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51 (现代)
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年)冯太后病故。年方
23岁、风华正茂的魏
孝文帝亲理朝政,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后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迁都和实行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习的汉化政策。
从公元
398年开始,北魏一直建都于平城。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
冷多风沙。虽然北魏统治者把大量“新民”迁入平城地区,大力提倡农
业生产,但终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农业生产率不高,加上灾
荒频仍,因此所产粮食远远不足供应。以平城作为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治
中心,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便于进一步加强鲜卑贵族同中原汉
族地主的联合。另外,平城地区又是鲜卑贵族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老窝,
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全面实行汉化这样的重大措施,在这里会遇
到重重阻力。活动于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柔然,势力日益强大,屡
次攻掠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一带,进逼平城,也是不能不引起北魏最
高统治者日思夜虑的问题。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北魏统治者早有迁
都的打算,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作罢。到孝文帝亲政后,由于黄河流域富
有成效地推行了“均田制”和“三长制”,北魏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大大加强了,因而迁都一事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
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他决定迁
都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
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
兵危险,哪能不讲。”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
兵危险,哪能不讲。”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
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
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
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雨,到处道路泥泞,行
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队伍到了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
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
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
跟随孝文帝出征的大臣们受不了雨中长途行军的折磨,更害怕在刀
光剑影的战场厮杀中丢掉自己的性命,纷纷请求停止进军。魏孝文帝看
到宣布迁都意图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对大臣们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
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
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孝文帝让大臣们表态,说:“凡愿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往
右站,我并不强求。”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有点拿不定主意,孝文帝接着又把必须迁都
的原因详细地向大臣们说了一遍,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
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一时间,皇帝决定停止
南进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军,将士们全都兴高彩烈,挥舞着战旗和大刀
长矛,高呼“万岁”。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
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
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
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不少人反对。第二年,他
又亲自到原来的都城平城,召集贵族大臣和将军,与他们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
倒了。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决策,对于推动“均
田制”颁行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巩固北魏统治,都起了
很大作用,并为全面汉化和其他改革提供了条件。
迁都后,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从各方面积极推行汉化政
策。
魏孝文帝厉行的汉化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姓氏。鲜卑人原为复姓,魏孝文帝下令将复姓一律改为汉
族单姓。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又改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
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纥奚
氏为嵇氏、尉迟氏为尉氏。除八姓外,还改纥骨氏为胡氏、达奚氏为奚

氏、乙旃氏为叔孙氏,等等。除极个别的姓氏外,绝大多数的鲜卑复姓
都改为汉族单姓。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
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魏孝文帝的这一措施旨在从姓氏上抹去民族差
异,改变鲜卑族的民族心理状态。
氏、乙旃氏为叔孙氏,等等。除极个别的姓氏外,绝大多数的鲜卑复姓
都改为汉族单姓。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
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魏孝文帝的这一措施旨在从姓氏上抹去民族差
异,改变鲜卑族的民族心理状态。

30岁以上的成年人改变语言很困难,他又规定可以让成年人
慢慢地改,但年青人必须尽快改说汉话。由于孝文帝的态度坚决,措施
有力,结果大见成效,鲜卑人不但学会说汉语,而且出现了许多汉语言
学家。至于那些熟读汉语书籍,善于吟诗作文的人就更多了。
(三)易胡服。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习惯于纵马驰骋、逐水草而
居的流动生活。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产生了本民族人民爱好和
习以为常的服装和发式。魏孝文帝决定改变服装,当汉式服装定型后,
魏孝文帝立即下令,不分男女,一律改着汉装。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
年),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看到鲜卑族妇女依然穿著夹领小袖的胡
服,就把留守京城的官员叫来大加训斥:“我昨天看见有许多妇女仍然
穿着窄领小袖的衣服,我到外地打了三年仗,你们就违抗我的命令,还
不改穿汉服,公然与我作对,必须马上改正,否则严惩不贷!”
可见魏孝文帝对服装改革异常关切,即使只有少数人不改服装,也
是决不容许的。
(四)改籍贯。汉族人,尤其是高门士族,十分重视籍贯。魏孝文
帝在迁都洛阳后,于太和十九年规定:“凡是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死
后都必须埋葬在北邙山,不许迁回平城安葬。迁到洛阳的人就永远是洛
阳的人了。”从此以后,那些南迁的鲜卑人就在中原大地扎根落户,北
还的念头逐渐消失了。
(五)定姓族。魏晋以来,士族门阀制度盛行。魏孝文帝通过法律
形式,从两个方面着手,在北方重建这一制度。一方面,对汉族地主阶
级,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四姓。另一方面,
对鲜卑贵族,规定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与汉族四姓地
位相当,不得授以卑官。在门阀制度重建以后,孝文帝严格按照门第高
低来选拔人才。北魏王朝的少数民族色彩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
(六)通婚姻。魏孝文帝在禁止同姓通婚的同时,大力提倡鲜卑族
与汉族通婚。他自己以身作则,先后娶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荣阳郑氏、
太原王氏四姓之女为夫人,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高门之女。魏孝文帝提
倡胡汉通婚,目的在于通过血统上的结合,加强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的
联合。这种婚姻的政治色彩是十分鲜明的。
(七)变制度(职官、礼乐、刑法等)。在职官制度方面采取魏晋
的官制,把官分成九品三十级。在礼乐制度方面,祭祀、丧礼、冠礼等,
采用汉制,改易旧习。在刑法方面,修订律令,颁行新法。孝文帝主持
制定的魏律,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魏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用心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巩固北
魏的封建统治,让帝业能千秋万代地“传之子孙”。不过,汉化措施在
客观上顺应着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政权向汉
族模式的封建王朝的转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必须指出,魏孝文帝改革既然是对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
风俗习惯的全面革新,因而同保守势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从制定措
施到付诸实施,都经历过一系列激烈的、甚至流血的斗争。魏孝文帝在
推行改革,并同各种各样反对势力的斗争中,表现了政治上的坚定性与
顽强的毅力。
必须指出,魏孝文帝改革既然是对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
风俗习惯的全面革新,因而同保守势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从制定措
施到付诸实施,都经历过一系列激烈的、甚至流血的斗争。魏孝文帝在
推行改革,并同各种各样反对势力的斗争中,表现了政治上的坚定性与
顽强的毅力。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灌钢法在
北朝后期已经推广。绢布产量激增。北魏初年,绢一匹值一千钱,均田
制实行后绢价逐渐下跌,最低时降到每匹二三百钱。民间纺织的技术水
平很高。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北朝后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这是瓷器制造
上的一大发展。
北魏前期的商业很萧条,自从孝文帝改革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使得洛阳和其它重要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据考古学者考证,北魏
洛阳城的规模为隋唐时代的长安城所不及。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魏明帝熙平年间
(公元
516—520年)有户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的全国人口几乎多
出一倍,雄厚的人力和物力,大大增加了北朝的国力,而这正是“均田
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推行的结果。
魏孝文帝改革对于推动北方各民族大融合,加速各少数民族的进步
也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这些原来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跃入了
封建社会阶段,并转向经营农业的定居生活方式。他们的家族构成、生
产状况、经济生活等已与当地汉人十分接近了。
这样,在魏孝文帝改革后,再经过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
鲜卑族以及其他内迁较久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
惯等方面,与汉族之间的差别日见消泯,各族统治阶级之间也早已打破
“华夷有别”的民族界限,实际上浑然一体了。
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目的是改革鲜卑族一些落后的风
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
黄河流域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跟汉族逐渐融合起来,使北魏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受汉族的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黄河流域开
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魏孝文帝对我国民族大融合和黄河流域的经
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一位值得赞扬的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


12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12世界五千年
——影响人类历史
200件大事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还是让我们把视野先拉回到西罗马帝国崩溃的公元.. 5世纪吧!
公元.. 5世纪,强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
迅速衰落,古代的各种教育机构也荡然无存,征服欧洲西部的野蛮愚昧的日
耳曼人,他们文化起点低,又不重视文化教育。当时西欧各地区的统治者如
国王、贵族、领主、骑士等多是一介武夫,文教方面一片空白。而当时的罗
马基督教会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严密的文化封锁,推行愚民政策,仇视
古典文化及有关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鼓吹神话和迷信,宗教蒙昧
主义盛极一时,文化科技显著落后。例如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便说过:“不学
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下令焚毁罗马一所藏书丰富的古老图书馆,在人
类文化史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西欧经济、政治迅速发展,迫使教会不得不改变愚民政策。为了维护教
会统治,教会兴办了一些修道院、教区学校,培养教士和僧侣。最为著名的
是意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480~548年)开创的本笃会修道院的教育活动。
这样逐渐形成了包括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古代
七艺”,但这些已不再是古典文化的杰出成就,目的是为当时的宗教活动和
教会统治服务。公元.. 8到.. 9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768~814年)一
度统一西欧大部分地区。查理曼公开承认由于日耳曼先辈的忽略,文化教育
工作已经被人忘记。查理曼大帝大力提倡文化教育,改进教会学校。学者阿
尔昆、马拉斯等人使欧洲的学术教育中心从地中海沿岸扩展到高卢、日耳曼、
不列颠群岛等地区。后来的盎格鲁萨克森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871~900
年)、神圣罗马开国皇帝奥托一世(936~973年)也提倡改革文化教育。但
是当时的文化教育只限于为教会和宫廷服务,教育水平也只限于传授基础知
识。
11世纪末到 12世纪,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工
商业中心城市,新城市也大量涌现,推进了西欧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进展。
兴盛的手工业、商业、银行业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都迫切需要更
多的文化知识。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眼界也日益开阔,社会也有一定财力供
一些人学习、研究各种文化科学知识,高等教育机构的创立势在必行。
在分割细小的领地上,教权和俗权不断展开斗争,对手工业和商业缺乏
统一管理的能力,于是各种手工业的同业行会和商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成为控制城市的力量。行会为了争取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权力和封建主展
开持久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许多行会甚至整个城市夺得了自治权。
行会得以进一步发展,组织和规章制度也日趋严密,这些就为大学组织形式
提供了杰出榜样。学生行会和教师行会成为最初的行会机构。西欧城市中各
种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中世纪欧洲社会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组织基础。
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西欧和外界的接触更加频繁,有
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11世纪末到.. 13世纪,多次带有侵略性质的“十字军

东征”,使西欧接触了先进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许多学术典籍也传
入西欧。许多古典文籍和阿拉伯文献也被译为拉丁文,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
《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动物学》;另外还有柏拉图、
欧几里德、托勒密(天文学)、希波克拉底斯和盖伦(医学和哲学)、阿威
罗伊(哲学)等人的著作。这些传入的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和医学带来了
西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革新,为大学的各个学科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
件。
东征”,使西欧接触了先进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许多学术典籍也传
入西欧。许多古典文籍和阿拉伯文献也被译为拉丁文,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
《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动物学》;另外还有柏拉图、
欧几里德、托勒密(天文学)、希波克拉底斯和盖伦(医学和哲学)、阿威
罗伊(哲学)等人的著作。这些传入的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和医学带来了
西欧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革新,为大学的各个学科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
件。
经院哲学内部展开的唯心论、唯实论两派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王权与神权、市民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一般(或共相)究竟
是否是在个别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一般概念是否仅仅是具体事物的名称?
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还是个别事物先于一般而存在?
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一般概念不过是一个名称,属
唯物主义范畴。
唯实论(又叫实在论)则认为一般是实在的,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是
由一般派生出来的,因此它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它是上帝创造个别
事物所依据的原型。唯实论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这两派的斗争,开拓了近代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先声,具有历史进步
意义。
而早期的经院哲学家们则整年累月地在寺院、学院里谈经论道,既不研
究自然万物,也不接触社会,皓首穷经,咬文嚼字。他们之间也有争论,讨
论一些荒唐而又可笑的问题,如“天使吃什么?”“天使要不要睡觉?”“一
个针尖上能站立多少天使?”“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斯认为宇宙是按等级阶梯来安排
的,并非生物体开始,上帝是最高级的,一切事物的归宿,以此论证封建社
会的等级关系是自然合理的,如若有人想改变上帝关于社会等级的安排,便
是犯下了弥天大罪。
中世纪初期,西欧古代的法律传统也因外族的入侵而破坏殆尽,而入侵
各族各有各的法律传统习惯,这样就给西欧的法律带来混乱局面。虽然依据
传统的法律习惯形成了“普通法”体系,但不能满足西欧政治、经济迅速发
展的需要。发展中的工商业、复杂变化中的商品、信贷和财产转移关系,正
在广泛建立的行会、商会和自治城市,迫切要求制造一个为他们服务的完善
的法律体系和培养法律工作者。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527~565

年)编纂了《民法大全》,以严格完备的体系对财产所有权和转移关系作了
明确的规定。同系统的法律专业教育的开展也成为迫切的课题。12世纪初,
爱纳里乌斯在意大利波罗尼亚讲授罗马法,名声远扬海内外。在爱纳里乌斯
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和影响下,以教授法律闻名的波洛尼亚大学产生了。
罗马民法的形成,使教会统治者们坐卧不安,随着他们在西欧社会势力和财
富的日益增长和膨胀,教会法体系也逐步形成,出现了并立的教会法庭和世
俗法庭。教会法庭拥有处理诸如理想信仰、婚姻、继承、教士、教俗争执等
方面的专门权力。波罗尼亚的僧侣革拉在
1142年编纂了《教会法会集》,从
而也把教授教会法推向权威的位置。罗马民法、教会法、普通法在裁判中既
互为补充,又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彼此水火不相容。法学的教学分为罗马法
和教会法两个系统。
在传说中,耶稣就是为人医病的人,医学也较早得到发展。中世纪初期
的医学都和巫术迷信混在一起,同时也部分借鉴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医
学著作。11世纪末叶以后,阿拉伯的医学大量传入西欧,使西欧医学得到较
大的发展,阿拉伯著名医生阿维森纳(980~1037年)的医学著作被人们奉
为经典。在意大利南部,由于长期同拜占庭和阿拉伯接触,古希腊和阿拉伯
的医术得到保存。滨海城市萨莱诺,风景幽美秀丽、气候宜人,盛产矿泉,
成为病人和负伤者的疗养胜地。医学学校在中世纪初就已设立。11世纪末和
12世纪初,犹太学者康斯丁努斯·阿非利加诺斯在萨莱诺翻译阿拉伯人的医
学著作。阿拉伯的医术传到欧洲逐渐地形成了萨莱诺大学,这是第一所医科
大学。大学里讲授希波克拉底斯(古希腊医生)、盖伦(古罗马医生)和阿
维森纳的著作及尼古拉斯的《消毒述要》、伊萨克的《饮食篇》。医学教学
在西欧大地逐渐扩大,又产生了外科和解剖学的课程。
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学术的兴起给大学的创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自由城
市和大学,成为中世纪末期的文化特色,也是自由和进步的象征。
波洛尼亚大学在城市与行会组织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中世纪大学的
组织,欧洲“大学”原来的含义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团体,逐渐发展为专指由
从事学习、教学和研究的人组织起来的团体。在以后的形成过程中,渐渐形
成了较为明确的含义,指并非专由一个地区或一个阶层团体的学生,而是由
各个地方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从事着神学、法学和医学等的高等教育。
11世纪的沙里诺大学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创立了学位制度,波洛尼
亚的史得夫达摩格内拉耳是大学制度最发达的地方。波洛尼亚大学首先开办
了数个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
波洛尼亚大学的起源是学习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学生组织。波洛尼亚所在
的伦巴德地区是西欧和东方贸易的通道,有发展的工商业和大批的自治城
市,有利于学术研究,欧洲各地的学生纷纷前往求学。但是维护本地人利益
的行会规章和法律对外来学生极为不利,学生在房租和学费上受到敲诈,有
的人还欠下债务。这样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团体,并制定规章来保障自己的
学习和聘请教师。学生考核老师的教学水平,规定奖金和授课时间,教师上
课一律不能迟到,一节课不能吸引五个学生的老师将被解雇。只有学生团体
认可在学识和讲授方面合格的老师,才有资格向学生进行考试,并授予证书。
学生也同城市当局协商房租,限制高价。波洛尼亚大学是西欧第一所制度完
备的大学。
学生团体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有:一是团结、林立的行会,法规纷杂,

不得不让步;二是学生多是富家子弟和教会资助的教士,是城市的经济来源,
教师也要从学生团体得到可靠收入;另外罗马皇帝和教皇权利争夺异常激
烈,都想笼络具有法律和其他学识的人才。1158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外号
红胡子,名字叫巴巴罗萨(1941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
划,旨在对苏联进行侵略扩张)批准大学自治的法律地位,1189年教皇克莱
门特三世又保障学生租房居住租金协商的权利,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当局
不得阻拦;大学审理学生与外人发生的诉讼;大学师生可以不交赋税,不服
兵役。
不得不让步;二是学生多是富家子弟和教会资助的教士,是城市的经济来源,
教师也要从学生团体得到可靠收入;另外罗马皇帝和教皇权利争夺异常激
烈,都想笼络具有法律和其他学识的人才。1158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外号
红胡子,名字叫巴巴罗萨(1941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
划,旨在对苏联进行侵略扩张)批准大学自治的法律地位,1189年教皇克莱
门特三世又保障学生租房居住租金协商的权利,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当局
不得阻拦;大学审理学生与外人发生的诉讼;大学师生可以不交赋税,不服
兵役。
波洛尼亚大学备受斗争的考验,对象包括当局、贵族、教会及师生内部。
形式包括司法斗争、武装自卫、罢课、罢教、大学集体迁移种种。13世纪初,
波洛尼亚大学已有五千余名学生,1316年增设了医学,1360年又增设了神
学,成为意大利、法国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大学的榜样,大学法律教
育的影响也遍及西欧各地。
波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早的法律学校,由于伟大的教育家和法律家仪耳
尼宙斯的缘故,名声大噪。此校由于新颖的教授法和法律研究的革新,吸引
了不少学生前来求学。中世纪欧洲各地的学校大都以波洛尼亚大学为范本而
制定个别的规章。如德国和西班牙的许多大学,其中著名的有雪维黎亚大学
和利耳达大学。1243年创设的撒拉孟卡和
1364年创设的古拉可夫大学、蒙
特利亚大学等,也以波洛尼亚大学为榜样。波洛尼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
到意大利各地讲学游说,设立了许多学校,包括
1204年创立的派珍芝耳大
学,因学生们的移动而产生的维耳佳利大学,1188年比利耳从波洛尼亚迁移
到摩内拉而创立的大学,等等。
由于波洛尼亚大学的影响,神圣罗马帝国为了便于交通,而在拿玻里创
立了学问研究中心;1244年腓特烈二世又创设了一所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又一个典型。查理曼
时代,巴黎就有教会和宫廷学校,此后有几个著名的教堂和修道院学校,特
别是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学校一直持续发展。由于经院哲学中的唯名派和唯实
派的争论斗争,巴黎成为研究学习和讨论最集中的地方。过去的宗教教育远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