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75 (现代)
彼得对航行也很有兴趣。他自己学习修船造船,在莫斯科附近的小河里
驾驶帆船,煞有介事地扮演水手,同伙伴们打水仗。一次,他偶然在一个货
棚里发现一艘破旧的英国船,好奇心大发,便找来木匠把它修好,把它运到
佩列雅斯拉夫河去,在那里正式举行了庄重的下水仪式。这就是俄国舰队的
第一艘船。
彼得这时喜欢的另一项活动是从事手工劳动。他弄来了石匠、木匠、铁
匠用的全套工具,常常兴致勃勃地动手干活。到他长大时,至少精通了
12
种手艺。这对他以后身体力行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很大。
这一时期,彼得同西方人接触也较多。彼得母亲纳塔莉娅的监护人马特
维耶夫,是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他娶了个苏格兰妻子,家里有很多外文书籍,
而且常同外国人交往。这种环境对彼得会有所影响。搬到莫斯科郊外居住
后,紧靠外侨聚居的日耳曼村,彼得几乎天天到那里去,同他们一起饮酒作
乐,促膝谈心。在那里,他认识了好多人。其中有两位最受他敬重,一位是
苏格兰人戈登,一位是瑞士人莱富尔特,三人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彼得
同西方人接触来往,使他开阔了视野。他开始向往西方国家的文明富强,痛
感本国的落后闭塞,决心同愚昧自封、狂妄自大的旧传统决裂。
最初,索菲亚对彼得的活动毫不介意,认为彼得孤儿寡母成不了什么大
气候。后来,眼看彼得的少年团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强大,居然成了莫斯科
最好的部队,她不由得开始提心吊胆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越来越懂

事了,对索菲亚也日益不满。索菲亚大权独揽,专横跋扈,连沙皇签署过的
文件,她也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索菲亚也意识到彼得对她是个越来
越大的威胁。
事了,对索菲亚也日益不满。索菲亚大权独揽,专横跋扈,连沙皇签署过的
文件,她也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索菲亚也意识到彼得对她是个越来
越大的威胁。
1689年
10月
1日,彼得率领支持他的皇亲贵族,少年团和射击军,进
入莫斯科,正式即位,历史上称作彼得一世。
当了沙皇之后的彼得,在亲政之后的最初几年,并没有积极参加管理国
家事务,而是仍旧玩他的军事游戏,无拘无束,而把国家大事交给母亲纳塔
莉娅处理。
表面上,彼得整天东游西逛,到日耳曼村饮酒作乐,似乎是一个无所事
事的花花公子。实际上,彼得胸怀大志,正考虑着一场更为艰巨的与传统的
旧势力的斗争。他要为改变俄国落后的现状做充分的准备,而不愿把自己的
青春和精力耗费在宫廷内的日常的繁琐事务中。
有一天,彼得又去日耳曼村找朋友喝酒。只有莱富尔特和彼得没有喝
醉,别人都醉得跟烂泥一般。莱富尔特坦诚地对彼得说:“你们俄罗斯人,
各人自扫门前雪,没有一点国家观念。有人想发大财,有人热衷功名,也有
人只想把肚子填饱就算了。像这样愚昧不化的人民,恐怕只有非洲才有。你
们这儿没有手工业,也没有军队,更谈不上有海军舰队,有的只有剥老百姓
的皮。”雄心勃勃的彼得,听了莱富尔特的这番很有见解的宏论,既惭愧又
激动。
的确,当时的俄国,同西欧的一些国家相比,非常落后。虽然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内部开始萌芽,但障碍重重,发展缓慢。到
十七世纪末,才有手工工场三十多所。手工工场中虽然有一些水力机械,但
主要还是靠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工业品远远满足不了本国市场的需
要,大部分要从荷兰、英国、瑞典等国进口,而俄国本身则主要是一个农产
品出口国。当时俄国非常贫穷,即使大贵族想过西欧式的舒服生活,都很不
容易。
俄罗斯的落后,当然与它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起步较晚有关。当西欧进
入封建社会中期的时候,莫斯科公国才刚刚形成。当西欧开始走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度才刚刚巩固下来。另一方面,俄国的落后也同
它地理位置的闭塞有关。虽然当时它北濒北冰洋,东面靠着太平洋,然而在
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限制下,这两个大洋对俄国人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和军事价值。南面的亚速海和黑海由土耳其控制着,使它无法进入地中海。

西面的波罗的海,又被瑞典人控制着,使俄国人无法进入大西洋。唯一能同
外国通商的北方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倒有九个月封冻。而且,从这
里到西欧,要比经过波罗的海的路程长一倍。所以,当时俄国同先进的西欧
国家联系很少,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西面的波罗的海,又被瑞典人控制着,使俄国人无法进入大西洋。唯一能同
外国通商的北方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年中倒有九个月封冻。而且,从这
里到西欧,要比经过波罗的海的路程长一倍。所以,当时俄国同先进的西欧
国家联系很少,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于是,彼得下决心用武力攻打位于亚速海和顿河入口处的亚速城,以解
决出海口问题,打通通向地中海的水路。
1695年
3月,远征亚速的军队,兵分两路从莫斯科出发。一路取道莫斯
科河、奥卡河、伏尔加河开往察里津,另一路则顺顿河而下。7月末,俄军
到达亚速城。然后一分为三,一路由戈登率领,一路由莱富尔特指挥,一路
由戈洛文为首。彼得在这次战役中自兼两职,一方面他是军队的统帅,另一
方面他又是一个普通的炮手,亲自参加战斗。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自称“炮
手彼得”。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并不顺利。部队长途跋涉,辎重又多次遭到鞑靼人
的袭击,给养经常跟不上,士兵又饿又累。亚速城用石头筑成,外面又层层
布防,易守难攻。俄国的工兵技术十分低劣,不但没能炸开亚速城墙,反而
炸死了许多自己人。各支部队间又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很好地配合。特别是
俄国没有舰队,不能从海上进行封锁,以致亚速城守军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运
来援军和作战物资,补给很好。俄国攻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攻克,损失又
很惨重,因此,彼得不得不在秋天搬兵回国了。第一次克里木战争,就这样
以失败告终了。
这次远征虽然失败了,但彼得一世并没有泄气,从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
教训。他认识到部队缺乏统一指挥,又没有海军,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
于是,他决定在顿河沿岸的沃罗涅什建立造船厂,亲自督办这件事。他从附
近调来了几千名木匠和大批民工,赶造船只。他自己也卷起袖子,一会儿抢
起斧头、榔头,一会儿又拿起刨子,非常熟练,累得大汗淋漓。为了早日把
船只造好,彼得一天到晚都呆在工地上。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造成
了两艘战舰、4艘火攻船、23艘大帆船、1300艘平底木船。同时,陆军也得
到了扩充。
1696年
5月初,俄国陆海两军挥师南下,于
5月底突然出现在亚速城下。
这次,彼得一世亲自担任总指挥,统一协调陆上包围、海上封锁、炮轰城堡
的军事行动。俄国陆军包围了亚速,占领了城下的堑壕,用大炮猛轰城墙。
海军舰队对亚速进行了封锁。土耳其几艘载有四千名士兵和大量粮草弹药的
战舰前来增援,但是都被阻挡在港口之外。在攻城时,彼得身先士卒,一会
儿出现在堑壕中,一会儿又登上战舰。弹片不时擦过他的军帽,但是彼得毫

不畏惧。他在给妹妹的信上诙谐地写道:“遵照你的来信,我不再走近炮弹
和枪弹,可是他们却向我走过来。我命令他们不要走过来。他们虽然走过来
了,但倒是挺客气的。”
不畏惧。他在给妹妹的信上诙谐地写道:“遵照你的来信,我不再走近炮弹
和枪弹,可是他们却向我走过来。我命令他们不要走过来。他们虽然走过来
了,但倒是挺客气的。”
占领亚速以后,俄国船只还不能进入黑海,因为要到黑海还必须穿过刻
赤海峡,而这个海峡控制在土耳其手中。此外,土耳其的一支强大的舰队,
还雄踞黑海之上。为了巩固对亚速的占领,进而打通通向黑海的水路,彼得
下决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建造一支强大的舰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需要大量的钱。于
是,彼得一世下令向全国寺院、贵族和商人摊派款项和人力,规定主教和各
修道院领地上,每八千农户造一艘船。贵族领地上,每一万户农户造一艘船。
第二,需要海军军官和技术人才。彼得决定派贵族子弟去意大利、法国、英
国、荷兰等国学习。并且规定拿不到合格证不能回国,擅自回国将没收他的
全部财产。彼得还决定派一个高级使团到西欧考察学习,招聘船长、水手、
技师,购买大炮、枪支和工具。此外,使团还有一项重大使命,这就是广泛
联合西欧强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彼得一世还不顾王公大臣的反对,化装成
一个留学生,亲自参加这个使团出国考察学习。
1697年
3月,使团从莫斯科出发,踏上了茫茫征途。8月初,到达了荷
兰西部的造船中心赞丹镇。彼得衣着简朴,每天带着木匠工具到造船厂去干
活,用心钻研学习造船技术。开始,当地居民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们
发现每天下工以后,常有俄国人去找他,不禁东疑西猜,感觉到这人来头不
小。不久,一些曾去过莫斯科的荷兰商人,看见了彼得,惊讶得目瞪口呆。
“咦,这不是当今的俄国沙皇吗?!”俄国沙皇彼得到船厂当木匠的新闻,
不胫而走。好奇的人们纷纷来造船厂看这个“怪人”。
8月
16日,俄国庞大的使团到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彼得也从赞丹镇
赶到了这里。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市市长曾到过俄国,对彼得很友好。在他的
帮助下,彼得被安排在东印度公司造船厂学习。同彼得一起学习的还有
10
个留学生。11月中旬,彼得和留学生们建造的“彼得保罗”号巡洋舰下水,
他们都领到了掌握造船工艺的合格证书。
沙皇彼得的造船老师保罗,对他的学习成绩十分满意,但彼得本人却不
以为然。因为他从保罗那里学到了高超的造船工艺,但没有学到造船理论。
于是,彼得和他的同伴们又前往英国首都伦敦。
彼得在伦敦共呆了四个月。在此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造船学
上。在伦敦,彼得还访问了英国议会。他还异想天开地登上屋顶,隔着天窗
观看开会的情景。不过,他对这种英国式的议会制度不怎么感兴趣。
这次出访考察学习,彼得一世收获不少。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
识,还聘请了大量人才,带回了枪炮、指南针、圆规等国内奇缺的物质。

本来,彼得这次出访西欧的外交目的是要加强同西欧强国的联合,共同
对付土耳其,但他发现这个目的无法实现。当时,年老的西班牙国王生命垂
危,而他又没有孩子,欧洲列强正在准备一场争夺西班牙王位的激烈斗争。
奥地利、威尼斯在同土耳其举行谈判,急于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以便把兵
力转移到西欧。波兰也停止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反土同盟即刻土崩瓦解,而
对土战争不是俄国一个国家能独立进行的。彼得一世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原
来的计划,先对北方的瑞典发动攻势,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本来,彼得这次出访西欧的外交目的是要加强同西欧强国的联合,共同
对付土耳其,但他发现这个目的无法实现。当时,年老的西班牙国王生命垂
危,而他又没有孩子,欧洲列强正在准备一场争夺西班牙王位的激烈斗争。
奥地利、威尼斯在同土耳其举行谈判,急于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以便把兵
力转移到西欧。波兰也停止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反土同盟即刻土崩瓦解,而
对土战争不是俄国一个国家能独立进行的。彼得一世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原
来的计划,先对北方的瑞典发动攻势,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瑞典是称雄北欧的一个强国,拥有欧洲第一流的陆军,还有强大的海军
舰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年仅
18岁,智勇过人,外号“小狮子”。因此,
彼得要想战胜瑞典,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不但需要在国内全力以
赴地做好作战的准备,而且需要在国外争取尽可能的同盟者。
17世纪末,瑞典有三个比较强大的邻国:俄国、波兰和丹麦。瑞典同这
三个国家矛盾都很深。当时,萨克森的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兼任波兰国王,
他可以统一指挥这两个国家的军队,因而成了彼得要争取的头一个同盟者。
当时的丹麦和挪威是一个国家,是瑞典的西邻,它早已和奥古斯特结成军事
同盟。因此,在彼得心目中,争取丹麦也占有重要地位。
彼得和奥古斯特二世达成了反对瑞典的口头协议。后来,他同丹麦签订
了共同反对瑞典的条约。1699年
11月,俄国又同奥古斯特正式结成了反瑞
典同盟。
与此同时,彼得一世开始筹建新军。他打破过去的限制,在农奴、奴仆
和自由民中征募士兵。本国军官不够用,就聘用了许多外国军官。新军仿效
西欧步兵的式样,身穿暗绿色军装,头戴三角帽,加紧在莫斯科近郊进行训
练。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准备,一支
32000人的军队组成了。
彼得认为,反瑞典同盟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时俄国还没有同土耳
其缔结和约,没有正式结束反土战争,所以还不能马上向瑞典发动进攻。1699

8月,他派出使者前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谈判缔结和约。为
了向土耳其显示威力,彼得亲自指挥十艘俄国自己造的大军舰,给使者护航
助威。1700年
7月,土耳其终于同俄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1700年初,波兰和丹麦已先后同瑞典开战。查理十二带领舰队在丹麦海
岸登陆,包围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迫使丹麦退出了反瑞典同盟。奥古斯特
围攻瑞典,也遭到失败,呼吁俄国支援。8月中旬,彼得得到俄土缔结和约
的消息后,正式向瑞典宣战。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瑞典控制的芬兰湾南
岸的要塞纳尔瓦。查理十二听到消息,急忙前往增援。俄军各部在
10月中
旬先后到达纳尔瓦城下,攻打这座要塞。但一连攻打了两个星期,都毫无结
果。

瑞典军队人数虽然比俄军少几倍,但是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纳尔
瓦城堡也十分坚固,光重炮就有
300门之多。不久,查理十二率领瑞典援军
赶到,在吹向俄军一方的暴风雪的掩护下,直插俄军防线中心,把俄军截为
两段,一一击溃。彼得委托指挥军队的外国总司令克鲁伊,还有其他外国雇
佣军,仓皇投降,俄国贵族骑兵也望风逃跑。俄军乱作一团,伤亡士兵达
6000
人,损失
135门大炮。查理十二为了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专门铸造了一种
奖章,讥笑彼得的无能。奖章的一面,画着彼得站在大炮旁向纳尔瓦开炮,
题词为:“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彼得痛哭流涕,带领残兵败将逃跑
的图案,题词是:“逃之夭夭,哭声哀哀”。
查理十二不把彼得放在眼里,认为对“俄罗斯庄稼汉”的战争已经结束,
俄国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便转而率军进攻波兰和萨克森。
纳尔瓦战役的惨败,给了俄国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彼得一世没有
气馁。他利用瑞典进军波兰和萨克森的这段宝贵时间,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教
训,扎扎实实地进行着战争准备。
首先,彼得一世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下令实行义务兵役制。按照新的规
定,每
25户农民出一名士兵。这样,每年约有三四万青年应征入伍,日夜
进行操练。彼得还撤换了那些贪生怕死的外国军官,提升了许多英勇善战的
军官。
为了重建炮兵,彼得一世下令,每三个教堂献出一口铜钟铸造大炮。一
年之内,铸成大炮
300门。此外,他又从国外购买了大批军火,在沃罗涅什
迅速建造军舰。
为了加强军队的装备,彼得大力扶助军事工业,开始建立供应军队服装
和其他装备的军需工厂。他还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大量印制钞票,用来增加
财政。
经过种种努力,彼得终于在短时间内重建了军队。这支军队在组织方
面,装备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
1701年底开始,俄军利用瑞
典忙于同波兰作战的机会,重新发动攻势,终于夺取了涅瓦河流域。为了巩
固在涅瓦河出海口的据点,彼得下令在涅瓦河边,兴建新的首都。这就是后
来的彼得堡。
1708年,查理十二冒险挥师南下,孤军深入,想采取迂回战术,出其不
意地包围俄军。1709年
6月,查理十二率军进攻波尔塔瓦。波尔塔瓦是一个
战略要地。占领了这座城堡,南可下土耳其,北可通俄国的造船中心和物质
储备中心沃罗涅什,进而逼向莫斯科。彼得深知此战非同小可,所以毫不迟
疑地把
4万多俄军调往波尔塔瓦。查理十二原以为波尔塔瓦这样一座小城
堡,不用费多大的事就可轻易攻下。可是,现在两军实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
化。经过改革的俄军,装备精良,拥有很好的炮兵,并且已经具有丰富的作
战经验。而瑞典军队却是在异国土地上孤军作战,远离后方,补给非常困难。
瑞典军队从进入俄国境内以后,已经减少到
4万多人,大炮只有
34门,火

药因受了潮而无法使用。因此,瑞典军队虽然猛攻波尔塔瓦,损失兵力
6000
多人,但仍然没能攻下来。
1709年
6月底,俄国和瑞典两国军队在波尔塔瓦附近的沃尔斯查拉河
边,展开一场决战。战斗一打响,瑞典军队就一再猛攻俄军阵地。查理十二
受了伤,还叫士兵用担架抬着,巡视全军,声嘶力竭地激励士气。但是,瑞
典军队在俄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还是不得不退却了。彼得一世亲临前线,
经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经过血战,瑞典军
队惨败,死亡近
9000人。除了查理十二和一小队骑兵逃到土耳其外,剩下
的两万名瑞典官兵全部被俘。
波尔塔瓦战役,是俄瑞战争中决定双方命运的关键一战。这一重大胜
利,使欧洲各国对俄国刮目相看。1721年,俄国和瑞典终于在尼斯塔赫签订
了和约,俄国正式取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岸的地方,从而结束了历时
21
年的俄瑞战争。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北方战争。此后,彼得加上了皇帝称号,
称为彼得大帝,俄国也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认为,要使俄国进步,赶上西欧列强,必须进行改革。为此,
他整天孜孜不倦地忙碌着,探索着。只要不外出打仗,他每天上午总是在都
城转悠,到处巡视,下午处理国事,晚上则经常访问大臣和普通百姓,了解
民情。
当时,俄国贵族大多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懒洋洋地拖着长袍,
留着大胡子,动作迟缓,因循守旧。在彼得看来,这是俄国保守、落后甚至
耻辱的象征。1698年,彼得从国外归来,很多贵族来朝见。不料,彼得拿起
剪刀,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的大胡子都剪掉了。后来,他发布命令,说剪胡子
是国民应尽的义务。除了神职人员一律不准留长胡子。谁要留长胡子,必须
购买“留须权”。1699年,彼得在一次宴会上,亲手剪短贵族的长袍,并下
令禁止再穿妨碍活动的旧式长袍,只许穿西欧式的短装。
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深刻体会到,俄国军队装备实在落后,如果不进
行改革,就适应不了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以前,俄国没有正规军。虽然也
有一些常备军,但战斗力十分低下,这是因为士兵兼营手工业和商业的缘
故。聘请的外国军官大多是只为了钱,十分靠不住。因此,彼得一世决定在
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这样兵源有了保障,士兵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彼得一
世还大量提拔经过锻炼的下级军官,并且兴办军校培养军官。为了加强军队
建设,彼得一世亲自制定了《陆军条令》和《海军条令》,使军队有了可以
遵循的准则。为了加强军队装备,彼得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军火工业和造船
工业。
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彼得认识到俄国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工商业不
发达。于是,他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他竭力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优待
工场主。为了能在国内生产那些从外国进口的产品,他给予外国人在俄国开
办工厂的权利。为了解决劳动力的来源问题,彼得下令允许工厂主把整个村

庄和农民一起买走。
庄和农民一起买走。
无论改革军队还是发展工商业,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因此彼得特别发
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一方面,他把一批批青年送到国外留学,另一方
面,开办许多学校。他下令把许多西方科技书籍译成俄文,还下令建立俄国
科学院。并废除了创世历,改行
1月
1日为一年开端的儒略历。
彼得还简化了俄国文字,创办了第一份俄文报纸,建造了俄国第一座向
公众开放的剧院,创设了俄国第一座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提高人民的文化
水平。
彼得还对腐败、臃肿的国家机关进行改革,废除了可以同沙皇分庭抗礼
的东正教教首的职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对全国的集中领导。
经过同守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彼得一世的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功。俄国的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已确立,增
强了国力,俄国开始了它的近代化过程。尽管彼得一世的改革并未能从根本
上改变农奴制俄国的落后性,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皇帝。


17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17世界五千年
世界五千年

200件大事
上卷(9)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度,乃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级
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隋朝,完备和兴盛于唐代,宋代更为发达,衰落
于明代,一直到清末始废除。它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于我国历史上达
1300
多年之久。这期间,它曾利国、利民、利朝廷,也曾误国、误民,最后也挽
救不了自身之灭亡。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缘由的。
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会产
生,一是由于最高封建统治者需要它,用它来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为其封
建统治服务,使其王朝长治不衰。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个开明的封建统治者首
推科举制,开创了选官用人的新局面,是很有历史眼光的。二是隋朝之前社
会经济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日趋复杂。南北朝后期,
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他们对门阀世族地主的政治垄断日益不满,
要求参与政治事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兴的王朝就不能
不考虑这部分人的要求,否则,江山不牢。同时,世族门阀势力过于庞大对
最高统治者也是很大的威胁,他必须重建一种制约力量。封建统治者已别无
选择了。科举制就这样以崭新的面貌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三是魏晋南北朝时
代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已走向了穷途末路,它人为地压制摧残优秀人
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为世人所唾弃。对于这个腐朽的用人制度,新
兴的隋王朝只能弃之不用,另辟蹊径。四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分科考试、择
优录用的选仕方式已初露端倪,显示出潜在的蓬勃生机。统治者当然会择善
而用。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