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75 (现代)
那亚,并迅速着手建立一支军队。
最后达成协议:向奥地利宣战。加富尔在会晤后又找到加里波第,告诉他很
快将在几个公国举行起义,委托他招募并领导一支志愿军。加里波第回到热
那亚,并迅速着手建立一支军队。

4月,意大利要求统一的圣火点燃了。加里波第立即率领刚刚组
建的阿尔卑斯山猎手兵团奇袭伦巴底的交通要塞斯托卡伦,不久,兵团就全
部进入了伦巴底。奥军司令部闻讯后立即派第二军团预备师来对付加里波
第。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因残忍而出名的卡尔·乌尔邦男爵。令人好笑的是,
他的外号居然是“奥地利的加里波第”。
在战场上,两个“加里波第”进行你死我活的角逐。乌尔邦企图从北面
袭击志愿军阵地。在突破加里波第的前沿阵地后,乌尔邦大喜过望,自认为
稳操胜券。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志愿军一发起攻击时,奥军就败下阵去。这样,
加里波第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乌尔邦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待大批援军到达之后,又踌躇满志起来。
加里波第巧设迷魂阵,使乌尔邦把一支小股志愿军部队误认为是兵团主力,
加里波第则亲率大部队巧夺战略要地科摩。
这样,乌尔邦被迫率部队退回芒扎,以便重整队伍。加里波第正好趁此
机会从科摩出发,抵达莱科,从那里又向贝尔加莫前进,再次从左翼和法国
一撤丁王国联合部队成犄角之势。加里波第顺利进入了贝尔加莫之后,又突
然攻入布雷夏城。
乌尔邦迷惑不解了。他不明白加里波第为何如此大胆而快速地进军,甚
至怀疑这是迂回去包围,把兵团规模竟想象到高达
1.7万人。因之而使奥军
的集结比预定计划晚了一天。
加里波第并未因自己进展神速而放松警惕性,他率兵离开设在布雷夏附
近的阵地后,小心翼翼地继续前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左翼已暴露给乌
尔邦了。但他久盼的骑兵部队一直没有来,多少心里感到蹊跷。就在他按计
划挺进贝多莱多时,他与奥军一个整旅遭遇了。由于有勇无谋的都尔上校坚
持蛮干,结果志愿军部队损失
100多人,如果不是加里波第采取果断行动,
整个阿尔卑斯山猎手兵团可能会全面崩溃。
然而,就在此时,加里波第接到命令:让他归属奇亚尔蒂尼将军指挥,
以阻挡奥军或德军从斯特维奥方向的进攻。人数已达
1.2万人的志愿军完成
这项任务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对阿尔卑斯山猎手兵团来说,战争已结束了。
而在决战前调开,也是一粒加里波第难以下咽的苦果。
但加里波第决不会放弃意大利统一事业,他决定独自挑起这副重担。
加里波第制定了“千人军远征”计划。远征的军火、费用全是通过募捐
方式得到的。经费的短缺,武器的落后,上层人物的冷淡和刁难,加里波第
都默默地忍受了,为的就是要早日统一意大利。
1859年
5月,加里波第率领仅有
1000余人的远征军从热那亚上船,开
始向一个王国发出了挑战。
加里波第冷静地分析形势后,决定利用波旁王朝舰队指挥官犹豫不决的
机会,迅速率领远征军在马尔萨斯登陆。一场伟大的革命就从此开始了。
加里波第进攻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波旁王国的巢穴——那不勒斯,西西里
总督一面请求增援,一面派兰迪将军前往马尔萨斯迎敌,同时让精锐的第八
猎人营前往助战,就在皮安托·罗马诺山,第八猎人营同远征军迎面而遇了。
受过良好训练、装备精良的第八猎人营根本看不起衣衫褴缕的远征军,

他们首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加里波第冷静地命令战士们:让敌人走近了再
开枪。个别士兵早已迫不及待地开火了,紧接着,枪声大作,有个战士跳起
来冲了出去,其他人也跟着冲了出去。千人军股股排山倒海的巨浪般冲向敌
军,第八营突遭一击,连忙后撤。此时,敌方其他连队已陆续赶来,稍加整
顿后又立即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经过又一场激烈的短兵相接战斗后,敌
军留下一些尸体和伤员灰溜溜地逃跑了。
他们首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加里波第冷静地命令战士们:让敌人走近了再
开枪。个别士兵早已迫不及待地开火了,紧接着,枪声大作,有个战士跳起
来冲了出去,其他人也跟着冲了出去。千人军股股排山倒海的巨浪般冲向敌
军,第八营突遭一击,连忙后撤。此时,敌方其他连队已陆续赶来,稍加整
顿后又立即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经过又一场激烈的短兵相接战斗后,敌
军留下一些尸体和伤员灰溜溜地逃跑了。
加里波第先命令炮队和车队继续向科莱奥内方向前进,使敌人误以为已
经咬住了他逃跑的主力部队。加里波第则率真正的主力穿过山间小路和层层
丛林来到巴勒莫东南面的吉比罗萨城。加里波第下定决心要趁着夜幕智取巴
勒莫市。
加里波第身先士卒,带着战士们突破第一道防线,一直冲到老博览会广
场。千人军和当地起义军迅速汇合,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巷战。西西里
派来的钦差大臣兰扎在绝望之中几次企图突围,无奈波旁王国的军队已接连
败下阵来。兰扎在万分无奈之时,只好签署了投降书。波旁王国的军队全部
撤退。最后离开的将军冯·米盖勒从衣衫破烂不堪的红衫军面前经过时,觉
得自己军队的尊严受到极大污辱,气得脸色发白,但又只敢低声咒骂着。
这样,加里波第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占领了巴勒莫城,给敌军以沉重
的打击。巴勒莫被攻占,对那不勒斯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统治者顿时慌
了手脚,新任国王又生性软弱,就同意制定宪法,改组政府,而且笨拙地开
始实行自由政策。这样,把一个本来尚可支持的王朝弄得摇摇欲坠。于是,
撒丁王国一改以前冷淡的态度,立即给加里波第增派援军,并趁机控制了西
西里岛,夺取了胜利果实。
加里波第乘胜继续挥戈北上,越过海峡并登上了意大利半岛。志愿军一
上岸,立即进行了征服两西西里王国的南方战争。千人军先迅速挺进并拿下
了勒佐,接着又攻克了卡拉布里亚、布里亚波,在不到
12天的时间中,加里
波第占领了大片国土,逼得国王弗兰切斯科二世凄然地离开首都那不勒斯。
就在加里波第远征军节节取胜的时候,他开始遇到了真正的麻烦:占领
卡亚佐的
900名战士遭到
7000名波旁军队的进攻,他们经过殊死战斗才退回
沃尔图诺河这边。两方都下定决心要决一死战。
但是,会战的结果是
2.8万人的波旁军队被
2万人的加里波第红衫军打
得大败,波旁王国的最后一点家底也被打光了,两西西里王国已经名存实亡
了。
撒丁王国国王立即派出大量正规军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南端。国王亲
自骑马会见了加里波第,但他拒绝了这位将军提出的关于在此地驻防一年和
承认各级军衔的要求,并巧妙地让加里波第失去了军队的统帅权。
加里波第失去军权后只好又回到了故乡。但不久,普法战争爆发,他又
在战争中大显其才。
1882年
6月
5日早晨
7时
2分,这位战斗了一生的传奇将军朱塞佩·加
里波第安祥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但他为意大利统一事业所作出的贡
献永远不会被意大利人所忘记。

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多少人梦魂萦绕。它是科学事业杰出成就的最高荣誉的象征。
它带来的早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飞跃,它还带来了学术研究的民主之风,
科学园地的百花争艳。
在一栋幽静的庐舍,山冈叠翠,锦峦绣闼,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静静的
穆立在房前。微风起处,他们似在默默地拂却尘埃,树叶飒然,又似乎在为
他们主人的故去而哽咽不已。就是在这里——薛兰实验室,诺贝尔为人类创
造了一项又一项发明。
伴随着诺贝尔奖的出现,卡文迪什实验室、贝尔电话实验室、哥廷根城
响誉世界;伴随着诺贝尔奖,卢瑟福、杨振宁、李政道..也将名垂青史。
1883年
10月
21日晚,夜已经很深了,星星眨着疲乏的眼睛,似欲沉沉
睡去。就在万籁俱静,家家户户都已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一户人家的房中
突然窜出鲜红的火舌,噼呖啪啦的爆裂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纷纷起床,
披头散发,赤着双足地提着水桶去灭火。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受灭的一对夫
妇望着被烧成废墟的一堆瓦砾,相顾无言,欲哭无泪。良久,丈夫才指着妻
子怀中的婴儿说,这份家业只有靠他赚回来了。没想到,他的话居然应验了,
这个婴儿日后赚了一笔庞大的家业,并名扬世界。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诺
贝尔。
诺贝尔家遭火灾之后,经济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入不敷出,这时,
父亲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唉声叹气,但是又想
不出有什么谋生的办法。一天,老诺贝尔大清早就出去找工作,晚上拖着疲
惫的身子回家,依然是一无所获,刚进家门,就看到已年满
4岁的、因营养
不良长得象个“小萝卜头”似的诺贝尔,正坐在家门口望着天空发呆。老诺
贝尔环顾四周,地板肮脏不堪,几件大火后留下的日用品孤零零地到处乱丢
着,都是灰蒙蒙的。这个家还像个家吗?老诺贝尔心烦意乱地坐到床上,愁
眉苦脸,但又无可奈何。是夜,这位昔日的机械师兼建筑师难以入睡,一个
人闷头抽烟。第二天早上,眼晴布满血丝的老诺贝尔用凄凉的口气对妻子说,
我们应该换个地方住了。妻子没说什么,只有含泪点头。
第二天早上,诺贝尔一家打点起简单的行装准备背井离乡。临行前,老
诺贝尔深情地看了一眼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悲愤地咬了咬牙,转身就踏上
漫长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只在心中默默地念着:斯德哥尔摩,我的故乡,我
一定会回来的。
诺贝尔一家就此开始了风尘仆仆的流亡生活。他们先到了芬兰,同样没
有找到工作,生活异常艰难。老诺贝尔只好又领着全家到了俄国,之后又辗
转来到彼得堡。这时,老诺贝尔的运气终于来了。他由于从事机械和炸药的
研究并有所成效,受到了俄国军队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俄国,生活逐步安顿
下来,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老诺贝尔在事业上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

1853年,老诺贝尔获得了俄国皇室授予的金质奖章。不久又在那里开办了
工厂,挣到了不少钱。21年之后即
1859年。老诺贝尔终于又回到了他的故
国瑞典。这都是后话了。
且说诺贝尔出生于家庭处于贫困潦倒之时,家庭生活的艰辛以及母亲日

夜操劳使他从小就立志要干出一番成就。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又培养了小诺
贝尔知道人世间的辛劳,使他产生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
1841年秋天,那时小诺贝尔刚好
8岁,进了他两个哥哥就读的雅格布小学读
书。虽然那时,他年纪幼小,但是他学习起来特别用功,在年终考试时,他
的成绩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当诺贝尔拿着奖品回家时,给这个本来就沉闷、
贫穷的家庭带来了一点点生机与快乐的气氛。
老诺贝尔在圣彼得堡奔波了一年以后才找到一份工作,自从有了工作,
手头也开始宽裕起来。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了远在千
里之外的故乡,想起了依然在困苦中遭受煎熬的妻子和儿子。想到这里,他
马上写信给妻子,要求妻儿都般到俄国去定居。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小诺贝
尔为了到父亲那里去,不得不中断了一年的学习,他和母亲、哥哥一道离开
了瑞典到俄国去了。
刚到俄国,由于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因而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
好在家中和两个哥哥一起自学俄、英、德、法文。
天资聪颖而又刻苦勤奋的诺贝尔很快就具备了相当的俄语基础。看到儿
子的飞速进步,老诺贝尔削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顾当时并不宽
裕的经济状况,花了一大笔钱为三个儿子请来了一位俄国教师。这位教师精
通工程技术,平时除教授他们的俄语外,还经常给他们讲科学技术方面的知
识,那五颜六色的指示灯,纵横交错的管道,严密啮合的齿轮,井然运转的
系统,都让小小的诺贝尔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1848年,当诺贝尔
15岁时,他二哥坚持要回瑞典去,兄弟三人只好同
时停止了学业。过了不久,父亲让诺贝尔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料理一些事务,
但诺贝尔对工厂的事务毫无兴趣,一有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帮助他父亲研究
鱼雷和炸药。父亲看到他无心管理工厂,就于
1850年把年方
17岁的诺贝尔
送到美国去学习机械。
在美国学习二年后,诺贝尔又回到俄国在他父亲开办的工厂里任职。这
时他对推销产品之类的事更加厌烦了,常常因为不愿去远方谈生意和父亲争
得面红耳赤。诺贝尔认为一个青年人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到科学研究上,不应
当把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消耗在商业性的生活中去。他哥哥常常劝告他,要他
听父亲的话,但诺贝尔虽然敬重他父亲的高尚人格、渊博学识和坚韧意志,
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诺贝尔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不因父亲的劝告
而有所改变。这时,诺贝尔开始对气量计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夜以
继日地查阅资料、设计图纸,废寝忘食地坚持研究气量计的制造技术。1859
年,终于把气量计研究成功了,不久,得到了瑞典政府的承认,获得了专利
证。为此他的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希望他将来做个机械师。可是由于他多年
帮着父亲研究鱼雷、炸药等缘故,又把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到了化学方面。
正在这时候,诺贝尔听到一个消息,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优良的炸
药。实际上,只不过是法国陆军部刚刚开始研究而已。可是这条消息激励着
他全力以赴去研究炸药。后来父亲知道他中途改变研究项目很不高兴。父亲
再三劝阻他,认为搞炸药太危险,一有疏忽,将会造成重大的伤亡。但是,
诺贝尔的决心并未因为他们的劝告有所动摇。为了得到父亲的同情和支持,
他反复地、耐心地去说服他们,并指出研究炸药的重要意义,他说虽然这项
工作有着一定的危险,但只要谨慎注意是可以避免的,父亲被他的决心所感
动,也只好应允了。

诺贝尔非常注意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他刻苦研究,从大量的资料中吸
取科学的成分。诺贝尔从意大利年轻的科学家索布罗雷于
1874年发明的硝化
甘油具有爆炸性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如果能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
性,那将是制造炸药理想的原料。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传到欧洲。这事诺贝尔也是知道的。但他认
为木炭、硫黄为主要原料的黑火药爆炸力太弱了,如果把硝化甘油与火药混
合在一起,也许能引起更加强烈的爆炸。于是,他在实验室里将硝化甘油与
火药做了各种比例的混合,可是由于安全点火的问题没有解决,迟迟无法进
行实验。这时他已意识到,炸药的点燃是个重要问题。
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进行引爆实验了。他先把硝化甘油密封在玻璃
瓶中,再把玻璃瓶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最后再装上导火管。一切准备就
绪以后,诺贝尔邀他的两个哥哥一起到河边去实验。当他将导火管点燃后,
投入水中时,“轰”的一声巨响,只见水花四溅,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爆
炸能力果然大于一般火药,这表明硝化甘油和火药都爆炸了。此时的诺贝尔
高兴地抱住两个哥哥又跳又笑,他终于初步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
诺贝尔经过实验初步获得了成功,但是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这
是由于引爆物的用量应小于硝化甘油的用途,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以后,他
又经过多次实验,不断地在失败中得出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最
终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由于玻璃瓶口密封不严,火药不能炸碎玻璃管
而产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温度和冲击力。诺贝尔在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以
后,于是改进了玻璃瓶口的密封性能,再多次进行实验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于是他向瑞典政府申报并获得了专利证。
但是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并不很理想,因为引爆工作是一件非常危险的
事情,在搬运途中由于剧烈的碰撞与摩擦很容易使火药爆炸,诺贝尔又在寻
找替代火药的强有力的引爆物。实验过程极其危险,诺贝尔经常被火药爆炸
弄得满脸烟黑,浑身血污,甚至衣衫褴缕。但诺贝尔并不在乎,同炸药这种
烈性品打交道,出点小意外是难免的,只要仔细,谨慎从事,大危险是不会
发生的。
不幸的是,处处精明能干的诺贝尔这回却想错了。1864年
9月
3日,这
是诺贝尔终生难忘的一天。就是这天翻开了诺贝尔人生史中沉重的一页,就
是这天,使诺贝尔一家以后经常沉浸在悲恸的回忆中。
这一天,诺贝尔正和他的几个助手,其中有他的小弟弟奥斯加在一起做
实验,他突然想起有几件事马上需要他去处理,于是他向几个助手嘱咐了几
句后就匆忙地走出了实验室。但是,当他办完事回来后,被眼前的悲惨景象
惊呆了,偌大的诺贝尔实验室竟成了一堆砖石瓦砾,附近的地面被巨大的爆
炸烧成了一片焦士。诺贝尔又看见废墟旁的担架上搁着几具肢体不全的焦
尸,他只感到热血上涌,脑袋嗡嗡作响,“难道我的几位助手,亲爱的小弟
弟奥斯加他们..?”诺贝尔再也不敢往下想了,他几步跑到担架前,只看
了一眼,顿时就昏倒在奥斯加的尸体旁。
这次事故对诺贝尔一家的打击太大了。诺贝尔经常怀念他的小弟弟,感
到非常忧伤,身体极度虚弱。老诺贝尔因此悲伤过度,也半身瘫痪,身体本
来就不好的母亲受到更沉重打击,身体状况更是急剧恶化。由于这次爆炸事
故,周围的群众也都对炸药十分恐惧,纷纷向瑞典政府反映情况,有的人向
诺贝尔提出抗议,这样实验使周围的人不安全。

尽管有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诺贝尔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当
他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后,又把实验设备搬到离斯德哥尔摩市两英里远的马拉
湖里的一只平底船上,继续从事火药的研制工作。
尽管有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诺贝尔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当
他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后,又把实验设备搬到离斯德哥尔摩市两英里远的马拉
湖里的一只平底船上,继续从事火药的研制工作。
19世纪
60年代到
7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工业发展很快,对炸药需求量
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对硝化甘油炸药日益扩大的需求量,诺贝尔不久就建立
了一家硝化甘油炸药工厂,接着又在德国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世界各
地商人都纷纷来到汉堡,争先恐后的要求订货。
对于生意上的蒸蒸日上,诺贝尔全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到这时诺贝尔创
下的家业已经超过了他父亲的全盛时期,老诺贝尔的多年的心愿终于得到了
实现。更使诺贝尔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多年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工作得到了
回报,他的发明终于被世人所认可。
又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午睡刚醒来的诺贝尔坐在沙发上惬意地呷着咖
啡,顺手拿过当天的报纸开始浏览起来。突然,他的目光严肃起来,把咖啡
往桌上重重地一放,丢下报纸就急匆匆地赶往实验室。原来报纸上刊登了一
系列硝化甘油炸药所引起的故事在运输途中发生了重大爆炸事故,整列火车
被炸得粉身碎骨;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为硝化甘油在搬运时发生冲撞而爆
炸,整个工厂和附近民房几乎被夷为平地;满载着硝化甘油的“欧罗巴”号
轮船,在大西洋航行时,陡遇狂风恶浪,硝化甘油在颠簸中发生大爆炸,船
上的一切均付诸汪洋。诺贝尔敏感地意识到硝化甘油将命运坎坷。果然,瑞
典政府和其他国家都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声称若有违犯就要追究
法律责任。
诺贝尔再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困难和挫折并没有吓倒他,他决心迎
着困难上,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解决炸药的安全运输问题。
诺贝尔从此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反复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他先是
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甲醇以使其性能变得稳定,不至于在运输途中发生危险。
经过这一番处理,安全运输问题虽解决了,但使用起来却非常麻烦,于是诺
贝尔又试图作进一步改善。他想硝化甘油本身是一种液体,如果能找到一种
合适的固体物质来吸收它,可能会提高它的化学稳定性。于是他又找来各种
各样的多孔物质进行实验,如木炭、水泥、木屑、砖灰等。又经过多次实验,
诺贝尔尝试了几乎所有的多孔物质,终于找到了硝化甘油的合适载体——矽
藻土。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他把硝化甘油炸
药和矽藻土按三比一的比例掺和一在起,终于制造成功了黄色炸药。
黄色炸药发明后,安全运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停产的工厂又开始
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名誉,诺贝尔又在世界各地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工厂。诺
贝尔的炸药从此取得了全世界的声誉。

1873年起,诺贝尔在巴黎设置了总办事处来协调他所属各公司的经济
活动。在总办事处还附设了一座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请法国年轻化学家

华伦巴赫当他的助手。诺贝尔从繁重的商业活动中解脱出来,立即把主要精
力放到改良炸药制造方法和新式炸药的研究中。能不能发明一种既具有硝化
甘油炸药那样的威力,又具有黄色炸药那样的安全性的炸药呢?诺贝尔在反
复思考这一个问题,又把精力投入到这上面去。
华伦巴赫当他的助手。诺贝尔从繁重的商业活动中解脱出来,立即把主要精
力放到改良炸药制造方法和新式炸药的研究中。能不能发明一种既具有硝化
甘油炸药那样的威力,又具有黄色炸药那样的安全性的炸药呢?诺贝尔在反
复思考这一个问题,又把精力投入到这上面去。
诺贝尔独自苦苦地思索到深夜,一直都没有理出这个问题的头绪。他从
划破的手指中得到一种奇想,于是他立即跑到楼下的实验室去作实验,最终
的结果使他感到非常满意。这种用胶棉与硝化甘油制成的胶质炸药实验成功
了。
于是,这种新的胶质炸药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炸药的性能具有威力大、
安全可靠的特点,是诺贝尔的又一次巨大成功。
胶质炸药发明后,诺贝尔并未因此而停止不前,继续开始了他新的研究
目标,用最大的热忱来致力于无烟火药的研究。1887年,他又成功地研制出
了爆炸时无烟雾冒出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终生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极少考虑到个人生活问题,终
生都没有结婚。他虽然在科学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一直是个谦谦君子,
丝毫没有名人大家的派头。他拒绝别人给他画像、登载他的照片或者撰文颂
扬他的功绩。由于他长期从事极其艰辛、危险的炸药研制工作,神经长期处
于高度紧张状态,最终积劳成疾,晚年患了冠状动脉硬化症。1896年,他的
心脏病急剧恶化,但他仍不忘他心爱的科学事业。12月
10日,他用颤抖的
手给他的助手索尔曼写了一封信,希望病愈后能与他讨论炸药问题。没想到
几小时后,一代科学巨子就静静地瞌上了双眼,平静地走了。享年仅
63岁。
诺贝尔火化后的骨灰由意大利运回他的祖国——瑞典。同年
12月
29日
被隆重地安葬在斯德哥尔摩市郊。
诺贝尔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工作,他的工厂遍布英、德、
法、俄、意、美等十几个国家。他一生的发明也非常多,因此他赢得了一笔
巨大的财富。诺贝尔一生都非常轻视金钱和遗产。在他的母亲去世后,诺贝
尔也把他所得到的遗产全部都捐给了瑞典慈善机构,而身边只留下了母亲的
照片作为永久的留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