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60 (现代)
一定要小心谨慎,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走漏风声!”
这时,李渊才换了一副面孔,小声对世民说:“我哪忍心治你的罪。只
是怕你做事不机密,坏了大事,招致大祸,因此警告你千万不要随便乱说。
一定要小心谨慎,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走漏风声!”
李世民摸清了父亲的心底,决定趁热打铁劝父亲加快行动。第二天,他
又对李渊说:“现在盗贼遍于天下。皇上命令您讨灭盗贼,您能把他们杀完
吗?平不了盗贼,皇上会怪罪您的;平了盗贼,皇上本来一直不信任您,也
会因此更加猜忌您。总之,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只有听我的话,才是万
全之策。当机立断吧!”
其实,李世民昨天的话,已深深的打动了李渊。他想了一夜,越想越觉
得世民说的有理,只是还有些犹豫,他叹口气说:“昨晚我想了一夜,感到
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现在方寸已乱,不能做主。今日或家破人亡,或得天下
都由你定。如果我们起兵成功,就立你为皇太子。”李世民赶忙叩谢。
正在这时,炀帝因李渊御敌败绩,大为恼怒,派遣使节来太原问罪,准
备逮捕李渊。李渊赶紧召裴寂、世民商议。他们对李渊说:“本来是高君雅
打了败仗,但由于他是皇上派来监视您的,皇上信任他,所以不处罚他,只
拿你问罪,是何道理!目前事在燃眉,赶快决断吧!”
李世民接着慷慨陈词:“太原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晋阳宫里,粮草、
兵器、储存很多。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大功告成。皇上远在江都,留守京
都的代王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根本无力镇服四方。当今主昏世乱,关
中豪杰四起,择主而事。现在所缺的就是一位有威望的大人物。如果大人您
举兵西行,安抚各路人马,众豪杰必然闻风归附,攻取长安,如探囊取物。
为什么要坐视待毙,听任一个使者摆布,坐等灭族呢?”
在李世民的一再鼓动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彻底与隋政权决裂,杀掉
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和高君雅。于公元
617年
5月,正式起兵反隋。
当时,李建成、李元吉正在河东,接到父亲急信,急忙率兵奔赴晋阳城,
同年
6月,李渊父子会师晋阳,实力大增。
若论“首义”之功,建成、元吉未直接参与,自然不能与李世民相比。
因此,自起兵时起,世民所起的作用就比建成、元吉的作用要大,日后不免
为他们妒忌。
同年
7月,李渊命李元吉留守太原,处理一切军政事务,自己偕建成、
世民率领大军,进军关中。由于炀帝昏庸无道,暴虐荒淫,早已丧尽民心。
李渊又打着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旗号,一路上人心所向,大军所向披靡,
很快取霍邑,克临汾,渡黄河,于当年
11月占领长安。立炀帝幼子为帝,自
封唐王,担任大丞相。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这样,他既取消了炀帝的帝位,
又可以利用杨侑(隋恭帝)这块招牌招降隋朝的文武官员,把全部大权操纵
在自己手里。
公元
618年
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亲信宇文化等杀死,隋王朝彻底瓦解。
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他就是唐高祖。封长子建成为太子,世
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这时天下尚未统一,唐高祖和太子建成留守长安,派世民率军征讨天下,

先后打败了薛举父子、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杜伏威等
诸路兵马。终于在公元
624年,完全消灭了各地的农民军和地方割据的地主
武装,统一了中国。这时李世民年方
24岁。
李渊能够建唐称帝,李世民可以说是首功。由于连年率兵征战,他的功
劳和声威,日渐升高,军功大大超过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为日后争夺皇
位,兄弟相残留下了祸种。
太原起兵,主要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在建立唐王朝和削平群雄,统一
中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唐王
朝。李渊既有言在先,论才华、功业、名望,太子之位更非世民莫属。早在
李渊自封唐王时,将领和谋士们就曾要求封世民为唐国世子,李渊也有这个
打算,但李世民见时机尚不成熟,不愿过早掌权,以免树敌太多。于是就坚
辞不受。但建成、元吉对此猜测不已,认为世民另有所图。
李渊称帝后,许多人拥护世民为太子,世民也逐渐产生觊觎皇位的政治
野心。此时,如李渊能恪守前言,立李世民为太子,顺天意而服人心,则储
位之争,萧墙之祸或可避免。可惜李渊在建唐之后,即陷于立贤与立长的矛
盾之中,最后屈服于封建的“立嫡以长”的惯例,自食其言,改立李建成为
太子,这样,继位之争,兄弟相残终成不免。李渊自己又无主见。他看到建
成才识平庸,不孚众望,世民才识超群,智勇双全,又功高盖世,四海归心,
常萌易储之心,但又游移不定,这就更加剧了储位之争。
李建成虽为太子,但李世民却不但掌握着大量军队,而且还身兼丞相,
地位十分显赫,这自然对太子建成构成了威胁。建成心里不安,便决定联合
元吉共同对付世民。
李元吉勇猛过人,在战场上也立过不少战功。但是他骄逸放纵,名声很
差,当他目睹两位兄长之争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元吉本人也
觊觎皇位,如果跟随世民,显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投靠建成则或许有
利,因为建成承诺他登基后,将封元吉为皇太弟。而且元吉认为,只要除掉
世民,他入主东宫就轻而易举,于是,他便与李建成联合,共同对付李世民。
在这场继位之争中,李世民除德、才、功、望远超过李建成外,还享有
人才优势。这也是他日后成功的关键。
自太原起兵后,李建成和李世民都统率大军,身任元帅,他们各自收罗
人才,广树羽翼。
在进军关中、平定陇地、统一中原的战争中,李世民放手罗致人才。在
历次战争中,他先后罗致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刘师立等杰出将领。
同时他又广泛结交地主阶级中的知名人士,借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公元
621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
天策府内可以置官属,设精兵八百,四方归顺之士日益增多。
同年,李世民以“海内渐平”,开设文学馆,招纳八方文人贤士,著名
的有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
由于他一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天下豪杰望风而归。秦王府一时成了
人才荟萃之地。李世民很快便组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为首的智囊班子,
从而形成了以李世民为中心的文武俱备的政治集团。
李建成在太原起兵后,也统领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没有李世民实力
雄厚,但他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也有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
周围;他长期留守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

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手下也罗致了许多人才,文的如魏征、
王桂等日后的贞观名臣,武的也有冯立、薛万彻等猛将,此外还招募长安骁勇
2000余人作东宫卫士,称长林军。此外,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齐
王虽然力量最弱,但本人以勇猛著称,也有相当势力。因此,总的来说,李
建成与李世民势力不相上下。
李建成见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很大,于是便千方百计的削弱秦王的势力。
他一方面拉拢和打击李世民的文武人才,以图架空李世民。
尉迟敬德勇猛过人,是李建成最惧怕的人物,也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
因而他也成了李建成重点和首要的拉拢目标和打击对象。一次,李建成暗中
给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宝物,并写信表示“愿结为布衣之交”。但被尉迟敬德
断然辞绝。他说:“敬德出身寒微,遭逢乱世,久陷困境,秦王知遇之恩,
尚未报答,对殿下并未效力,如何敢接受您的重赏。若私交殿下,便是对秦
王暗怀二心,因贪图享乐而忘忠义于脑后,这种不忠不义的小人,对您又有
何用?”建成碰了一个软钉子,只好收回礼物。敬德即将此事转告世民,世
民说:“你心如山岳,虽积金至斗(指北斗)也不会背叛我,他送礼物,你
就收下,以便对付,现在你这样做,他们将会加害于你,你要提防。”果然,
建成收买不成,恼差成怒,随即派力士在夜间去刺杀敬德。敬德把大门打开,
安卧不动,刺客见状大惊,在门外转来转去,始终未敢入内。
李建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敬德谋反。李渊派人
把尉迟敬德投入监狱,打算处死。幸亏李世民竭力营救,才留下一条性命。
李元吉又以金银绸缎想收买秦王府右二护军段志玄,也遭到拒绝。
接着李建成又想把程咬金调离秦王府。程咬金是秦王府的又一猛将,如
果把他和敬德都调离秦王府,李世民的护卫力量就被大大削弱了。程咬金洞
察了李建成的阴谋,他对李世民说:“如果您的左右臂都被砍掉,您的身躯
还能活多久呢?我愿冒死留京,请您早下决心。”但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
不久,建成、元吉又在李渊面前诬陷,把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由于
建成、元吉的步步紧逼,秦王府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建成邀请世民到东宫喝酒,暗在酒中下了毒药。李世民毫无戒备
之心,一饮而进。突然感到心痛如绞,吐血不至,幸亏淮安王及时把他送回
秦王府,加紧抢救,才算保住性命。
又有一次,李渊与三个儿子一起出城打猎。建成有一烈马,十分肥壮,
骠悍无比,常在飞奔途中突然仆倒,把人摔死摔伤。建成想借马伤人,故意
对世民说:“这是一匹难得的烈马,能跨越数丈涧谷,你骑术精湛,试试如
何?”
李世民不知底细,跃身上马,猛追野鹿,飞奔途中,那马忽然仆倒,幸
亏李世民反应迅速。不待马仆倒,就飞身跃出数尺。世民还不明白是怎么回
事,又飞身上马,不料那马又接连仆倒两次。这样三仆三跃,面不改色,一
点事情也没有。世民已明白是怎么回事,朗声对身旁的人说:“生死有命,
暗算如何能轻易致死!”建成、元吉把这话添油加醋的密报李渊,李渊大怒,
责备世民说:“天子自有天命。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你怎敢以天命自
谓!”世民情知被人进了谗言,急忙脱帽叩头请罪,口称冤枉。高祖余怒未
消,正要发怒,黄门官忽报突厥犯境,前锋已抵幽州。高祖大惊,因为要仰
仗世民破敌,便勉励世民一番了事。
建成、元吉见宫中无法除掉世民,还勾结地方势力对付李世民。一次,

高祖与世民、元吉出游,建成密告元吉通知死党庆州都督杨文乾起兵行事。
元吉派尔朱焕、桥公山去庆州找杨文乾起兵进京。不料,尔朱焕害怕身泄招
祸,中途返回向李渊自首。李渊大怒,一面亲召建成进见,将他拘禁,一面
派司农卿宇文颖召见杨文乾,不料宇文颖是李建成心腹,他到庆州后,把详
情告知了杨文乾,杨文乾见东窗事发,索性起兵造反。李渊忙召见世民说:
“杨文乾事奉建成,恐怕有很多人响应。你亲自率兵平叛,回来后我立你为
太子。但建成是我的亲骨肉,我不忍心杀他。可改封他为蜀王。蜀地偏僻狭
小,容易控制。他如果接受你的管治,就保全他的性命,如若反叛,你制服
他也十分容易。”
高祖与世民、元吉出游,建成密告元吉通知死党庆州都督杨文乾起兵行事。
元吉派尔朱焕、桥公山去庆州找杨文乾起兵进京。不料,尔朱焕害怕身泄招
祸,中途返回向李渊自首。李渊大怒,一面亲召建成进见,将他拘禁,一面
派司农卿宇文颖召见杨文乾,不料宇文颖是李建成心腹,他到庆州后,把详
情告知了杨文乾,杨文乾见东窗事发,索性起兵造反。李渊忙召见世民说:
“杨文乾事奉建成,恐怕有很多人响应。你亲自率兵平叛,回来后我立你为
太子。但建成是我的亲骨肉,我不忍心杀他。可改封他为蜀王。蜀地偏僻狭
小,容易控制。他如果接受你的管治,就保全他的性命,如若反叛,你制服
他也十分容易。”
另一方面,李建成、李元吉还利用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尹德妃在李渊面
前诽谤李世民。她们因为与李世民有矛盾,就死心塌地的为太子效命,与李
世民作对。
这一时期,“太子令”、“秦王令”、“齐王令”与高祖的诏书并行于
世,下属机关不知该何去何从,便只好以到达的先后次序为准。
一次,李世民因淮安王李神通建立大功,就赐给他几十顷良田。谁知张
婕妤的父亲也看上了这块良田,便由张婕妤说情,高祖把它赐给了张父,李
神通认为秦王手令在先,因此拒绝退田,张婕妤就在高祖面前诽谤李世民。
李渊大怒。几日后,他对裴寂说:“世民长期领军在外,被那些人调教坏了,
再也不是我昔日的孩子了。”从此对李世民不如从前信任了。
还有一次,秦王府幕僚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尹阿鼠家门时,突然
被尹氏家奴扯下马痛打一顿。事后,恶人先告状,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哭诉:
“秦王手下人凶狠暴横,竟欺凌我的老父。”李渊不分青红皂白,对李世民
大加训斥。无奈李世民如何辩解也无济于事。
世民每每进宫,见众多年轻美貌的嫔妃伴着李渊,想到早死的母亲,不
禁泪流满面。李渊很不高兴,嫔妃们也趁机陷害世民,对李渊说:“四海升
平,陛下及时行乐及养生之道,但秦王却时常独泣,分明是憎恶我等!万一
陛下千秋之后,恐怕我们不为秦王所容。太子仁孝慈顺,如果陛下把我们托
付给他,则定会保全。”
李渊听到很不痛快,逐渐疏远了世民,而日益亲近建成、元吉。
唐朝初年,突厥兴兵,朝廷一片慌乱。有人对高祖说:“突厥屡犯关中,
无非是为了抢掠美女财帛,如果烧毁长安,迁都他处,突厥就不会来犯了。”
李渊听信谗言,准备烧掉富庶的长安,逃往秦岭,并且已派人去踏勘新
都。他以为这样一来,突厥人抢不到财物,就不会再来了。这个愚蠢的方案
得到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赞同。
李世民知道后,竭力劝阻。他说:“蛮夷自古就是中原的灾难。陛下英
明贤德,拥有百万精兵强勇,所向披靡,怎么能因小小的突厥骚扰边境就决
定迁都避敌,岂不让世人耻笑!请给我几年时间,我保证让突厥臣服。”
李渊听世民说得有理,才取消了迁都计划。决定派李世民领兵征剿,建
成惧怕世民征讨成功,势力更大,功高震主,威胁其储位,急请二妃在高祖
面前挑拨说:“突厥虽不断骚扰我边境,但只要送给他们一些财物,他们就
退兵了,而秦王托词带兵御敌,实际上是想趁机独揽兵权,为篡夺皇位作准

备,请陛下明察。”高祖竟然听信谗言,废除派世民带兵征讨之议。
备,请陛下明察。”高祖竟然听信谗言,废除派世民带兵征讨之议。
张、尹二妃还经常说服高祖改变有利于秦王的事情。李渊得到世民饮毒
酒的事情后,亲自前往问候,对世民说:“当初提议起兵的是你,削平群雄
的也是你。我本打算立你作世子,但你坚辞不受。建成是你大哥,又作太子
多年,我不忍心废他。你们兄弟始终不和,一起挤在京城,难免会发生冲突。
你到洛阳去住吧,陕西以东的地方归你统辖,可以悬挂天子旗帜,使用天子
礼仪。”建成、元吉知后大惊。认为这一决策无疑纵虎归山。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高祖百年之后,恐怕无法驾驭。赶紧进宫请二妃进谗。高祖耳软,又一
次食言,再不提让秦王守洛阳之事。
李世民屡次征讨突厥,每战必胜,威名远扬。秦王名望越高。建成等感
到威胁越大。急欲除之。张、尹二妃加紧进谗,诬陷秦王对高祖怀恨在心,
图谋不轨,不断挑拨秦王与高祖的关系。齐王元吉亲自出马,对高祖说:“秦
王当初攻克洛阳时,盘桓不归,并散发财物树立个人威信,图谋造反”。意
欲置秦王于死地。高祖虽没同意,但已对秦王产生疑忌。此时恰逢边关急报,
李渊听从建成建议,命元吉带兵,借机剥夺秦王兵权。并欲将秦王部下精锐
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段宏志等干将及卫队一同带领出征,彻底解除
秦王的武装。还准备在为齐王元吉饯行时,在昆明池暗埋伏兵,扑杀秦王。
情况万分紧急。
李建成、元吉以为万无一失。岂知秦王也并未酣睡,他收买了众多耳目,
甚至太子的心腹玄武门禁军首领也为他所用。对太子、齐王的所作所为明察
秋毫。他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表面上不动声色。秦府老臣心急如焚,力劝
秦王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深知到这时太子、齐王已与自己不共戴天。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
非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保,而且历尽千辛万苦开创的大唐基业及自己宏大的
政治抱负都要毁于一旦,唐朝天下恐无宁日。尽管骨肉相残,是他于心不忍
的。但高祖长期为奸党妖妃所惑,日益昏愦,一再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以
致树奸诛良。若一味的依靠高祖裁决恐怕不但不能明善恶、正朝纲,而且还
可能黑白颠倒,后果不堪设想!至此,秦王对高祖的幻想完全破灭。在这千
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秦王在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及敬德等忠良的激励
和推动下,终于作出果断抉择,决心以天下社稷和千秋大业为重,不拘小节,
诛奸除暴,正纲纪而安天下。
公元
626年
6月
3日,李世民进宫朝见高祖,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
坏纲辱父的丑行和蓄意谋害自己的歹心。他痛哭流涕,谓高祖道:“儿臣扪
心自问,毫无对不起兄弟的地方,而他们却千方百计地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儿臣蒙枉,无别陛下,黄泉之下也耻于与这样的叛逆为伍!”高祖大惊,一
面安慰秦王,一面通知太子、齐王明日早朝,弄个究竟。
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拼死一搏。秦王决定先发制
人。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门,是内廷警卫驻扎的重地,是出入皇宫的必经
之路。秦王事先已买通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原太子建成的心腹何常。公

626年
6月
4日晨,秦王事先率敬德等在这里埋下伏兵,待太子、齐王经

过此地时趁机下手。
过此地时趁机下手。
二人行至临湖殿,正欲到太极殿早朝,忽然发现情况有异,立刻调马而
逃,但为时已晚。秦王世民纵马赶上。齐王元吉情急之下连发三箭,均被秦
王躲过。秦王搭弓放箭,正中建成咽喉,建成翻身落马,当即毙命。齐王拨
马欲逃,被敬德赶上,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东宫护卫见主子被杀,也无心
恋战,四散逃命。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久等不见三子上朝,正在海池与嫔妃泛舟取乐,忽见敬德仗剑
而入,大惊失色。忙问何事?敬德说:“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已发兵诛杀。
恐惊圣上,特命我来护驾。”
高祖见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好一切听秦王处置。
三日后,高祖下诏,立秦王为太子,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太子决定。
公元
626年
8月
9日,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唐太宗,年方
29
岁。太宗即位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终开中国一代盛世——
贞观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顶峰。唐太宗也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
上贤明的皇帝之一”。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亲眼看到,强大富足的隋朝,仅在短短的几年就大厦倾倒了,这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唐朝基业牢靠久远,
成了唐太宗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公
元.. 626年.. 10月,唐太宗亲自主持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面对百废
待兴、千乱待治的局面,大乱之后能否“大治”?群臣纷纷发表意见。许多
人表示疑议,认为大乱之后,恐怕老百姓不易教化,太宗本人也没有信心。
只有魏征对此充满信心,他说:“长期安定,百姓安逸骄奢,不易教化。如
果经过多年战乱,老百姓生活困苦,反而容易教化。这就像饥不择食,渴不
择水一样。”
大臣封德彝反驳说,上古人心淳朴,自夏商以来,世风日下,不可教化,
因此才有秦的严刑酷法,汉的重用霸道。他骂魏征是小小书生,不识时务,
空谈误国。
魏征据理力争说:“上古黄帝诛蚩尤、颛顼灭九黎、商汤放暴桀、武王
伐酷纣,天下都曾大乱,但后来不都出现太平盛世了嘛!如果说古人品德高
尚,后世逐渐堕落,那么今天的人们岂不都成了鬼魅,国君还如何治理呢?”
封德彝被说得哑口无言。
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理,便决定教化治国。
唐太宗亲历隋亡的经过,经常以秦、隋速亡为鉴,讨论思考如何才能不
重蹈亡隋的复辙。他曾对大臣说:“隋文帝时,一年天下大旱,收成很坏,
但文帝却吝惜钱财,不赈济百姓。到了隋末,仓库里积储的粮食足用.. 50年。
结果炀帝看到天下富足,便奢侈无度,结果导致了亡国。由此可见,积蓄太
多岂不成了坏事?”因此,他总结说:“治理国家,重要的是积德重民心,
而不在于大力搜刮。粮食储备只要够预防天灾就可以了。如果子孙后代贤明,
自然可以保天下;如果子孙不肖,富足反而可以使他奢华,亡国灭家。”“当
初平定长安时,宫中美女珍宝到处都是,但隋炀帝却仍不满足,依旧广造行
宫,四处搜刮;依仗富强而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徭役无时,因此弄得民不
聊生,结果激起百姓反抗,最终亡了国,自己也遭到杀身之祸。看来福善祸
淫,皆由人定。‘国君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作为天
子的,只要仁慈道义,能够约束自己,不扰乱百姓,就不会被百姓抛弃了。”
“治国好比栽树,只有不触伤根须,枝叶才能丰茂。为君之道,一定要
让老百姓能够生存。如果为了自己而损害百姓,那就像割大腿上的肉去喂肚
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正因为唐太宗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他登基初期一直兢兢业业,小心
治国,体察民情,严于律己。
贞观初年,关中、关东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百姓饥荒,卖儿卖女。
唐太宗吸取隋亡之教训,唯恐由于灾害而激起民变,就下令开仓赈民。有些

州县把赈粮一户户送到灾民家中。饥荒过后,家家都有余粮。太宗还命令皇
家府库开支金银,赎回灾民卖掉的儿女,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而且他还
命令朝廷紧缩开支,裁减冗员。
州县把赈粮一户户送到灾民家中。饥荒过后,家家都有余粮。太宗还命令皇
家府库开支金银,赎回灾民卖掉的儿女,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而且他还
命令朝廷紧缩开支,裁减冗员。
一年,河东万泉县喜降春雨,县狱中被关押的几十名犯人,也被临时放
回家及时播种。
一次,太子要举行加冠礼,礼仪官说二月有黄道吉日,建议二月举行。
太宗考虑到二月是农忙季节,便决定改到秋后农闲的十月举行。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后,出现了大片无主荒地,人口流散严重,这不仅影
响农业的复苏,而且直接影响朝廷的收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高祖曾颁
布均田令。但由于皇室内争激烈,均田制未得到认真贯彻。贞观年间,太宗
继续推行均田制,即按人分给一定数额的口分田和永业田。为了解决有些地
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太宗极力鼓励农民迁往空地荒地较多的地区,并规定在
那些地区占田超过定额不作违反律令论处,移民垦荒者,还可减免租税,免
除徭役。为了保障均田令的顺利执行,唐太宗严惩阻碍均田的官员。
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唐初实行新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租就是按人
丁缴纳的田税。庸即徭役,不愿服徭役的,可交纳一定数量的布绢代替,叫
做庸,也叫纳绢代役。调是户调,即按人丁缴纳一定数量织物和棉麻。这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