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6 (现代)
后来,梭伦看到一般人民由于摆脱了债务而浮动和大胆起来,他又感到
忧虑,为维护安定的秩序,他新设立了一个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由四
个部族选出,每一部族一百人,除泰特以外的任何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
会议颇类似于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在人民讨论公共事务之前,由他们先行
讨论;不经过这种事先的讨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得提交公民大会审议。梭
伦还使四百人会议成为国家的一般监督者与法律的维护机构。他想,在城邦
有了这么两个会议后,便如同船在大海中下了两个锚,一般就不会受到巨浪
的震撼,而民众也会大大地安静下来。
通过梭伦的改革措施,旧氏族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被打破,这便为古雅典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传说阿那卡西斯曾讥讽刚刚着手编订法律的梭伦,“想用写成的法律条
文来制止公民的不义行为和贪婪;而这种法律好像蜘蛛网一般,只能缠住那
些落在网里的弱者与不幸者,一旦遇到富豪与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而
梭伦则以为,人们,所有的人们都会意识到,破坏协定对任何人,包括对破
坏者也不利,因而都会遵守相互间的协定的。后来的实践结果证明阿那卡西
斯的话是有预见性,而梭伦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切实际。
梭伦的法律颁布实行后,便每天都有不少人去找他,称赞或是指责那些
法律,或建议加上或删除某种条文。为摆脱窘境,并且逃避公民们对他的吹
毛求疵和非难,他便借口出国考察而离开了雅典。他希望雅典人会在他离开
的期间,自己习惯那些法律。
在他出国考察期间,据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会晤:克洛索斯邀请他去萨
提斯访问。这位国王用世人所认为昂贵、豪华的宝石、彩衣,把自己穿戴起
来,以图扮成一个尊严而华丽之极的超人。同时克洛索斯让人引导梭伦观看
他的宝库等豪华设备。然后问梭伦天下是否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梭伦道,
他知道有他的本国人特洛斯,一个诚实勇敢的人。克洛索斯再一次问:除了
特洛斯呢?梭伦又说有,兄弟友爱、孝顺母亲的克勒奥比斯和比托也是。于
是克洛索斯大怒,而梭伦冷静地说:“吕底亚王啊!因为人生的变化无常,
所以不允许我们为了目前的好境而骄矜,或称羡他人的在以后还要发生变化
的幸运..正如一个竞技员尚在比赛中,便宣告他是胜利者,而给他戴上荣
冠一样,这是不可靠和不足以凭借的判断”,然后梭伦便扬长而去了。
不久,克洛索斯在战场被居鲁士打得大败,失掉了国家,自己被捉,被
判处火刑。这样克洛索斯才明白了,于是他大叫了三声“啊,梭伦!”居鲁

士为此而奇怪,便问他。他便把当初的话语向居鲁士说了。居鲁士释放了克
洛索斯,并使他受尊荣直至老死。这样,梭伦又多了一种声名,说他以一言
而救了一个国王,并教育了另一个国王。
士为此而奇怪,便问他。他便把当初的话语向居鲁士说了。居鲁士释放了克
洛索斯,并使他受尊荣直至老死。这样,梭伦又多了一种声名,说他以一言
而救了一个国王,并教育了另一个国王。
但在最后,梭伦的努力失败了,庇西斯特拉图还是攻占了卫城而建立了
僭主统治。但是他却敬重梭伦,而给予梭伦以很高的荣誉,并且把梭伦新制
定的法律也都保留了下来,并且自己率先遵守。

火药的发明和发展
火药的发明和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了解硫黄、硝石了。公元前.. 6世纪,有
一位叫计然的人就明确指出:“石流黄出汉中”,“消石出陇道”。这里的
“石流黄”就是指构成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硫黄”,《淮南子》称其
为“流黄”,许慎在《说文》里称其为“留黄”;“消石”就是指构成火药
的另一种主要成份——“硝石”,古书中又叫“火消”、“焰硝”、“茫消”、
“地霜”、“生消”、“北帝玄殊”等等。在我国古代,这两种物质被认为
是重要的药材。例如我国第一部关于药材的典籍著作——汉代的《神农本草
经》就分别把硫黄和硝石列为“中品药”和“上品药”。就是在火药发明之
后,人们仍然把这两种物品看作药物。例如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就在其
医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中收入了火药,指出火药的药物性能是“治疮癣、
杀虫、辟湿气、瘟疫”。作为火药的第三种组成部分的木炭虽然没有被视为
药物,但亦有一部分植物当用制取木炭的方法烧灼制得后入药,至于植物用
其它方法如晒干后或直接入药的更是司空见惯。所以“火药”之所以被称为
“药”,以上所列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火药与古人长期的炼丹制药实践有关,
至于为什么称为“火”药,乃是因为它能着火。也就是说,“火药”之名是
其“能着火”这一原始性能,其本义就是“能着火的药”。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注意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的燃烧性能和其他一些特
点,并设法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木炭的特点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
所认识了,那时人们就知道用木炭作燃料来冶炼远远优于未经灼烧加工的原
始木柴。硝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
因为它的颜色和其他盐类化学物品极其相似,所以人们很难区别,造成了辨
别和运用上的困难。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克服了这一困难。当时的医药学
家和炼丹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
硝石也”。直到近代,人们还用这种方法来鉴别硝石的真伪,硫黄的显著特
点就是极易燃烧,我国人民很早就从大自然中开采冶炼,在这些实践活动中,
人们逐渐掌握了它的一些特点。
在长期的炼丹活动中,有一些炼丹勇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唤取对
炼丹的追求。
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的炼丹家,名叫魏阳伯,热衷于“炼丹成仙”,

妄想制造出“长生不老药”来。在炼丹实践中,他发现硫和水银反应能生成
红彤彤的硫化汞这一性能。红彤彤、金灿灿的“丹丸”、“金液”简直就是
魏阳伯这类方士的“成仙药”。魏阳伯不仅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炼丹书《参
同契》中记载了硫和水银的反应特点,而且还亲自吞下了用这种办法制成的
“仙丹”,结果一命呜呼。本来,他完全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是先
将“仙丹”给狗吃作为实验,结果狗吃后死了,但他却不以为然,怀着虔诚,
勇敢地接着吃下了这种“仙丹”,而且,他的小徒弟也勇敢地吃了下去,结
果师徒二人均“尸解成仙”,真是可悲可叹!
妄想制造出“长生不老药”来。在炼丹实践中,他发现硫和水银反应能生成
红彤彤的硫化汞这一性能。红彤彤、金灿灿的“丹丸”、“金液”简直就是
魏阳伯这类方士的“成仙药”。魏阳伯不仅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炼丹书《参
同契》中记载了硫和水银的反应特点,而且还亲自吞下了用这种办法制成的
“仙丹”,结果一命呜呼。本来,他完全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是先
将“仙丹”给狗吃作为实验,结果狗吃后死了,但他却不以为然,怀着虔诚,
勇敢地接着吃下了这种“仙丹”,而且,他的小徒弟也勇敢地吃了下去,结
果师徒二人均“尸解成仙”,真是可悲可叹!

3斤木炭来炒;当炒到火炭消失
1/3
时就将火退掉,趁没冷却时将混合物取出,这就是硫黄的“伏火”。这种“伏
硫黄法”,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
公元九世纪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也载有混合硫磺、硝石和马兜铃(一
种植物果实,加热后能炭化)的“伏火矾法”,公元
l0世纪郑思远编的《真
元妙道要略》中有“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
舍者”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发生了火药爆炸的事故,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这类
混合物的爆炸性能,火药就被掌握了。
对硫黄、硝石和木炭性能的了解和掌握,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火药呢?这个问题说来比较有趣,它的发明竟和
我国古代其它两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一样都归功于古代的炼丹
术,是从事炼丹活动的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
幻想长生不老是帝王和统治阶级朝思暮想的。他们个个希望“得道成
仙”。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盛行神仙之学,为了长命不衰,秦始皇还特派
徐福方士率
500童男、500童女远涉东海寻求“仙药”。但是,数次实践证
实从大自然直接取得的所谓“奇芝”之类的“仙药”并不能令人长生不衰,
于是,人造仙丹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汉武帝十分信奉神仙之说,时刻梦想着成仙得道。为了邀得宠信以换取
荣华富贵,当时人李少君就投其所好,建议汉武帝用丹砂制成黄金,然后用
黄金造成器皿,长期食用这种器皿所盛的饭,就可以长命百岁,可以碰见仙
人,由此也就可以“成仙”了。这是中国炼丹术的前奏。后来,用黄金作原
料炼制“仙丹”之风气日盛。在炼丹家的眼里,黄金乃“入火百炼不消,埋
之毕开不朽”,是万物之精华。因此,用丹砂即可炼制出黄金,又可以用这
种黄金制成仙丹,何乐而不为?封建帝王对此类所谓“灵丹妙药”迷信者颇

多,例如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都是“仙丹”的忠实崇拜者,
并因为服用此类丹药而死,成了崇拜者中的牺牲品。
多,例如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都是“仙丹”的忠实崇拜者,
并因为服用此类丹药而死,成了崇拜者中的牺牲品。
火药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友平广记》中也记载了火药有破坏力的故事。
书上说,有一位老人迷上了炼丹术,终日炼丹于一人迹罕至之处。一日,有
个名叫杜子春的来访。晚上,老人将杜子春安置在炼丹房,警告他不许乱说
乱动,然后自己就走开了。杜子春在睡梦中见了很多悲惨的场面。当他从梦
中惊醒时,发现炼丹炉已经起火,火焰直窜屋顶,将房子也引燃了。
可以确定地讲,正是在炼制丹药的长期实践中,火药被发明出来了。如
果要就发明火药论功行赏,应该给这些炼丹家们记头功。
我国古代的军事和炼丹家之流所倾心的所谓方术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兵
家和炼丹家均奉《阴符经》为经典,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后阴经》一半为
兵书一半为方术,宋人的所谓兵书如《虎铃经》、《武经总要》等皆亦然。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纷争中,火攻是早已运用的重要进攻方式。《孙子兵
法》中就记载了五种火攻法:火人、火积、火辎、火库和火队。三国时期诸
葛亮的“火烧赤壁”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在火药未被运用于军事以前,这
些火攻所用的材料只是草艾、油脂之类的东西,燃烧的效果并不理想。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于军事,使军事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也使火药这项
发明得以保存和流传下去。火药的最大用途和最大价值也就在这里。
火药发明以后,首先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北宋曾公亮等编写的军事著作
《武经总要》里,不仅描述了多种火药武器,而且还记下了三种火药配方。
火药武器由开始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至
迟在南宋就出现了用铜或铁铸成的筒式大炮。在宋元之际,还出现一种利用
火药燃烧喷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头射向敌方的火药箭,这与现代火箭
发射原理是一致的。
在古人的火攻战中,曾运用过叫做火箭的这种武器,就是在箭头上附有
油脂、草芥、麻布、松香和硫黄等易燃物品。将这些物品点燃后即射向敌方,
以引燃敌军草料、军械或营房等。但是,这种火箭的燃烧速度慢,燃烧力小,
而且极易被敌方扑灭,所以当火药被引用于军事后,人们首先就用火药取代
火箭头上的易燃物。据《九国志》记载,唐朝末年,郑潘率军进攻豫章(今
江西南昌),“发机飞火”,将龙沙门引燃,郑潘见状立即率领众人冒火登
城,结果浑身都被烧伤了。此处的“飞火”,即是指用火药做箭头的火箭;
“发机”则是指的抛石机,因为火药燃烧迅猛,为了避免伤及发射人,就用
抛石机来射,这是用火药做原料所制兵器的最初形式。接着,人们又在石炮
的基础上制造了火药。宋初赵匡胤灭南唐时就曾使用过火箭和火炮,当
150
年后金人攻下宋人的汴京后,有人将这两种武器的模型献给了金军。
火药运用于军事,立刻显示出了较大的威力,是军事史上和武器史上的
一大飞跃。特别是宋代正是我国民族矛盾颇为复杂的时期,在赵宋王朝统治
的边界之处,还有强大的敌人辽、西夏和金。因此,火药武器引起了统治者
和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很快。为了鼓励武器的发明和创造,宋王朝明文

规定在这方面有贡献的人要给以支持和奖励。因此,各种新式火药武器纷纷
出现。公元
1000年,神卫火军队长康福把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献给宋
王朝,得到了赐以缗钱的奖赏。两年后,冀州团练使石普因自称能制造火球、
火箭等而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并受命当众表演了一番。
火药武器的威力和纷纷出现,推动了火药的生产和发展。11世纪中叶成
书的《东京记》说当时有
9个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制造工场。当时的火药制造
水平已经相当高超,燃烧性、爆炸性和剧毒性的药料均已具备。
凭借“陈桥兵变”建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的“困境”是颇为突出的。一方
面,由于辽、夏等异族的崛起和侵略而造成民族矛盾的尖锐,另一方面由于
长期的阶级压迫等原因亦造成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
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刺激和需求下,不仅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制造和利用日渐完
善,而且其制造速度和规模亦相当惊人。当时的军器监曾雇用
4万多人,监
下有火药作,火作,猛火油作等几个大作坊。一天能制造出“弩火药箭
7000
支,弓火药箭
10000支,蒺藜炮
3000支、皮火炮
20000支”,的确令人瞠目。
火药被引用于军事后,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器,但大致说来,可以
分为三种类型,即: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管形火器。
燃烧性火器利用了火药的迅速燃烧和燃烧力强不易扑灭的性能特点制成
的,是最先出现的火药武器。它主要有火炮和火箭两种。这两种火器主要是
防御性武器。1127年,金人攻到北宋的都城汴京之下,形势非常危急。宋人
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火炮和火箭就是抵抗的主要武器。他们曾经在金人攻
势最为猛烈的东城用
500人射放火箭,还把火炮放入草中焚烧金人,数次打
退了金人的进攻。由于北宋政府的政治腐败,军事上抵挡不住金国的进攻,
终于北宋的京城汴京被金国攻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也做了金国人的俘虏。
尽管如此,但在京城保卫战中,火炮和火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金人攻陷了汴京消灭了北宋后,有人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及其模式等
全部献给了金人,于是,金人也掌握了宋已有的制造火药火器的所有秘密。
鉴于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已经“公开化”,北宋灭亡后建立的南宋政权和金国
取消了北宋政权对火药、硫黄和硝石的限制,于是民间亦出现了利用火药的
燃烧性能的火器。古书有记载说,金国在皇帝金世宗统治时期,有一个以捕
狐为业的人名叫铁李。有一次,铁李发现一群狐,于是就在狐群必经之地布
置好网,等待狐群进入。然后携带“火罐”爬到树上,当狐群出现在大树下,
铁李就将“火罐”的“卷爆”引燃扔进狐群,“火罐”立即火焰窜起,并发
出响声,吓得狐群四散,全部逃进了铁李预定的网里。铁李急忙跳下大树,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斧头把网子里的狐全部杀死,此处的“火罐”,就是火炮
的一种。
这个故事也许可能有些夸张,但当时这类火器的运用在民间已经很流传
和广泛了,这种史实还是可信的。
蒙古族在蒙古大草原崛起后,迅速发展壮大,采取汉化政策,接受先进
的汉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很快就掌握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知识。于是,他们
也大量地制造火器武器,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多次打败金国,逼得金国被迫
迁都。在金国的京城汴京保卫战中,蒙古军队用火炮猛攻汴京城,一下就攻
破了汴京城。接着,又追赶从汴京城逃亡出去的金国皇帝金哀宗至蔡州,蒙
古军队继续用火炮焚烧了西城上的楼椽,攻打进城去,从此,金国就被蒙古
灭亡了。

随着火器的制造和发展,燃烧性火器已越来越变得落伍了,爆炸性火器
渐渐变成了主要的火器。这是因为战争和争斗的最大目的就是尽快地给敌方
以最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以使对方屈服。在达到这一目的方面,爆炸性火器
显然远远优于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的攻击力、杀伤力、破坏力和给敌人
造成的威胁都是燃烧性火器所不能比拟的。
随着火器的制造和发展,燃烧性火器已越来越变得落伍了,爆炸性火器
渐渐变成了主要的火器。这是因为战争和争斗的最大目的就是尽快地给敌方
以最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以使对方屈服。在达到这一目的方面,爆炸性火器
显然远远优于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的攻击力、杀伤力、破坏力和给敌人
造成的威胁都是燃烧性火器所不能比拟的。

1126年金军围攻汴京时,宰相李纲就是下令使用霹雳炮将
金兵击退的。1207年,金人围攻襄阳,守军用霹雳炮击退金兵。接着有一次
夜里下起了雨,襄阳守军趁机出动
1000名将士带着霹雳炮和其他武器偷袭金
营。一时间,霹雳炮声四起,炸得正在睡梦中的金兵人仰马翻,争相逃命,
致使人员伤亡近
3000,马匹死亡近
1000。宋军大获全胜。
在爆炸性火器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这就是“震天雷”。这是一种
铁火炮,将火药装在铁罐里而成。1232年,蒙古军进攻金人占据的南京(今
河南开封),金军的震天雷在守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蒙古军钻进
一种用牛皮做的叫做“洞子”的器械中开到城墙下掘城。金军就用铁绳将震
天雷点燃,吊到蒙古军掘城的地方,结果把蒙古军的牛皮“洞子”和人炸得
粉碎。《金史》描述震天雷的威力时说,“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过半
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1277年,蒙古军攻入广西,将
宋兵
250人围困在一个小城里。当弹尽粮绝时,宋兵假装要投降,从蒙古人
手中骗得食物,待吃完饭后,这
200余人集中在一起,引爆了一个大型的火
器,结果全部被炸成碎段,城墙崩塌,连城外的蒙古军也被震死不少,足见
其威力之大了。宋兵在这里引爆的火器就是一种大型的震天雷。
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史上的一大飞跃,它是近代枪炮的原始雏形。它
的发明者是宋人陈规。1132年,他发明了“火枪”,即将火药装进竹竿内,
待使用时引燃火药,使其喷射出去,造成杀伤力。1259年,又有一种新的管
形火器问世,这就是“突火枪”。它以巨竹为筒,里面装上火药和“子窠”。
引燃后先是出现火焰,待火焰消尽子窠就射出,并伴有巨声,150步处亦能
听见。这里的“子窠”,显然相当于近世枪炮中的子弹和炮弹。金人的管形
火器称“飞火枪”,是用
16层敕黄纸做成
2尺多长的筒子,里面装满了铁滓
末、硫黄、柳灰、砒霜等,将筒子缚在枪头。作战时引燃筒内的药物,就能
射出火焰以烧伤敌人。到了元代,管形火器获得了极大发展,一改宋金时期
的竹质或纸质外壳而变成了用金属做外壳,这是火铳,又叫手铳,由于它威
力巨大,人们送它“铜将军”的美名。1367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平江
(今江苏苏州)被“飞炮”击碎大脑而亡。这里的飞炮就是指由火铳发射的
石球。当时的诗人杨维桢为此专门作了《铜将军》一诗:“铜将军,无目视,
有准;无耳听,有声。..铜将军,无假手,疾雷一击,粉碎千金身。斩奴
蔓,拔祸根、烈火三日烧碧云,铁篙子面缚,西向为吴宾(指张士诚被捉到
南京面见吴王朱元璋——引者注)。”这里“铜将军”就是指用铜制成的火
铳。今天北京历史博物馆还存有
1332年用铜铸造的一支火铳。上面有“至顺
三年二月吉日”的字样,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铜炮。
明朝时期,发明火器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在兵书《武备志》里光是箭类
的就有很多种记载。且配有图,例如有“火驽流星箭”、32枝箭的“一窝蜂”、
49枝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100枝箭的“百矢弧箭”、“百虎齐奔箭”
等等。在其他一些著述里,亦有大量的火器记载。那时已出现自动爆炸的地

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
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
标志。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简单,其实早已定论。但在是谁最先发明的问题
上存在着争议。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的专利,
但《大英百科全书》的第
11版至第
14版还赫然记载着火药是英国人培根发
明的。
我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发展,只是到近代才落
伍了。大唐帝国、蒙古族人的铁蹄更是闻名世界。国家的强盛必然也要促进
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大多数朝代的海外贸易都较发
达。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一个明证。是在海外贸易中,构成火药的主要
成份和火药及火药武器先传到中亚和西亚,继而传入欧洲,而战争则是这种
传播的催化剂。
大约在八九世纪时,中国的炼丹术传出。当时,阿拉伯人称硝石为“巴
鲁得”,意为“中国雪”,波斯人则称为“中国盐”。他们视硝石为重要的
原料,纷纷加以应用。例如,在医药上它治疗癫痫,炼丹家用它炼仙丹,金
银工人则用它制造玻璃,但这时尚未用于军事。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特别发达,东海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均有
“蕃坊”。这是专门供来华经商的海外商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
方,而南宋远涉海外从事贸易活动的人也不少,就在频繁的贸易交往中,火
药传入阿拉伯国家。此时阿拉伯人在兵书中所提到的“火轮”、“苇管火”、
“中国铁”,就是用火药作主要的原料制成的。
火药流入中亚和西亚可通过商人的海外贸易来完成,但重要的火药武器
的传出,外国人是如何知道火药的制造,却是在蒙古族人铁蹄开道下流传过
去的。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后,开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西征。在西征
的战斗中,蒙古人使用过“毒火罐”、火箭和火炮之类的火药武器。阿拉伯
文的兵书说蒙古军使用过“铁瓶”,此处当指“铁火炮”一类的火器。
阿拉伯人对蒙古兵多次使用的对他们来说颇为新颖的火器当然很感兴
趣,千方百计想探知秘密。而俘虏和投诚的蒙古军及其随身携带的火器则满
足了这种愿望。于是阿拉伯人即获得了火器的制造技术,又获得了运用这种
技术的人,进而学会了制造火器。有一本阿拉伯文兵书的抄本记载,那时他
们学会了两种火器的制造,一种叫“契丹火枪”,一种叫“契丹火箭”。这
里的“契丹”,就是指中国,十三四世纪的西方人均称此时的中国为“契丹”。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
1271年来到中国,留居中国十七年,曾在元朝做
官,游历中国许多大城市。他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当时的中国作了生
动具体的描写,激起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在他的游记中也有过火器
方面的记载。
在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了欧洲的过程中,位于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教国
家扮演了“中转站”的角色。
本来,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也曾到欧洲,但却没能将火药和火药武器
留给欧洲人。蒙古军灭金的第二年,大会诸王,决定西征。没用几年铁蹄就

踏入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和日耳曼的东南部。波兰史书描述了蒙古军使
用的一种火器,只见蒙古军中随着大旗出现了一种怪物。怪物奇形怪状,口
吐浓烟,雾气腾腾,气味熏人。怪物出现后蒙古人藏于其后,一点也看不见,
显然,这里所记载的是蒙古兵使用的“毒药烟球”火器。
踏入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和日耳曼的东南部。波兰史书描述了蒙古军使
用的一种火器,只见蒙古军中随着大旗出现了一种怪物。怪物奇形怪状,口
吐浓烟,雾气腾腾,气味熏人。怪物出现后蒙古人藏于其后,一点也看不见,
显然,这里所记载的是蒙古兵使用的“毒药烟球”火器。
然而,尽管欧洲人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知道了火药,并不等于他们已学
会了制造火药,更不存在制造火器的问题。欧洲人学会火药武器的制作,是
在和东方不断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完成的。
在世界中世纪史上,东、西方的矛盾冲突是比较大的。在本书的另一篇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文章里,曾就这方面作过浅析。长达近
200年的十字
军东征失败后,欧洲于
1290年退出了亚洲大陆上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亚
加。在围攻亚加的战斗中,伊斯兰教人使用了
92座抛石机,将亚加的所有防
御物全部击毁。后来,在同欧洲人作战中,他们不断地用这种抛石机发射“火
球”、“火瓶”、“火罐”等火药武器。在这种长期的军事冲突中,欧洲人
终于从伊斯兰教人那里学会了火药武器的制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