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65 (现代)
过公正的法庭审判,以法庭的权威决议为基础来完成的。临刑前,他指着心
胸高声说道:“以前的义举就在这里,我将我的鲜血确保它。”热情、正直
而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小享利·温爵士临刑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护,对不
公正的判处提出控诉,雄辩有力,慷慨激昂,听众为之感动,吓得指挥行刑
的人忙召来吹鼓手,当着他的面不断吹奏,以图掩盖他的声音。享利留下了
他最后一句话:“不容忍一个临终者的发言,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一种愚
蠢的行为。”
查理二世报仇心切,没有时间去考虑他是否真的软弱和愚蠢。在他反攻
倒算的日子里,他杀害了
87个与“弑君”有关的人。审判查理一世的
58个
最高法庭成员,除了
24个早已去世的以外,13个人被处死,其中有哈利逊
将军、阿克斯特尔和哈克少校。其他的人,有的被判处终身监禁,有的逃亡
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去了。至于与“弑君”无关而株连杀害的人,全国
不知有多少人。血雨腥风笼罩在英国人民头上。
查理二世和保王党人要夺回他们失去的乐园。他们被拍卖的土地,新国
王以最优惠的几倍于当时的地价付给他们,而这些钱要由广大人民来出。没
有拍卖的土地归还他们,失去的一切都要由“逆反”的人们一一补偿。英国
人民又遭到了一次洗劫,许多人被逼得倾家荡产,许多人因付不出钱而被关
进监狱。
1662年
8月,伦敦教区的清教派的教士们,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
要么屈从于国会的法令,宣誓接受教会的《公祷书》及其仪式,要么坚持自
己的宗教信条,辞去教职,丢掉薪俸。法令的最后期限是
8月
24日,也就是
英国国教规定的,为纪念耶稣十二信徒之一圣·巴托罗缪而进行祝祭的那一
天。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规定的日子到来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神职人
员,伦敦的
2000名长老派和独立派教会的教士,在举行祭典前夕,由于拒绝
宣誓,放弃教职,从他们长期活动的教区被赶了出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为
“圣·巴托罗缪之日”的事件,是查理二世的首席大臣克拉伦登伯爵为恢复
王权统治,残酷迫害非国教教徒的一个突出事件。
克拉伦登是长期国会的议员之一,曾经倡导过政治改革。但是,在宗教
信仰上,他笃信英国国教,反对清教教徒。随着群众运动的高涨,政治斗争
的深入和国教地位的下降,他转向了王室。当
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共和政治胜利后,他流亡国外,与查理二世尽弃前嫌,结为患难之交,成了

这个流亡王子的主要顾问。为了表示他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忠诚,他把自己的
女儿嫁给了查理二世的弟弟、后来的詹姆士二世。1660年,他随查理二世回
到英国,备受查理二世信赖,被封为伯爵,当了首席大臣。
这个流亡王子的主要顾问。为了表示他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忠诚,他把自己的
女儿嫁给了查理二世的弟弟、后来的詹姆士二世。1660年,他随查理二世回
到英国,备受查理二世信赖,被封为伯爵,当了首席大臣。

5月,在保王党
人控制下的国会,当众烧毁了确认长老派教会为全国统一教会的《庄严的同
盟和圣约》的文本,并投票通过了以下决议,要求全体议员宣誓接受国教教
规和一切礼仪,确认军队指挥权属于王室。凡是加害国王、挑拨国王和王政
机构关系的人,按叛国罪论处。
就这样,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机构,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后来,克拉伦
登便向非国教的教会开刀了。通过《城市团体法案》规定:英国城市现任市
长、市议会议员必须接受国教的圣礼,必须承认以武力反对国王是非法的行
为。未来的市政人员,在就任之前,必须按照国教仪式接受圣礼。这一法案,
剥夺了许多清教派成员担任公职的权利,把他们排除出了政界。
接着,宗教迫害从公职人员扩大到所有清教派的教士身上。1662年
5月,
国会通过《信仰同一法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圣·巴托罗缪之日”的
事件。这个法案,也适用于大专院校中的同类人员、学监和校长。这些被驱
逐的人们,丧失了职俸,又因严密的监视而不能私自布道和教学。他们无家
可归,无以为生,只好携妻带子,到处漂泊流浪。有的到农村打零工,有的
去城市学手艺,有的靠救济度日,有的被以各种名目关进监狱。
“圣·巴托罗缪之日”事件,是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以来,对异教徒的
空前的一次大迫害。它引起了经过多年清教教义熏陶的广大群众的不满,无
数的请愿书和申诉书飞到国王面前,人们要求他兑现《布列达宣言》里有关
宗教信仰自由的诺言。查理二世心怀叵测地发布宣言,表示将利用自己的声
望,敦促国会采取纠正措施。他说:“就我的本性来说,不管各教派之间误
会多深,错误如何,对于宗教信仰问题,一律采取严刑峻法,甚至发展到老
死枕藉的地步,这种做法,我是仇视的。”
查理二世嘴里说的是一个样,实际做的又是一个样。1664年,国会颁布
了《宗教集会法案》,明文规定禁止举行非国教的宗教仪式,凡是年满
16
岁以上的非国教教徒,如果集会祈祷,按刑事犯罪论处。第二年,又颁布了
《五英里法案》,规定非国教教士不肯签下完全恭顺服从国王和政府的,不
得留居城市,不得进入距离任何城市或他们以前所在教区
5英里区域之内。
以上四个法案,历史上称为克拉伦登法典,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通
过宗教迫害来排除政治上的异已,重建君主专制制度而订立的。
对革命党人和“弑君者”的屠杀复仇,对新教徒和反王权派的迫害,还
有对占有王室土地的农民的掠夺,使得“复仇者”们需要特权。他们要逮捕、
处决“叛逆者”和“犯罪者”,而不受什么“人身保护法令”的限制。
“人身保护法令”渊源于英国普通法中传统的法令状之一的人身保护令
状。人身保护制度在英国早已存在,到了
1215年的《大宪章》,以法律性文
件确认:“对有关杀人或伤人致残的案件,王座法院应当及时无偿地签发人
身保护令状。”以“知悉你特有某人的人身”等字样开头,命令有关官吏将
监禁的罪犯交出,并说明监禁该人的理由。人身保护令状曾一度是禁止王权
之不正当行使而设立的主要救济手段。
到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王座法院便常常借口决定逮捕的根据是国王

或枢密院的指示,或者以法院休庭为理由,拒绝发出“人身保护令”,甚至
连法律也没有规定在押机关的公职人员必须遵守命令的期限和明确的责任。
特别是被捕者如果已经押往英国的海外领地,便失去了请求得到“人身保护
令”的任何可能性。
或枢密院的指示,或者以法院休庭为理由,拒绝发出“人身保护令”,甚至
连法律也没有规定在押机关的公职人员必须遵守命令的期限和明确的责任。
特别是被捕者如果已经押往英国的海外领地,便失去了请求得到“人身保护
令”的任何可能性。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猛烈的外扰内乱的冲击,英国人民发现他们陷入了
更深的血腥恐怖中。财产没有保障,人身没有保障,生命也没有了保障。为
了生存和自由,他们准备再一次起义,打倒压迫他们的统治者。苏格兰起义
者发出呼声:“燃烧吧,让我去死,让我去死,我自愿!”满心希望建立一
个“巩固的秩序”的英国有产者们,也感到了自身的岌岌可危。他们也不能
预料自己什么时候被捕,被夺取命根子般的财产。新国王的专制和强暴,也
让他们感到不能容忍。他们又害怕人们真的武装起义,于是,再一次采取了
法律限制的手段。
1679年
5月,代表着新兴工商业等有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拟定了《人
身保护法案》交国会讨论。辉格党首先引经据典,依据“人身保护制度”和
《大宪章》的明确规定来制定该法案。《人身保护法案》共
20条,主要内容
是:除叛国犯、重罪和战时或遇紧急状态外,任何人非依法院签发的载明缘
由的逮捕证,不受逮捕羁押;已依法逮捕者应视里程远近,定期移送法院审
理;经被捕人或其代理人申请,法院可签发人身保护令,得令逮捕机关或人
员申诉逮捕理由,解送、保释或释放被捕人,违者可处罚金;不得以再一罪
名再度拘押准予保释的人犯;苏格兰的居民犯罪不得押送其他地方拘禁。
法案到了代表王党、贵族利益的托利党把持的贵族院,遭到强烈反对。
他们敏感地觉察到了法案将给他们带来的限制和妨碍,于是断然拒绝。查理
二世更是坚决反对。驳回的法案再次被递交上去,这样往返三次,贵族院拒
绝通过。人民愤怒了,他们愿意再次用血和汗去争取自由,暴力革命的烈火
一触即发。辉格党慌了,托利党慌了,国王也慌了。“陛下,在这样美丽的
夜晚,赤手空拳就可以捉住您!”这本来是大臣警告查理一世的话,现在恰
好也适用于查理二世了。查理二世要高高雄踞于王位,操纵英国,但是,这
个时候他只有退却让步,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父亲的覆亡,在他心里太清晰
了。5月
26日,查理二世签字批准了《人身保护法案》。
1689年,英国又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了一些人权保障的条款。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说,为人权理论奠
定了基础。1779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一
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生存、自由、追

求幸福。马克思把它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直接以人权为
名提出《人权宣言》,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后来,人权就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
1948年
12月
10日,联合国第三次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世界
各地所有人,不分男女都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并设立了人权委员会。
1976年生效的《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关于公民和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发展了人权的新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权更有了新的
含义。广大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消灭了剥削,劳动人民成了国家和社
会的主人,享有充分的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
总而言之,《人身保护法案》在世界宪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和
1689
年的《权利法案》、1700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几个文件,确立了后来曾一度称
雄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它是
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
阶段成果。实际上,《人身保护法案》并没有列举和肯定任何实在的权利,
而是着重于阐述如何限制司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的法律程序。尽管如此,这
项法律,对于限制行政和司法机关的专横,加速法院审判,维护刚刚建立的
资产阶级法律程序,具有进步意义。
《人身保护法案》颁布以后,曾经好几次进行修改。1816年增加了巡回
院和季度法庭休庭期间可以签法人身保护令条款,1862年扩大了《人身保护
法案》的适用范围,1960年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英国刑事诉讼法中,至
今仍以签发人身保护令为审判监督程序之一,由高等法院王座庭主持这个事
情。
《人身保护法案》,被英国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称颂为人权保障和英国宪
法的基石,对于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兰和爱尔兰分别于
1701年和
1782年颁布了同样的法令。此后,经过独立战争刚刚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颁布的第一批法令里就列上了人身保护法。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法
律里,也都有人身保护法的条款。《人身保护法案》之所以流传这样广,名
垂法制史、政治史,是因为它拥护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来是自由的。

法国的启蒙运动
法国的启蒙运动
法国年轻的国王路易十四上台后,雄心勃勃,试图树立大法兰西的威严。
这时候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体弱多病,又没有儿子继承王位。路易十四的
王后是西班牙前国王的公主,因此,路易十四便想通过这层姻亲关系,夺取
西班牙王位,占领西班牙的国土。当时,欧洲列强也都觊觎西班牙这块肥肉。
于是,一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发生了。
战争初期,路易十四的主要对手是瑞典和芬兰。西班牙人也和新教徒一
起,组成了奥格斯堡联盟。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法国。从.. 1689年到
1697年,战争持续了.. 9年。最后,双方不分胜负,于是签订了里斯维克和约。
结果,法国失去了海上霸权,路易十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造成国内财源
枯竭,人民对路易十四国王失去了信任。
英国趁火打劫,趁法国虚弱不堪,向法国发起挑战。法国被迫承认了英
国的商业利益和海上霸权,铲平了敦刻尔克这个海盗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把
在北美的商站纽芬兰、阿卡地、赫德森河,割让给了英国。英国占领了通往
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征服了葡萄牙,巩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
路易十四去世之后,路易十五上台。法国人民期望他们的新国王给他们
带来福音。然而,这位国王带给他们的是新的战争、新的赋税和接二连三的
失败。战争的失败,使法国国库空虚,人民极端贫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不顾人民的死活,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歌乐美女。有一次,他竟然对人说:
“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灾难不断降临,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了。人们从原来王权的支持者,一下
变成了它的反对者,他们希望改革现状。改革已经难以在旧的体制下实现,
需要新的力量。当时的社会现实,为改革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在法国的一些城镇,资本主义工业虽然遭到重重阻挠,但仍然缓慢地向
前发展着。以生产奢侈品著名的巴黎,以纺织业著称的里昂,造船中心马赛,
还有其他许多城市,却逐渐成为工场手工业的中心。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
大。他们从工场的生产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第三等级中的富有者。
由于他们的活动,货币商品关系渗透在各种经济领域。然而,封建制度仍然
阻碍着生产和商业的发展,国内大规模的市场难以建立起来。关卡林立,苛
捐杂税,严重阻碍着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小手工业者、帮工、学徒、无
产者对现实更加不满,简直无法生活下去。
由于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识不甚明确,各阶层的人们各有自己的想法,这
就需要启发人们的思想,促成社会形成一种普遍观念。18世纪的哲学家,尤
其是法国的哲学家,敏锐地觉察到这一趋势,于是他们自觉地充当了思想解
放和启蒙的旗手。伏尔泰在一封信中写到:“在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正
在撒下革命的种子,虽然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是它必然是要到
来的。法国人几乎总是很晚才达到他们的目的,但他们最终毕竟能够达到目

的的。光芒正在越来越激烈地四射开来,一有机会就会迸发出火焰,那时可
怕的骚乱就会发生。谁年轻,谁就幸福,因为他将看到美好的东西。”
的的。光芒正在越来越激烈地四射开来,一有机会就会迸发出火焰,那时可
怕的骚乱就会发生。谁年轻,谁就幸福,因为他将看到美好的东西。”
18世纪,哲学家们要将新的精神新的观念贯注人们的思想信念。不过,
只有那些具有无畏精神的人们,才敢于向教会提出挑战,揭露宗教的实质。
保尔·霍尔巴赫在《被揭穿了的基督教》一书中表示了这样的思想:“宗教,
这是蒙骗人的方法,目的是使他们不去思考这个世界上掌权的人们使他们遭
受的灾难。这些掌权者用无形的力量恐吓人们,并迫使人们服服贴贴地忍受
由于明显的暴力而使他们遭受的苦难的负担。如果他们在今生忍受苦难,他
们在来生将有希望获得幸福。”
教会为了维持它的不可侵犯的形象,自然是对挑战时刻警惕着。自从布
鲁诺被绑到火刑柱上殉难以来,人们对宗教裁判所的力量就有了充分的认
识。在布鲁诺那个时代,基督教会承受了一次巨大冲击,然而它仍然存在于
欧洲各国。主教们都清楚地知道,上帝的教化、火坑和利剑是教会赖以生存
的支柱。因此,他们总是采用消灭肉体的方法,去对付那些“异端”,对付
那些教会的挑战者、反抗者。在当时来说,教会象征着顽固不化、社会停滞。
科学由于它而不能快速发展,自由思想也难以传播。当法国的大多数的人都
认为不能这样生活下去的时候,当国家机构和整个社会现有的体系,成为社
会发展的障碍的时候,人们都渴望新的变革,新的思想。
有了革命的要求,就会产生革命的理论。资产阶级以及它的各个阶层,
都涌现了自己的理论家。他们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合理
性,宣传应该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宣传启发了人们反封建的意
识,所以这些人被称为启蒙思想家。法国的启蒙运动中,有许多著名的代表
人物。
1694年,伏尔泰诞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这位法兰西文
坛的大师,以大量的作品,启发和激励了法兰西民族为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而努力。尽管伏尔泰的社会和政治信念,比起狄德罗、卢梭、马布利的观点
要温和得多,但是,无论从影响力或者对法兰西革命的贡献来看,他都堪称
法国启蒙时代的精神领袖。
幼年时代,伏尔泰就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和强烈的求知欲。伏尔泰聪明
好学,博闻强记,阅读了许多富有自由思想的文学作品。在那些著作当中,
罗埃尔·贝尔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罗埃尔·贝尔可以说是法国启蒙运动的
首倡者。
中学毕业后,伏尔泰想当一名诗人,而不是他父亲所期望的审判官。他
决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离开法科学校后,伏尔泰经常成为贵族“花

花公子”的座上客,在与那些人的交往中,伏尔泰显露了他的讲话的卓越才
能,他的讽刺性的即兴诗后来广为流传。
花公子”的座上客,在与那些人的交往中,伏尔泰显露了他的讲话的卓越才
能,他的讽刺性的即兴诗后来广为流传。

11
个月的时光。在狱中,伏尔泰开始致力于写作史诗《亨利四世》和悲剧《俄
狄浦斯王》,这两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法兰西人立即对这位年
轻人产生了无比的倾慕,甚至把他放在荷马和维吉尔之上。贵族们争相向他
谄媚。伏尔泰在诗中颂扬过他的祖先的纳修利公爵,干方百计地讨好他。但
是,无论具有何种天才的能力,对祖国有过多少功绩,作为一个普通人,在
当时王权至上的时代,是很难得到坚强有力的保护的。由于不慎激起了一个
小贵族的不满,伏尔泰再次锒铛入狱。
出狱后,由于遭到政府的驱逐,伏尔泰被迫流亡国外。他来到了英国,
这是他向往的光明之地。英国早在
17世纪就确立了令人称道的立宪政体,民
主风气比较浓厚。在哲学和科学上,英国人才辈出。洛克和霍布斯堪称哲学
界的泰斗,牛顿则是物理学大师。在英国的三年里,伏尔泰向英国的思想家
们学到了光辉的人性的哲学。
伏尔泰把英法两国加以比较,认为英国公民有自由,在政治、经济等方
面都有很多优越性。同时,他也感受到,在两国,普通人民的生活差异并不
大。伏尔泰告诉他的一位朋友,他曾与一位船工交谈,起初,这位船工十分
赞赏英国的自由。不久,伏尔泰偶然在狱中遇到这个船工,可怜的船工将被
召募到挪威舰队去服役,为了防止他逃跑,他们给他戴上了锁链。伏尔泰在
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不得不痛苦地得出结论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自由。”
伏尔泰带着牛顿和洛克等人的思想观点回国后,便积极地传播他们的思
想。随着这些思想的传播,牛顿、洛克的名字传遍了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伏尔泰说:“我最先敢于用明白的语言向我国人民解释了牛顿的发现。当我
称赞洛克时,掀起了一片既反对我也反对他的嚎叫声。
在漫游了一段时间之后,伏尔泰在他的情人杜·夏德莱侯爵夫人的那座
古老幽静的西雷城堡中居住了下来。伏尔泰在西雷城堡生活了
14年,做了大
量的翻译和创作工作。他继续把牛顿的著作译成德文,同时对历史、数学、
哲学、悲喜剧等领域都作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奥尔良的处女》、《穆罕默
德》、《梅洛普》、《纳娘娜》等作品,都在这时问世。
杜·夏德莱夫人过世后,受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邀请,伏尔泰到了普鲁
士宫廷中担任职务。伏尔泰到宫廷中任职,并不是因为虚荣心的缘故,也不
是追求豪华生活,而是寻找开明君主干伟大的事业。他认为哲学家的国王腓
特烈会为全民族的利益着想而实行社会改革,以为他自己可以辅佐国王完成
改革,后来他认识到他错了。腓特烈二世不过是想借他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
大师装饰门面。不久,他就离开了宫廷,到瑞士的一个僻静的山村安度晚年
去了。
然而,法国人民忘不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即使是在那座古老而偏僻的
菲尔奈城堡,他也领导了强大的不断增长的思想启蒙运动。他写了大量的哲
学著作和戏剧作品,其中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里斯本的
灾难》、《哲学辞典》、悲剧《中国的孤儿》、《荡克墨得》、《格布雷》
等。
伏尔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对当时教会的种种荒谬行为作了批判。伏尔

泰认为,从中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迷信和理性斗争的历史。教
会、宗教和由宗教提倡的宗教狂热和迷信,是人类永久的敌人,是灾难、罪
恶和人民贫困的根源。同他们相对的理性,则是人类的唯一朋友。所有思想
健全的人的责任,就是宣扬理性的光明,引导人民同宗教和宗教狂热的祸害
进行斗争。伏尔泰始终抱着理性必胜的信念,他在历史进程上的乐观主义,
就是从此产生的。在伏尔泰以前的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崇尚人的力量,
人的理性和人的意志,从来没有像在启蒙运动时期那样信心百倍地向前看。
泰认为,从中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迷信和理性斗争的历史。教
会、宗教和由宗教提倡的宗教狂热和迷信,是人类永久的敌人,是灾难、罪
恶和人民贫困的根源。同他们相对的理性,则是人类的唯一朋友。所有思想
健全的人的责任,就是宣扬理性的光明,引导人民同宗教和宗教狂热的祸害
进行斗争。伏尔泰始终抱着理性必胜的信念,他在历史进程上的乐观主义,
就是从此产生的。在伏尔泰以前的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崇尚人的力量,
人的理性和人的意志,从来没有像在启蒙运动时期那样信心百倍地向前看。
伏尔泰对于历史科学也是有独特贡献的。他加深和扩大了他的同代人关
于过去的和现代的人的观念。他坚决地否定了以前那种占统治地位的反科学
的概念,也就是认为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是文明的奠基者,而且指出了埃及
的灿烂的文化。他把那些为当时的历史学家所忽视的民族,印度人、阿拉伯
人和中国人列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把这些古老民族的一些文化精髓吸收
进他的哲学著作中。
伏尔泰在史诗上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他体现了
18世纪法国史诗创作
中的一切优点。他的诗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勇敢、犀利、残酷
无情,当然也并不排斥有时候也有轻松优美的笔调。他是法国第一个,而且
大概也是
18世纪唯一的一个诗人。
虽然伏尔泰对宗教、教会和其他社会弊端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但他从
来没有认为以暴力推翻君主政体是必要的,按照他的看法,只要上帝赐予一
个仁慈的统治者就足够了,启蒙运动的任务将得到解决,人民的幸福才能得
到建立。1778年,这位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先被安葬
在香槟省赛利哀的天主教修道院中,后来被运回巴黎。人们在他的灵车上这
样写道:他教育我们走向自由。

18世纪的法国,高举启蒙大旗的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卢梭、达兰贝
尔,孟德斯鸠等人,都以激昂的创作热情,为世人留下了他们的伟大而不朽
的著作,最能代表当时时代精神的作品,要算
1772年出版的《百科全书》了。
这部书的出版,堪称世界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大丰碑。它在近代史上
被称为动摇法国封建制度和指导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重大思想武器。狄德罗
是这部书的首创者,也是主编。由于他的这一贡献,他的名字和这部百科全
书一起永放异彩。
1713年,狄德罗出生在一个制刀匠的家庭里。狄德罗生活的时期,王权
统治快走到了它的尽头。狄德罗早年生活非常贫困。由于手头拮据,他不得
不去当一位国王秘书的家庭教师,每月领到
150里弗以维持生活。狄德罗求
知欲很强,非常喜欢读书。只要口袋里有了几个法郎,他便会跑到书店里买
书。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意志坚强。他在书中认识了伏尔泰、洛克、牛
顿等的名字,他们的著作常会激起他心中的热情。也正是在他默默无闻的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