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29 (现代)
修筑长城的人力来源,大约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是戍防的军队,这是修
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
30万大军防匈奴,同时
加紧修筑长城,直到秦二世赐蒙恬、扶苏死,花了九年时间才筑成。不过《淮
南子·人间训》中记叙:“秦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
流沙,北击辽水。”虽则人数与《史记》记载有所不同,可是从另一侧面反
映了军队是修长城的重要劳动力来源。第二是强迫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
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时除所派蒙恬率领的几十万军队之外,还强征了大量
的民夫,约有
50万左右。秦朝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万左右,男劳力仅
500

万,可秦始皇却征发近百万人修筑长城,全国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困苦不堪,全国各地怨声载道。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朝,专门有一
种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213年,
秦始皇下“焚书令”,令下30日后,凡抗拒不烧书者,一律在脸部刺字,剃
了头,颈上加上铁圈,送去修长城,为期四年。白天轮流看守巡逻,夜间则
修筑长城,许多人不堪劳累而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巧立名目,强迫老百
姓去修筑长城。
万,可秦始皇却征发近百万人修筑长城,全国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困苦不堪,全国各地怨声载道。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朝,专门有一
种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213年,
秦始皇下“焚书令”,令下30日后,凡抗拒不烧书者,一律在脸部刺字,剃
了头,颈上加上铁圈,送去修长城,为期四年。白天轮流看守巡逻,夜间则
修筑长城,许多人不堪劳累而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巧立名目,强迫老百
姓去修筑长城。
一千多年来,不少诗人用诗词歌谣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
的愤怨。汉朝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诗中写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来斥责秦始皇无道,
并借一个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的史实,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
故事。故事梗概是:陕西同官有女名孟姜女,丈夫范杞良(或叫万喜良)因
拒不焚书,定了“城旦”之罪,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长城。万喜良一去几年,
孟姜女在家里眼巴巴地盼望着丈夫回来,可总是毫无音信。后来她等急了,
怕丈夫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就做了棉衣,打成一个包袱,背着它,离开家乡,
路远迢迢地到长城工地上去给丈夫送棉衣,孟姜女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
宿,跋山涉水,含辛茹苦地赶到了长城脚下。可是她只看到了望不到头、高
不可攀的长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向别人一打听,才知道丈夫已经
死去,和其他为修长城而累死的人一起埋在长城底下了。孟姜女十分悲哀,
在长城脚下痛哭了起来,直哭得天愁地惨,狂风怒号,黑云压顶,积雪变色。
忽然间,只听得豁啦啦一声巨响,像天崩地裂,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800里。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劳役太重,死人太多,所
以就有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下来。
在山海关建有孟姜女庙,其实秦始皇长城距山海关尚有数百里之遥,而
且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是春秋时候的事,远在秦始皇之前。但
是将这个故事加在秦始皇头上,多少反映了他在使用民力上过多而造成的恶
劣影响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长城,横亘在我国的北方大地上,它气势雄伟,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
阻挡北方蒙古草原上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今天,它又
以世界奇迹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当我们登上长城,看到它宛如长龙
奔驰在丛山峻岭之间的时候,一种惊叹赞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秦时的长城
沿线,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运输工具,
施工之难可想而知,然而,我国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完成了这艰巨的
工程。
“因地形,以险制塞”,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的一条宝贵经验,在
秦始皇时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并成为以后历朝修筑长城时遵循的一项原则。
试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那将花费出许多倍的人力与材料。如
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为屏障,而是平地筑墙,所费人力物力更无法计算。万
里长城凡是修筑关隘的地方,不是两山之间的峡口就是河谷会合转折之处,
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道。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与材料。至于修

筑峰火台、堡子等则是更需仔细选择地形,因地制宜而建。烽火台一般建在
高山之上,或孤旷的地方。四面都便于看的到,至于修筑城墙利用地形,则
比比皆是。许多地方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
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而且在修筑时更注意到利用
山脊的崖壁来修筑城墙。有的地段从外侧看去非常陡险,但里侧却较平缓,
因外侧是御敌而内侧则是防守士卒上下的。有的山脊外侧巨石悬崖,本身即
可防御,长城修到这种地方即利用原来的悬崖巨石或陡坎险坡稍加修筑平整
即成险阻。在十分高峰的悬崖的地方,长城到此也就中断了,因为像这样的
悬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着修城墙了。总之,使它能够达到防御的目的就
可以了。
筑峰火台、堡子等则是更需仔细选择地形,因地制宜而建。烽火台一般建在
高山之上,或孤旷的地方。四面都便于看的到,至于修筑城墙利用地形,则
比比皆是。许多地方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
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而且在修筑时更注意到利用
山脊的崖壁来修筑城墙。有的地段从外侧看去非常陡险,但里侧却较平缓,
因外侧是御敌而内侧则是防守士卒上下的。有的山脊外侧巨石悬崖,本身即
可防御,长城修到这种地方即利用原来的悬崖巨石或陡坎险坡稍加修筑平整
即成险阻。在十分高峰的悬崖的地方,长城到此也就中断了,因为像这样的
悬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着修城墙了。总之,使它能够达到防御的目的就
可以了。
运输也是修筑长城中的一个难题,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条石、大城
砖运上山去,不仅在秦代,即使在现代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为此,秦
代能工巧匠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
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人力搬运。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
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到山岭上去。当时,人们还采用
了传递的方法,把人排成长队,从山脚下或已修好的部分城墙排到山脊上,
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这样运输的优点是减少来回跑路。特
别是山路狭窄,可以减少来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运输的效率。
(二)简单的机具运输。除了人力的运送之处,当时就已经利用了简单
的机具,如像手推小车,这是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之上使用的。修筑关城和堡
子等平地建筑时就更多地利用推车。在运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时还采用了滚
木和撬棍,并且在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山脊去。在跨过深沟狭谷运
送砖瓦和石灰时,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即把砖瓦石灰装在筐内从
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大大地节约了劳力。
(三)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在八达岭高山之上修筑长城的时候,曾经利
用过善于爬山的动物山羊和毛驴。把筐内盛满石灰,然后将筐跨在毛驴背上,
把毛驴赶上山去;在山羊角上系上城砖,然后把山羊哄上山去,以此代替人
力运输。总之想尽了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来修筑长城。
秦长城西达临洮,现在临洮还保存着一段秦代长城的遗迹。从秦代临洮
长城的遗迹看,我们可以了解秦代长城的规模和特征。
临洮位于甘肃省的南部的洮河岸边。沿着洮河是一片肥田沃土,宜于农
牧业的发展,所以,很久以来这里就成了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驰名中外的
原始社会的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即分布在洮河的沿岸。史书上说:
临洮在春秋战国时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里属陇西郡,汉朝又设置
狄道县,并且成为陇西郡治的所在地,晋惠帝时改为狄道郡,唐朝初年属兰
州,唐肃宗乾元初年改为临洮州郡治,清初称为临洮府治。
临洮地区虽然古迹遍地,颇具浓郁的塞外风情,然而,目前来这里观光
的游客还不多。不过这就更使那些有幸前来的旅行者带有先睹为快的兴奋之

情和探险家的自豪感。然而,来此地进行考察的中外历史学家和调查古典建
筑遗址的建筑家,以及专以走前人未开之路的探险家,倒是接踵而至。
情和探险家的自豪感。然而,来此地进行考察的中外历史学家和调查古典建
筑遗址的建筑家,以及专以走前人未开之路的探险家,倒是接踵而至。

221年,始皇统一天下后,到
公元前
214年,派名将蒙恬领兵
30万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建立了
44个县,还增筑长城,从临洮修起,延袤万里,远达辽东。
专家们考证,秦代的长城,就是经现在临洮的东面山下,沿着洮河而西
达于岷县的。今日的游客还可以在长城坡长城遗址处看到这座实物例证。
长城坡秦长城在今临洮县城的东面。对古代建筑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在
此仔细研究我国两千年前祖先所建造的建筑奇观。出县城西门有一条小河名
叫东峪沟,《水经注》上说,这条小河就是古时的滥水,即陇水。沿东峪沟
溯流而上,行
50里即可到达窑店驿。但见此地地形险隘,两旁高山夹峙,东
南是通渭南的大道,东北可通陇西各地,正是古代军事驿传的重要地点。长
城即跨于沟的两面高山之上,好不雄伟庄严。然而在两千年前在这缺砖少石
的荒地之中怎样修起的这惊世的建筑呢?我们聪明的祖先巧妙地采用了夯筑
的方法,建造了这一奇迹。在窑店驿东北有一个
400多米高的山坡,被称为
长城坡,登上坡顶,可看到一段
400多米的保存比较完好的长城。看着它的
雄姿有的游客会问,这真是两千年前的人所修建吗?秦朝的建筑居然还能保
存至今?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为我们作出了科学的论证。
第一、城墙的夯筑方法与以后明代长城不同,从建筑技术历史分析,属
于秦汉时期的夯筑方法。
第二、在长城口所发现的板瓦、陶管等都是秦代或战国的风格,而这些
遗物绝非是此地居民所留下的。因为在这高山之上过去很难有居民居住,即
便有人居住过也不会有这样大的板瓦、陶管等建筑构件。
第三、从建筑施工方法上看,属于秦汉一类,但汉长城远在临洮之北,
因此不是汉代所修筑。
第四、汉代以后所有王朝都是把政治军事据点的郡、州、府、县的治所
设在今临洮的位置,而长城是决不会在其内修筑的。因此,也不会是汉以后
所修筑的长城。
据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完全是秦代的长城遗址。
秦始皇大修长城,激起民愤,成为秦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但到了汉代,
不仅修缮了秦长城,而且修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
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修筑长城实际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继续,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防御
匈奴。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侵霸了友邻部落,并趁秦陷于内战,重占了
河南地,势力渐大,冒顿多次南侵。面对这种威胁,汉统治者在抗击的同时,
着手修缮秦长城。到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兵,开始新筑长城。
汉武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修筑了两千多里长的河西
长城。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诸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的交通
干道,汉武帝又在敦煌、楼兰修筑了列城、烽燧。
从此以后,汉统治者也修筑了一些长城,但远不及汉武帝时规模大。
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除唐、宋、辽之外,几乎都修过长城,但规模
都不大,唯有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明朝二百多年中,差

不多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朝长城工程之
不多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朝长城工程之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
成为九个防守区——镇,形成了一道保卫中原地区的非常有力的屏障。但是
由于明朝末年吴三桂“引狼入室”,长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被攻破。到
了清康熙的时候,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
才决定不再修长城,明朝成了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长城除个别地点之
外,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
万里长城的修筑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坛,有褒
有贬,各抒己见。汉朝的贤良唐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
震等人都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加以贬斥。他们斥责秦始皇为政暴虐,滥用
民力,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贻害百姓。唐朝的贯休还作了一首《杞梁妻》
诗斥责秦始皇,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扭
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鸣。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
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也写了
一首诗,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可是仍然没有保
住天下。诗中写道: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确实,秦始皇暴虐无道,滥用民力,结果导致了农民起义,秦王朝也因
此宣告覆灭。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决不能因
此而否定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否则就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自战国
以后,长城的修筑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实际上长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首要作用是防
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于我
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历
史作用。在历史上褒扬秦始皇的也不乏其人,如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
杜甫等,他们认为要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必须备战设防,修筑万
里长城是非常必要的。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
无城堡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蒙公筑长城之固,所
以备冠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秦始皇修筑万里长
城是根据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是非常必
要的。
秦始皇的确滥用民力,全国劳力不到
1000万,丁男劳力仅
500万左右,
而他一年就役使了
300万人,故而激起了民变。但修筑万里长城并不是秦朝
灭亡的主要因素,也不能因此而抹煞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在古代凡

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障
碍,对于骑兵部队则更是麻烦,到此不得不驻马不前。再加上军队的把守,
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有兵力实施强攻,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
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
御。总之,长城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障
碍,对于骑兵部队则更是麻烦,到此不得不驻马不前。再加上军队的把守,
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有兵力实施强攻,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
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
御。总之,长城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以后历朝历代,除唐之外,遇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时,都采用了修长城的
办法。直至明朝仍有人提议修筑长城,理由是:“胡人以游牧为生,骑射为
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成守,寡
则艰于应敌,多则因于运输。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
弱。”
由此可见,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形势所迫,不能以此作为攻击秦始皇的
理由。秦始皇固然暴虐,可是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严刑酷法是无法在九年之
内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的。在汉武帝时,修长城耗尽了数十年积累的财富,
但没有人指责汉武帝修长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秦始皇给他打下基础的缘
故。我们不能认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错误决策,就像隋炀帝挖大运河一样。
秦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当时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的,特别是农民
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秦始皇统治的晚期已经变得相当尖锐。
农民阶级是秦朝担负社会生产的主要阶级,秦朝的大地主基本上是战国
时期秦国的贵族地主、国君和皇室,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享有特权。
此外,有些大官僚、大将军因战功或其他功劳,按军功爵授予土地,也成为
大地主,他们共同操纵着秦朝的政治大权。秦王朝的统治,就是建立在地主
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基础之上的。农民阶级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稳定
与否,是秦朝统治能否巩固的关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由于大量而频繁的
劳役与兵役,大量劳力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民大批破产,
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之路。因此虽然修建长城并不是秦灭亡
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但是它对农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确实也起着消极的影
响。所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修筑长城势所必然,但其选择的时机与修筑
的规模却是不太适当的。

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40多个小国。到了战国
时期,又灭掉了
8国,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领土。楚国疆域最大时,占有
今天的湖北全省,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
江、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那时,楚国是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一半。楚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这是春秋
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争雄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
础。
原来,南方地广人稀,士壤肥沃,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条件
十分优越。楚族从北方向南方迁移时,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又继承了江
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生产经验。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耒
。耒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上面有长柄的叫耒,下面有铲的叫,用来
翻土耕地。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掌握
了冶铁技术,成为比较早地使用铁农具的国家。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
经相当普遍地用于农业生产。楚国是东周时期冶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著
名的冶铁中心是宛城。
有了铁器之后,楚国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效率。由于水稻种植的需要,楚国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孙叔敖主持
修建了期思陂。战国时期,楚国又在淮南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灌溉
上万顷农田。楚国的提水工具也大有改进。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到过楚国。
他离开楚国到晋国去,路过汉水以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里劳动,
抱着一个瓦瓮从隧道中提水浇地,很费气力。子贡建议他架设桔■(古代的
一种提水工具,也叫吊杆。用一根横木支系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吊一水桶,
另一端系一块大石头或者其他的重东西,使两端上下,来提取井水)。老农
说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那样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春秋晚期,
楚国已经比较早地使用这种用力小而功效大的工具了。
楚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当时,楚国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粟等,重
要的副业有养羊、养蚕、缫丝、酿酒等。
西周初年,楚国比起当时的齐、鲁等中原大国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以
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楚国大量开发境内蕴藏丰富的铜、锡等矿产资料
源,又广泛吸收了商、周文化,于是,楚国的青铜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掌握
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了大量的青铜礼器、武器、工具等。楚国有军队百
万人,按每人需要一公斤的青铜武器计算,就需要一千吨青铜原料。1978年
在湖北随县发掘了曾侯乙墓,该墓出土的全部铜器,用铜总量达
10吨以上。
从这座墓葬大致看出当时楚国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楚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继承了中原地区从商朝以来流行的分铸法,还
有浑铸与分铸混合使用的方法。1980年,在河南淅川发掘了楚国令尹子庚
墓,出土了一件铜禁,长
1.07米,宽
0.4米,全部由三层铜梗组成。里层铜

梗比较粗,作骨架起支撑作用。中层铜梗多呈拱状。外层铜梗较细,卷曲盘
旋在外,表面有卷草状花纹。禁壁还附有
12个怪兽,仰头扬尾凹腰,头上有
镂孔泡形器作角。下面有虎形禁脚
10个,也是仰头扬尾凹腰,造型别致、逼
真。整个铜禁结构复杂,花纹繁多,表现出这时楚国的青铜器,在造型和纹
饰方面已经和商、周时呆板、庄严、肃穆的风格完全不同,趋向于生动写实
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腊铸造法,是我国最早使用失腊铸造法
的铸器,比古代印度还早得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铁和钢的冶炼方面,楚国的技术也很高超。铁的
熔点比铜高得多,人类历史上先有铜器而后才有铁器。楚国冶铁是从春
秋时期开始的,使用的是块炼法。把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从炉上面加
进去,但因温度不够高,去了氧的铁成了海绵似的熟铁块,经过反复敲打,
敲掉杂质就成了熟铁用具。后来,又使用皮囊鼓风,提高了炼铁炉的温度,
铁矿石熔化为铁水,用翻砂方法铸成各种东西,叫做铸铁。欧洲直到
14世纪
才使用水力鼓风机,才发明了铸铁技术,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到春秋晚期,楚国又发明了渗碳炼钢技术。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
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炼钢时,在熟铁周围装上碳,燃烧时让碳渗进铁的
表层,再把铁拿出来锻打。再烧再打,反复多次,使碳均匀地分布在铁里面,
并去掉许多杂质,叫做百炼钢。这种钢表面硬度高,而且韧性好,所以,造
剑多用这种钢,既能使刃口锋利,又不易折断。1976年在湖南长沙春秋晚期
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长
38.4厘米,宽
2-2.6厘米。从剑
身中部断面可见,它是由七到九层叠打而成,取样化验分析为含碳量
0.5%
左右的中碳钢,并经过热处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钢剑。
由于楚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楚国的丝织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的主要家
庭副业。官府也设立了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
一方印玺,上用阴文刻着“中织室钵”,是掌管宫廷纺织事务的官的印玺,
可见楚王宫庭设有专管纺织的机构。
在纺织业中,楚国最发达的是丝织业。春秋时期,楚国的种桑养蚕缫丝
已很普遍。1982年,在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最引
人注目的有大幅面龙凤纹绣绢、神兽纹织绵、龙虎纹绣罗、蝉翼轻纱、花鸟
细涤、锦面麻鞋、帛画、绣衣木俑、还有轻盈华丽的各种衣着,上面神奇对
称的纹饰,好像天空中的彩霞,地上的鲜花。这些丝绸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三
百多年,出土时仍然色泽鲜艳、灿烂夺目。
这座楚墓中用九道锦带捆住的两条锦衾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大幅战国锦
衾,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花纹大,二是幅面宽。有一条长
3.49米,宽
1.94
米,衾里用四条白绢缝合,面是咖啡色。三是图案美,有对称的龙凤、舞人、
神兽、花鸟、太阳等。四是织造精,如织造提花的对称舞人,高举衣袖,移
动双脚,轻歌曼舞,妩媚动人。有些兽鸟,连凤毛麟角和动作神态都清晰可
见。五是色泽鲜,主要有朱砂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
绛红、粉红等,五光十色,十分谐调,非常好看。
髹漆业是春秋时期兴起的手工业,以楚国的漆器最为有名。湖南长沙等
地的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
自成风格,大大超过了其他诸侯国同类产品的水平。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发展
更快。湖北江陵出土的彩绘卧鹿,体态是盘脚静卧,头却高高抬起,两眼警
觉地凝视远方,好像发现了敌情,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楚国髹漆艺术

的成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