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7 (现代)
《大英百科全书》11版至
14版中所记载的英国人培根发明了火药之说
其实不值一驳。培根在关于火药的记载中,真正地说来只有一处,它是这样
写的:“我们以小孩玩具为例吧。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制造象拇指大的一种东
西,东西虽小,但由于其中有一种属于盐类的叫做‘硝’的东西,因此就能
够爆炸。当硝爆炸时,这个用羊皮纸制的小东西发出可怕的声音,比疾雷还
响;所闪的光比随雷而来的闪电还强。”培根在这里分明是说,世界上早已
有许多地方在制造这种火药。为什么又有培根发明火药之说呢?虽然培根没
有发明火药,但培根的火药传播之功还是有的,因为他就是那一大批致力于
学习阿拉伯人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众多成员之一。
火药和火药武器是中国人的专利,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发明。然而,由
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的腐败,中国才比西方落后了。到了
1840年,西方国家
凭借其所谓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武器,一步步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
此,中国逐渐地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释迦牟尼开创佛教
释迦牟尼开创佛教
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代的印度次大陆。佛教能植根于此地,绝非偶然。
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哺育了古老而令人惊叹不已的古代印度河流域
的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这里出现的哈拉帕文化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
当高的水平:城市建设已颇具规模,地下有系统的排水设备,铜器出现了,
文字的胚芽也萌生。这是居住在这里的古老的达罗毗荼人用辛勤的双手劳动
和智慧创造的结晶。
在这块古老的印度次大陆,你将看到那殊然迥异、与众不同的美丽的自
然风光。大陆的北边,是高堵如墙、犹如天险般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
它隔绝南北,使古代的印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大陆的两侧,濒
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大陆南端则直伸入浩瀚无际的印度洋,使其与其他
陆地隔绝开来。这样,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地形,使大陆的气候变化万端。
这些,在古老而野性的古代印度人眼里,往往带有极大的神秘色彩。
北方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主峰,是印度佛教所盛传的世界的中心。据
传说,日月星辰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佛教把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诸天依之而层层建立,咸海包围四周,复有四大部洲罗列旁边,唯
南瞻部洲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全长3000公里的全印第一大河——恒河,灌
溉了广达.. 73万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土,它赐给古印度人以食物与灵智,滋润着
古印度文明的成长。印度的河流山川崇拜,就是以恒河作为主要对象;佛教
也就把恒河沙数喻之为渚佛。
温迪亚山以南的半岛地域,除了沿海为平原外,大部分属于高原,山高
林密,交通不便,然而却可为衣食之资,供人静坐思虑修行。所以,这里便
自然出现了众多的山林苦行人,佛陀也曾于林中苦修了六年时间。
然而不幸的是,这片文化的发祥地,这块古老的文明,也曾遭遇了一次
空前灾难性的浩劫。
大约在公元前.. 3000年左右,居住在中亚细亚从事游牧狩猎的雅利安民
族,开始从北部向东南方向移动,一部分从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入
侵印度。到了公元前.. 2000年代中期,这支远道入侵的雅利安人,首先抵达印
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驻足于五河流域。他们行动的第一步便是致力于征
服早先的居住此地的民族达罗毗荼人、科尔勒人和其他土著民族,以开拓其
前进道路。遭此灾难的人们一部分被驱离了家园,未及逃离的人们便成了雅
利安人的被征服的奴隶。与此同时,被征服民族创造的哈拉帕文明也在劫难
逃,遭到毁灭性打击,被这些野蛮的外来者残踏成一片片废墟。
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这是古代婆罗门建立起的“三大纲
领”。在佛陀出生之前后,婆罗门一教唯我独尊,控制了印度的整个社会。
公元前.. 6世纪,在神秘、古老的印度境内,诞生了一个称尊于宗教世界
的人,他的名字就叫悉达多,意思是“成就一切的人”。
他生于菩提树下,成佛于菩提树下,寂灭于菩提树下。他的一生,被痴
迷的佛教徒们大肆吹嘘为功德完满,因而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佛教。在婆罗门教奉种姓制度为上天

意志所定之时,他却离经叛道,毅然举起了“众生平等”的大旗。他不避艰
险,不辞辛劳,以度化众生为已任,并留后世以博大精深之佛法,唯虑人类
之正道而直行,得以超脱苦烦。
意志所定之时,他却离经叛道,毅然举起了“众生平等”的大旗。他不避艰
险,不辞辛劳,以度化众生为已任,并留后世以博大精深之佛法,唯虑人类
之正道而直行,得以超脱苦烦。
佛学,在世界宗教哲学之林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2000年来,历
经风风雨雨而不衰落,它的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无处不在。世界之历史,
也因之而焕发出异彩。
入侵的雅利安人,因原系中亚细亚的游牧民族,社会组织比较简单。他
们感于自然不测之征象而起祈福神灵禳灾之心,所以对天、日、风、火等都
加以崇拜,并施以祭祀之机。专司祭祀职责的阶层谓之婆罗门。职掌祭祀的
婆罗门和部落会议的首脑拉加即属当时的社会上层。以后,野蛮愚昧的雅利
安人逐渐学会了农业,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始公社制度趋于瓦解,初具
规模的奴隶制城邦国家相继出现,作为世袭王者的权力也逐渐增大,可是其
地位仍低于婆罗门。
婆罗门教所奉行的经典就是吠陀。
最早出现的《梨俱吠陀》,约编写于公元前
12~9世纪。以后,约公元

900~600年间,婆罗门教徒又先后编成《夜柔吠陀》、《婆摩吠陀》、《阿
园婆吠陀》。这四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前后的社会状况和宗教状况。
因此整个“吠陀”就称为印度古代文明的代表。
大约公元前
1000年,雅利安民族继续向东南方的诸木拿河及恒河流域进
发,未经杀伐,即顺利抵达恒河河口地方。恒河奔腾气势的伟大,平畴沃野
的宏阔,使他们大开眼界,生活状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加速了社会文明的
进展。到这个时候,雅利安人已据有了印度河流城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众多
的奴隶制王国。征服者与原居民之间,征服者之间,利害冲突、社会矛盾愈
演愈烈。列国征杀不休,直至公元前
1000年代中期,地处恒河下游的摩揭陀
国,取得了霸主地位,几乎成为印度北方全境归于一统的中枢。
此际,婆罗门教为解释“四吠陀”而编成《梵书》,又叫做《婆罗门书》
或《净行书》。《梵书》一出,原吠陀之自然界诸神遂失去了天然色彩,而
建立起宇宙一元神,也就被尊为造化万物的最高神——生主,并进一步抽象
化而称之为“梵”——无生无灭、常住、无所不在的天神。在婆罗门教看来,
“吠陀”是受天启示,并由古圣先贤所传述,因此它是绝对神圣的,是后世
一切知识的来源;其祭祀能左右一切,如不行祭祀,则福佑不加,祸害难免,
故而是万能的;又由于“吠陀”语言古奥难解,非由婆罗门秘密传承解释不
可明白,遂擅为专利,似乎唯婆罗门才具此天赋,所以不容侵犯。
这个时期,支撑印度社会的理论支柱就是种姓制度,它源于“四姓神授”
说。
婆罗门凭借其宗教权威,编造一套“四姓神授”说,将人们分为四个种
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从而使印度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种姓等
级制度。它说这种种姓制度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制度,这四个种姓是宇
宙最高神大梵天用口、臂、腿、脚四个部位创造的,所以也有高低贵贱的差
别。后世摩奴法典更以法规形式规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差别:婆罗门以学习及
教授吠陀、为自己及他人行祭、施与和受号布施为职责;刹帝利除履行学习
吠陀,为自己祭祀和施与等义务外,以保护宗教、抚育人民、守卫国家安全
为职责;吠舍也有学习吠陀的义务,而且以农、工、商、畜牧为职业。上述

三种姓被视为高贵的雅利安人种姓,又称为再生族,也就是说,除父母所生
的第一生命外,能从宗教方面获得第二生命。至于首陀罗,则为无任何权利
的奴隶,多为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的后裔,全部被当成犬马役使,
又称一生族,即为宗教所不救的贱民,没有再生的希望,不得学习吠陀,完
全被剥夺了宗教信仰。上述四个种姓中,婆罗门(司祭僧侣)和刹帝利(天
候武士)构成为统治阶级,他们可以任意迫害首陀罗和被排除于种姓之外、
地位最贱的旃陀罗,造成了很尖锐的矛盾;吠舍随着手工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经济力量不断扩大,产生了参与政治的要求,然而为前二种种姓所不允许;
而刹帝利在征战中实力大增,希望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也极力反对婆罗
门的特权地位。婆罗门的地位尽管仍至高无上,然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
战。
三种姓被视为高贵的雅利安人种姓,又称为再生族,也就是说,除父母所生
的第一生命外,能从宗教方面获得第二生命。至于首陀罗,则为无任何权利
的奴隶,多为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的后裔,全部被当成犬马役使,
又称一生族,即为宗教所不救的贱民,没有再生的希望,不得学习吠陀,完
全被剥夺了宗教信仰。上述四个种姓中,婆罗门(司祭僧侣)和刹帝利(天
候武士)构成为统治阶级,他们可以任意迫害首陀罗和被排除于种姓之外、
地位最贱的旃陀罗,造成了很尖锐的矛盾;吠舍随着手工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经济力量不断扩大,产生了参与政治的要求,然而为前二种种姓所不允许;
而刹帝利在征战中实力大增,希望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也极力反对婆罗
门的特权地位。婆罗门的地位尽管仍至高无上,然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
战。
西
60余公里,南北
80余公里,土地肥沃,河川水利发达,盛产稻米,
是一个富裕的国家。
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自做国王后,把这个国
家治理得繁荣昌盛,深得人民拥护。王后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的
女儿,梦人骑白象入腹而有孕。公元前
565年春,摩耶夫人依旧俗归父国生
产,行至国都外蓝毗尼的时候,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乔答摩·悉达多。悉达
多意为“成就一切者”或“吉财”。这一天是
4月
8日,后来佛教定为“浴
佛节”或“佛诞节”。
然而,摩耶夫人分娩后七天便死去了。为了照顾抚育太子,净饭王选摩
耶夫人的妹妹摩河波阇波提公主做王妃,这样乔答摩便在姨母的爱抚下成
长。他天资聪明,生性仁爱,对一切生命都倍加爱护不忍伤害,从而得了个
“怯懦太子”的称号。但他并不计较,他关心的是为什么动物中有弱肉强食,
人们中有相互残杀,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他便去书中寻找答案。可
是他所读的是婆罗门教的书,他从中找不到要找的东西。不过,他的好学勤
奋,也使他掌握了哲学、文学、艺术知识,而且还学得了一身好武艺。
净饭王一心指望悉达多将来能大有作为,而且又怜其生而失母,因此对
他总是倍加爱护。在他
16~17岁时,就给他娶了一个窈窕贤惠的姑娘叫耶输
陀罗的,这位妻子为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罗喉罗。所以,在外人眼里,
太子的生活过得十分舒适。
一天,悉达多出外游玩,看到了一个老者和一位病人。他很想帮助他们,
但是又无法给老人恢复青春,让病人重新健康,这种想法令其深深苦恼。第
二次出游他又遇上了送葬的悲惨场面,这给他以很大刺激,他深感人生无常,
因而抑郁寡欢,一连几天茶饭不思。净饭王为了让太子快乐起来,耗费巨资
为他修造夏宫,设酒池肉林,美女数百侍候。可是悉达多王子无时无刻不在
思考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考虑如何拯救受苦的人们,因而对父王所做的
一切根本无心欣赏享受,他思索再三,反复考虑,最后决定去深山访名师出
家修行。
29岁那年,即公元前
536年,悉达多抛娇妻别幼子,放弃王储的地位,
离家远游,求师访道。他先东南行至毗舍厘,从师阿罗迦兰,后来又去摩揭
陀的王舍城向名师郁陀迦罗摩求教,但他们二人所传授的瑜伽法并不能使他
达到解脱的目的。
因此,他便到迦雅地方乌鲁拜拉村的苦行林中进行苦修。当时,印度除

了婆罗门教外,还有耆那教具有相当影响,二者都主张苦行修身。悉达多当
时尚不清楚如何才能使自己大彻大悟,达无上正觉,也就只能按婆罗门教等
的要求苦行修身,这样他抛弃了一切安乐,严酷地折磨自己,以至于绝食辟
谷到瘦弱不堪的地步。这样过了六年,他最终明白了这种方法不能解答他心
中的困惑。由于这种苦修方式只能克制生理上的欲望,然而却不能给人以心
灵上的启迪。悉达多决定放弃这种生活。他走入尼禅河,洗净了满身的积垢,
并接受了牧羊女善生所给的香乳糜,从而使原本虚弱已极的身子得以恢复。
了婆罗门教外,还有耆那教具有相当影响,二者都主张苦行修身。悉达多当
时尚不清楚如何才能使自己大彻大悟,达无上正觉,也就只能按婆罗门教等
的要求苦行修身,这样他抛弃了一切安乐,严酷地折磨自己,以至于绝食辟
谷到瘦弱不堪的地步。这样过了六年,他最终明白了这种方法不能解答他心
中的困惑。由于这种苦修方式只能克制生理上的欲望,然而却不能给人以心
灵上的启迪。悉达多决定放弃这种生活。他走入尼禅河,洗净了满身的积垢,
并接受了牧羊女善生所给的香乳糜,从而使原本虚弱已极的身子得以恢复。
悉达多失去了伙伴,离开了苦行林,来到一棵荜钵罗(即菩提树)下,
敷吉祥草东向盘坐,闭目修行。他对万物生生灭灭的原理进行了反复探索,
在此树下昼夜不息地盘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后终于豁然而悟,心灵上不再
存有一丝无明(疑问),他发现了真理,成就了无上正觉,彻悟了宇宙万物
中的一切。他大彻大悟了,他成佛了。这一天是
12月
8日,以后佛徒们为了
纪念其始祖在菩提树下为成正果而最后彻悟成佛,就把这一天叫作“成佛
节”。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到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从此,
印度的文明更增添了一层神秘和光彩。古怪而聪明的印度人,开始又有了不
同于婆罗门教的,属于自己的宗教——佛教。
“世界上一切众生,没有一个心地不同佛一样,是光明的,只不过是被
种种烦恼所缠绕、所迷惑,而不能透露出来罢了。”
佛祖爷发现了这个真理后,决心要把它告诉所有的受苦受难的众生,让
他们的心地也都能像佛一样光明。他决定先找到桥陈如他们五人,先把真理
告诉他们。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寻找,他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找到了仍在苦身修行的
五个从前的伙伴。
“我们以苦行的偏激修行是永远得不到正果的,健康的思想建筑在健康
的身体上,肉体的自苦只能干扰心神的清净与宁静,过度的纵欲和节欲是同
样的不适,只有清醒的心神才可以得出智慧。”
佛陀就在鹿野苑用这诗一般的语言向他们五个人布道说法,初转法轮,
使他们开始转迷开悟,见性明心,从而成为了佛陀的第一批入室弟子。
不久以后,当地的一批长者和子弟
50多人都纷纷闻道而出家,其中一些
悟性较高的,被佛陀派往四方布道。
佛陀也亲自外出布道。
一天途经旧地尼禅河畔,他在此度化了苦行仙人优娄频罗·迦叶、那提·迦
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
500人。接着,佛陀又前往王舍城之竹林,
将一个外道名师桑迦雅的高足舍利和目犍连收为弟子。这一举动在当时曾引
起很大骚动。当时的六师外道教势力颇大,人数众多。可是自从佛陀出山布
道以来,六师外道弟子大批地皈依佛门,从而使佛教很快地兴盛起来了,佛
陀也因而在摩揭陀国名声大噪、名闻遐迩。
佛教诞生于印度古代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当时围绕着宇宙万
象何以成立、人类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等问题,各家各派差不多都发表

了自己的主张,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如婆罗门教以“梵我合一”来解
了自己的主张,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如婆罗门教以“梵我合一”来解
在激烈的争论中,佛教产生了。
佛陀批判婆罗门等说教以及其派别的主张,他认为这些都不足以穷尽宇
宙之奥秘,脱离生死之迷。所以,他初转法轮,便开宗明义地讲:“出家人
有二种谛,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离,是非解脱之因;二者不正思维自苦其身
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边乃为中道,精修勤习能至涅槃。”
这表明他既反对纵欲享乐,又反对极端苦行,而认为应抛弃此两极端,
走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他说教的目的,就在于教人
如何实现解脱,而不是空谈玄理。他把空洞玄奥却于实际无补的理论称为“戏
论”,认为它只能把人们引入歧途。
释迦牟尼的说教,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他所开创的佛教,亦日益为众
多的人所接受。
以后他来到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萨罗及其文武大臣演经说法,听讲之
人无不拜服,纷纷请求皈依。可是他们要治理国家,管理百姓,不能剃度,
也不能出家,因此就做了在家弟子。这种信佛而不出家的男弟子称为优波塞
(男居士)。
频婆萨罗国王为了能经常聆听佛陀教诲,便决定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
中建造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作为佛陀讲道的地方。这是佛陀创立
佛教后建造的第一座精舍。佛陀带领
1000多名弟子住在精舍中,开始了大规
模的修道讲学活动。从此以后,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皈依佛教,要
求佛陀为他们剃度。
佛教之所以能如此博得众望,就在于佛教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那个时候,印度
16国的出现,标志印度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已发
生巨大变化;一大批繁荣的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相继形成;旧
的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下层群众不断掀起反种姓迫害的暴动;反婆罗门思潮
已汇成潮流。佛教提出的和平戒杀、转轮王治世等主张,很快适应了当时广
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在教理方面的不分种姓,提倡众生一律平等,
很容易为婆罗门以外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和信仰。
然而,佛教的“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和反对创世神说,与严格主张种姓
制度和梵天创造宇宙的婆罗门发生了严重的对立,而六师外道尽管也反对婆
罗门,可是同佛教的中道说也发生了冲突,因此不仅婆罗门教的人想置佛陀
于死地,六师外道的一些人也屡欲加害佛陀,只是,他们的这些行径,为广
大人民所不齿,也更使他们失去了人们的信赖,佛陀的威望与日俱增。
拘萨罗国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在听佛陀讲道之后,非常高兴,许愿回国
后要修建精舍,迎请佛陀到拘萨罗国讲道说法,化度全国的人民。到这个时
候,佛陀有了第二座精舍——祗园精舍。在这里,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与诸
外道首领进行辩论获得胜利,大大提高了佛陀在拘萨罗国的声望。舍卫城中
不少外道首领,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皈依到佛陀座下。国王波斯匿王也曾多
次造访精舍,听佛说法,这样一来,连同王后、妃嫔、王子、大臣、长者及
民众都纷纷前来皈依。
净饭王知道儿子成佛消息,感到很高兴,因此十分希望儿子能早日回归
故国,他派出大臣前去迎接。
佛陀也很思念父王、姨母,决定回去一趟。最后他率领大批僧众,返归

故里,安慰了亲人,并给族人说法,赢得族人信仰。据说,释迦国每户都有
一人出家修道,佛陀的许多兄弟也要求佛陀给做了剃度。甚至佛陀的儿子罗
喉罗也提出要出家,可是佛陀的僧团中,尚未有儿童出家的。于是佛陀制定
了《沙弥十戒》,让罗喉罗出家先当小沙弥。起初,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
然而他的姨母摩河波阇波提一再请求,加上其弟难陀从旁恳劝,经约法八章,
最后他允许姨母出家为尼。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成为比丘尼。此后,也就出
现了不出家的女信徒优波夷(女居士)。
故里,安慰了亲人,并给族人说法,赢得族人信仰。据说,释迦国每户都有
一人出家修道,佛陀的许多兄弟也要求佛陀给做了剃度。甚至佛陀的儿子罗
喉罗也提出要出家,可是佛陀的僧团中,尚未有儿童出家的。于是佛陀制定
了《沙弥十戒》,让罗喉罗出家先当小沙弥。起初,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
然而他的姨母摩河波阇波提一再请求,加上其弟难陀从旁恳劝,经约法八章,
最后他允许姨母出家为尼。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成为比丘尼。此后,也就出
现了不出家的女信徒优波夷(女居士)。

45年,足迹主要遍及中印
恒河流域各地。他宣扬四姓平等,终于打破了不合理的种姓制度。在佛门弟
子中,上至国王、后妃、豪臣、富商,下至乞丐、奴隶、妓女,不分种姓,
一律平等。僧团组织中的比丘、比丘尼和优波塞、优波夷,一起称“佛门”
四众;另有沙弥(小和尚)、沙弥厄(小女尼)及叉式摩那(学法女),通
称“七众”弟子。这样,佛门弟子人数就相当可观,遍及
16国,这是其他宗
教无论如何所不能比的。佛陀众生平等的主张,从而使他创立的佛教能够在
民众中广为传播,甚至越过本土,在世界各地找到滋生的肥沃土壤。
佛陀布道一生,虽然经万人膜拜,成为无上至尊,可是也确实经历了许
多磨折,不仅敌对教派的人迫害他和弟子,就连本门弟子中也有心怀险恶者。
他的堂弟提婆达多,曾为谋夺王位屡次派人杀他。在他成佛之后,提婆达多
忌羡佛陀尊荣,恶心不死,图谋杀佛夺位,以后在佛陀晚年时,他又遭到几
次沉重打击。一是拘萨罗国琉璃王因与释迦族有联姻宿怨,举兵报复,攻破
毗迦罗卫城,大加屠杀,致使佛陀故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二是他心爱的
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相继离世,佛陀深深感到了悲伤和衰老。
在佛陀
80岁的时候,佛陀与弟子阿难一同外出布道,在毗舍离安居,却
不幸患病。他们前往拘尸那迦罗时,佛陀接受了铁匠古拉姆敬奉的食物,然
而不料食后腹泻不止,病情加重。佛陀坚持着走到拘尸迦罗效外的婆罗树林,
由阿难扶在婆罗双树下休息。他知道自己大去之期已至,就让阿难在这两棵
树中设座铺床,准备涅槃。他的各位大弟子,除了大迦叶在外传教外,大家
都赶到了这里。
佛陀在这最后的临终时刻接纳了一名外道须跋陀罗为弟子,并向周围的
徒弟做了最后的训诫:“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有生就会有死,我死后要以自
为师,以法为师,切莫依从他人,不要放纵自己,要努力精进!”说完后随
即进入无生无死亦生亦死的涅槃境地。
这一天为公元前
485年
2月
15日,后来被佛徒定为“涅槃节”。
释迦牟尼逝世,佛教并未因之而衰,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并逐渐地扩散
到世界各地。
“佛陀的精神,象一轮明月一样,光明圆满,普照大地,永留人间”。
佛陀一生从事于教化民众,普渡众生,但都是口头说法,并未曾留下文
字著述。为了维护佛法正统地位和长时期生存下去,它就必须把佛陀讲经布
道时说的话复述形成文字记载下来。
当时,随着佛法的不断扩大传播,佛教的僧团组织规模也日渐庞大,出
家修行和在家修行的僧徒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样就自然免不了参差不齐,良
莠不分,不少的弟子违背佛道做下恶行。佛陀也曾因之而制定清规戒律来约
束弟子,杜绝恶迹,这就是后来律藏的由来,它成了规定教团道德生活的重
要文献。释迦牟尼这位祖师爷刚一去世,便有一些弟子以为再也不必受这些

清规戒律约束,从此可以我行我素了。这自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倘若果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