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61 (现代)
新法,虽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对农民的剥削大大减轻了,“纳
绢代役”还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农民得以生活下
去,社会生产逐渐复苏了。
由于当时天灾不断,太宗一面奖励垦荒,一面安抚流亡,按灾情轻重来
减免赋税徭役,防止滥用民力,劳役无时。
为了发展生产,太宗还采取赎回外流人口,奖励嫁婚生育、释放宫女、
兴修水利等利农措施。
经过多年努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有很大恢复。
国家安定,农民安康,粮价也由唐初的一斗米一匹绢,跌至斗米二三钱。
由于太宗体察民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误农时,在他统治时期,
“海内康宁”,“国泰民安”,再次出现太平盛世。
唐太宗曾问魏征:“君主如何才能‘明’,如何才是‘暗’?”魏征回
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就不至于
被蒙敝,那样就能做到贤明。如果只信某一方面的意见则糊涂昏庸。魏征还
举了例子说,秦二世只听赵高,隋炀帝只听虞世基,结果天下大乱了,自己
还不知道,最终导致了灭亡。他说:“国君能够听到下面的声音,接受各方
面的意见,就不会被蒙蔽,下面的情况就会及时反映到上面来。”太宗听了
非常赞同。
为了鼓励各级官吏大胆进谏,每当有人奏事时,太宗便放下架子,非常
和蔼,诚恳听取意见。即使大臣们的意见不合他的胃口。他也让他们认真陈
述,即使明显错误的,他也让其讲完。
他曾对大臣萧瑀说:“我小时候就喜欢弓箭,搜集了几十张好弓,以为
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弓了。谁知拿给弓匠看,他们却说都不是好弓。尽管
木质很硬,但纹理都不正,因此发箭都不直,我这才明白自己对弓的认识还

不够。我是用弓箭平定天下的,对它的认识还不透彻,何况天下事情繁多无
比,我如何能样样明白呢?”
不够。我是用弓箭平定天下的,对它的认识还不透彻,何况天下事情繁多无
比,我如何能样样明白呢?”
他刚作皇帝不久,下令要杀一个人,司法官孙伏伽进谏说:“依据大唐
法律,不应处此人死罪,既然定下律令,陛下就该带头执行,怎能滥用酷刑
呢?”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而且重赏了孙伏伽。有人不满,认为孙作的事
非常平常,不该重赏。太宗说:“我即位以来,还没人规劝过我,孙伏伽是
第一个,理应重赏。”
公元
630年,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殿,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时使用。给
事中张玄素上书反对。说:“修复洛阳宫殿并不是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
帝修建洛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如今战争刚
结束,元气还没有恢复,财力还不如隋朝,却要先修洛阳宫殿,岂不是比隋
炀帝还残暴吗?”太宗听了很生气,说:“你认为我还不如隋炀帝,那么我
比夏桀、商纣如何?”张玄素说:“陛下如果不停止这项工程,一定会落得
与隋炀帝、夏桀、商纣一样。”尽管这话听起来十分刺耳,但太宗经过认真
考虑后,还是采纳了张玄素的意见,立即下令停工,并重赏张玄素。
有几次原来秦王府的老部下犯了罪,太宗想照顾他们,魏征知道后,坚
决反对。他对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在要职的很多,如果人人
都仗着老关系为非作歹,那么把法律放在什么位置,以后的事情还怎么办?”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对求情的人说:“我过去只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是
天下君主,不能偏袒老朋友。”
根据唐朝的法律,18岁以上的人才服兵役。但太宗登位不久,有人建议
不满
18岁的男子,个大身壮的也可以服兵役。但魏征坚决反对,扣下诏书不
发。太宗多次促,魏征只是不理。太宗十分生气,把魏征叫来训斥道:“个
大身壮的男子(不满
18岁的),其实可能是奸民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兵役,
叫他们当兵有什么不好,你为何扣住诏书不发?”
魏征说:“用兵在精而不在多。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待天下,使臣民都没
有欺诈的。陛下岂不闻‘不能涸泽而渔,不能毁林而猎’?如果把那些身强
力壮、不到
18岁的男子都抓来当兵,以后从哪里征兵呢?陛下明明规定年满
18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当兵,现在不满
18岁的男子也要应征,岂不是言而无
信吗?”太宗大惊,问“我何时失信了?”魏征说:“陛下刚即位时曾下诏
说: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但官吏们还在催收,这是不是言而无信?
关中免除两年租调,关外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还要
应征,这是不是言而无信?陛下一向说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时会怀疑百
姓作假?这是以诚信待天下吗?”太宗被问得哑口无言,半晌才转怒为喜说:
“过去我总以为你太固执,不通达政理,现在听你议论国家大事,讲得如此
符合情理,我才明白自己的过错有多大!号令失信,百姓无所是从,如何能
治好天下呢?”
从此,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提升他为太子太师,并奖励一个金瓮。
一次,太宗到洛阳,中途休息昭仁宫,因饭食不好,大发脾气。魏征当

面批评道:“炀帝就常困责怪百姓不献美食,结果大事铺张,以至亡国。陛
下应吸取教训,克勤节俭才是。”太宗大惊,说:“若不是你,我如何能听
到如此中肯的话!”
面批评道:“炀帝就常困责怪百姓不献美食,结果大事铺张,以至亡国。陛
下应吸取教训,克勤节俭才是。”太宗大惊,说:“若不是你,我如何能听
到如此中肯的话!”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着想,对太宗敢直言出谏,因此太宗也怕他几分。
一次太宗正在玩鸟,见魏征进来,赶紧把它藏在怀里。魏征假装没看见,向
太宗奏事时,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鸟已经被活活闷死了。
公元
634年魏征病死。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写了碑文。他伤心地说:
“用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征
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正因为唐太宗能虚怀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他在位期间政
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
唐太宗不但善于纳谏,而且善于用人。他当国君后,广延人才,贞观朝
臣中,有隋炀帝的重臣,也有起义军的领袖,有王世充的将领,也有太子建
成的谋臣。太宗用人不计前嫌,只要有贤德才能,都予以重用。
尉迟敬德是太宗最得力的干将。他先是隋朝大夫,后做刘武周的偏将。
后来,刘武周被李世民打败后,他和寻相一起投降唐朝。不久寻相等叛唐。
一些唐将怕敬德也叛变,主张把他杀了,以绝后患。太宗不同意,亲自释放
了他,并把他请到家中安慰他说:“大丈夫意气相投,竭尽忠心,不必计较
这些小事,我不会听信谗言冤枉好人的。”并送给他很多金银,敬德十分感
动。
太宗登基前,李建成想拉拢敬德暗杀世民,遭到断然拒绝。无论建成威
胁利诱,敬德始终没有屈服。后来,在玄武门事变中,敬德立了大功,被封
为吴国公。
李靖,隋末在马邑作副长官,他发现李渊有谋反迹象,亲自到江都向炀
帝告密。此人能文能武,很有军事天才,李世民不但没有杀他,而且让他做
了宰相。在平定突厥与群雄的战争中,李靖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太宗时期
最有才能的军事统帅。
屈突通,先后在河东和潼关等地坚决抗击李渊。李渊占领长安后,他仍
忠于隋朝。后来他成了唐太宗的重要将领,是二十四功臣之一。
马周,本来是“山东布衣”,出身低微,很不被人瞧起,因为替何常写
了二十条建议,被太宗发现,交谈之后,发现他很有治国才能,非常高兴,
就任命他做了监察御史,后官至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
魏征,原是太子建成部属,曾力劝太子早除秦王。李世民恨透了他。玄
武门事变后,太宗把他召来,沉着脸问他:“你为什么挑拔我们兄弟关系?”
左右大臣都替魏征捏把汗,但魏征从容答道:“当时我在太子手下做事,自
然忠于太子。先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便不会有今日之祸。”大臣们都为魏
征担心,没想到太宗重他的人品和才能,不但没杀他,反而委以重任。日后,
魏征成了不可多得的重臣。
唐太宗反对靠亲戚关系、靠资格用人。他常对大臣们说:“君主一定要

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官员不论职务大小,都应选用贤才。不应该
按关系的远近,资格的深浅,来决定官职的大小。”公元
627年,唐太宗论
功行赏,把他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排的不很靠前,李神通很不服气,对唐太
宗说:“太原起兵时,我第一个响应,赴汤蹈火,不辞劳苦,房玄龄、杜如
晦无非舞文弄墨,从未冲锋陷阵,功劳却比我大,官职却比我高,这很不公
平。”唐太宗认真分析了李神通的才能、功过,并且与其他功臣作了比较之
后说:“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怎能不信任您呢?但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废公!”
一席话说得李神通满脸通红。
唐太宗当了皇帝后,早年的一些部下因为没有得到提升,很不满意,常
发牢骚说:“我们多年来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反倒不如太子、齐王的属下!”
唐太宗对他们说:“选拔人才,不能分新旧、先后。如果新人贤明,旧人愚
笨,难道能舍弃新人去用旧人吗?你们发牢骚,是因为没有为国家着想。”
唐太宗还知人善任,注意舍短取长。大臣房玄龄不善于处理事情,但善
于出谋划策,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却善于“剖断如流”。唐太宗注意到了
这些细节,分别委任他们合适的官职,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弥
补,人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十分尊重。打败突厥后,少数民族首领归
服的,他都封给适当的官职,一视同仁。唐太宗死后,在长安的各少数民族
首领和官员,无不痛哭流涕。很多人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剪掉头发,割去
耳朵,刺伤面孔,表示对唐太宗的哀悼和忠心。由此可见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和民族政策的正确。
此外,唐朝还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大批出身低下的读书人也都有机
会进入政府机构,更巩固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贞观初年,一次科
举发榜,太宗看到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走来,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
吾彀中矣!”
由于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各个阶层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聚
集到他的周围。在这些有才能有卓识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唐太宗不但平定
了中原,降服了夷狄,而且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这些人物各显其
能,为唐朝的强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唐太宗即位不久,一次在与大臣们讨论周朝为什么长达八百年,而秦朝
只有短短的三十年时,他说:“周朝注意行仁义,秦朝总是靠强力,所以长
短不同。一般而言,打天下也许可以靠强力,守天下靠强力是不行的。”因
此他主张把政治搞得稳定一些。
他强调官吏必须廉洁、清明。不仅注意中央各部门的官员,同时注意地
方官员。他把官吏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谁做了好事、坏事,都注在下面,
作为升降的依据。
唐太宗治国,非常注意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负其责。他曾说,
“隋文帝因为不信任大臣,结果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裁决,尽管十分辛苦,
但事情却未必能办好。四海之内,人多事繁,千头万绪,如果什么事都由皇
帝一人裁决,那怎么行呢?怎能不出差错呢?日积月累,错误越积越多,能
不亡国吗?信任有才能的人,把事情交给他们办,自己站得高高的,严格监
督,岂不更好?”
设置不同机构,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差错。人的意见自然会有所不同,只
要是为了公事,都应该提出来。但有的人护短,别人一提意见就怀恨在心。

有的人顾惜面子,怕得罪人,明知事情不能那样办,但却不提出来。不愿得
罪一个人,结果却害了百姓。这实在是亡国的大毛病,各位大臣一定要谨慎!
一定要一心为公,知无不言,切不可众口一词,不负责任!”
有的人顾惜面子,怕得罪人,明知事情不能那样办,但却不提出来。不愿得
罪一个人,结果却害了百姓。这实在是亡国的大毛病,各位大臣一定要谨慎!
一定要一心为公,知无不言,切不可众口一词,不负责任!”
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多次派人到他家探问,送医送药,还派人住在他家,
随时向他报告病情。并同太子一道去看望魏征,当面答应把公主嫁给魏征的
儿子。魏征出殡那天,他望柩痛哭,还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大臣竭尽心力
为他效力,与他关心、体贴臣下是有很大关系的。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社会秩序很乱,各地盗贼众多,严重威胁了唐政权。
他心里清楚,出现盗贼,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污勒索,百姓饥寒交迫所
致。因此,他听从魏征的建议“对百姓要讲仁义”,因为严酷的刑罚只会激
起民变,隋炀帝就是前车之鉴!于是他下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与法官一
起修订法律。
对于刑法,唐太宗主张不要过严,但必须公正。他说:“人死不能复生,
因此刑法要宽一些。凡是死刑,一定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能执行。”并让长孙
无忌把这一条写进法律。
对于法令条文,唐太宗认为条文太多,太复杂,容易被钻空子。他说:
“国家的法令,必须简明准确,不能一种罪有多种处理办法。条文多了,主
管的人不能全部记熟,这样就会出漏洞,想判的轻些,就引用较轻的条款,
想判的重些,就引用较重的条款,这样岂不就坏事了吗?”
公元
637年,新的法律修订完成了。这就是有名的《唐律》,它共分十
二篇五百条,内容周详、简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法学遗产。
新法制定后,唐太宗要求官员们都要依法办事。他说:“法律不是为我
一个人的,是天下人的法。不论什么人,都要守法,没有任何例外。”
高甑生是唐太宗的老部下,资格很老。一次李靖率军讨伐吐谷浑,高甑
生误了行期,他不但不服罪,而且还诬告李靖谋反。太宗经过调查后,根据
《唐律》,判高甑生流刑。有人为高甑生求情,说他是秦王府老臣,即使犯
再大的罪也应宽恕,何况是小过呢!唐太宗说:“他有罪依法理应处罚,如
果赦免了他,那国家的法律还如何执行?自太原起兵以来,功臣多了,如果
宽大了高甑生,那么别人犯法我如何处置,要法律还有何用?我并没有忘记
故人和功臣,但不能因此赦免他。”
唐太宗的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犯了大罪,长广公主亲自向太宗磕
头求情,恳求太宗宽大赵节。太宗边还礼边说:“仇人有功也要赏,亲戚有
罪也须罚,这是天下的至公,我不敢违抗,不能宽大外甥,实在对不起姐姐。”
结果太宗还是依法处置了赵节。
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这是与唐太宗为政有道、赏罚分明
分不开的。
唐太宗即位时,民族矛盾已十分尖锐,各族之间兵戎相见,战争时有发
生。其中对唐朝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
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他们趁隋末战乱之际,大肆扩张,成为雄

踞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大军事力量。李渊太原起兵时,为了消除
后顾之忧,曾向东突厥称臣纳贡。
踞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原的强大军事力量。李渊太原起兵时,为了消除
后顾之忧,曾向东突厥称臣纳贡。
唐太宗决心消除这块心腹之患。他即位不久,即加紧练兵,为反攻突厥
创造条件。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指挥操练。有人向太宗进言:“法律规定,
严禁带兵器出入皇宫,你这样做,万一出点差错,是非常危险的。”太宗说:
“帝王视四海为一家,我与他们推心置腹,开诚相见,如何能无故猜忌身边
的将士呢?”将士们听后都非常感动。在太宗的督导下,人人奋发,刻苦训
练,数年之后,就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
这时,突厥内部发生内讧,加上天灾不断,实力大大削弱。唐太宗见时
机成熟,于公元 629年 11月,派李靖为大将,率十几万大军,兵分四路,
讨伐东突厥。次年春天,大破突厥军,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从此,
北部边境得到安宁,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为唐朝经
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 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军大破吐谷浑。公元.. 639年,唐太宗派侯
君集又打败了高昌,并把高昌划归唐朝版土。从此,完全打通了“丝绸之路”,
加强了西方各国同唐朝的往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西人民间
的友谊。
正当唐朝繁荣发展的时候,西部边境的吐蕃日益壮大起来。赞普(意思
是雄壮强悍的男子)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 634年,他第一次派使者到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派使节回访。从此,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公元.. 640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太宗把文成公主送
到西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先进技术,对西藏地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
用。至今仍为汉藏两族人民所称颂。
唐太宗由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在中国各民族中树立了极高的威
望。周边民族纷纷臣服,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由于四境平安,民族关系融洽,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不断交流和
发展,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盛唐文化经济的繁荣
奠定了基础。同时,盛唐文化也对亚洲各国乃至世界的前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中国的丝绸、茶叶等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文化
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甚。强盛的大
唐帝国在当时的世界上获得了极高的威望。这一切都与唐太宗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他对我
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尽管他统治后期,不如早年那样谦虚谨慎,
虚怀纳谏,而且也不太注意节俭和关心百姓疾苦。他晚年日益喜爱颂德之声,
夸饰之誉,逐渐骄傲起来,甚至一意孤行,发兵辽东,对社会经济、人力物
力造成极大损失。但纵观他一生而论,功著而过微。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治国措施。在他统治时
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
乐业,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各民族团结和睦,中外交流较为频繁。国内一派

繁荣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国已经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最
昌盛的封建国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太平盛世。因为,唐太宗的年号
叫“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14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14世界五千年
──影响人类历史
200件大事

巨人辈出的文艺复兴运动
巨人辈出的文艺复兴运动
让我们乘着思绪的野马,回到这场运动的发源地,被称为“欧洲的学校”
的意大利。
自从公元前.. 8世纪拉丁人在台伯河畔建立了“七丘之城”——罗马城之
后,辉煌璀璨的古罗马文明便永远地载入史册,在世界历史尤其是在西方世
界被人们推崇备至。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古老的罗马文明也渐渐被蒙上了尘埃。
历史发展到.. 14世纪末,古罗马帝国的后裔建立的东罗马封建政权已摇摇
欲坠,在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凌厉攻势下,大批学者逃离东罗马,纷纷
投奔西欧。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中北部城市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在茁壮
中成长。以当时著名的手工业、商业、文化中心佛罗伦萨为例,早在.. 1338
年,全城毛纺工人已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生产的呢绒制品行销全欧;银行
业十分发达,有“银行城”之称,商业尤为昌盛。近到西欧英、法,远到亚
洲的中国,意大利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地球。
随着工商业的蓬兴,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迫切要求在思想上
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渴求个性解放和人身自由。同时,随着带有资产阶级
性质的富裕市民阶层掌握政权,需要改良生产技术,改造生产工具,强烈需
求市场理论,对自然科学的需求也提到了现实日程上。此外,随着新兴阶层
审美观点的提高,希望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音乐家..提供一些崭新
的文化供应。然而,从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文化长期由教会控制,封建主
义严重窒息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他们宣扬天圆地方,上帝创造世界,一切
照《圣经》教义去做,若有半点违反,就被宗教所判决。
整个欧洲文化界呈现一派死气沉沉的局面,“万马齐喑究可哀”!神学
思想阻扼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打破这种文化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阿拉伯人西侵与十字军东征,带
来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恩格斯描绘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拜占庭灭亡
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
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
逝了..”
从东罗马帝国逃难来的大学者克里梭罗拉斯适应时势的需要,在佛罗伦
萨开办“希腊学院”,讲授古希腊的哲学、历史和文学。在长期文化禁闭的
中世纪人面前,一个蕴含丰富宝藏的文明宝库打开了。无数热爱文学、艺术
的有志青年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钻研古希腊文化,并把新知的火种传遍了法
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正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时之
间,欧洲出现了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呼声,史称这一事件为“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光复古文化之意)运动打着恢复古典文学艺术的旗号,
实际上却是一股新的、反封建的政治思潮,目的在于创建一种新的资产阶级

文化。启蒙主义者强调以人文主义为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束缚。
文化。启蒙主义者强调以人文主义为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束缚。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后世的推
崇,他们实在是当之无愧。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早期当推——但丁、彼特拉
克、薄伽丘最为著名,人称“三杰”。
阿利格里·但丁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最早代表,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公

1265年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骑士贵族家庭。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特殊
的爱好。不到
10岁就读完了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在博学多才的布鲁
奈托·拉丁尼的精心培育下,但丁对拉丁文、诗歌、古典文学等进行了系统
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长大后又到帕多瓦、波伦耶与巴黎等地的
大学去学习,从而才艺大增。在文学、音乐、美学、政治学上都有很深的造
诣。早年从政,后因派系之争,遭贬流放,遂转向诗歌创作。早年曾以自己
的爱情经历为题材,写下了反禁欲主义的爱情诗《新生》,抒发了自己对初
恋情人碧雅特丽丝的真挚、热烈的爱情。1321年,奠定但丁在文坛上基位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