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50 (现代)
然不能超过皇家海军的
35%。
意大利对英国的背信弃义和自私的态度不是强烈反对,而是追随其后。
10月底,罗马军队侵入多山的埃塞俄比亚。国联在英法操纵下采取了姑息养
奸的态度——口头上的谴责与表面化的制裁,这丝毫不影响墨索里厄的计
划,相反,促使他向柏林靠拢。
德意志的雄心显然使法兰西感到紧张。他们一面缩手缩脚的放纵,一面
与苏联签约,这正是希特勒的借口。1936年
3月
7日,德国代号为“训练”
的“以闪电速度的突然一击”的进攻开始了。三个营的军队兵不血刃的跨过
莱茵河进入非军事区,而法国
13个师的兵力一动未动,尽管洛迦诺公约规定
它有权采取军事行动。如果法军开战,德国只有一件事可做:赶紧从莱茵兰
撤退,而法国却终究没有动。

希特勒的照会由外交部长交给英法意的大使,法国大使苦笑说:“希特
勒打了对手一耳光,而在此同时却说‘我向你提出了和平建议’”,英国人
却说:“德国人终究不过是进入他们自己的后院而已。”这一次希特勒又将
洛迦诺条约撕得粉碎,将希特勒的威望推向顶峰,在对进军莱茵兰的投票反
应上,99%的人参加投票,而
98.8%的人支持希特勒的行动。希特勒的指挥
若定使将领们深信他的天才,占领莱茵兰,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军事行动,却
向为征服欧洲开辟了道路。德军的气势汹汹和英法纵容的绥靖政策,使欧洲
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日后这两个欧洲强国将会为未能抓住时机将纳
粹战火在萌芽中掐灭——如果出兵,希特勒必将下台——而后悔不已,我们
将会发现,赌徒希特勒在其后又进行了多少冒险。
当罗马的战车隆隆驶进埃塞俄比亚的首府亚的斯亚贝巴的时候,国联不
得不屈服而撤消对意大利的制裁。1936年
7月,佛朗哥在西班牙发动叛乱,
企图一举消灭共和国。德意两国从政治、战略及外交等利益考虑,公开支持
西班牙叛军,对西班牙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面对法西斯的进攻,在共产国
际的号召下,世界各国的进步人士组织了“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
西斯战争。来自苏联、中国、加拿大、法国等
54个国家的
4万名志愿者,编
成了
5个国际旅,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他们斗志高昂,纪律严明,在战
斗中有
1万多名战士光荣的牺牲在西班牙的国土上,表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
精神。虽然最后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但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他
国家的侵略。
1936年
10月,意大利外交部长访问柏林与德国外交部长会谈并签订了
一个秘密议定书,规定了德、意两国的共同政策,包括:各自承认罗马侵占
亚的斯亚贝巴;而罗马支持德奥统一,在各个国际政治重要问题上采取共同
方针、军事合作;墨索里尼宣称新时代已经到来,罗马和柏林的垂直线不是
障壁,而是轴心,等等。
在东方,小国日本以其迅速增长的实力,挥戈东亚,而遭到英、美、法
的反对,德、意、日就如同战友一样站在了一起。就在罗马和柏林结成轴心
后一个月,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当意大利正式
加入的时候,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三国成立,后来在
1940年三国结成
了军事同盟,以瓜分世界。
1937年
5月,英国保守党的尼维尔·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这位先生很
受德国人的欢迎,张伯伦将共产主义看作是洪水猛兽,而想借希特勒之力杀
向苏联,因而对德国采取姑息政策。
1938年
3月
14日,纳粹党分子在武力支持下掌握奥地利权力后,由希
特勒宣布:“我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元首和总理的身份向历史宣告,我的
家乡归并到德国。”对此,英国首相张伯伦认为这是德奥商量好的事,而当
苏联要求制止德国侵略时,英国拒绝这个建议,罗马则表示友好地接受事实。
于是,德国就轻而易举地吞并了奥地利。而张伯伦和欧洲的保守派们却将希
特勒看作是反共要塞的司令。这样,当张伯伦要答应希特勒对捷克的领土要
求时,其速度之快,就无需让人感到惊讶了。
当希特勒要取得苏台德区——捷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居住区而提出向捷克
开火时,张伯伦竟联合法国总理达拉第向捷克政府发出照会,要把苏台德区
划给德国。英法意德四国首脑一起开会要将捷克领土划给德国,只要希特勒
答应进攻苏联而维护英德和平。这一聚会是
1938年
9月
29日召开的,被称

为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
为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
3月,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时欧洲的战略形势对德国非
常有利,它控制了捷克
35个师的兵力和军事设施、军火工业和在欧洲有重要
地位的钢铁联合企业。而且德国从战略地位上取得了优势,不必担心侧翼遭
到进攻。此时希特勒认为时机已经成熟,1939年
9月
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
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然而奇怪的是,西线英法军队以
110:23个师的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却在
钢筋水泥工事后躲着,而波兰军队的英勇抵抗无济于事,挥舞着军刀的骑兵
在德国军队隆隆的坦克集团军和轰炸机下被埋葬了。
希特勒在两周之内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了波兰,接着便挥戈西进。1940年
4月迅速攻占丹麦、挪威。5月攻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月,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投降。英国远征军
10个师的辎重全部扔下,36万人在敦刻尔克大
撤退,皇家海军的驱逐舰被炸掉三分之二,张伯伦垮台,由海军大臣丘吉尔
接任英国首相。
英国皇家空军和海军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抵抗德军。希特勒进攻英国的
“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戈林开始和大不列颠空军进行较量。由于德国战
略失误,加上英国雷达的有力配合,使得德国空军在这场空战中损失惨重,
戈林的“鹰日作战”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这并不能动摇德军的势力膨胀。德国马不停蹄的向巴尔干扩张,
侵入北非、南斯拉夫和希腊,整个欧洲几乎成了纳粹的天下。希特勒接着推
行“巴巴罗沙”计划,集中所有力量准备向苏联开刀。
1941年
6月
21日,德国
166个师全部进入阵地,第二天凌晨
4点,德
国发动了大规模的闪电战,想一举消灭苏联。5点半,德向苏宣战。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几十年前,当希特勒指挥着百万军队在欧洲大陆上肆虐无忌的征战时,
人们会想起这个早在《我的奋斗》中详细露骨的阐述过的可怕计划吗?如果
人们不去努力真心的争取和平,只能让和平这个美丽的字眼流于形式,让那
些野心勃勃的刽子手们去推行他们野蛮的计划。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的崛
起就雄辩的证明了这一点。愿和平永驻!


32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32世界五千年
──影响人类历史
200件大事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

7月
7日夜,日本侵略军向宛平县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
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全
民抗战序幕从这里揭开。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是日本帝国
主义入侵华北、吞并全中国的必然步骤。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这是
它确立“大陆政策”之后,实现亡华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以东三省为基地,
入侵华北,占领全中国。1933年,日本占领内蒙古东部,越过长城侵入华北,
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控制了冀东。1935年
5月,日本不断在
华北制造事端,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6月,何应钦与日本天津驻军司
令官梅津美治郎进行谈判。7月,何应钦致函梅津,正式承认了所提各项要
求,即通称《何梅协定》,迫使国民党政府从河北省及平津两市撤出中央军、
东北军和国民党宪特武装。随后,日本又指使汉奸,占领冀东
22县。1935

6月,日军再制造“张北事变”,规定察东为非武装区,赶走察省国民党
部,取缔民众的抗日运动。
华北已经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下一步开始侵入华中和华南地区了。
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6年上半年,日本向华北大量增兵,驻华北的
日军由原来的
5000人增加到
2.5万人以上,改天津驻屯军为华北驻屯军,并
在天津设司令部,作为日本侵略华北的最高军事机关。同年
5月,日军在古
北口等处筑炮台,铁路沿线驻重兵,通州日军已达
1000余人。9月,日军制
造丰台事件,强占交通要道丰台车站。1937年上半年,日军从国内和东北抽
调大批军用飞机、坦克和大炮,充实华北日军的力量,并在平津一带频繁地
进行军事演习。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敌我双方的军事形势是:北面,有部署
于热河和察东的日本关东军一部,其前锋已伸入长城沿线的山海关、喜峰口、
古北口和独石口等关隘的两侧地区。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八个师

4万人,分布于张北、尚义、宝昌等地。平津之间约
1.7万人的伪保安队
五个总队,部署于通县、顺义、怀柔一带。在东起山海关西至丰台的北宁铁
路沿线,驻有日本中国驻屯军共
5700多人。其部署是:军司令部率步兵第二
团及第一团第二营、炮兵团及直属分队驻天津及其附近,其中第二团第三营
分驻唐山、滦县、山海关等地;步兵旅旅部率第一团驻北平,其中第一团第
三营驻丰台镇。
当时驻在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该军共辖
4个步兵师(每

4个旅)、1个骑兵师、l个特务旅和
1个保安队,总兵力约
10万人。军
长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佟麟阁。全军的部署是:第一四三师刘汝明部辖
保安第一、第二旅,独立第二十九、第四十旅,以及独立骑兵第十三旅,驻
张家口和宣化等地区;第三十七师冯治安部辖第一○九、第一一○、第一一
一旅和独立第二十五旅驻北平西苑一带;骑兵第九师郑大章部和军部特务
旅、独立第三十九旅和冀北保安队,分驻于南苑、北苑和黄寺;第三十八师
张自忠部辖第一一二、第一一三、第一一四旅和独立第二十六旅,驻天津及
北宁铁路平津沿线;第一三二师赵登禹部辖第一、第二旅和独立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旅,作为二线部队分驻于河北任丘、河间一带。

日军在威胁利诱中国第二十九军失败以后,即从军事上步步进逼,蓄谋
重演“九·一八”事变的故技。为此,日军从
1937年
5月起,频繁地在宛平
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7月
6日驻丰台日军无理要求通过宛平城
到长辛店一带去演习,中国驻军不许,双方坚持
110余小时,至晚日军始返
回丰台。
面对日军的挑衅,中国第二十九军加强了抗战的准备。中共北平地下组
织和进步人士到第二十九军宣传抗日,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宋哲元
军长曾于
5月召集部下商讨抗日对策,采纳了副参谋长张克侠提出的“以攻
为守”的作战方案。该军还于五六月间组织了多次防御演习。与此同时,加
强了卢沟桥地区的防御部署:抽调第三十七师第一一○旅(旅长何基沣)第
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接防宛平与长辛店地区。该团接防后,即以加强的
第三营(步兵
4连,轻迫击炮、重迫击炮、重机枪各
1连,共
1400人,营长
金振中)部署于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以第一、第二营和团部集结于长辛店
地区。该团官兵“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抗战意志高昂。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
10余公里处,在宛平县城南端,是北平的重要门
户。它联结平汉、北宁铁路,又为平保公路所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在日军已经控制着丰台等要地的形势下,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
之切断,北平将进退失据,日军即可扼住北平的咽喉。所以,卢沟桥地区势
必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人们预料中的卢沟桥事变终于发生了。1937年
7月
7日深夜
12时,北
平市市长兼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耳机里传
来了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严厉的声音:“今晚有日本陆军一中队在卢
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宛平城内军队发出的枪声,使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
果失落日兵
1名,日军今夜要入城搜索!”一听卢沟桥三个字,秦德纯吃了
一惊。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为营,六年中已经蚕食了华北北部广大地区,
北平、天津也完全处于日寇包围之中。位于北平西南
15公里、平汉线上的卢
沟桥地区,已成为北平联系内地的唯一门户。根据
1901年的辛丑条约,日本
获得了在卢沟桥南的丰台铁路枢纽一带的驻军权,此时已集聚了
8000名日
军,随时可以切断北平与处界的联系。身为北平市长和驻军长官,秦德纯当
然心中着急。他不敢贸然答应松井,但表示立即查明真相,再与日方共商解
决办法。
其实所谓“一名日兵失踪”云云,完全是日方随意编造出来的。事实上,
此时“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归队。日寇此举,不过是奉近卫内阁之命
故意制造事端,为发动独占中国的侵略战争制造借口罢了。
接着,松井又声称:中国方面如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保卫前进。秦德
纯请示上级,中国方面断然拒绝。日军立即调动丰台驻军,利用夜幕包围宛
平城。
驻守在卢沟桥地区的中国军队,是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一
一○旅。旅长何基沣是四年前喜峰口长城抗战的英雄。驻军卢沟桥一年多来,
面对日寇的挑衅,何旅长坚持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
中刺。很显然,随着“失踪日兵”案的出现,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7月
7
日晚,日军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就开枪开炮,攻打卢沟桥。守军
当即还击。这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它宣告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

争的开始。
争的开始。

8日晨,日军向宛平城开枪,炮轰卢沟桥。守卫卢沟桥前线的国民
党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即向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报
告,冯立即下达命令:“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寸土都不许退,可采
取武力自卫及断然处置。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
的坟墓!二一九团坚决执行冯治安的命令,英勇反击,从而拉开了威武壮烈
的抗战序幕。
7月
8日,日军三次进攻宛平驻军,并攻占了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地区
和铁路桥以南部分地区。随后,又调整部署,将第三营集结于大瓦窑地区,
并调第一营于大枣山附近待机,同时令第二营向卢沟桥开进,准备
9日攻击
宛平城。
战幕拉开后,日军一大队
500余人携炮
6门,由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领,
向中国守军阵地展开猛攻,妄图一举攻占宛平城和卢沟桥,日军先是向宛平
城内开枪并以迫击炮攻城,威胁中国守军退出宛平城及卢沟桥。中国守军则
坚守城门,予以还击,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攻城受挫后,改变进攻方向,
集中兵力,凭借优势的武器装备,猛攻卢沟桥和龙王庙等处。卢沟桥桥头阵
地的中国守军不足一连,在两中队日军轮番攻击下,蒙受重大牺牲。中国守
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不利形势下,不畏凶恶,奋勇拚杀。他们用步枪、机枪
和手榴弹杀退敌军的反扑,打毁敌军坦克,用大刀同敌人展开白刃战,予敌
以重大杀伤,狠狠打击侵略者。铁路桥、龙王庙被日军占领后,由长辛店驰
援的二一九团第二营,从永定河西岸立即发起反攻,把日军逐出阵地,夺回
了卢沟桥。日军不甘心失败,再次向桥头猛攻,占领了铁路桥。敌我双方在
卢沟桥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这天下大雨,水定河水汹涌澎湃。宛平城下,
卢沟桥畔,成了敌我双方拼搏的战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挫败了日军迅
速占领宛平城的企图,但由于龙王庙和铁路桥被日军占领,对中国守军造成
了很大威胁。
为了夺回铁路桥和龙王庙,这天傍晚,何基沣率领全旅官兵从长辛店以
北及八宝山以南齐向日军反攻。夜
12时,二一九团突击队紧握红缨大刀和手
榴弹,在旅长何基沣的指挥下,展开了夺回铁路桥和龙王庙的战斗,“他们
齐声高呼,举刀砍杀,日军猝不及防,忙用刺刀抵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
刃战。凶狠的日军无法抵挡中国士兵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和寒光闪闪的大
刀。转眼间,日军被砍杀
30余人。..战斗一直进行到
9日凌晨,侵占桥头
的一中队日军几乎全部被歼,在卢沟桥车站指挥作战的日军旅团长河边,也
险被生擒。”二十九军的夜袭取得了重大胜利,一举夺回铁路桥和龙王庙,
完全恢复了永定河东岸的态势,减少了宛平城侧后的威胁。7月
8日这一天,
卢沟桥“历经三失三得,仍然由我军固守。”我军“官兵伤亡
38名,三营营
长金振中负伤。日军被打死
70多人,大队长一木清直被当场击毙。二十九军
爱国官兵在卢沟桥的英勇抗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伟大气势。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和坚决回击,是出乎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料之外的。日
本侵略军曾口出狂言,说
3个小时占领宛平,三天打下平津,但遭到中国守
军的顽强抵抗和沉重打击之后,见势不妙,乃诡称“失踪”日兵业已寻获,
向冀察当局提出“和平解决”的要求。7月
9日上午,双方商定停战办法三
项:“(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丰台,我军撤向卢沟桥以
西;(3)城内防务除原有保安队外,并由冀北保安队担任”。但日军并未遵

约,始终赖在当地不退,仍不时炮击县城及附近地区,军民伤亡很多。由此,
双方又于
10日上午再次进行撤兵谈判。但在谈判中,日方代表樱井等四人忽
然逃席而去。10日以后,日军又发动新的进攻,并搁置已达成三项协议,再
提出新的条件,逼迫冀察当局屈服。
7月
10日,日军向冀察当局提出停战撤军的四项要求,与我方进行“和
平谈判”。谈判结果,于
7月
11日达成《卢沟桥事件协定》:“(1)华军
撤离卢沟桥;(2)严惩华方肇事官员,正式向日方道歉;(3)取缔抗日活
动;(4)厉行反共。但就在中日双方达成了上述协议的当晚,日军乘中国守
军将要撤退之时,再次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指挥作战的第三营长金振中被日
军炮弹炸伤大腿,鲜血直流,仍不肯退下去包扎,高呼“军人守上有责,不
能临阵退却。”激战中,不少士兵负伤,仍不愿离开战场。他们宁愿在火线
上战死,也不愿去后方偷生。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事变的第二天,中
国共产党就发表了号召人民奋起抗战的宣言。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
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只有全民族
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
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
望与估计。”同一天,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
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当日,红军将
领还致电宋哲元等,支持第二十九军抗战。7月
9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
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7日
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
开的共产党员和工作人员会议上,勉励大家“完成一切必要的准备,随时出
动,到抗日前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和影响下,全国各族、各界、
各阶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抗日御侮,支援前线,鼓舞了第二十九军广大官
兵守土抗战,奋勇杀敌的信心。
7月
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提出:“我们的总
任务,是反对一切丧失任何中国领土主权的妥协。”23日,中共中央又发表
了《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指出:“平津冀察的存亡,千
钧一发。我们应该向全世界宣言,我们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掠,再不能有
任何让步与妥协了!”并号召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紧急动员起来,拼
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去求得我们民族的最后胜利!”这个宣言再次表明了中国
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决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
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进行部署,准备应战。蒋介石曾
多次致电宋哲元,指出:“一定要守住宛平城,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
大。”同时,密令中央军孙连仲、庞炳勋及高桂滋等部
4个师,沿平汉路北
上,向石家庄、保定集中。并决定设立石家庄行营,以徐永昌为主任,督导
冀察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急欲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企
图使事件早日和平解决。同时,他还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干涉上,认为列强
在华北都有利益,它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谋求和平的
行动,但是事与愿违。国民政府曾几次提出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均遭拒绝。
中国政府致函“九国公约”签字国,蒋介石亲自约见驻华使节,希望居中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