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73 (现代)
10年来,农村
经济获得突破性进展,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
1978年—1988年平均
年增长
6.2%,大大超过前
26年平均年增长
2.7%的速度。同时,乡镇企业
迅速发展,到
1988年已达
1888万多个,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业
积累,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农业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农业技术改造,
品种必良,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现代化成就举世瞩目
八亿中国农民孜孜以求的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据
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近
10多年由于各行
各业齐心协力,促使农业在物质技术装备、科学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水平及
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
业的落后面貌。
早在
60年代中期华夏大地上开始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
化进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业现代化战略规划里,仍居重要地
位。
10多年来,农机工业的发展,加上国家、集体、农民齐办农机的综合优
势,使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机械耕种。1990年末全国农机总动力由
1980年的
2亿马力增至
2.85亿马力,农用拖拉机达
780万台。化学化进展
不同凡响,中国已成为世界化肥、农药生产第三大国。化肥总产量
1990年突

9000万吨,施用量比
1980年增长一倍以上;农药总产量
1990年达
22.93
万吨,并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取代了高毒性产品。电气化成效卓著。1983年起
国家和地方投资建设的
100个电气化试点县已全部达到农村初级电气化标
准,全国农村用电量
1990年达到
835亿千瓦小时,农户通电率已近
80%。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跨过
80年代中期的相对低潮,已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目
前,经过维修整治的农田灌溉系统达
7.2亿亩,能够产出全国
2/3的粮食。

5年的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日益倚重现代科技。10年来科技人员奉献的
农业科技成果
2.5万项;50万农技推广大军引导农民推广适用增产新技术;
杂交水稻增产技术常兴不衰;地膜覆盖已席卷全国,覆盖面积占世界第
1位。
近几年新兴的“增产菌”、“稀土农乐’、“叶面宝”深受农民欢迎。生物
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也开始为农业增产出力。我国农
业增长的科技份额由
1980年前的
27%增至目前的
30—40%。“科教兴农”
已成为基本国策,显示了农业现代化的新曙光。
我国建成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
国家先后投资
14亿元,分四批建设了
274个农业基础设施牢固、服务体
系完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90年这些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耕地面积近
3亿
亩,粮食总产量达到
1166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4以上;可提供商

品粮
400亿公斤,占全国商品粮总数的
40%;比
1989年增产粮食
100多亿
公斤,约占全国总增产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结硕果
“七五”期间,农业部和地方组织在财政部支持下,建设了全国名特质
优农产品基地和项目达
686个。这项开发工作有四方面成就:
一是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湖南省优质稻米
面积已发展到
1000多万亩,“双低”油菜面积已由
1985年的
0.2万亩,增
加到去年的
101万亩。
二是保护和挖掘了一大批珍稀农产品资源。投资近
500万元选建的
18
个猕猴桃基地,人工栽植面积
6万多亩,年产
250万公斤。陕西省洋县的黑
米及其加工业年创利税达
250多万元。
三是出口创汇能力增强。云南省的
8个茶叶生产基地,每年出口创汇
130
万美元;宁波市建设的蔺草加工、脱水菜和榨菜、食用菌和优质米
4个项目,
5年累计创汇
440万美元;许多水果、花卉还替代了进口。
四是形成了一支开发专业队伍,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
295个,加速
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改革步伐。
农垦建设
40年结硕果
40多年来,我国几百万农垦大军,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荒原沼泽、
热带丘陵地上,开垦出
6500万亩耕地和
593万亩橡胶林,建立起
2000多个
国营农场。靠着雄厚的自然资源和艰苦创业精神,农垦系统已形成年产粮食
8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粮食
1.6亿吨;年产干胶
20多万吨,占全
国产量的
90%。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糖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长绒棉、啤
酒花,吉林垦区的人参、鹿茸,宁夏垦区的瓜果、枸杞,云南、海南、广东
垦区的橡胶等十几个商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
10多年来,使过去只搞单一农业、生产初级产品的农垦战线焕
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逐步走上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垦工业在众多
的商品生产基地上崛起,1.6万个工业企业应运而生,组成了具有
38大类、
生产数百种轻重工业品的综合型经济实体。农垦系统把争创名优产品作为目
标,先后涌现出一批名企业、名产品。天津农垦的中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的
“王朝”牌半干白葡萄酒,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药品,黑龙江垦区的完达山
奶粉,还有上海跃进农场的不锈钢器皿,新疆八一毛纺厂的纯毛华达呢等都
是倍受人们青睐的产品。
农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全国农垦系统
100多座现代化
的商贸大楼拔地而起,6.8万个商业网点遍布全国,形成了农工商、产供销
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加速了农垦经济的发展,出口商品额达
25亿元。
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跃居世界前列
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第一项的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
取得巨大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库容量为
40万份的国家种质资源库,使我

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摆脱落后局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我国农业的长
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摆脱落后局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我国农业的长
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00多家单位的
2500余位科技人员参加。几
年来,科技人员已对
20余万份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并严格按
统一标准重新繁种更新,将其中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入库长期保存。对于果树、
茶桑、橡胶、野生稻等无法入库保存的多年生和特殊作物的种质资源,则分
别按它们所要求的生态条件,在全国建起
10个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和
15个
果树资源保存圃,将
2.7万份这些作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入圃。从而使我国
2/3
的作物种质资源得到妥善保存,改变了过去种质资源逐渐流失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还对
15万份主要粮、棉、油等作物和
2万份多年
生作物进行抗病虫、抗旱、抗寒和品质特征等的评价研究,初步掌握了这批
资源的特点和利用价值,并从中筛造出
6600余份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的资
源,有许多品种资源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输入种质资源数据库的
164种作物、20多万份种质共计
100多个项
目、1200余万个数据。这个数据库能随时提供查询等各种服务。
科学家们还历尽艰辛,在神农架、海南岛等地的
40多个县进行野外考
察,收集到
1448份新的种质资源,挽救了一批濒临绝灭的地方优异资源,同
时也发现了一批新品种。
在作物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无性种质保存技术、资源繁种规范技术
程序等的研究方面,共取得数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为整个种质资源库提供了
全面的技术保障手段。
“优良玉米自交系
330”在国际上应用最广
“优良玉米自交系
330”,是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景奉文等培育出来
的,获
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用它和其它自交系配制出了大量的优良杂交
组合,其中“中单
2号”、“丹玉
6号”最为突出,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最
大、总产量最高、使用年限最长的两个杂交种。“优良玉米自交系
330”,
在国际上是应用最广的优良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自交系。
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频繁的中外农业交流,结束了中国农业的长期封闭
状态。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上建立了互相支援、
互通有无的交往与合作关系。不论是良种、资金,还是人才、技术,都形成
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网络。交流,使我国农业呈现一派勃勃生
机。
优良农业品种资源的交流,不但使中国在
10多年间向国外提供
1.7万多
份种质资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通过从国外引进的
7
万多份种质资源,逐步改变着中国农业的传统品种和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被国外认为是中国人继指南针、火药、
造纸、活字印刷术之后,所创造的又一奇迹。自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

一个农业专利向国外转让后,中国杂交水稻已成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
的宠物,五大洲的
2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福音”。
随着杂交水稻走红世界,中国的杂交玉米也开始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山
东省莱州市高级农艺师李登海选育的“掖单
13号”新品种,最高单产达
1096
公斤。这个品种在日本试种,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产量和抗倒伏性均被评为
第一,受到日本农业界的称赞。
在作物良种“出口”的同时,中国种畜也浴着开放的春风大量“出洋”
了。上海的梅山猪、枫泾猪,浙江的嘉兴黑猪和金华猪,黑龙江的东北民猪
等,各国争相引进。在英国、美国、法国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猪
在繁衍后代。
在“输出”的同时,中国还坚持多渠道、多品种的引进。近
10年引进的
高产奶牛、种羊、瘦肉型猪,各类种禽、鱼类等,使我国市场上的肉、奶、
蛋、鱼的供应和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中国还多渠道利用外资,来增加农业投入。据
悉,近
10多年全国农业利用外资总金额达
50多亿美元。其中,由农业部主
办和归口管理的利用外资项目达
300多个,遍及全国各地,利用外资达
30
多亿美元,利用范围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等的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
滩造林、发展畜牧业、水利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引进技术和人才,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被称为中
国农业“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进
10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
80多种农作物,累计推广面积达
6000多万亩。其他从国外引进的水稻机械
化高产栽培技术、网箱养鱼、家畜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秸秆氨化、青贮饲
料等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我国畜禽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我国
1989年底的畜群结构是
3.3亿头猪,1.7亿只羊,1.1亿头大牲畜,
20亿只鸡、鸭、鹅,畜禽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据统计,我国生猪出栏率已由
1978年的
55.2%提高到
1989年的
84.8%。生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初具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养猪大国。家禽存栏数
1989年比
1978年增长
1.85倍,产量
719万吨,跃居世界之冠。全国绵、山
羊存栏数为建国时的
4.76倍,到
1990年末,品种和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1988年,全国产绵羊毛
22万吨,为建国时的
8.9倍;产山羊绒
4710吨,为
世界第一位。我国出口山羊绒约占国际贸易量的
50%以上,因其品质优良,
被誉为“软宝石”。
我国肉蛋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畜产品肉蛋奶持续
13年高速稳步增长。1980
年以来,我国肉奶产量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均居世界第
1,蛋类增长居第
2位。
我国蛋肉总产量已先后跃居世界首位。

1978年到
1989年,我国肉类总产量由
856.3万吨增至
26285万吨,
连跨
1000万吨和
2000万吨两个台阶;蛋类总产量由
234万吨增至
719.8万

吨;奶类增长由
97.1万吨增至
435.8万吨。由于肉蛋奶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
同期人口增长幅度,因而全国肉蛋奶人均占有量也持续稳步增长。1978年,
我国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
8.9公斤、2.4公斤和
1公斤,1991年分
别增为
25.3公斤、7.2公斤和
4.4公斤,分别是
1978年的
2.8倍、3倍和
4.4倍。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要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肉类达到
32.5公
斤,接近世界人均
33.9公斤水平;禽蛋
12.3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
6.8公
斤的
1.8倍;奶类
16.1公斤,仍远低于世界人均
102公斤的水平。
我水产养殖居世界首位
我国水产业在“七五”期间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阶段,总产量以每年不
低于
11.2%的速度增长,1990年总产量已达
1237万吨,超过日本,跃居世
界首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
1980年相比,年产量增长近
2倍。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已占水产业总产量的
50%以上,这使
我国在世界水产业中独具特色。我国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产量都
居世界首位。在刚刚过去的
5年中,我国海洋捕劳业也稳步发展,1990年产
量达到
520万吨。
水产品总量增加,市场供应日渐丰盛,全国年人均占有量已达
10.6公
斤,比
10年前增加了
6公斤。据对全国
46个大中城市测算,年人均吃鱼已
超过
20公斤,比
5年前增加
8公斤。
我远洋渔业走向世界
1985年
3月
10日,由
13艘渔轮组成的我国西征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启
航,驶向西非海域,拉开了我国渔业发展史上远洋渔业的序幕。在此后的
4
年中,我国共派出近百艘渔船、2000余名船员和陆地工作人员,分布在西非、
北美、南美、西南太平洋
10多个国家的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已
形成年捕鱼
10多万吨的生产经营能力。在国外建立了独资、合资和合作企业

20个,年创汇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