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47 (现代)
何要革命。”他们甚至还去论理,弄得使馆官员只好无可奈何地说,算了算
了,我今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了。
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是压抑不住的。8月
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
开成立大会。到会者
300多人。大会通过了由黄兴等起草的《同盟会章程》。
章程中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同盟会宗旨。大会公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总理之下分设执行、评议、
司法三部。本部设在茫洋,本部之下设支部,支部下设分会。并决定以
1905
年由宋教仁等人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同盟会成立后,海内外革命者纷纷加入,会员人数大为增加,不到一年,
列名的会员总数已达
1万人以上,会员主要来自海外华侨和会党分子。
1905年
11月
26日,同盟会将其机关刊物改为《民报》,胡汉民为主编,
在日本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次把同盟会的政治
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后,孙中山又在《同盟会宣言》
和《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讲演中,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进一步说
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反满和建立汉族人当权的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
家,实行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所谓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就是要用平均地权
的办法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样
同盟会的纲领经过逐步阐发而趋于完备。
这样,灾难深重的中国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一
个全国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有了一个指导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有了一位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孙中山。队伍扩大了,思想明
确了,革命者汇集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又义无反顾地
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
人意表者矣。”
自同盟会一成立,孙中山和他的盟友们立即发动力量,继续批判康有为
等人的保皇谬论,发展各地同盟会组织,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抛头
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直到取得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

11月
11日,德国求和代表埃茨贝格与协约国总司令、法国元帅
福煦,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康边森林签订了停战协定。规模空前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到此结束。
战争的结束,一方面,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获得
战争胜利的协约国急于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夺取战败国的领土及其殖民地,重
新瓜分世界;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西方无
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这使协约国帝国
主义面临一种新的形势。为了进行分赃、反苏、镇压各国革命运动从而建立
起帝国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了战败国缔结和约的会
议,这就是所谓的“巴黎和会”。
1919年
1月
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外交部大厅正式开幕。参加和会的

27个国家的代表团。中国作为战胜国,由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外交总长陆征
祥等五人参加,苏俄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及其盟国也
不准出席会议。鉴于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呼声,帝国主义当时大力宣扬
“和平”、“友爱”、“平等”、“独立”,似乎和会的目的真是为了缔造
“永久和平”。然而,它们在和会上的所作所为,撕去了自己华丽的外衣,
暴露出本来的丑恶面目。
与会国的代表权首先就很不平等,参会国被分成四类,这四类中,唯有
美、英、法、意、日为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他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而
中国等大多数国家,只有在涉及到自己的问题时才能参加或有可能被邀请参
加。与会的代表,五大强国各有五名代表,大多数国家只有一二名代表,少
数国家有三名代表。和会的会议也有三种:一是最高会议,由五大强国首脑
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来决定;二是专门委
员会,由有关国家的代表组成,审议各种专门问题;三是与会国全体代表大
会,但它在整个和会期间仅举行过七次,而且只是形式上举手通过而已。操
纵大会的是“十人会议”。即使如此,帝国主义仍然认为“十人会议”人数
过多,不便进行秘密磋商,于是在
1919年
3月成立了由威尔逊、劳合·乔治、
克里孟梭和奥兰多组成的“四人会议”。日本代表西园寺因不是现任政府首
脑被排斥于外,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在“四人会议”上大受冷落,他于
4月
20日因阜姆问题退出会议,最高会议就变成了“三人会议”。可以说,在和
会各个阶段真正操纵大会的是美、英、法的威尔逊、劳合·乔治、克里孟梭
“三巨头”。
和会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威尔逊便迫不及待地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
建议,作为他鼓吹的和平计划“十四点”中的一枚重磅炸弹。他想借助于“国
联”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英、法却竭力主张先讨论如何瓜分殖民地与领土。
法国一心想肢解德国,使其在经济上、军事上遭到最大限度的削弱,则自己
便可稳居欧洲霸主宝座。因此,它不仅要求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煤产
丰富的萨尔矿区,还竭力主张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以莱茵河为界建立一个
独立的莱茵共和国,成为依附法国的缓冲国。英国一向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
策,不愿过分削弱德国而致使法国过分强大,所以反对法国分割德国的企图。
美国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反对法国此议。法国反对美国干预欧洲事务,英国
也反对威尔逊“十四点”建议中“海上航行自由”的原则,以保持自己海上

霸权,这些主要战胜国代表在整个会议期间为取得最大之利益竭尽攻击漫骂
之能事,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三个多月的争吵,分歧各方终于妥协,
于同年
6月
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便是医治战争创
伤的“良方”。公正地说,应该称之为屠夫和掠夺者的条约。
“清算的时间到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我们
现在就把这项和平的文件交给你们”。这是
5月
7日,与会各国代表齐集凡
尔赛宫时,大会主席克里孟梭对被允许最后一个进入会场的德国代表说的一
番话。
《凡尔赛和约》共
15部分,440条。国联盟约作为第一部分而冠于《凡
尔赛和约》之首。第二部分以后为对德和约。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所有权
和开采权让予法国,萨尔区的行政管理由“国联”负责,为期
15年,期满后
由公民投票决定归属,重新确定德国的疆界。德国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
15年,东岸
50公里内为不设防区。
德国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将波兹南、西普鲁士大部分和上西
里西亚的一部分以及穿过德国领土到达波罗的海沿岸的狭长出海口“波兰走
廊”割给波兰。古尔琴地区交给捷克斯洛伐克。欧本和马尔美迪割给比利时,
德国与丹麦的边界什勒斯威北部划归丹麦。默麦尔先由协约国占领,1923年
交还给立陶宛。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根据这些条款,
德国本土丧失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
德国的全部殖民地由英、法、日、比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
分,德属东非的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喀麦隆被英法瓜分;卢旺达和
布隆迪转归比利时,德属西南非由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统治,德属太平洋岛
屿中,赤道以北的马绍尔、加罗林、马利亚那三群岛划归日本,赤道以南的
新几内亚划归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西萨摩亚划归新西兰。德国还被取消了
在中国、埃及、摩洛哥、利比里亚的特权。
和约并对德国的军事问题作了规定,德国陆军以
10万人为限,海军人员
则不得超过
1.5万人。德国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及潜水艇,必须解散参谋本部
及类似机构,取消普通义务兵役制,军舰数目被限定。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
和装甲车等重型武器。协约国之所以还允许德国保留一定军事力量,决非出
于同情,而在于用来镇压德国的革命力量并阻止苏俄向西发展。在此之后,
德国明里暗里发展军事力量,协约国一心将其引向苏联,所以就睁只眼闭只
眼不闻不问,这是后话,且不细说。
和约规定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德国如何赔偿战胜国因战争而遭受的
一切损失。这是一个最为敏感、引起纠纷最多的问题,和约没有规定赔款总
数,它将由一个赔偿委员会在
1892年
5月
1日前予以确定,在此之前,德国
应交给参战国
200亿金马克。
和约还规定:德国关税不准高于他国。战胜国可以自由地向德国输出货
物而不受任何限制,易北河、多瑙河、奥得河、维斯瓦河、涅是河等特定水
域,被划为国际河流。
另外,和约还规定组织特别法庭,审判德国对战争负有重大责任者。
和约草案交给德国代表团后,德方曾表示条件太过苛刻不能接受,协约
国遂以战争相威胁,并发出最后通牒,德方被迫屈服。
和约使德国陷入了经济破产、权力丧尽的困境。德国人民对沉重的屈辱

感到愤怒。战胜国的和约没有缔造和平,却播下了新的战争的种子,战胜国
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一旦战败国军事力量复兴,战争便不可避免。
而事实上则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从签约的第一天起就下定了毁约复仇的决
心,并为此而日夜经营,准备再图世界霸权。
感到愤怒。战胜国的和约没有缔造和平,却播下了新的战争的种子,战胜国
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一旦战败国军事力量复兴,战争便不可避免。
而事实上则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从签约的第一天起就下定了毁约复仇的决
心,并为此而日夜经营,准备再图世界霸权。
美国因为在殖民地问题上没有得到好处,“海上航行自由”的原则也被
和约弃之不顾,所以大为不满,美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而使美
国游离于体系之外,这就加剧了美国同英国、法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
美国总统曾因提出“十四点”和平建议而被一些人捧为和平的“救世主”,
他首倡的“国际联盟”也被写进和约并于
1920年
1月
10日正式宣告成立。
但作为“创始者”的美国,却置身于联盟之外,“国联”成了英法用以在国
际关系中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美国对此深为不安,并力图采取行动扭转
局势。
巴黎和会主要是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凡尔赛体系也只确
立了战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对此,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之
间的矛盾已趋激化。
凡尔赛体系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各国在西方的力量对比关系,至
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来得及根据其新的实力对比建立起一种
新秩序。随着德国海军力量的覆灭,帝国主义的海上竞争就从北海和大西洋
转移到太平洋上来。因此,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
矛盾就特别地尖锐起来。又由于战前的六大列强中,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德国因战败被迫退出了这一地区;法国
忙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巩固其欧洲的地区,无力插手东方,所以战后帝国主义
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主要是在美、英、日之间的展开。
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它要求按照它的实际力量
来重新瓜分世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美国同英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英
争夺构成战后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则是主
要矛盾。
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遇到了有力的阻碍:日本成为它强硬的对手。战
争期间,日本乘欧洲列强疲命战争无暇东顾而大兴扩张,加紧在远东、太平
洋地区的贸易入侵,并力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凡尔赛和约》使日本继
承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与太平洋三大群岛,这一切无不使美国感到恐
慌,阻碍了美国对远东地区扩张的计划,从而大大加深了对日本的敌意。
美国企图遏止日本独霸中国之企图,而日本则以“亚洲的门罗主义”相
对抗,决不放弃自己在中国的“特殊利益”,两国间的矛盾已经恶化到公开
谈论军事冲突可能性的地步。美国宣称它拥有最广大的需要保护的区域,由
此它要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日本不甘示弱,拿出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
作为海军军费。
最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它拥有最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因此力图确保其海上霸权地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英国将耗费最后

一文钱,使英国的海军优越于美国或任何一国的海军。”这样,美、英、日
在争霸远东太平洋地区中,虽然矛盾十分尖锐,达到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程
度,但由于双方都没有准备好进行战争,同时又由于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反
战运动,东方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汇合成巨大的革命风暴,有力地冲击
着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殖民统治。对此,帝国主义认为有必要调整他们在
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消除东方各国人民的革命浪潮,维护殖民统治,
堵上凡尔赛体系遗留下来的这个东方缺口。于是,一次新的国际会议——华
盛顿会议应运而开。
一文钱,使英国的海军优越于美国或任何一国的海军。”这样,美、英、日
在争霸远东太平洋地区中,虽然矛盾十分尖锐,达到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程
度,但由于双方都没有准备好进行战争,同时又由于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反
战运动,东方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汇合成巨大的革命风暴,有力地冲击
着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殖民统治。对此,帝国主义认为有必要调整他们在
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消除东方各国人民的革命浪潮,维护殖民统治,
堵上凡尔赛体系遗留下来的这个东方缺口。于是,一次新的国际会议——华
盛顿会议应运而开。

11月
12日至
1922年
2月
6日召开了华盛
顿会议。这次会议由美国召集,有美、比、英、中、法、意、日、荷、
葡九国参加,旨在讨论限制军备及太平洋与远东问题。美国人在会上占主导
地位。英日同盟虽未列入议事日程,却是美国要讨论的首要问题。因为,美
国人认为英日同盟是他们在远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个最危险的因素。日本在英
国支持下对美国形成严重威胁。会前美方就对英方施加压力,会议开始后,
美方又与英日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英国不想使英美关系尖锐化,又企图保留
英日同盟,遂主张结成英美日三国同盟,美国拒绝这一变相保留英日同盟的
建议,而坚持把在对德问题上与英国有矛盾的法国拉入其中,以增强自己的
地位。各方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便是《四国条约》的产生和英日同盟的失效。
四国在太平洋上的现状固定下来,矛盾有了暂时的缓和。
接下来,美国又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向英日提出挑战,美国率先提出自己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方案,使自己拥有与英国同等的主力舰吨位。英国由于战
后经济实力削弱,无力于美国竞争,同意美国的提议,但要求取消潜艇,削
弱法国,法国寸步不让。日本在英美联合压力下被迫接受美国建议,但也得
到了英美不得在距日本
5000公里以内地区设立海军基地的承诺。1922年
2

6日,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英国海上优势地位
开始丧失,日本的行动受到了限制,美国取得了又一重大胜利。
但美国忘不了它在远东的主要目标中国。门户开放原则仍被作为一个有
力的武器。它强调各国不得谋求在华的独占权或优先权以妨碍机会均等政策
的实行,旨在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扩大自己在华势力。日本代表拒绝
在大会讨论“山东问题”与“二十一条”,要求在会外通过中日双边谈判解
决。英美因为切身利益作出让步,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从中斡旋。1922

2月
6日,与会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公约在形式上“尊重中国之主权
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实际上没有任何具体保证。它的核心是美
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日本的对华野心遭到挫折,公约“又使
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华盛顿会议解决了巴黎和
会没有解决的问题,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
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完成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延续与发展,
从而完成了战后世界范围内列强的力量对比体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是这次会议的最大赢家。通过条约,美国打击了
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并企图凭借实力使自己在中国得到发展,这意味着日本
外交的失败和美国外交的胜利。中国从此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
面。《九国公约》实质上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和反对中国人民的
同盟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在承认美帝国主义占优势的基础上确
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最终形成了战后帝国主
义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但是,
它所带来的帝国主义“和平”,并不是友好的和平,而是武装的和平,是帝
国主义战时政策的继续,是帝国主义两次战争之间的休战。它是建立在火山
上的,从最初起就潜伏着矛盾、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因而,它的最后破产是
不可避免的。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在承认美帝国主义占优势的基础上确
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最终形成了战后帝国主
义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但是,
它所带来的帝国主义“和平”,并不是友好的和平,而是武装的和平,是帝
国主义战时政策的继续,是帝国主义两次战争之间的休战。它是建立在火山
上的,从最初起就潜伏着矛盾、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因而,它的最后破产是
不可避免的。
法国一向视德国为眼中钉,决意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德国的被过分
削弱来壮大自己争取欧洲霸权的力量。英国希望德国不致于被赔款问题压
垮,而给英国资本家留下赚取利润的地方,也成为英国抑制法国的据点。美
国远离欧洲,一心想把解决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它
才能理直气壮地介入欧洲事务,确立自己发号施令的地位。
根据和约,1921年
4月,英、法、意、比四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在伦敦
举行会议,决定德国必须在
30年内赔款
1320亿金马克,法国独得一半还多。
德国政府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决定采取“履行和约”政策。即表
面上德国承担赔款责任,实际上破坏赔偿,使其无法进行。在掏出第一次赔
款之后,德国政府授意大资本家将资本转入国外,并滥发没有任何担保的纸
币来弥补国家赤字,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财政状况极度恶化。在这种
情况下,德国政府请求延期支付赔款。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同意德国延期赔款并减少赔偿总额。法国表示坚
决反对,它在赔款份额中得到的比例最大,且因国内困难重重,迫切需要资
金补充。法国垄断财团决意加强对德掠夺,于是便以德不履行和约为借口,
伙同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
法国对鲁尔的占领,遭到了德国政府的抗议和德国民众的抵制,英美也
反对法国的这一行动。占领期间,德国经济陷入混乱,人民革命情绪高涨,
法国生产也急剧下降。英美乘机向市场抛出大量法郎,使本已恶化的法国财
政陷入更深的困境。法国为自己的占领军支付了
10亿法郎的军费,一无所
得,还丧失了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
1924年
1月
14日,国际专家委员会在美国专家道威斯领导下开始工作,
此后制定的道威斯计划便将《凡尔赛和约》打破了一个缺口,为德国经济的
复兴提供了契机。
道威斯计划大大削减了德国每年的赔偿额,并未规定总数,最具决定意
义的是,计划允许德国从英美那里得到贷款,以稳定德国通货从而提高赔款
能力,事实上,德国得到的贷款远比付出的赔款多,大部分贷款用来资助了
德国垄断资本。德国在源源而来的美国资本扶助下,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迅
速增强。到
1929年,德国工业产量再次超过英、法,居于美国之后,列资本
主义世界之第二位,德国垄断资本再度成为英美垄断资本竞争的劲敌,经济
的复兴,随之而来的便是军事与政治的复兴了。英美修改了《凡尔赛和约》
也就动摇了他们苦心营建的凡尔赛体系。德国人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的争吵
不休的对手正热衷于向自己提供复仇的机会。

德国经济走向正轨,政府的第二步目标便是恢复自己在国际关系中政治
大国地位。
德国经济走向正轨,政府的第二步目标便是恢复自己在国际关系中政治
大国地位。
关于安全问题,“国际联盟”在
1924年
9月召开的第五届大会上提出集
体保障安全公约草案,通过了《日内瓦协定书》,规定议定书的参加国彼此
不进行战争,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规定的领土,其中包括维护法国的东
欧盟国边界的现状。法国对此十分满意,第一个在议定书上签了字。然而这
一议定书的内容,却同英国削弱法国、保持法德平衡的政策,以及尽量避免
在欧洲大陆承担义务的意图不相符合。英国新上台的保守党内阁拒绝签署,
使议定书终于流产。
英国对安全保证问题有自己的打算。英国认为要防止德国倒向苏联,利
用德国反苏及对抗法国,就必须对德国作出某些妥协。同时,英国也想通过
一项条约来解除法国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修复一下自从法国占领鲁尔以来趋
于恶化的英法关系,于是英德频繁接触。1925年
1月
20日,在美国的劝告
下,德国政府分别向英法发出备忘录,提出签订莱茵公约,规定在英国担保
下,与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所有国家共同保证维护莱茵地区的领土现状,
保证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德国则承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西部
边界的划定。在美英的压力下,法国基本同意了德国的建议。
1925年
10月
5日~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等七国在瑞士
洛迦诺举行了会议,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会议签订了最后
协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这些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其中最为重要的
是莱茵保安公约。
公约规定德、比、法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中所规定的德法、
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现状,
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公约还规定只有在德国
加入“国联”后方才生效。1926年
返回书籍页