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63 (现代)
Model5,
这是现代多处理机的雏形。
继电器计算机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幕,它们刚问世不久就过时了。一
方面由于它的运算速度慢,另一方面是由于本世纪
30年代电子技术进入成熟
阶段。但继电器研究为研制计算机积累了经验。
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努力几乎是和机电计算机同时开始的。1906年发明了
三极热电子真空管后,人们知道三极管的栅极控制电流开闭速度比继电器快
1万倍。早在
30年代后期,一些目光敏锐的科学家、工程师就看出使用电子
管大大提高速度的可靠性,因而纷纷试图制造出计算机。例如保加利亚血统
的美国物理学家阿塔纳夫
1937年就开始考虑到将电子技术引入到计算机,准
备试制一台能够求解包括
30个未知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又如,德国
的施赖尔同楚泽合作,于
1939年也计划制造出一台有
1500个电子管、每秒
运算
1万次的通用机。但这些努力都因为经费不足和得不到支持而夭折。
第一个真正贯彻到底而获得成功的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是美国的约
翰·莫希莱提出的。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太平洋战争已
经爆发,约翰·莫希莱提出一个通用电子计算机的方案,立即得到当时正陷
入困境的美国陆军的重视。因为当时陆军每天要编制
6张火力表,每张表需
要计算几百条弹道,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子系与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
室共同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虽然不断改造机电式微分分析机,聘请
200多名专职计算人员,但计算一张火力表有的长达
2—3个月,远远不能满
足战争迅速发展的需要。这时负责两个单位联系工作的格尔斯坦认识到莫希
莱方案的价值,立即向上级推荐,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943年
4月
2日,勃雷纳德教授正式提出制造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报告,实验室负责
人吉伦上校定名为“电子数值积分和自动计算机”,简称
ENIAC。
承担研制
ENIAC的莫尔小组,是一个由志同道合的青年组成的团体,他
们思想活跃,团结进取,配合默契。莫希莱不仅是个年轻的物理学家,而且
是一个老练的组织能手,他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负责计算机的总体设计。
年轻的逻辑专家勃克斯协助莫希莱制定和修改总体方案,在逻辑方面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建议。24岁的总工程师艾克特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负责解
决一系列工艺技术问题,并领导一批工程师从事各部件的研制。数学家格尔
斯坦具有组织和管理的天才,他不仅负责计算机制造的总体管理工作,还经
常在数学上提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充分发扬民主,经常对方案进行辩论,
因此使研制工作进展较快。1945年,ENIAC的总装和调试工作完成,1946年
2月
15日首次表演获得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开始工作。
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在历史上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它的最大特点是
采用电子线路来执行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运算,比当时已有的计算机快
1000倍,但它的耗能大,常常因电子管烧坏而不得不停机。更重要的是它没
有最大限度地控制计算机的最大潜力。主要是由于它的存储容量太小,最多
只能存
20个字长的十位的十进制数,它的程序是“外插”型的,使用很不方
便,为了进行几分钟的计算,准备工作要几小时甚至几天。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匈牙利出生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做出了决
定性贡献。1944年夏天,冯·诺伊曼得知莫尔小组在制造计算机时,他正在
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遇到原子裂变过程中大量计算困难。这涉及

到数十亿初等算术运算和初等逻辑运算,它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最终数据。
尽管有上百名女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机计算,然而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冯·诺伊曼作为弹道研究所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学研究室的顾问,在了解了
莫尔小组的工作后,立即同他们通力合作。
到数十亿初等算术运算和初等逻辑运算,它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最终数据。
尽管有上百名女计算员用台式计算机计算,然而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冯·诺伊曼作为弹道研究所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学研究室的顾问,在了解了
莫尔小组的工作后,立即同他们通力合作。
正因为冯·诺伊曼的突出贡献,在今天人们称他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冯·诺伊曼的设计方案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开始了现
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自从.. 40年代末至今,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了四代,而
且正在着手进行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的研制,每一代计算机的演变都使计
算机的性能和前景得到很大的拓展,为人类展示出诸多美好的前景。
第一代计算机指的是电子管计算机,其时间从.. 40年代中期到.. 50年代中
期。
应用电子管元件和电子线路,是这一代计算机最重要的标志,电子计算
机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这也是它与机械式、机电式计算机最本质的区别。
由于用电子元件代替了继电元件,计算机从“外插型”变为程序内存结构。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威廉于.. 1951年.. 6月首先用电子元件(阴极射线管)做主
存贮器,使存取速度大大提高,也使整机速度提高,并且使计算机具有并行
处理的能力,为多道程序并行处理结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于电子元件存
贮器速度快,促使人们想到微程序这种新技术,这对以后微程序技术的发展
是有很大意义的。
1950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王安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储器的思
想。195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同时发明了磁芯存
储器,这标志着计算机存储技术进入了成功阶段。由于磁芯存储器的可靠性
和速度都比当时使用的其他存储器高得多,所以,从.. 5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
磁芯一直被用作几乎所有计算机的主存储器。最早采用磁芯存储器的计算机
是.. IBM704、IBM709、UNIVACI和.. BURROUGH200等。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中期),指的是分立元件晶
体管计算机。
1958年.. 4月,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经过反复比较,决定
用晶体管完全取代电子管,成批生产晶体管计算机。11月,美国费尔克公司
的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FILCO——2000—210”投入小批量生产,北美航
空公司的“REEOMP—Ⅱ”小型晶体管计算机也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西德、
日本、美国的晶体管计算机都开始批量生产。至此,电子计算机正式进入到
第二代。人们把研制成功的第二代计算机称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
命。
1954年,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计划,要制造出比当时的商用机器大得多
的计算机。1955年由原子能委员会出资,IBM公司和莱明顿、兰德公司分别

开始了.. Stretch和.. Laruce计划。
开始了.. Stretch和.. Laruce计划。
与.. Stretch计划相似,LARC计划也雄心勃勃,1955年,莱明顿、兰德公
司并入.. SPERY公司。著名的计算机工程师埃克特留在.. SPERY公司.. UNIVAC分
部,主持Larc的研制工作,于.. 60年代初研制成第一台.. Larc,这是第一台多
道程序处理的计算机。
此外,IBM公司还于.. 1959年为弹道预警系统研制了.. IBM709TX,并以此为
基础,制造了第一台计算机.. IBM709兼容的.. 7090机,它的综合运算速度比.. 709
提高了.. 5倍。7090的改进型.. 7094统治了.. 1960年~1964年间的世界计算机市
场。
这个时期,有些计算机采用了更先进的体系结构,为向第三代计算机过
渡做好了体系结构上的准备。例如.. HoneyWell800采用了硬件多道程序系统,
使一台计算机可以同时运算多道程序。Burroughs500系列采用了虚拟存储系
统,自动进行信息内外存交换,使用户享用几乎无限大的虚拟内存。
第三代计算机(6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初期),是指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1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与美国空军共同研制成功第一台试验性的集
成电路计算机,采用了.. 3578块小规模集成电路,功耗仅 16瓦,主机重 285
克,体积100cm 3,这可算是最早的小型机。1962年美国出现了许多飞机机载
和火箭上用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使三代机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计算机技
术在军用部门取得的突破,很快在民用部门推广。1962年.. 1月,IBM公司为
了保持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垄断地位,他们认识到必须研制用微型电子线路制
成的、兼备各种用途和效率的系列化计算机。公司投资.. 5亿美元研究集成电
路计算机,同时投资.. 45亿美元建立.. 5座新工厂,用最新的技术和工艺于.. 1964
年生产出.. IBM360集成电路系列机。以此为标志,进入了第三代。IBM360是
迄今历史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一个通用计算系列。它的研制开发经费达.. 50亿美
元,远远超过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20亿),是历史上规模
最大的私人企业投资,仅.. IBM360操作系统研制就耗费了.. 4000-5000人/年的
劳动量。
在器件上,第三代计算机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集成电路。在体系结构上,
第三代计算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系列兼容,采用微程序设计。除个别机型外,
360系列的十几种机型全部互相兼容,微程序设计为实现系列兼容提供了便
利的技术,而集成电路则是实现微程序设计的必要基础。
第三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内存量比第二代机器又提高了一个多数量
级,分别达到每秒十万次和几百万次。同时,价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计算
103次简乘法的价格从.. 20美分下降到.. 3.5美分),通用性能提高。软件支持
成倍增加,有利地推进了计算机的普及,IBM360在几年内就销售.. 3万多台。
1970年.. IBM公司又宣布了.. 370系列机的研制成功。在与360系列兼容的
前提下,IBM370系列机采用了虚拟存储器结构,使.. 370的低挡机(如.. 370/115)

的用户像大型机的用户一样,享有极大的存储容量。以后又陆续发表了.. 370
系列的.. 158和.. 168型,采用了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体积更小、功率更低
的半导体存储器(大规模集成电路)。至此,磁芯存储器很快就被淘汰了。
于此同时,许多计算机公司也走系列兼容的道路。在研制特大型机方面,影
响最大的是.. CDC公司。1969年完成超大型机.. 7600型和.. 6600型,使.. CDC 连续
八九年在制造大型机方面保持世界纪录,因而很快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一
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的用户像大型机的用户一样,享有极大的存储容量。以后又陆续发表了.. 370
系列的.. 158和.. 168型,采用了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体积更小、功率更低
的半导体存储器(大规模集成电路)。至此,磁芯存储器很快就被淘汰了。
于此同时,许多计算机公司也走系列兼容的道路。在研制特大型机方面,影
响最大的是.. CDC公司。1969年完成超大型机.. 7600型和.. 6600型,使.. CDC 连续
八九年在制造大型机方面保持世界纪录,因而很快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一
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小型机的美国数字计算设备公司DEC于1965年研制成
功的.. PDP—8型小型计算机是第三代小型机中最著名的。
从.. 70年代初期开始,电子计算机进入到第四代。一般认为第四代的主要
标志是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
促使电子计算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发展的最主要、最关键的技术,是全
面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1967年,美国无线电有限公司研制了用于领航的机
载计算机.. LIMAC,部分逻辑元件采用双极型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是第一台部
分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军用计算机。1969年.. 3月制成的.. D--200机载计
算机,由于中央处理机用.. 24块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其体积非常小(12. 5
×15 ×17.5cm3),功耗仅 10瓦。 1972年投入批量生产的民用.. IBM370系
列机,主存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但逻辑元件还是小规模集成电路,是三代与
四代之间的过渡性计算机,人称为三代半计算机。1973年制成的.. ILLIAC——
IV计算机,全面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第一台真正的四代机,它标志着
计算机完成了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转变。
第五代计算机。为了能超过.. IBM公司,日本计算机界努力突破.. IBM的结
构,改变主要生产与.. IBM插接兼容机器的战略。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
信息处理开发中心.. 1981年提出了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基本设想,1982年开
始制定具体规划。
日本政府推行的为期.. 10年的第五代计算机(1982~1992年),目的是
在.. 1990年研制出第五代计算机原形。这种机器将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非诺
伊曼机,它与第四代机完全不同。第五代计算机有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用
户可将直接口述、手写的英、日等语言或图表等,与之通讯;有具备学习和
归纳能力的专家系统;使用超高级语言,用户只需在程序中规定做什么,而
不必规定如何做;是否像数据库的机器,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数据库与用户
之间的接口;第五代计算机是功能分散的系统。研制第五代计算机,需要解
决人工智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非冯·诺伊曼结构以及软件工程等许多基
本问题。针对日本的挑战,美国政府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拨出巨额资金,大
力发展超级的、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计算机不断迅猛发展,而且还不断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对于它的未来
发展很难预料。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在发达国家,计算机将普及
到全社会大多数家庭、办公室和教室中去,微型机也将走上以软件为主的计
算机发展的共同道路。此外,正如阿姆达尔在
1982年所预言的那样,硅的时
代就要过去了,计算机器件方面将有新的突破,而这又将像微处理器的出现
一样,引起一场大的变革。
现代计算机是本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已经使一
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心
理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带来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是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影响最
全面、最深刻,也是最巨大的一种技术革命。
计算机可以对人脑实现初步模拟,可能代替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极大
地扩展了人脑的功能,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第二大脑。
电子计算机采用输入装置、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和输出装置五大部
分,初步实现了对大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初步模拟了记忆、存储、运算、判
断、推理等人脑思维功能。计算机这些功能的具备,为人脑的解放创造了条
件,扩大了人脑的职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科学研究方法的革命。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可以应用于科学
研究信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大大地缩短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使过去
无法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而且也使得科学研究的方法产生重大革命,大大
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能力。
新的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创
造的条件,必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目前,电子和电子计算机工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每年的销售
量为
1000多亿美元,预计
90年代将达
500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钢铁、汽
车、化学制品的第四大产业,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它在生产部门的
应用,将大大改变社会生产面貌和生产过程,使得生产过程自动化成为可能。
对教育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计算机的发明就是在大学发明的,MarkI——哈佛大学,ENIAC——宾
夕法尼亚大学,EDVAC——宾夕法尼亚大学。从
50年代起,计算机逐渐成为
学校的必备设备。1981年全美各学校共拥有
5万台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冲击波的不断增强,计算机如同自然语言和数学物理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人必备的知识。计算机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
面:1.对教育内容的影响——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以及有关计
算机本身的教育。2.对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的影响——包括计算机辅助学
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育。这方面的影响比第一方面的影响
更为深刻,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方法,使大多数学生
可以主要靠“自学”,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正规教育以及其他专门课程。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过程、工
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比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都更加深
刻。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也有人称之为“信
息革命”。美国记者托夫勒把由电子计算机等新兴工业所引起的这场史无前
例的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而科图拉克则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
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正在席卷人类的每一个“阵地”,引起一场巨大的
“信息革命”。电视的发明

电视的问世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生活,它的问世是从本世纪.. 30年代末开
始的。虽然它的历史短暂,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今天,在普通老百
姓家中,大部分都有一、两台电视机,电视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
欢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电视的发明,在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电视的问世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生活,它的问世是从本世纪.. 30年代末开
始的。虽然它的历史短暂,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今天,在普通老百
姓家中,大部分都有一、两台电视机,电视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
欢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电视的发明,在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那
令人激动万分的壮观场面吧!
1939年.. 4月.. 30日下午,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纽约市的弗拉辛草坪上,
观看世界博览会开幕式的盛况。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全电子电视在纽约世界博
览会上,首次播出电视节目,引起了成千上万人的极大兴趣。
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电视屏幕,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博
览会的标志——宇宙针与环球。接着,屏幕上出现了和平宫,接下去是接连
不断的游行队伍。一会儿,观众看见他们的市长拉反迪亚径直向自己走来,
继而看见罗斯福总统的轿车开了过来..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实况转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由于当时电视机
为数极少,数百名观众是从美国无线电公司展出的几寸电视屏幕上观看这一
空前场景的。这套节目是通过电缆把声象信号送往帝国大厦顶部的电视接收
台,通过发射台送出去的。同时接收的还有一座音乐厅里的一台电视机。观
看电视的人先睹为快,大饱眼福,他们感到新奇,受到鼓舞。
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长队到广播公司看他们从未看过的电视节
目。
电视给观众带来了无比欢乐,使他们欣喜若狂。可当时,他们哪里知道,
电视的发展走的路却是那样漫长。
光电效应是电视机的最基本原理,要叙述电视机的发明,还得先谈光电
效应的发现。
1873年的一天,英国电气工程师史密斯用硒电阻箱检查海底电缆的一个
装置时,突然发现,当硒电阻箱的箱门打开时,电缆中的电流立即增加,而
关闭箱门后,电流又马上恢复正常。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硒并不导电,为什
么会出现这一奇异现象呢?史密斯最初以为是电缆出了问题,仔细检查后,
确定电缆正常。那是什么原因呢?细心的史密斯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他反复
进行实验研究,终于发现,硒是由于受到阳光照射而产生了电。
这一奇妙现象,被物理学家赫兹在 1888年得到证实。赫兹早在.. 1886
年利用一个称为共振器的备有电花隙的振荡回路发现,在一个线圈中的电流
往复变化时,另一线圈的两端则产生火花,他想到可能是电的自由振荡。1888
年,他利用这个共振器做实验,当共振器内发生振荡使电花隙发电时,成功
地在离振荡器.. 12公尺处接收到了电磁幅射能。他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有
限的。他用测量驻波长度和原始振落器频率时证实,这个电磁波射到金属板
平面上能被反射回来,如同光从镜子上反射回来一样,它也有折射、衍射、
极化等类似于光的现象。赫兹以其巧妙的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本性。光学现
象不再是独立的现象了,它只不过是某个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现象,光学和
电磁学统一了起来。
不久俄国科学家斯托列特夫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光电
效应的规律,从而把史密斯的偶然发现上升为科学定律。

进入
20世纪,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想利用光电效应为人类服务。1912年,
德国发明家耶斯塔和盖特根发明了可以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器件——光电
管。这个真空的玻璃管,可以把光转化为电,这就为电视视觉景象提供了最
重要的部件。
在出现光电管之前,人们也曾为传输视觉景象进行过不懈地努力,提出
过不少设想。
1875年美国工程师肯阿里曾作如下设想:把照片分成若干黑白小点,同
时制成一块与照片上的黑白小点相应的硒颗粒版,再制定一块与硒颗粒板相
对应的小灯泡用一根导线把一个个硒颗粒和小灯泡连接,再把分解成黑白点
的照片放到研板前用灯泡照射,由于光的弱强不同,就能显示出图象来。由
于硒颗粒产生的电流太弱,肯阿里的实验并没有成功,但是他把图象分成黑
白点象素的设想,奠定了电视的主要技术基础。
20世纪初,阴极射线管和光电管的出现,为人们研制摄像机提供了基础
元件。最先考虑利用阴极射线接受图象的科学家是圣彼得工学院的罗辛教
授。1907年,他提出远距离图象接受方式,由机械式发射机和阴极射线管组
成的接收机共同完成。于此同时,英国科学家斯温顿也考虑到了利用阴极摄
线管发射和接收图象的问题,但他们的想法都没有变成现实。
192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赫尔研制成功大功率微波器件——磁控
管,可以产生几米的超短波。1923年美国的兹沃赖金发明了光电摄象管。这
些元件的出现,为电视与传真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27年美国贝尔研究
所的布莱克获得了电子扫描电视系统的专利。第二年,日本的高柳建次郎制
成电视接收机,电视实验成功。与此同时,日本的丹波保次郎、开林正次郎
制成传真照片系统。这些成就有助于电子扫描电视的产生,但是在成象等技
术上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部分科学工作者用机械扫描代替电子扫
描,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巴德发明了第一代电视——机械扫描电视。
机械扫描电视十分笨重,而且清晰度和亮度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人们
仍希望用电子技术的新成就早日研制成电子扫描电视。
真正利用电子扫描成功传输图象的发明家是俄裔美国人佐尔金。佐尔金
在圣彼得工学院学习电工期间,是罗辛教授的学生。他
1910年对电视发生兴
趣,并根据罗辛关于阴极射线接收机的计划展开了研究工作。在研究中,他
发现利用机械式扫描方式发射图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成功,就放弃了
这一研究,开始考虑采用电子扫描方式进行图象信号的发射。他于
1919年移
居美国,进入威斯汀豪斯公司从事研究工作。他制成了一种电子扫描装置,
装置的主要部分是光电摄像管,光电管里有一块感光金属片,当摄像机对准
景物时,由于电子束形成的小圆点按景物受光强弱带有电荷,再通过电信号
发射给接受系统,最后转换成光信号显示出图象。这是当代电视机的最初形
式。佐尔金于
1923年就此项发明获得了专利。
当时,佐尔金所在的威斯汀豪斯公司虽然同意佐尔金从事电视研究,但
却认为电视的发明时间需要很长时间,不能马上得到,就让佐尔金去从事电
池研究。而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副经理萨尔诺夫对佐尔金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资助佐尔金并给他配备了几名助手,供他调用。
1930年,佐尔金转到美国无线电公司工作,该公司大量投资,支持他的
研究。1939年他和助手们完成了电视图象清晰度的工作,使无线电公司进行
了美国的首次电视实况转播。1940年美国政府正式批准采用电视广播系统。

全电子电视的产生是超短波技术的重大成就,但是超短波的扫描频率仍
然满足不了电视灵敏度和清晰度的需要,要想使电视得到广泛应用,还要向
微波区发展。就在电视准备起步飞奔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电视发展受到阻
碍。电子工厂转为生产军用品,而当时电视在军事上的意义还不大,因而使
电视发展的速度大大减慢,但并未完全停止。194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