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41 (现代)

2000年保守的阴影。
但孔子并不是要复辟古代的传统东西,同时他认识到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周礼正是从夏、商发展而来,在仁和礼之中,仁是摆在第一位的,如
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成为没有差别的墨家之爱;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
毫无疑问,世界缺乏爱,那么人与人之间只能变得残酷无情。孔子认为应该
有区别地把握,提出用中庸把握中间。
“中庸”是孔子所极为推崇的。“中”指的是凡事均有一个适当的标准,
超过为“过”,达不到则为“不及”。“过”与“不及”都是一样的不合理
想,“庸”则是经常的意思。标准、原则并非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要从
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孔子提倡“礼”,就是要对君王忠诚、尊重,提倡周礼是因为周王屡遭
诸侯羞辱甚至要挟,他认为要加强王权。在孔子眼中,君王甚至可以与天相
比,这一思想被后世的大儒们加以发挥,第一次是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和“大一统”;第二次则是朱熹的“天道”。当孔子在夹谷指责齐王的时候,
也没有忘记君臣之礼,他站在最后一级台阶之下。然而现实的昏君庸王却与
孔子心中的“贤明君主”差得太远了。
孔子承认天,也肯定命,他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早已命中注定,天命所归,
不可违抗,要顺应天,不要违背天的意志。天有意志,是最智慧的主宰者,
在一个人最困难、最痛苦、最需要支持和信任的时候,天可以给人心灵的安
慰。孔子不承认鬼神,不谈论怪异、凶杀,他更注意的是人道,这又与有前
生后世的宗教有所区别。但是,他认为命运则是一种未可知的必然性。
孔子不仅有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乐观主义,还
有诲人不倦的师道,教学是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之一。尤其是晚年,孔子的
教学,既有系统教材,又有理论原则,规模之大,弟子之多,水平之高,当
时是绝对的首屈一指。他主要讲授道、德、仁、艺等,同时他的教育方法也
多种多样。
孔子经常诱导学生举一反三,去主动思考,这种方法也是今天的许多优
秀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对学生运用的好办法。孔子对不同的弟子因材施教,这
也是他中庸思想的体现。当子路问孔子有事是否马上干时,孔子对他说要征
求意见。但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则鼓动他去做。对冉有的缩手缩脚
和子路做事的不加思考,孔子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正是这样,才有那么多的
弟子成材。
孔子在鼓励学生们学习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将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每
当遇到事情,他总是锻炼自己学生的能力再给以指导。孔门弟子桃李满天下。
相传有
3000人,身通六艺的有
72人,像颜回、子路、子贡都是著名的贤才。
后来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栋梁。
汉代以后的
2000余年间,朝代虽有更替,然而孔子思想却始终是中国社

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虽然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与历代腐败封建文明
相结合导致中国的长期停滞落后,但孔子思想中的另一面却形成中国民族特
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整体的主要
部分。
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虽然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与历代腐败封建文明
相结合导致中国的长期停滞落后,但孔子思想中的另一面却形成中国民族特
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整体的主要
部分。
老子听说孔子来后,就叫僮仆把道路打扫干净,自己亲自前去迎接,表
示了老子谦虚的为人方式。孔子毕恭毕敬的手捧大雁向老子致礼,而拄着曲
拐的老子则捧出书籍给孔子看。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这部最初的综合
性通史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一一给予回答。老子是一个历尽人间沧
桑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坎坎坷坷,但是凭着的他的智慧和毅力,成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对孔子说:“你化费你全部的精力,去研究的古人已经尸骨腐朽,
而留下来的不过是语言而已,如果君子之人能顺应时代,可以居高位、服冕、
乘车而行。如不能顺应时代,则只能像风一样徘徊不定..你应该抛弃内心
的骄傲、野心及过分追求的欲望,因为对你来说,一切名利只是虚无的存在,
并不能真正追求到而拥有。”孔子告别老子后,回来向弟子说:“鸟会在空
中飞,鱼会在水中游,兽会在森林中奔跑,那么,对会跑的用网,会游的用
线钓,会飞的用箭来捕捉它们,但我不知道龙是如何乘风腾云地飞上天去的。
今日我见到了老子,我想以老子与龙相比,大概有相似之处吧?”
老子的确是一位奇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比较少,历来对他的传说也
不一。
老子,名聃,相传为楚国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580年,死于公元前
500
年,曾任周朝王室藏书的官,传说中活了
100多岁。晚年回楚国隐居,不问
世事,他亲眼看到周王室的衰弱,在经过函谷关时在关令的请求下写下了约
5000多字的书,后来被称《道德经》,又称为《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创始
人,但传世的《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它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德经》是研究老子思想的
主要资料。
《老子》中阐发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事物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
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还相互转化,弱者可以变强,小的可以变大,“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到矛盾的运动的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老子认为自然归结到人事,而人事必来之于自然,这样,每个人的生活有其
轨迹,循道而动,这个将人生、社会和世界溶为一体的哲学是老子的哲学精
髓。
在这篇文章的开篇中,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一概念。“道”是老子的
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身,是一种空虚无形,为人
们感官所体察不到的客观精神。世上的万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但在变化之
中有一定的不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老子总是说,任何事情总是相反的,有上就有下,有动就有静,而且这
两者往往以两种相反的趋势存在一个事物之中,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极点就
会走向反面。老子认为保持柔弱才是最佳,柔能克刚。相传老子见常枞的时

候,常枞张嘴问老子:“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说:“舌的存
在不正是因为它的柔弱吗?牙齿掉落岂不是因为它的刚硬?”
候,常枞张嘴问老子:“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说:“舌的存
在不正是因为它的柔弱吗?牙齿掉落岂不是因为它的刚硬?”
《老子》以其短短的
5000言而流传世间,篇幅虽小,但它却是中国哲学
史上乃至世界哲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著作之一。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这位天
才的谆谆说教,精辟入理。
老子是中国哲学舞台上的第一个大哲学家,他所创立的道家学派成为中
国的三大教派之一。但老子这位伟大的学者提出的“人法自然”论则成为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孔子为首,以孟子、子思以及后世的儒学大师的组成的儒家学派,在
汉朝以后成为主体,他们把持政权、教育人民和编写典籍,从而使得儒家思
想获得了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后世的儒学家们对孔子的思想不断修正。来自
阴阳学派的大师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
家从“人”道提到了“天人合一”,并使儒家成为皇帝所提倡的唯一学问,
为统治者提供了帮助,使人们都来接受儒家思想。
在道家哲学领域内,继老子之后,其他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也相继
出现,最著名的是公元前
4世纪的庄子,他将道家思想与中国的正统思想互
相连接,从而使道家思想蒙上了一层浓厚的迷信色彩。
中国的学子们深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千百年来,年青的儒士们勤
奋学习而登上仕途追寻功名,一旦从朝廷官场上退出,便入了道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礼”和处世的学问,而道家思想则弥补了
抽象思维的空白。
儒家、道家和后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佛教,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今天为自己的伟大的
5000年文明而自豪骄傲的时候,我们决不要
忘记孔子和老子等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世界才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
古代罗马是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小城邦,在一些杰出人物如恺撒、屋大维
等军人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对外征服,逐渐发展成为以地中海为内湖,横跨
欧、亚、非三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制城邦共和国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军事独裁从苏
拉、恺撒到屋大维,一脉相承,最后转变为奴隶制帝国。
公元前.. 27年,屋大维确立了元首制,自称元首,并获得“奥古斯都”和
“祖国之父”的尊号。他总揽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成为罗马帝
国第一位皇帝。只不过因为罗马人民厌恶君主制,屋大维没有公开加冕罢了。
共和国终于被埋葬掉了,罗马进入了帝制时期,在屋大维的统治下,罗马发
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南征北战,攻城掠地,迅速扩大了帝国的疆域。
数不胜数的被征服国家的百姓,沦为罗马人的奴隶,他们在曾属于自己
的、但被罗马霸占了的土地上,在奴隶主的皮鞭下,被迫夜以继日的艰苦劳
动,得不到片刻休息。他们成了罗马人“会说话的工具”,用他们的鲜血和
白骨,培育了罗马的文明。
从屋大维统治时期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
期。享有罗马公民权的人,在公元一到二世纪这段时期里,过着天堂般的生
活,他们心安理得地喝着奴隶的血,离开了奴隶,他们吃不到食物,穿上不
衣服,在自由的罗马人眼中,劳动是受人看不起的,谁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奴
隶们正在做的事情。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说,好逸恶劳是一种潜在危机,将
使这个民族走向灭亡。罗马人在停止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后,便开始纵情享受,
挥霍无度。他们不愿意再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实际上,他们也耗尽了力量,
无法再发动进攻。罗马帝国已经到了衰弱不堪的地步,甚至没有力量,没有
足够的兵力去保卫自己广阔的国土。
他们不得不把傀儡扶上边境国家的王位,指望他们来巩固罗马的边境,
边境蛮族虎视眈眈,不断骚扰。罗马被迫封锁自己的边境,它积极兴建了坚
固的工事,以使自己和周围的蛮族隔开。罗马进入了防御时期,长久的和平
快走到了尽头。事实上,公元.. 2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结束了。
安敦尼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孔茂德被杀以后,帝国内部各军将领之间就爆
发了争夺帝位的斗争,结果,潘诺尼亚省军团的塞维鲁,被士兵拥立为皇帝,
成为塞维鲁王朝的创始者。塞维鲁是非洲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当
皇帝以后,首先对军队进行改革。他的政权是以军人为支柱的。因此他大力
奖赏效忠他的士兵,把他们的薪饷提高了几乎一倍。公元.. 193年,他解散了
已经堕落的旧近卫军。从各省军团中选拔新的近卫军。他提高了军人的待遇,
并且允许士兵的家属居住在军营附近。士兵可以在家里住,也可以在驻防地
分到土地。
塞维鲁用军团的军官担任行政长官。他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元首顾问会

为国家的最高机关,它的决议可以代替元老院的法令。因此,元老院管理国
家事务的职权,实际上已经被解除。塞维鲁统治时期,又对安息进行侵略,
使罗马在幼发拉底河以外扩大了疆域。公元
211年,他率军出征不列颠的时
候,离开了人世。他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希望你们兄弟和睦相处,让士
兵们发财致富,其他的人则可以不管。”
塞维鲁死后,他的儿子卡拉卡拉继续执行他父亲的政策。公元
212年,
他发布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民,投降者除外,以罗马公民权。这个敕
令使各省居民,除了缴纳他们应缴的各种捐税外,还要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
遗产税和其他各种捐税,这样就扩大了财源。
塞维鲁父子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军队与官僚相结合,给予帝国境内全体
自由民居民以罗马公民权等等,都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但是所有这些措
施都挽救不了帝国的危机,卡拉卡拉对东方进行了疯狂的远征,甚至想征服
中国。公元
235年,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被暴动的士兵杀死,从这时起,
罗马国内发生了长期的混乱,帝国分裂成许多割据的地区。军事叛乱和军事
政变不断发生,皇帝更换频繁。公元
253—268年,除了瓦勒良和伽里思努斯
父子算是皇帝外,其他有
30多人割据称帝。政治上的混乱达到了极点。
与此同时,帝国边境蛮族部落的侵袭,一天比一天紧。帝国边境的界线
到处被蛮族突破,日耳曼部落从莱因河右岸,进入了高卢地区和北意大利,
哥特人从多瑙河下游劫掠黑海地区,并进入爱琴海一带和小亚细亚,在东方,
新兴的波斯也不断向幼发拉底河一带进攻。曾经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至此
已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出现了无法挽回的衰落景象。
罗马帝国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罗马社会经济的衰落。在安敦尼王朝统治
时期,罗马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繁荣,但只限于一些行省。由于高卢、
西班牙、多瑙河沿岸和非洲各地经济的发展,它们不需要意大利半岛产品的
供给,于是分裂主义从公元
2世纪以来就已经开始,各省在经济上已出现了
闭关自守的倾向。到公元
3世纪,由于军队叛乱、武装政变和割据,更促使
这种倾向加深。在东方,由于波斯人和哥特人的经常侵袭和掠夺,切断了各
重要工商业中心彼此间的商路,各省之间的商业遭到破坏,手工业作坊又只
能供应本地的市场。战争的破坏,使工商业者遭受严重灾难,结果又使赋税
的来源和收入减少。历代皇帝们为克服财政危机,都用发行货币的手段压榨
人民。金币发行较少,而且在败坏之中。货币败坏的结果,一方面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是足值的货币全被居民收藏起来,因此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完全衰
落下去。
罗马政府的财政,在经历了孔茂德的挥霍以后,本来已经困难重重,但
它还要为塞维鲁王朝的皇帝们的对外扩张付出巨大的资金,它只能加收赋
税,但这也无济于事。政府很快无耻地降低货币的成色,随之而来,本来已
经不景气的经济更加混乱。对日益强大的萨珊统治下的伊朗的战争,以及日
耳曼部落无休止的大规模的侵犯,使形势更加恶化。财政的拮据也影响了士
兵的薪饷。士兵们杀掉了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亚历山大,拥立他们的
指挥官马克西米安为帝。
从这个时期起,罗马就开始了剧烈的政治危机,延续了
50年。马克西米
安为了拿财产搞赏他的士兵,大量屠杀有钱人和贵族,并没收他们的家产,
有人把他称为“雅典尼奥第二与斯巴达克”,但是他决不是被压迫人民的领
袖,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取得士兵的欢心为他的统治效力。

公元
238年,被激怒了的贵族接连推举四个元老做皇帝来反对他,但这
四个人全在几个月内便被士兵杀死。马克西米安也在元老策动的士兵哗变中
丧生。元老院宣布由非洲总督戈尔迪亚努斯
13岁的孙子为皇帝,但是,这只
是元老院的暂时胜利。近卫军发动兵变,杀死了皇帝,菲利浦称帝。这时候,
蛮族对多瑙河边界进行侵犯,大量的哥特人开入罗马,罗马军队向他们投降
了。因为这些罗马军队早已蛮族化,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日耳曼部
人,必然会与哥特人结成天然的盟友。菲利浦派兵前往征讨叛逆者,他的将
士却反戈杀了他。这样的政变延续了十五年以上,在这个期间罗马一共换了
十个皇帝。
公元
253年,高卢和日耳曼行省军队的统帅瓦列罗亚努斯,率军到达意
大利,继任皇帝。国内经常的动乱,蛮族对边境一天比一天厉害的进攻,迫
使他们分权统治。他任命自己的儿子伽利埃努斯为共治者,留驻罗马,而自
己亲率大军对付波斯人的进攻。公元
260年,波斯军队击溃了罗马军队,并
把他俘虏了。他不得不在波斯国王上马时,弯下腰,供波斯国王当脚蹬。后
来,这位罗马皇帝在屈辱中死去。
伽利埃努斯独掌了帝国大权,他进行一些军事改革,大量利用蛮族骑兵
为自己服务。蛮族不仅充斥于下层士兵,就连上层军官也有不少蛮族人。伽
利埃努斯倚重士兵,排斥元老,使元老们掌握不了军权。这样的改革自然为
元老贵族不容。他们在各行省组织军事哗变,推出自己的代理人,试图脱离
帝国而独立。各行省纷纷出现僭位者,以致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十僭主时
代”。大部分的僭位者不久都失败了,因为他们自己无力控制局势而不敢脱
离罗马。但也确实有一部分断绝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致使罗马帝国四分五
裂。
在西方,形成了一个单独的“高卢帝国”,包括有日耳曼、高卢、不列
颠和西班牙,存在了
15年之久。叙利亚、中亚细亚、埃及也分立了,组成了
一个完整的新王国,持续了
10年之久。中央政权处于半瘫痪状态,僭位者不
断从边疆撤去军队,用来打内战,罗马帝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连续的内
战,无休止的蛮族进攻,加上饥荒和瘟疫,帝国的强盛已成昨日黄花了。
一些更严重的危机征象在帝国的内部表现出来。罗马人发现他们在走向
贫困。以前,它靠对行省的掠夺养活自己,而没有发展起自己的经济。这个
帝国的文明依靠奴隶的劳动建立起来,可是现在正在走向下坡路。罗马经济
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没落。奴隶对于劳动,本来就没有
积极性,他们用种种办法向奴隶主作反抗。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奴隶,公元
2
世纪后半期的罗马皇帝们,采取一些稍微限制奴隶主虐待奴隶的措施,但是,
这并不能挽救奴隶制大庄园的灭亡。奴隶不再是最好的财产,强迫奴隶使用
最原始最简陋的工具,只能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奴隶主们发现役使奴隶已
无利可图,他们只好改变自己的原来的做法,给奴隶小块土地,让他们自行
耕种,他们在交上大部分实物地租后,多少能留下一点私产。这时的奴隶叫
做隶农。隶农对于农业的兴趣提高了一些,但他们的处境很快又恶化了。有
关隶农义务的契约和规定,在现实遭到严重破坏,苛捐杂税使隶农难以承受,
有些隶农几乎沦于无地无房无工具的境地。隶农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逃亡,
却又遭到官府镇压。官逼民反,隶农以怠工、流亡、逃税等方式进行反抗,
甚至组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自由租地的农民逐渐变为隶农,这正是罗马帝
国后期奴隶、隶农往往联合起义的根本原因。

这样,到公元
2世纪末,罗马帝国几乎在国家所有重要方面,出现了深
刻的危机。就是在文化上,罗马也难以挽回它的衰落。公元一世纪兴起并大
大发展的基督教,到公元
2世纪末已经成为一种促使古代世界一切宗教崩溃
的极大的社会力量。
公元
3世纪的罗马政治危机,到其
70年代已开始有所缓解。士兵出身的
非常残暴的皇帝奥列良努斯,竭力镇压各地起义,大体稳定了帝国的统一局
面,使罗马获得了某种稳定。他击溃了阿曼尼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将一
切威胁罗马人的危险赶到了多瑙河边。同时严厉镇压了奴隶和隶农的运动。
行省的暴动也被压服,分离的高卢帝国和帕米尔帝国又合并于罗马帝国,他
在加强专制统治的路上又跨了一大步。
公元
214年,官廷近卫军首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戴为皇帝。他在
20年的
统治中遏止了政治危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搞好军队的防御和后方的组织工
作。他有感于罗马皇帝的废立篡夺,而把帝国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设正副
帝各一名,两名正帝享有同等权力。两位副帝则作为正帝的继承人,这样便
确立了四帝执政制,这样的划分,对巩固他的统治是比较有利的,四个执政
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严厉镇压起义者和僭位者,恢复统治秩序。戴克里先称奥
古斯都,驻科米底亚(在小亚细亚),统治色雷斯、亚洲各省、埃及和昔兰
尼加。他副手加列利阿称为恺撒,驻西尔米伊(在多瑙河支流撒瓦河上),
统治色雷斯以外的巴尔干各省。另一个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驻美狄奥兰(米
兰),统治意大利、阿非利加省、里西亚和诺里克。他的副手恺撒君士坦西
阿驻特里尔,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这样,就有两个奥古斯都和两个
恺撒,其中的最高统治者是戴克里先,当时罗马还是帝国的首都,但没有一
个统治者选罗马为驻地,可见罗马地位已降落到何种地步。此外,戴克里先
为了防止行省分立,缩小省区,把全国划分为一百个行省,每十至十二个行
省组成一个行政区,实行军政分治,地方总督不再兼任军职,行政区的长官
是近卫军副指挥,直属近卫军指挥。戴克里先希望以此加强对行省的统治。
军事改革是戴克里先注意的中心。他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巡防
军是用来镇压人民起义和从事远征的,边防军是用来对付外族入侵的。同时,
他增加了军团的数目,而把军团的人数大大减少,以便调度和控制。他鼓励
蛮族部队转到罗马政权之下,并给以特别奖赏。边防军团大部由蛮族移民组
成。内地兵团中蛮族的成分也越来越大,戴克里先依靠这样的政策,使军队
人数大大增加,但罗马却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戴克里先又进行了赋税和币制改革。以前帝国各地征税情形很不统一,
有的地区交实物税,有的地区用现金纳税,有的地区二者兼有。戴克里先以
直接税的形式统一了税制,把人头税和土地税作为主要的财政收入,他把帝
国的领土分成若干个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一律课征人头税和土地税,城市
居民无地者只交人头税。缴纳货币,一般成年男子纳全税,妇女纳半税,但
官吏、老兵、无产者和奴隶不纳税。戴克里先的税制改革,使劳动人民生活
更加贫困。不仅这样,为了保证税收,隶农被固定在一定的农庄上,手工业
者被固定到一定的协会里,禁止隶农和一切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手工业者
不得脱离作坊和同业公会。帝国的所有居民都固定在他们的职业上。城市议
员固定的自己的职位上,并且用自己的资财对一切欠缴的税款负责。他还把
农村收正规的赋税的责任交给大地主,从而加强了大地主对隶农的监督和奴
役。大量的的实物税保证了军队、宫廷、官吏等一切供应,暂时增加了政府

的收入,但是这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他的币制改革却是
完全失败了,货币的贬值使物价不可遏止地上涨,他公布的“价格敕令”,
成为一纸空文,罗马经济继续衰退。
的收入,但是这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他的币制改革却是
完全失败了,货币的贬值使物价不可遏止地上涨,他公布的“价格敕令”,
成为一纸空文,罗马经济继续衰退。
公元
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退位后,统治集团之间又开始争夺
政权的斗争。公元
306年,马克西米安的儿子君士坦丁做了皇帝。君士坦丁
废除了四帝共治制,统一控制全国,他把帝国划成四大行政区:高卢、意大
利、伊利里亚和东方。大行政区的民政由四个近卫军长官主管。由于罗马帝
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转到了东方,为了便于统治,公元
330年,君士坦丁
在东方的拜占庭建立新都,并且改为君士坦丁堡。他自己驻在新都,在那里
也设立了一个与罗马元老院并存的元老院。从此,君士坦丁堡比罗马城占有
更重要的地位。
君士坦丁继续了戴克里先的军事、行政、财政改革,甚至走得更远。社
会各阶层在他手中遭到更严重的奴役,居民被普遍地压榨。为了巩固奴隶主
对奴隶的统治权,他在实际上恢复了奴隶主任意杀害奴隶的权力。君士坦丁
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重申主人有处死奴隶的权力,加重对逃亡奴隶及其煽
动者的刑罚,宣布贫民出卖子女为合法。他还颁布法律,规定隶农及其后代,
必须固定在主人的土地上。对逃亡隶农应该戴上枷锁送回原主,当作奴隶来
处罚。总之,他竭力把隶农降到和奴隶相似的地位,限制隶农制的发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