的种种奇
迹。达尔文又将他的兴趣投入了自然科学书籍和到野外采集标本的活动中
了。
一件几乎决定了达尔文一生的事发生了。这件事便是达尔文与著名的植
物学和矿物学教授亨斯洛的相识。亨斯洛笃信宗教。正当达尔文在科学与神
学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却是亨斯洛教授把他引向了科学之途。亨斯洛教授在
植物学上的独到见解使达尔文终生受益无穷。他那广博的知识和善于从细小
的观察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在达尔文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亨斯洛教授的引荐下,达尔文又认识了一大批有名的科学家,参加了许多
实地考察。这一时期的熏陶使达尔文坚定了自己在生物学上的信念,也使他
掌握了许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达尔文认识到,科学不仅要善于发
掘事实,搜集事实,更重要的在于综合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一般的法则
或结论。当达尔文三年的神学教育结束时,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受到的多方
面锻炼,已足以使他能够进行单独的科学考察了。他在生物学上的许多独到
的见解已使他跻身于青年学者之列。
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学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之前,有不少人站出
来反对上帝造人的教义。他们对《圣经》里的一些内容也渐渐产生怀疑。比
如,关于物种起源,《圣经》里就说,世界是万能的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手

创出了人,并赐给人类灵魂,让人类来主宰这个世界,万物的尊卑都是命中
注定的。《圣经》的这种解释迎合了人类虚荣的心,致使一千多年来这种观
点长盛不衰。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能够推翻这一根深蒂固的学说。对于万物
的存在,《圣经》也是因果论证陈述了其合理性。如老鼠之所以存在是要给
猫吃,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要吃老鼠,鲜花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想看等等。这
使得更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创出了人,并赐给人类灵魂,让人类来主宰这个世界,万物的尊卑都是命中
注定的。《圣经》的这种解释迎合了人类虚荣的心,致使一千多年来这种观
点长盛不衰。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能够推翻这一根深蒂固的学说。对于万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