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90 (现代)
主义哲学思想。如他提出“盈天地皆气也”。由气构成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
运动变化过程之中,并由此阐明了关于物质不灭的思想。
在宋应星的传世著作中,《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四种,由于近人蔡敬襄的收藏,才得以流传。这四种著作
1975年由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但到今天还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它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
在宋应星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算《天工开物》。《天
工开物》一书写作于分宜县学教谕任上,在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这是
一部内容广泛和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
卷,每卷一目,即“乃粒第一”,写粮食作物和一部分植物油原料的生产;
“乃服第二”,写衣服原料的生产;“彰施第三”,写染料制造;“粹精第
四”,写粮食原料加工;“作咸第五”,写食盐的生产”;“甘嗜第六””,
写糖的制造;“陶埏第七”,写砖、瓦、陶器的制造;“冶铸第八”,写金
属器物的铸造;“舟车第九”,写各种车辆、船只的类型、结构及功用;“锤
锻第十”,写金属器物的锻造;“燔石第十一”,写炼炭、石灰及各种矿石
的烧炼;“膏液第十二”,写油类的榨取方法;“杀青第十三”,写造纸;
“五金第十四”,写各种金属的冶炼;“佳兵第十五”,写兵器、火药的制
造及使用;“丹青第十六”,写颜料的制造;“曲蘖第十七”,写酵母剂的
制造;“珠玉第十八”,写珠宝玉料的开采。全书附有
123幅插图,绘制精
良,和文字说明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从以上目录可以看出,《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的,衣食住行,
凡和人类生活有关的,几乎都包括在内。书中对所列各项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又反映了当

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一部内容全面,资料充实,体制宏大,图文并茂
的科学巨著。宋应星认为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条件,聪明的人类能够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因此把书名定为《天工开
物》。在安排章节顺序时,他本着重视农业的思想,先叙农业,其次是服饰
日用,把珠玉列于卷末。这是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百姓日用,反对奢侈浪
费的进步思想的表现。
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一部内容全面,资料充实,体制宏大,图文并茂
的科学巨著。宋应星认为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条件,聪明的人类能够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因此把书名定为《天工开
物》。在安排章节顺序时,他本着重视农业的思想,先叙农业,其次是服饰
日用,把珠玉列于卷末。这是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百姓日用,反对奢侈浪
费的进步思想的表现。
《天工开物》这一书名,是宋应星对全书内容进行的哲学概括,体现了
他的自然观与技术观。“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创造的新词汇,是他借用典故
而合成的。“天工”是指自然的造化、自然的创造;“开物”是指顺应“天
工”制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器物中有着人的技术与技巧。在宋应星看来,人们
要创造物质财富,既得依靠自然力,还得依靠人的技巧去开发利用,两者缺
一不可。综合起来,“天工开物”的涵义是:自然界形成万物,人靠自身技
巧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宋应星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晚明,把优良
的哲学传统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天工开物”说,确实是一
大创造。
“天工开物”作为全书的指导原则,使他的观察对象不是像徐霞客那样
基本上是大自然,而是偏重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物。宋应星进行的是科学技
术考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单纯地对自然界进行的科学观察。
《天工开物》,充满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一
切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原则。通过他自己的亲自试验,介绍了蓖麻子、樟树子、
莱服子、芸苔子、■子、桐子仁、冬青子、黄豆、菘菜子、棉花子、苋菜、
亚麻与大麻仁等油料作物每石榨油时的出油率。对传说中的狼粪烟白天黑,
晚上红而且能迎风直上的传闻,他以为必须亲眼见到才能相信。他指责那些
只知博取功名而不重视试验的空谈者,说他们只知读书,求取功名,不知道
事物的真实发展情况,是一群无用的书呆子。宋应星的“试验”已与近代的
科学实验有相同处。实验是用技术手段作中介,通过对自然进程、现象、材
料的人工改变或控制,保证客观对象以典型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实验的结
果可以按人们需要而加以重复,而单纯对自然界的观察则不能。近代科学与
古代科学在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即在于此。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在西方产
生的。但在明清之际,一些学者已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从各个侧面接近了近代科学的殿堂,闪耀着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的一线曙
光。宋应星是明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
当然一个人不能亲自试验所有的工艺流程,因而宋应星又强调见闻。年
轻时他五次进京赶考都没中的经历固然是痛苦的,但五次长途跋涉,也并非
一无所获,沿途使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天工开物》等书作好了准备。有些生产
技术过程如炼锌、造竹纸等许多生产技术环节,前人的著录中都没有提到,
如不到现场采访,是肯定写不成的。以炼锌来说,锌在有色金属冶炼中是比
较困难的,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成铅锌合金并提炼出金属锌的国家。我国
在宋元时已能炼出较纯的锌,明清以后还向外出口。但由于受科学技术为雕
虫小技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宋应星以前尚无详细的记载。他不仅最早、最

详细地记载了锌的提炼技术,而且提供了一幅最早提炼金属锌的生产过程
图。
详细地记载了锌的提炼技术,而且提供了一幅最早提炼金属锌的生产过程
图。
作为一个目光敏锐而又观察细致的科学家,宋应星特别注重数量关系以
及量变而引起的质变。在《膏液》卷中,宋应星列举各种原料每石的出油率
加以比较,可见他有着明确的定量观念。在讲到船的制造时,他以为风帆的
尺寸要跟船身的宽度相当,大了有危险,小了力不足;船舵要跟船底取平,
长一寸或短一寸,都会造成行驶时的困难。
《天工开物》的科学思想很先进,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原则;重视见闻的实学精神;注意
到数量的多寡对制成品质量的好坏有内在的联系。除《天工开物》外,宋应
星在《论气》、《谈天》这两部著作中,集中探索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也
是他科学思想的体现。
在撰完《天工开物》后的两三个月内,他写成了《论气》、《谈天》这
两部自然哲学著作,对各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奥秘作了探讨,涉及到属于近
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在探讨草木、土石、五金的
物理化学性质时,已隐约流露出物质不灭的思想。
宋应星不仅对各种发声现象有详细的记述,而且探讨了发声的原理。他
指出气是声音形成的物质基础。宋应星关于声音形成和传播的见解,有着朴
素和直观的特征,从科学认识上看,有着科学上的合理因素。
作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内容十分丰富,图文并
茂地记述了明末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就,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更加突
出。
在农业方面,记述了精耕细作、砒霜拌种、磷肥施用、甘庶育苗移秧、
杂交培育蚕良种等先进技术。
把砒霜用来拌种子或蘸秧根,以防治鼠害和病虫害,这是中国农业技术
的一大发明。宋应星首先把砒霜作农药这项发明正式记录下来。至于甘蔗育
苗移秧的好处在于:节约蔗种,苗匀而壮,早熟高糖,高产稳产。这项传统
技术至今仍在沿用着。
在纺织方面,宋应星记述了棉、麻、丝、皮、毛的来源和织造。其中轧
花机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械,在《天工开物》里有完整的轧花机结构
图。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有一架清嘉庆、道光年间造的蜀锦机,结构跟《天
工开物》所画明代的轧花机没有多大差别。
金属和合金冶炼是我国古代重要手工业,《天工开物》中有很大的篇幅
反映这方面的成就。
煤不但是工业中的能源,而且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虽有长
期采煤用煤的悠久历史,但关于采煤技术的专门记载较少。《燔石》卷提供
了这方面的可贵资料。宋应星依据煤的物理性状及用途,把煤分为明煤(相
当于无烟煤)、碎煤(相当于烟煤)、末煤(相当于褐煤和泥煤)三种。在
欧洲,法国人雷纽特于
1837年才提出了与此相类似的分类法,采煤技术中两
项最首要的井下掘煤的作业问题,即瓦斯通风与防止井塌,明代已有较为先
进的技术措施作为解决的办法。对此宋应星亦如实记载。采煤时如果不排除

瓦斯,容易引起爆炸及中毒事故,用中间挖空的巨竹管插入把瓦斯排出地面,
显然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中国人在
17世纪解决的问题,欧洲人在
18世纪尚
未找到妥善的瓦斯通风办法。井下设“支板”,是一项防止井塌的重要安全
措施。“支板”即巷道支护装置,这不仅可更多地采掘煤,而且可使井下工
作时有安全的保障。宋应星对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然后,进行巷道支护才
能挖掘的采煤技术,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表明明代采煤技术在世界上所处
的领先地位。
在武器制造方面,宋应星记述了半自动爆炸水雷“混江龙”,以及边转
边爆炸的守城武器“万人敌”等。在航运方面,记述了我国最早采用的一种
航行操纵工具——偏披水板(船翼),还总结了我国古代舵工创造的逆风行
船的经验,并提出了舵和帆的力学原理问题。
在轻工、化工方面,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
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我国许多传统名产品的先进生产工艺。
宋应星一生的科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的自然现象的一般认
识和作理论上的概括,一是对当时各种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的经验总结。这
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在经验总结中常常有理性的升华,不过,作为一个中
世纪末期的科学家,宋应星也有它的局限性。
他采用了一些无稽之谈,如谈珍珠是海里的神奇生物,吸取月亮精华产
生的宝贝。《天工开物》的记述也有不够全面之处,遗漏了土木建筑、水利
工程、园林等,《舟车》卷的记载也不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这可能
与他提倡重视农业,轻视奢侈品生产的指导原则有关。因为如果记载上述内
容,就不能不记帝陵皇宫的营造、漕运的开通、皇家园林的修建,而这都是
劳民伤财的,是为统治者荒淫享乐服务的,他不记载这些与普通百姓生计无
直接关系的工程技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如此,《天工开物》确实是
当时综合技术书籍的代表,是了解中国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状况的重要历史文
献。
《天工开物》产生过广泛而深邃的影响,曾为同时代人与后世学者广泛
加以引用。方以智与宋应星是同时代人,他在写《物理小识》时就参考了《天
工开物》。
从清康熙到清末光绪的一个多世纪中,《天工开物》不断被一些著作所
引用。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张廷玉主编的《授时通考》,这两
部清初官修的大型百科全书与农书汇编,大量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文字
和插图。此后吴其睿著的《滇南矿产图略》和《植物名实图考》,刘岳云著
的《格物中法》、岑毓英等编修的《云南通志》、卫杰著的《蚕桑萃编》等
书,都对《天工开物》内容有大量的引述。
《天工开物》一直到近代都有较大影响,五四运动以后,科学思潮高涨,
一些接受近代科学熏陶的学者如丁文江、章鸿钊等人,开始注意到《天工开
物》的重要性。仅在本世纪的
20年代到
30年代,《天工开物》就刊行了
6
次。丁文江是本世纪中注意收集宋应星事迹材料和作专门研究的第一人,从
此不为人们广泛注意的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建国以后,对宋应星的研究更加深入,除又有两种新版本的《天工开物》出
版外,又出版了潘吉星撰写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1987年,国内学者齐
集宋应星的家乡江西奉新县,召开了“宋应星诞生四百周年纪念”学术讨论
会。

在国际影响方面,《天工开物》首先流传到日本。在江户时代,日本的
一些学术界人士竞相传阅或传抄该书。1711年,大阪出版了《天工开物》,
这是第一个外国刻本。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是很多的,特别是关于
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们的优秀参考书。其影响波及到日本的思想界。在
十八世纪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兴起了“开物之学”。一些学者认为这
种技术观是受了《天工开物》的影响。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
所的学者们,把《天工开物》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校注及标点,
附中文原文。1969年,该书又发行增订第二版。
在国际影响方面,《天工开物》首先流传到日本。在江户时代,日本的
一些学术界人士竞相传阅或传抄该书。1711年,大阪出版了《天工开物》,
这是第一个外国刻本。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是很多的,特别是关于
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们的优秀参考书。其影响波及到日本的思想界。在
十八世纪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兴起了“开物之学”。一些学者认为这
种技术观是受了《天工开物》的影响。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
所的学者们,把《天工开物》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校注及标点,
附中文原文。1969年,该书又发行增订第二版。

18世纪时就流传到了欧洲。19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家儒莲把
《丹青》卷中的银朱和制墨,《五金》卷中的制铜,《乃服》卷中的蚕桑,
《杀青》卷中的造竹纸等部分译成法文发表。他的译文有的还从法文再转译
成英、德、意大利、俄等多种文字,在欧洲学术界受到相当的重视。这是因
为宋应星所介绍的养蚕、造纸、制墨、制造铜合金和银朱的技术经验,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结晶,并经实践证明行
之有效。而这些经验总结对欧洲当时正在探索制造铜合金、防止蚕病侵害等
所作的努力,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欧洲人在技术上首次用竹纤维造纸,也
是受《天工开物》启发的,在
1875年鲁特利奇写了一个讨论用竹为原料造纸
的小册子。儒莲在
1869年,又以《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为题,把《天工开
物》中的《作咸》、《陶埏》、《冶铸》、《锤锻》、《燔石》、《杀青》、
《五金》、《丹青》等卷摘译成法文,并按清代资料与商毕昂的科学考订作
了注释,还收录了一些插图,在巴黎出版。这使欧美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天
工开物》的面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读过儒莲的译本时,称之为“权威著
作”。英国化学家梅洛、俄国植物学家贝勒,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过《天
工开物》的内容。本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继续受各国学者的重视。1964
年德国学者蒂洛将该书前四卷《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译
成德文并加注释,在柏林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题材。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
大学的任以都博士以明版涂伯聚刊《天工开物》为底本,参考其他中、外文
版本,将该书全文译成了英文,并加了译注,在伦敦和宾夕法尼亚两地同时
出版。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欧洲全译本。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大,
分工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都比以前进步,达到了新的水平。宋应星是个
注重实际知识的学者。他重视了解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状况,强调对客观
事物认真观察和仔细调查。他从当时的经济活动中获得了广博的学识。明朝
末年的政治极端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作为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封建官僚,
他看到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人民的疾苦,对统治阶级
的残酷剥削和腐朽无能非常不满。他曾揭露封建政府的某些弊端,主张实行
改革,因此他很注意探讨一些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问题,总结对发展社会
经济有利的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这一切使他后来所写的科技著作,具备了
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切合实际的特色。
《天工开物》问世到现在已经
300多年了,现代科学技术比那时候有了
飞跃的发展,而宋应星的这部不朽著作,却永远留存在世界的知识宝库之中。
凡是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没有不引用此书的,而且都给予高度的评
价。今天,我们应该为有宋应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以及他的巨著《天工开物》

而感到自豪。


20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安葬在这里。
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
第一个证明了
行星的运动和形状,
彗星的轨道和海洋的潮汐。
他孜孜不倦地研究
光线的各种不同的折射角,
颜色所产生的种种性质。
对于自然、历史和《圣经》,
他是一个勤勉、敏锐而忠实的诠释者。
他以自己的哲学证明了上帝的庄严,
并在他的举止中表现了福音的纯朴。
让人类欢呼
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
伟大的人类之光。
这是牛顿的墓碑上刻下的铭句,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和概括。
伊萨克·牛顿(1642~1727年)是近代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英国物理学
家和数学家,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几何光学的奠基人。他总结
了那个时代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集中代表了“新兴自然科学的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科学成就。
牛顿是一个小农庄主的遗腹子,1642年的圣诞节出生在英国剑桥附近的
伍耳索普小镇。年轻美丽而又聪明能干的母亲汉娜辛辛苦苦将他抚育到
4岁
时,经人说媒而改嫁了,因而牛顿跟外祖母一起生活。
小时候,牛顿常常是耐着寂寞一个人玩、一个人想,渐渐地养成了沉默
寡言、胆小腼腆、孤僻的性格。他不喜欢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也很少有笑
容。到了
6岁该上学的年纪,他又厌倦学校,上课时心不在焉,成绩上不去,
下课又不跟人交朋友,也不会顽皮地讨人喜欢,于是老师和同学们把他看作
“迟钝的呆子”,学习成绩并非上等。但幼小的牛顿很愿意动手干木工活,
专注于自己喜爱的各种劳作,还爱沉思默想一些自然现象。
牛顿
12岁时,进入格兰萨姆的皇家学校就读。为了方便就近上学,牛顿
租房居住在克拉克药局的二楼。在这里学习期间,牛顿开始奋发图强,开始
和班里的同学交往谈话,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久在班里就
名列前茅。
课余时,牛顿还特别喜欢做机械、仪表、木工活之类的事情,也喜欢绘
画和写诗。他帮助同学们做了许多提灯。黎明前的格兰萨姆镇出现了学生们
的提灯行列,照亮了他们上学去的道路。那一年,正好天上出现了彗星,当
时的老百姓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凶兆,因而惶恐不安。一到晚上,家家紧闭门
窗,垂下厚厚的窗帘,躲在里面不敢出来。只有牛顿不怕,他把多余的提灯
绑在风筝上,悄悄地放到夜空中去。这些假彗星使老百姓好几个晚上都害怕
而深感不安。牛顿的恶作剧受到了克拉克夫妇的愤怒指责,但牛顿却冷静地

回答说:“彗星到底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真正的彗星就跟这个提灯一
样,绝不是什么不祥之兆,为什么要去迷信它呢?”
回答说:“彗星到底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真正的彗星就跟这个提灯一
样,绝不是什么不祥之兆,为什么要去迷信它呢?”
这个时候,在安静幽闲的时候,牛顿继续写诗作画,山水画、人物素描
贴满了墙壁。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学习上,牛顿的拉丁语学得很
出色,也掌握了一些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知识。头两年,他学会了算术、三角,
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他也熟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读了开普勒
的《光学》,早在1663年,牛顿就钻研了笛卡儿的《几何学》,还读了其他
一些数学家的著作。
牛顿在大学三年级时有幸碰到一位伯乐,那是一位担任“鲁卡斯数学讲
座”的教授,名叫巴罗(Barrowl.,1630—1677年)的学者。他不仅发现了
牛顿这个天才,而且他本人对牛顿在学术上,特别在数学上的直接影响也是
很大的。1664年牛顿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优等生,由学校发给他学费,这样,
他便可以把用来挣学费而为别人做杂务的时间节省下来用在钻研他的数学
上。牛顿在巴罗教授指导下搞研究,感到心情舒畅。
巴罗教授不墨守成规,他不仅讲授自己的观点,还介绍各种假说的争论
情况,以启发学生的智慧。他启发学生思考新的理论,要敢于推翻旧的理论,
他向学生介绍陈旧怪异的理论,是为了使他们通过反驳旧理论而产生新理
论,推翻旧理论。巴罗教授的这些教诲,对牛顿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遇到巴罗教授,对于牛顿的一生来说,确实是一件极幸运的事情。是巴
罗教授把牛顿引向探索自然科学真理的征途,是巴罗教授最早发现了牛顿的
才华。牛顿受到了巴罗教授的特别教诲,打开了思路。 1664年,牛顿
在一本题为《一些哲学问题》的笔记本中写道:“柏拉图是我的朋友,亚里
士多德是我的朋友,但我最好的朋友是真理。”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顿的确
走上了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道路。
1665~1667年,剑桥瘟疫流行,剑桥大学暂时关闭,他返回伍耳索普,
继续研究和思考行星间引力、光学以及微积分等问题,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奠定了他一生科学事业的基础。牛顿回到家乡,母亲和三个弟弟妹妹亲切地
欢迎他。牛顿住在家中楼上的一间小屋里,这是个安静的与世隔绝的环境。
在这里,他集中精力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他
用微积分来计算双曲线弓形部分的面积,他曾计算到小数点以下第.. 52位。由
于他对光学很有兴趣,所以常常很有耐心地磨制镜片,制造望远镜,而且发
明了反射望远镜来消除镜片上各种不同的颜色。牛顿还不停地探究地球与行
星运转的原因,而那只“有名的苹果”也是这个时候掉下来的。
瘟疫过去,牛顿带着丰收的喜悦,返回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6
岁就接替巴罗教授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并于.. 1668年成为“主修课研究员”
和获得硕士学位。
牛顿从小就很爱写诗。在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中,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

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牛顿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探索真
理的充满艰辛的光荣之路,同时又希望自己通过一条荆棘之路来获得成功的
冠冕。
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牛顿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探索真
理的充满艰辛的光荣之路,同时又希望自己通过一条荆棘之路来获得成功的
冠冕。

31年的时间,他从
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52岁之后,他抛弃了科学研究,
走上了仕途,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明和创造,这对于牛顿本人来说,不能
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牛顿在几个领域都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他完成了经典力学的体系而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
础;他成功地进行了日光分解为光谱色的实验和解开了颜色之谜而奠定了近
代光学的基础。他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物体的力学成就,实现了人类对
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他对力学和光学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最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