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85 (现代)
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了示威游行,继
续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参加的反动临时政府,早已预谋镇压革命,他
们果然在
7月
16日,首先把刺刀提到日程上来,血腥镇压了彼得格勒和平示
威的群众。接着,临时政府强令解除工人武装,捣毁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
并下令逮捕列宁。布尔什维克党暂时转入秘密状态,列宁被迫重新转入地下,
起初避居在拉兹里夫湖畔,后转至芬兰。
七月事变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单独掌握
了政权。于是,“现在俄国革命已经没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了,历史提出的问
题是:或者是反革命胜利,或者是重新发动革命。”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
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时机到来了。
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充任了临时政府的内阁总理并兼任陆海军部长。
他完全接受了立宪民主党关于加紧镇压革命、彻底消灭苏维埃的要求,在前
线施行死刑,任命与革命誓不两立的科尔尼洛夫将军为总司令。科尔尼洛夫
8月
25日发动了反革命叛乱,打着所谓“拯救祖国”的旗号,命令克雷莫夫
的第三骑兵军进攻彼得格勒,企图一举摧毁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成立了战
斗司令部,号召人民万众一心,起来保卫革命的彼得格勒。人民群众积极响
应,3天之内就有
25000名工人参加了赤卫队,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下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下,科尔尼洛夫的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工人、农民和士兵看清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
维克的丑恶嘴脸,布尔什维克在工人、士兵和农民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武装
起义的条件成熟了,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公开表明了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从而把全部政权交给布尔什维克领
公开表明了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从而把全部政权交给布尔什维克领
火山就要爆发了..
1917年
9月中旬,列宁向党中央发出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与起义》两封重要的指示信,明确地指出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
成熟,要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在这个革命转折时刻,列宁于
10月
20日,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
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10月
23日,在列宁的主持下,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
央委员会,决定在最近的几天之内举行武装起义。会上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
中央政治局。
这次会议后,党派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基洛夫、古比雪夫、伏龙芝
等人到各地去组织起义;同时,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作
为首都起义的公开指挥部。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
任斯基、布勃诺夫和乌里茨基五人组成党总部作为领导核心。
根据中央的决议,全国都在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各地迅速成立了
工人赤卫队。1O月间赤卫队已拥有大约
20万名先进工人。10月
29日召开党
中央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由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等领导的革命军事总部。
会上,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两个中央委员居然反对起义。当他们遭到理所
当然的痛斥之后,竟在非党的《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说明他们反对任何
武装起义,说武装起义乃是“冒险绝望的行动”。显然,“加米涅夫和季诺
维也夫泄露了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准备和选定起义日期应对敌人保守秘密
的决定。”
临时政府得到起义的消息后,估计无产阶级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开
幕的那一天,即
10月
25日(公历
11月
7日)发动起义,因而准备在这一天
粉碎起义。他们从前线调来了军队,准备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和彼
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临时政府害怕停泊在涅
瓦河进行修理的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留在彼得格勒参加起义,命令它立即
启航出海。临时政府还下令拉开工人区通往市中心的各座桥梁。
就在
10月
24日这一天,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各武装部队进入战斗准备
状态,严密监视开进首都的军队,加强守卫桥梁和车站,并给赫尔辛基波罗
的海舰队苏维埃中央委员会拍去了“寄来章程”的暗语电报,要求他们立即
派军舰和水兵增援。
对波罗的海舰队领导权的争夺是布尔什维克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孟什
维克及社会革命党人斗争的一个焦点,布尔什维克最终取得了胜利。二月革
命后,舰队成立了赫尔辛基驻军部队、舰队和工人代表苏维埃,并于
4月中
旬组成了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简称波罗的海中央,领导波罗的海所有
舰队的委员会。虽然大多数水兵同情支持布尔什维克,但仍然把自己算作社
会革命党人。在二月革命初期,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赫尔辛基苏维埃
中占了大多数。后来,在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积极斗争中,他们逐渐失去了优
势。但是,随着七月危机的到来,克伦斯基解散了原来的波罗的海中央并重
新指定了新的组织。新的波罗的海中央完全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把
持,布尔什维克寥寥无几。但是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却越来越倾向于革命,9

25日召开的波罗的海舰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决议,宣告:“波罗的海

舰队第二次代表大会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即召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如
果执委会拒绝的话,大会就建议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来主持召开全俄苏
维埃代表大会,它应该把政权夺到自己手里。”布尔什维克重新掌握了波罗
的海中央的领导权。
舰队第二次代表大会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即召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如
果执委会拒绝的话,大会就建议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来主持召开全俄苏
维埃代表大会,它应该把政权夺到自己手里。”布尔什维克重新掌握了波罗
的海中央的领导权。
来到彼得格勒后,马利科夫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任务。10月.. 24日中
午,马利科夫听说士官生把连接工人区和市中心的桥拉开了,立即前往尼古
拉耶夫斯基桥,可是桥完好无损,原来赤卫队战士和“阿芙乐尔”号舰上的
水兵已经把士官生轰跑了。在斯莫尔尼宫时,马利科夫曾听说革命军事委员
会呼吁彼得格勒士兵和工人回击反革命,同土官生作坚决的斗争。于是,马
利科夫立即去涅瓦大街抓士官生,并很快抓满了一汽车送到彼得罗巴甫洛夫
斯克要塞交给了看守队。
马利科夫.. 10月.. 25日清晨到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室汇报。这
时列宁也已经于.. 24日傍晚来到斯莫尔尼宫。马利科夫进屋时,屋里的人正在
讨论进攻冬宫的问题。最后,决定攻打冬宫计划的任务交给了马利科夫、拉
齐米尔和安东诺夫——奥夫谢因科三人。
这三个人来到另一间房间,拟定攻打冬宫的计划。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
了这一计划。时间已经是.. 1917年.. 10月 25日晨 8时。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了军事委员会要求它立即投降的通牒。于是,在
彼得罗巴甫洛夫要塞发出信号弹和“阿芙乐尔”号六英寸口径的大炮开始轰
击后,赤卫队、水兵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的率领下投入了攻打冬宫的战斗。
他们在.. 117级云石阶梯上同敌人短兵相接,接着,在.. 1005房间里开展了白刃
战,到次日凌晨.. 2时 10分,冬宫终于被攻下来了。狼狈不堪、吓破了胆的
临时政府的部长们被逮捕了。他们被送往了彼得罗巴甫洛夫要塞。
其实,早在1917年.. 10月.. 25日(公历.. 11月.. 7日)上午10时,革命军事
委员会就已经宣布临时政府垮台了。列宁在为军事革命委员会起草的告俄国
公民书中说: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
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立即提出民主的和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工人监督生产,成立
苏维埃政府,所有这一切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都已有了保证。
工人、士兵、农民的革命万岁!”
10月 25日晚上 10时 45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
莫尔尼宫胜利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650名,其中.. 390名是布尔什维克,
大部分无党派代表也宣布同情布尔什维克。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
士兵、农民书》,宣告了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大会通过了
《和平法令》,向各交战国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缔结一个不割地、不赔款,以
承认各被压迫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正义民主和约。这是列宁高度重视的一件
事。列宁在会上对此做了说明。被誉为“现代新闻写作之父”的美国新闻记
者约翰·里德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此刻列宁发言,会场响起一片长时间的震耳欲聋的欢呼,历时达

数分钟之久。..欢呼声一停止,他就简单扼要的说道‘现在我们要着手建
立社会主义的秩序了!’于是全场又掀起一阵热烈的欢呼。
数分钟之久。..欢呼声一停止,他就简单扼要的说道‘现在我们要着手建
立社会主义的秩序了!’于是全场又掀起一阵热烈的欢呼。
当他说话的时候,他那宽阔的嘴巴似乎在微笑。他的嗓子有点嘶哑,但
却决不是不悦耳的。好像是经过年复一年的演说以后,已经铸炼成这种音调
了。他用一种始终如一的声调讲下去,似乎可以就这样永远地讲个不停。..
为了加重语气,他把身子稍稍倾向前面。而在讲台下面,有千巨张朴质的面
孔在仰望着他,怀着无限敬爱的心情。”
这次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不付任何赎金。地主、领主、寺院和教会的土地及全部耕畜、农具一律无偿
地交给全体劳动者使用。
10月 27日(公历11月 9日)凌晨2时30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
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一人民委员会的法令,推选列宁
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权诞生了,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俄国人民。
自此,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在俄国大地上发展起来,许多大城市相继起
义,粉碎了反革命势力,夺取了政权。列宁把这个时期称为苏维埃政权“凯
歌行进”的时期。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事实确是如此,十月革命以及以后的卫国战争建立起来一个大国,这个
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一流的强国。这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在政治
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此,共产主义运动则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甚
至在二战之后,建立了一个牢固的社会主义的阵营。尽管在今天,苏联,这
个由列宁缔造的共产党国家已不复存在,但这个曾经一度称雄世界的国家带
给世界的是一种持久的和深刻的影响。

开创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
——揭开生命的奥秘
开创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
——揭开生命的奥秘
在现代生物学中,没有哪一个分支能像遗传学那样得到迅速的发展。对
于遗传问题,人类很早就注意和关心了。特别是在..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
起源》后,他所阐述的进化论思想大大引起了人们探求生物进化规律和机制
问题的兴趣。
19世纪末叶,奥地利的一个修道士首创粒子遗传,奠定了生物遗传的基
本法则;20世纪初,美国人摩尔根发表基因学说,将遗传学之外表性状研究,
拉入细胞核;1953年,两位年轻科学家——沃尔森和克里克,建立了.. DNA双
螺旋模型,确定了遗传基因的化学结构,使遗传学研究发生质的飞跃。以此
为基点,人类已揭开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研究的序幕,并为未来的生物学世
纪带来巨大希望。
生物的自我繁殖,使人类逐渐产生了遗传的概念。自古以来,人类就有
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感性经验。但是,种瓜之所以得瓜的道理大约
是在.. 120年前才开始为人们所知。从.. 1859年开始,奥地利布隆修道院修道士
孟德尔,凭着他为科学献身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不断地探索着生物遗传的奥
秘。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工作,终于在1865年向人们展示了豌豆杂交的遗传
定律。在孟德尔看来,仅仅依靠自然选择等外因条件不可能形成新种,他认
为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必然有某种内部因素。
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埋没整整 34年之后,终于为人们所发现。
这一工作是由三位科学家来完成的。在那个时期,尽管生物的遗传问题没有
取得大的进展,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却一直在继续着。像荷兰的德·弗里斯、
德国的柯灵顿、奥地利的切玛克都各自独立地在从事植物的杂交试验,分别
得到了“杂种分离律”等与孟德尔一致的结论。他们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全新
的东西,并准备在1900年发表这一成果。就在他们最后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文献时,意外地看到了孟德尔的文章。这就是被传为“科学道德佳话”的孟
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它使孟德尔定律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并解释清楚了达
尔文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变异等问题。这才确定了孟德尔在生物学史上的重要
地位,导致了遗传学理论在现代的迅速发展。
往往人类在跨入一个从前未知的领域时,求知的科学探索精神便开始作
起“祟”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使我们终于坚定了生物遗传是受一套
遗传规律所支配的信念。但是,自从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来,他所提
出的遗传因子在活细胞中是否有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是什么?是形而上学的东西还是某种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事物?还是客观存
在的物质实体等问题一直长期得不到解决。
本世纪.. 20年代初,正当孟德尔理论正在悄悄地敲开细胞学大门之际,美
国年富力强的科学家摩尔根正通过安装在门上的瞭望口观察这位“似曾相识
又不识”的陌生来客。
最初,摩尔根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并不十分热心,而且站在怀疑和
反对者的立场上。可是不久,当他发现黑腹果蝇——这一绝好的遗传试验材
料时,也就毅然决然地改变了他的立场。
摩尔根通过大量的试验,又发现了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连锁”

和“交叉”。这种现象似乎向我们郑重宣布;孟德尔控制生物表型的“遗传
因子’,即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据此原则,1915年,摩尔根把基因
的交换频率作为衡量各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绘出了染色体的遗传图。
和“交叉”。这种现象似乎向我们郑重宣布;孟德尔控制生物表型的“遗传
因子’,即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据此原则,1915年,摩尔根把基因
的交换频率作为衡量各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绘出了染色体的遗传图。
由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卓越贡献,1933年,他终于登上了瑞典斯德哥尔
摩的皇家科学院礼堂的授奖台,摘下了遗传学史上第一项诺贝尔医学生理学
奖的王冠。
可是问题远未结束,人们不禁要问:基因是怎样使生物的各种性状表现
出来的呢?它是靠什么机制使豌豆的花变成各种颜色,使果蝇的翅膀形成卷
缩,或者使人的头发成为黑色的呢? 194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比德尔通过
用红色面包霉作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他提出,每一基因都控制着一种酶
的合成,而酶又催化着专一的生化反应,使机体表现出独特的性状。这就是
著名的“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它为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自从法国伟大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确认微生物是致病因子以来,微生物
作为一门科学从一开始就是把它作为医学上的防治对象来研究的。由此也打
开了另一条通往生命迷宫的大门。
在英国卫生部病理实验室供职的一位普通小医官格里菲斯
(F·Griffich),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意将热杀灭的肺炎球菌光滑型(S
型)菌液一起注射到了小鼠体内。小鼠不久因患败血症死去。经解剖分析,
从死鼠的心脏血液中分离出了一些.. S型的带荚膜的肺炎球菌,这种带关膜的
菌液正是小鼠的死因。在抗生素发明之前,造成人死亡率最高的祸首就是这
种带荚膜的肺炎球菌了。医学界对之也倍加关注。
这位小医官接着又证明,就是不通过小鼠这个中间体,在试管里也照样
能重复这个试验,而且还可以反过来,从.. S型转化为.. R型。
正像巴斯德所说的,“偶然性只使有心人得意”,格里菲斯因此而成为
第一个发现肺炎球菌遗传转化现象的人。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医生,不是遗传
学家,因而没有用遗传学的理论来确认这一类型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深远意
义。
研究遗传转化现象这个球,从英国越过大西洋,滚到了另一个美国医生
的手里,没有离开医学微生物这个圈子。接球的是一个牧师的儿子埃弗利
(D·T·Avery)医生。埃弗利自幼多病,体重从未超过百磅,故从小就立志
从医。人们因此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小宝宝”,取笑他是“一个最不能
成才的人”。可是,谁能料到,就是这个被人们看不上眼的“小宝宝”,经
过十年的专心研究,终于在1944年做出了一项划时代的试验。他通过一系列
化学的和酶学的方法,最终证实引起肺炎球菌遗传转化的不是别的物质,而
是.. DNA。并且发现,即便把反应系统稀释到.. 9—10倍,仍发生肺炎球菌从.. R
型转化为.. S型的事件。这些转化因子还能一代代地传递给子孙。不仅如此,
这种试验还可以扩大到其它细菌种属中。
埃弗里的著名遗传转化试验从此打开了理论生物学的大门,开创了分子
生物学的新时代。由它发展起来的重组.. DNA技术,也成为拥有数十亿美元巨
额资金的大工业。所以,不能埋怨巴斯德一开始就把微生物学研究引向医学

研究,从而使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整整被推延了
50年。辩证地说,正是医学
微生物的兴起,才促进了
DNA的发现。科学史中这种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
例子是屡见不鲜的。遗憾的是,埃弗利的发现长时期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对“基因到底是什么?”“DNA作为遗传转化因子的具体
证据是什么?”人们还回答不上来。这就不是遗传学、化学和微生物学手段
所能达到的了。DNA研究的历史长河又把物理学家们卷了进去。
量子力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于
1944年发表的《生命是什么》
一书,明确指出,物理的规律和化学的规律,包括量子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等,同样可以用于细胞以至于基因分子的研究。基因分子的稳定性和量子力
学的定律肯定有关系,并试图用量子力学的观点解释基因和突变的模型。书
中专门讨论了“德尔伯里克模型”,引进了“密码传递”、“量子跃迁式的
突变”等概念。这本书对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从事基因分
子结构的研究有很大启发。
德国原子物理学家德尔伯里克同劳瑞亚、赫尔希结合,用噬菌体和大肠
杆菌开展了一系列遗传学研究,成为闻名世界的“噬菌体小组”,建立起对
遗传学研究有卓越贡献的“信息学派”。沃森正是这个学派的成员。今天,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大量应用大肠杆菌和噬菌体为材料,正是在他们多年研
究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德尔布吕克的特殊贡献,还在于他将零星分散的、纯兴趣性的研究引导
到学院式的正规研究的轨道上来;在于他将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搬上了分子
研究的舞台。例如,应用同位素标记试验,证明噬菌体遗传物质是
DNA的决
定性试验,DNA分子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复制机理,乳糖操纵的学
说,结构相互作用时的遗传规律等等。
英国晶体学家阿斯特伯里和贝尔纳(J.D.Bernal)有关生物大分子蛋白
质和核酸晶体结构分析的研究,对
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有重要影响。1938
年,阿斯特伯里首次研究了
DNA的
X射线衍射图,得出
DNA纤维有周期性和
估算出分子量等初步研究成果。40年代末期,贝尔纳实验室里的一个挪威籍
研究生弗伯格认真作了一些关于
DNA的晶体分析工作,不仅得出螺旋型结构
的结论,而且还发现碱基和糖分子的互相垂直关系。以后维尔金斯和弗兰克
林又系统而详细地研究了
DNA的晶体结构。这些专门从事生物大分子晶体结
构分析的科学家被称为“结构学派”,克里克和维尔金斯都是在这个学派中
成长起来的。
克里克是英国人,一位靴鞋商的儿子,1916年生。他曾在米尔山学校就
读。1938年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主攻物理和化学。作博士论文的第二年,二
战爆发,他进入特丁顿英国海军科研单位,在生产精巧的水雷方面做出了贡
献。战后,受到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的启发,确信用物理和化学
去说明生物学的重要,决心研究生物科学。通过生物学家希尔(A·V·Hir)
的帮助,他得到一笔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于
1947年进入剑桥大学。在那里,
他按照精读计划自修了生物学。1949年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佩鲁茨领导
下作有关“多肽蛋白质
X射线研究”的博士论文。这些研究对两年后他与沃
森一起从事研究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维尔金斯原是新西兰人,在英国长大,193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系,
是贝尔纳的学生。获博士学位后,在伯明翰大学从事电子在晶体中发光和运
动的研究工作。二战期间曾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曼哈顿计划)。后来由

于担心原子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在道义上的责任以及受薛定谔一书的影响转而
研究生物学。战后,随兰德尔(J·T·Randal)到伦敦皇家科学院工作。贝
尔纳和兰德尔都是英国晶体分析学派的成员。1950年,维尔金斯开始研究.. DNA
分子结构。他把.. DNA纤维作为探索.. DNA分子的理想材料,证实.. DNA收缩和展
开时由正变负的双折射。同时,还研制出了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晶纤维。他和
同事们获得了第一张.. DNA纤维的良好的.. X射线衍射图象,更重要的是得出保
持.. DNA纤维结晶的必要条件,如大气湿度等。但是,维尔金斯毕竟不是.. X射
线衍射结晶专家。皇家学院为了深入进行.. 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招聘了弗兰
克林。
于担心原子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在道义上的责任以及受薛定谔一书的影响转而
研究生物学。战后,随兰德尔(J·T·Randal)到伦敦皇家科学院工作。贝
尔纳和兰德尔都是英国晶体分析学派的成员。1950年,维尔金斯开始研究.. DNA
分子结构。他把.. DNA纤维作为探索.. DNA分子的理想材料,证实.. DNA收缩和展
开时由正变负的双折射。同时,还研制出了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晶纤维。他和
同事们获得了第一张.. DNA纤维的良好的.. X射线衍射图象,更重要的是得出保
持.. DNA纤维结晶的必要条件,如大气湿度等。但是,维尔金斯毕竟不是.. X射
线衍射结晶专家。皇家学院为了深入进行.. 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招聘了弗兰
克林。
正是在一系列实验和理论工作的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详细研究了他们
所得到的各种数据。经过反复艰苦的探索和分析,并与各方面科学工作者交
换意见,终于在1953年初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发表在同年 4
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实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基础认识史上的一次划时
代的突破。
这个分子模型表明:DNA是由两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式围绕一根中
心轴盘旋。两股链所包含的四种碱基(腺嘌呤.. A、鸟嘌呤G、胸嘧啶T、胞嘧
啶.. C)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在双螺旋内侧,通过氢键形成“碱基配对”,
即.. A与.. T配对,G与.. C配对,从而使两股多核苷酸链稳固地并联起来。两股
链的走向相反,固磷酸二酯链和两个核糖连接的位置有第三碳原子.. 3C' 和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